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

一、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论文文献综述)

李瑞华[1](2021)在《战略转型视角下JC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建筑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保障民生的国家支柱产业,未来仍能保持一定增,速发展前景广阔。于此同时,建筑业增速放缓,正加速进入存量时代。建筑业面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转型、技术革新、成本攀升、监管趋严等多重压力。在市场总量趋稳,个别区域市场无论增速还是总量呈明显下滑趋势,建筑业从业人数减少等形势下,建筑企业数量却达到近十年最高点,进一步加剧了建筑企业竞争格局的分化、固化。而从区域布局看,中国近九成建筑企业困守本地化发展,而我国优秀头部建筑企业强势推进外向型发展战略,纷纷进驻区县市场,与本地化建筑企业同台竞争,改变区域市场竞争格局,蚕食本地企业的市场份额,本地企业的生存空间受到极大影响,必须思考战略转型与组织结构优化。JC公司作为鲁中民营建筑企业,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深耕本地市场,发展成为本地区域市场的龙头建筑企业,是众多民营中小建筑企业的缩影。面对本地区域市场的下滑趋势,JC公司通过分析企业经营环境、行业发展趋势、区域市场格局,综合组织能力资源,提出向外向型发展战略的转型策略。本文以JC公司战略转型为背景,基于战略视角,通过访谈调研的方式,从组织结构与战略匹配度、组织的结构性变量、组织结构的资源性保障三个方面,对JC公司组织结构问题进行诊断,针对JC公司组织结构与转型战略不匹配、管控模式不合理、关键职能缺失、结构性资源不足等问题,提出优化市场组织布局、优化管控模式、优化营销组织体系、优化职能设置、优化关键绩效指标的组织结构优化方案。制定组织结构优化实施步骤与保障措施,并就适应性组织设计提出管理建议,确保组织结构的战略匹配度与适应性。本文创新性提出建筑企业“双运营总部”的组织优化设计,并将平台型组织模式引入传统建筑企业,以此逐步构建建筑企业平台化高适应性组织,希望对本地化建筑企业的转型升级与组织变革提供有效参考。

李晓宁[2](2020)在《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城市近郊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商品楼小区,众多居民从内城迁往城郊的商品楼住宅区。这些新兴城市社区是居民交流关系生成的重要文化空间,本文以北京的方庄小区为个案,采用参与观察与深度访谈的方法,收集生动的个人叙事,主要从日常交流实践的视角探究社区居民的居住关系。地处南二环与南三环之间的方庄小区是北京市政府于1984年正式批准开发建设的高层集合住宅小区。1992年全部完工的方庄是当时北京市规模最大的住宅区,也是北京市最早对个人和外籍人士销售商品房的住宅区。它所代表的是在各个城市周边开始发生的城市居民与郊区农民集聚于同一社区的新型居住关系。方庄小区是由原地的农民、个人置业者、带有企业和单位分配住房政策性质的集团购房者所共同组成,这种居住关系的生成,意味着全体居民将要经历一个社区认同与文化融合的公共文化实践的过程。居民的共同体意识并不是像原来所在村落那样成为一种绝对的需要,不同的年龄群体或者性别群体会根据不同的需求构成各自的日常交流方式。在社区公共生活秩序的建构中,不同的交往行为具有不同的意义。本文设置了几个基本问题来进行研究:家庭生活需求的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个人娱乐需求满足中居民的日常交流实践,服务性的社区公益活动的参与和社区认同,基于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对于社区认同的作用。从家庭层面来看,家庭的日常生活虽然不依赖但也不能完全离开居住社区。从个人层面来看,拥有不同的业余爱好与修养背景的居民结成形式多样的趣缘群体。参与个人喜爱的兴趣团体成为个人融入社区的重要方式。此外,社区新型居住关系的建构离不开居民自觉自愿进入公共领域从事公益活动,做出各种实际的奉献。居民自发创作关于社区生活的文艺作品包含居民的真实感受与想象,这些文艺作品激发了人们关于社区的想象,从而增进了对社区的认同。城市社区居民进行着形式多样的日常交流实践,这些交流既满足着家庭生活的需求,也满足着个人娱乐休闲的需要。居民在社区公益活动参与中获得个人成就感与社区认同感,活动参与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社区生活催生人们的文艺创作,这些包含真实与想象的创作促进对社区共同体的想象,从而达成认同。不管个人生活还是家庭生活都无法脱离社区,基于不同需求的交流实践构成对社区共同体的认同。虽然方庄小区具有特殊性,居民构成关系呈现多元特征,因其成立时间较早,人们经历了比较充分的社区公共生活秩序以及文化建构的过程,积累了丰富经验,值得我们去研究。我们注意到家庭在社区日常交流中的重要作用,也注意到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在未来城市社区的发展过程中,民俗学以城市居民小区为单元进行研究是可靠且具有操作性的一种方法。从文化交往的意义,关注居民如何积极建立互动合作和相互服务的关系,这是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的过程。传统的居住关系在蜕变为一种新型居住关系过程中,仍然保留了传统生活文化的核心价值和基本精神。如何通过交流实现认同是本文的核心问题,将个案置于整个中国城市发展中,民俗学应该关心人们的文化需求以及他们如何创造自己满意的生活,他们不断提出新需求从而建立了当前灵活多样的合作形式与日常生活交流方式。

张迪[3](2020)在《“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化进程加速、中国和平崛起的时代语境下,“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显得尤为重要。中国出版“走出去”是实现文化“走出去”的重要途径,以图书产品为载体在全球范围传播中华文化,讲述中国故事,展现中国精神。“一带一路”倡议,是一项旨在促进国际区域合作、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在增进沿线国家出版文化认同、拓宽出版产品多边市场及加大国家出版扶持力度上为我国出版产品“走出去”提供机遇。“丝路书香工程”作为中国出版业唯一进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项目,在政府、市场和企业的三方合力下该项目文化输出成果显着,已经成为我国文化输出的主要发力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是其中最早确定的大类项目之一,自2014年底立项以来是实施较为稳健的项目之一,是我国出版业输出中国声音的重要阵地。论文采用质化与量化研究兼具的方法,从国家战略的角度阐述“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在对外传播中的重要意义,论文主要分成四个部分研究“丝路书香工程”重点资助项目。首先对“一带一路”倡议、“丝路书香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三个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其次根据“丝路书香工程”2015—2019年重点翻译资助项目已公布图书选题名录,对“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现存的问题,最后根据现存的瓶颈进行优化路径分析。论文在分析“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策略,以便出版机构更好抓住政策契机,实现国际业务的转型升级,从而实现中国出版由“走出去”到“走进去”的转变,持续提升我国出版物的文化附加值。

邱铁鑫[4](2020)在《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余年来,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着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彰显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新中国的成立,使原本带有“铁路弱国”枷锁的中华民族有了朝着“铁路大国”“铁路强国”迈进的坚实基础。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逐步实现了由落后于世界、到追赶世界、再到走在世界前列的历史性飞跃。在此过程中,中国大地上形成了内涵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铁路文化,这些文化蕴含于新中国铁路的历史发展逻辑之中,不仅影响着新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走向,对于中国全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为深刻影响和改变人类生活方式及思想观念的现代工业文明成果,铁路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近代中国一大批仁人志士的关注,形成了一系列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构成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思想渊源。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关于铁路建设相关论述、传承铁路人创造的革命文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具体国情,充分发挥了铁路文化在发展经济、巩固国防、稳定社会、改善民生、转变民风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动了中国铁路的大发展,促进了铁路文化建设事业的繁荣兴盛。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新中国铁路文化事业的发展,反映了中国铁路自觉—自立—自强—自信的历程,更从侧面彰显出了中华民族走向文化自信的发展逻辑,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史的缩影。论文通过研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问题,可以看到关乎新中国经济建设、文化发展、社会变迁以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逐步坚定文化自信的全局性问题;可以看到从毛泽东到习近平,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中,高度重视文化建设作用的伟大实践。从文化自信的视角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历程,回答新中国铁路文化是什么、其建设的内容有哪些、体现了什么样的价值以及怎样建设新时代铁路文化等理论和现实问题,对我们坚定文化自信有着重要意义。立足于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下,探究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内涵、特征、功能等基础理论问题,理顺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并重点梳理铁路物质文化建设、精神文化建设、制度文化建设以及行为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从物质承担、价值内核、制度保障和形象展现四个层面阐释新中国铁路文化何以自信:一、铁路物质文化是铁路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具有以物质为载体的显着特点,与人类在铁路领域进行生产生活的实践联系得最为紧密,是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在铁路领域进行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最直观的成果。从铁路建筑文化建设和收藏文化建设两个方面对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进行了探究,反映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物质成果。二、铁路精神文化是铁路文化形成和发展的精神实质,是人类在铁路领域长期进行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形成的基本理念、思维方式、价值标准、职业道德、共同目标、精神风貌以及文艺作品等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精神文化理念,它彰显了铁路文化的价值内核。从铁路精神、铁路文艺、铁路思想政治工作等三个方面梳理了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的历程和内容,凸显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价值导向。三、铁路制度文化作为铁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铁路物质文化的工具,又是铁路精神文化的产物,还是铁路行为文化的本质体现。它既不是纯物质形态的,也不是纯精神形态的,更不是纯行为形态的,而是一定的物质文化活动、一定的精神文化活动和一定的行为文化活动相结合的综合系统。从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铁路体制建设和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等方面理顺其脉络,总结其经验,揭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制度因素和路径选择。四、铁路行为文化并不能与铁路企业文化划等号,它是铁路管理理念、精神风貌、经营态度、职工文化活动等文化因素的动态体现,也是铁路所塑造的精神状态、价值观念的折射,更是展示铁路形象的重要文化因素。从安全文化建设、服务文化建设和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三个方面呈现了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的丰富内容,展示了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良好形象。在总结70余年来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其建设经验的基础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结合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新要求,探讨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具体举措以及在建设过程中如何更加坚定文化自信,使中国铁路不仅有“速度”,而且更加有“深度”。进而,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在“交通强国”的战略目标下,助力新时代铁路软实力建设。

史煜[5](2019)在《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文中指出自鸦片战争遭遇西方武力冲击,中国渐从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延续千年的传统建筑体系从沿海至内陆城市渐次发生近现代化演变。西安作为中国内陆传统城市典型代表与华夏文化生发繁荣之地,经历了20世纪来持续变革求新以及社会文化价值观念的转变,在取得城市现代化建设巨大成就同时,也面临因明城区大片历史街区建筑消失与城市记忆难以承续的现状。在当前中国城市建设从经济指标“量”的扩张转向历史文化与环境生态“质”的彰显之际,学界对西安都城时代的关注逐步转向对城市近现代发展变迁的研究。鉴于建筑是城市最基本的物质组成,本文选择以20世纪来西安明城区不同时段所生发新建筑作为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具体产物,以西安从传统向近现代城市的发展历史为线索,利用影像文本“客观纪实性”功能再现建筑形态特征,呈现与解析明城区建筑演进历程,为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以及再塑古城历史文化风貌的探索实践提供借鉴。首先,立足影像与建筑文化研究方向,将建筑影像与历史文本相结合作为还原城市记忆的基本载体,在以人为主体、建筑为客体所形成的城市记忆框架中,以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历史为线索,搜集整合20世纪来(1900-2010)不同历史时期典型的建筑影像文本,将其置于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时空背景中进行分期、分类及演变研究。其次,以建筑学、城市规划学与历史地理学等学科在西安城市建筑方面的相关研究成果为参照,将清末(1900-1911)、民国(1912-1949)与共和国(1949-2010)三个典型时期建筑影像文本进行分类对比,以“图文”互证方式还原西安明城区建筑发展演变历程,借助图像学与现象学等研究方法进行解读,揭示演变特征、规律及综合动因。再次,利用凯文·林奇“城市意象五要素”(道路、边缘、区域、节点、地标)作为体验与认知城市的一种方法,对应分析20世纪不同时段西安城市代表性建筑,尝试还原与建构近现代西安城市记忆。近现代西安传统建筑是顺应时代发展与社会现实需求,从“模仿搬用”到“选择吸收”西方先进建筑形式与技术的演进历程,展现了不同历史阶段城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市主体审美与价值观的转变,也是传统建筑体系融合西方文化不断做出权衡与选择的实践过程。以城市记忆的“整体性、时代性、延续性与建构性”为原则,对20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建筑状况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1)“体用”原则上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延续性在西安城市近现代化转型历程中,城市发展渐从传统社会的闭守走向近现代的开放,在继承传统建筑文化“体”对西方建筑形式、材料、结构等因素“用”的基础上,传统建筑主体地位逐步被削弱而日趋式微。是在政治与军事因素主导下,从清末“洋风”模仿建筑到民国以不同程度的中西“折衷”特征为主、兼有少量几何形式特征工业化建筑,经历共和国初期“苏化”因素影响,又从单一国家性建筑逐步走向现代化探索与多元化发展历程,建筑是“自上而下”非自然发展路径,以“局部-整体-简化-创新”不同程度中西“折衷”建筑特征的渐变为其发展规律。(2)传统建筑文化承续及创新的矛盾性与表面性作为历史文化积淀深厚的西北区域重镇与传统内陆城市,近代“洋风”模仿、中西“折衷”建筑到建国10周年经典的“传统”复兴建筑,在改革开放后1990-2010年代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出现以房地产商业开发与以旧城拆迁改造为手段的城市化建设,带来明城区商业化、功能化的大尺度的现代建筑在明城墙内外无序耸立,因其与西安历史文化缺乏关联而影响古城整体建筑风貌。近年来,西安明城区依旧以在建筑上附加传统元素与佩戴仿古头饰屋顶作为体现古都风貌的手法,令人深感传统建筑传承与创新层面缺乏文化关联呈现出的矛盾心态与形式的表面性。(3)城市建筑演变缺乏历史文化承续性与整体观伴随20世纪以来西安城市建筑特征近现代化演变历程,西安明城区多数历史街区风貌逐步被科技文明所打造的功能化、商业化与符号化的新建筑所替代与消解,建筑景观的汰换更新导致历史特色被抹除失去城市记忆载体,而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在加速城市记忆的缺失,不利于获得古城西安作为精神家园应有的历史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基于城市记忆与建筑影像的互动同构关系再现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历程,省察急躁功利的赶超式与风貌式城市建设行为,汲取东西方城市近现代化发展正反经验,以期在健全城市建设评估与民众参与的监督管控机制,重拾城市文化自信、再塑城市历史风貌,将西安建成生态宜居的家园,肩负起“国家文化形象”的城市职能与使命。

《安家》编辑部[6](2016)在《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文中研究表明

蔡君吉[7](2017)在《中国国际承包商市场区域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全球经济在快速的发展,信息的传递与共享越来越及时,国际承包商之间的发展与竞争也越来越迅猛越来越激烈,国际承包商想要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工程市场中立有一足之地,就必须对各个国家的强劲对手做到充分了解,给自己明确的市场定位。“工程新闻纪录”ENR225强发布全球承包商的公司排名,具有较高的权威性,据此对我国国际承包商的市场分布和经营状况进行分析,明确自身的不足与发展中的问题,对中国企业的发展战略的调整和今后的市场发展方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2004-2013年入围ENR225强国际承包商和中国国际承包商在全球分布概况及地区市场分布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系统聚类分析法,分析了入围ENR225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地区市场分布状况,将入围ENR225强的国际承包商和中国国际承包商在全球地区市场区域划分为四大区域,使中国国际承包商清楚的认识到自己的定位,与此同时,明确了今后地区市场的发展方向。根据2004-2013年国际承包商及入围ENR225强的中国国际承包商的进入市场区域分类,对各部分进行SWOT分析,总结出中国国际承包商的优势、劣势、机遇以及威胁,使中国国际承包商明确的认识到哪些地域市场及行业更具有发展空间,及自身的改进。中国自进入国际承包市场,经过20多年的发展,基本形成了以亚非地区为主、恢复中东市场、开拓欧美、拓展拉美新领域的市场发展格局。针对中国国际承包商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中东地区的开发战略、经营原则、开发设想;拉美市场继续发展资源开发寻求型投资、做好投资前期市场调查、平衡投资利益和责任、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欧美市场提供金融政策扶持、鼓励企业科技创新、规范行业发展秩序、推进人才本土化、适应“美式工程担保”、采取合理扩张策略;亚非市场充分利用当地资源、加强FTA的建设并提高其利用率、建立风险预警体系、引导投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选择投资规模扩展投资领域、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进军非洲市场、加大非洲研究密切与当地的关系的一系列发展对策。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8](2009)在《关于表彰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的决定》文中认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文件人社部发[2009]41号)各中央企业:近年来,中央企业广大职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深化改革,开拓创新,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绩,为中央企业又好又快发展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作出了突出贡献,并在北京奥运会、抗击雨雪冰冻灾害、抗震救灾、载人航天等重大事件和重点工程中发挥了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司[9](1995)在《1994年度中国5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序 建筑业是目前我国五大产业部门中仅次于工业和农业的重要产业部门,在推动国民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5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是一项已历经3年的重要研究项目,其基本目的并不仅仅在于排序,而且还应包括以下内容:其一,勾画出中国建筑业的基本变动及其发展趋势;其二,考察企业发展的外部环境及其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其三,如何在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和经济改革进一步深化时期,有效地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建筑业产业的发展。3年来,我们坚持“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国际惯例,同时根据我国统计制度的实际情况,对我国建筑业企业加以评价、排序。这一实证研究,充分揭示了在过去40余年我国建筑业大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骨干作用;特别是通过每年对中国企业此落彼长的研究,准确地刻画出建筑业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产业的分布及其变动趋势,为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和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供了有效的咨询。

黄益辉[10](2016)在《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研究 ——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有企业治理方面,国际上最成功的例子莫过于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新加坡政府通过淡马锡控股实现了新加坡众多国有企业的成功治理,创造了骄人的业绩。淡马锡模式有着很多值得借鉴的经验,其成功的国企治理模式中的高管选任制度就是其中之一。我国的国有企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但是国有企业的诸多问题也一直遭人诟病,效率低下、贪污腐败好像成了国企的代名词。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其中提到要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准确界定不同国有企业功能,健全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要合理增加国企高管市场化选聘比例。在国企分类改革的背景下,有必要对我国的商业类国有企业的高管选任制度进行改革。本文通过对于国企分类改革政策的梳理,根据商业类国有企业的特征,总结分析我国目前的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弊端,解读学术界关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主要观点,参照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在高管选任上的经验,研究我国高管选任制度改革的路径。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我国目前的高管选任制度分析”。本章主要是介绍了目前的我国关于国企分类改革的主要几部政策性文件,把我国国企改革的背景交代清楚。其次总结我国《公司法》、《企业国有资产法》等法律中对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规定,并分析高管选任制度存在的问题。第二章是“高管选任制度的理论研究”。本章重点介绍学术界目前对于商业类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主要观点,同时搜集了我国目前98家央企的现任董事长、总经理的简历,对我国国企的高管从政治背景、职业履历等方面进行了实证研究。第三章是“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成功经验”。本章主要介绍了新加坡的淡马锡控股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成功经验,总结淡马锡模式对于我国在商业类国有企业治理方面的启示。第四章是“我国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改革路径”。本章在前面几章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商业类国企的高管选任制度的不足,从国资委职能转变、董事会制度改革、国企党委和组织部门职能定位、立法工作方面提出建议,改进商业类国企的高管选任制度。

二、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论文提纲范文)

(1)战略转型视角下JC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框架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2.1 组织结构优化的有关理论
        2.1.1 组织形式的演变
        2.1.2 组织与战略匹配
        2.1.3 组织设计星模型
        2.1.4 组织革新理论
    2.2 国内外研究综述
        2.2.1 组织与战略关系研究
        2.2.2 战略转型与组织变革研究
第3章 JC公司战略转型分析
    3.1 JC公司概况与发展历程
        3.1.1 公司概况
        3.1.2 发展历程
        3.1.3 发展战略
    3.2 JC公司战略转型分析
        3.2.1 外部经营环境分析
        3.2.2 行业与竞争分析
        3.2.3 资源能力分析
        3.2.4 SWOT与转型战略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JC公司组织结构问题诊断
    4.1 JC公司组织结构现状
        4.1.1 组织结构
        4.1.2 职权结构
    4.2 JC公司组织结构问题诊断
        4.2.1 问题诊断方法
        4.2.2 访谈工作准备
        4.2.3 设计访谈提纲
        4.2.4 访谈调研的实施
        4.2.5 组织结构问题分析
    4.3 JC公司组织结构问题原因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JC公司组织结构优化方案设计
    5.1 组织结构优化的原则
        5.1.1 “战略匹配、以终为始”原则
        5.1.2 “分步推进、稳健发展”原则
        5.1.3 “集权管控、适度分权”原则
        5.1.4 “效率精简、适当负荷”原则
    5.2 组织结构优化设计的方向
        5.2.1 外向型发展战略的组织承接
        5.2.2 总部职能由集中管控向平台化转型
        5.2.3 面向市场的营销组织体系构建
    5.3 JC公司组织结构优化设计方案
        5.3.1 组织结构优化图
        5.3.2 优化市场组织布局
        5.3.3 优化管控模式
        5.3.4 优化营销组织体系
        5.3.5 优化职能设置
    5.4 JC公司适应性组织结构设计
        5.4.1 平台型组织设计
        5.4.2 外向型组织建设的适应性设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与保障
    6.1 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步骤
        6.1.1 成立组织变革领导小组
        6.1.2 制定实施流程
        6.1.3 组织结构变革宣贯
        6.1.4 组织结构变革实施
        6.1.5 实施效果评估与复盘
    6.2 组织结构优化的实施保障
        6.2.1 资源能力保障
        6.2.2 配套机制保障
        6.2.3 企业文化保障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7.2.1 研究不足
        7.2.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方法
    四、论文的结构
    五、资料的来源
    六、创新点
第一章 北京城郊不同的居住关系
    第一节 北京内城居住关系
        一、北京城市空间格局
        二、胡同里的四合院和大杂院
        三、邻里之间的生活互助
        四、邻里之间的信仰结社
    第二节 近郊菜农村落
        一、近郊农村
        二、作为生产共同体的村落:蔬菜种植
        三、作为生活共同体的村落
    第三节 北京住宅:从平房到高楼
    小结
第二章 从蒲黄榆到方庄小区
    第一节 搬迁上楼:村落共同体的解体
    第二节 北京首个商品楼住宅区
        一、方庄地区的建立
        二、方庄地区的居民组成
        三、空间资本化与城市居住空间的高楼化
    小结
第三章 小区中家庭之间的交流
    第一节 以舞为媒:“越跳越熟,越跳越亲”
        一、舞队之中
        二、舞场之外
    第二节 共享养娃与家长社交:“快乐小陶子”公益绘本读书会
        一、扎根社区的亲子阅读
        二、社区之内的居民交流实践
        三、走出社区的儿童集体活动
    小结
第四章 休闲模式与社区认同
    第一节 方庄民间艺术馆
        一、从地下群租房到方庄民间艺术馆
        二、串珠手工艺术班
    第二节 美娘合唱团
    第三节 书画协会
        一、“这是我的另一个家”
        二、以书画结友
    第四节 围圈踢毽
        一、作为传统体育运动的踢毽
        二、结伴踢毽
    第五节 社区邻里节
    小结
第五章 作为公共服务的社区参与
    第一节 寻找地方历史、手绘方庄地图
        一、寻找“蒲黄榆”的由来
        二、手绘方庄地图
    第二节 “十姐妹”志愿环保服务队
    第三节 治安巡逻队
    第四节 八老议政团
    第五节 “掌上四合院”
        一、掌上四合院
        二、从网络社群到面对面交流
    小结
第六章 社区的想象与建构
    第一节 作为心理认同的集体想象
    第二节 “想象的共同体”:社区生成的重要方式
        一、社区小报《方庄生活》
        二、网络互动
        三、参与和旁观:个人叙事的社区活动
    第三节 社区的真实与想象:围绕社区生活的文艺创作
        一、文字书写:现代社区的重要认同方式
        二、观看与记录:方庄的光影记录
        三、歌唱“我们的社区”
        四、画中“方庄”
    小结
结语
附录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3)“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案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难点
        1.3.4 创新点
    1.4 研究意义
        1.4.1 理论意义:有利于拓宽“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的理论研究视域
        1.4.2 实践意义:为“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选题策划提供借鉴
2 “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2.1 “一带一路”倡议
    2.2 “丝路书香工程”
    2.3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
        2.3.1 资助单位与资助品种
        2.3.2 项目申报评审和公示时间
        2.3.3 申报重点
3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相关数据分析
    3.1 获资助单位概况分析
        3.1.1 前20名获资助单位
        3.1.2 资助单位属性
    3.2 获资助区域分析
        3.2.1 不同省份获资助单位的入选数
        3.2.2 获资助单位的省份数量
        3.2.3 获资助出版单位地区分布
    3.3 获资助图书选题分析
        3.3.1 出版图书主题
        3.3.2 图书选题关键词分析
    3.4 获资助项目的输出语种分析
4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现存瓶颈分析
    4.1 文化差异导致文化折扣
    4.2 翻译方面是重大短板
    4.3 出版单位忽视海外市场需求
    4.4 图书选题同质化现象严重
5 “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优化路径
    5.1 淡化海外受众对中国的刻板印象
    5.2 强化图书翻译
        5.2.1 探索中外合作译者模式
        5.2.2 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5.2.3 增强受众意识
    5.3 重视海外图书市场需求
    5.4 选题要坚持内容为王
        5.4.1 加大实用性选题资助力度
        5.4.2 加大创新性选题资助力度
        5.4.3 加大少儿类选题资助力度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国(境)外研究现状
        1.2.2 国(境)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方法及创新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思想渊源与指导思想
    2.1 近代中国铁路倡导者的铁路建设思想
        2.1.1 盛宣怀的铁路建设思想
        2.1.2 詹天佑的铁路建设思想
        2.1.3 梁士诒的铁路建设思想
        2.1.4 孙中山的铁路建设思想
        2.1.5 张嘉璈的铁路建设思想
    2.2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铁路观
        2.2.1 马克思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2 恩格斯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2.3 列宁、斯大林关于铁路的相关论述
    2.3 中国共产党人的铁路建设思想
        2.3.1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2 以邓小平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3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4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铁路建设思想
        2.3.5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铁路建设的相关论述
第3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基础理论探析
    3.1 基本概念界定
        3.1.1 文化
        3.1.2 铁路文化
        3.1.3 新中国铁路文化
        3.1.4 文化自信
    3.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特征与功能
        3.2.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结构
        3.2.2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特征
        3.2.3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功能
    3.3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异同比较
        3.3.1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共同点
        3.3.2 新中国铁路文化与资本主义国家铁路文化的不同点
    3.4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历程彰显文化自信
        3.4.1 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内涵
        3.4.2 从文化自觉到文化自信: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的发展脉络
第4章 反映文化自信物质成果的新中国铁路物质文化建设
    4.1 新中国铁路建筑文化建设
        4.1.1 有着鲜明时代印记的车站文化建设
        4.1.2 展现深刻时代价值的铁道文化建设
    4.2 新中国铁路收藏文化建设
        4.2.1 有着卓越历史贡献的铁路机车
        4.2.2 有着特殊历史回忆的铁路车票
        4.2.3 有着重要历史价值的铁路纪念章(碑)
第5章 彰显文化自信价值内核的新中国铁路精神文化建设
    5.1 新中国铁路精神生产
        5.1.1 革命斗争精神的传承
        5.1.2 铁路建设精神的彰显
    5.2 新中国铁路文艺创作
        5.2.1 难以消解的文化矛盾心理
        5.2.2 浓郁的红色文化气息
        5.2.3 多样性的铁路文艺表达
    5.3 新中国铁路思想政治工作
        5.3.1 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
        5.3.2 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精神
        5.3.3 加强思想政治宣传,增强思想性和政治性
        5.3.4 加强路风教育,展现“人民铁路为人民”的宗旨
第6章 体现文化自信制度保障的新中国铁路制度文化建设
    6.1 新中国铁路法规制度建设
        6.1.1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的铁路法制建设
        6.1.2 改革开放到新时代以前的铁路法制建设
        6.1.3 新时代的铁路法制建设
    6.2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和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6.2.1 新中国铁路体制建设
        6.2.2 新中国铁路党建工作制度建设
第7章 塑造文化自信良好形象的新中国铁路行为文化建设
    7.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
        7.1.1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理念
        7.1.2 新中国铁路安全文化建设实践
    7.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
        7.2.1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理念
        7.2.2 新中国铁路服务文化建设实践
    7.3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
        7.3.1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意义
        7.3.2 新中国铁路职工业余文化活动建设的实践
第8章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及新时代建设路径探析
    8.1 新中国铁路文化的价值
        8.1.1 国家建设的动脉
        8.1.2 时代精神的表征
        8.1.3 释放人情的场域
        8.1.4 国际舞台的名片
        8.1.5 中国故事的素材
    8.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路径
        8.2.1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原则
        8.2.2 加强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的几点举措
    8.3 创造新时代铁路文化建设新辉煌以增强文化自信
        8.3.1 注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底气
        8.3.2 “一带一路”倡议下推动中国铁路文化的国际传播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博览轨迹”——铁路文化的实地考察
附录2:近代中国铁路车站文化略谈
附录3:改革开放以来部分铁路文学杂志创刊表
附录4:新中国铁路安全主要法规名录表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情况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
        1.1.1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演发
        1.1.2 近代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1.2 论文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论文研究现状
        1.3.1 近现代西安城市建筑研究
        1.3.2 近现代西安城市及建筑影像
        1.3.3 城市记忆的研究与实践
    1.4 研究对象界定
        1.4.1 研究时间界定:1900-2010年
        1.4.2 研究空间界定:以西安明城区为空间界限
        1.4.3 研究对象界定:20 世纪以来西安明城区所生发新建筑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1.5.1 研究方法
        1.5.2 研究内容
        1.5.3 研究框架
2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逻辑关联
    2.1 建筑影像:城市记忆的载体
        2.1.1 影像的内涵及其特征
        2.1.2 影像文本的阐释
        2.1.3 影像文本的选择
        2.1.4 影像文本的价值
    2.2 城市意象:显现的城市记忆
        2.2.1 意象的概念及特征
        2.2.2 城市意象要素的应用
        2.2.3 城市意象理论的探索
        2.2.4 城市意象理论的借鉴
    2.3 城市记忆:内化的城市意象
        2.3.1 记忆的概念及其特征
        2.3.2 城市记忆三要素及其建构
        2.3.3 城市记忆的所指及特征
        2.3.4 城市记忆的保存与延续
    2.4 “建筑影像-城市意象-城市记忆”的互动生成结构
    2.5 小结
3 清末西安“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1900-1911)
    3.1 西北重镇的历史机遇
        3.1.1 “两宫西狩”与清末新政发布之地
        3.1.2 清末西安影像文本的生发
        3.1.3 欧美及日本人眼中的西安
    3.2 “洋风”模仿建筑的生发
        3.2.1 教会建筑“洋风”的先导
        3.2.2 洋务军事工业的创立
        3.2.3 城墙城门建筑与行宫内的“洋风”
    3.3 内陆传统城市地域风貌
        3.3.1 坚固的城防体系
        3.3.2 严整的空间布局
        3.3.3 延续的建筑风貌
    3.4 公共建筑近代化萌芽
        3.4.1 近代城市功能的增加
        3.4.2 近代文教建筑的创设
        3.4.3 近代寺观建筑的衰落
    3.5 小结
4 民国西安“中西折衷”建筑的创发(1912-1949)
    4.1 国内外战争期间:短暂而有限的城市发展
        4.1.1 持续的战火饥荒与“陪都”西京建设
        4.1.2 城市生活与建筑影像的丰富
        4.1.3 “洋风”模仿到“中西折衷”建筑
    4.2 北洋政府时期:持续的灾乱致使城市发展滞缓(1912-1926)
        4.2.1 战争对城市的影响
        4.2.2 公共建筑的初创
        4.2.3 医疗建筑的建立
        4.2.4 文教建筑的近代化发展
    4.3 南京政府时期:“陪都”西京建设促进经济繁荣(1927-1945)
        4.3.1 开发西北与“西京”建设
        4.3.2 市政交通建筑的发展
        4.3.3 军工商业建筑的初创
        4.3.4 文教建筑持续发展
    4.4 国内外战争频发:动荡变局导致城市发展衰败(1945-1949)
        4.4.1 抗战时期城市遭受重创
        4.4.2 战后城市发展快速萧条
        4.4.3 建筑行业发展走向衰落
    4.5 小结
5 共和国西安建筑现代化的探索实践(1949-2010)
    5.1 共和国时期的城市建设环境
        5.1.1 计划经济时期的城市风貌
        5.1.2 城市建筑的阶段性发展
        5.1.3 影像文本从政治化到多元
    5.2 工业化建设时期:“生产型”城市建筑的发展(1949-1978)
        5.2.1 经济恢复期与“一五”期间的建筑成就(1949-1957)
        5.2.2 大调整时期城市建设萎缩(1958-1966)
        5.2.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城市建设停滞(1966-1978)
    5.3 市场经济转型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城市建筑增长(1978-1999)
        5.3.1 改革开放时期建筑渐趋起步(1978-1989)
        5.3.2 “旧城拆迁改造”时期建筑的突变(1990-1999)
        5.3.3 城市化加速时期明城区建筑的杂糅(2000-2010)
    5.4 小结
6 西安城市建筑近现代化演进分析(1900-2010)
    6.1 农业经济背景下建筑近代化的布局与特征
        6.1.1 “洋风”模仿搬用时期的建筑(1900-1911)
        6.1.2 “传统”革新求变时期的建筑(1912-1931)
        6.1.3 “现代”初创繁荣时期的建筑(1932-1945)
        6.1.4 战争导致发展停滞时期的建筑(1945-1949)
    6.2 建筑近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2.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2.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动因
    6.3 计划经济背景下建筑现代化的布局与特征(1949-1978)
        6.3.1 “苏化”时期“社会主义民族形式”的建筑(1949-1957)
        6.3.2 大调整时期“新的民族形式”的建筑(1958-1966)
        6.3.3 文革与“三线”建设时期的建筑(1966-1978)
    6.4 市场化与“旧城改造”背景下建筑的布局与特征(1978-2010)
        6.4.1 改革开放初期全面复苏的建筑(1978-1989)
        6.4.2 经济转型时期去旧布新的建筑(1990-1999)
        6.4.3 城建加速时期国际化多元化建筑(2000-2010)
    6.5 建筑现代化的演进规律与动因
        6.5.1 新建筑布局与发展规律
        6.5.2 新建筑演进的综合社会动因
        6.5.3 新建筑演进的影响因素
    6.6 小结
7 20 世纪西安城市建筑演进的文化反思
    7.1 从传统走向近现代的探索历程
        7.1.1 政治军事因素的主导
        7.1.2 地域交通因素的制约
        7.1.3 经济技术因素的影响
        7.1.4 文化观念因素的转变
        7.1.5 城市建设管控与监督机制的不力
    7.2 近现代城市建筑文化的省视
        7.2.1 城市规划建设与建筑景观的异化
        7.2.2 国际化大都市与再塑国家文化形象
        7.2.3 对21 世纪城市发展的展望
    7.3 小结
8 结语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中国国际承包商市场区域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本文创新点
    1.5 理论依据
        1.5.1 聚类分析
        1.5.2 SWOT分析
        1.5.3 定量分析
    1.6 国际承包商发展现状
        1.6.1 工程规模大型化项目总承包盛行
        1.6.2 承包模式趋于多样性
        1.6.3 带资承包日渐普遍化
        1.6.4 国际承包商之间的兼并与重组愈演愈烈
        1.6.5 产业分工体系日渐深化
        1.6.6 国际工程承包市场管理逐步规范化
    1.7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国际承包商行业区域发展态势与聚类分析
    2.1 国际承包商效益分析
    2.2 国际承包商业务领域分析
    2.3 国际承包商市场分布分析
    2.4 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聚类分析
        2.4.1 指标选取
        2.4.2 数据标准化处理
        2.4.3 聚类分析
    2.5 结语
第三章 中国国际承包商行业区域发展现状与聚类分析
    3.1 中国国际承包商规模分析
    3.2 中国承包商效益分析
        3.2.1 平稳增长时期(2004-2007年)
        3.2.2 快速发展时期(2008-2013年)
    3.3 国际承包商市场区域分布分析
    3.4 中国国际承包商业务领域分析
    3.5 中国国际承包商各地区市场分布聚类分析
    3.6 我国入围ENR225强承包商发展分析
        3.6.1 上榜225强的中国内地企业发展现状
        3.6.2 中国内地企业在行业10强榜单中的表现
        3.6.3 中国内地企业在地区市场10强榜单中的表现
    3.7 国际承包商发展态势下的我国承包商发展趋势
    3.8 结语
第四章 我国国际承包商市场情况SWOT分析
    4.1 亚非市场SWOT分析
        4.1.1 中国建筑企业亚非市场优势分析
        4.1.2 中国建筑企业亚非市场劣势分析
        4.1.3 中国建筑企业亚非市场机会分析
        4.1.4 中国建筑企业亚非市场威胁分析
    4.2 中东市场SWOT分析
        4.2.1 中国建筑企业中东市场优势分析
        4.2.2 中国建筑企业中东市场劣势分析
        4.2.3 中国建筑企业中东市场机会分析
        4.2.4 中国建筑企业中东市场威胁分析
    4.3 欧美市场SWOT分析
        4.3.1 中国建筑企业欧美市场优势分析
        4.3.2 中国建筑企业欧美市场劣势分析
        4.3.3 中国建筑企业欧美市场机会分析
        4.3.4 中国建筑企业欧美市场威胁分析
    4.4 拉美市场SWOT分析
        4.4.1 中国建筑企业拉美市场优势分析
        4.4.2 中国建筑企业拉美市场劣势分析
        4.4.3 中国建筑企业拉美市场机会分析
        4.4.4 中国建筑企业拉美市场威胁分析
    4.5 结语
第五章 我国国际承包商国际市场发展对策
    5.1 亚非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对策
        5.1.1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
        5.1.2 加强FTA的建设并提高其利用率
        5.1.3 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5.1.4 引导投资非洲基础设施建设
        5.1.5 加强与非洲国家的友好关系
        5.1.6 选择投资规模扩展投资领域
        5.1.7 鼓励国内金融机构进军非洲市场
    5.2 中东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对策
        5.2.1 中东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战略
        5.2.2 中东工程承包市场的经营原则
        5.2.3 开发中东市场设想
    5.3 欧美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对策
        5.3.1 提供金融政策扶持
        5.3.2 鼓励企业科技创新
        5.3.3 规范行业发展秩序
        5.3.4 推进人才本土化
        5.3.5 适应“美式工程担保”
        5.3.6 采取合理扩张策略
    5.4 拉美工程承包市场的开发对策
        5.4.1 继续发展资源开发寻求型投资
        5.4.2 做好投资前期市场调查
        5.4.3 平衡投资利益和责任
        5.4.4 加强政府扶持和引导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致谢

(9)1994年度中国5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序
二、关于中国5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体系
    (一)评价范围及其选择
        1. 中国500家最大经营规模和最佳经济效益建筑企业评价
        2. 行业1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
    (二)中国5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体系
        1. 经营规模评价
        2. 综合经济效益评价
        3. 模糊评价方法
三、初步结论

(10)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研究 ——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价值及意义
    第三节 文献综述
    第四节 主要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概念分析法
        三、比较研究法
        四、实证研究法
第一章 我国目前的高管选任制度分析
    第一节 我国国企分类改革的政策梳理
        一、《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
        三、《关于国有企业功能界定与分类的指导意见》
    第二节 我国法律上关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规定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与《公司法》在国企高管选任规定上的矛盾
        二、我国法律关于高管选任的禁止性规定
    第三节 我国国企高管选任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选任方向和标准的政治色彩
        二、国有企业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组织部门和国资委对于董事会职能的干预
        四、国企高管腐败现象严重
第二章 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理论研究
    第一节 理论界关于国企高管选任制度的观点
    第二节 我国国企高管的实证研究——以98家央企为样本
第三章 新加坡淡马锡模式的成功经验
    第一节 淡马锡的公司治理模式
    第二节 淡马锡模式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一、新加坡与我国国情的异同点
        二、如何借鉴淡马锡模式
第四章 我国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改革路径
    第一节 高管选任制度改革的指导思想
        一、商业类国企需要什么样的高管?
        二、商业类国企的特殊性对高管选任的特殊要求
    第二节 国资委职能的转变
        一、国资委的存废问题
        二、管资本——设立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
        三、回归监管者的角色
    第三节 回归董事会中心主义
        一、落实董事会的选任权
        二、完善董事会构成,加大引入外部董事
    第四节 党委及组织部门的权力定位
        一、国企党委起到监督作用
        二、组织部门需要最终把关
    第五节 完善立法工作
        一、《企业国有资产法》
        二、《公司法》第四章的废除
        三、健全党内法规
结语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论文参考文献)

  • [1]战略转型视角下JC公司组织结构优化研究[D]. 李瑞华. 山东大学, 2021(02)
  • [2]交流与认同:北京市丰台区方庄小区居民关系的民俗学研究[D]. 李晓宁. 山东大学, 2020(07)
  • [3]“丝路书香工程”重点翻译资助项目研究[D]. 张迪. 青岛科技大学, 2020(06)
  • [4]文化自信视域下新中国铁路文化建设研究[D]. 邱铁鑫.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5]影像记忆中的20世纪西安明城区建筑特征演变研究[D]. 史煜.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2016中国地产最具影响力候选品牌[J]. 《安家》编辑部. 安家, 2016(12)
  • [7]中国国际承包商市场区域分析与对策研究[D]. 蔡君吉. 沈阳建筑大学, 2017(08)
  • [8]关于表彰中央企业先进集体和劳动模范的决定[J].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告, 2009(06)
  • [9]1994年度中国500家建筑业企业评价[J]. 国家统计局固定资产投资司. 管理世界, 1995(01)
  • [10]商业类国有企业高管选任制度研究 ——以新加坡淡马锡模式为例[D]. 黄益辉. 华东政法大学, 2016(07)

标签:;  ;  ;  ;  ;  

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山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