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链球菌病综合征调查报告

猪链球菌病综合征调查报告

一、架子猪链球菌病综合症的调查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罗厚强[1](2017)在《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以草为主的地方特色品种,藏猪因对高海拔地区严寒、缺氧等极端气候具有极好的适应能力而成为青藏高原牧民主要的食物来源和经济来源,其作用不可或缺。由于采取自由放牧的形式,粗放的管理模式,畜群结构不合理以及藏猪品种的退化,再加上薄弱的疾病防控意识,因此近年来藏猪的各种疾病,尤其是寄生虫疾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其中最为常见的寄生虫是蛔虫和细颈囊尾蚴,一旦发生感染,严重影响藏猪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不但给藏猪产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同时也会提高人类感染人畜共患寄生虫疾病的风险。故本研究在西藏藏猪消化道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蛔虫和细颈囊尾蚴的分离和鉴定以及线粒体基因组学等方面展开调查和研究,结果如下:1.西藏林芝地区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情况调查采用寄生虫学完全剖检法、粪便虫卵检查法,112头屠宰藏猪、73份粪便进行寄生虫病流行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共检测出寄生虫11种,隶属于5门、6纲、9目、10科、10属,其中线虫5种,绦虫蚴2种,原虫2种,吸虫1种,棘头虫1种。优势虫种为细颈囊尾蚴(42.9%)、野猪后圆线虫(38.4%)、棘球蚴(33.0%)、蛔虫(30.4%)、肝片吸虫(26.8%)、食道口线虫(18.8%)、毛首线虫(15.2%)、球虫(15.1%)、结肠小袋纤毛虫(6.8%)、蛭形巨吻棘头虫(5.6%)、六翼泡首线虫(2.7%)。调查结果表明,林芝地区藏猪胃肠道寄生虫感染普遍,感染率较高。2.藏猪蛔虫nad1、cox1和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试验以屠宰藏猪体内分离的蛔虫为研究对象,运用PCR方法,以不同引物分别扩增nad1、cox1和cox2三个基因序列,扩增后的片段纯化后克隆至pGEM?-T Easy载体,转化,并对扩增后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藏猪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藏猪蛔虫的nad1、cox1和cox2序列均与猪蛔虫(登录号:X54253.1,猪蛔虫)相似性为99%。调查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蛔虫属于猪蛔虫。本研究是首次通过藏猪蛔虫三个线粒体基因片段nad1、cox1、cox2进行分离、鉴定和分子标记。3.藏猪细颈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本研究以西藏林芝地区屠宰藏猪体内分离出来的细颈囊尾蚴为研究对象,用ELISA和PCR方法,首次扩增藏猪细颈囊尾蚴的cox2基因序列,并对扩增后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和序列分析,以鉴定藏猪蛔虫的种类。结果显示:藏猪细颈囊尾蚴的血清抗体阳性率平均为43.93%(2014:42.86%;2015:45.35%),其中公猪和母猪的阳性率分别为43.39%,44.56%,不同年龄段的藏猪细颈囊尾蚴的阳性率范围为30.20%63.79%,结果显示:本次分离到细颈囊尾蚴株与甘肃、青海和四川分离株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本研究是首次通过对藏猪细颈囊尾蚴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cox2基因进行分离和鉴定,旨在为西藏地区藏猪细颈囊尾蚴的防治提供流行病学和分子生物学数据。4.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本试验对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的线粒体DNA进行提取、建库和测序、功能注释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表明:猪蛔虫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4128 bp,编码基因12个(cox1-3,nad1-6,nad4L,atp6,cytb)、rRNA 2个(rrnL、rrnS)、t RNA 35个;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3607 bp,编码基因12个(cox1-3,nad1-6,nad4L,atp6,cytb)、rRNA2个(rrnL,rrnS)、t RNA 22个。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碱基A、T含量明显高于C、G含量,分别为71.74%和70.90%。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密码子分别为4385(不含终止密码子304个)和4194个(不含终止密码子341个)。两者密码子种类均为63个,TTT使用最多,分别为15.51%和10.44%;蛔虫最少的为CAA(0.05%)、CGC(0.05%),细颈囊尾蚴最少的为CGC(0.05%)。均翻译20种氨基酸,猪蛔虫苯丙氨酸、亮氨酸、缬氨酸比例最高,为17.13%、16.03%、10.86%;细颈囊尾蚴为亮氨酸、苯丙氨酸、缬氨酸比例最高,为16.48%、11.76%、11.06%。猪蛔虫氨基酸比列最低的为谷氨酰胺(0.73%)、组氨酸(0.62%);细颈囊尾蚴氨基酸比列最低的为谷氨酰胺(1.29%)、色氨酸(1.67%)、丙氨酸(1.81%)。进化分析表明:藏猪蛔虫与人蛔虫(NC-016198.1)同源性高达99%;与X54253.1同源性高达99%;与中国湛江分离虫体(登录号为HQ704901.1)同源性为98%。该结果与之前报道的人蛔虫与猪蛔虫高度同源结果一致,进一步证实了二者可能为同一种虫体。藏猪细颈囊尾蚴与参考的甘肃分离株(登录号:GQ228819.1)同源性均高达99%。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西藏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病学调查以及2种常见寄生虫(蛔虫、细颈囊尾蚴)进行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较为全面了解藏猪常见消化道寄生虫的流行情况,并通过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及线粒体基因组测序,这对于了解藏猪寄生虫的分离鉴定、进化分析,种内遗传变异情况,乃至藏猪寄生虫的防控具有重大的意义。

李莹莹[2](2014)在《广西陆川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文中提出为了摸清近年来广西陆川县纯种陆川猪群中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porcine respiratory disease complex, PRDC),即猪圆环病毒2型(Porcine Circovirus Type2, PCV2)、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 Mhp)、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 SS)、猪附红细胞体(Swine Eperythrozoon, E.suis)、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 APP)以及最近报道的协同病原猪细环病毒(Torque torque sus virus, TTSuV)等疾病的流行情况,并为制订一套适合陆川猪养殖实际及陆川猪呼吸道主要相关疫病综合防控技术和诊断技术规范提供理论基础,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期间,对广西23个陆川猪猪场及养殖户采集到的650份血清样品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 ELISA)分别进行了PCV2、Mhp、PRRSV及APP的血清学检测,其中,未免疫苗的哺乳仔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4.67%、34.38%、41.82%以及12.00%,保育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76.72%、57.89%、60.00%以及17.24%,育肥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06%、79.36%、68.00%以及12.34%,母猪后备母猪公猪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5.71%、27.66%、40.00%以及47.77%。对131份组织样品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和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everse transcription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T-PCR)的方法分别进行了PCV、Mhp、PRRSV、SS、E.suis、HPs、APP以及协同病原TTSuV1、TTSuV2的病原学检测,病原阳性率分别为50.38%(66/131)、21.37%(28/131)、9.92%(13/131)、12.21%(16/131)、27.48%(36/131)、4.58%(6/131)、0.00%(0/131)、28.24%(37/131)、42.75%(56/131),其中,PCV2、E.suis、 TTSuV1及TTSuV2感染最为严重。在99份阳性样品中,单一感染的样品只有26份,PRDC多表现为混合感染,两种以上病原体混合感染的样品占73.74%(73/99),从混合感染的模式看,陆川猪的呼吸道疾病多以二重和三重感染类型为主,其占混合感染样品的阳性率分别为34.25%(25/73)、32.88%(24/73);在混合感染的病原体中,以PCV2混合其它病原感染是最为常见的感染类型,其占混合感染样品的73.97%(54/73),而对陆川猪呼吸道敏感的Mhp仅占34.25%(25/73)。从抗原和抗体检测结果表明,陆川猪猪场普遍存在PRDC的相关病原感染,但各阶段猪群之间PRDC的感染状况不尽相同。本研究为给陆川猪感染最严重的PCV2的流行变异情况提供基础资料及其相关疾病的防制提供参考,采用PCR方法将经双抗及滤器处理过的陆川猪PCV2阳性病料接种到PCV阴性的PK-15细胞上,盲传8代后,抽提细胞毒的DNA,用PCR方法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ndirect immunoinfluscent assay, IFA)鉴定后,表明已分离到具有感染性的两株PCV2毒株,分别命名为LCa株和LCb株。克隆分离株的全基因组,并对序列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两株毒株全基因组长均为1767bp,分离株之间的全基因组核苷酸同源性为99.0%,与GenBank上发表的国内外参考毒株的同源性为94.9%~99.1%,与国内外参考毒株之间的核苷酸同源性差异不大,其进化不存在明显的地域相关性。分离株的ORF1的基因长度均为945bp,其ORF1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和其所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均为99.9%以上,非常保守。分离株的ORF2基因长度为702bp,其ORF2基因之间的核苷酸和其所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99.3%和98.7%,较保守。遗传进化分析表明两株分离株均属于PCV2b亚型。

闫振宇[3](2012)在《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禽流感、口蹄疫、甲型H1N1、猪链球菌等重大公共卫生突发事件的频繁发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作为这些突发公共事件罪魁祸首的重大动物疫病,具有致病性强、易感性烈、传播迅速、人畜共患等特点;并随着经济发展及公众消费结构的转变,正通过食物链将更多的人暴露在动物疫情风险之下,引起了更广泛人群的关注和反应。其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影响已远远超过其对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的直接危害,极易引发大规模公共卫生危机,形成社会恐慌和政府的信任危机。对于“稳定压倒一切”为发展前提的中国,重大动物疫情的频发对我国政府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严峻考验。由于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是一个社会性突发事件管理问题,公众的有效参与和协同应对必不可少。综观前人研究成果,大量理论分析和经验研究证明,有效的风险沟通,能够激发公众理性、降低公众恐慌程度、促使公众对突发事件风险形成准确的认知,并进行理性行为决策,平缓疫情的社会影响。因此,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的顺利实施及其有效性,取决于利益相关群体理性风险认知及风险应对行为的形成,而风险沟通为此提供了有效的途径。那么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领域,风险沟通的作用机理如何?如何通过风险沟通合理调整利益相关群体的风险认知和决策行为,协同理性应对重大动物疫情风险?如何从风险沟通的角度,提升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效能,完善我国重大动物疫情的应急管理?是极具实际研究意义的问题。本论文以风险认知理论、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利益相关者理论以及前景理论等为基础,从理论和经验角度分析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和完善途径。并以养殖农户及消费者的问卷调研数据为依据,运用案例分析、因子分析、结构方程模型以及多元有序选择模型等方法,以养殖农户和消费者为重点研究对象,基于重大动物疫情突发情景中疫情相关信息对养殖农户及消费者风险认知与决策行为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分析,对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养殖农户和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策略进行了深入探讨。在此基础上,从风险沟通角度对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完善提出意见和政策建议,期望借助贯穿应急管理始终的风险沟通机制来解决政府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方面存在的诸多问题。论文分为七章,主要的研究结论如下:(1)基于前景理论分别构建了重大动物疫情下个体行为决策模型和群体行为空间模型,从理论上论证了风险沟通在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风险沟通可调节个体决策者对风险内容和风险发生概率的感知以及对政府的信任程度,来优化其决策价值函数,降低个体对动物疫情突发事件的过度敏感性,促使公众采取积极的风险应对行为。风险沟通过程中,增加疫病风险内容信息、疫病发生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三类信息的密度,可有效缩小重大动物疫病突发事件下的公众群体行为空间,降低政府应急管理难度。(2)通过我国禽流感事件、四川猪链球菌事件以及英国疯牛病事件的案例分析,从实践角度论证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重点分析了养殖农户和消费者两个群体在重大动物疫情突发事件中的角色以及政府对其采取的沟通措施及应急效果。分析表明,风险沟通是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有效手段,合理的风险沟通可以起到有效疫情控制作用,反之,将扩大动物疫情的负面影响。养殖农户对动物疫情风险的认知及其应对行为直接影响政府疫情控制措施的实施及有效性,而消费者对突发动物疫情下的安全风险感知及应对行为又决定了动物疫情突发事件影响的深度和广度。因此,养殖农户和消费者是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风险沟通的重点对象,在应急管理中要注重把握养殖农户及消费者的风险认知状况,采取合适的风险沟通策略。(3)通过疫病风险信息对养殖农户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的风险沟通策略。结果表明,疫病内容信息、疫病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以风险认知为中介变量,对农户决策行为具有显着影响,是动物疫情风险沟通重点传递的信息内容。政府在与养殖农户进行风险信息交流时,应偏重使用视频、音频、图示,以及人际之间的信息交流与培训。同时,区分信息的实时性差异并选择合适的信息沟通渠道,对于大部分疫病内容信息可以主要通过书籍、报刊、资料等形式发放给养殖农户,多用图示讲解的形式宣传疫情信息风险内容。对于疫病发生概率信息和政府控制措施信息,更多要求实时性传达给养殖农户,这类信息的沟通渠道以电视为主,沟通过程中要综合运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渠道。(4)通过疫病风险信息对消费者风险认知及行为决策的影响机理及路径的实证研究,分析了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的风险沟通策略。结果表明,重大动物疫情发生时,消费者的风险认知主要有健康损失、社会损失、心理损失和金钱损失四个维度,其中身体健康损失是最重要的维度。降低消费者动物疫情下食品质量安全风险认知的信息渠道按显着性降序排序依次为:政府、报纸、电视、专家,其中政府渠道的影响最为显着;消费者的文化程度、疫情时期食品安全风险的认知、以及非疫情时期市场上食品质量安全水平的评价对其自身积极消费行为存在显着影响。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过程中,政府和消费者的风险沟通重点应放在降低消费者健康损失不确定性上。政府应主动、及时公开疫情相关信息,满足消费者的疫病信息需求,同时加强日常食品安全的监测和保障水平,维护政府权威及消费者对政府机构的信任。本论文有别于一般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研究,以风险沟通为研究视角,综合运用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法,理论和实证研究了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探讨了重大动物疫情下政府-养殖农户以及政府-消费者之间风险沟通策略。提出了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的完善意见及政策建议。研究过程理论联系实践,研究结论更具现实参考意义。

金俊杰[4](2010)在《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文中认为“猪高热病”是以高热、食欲减退或废绝、皮肤发红为特征的一种猪的传染病,该病病因未明,已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的损失。自2001年以来在温州部分县市区零星发生,以后相继增多。该病在2006年7月份开始在温州地区呈现流行趋势,2007~2008年相对趋缓,2009年又有所反复,严重影响我市养猪业。在“猪高热病”的影响下,2007~2009年猪价飞涨,国家、省、市各级政府出台多项政策扶持养猪业,期间温州市养猪业迅猛发展,已建成(在建)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214个,总投资3.5亿元,建设用地面积3000多亩,新改扩建栏舍20万多平方米,温州市养猪业呈现出向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转型升级。“猪高热病”的发病范围广、病情复杂、病原多样,为了弄清温州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原,找出一条切实可行的综合防治措施。我们对采集与部分病例的病料送国内各大专院校和研究所进行PCR、病毒分离等病原检测分析,发现猪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的检出率为100%,猪瘟检出率为65%以上,猪伪狂犬和猪流感为阴性,表明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为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同时运用ELISA试剂盒和间接血凝检测试剂盒对2004~2009年间的血清样品进行检测发现,2004~2006期间,猪圆环病毒2型、猪蓝耳病抗体阳性率在逐年升高,猪瘟抗体合格率却一直下降、猪伪狂犬病野毒抗体也一直在下降,猪流感的抗体却呈现明显的季节性,进一步证实了猪蓝耳病病毒、猪圆环病毒2型、猪瘟病毒为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病毒性病原,而猪伪狂犬病毒、猪流感病毒与我市的“猪高热病”关系不大;通过运用普通琼脂培养基、血琼脂培养基对部分病例进行细菌学分析,从9家猪场分离到的13株细菌中,其中5株链球菌、6株葡萄球菌,1株沙门氏菌,1株大肠杆菌;并将分离的葡萄球菌和链球菌进行动物试验,发现分离的葡萄球菌、链球菌能引起兔子和小白鼠发烧和死亡,具有一定的致病性,表明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是我市“猪高热病”的主要细菌性病原;而药敏试验表明分离的细菌对头孢噻呋、头孢噻肟等新一代头孢类高敏,而青、链霉素耐药。通过显微镜检查、血细胞分析发现弓形体是参与我市“猪高热病”的继发病原,附红细胞体与我市的“猪高热病”关系不大。根据我市“猪高热病”的病因,我们提出坚持自繁自养、减少各种应激、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实行药物保健、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注意饲料卫生等六大防治原则和消毒杀虫技术、药物保健技术、合理的免疫方案三大实用技术,能有效控制温州市的“猪高热病”,提高养猪的经济效益。

成凌志,王继杰,赵树海,颜天强,许宁湘,肖力军,卢毅[5](2007)在《湖南省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今后人感染猪链球菌病的防治方法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卫生部统一的调查方案和诊断标准,对病例进行调查和诊断。[结果]病人的临床症状为脑膜炎,有流行病学史,病原学检测为猪链球菌2型菌株。[结论]2006年8月发生在湘乡的一例病人为湖南省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陈平洁[6](2005)在《广东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文中指出伪狂犬病(Pseudorabies Disease)又称Aujeszky氏病,是由伪狂犬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可以感染多种动物。怀孕母猪主要表现为流产、死胎等繁殖障碍,仔猪表现为体温升高、呼吸困难、神经症状、流涎、生长停滞、体重下降及高死亡率,成年猪感染症状很轻微。目前猪伪狂犬病已在全球范围流行,我国有20多个省市先后发生该病,而且有蔓延和上升的趋势。该病在广东省也普遍存在;严重影响了养猪业的发展。为了弄清广东省PR的流行情况,以便做好防控工作,本论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调查和研究: 1.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的病原调查 从广东省20个地区采集PR疑似病料,经过免疫荧光抗体检测,共检出PR阳性病例148例。除梅州外,在19个地区发现PR,江门、广州、佛山、东莞的病例最多。2000-2002年是PR发生的高峰期,2003年后有下降趋势。仔猪的发病日龄有增大的趋势,仔猪的发病率多集中在10-50%之间,病死率多在50%以上。 2.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对广东省1998-2004年期间PR血清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从空间分布看,东莞、惠州、深圳、阳江、珠海的PR血清阳性率较高,均超过20%,以阳江地区最高(35.36%),清远和汕尾地区最低(<10%)。最高地区的PR血清阳性率是最低地区的3.82倍。2003年,PR在广东省猪场的分布频率为:低于平均血清阳性率(26%)的猪场占60.1%,血清阳性率分布在10%以下的猪场占51.7%,分布频率最高;阳性率分布在10%-100%的猪场比例较为分散。从时间分布上看,PR流行的总体趋势是上升的,2003年达到流行高峰,并且在时间序列上有潜在的规律性,即每隔5个月出现可能一个峰值。通过ARIMA模型预测,2005年1月的PR血清阳性率为14.23%,与真实值15.06%相比,符合程度较好。时间-空间对应分析表明:粤西地区的PR血清流行率最高(20.01%),其次是珠江三角洲(16.7%),粤东(12.78%)、粤北(11.5%)PR血清流行率相对较低。2002年、2003年为珠江三角洲PR流行的高峰期,2001、2000、1999年分别为粤北、粤东、粤西PR流行的高峰期。二维对应分析图概括了原始信息量的83.3%。 3.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将中国PRV分离株与其它地区毒株进行部分基因的同源性分析,发现各地PRV gC、gE、gD、gI、gL、PK和TK基因的同源性较高,但分离自野猪的PRV与来源于猪和狗的病毒同源性较低。从PRV gC、gD、gI、PK和TK基因的系统发生进化树来看,来源于中国的几个毒株形成相对独立的一个支系,与南韩株比较接近,推断PRV的部分基因在进化发育上可能存在

常永成,贾二霞,任明乐,刘永兴,申志宏[7](2001)在《架子猪链球菌病综合症的调查报告》文中研究指明

二、架子猪链球菌病综合症的调查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架子猪链球菌病综合症的调查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Abbreviation)
第一部分 综述部分
    1 寄生虫分类
        1.1 传统分类鉴定
        1.2 分子鉴定
        1.2.1 PCR-RFLP
        1.2.2 RAPD
        1.2.3 AFLP
        1.2.4 SSCP
        1.2.5 DNA序列分析
        1.2.6 线粒体基因组鉴定方法
    2 蛔虫的研究进展
        2.1 虫体形态特征和生活史
        2.2 流行病学
        2.3 临床症状
        2.4 诊断与防治
    3 细颈囊尾蚴的研究进展
        3.1 细颈囊尾蚴的形态特征
        3.2 生活史
        3.3 流行病学
        3.4 诊断
        3.4.1 制片诊断
        3.4.2 分子生物学鉴定
        3.5 鉴别诊断与防治
    4 藏猪概况
        4.1 藏猪的品种特性
        4.2 藏猪疫病的研究概况
        4.2.1 藏猪细菌性疾病的研究
        4.2.2 藏猪病毒性性疾病的研究
        4.2.3 藏猪寄生虫性疾病的研究
    5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二部分 试验部分
    第一章 西藏林芝地区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流行情况调查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动物
        2.2 调查方法
        2.3 虫种、虫卵鉴定
        2.4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藏猪消化道寄生虫感染情况
        3.2 藏猪消化道寄生虫形态特征
        3.2.1 线虫
        3.2.2 绦虫蚴
        3.2.3 吸虫
        3.2.4 原虫
        3.2.5 棘头虫
        3.3 寄生虫的混合感染率
        4 讨论
    第二章 藏猪蛔虫nad1、cox1和cox2基因扩增及序列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虫株与总DNA的提取
        2.2.2 目的基因片段的扩增、纯化与序列测定
        2.2.3 PCR产物检测
        2.2.4 PCR产物纯化
        2.2.5 克隆构建
        2.2.6 序列分析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CR扩增结果
        2.3.2 序列比对结果
        2.3.3 系统进化分析结果
        2.4 讨论
    第三章 藏猪细颈囊尾蚴病流行病学调查及其cox2基因扩增、序列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方法
        2.2.1 调查范围、对象和内容
        2.2.2 血清学检测
        2.3 细颈囊尾蚴的采集
        2.4 基因组总DNA的提取
        2.5 cox2基因片段的扩增、纯化与序列测定
        2.5.1 cox2基因片段的扩增
        2.5.2 PCR产物的回收与纯化
        2.5.3 载体构建
        2.6 序列分析
        2.7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藏猪细颈囊尾蚴的感染情况
        3.2 PCR扩增结果
        3.3 进化分析结果
        4 讨论
    第四章 藏猪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序列测定与分析
        1 研究背景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主要试剂
        2.3 试验方法
        2.3.1 线粒体基因组DNA的提取与检测
        2.3.2 线粒体DNA提取与检测
        2.3.3 构建文库
        2.3.4 DNA末端修复反应
        2.3.5 Adaptor连接
        2.3.6 DNA片段的选择性回收
        2.3.7 PCR扩增
        2.3.8 PCR产物的纯化
        2.3.9 文库质量检测
        2.4 测序
        2.4.1 序列拼接和组装
        2.4.2 基因组分分析
        2.4.3 基因组聚类分析
        2.4.4 功能分类分析
        2.4.5 生物系统发育树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藏猪蛔虫与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测序结果
        3.2 线粒体基因组组分分析
        3.3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A+T含量
        3.4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对应的氨基酸序列
        3.5 两种寄生虫线粒体基因密码子偏好性
        3.6 线粒体基因功能分析
        3.7 线粒体基因进化分析
        4 分析与讨论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
附录 2
附录 3
致谢

(2)广西陆川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陆川猪养殖与疾病现状
        1.1 陆川猪养殖概况
        1.2 陆川猪疫病概况
    2 PRDC研究概况
        2.1 PRDC的流行现状
        2.2 PRDC的主要致病因素
        2.3 PRDC的致病机理
    3 PRDC的主要病原研究进展概述
        3.1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3.2 猪肺炎支原体(Mhp)
        3.3 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
        3.4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3.5 猪附红细胞体(E.suis)
        3.6 猪链球菌(SS)
        3.7 副猪嗜血杆菌(HPs)
        3.8 猪细环病毒(TTSuV)
    4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陆川猪PRDC的流行病学调查
    1 材料
        1.1 血清样品
        1.2 病料样品
        1.3 主要试剂
        1.4 主要仪器设备
        1.5 实验检测引物
    2 方法
        2.1 流行病学相关资料及样品的采集
        2.2 清学检测方法
        2.3 病原学检测方法
    3 结果
        3.1 初步流行病学调查结果
        3.2 清学检测结果
        3.3 病原学检测结果
    4 讨论
        4.1 陆川猪养殖情况讨论
        4.2 血清学与病原学检测情况讨论
        4.3 陆川猪免疫情况讨论
        4.4 陆川猪与其他猪种PRDC相关病原感染情况对比
    5 结论
第三章 陆川猪PCV2的分离鉴定
    1 材料
        1.1 病料来源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1.4 实验检测引物
    2 方法
        2.1 病料处理
        2.2 试剂配制
        2.3 实验室PCR检测
        2.4 组织样品处理
        2.5 病毒的分离
        2.6 分离病毒的PCR鉴定
        2.7 分离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
        2.8 PCV2全基因组的克隆及序列测定
    3 结果
        3.1 组织样品PCR检测结果
        3.2 分离病毒的PCR鉴定结果
        3.3 分离病毒的间接免疫荧光(IFA)鉴定结果
        3.4 分离株全基因的PCR扩增结果
        3.5 重组质粒的酶切鉴定结果
        3.6 序列分析
    4 讨论
    5 结论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英文缩写对照表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3)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突发事件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风险沟通相关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突发事件中风险沟通应用研究综述
        1.2.4 文献简评
    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对象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对象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路线
    1.5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主要的不足
2 基本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重大动物疫情
        2.1.2 风险
        2.1.3 公共风险
        2.1.4 风险沟通
        2.1.5 风险认知
        2.1.6 应急管理
    2.2 理论基础
        2.2.1 风险的社会放大框架
        2.2.2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3 风险认知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现状及问题
    3.1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流行情况
        3.1.1 我国主要动物疫病
        3.1.2 我国重大动物疫病发生情况
    3.2 我国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及其存在的问题
        3.2.1 重大动物疫情的公共风险特征
        3.2.2 发达国家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经验
        3.2.3 我国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
        3.2.4 我国现有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中存在的问题
    3.3 本章小结
4 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
    4.1 引言
    4.2 风险沟通在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作用机理:理论分析
        4.2.1 动物疫情突发时个体行为决策模型-基于前景理论
        4.2.2 动物疫情突发时群体行为与政府疫情应急管理中的风险沟通策略
    4.3 风险沟通在政府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的作用机理:案例分析
        4.3.1 2004年我国高致病性禽流感事件
        4.3.2 2005年四川资阳猪链球菌事件
        4.3.3 英国疯牛病事件
    4.4 本章小结
5 重大动物疫情中养殖农户风险认知、应对行为及风险沟通策略
    5.1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5.2 数据来源与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5.2.1 数据来源
        5.2.2 样本基本特征描述
    5.3 养殖农户对动物疫情的风险认知特征
        5.3.1 养殖农户对“动物疫病”的联想
        5.3.2 养殖农户疫病风险认知的特征
        5.3.3 动物疫病信息对养殖农户动物疫病风险评估的影响
    5.4 养殖农户风险应对行为特征
    5.5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风险沟通、风险认知与风险应对行为的实证分析
        5.5.1 因子分析与量表观察变量项目筛选
        5.5.2 模型参数估计和模式测试
        5.5.3 模型修正和拟合
        5.5.4 结果分析
    5.6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与养殖农户的风险沟通
        5.6.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风险沟通的重点内容
        5.6.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养殖农户风险沟通的主要方式
    5.7 本章小结
6 重大动物疫情中的消费者风险认知、决策行为及其风险沟通策略
    6.1 文献回顾
    6.2 数据来源及样本基本特征
    6.3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及规避行为特征
        6.3.1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认知特征
        6.3.2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规避行为
        6.3.3 消费者猪肉安全风险规避行为特征
    6.4 动物疫病风险信息、风险认知与风险规避行为的实证分析
        6.4.1 重大动物疫情中猪肉质量安全风险信息与风险认知的关系研究
        6.4.2 重大动物疫情中个人特征、风险认知和消费者决策行为的实证研究
    6.5 重大动物疫病应急管理中的政府与消费者的风险沟通策略
        6.5.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的重点内容
        6.5.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中政府-消费者风险沟通的主要方式
    6.6 本章小结
7 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
        7.2.1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减缓阶段
        7.2.2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准备阶段
        7.2.3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响应阶段
        7.2.4 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恢复阶段
    7.3 政策建议
        7.3.1 转变政府应急管理理念,树立风险沟通意识
        7.3.2 整合应急信息系统,建立透明高效的疫病信息管理机制
        7.3.3 完善动物疫情应急管理法规体系,营造良好的风险沟通环境
    7.4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动物疫情风险认知及应对行为调查
附录2 研究生期间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4)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高热病给我国养猪业带来巨大损失
        2、影响新农村建设和和谐社会的构建
        3、威胁着动物源性食品安全
        4、威胁着社会的稳定
        5、严重影响我国的对外贸易和产业结构调整
    三、研究的目的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猪高热病"研究进展
    1.1 流行特点
    1.2 临床症状
    1.3 病理剖检特征
    1.4 病原学
        1.4.1 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PRRS)
        1.4.2 猪瘟(HC)
        1.4.3 猪圆环病毒2型(PCV-2)
        1.4.4 伪狂犬
        1.4.5 弓形体
        1.4.6 附红细胞
        1.4.7 链球菌
        1.4.8 副猪嗜血杆菌
        1.4.9 肠杆菌
    1.5 防治
第二章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2.1 温州市生猪饲养动态
        2.1.1 1949~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生猪存栏量
        2.1.2 1997~2009年间温州市年底母猪存栏量
        2.1.3 1997~2009年间温州地区每头母猪年提供商品猪的情况
    2.2 "猪高热病"对温州养猪业的影响
    2.3 温州市生猪生产的发展情况
第三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发病情况的分析
    3.1 温州市"猪高热病"流行情况调查
        3.1.1 总体发病情况
        3.1.2 发病特点
    3.2 临床症状
    3.3 剖检病理变化
第四章 温州市"猪高热病"的病因分析
    4.1 "猪高热病"相关病原血清流行病学的分析
        4.1.1 材料与方法
        4.1.2 结果
    4.2 细菌性病原分析
        4.2.1 材料和方法
        4.2.2 结果
    4.3 病毒性病原的分析
        4.3.1 蓝耳病检测
        4.3.2 圆环病毒检测
        4.3.3 猪瘟检测
        4.3.4 流感检测
        4.3.5 伪狂犬病检测
    4.4 寄生虫检查
        4.4.1 弓形体
        4.4.2 附红细胞体病相关检查
    4.5 讨论
    4.6 病因分析
    4.7 结论
第五章 "猪高热病"的综合防控措施
    5.1 "猪高热病"的防治原则
        5.1.1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5.1.2 减少各种应激因素
        5.1.3 充分重视猪场的清洁卫生和消毒工作
        5.1.4 实行药物药物保健制度
        5.1.5 做好各类疫苗的免疫注射工作
        5.1.6 注意饲料卫生
    5.2 "猪高热病"的防治技术
        5.2.1 消毒杀虫技术
        5.2.2 药物保健技术
        5.2.3 合理免疫方案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广东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本文部分符号及缩略语的说明
前言
第一章 猪伪狂犬病研究进展
    1.PR的病原学
    2.PR的流行病学
    3.PR的诊断技术
    4.猪PR的防治措施
    5.PRV基因的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的病原调查
    中英文摘要
    1.试验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的血清流行病学研究
    中英文摘要
    1.试验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与讨论
    3.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伪狂犬病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中英文摘要
    1.试验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广东省猪伪狂犬病的危险因素分析
    中英文摘要
    1.试验材料与方法
    2.试验结果
    3.讨论
    4.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猪伪狂犬病流行的原因分析
    中英文摘要
    1.调查方式
    2.分析讨论
    3.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猪伪狂犬病的防控措施
    中英文摘要
    1.PR的防控措施
    2.PR防控措施的经济学评价
    3.PR防控措施的现场试验和实施效果
    4.讨论
    5.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架子猪链球菌病综合症的调查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林芝藏猪消化道寄生虫调查及蛔虫、细颈囊尾蚴线粒体基因组学研究[D]. 罗厚强. 华中农业大学, 2017(12)
  • [2]广西陆川猪呼吸道疾病综合征的流行病学调查及猪圆环病毒2型的分离鉴定[D]. 李莹莹. 广西大学, 2014(02)
  • [3]基于风险沟通的重大动物疫情应急管理完善研究[D]. 闫振宇. 华中农业大学, 2012(12)
  • [4]温州市“猪高热病”的发生特征及综合防治措施[D]. 金俊杰. 南京农业大学, 2010(06)
  • [5]湖南省首例人感染猪链球菌病调查报告[J]. 成凌志,王继杰,赵树海,颜天强,许宁湘,肖力军,卢毅. 现代预防医学, 2007(19)
  • [6]广东省猪伪狂犬病流行病学调查和防控措施[D]. 陈平洁. 南京农业大学, 2005(05)
  • [7]架子猪链球菌病综合症的调查报告[J]. 常永成,贾二霞,任明乐,刘永兴,申志宏. 中国动物检疫, 2001(01)

标签:;  ;  ;  

猪链球菌病综合征调查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