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厂废物利用相关问题(三)——有害气体和放射性污染(待续)

水泥厂废物利用相关问题(三)——有害气体和放射性污染(待续)

一、水泥厂利用废弃物的有关问题(三)——有害气体与放射性污染(待续)(论文文献综述)

蔡玉良,洪旗,肖国先,孙德群,丁苏东[1](2016)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安全环保排放过程控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技术的不断推进,对其系统排放指标的监测和控制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在监测内容和类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水泥工业处置废弃物的特点,对其系统的监测和控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可为实际监测和控制工作提供参考。

张灵辉[2](2016)在《水泥分解炉燃料型NOx形成影响因素及源头防治研究》文中指出多年以来,我国水泥生产及消费量一直高居世界首位。随着大型水泥预分解窑的广泛应用,由水泥窑产生的氮氧化物已成为大气NOx的第三大来源。水泥窑的燃料约60%是在温度约900℃的分解炉燃烧,生成的氮氧化物基本上是燃料型氮氧化物。另外,利用废弃物作煅烧水泥熟料的原燃料,使废弃物资源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废弃物广泛地应用于水泥生产中,也给水泥窑废气的排放带来重要影响,包括对NOx形成的影响。为此,结合废弃物在水泥窑中的应用,研究煅烧水泥过程中燃料型NOx形成的影响因素,实现从源头上有效控制水泥窑NOx排放,不仅具有科学意义,而且对环境保护也有重要价值。本论文通过实验室与工厂生产实际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量子化学数值计算、Fluent流体仿真、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XP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热重差热分析、热重-红外联用分析、盐酸萘乙二胺分光光度法等手段,研究了利用废弃物煅烧水泥过程中氮氧化物的形成影响因素及源头防治技术,内容包括原燃料中各种氮形态及其对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水泥窑无害化处理脱水污泥及其对燃煤氮氧化物的影响;废轮胎、废人造革、废真皮革对水泥窑燃料型氮氧化物排放的影响;水泥生料对燃料型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在分析了原燃料中氮形态的基础上,研究了氮形态对燃料型NOx形成的差异。在900℃燃烧时,原燃料中四类主要氮形态以废真皮革的氨基酸氮热稳定性最差,其生成的燃料型NOx浓度最高,其次为煤吡咯氮和吡啶氮,而热稳定性最好、生成燃料型NOx最小的是废合成革中的甲苯二异氰酸酯基团。另外,相同条件下,燃煤生成氮氧化物的量会随其吡咯氮含量增加而增加。因此,原燃料氮赋存形态的差异对燃料型NOx的形成产生明显影响作用。(2)通过计算量子化学方法分析了吡咯、吡啶、氨基酸、甲苯二异氰酸酯等基团受热化学反应过程。由量子化学Mulliken键布居数可得各氮形态的C-N键强度较弱,在受热时会优先发生断裂,从而引发基团的分解;由此计算反应活化能从小至大依次是氨基酸氮<吡咯氮<吡啶氮<甲苯二异氰酸酯基团氮,而所对应的热稳定性正好反之,聚合甲苯二异氰酸酯型氮最强,其次为吡啶氮和吡咯氮,最差的是氨基酸氮。分解得到的含氮小分子产物影响NOx的形成,其中氨基酸氮分解得到NH3,吡啶氮的产物以HCN形式释放,吡咯氮生成产物则包括了NH3和HCN,废合成革聚合甲苯二异氰酸酯氮则分解产生HCN。相同条件下,NH3的氧化反应速率比HCN的大,当燃烧时,NH3的快速氧化更有利于氨基酸和吡咯的分解,使反应向右进行,从而也有更多的氮氧化物生成。(3)水泥窑应用废轮胎粉对NOx生成有好的抑制作用。虽然废轮胎粉氮的形态与废真皮革的相同,均是氨基酸氮为主,但在燃烧时氮的排放两者明显差别。分析结构内部元素表明,废轮胎粉中的NOx还原性元素C、H含量远大于废真皮革,而氧化性元素O却很小。另一方面,TG-DSC曲线表明,物质失重过程存在重叠区域。由于废轮胎挥发分释放比煤快。当煤刚开始逸放挥发分并伴有少部分固定碳的燃烧时,轮胎已释放出大量CH4、C2H4、C2H2、CH和CO等还原性物质,为抑制燃煤NOx生成创造了有利条件。因此,废轮胎粉NOx排放量远小于废真皮革的,且废轮胎粉与煤混合燃烧还能降低燃煤NOx排放量。(4)水泥生料对燃料型NOx排放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促进NOx排放。在900℃条件下,水泥生料会促进燃料型NOx的生成。水泥生料矿物组分对燃料型NOx促进作用由大至小依次为CaO>MgO> Al2O3。而惰性组分Si02则因覆盖燃料延缓热传递而使NOx排放降低。另外,含S化合物对燃料型NOx生成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受硫化合物结构形态的影响。硫化亚铁(FeS)和黄铁矿(FeS2)对NOx的减排作用效果明显,而硫酸钙和亚硫酸钙等硫酸盐对NOx抑制作用效果较小。总之,水泥原料对NOx综合作用的结果是促进NOx排放。(5)城市生活污水污泥烘干过程中产生的尾气不加以处理而直接排放会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其中烘干原状脱水污泥的尾气除含有芳香族、卤代烃、正己烷等31类有机化合物外,还包含有NH3、H2S和硫醇等恶臭物质。烘干以生物法除臭后的污泥所产生的尾气其有机化合物种类数增加至34类,除芳香族、卤代烃、正己烷等外,苯的种类数增加和还新增了胺类等化合物。(6)生活污水污泥烘干过程中产生的尾气直接排放会释放出大量有害物质,造成大气污染。将污泥烘干产生的尾气与空气混合作为燃煤载气,并输送至900℃高温炉内助煤燃烧,能有效去除尾气恶臭和芳香族化合物、卤代烃等大分子化合物。并且与煤在空气中燃烧时的烟气NOx排放浓度相比,掺入污泥烘干的尾气后,可以使燃煤烟气NOx排放浓度降低。为此,先尽量降低污泥的含水率,再采用回收回转窑筒体冷却热风或部分熟料冷却机热风等烘干城市污水污泥,其尾气与原状空气同时入水泥分解炉燃烧,既消除尾气的恶臭和有机物,又减少NOx排放。(7)氮含量相等,在相同实验条件下,由生活污水污泥产生燃料型NOx的浓度低于煤样的。污泥中氮形态包括氨基酸氮、亚硝基化合物和苯胺三大类,其中氨基酸热稳定性差,且富含氧元素是其NOx生成的主要来源,但亚硝基化合物为转化成更加稳定的硝基化合物,竞争了氧化性自由基,同时,苯胺受热快速释放出胺基,均不利于NOx的形成。此外,污泥特殊的轻质多孔结构为NOx还原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燃烧时随着挥发分的释放,使污泥骨架形成了活性炭状的多孔结构。巨大的比表面积是良好的还原剂载体。当与烟气(包括NO、HCN、NH3等)接触时,烟气随CH4、C2H2、CiHi等碳氢化合物、炭被吸附在多孔结构表面,通过发生气固和气气反应使NO还原。综合作用的结果使污泥产生燃料型NOx的浓度较低。(8)借助Fluent流体软件模拟研究了生活污水污泥对分解炉NO生成和转化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生活污泥从分解炉中部喷入比从底部喷入对氮氧化物的减排效果更好。模拟结果在6000 t/d水泥生产线的双喷腾分解炉得以证实,在不影响生产的前提下,污泥从分解炉中部喷入比从底部喷入,氮氧化物减排幅度从18%提高至39%。水泥窑合理地协同处理废弃物,既能废物综合利用,又可从源头降低其氮氧化物排放。

范兴广[3](2014)在《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重金属在不同温度带的迁移与形态》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索水泥窑共处置危险废物过程中重金属流向分布和存在形态,研究了不同煅烧温度条件下Cr、As、Pb在熟料、颗粒物和尾气中的残留率及三种重金属在煅烧熟料中的化学形态和提取形态。将Na2CrO4、NaAsO2、PbO加入生料中模拟含Cr、As、Pb入窑物料,设定900℃、1000℃、1100℃、1200℃、1300℃、1450℃六个温度条件,将含重金属生料在不同温度条件下进行煅烧,模拟废物在水泥窑共处置废物过程中不同温度带的煅烧过程。消解煅烧样品分析Cr、As、Pb在不同温度下的残留率,同时检测尾气吸收液中重金属的含量,以分析其迁移规律。利用X射线吸收近边结构光谱(XANES)技术和X射线衍射(XRD)技术分析煅烧样品中三种重金属的化学形态,并通过修正的Tessier连续提取方法分析三种重金属的提取形态。结果表明:在1200℃条件下,Cr在挥发颗粒物的分布量最大,所占比例为32.79%;在900℃和1450℃条件下,Cr在尾气中的分布量最大,所占比例为0.24%;1100℃条件下,Cr的残留率较高,为73.7%。在900℃条件下,As在熟料中的残留率最大,所占比例为97%,其他温度段稳定在81%~83%之间;在1450℃条件下,尾气中As的含量达到最大值,所占比例为0.0023%。Pb在熟料中的残留率随着温度升高而逐渐减少,挥发颗粒物中的含量呈现相反的趋势;尾气中Pb的含量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加。窑尾烟室气体温度为1050~1100℃,因此从窑尾烟室添加含铬、砷废物可以减少水泥窑共处置废物过程中Cr的逸放,含铅废物应该严格控制入窑量。六个温度条件下,所有煅烧样品中Cr主要以CrO3、Cr2O3及CaCrO4的形式存在;1100℃~1450℃条件下,熟料中主要矿物逐渐形成,Cr元素会通过离子取代等途径进入到熟料的主要矿物中,并且主要以CrO3和Cr2O3的形式与其他物质结合生成了较为复杂的Ca4Al6O12CrO4、Ca6Al4Cr2O15、Ca5Cr3O12等含Cr物质。900℃条件下煅烧的样品中的As以Ca2As2O7的化学形态存在,1000℃条件下煅烧的样品中可以检测到FeAsO4和Ca3(AsO4)2,1100℃条件下煅烧样品中As主要以Ca3(AsO4)2的化学形态存在;1200℃、1300℃和1450℃条件下煅烧样品中As主要是以Ca5(AsO4)3(OH)的化学形态存在;900℃条件下煅烧样品中可以检测到Pb2O3,1000℃和1100℃条件下煅烧的样品中Pb主要是以Pb6Al2Si6O21的化学形态存在于熟料中,1200℃条件煅烧的样品中可以检测到Ca3PbSiO6。水泥熟料中K2CrO4(或者Na2CrO4)、K2Cr2O4(或者Na2Cr2O4)表现为可交换态。CaCrO4及进入到熟料矿物中的部分CrO3和Cr2O3表现为酸性醋酸钠溶液提取态、酸性盐酸羟胺溶液提取态和酸性双氧水提取态,进入到主要矿物C2S和C3S中的大部分Cr表现为残渣态,残渣态是Cr的主要提取形态。Ca2As2O7微溶于水,溶于稀酸,表现为酸性盐酸羟胺溶液提取态和酸性双氧水提取态,FeAsO4表现为酸性醋酸钠溶液提取态;1200℃~1450℃温度范围内,C2S和C3S固化As的数量逐渐增加,这部分As表现为残渣态。Pb2O3不溶于水,溶于稀酸、碱液,表现为酸性盐酸羟胺溶液提取态。Pb进入到C2S和C3S矿物晶格中形成Pb6Al2Si6O21和Ca3PbSiO6,表现为残渣态。1300℃~1450℃范围内的煅烧样品中检测不到Pb。水泥窑共处置废物过程中重金属的迁移为选择合适的投加点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重金属在共处置过程中的存在形态可以作为评估水泥产品后期使用过程中的潜在环境风险的依据。

李欣[4](2012)在《环境政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环境问题是人类活动对所身处的环境(大气、水、土壤、生物)造成的损害,是指除火山爆发和动植物循环过程自然产生的地理灾害和气体排放等之外,单纯由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对环境造成的质量和动植物数量和种类的下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和立场出发,对环境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提出了各种设想,但是有些问题还远没有解决。因此论文受库兹涅茨倒U曲线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启发,我对现有环境理论进行了发展和扩充,提出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的具体内容包括:环境问题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政策措施与其所处发展阶段密切联系,并进一步将其细化为五个发展阶段,指出环境问题属于历史的范畴,随着人口的增长和人类改变自然能力的提高而逐渐出现并趋于严重,随着人们认识的提高、知识和科技的进步而逐步缓解,发达国家环境质量的改善也证实了这个观点。在此基础上,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还提出环境与发展既存在替代关系又互相促进,既一方面可以通过牺牲环境换取发展,另一方面经济的发展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和技术基础。另外,还提出代内公平分为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两个内容,经济不发达国家耗费环境资源取得发展的权力必须得到保证,这是解决国际环境问题和实现环境国际公平的前提。环境的保护要在保护发展中国家发展权利的基础上,通过共同分享环境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成果,实现环境的代际公平和代内公平,合理有效地利用环境资源,实现人类和环境的共同可持续发展。环境问题可以通过私人的方式解决,例如自愿协商、企业合并和道德约束等等。但是私人解决方式发挥作用需要有严格的前提条件,而且发挥作用的空间也十分有限。以自愿协商为例,一是要求涉及的协商各方数目较少,交易成本低:二是要求外部性的来源比较明确;三是要求明晰的产权界定,产权归属合理和转移公平,环境产权的所有者能够受到法律的保护。这样严格的条件在现实中是难以得到满足的,因此政府的介入十分必要。政府介入方式也有其条件、优势和不足。通过对各种政策措施的效果、效益、交易成本等进行分析和比较,可以区分各种政策措施发挥作用的边界。例如,管制手段的优点是效果明显,强制性高,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因此接受度高,准备充分后出台较快,社会效益佳;缺点是简单粗暴,经济效益差,因为每个企业和个人的实现标准的边际成本不同,因此采用整齐划一的标准社会损失较大。另外管制还存在深层次的无法回避的制度缺陷。因此在应用中,各项政策措施要根据需要和条件进行选择。环境问题因为具有国际性,所以促使国际社会发展合作,目前合作领域不断扩大。各国和国际社会也利用多种组合措施来解决国内和国际环境问题。从各国的实践来看,管制手段受政府的偏爱,社会也比较接受,能够起到很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但是成本较高。经济措施成本低,效益高,如果政策到位也能起到很好的环境保护效果,但是部分措施的政府和社会的接受度相对较低。就我国的环境政策措施来看,政策体系已经初步建立,但还需要完善,管制仍然是最重要的手段,经济手段还很不成熟。具体来看,虽然环境保护的法律和制度体系已经建立并比较完整,但是环境检查和监测以及环境公开还需要进一步系统化、制度化;环境税框架还没有建立,环境税制建设正在讨论之中;环境收费在扩展收费范围、增加费率、增强强制性等方面还处于两难的处境;财政在支出、转移支付、补贴和奖励、政府采购等诸多方面还可以提高资金效率,发挥更大作用;排污权交易还处于起步阶段,制度有待完善;地区间的受益者生态补偿机制在小范围应用的基础上还需要进行总结和推广;还需要通过加强环境保护国际间的合作,在资金、技术、设备、管理等多方面全面增强我国环境保护的能力。我国治理环境问题面临人口、粮食、能源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因为我国是出口和排放大国,来自国际社会的压力不断增大。因此论文提出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思路是:强制措施与利益引导相结合,环境保护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结合,政策措施要符合我国发展阶段并稳步推进。并提出我国环境保护的目标是实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具体政策措施选择上应遵循八个原则:以结果为导向原则;成本效益原则;实现代内公平和代际公平原则;环境保护同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原则;损害者承担和受益者补偿相结合原则;审慎原则;公民参与原则。针对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措施存在的问题,论文提出了政策建议。例如提出构建我国环境税体系,该体系具体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环境税、二是与环境相关税种、三是与环境相关的税收政策,建议开征的环境税是直接与环境保护相关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税种,可以包括产品税(如对两高一资产品征收产品税)、污染排放税(指现行的收费实行费改税)、碳税、硫税等等。

张大康[5](2012)在《非催化选择还原法降低NOx排放》文中研究表明介绍了日本某水泥厂采用非催化选择还原法降低NOx排放的应用实例。该工厂使用尿素作为还原剂,向分解炉内连续加入。介绍了其工艺流程、设备规格及运行参数。该厂应用结果表明,随着尿素添加量的增加,NOx的排放量几乎呈线性减少;增加尿素添加量,可以将NOx的排放量减少到一个很低的水平。

韩宝禄[6](2012)在《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作为一类重要的环境污染化合物,持久存在于环境中,并通过生物食物链累积对人类健康造成有害影响。发展高效、环境友好的修复技术是POPs控制的重要环节。利用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处置POPs污染土壤由于污染物去除率高、投入低等因素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然而,在此技术在应用过程中,污染土壤堆存、烟气排放过程中POPs向环境中的释放过程和环境风险仍不清楚。因而,本文以典型的POPs污染物DDT和HCH为研究对象,在建立基于被动采样技术的POPs气体样品收集和分析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地采样和实验室模拟,分析了污染土壤的封闭贮存和开放堆放、水泥窑共处置系统处理POPs污染土壤的过程中大气中DDT和HCH的浓度,并对其存在的环境风险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结果如下:(1)在现有空气被动采样技术基础上,研制了新型的空气被动采样器(Passive air sample HAN, PAS-H)用于采集空气中POPs污染物(DDT和HCH)。通过与已有空气被动采样器与新型的空气被动采样器对比研究,确定了新型的空气被动采样器的实用性。(2)建立了针对空气中残留DDT和HCH的PAS-H被动采样-索氏提取(SE)-气相色谱(GC-ECD)分析法。PAS-H采样器用多孔软性聚氨酯泡沫(PUF)作为吸附剂,当PUF的添加浓度范围为10-100μg/kg时,平均回收率在81%-11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值(RSD)在0.51%-3.3%之间。土壤中的DDT和HCH定量分析应用加速溶剂萃取(ASE)-气质谱联用(GC-MS)分析法。(3)以温室棚模拟了污染土壤封闭堆放过程中DDT和HCH在土-气系统中的扩散。温室棚贮存DDT和HCH污染土壤,60天后在棚内不同土层中DDT和HCH分布存在明显差异,∑HCHs的浓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在0-2cm土壤中∑HCHs浓度为9.4±0.69mg/kg显着低于在6-8cm土壤中∑HCHs浓度(12.11±0.83mg/kg),∑DDT浓度在土壤中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浓度大小顺序为2-4cm>4-6cm>6-8cm>0-2cm,其中0-2cm土层的∑DDTs (30.58±0.36mg/kg)显着低于2-4cm土层(33.6±0.83mg/kg)。温室棚空气中HCH和DDT20天时达到浓度峰值,浓度分别为29.05±0.80μg/m3和78.90±13.2μg/m3,而20天以后空气中污染物被吸附到土壤中逐渐趋向平衡。温室棚土壤中HCH的异构体和DDT及降解产物的组成会发生变化:p,p’-DDT转化为毒性高的p,p’-DDD和p,p’-DDE;稳定的HCHs转化为相对活跃的α-HCH;温室大棚环境促进了DDT和HCH的土-气交换过程,可能提高DDT和HCH的环境风险。(4)以开放式棚屋模拟了污染土壤开放堆放过程中DDT和HCH在土-气系统中的扩散。开放式棚屋贮存DDT和HCH污染土壤,其周边空气环境中DDT和HCH浓度,符合高斯静风模型,结合实验数据和模型计算结果,本研究定量估算了DDT和HCH污染污染土壤周边20m内大气浓度在22.6-83.1pg/m3范围。(5)研究了水泥窑共处置DDT和HCH污染土壤过程对烟气中污染物的影响,结果发现,对比水泥窑共处置空白(不添加污染土壤),共处置过程中尾气中污染物排放量均无显着增加,HCl、SO2、NO2.二嗯英、粉尘的排放量分别为1.90mg/m3、200mg/m3、545mg/m3、0.009I-TEQ/Nm3、20.57mg/m3均低于相关标准限值要求。研究发现,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水泥熟料的化学成分和产品质量并未造成不利影响,水泥熟料化学成分满足相关规定。本研究建立了空气中半挥发性有机物的PAS-H被动采样-索氏提取(SE)-气相色谱(GC-ECD)分析方法,利用此分析方法定量研究了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物技术中土壤开放和封闭堆放、土壤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风险。这些研究不仅为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物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和推广奠定基础,同时还为中国污染场地管理和修复技术能力及标准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依据。

李礼[7](2012)在《建筑材料绿色性的6E综合评价体系研究》文中认为建筑活动是人类最主要的生存活动之一。随着人口和经济的不断增长,建筑活动规模的不断壮大,尤其是建筑材料工业的快速发展,建筑材料工业在满足人们物资生活需要的同时也给环境带来了沉重负担。如何评价建筑材料的绿色性已经成为目前最受瞩目的研究方向之一。本文以基础类建筑材料硅酸盐水泥、建筑钢材和建筑陶瓷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部分建材企业的实地调研,并借鉴已有的建筑和产品的绿色性综合评价方法,建立了建筑材料绿色性6E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群体层次分析法(AHP)确定各评价指标权重值;基于对国家现行相关标准和文献资料的分析,采用线性插值法建立了指标的评价标准等级;基于TOSIS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灰色关联分析理论思想建立改进的灰色聚类理论模型作为综合评价分析方法。以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构建了一个简单实用的建筑材料绿色性6E综合评价系统。并应用本评价系统对DOCC和DCGC两家水泥厂的PC32.5R、PO42.5R、PⅡ52.5R三种硅酸盐水泥进行绿色性6E综合评价分析。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基于对目前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结构及其构建方法的研究和绿色建筑材料在节能(Energy conservation)、健康(Exuberance)、环保(Environment protection)、生态(Ecology,)、舒适(Easement)和经济(Economy)方面的特点,建立了具有树型三层结构的建筑材料绿色性6E评价指标体系。提出石灰石当量概念,以石灰石的保有储量为参考基准,计算得到建筑材料生产常用矿产资源的石灰石当量系数。用材料生产所消耗的矿产资源的石灰石当量表示该产品的资源消耗总量,资源消耗总量模型为运用群体AHP法计算各级指标综合权重值。通过预先分析评价指标重要性提出改进构造判断矩阵的方法。首先根据每个指标在整体中的重要性确定相应的定量标度,然后根据两两指标的定量标度比值构造判断矩阵。采用改进的指标标度方法构造的判断矩阵指标值区分度有明显的提高。采用加权几何平均算子作为集结决策者们判断矩阵的算子。并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检验判断矩阵群的一致性。用完全一致性矩阵替换群体判断矩阵计算得来的群体判断矩阵一致性指标作为群体一致性阈值记作QR*,以此作为该决策群体是否具有满意一致性的阈值,当QR≥QR*时,说明A1,A2,…Am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当QR<QR*时,A1,A2,…Am不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对于不满足一致性的指标提出调整公式基于对国家或行业相关规范标准、相关文献数据、国家统计年鉴等资料的分析,根据评价标准等级制定原则及依据采用线性插值法确定硅酸盐水泥、建筑钢材和建筑陶瓷的各指标评价标准等级。在综合评价指标属于第h等级的正理想解灰色关联度和负理想解灰色关联度的基础上,建立优属度模型,对原有的灰色聚类理论模型进行改进,建立6E综合评价模型。基于Visual Basic6.0为开发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程序的开发设计,运用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方式建立了各类产品数据表,采用由一个主窗体和若干个子窗体构成系统的操作界面,将建筑材料绿色性6E综合评价过程用软件实现,开发出建筑材料绿色性6E综合评价系统。最后,应用建筑材料绿色性6E综合评价系统对大连两家水泥公司DCGC和DOCC的三种类型水泥产品PC32.5R.P042.5R.P Ⅱ52.5R进行综合评价分析。

周玲莉,薛南冬,韩宝禄,李发生[8](2011)在《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环境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分析了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烟气中污染物排放和熟料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SO2、NOx、HCl、Hg、As、Ni、Pb、粉尘、二的排放量均低于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规定限制,与空白试验相比,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过程中烟气中特征污染物排放量没有显着增加.水泥熟料化学成分满足相关规定,熟料产品质量达到相关标准,因此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是一种环境友好处理方式.

蔡玉良,杨学权,辛美静,李波,赵宇[9](2011)在《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文中认为城市生活垃圾的处理方法具有多种,随着环保要求的不断提高,一些处理方法的缺陷也越加突显,这便增加了垃圾处理方案的选择和决策的难度。解决垃圾处理难的问题已成为我国"十二·五"规划中政府工作的目标之一,各级政府和企业均在寻求环保、高效、经济、彻底的垃圾处置方式。本文介绍了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的关键技术,重点阐述和论证了水泥窑协同处置垃圾时对自然环境污染、系统稳定和水泥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控制要求,目的在于给政府和水泥企业提供一些数据资料,消除人们对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的疑虑,以期促进该项技术的早日推广和应用。

彭玉兰[10](2011)在《废弃物的环境责任界定与治理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废弃物问题是各国政府和人们都十分关注的“世界难题”。通过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形式实现经济成长的结果是废弃物的大量产生、新环境问题层出不穷、废弃物的最终处理填埋场所严重不足、废弃物的循环利用率不高等等,这一系列的由废弃物排放引发的环境问题严重影响和制约着世界经济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在解决废弃物问题上有一种错误认识,认为环境保护是游离于经济活动之外的一种特殊活动,单方面强调政府行为,而忽视了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的产生不仅是经济运行机制在特定领域内不能自身调节而失灵产生的,也是由于非经济系统(或者是政治社会力量)未能校正经济机制失灵而产生的。因此,解决环境问题应将环境作为经济系统的一种资源,以经济的手段低成本、高效率地配置和使用这种资源,实现经济机制失灵的校正。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框架下,综合运用经济学、管理学与物流工程学的研究方法,本文对废弃物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环境外部性的特点、环境市场机制、生产者责任延伸对废弃物的防治、废弃物处理市场的形成、废弃物“零排放”实现机制等问题和一般规律进行了研究,以此来解析中国废弃物的治理现状,并提供有关政策建议。文章的主要内容和观点如下:第一,废弃物的产生引发严重的环境问题。环境外部性的多边性使废弃物处理市场不会自发存在,需要政府对废弃物进行管制。实践证明,这种命令加控制型的末端治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废弃物问题。第二,对废弃物的治理,“源头预防”优于“末端治理”,环境市场机制才能完全实现环境外部成本的内部化。市场机制在环境保护中发生基础性作用的关键是明确界定环境产权,并有完善的法律法规及配套措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就是一种有效的基于源头防范的废弃物治理市场机制。第三,纠正环境外部性和公共物品无效性有两条重要的思路:征收统一的庇古税和发放可交换排污权许可证。两者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在由市场机制对排污权分配调节和国家对排污行为进行禁止性干预的条件下,都能实现环境保护目标。第四,在环境规制得到严格执行的前提下,生产企业将有动力选择最优的废弃物处理方式。在排污税足够高的条件下,生产企业会选择对废弃物进行自处理或将其外包于第三方,而不会愿意缴纳排污税。如果污染处理技术确实存在较强的规模经济和专业化经济,选择废弃物处理业务外包是合算的。市场将总是会催生出最好的环境治理方法。第五,实现资源减量化和“零排放”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市场、企业和个人协同作用。在其综合实现机制中,市场机制是灵魂,政府对环境责任的界定和控制则是关键。当环境责任和生产者延伸责任被完整地界定之后,市场将发挥作用,迫使生产企业在管理过程中考虑产品在整个生命周期里对环境的影响,从源头上就消灭有害物质,减少物质资源进入生产系统,从闭环供应链的全过程来优化商业流程。第六,根据发达国家治理废弃物的经验,中国近30年废弃物治理及排污收费实践失灵的主要原因在于没有完善的法律法规规范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等经济主体的责任和行为。建立健全完善的废弃物处理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并严格执行相关制度是解决我国废弃物问题的关键。

二、水泥厂利用废弃物的有关问题(三)——有害气体与放射性污染(待续)(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泥厂利用废弃物的有关问题(三)——有害气体与放射性污染(待续)(论文提纲范文)

(2)水泥分解炉燃料型NOx形成影响因素及源头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水泥窑氮氧化物的来源及其危害
        1.1.1 水泥窑氮氧化物的来源
        1.1.2 氮氧化物的危害
        1.1.3 水泥窑燃料型NO_x形成及源头防治研究的必要性
    1.2 煤燃烧生成燃料型氮氧化物研究
        1.2.1 煤氮受热分解反应研究
        1.2.2 煤中氮形态分析及其对燃料型氮氧化的影响
        1.2.3 煤中矿物质对燃料型氮氧化物的影响
    1.3 水泥窑氮氧化物形成研究现状
        1.3.1 水泥窑氮氧化物减排技术现状
        1.3.2 水泥窑分解炉氮氧化物排放研究
    1.4 水泥窑利用废弃物现状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方法及表征
        2.2.1 实验系统
        2.2.2 含氮官能团的XPS分析
        2.2.3 烘干污泥尾气成分检测
        2.2.4 TG-DSC热分析
        2.2.5 氮氧化物(NO_x)的测定
        2.2.6 氨(NH_3)测定
        2.2.7 硫化氢(H_2S)测定
        2.2.9 实验样品的煅烧
        2.2.10 水泥窑现场烟气测试分析
        2.2.11 燃料的工业分析
    2.3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及设备
第三章 水泥原燃料组成与结构对燃料型NO_x形成的影响研究
    3.1 水泥原燃料组成分析
    3.2 水泥原燃料氮存在形式研究
    3.3 燃料氮存在形式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3.3.1 氮存在形式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3.3.2 氮存在形式对NO_x前驱体生成的影响
        3.3.3 废轮胎对煤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3.4 水泥组分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3.4.1 水泥生料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3.4.2 含硫化合物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水泥窑利用污水污泥源头减排燃料型NO_x研究
    4.1 污水污泥的组成与氮存在形式
        4.1.1 污水污泥的工业分析与元素分析
        4.1.2 污水污泥氮存在形式研究
    4.2 生活污泥烘干的尾气处理及其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4.2.1 生活污水污泥烘干的尾气组分分析
        4.2.2 生活污泥烘干的尾气处理及其对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4.3 水泥窑利用污泥源头防治燃料型NO_x的研究
        4.3.1 污泥粉燃料型NO_x的排放
        4.3.2 污泥掺混对煤燃料型NO_x生成的影响
        4.3.3 污泥含水率对燃料型氮氧化物形成的影响
        4.3.4 生活污水污泥对分解炉生成燃料型NO_x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论与创新点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3)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重金属在不同温度带的迁移与形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适宜水泥窑共处置的废物类型
        1.1.2 水泥窑共处置废物的优势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重金属在共处置过程中的流向分布
        1.2.2 水泥熟料中重金属的化合物形态与分布
        1.2.3 水泥产品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
        1.2.4 水泥基材料中重金属释放机理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拟解决问题
    1.5 研究内容与目的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
    1.6 创新点
    1.7 研究路线
第2章 供试材料与试验方法
    2.1 供试材料
    2.2 煅烧样品的制备
        2.2.1 Cr、As、Pb 的迁移及 Cr 的 XANES 检测
        2.2.2 Cr、As、Pb 在熟料中存在形态的 XRD 检测分析
        2.2.3 Cr、As、Pb 在熟料中的形态提取分析
    2.3 样品的煅烧
    2.4 测试方法
        2.4.1 熟料中的重金属总含量
        2.4.2 吸收液中 Cr、As、Pb 的总含量
        2.4.3 Cr 的化学形态分析
        2.4.4 As、Pb 的化学形态分析
        2.4.5 Cr、As、Pb 在熟料中的形态提取试验
第3章 Cr、As、Pb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流向分布
    3.1 不同温度条件下 Cr 在熟料、颗粒物和尾气中的分布
    3.2 不同温度条件下 As 在熟料、颗粒物和尾气中的分布
    3.3 不同温度条件下 Pb 在熟料、颗粒物和尾气中的分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熟料中 Cr 的化学形态分析
    4.1 X 射线同步辐射近边精细结构吸收光谱( XANES)分析熟料中 Cr 的化学形态
        4.1.1 不同煅烧温度条件下样品中 Cr 的化学形态
        4.1.2 XANES 技术手段分析 Cr 的化学形态
        4.1.3 拟合组分所占比例
    4.2 X 射线衍射谱线(XRD)技术手段分析熟料中 Cr 的化学形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熟料中 As、Pb 的化学形态分析
    5.1 熟料中 As 的化学形态分析
    5.2 熟料中 Pb 的化学形态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不同温度煅烧样品中 Cr、As、Pb 的提取形态
    6.1 不同温度煅烧样品中 Cr 的提取形态
    6.2 不同温度煅烧样品中 As 的提取形态
    6.3 不同温度煅烧样品中 Pb 的提取形态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4)环境政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的环境与环境问题
        二、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经济学对环境研究的出发点
        二、环境问题解决方式的探讨
        三、解决环境问题的具体措施研究
        四、环境代际公平研究
    第三节 论文框架
        一、研究假设
        二、研究方法
        三、论文框架
    第四节 自我评价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研究的理论框架
    第一节 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
    第二节 论文对理论基础的扩展
        一、现有理论的局限
        二、环境问题发展阶段论
    第三节 环境问题政策措施的边界
        一、私人的解决方式及其局限
        二、政府的介入方式及其边界
    总结
第三章 国外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效果和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世界环境现状
    第二节 国际环境合作取得发展
        一、环境保护国际合作的发展历程主要分三个阶段
        二、环境国际合作领域不断扩展,内容不断深化
    第三节 相关国家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第四节 对国外解决环境问题政策措施的总结和评价
        一、政府在环境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环境保护政策和措施有阶段性
        四、法律法规难以提供有效保护和赔偿
第四章 国内解决环境问题的做法及评价分析
    第一节 国内环境现状
    第二节 国内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措施
        一、环境法规
        二、环境管制
        三、税收手段
        四、收费手段
        五、财政手段
        六、排污权交易
        七、生态补偿机制(受益者补偿协议)
        八、国际合作
    第三节 国内解决环境问题政策措施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体系已经建立,但需要细化
        二、管制是最主要的政策手段,经济手段不够成熟
        三、环境法规有待修订
        四、环境管制存在亟需解决的问题
        五、税收手段没有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
        六、环境收费面临两难处境
        七、财政手段需要提高资金效益并发挥更大作用
        八、排污权交易才刚刚起步
第五章 对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思路
        一、中国解决环境问题面临人口、资源和发展阶段的制约
        二、环境问题既是国内事务也是国际事务
        三、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总体思路
    第二节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目标和原则
        一、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目标
        二、解决我国环境问题应遵循的八大原则
    第三节 解决我国环境问题的政策建议
        一、法律制度方面
        二、环境管制方面
        三、产权方面
        四、税收方面
        五、财政方面
        六、排放权交易方面
参考书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及获奖情况
后记

(6)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污染场地中POPs物质的危害与环境行为
        1.1 POPs物质的性质及危害
        1.2 POPs物质在环境介质中的环境行为
        1.3 污染场地中POPs物质的来源
        1.4 污染场地中POPs物质的分析检测
    2 POPs污染场地土壤修复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1 物理修复技术
        2.2 化学修复技术
        2.3 生物修复技术
    3 水泥窑共处置技术研究进展
        3.1 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国外应用现状
        3.2 水泥窑共处置技术在我国的应用
        3.3 水泥窑共处置POPs物质的优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
    4 研究内容、意义及技术路线
        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POPs污染场地调查方法研究
    1 主要的药品与试剂
    2 主要仪器
    3 玻璃器皿及其他用品
    4 土壤样品采集与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4.1 污染土壤样品的采集与保存
        4.2 污染土壤理化性质检测方法
        4.3 污染土壤的提取方法
        4.4 提取条件的对比
    5 空气样品采集与检测方法
        5.1 新型空气被动采样器的设计原理
        5.2 新型空气被动采样器的基本结构
        5.3 新型空气被动采样器的校准
        5.4 空气样品的提取方法
    6 净化方法
        6.1 净化样品
        6.2 填充物的活化
    7 DDT与HCH的定量分析
        7.1 DDT与HCH的气相色谱图
        7.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9 回收率
    10 小结
第三章 POPs污染土壤贮存过程中的环境风险研究
    1 模拟POPs污染土壤塑料棚贮存实验
        1.1 污染土壤性质及塑料棚中温度条件
        1.2 污染土壤性质及塑料棚中温度条件
    2 POPs污染物(DDT和HCH)在塑料棚内的分布特征
        2.1 棚内不同时段土壤中DDT和HCH的浓度分布
        2.2 棚内土壤中DDT和HCH在不同深度的浓度分布
        2.3 棚内不同时段空气中DDT和HCH的分布
        2.4 棚内HCH异构体和DDT及降解产物组成变化
    3 开放式棚屋贮存POPs污染土壤对周边空气的环境风险研究
        3.1 开放式棚屋周边空气中POPs物质的监测
        3.2 开放式棚屋周边的潜在的环境风险
    4 小结
第四章 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的环境风险研究
    1 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土壤
        1.1 污染土壤的基本特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1.2 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土壤实验
    2 水泥窑共处置对烟气排放的影响
    3 水泥窑共处置对水泥熟料环境品质的影响
    4 小结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建筑材料绿色性的6E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本课题研究背景
        1.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2 绿色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1.2.1 国外绿色评价体系
        1.2.2 我国绿色评价体系
    1.3 综合评价体系研究进展
        1.3.1 评价指标体系
        1.3.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3.3 综合评价方法
    1.4 本文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6E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1 引言
    2.2 6E评价指标体系过程工程学评价模型
    2.3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的准则及方法
        2.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准则
        2.3.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4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及条文解释说明
        2.4.1 节能指标
        2.4.2 健康指标
        2.4.3 环保指标
        2.4.4 生态指标
        2.4.5 舒适指标
        2.4.6 经济指标
    2.5 建材企业实地调研
        2.5.1 调研问卷的设计
        2.5.2 调研基本情况
        2.5.3 调研结果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6E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1 引言
    3.2 群体AHP法模型
        3.2.1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2.2 构造判断矩阵群
        3.2.3 计算指标权重
    3.3 基于灰色关联度判断矩阵群的一致性检验
        3.3.1 判断矩阵群一致性判别方法
        3.3.2 判断矩阵群一致性的调整方法
    3.4 案例分析
    3.5 基于群体AHP赋权法6E综合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3.6 本章小结
4. 6E综合评价标准的制定
    4.1 引言
    4.2 6E评价标准等级确定原则及方法
        4.2.1 评价标准等级制定原则及依据
        4.2.2 评价标准等级制定方法
    4.3 硅酸盐水泥评价等级标准的制定
        4.3.1 水泥材料的过程工程学分析
        4.3.2 节能评价等级标准
        4.3.3 环保评价等级标准
        4.3.4 生态评价等级标准
        4.3.5 经济评价等级标准
        4.3.6 健康评价等级标准
        4.3.7 舒适评价等级标准
    4.4 建筑钢材评价等级标准的制定
        4.4.1 钢材的过程工程学分析
        4.4.2 节能评价等级标准
        4.4.3 环保评价等级标准
        4.4.4 生态评价等级标准
        4.4.5 经济评价等级标准
        4.4.6 健康评价等级标准
        4.4.7 舒适评价等级标准
    4.5 建筑陶瓷评价等级标准的制定
        4.5.2 节能评价等级标准
        4.5.3 环保评价等级标准
        4.5.4 生态评价等级标准
        4.5.5 济评价等级标准
        4.5.6 健康评价等级标准
        4.5.7 舒适性评价等级标准
    4.6 本章小结
5. 基于层次分析法灰色最优聚类评价方法
    5.1 引言
    5.2 改进灰色聚类理论模型
    5.3 雷达图分析法
    5.4 建筑材料6E综合评价系统的设计思路
        5.4.1 评价系统功能设计
        5.4.2 评价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5.4.3 系统数据表设计
        5.4.4 系统界面设计
    5.5 建筑材料6E综合评价系统的详细设计
        5.5.1 系统登录的设计
        5.5.2 主窗体的设计
        5.5.3 综合评价模块的设计
    5.6 评价过程
    5.7 本章小结
6. 建筑材料绿色性6E综合评价案例分析
    6.1 引言
    6.2 DOCC水泥厂的硅酸盐水泥绿色性6E综合评价
        6.2.1 企业概况
        6.2.2 生产情况
        6.2.3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与计算
    6.3 DCGC水泥厂的硅酸盐水泥绿色性6E综合评价
        6.3.1 企业概况
        6.3.2 生产情况
        6.3.3 评价指标数据分析与计算
    6.4 DOCC和DCGC硅酸盐水泥综合评价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课题展望
    7.1 结论
    7.2 课题展望
创新点摘要
参考文献
附录A 建材绿色性6E评价指标调研问卷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作者简介

(8)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环境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污染土壤的基本特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1.2 水泥窑协同处置污染土壤工艺流程
    1.3 样品采集与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水泥窑协同处置对烟气排放的影响
    2.2 水泥窑协同处置对熟料品质的影响
3 结论

(10)废弃物的环境责任界定与治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论文主要研究目的、方法与思路
    1.4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5 创新点
第二章 废弃物问题及环境外部性
    2.1 废弃物引发的环境问题
        2.1.1 废弃物的内涵
        2.1.2 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
    2.2 废弃物问题产生的经济根源
        2.2.1 环境外部性问题
        2.2.2 环境产权界定存在困难
        2.2.3 政府对废弃物的末端治理
    2.3 环境成本及环境成本内部化
        2.3.1 环境成本及其构成
        2.3.2 环境成本的内部化
    2.4 小结
第三章 废弃物环境责任的界定
    3.1 界定环境责任的实质
        3.1.1 废弃物的源头预防
        3.1.2 环境保护的市场化
        3.1.3 企业治理废弃物的责任
    3.2 生产者责任延伸原则
        3.2.1 生产者责任延伸的提出及界定
        3.2.2 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内容
        3.2.3 生产者延伸责任的实施范围
        3.2.4 生产者延伸责任的模式选择
    3.3 生产者责任延伸的合理性分析
        3.3.1 生产者的界定
        3.3.2 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的原因分析
        3.3.3 让生产者承担延伸责任的实质
    3.4 小结
第四章 环境责任约束下的废弃物处理市场
    4.1 废弃物处理市场化的保障
        4.1.1 排污产权及排污权交易
        4.1.2 废弃物处理市场化的保障
        4.1.3 庇古税制与科斯排污权证之比较
    4.2 庇古税制下废弃物处理市场的形成及技术选择
        4.2.1 模型的假设
        4.2.2 缴纳排污税与废弃物自治理之间的权衡
        4.2.3 第三方废弃物处理市场的形成
        4.2.4 运输成本对废弃物处理市场的影响
    4.3 专业化分工与废弃物处理
        4.3.1 模型的假设
        4.3.2 模型求解
        4.3.3 数值模拟与结果分析
    4.4 经验研究
        4.4.1 中国污水处理市场的发展
        4.4.2 各国对废旧家电的回收与处理
    4.5 结论
第五章 环境责任约束下"零排放"目标的综合实现机制
    5.1 环保法规与政策前提
    5.2 从产业布局角度考察
        5.2.1 产业布局优化对资源节约与环境治理的影响
        5.2.2 严厉的环境规制与产业布局之间的良性互动
    5.3 从企业与供应链运作的层面考察
    5.4 结论
第六章 建立和完善我国废弃物处理的制度与秩序
    6.1 对发达国家处理废弃物经验的借鉴
        6.1.1 德国废弃物治理的实践与经验
        6.1.2 日本建立循环型社会的实践与政策
        6.1.3 美国治理废弃物的实践和经验
        6.1.4 发达国家经验的总结
    6.2 我国废弃物治理状况与评述
        6.2.1 我国当前废弃物的排放状况
        6.2.2 我国对废弃物回收的组织状况
        6.2.3 我国在运用市场机制治理废弃物方面的实践
        6.2.4 有关废弃物及生产者延伸责任的立法现状
    6.3 我国在废弃物治理问题上存在的问题
        6.3.1 废弃物立法及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设方面的问题
        6.3.2 废弃物处理市场建设及配套设施方面的问题
    6.4 我国废弃物处理制度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的完善
        6.4.1 如何完善以生产者责任延伸为主要原则的制度体系
        6.4.2 如何完善废弃物处理的市场机制
第七章 结论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四、水泥厂利用废弃物的有关问题(三)——有害气体与放射性污染(待续)(论文参考文献)

  • [1]水泥窑协同处置废弃物的安全环保排放过程控制[J]. 蔡玉良,洪旗,肖国先,孙德群,丁苏东. 中国水泥, 2016(05)
  • [2]水泥分解炉燃料型NOx形成影响因素及源头防治研究[D]. 张灵辉. 华南理工大学, 2016(11)
  • [3]水泥窑共处置过程中重金属在不同温度带的迁移与形态[D]. 范兴广. 湖南大学, 2014(04)
  • [4]环境政策研究[D]. 李欣.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 2012(01)
  • [5]非催化选择还原法降低NOx排放[A]. 张大康. 2012水泥工业脱硝、脱硫除尘实用技术参考手册, 2012
  • [6]水泥窑共处置POPs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研究[D]. 韩宝禄. 湖南农业大学, 2012(01)
  • [7]建筑材料绿色性的6E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 李礼. 大连理工大学, 2012(10)
  • [8]水泥窑协同处置POPs污染土壤对环境的影响研究[J]. 周玲莉,薛南冬,韩宝禄,李发生. 中国环境科学, 2011(S1)
  • [9]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置城市生活垃圾技术[A]. 蔡玉良,杨学权,辛美静,李波,赵宇. 中国水泥协会环保和资源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文集, 2011
  • [10]废弃物的环境责任界定与治理机制研究[D]. 彭玉兰. 中南大学, 2011(12)

标签:;  ;  ;  ;  ;  

水泥厂废物利用相关问题(三)——有害气体和放射性污染(待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