一、Activator与口外力结合治疗安氏Ⅱ~1患者头影测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杜欣[1](2021)在《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与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治疗前后头影测量分析,对比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Invisalign MA)及双(牙合)垫矫治器(Twin-Block)对牙齿、颌骨及颞下颌关节的影响,探讨两者的矫治效能,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分别收集使用MA及TB行功能矫治的青少年骨性Ⅱ类患者的术前、术后头颅侧位定位片,并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样本,共收集MA组14例(男性7例,女性7例),TB组15例(男性8例,女性7例)。通过Dolphin Imaging软件对治疗前(T1)及治疗后(T2)头颅侧位定位片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使用SPSS23.0软件分析各指标测量值的变化。结果:1.两组矫治器治疗后is/OLp-ii/OLp、ms/OLp-mi/OLp、∠ANB、A/OLp-pg/OLp减小(P<0.05),∠SNB、Pg/OLP、Ar-Pg、Go-Gn、Ar-Go、下颌骨整体旋转量、下颌角变化量、髁突生长量及有效颞下颌关节改变量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测量值改变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种矫治器改善前牙深覆盖及磨牙远中关系的牙性及骨性因素占比不同:MA组覆盖减小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35%,65%,磨牙关系改善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32%,68%;TB组覆盖减小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43%,57%,磨牙关系改善的牙性、骨性因素占比分别为33%,67%;3.两组矢状向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ii/OLp-Pg/OLp、is/OLp-ii/Olp、ms/OLpmi/OLp、Pg/OLP、∠ANB、A/OLp-pg/OLp、Ar-Pg、Go-Gn等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TB组较MA组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垂直向指标治疗前后变化量:mi-MP、Ar-Go、Me-ANS、Me-N、MeANS/Me-N、下颌骨整体旋转量、下颌角变化量等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TB组较MA组更大,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它测量指标值治疗前后变化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MA与TB均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改善上下颌间关系。同时两者也均易引起下颌骨顺时针旋转及下面高增大等颌面部垂直向改变。2.相比TB,MA在矢状向上对上下前牙的唇舌向移动的控制较强,而对下颌骨前导量的控制较弱,在垂直向上可通过对牙齿的移动设计表达更好的颌骨垂直向控制。
蒋昕怡[2](2021)在《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伴口呼吸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CBCT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运用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和Dolphin软件评估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伴口呼吸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儿前后上气道和舌骨位置的变化,以及为临床选用MRC肌功能矫治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20例替牙期伴口呼吸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的儿童,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8.70±0.9岁。所有患儿均接受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12个月,治疗前后均拍摄CBCT,用Dolphin软件进行图像处理、三维重建、定点及分析,采用SPSS 2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应用配对t检验检测治疗前后的数据,评估MRC矫治器对上气道和舌骨位置的影响。结果:(1)MRC矫治前后患儿骨性特征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患儿在治疗前上颌总体表现正常,下颌出现后缩现象,SNA角度值在MRC矫治治疗后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NB角度值在MRC矫治治疗后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NB角度值在治疗前相比于正常值明显较大,在MRC矫治治疗后由7.1±1.9降至4.8±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N-Go Gn角度值和ANS-PNS之间的距离值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r--Gn、Co-Gn以及Go-Gn之间的距离值在治疗后均明显在增加,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MRC矫治前后患儿上气道体积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儿在MRC矫治后V总、V喉、V舌、V腭和V口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总平均增加了3385.4±2124.5(mm3),V喉平均增加了1214.2±789.4(mm3),V舌平均增加了1322.8±867.5(mm3),V腭平均增加了1051.2±774.8(mm3),V口平均增加了2517±1003.7(mm3)。而V鼻相较于治疗前,相对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MRC矫治前后患儿上气道截面积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患儿在MRC矫治后STE、SSP以及Smin上气道截面积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TE平均增加了33.8±41.2(mm2);SSP平均增加了45.5±39.7(mm2),Smin平均增加了45.2±47.6(mm2);SHP较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MRC矫治前后患儿上气道矢横径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上气道矢状径APSP由10.2±2.7(mm)增加至13.6±3.1(mm),平均增加了3.4±1.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矢状APTE、APHP无明显改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上气道横径LTE、LSP均显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气道横径LTE平均增加了5.5±2.5(mm),上气道横径LSP平均增加了3.4±1.9(mm),而上气道矢状径LHP治疗前后无显着性差异(P>0.05)。(5)MRC矫治前后患儿上气道形态的变化通过探究上气道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反应上气道形态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上气道的上气道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均小于1,这表明患儿气道呈现左右狭长的状态。与治疗前相比,患儿在MRC矫治后会厌顶平面(AP/LTE)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由0.404±0.121降低至0.353±0.1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患儿在MRC矫治后软腭下部平面(AP/LSP)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由0.554±0.236增加至0.623±0.2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儿在MRC矫治前后硬腭平面(AP/LHP)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结果分析,会厌顶平面(AP/LTE)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降低,这表明上气道会厌顶处趋于扁平,而软腭下部平面(AP/LSP)矢状径与横径之间的比值增加,比值更加趋于1,这表明上气道软腭下部平面处趋于圆形。(6)MRC矫治前后患儿舌骨位置的变化本研究结果显示,患者在MRC矫治器治疗后,其舌骨垂直方向距离(H-Mp)和水平方向(H-CVP)距离均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果说明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一年后,处在生长发育期的患儿舌骨位置向前下移位,口呼吸对上气道口咽段的影响得到有效改善。结论:MRC肌功能矫治器能够显着改善替牙期伴口呼吸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儿上气道形态,并纠正舌骨的位置,其疗效显着。
吕亮[3](2021)在《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比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隐适美MA)矫治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青少年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月至2021年3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进行并完成早期矫治的安氏Ⅱ类1分类错畸形病例31例。其中19例采用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治疗,另12例采用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在治疗前(T1)、功能矫治结束后(T2)分别拍摄头颅侧位片,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分别对两组患者的颅颌面软硬组织进行测量,使用SPSS23.0软件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两种矫治器的治疗均改善了上下颌骨关系和减少了面部凸度、覆盖及上下唇的凸度(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前各项测量指标对比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矢状向及垂直向骨骼关系无显着差异,牙性指标中覆盖及上颌中切牙长轴与前颅底平面的夹角在TB组中较大,TB组上切牙更加唇倾(P<0.05)。TB组和MA组患者治疗变化结果对比分析,骨性指标:下颌长度在MA组中增加较多(P<0.05);牙性指标:TB组下颌中切牙长轴与下颌平面的夹角增加较多(P<0.05)。结论:1.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对颅颌面部软硬组织均有显着影响。2.Twinblock和隐形功能矫治器骨性效应接近,可促进下颌骨的生长。3.TB组下切牙唇倾比较明显,MA组对下切牙控制能力更强,避免了下切牙唇倾。
李阳[4](2021)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Forsus矫治器治疗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对比》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依据Baccetti改良椎骨分期法选取适龄的青春期下颌后缩患者,分别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和Forsus矫治器进行下颌前导治疗。通过对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片进行比较,分析两种矫治器治疗后的软硬组织变化,对两者的疗效差异进行评估并对作用机理进行相应的探讨,为临床上的治疗选择提供相应的参照。方法:本研究选择2018年10月至2020年10月在合肥市口腔医院就诊的安氏Ⅱ类下颌后缩患者22例,均处于生长发育高峰前期或高峰期,其中女性8人,男性14人,平均年龄11.8岁,在患者矫治前进行头颅定位X线片的拍摄,12例患者采取Forsus矫治器进行治疗,10例患者采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进行治疗,在患者矫治后再次进行头颅定位X线片的拍摄,并对两次拍摄的头颅定位X线片进行头影测量,再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治疗,在硬组织变化上,Forsus矫治器组和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组SNB、ANB角都发生了显着减小(P<0.05);B-Y轴、Pg-Y轴、下颌骨长度发生了显着增加(P<0.05),证实了下颌骨的生长;U1-NA和L1-NB发生了显着增加(P<0.05);L1-MP和L1-Y轴发生了显着增加(P<0.05);U1-SN发生了显着减小(P<0.05);覆牙合以及覆盖都发生了显着减小(P<0.05);SNA角和Co-Y轴发生了增加,但无统计学意义,MP-SN、A-Y轴矫治前后也无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进行比较时,发现只有U1-Y轴、L1-NB、U1-SN和L1-MP这四项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软组织变化上,两组患者的鼻唇角和Z角发生了显着增加(P<0.05);UL-Eline、LL-Eline、上下唇颏突角和H角发生了显着减小(P<0.05);两组矫治器间比较时均未发现明显差异。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以及Forsus矫治器均可使下颌后缩患者的颌骨、牙牙合及软组织得到改善。两种矫治器均未在上颌骨的生长抑制上显示出积极作用,在下颌骨的生长上,两者都起到了促进作用,下颌骨长度治疗后存在显着增加。在同Forsus矫治器进行比较时,无托槽隐形矫治器MA在控制下前牙的唇倾度上更具有优势,但对于更为偏高角的患者来说,Forsus矫治器可能是更好的选择。两种矫治器治疗后,两组下颌后缩患者的侧貌变化保持了一致性,均得到了改善。
于淼[5](2020)在《被动自锁矫治器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错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对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错病例采用拔除4个前磨牙的矫治方案并选用被动自锁托槽进行全口固定矫治,分析测量治疗前后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总结骨性Ⅱ类高角错畸形的软硬组织特点,评价被动自锁托槽针对此类错的矫治效果,为日后此类畸形的临床正畸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在吉林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的病例资料库中,选取截至2019年11月前于本科室完成矫治的成年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筛选获得25例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的资料。将通过筛选的患者的初诊和结束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导入Dolphin Imaging 11.9头影测量分析软件进行定点和测量,结合Downs、Wylie、Ricketts和华西综合分析法等头影测量分析方法对测量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将测量结果建立数据库,导入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符合正态分布的测量项目结果采用(均值±标准差)的格式进行记录。初诊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的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前后的测量结果比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5位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的初诊头颅定位侧位X线片与正常值相比:SNA较大、SNB较小、下面高/全面高比较大、后前面高比较小、面轴角较小、面角较大、颌凸角较大、上下牙槽座角较小、Y轴角较小、U1-L1角较小、U1-NA距较小、L1-NB角较大、L1-NB距较大、下中切牙-平面角较小、上中切牙突距较大、上唇突点-H线较大,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U1-SN角、U1-NA角、下唇突点-H线较与正常值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位采用拔除4个前磨牙并选用被动自锁托槽进行全口固定矫治的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治疗前后的软硬组织变化结果如下:ANB变小、下颌平面角变小、后面高变大、后前面高比变大、颌凸角变小、上下牙槽座角变大、U1-L1角变大、U1-SN角变小、U1-NA角变小、L1-NB角变小、L1-NB距变小、下中切牙-平面角变大、上中切牙突距变小、下唇突点-H线变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NA、SNB、上面高、下面高/全面高比、面轴角、面角、颌凸角、Y轴角、鼻唇角的治疗前后测量值之间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的特点为面下部前高后低,下颌骨和下牙槽骨相对发育不足且颏部顺时针旋转,上下切牙略突,下切牙唇向倾斜代偿。2.骨性Ⅱ类高角错使用被动自锁托槽,采取拔牙方案进行全口固定矫治后,上下颌骨及上下牙槽骨的相对位置和上下切牙的唇倾度改变较明显,软组织侧貌更加协调。3.治疗前后,反映下颌平面旋转的数值仅下颌平面角变小,后面高及后、前面高比略有增加,下颌骨的逆时针旋转效果不明显。4.为了获得更好的下颌平面旋转疗效,可以增加更多控制垂直向的辅助装置来进行治疗。
程鑫燚[6](2020)在《微种植钉刚性连接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效果的CBCT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运用CBCT三维测量方法,评价微种植钉与支抗牙刚性连接构建间接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的支抗控制效果,为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的支抗设计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选取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的成人患者11例(其中男性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27.6岁)作为研究对象。磨牙远移时,于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间植入微种植钉,利用微种植钉刚性连接上颌第二前磨牙使其成为支抗牙,以加强前牙支抗辅助远移磨牙;直至第一磨牙远移到位后,转移微种植钉至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颊侧根间,利用微种植钉刚性连接上颌第一磨牙使其成为支抗牙,以加强后牙支抗排齐和内收前牙。于患者治疗前(T0期)、上颌第一磨牙远移到位时(T1期)和按临床设计前牙排齐内收到位时(T2期)拍摄CBCT。将CBCT文件导入Mimics20.0软件进行三维重建,经头位校正后,在多平面重组视图下确定各个参考点,选取双侧耳点、右侧眶下缘点、鼻根点和前鼻棘点为参考点构建三维空间坐标系,对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中切牙位置进行三维测量。使用SPSS 22.0软件对所测数据作统计分析。结果:T0-T1期、T1-T2期和T0-T2期,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及上颌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上变化如下:1、T0-T1期: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3.57±0.95mm,牙根远中移动2.57±0.73mm,在垂直向上,发生龈向压低1.28±0.77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一磨牙在横向上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和上颌中切牙在三维方向位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T1-T2期:上颌第一磨牙在三维方向位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2.50±1.06mm,牙根远中移动1.67±1.40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在横向上和在垂直向上位置均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在矢状向发生舌向内收,牙冠舌向内收1.20±1.33mm,牙根舌向内收1.07±0.87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在垂直向上位置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T0-T2期:上颌第一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3.46±0.88mm,牙根远中移动2.06±1.86mm,在垂直向上,发生龈向压低1.03±0.80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横向上,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第二前磨牙在矢状向发生明显远中移动,牙冠远中移动2.65±1.06mm,牙根远中移动2.33±2.09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横向上和垂直向上均无明显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在矢状向发生舌向内收,牙冠舌向内收1.10±1.29mm,牙根舌向内收1.05±1.2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垂直向上,上颌中切牙发生轻微的HE向伸长0.40±1.60mm,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微种植钉与支抗牙刚性连接作为间接支抗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可以有效增强支抗牙支抗作用,是隐形矫治技术远移磨牙较为理想的增强支抗手段。
陈雅莉[7](2020)在《隐形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通过CBCT结合三维重建测量软件(Mimics和Dolphin Imaging)测量分析隐形矫治器MA治疗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儿童患者矫治前后牙、颌骨以及气道的变化,并将其与传统双板矫治器Twin-block进行效果比较,探讨两种矫治器的疗效差异,分析其优势及不足,为临床方案的设计与矫治器的选择提供参考。[方 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并完成治疗的下颌后缩儿童患者30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10.5岁,根据矫治器不同分为隐形矫治器MA组(MA组)与双板矫治器组(TB组)各15例。收集正畸治疗前T0期、治疗后T1期的CBCT资料,采用Mimics、Dolphin Imaging软件测量颌骨、牙、上气道相关项目的变化,使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果]1.矫治前后下颌骨长度变化:MA组下颌骨总长平均增加5.65mm(P<0.05),TB组下颌骨总长平均增加5.21mm(P<0.05),两组间无显着差异。2.矫治前后颌骨矢状向关系变化:MA组与TB组的ANB角分别平均减小 2.73°、3.40°(P<0.05),Wits值分别平均减小 4.66、4.63(P<0.05),两组间无差异。3.矫治前后颌骨垂直向关系变化:MA组矫治后下颌平面角SN-MP、下前面高比ANS-Me/N-Me分别平均增大1.87°、1.40%(P<0.05),后前面高比S-Go/N-Me 减小 2.06%(P<0.05);TB 组矫治后 SN/MP、ANS-Me/N-Me 分别平均增大 2.81°、2.93%(P<0.05),S-Go/N-Me 减小 3.01%(P<0.05);两组间 SN-MP、ANS-Me/N-Me、S-Go/N-Me均有显着差异(P<0.05)。4.矫治前后前牙唇倾度变化:MA组、TB组治疗前后上切牙角U1-SN分别平均减小5.73°、6.56°(P<0.05)、下切牙角L1-MP平均增加2.79°、5.46°(P<0.05),两组L1-MP角间有显着差异(P<0.05)。5.矫治后两组间骨牙效应的差异:MA组治疗后覆盖减小的骨、牙效应分别占64.48%、35.52%,TB组治疗后覆盖减小的骨、牙效应分别占50.87%、49.13%。6.矫治前后气道的变化:MA组与TB组治疗前后气道总体积平均分别增加(5238.45±4207.10)mm3、(3852.99±1993.09)mm3(P<0.05),最小截面积各自平均增加44.14mm2、44.53mm2(P<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 论]1.隐形矫治器MA治疗生长发育期的骨性Ⅱ类下颌后缩患者,能有效促进下颌骨的发育,改善颌骨间矢状不调,同时矫治后颌骨会出现顺时针旋转,但相较于双板矫治器旋转较小。2.隐形矫治器MA对前牙轴倾度的控制较好,前牙支抗的丢失较少,深覆盖的改善中得以获得更多的骨性效应。3.隐形矫治器与双板矫治器疗效均能有效增加口咽部及喉咽部气道体积,改善通气量。
巢舒铭[8](2020)在《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了解通过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面部软组织的变化特点并对软组织的预测提供指导和帮助。方法:选取2016-2019年于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14例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使用3dMD软件分别于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拍摄患者面部软组织的图像,并通过自带的3dMD vultus软件对图像进行三维重建。然后选取18个有代表性的面部软组织三维标志点,对14个测量项目进行软组织线距、表面距离和角度的测量,并计算上下唇长度比例。结果:面凸角N’-Sn-Pog’、鼻唇角Prn-Sn-Ls增加,颏唇角Li-B’-Pog’减小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唇长度Sn-Stms、鼻翼宽度Al L-Al R及鼻基底宽度Ac L-Ac R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dMD精度高可重复性好,同时还能与CBCT硬组织进行叠加重合,可以在临床上应用于软组织变化的测量以及对正颌手术结果的预测。2.骨性Ⅲ类错3.对于面部难以定位的三维标记点可以先在面部进行触诊标记,增加定位的准确性。
于倩,朱妍菲,孙蕙珺,徐淑桦,胡嘉忻,朱敏[9](2019)在《Ⅱ类功能矫治器对颌骨牙齿改变权重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骨性Ⅱ类错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且以下颌后缩为主要特征。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应用Ⅱ类功能矫治器治疗,其目标是促进下颌生长,改善前牙覆牙合、覆盖及软组织侧貌。本文就Herbst、Acitivator、Twin-Block、Bionator、FR-Ⅱ及头帽等常见Ⅱ类功能矫治器的疗效研究方法、牙性改变和骨性改变的权重及软组织侧貌改变作一综述,并对其治疗效果予以综合性评价,为临床提供参考。
陈延梅[10](2018)在《Twin-Block和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尝试用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中的GALL线为参考平面,对比研究Twin-Block、Activator两种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错引起的颌骨、牙齿及软组织侧貌改变。方法:本研究共收集30名10-12.5岁下颌后缩型安氏Ⅱ1错患者(男14名,女16名,平均年龄10.5岁),腕骨骨龄处于FG-G期,随机分为Twin-Block组和Activator组。一组(16人)戴用Twin-Block矫治器矫治,另一组(14人)戴用Activator矫治器矫治。所有患者矫治前后均拍摄全景片和头颅定位侧位片,以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中的GALL线为参考平面,进行头影测量分析,并结合传统的头影测量项目,评价矫治前后软硬组织的变化。对两组病例治疗前的测量结果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以检验两组病例治疗前的均衡性;分别对Twin-Block组和Activator组治疗前后的测量值进行配对t检验;对两组治疗前后测量值的变化量进行组间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数据资料由SPSS16.0统计软件完成统计学分析。结果:Twin-Block矫治器组和Activator矫治器组的患者均完成矫治,Twin-Block矫治器组平均疗程8.4个月,Activator矫治器组平均疗程9.1个月。以GALL线为标志线的测量指标与传统评价指标得出了基本一致的结果,两组安氏Ⅱ1错患者的下颌体长度Go-Gn和下颌升支长度Co-Go明显增加(P<0.01);下颌位置前移,Pos-GALL线距增加(P<0.05);面下1/3高度Sn-Mes增加显着(P<0.01);Wits值、ANB角和覆盖OJ明显减小(P<0.01),上下牙列咬合关系明显改善,上下颌骨的矢状向关系更加协调;软组织侧貌更加美观。两组间比较,Activator矫治器组面型角FCA及上中切牙唇面中心点矢状向测量指标U1-GALL的变化量小于Twin-Block矫治器组(P<0.05);而Activator矫治器组的下唇凸厚LL-L1,和下唇到GALL线的距离LL-GALL的变化量大于Twin-Block矫治器组(P<0.05)。其余各测量项目矫治前后的差值两组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安氏Ⅱ1错患者矫治后各测量值比矫治前更接近Andrews口颌面协调六要素的评价标准,软组织侧貌趋于协调。结论:Twin-Block矫治器及Activator矫治器均可有效的改善安氏Ⅱ1错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和面部美观,基于面部协调美学理论的GALL线参考平面,可以有效直观的对软硬组织侧貌进行评价。
二、Activator与口外力结合治疗安氏Ⅱ~1患者头影测量的比较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Activator与口外力结合治疗安氏Ⅱ~1患者头影测量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与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仪器设备 |
2.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2.3.1 头颅侧位定位片的获取 |
2.3.2 标记点选择 |
2.3.3 参考平面或参考线的确定 |
2.3.4 测量指标的确定 |
2.4 统计学分析 |
2.5 研究资料及测量结果同质化 |
第3章 结果 |
3.1 两组矫治前各指标测量值对比 |
3.2 MA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值对比 |
3.2.1 MA组矫治前后矢状向测量值对比 |
3.2.2 MA组矫治前后垂直向测量值对比 |
3.3 TB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值对比 |
3.3.1 TB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矢状向测量值对比 |
3.3.2 TB组矫治前后头影测量垂直向测量值对比 |
3.4 MA与TB矫治前后测量值差异对比 |
3.4.1 MA与TB治疗前后矢状向测量值差异对比 |
3.4.2 MA与TB治疗前后垂直向测量值差异对比 |
第4章 讨论 |
4.1 样本的选择 |
4.2 两种矫治器矢状向的临床疗效评估 |
4.2.1 两种矫治器在矢状向上对牙(牙合)的影响 |
4.2.2 两种矫治器在矢状向上对颌骨的影响 |
4.3 两种矫治器垂直向的临床疗效评估 |
4.3.1 两种矫治器在垂直向上对牙(牙合)的影响 |
4.3.2 两种矫治器在垂直向上对颌骨的影响 |
4.4 研究创新点与意义 |
4.5 研究结果的局限性及未来工作的展望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 述 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2)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伴口呼吸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CBCT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MRC肌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II类 I分类错畸形伴口呼吸患儿的治疗 |
第一部分:MRC肌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II类 I分类错畸形伴口呼吸患儿治疗前后头影测量 |
一、测量项目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第二部分:MRC肌功能矫治器对替牙期安氏II类 I分类错畸形伴口呼吸患儿治疗前后CBCT测量 |
一、测量项目 |
二、研究结果 |
三、讨论 |
研究局限性和展望 |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口腔矫治器治疗儿童口呼吸的临床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硕士期间发表文章 |
硕士期间参加科研工作情况 |
致谢 |
(3)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实验方法 |
2.2.1 数据收集 |
2.2.2 隐形功能矫治器治疗流程 |
2.2.3 Twinblock矫治器治疗流程 |
2.2.4 分组 |
2.2.5 头影测量标志点 |
2.2.6 头影测量项目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各组患者一般情况统计 |
3.2 两组患者治疗前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3.3 各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3.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4 讨论 |
4.1 治疗前两组患者颅颌面软硬组织差异 |
4.2 颌骨改变的差异 |
4.3 牙性改变的差异 |
4.4 软组织改变的差异 |
4.5 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安氏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功能矫治相关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Forsus矫治器治疗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5)被动自锁矫治器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错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第2章 文献回顾 |
2.1 骨性Ⅱ类高角错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特点 |
2.1.1 骨骼 |
2.1.2 牙齿 |
2.1.3 软组织 |
2.2 骨性Ⅱ类高角的治疗方式 |
2.2.1 拔牙 |
2.2.2 种植钉 |
2.2.3 颌间牵引 |
2.2.4 横腭杆 |
2.2.5 其它 |
2.3 被动自锁托槽特点 |
2.4 X线头影测量分析在正畸中的应用 |
第3章 资料与方法 |
3.1 临床资料 |
3.1.1 样本收集 |
3.1.2 纳入标准 |
3.1.3 排除标准 |
3.2 研究方法 |
3.2.1 头影测量设备及方法 |
3.2.2 头影测量的关键标志点、线及平面 |
3.2.3 头影测量项目 |
3.3 统计学分析 |
第4章 结果 |
4.1 患者初诊软硬组织特征 |
4.2 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特征变化 |
第5章 讨论 |
5.1 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初诊软硬组织特征 |
5.2 骨性Ⅱ类高角错患者治疗前后软硬组织特征变化 |
5.3 本次研究的不足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微种植钉刚性连接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效果的CBCT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第2章 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样本采集 |
2.2 设备仪器和软件 |
2.3 研究方法 |
2.3.1 矫治方案设计与矫治器安置 |
2.3.2 CBCT影像的采集 |
2.3.3 CBCT三维测量方法 |
2.3.4 测量方式 |
2.4 数据处理及统计学分析 |
第3章 结果 |
3.1 患者的临床一般情况 |
3.2 各牙齿不同时期三维方向位置变化 |
3.2.1 各牙齿不同时期矢状向位置变化 |
3.2.2 各牙齿不同时期垂直向位置变化 |
3.2.3 各牙齿不同时期横向位置变化 |
第4章 讨论 |
4.1 研究方法的讨论 |
4.1.1 研究对象的选择 |
4.1.2 微种植钉支抗的使用 |
4.1.3 测量方法的选择 |
4.2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支抗效果 |
4.2.1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矢状向控制 |
4.2.2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垂直向控制 |
4.2.3 种植钉刚性连接支抗牙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磨牙的横向控制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实验结论 |
5.2 实验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病例报告1 |
病例报告2 |
病例报告3 |
病例报告4 |
病例报告5 |
(7)隐形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综述 骨Ⅱ类错(牙合)畸形早期矫形治疗疗效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1.材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1.3 获取数据 |
1.4 面部解剖标志点(图1) |
1.5 测量项目 |
1.6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骨性Ⅲ类错颌患者面部软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临床轮转科室和参加相关考试情况 |
病例展示 |
致谢 |
(9)Ⅱ类功能矫治器对颌骨牙齿改变权重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方法回顾 |
2 牙性改变 |
2.1 磨牙关系 |
2.2 前牙覆盖 |
3 骨性改变 |
3.1 上颌骨性改变 |
3.2 下颌骨性改变 |
4 软组织侧貌改变 |
5 结 语 |
(10)Twin-Block和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资料和方法 |
1.1 样本选择 |
1.2 治疗方法 |
1.3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结果 |
2.1 两组治疗效果 |
2.2 典型病例 |
第三章 讨论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Activator与口外力结合治疗安氏Ⅱ~1患者头影测量的比较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隐形下颌前导矫治器与双(牙合)垫矫治器治疗青少年骨性Ⅱ类错(牙合)临床疗效的对比研究[D]. 杜欣. 南昌大学, 2021(01)
- [2]MRC肌功能矫治器治疗替牙期伴口呼吸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畸形患儿的CBCT研究[D]. 蒋昕怡.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军医大学, 2021(09)
- [3]Twinblock与隐形功能矫治器的疗效对比研究[D]. 吕亮.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无托槽隐形矫治器和Forsus矫治器治疗青少年下颌后缩患者的疗效对比[D]. 李阳.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5]被动自锁矫治器拔牙矫治成人骨性Ⅱ类高角错的研究[D]. 于淼. 吉林大学, 2020(08)
- [6]微种植钉刚性连接辅助无托槽隐形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效果的CBCT评价[D]. 程鑫燚. 南昌大学, 2020(08)
- [7]隐形矫治器治疗早期骨性Ⅱ类下颌后缩的临床研究[D]. 陈雅莉.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正畸正颌联合治疗前后面部软组织变化的研究[D]. 巢舒铭. 南京医科大学, 2020(07)
- [9]Ⅱ类功能矫治器对颌骨牙齿改变权重的研究进展[J]. 于倩,朱妍菲,孙蕙珺,徐淑桦,胡嘉忻,朱敏. 口腔医学, 2019(07)
- [10]Twin-Block和Activator功能矫治器矫治安氏Ⅱ1类错(牙合)的比较研究[D]. 陈延梅. 青岛大学, 201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