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双版纳香草冷害防寒栽培技术

浅谈西双版纳香草冷害防寒栽培技术

一、浅论西双版纳香荚兰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莫国香[1](2016)在《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即为当地傣语“竜社勐”(部落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竜社曼”(氏族祖先灵魂居住的神林)等神山林的统称,它是在当地原始宗教文化背景下产生的蕴含祖先神灵崇拜文化特质的原始森林,是傣族集农业崇拜、森林崇拜、神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诸多崇拜为一体的复合载体,即它是集傣族原始宗教神灵观念和农耕文化现实需要为一体的傣族神山林。由于“竜林”不仅承载着傣族传统社会稻作生产赖以生存的森林水源,也寄托着傣族人民对森林和祖先的依赖、敬畏与感恩以及对祖先权威与规矩的信仰,因此,它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是基于以保护森林、水源等自然生态环境和稻作农业生产为目标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的傣族“林-农”农业生态观以及基于祖先崇拜名义的以建立稳定农业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目标的农业社会规矩和由此衍生的遵循祖规的傣族系列传统农业社会文化习俗。总之,它是内涵丰富、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最古老、原生型的傣族典型农业文化遗产。其中既包括“竜林”物质文化遗产本体,也包括以“竜林”信仰为基础而衍生的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就其性质上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兼具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属性的农业文化遗产。从起源上来看,尽管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具体产生的时间无法考证,但从当地傣族的起源及“竜林”地质、生态和神话传说等文史资料可以推断,该遗产应该发端于当地傣族原始农业社会初期,具有数千年的历史,因此,它是一种远古的森林形态和文化遗存。由于西双版纳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及有限的生产力水平制约,以“竜林”为文化表征的森林水源是西双版纳傣族传统农业生产特别是水稻生产丰收的最主要保障,因此自然也是依靠水稻而生存的西双版纳傣族传统社会的根本依靠。所以,西双版纳傣族“竜林”的设立应该是出于强烈的稻作农业生产的现实需求考虑。加之,“竜林”祖先权威的规矩对农业社会的凝聚作用,因此,可以说,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是当地傣族借助祖先神灵的名义保护森林水源、建立农业社会生产秩序的生存智慧,是该地傣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为适应当地的生存环境而形成的独特的热带地区农业生产模式和文化传统,这种生存模式和传统源于傣族崇拜森林的文化特质和农耕社会发展现实需求,并同祖先崇拜交汇融合在一起,成为依托森林、崇拜祖先、保护农业丰收的文化现象。作为傣族居住地的生存根源和文化寄托,“竜林”如同血脉一样将当地傣族人民凝聚在一起,并得以长久的传承和延续。特别是召片领政权时期,由于“竜林”文化对经济繁荣、政治统治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历代召片领政权对其都十分重视。这一期间,傣族人口和村寨日益增多,“竜林”的数量不断增加,其分布的地域范围和影响不断扩大,等级也不断得到提升,它从最初的单纯民间祖先崇拜祭祀活动发展到召片领政权的重大政治统治手段。这段时期,不仅召片领及其地方官员必须亲自参加“竜林”的祭典活动,部分已故召片领以及佛门菩萨请进“竜林”加以祀奉褒扬,各级地方政权还设置了有关“竜林”文化事项管理部门,建立相应“竜林”文化管理制度,使得“竜林”这一特殊森林所包含的价值不断扩大,成为不仅凝聚了各个历史时期上层统治者对于竜林思想及“竜林”文化的认同、推崇和褒扬,同时又浓缩地体现了“竜林”发展之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因此,西双版纳“竜林”文化在傣族社会中占据重要地位。不仅如此,在当地傣族人民和政权机构的共同推崇和维护下,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还保护了一种可持续发展农业生态观和热带地区“林-农”农业生态传统,这种传统是具有农业的、生态的和社会文化的突出价值。特别是,这种传统对于当今人类面临的生存危机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因此,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无疑是具有珍贵价值的历史遗存。然而,这种遗产的价值需要被社会和公众所认识和重视并使其从中受益,但是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各种原因,西双版纳现存的相当数量的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状况并不容乐观。本文将选题确定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以史为鉴,以点带面,目的在于完善傣族“竜林”文化研究,唤起人们对西双版纳现存傣族“竜林”文化遗产价值的认知、重视和保护以及对森林和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及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和行动,并试图在以下三方面做出创新:第一,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进行研究,探讨“竜林”在以水稻生产为核心的傣族传统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作用;第二,挖掘遗产价值,建立“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体系,并找出其与现实社会的契合点,使“竜林”所具有的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与现实的维度上达到统一;第三,系统研究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历史与现实保护的情况,总结成功的经验和面临困境的根源,为人类如何有效地保护农业文化遗产提供理论和现实依据。本文包括绪论、研究内容和结语三个部分。绪论部分,内容主要为提出问题。在本章中,对于本论文选题的提出和确定进行了阐明,对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综述,同时,对本论文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基本结构和研究重点以及创新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说明。研究内容包括七章。第一章介绍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以及“竜林”文化所依托的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背景,为后文的论述和发展提供依据。第二章从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水文化系统、农业生产系统、农村聚落系统以及村民的宗教信仰系统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第三章从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以及宗教信仰两方面论述了 “竜林”文化的起源,揭示“竜林”文化起源有着深刻的农耕社会历史背景和民族文化渊源。同时从形成、发展、繁荣、衰落及恢复阶段论述了“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阶段性特点,揭示“竜林”文化历史变迁与稻作文化的兴衰存在内在关系。第四章通过对磨歇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考察和分析,发掘傣族“竜林”的水稻农耕文化根源。并通过实地调研发现磨歇村“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以及根据这些问题而创造的保护模式,为后面章节的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保护策略提供参考。第五章从生态、科技、历史、社会、文化和经济六方面阐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构成,并从生态环保、农业生产和社会文化方面论述了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作用。第六章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以及“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三个方面考察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目前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七章重点论述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具体措施。在本章中,首先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进行了思考,提出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应寻找作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绿色净土和热带地区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契合点,使得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能够在传统和现实的统一的维度上达到更好的利用和保护,同时还提出了保护应遵循的原则,阐述了当前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保护方面所做的有益尝试,在此基础上,针对第六章出现的主要问题对其在当代社会的保护对策进行了研究,并根据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提出六种典型保护模式建议。最后一部分为全文的结语,是在前七章的基础上对全文进行的总结性论述,同时进一步阐明了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所具有的珍贵农业文化遗产价值和对其保护在人类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并对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未来提出展望。

陈庆文,郭运青[2](2010)在《海南香草兰产业发展概况》文中研究指明综述海南香草兰的生长特性、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产品加工应用进展,总结了海南香草兰发展的关键问题,并展望其前景。

李维锐,赵国祥,张洪波[3](2009)在《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构建新型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思考》文中提出简要回顾和总结云南橡胶园间作发展过程,分析我国橡胶园间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提出了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创新橡胶种植模式的发展思路,并初步描述了生物多样性胶园的建设概念、主要建设内容及方法设想。

张玉,李灵,张廷枋,杨际信[4](2009)在《环境因子影响兰花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环境因素调控对兰花栽培技术的改进和创新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是兰花资源保护与开发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兰花的生长与生理受环境温度、相对湿度、光照、栽培基质、施肥等因素的影响.本文综述了国内外环境因素与兰花生长机理之间的关系.今后的研究应集中在以下方面:(1)探讨和比较研究不同环境因素多梯度兰花的生长与生理,逐步扩大生长与生理研究的范围;(2)研究多种兰花生长机理的共性,进一步加强特性的研究;(3)进行环境因素与兰花生长机理的多学科合作研究,将为兰花资源保护与开发做出新的贡献.

陈瑶,谭志坚,王丙春[5](2005)在《西双版纳香荚兰栽培气候影响因素及适种区区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香荚兰生长发育特性及其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和西双版纳的气候资料,综合分析和评价西双版纳香荚兰栽培的有利气象因素和不利气象条件,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对西双版纳海拔800m以下各乡镇进行香荚兰宜植度的区划。

朱晓东[6](2004)在《浅论西双版纳香荚兰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文中指出叙述了西双版纳冬季低温对香荚兰造成的寒害表现和影响;讨论了防寒栽培的策略和技术;提出当前香荚兰规模栽培的主要问题,进而开展系统的科学研究是解决西双版纳香荚兰产业巩固和发展问题的关键。

云南热区寒害专业调研组[7](2001)在《云南省热区1999/2000年冬热带作物寒(冻)害调研报告》文中认为

胡卓勇[8](2001)在《云南省热区1999/2000年冬热带作物栽培措施与寒害寒害调研报告》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黄文龙,王丙春,谢康美[9](2000)在《西双版纳的低温寒害及其减灾措施》文中提出

李一鲲,洪龙汉[10](1999)在《云南热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山地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探讨》文中研究表明以“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为指导思想,以保土、保肥为关键,开发与保护并重,在云南热区山地建立经济林或混农林业为主体的山地型农业生产体系。为实现这一目标,必须加强领导,深入调查资源现状,统一规划,提高人的素质,加强农业生产社会服务体系建设,制订稳定的经济政策和增加建设资金,总结经验,以典型示范分类指导

二、浅论西双版纳香荚兰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论西双版纳香荚兰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理论、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基本结构与研究重点
    五、创新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章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概况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与农业文化遗产的关系
        一、“农业文化遗产”概念和保护对象的演进
        二、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内涵
        三、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成为农业文化遗产的原因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自然环境
        一、地理位置
        二、地形地貌
        三、水资源
        四、气候
        五、土壤
        六、植被
    第三节 “竜林”文化的社会背景
        一、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政区沿革及现状
        二、人口及民族概况
        三、社会经济
        四、宗教文化
        五、农耕文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系统的构成
    第一节 傣族聚居的生态环境系统
        一、森林环境
        二、江河环境
        三、坝子环境
    第二节 “竜林”生物多样性系统
        一、植被类型的多样性
        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
    第三节 水文化系统
        一、“竜林”文化与水文化的关系
        二、“竜林”文化体系中的水文化表现
    第四节 农业生产系统
        一、森林水源提供
        二、土壤肥力补充
        三、农林病虫害防控
        四、农田水土保持
    第五节 农村聚落系统
        一、竜林
        二、村寨
        三、稻田
        四、河谷
    第六节 村民宗教信仰系统
        一、原始宗教信仰
        二、小乘佛教信仰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起源及其历史演变
    第一节 西双版纳傣族“竜林”文化的起源
        一、社会发展和农业生产需求
        二、宗教信仰
    第二节 “竜林”文化的历史演变及特点
        一、桑木底时代竜林文化的形成
        二、勐泐王时代竜林文化的发展
        三、召片领时期竜林文化的繁荣
        四、解放后至二十世纪末竜林文化的衰落
        五、二十一世纪初期竜林文化的恢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个案分析
    第一节 磨歇村概况及选点依据
        一、磨歇村概况
        二、选点依据
    第二节 磨歇“竜林”文化系统构成及其根源
        一、文化系统构成
        二、稻作文化根源
    第三节 磨歇“竜林”文化保护面临的问题及保护措施
        一、磨歇村“竜林”文化遗产保护面临的问题
        二、磨歇“竜林”文化遗产保护措施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的价值和作用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价值
        一、生态价值
        二、科技价值
        三、历史价值
        四、社会价值
        五、文化价值
        六、经济价值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作用
        一、生态环保方面作用
        二、农业生产方面作用
        三、社会文化作用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突出
        一、橡胶种植与“竜林”生态环境保护的矛盾
        二、城镇化及开发建设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三、稻田种植结构调整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矛盾
    第二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欠佳
        一、当地政府重视不足
        二、传统宗教信仰保护力量式微
        三、村民“竜林”文化观念淡化
        四、社会消费环境较差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相对缺乏
        一、研究相对缺乏
        二、投入相对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加强“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对策措施
    第一节 对于“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的思考
        一、寻找“竜林”与当代社会的契合点进行保护
        二、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第二节 当前“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有益尝试
        一、生态小区保护示范模式
        二、公益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三、环境友好型胶园建设保护模式
        四、城市雨林公园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物多样性廊道建设保护模式
        六、利用民族传统文化保护模式
        七、多渠道宣传教育保护模式
    第三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保护对策建议
        一、促进“竜林”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
        二、营造“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文化环境
        三、加大“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和投入力度
    第四节 “竜林”农业文化遗产典型保护模式建议
        一、生态友好型胶园发展模式
        二、“竜林”文化遗产旅游和大健康产业保护模式
        三、碳汇交易保护模式
        四、防护林生态建设保护模式
        五、生态农业保护模式
        六、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模式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海南香草兰产业发展概况(论文提纲范文)

1 香草兰生长发育对自然环境的要求
2 海南省气候条件对香草兰的影响及香草兰高产栽培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2.1 热量丰富, 越冬条件好
    2.2 雨量丰沛, 湿热同季
    2.3 不利的气候因素
    2.4 香草兰高产栽培的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2.4.1 选好种植园地
        2.4.2 适时种植建园
        3.4.3 掌握最佳授粉时间
        2.4.4 预防低温冷害
3 香草兰的加工
    3.1 香草兰豆初级加工法
    3.2 香草兰豆深度加工
    3.3 香草兰豆的应用研究
4 海南发展香草兰的对策
    4.1 扩大生产规模
    4.2 严格按技术规程栽培
    4.3 解决资金不足问题
    4.4 完善经营体制
5 发展前景
    5.1 市场广阔, 价格高涨
    5.2 我国香草兰产业发展动态

(3)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构建新型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云南垦区的胶园间作回顾和效果评价
    1.1 橡胶—咖啡间作
    1.2 橡胶—金鸡纳间作
    1.3 橡胶—茶叶间作
    1.4 橡胶—肉桂—菠萝立体间作
2 我国胶园间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规模不大, 地域不广
    2.2 种类单一, 群落层次不多
    2.3 片面追求经济回报, 间作物品种不尽合理
3 生物多样性胶园建设的讨论与设想
    3.1 橡胶复合栽培模式的研究有待创新
    3.2 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 指导建设新一代生态胶园
        3.2.1 生物多样性胶园与传统间作胶园的区别
        3.2.2 生物多样性胶园的建设模式、内容及方法设想

(4)环境因子影响兰花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兰花资源分布
3 环境因子与兰花生长机理
    3.1 温度、相对湿度与兰花生长机理
    3.2 光照与兰花生长机理
    3.3 土壤基质与兰花生长机理
    3.4 肥料与兰花生长机理
4 展望

(5)西双版纳香荚兰栽培气候影响因素及适种区区划(论文提纲范文)

1 香荚兰生长发育的特性及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1.1 热量
    1.2 水湿
    1.3 光照
2 西双版纳气候资源分析和适种区域划分
    2.1 有利的气候资源
        2.1.1 热量丰富,越冬条件好
        2.1.2 雨量丰沛,湿热同季
        2.1.3 冬季逆温现象显着,多辐射雾
        2.1.4 风速小
    2.2 不利的气候因素
        2.2.1 低温寒害
        2.2.2 干旱
        2.2.3 高温
    2.3 西双版纳香荚兰气候适宜度区划
3 香荚兰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的建议及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3.1 建议
    3.2 农业气象适用技术
        3.2.1 选好种植园地
        3.2.2 适时种植建园
        3.2.3 掌握最佳授粉时间
        3.2.4 冰雹后的处理
        3.2.5 预防低温冷害
4 致谢

(9)西双版纳的低温寒害及其减灾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低温情况
        2.1.1 1999低温概况
        2.1.2 两次低温寒害比较
        2.1.3 1999年低温寒害的特点
    2.2 寒害情况
        2.2.1 甘蔗
        2.2.2 橡胶
        2.2.3 茶叶
        2.2.4 咖啡及热带水果
        2.2.5 西番莲
3 减灾措施
    3.1 熏烟
    3.2 塑料薄膜覆盖
    3.3 涂封
    3.4 浇水
    3.5 覆盖
4 结语

四、浅论西双版纳香荚兰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西双版纳傣族“竜林”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D]. 莫国香. 南京农业大学, 2016(01)
  • [2]海南香草兰产业发展概况[J]. 陈庆文,郭运青. 热带农业科学, 2010(07)
  • [3]应用生物多样性理论构建新型胶园复合生态系统的思考[J]. 李维锐,赵国祥,张洪波. 热带农业科学, 2009(05)
  • [4]环境因子影响兰花生长机理的研究进展[J]. 张玉,李灵,张廷枋,杨际信.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1)
  • [5]西双版纳香荚兰栽培气候影响因素及适种区区划[J]. 陈瑶,谭志坚,王丙春. 热带农业科技, 2005(04)
  • [6]浅论西双版纳香荚兰寒害及防寒栽培技术[J]. 朱晓东. 热带农业科技, 2004(04)
  • [7]云南省热区1999/2000年冬热带作物寒(冻)害调研报告[J]. 云南热区寒害专业调研组. 云南热作科技, 2001(S1)
  • [8]云南省热区1999/2000年冬热带作物栽培措施与寒害寒害调研报告[J]. 胡卓勇. 云南热作科技, 2001(S1)
  • [9]西双版纳的低温寒害及其减灾措施[J]. 黄文龙,王丙春,谢康美. 云南热作科技, 2000(01)
  • [10]云南热区农业生态环境与山地型农业生产体系建设的探讨[J]. 李一鲲,洪龙汉. 云南热作科技, 1999(03)

标签:;  ;  ;  ;  ;  

浅谈西双版纳香草冷害防寒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