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CU病房呼吸道病原及耐药性的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何欢[1](2021)在《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至2020年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Ab)的标本来源、患者信息、耐药性变化、克隆相关性等展开研究,了解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耐药情况及同源性结果,探讨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构建风险预测模型,为临床中合理用药及预防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对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在各类临床标本中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437名患者的临床分布及耐药性进行分析;选取2020年6月~9月该医院科室送检的43株患者菌株与16株环境菌株进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Pulsed 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实验,分析其同源性;收集2018年1月~2019年12月之间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30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与非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组进行分类,采用SPSS24.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χ2趋势检验,未符合要求的采用fisher精确概率;危险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构建风险预测模型,评价危险因素预测模型采用ROC曲线;并利用2020年1~12月该院临床分离出鲍曼不动杆菌的130例患者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1、2018~2020年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在临床分离病原菌中构成比逐年降低,经趋势卡方检验分析,随年份变化该院鲍曼不动杆菌构成比呈下降趋势(χ2=6.675,P=0.036)。2018年1月~2020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某三甲医院临床共分离菌株3245例,革兰氏阴性菌2366例,占比72.91%;革兰氏阳性菌838例,占比25.82%。其中2018年该院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31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73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5.70%;2019年临床分离革兰氏阴性菌717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4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3.54%;2020年临床中分离革兰氏阴性菌818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130株,占全部分离菌株的11.27%。2、从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检出情况看,构成比最高的标本为痰液标本,构成比最高的临床科室为ICU。2018至2020年该院临床共分离437株鲍曼不动杆菌,共有305株来自痰液标本(69.79%),三年间痰液标本占比均占据首位,构成比分别为67.63%、73.13%、68.46%;该院中ICU是临床检测出鲍曼不动杆菌占比最高的科室,2018至2020年三年间构成比分别为55.81%、60.45%、62.31%,三年占比逐年上升(χ2=9.948,P=0.007)。3、在2018至2020年间医院内分离的Ab菌药敏结果显示,Ab菌对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等多数抗菌药物不敏感,耐药率均在80%以上,但对米诺环素、替加环素均有较高敏感性,敏感率均超过60%。其中Ab菌对替加环素最为敏感,三年间敏感率达到79.76%、85.82%、80.76%。4、59株试验菌株由43株患者标本菌株与16株医院环境标本菌株构成。所有试验株分为10个聚类(A-J),其中D聚类包含菌株最多共18株,分为D1、D2两个克隆型别;所有试验株分为22个克隆菌株,其中D1克隆菌株(12株)标本来源范围广泛,包括痰液(5株),分泌物(1株),中段尿(2株),医护人员手(2株),床头床尾表面(1株),床头柜表面(1株);所有试验株分为54个不同型别,所有图谱之间的相似度为46.16%-100%。5、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60岁、总住院天数≥30d、住院期间进行手术、呼吸系统疾病、入住ICU、尿路插管、联合使用抗菌药物与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医院感染有关,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住院天数≥30d(P=0.002,OR=2.315)、入住ICU(P<0.001,OR=2.559)、呼吸系统疾病(P=0.002,OR=2.436)、抗菌药物联用(P<0.001,OR=4.289)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回归系数构建MDR-Ab感染风险预测模型为Logistic(p)=C1×0.839+C2×0.890+C3×0.939+C4×0.972-0.852;采用Hosmer&Lemeshow拟合优度检验结果提示chi-square=12.786,P=0.681>0.05,模型拟合程度较好,ROC曲线下的面积(AUC)验证组为0.824,说明此模型整体预测准确性较好,具有一定临床指导意义。结论2018年1月~2020年12月,鲍曼不动杆菌占临床分离病原菌总比重排名第二,但鲍曼不动杆菌分离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临床分离鲍曼不动杆菌的所有标本中痰液标本检出率最高,应提高对呼吸道感染的重视。三年间鲍曼不动杆菌对常用药物耐药形势严峻,在使用米诺环素等作为经验用药时也应注意间歇使用抗菌药物,最大限度减少鲍曼不动杆菌产生新的获得性耐药。住院天数≥30d、入住ICU、呼吸系统疾病、抗菌药物联用为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应采取多方面的积极干预措施,通过建立感染预测模型有效降低感染率。
郭慧慧[2](2021)在《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和耐药性,为临床不同科室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促进临床合理用药,减缓耐药菌的产生。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2019年12月医院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科室来源分为ICU和普通病房组,分别记录两组分离菌的标本来源、细菌种类、药敏结果等,将数据录入EXCEL表格,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用率或构成比描述,计数资料的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2017-2019年共分离培养出病原菌826株,其中ICU病区共分离出病原菌154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占80.52%,其次为革兰阳性菌,占11.04%,真菌占8.44%。排名前5位的细菌分别是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大肠埃希菌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普通病房分离出致病菌672株,革兰阴性菌占74.25%,革兰阳性菌占12.95%,真菌占12.80%。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白假丝酵母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分别占前5位。在标本来源上,ICU和普通病房标本来源均主要以痰液为主,其次为尿液和血液。在细菌耐药性方面,两组中大肠埃希菌对阿米卡星、头孢替坦、碳青霉烯类、呋喃妥因、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他唑巴坦耐药率较低,均小于10%;ICU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吡肟的耐药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肺炎克雷伯菌对氨苄西林、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曲松、头孢唑林的耐药率较高,耐药率大于50%,其中ICU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哌酮舒巴坦、氨苄西林舒巴坦、头孢唑林、头孢他啶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和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耐药率普遍偏高,其中ICU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复方新诺明、妥布霉素的耐药率均大于普通病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普通病房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对氨曲南的耐药率为100%大于ICU的73.33%,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铜绿假单胞菌在两组中除对氨苄西林舒巴坦、呋喃妥因、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外,对其余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30%左右,两组间耐药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CU和普通病房病原菌分布及构成各有不同,ICU感染的病原菌耐药性大多高于普通病房,临床经验性用药前应结合各科室细菌分布特点选择合适的抗生素,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尹江涛[3](2020)在《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本专题拟以中医药干预耐药菌导致感染性疾病的机制为研究方向,以射干组分制剂为具体研究对象,通过回顾性分析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本院)住院患者耐药菌感染情况,了解耐药菌的分布以及对各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变化趋势。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在治疗耐药菌感染方面的可靠性。根据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和大鼠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钠对耐药菌的抑菌效果判断其逆转细菌耐药性的药效和可能的作用机制。通过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化学成分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为中医药干预耐药菌所致感染性疾病提供新思路与方法。材料与方法:1.选取本院在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三年间住院(入住重症监护病房与非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各类送检标本中分检处的耐药菌株(共157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调查分析及相关资料整理,收集的主要目标有患者的年龄、性别、抗生素使用情况、每年检出耐药菌的种类和数量、耐药菌药敏结果、标本来源,并对射干中药汤剂联合西药抗生素及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住院天数及炎症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2.选取有关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且为人体临床研究,检索范围包括中英文文献、为公开或未公开发表的原始文献共计12篇目,对抗生素联合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是否具有优势进行meta分析。3.应用射干组分制剂对我院常见耐药菌(CR-PA、MRSA和CR-AB)进行体外抑菌试验研究;采取大鼠灌胃给药法获取大鼠含药血清,分别应用大鼠含药血清、抗生素和含药血清联合抗生素进行血清药理学实验研究。4.采用UHPLC-Q-TOF/MS分析方法,对射干组分制剂进行化学成分分析,为后续分子对接研究提供化学基础;采用分子对接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CR-PA、MRSA、CR-AB的青霉素结合蛋白、多重耐药菌外排泵、β内酰胺酶等为作用靶点,对射干组分制剂中35个黄酮类化合物进行分子对接研究,为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的机制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1.本院近3年分离耐药菌株共1570例,院内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ICU病房分离革兰阴性耐药菌主要有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本院及ICU病房分离的革兰阳性耐药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菌感染患者性别分布男女比例为1.16:1;年龄分布集中在50-89岁之间,占93.06%;送检标本耐药菌检出检出前三位的标本分别为痰液、尿液、血液;同一标本中可以检出多种耐药菌株;含射干中药汤剂联合抗生素较单纯应用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患者可减少患者住院天数,降低感染指标。2.通过对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应用治疗耐药菌感染的临床疗效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的研究中治疗结局进行了总有效率、愈显率进行系统评价,清热解毒类中药联合抗生素的总有效率、愈合显效率明显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3.射干组分制剂对于临床常见的3种耐药菌(CR-PA、CR-AB和MRSA)具有明确的抑制作用,其抑菌效果与给药浓度呈正相关。血清药理学实验表明较高浓度大鼠含药血清可以抑制耐药菌生长,低浓度含药血清与抗生素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即可抑制耐药菌生长,取得良好抑菌效果。4.药效学实验结果提示,射干组分制剂对常见的3种耐药菌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能增强抗菌素敏感性。因此,通过分子对接的glide虚拟筛选方法,以MRSA、CR-AB、CR-PA的青霉素结合蛋白penicillin-binding protein 2a、1a、3和多重耐药菌外排泵Multidrug resistance operon repressor、Nal D等为作用靶点,射干成分与靶点按分值及数量排序依次为:5H9T>3OCN>3UDX>1MWU>3ECH>1VM1。其中外排泵5H9T对接效果最好,与青霉素结合蛋白2a、1a、3也有良好的亲和力,结合体外抑菌实验结果,推测射干组分制剂所含黄酮类成分可能通过多成分、多途径、多靶点发挥抗耐药菌作用,其作用途径可能与铜绿假单胞菌耐药菌外排泵5H9T、CR-PA青霉素结合蛋白3、MRSA青霉素结合蛋白2a、CR-AB青霉素结合蛋白1a有关。结论:1.本院耐药菌感染总体以革兰阴性菌为主,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复合群均为我院病房和ICU主要革兰阴性耐药菌检出菌种;本院革兰阳性球菌感染(含ICU)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耐药菌感染标本以痰液、尿液、血液为主,感染部位以呼吸道为主但与细菌类别无明显相关性,耐药菌感染率与年龄增长呈正相关。耐药菌感染具有普遍性,没有单一药物能够对耐药菌进行全覆盖,单纯应用西药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会加速细菌耐药性产生,中西结合疗效更好,应寻求中西医结合方法对耐药菌感染进行治疗。2.我院应用清热解毒类中药射干组分制剂联合抗生素治疗耐药菌感染果较单纯西药抗生素治疗更好,可以有效改善临床症状。本篇meta分析中虽然由于纳入文献数量偏少,文献质量不高等问题使结果可信性降低,但根据现有证据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对耐药菌感染是一种安全、高效的疗法,值得推广应用。3.射干组分制剂体外抑菌实验证明其对耐药菌具有抑菌作用,大鼠含药血清与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应用具有良好的抑菌活性以及协同作用。射干组分制剂能够提高抗生素的抑菌作用效果,减少抗生素用量,可能具有逆转细菌耐药性的作用。4.射干组分制剂分子对接实验结果表明:射干异黄酮苷元类成分抑菌作用途径可能与耐药菌的外排泵和青霉素结合蛋白相关。
邹鑫蓓,黄建芬,孙丽珍,张丹如[4](2020)在《儿童ICU感染菌群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儿童ICU病房感染菌群的构成情况,分析耐药性,总结ICU病房感染的主要影响因素,为指导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9年2月医院儿科病房收治的2842例患儿为观察对象,其中ICU病房患儿843例,普通病房患儿1999例,采取前瞻性研究方法分析入组患儿的性别、年龄、使用激素、营养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等资料,应用因素分析方法归纳感染影响因素。分析感染菌群的构成及耐药性。结果 2842例患儿中44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1.55%;其中ICU病房感染率为2.02%,高于普通病房的1.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离病原菌株共44株;药敏检测显示,肺炎克雷伯菌对氨曲南、复方新诺明及阿米卡星等耐药率较低(p<0.05);葡萄球菌对妥布霉素、呋喃妥因等耐药率较低(p<0.05)。主要感染部位包括:呼吸道、胃肠道;预防性使用激素、预防性使用抗菌药、住院时间、采取侵入性操作、春冬季节是ICU病房感染的相关影响因素(OR=2.470、2.801、2.650、3.091、3.382,p<0.05)。结论儿童ICU病房感染菌群以革兰阳性菌和阴性菌为主,感染相关因素较为复杂,临床应给予重视,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赖文娇[5](2020)在《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文中提出背景病原微生物通常以“气溶胶”的形式在空气中扩散并传播,从而导致区域内空气受到污染,当人们不断的吸入病原微生物可导致呼吸道感染的发生。空气作为病原微生物传播的重要媒介之一,空气中的病原体不仅可直接导致医院感染发生,同时也可通过污染其它医疗设备间接引起医院感染,因此院内空气质量与院内感染发生率密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各种类型危重患者救治中心,拥有众多急救设备,在医院感染管理控制中具有非常重要角色。ICU院内感染发生率高,也极大的增加了患者的病死率,是造成抢救最后失败和医药费用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空气净化是ICU内阻止病原微生物传播、控制院内感染、保证危重患者健康极为重要的有效举措之一。传统的室内空气净化方法包括:紫外线照射法、臭氧消毒法、甲醛熏蒸法等,但上述方法均在静态状况下开展,躲避开了工作高峰期,只能暂时杀菌而不能持续有效抑菌,同时容易产生空气的二次污染等,常常没法真正的凸显出工作时间段正常人员活动ICU内空气污染的程度。因此,监测ICU内正常活动情况下的空气消毒效果,探索适合于ICU的空气消毒以及净化效果的评估极其关键,对提高ICU空气消毒水平及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目的了解动静态条件下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变化趋势,探讨ICU空气净化的方法,为预防ICU院内感染提供依据。方法分别选择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嘉禾院区ICU面积约为24m2的负压病房和总面积为250m2、单间面积约为24m2的层流病房为实验场所,分三部分进行实验:第一部分:在ICU内对病人进行诊疗及产生气溶胶操作前后,运用浮游菌采样法在室内对角线三个采样地点采集空气中的微生物,并进行培养及菌落计数,分析该ICU在相对静态和动态情况下的空气微生物含量及分布。第二部分:根据ICU内有无空气净化器、层流系统,分别在诊疗操作前、诊疗操作时、操作后30min、操作后60min运用第一部分方法检测ICU空气微生物,了解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在ICU的现场消毒效果。第三部分:对第二部分采集到的空气微生物菌落进行检测并鉴定、分析,与患者明确的呼吸道标本培养结果进行比较,评估空气微生物与呼吸道感染病原菌的分布情况。结果1.负压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160.22±93.83)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92.67±34.47)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动态组的微生物浓度为(29.11±19.86)CFU/m3,明显高于相对静态组(4.67±5.04)CFU/m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负压及层流ICU在动态、30min、60min时间点使用净化器后的平均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未使用净化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负压及层流ICU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1);层流ICU在相对静态、动态、30min、60min的空气细菌浓度均明显低于负压IC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层流ICU未使用净化器30min、60min后的细菌浓度较动态情况明显下降(P<0.05)。3.ICU空气中的细菌约占总微生物构成比的67.7%,其中革兰阳性球菌约76.6%,革兰阴性杆菌约6.4%,真菌约32.3%(霉菌为主)。4.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结论1.在相对静态的负压及层流ICU内空气微生物浓度合格。2.进行产生气溶胶操作时明显增加ICU空气中的微生物浓度,而空气净化器和层流系统可有效降低动态(产生气溶胶操作)情况下的微生物浓度,在负压及层流ICU行诊疗操作时建议使用并延长空气净化器的时间。3.ICU空气微生物菌落与患者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未表现出一致性。
王梓瑜[6](2020)在《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横断面流行病调查方法,研究海南某综合性三甲医院感染状况、感染特征和发展趋势,对于医院感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解决。对于医护人员进一步做到规范医院感染预防和治疗,制定并实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各种管理措施,能够有效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方法:本次研究是选取2018年8月7日0:0024:00以横断面调查住院患者,对所有住院病人进行病例采集并记录,逐一填写统一的《医院感染病例调查表》并录入杏林系统。对于基本信息和调查内容进行汇总统计,运用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调查数据采用χ2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结果:调查1894人,实际检查1894人,实际检查率为100%。医院感染现患率为2.48%,医院感染例次率为2.69%。内科系统当中ICU最高为33.33%,外科系统心血科外科最高为22.73%。社区感染现患率五官科居首位91.67%。抗生素使用率为31.52%。预防用药为主,预防用药为主的是4个科室分别为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治疗用药为主的科室分别是外科、妇科、产科。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医院感染病原菌以鲍曼不动杆菌为主,占34.29%;社区感染病原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占13.10%。抗生素种类使用率为100%,内科和外科当中以β-内酰胺类为主,分别占35.42%和占24.53%;其次以第三代头孢菌素类为主。社区感染以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耐药性为18.57%;外科是以大肠埃希菌为首位,占22.64%。年龄组别、切口类型、医院感染多重耐药性无显着性差异。基础性疾病医院感染的差异化明显,其中以呼吸感染为首位。结论:1、医院感染现患率略低于全国医院感染水平,重症加护病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险发病区;重症加护病房、急诊科为重点监控目标。调查医院感染的现患率都各不相同,与临床上报不及时有一定关系。社区感染的现患率也偏低,五官科是重点目标。2、年龄组别、切口类型与医院感染无直接关系,患有基础性疾病与医院感染有关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医院感染位居首位。3、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感染部位中都是以下呼吸道感染为首位。下呼吸道感染是病原菌寄生的主要部位。鲍曼不动杆菌主要来源于医院感染病原中;铜绿假单胞菌类主要来源于社区感染病原菌。4、以国家统一标准抗生素使用比例来说,本院使用情况偏高。抗生素使用以预防为主。联用情况以一联用药为主,抗菌药物病原菌送检率为64.66%,病原菌送检比例最高的科室是五官科;最低则是是产科。5、本院使用抗生素种类是692种,使用率最高是青霉素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其中以治疗用药为主。内科、外科系统当中同样也是以青霉素β-内酰胺类为主;其次是使用第三代头孢类的抗生素。6、医院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无明显的差异性,可能与送检科室样本量有密切关系。社区感染各个科室多重耐药性,其中是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性最高。监控重点科室是以内科和外科多重耐药性为主。
朱美利[7](2020)在《mNGS检测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应用时机与价值初探》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可直接检测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对复杂的下呼吸道感染(LRTIs)的诊断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研究探讨用mNGS检测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在初始经验性治疗无效的LRTIs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8年9月至2019年10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920医院、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昆明市第一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拟诊下呼吸道感染,对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的3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所有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s),送mNGS及常规病原学检测(培养和涂片)。分析判读mNGS及常规病原学检测结果,比较两种方法在病原菌检出率及耗时方面的差异。依据mNGS检测结果并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判断病原菌及推测病原菌的耐药性,并调整抗感染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及依据mNGS结果调整治疗方案后抗感染治疗日均花费差异。结合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转归,探讨mNGS在LRTIs中的应用时机与价值。[结果]本研究中,37例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失败的LRTIs患者的BALFs行mNGS检测,结果9例阴性,28例阳性,阳性率为75.7%,共检测出25种病原微生物,包括2种病毒(人巨细胞病毒、细环病毒),5种真菌(白色念珠菌、耶氏肺孢子菌、曲霉菌、隐球菌,烟曲霉),2种非典型病原菌(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16种细菌。病原微生物检出最多的是肺炎链球菌(6例)和流感嗜血杆菌(6例),其次是肺炎克雷伯菌(5例)、大肠埃希菌(5例)、铜绿假单胞菌(3例)。培养法仅8例患者获得阳性结果,阳性率为21.6%,共检测出6种病原微生物,1种真菌(白色念珠菌)和5种细菌。两种方法检测阳性率进行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传统检测阳性的8例患者中,mNGS检测均为阳性,传统检测阴性的29例患者中,有20例(70%)mNGS检测获得阳性结果。在28例mNGS检测阳性样本中,其中26例样本检测出的微生物被认为均是病原体,另外2例样本检出不确定的病原体。有5例样本结合临床资料,被推测可能为耐药菌感染。传统病原菌检测法平均耗时超过72小时,而mNGS仅为24小时。在37例患者中,有26例(70%)结合mNGS检测结果及临床资料改变了抗感染治疗策略。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日均花费为612.33元,更改抗感染治疗方案后日均花费为429.48元,两种抗感染治疗方案日均花费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2)。[结论]1.mNGS应用于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的下呼吸道感染比传统检测法具有更高的阳性率及检测效率,有助于快速明确病原微生物,说明在下呼吸道感染病例中,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失败也可以作为mNGS的一个应用时机;2.mNGS检测结果结合临床数据,可快速纠正和弥补初始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方案,实现精准、靶向抗感染治疗,可能有助于推测病原体的耐药性,并能节省抗感染治疗费用,最终改善临床预后。
刘岩岩[8](2020)在《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初步调查》文中提出目的调查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痰液病原菌分布及其耐药性,为临床抗菌药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间入住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的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623例,收集其痰培养和药敏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同时,对可能影响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的相关因素(如年龄、季节,科室等)也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我院623例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中痰细菌培养阳性患者168例(占27.0%),痰细菌培养阴性患者455例(占73.0%)。共培养出菌株192株,其中革兰氏阴性菌株176株,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等为主;革兰氏阳性菌株16株,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葡萄球菌及屎肠球菌。2、鲍曼不动杆菌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及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普遍耐药,耐药率大于60%;对复方新诺明相对较敏感,但耐药率也大于40%。未发现对米诺环素及多粘菌素B耐药的菌株。肺炎克雷伯菌中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CRKP)的检出率为16.1%。肺炎克雷伯菌对美罗培南及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14.3%和16.1%;对一代、二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40%;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耐药率大于30%;对米诺环素、阿米卡星较为敏感,耐药率分别为12.5%和17.9%。铜绿假单胞菌对三代、四代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耐药率大于20%;对β-内酰胺/β-内酰胺酶抑制剂类耐药率大于30%;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性较高,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耐药率分别为52.2%和39.1%;对多粘菌素最敏感,耐药率仅为14.5%。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克林霉素、红霉素、青霉素的耐药率大于80%;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率大于50%,对氯霉素相对较敏感,耐药率为8.3%。未发现对四环素、替加环素、利奈唑胺、阿米卡星及万古霉素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葡萄球菌对青霉素及左氧氟沙星的耐药率为100%;对四环素、克林霉素相对较敏感,耐药率小于40%。未发现对替加环素、利奈唑胺、万古霉素、阿米卡星及氯霉素耐药的溶血性葡萄球菌。3、主要病原菌的检出率在2015-2018年4年间无明显变化。铜绿假单胞菌在秋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在同一年份或同一季节,主要革兰氏阴性菌间的检出率和主要革兰氏阳性菌间的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4、老干部病房、ICU病房及普通病房患者痰细菌培养菌阳性率依次为27.8%,49.4%,21.4%。ICU病房主要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老干部病房和普通病房,普通病房最低;老干部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主要革兰氏阳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的检出率在不同科室间无明显差异。5、痰细菌培养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在年龄≧90岁患者中检出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溶血性葡萄球菌在不同年龄段的检出率间无明显差异。结论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主要为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曼不动杆菌;革兰氏阳性菌也占有一定比例,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在秋季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其他季节。主要病原菌在不同年份的检出率无明显差异。ICU病房的痰细菌培养阳性率及主要革兰氏阴性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及铜绿假单胞菌)检出率均高于普通病房和老干部病房,普通病房最低;老干部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普通病房肺炎克雷伯菌的检出率明显高于鲍曼不动杆菌及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痰细菌培养阳性率随患者年龄增长而增加,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率在年龄≧90岁患者中检出率最高。
王丽娜[9](2019)在《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与防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手术后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相关资料,获得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的发生率以及相关危险因素,探讨病原菌分布情况及特征,分析感染发生的危险因素,为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防控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按照筛选条件,收集淄博市某三甲医院2013年1月到2019年4月60岁以上髋部周围骨折手术治疗患者的基本资料。根据是否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将患者分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组(HAI+组)和非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组(HAI-组)。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筛选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是否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将患者分为多重耐药菌感染组(MDRO+组)和非多重耐药菌感染组(MDRO-组)。两组进行统计学分析,初步筛选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危险因素,将可能的危险因素做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符合筛选条件的老年髋部周围骨折患者共计1160例,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患者(HAI+组)98例,发生率为8.45%,未发生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患者(HAI-组)1062例。采集阳性标本共计116份,检测出病原菌38种186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4种119株,占63.98%;革兰阳性菌10种55株,占29.57%;真菌4种12株,占6.45%。在116份标本中,呼吸道标本65份(56.03%)、泌尿系标本27份(23.28%)、切口分泌物和关节腔穿刺液标本21份(18.10%)、血液标本3份(2.59%)。患者年龄大于75岁,卧床时间在1周以上,术前天数超过3天,合并内科慢性疾病,围手术期在ICU治疗过,围手术进行过气管插管,术后低蛋白血症等医院内感染密切相关,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7个危险因素均为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2、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MDRO+组)41例,发生率为3.53%,未发生多重耐药菌感染的患者(MDRO-组)1119例。采集阳性标本共计42份,检测出多重耐药菌43株。获得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18株(41.86%)、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14株(32.56%)、耐碳青霉烯类肠杆菌科细菌5株(11.63%)、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4株(9.30%)、耐万古霉素肠球菌2株(4.65%)。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病例当中,呼吸道感染标本25份(59.52%)、泌尿道感染标本10份(23.81%)、手术切口感染标本6份(14.29%)、血液感染标本1份(2.38%)。其中1位患者呼吸道感染培养出2种病原菌,另1位患者同时有呼吸道感染和和泌尿系感染。患者年龄大于75岁,卧床时间在1周以上,术前天数超过3天,合并内科慢性疾病,围手术期在ICU治疗,围手术期进行过气管插管,术后低蛋白血症等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年龄和合并内科病因素外的其他5个危险因素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老年髋部骨折患者手术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以呼吸道和泌尿道为主,感染细菌以革兰阴性杆菌最为常见。医院内感染患者中多重耐药菌感染比例超过2/5,多重耐药菌感染以呼吸道和泌尿道最为常见。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时最常见的病原菌。患者年龄大于75岁,卧床时间在1周以上,术前天数超过3天,合并内科慢性疾病,围手术期在ICU治疗,围手术期进行过气管插管,术后低蛋白血症等是医院内获得性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除年龄和合并内科病因素外的其他5个危险因素是多重耐药菌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加强对高危因素的重视,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给予更高的预防意识。
迟星云,朱晓莉,王虹,傅桂霞[10](2019)在《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检出及药物敏感性》文中提出目的探究比较重症监护病房(ICU)与非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Multiple drug-resistant bacteria,MDRO)检出及药物敏感性。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8年12月青岛市市立医院住院患者的血液、痰液、尿液、伤口分泌物等不同的临床标本,对其病原菌分离培养后,进行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结果 493例临床标本共检出病原菌584株,其中MDRO 115株,检出率19.69%。183例ICU患者检出病原菌217株,MDRO检出率36.41%,310例非ICU检出367株,MDRO检出率9.81%。ICU的MDRO检出率高于非ICU(P<0.05)。病原菌以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及鲍氏不动杆菌为主,分别为42.29%、36.47%、11.64%。ICU鲍氏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为69.44%、非ICU鲍氏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为31.25%,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杆菌、鲍氏不动杆菌MDRO检出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ICU检出的铜绿假单胞菌、鲍氏不动杆菌耐药性总体高于非ICU(P<0.05)。结论重症监护病房的MDRO检出率及耐药性高于非重症监护病房,为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医院应加强重症监护病房的常见MDRO检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降低MDRO感染率。
二、ICU病房呼吸道病原及耐药性的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CU病房呼吸道病原及耐药性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鲍曼不动杆菌传播方式及治疗策略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缩略语表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个人简历 |
致谢 |
(2)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
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3 统计学分析 |
3 结果 |
3.1 病原菌分布 |
3.2 标本来源分布 |
3.3 主要肠杆菌科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4 主要非发酵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3.5 主要阳性球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率 |
4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本人简历 |
研究生期间获奖情况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综述 耐碳青霉烯类肺炎克雷伯菌的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3)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论文一 耐药菌感染的回顾性临床数据分析 |
第一节 本院常见耐药菌的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节 清热解毒类中药与抗生素联合治疗耐药菌感染的Meta分析 |
研究目的与方法 |
研究结果 |
讨论 |
小结 |
论文二 射干组分制剂抑菌实验研究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附 论文图片 |
讨论 |
小结 |
结论 |
论文三 基于分子对接的射干组分制剂对多重耐药菌抑菌作用及机制研究 |
第一节 射干组分制剂化学成分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3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第二节 射干组分抗耐药菌作用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 |
2 实验方法 |
实验结果 |
结论与讨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综述 中医药干预肺部耐药菌的优势及相关机制研究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4)儿童ICU感染菌群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数据来源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5)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静态和动态检测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二部分 空气净化器及层流系统对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的现场净化效果观察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第三部分 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鉴定与分析 |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 |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医院感染含义和现况分析 |
1.2 国外研究现况 |
1.3 国内研究现况 |
1.4 调查目的和意义 |
2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1 研究背景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内容 |
2.4 调查方法 |
2.5 资料控制 |
2.5.1 资料采集 |
2.5.2 调查人员培训 |
2.5.3 数据输入 |
2.6 统计方法 |
2.7 医院感染诊断界限 |
3 结果 |
3.1 基本情况采集 |
3.2 各科室实查率 |
3.3 各科室医院感染的现患率 |
3.3.1 内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
3.3.2 外科医院感染现患率 |
3.4 各科室社区感染现患率 |
3.4.1 内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
3.4.2 外科社区感染现患率 |
3.5 医院感染部位分布 |
3.6 社区感染部位分布 |
3.7 病原菌情况 |
3.7.1 医院感染病原菌构成 |
3.7.2 医院感染病原菌来源 |
3.8 社区感染病原菌情况 |
3.8.1 社区感染病原菌的构成 |
3.8.2 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 |
3.9 抗生素使用情况 |
3.9.1 不同科室使用抗生素目的情况 |
3.9.2 抗生素使用率 |
3.9.3 抗生素联用情况 |
3.9.4 病原菌送检率 |
3.10 不同药物种类的使用情况 |
3.10.1 不同药物种类使用目的的情况 |
3.10.2 各种种类抗生素使用率 |
3.10.3 不同科室抗生素种类使用情况 |
3.11 多重耐药性的情况 |
3.11.1 医院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
3.11.2 社区感染病原菌多重耐药情况 |
4 讨论 |
4.1 医院感染实查率 |
4.2 医院、社区感染现患率的分析 |
4.3 感染人群与感染的关系 |
4.4 医院、社区感染的科室分布情况 |
4.5 医院、社区感染部位的分析 |
4.6 医院、社区感染病原菌来源分析 |
4.7 抗生素使用情况分析 |
4.8 抗生素使用率、联用情况分析 |
4.9 抗生素药物种类使用情况的分析 |
4.10 病原菌多重耐药性情况分析 |
5 对策及建议 |
5.1 加强教育宣传和医院感染知识培训 |
5.2 规范医院感染控制工作、完善和落实相关管理制度 |
5.3 加大监督管理、从面到点开展目标监控 |
5.4 加大对抗生素使用的监督力度 |
6 本次课题在研究时存在的特点和问题及未来所研究方向 |
6.1 研究的特点 |
6.2 本课题研究存在的问题 |
6.3 本课题未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mNGS检测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应用时机与价值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宏基因组测序在感染性疾病诊治中的运用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8)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初步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对象与方法 |
1、研究对象 |
2、纳入与排除标准 |
3、细菌分离鉴定、药敏试验、质控菌株及菌株收集 |
4、统计方法 |
结果 |
1、病原菌分布 |
2、病原菌的耐药情况 |
3、不同年份、季节主要病原菌检出率比较 |
4、不同科室细菌检出情况比较 |
5、不同年龄组痰细菌培养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重症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肺炎常见耐药菌抗感染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与防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仪器、试剂和耗材 |
3 标本采集 |
4 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 |
5 统计学分析 |
结果 |
1 HAI的情况 |
2 MDRO感染的情况 |
讨论 |
1 老年髋部骨折HAI和 MDRO感染的危险因素 |
2 HAI和 MDRO感染的防控措施 |
研究结论 |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缩略词表 |
致谢 |
(10)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检出及药物敏感性(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
1.1 菌株来源 |
1.2 细菌鉴定 |
1.3 药敏试验 |
1.4 统计分析 |
2 结 果 |
2.1 ICU与非ICU患者的MDRO检出情况比较 |
2.2 ICU与非ICU不同病原菌的MDRO检出情况比较 |
2.3 MDRO中的主要革兰阴性菌药物耐药率比较 |
3 讨 论 |
四、ICU病房呼吸道病原及耐药性的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某三甲医院鲍曼不动杆菌流行特征及其多重耐药菌感染危险因素分析[D]. 何欢. 内蒙古医科大学, 2021(02)
- [2]ICU和普通病房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D]. 郭慧慧.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3]射干组分制剂抗耐药菌作用及机制研究[D]. 尹江涛.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儿童ICU感染菌群与感染影响因素分析[J]. 邹鑫蓓,黄建芬,孙丽珍,张丹如. 医院管理论坛, 2020(06)
- [5]重症监护病房空气微生物检测和净化效果的评价[D]. 赖文娇. 广州医科大学, 2020(01)
- [6]海南某综合医院感染现况调查[D]. 王梓瑜. 海南医学院, 2020(01)
- [7]mNGS检测肺泡灌洗液病原微生物在下呼吸道感染诊治中的应用时机与价值初探[D]. 朱美利. 昆明医科大学, 2020(02)
- [8]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菌及其耐药性的初步调查[D]. 刘岩岩.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老年髋部骨折术后医院内获得性感染和多重耐药菌感染分析与防控[D]. 王丽娜. 青岛大学, 2019(01)
- [10]重症监护病房多重耐药菌检出及药物敏感性[J]. 迟星云,朱晓莉,王虹,傅桂霞.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