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敏感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关敬元[1](2021)在《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乳腺癌患者化疗及靶向治疗的心脏功能损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乳腺癌是全世界妇女死亡的主要原因,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在过去的几十年,针对抗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受体的几种药物的广泛应用使得HER2受体阳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有所提高,双靶向治疗(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的应用则使乳腺癌复发风险进一步减少。然而,随着生存率的提高,对抗癌治疗相关不良事件的管理和缓解的需求也在增加。在HER2+乳腺癌患者中,诸如射血分数降低和心力衰竭等心脏不良事件的发生成为影响患者生存质量及远期预后的主要原因。超声心动图是肿瘤治疗过程中评估心功能最重要的手段之一,但传统超声指标左室射血分数(LVEF)由于灵敏性低,且受心脏负荷的影响较大,监测早期的心功能损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近年发展出许多新型超声技术,如二维斑点追踪技术(2D-STI)和三维斑点追踪技术(3D-STI),能够对心肌的动度进行多角度分析,如纵行应变、圆周应变、径向应变、面积应变、各心肌节段应变及心肌扭转、扭矩。心肌应变已被证明是化疗诱导心脏毒性的早期监测指标,其敏感性优于LVEF。然而,应变成像仍然存在负荷依赖性,影响心肌功能评估的诊断准确性。心肌做功(GWI)是一个新的参数,通过后负荷纠正,减少了 LVEF与左心室应变的负荷依赖性,更好地解释应变与动态无创左心室压力的关系。然而,目前关于心肌做功在监测乳腺癌化疗联合靶向治疗过程中心肌损害方面的价值不明确。基于目前现状,本研究通过常规超声心动图以及斑点追踪超声技术评价超声在监测化疗联合靶向治疗乳腺癌对心肌损害的作用,并探究可以早期检测心功能改变的超声指标。研究目的(1)应用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检测乳腺癌化疗及靶向治疗对心肌功能的影响,探究二维及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得的指标在早期监测心功能改变中的价值。(2)心肌做功新指标与GLS对乳腺癌治疗过程中心肌功能改变检测的相对价值。资料与方法1.研究对象本研究选取2018年11月到2021年1月因乳腺癌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住院治疗的初治患者79名,均为女性。根据治疗方案将患者分为:①接受无蒽环类药物且无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患者20名(G1);②接受含蒽环类药物、无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患者38名(G2);③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和靶向药物方案治疗患者21名(G3)。分别在接受化疗前(T0),接受化疗第2周期(T2)、第4周期(T4)、第6周期(T6)、第8周期(T8)结束后对所有患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纳入标准:年龄小于70岁;经组织或者细胞病理学确诊为乳腺癌患者;拟接受辅助化疗联合曲妥珠单抗联合或不联合帕妥珠单抗;既往无化疗或放疗史;依从性好,自愿接受随访者。排除标准: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较差的患者,不能完成超声资料的分析;心力衰竭、冠心病病史、急性冠脉综合征或心肌炎、心肌梗死、严重瓣膜病、心肌病等严重心脏病患者;持续性心房颤动、严重心律失常影响超声资料的采集和分析;脑血管病、结缔组织病和肾功能不全等影响评估心功能的疾病。CTRCD定义:LVEF较基线降低至少5%至绝对值<53%,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或LVEF降低至少10%至绝对值<53%,不伴有心力衰竭的症状或体征。亚临床心脏功能损伤定义:左室整体长轴应变(GLS)较基线值降低至少15%。2.仪器应用GE Vivid E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应用M5S-D(探头频率1.4-4.6HZ)及4V-D探头(探头频率1.5-4.0HZ)。使用ECHOPAC203工作站进行脱机后图像分析。3.检查方法采集患者姓名、年龄、体重、身高、心率(HR)、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血糖、血脂、慢性病史、用药史等基本信息。超声图像采集同时测量双侧肱动脉血压。连接心电图,采用ASE/EACVI指南中规定的标准化切面,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存取左室胸骨旁长轴、心尖四腔心(A4C)、心尖两腔心(A2C)、心尖三腔心(A3C)切面以及左室心尖水平、乳头肌水平、二尖瓣水平短轴切面连续三个周期动态图像,左室全容积超声图像,Tri-plane图像,以DICOM格式存储以便脱机分析。4.图像处理及数据分析4.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左心房相关超声指标: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收缩末期左房前后径(LAD-ap);心尖四腔心和心尖两腔心切面测量左房面积(LAA)、左房容积(LAV,双平面Simpson法)。左心室相关超声指标: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T)、左室舒张末期前后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前后径(LVE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PWT);心尖四腔心和心尖两腔心切面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射血分数(LVEF)。右心室相关超声指标:胸骨旁左室长轴切面测量右心室近端流出直径(RVOTprox);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定右心室基底部横径(RVD1)、右心室中腔横径(RVD2)、右心室长径(RVD-L);心尖四腔心切面测定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应用M型超声测量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4.2多普勒超声检查左心室相关超声指标: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二尖瓣舒张早期E波速度峰值(E)、舒张晚期A波峰值速度(A),并计算E/A;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收缩期二尖瓣环峰值速度s’(Septal-s’)、舒张早期二尖瓣环运动速度e’(Septal-e’),并计算E/e’。右心室相关超声指标: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定右室Tei指数:右室等容收缩时间(ICT)与等容舒张时间(IRT)之和与射血时间(ET)的比值,Tei指数=(ICT+IRT)/ET。4.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指标左室纵向应变相关指标测量:采用二维斑点追踪(2D-STI)技术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两腔心切面、心尖三腔心切面测量左室心肌整体纵向应变(GLS),左室心肌内膜层(GLS-endo)、外膜层纵向峰值应变(GLS-epi),心尖四腔心整体纵向应变(GLS-A4C)、心尖三腔心整体纵向应变(GLS-A3C)、心尖两腔心整体纵向应变(GLS-A2C)、纵向峰值应变离散度(PSD)。左室周向应变相关指标测量:在胸骨旁短轴二尖瓣水平切面、乳头肌水平、心尖水平测量左室心肌二尖瓣水平周向应变(MVGCS),左室心肌乳头肌水平周向应变(PMGCS),左室心肌心尖部水平周向应变(APGCS)。左室心肌做功指数相关指标测量:在心尖四腔心切面、心尖两腔心切面、心尖三腔心切面测量整体心肌做功指数(GWI),心肌做功效率(GWE)。4.4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测量指标采用三维斑点追踪(3D-STI)技术,在心尖四腔心切面测量左室心肌整体纵向峰值应变(3D-GLS);左室心肌整体周向峰值应变(3D-GCS);左室心肌整体径向峰值应变(3D-GRS);左室心肌整体面积峰值应变(3D-GAS)。5.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 26.0、Graphpad Prism 9.0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所有计量资料进行正态性及方差齐性检验,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不满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均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M(Q1~Q3)]表示,组间资料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同一患者化疗前后数据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生存分析运用Kaplan-Meier法进行,Log-rank检验用于组间单因素分析比较。通过Cox 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生存分析。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共纳入初治乳腺癌患者共79例,均为女性患者,中位年龄48岁。其中7例患者合并高血压,3例患者合并冠心病,3例患者合并糖尿病。8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右丙亚胺,26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应用其他药物(丹参多酚、环磷腺苷葡胺、红花黄)。应用不同方案的治疗组间年龄、体重、身高、BMI、BSA、血压、血糖、血脂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1.M型和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指标1.1 G1、G2、G3组间基线水平比较左房二维超声测量指标LAD-ap、LAA、LAV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二维超声测量指标 LVEDD、LVESD、IVST、PWT、LVEDV、LVESV、LVEF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二维超声测量指标 RVOTprox、RVD1、RVD2、RVD-L、RVFAC、TAPSE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1.2接受化疗后G1、G2、G3组间各周期测量指标比较左房二维超声测量指标LAD-ap、LAA、LAV在各化疗周期时间点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二维超声测量指标LVEDD、LVESD、IVST、LVEDV、LVESV在各化疗周期时间点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WT在第4周期治疗后出现显着性组间差异(P<0.05),G3组的PWT高于G1和G2组。LVEF在第6周期治疗后出现显着性组间差异(P<0.05),G3组LVEF较其他两组明显减低。右室二维超声测量指标RVOTprox、RVD1、RVD2、RVD-L、RVFAC在各化疗周期时间点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TAPSE在化疗过程中改变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化疗剂量增加呈下降趋势。1.3全部患者化疗前后二维超声测量指标比较左房二维超声测量指标LAD-ap、LAA、LAV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二维超声测量指标LVEF与化疗前基线水平相比,在T4出现显着减低(P<0.05),LVEDD、LVESD、IVST、PWT、LVEDV、LVESV 在化疗过程中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LVEDV在化疗过程中出现持续下降趋势。右室二维超声测量指标RVOTprox、RVD1、RVD2、RVD-L在化疗过程中较基线值改变无统计学差异(P>0.05),RVFAC在T4开始出现减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室TAPSE在T8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2.多普勒超声测量参数比较2.1 G1、G2、G3组间基线水平测量指标比较左室舒张功能相关指标E、A、E/A、E/e’、Septal-e’、Septal-s’在基线水平三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Tei指数在基线水平的三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2.2接受化疗后G1、G2、G3组间各周期测量指标比较左室舒张功能相关指标E、A、E/e’、Septal-e’、Septal-s’在化疗过程中均未在三组间表现出统计学差异(P>0.05)。右室心肌做功指数Tei指数在T4开始出现明显组间差异(G3>G2>G1,P<0.05)。2.3全部患者化疗前后多普勒超声测量指标比较与化疗前相比,化疗后左室舒张功能相关指标E/e’呈逐渐升高趋势,Septal-e’呈逐渐减低趋势,E/A、E/e’、Septal-e’在T4出现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化疗前后E、A、Septal-s’指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化疗前相比,右室Tei指数在T6较基线出现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3.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比较3.1 G1、G2、G3组间基线水平测量指标比较左室纵向应变相关指标 GLS、GLS-A3C、GLS-A4C、GLS-A2C、GLS-epi 在基线时各组间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GLS-endo在基线时G2、G3组高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PSD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周向应变相关指标MVGCS、PMGCS、APGCS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心肌做功指数相关指标GWI、GWE在各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3.2接受化疗后G1、G2、G3组间各周期测量指标比较左室纵向应变相关指标GLS、GLS-A3C、GLS-A2C、GLS-epi在T4时G2、G3组低于G1组,具有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T6时G2和G3组的GLS-endo明显低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GLS-A4C、PSD在T6时组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周向应变相关指标MVGCS、PMGCS、APGCS在T8时G3、G2组测量值小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心肌做功相关指标GWI、GWE在T4时G2、G3组低于G1组,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全部患者化疗前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比较左室纵向应变相关指标 GLS、GLS-A3C、GLS-A4C、GLS-A2C、GLS-epi、GLS-endo在T2时均有减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PSD在T8时出现统计学差异(P<0.05)。左室周向应变相关指标APGCS在T6时出现明显减低,结果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MVGCS、PMGCS在T8时出现显着性差异,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左室心肌做功相关指标GWI、GWE在T2时均有减低,结果呈统计学显着性差异(P<0.05)。4.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比较4.1 G1、G2、G3组间基线水平测量指标比较左室三维应变3D-GLS、3D-GCS、3D-GAS、3D-GRS在基线时各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2接受化疗后G1、G2、G3组间各周期测量指标比较T4时G2、G3组3D-GLS、3D-GCS明显低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6 时 G2、G3 组 3D-GLS、3D-GCS、3D-GAS 明显低于 G1 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8 时 G2、G3 组 3D-GLS、3D-GCS、3D-GAS、3D-GRS明显低于G1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全部患者化疗前后三维斑点追踪技术指标比较与化疗前基线水平相比,3D-GLS、3D-GCS、3D-GAS在T2时均有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D-GRS在T4时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发生CTRCD和亚临床心脏损害相关影响因素在随访过程中,共有9名患者出现CTRCD,G1组中有1名患者在T8发生CTRCD,G2组中分别有1名患者在T2、1名患者在T6、1名患者在T8发生CTRCD,G3组中分别有1名患者在T2、2名患者在T6、2名患者在T8发生CTRCD。共有14名患者出现GLS减低,G1组中有2名患者在T8出现GLS减低>15%,G2组中分别有1名患者在T4、3名患者在T6、2名患者在T8出现GLS减低>15%,G3组中分别有1名患者在T2、3名患者在T6、2名患者在T8出现GLS减低>15%。基线水平事件组与非事件组的年龄、血糖、血脂等一般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事件组患者的BMI、BSA、LDL-C、Cho显着增高(P<0.05)。定义 L2v 为 LVEF 在 T2 时的变化率,即 L2v=|T2LVEF-T0LVEF|/T0LVEF;定义G2v 为 GLS 在 T2 时的变化率,即 G2v=|T2GLS-T0GLS|/T0GLS;定义 I2v 为 GWI在T2时的变化率,即I2v=|T2GWI-T0GWI|/T0GWI;定义E2v为GWE在T2时的变化率,即 E2v=|T2GWE-T0GWE|/T0GWE;定义 S2v 为 3D-GLS 在 T2 时的变化率,即 S2v=|T23D-GLS-T03D-GLS|/T03D-GLS;定义 C2v 为 3D-GCS 在 T2 时的变化率,即C2v=|T23D-GCS-T03D-GCS|/T03D-GCS;定义 A2v 为 3D-GAS 在 T2 时的变化率,即A2v=|T23D-GAS-T03D-GAS|/T03D-GAS。计算发生CTRCD的患者达到终点的时间,利用K-M法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分析表明年龄、舒张压、心率、E2v与发生CTRCD无关,收缩压、BMI、BSA、血清葡萄糖水平、血清LDL-C水平、血清HDL-C水平、血清TG水平、血清Cho水平、L2v、G2v、W2v、S2v、C2v与发生终点事件表现出明显相关性。Cox回归分析显示BMI水平、G2v和C2v是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后是否会出现CTRCD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1.蒽环类药物联合靶向治疗的心脏毒性明显高于单独应用蒽环类药物,无蒽环类及无靶向治疗的治疗方案(紫杉类+环磷酰胺)同样会对心肌造成一定损伤。2.BMI、G2v(GLS在第2周期化疗后的变化率)和C2v(3D-GCS在第2周期化疗后的变化率)是乳腺癌患者接受化疗可能发生心脏功能损害的独立预测因素。
赵颖[2](2021)在《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文中指出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PH)可在多种临床条件下发生,其特征为远端肺血管发生各种病理生理变化,导致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和右心室(Right Ventricle,RV)后负荷进行性升高,从而导致右心衰竭(Right Heart Failure,RHF)甚至死亡。PH分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左心疾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hypertension due to left heart disease,PH-LHD)、肺部疾病和/或低氧所致的PH、慢性血栓栓塞性PH(Chronic Thromboembolic Pulmonary Hypertension,CTEPH)和其他机制不明的PH五大类。对于PH患者诊治首要任务是查找病因,以便针对性的治疗,从而使患者尽早获益。尽管近年来第1大类肺动脉高压即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在治疗方面取得了进展,但5年生存率估计仍只有47%-55%。不管PH由何种病因引起,均会导致运动耐量减低、发病率和死亡率增加。诊断PH的一个重要步骤是区分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和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右心导管(right heart catheterization,RHC)检查是诊断PH-LHD的金标准,然而,由于RHC为有创操作,故而尚未临床普及,而超声心动图可实时显示心脏结构,操作简便、安全、经济、可重复性强,使其成为最为常用的无创评价肺动脉压力及右心功能的影像学方法。由于初期症状缺乏特异性,且人们对其认识不足,绝大多数PH患者就诊时间明显延迟,至少1/5患者从症状出现至确诊时间超过2年,高达1/2以上特发性肺动脉高压(Idiopathy pulmonary artery hypertension,IPAH)患者确诊时WHO功能分级(WHO-FC)已达III-IV级,因此探索超声指标综合评估肺动脉压力进行早期PH排查势在必行。结缔组织疾病(connective tissue disease,CTD)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AH)临床常见,是CTD的一种复杂而致命的并发症。据统计,系统性硬化(Systemic sclerosis,SSc)患者8-12%合并PAH,约占CTD-PAH病例的75%,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患者1-5%合并PAH,而在混合性结缔组织疾病(MCTD)患者3-4%合并PAH。PAH是SSc患者的主要死因,其预后比IPAH更差。CTD-PAH患者接受PAH特异性药物治疗后,SLE、MCTD和SSc患者的1年生存率分别为94%、88%和82%。故而对CTD-PAH这一特定群体进行研究意义重大。他达拉非(tadalafil)是一种选择性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PDE-5),已被批准用于肺动脉高压治疗。本研究拟对他达拉非治疗CTD-PAH患者临床疗效进行研究,并回访以观察其长期疗效。CT肺动脉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是肺动脉高压病因排查过程中一个重要步骤。对比剂肾病(contrast induced nephropathy,CIN)是由于血管内使用对比剂(contrast material,CM)进行血管内诊断或血管造影干预后观察到的医源性急性肾损伤,一旦发生将显着增加患者死亡率,故积极探寻在降肺动脉压力同时可对肾脏功能有保护作用的药物是目前研究热点。而超声心动图是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初筛的重要手段。阿魏酸钠(sodium ferulate,SF)有降低肺动脉压力的作用,虽然SF在糖尿病肾病等许多疾病中均为有益作用,但它对PH患者行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是否有积极的作用尚有待研究。在PAH患者中,右心室功能稳定或得到改善的患者5年生存率>90%;而右心室功能下降患者的生存率<30%,不受肺血管阻力(pulmonary vascular resistance,PVR)变化的影响,右心衰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故本文拟对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评估进行综述。同时,基于我中心前期研究的基础,本系列研究拟围绕以超声心动图为导向指引,对肺动脉高压患者进行三个部分探讨:1.超声心动图优化肺动脉高压的鉴别诊断方案,研究超声心动图及RHC检查在区分PAH和PH-LHD中应用。2.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CTD-PAH临床疗效研究,为CTD-PAH的治疗提供更多的见解。3.以超声心动图初筛肺动脉高压患者,肾超声评估对肺动脉压力有影响的药物应用后对该群体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导管优化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应用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超声心动图(ECHO)及右心导管(RHC)检查,在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第1大类)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第2大类)中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入选诊断为肺动脉高压(PH)的患者,分为动脉性肺动脉高压(PAH)组,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PH-LHD)组,PH-LHD组包括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 EF)组与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 EF)组。主要观察指标包括肺动脉收缩压(sPAP)、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心博量(SV)、肺动脉有效弹性(Ea)、TAPSE/sPAP、肺动脉顺应性(PAC)、左心室偏心指数(LVEI)等。各指标分别进行比较。结果:1.行RHC检查患者(PAH与HFp EF组),HFp EF组患者sPAP、d PAP、m PAP、PVR低于PAH组,而PAWP高于PA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60。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885。3.RHC-TAPSE/sPAP(ROC曲线下面积(AUC)=0.918,最佳截点0.275mm/mm Hg,敏感性100%,特异性77.8%),ECHO-TAPSE/sPAP(AUC=0.887,最佳截点0.275mm/mm Hg,敏感性95.0%,特异性66.7%),对HFp EF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4.RHC-PAC(AUC=0.916,最佳截点1.42 ml/mm Hg·m2,敏感性85.0%,特异性87.0%)对HFp EF具有良好的诊断准确性。5.结合ECHO及RHC检查结果,HFp EF组Ea低于PAH组。RHC-Ea ROC曲线下面积Ea为0.073,用于区分HFp EF准确度较低。6.PAH组患者LVEI>1例数高于HFr EF组,与HFp EF组无统计学差异。小结:1.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2.根据RHC、ECHO得出的TAPSE/sPAP 0.275mm/mm Hg和RHC-PAC1.42 ml/mm Hg·m2是预测PH-HFp EF的最佳截点。第二部分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以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Tadalafil)对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CTD-PAH)患者临床疗效。方法:入选诊断为CTD-PAH患者,随机分为他达拉非组及对照组。他达拉非组给予他达拉非10mg每日1次口服,对照组(CON)给予贝前列腺素钠(Beraprost)40ug每日3次口服,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治疗。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行右心导管(RHC)检查,入院时、用药3个月及半年后均复查超声心动图及6分钟步行距离(6MWD)等进行评估。主要评估比较三尖瓣反流速度(TRV)、肺动脉收缩压(sPAP)等血流动力学参数变化及6MWD、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及患者住院天数、死亡率、WHO功能分级(WHO-FC)等变化情况。结果:CTD-PAH患者,ECHO-sPAP与RHC-sPAP结果呈中度相关,相关系数为0.544。两组患者入院时基线TRV、sPAP、6MWD、NT-pro BNP水平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他达拉非组患者sPAP水平低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LV、SV、TAPSE高于对照组;LVEF、sPAP、TRV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他达拉非组NT-pro BNP及6MWD改善情况均优于CON组(P<0.05)。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6MWD优于CO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T-pro BNP水平低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达拉非组与对照组患者住院天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半年后,两组患者死亡率、再住院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达拉非组WHO-FC≤II级患者数高于CON组(P<0.05)。小结:1.CTD-PAH患者,ECHO-sPAP与RHC-sPAP结果呈中度相关。2.CTD-PAH患者应用他达拉非治疗半年后,肺动脉压力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3.CTD-PAH患者治疗半年后,他达拉非组较对照组有更多患者WHO-FC水平恢复至≤II级,且不增加患者住院时间及再住院次数,伴随血流动力学参数和运动能力改善,患者获得更高生活质量。第三部分超声评估阿魏酸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目的:本文旨在以超声评估阿魏酸钠(SF)对肺动脉高压(PH)患者行CT肺血管造影(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以及肾阻力指数(RRI)是否与PH患者行CTPA检查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相关。方法:纳入符合入选标准的PH患者,随机分为SF组和对照组(CON),SF组患者在CTPA检查前12h至检查后72h静脉注射SF 3.0g/d,CON组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所有入选者入院后均接受CTPA检查,且分别于CTPA检查前1h、检查后24h、48h、72h测定血清肌酐(SCr)、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 GFR)、胱抑素-c(Cys-C)评价肾功能,计算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率,并比较两组各指标情况。分别于CTPA检查前1h、检查后1h及检查后24h行肾阻力指数(RRI)检查。比较CIN组与无CIN组RRI水平。结果:SF组与CON组患者入院时SCr、e GFR及Cys-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与CON组在CTPA检查后24h SCr水平无显着差异(P>0.05),SF组行CTPA检查后48h及72h SCr水平低于CON组(P<0.05)。SF组在CTPA检查后24、48、72h e GFR水平均略高于CON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F组在CTPA检查后48h及72h Cys-C水平明显低于CON组(P<0.05)。CTPA检查后72h,共有9例患者确诊CIN,CIN发生率为9.78%;SF组CIN发生率为4.08%(2/49),CON组为16.28%(7/43),SF组CIN发生率明显低于CON组(P<0.05)。在CTPA检查前1h,CIN组与无CIN组RRI无差异。CTPA检查后1h及24h,CIN组RRI高于无CIN组(P<0.05)。无CIN组RRI在CTPA检查后24h恢复更接近基线水平(P>0.05)。小结:1.在PH患者行CTPA检查前12h至检查后72h静脉输注SF可降低CIN的发生率。2.在CIN组和无CIN组,RRI存在显着差别,提示RRI有可能做为CTPA后CIN的预测指标。结论:1.ECHO-sPAP与RHC-sPAP呈高度相关;ECHO-TAPSE/sPAP与RHC-TAPSE/sPAP呈高度相关。2.通过ECHO随访发现,CTD-PAH患者应用他达拉非治疗半年后,肺动脉压力降低,临床应用安全有效。3.在CTPA检查前12h至CTPA检查后72h每日静脉输注SF可降低PH患者CIN的发生风险。
韩舒[3](2021)在《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对各类型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right ventricular outflow tract obstruction,RVOTO)胎儿进行超声心动图研究,分析RVOTO胎儿心脏结构改变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同时采用二维斑点追踪技术(two-dimensional speckle tracking imaging,2D-STI)评价相应的心肌力学改变,旨在更加全面、深入地揭示各类型RVOTO胎儿循环特点及心脏功能改变,探讨超声心动图联合新技术评价胎儿先心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20年12月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及盛京医院经产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诊断为RVOTO的单胎胎儿110例(孕龄20~34周,平均孕龄26.8±3.3周),并根据否合并非限制性室水平分流分为A、B两组。收集与病例组胎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单胎胎儿135例。应用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测胎儿肺动脉、动脉导管(DA)、静脉导管(DV)、大脑中动脉(MCA)和脐动脉(UA)血流并测量相关参数,包括:肺动脉瓣上峰值流速(PVmax)、血流加速时间(ACT)、射血时间(ET);DV的心室收缩期峰值流速(Vs)、心室舒张早期峰值流速(Vd)、心房收缩期峰值流速(Va)及静脉峰值流速指数(PVIV);MCA搏动指数(MCA-PI)、UA搏动指数(UA-PI),计算脑胎盘血流搏动指数比(CPR)。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测量肺动脉瓣环(PA)与主动脉瓣环(AO)内径,计算PA/AO比值、PA Z-评分。比较A、B病例组与孕龄相匹配对照组胎儿各血流动力学参数的差异。根据以上RVOTO胎儿血流动力学参数研究结果及相关研究结论,进一步根据是否存在PA/AO<0.6或PA Z-评分<-3且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将病例A组分为重度RVOTO组与轻中度RVOTO组,根据胎儿肺动脉瓣形态、启闭情况并结合相关超声心动图表现,将病例B组分为重度RVOTO组与轻中度RVOTO组。应用2D-STI分析软件对重度RVOTO组、轻中度RVOTO组与对照组胎儿标准四腔心切面二维动态图像进行后处理分析,获得左、右心室壁各节段以及整体的纵向收缩期峰值应变(S)、收缩期峰值应变率(SRs)及舒张期峰值应变率(SRd),并获得左心室侧壁与右心室游离壁的应变-时间曲线,计算左、右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参数。应用二维Simpson法测量胎儿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应用二维面积变化法测量右心室面积变化分数(RVFAC)。比较重度RVOTO组、轻中度RVOTO组与孕龄相匹配对照组胎儿二维超声及2D-STI获得的心功能参数差异。结果:1.病例组中92例(83.6%)、正常对照组中115例(85.2%)胎儿获得本研究所需全部超声数据。2.A、B组RVOTO胎儿PA/AO均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小(P<0.01),PA Z-评分绝对值均较对照组增大(P<0.01);除肺动脉闭锁胎儿外,病例组PVmax较对照组加快(P<0.01),ACT和ET较对照组缩短(P<0.01)。3.A、B组各有16例RVOT胎儿出现动脉导管内血流逆向灌注。4.A组54例RVOTO胎儿中:(1)伴有PA/AO<0.6或PA Z-评分<-3且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的15例重度RVOTO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39例轻中度RVOTO胎儿及对照组胎儿相比,其DV、MCA及UA血流变化显着,表现为DV-Va减低,DV-PVIV升高(P<0.05);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2)轻中度RVOTO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相比,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DV血流频谱参数均无明显差异(P>0.05)。5.B组38例RVOTO胎儿中:(1)16例肺动脉重度狭窄或闭锁胎儿与孕龄相匹配的22例肺动脉轻中度狭窄胎儿及对照组胎儿相比,其DV、MCA、UA及DA血流变化显着,表现为DV-Va明显减低(P<0.01),其中12例出现DV舒张末期血流反转或消失,同时DVPVIV升高(P<0.01);MCA-PI、CPR减低,UA-PI升高(P<0.05),且均出现动脉导管内血流逆向灌注。(2)肺动脉轻中度狭窄胎儿DV-Va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低,DV-PVIV升高(P<0.05),MCA-PI、UA-PI、CPR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动脉导管内血流方向均正常。6.115例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力学特征:(1)左心室壁各节段间纵向S、SRs及SR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心室游离壁各节段间纵向S、SRs由基底段至心尖段依次递减(P<0.05),而各节段间纵向SRd无统计学差异(P>0.05)。(2)左、右心室壁GLS均与孕龄呈正相关,左、右心室壁GLSRs、GLSRd均与孕龄无相关性。(3)左、右心室壁GLS、GLSRs及GLSRd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4)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参数正常参考范围为9.24±4.48ms(2~22ms),且与孕龄无相关性。7.92例RVOTO胎儿左、右心室心肌力学参数:(1)2D-STI显示重度RVOTO胎儿左、右心室壁GLS、GLSRs及GLSRd均较孕龄相匹配的轻中度RVOTO胎儿及对照组胎儿减低(P<0.05),但二维Simpson法测量重度RVOTO胎儿LVEF与其余两组无差异(P>0.05)。重度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时间差明显大于其余两组(P<0.05),存在心室间收缩不同步。(2)轻中度RVOTO胎儿仅右心室壁GLSRd较孕龄相匹配的对照组胎儿减低(P<0.05),左、右心室壁整体纵向GLS、GLSRs及左心室壁GLSRd与对照组胎儿相比,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轻中度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时间差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PA/AO<0.6与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与RVOTO胎儿左、右心室壁GLS减低显着相关。PA/AO<0.6预测A组RVOTO胎儿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0(95%CI:0.757,0.962),0.801(95%CI:0.672,0.930);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88.9%、66.7%与83.8%、58.8%。PA/AO<0.6预测B组RVOTO胎儿右心室与左心室收缩功能不全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07(95%CI:0.515,0.866),0.703(95%CI:0.526,0.881);敏感度、特异度分别为76.2%、58.8%与76.0%、38.5%。结论:1.对RVOTO胎儿DA、UV及MCA、UA血流变化进行综合评价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其血流动力学改变:当RVOTO胎儿为重度梗阻或不合并非限制性室水平分流时,DV血流频谱变化显着;动脉导管血流逆向灌注可提示RVOTO胎儿梗阻程度;当RVOTO胎儿脑血流氧饱和度降低或血流量减少时,通过代偿性脑动脉扩张与脐动脉收缩保证脑血流灌注。2.重度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及舒张功能均减低,且存在心室间收缩不同步。轻中度RVOTO胎儿仅出现右心室舒张功能减低。3.PA/AO<0.6可较敏感预测伴有室水平非限制性分流的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对室间隔完整的RVOTO胎儿左、右心室收缩功能不全预测效能有限。4.2D-STI技术获得的心室整体纵向应变、应变率参数较传统二维超声可更加敏感地反映胎儿心室功能早期变化。2D-STI技术评价胎儿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可反映胎儿心室收缩功能。
靳泽隆[4](2021)在《心肌做功评估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的左心收缩功能》文中研究指明背景: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Th)是一种遗传性溶血性贫血。根据血红蛋白的肽链缺失类型,分为α地中海贫血、β地中海贫血及其他类型地中海贫血。重型β地中海贫血可简称重型地中海贫血(thalassemia major,TM)。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由于铁超载、心脏高输出状态,导致心肌的机械运动功能出现异常,可表现为铁超载性心肌病、心律失常、肺动脉高压以及慢性心力衰竭,严重者可导致不可逆心脏损伤。超声心动图的斑点追踪技术定量心肌做功来评估左心室收缩功能,是一种评估心肌运动功能的全新方法。目的:本研究探讨应用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speckle tracking echocardiography,STE),检测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整体做功指数(global work index,GWI)、整体有效功(global constructive work,GCW)、整体无效功(global wasted work,GWW)和整体做功效率(global myocardial work efficiency,GWE),评价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的心肌收缩功能,探讨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技术用于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心脏功能监测的价值。研究方法:选取2018年8月至2020年8月,深圳市儿童医院对经基因检测确诊的91例TM患儿,其中有37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的TM患者。根据血清铁蛋白(serum ferritin,SF)含量将TM患儿分为高铁负荷组以及低铁负荷组。选取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匹配的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研究对象分组如下:91例TM组(91例对照组)、34例高铁负荷组(SF≥2500ng/ml)、32例低铁负荷组(SF<2500ng/ml)、37例造血干细胞移植组(36例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测量身高、体重、血清铁蛋白等临床数据。采用VividE95三维彩超仪进行超声心动图成像。测量受检者的肱动脉压,应用EchoPAC软件检测受检者的左心收缩功能及心肌做功。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TM组的GLS、GWI、GCW、GWE均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低铁负荷组相比,高铁负荷组的GLS、GWI、GCW、GWE减小,GWW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造血干细胞移植组的GLS、GWI、GCW、GWE减小,GWW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移植前比较,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GLS、GWI、GCW、GWE减小,GWW增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M儿童亚临床状态下左心收缩功能下降。不同血清铁蛋白水平的TM患儿,左心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的儿童左心收缩功能依旧低于正常儿童。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患儿的左心收缩功能无明显变化。
陈晓雪[5](2020)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慢性肾脏病(chronic kidney disease,CKD)的发病率在世界范围内居高不下,社会负担重,依据KDOQI标准分为5期。与健康人相比,1-3期CKD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然而其心脏结构和容量的变化相对较小,心脏射血分数也常在正常范围。事实上,1-3期CKD患者已发生弥漫性心肌间质纤维化,导致了心内血流异常。因此,我们需要从血流动力学角度对1-3期CKD患者心脏进行准确、可重复性的评估,发现疾病早期的心功能不全,以免错过有效治疗的最佳时机。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是目前可视化观察心腔内血流状况的影像学新技术。此技术操作简单,无创,廉价,便于推广,且准确性已被粒子成像测速技术证实。另外,与传统多普勒技术相比,VFM技术无角度依赖性和感兴趣区域的限制,可以得到心腔内二维平面上各个位置的血流速度矢量。基于VFM技术,我们不仅能通过简单便捷的操作清晰显示左室内血流状态,还可以对其进行定量分析。能量损耗(Energy loss,EL)和涡流(Vortex)参数是VFM技术下新的量化的流体力学参数,分别反映心腔内血流效率和心腔血流流场的情况。大量的研究已证实了这些新参数的可重复性和有效性。近年来,VFM逐步应用于CKD患者心功能评价,有学者应用VFM对尿毒症(晚期CKD)患者左心室血流动力学进行了量化评价,显示了该技术用于CKD心脏评价的有效性。1-3期CKD(早期CKD)患者心脏容量和结构的改变都不及4-5期CKD患者显着,但其心肌已存在弥漫性纤维化,心脏内血流状态已经出现异常。我们推测应用VFM对1-3期CKD患者心腔内血流进行定量研究可能会从血流动力学角度提示早期CKD患者心脏功能受损,但相关研究尚不清楚。另外,高血压是导致心血管并发症的一个主要因素,但许多1-3期CKD患者的血压并未得到很好的控制,增高的血压是否进一步加剧了血流异常,目前尚未有相关研究。本研究将用VFM技术定量分析1-3期CKD患者心腔内血流变化,并关注控制不良的血压对其造成的影响,进而为有效控制早期肾脏病患者心脏损害,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提供有价值的临床数据。第一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目的:1-3期CKD患者存在心内血流状态异常。左心室EL是基于VFM技术的一个重要参数,表示左心室液体以热能形式损失的能量,被用来评估心腔内血流效率。本研究评估1-3期CKD患者的左心室EL,并探讨高血压这一主要心血管危险因素是否会使左心室EL进一步增加。方法:邀请2016-2018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按照CKD临床指南进行专业治疗的CKD(KDOQI 1-3期)患者参与本研究。入选标准:稳定的1-3期CKD患者,有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经肾脏穿刺诊断),窦性心律,超声心动图图像质量优良。排除标准:心衰、器质性瓣膜狭窄或反流,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肥厚性心肌病、肺心病、原发性高血压和糖尿病病史。研究招募1-3期CKD患者48例,对照组41例,进行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CKD患者进一步分为不合并高血压的亚组(N-HTN)、血压控制良好的亚组(W-HTN)和血压控制不良的亚组(P-HTN)。利用VFM技术从心尖三腔心切面分析计算左心室EL。通过相关性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可能影响左室EL的因素。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3期CKD患者在全舒张期、舒张晚期、全收缩期、等容收缩期和射血期左心室EL增加。与其他CKD亚组相比,血压控制不良的CKD患者左心室EL增高。二尖瓣早期充盈波峰值速度与二尖瓣环早期峰值速度之比(E/e’ratio)、二尖瓣早期充盈波峰值速度(E wave)、左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是舒张期EL的独立预测因子;而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和LVMI是收缩期EL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左心室EL可作为评价1-3期CKD患者血流效率受损的一个超声心动图参数。提示了高血压是导致心腔内血流异常的重要因素。本研究可能为早期诊断CKD患者心功能障碍并降低心血管风险提供有价值的临床资料。第二部分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涡流改变目的:1-3期CKD患者易合并心脏损害,并已存在心内血流异常。涡流是心腔内血液流动的重要形式,本研究旨在应用VFM技术定量分析1-3期CKD患者心腔内涡流变化,同时关注血压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研究招募1-3期CKD患者48例,对照组41例(研究人群同第一部分),记录减慢充盈期和等容收缩期每一帧图像左室的涡流参数并计算平均值:减慢充盈期涡流面积(Vortex area during slow filling period,AV1)、减慢充盈期涡流循环值(Vortex circulation during slow filling period,CV1)、等容收缩期涡流面积(vortex area during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eriod,AV2)、等容收缩期涡流循环值(vortex circulation during isovolumetric contraction period,CV2),计算一个心动周期中涡流存在时间占整个心动周期的比例(time ratio of vortex to cardiac cycle,RT),所有数据取三个心动周期的平均值,比较肾病组和对照组间差异。病例组进一步分为血压正常组(a subgroup with no hypertension,N-HTN)和血压升高组(a subgroup with hypertension,H-HTN),并进行两组间比较。研究各涡流参数的相关及影响因素。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慢性肾病患者的AV2和CV2增高(均P<0.05),而AV1、CV1以及RT无明显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N-HTN组比较,H-HTN组的AV1、CV1、AV2、CV2、RT均增高(均P<0.05)。多普勒参数、心脏构型参数和血压分别是涡流各参数的相关及影响因素。结论:1-3期CKD患者的心腔内血流状态发生了改变,而血压的增高使得这种改变更加显着。涡流参数有可能成为从血流动力学方面评价疾病早期心脏功能受损的新指标,并为此类病人严格控制血压提供新的影像学依据。
李天刚[6](2020)在《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定量表达》文中提出目的:应用时间-空间复合成像(STIC)联合频谱多普勒技术评估孤立性单脐动脉(ISUA)胎儿心脏收缩功能;通过静脉导管及肺静脉血流频谱参数评估ISUA组胎儿左、右心舒张功能;应用脐带横截面积、脐动脉及大脑中动脉频谱判断ISUA与正常胎儿血流动力学改变。方法:22-39周ISUA组胎儿77例及孕龄匹配正常对照组胎儿77例,根据孕周将两组胎儿分为孕中期(22+0-27+6周)及孕晚期(28+0-39+6周),应用STIC技术检测胎儿四腔心三维(3D)动态容积数据,利用STIC-M型获取二、三尖瓣瓣环运动曲线,测量胎儿二尖瓣瓣环位移(f-MAPSE)及三尖瓣瓣环位移(f-TAPSE);通过STIC技术联合虚拟器官计算机辅助软件(VOCAL)分别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左心室及右心室舒张期末容积(EDV)和收缩期末容积(ESV),并依次计算心功能评价指标每搏量(SV)、每分心输出量(CO)和射血分数(EF);利用彩色多普勒频谱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主、肺动脉频谱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PSV)、流量速度积分(VTI)和胎儿心率(FHR),分别计算左心室每分心输出量(LCO)和右心室每分心输出量(RCO);利用彩色多普勒频谱测量孕晚期两组胎儿肺静脉(PV)、静脉导管(DV)及二、三尖瓣频谱,其中PV及DV频谱参数包括心室收缩期S峰流速,心室收缩期末v谷流速,心室舒张早期D峰流速,心房收缩期a谷流速,并计算速度比PIV,S/v,S/D,S/a,v/D,v/a及D/a,测量二、三尖瓣口频谱E峰及A峰流速并计算E/A比值;对中孕期及晚孕期胎儿脐带横截面观察并描记比较两组脐静脉(UV)面积,脐动脉(UA)面积及UV面积/UA面积比,利用频谱多普勒测量两组胎儿UA及大脑中动脉(MCA)频谱并对参数PI进行比较;随访两组产后新生儿体重及胎盘情况并进行比较。结果:孕中期ISUA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f-MAPSE及f-TAPSE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晚期ISUA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f-MAPSE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孕晚期ISUA组与正常对照组胎儿f-TAPSE与比较,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胎儿f-MAPSE和f-TAPSE均与胎儿孕周呈正相关(P<0.01);STIC联合VOCAL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心室收缩功能,ISUA组胎儿LCO及RCO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胎儿LCO及RCO均与孕周呈正相关(P<0.01);利用主动脉及肺动脉瓣口频谱测量孕中期两组胎儿心室收缩功能,ISUA组胎儿LCO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0.05),ISUA组胎儿RCO较正常对照组下降,结果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LCO及RCO与孕周均呈正相关(P<0.01);对STIC联合VOCAL法及频谱测量两种方法对胎儿LCO及RCO进行相关性分析,两种方法测量LCO一致性较RCO好;孕晚期两组胎儿PV及DV参数PIV、S/v、S/D、S/a、v/D、v/a、D/a及二、三尖瓣口E/A比值均无显着变化(P>0.05);两组各参数与二、三尖瓣口E/A比值进行相关性分析,PV频谱参数PIV与二尖瓣E/A比值相关性较好(ISUA组R2为0.646,正常组R2为0.579),DV频谱参数v/D与三尖瓣E/A比值相关性较好(ISUA组R2为0.520,正常组R2为0.358);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胎儿UA面积均高于正常组(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UV/UA面积比均小于正常组(P<0.01),两组UV面积与孕周均呈线性正相关(P<0.01);孕中期ISUA组胎儿UA频谱参数PI值低于正常组(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胎儿MCA频谱参数PI值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孕中期及孕晚期ISUA组胎儿PIMCA/PIUA比值低于正常对照组;ISUA组新生儿体重及胎盘质量均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ISUA胎儿易合并低出生体重,通过对ISUA与正常胎儿心功能及胎儿血流动力学的检测,可以准确了解ISUA胎儿心脏心功能及血流动力学改变,为临床提供较准确、客观的诊疗依据。目的:通过三维能量多普勒技术(3D-PDU)定量指标评价ISUA胎儿及正常对照组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通过免疫组化法(SP)及荧光免疫法(PCR)对ISUA胎儿及正常胎儿胎盘组织VEGF蛋白表达分别进行定性及m RNA定量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差异。方法:晚孕期ISUA组胎儿58例及正常对照组胎儿77例,应用3D-PDU检测ISUA组及正常对照组胎儿胎盘组织内三维能量多普勒血流参数,评价指标包括血流强度指数(FI)、血管指数(VI)及血管形成-血流强度指数(VFI);应用免疫组化SP法及荧光免疫PCR法对ISUA组及正常对照组各26例脐带组织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行定性、定量分析,并比较两组之间差异。结果:正常对照组胎儿胎盘3D-PDU血流参数VI及VFI均高于ISUA组(P<0.05);GA与VFI之间呈线性正相关(P<0.001);免疫组化SP法比较两组胎盘组织VEGF蛋白表达阳性率,ISUA组阳性率较正常对照组高(P<0.001),ISUA组及正常对照组脐带组织免疫组化VEGF均呈阴性表达;PCR检测两组胎盘组织内VEGF因子m RNA蛋白定量表达,ISUA组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结论:3D-PDU可定量分析ISUA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情况,为临床ISUA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提供了客观量化依据。通过不同方法检测ISUA胎儿胎盘组织VEGF蛋白表达对阐明ISUA胎儿胎盘病理及机理提供了客观依据。目的:通过分析781例SUA胎儿超声及临床资料,探讨SUA胎儿发生率、合并畸形及出生结局。方法:这项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013年至2019年在甘肃省妇幼保健院诊断为SUA的781例单胎胎儿及其母亲,分析了孕妇基本临床资料,胎儿超声检查基本信息及胎儿产后结局的相关数据。结果:781例SUA胎儿中,624例为ISUA(79.9%),157例(20.1%)合并其它结构和/或染色体异常。157例合并结构异常胎儿中,泌尿系统畸形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血管系统畸形和消化系统畸形。SUA胎儿右支缺失发生率为59.1%,左支缺失发生率为40.9%。合并其它结构和/或染色体异常的SUA胎儿的平均出生体重较ISUA胎儿低(P<0.01),但在合并早产发生率上无显着差异。结论:当产前诊断发现SUA后,需要对胎儿结构进行详细检查,其中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和消化系统是超声检查的重点。如果发现相关的结构畸形,建议对胎儿进行必要的染色体检查。对于ISUA胎儿,建议动态监测生物学指标以降低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但不建议常规对ISUA胎儿进行染色体检查。
褚嫒嫒[7](2020)在《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一、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目的: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的左房峰值纵向应变(PALS)和左室整体纵向应变(LVGLS)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并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后左室重构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99例首发确诊为STEMI并成功实施PCI术的患者。所有患者均于PCI术后24小时内完成常规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检查。在6个月和18个月的随访期内,根据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室重构发生与否,分为左室重构组(LV remodeling,LVR)和非左室重构组(non-LV remodeling,Non-LVR);根据不良事件发生与否,分为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组和无主要不良事件发生(Event-free)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左室重构的预测价值;采用Cox模型分析PALS和LVGLS对AMI后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通过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估PALS、LVGLS及PALS联合LVGLS参数对AMI后左室重构及主要不良事件的预测价值,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AUC),判断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左室重构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左室重构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1.3%(AUC:0.86,敏感性:71.4%,特异度:84.0%)和28.9%(AUC:0.89,敏感性:72.7%,特异度:87.8%)。PALS联合LVGLS预测左室重构的曲线下面积虽有所增加(AUC从0.89增加到0.91,P=0.24),但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Cox模型分析表明糖尿病、LVGLS和PALS均与主要不良事件独立相关(均P<0.05)。LVGLS和PA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最佳界值分别为-12.3%(AUC:0.86,敏感性:95.7%,特异度:67.0%)和23.8%(AUC:0.83,敏感性:88.1%,特异度:65.2%)。PALS联合LVGLS预测主要不良事件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并无增加,甚至略低于单参数LVGLS的曲线下面积(AUC从0.86下降到0.83,P=0.69),但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基于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的左房PALS和LVGLS对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后患者左室重构和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均具有独立的预测价值。然而,联合使用左房PALS和LVGLS指标预测预后的能力可能并不优于单一指标。因此,在对AMI患者的超声评价中关注左房PALS或LVGLS即可对其进行快速、有效的危险程度分层,有助于临床优化诊疗策略、改善患者预后。二、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患者的右室收缩功能住院期间恢复状况,并探讨右室功能预测INFMI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7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患者。分别于入院后24h内(TTE1)以及出院时(TTE2)(PCI术后4.5±2.1天)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并采用RT-3DE和2D-STI测定右室功能。出院后随访平均13±2.3个月,根据心肌梗死后是否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包括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再梗死或心力衰竭),将患者分为发生事件组(Event组)和未发生事件组(Event-free组)。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入院24h内及出院时各组间应变及RT-3DE参数。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右室功能对INFMI后发生主要不良临床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与入院时相比(TTE1),出院时(TTE2)INFMI患者三尖瓣环侧壁收缩期运动速度峰值(S’)、TAPSE、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RVGLS)和右心室游离壁基底段(FW-BAS)、中间段(FW-MID)及间隔基底段(SEP-BAS)应变均升高(均P<0.05),且右心室整体射血分数(EF-global)、流入道EF(EF-inflow)及体部EF(EF-body)均升高(均P<0.05),而右心室流入道舒张末容积(EDV-inflow)及体部EDV(EDV-body)均减小(均P<0.05)。Event组年龄、Killip分级≥2、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NT-pro BNP、EDV-inflow(TTE2)及EDV-body(TTE2)均高于Event-free组(均P<0.05),而S’(TTE2)、RVGLS(TTE1和TTE2)、FM-MID(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低于Event-free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均是预测INFMI后发生主要临床不良事件的独立预测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最佳界值分别为-13.5%[曲线下面积(AUC):0.833,灵敏度:83%,特异度:69%]、51.5%(AUC:0.728,灵敏度:59%,特异度:83%)及43.5%(AUC:0.811,灵敏度:59%,特异度:92%)。结论:急性INFMI患者在出院时右心室心肌机械性能及收缩功能已有明显恢复,表明受到缺血性损害的右心室收缩功能具有一定的可逆性,且恢复较快。出院时超声心动图的部分参数RVGLS(TTE2)、EF-inflow(TTE2)及EF-body(TTE2)是预测INFMI后主要临床不良事件发生风险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本研究强调了对心肌梗死后患者进行出院前超声心动图检查的必要性,对持续性右心室功能障碍者进行更密切的随访可能是有用的,RVGLS-TTE2可能更有利于识别INFMI后发生不良预后的高危患者。三、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RT-3DE)和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2D-STI)对急性下壁心肌梗死(INFMI)伴或不伴有右室心肌梗死(RVMI)患者的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及功能进行定量评估。方法:本研究共纳入86例首发确诊为INF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治疗的患者,并根据是否伴有RVMI分为单纯INFMI组(55例)和INMFI+RVMI组(31例)。另选取3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应用RT-3DE测量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得出右心房最大容积(RAVmax)、右心房最小容积(RAVmin)及右心房收缩前容积(RAVpre);应用STI技术评价右心房应变,得出舒张期正向应变(LSpos)、心房主动收缩期负向应变(LSneg)及两者绝对值之和(LStot);并研究三尖瓣环位移(TAPSE)、E/e’、RVGLS与右心房容积及应变参数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RT-3DE及STI参数预测急性INFMI合并RVMI的最佳诊断界值。结果:与对照组及INFMI组比较,INFMI+RVMI组右心房最大容积指数(RAVmax I)、右心房最小容积指数(RAVmin I)、右心房收缩前容积指数(RAVpre I)、总排空容积指数(TSVI)及主动排空容积指数(ASVI)均明显增大(均P<0.05),而右心房被动排空分数(PEF)、LStot及LSpos显着减低(均P<0.05)。LStot、LSpos与TAPSE、RVGLS呈明显正相关(r=0.352,r=0.551;r=0.312,r=0.5537;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负相关(r=-0.490,r=-0.590;均P<0.001);RAVmax I、RAVmin I、RAVpre I与TAPSE、RVGLS呈明显负相关(r=-0.336,r=-0.629;r=-0.346,r=-0.588;r=-0.383,r=-0.601;均P<0.001),而与E/e’呈明显正相关(r=0.526,r=0.456,r=0.502;均P<0.001)。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RAVmax I诊断急性INFMI伴RVMI曲线下面积最大,以27.5 ml/m2为界断值,其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80%。结论:应用RT-3DE和STI技术可以早期发现急性INFMI伴RVMI患者右心房各时相容积均增大及心肌受损情况;RAVmax I可作为判断INFMI是否合并RVMI的终点替代指标,为临床早期诊断、早期治疗提供有力的依据。第二部分: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生时可导致细胞坏死、损伤,并将细胞核内容物释放到血液循环中。血浆游离细胞DNA(cf DNA)含量可以用来衡量细胞受损程度,本研究旨在探讨cf DNA对AMI患者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纳入150例首发确诊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并实施了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的患者。另选取50例与急性心肌梗死组年龄及性别相匹配且冠脉造影结果阴性者为对照组。收集所有入选者连续7天的静脉血,用直接荧光定量法检测血浆cf DNA含量并进行连续监测,以确定AMI患者的实时状态。计算cf DNA的变化率,即第1天至第7天cf DNA最大含量与基线值的比值。随访90天,根据生存状态分为存活组和非存活组;根据是否△LVEF≥5%分为改善组和非改善组,同时对相关两组人群的cf DNA含量、变异系数CV及变化率进行比较。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以确定cf DNA预测生存结局及心功能改善的能力。结果:AMI患者cf DNA的平均浓度是健康对照组的5.93倍,其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AMI组及健康对照组的cf DNA变异趋势明显不同。与非存活组相比,存活组cf DNA变化率及CV明显升高(均P<0.05)。与非改善组相比,改善组cf DNA变化率及CV较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表明,cf DNA变化率预测AMI后患者的生存状态及心功能改善曲线下面积最大,最佳界值分别为2.5(灵敏度为81.5%、特异度为74.0%)、2.65(敏感性为50.0%,特异性为100%)。结论:血浆cf DNA含量与AMI之间存在临床相关性,在发病早期动态监测cf DNA可以作为判断AMI患者早期预后的指标之一,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刘瑞杰[8](2020)在《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瓣膜性心脏病是一类常见的危害人类生命和健康的心血管疾病,其中主动脉瓣狭窄(aortic stenosis,AS)是65岁以上老年人最常发生的瓣膜性心脏病,在老年人中发病率估计高达12.4%,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加。AS患者的无症状期比较长,当瓣口面积≤1.0cm2的时候才会出现临床症状,典型的临床症状包括心绞痛、呼吸困难和晕厥等。早期AS患者,心脏处于代偿期,心功能尚未减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随着病程不断进展,心脏后负荷增加,导致心室肥厚,心脏失代偿,心功能减低,心力衰竭甚至死亡。因此,准确评价射血分数保留的AS患者的心脏病变情况,对左心室功能的评价、治疗方案的选择以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血流向量成像(vector flow mapping,VFM)技术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为基础,运用连续方程,可以对心室内和心血管腔心的血流进行可视化和定量化研究。VFM技术能够定量计算血流粘滞摩擦产生的能量损耗(energy loss,EL),通过和正常人对比发现其心腔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为心脏功能的改变提供一个更敏感的定量化指标。应用VFM技术的研究覆盖了临床多种疾病,包括肥厚型心肌病、左室舒张功能不全、扩张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等,该技术的检验效能已经在临床得到了广泛验证。目的应用VFM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AS患者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心腔内的能量损耗进行定量评价。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0月在郑州大学人民医院诊治的AS患者52例作为病例组。根据《2017年EACVI/ASE的临床建议》,结合主动脉瓣瓣口面积(AVA)、主动脉瓣峰值流速(Vmax)和主动脉瓣平均压差(PGmean),将病例组分为三个亚组:轻度主动脉瓣狭窄(miAS)组17例,中度主动脉瓣狭窄(moAS)组15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seAS)组20例。同期选取健康人2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日本Aloka F7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UST-52105心脏探头,常规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房前后径(LA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峰、A峰并计算E/A。启动VFM程序,嘱患者呼气后屏气分别采集连续3个心动周期标准心尖四腔、两腔及三腔切面动态彩色多普勒血流图像。于VFM技术能量损耗模式下分别测量各组左心室收缩期及舒张期平均能量损耗(m-EL),得到等容收缩期(IVCP)左心室m-EL、快速射血期(REP)左心室m-EL、减慢射血期(SEP)左心室m-EL、等容舒张期(IVRP)左心室m-EL、快速充盈期(RFP)左心室m-EL、减慢充盈期(SFP)左心室m-EL及心房收缩期(ASP)左心室m-EL。比较各组间IVCP、REP、SEP、IVRP、RFP、SFP及ASP左心室m-EL的差异。结果1、左心室收缩期m-EL的比较:miAS组与对照组相比,REP左心室m-EL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AS组与对照组及miAS组相比,IVCP、REP及SEP左心室m-EL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eAS组与对照组、miAS组及moAS组相比,IVCP、REP及SEP左心室m-EL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miAS组与对照组相比,IVCP及SEP左心室m-E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左心室舒张期m-EL的比较:miAS组与对照组相比,RFP及ASP左心室m-EL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oAS组与对照组及miAS组相比,IVRP、RFP、SFP及ASP左心室m-EL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eAS 组与对照组、miAS 组及 moAS 组相比,IVRP、RFP、SFP 及 ASP左心室m-EL均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miAS组与对照组相比,IVRP及SFP左心室m-E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Pearson 相关性分析:AS 患者 IVCP、REP、SEP、IVRP、RFP、SFP 及ASP 左心室 m-EL 均与 AVA 呈负相关(r 分别为-0.810,-0.908,-0.835,-0.777,-0.919,-0.816,-0.838;均 P=0.000),均与 Vmax 呈正相关(r 分别为 0.815,0.903,0.843,0.782,0.922,0.828,0.873;均P=0.000),均与 PGmean 呈正相关(r 分别为 0.856,0.924,0.881,0.809,0.928,0.849,0.861;均 P=0.000)。AS患者IVCP左心室m-EL与LVEF呈负相关(r=-0.774,P==0.000);AS患者REP左心室m-EL与LVEF呈负相关(r=-0.870,P=0.000);AS患者SEP左心室m-EL与LVEF呈负相关(r=0.829,P=0.000)。AS患者RFP左心室m-EL与E峰呈正相关(r=0.852,P=0.000);AS患者ASP左心室m-EL与A峰呈正相关(r=0.879,P=0.000)。结论1、和对照组相比,AS患者左心室收缩期m-EL增多,提示射血分数保留的AS患者存在收缩功能的改变;2、和对照组相比,AS患者左心室舒张期m-EL增多,提示射血分数保留的AS患者存在舒张功能的改变;3、AS患者收缩期及舒张期左心室m-EL均与AVA、Vmax及PGmean具有相关性,说明收缩期及舒张期左心室m-EL可以用来评估AS严重程度;4、AS患者IVCP、REP及SEP左心室m-EL均与LVEF具有明显相关性,说明收缩期左心室m-EL可以用来反映AS患者的左心室收缩功能。5、AS患者RFP左心室m-EL与E峰明显相关,ASP左心室m-EL与A峰明显相关,说明舒张期左心室m-EL可以用来反映AS患者的左心室舒张功能。6、VFM技术为AS患者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的评价提供了一种新方法,且EL定量评价左心室收缩和舒张功能较传统LVEF和E/A更敏感。
周越[9](2020)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预测价值目的:心房颤动(atrial fibrillation,AF)是肥厚型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房颤能增加HCM患者脑栓塞风险和加速其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进程。近来研究表明心外膜脂肪组织(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EAT)与普通人群房颤密切相关。然而,肥厚型心肌病患者EAT与房颤的关系仍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测定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 EAT 容积,以明确其与房颤是否相关及对房颤的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了 93名HOCM患者,其中18名(19.4%)患者有房颤病史,75名患者无房颤病史。所有HOCM患者都接受了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抽血化验和心脏磁共振检查在内的临床评估。EAT容积和左心房容积(leftatrialvolume,LAV)是由E-3D医学建模软件测定并通过除以体表面积(body surface area,BSA)进行标准化。结果:患者的平均心外膜脂肪容积指数(epicardial adipose tissue volume index,EATVI)为 132.0±33.7mL/m2。合并房颤的 HOCM 患者有更高的 EATVI(156.4±29.0mL/m2 vs.126.1±32.2 mL/m2,P<0.001)、左心房容积指数(left atrial volume index,LAVI,91.3±30.9 mL/m2 vs.66.2±21.3 mL/m2,P<0.001)及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e volume index,LVESVI,91.3±30.9 mL/m2 vs.66.2±21.3 mL/m2,P<0.001)和更低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59.5±8.6%vs.66.4±8.4%,P=0.002)。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EATVI、LAVI 和 LVEF 均是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OR=1.023,95%CI,1.003-1.043,P=0.023;OR=1.043,95%CI,1.012-1.075,P=0.006;OR=0.887,95%CI,0.818-0.962,P=0.004)。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分析发现,联合 EATVI、LAVI 和 LVEF三项指标对HOCM患者房颤的发生有较好的预测价值(AUC=0.864,95%CI,0.771-0.958,P<0.001),其敏感性为94.4%,特异性为69.3%。结论:EATVI是HOCM患者房颤发生的独立预测因素,联合心脏磁共振测定的EATVI、LVEF和LAVI三项指标能更好地预测HOCM患者房颤的发生。因此,对接受心脏磁共振检查的HOCM患者通过测定EAT容积来评估其房颤的发生风险是合理且有益的。第二部分:肌钙蛋白I与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相关性研究目的:肌钙蛋白是一种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心肌损伤标志物,其被证实与肥厚心肌病(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HCM)患者的多种临床指标相关。然而,HCM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与非持续性室速(non-sustained ventricular tachycardia,NSVT)的关系目前仍不清楚。本研究旨在探讨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患者的血清肌钙蛋白 I(cardiac troponin I,cTNI)与NSVT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309名HOCM患者。所有患者都接受了包括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抽血化验、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在内的临床评估。结果:本研究共发现53名(17.2%)HOCM患者有NSVT,256名HOCM患者无NSVT。与无NSVT患者相比,NSVT患者血清cTNI(P<0.001)水平和血浆氨基末端 B 型钠尿肽前体(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P=0.042)水平明显增加;且log cTNI和log NT-proBNP与左心房内径、最大室壁厚度(maximumwallthickness,MWT),左心室容积指数及左心室质量指数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在校正可能存在的混在因素后发现,log cTNI(OR=2.408,95%CI,1.108-5.325,P=0.027)、左心室舒张末直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e diameter,LVEDD,OR=0.922,95%CI,0.856-0.994,P=0.034)、MWT(OR=1.131,95%CI,1.035-1.235,P=0.006)和左心室收缩末容积指数(leftventricular end-systole volume index,LVESVI,OR=1.131,95%CI,1.035-1.235,P=0.001)均是 HOCM 患者发生NSVT的独立预测因素。结论:本研究表明,在HOCM患者中升高的血清cTNI水平与NSVT的发生独立相关。因此,对血清cTNI水平升高的HOCM患者延长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是合理的。第三部分:原发性高血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性别差异目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hypertrophic obstructive cardiomyopathy,HOCM)合并原发性高血压(primary hypertension)的临床现象越来越普遍,这使HOCM患者的临床诊断极富挑战,临床治疗进退维谷。然而,原发性高血压对HOCM患者是否有影响及这种影响是否存在性别差异仍不明确。方法:本研究共连续纳入453名HOCM患者。患者平均年龄为48.7±12.8岁,其中男性252名,占55.6%。150名(33.1%)HOCM患者有原发性高血压病史且血压控制良好,其中男性81名,女性69名。所有患者都接受了人口学资料及病史采集、常规12导联心电图、24小时动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抽血化验和心脏磁共振(cardiac magnetic resonance,CMR)检查。左室重构指数(left ventricular remodeling index,LVRI)由心脏磁共振测定并经计算得出。LVRI>1.3 g/mL被定义为病理性左室重构。结果:与女性HOCM患者相比,男性HOCM患者的LVRI明显更大(1.40±0.54g/mL vs.1.15±0.38 g/mL,P<0.001)且LVRI>1.3 g/mL的发生率明显增加(P=0.002)。在晕厥发生李和5年心源性猝死风险评分方面,HOCM合并高血压患者比未合并高血压患者明显降低。与未合并高血压的男性HOCM患者相比,合并高血压的男性HOCM患者LVRI(P=0.003)明显更小且LVRI>1.3 g/mL(P=0.007)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原发性高血压对女性HOCM患者未有此种影响。在男性和女性HOCM患者中,log cTNI(cardiac troponin I)和 log NT-proBNP(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与LVRI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性高血压仅为男性HOCM患者病理性左室重构的独立预测因素(OR=0.172,95%CI,0.056-0.528,P=0.002)。结论:原发性高血压对HOCM患者左室重构的影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控制良好的原发性高血压仅可改善男性HOCM患者的左室重构。
焦子义[10](2020)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致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 使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乳腺癌患者蒽环类药物化疗相关的早期亚临床心脏毒性,并与常规超声心动图检测指标的应用价值进行对比研究。2.观察重要参数的相关性及影响因素。3.对比左室各层心肌对蒽环类药物所致心脏毒性的敏感性有无差异。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33名,平均年龄为51.36±9.77岁,均为女性。采用以蒽环类为主的化疗方案。所有患者在化疗前基础状态(T0)及化疗第2周期(T2)、第4周期(T4)完成后48小时内行超声心动图检查。2. 仪器设备选用美国GE公司生产的Vivid E95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M5Sc-D心脏探头,频率:1.4-4.6MHz,配有Echo PAC PC 203应变分析软件。3. 观察指标基本信息采集:所有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前,记录患者姓名、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脉搏、血糖、血脂、心电图、既往病史、化疗方案等基本信息,计算体重指数(BMI)和体表面积(BSA)。M型及二维超声参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舒张末期室间隔厚度(IVSD)、舒张末期左室后壁厚度(LVPWD)、右室前壁厚度(RVAW)、右室基底部横径(RVD-B)、右室中部横径(RVD-M)、右室长径(RVD-L)、左室短轴缩短率(LVFS)、二尖瓣环收缩期位移(MAPSE)、三尖瓣环收缩期位移(TAPSE)、右室面积变化率(RVFAC),双平面Simpson’s法测量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室射血分数(LVEF)。脉冲多普勒及组织多普勒超声参数:测量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E)、二尖瓣口舒张晚期峰值流速(A)、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舒张晚期峰值流速(E/A),左室侧壁二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L),间隔处和侧壁处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峰值速度平均值(e’)、脉冲多普勒二尖瓣口舒张早期峰值流速/组织多普勒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速度(E/e’)、右室游离壁处三尖瓣环收缩期峰值速度(s’T)。在心尖五腔心切面将取样点置于左室流出道,获取左室流出道脉冲多普勒频谱图。二维斑点追踪相关参数: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成像(2D-STI)技术测量左室心肌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LVGLS)、心内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VGLS-Endo)、心外膜下心肌纵向应变(LVGLS-Epi)及右室心肌收缩期整体纵向应变(RVGLS)。4.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对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x±s)进行统计描述,各组内指标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两组指标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多组指标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连续性资料的相关性分析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等级资料使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数据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基本信息筛查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乳腺中心2019年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共计33名,9名患者合并高血压,用药前2名患者心电图示期前收缩,化疗期间未见明显变化,化疗第四周期结束后5名患者出现窦性心动过速,心率为105-112次/分,无心脏不适主诉。2.超声心动图参数(1)心室腔大小及结构参数的比较:与T0相比,反映心室大小及结构的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IVSD、LVPWD、LVEDD、LVESD、LVEDV、LVESV及RVAW、RVD-B、RVD-M、RVD-L在化疗过程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2)左心室收缩功能参数的比较:与T0相比,常规参数LVEF在T2时变化不明显(P>0.05),T4时降低(P<0.05),LVFS、MAPSE、s’L在化疗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随着化疗周期增加,药物剂量不断累积,LVFS、s’L呈现降低趋势;二维应变参数LVGLS、LVGLS-Endo、LVGLS-Epi在T2、T4时均显着降低(P<0.01)。(3)左心室舒张功能参数的比较:与T0相比,e’在T4时降低(P<0.05),其他参数E、A、E/A、E/e’在化疗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E、A呈降低趋势。(4)右心室收缩功能参数的比较:与T0相比,常规参数RVFAC、TAPSE、s’T在化疗期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随着药物剂量不断累积,呈现降低趋势;二维应变参数RVGLS在T4时显着降低(P<0.01)。3.左室主要收缩功能参数相关性分析及影响因素(1)蒽环类药物平均累积剂量与LVGLS、LVEF相关性分析:T2时,蒽环类药物平均累积剂量约180mg/m2,T4时增至360mg/m2,LVGLS与药物平均累积剂量呈负相关(r=-0.457,P<0.01),LVEF与药物平均累积剂量未呈现明显相关性(P>0.05)。(2)年龄对收缩功能减低程度△LVGLS、△LVEF的影响:将患者按年龄≤50y、51-60y、≥61y均分为A、B、C三组,统计分析显示:T4结束后,A组与B组△LVGLS无明显差异(P=0.131),A组与C组(P=0.001)、B组与C组(P=0.028)△LVGLS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即当患者年龄>60岁时,蒽环类药物对左心收缩功能的损害程度明显增加。但不同年龄组常规反映左心收缩功能的△LVEF值无明显差异(P>0.05)。(3)高血压对收缩功能减低程度△LVGLS、△LVEF的影响:T4结束后,合并高血压的患者和正常血压患者△LVGLS、△LVEF均无明显差异(P>0.05)。(4)体重指数(BMI)对收缩功能减低程度△LVGLS、△LVEF的影响:将患者依据体重指数中国参考标准分为正常、超重和肥胖三组,统计分析显示:T4结束后,超重、肥胖患者与正常体重指数者相比,△LVGLS、△LVEF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蒽环类药物化疗对左心收缩、舒张功能均有损害,以收缩功能的损害更早期、更明显,较小剂量时即可出现,并且随着药物累积剂量的增加,呈逐渐降低趋势。右心收缩功能在化疗期间也减低,但在左心收缩功能减低之后出现。2.在监测接受蒽环类药物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心脏收缩功能的指标中,二维应变参数GLS较常规超声心动图参数LVEF、RVFAC等更加敏感,可以发现早期的亚临床心脏毒性。患者年龄越大,GLS降低越多,心脏毒性越明显。3.左室各层心肌随着蒽环类药物的剂量累积出现不同程度受损,化疗前后以心内膜心肌应变降低最明显,提示心内膜心肌纤维更加敏感,在化疗过程中更容易累及。
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敏感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敏感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乳腺癌患者化疗及靶向治疗的心脏功能损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缩略语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一般信息采集 |
1.3 超声心动图检查方法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5 附表 |
6 附图 |
7 参考文献 |
综述 Cardiotoxicity of anthracycline-free targeted oncological therapies in HER2positive breast cancer |
Reference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联合右心导管优化鉴别动脉性肺动脉高压与左心疾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中应用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超声心动图评价他达拉非对结缔组织病相关肺动脉高压临床疗效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超声评估阿魏酸钠对肺动脉高压患者CTPA检查后肾脏保护作用的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估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第一部分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组 |
2.1.2 正常对照组 |
2.2 内容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检查方法 |
2.3 追踪随访 |
2.4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产前超声诊断及追踪随访结果 |
3.2 RVOTO胎儿肺动脉发育情况 |
3.3 RVOTO胎儿肺动脉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4 RVOTO胎儿D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4.1 RVOTO胎儿DA血流灌注方向 |
3.4.2 RVOTO胎儿DA血流灌注方向与肺动脉发育情况的关系 |
3.5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5.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5.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V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6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6.1 病例A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3.6.2 病例B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多普勒超声检测结果 |
4 讨论 |
4.1 正常胎儿血液循环特点 |
4.2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2.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1 病例A组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
4.3.2 病例B组 RVOTO胎儿DV血流动力学变化 |
4.4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4.1 病例A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
4.4.2 病例B组 RVOTO胎儿MCA和 UA血流动力学变化 |
5 结论 |
第二部分: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心肌力学及左、右心室功能的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病例组 |
2.1.2 正常对照组 |
2.2 内容与方法 |
2.2.1 仪器 |
2.2.2 检查方法 |
2.3 追踪随访 |
2.4 二维斑点追踪分析软件测量数据的重复性检验 |
2.5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二维超声测量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左、右心功能结果 |
3.1.1 二维超声测量病例A组 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心功能结果 |
3.1.2 二维超声测量病例B组 RVOTO胎儿常规参数及心功能结果 |
3.2 2D-STI技术评价正常胎儿心肌力学的结果 |
3.2.1 正常胎儿心室壁纵向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变率-时间曲线特点 |
3.2.2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各节段纵向S、SR测值及变化规律 |
3.2.3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纵向S、SR与孕龄的相关性 |
3.2.4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心肌力学比较 |
3.2.5 正常胎儿心室间收缩期同步性测量结果 |
3.2.6 观察者间和观察者内2D-STI参数测量重复性检验结果 |
3.3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
3.3.1 2D-STI技术评价病例A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
3.3.2 2D-STI技术评价病例B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结果 |
3.3.3 RVOTO胎儿心肌力学相关影响因素的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与ROC曲线分析结果 |
3.3.4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结果 |
4 讨论 |
4.1 2D-STI技术评价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的可行性与优越性 |
4.1.1 应变及应变率 |
4.1.2 2D-STI技术原理 |
4.1.3 2D-STI检测胎儿心肌力学特性的可行性及优越性分析 |
4.1.4 重复性检验结果分析 |
4.2 正常胎儿心肌力学特性分析 |
4.2.1 正常胎儿心肌纵向应变-时间曲线与应变率-时间曲线特征 |
4.2.2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各节段间纵向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分析 |
4.2.3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整体应变及应变率随孕龄变化规律分析 |
4.2.4 正常胎儿左、右心室壁心肌力学的对比分析 |
4.3 2D-STI技术评价RVOTO胎儿心肌力学特性及心功能、心室间收缩同步性的临床意义 |
4.3.1 病例A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变化分析 |
4.3.2 病例B组 RVOTO胎儿心肌力学及心功能变化分析 |
4.3.3 RVOTO胎儿心室间收缩同步性分析 |
4.4 本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胎儿右室流出道梗阻畸形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4)心肌做功评估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的左心收缩功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与分组 |
2.2 仪器与方法 |
2.2.1 检查前准备 |
2.2.2 图像采集和原始数据存储 |
2.2.3 图像处理及分析步骤 |
2.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TM组与正常对照组结果的结果及比较 |
3.1.1 TM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线结果及比较 |
3.1.2 TM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比较 |
3.1.3 TM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心肌做功结果及比较 |
3.2 TM高铁负荷组与低铁负荷组的结果及比较 |
3.2.1 TM高铁负荷组与低铁负荷组的基线结果及比较 |
3.2.2 TM高铁负荷组与低铁负荷组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比较 |
3.2.3 TM高铁负荷组与低铁负荷组的心肌做功结果及比较 |
3.3 TM左室心肌做功与铁负荷的相关性分析 |
3.4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结果及比较 |
3.4.1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基线结果及比较 |
3.4.2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比较 |
3.4.3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与正常对照组的心肌做功结果及比较 |
3.5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儿与移植前的结果及比较 |
3.5.1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儿与移植前的超声心动图结果及比较 |
3.5.2 造血干细胞移植组患儿与移植前的心肌做功结果及比较 |
3.6 重复性检验 |
4 讨论 |
4.1 重型β地中海贫血的心脏功能受损 |
4.2 铁蛋白对心脏功能受损的预测 |
4.3 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心脏功能的恢复 |
4.4 与既往研究的比较 |
4.5 超声心动图心肌做功检测的意义 |
4.6 研究的局限性 |
5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型β地中海贫血超声心动图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引言 |
第一部分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能量损耗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心室涡流改变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综述 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及其临床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6)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定量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对照表 |
第一章 前言 |
1.1 单脐动脉的概念、分类、发病机制及概况 |
1.1.1 脐带胚胎发育及单脐动脉的概念 |
1.1.2 SUA的分型 |
1.1.3 SUA的产前诊断 |
1.2 正常胎儿血流动力学及胎儿心功能评价方法 |
1.2.1 正常胎儿心脏血流动力学及心功能评价常用指标 |
1.2.2 胎儿心脏收缩功能评价 |
1.2.3 胎儿心脏舒张功能评价方法 |
1.2.4 胎儿心脏整体功能评价 |
1.3 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意义 |
1.4 三维能量多普勒超声在胎盘微循环的定量评价 |
1.5 胎盘组织 VEGE 蛋白定量与胎盘微血管相关性 |
第二章 STIC-M型对孤立性单脐动脉胎儿心室收缩功能评价 |
2.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2.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2.3 结果 |
2.3.1 正常对照组胎儿与ISUA组胎儿f-MAPSE及f-TAPSE比较 |
2.3.2 正常对照组与ISUA组孕妇及新生儿一般情况比较 |
2.3.3 正常对照组与ISUA胎儿孕周与f-MAPSE相关性比较 |
2.3.4 正常对照组与ISUA组胎儿孕周与f-TAPSE相关性比较 |
2.3.5 晚孕期两组胎儿出生体重与f-TAPSE相关性比较 |
2.4 讨论 |
2.4.1 STIC-M型技术在ISUA胎儿左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
2.4.2 STIC-M型技术在SUA胎儿右室收缩功能的评价 |
第三章 STIC技术联合VOCAL对 ISUA胎儿心室收缩功能评价 |
3.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3.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3.3 结果 |
3.3.1 STIC 联合 VOCAL 评价中孕期 ISUA 及正常胎儿心功能 |
3.3.2 彩色多普勒在 ISUA 及正常胎儿心室输出量及心功能初步研究 |
3.3.3 两种方法在 ISUA 及正常对照组胎儿心脏收缩功能相关性评价 |
3.4 讨论 |
3.4.1 STIC联合VOCAL在 ISUA胎儿心室容积及心功能的对比研究 |
3.4.2 多普勒在 ISUA 胎儿心功能评价的初步研究 |
3.4.3 VOCAL 软件及彩色多普勒对 ISUA 胎儿心功能评价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肺静脉及静脉导管对 ISUA 胎儿心脏舒张功能评价 |
4.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4.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4.3 结果 |
4.3.1 胎儿肺静脉频谱及二尖瓣口频谱测量 |
4.3.2 胎儿静脉导管频谱及三尖瓣口频谱测量评估胎儿右心舒张功能 |
4.3.3 两组新生儿基本情况比较 |
4.4 讨论 |
4.4.1 肺静脉血流速度参数对晚孕期ISUA胎儿左心舒张功能的评价 |
4.4.2 静脉导管速度参数对晚孕期单脐动脉胎儿右心舒张功能的评价 |
第五章 ISUA 胎儿及胎盘血流动力学评价 |
5.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5.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5.3 结果 |
5.4 讨论 |
第六章 ISUA 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与胎盘组织 VEGF 蛋白表达 |
6.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6.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6.3 结果 |
6.3.1 两组胎儿胎盘三维能量多普勒参数比较 |
6.3.2 两组胎儿胎盘组织免疫化学VEGF阳性率比较 |
6.3.3 两组胎儿胎盘及脐带组织VEGF mRNA定量表达 |
6.4 讨论 |
6.4.1 3D-PDU对ISUA胎儿胎盘微血流灌注的应用研究 |
6.4.2 正常胎儿与ISUA胎儿胎盘组织VEGF表达比较 |
第七章 SUA 胎儿出生结局及临床预后分析 |
7.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7.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7.3 结果 |
7.3.1 ISUA及合并结构异常和/或染色体异常SUA胎儿两组母体特征比较 |
7.3.2 ISUA与合并结构异常和/或染色体异常胎儿附属物超声检查对比 |
7.3.3 ISUA与合并结构异常和/或染色体异常SUA胎儿的出生结局比较 |
7.3.4 NISUA胎儿结构异常基本情况 |
7.4 讨论 |
第八章 结论 |
8.1 主要结论 |
8.2 研究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4D-STIC和VOCAL三维超声检测胎儿心脏功能的最新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超声心动图新技术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和预后的临床研究 |
第一章 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左房、左室应变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重构和预后的预测价值 |
1.1 前言 |
1.2 资料与方法 |
1.3 结果 |
1.4 讨论 |
1.5 结论 |
第二章 实时三维超声联合斑点追踪技术预测介入治疗后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室功能改善及中远期预后 |
2.1 前言 |
2.2 资料与方法 |
2.3 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实时三维超声和斑点追踪技术评价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右心房容积及功能的变化 |
3.1 前言 |
3.2 资料与方法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结论 |
第二部分 :血浆游离DNA水平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改善及生存结局的相关性研究 |
4.1 前言 |
4.2 资料与方法 |
4.3 结果 |
4.4 讨论 |
4.5 结论 |
综述 二维斑点追踪超声心动图技术在心脏功能评价的临床应用进展.. |
1 2D-STE的临床应用 |
2 小结 |
参考文献 |
缩略词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8)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超声心动图评价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9)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部分: 心外膜脂肪组织容积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房颤的预测价值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肌钙蛋白I与肥厚型心肌病患者非持续性室速相关性研究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原发性高血压对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患者左室重构影响的性别差异 |
1 引言 |
2 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心脏磁共振在肥厚型心肌病中的应用及进展 |
参考文献 |
主要缩略词表 |
个人简历 |
致谢 |
(10)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致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写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乳腺癌治疗致心肌损伤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四、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室舒张功能敏感指标的临床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超声心动图技术评估乳腺癌患者化疗及靶向治疗的心脏功能损害研究[D]. 关敬元. 山东大学, 2021(09)
- [2]不同类型肺动脉高压诊疗流程优化及全程保护系列研究[D]. 赵颖.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3]超声心动图及二维斑点追踪技术评价右室流出道梗阻胎儿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变化[D]. 韩舒.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4]心肌做功评估重型β地中海贫血儿童的左心收缩功能[D]. 靳泽隆. 中国医科大学, 2021(02)
- [5]血流向量成像技术评估1-3期慢性肾脏病患者左室血流动力学改变的研究[D]. 陈晓雪.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
- [6]单脐动脉胎儿心功能评价及胎盘组织VEGF蛋白定量表达[D]. 李天刚. 兰州大学, 2020(04)
- [7]超声心动图新技术结合血浆cfDNA评价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房室重构及预后的临床研究[D]. 褚嫒嫒. 兰州大学, 2020(01)
- [8]血流向量成像技术对射血分数保留的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左心室功能的研究[D]. 刘瑞杰. 郑州大学, 2020(02)
- [9]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心律失常及左室重构研究[D]. 周越.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05)
- [10]二维斑点追踪成像技术评估蒽环类药物治疗乳腺癌致心肌损伤的应用价值[D]. 焦子义. 河北医科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