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盆地、北冰洋楚科奇海及邻近南缘水域的水母及其分布

加拿大盆地、北冰洋楚科奇海及邻近南缘水域的水母及其分布

一、The Hydromedusa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ukchi Sea and adjacent southern edge waters of Canada Basin, Arctic Ocean(论文文献综述)

贾楠[1](2012)在《不同地区气候环境事件演变的研究方法探索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历史上发生的气候环境事件是全球气候变化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也是深入理解全球变化驱动机制的重要方面。自20世纪以来,由自然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环境气候事件日益增多,其影响因素复杂,影响范围广泛,因而也引起了人们对自然环境气候变化越来越多的关注。有甄别地选择合适的研究载体和研究方法,对不同地区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所导致的不同类型的气候环境事件进行深入研究,是理解事件发生机制的有效途径。而对历史时期和现代条件下不同类型气候环境事件的研究,也是为了能够更好地“以古论今”,并为分析和预测未来气候环境条件的变化特征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本文分别选择位于中国浙江舟山朱家尖岛观音湾海滩上的泥裂构造,位于中国北黄海西部泥质区的沉积柱,位于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的现代苔藓和表层土壤样品,和位于北极Juttahomen岛地区的泥炭剖面等为主要研究对象,综合年代学(210Pb、137Cs、光释光定年、AMS14C定年等)、粘土矿物矿相学(定性和半定量分析方法)、孢粉学、元素地球化学和粒度等多种指标的研究和分析方法,集中讨论了各研究载体所反映的不同时间尺度和区域背景下的气候环境事件。并尝试为千年尺度古气候事件和近现代受人为和自然因素共同影响的短时间尺度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提供更多的研究载体和研究思路,为更好地预测未来提供科学基础。同时也考虑到不同环境和时间尺度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和取样之间的差别。本文所涉及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浙江舟山朱家尖岛泥裂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古气候事件研究泥裂是一种常见的地层构造,一般常常被应用于地质层序的判断方面,但过去很少有研究者对其所蕴含的气候环境特征进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于泥裂构造的年代学特征大都停留在其所在地层的地质年代,很少有对泥裂开裂时间进行的详细研究见诸报道。本文对位于浙江舟山朱家尖岛海滩泥上的泥裂构造进行了包括年代学、孢粉学、粘土矿物矿相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多指标的分析,对泥裂不同层位(泥裂边泥、裂缝填充泥和泥裂盖层)充填样品的不同环境指标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朱家尖岛所发育的泥裂构造并非是多次沉积环境干湿交替的结果,而很可能是一次大规模沉积环境变化的产物,其裂缝开裂时间发生于31.2-30.4cal ka B.P.期间。不同环境替代性指标的研究结果表明,裂缝开裂期间,研究地区植被衰落,整体气候类型相对其它时期表现出明显的寒冷干燥的特征。显然朱家尖岛的泥裂构造对应于一次大规模的气候快速变冷事件,反映了当地生态系统发生的重大变化。对比邻近区域其它研究载体的结果发现,浙江朱家尖岛的泥裂构造是Heinrich3事件在研究区域的反映和直接的景观证据。泥裂构造为研究第四纪时期的气候快速变化事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材料和研究方法。2.中国北黄海泥质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研究对过去由自然和人为因素所引起的气候环境事件的重建能够为探讨事件促发机制和发生规律提供科学依据,但环境载体的不同指标特征对不同事件的敏感程度也不相同,因此需要针对不同事件类型选择合适的指标。本文对位于中国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中的沉积柱38002进行了年代学(210Pb、137Cs(?)旨标)、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包括Pb、Hg等)的测定和分析,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和历史文献记录,对沉积柱不同指标特征所指示的气候环境事件进行了分析和集中讨论。年代学测试结果表明,38002沉积柱中样品的平均沉积速率为0.13cm/yr,据此得到38002沉积柱的沉积时间为1755-2009AD,沉积柱反映了过去254年来研究地区的气候环境变化信息。对北黄海泥质沉积38002沉积柱中不同指标的分析结果表明,北黄海泥质区受陆源河流输入影响显着,特别是在近150年来,明显受到了黄河输沙的影响。沉积柱中粒度的分选系数、有机指标(TOC、TN和TOC/TN)和其它部分元素指标(Ni/Al、Mn/Al、Cr/Al、Co/Al和Se/Al)在21cm深处的变化都明确指示了1855AD所发生的黄河改道事件的发生;特别是分选系数,对发生于1938AD和1978AD的两次相对小规模的黄河改道事件也都有敏感指示。沉积柱中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元素指标(Pb/Al、Zn/Al、Se/Al和TOC、TC、TN等)在表层10cm样品中出现的增长趋势,明显受到了中国大陆地区工农业以及水产养殖业等快速发展的影响,是中国经济快速发展过程的明确指示。北黄海泥质沉积中粒度和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变化分别在不同程度上指示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气候环境历史事件。这类事件拥有明确的时间特征和标志性的指标变化特征,可以作为中国浅海陆架沉积中有效的时间节点,对于建立沉积柱的年代学标尺有潜在的应用价值。3.北极环境样品中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北极新奥尔松地区远离人类主要活动区,本地人类污染排放源罕见,相对其它同纬度地区而言,拥有更为丰富的生物群落,因而能够对气候环境的波动作出敏感反映,是研究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背景下环境污染物分布和传播的良好场所。1)本文对位于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煤矿开采区、机场周边等人类活动区以及少人类干扰区共81个采样点的苔藓(Dicranum angustum)和下覆土壤样品,以及区域内采集的煤和煤矸石样品,进行了锑(Sb)元素含量的测定。并综合前人的研究结果,对比了不同地区地表系统中Sb的分布特征,对本地区Sb在不同环境材料中的分布进行了集中讨论。结果表明,新奥尔松地区煤和煤矸石样品中的Sb含量很低(约为0.1mg/kg),本地煤层的暴露风化过程不会引起表层土壤和苔藓中Sb含量的升高。新奥尔松地区表层土壤中Sb含量的分布显示,本地区表层土壤中Sb含量的参考值为0.313mg/kg,其结果远低于土壤中Sb的环境容量,不会对当地生态系统产生毒害作用。影响土壤中Sb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包括过去的煤矿开采活动和现代道路交通的作用,同时海浪冲刷等自然作用过程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对其分布产生影响。新奥尔松地区苔藓植被中Sb含量的分布显示,当地苔藓中Sb含量的参考值为0.108mg/kg。与表层土壤相比,地形和风向等自然因素对于Sb在苔藓植被中的表达影响更显着。此外,苔藓对Sb的吸收表现出一定程度上的生物累积作用,因而对于历时更久的Sb污染源反映更为敏感,对低污染区域Sb的监测有很大的应用前景。2)本文对采自北极Juttahomen岛的泥炭剖面BI开展了210Pb、137Cs以及包括LOI550℃c在内的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的综合测试,并对比本文和其他研究者对不同沉积端元的指标分析结果,集中讨论了污染元素在该泥炭剖面中的表达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泥炭剖面的主要沉积端元包括研究地区的沉积风化产物,当地的苔藓植被沉积,以及一定量的鸟粪输入。由于放射性核素(210Pb、137Cs)受到了沉积端元,特别是苔藓植被的富集和积累作用的影响,且BI剖面中不同层位的苔藓所占比例差异很大,因此在用于年代学判断时,需要先对相应指标进行校正。元素指标的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沉积剖面中Hg、Pb、Sb等元素在BI沉积中的表达源自不同的途径。其中Hg、Pb的含量变化受到了主要反映当地海鸟等种群数量变化的因子控制,因此认为,Hg、Pb等元素受海鸟类动物的活动影响程度较大,其主要输入可能来自于研究地区的海鸟粪(通过生物富集);而Sb的含量受到了主要反映当地苔藓等植被沉积端元比例的因子控制,表明Sb等元素受当地苔藓植被沉积影响较大,其输入的主要来源可能源自于苔藓植被的大气吸收过程。

吴琼[2](2010)在《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北极曾经是远离人们视线的遥远地区,也是各北极国家政治、经济的边缘问题。可是伴随着二十一世纪北极各国全球战略的谋篇布局以及北极海域显着的气候变暖,北极丰富的海洋资源及商业化通航的航道成为各国觊觎的目标。2007年8月,俄罗斯北极科考队在北极点的北冰洋底插上了钛合金国旗,致使北极海域国家之间的“明争暗斗”瞬间进入了全世界的视线。一时间,北极海域国家的“新仇旧恨”似乎都到了“白热化”的程度。在当今“热闹非凡”的北极地区究竟蕴藏着何种国际法制,本文将由此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本文由导言和五章组成,计21万字。主要内容分述如下:第一章为“北极海域的概述”。在该章中首先对北极海域的范围、特点、北极海域国家以及北冰洋沿海国的界定有个初步的介绍。文中北极海域的范围包括主体海洋的北冰洋及九个附属海域。依据此标准,通常所指的八个北极国家中,加拿大、美国、俄罗斯、丹麦(格陵兰岛)、冰岛、挪威可以称为“北极海域国家”;如果仅指北冰洋的沿海国,除冰岛之外,就是上述的其他五个国家。当今的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海域的影响较大。根据科学家们的报道,本世纪末北冰洋也许会变成无冰之洋。这种变化对北极海域来言,既有消极的影响,也有积极的影响。消极的影响体现在对北极海域的海洋环境,乃至全球环境、海洋的生物资源将会带来灭顶之灾;而积极的影响主要在于北极海域开发利用的商业价值,包括海底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航道的商业化通航;而积极因素的影响正是引发北极海域国家争端纷起的主要原因。北极海域并不是像一些学者所称的“法律的真空”;反之有关海洋的国际法、北极各国签署的双边、多边条约以及目前的区域环境软法都适用于北极海域的方方面面。第二章为“北极海域海权的确立”。北极海域国际法律问题的研究必然会涉及北极海域国家的主权问题。至今,围绕北极海域的陆地,包括北极海域中的绝大部分岛屿已被八个北极国家划分完毕,涉及到的陆地领土主权的争议已基本解决;但在北极海域,北极海域国家之间的海洋权益争端却纷争不断。在了解各国的海洋争端之前,应首先了解北极海域国家在北极海域所确立的海权,这为后续洞悉各国的海洋争端奠定基础。该章从北极海域国家领海主权的确立为起点,依次介绍了各国在北极海域的领海、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的海权确立以及航行权的确立。在确立海权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北极海域国家对国际社会的贡献既有独特的国家实践,也有北极海域国家所提出的创新性的理论。前者典型的如挪威、加拿大北极群岛、俄罗斯北极群岛直线基线的国家实践;加拿大、俄罗斯在冰封的专属经济区对外籍船舶航行的“长臂管辖”;后者如“扇形理论”和“北极湖理论”的提出。在北极海域的海权确立中,原有的相关边界协议和1982年《海洋法公约》是主要的影响因素。尤其是《海洋法公约》既是这场北极海域“热战”的法律诱因,同时也为这场“战争”的最终停战提供了解决的路径和实体法依据。该章的最后一节将北极海域的海权确立与当代国际海洋法相结合,从对当代国际海洋法的发展与对其的挑战两个角度来予以了提炼和总结。第三章是“北极海域的争端及其法律评析”。该章对北极海域所存在的争端一一进行了回顾、详述与法律评析。北极海域的争端应该说涉及到海洋的方方面面。其既有岛屿之争,如加拿大与丹麦的汉斯岛之争、挪威与俄罗斯有关斯瓦尔巴德群岛专属经济区与大陆架相关问题的争端;加拿大与美国、欧盟的西北航道、俄罗斯与西方国家的北方海运航道之争;也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外缘的划界、海洋边界的划界之争,如美加的波弗特海海洋边界及大陆架争端;加拿大、俄罗斯、丹麦围绕着罗蒙诺索夫海岭与门捷列夫海岭的大陆架之争以及挪俄的巴伦支海大陆架的划分问题。在北极海域国家与非北极国家之间,目前存在着对北冰洋国际海底区域的不同立场。对每一问题,本章依据国际海洋法、国际条约法等的规定以及国际法院的审判实践,进行了较为深刻的法律评析。对未来北极海域争端的解决途径,该章最后一节从法律方法与政治方法的两种途径进行了法律分析;尤其是就政治方法而言,是否构建一个像《南极条约》一样的《北极条约》,是近期一直在探讨的国际热点问题。第四章的主题就是“北极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上世纪八十年代北极地区面临的环境污染日趋严重,主要的环境问题包括持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重金属的污染、臭氧层的消耗、酸化和噪音的污染、核辐射的污染和石油泄露及船舶的其他污染问题等。而新世纪,气候变暖又构成影响北极海域环境的最大威胁。北极海域的环境保护法制相对复杂,除各国国内的环境立法之外,区域环境“软法”制度与适用于北极海域的全球性环境公约构成对北极海域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制。该章在分析北极理事会各工作小组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对北极海域现有的区域环境“软法”制度进行了详述与法律评析。对于适用于北极海域的主要全球环境公约和区域环境公约,文章主要从海洋污染的控制、海洋生物资源的保护以及与北极海域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主要问题,如持续有机物的控制、气候变化等予以了分析。第五章“北极海域国际法制的前景与思考”,为整篇论文的结束篇。作为论文的最后一章,作者认为该章应与前几章“遥相呼应”;同时对北极海域未来的国际法制应有所总结、展望并提出自己的见解。而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俄罗斯2007年北冰洋底插旗事件之后,北极海域国家都发表了自己最新的北极地区新战略;2008年5月28日,五个北冰洋沿海国聚首丹麦格陵兰的伊卢利萨特并共同发布了《伊卢利萨特宣言》;2009年4月,北极理事会发布了《罗姆瑟宣言》,指出未来两年北极理事会的工作重点。通过解读北极海域国家的最新北极战略及区域性宣言,北极海域未来国际治理的发展模式可见一斑。此外,对于未来北极海域国际法制的构建,文章主要从北极海域船舶航行法制与海洋资源的国际保护两个方面进行了初步的设想。对于前者,IMO将起到重要的作用;而对于后者,北极海域国家或八个北极国家可以制定一个类似《南极海洋生物资源养护公约》的一个协议。对于当今“热闹非凡”的北极海域,中国应享有何种利益并应坚持何种原则和立场,作者在该章的最后一节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邹丽珍[3](2006)在《中国合同区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深海沉积物中18S rDNA基因多样性研究》文中认为小型底栖动物分布广、种类多,它们是海洋碎屑食物链重要的中间环节,不仅是幼年鱼、虾和蟹等的饵料,而且在底栖食物网的能量运转和物质循环中占有特殊的地位。此外,小型底栖动物具有活动范围小、对环境的变化反应灵敏等特点,是环境改变很好的指示生物。在东北太平洋多金属结核区深海矿产资源勘探活动中,小型底栖动物的变化已被列为重要的深海环境影响评价参数之一。目前在国际海底管理局主导下的Kaplan计划,已联合多国的相关科学家对结核区深海包括小型底栖动物和基因流变化等环境项目展开调查和研究工作。我国是国际海底管理局7个先驱投资国之一,并已获得拥有优先勘探和开采权的7.5万平方公里的多金属结核合同区,研究和保护深海环境是我国履行合同的重要职责。 本论文选题结合“中国合同区环境基线自然变化研究”项目中的部分工作,研究了中国合同区和南极中山站周边海域测站小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物种丰度和生物量及其分布,并与北极相关调查区的资料进行比较,探讨了小型底栖动物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同时采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中国合同区深海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进行了DNA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分析了中国合同区东区和西区各4个站位共48份深海小型底栖动物样品,共检出14个小型底栖动物类群。线虫是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个体数的44.00-84.09%,其次是桡足类,占11.36-40.00%。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密度为3.5~23.3ind./10cm2,生物量为1.227~5.698μgC/10cm2。南极中山站周边海域测站小型底栖动物的调查共记录到10个类群,其中线虫是最优势类群,占小型底栖动物总个数的84.12%,桡足类次之,占12.5%。小型底栖动物的密度为334.23ind./10cm2,其中线虫的密度是281.16ind./10cm2,桡足类的密度为41.50ind./10cm2。小型底栖动物的生物量为585.7μgC/10cm2。线虫的长度在551.1~1472.4μm之间。 2.比较研究了合同区东、西区小型底栖动物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1)食物是影响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第一要素。东、西区沉积物中叶绿体含量差异表明东区小型底栖动物可获取的食物含量高于西区,是东区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高于西区的主要原因。(2)沉积物表层多金属结核覆盖率是影响小型底栖动物密度的重要因素。西区高结核覆盖率挤占了生物的活动空间,不利于线虫、猛水蚤等底埋小型底栖动物的栖息,降低了小型底栖动物的丰度。东区松软精

陈立奇,赵进平,卞林根,陈波,陈敏,高爱国,高众勇[4](2003)在《影响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一些关键过程研究》文中认为最近研究证明 ,近半个世纪来 ,北极地区正在发生迅速变化。部分地区温度上升了 2— 3°C ,北冰洋海冰退缩 5 %,中心地区海冰厚度变薄 ,海面压力降低 ,中上层水淡化和变暖 ,吸收CO2 能力增加 ,臭氧耗损和紫外线辐射增强。中国于 1 999年开展了“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在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白令海以及临近海域开展了海冰气相互作用的多学科综合考察 ,对北极的区域特征及其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研究获得一些新的认识。观测到加拿大海盆中层水持续增暖的现象 ,揭示了西北冰洋与白令海水体交换的途径和次表层暖水结构 ,发现了加拿大海盆是北冰洋河水的主要储存区。利用联合冰站观测数据 ,模拟了北冰洋夏季大气边界层结构和下垫面能量平衡的变化特征 ,定量给出了北冰洋夏季海 /气和冰 /气之间湍流通量和边界层参数的差异。海 /气CO2 的通量观测表明 ,考察区的大部分海域均为大气CO2 汇区 ;西北冰洋海冰区具有较高的生物泵运转效率 ,楚科奇海陆架是一个高效的有机碳“汇”区 ,寒冷水体中微生物活动并未受到明显抑制。沉积物的地球化学过程研究表明 ,海底表层沉积物中碘含量存在着由低纬度到高纬度增加趋势 ,北极地区可能是碘的汇区 ,碘可作为极区古海洋中的地球化学元素变化的重要指标。楚科奇海、白令海?

张金标,林茂[5](2001)在《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南缘的管水母类及其分布》文中认为本文分析了 1 999年夏季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楚科奇海及邻近的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南缘海域管水母类的种类组成、丰度和垂直分布。仅在加拿大海盆南缘出现 2种管水母 ,而楚科奇海未发现管水母类。对柔弱五角水母和北极单板水母多营养体期 (无性 )和单营养体期 (有性 )的主要形态特征作了较完整的记述和作图 ,并讨论了它们的形态类型及生态习性。加拿大海盆南缘海域北极单板水母的丰度 (平均 42× 1 0 - 3 个 m3 )大于柔弱五角水母 (2 4× 1 0 - 3 个 m3 )。这 2种管水母均仅出现在水深 1 0 0~ 80 0m ,而且最大丰度也都在 3 0 0— 2 0 0m层 ,即刚好聚集于强盐度跃层中和跃层下面

二、The Hydromedusa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ukchi Sea and adjacent southern edge waters of Canada Basin, Arctic Ocean(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The Hydromedusa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ukchi Sea and adjacent southern edge waters of Canada Basin, Arctic Ocean(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地区气候环境事件演变的研究方法探索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千年尺度古气候事件的研究进展
    1.2 中国浅海近现代气候环境变化的研究进展
    1.3 北极地区近现代气候环境演变的研究进展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一篇 浙江朱家尖岛泥裂中记录的千年尺度古气候事件
    第二章 浙江舟山研究区背景、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2.1 浙江舟山群岛环境概述
        2.2 浙江舟山朱家尖岛环境概述
        2.3 朱家尖岛泥裂描述与样品采集
        2.4 泥裂的年代学测定
        2.5 泥裂不同层位样品的指标测定
    第三章 泥裂各层位不同指标的特征判断及其变化规律
        3.1 泥裂的年代学特征判断
        3.2 泥裂样品的孢粉组合特征
        3.3 泥裂样品的矿相组合特征
        3.4 泥裂样品的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第四章 泥裂的形成过程及其指示意义
        4.1 泥裂的形成模式
        4.2 浙江舟山朱家尖岛泥裂与Heinrich 3事件
        4.3 浙江舟山朱家尖岛泥裂的指示意义
        4.4 结论
    本篇参考文献
第二篇 中国北黄海沉积物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
    第五章 中国陆架海研究区背景、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5.1 中国陆架海泥质区和海流系统概况
        5.2 沿岸主要河流系统概述
        5.3 沉积物样品采集与岩性描述
        5.4 沉积柱样品的年代学测定
        5.5 沉积物的指标测定方法
    第六章 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的指标变化特征
        6.1 北黄海沉积38002的~(210)pb-~(137)Cs特征
        6.2 38002的指标特征变化
    第七章 北黄海西部泥质沉积中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
        7.1 北黄海泥质沉积中记录的黄河改道事件
        7.2 北黄海泥质沉积对中国现代发展的指示
        7.3 泥质沉积中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的年代学意义
        7.4 结论
    本篇参考文献
第三篇 北极新奥尔松环境样品中记录的气候环境事件
    第八章 北极新奥尔松研究区背景、样品采集与实验方法
        8.1 北极新奥尔松地区环境概述
        8.2 苔藓、表层土和泥炭层剖面样品采集与岩性描述
        8.3 样品的指标测定
    第九章 新奥尔松地区Sb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9.1 Ny-Alesund地区煤和煤矸石中Sb的分布特征
        9.2 Ny-Alesund地区表层土壤中Sb的分布特征
        9.3 Ny-Alesund地区苔藓中Sb的分布特征
        9.4 结论
    第十章 北极泥炭层中污染元素来源探索
        10.1 BI剖面中的~(210)Pb、~(137)Cs特征
        10.2 BI剖面的元素地球化学指标及其环境意义
        10.3 北极Juttahomen岛Hg、Pb、Sb的传播途径探讨
        10.4 结论
    本篇参考文献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2)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章 北极海域概述
    第一节 北极海域的范围与特点
        一、北极海域的范围
        二、北极海域的特点
    第二节 北极海域与全球气候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海域的消极影响
        二、全球气候变化对北极海域的积极影响
    第三节 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制
        一、北极海域与国际海洋法
        二、北极海域的区域法制
第二章 北极海域海权的确立
    第一节 影响北极海域海权确立的主要因素
        一、1982 年《海洋法公约》
        二、原有的相关边界协议
        三、“扇形原则”及“北极湖理论”
    第二节 北极海域领海主权的确立
        一、国际海洋法中的领海制度
        二、直线基线——北极海域国家的独特实践
        三、北极海域国家的领海宽度
    第三节 北极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权权利的确立
        一、国际海洋法中的专属经济区及大陆架制度
        二、北极海域专属经济区和大陆架主权权利的确立
    第四节 北极海域航行权的确立
        一、国际海洋法中的航行制度
        二、北极海域航行权的确立
    第五节 北极海域的海权确立与当代国际海洋法
        一、当代国际海洋法的发展——“北极条款”
        二、当代国际海洋法的挑战——“冰”的法律地位
第三章 北极海域的争端及其法律评析
    第一节 北极海域的岛屿之争
        一、原有的岛屿归属争议
        二、目前仍有争议的岛屿问题
    第二节 北极海域的航道之争
        一、西北航道之争
        二、“北方海运航道”之争
        三、北极海域航道之争的法律评析
    第三节 北极海域的海洋划界之争
        一、北极海域的海洋边界之争
        二、北极海域的大陆架之争
    第四节 北极海域的国际海底区域之争
        一、北极海域的国际海底区域之争
        二、北极海域国际海底区域之争的法律评析
    第五节 北极海域海权争端的解决之路
        一、政治方法——多边与双边的合作
        二、法律方法—仲裁与诉讼
第四章 北极海域的海洋环境保护
    第一节 北极海域的环境概述
        一、北极海域的主要环境问题
        二、北极海域国际环境法律制度的概述
    第二节 北极海域的区域环境“软法”制度
        一、北极海域区域环境“软法”的成就与不足
        二、北极海域区域环境“软法”的法律评析
    第三节 北极海域海洋环境的保护与国际环境公约
        一、北极海域的海洋污染控制
        二、北极海域海洋生物资源的国际保护
        三、其他与北极海域海洋环境保护相关的主要问题
        四、适用于北极海域的国际环境公约的法律评析
第五章 北极海域国际法制的前景与思考
    第一节 解读北极海域国家的新北极战略及区域性宣言
        一、北极海域国家的新北极战略
        二、《伊卢利萨特宣言》与《罗姆瑟宣言》
    第二节 北极海域国际法制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一、北极海域国际法制的发展趋势
        二、北极海域国际环境法制的构建
    第三节 中国视角中的北极海域问题
        一、中国在北极海域的利益
        二、中国应对北极海域问题的原则与立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3)中国合同区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深海沉积物中18S rDNA基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型底栖动物的研究概述
    1.2 中国合同区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1.3 南北极小型底栖动物研究概况
    1.4 rDNA技术在底栖生物调查中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中国合同区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2.1.1 调查区域
        2.1.2 采样及样品处理
        2.1.3 数据处理
    2.2 南极中山站周边海域采样与样品处理
    2.3 中国合同区深海沉积物DNA调查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主要仪器
        2.3.3 常用试剂及培养基
        2.3.4 主要软件
        2.3.5 方法
3 中国合同区小型底栖动物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3.1 结果
        3.1.1 小型底栖动物的组成、大小和分布
        3.1.2 东区和西区小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的比较
        3.1.3 各站位的聚类(相似性)分析
        3.1.4 小型底栖动物丰度与生物量之间的关系
    3.2 讨论
        3.2.1 与其它深海区域小型底栖动物的比较
        3.2.2 小型底栖动物分布、丰度、个体大小与食物供应之间的关系
        3.2.3 中国合同区东西区小型底栖动物的比较
    3.3 结论
4 南极调查站位小型底栖动物分析结果与讨论
    4.1 小型底栖动物的种群结构
    4.2 线虫
5 中国合同区和南北极小型底栖动物的比较研究与讨论
    5.1 环境的比较
    5.2 中国合同区和南北极小型底栖动物组成、丰度和生物量的比较分析
        5.2.1 组成的比较
        5.2.2 丰度和生物量的比较
        5.2.3 纬度的比较分析
        5.2.4 温度的分析比较
        5.2.5 沉积物的分析比较
        5.2.6 初级生产力分析比较
    5.3 小结
6 中国合同区沉积物DNA调查结果与讨论
    6.1 结果
        6.1.1 从泥样中提取的总DNA电泳图
        6.1.2 18S rDNA电泳图
        6.1.3 双酶切电泳图
        6.1.4 测序结果
        6.1.5 系统发育树
    6.2 讨论
        6.2.1 E0304站位沉积物DNA调查
        6.2.2 E0308站位沉积物DNA调查
        6.2.3 W0307站位沉积物DNA调查
        6.2.4 WS783站位沉积物DNA调查
        6.2.5 后生动物
    6.3 本实验存在的问题
7 传统小型底栖生物分类研究与rDNA技术的比较
8 本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4)影响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一些关键过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几个关键过程
    1.1 北极地区增温
    1.2 北冰洋海冰的变薄和退缩
    1.3 北极涛动与北大西洋涛动
    1.4 北冰洋及其交换海区中上层海水淡化
    1.5 北冰洋中上层海水暖化
    1.6 北极地区海域CO2汇的增强
    1.7 北极地区臭氧耗损和紫外线辐射增加
2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研究进展
    2.1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
    2.2 楚科奇海及其邻近海域海洋与海冰过程
        2.2.1 楚科奇海170°W剖面的温度和盐度变化及热力平衡
        2.2.2 楚科奇海北部冬季海冰厚度的估计
        2.2.3 加拿大海盆中层水增暖特征
        2.2.4 海冰覆盖海域对大气的大范围热输送
        2.2.5 北冰洋与白令海水体交换的途径
        2.2.6 加拿大海盆上、下跃层水的形成机制
    2.3 北冰洋夏季大气边界层海-冰-气过程
    2.4 北冰洋碳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4.1 北冰洋研究海域是大气CO2的强“汇”区
        2.4.2 北冰洋上层水柱具有较活跃的碳循环过程
        2.4.3 北冰洋具有较高的生物泵运转效率
        2.4.4 楚科奇海夏季融冰期的颗粒有机物通量
        2.4.5 白令海与北冰洋的碳交换
    2.5 海洋沉积过程
    2.6 北冰洋生态系统和生态特征调查
    2.7 北极地区主要污染物质来源和判别
    2.8 海洋生物技术研究
        2.8.1 北极海洋微生物菌株的分离、纯化和保藏
        (1) 胞外低温蛋白酶活性菌株
        (2) 低温纤维素酶活性菌株
        (3) 低温脂肪酶活性菌株
        (4) 耐药新抗生素活性菌株
        (5) 抗肿瘤活性细菌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2.8.2 北极帆式采样网的研制
3 北极地区变化关键过程研究展望

四、The Hydromedusae and its distribution in Chukchi Sea and adjacent southern edge waters of Canada Basin, Arctic Ocean(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地区气候环境事件演变的研究方法探索与应用[D]. 贾楠.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2(01)
  • [2]北极海域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D]. 吴琼. 华东政法大学, 2010(05)
  • [3]中国合同区小型底栖动物及其深海沉积物中18S rDNA基因多样性研究[D]. 邹丽珍.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2006(01)
  • [4]影响北极地区迅速变化的一些关键过程研究[J]. 陈立奇,赵进平,卞林根,陈波,陈敏,高爱国,高众勇. 极地研究, 2003(04)
  • [5]北冰洋加拿大海盆南缘的管水母类及其分布[J]. 张金标,林茂. 极地研究, 2001(04)

标签:;  ;  ;  ;  ;  

加拿大盆地、北冰洋楚科奇海及邻近南缘水域的水母及其分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