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缺血的影响

华法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缺血的影响

一、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郭敏[1](2021)在《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单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及联用替罗非班两种治疗手段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及预后的关系,从而更好的指导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方法:选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寿光市人民医院行冠脉造影示靶血管病变明确并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指征的30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将研究对象分为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非ST段抬高心梗组,急性ST段抬高心梗急诊组随机分为对照组A(49例,PCI术)、观察组A(53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急性ST段抬高心梗择期组随机分为对照组B(48例,PCI术)、观察组B(50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非ST段抬高心梗组随机分为对照组C(50例,PCI术)、观察组C(52例,PCI术联用替罗非班)。六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内科治疗以外,对照组患者采取经皮冠状动脉治疗、观察组患者替罗非班联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六组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心脏功能指标(脑尿钠肽、左室射血分数、左室舒张末内径)、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血管内皮功能指标(内皮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炎症因子(白介素-6、超敏C反应蛋白)进行分析比较,探讨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结果:1.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分别为3.78%、6.00%、5.76%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无复流发生率10.20%、8.32%、10.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校正的TIMI血流帧数(CTFC)分别低于相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观察组A与对照组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的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48小时观察组A和观察组C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降(P<0.05),且观察组A和观察组C各组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术后48小时观察组B患者的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皆有所升高(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B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B(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观察组A与对照A、观察组B与对照组B、观察组C与对照组C术前的BNP、LVEF及LVEDD的差异皆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月随访时,六组患者的BNP和LVEDD有所降低,LVEF有所升高,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BNP和LVEDD皆分别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LVEF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P<0.05),差异皆有统计学意义,但观察组A较对照组A在BNP、LVEF及LVEDD指标上的改善更明显(P<0.001)。4.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术后3个月内心绞痛、再发心肌梗死、急性心力衰竭及再次血运重建等MACE的总发生率9.43%、6.00%、9.62%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16.32%、16.66%、18.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六组患者术后48小时皆没有发生血小板减少的情况,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轻微出血的发生率7.55%、8.00%、9.61%皆高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的发生率4.08%、4.16%、4.0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相比,次要出血、主要出血及致死性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六组的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有所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观察组A、观察组B和观察组C患者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水平皆低于相对应的对照组A、对照组B和对照组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水平与LVEF水平呈负相关,与BNP、LVEDD水平呈正相关。结论:替罗非班能够减少AMI患者PCI术后无复流的发生,降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保护患者的心脏功能和血管内皮功能,AMI患者行PCI术时应用替罗非班能使H-FABP水平相应降低,H-FABP与AMI患者心功能参数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可作为早期评价心功能的指标。

张正杰[2](2021)在《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效果的Meta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系统评价替罗非班防治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缓慢/无复流现象的临床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Cochrane对照试验资料库、Pub Med、Embase、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知网数据库,以上所有数据库的搜索时间均由建库开始至2021年4月。由2名评价者独立评价纳入研究的质量、提取资料并交叉核对,对同质研究采用Rev Man 5.2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16个研究,包括433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术前给予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替罗非班可明显改善冠状动脉TIMI血流(OR=0.63,95%CI(0.40,0.99),P=0.05),而校正TIMI计帧数(CTFC)(WMD=-1.76,95%CI(-6.94,3.42),P=0.51)以及心肌Blush分级(OR=0.98,95%CI(0.75,1.28),P=0.8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替罗非班可明显降低在院期间及术后1个月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分别为(OR=0.37,95%CI(0.22,0.64),P=0.0003)、(OR=0.57,95%CI(0.43,0.76),P=0.0001),并且明显改善术后的ST段回落率(OR=1.33,95%CI(1.04,1.70),P=0.02)。亚组分析中,不良事件发生率和出血事件在替罗非班标准剂量组(10μg/kg)与负荷剂量组(25μg/kg)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1.20,95%CI(0.56,2.56),P=0.64)、(OR=0.92,95%CI(0.73,1.17),P=0.51)。静脉应用替罗非班长时间组(>24 h:包括36 h、48h)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短时间组(≤24 h:包括12 h、18 h、24 h)(OR=2.89,95%CI(1.33,6.32),P=0.008)。而短时间组与长时间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比较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R=0.71,95%CI(0.31,1.65),P=0.43)。结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给予替罗非班可以改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TIMI血流等方面指标,并起到预防缓慢/无复流的效果。而且替罗非班可以减少心血管主要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并具有较好的近期和远期预后。

唐慧峰[3](2021)在《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本研究对行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的患者进行研究,探讨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即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对患者心境状态、穿刺点出血、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等并发症的影响,为临床护理及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方法:本研究为实验性研究。选自2019年12月~2020年10月在某三级甲等医院拟行PCI手术的患者,最终纳入满足标准的患者246例,采用随机数字分组法分为对照组123例、试验组123例。对照组给予围手术期常规护理措施。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围手术期干预措施:术前1天开始实施情绪放松疗法,每1h完成1次,共6次;术中完成1次情绪放松疗法;术后实施情绪放松疗法联合功能锻炼,每1h完成1次,至术后8h解除止血器结束,共完成8次。别于术前1天实施干预前、术后8h干预结束后记录两组患者简明心境状态量表得分;术后2h、4h、6h、8h记录两组患者穿刺点出血情况、术侧肢体疼痛得分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采用SPSS 25.0统计软件对数据分析,最终结果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本研究最终完成228例干预。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BMI、职业、民族、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吸烟史、饮酒史、医保类型、合并的慢性病等方面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前在血浆凝血酶原时间、血小板数量、手指周径之和、术中手术时长、肝素使用剂量、术后止血器初始压力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2h、4h、6h、8h术侧肢体疼痛情况、疼痛程度、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疼痛情况、疼痛程度、肿胀情况、肿胀程度均低于对照组;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愤怒-敌意、疲乏-惰性、有力-好动3个维度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紧张-焦虑、抑郁-沮丧、困惑-迷茫3个维度评分及总分对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围手术期干预措施不会导致术后穿刺点出血或血压波动;可缓解术后术侧肢体疼痛、肿胀情况,降低疼痛和肿胀程度;改善心境状态,促进情绪稳定;利于术后康复。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4](2021)在《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文中研究说明1背景、目的及意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是指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管腔狭窄、痉挛或阻塞导致心肌缺血、缺氧或坏死而引发的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临床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之一。《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指出,我国心血管病患病率及病死率仍处于上升阶段,推算共计2.9亿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冠心病患者1 100万人。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肿瘤及其他疾病,占居民疾病死亡构成的40%以上,居于首位。

张文娇[5](2021)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短期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荟萃分析》文中提出背景与目的: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需要进行12个月的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这个规定是基于既往的研究数据。随着新一代支架和新型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使得缩短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减少出血比延长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预防缺血更加重要。目前接受支架治疗术后最佳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仍存在争议。本荟萃分析旨在确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实施短期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系统搜索从创建至2019年9月Pub 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和Web of science医学文献数据库,筛选并纳入比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短期3个月和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有效性终点包括死亡结局(全因死亡和心血管死亡),缺血性结局指标(心肌梗死、确定的或可能的支架血栓和中风)。安全性终点包括严重出血和任何出血。应用Rev Man 5.3软件根据随机效应模型或固定效应模型计算各终点的风险比(risk ratio,RR)和95%置信区间(95%confidence interval,CI)。应用State 12.0软件进行亚组分析和敏感性分析。使用Trial Sequential Analysis version 0.9.5.10软件计算每个终点获得统计学显着性差异所需要的样本量。结果:本荟萃分析纳入8项随机临床试验接受支架治疗的38479名患者。短时间抗血小板治疗与12个月抗血小板治疗相比,在全因死亡(2.1%vs 2.3%,RR0.92,0.80–1.06,P=0.25,I2=0%,P Heterogeneity=0.62)、心血管死亡(1.1%vs 1.2%,RR 0.88,0.69–1.12,P=0.29,I2=0%,P Heterogeneity=0.79)、心肌梗死(2.8%vs 2.6%,RR 1.05,0.94–1.19,P=0.38,I2=0%,P Heterogeneity=0.49)、确定的或可能的支架血栓形成(0.6%vs 0.6%,RR 1.05,0.80–1.36,P=0.73,I2=0%,P Heterogeneity=0.60)和中风(0.7%vs 0.7%,RR 1.02,0.80–1.30,P=0.89,I2=25%,P Heterogeneity=0.24)终点无显着性差异。与12个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相比,短期抗血小板治疗可降低严重出血风险(1.4%vs 1.8%,RR 0.67,0.48–0.94,P=0.02,I2=62%,P Heterogeneity=0.01)和任何出血风险(3%vs 4.9%,RR 0.63,0.48–0.82,P=0.0005,I2=52%,P Heterogeneity=0.08)。结论: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策略相比,短期抗血小板治疗策略可以显着降低出血风险,而不增加死亡和缺血的风险。但是,缩短抗血小板治疗时间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出血和缺血情况,制定个体化抗血小板治疗方案。该研究方案已在PROSPERO被注册(CRD42020153881)。

关曼柯[6](2021)在《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依托的中医临床试验原始数据为探索,预测新患者应用证据的疗效倾向,构建评价中医临床证据个体适用性的方法,推动进一步准确合理的循证决策、规避用证风险。方法:在深入探讨评价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研究意义的基础上,本研究主要分为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与验证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依托一项丹红注射液在PCI围手术期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构建中医临床试验证据的个体化疗效评价方法。首先,分别运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和系统评价方法,分析依托试验相关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的差异程度,以及在试验外不同研究群体间的异质性,形成对数据个体差异情况的认识。在此基础上,综合层次分析法和德尔菲专家调查方法,从临床意义出发获得试验样本内患者疗效评价指标、基线特征指标的综合权重,建立含有临床意义的指标体系用于预测。将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以灰色关联度评价患者个体疗效,将其进行排列,形成预测疗效倾向的个体患者序列。第二部分,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其可靠性参数。分别收集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与回顾性病例数据,运用构建的方法分析验证研究病例与依托试验内不同疗效患者序列的特征相似度,预测新患者疗效倾向,并获得可靠性参数,验证中医证据的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结果:1依托数据的个体化差异情况认知对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的各疗效评价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得到各指标方差贡献率,该值越高则对应指标在试验内个体间离散度越高,体现数据的个性特征越丰富。术后24小时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cTNI>CK-MB>NT-proBNP>hs-CRP。术后7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心电图ST段回落程度>NT-proBNP>hs-CRP>HAMD-17。术后30天的疗效评价指标方差贡献率,NT-proBNP>hs-CRP>HAMD-17>SF-12。对纳入的16篇文献中选择的疗效评价指标群体间异质性进行分析,异质性越高说明该指标的个体差异性受群体间差异的影响越大。心电图ST段回落率异质性较低(I2=0%),cTNI、CK-MB、NT-proBNP、hs-CRP指标效应在不同研究群体间具有较高异质性,I2分别为98%、99%、68%、95%。2证据适用性评价方法的构建通过电子问卷和纸质问卷结合的形式对27名专家进行了德尔菲法专家调查。对于疗效评价指标:获得依托试验内不同时点各疗效评价指标的临床意义重要性评分,归一形成各指标权重;对于基线特征指标:在专家对基线特征指标与疗效评价的相关性做出评分基础上,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判断矩阵,汇总计算各层次下基线特征指标对疗效评价的相对重要性作为权重。将获得的权重引入灰色关联分析模型,应用其计算出依托试验内40例样本患者PCI术后24小时、术后7天、术后30天个体疗效与最优疗效序列间的灰色关联度,按照灰色关联度的大小进行疗效排序。取序列的中位数,将序列划分前后两段,分别代表了优效、非优效的疗效倾向。3验证构建的方法获得依托试验内20例新患者及10例回顾性病例,计算每个病例与两种疗效倾向序列内样本患者基线特征指标的灰色关联度,预测病例的疗效;将预测疗效与实际疗效评价结果相对比,获得构建方法应用在依托试验原始数据上的可靠性参数。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术后24小时预测准确率:5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66.67%;术后7天预测准确率:60%,合理用证率:40%,风险规避率:80%;术后30天预测准确率:65%,合理用证率:66.67%,风险规避率:64.71%。构建方法评价依托的真实世界回顾性病例术后24小时证据适用性的可靠性参数为:预测准确率30%,合理用证率25%,风险规避率33.33%。结论:本研究依托一项随机对照试验的原始数据,通过对数据的个体特征情况的认知、指标权重的建立、以及预测模型的建立及其验证,客观地完成了对中医临床试验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的方法探索。

王瑶[7](2021)在《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观察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IMT和心电图、心绞痛疗效等数据,得出替格瑞洛治疗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的疗效性。材料与方法:选取2018年06月至2020年06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0例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两个组别,每组患者各75例,对照组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匹伐他汀进行治疗(阿司匹林100mg qd+匹伐他汀2mg qn),观察组患者给与阿司匹林+替格瑞洛+匹伐他汀进行治疗(替格瑞洛60mg bid+阿司匹林1 00mg qd+匹伐他汀钙片2mg qn);治疗6个月后对两组患者相关指标进行数据分析;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分析;两组患者心电图数据分析;两组患者心绞痛疗效分析;进而考察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具体考察项目诸如患者平均年龄、性别比例、BMI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平均病程、高血压疾病、周围神经病变、视网膜病变以及肾病、冠脉Gensini评分等数据分析中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ST段下降导联数NST及ST段压低总和ΣST等数据差异性较小,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经过药物治疗后NST、ΣST数据下降,观察组数据变化更加明显,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数据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药物干预前对照组及观察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两组患者心绞痛的发作次数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的下降趋势更加明显,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数据相比,P<0.05,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3、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治疗前对照组和观察组数据差异性较小,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患者的IMT均体现出下降趋势,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治疗前两组患者的NYHA分级Ⅰ级~Ⅳ分级等数据差异性较小,而在治疗后,Ⅰ分级、Ⅱ分级患者比例均得到提升,而Ⅲ分级及Ⅳ分级数量降低,体现出患者的心功能得到提升,其中观察组的疗效更加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观察组患者整体上显效率及有效率要高于对照组,总体有效率对照组为86.67%,而观察组为9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替格瑞洛用药可以改善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明显的降低机体IMT、心绞痛发作次数,并改善心电图缺血表现,提升患者的NYHA心功能分级以及总体疗效。

严志鹏[8](2021)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冠心病人群的不断增加以及PCI、CABG术的广泛应用,造就了庞大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群体,随之伴发的精神、心理问题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心境障碍是以情绪或心境改变为主,伴有认知和行为改变为特征的一组疾病统称,包括精神科所有常见的异常心境,如焦虑症、恐怖症,一般的情绪高涨或低落。本研究从理论探讨、临床数据回顾、临床研究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挖掘,并从调控HPA轴及保护血管内皮角度探讨了宁心安神中药干预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可能机制。研究一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理论研究“血-脉-心-神”一体观是以缺血性心脏病为研究模型,以有形物质结构“血液”、“脉道”、“心脏”为基础,融合“心藏神”无形之用,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提出的学术理念。其核心理念包括血、脉、心、神四者在病程、病位上的时间续贯性和空间多维性,并强调“心藏神”、“形-神”一体,突出“安神”对辨治心血管疾病的重要性,提倡慢性心血管疾病应进行全周期调护,重视预防以及改善预后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方面的必要性。在治疗策略方面,认为血脉失和是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前期基础,心体受损、神不安位是其根本病机,因此主张运用宁心安神法养心体安心神,酌情加减兼顾血脉失和,令血脉流利。研究二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目的:明确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引发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为临床早期、快速识别血运重建后易患心境障碍人群提供帮助。方法:通过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病历系统筛选符合纳排标准并行PCI、CABG术且临床资料完备的患者,制定《冠心病血运重建患者心境障碍危险因素调查表》,收集患者基本信息、病史信息、血运重建信息、NYHA评分等临床资料,依据所得资料及诊断标准将样本分为心境障碍组和非心境障碍组,录入Excel并建立数据库,使用统计软件对两组进行差异性比较,再将具有差异的因素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最后得出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相关危险因素。结果:性别、心律失常、服药种类、血运重建次数、急诊血运重建与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境障碍相关。结论:性别、心律失常、服药种类、血运重建次数、急诊血运重建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发生心境障碍的危险因素。其中,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女性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男性的2.523倍,合并心律失常者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未合并者的2.323倍,行急诊血运重建患者发生心境障碍的概率是未行的5.367倍,随着服药种类和血运重建次数的增加,心境障碍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研究三“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目的:探讨“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宁心安神中药对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和可能存在的起效机制,科学回答宁心安神中药具有双心同调的作用。方法:选择符合纳入标准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患者,分为中药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中药治疗组在西药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宁心安神中药,干预4周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中医证候疗效、生活质量改善、心境状态改善,并收集患者0、4周血清,探讨宁心安神中药对HPA轴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结果: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疗效肯定。在临床疗效上,心境状态积分、心绞痛积分、中医次症积分、焦虑或抑郁方面中药治疗组优于西药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血清学指标方面,两组治疗后VEGF有上升趋势,ACTH、NE有下降趋势,但均无统计学差异;治疗组CORT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中药对心境状态和躯体症状均有较大程度的改善,具有双心同调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抑制HPA轴的过度激活及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有关。

贾思涵[9](2020)在《参元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1、观察参元丹(ShenYuanDan,SYD)对气虚血瘀证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UA)患者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作用的有效性和安全性。2、基于血清氧化三甲胺(Trimetylamine oxide,TMAO)水平变化,探讨SYD对PCI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的影响。3、探究 SYD 对 TMAO 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研究方法:1、采用随机、对照的观察方法,纳入125例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心血管科拟行择期PCI治疗且证属气虚血瘀证的UA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规范化治疗,试验组在规范化治疗基础上于术前3天至术后30天加用SYD,服用方法为每次4粒,每日3次。临床观察包括:(1)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Peri-procedure myocardial injury,PMI)发生率。(2)术前、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术后7天肌酸激酶同工酶MB(Creatine Kinase MB,CK-MB)水平。(3)治疗前、术后30天中医证候积分。(4)术后 30 天 MACEs(major adverse cardiovascular events,MACEs)。(5)安全性监测。2、上述最终纳入患者中随机抽取20例,观察治疗前、术后24小时血清TMAO 水平。3、待培养细胞处于对数生长期且细胞达到80%融合后,将HUVEC分为以下五组:对照组、模型组(300umol/LTMAO)、SYD低剂量组(300umol/LTMAO+25ug/mL SYD)、SYD 中剂量组(300umol/LTMAO+50ug/mL SYD)、SYD 高剂量组(300umol/LTMAO+100ug/mL SYD),各组细胞使用无血清DMEM培养基孵育12h后,加入相应浓度的TMAO及SYD药物,继续孵育6h后收集各组细胞和上清液。检测各组细胞中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含量,各组上清液中丙二醇(Malondialdehyde,MDA)、白介素-1 β(Interleukin-1 β,IL-1 β)、白介素-18(Interleukin-18,IL-18)含量。研究结果:1、125例受试者完成本试验,其中试验组60例,对照组65例。(1)基线情况:试验组与对照组纳入患者的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2)PMI发生率:125例纳入患者中有19例发生了 PMI,总发生率15.2%;其中试验组5例、对照组14例,试验组PM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8.3%VS 21.5%,P<0.05)。(3)CK-MB:两组患者PCI术前CK-MB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11.28±7.45 VS 12.67±3.53,P=0.180>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术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4小时、24小时CK-MB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CK-MB水平较术后4小时、24小时回落并接近术前水平,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24小时比较,术后7天CK-MB水平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4小时、术后24小时CK-MB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7天CK-MB水平相当,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中医证候积分:两组患者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8.63±3.31 VS 9.15±3.23,P=0.925>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30天中医证候积分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术后30天中医证候积分下降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中医证候疗效比较,试验组总有效率96.66%,对照组总有效率90.77%,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MACEs发生率及安全性监测:有7名患者发生了术后胸痛再住院,其中试验组2名、对照组5名(3.33%VS 7.69%,P=0.290>0.05),没有患者出现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病变再次血运重建。试验期间无试验药物相关的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良好。2、肠道菌群代谢产物TMAO:20例受试者完成本试验,其中试验组9例,对照组1 1例。两组纳入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试验组和对照组治疗前TMAO水平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与治疗前比较,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24小时TMAO水平均有升高的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比较:试验组术后24小时TMAO水平升高程度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1)氧化应激: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ROS、MDA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SYD中、高剂量组ROS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YD各剂量组MDA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炎症因子: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细胞内IL-1 β、IL-18的含量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比较,SYD各剂量组IL-1β含量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SYD各剂量组有降低IL-18含量的趋势,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SYD对择期PCI气虚血瘀证UA患者具有一定的围手术期心肌保护作用,具有改善择期PCI患者预后的潜在可能,应用安全。2、SYD对择期PCI患者围手术期心肌保护作用可能与改善肠道微生态相关。3、SYD可能通过抑制氧化应激及炎症反应,减轻TMAO诱导的HUVEC损伤,对内皮细胞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许吉[10](2019)在《芪参益气滴丸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对160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进行研究,以观察常规治疗加用芪参益气滴丸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共选取2017年01月·2018年11月在常州市中医医院急诊胸痛中心和心内科就诊的UAP且行PCI术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80人和治疗组80人。对照组按照冠心病诊疗指南进行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芪参益气滴丸1袋一次,3次/天。疗程共30天。观察PCI术后不良反应及主要心血管事件(MACE)、心绞痛疗效评价、心电图变化、心功能指标(LVEF、LVEDD、LVESD)、炎症因子(IL-6、IL-8、TNF-α)、T 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凝血功能指标(APTT、TT、FIB)、血脂相关指标(TG、TC、LDL-C)等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情况均较前明显改善,对照组总有效率78.75%,治疗组总有效率93.75%,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疗效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前后心电图结果均较前明显改善,其中对照组总有效率77.50%,治疗组总有效率88.75%,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疗效更明显(P<0.05)。3.对照组与治疗组在治疗前、治疗后7天LVEF、LVEDD、LVESD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在治疗一个月后,治疗组LVEF较对照组升高明显,LVEDD和LVESD较对照组明显缩小,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IL-6、IL-8及TNF-α水平均显着降低,且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5.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CD3+、CD4+及CD4+/CD8+指标显着升高,且治疗组显着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两组CD8+指标均不同程度下降,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着。6.对照组与治疗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其中PT、APTT、TT均有不同程度延长,但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FIB)有不同程度下降,而治疗组在治疗后优于同期对照组(P<0.05)。7.与治疗前对比,治疗后两组TG、TC、LDL-C显着降低,且治疗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均P<0.05)。8.治疗组30天后不良反应发生较对照组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MACE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芪参益气滴丸可明显提高PCI术后的临床疗效,还具有改善心功能、提高免疫力、降低FIB含量,减少并发症的作用,能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示芪参益气滴丸是防治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有效药物,具有稳定斑块及抗炎作用,其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二、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研究材料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2 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2 观察指标
    3 实验室检测
    4 疗效评定
        4.1 无复流现象的评价
        4.2 出血事件根据REPLACE-2 研究出血评分标准分为非致命性出血
    5 统计学方法
结果
    1 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
    2 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CTFC结果比较
    3 比较各组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水平
    4 比较各组患者的BNP、LVEF及 LVEDD
    5 比较各组患者的MACE发生率
    6 比较各组患者出血及血小板减少的发生情况
    7 比较各组ET、VEGF、IL-6及hs-CRP等血管内皮功能和炎症指标
    8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与心功能参数相关性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急性冠脉综合征治疗手段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或缩略词表
致谢

(2)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效果的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前言
第2章 资料与方法
    2.1 检索策略
    2.2 文献纳入标准
        2.2.1 研究类型
        2.2.2 文献对象纳入与排除标准
        2.2.3 干预措施
        2.2.4 主要观察指标
    2.3 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
    2.4 统计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方法学质量评价
    3.3 统计分析结果
    3.4 各项结局指标的Meta分析结果
        3.4.1 术后TIMI血流分级
        3.4.2 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
        3.4.4 左室射血分数(LVEF)
        3.4.5 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s)
        3.4.6 出血并发症
        3.4.7 术后(完全)ST段回落率(STR)≥70%
        3.4.8 临床应用替罗非班的亚组分析
        3.4.9 发表偏倚评价
第4章 讨论
    4.1 无/慢复流现象
        4.1.1 发生机制
        4.1.2 预测因素
        4.1.3 诊断方法
    4.2 临床用药种类
    4.3 替罗非班的优势与劣势
第5章 结论
第6章 研究的局限性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综述 替罗非班与无复流现象
    1. 急性ST抬高型心肌梗死与无复流
    2. 无复流现象
        2.1 无复流现象
        2.2 无复流与内皮细胞损伤
        2.3 无复流与微血管阻塞及痉挛
    3. 替罗非班与无复流的关系
    4. 替罗非班在无复流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2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2.1 国外发展现状
        2.2 国内发展现状
    3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手术入路发展现状
    4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及影响
        4.1 穿刺点出血及影响
        4.2 术侧肢体疼痛及影响
        4.3 术侧肢体肿胀及影响
    5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并发症干预现状
        5.1 术侧手部抬高干预现状
        5.2 术侧手部功能锻炼干预现状
        5.2.1 手指操干预现状
        5.2.2 握力锻炼干预现状
        5.3 中医护理干预方法干预现状
        5.3.1 中药外敷干预现状
        5.3.2 穴位按摩干预现状
    6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心理变化
    7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围手术期负性情绪及影响
        7.1 负性情绪产生的原因
        7.2 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
    8 经桡动脉冠状动脉介入术围手术期心理干预现状
    9 文献小结
    10 本研究干预方法形成的理论依据
临床研究
    1 研究方法
    2 临床资料
        2.1 研究对象
        2.2 入选标准
        2.2.1 纳入标准
        2.2.2 排除标准
        2.2.3 脱落病例
        2.3 样本量计算
    3 研究方案
        3.1 对照组研究方案
        3.1.1 术前护理措施
        3.1.2 术中护理措施
        3.1.3 术后护理措施
        3.2 试验组研究方案
        3.2.1 干预措施
        3.2.1.1 情绪放松疗法
        3.2.1.2 功能锻炼
        3.2.2 干预时间
        3.2.3 干预流程
        3.2.4 注意事项
    4 评价指标
        4.1 一般资料(见附录2)
        4.2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见附录3)
        4.3 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见附录4)
        4.4 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见附录5)
        4.5 心境状态变化情况(见附录6)
        4.6 安全性指标及判定标准
    5 统计学方法
    6 资料收集
        6.1 资料收集前准备
        6.2 资料收集方法
    7 质量控制
        7.1 样本分组质量控制
        7.2 手术质量控制
        7.3 干预质量控制
        7.4 评价指标测量质量控制
        7.5 数据录入质量控制
    8 伦理原则
    9 技术路线
    10 研究结果
        10.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
        10.2 两组患者干预前凝血酶原时间和血小板数量对比
        10.3 两组患者术中手术时长和肝素使用剂量对比
        10.4 两组患者桡动脉止血器初始压力值对比
        10.5 两组患者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对比
        10.6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情况对比
        10.7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程度对比
        10.8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情况对比
        10.9 两组患者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程度对比
        10.10 两组患者干预前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10.11 两组患者干预后简明心境状态量表评分对比
        10.12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10.13 围手术期干预措施评价结果
讨论
    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对比分析
    2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穿刺点出血的影响
    3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肢体疼痛的影响
    4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术后术侧手指肿胀的影响
    5 实施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患者心境状态的影响
    6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的探讨
        6.1 围手术期干预过程安全性的探讨
        6.2 围手术期干预内容、干预方式、干预时间的探讨
    7 研究局限性
    8 展望
结论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知情同意书
    附录2 PCI术患者一般资料问卷
    附录3 术后穿刺点出血情况记录表
    附录4 术后疼痛情况记录表
    附录 5 术后手指肿胀情况记录表
    附录 6 简明心境状态量表(Brief Profile Of Mood States,BPOMS)
    附录7 指导手册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目的及意义
2 指南制定方法
    2.1 临床问题构建
    2.2 中成药遴选
    2.3 检索策略
    2.4 文献纳入及排除标准和资料提取
        2.4.1 纳入标准
        2.4.2 排除标准
        2.4.3 资料提取
    2.5 纳入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评价
    2.6 证据综合分析
    2.7 证据质量评价与推荐标准
    2.8 推荐意见形成
3 推荐意见及证据描述
    3.1 稳定性心绞痛
        3.1.1 临床问题
        3.1.2 推荐意见
        3.1.3 证据描述
        3.1.3.1 通心络胶囊(1C)
        3.1.3.2 脑心通胶囊(1C)
        3.1.3.3 丹蒌片(2B)
        3.1.3.4 麝香保心丸(1B)
        3.1.3.5 复方丹参滴丸(1B)
        3.1.3.6 丹红注射液(2D)
        3.1.3.7 红花注射液(2C)
        3.1.3.8 芪参益气滴丸(1C)
    3.2 不稳定性心绞痛
        3.2.1 临床问题
        3.2.2 推荐意见
        3.2.3 证据描述
        3.2.3.1 通心络胶囊(1C)
        3.2.3.2 脑心通胶囊(2D)
        3.2.3.3 丹蒌片(2C)
        3.2.3.4 麝香保心丸(1B)
        3.2.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2.3.6 血府逐瘀胶囊(2D)
        3.2.3.7 丹红注射液(1C)
        3.2.3.8 红花注射液(2D)
        3.2.3.9 参麦注射液(2C)
    3.3 急性心肌梗死
        3.3.1 临床问题
        3.3.2 推荐意见
        3.3.3 证据描述
        3.3.3.1 麝香保心丸(1B)
        3.3.3.2 参麦注射液(2C)
    3.4 围介入手术期
        3.4.1 临床问题
        3.4.2 推荐意见
        3.4.3 证据描述
        3.4.3.1 通心络胶囊(1C)
        3.4.3.2 脑心通胶囊(2D)
        3.4.3.3 丹蒌片(2B)
        3.4.3.4 麝香保心丸(1C)
        3.4.3.5 复方丹参滴丸(1C)
        3.4.3.6 丹红注射液(2C)
        3.4.3.7 参麦注射液(2C)
    3.5 冠心病心律失常
        3.5.1 冠心病合并室性期前收缩
        3.5.1.1 临床问题
        3.5.1.2 推荐意见
        3.5.1.3 证据描述
        3.5.1.3.1 稳心颗粒(1B)
        3.5.1.3.2 参松养心胶囊(1C)
        3.5.2 冠心病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
        3.5.2.1 临床问题
        3.5.2.2 推荐意见
        3.5.2.3 证据描述
        3.5.3 冠心病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
        3.5.3.1 临床问题
        3.5.3.2 推荐意见
        3.5.3.3 证据描述
        3.5.3.3.1 参松养心胶囊(1C)
        3.5.3.3.2 稳心颗粒(1C)
    3.6 冠心病心力衰竭
        3.6.1 临床问题
        3.6.2 推荐意见
        3.6.3 证据描述
    3.7 心绞痛急性发作
        3.7.1 临床问题
        3.7.2 推荐意见
        3.7.3 证据描述
        3.7.3.1 速效救心丸(1C)
        3.7.3.2 复方丹参滴丸(1C)
        3.7.3.3 麝香保心丸(1C)
        3.7.3.4 宽胸气雾剂(1C)
4 中成药治疗冠心病药物推荐及证候分型判断流程(见图1、图2)
5 本指南的局限性及不足之处
    5.1 药物的遴选
    5.2 干预措施
    5.3 结局指标
    5.4 证据的筛选
    5.5 诊断标准
    5.6 辨证分型
    5.7 共识结果
6 更新计划
    6.1 更新时间
    6.2 更新方法

(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短期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荟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2.1 数据来源与检索策略
        2.1.1 数据来源
        2.1.2 检索策略
    2.2 研究选择
        2.2.1 研究类型
        2.2.2 研究对象
        2.2.3 干预措施
        2.2.4 结局指标
        2.2.5 纳入标准
        2.2.6 排除标准
    2.3 资料提取
    2.4 质量评价
    2.5 数据分析
        2.5.1 效应量
        2.5.2 异质性检验和统计效应模型
        2.5.3 数据汇总
        2.5.4 敏感性分析、亚组分析
        2.5.5 样本量计算
        2.5.6 发表偏倚检测
第三章 结果
    3.1 文献检索结果
    3.2 纳入研究和患者的基线资料
    3.3 纳入研究的质量评价
    3.4 分析结果
        3.4.1 有效性结局评估
        3.4.2 安全性结局评估
        3.4.3 敏感性分析和亚组分析
        3.4.4 试验序贯分析
第四章 讨论
    局限性
第五章 结果与展望
    1.结论
    2.研究展望
第六章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文献综述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患者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最佳持续时间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文献综述
    一、中医临床个体疗效评价方法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二、疗效预测模型与方法的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一部分 引导中医证据支撑临床决策:理论探讨和研究思路
    一、循证医学实践模式下中医证据与临床理论的连接
    二、支持中医证据向临床决策转化的个体化评价研究思路
第二部分 依托临床试验数据构建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
    一、依托试验原始数据的指标选择与处理
    二、依托原始数据的个体差异情况分析
        (一) 应用主成分分析模型分析试验内个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二) 应用系统评价方法分析试验外群体间特征差异情况
    三、建立依托试验个体疗效评价的综合指标权重
        (一) 基于德尔菲法建立个体疗效评价指标权重
        (二) 结合层次分析与德尔菲法建立基线特征指标权重
    四、基于灰色关联分析法构建疗效预测模型
第三部分 中医证据个体适用性评价方法的应用研究
    一、基于依托试验内新患者数据的验证研究
    二、基于回顾性病例数据的验证研究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1 依托试验方案简介
    附录2 心电图指标评价表
    附录3 系统评价检索式
    附录4 专家问卷调查表
    附录5 验证研究伦理审核批件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7)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冠心病合并糖尿病介绍
    1.2 药物干预治疗介绍
        1.2.1 匹伐他汀钙
        1.2.2 替格瑞洛
        1.2.3 联合用药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2章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试剂及仪器
    2.3 相关标准
        2.3.1 稳定型心绞痛
        2.3.2 糖尿病
        2.3.3 缺血风险更高的慢性冠脉综合征患者
        2.3.4 心功能评定标准
        2.3.5 冠脉Gensini评分标准
    2.4 临床疗效评定
        2.4.1 心电图疗效评定
        2.4.2 糖尿病疗效评定
    2.5 实验方法
        2.5.1 治疗方法
        2.5.2 研究项目
    2.6 统计学分析
第3章 结果
    3.1 一般社会学资料分析
    3.2 治疗前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比较
    3.3 治疗前后心电图变化比较
    3.4 治疗前后心绞痛疗效比较
    3.5 治疗前后心功能变化比较
    3.6 两组患者总体疗效比较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糖尿病合并稳定性心绞痛药物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8)“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基于“血-脉-心-神”一体观探讨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理论研究
    1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基础
        1.1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起源
        1.2 “血-脉-心-神”一体观理论核心
    2 “血-脉-心-神”一体观对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认识
        2.1 心境障碍概述
        2.2 血脉失和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前期基础
        2.3 心体受损,神不安位是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发生的根本病机
    3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策略分析
第二部分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危险因素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资料
        2.2 数据收集与管理
        2.3 统计学分析
        2.4 研究流程图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描述
        3.2 单因素分析
        3.3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4 小结一
第三部分 “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
    1 研究资料
        1.1 资料来源
        1.2 病例纳入
    2 研究方法
        2.1 干预方法
        2.2 干预时间
        2.3 数据收集与管理
        2.4 质量和安全性控制
        2.5 结局评价
        2.6 实验试剂及步骤
        2.7 统计学分析
    3 研究结果
        3.1 一般资料描述
        3.2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心绞痛、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生活质量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0、4 周心境状态比较
        3.5 小结二
        3.6 两组患者0、4 周血清学指标比较
        3.7 小结三
讨论
    1 从“血-脉-心-神”一体观角度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优势性
    2 冠心病血运重建后易患精神心理疾病的人群特征探讨
    3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疗效分析
    4 “血-脉-心-神”一体观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起效机制探讨
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一 中医对“神”的认识及现代内涵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应激反应在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再发心绞痛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参元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中英文缩略词
上篇 临床研究
    第一章 参元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参元丹对PCI围手术期肠道微生态代谢产物氧化三甲胺的影响
        前言
        第一节 资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参元丹对氧化三甲胺诱导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潜在机制探究
        前言
        第一节 材料与方法
        第二节 研究结果
        第三节 分析讨论
        参考文献
下篇 文献综述 中医药干预PCI围手术期心肌损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10)芪参益气滴丸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表
致谢

四、华法令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后心肌缺血的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对急性心肌梗死PCI患者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水平的影响与预后的关系[D]. 郭敏. 青岛大学, 2021
  • [2]替罗非班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中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无复流效果的Meta分析[D]. 张正杰. 南昌大学, 2021(01)
  • [3]围手术期干预措施对PCI患者术后并发症和心境状态的影响[D]. 唐慧峰.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中成药治疗冠心病临床应用指南(2020年)[J]. 毛静远,吴永健,史大卓.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09)
  • [5]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患者短期与标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对比:荟萃分析[D]. 张文娇. 兰州大学, 2021(12)
  • [6]基于临床试验原始数据探索中医证据个体化适用性评价方法[D]. 关曼柯.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
  • [7]替格瑞洛对中低危稳定型心绞痛合并糖尿病患者的效果研究[D]. 王瑶. 南昌大学, 2021(09)
  • [8]“血-脉-心-神”一体观指导下的宁心安神法干预冠心病血运重建后心境障碍的临床研究[D]. 严志鹏.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参元丹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择期PCI围手术期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及肠道微生态的影响[D]. 贾思涵.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芪参益气滴丸对经皮冠脉介入治疗的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预后的影响[D]. 许吉. 苏州大学, 2019(04)

标签:;  ;  ;  ;  ;  

华法林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心肌缺血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