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粉虫的饲料配方及加工(论文文献综述)
屈小雨,李敏,李海澜,刘家彤,任小青[1](2021)在《可食用昆虫的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可食用昆虫蛋白质含量丰富,很多可食用昆虫的粗蛋白含量超过60%,远高于传统的猪肉、牛肉和鸡肉,被认为是21世纪新型蛋白源。此外,可食用昆虫对环境的影响低,有利于缓解全球的温室效应。因此,可食用昆虫将成为未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该文概述可食用昆虫的分类、营养成分、保健作用以及国内外昆虫食品的加工方式,并展望可食用昆虫精深加工及附加值提升的研究与应用前景,以期为可食用昆虫进一步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徐歆歆[2](2021)在《黑水虻油的制备及其在框鲤幼鱼日粮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黑水虻(Hermetia illucens),属双翅目水虻科昆虫,最早起源在美洲,目前分布于世界各地,并以热带及温带地区为主。因生长周期短、繁殖速度快及较高的营养价值等原因,黑水虻已成为地球上最有潜力的昆虫性饲料原料种类之一,有关它的饲料化研究主要集中在将其作为蛋白资源方面。另一方面,黑水虻的粗脂肪含量较高,其脂肪酸组成特征鲜明,如富含月桂酸。有研究指出,月桂酸作为能量型脂肪酸能够在动物体内发生快速氧化,在脂代谢的调控及疾病抵抗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黑水虻油中含有淡水鱼类生长发育所需的必需脂肪酸(Essential Fatty Acid,EFA)-亚油酸(Linoleic Acid,LA)及亚麻酸(Linolenic Acid,LNA),显示其具有作为水产饲用油脂的潜力。然而,目前有关黑水虻油作为新型饲料原料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较少。鉴于此,本论文研究了黑水虻油的提取、黑水虻油品质的提升策略,并以框鲤为模型评估了日粮中使用黑水虻油对鱼类的影响,综合分析了其作为水产饲料用脂肪源的可行性,为以黑水虻油为原料的功能性水产饲料的开发提供参考资料。试验一,黑水虻油脂提取及理化性质分析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设计,评估了浸提法相关条件下的试验参数(反应温度、反应时间、有机溶剂与幼虫粉的比例)对黑水虻中油脂提取率的影响,并对浸提法与压榨法两种方法提取的油脂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黑水虻粉与石油醚的比例为1:12时,在50℃的条件下持续反应5 h后,用浸提法提取的油脂效率最高(24.59%)。对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发现,提取的黑水虻油颜色为淡黄色或浅黄色,其酸价、过氧化值、碘价、皂化值等与压榨法制备的黑水虻油之间无显着性差异,且酸价及过氧化值均低于饲料用鱼油、豆油及猪油的国际饲料用油脂标准,是一种有潜力的饲料原料。试验二:利用裂殖壶藻(Schizochytrium)藻渣提升黑水虻油营养价值的研究为提升黑水虻油的营养价值,采用含10%、20%、30%及40%富含n-3系列高不饱和脂肪酸(Highly Unsaturated Fatty Acid,HUFA)裂殖壶藻藻渣的基质饲喂初重约为12.74 mg的黑水虻幼虫,直到全麸皮组末重为100 mg时养殖结束(9天),随后检测幼虫生长、体成分及脂肪酸组成。结果表明,(1)10%藻渣组与全麸皮组幼虫在末重、体长、粗蛋白及粗脂肪含量等方面无显着性差异,20%藻渣组的末重和体长显着低于全麸皮组(P<0.05),30%和40%藻渣组的末重和体长显着低于20%藻渣组(P<0.05);(2)基质中藻渣添加水平高于20%时,幼虫的粗蛋白和粗脂肪含量显着降低(P<0.05);(3)摄食藻渣的幼虫体内二十碳五烯酸(Eicosapentaenoic Acid,EPA)、二十二碳六烯酸(Docosahexenoic acid,DHA)和n-3系列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PUFA)的水平显着高于全麸皮组(P<0.05)。综上所述,基质中添加10%藻渣时,黑水虻幼虫生长良好且油脂的营养价值得到提升。试验三: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以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及混合昆虫油(三种昆虫油的比例1:1:1)为油源制备四组等氮等脂的日粮,分别饲喂规格为(13.98±0.01 g)的框鲤幼鱼59天。结果表明,(1)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饲喂的框鲤幼鱼其生长性能及饲料利用能力显着优于黄粉虫油组和蚕蛹油组(P<0.05);(2)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饲喂的框鲤幼鱼其腹腔脂肪指数(Intra-peritoneal Fat Index,IFI)、脂肪细胞大小显着低于蚕蛹油组和黄粉虫油组(P<0.05)。同时,腹腔脂肪组织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etase,FAS)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脂解基因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α(Peroxisome Proliferators-activated Receptors-α,PPAR-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3)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显着提高了鱼体肝脏中与抗氧化相关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的活性及其m RNA的相对表达量,且肝脏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aldehyde,MDA)含量显着下降(P<0.05);(4)含有黑水虻油组分的两组日粮与黄粉虫油和蚕蛹油日粮相比,显着提高了鱼血清中球蛋白(Globulin,GLO)的含量和肝脏中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蚕蛹油组显着上调了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P<0.05)。研究表明,与黄粉虫油及蚕蛹油相比,黑水虻油作为水产用饲料油脂具有更优的特性。试验四: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对框鲤幼鱼生长、健康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为评估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对框鲤幼鱼的影响,采用2×2的试验设计方法,配制四种等氮(32.0%粗蛋白)日粮,其中包含两个脂肪水平(6%和9%)和两个黑水虻油水平(0和25 g kg-1),记为CT、CT+BSFO、HL、HL+BSFO,分别饲喂规格为(6.38±0.18 g)框鲤幼鱼56天。结果表明,(1)不同脂肪水平下鱼体的生长性能(末重、特定生长率)、饲料利用能力(饲料系数、蛋白沉积率等)不受黑水虻油是否添加的影响(P<0.05);(2)CT+BSFO组IFI及脂肪细胞大小显着小于CT组(P<0.05);(3)CT+BSFO组腹腔脂肪组织中PPAR-α基因m RNA表达水平与CT组相比显着升高(P<0.05);CT+BSFO和HL+BSFO组的肝脏组织PPAR-α相对表达量显着高于CT和HL组(P<0.05);肝脏粗脂肪含量在CT+BSFO组显着低于CT组(P<0.05),而在HL+BSFO组与HL组并无显着性差异(P>0.05);(3)随着日粮脂肪水平升高,肌肉中DHA水平降低,且黑水虻油的添加提升了肌肉DHA水平(P<0.05)。研究表明,不同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25 g kg-1黑水虻油均可通过促进脂解调节脂肪代谢,且对生长性能无负面影响;但黑水虻油在高脂日粮中对鱼体脂代谢的调节效果不如在低脂日粮明显。此外,肌肉中DHA水平受日粮脂肪水平、油源及交互作用的影响,黑水虻油在两种脂肪水平的日粮中均可提高肌肉中n-3 HUFA的含量,强化肌肉品质。试验五: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试验5.1: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代替豆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和健康状况的影响本研究旨在探讨日粮中添加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n-3 HUFA含量为13.2%,通过饲喂黑水虻幼虫含10%裂殖壶藻渣的基质后所制备)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脂质代谢、炎症反应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用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分别替代豆油的0%(0 g kg-1)、25%(6.25 g kg-1)、50%(12.5 g kg-1)、75%(18.75 g kg-1)及100%(25g kg-1)制备成五组等氮等脂的日粮,饲喂规格为(10.05±0.05 g)的框鲤幼鱼8周。结果表明,(1)当用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替代日粮中50%或更高水平的豆油时,鱼的生长性能、饲料利用能力均得到显着改善(P<0.05);(2)替代水平在50%或以上时,会使IFI和脂肪细胞变小,并伴随PPAR-α肉毒碱棕榈酰转移酶(Carnitine Palmitoyl Transferase,CPT-1)m RNA水平的显着上调(P<0.05);(3)血清总蛋白(Total Protein,TP)、GLO及溶菌酶(Lysozyme,LZM)的含量在替代水平在50%或以上时也显着提高(P<0.05);(4)替代水平在50%或以上时,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m RNA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调(P<0.05)。研究表明,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替代鲤鱼日粮中50-100%的豆油(12.5-25 g kg-1),促进了框鲤幼鱼的生长性能,改善了其健康状况。试验5.2:日粮中普通黑水虻油及含n-3 HUFA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影响的比较为探究两种不同营养特性的黑水虻油(以藻渣和麸皮分别为基质源饲养黑水虻后制备)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及健康状况的影响,以大豆油、摄食麦麸的黑水虻油(W-BSFO)和摄食藻渣的黑水虻油(A-BSFO)为油源,配制成3种等氮等脂的日粮,分别命名为Control、W-B及A-B,饲喂规格为(10.04±0.08 g)的框鲤幼鱼56天,随后进行生长、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等指标的检测。结果表明:(1)A-B组生长性能显着高于Control和W-B组(P<0.05);(2)与Control组相比,饲喂含黑水虻油日粮的两组试验鱼IFI和脂肪细胞显着较小(P<0.05)。W-B和A-B组腹腔脂肪组织中PPAR-α和CPT-1的m RNA相对表达量显着上调(P<0.05);(3)A-B组全鱼和肌肉中n-3 HUFA的水平、肠道绒毛高度显着高于Control和W-B组(P<0.05);(4)与Control和W-B组相比,A-B组血清谷丙转氨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含量显着下降,TP、GLO和LZM含量显着升高(P<0.05);A-B组肝脏SOD活性和m RNA相对表达量升高(P<0.05);肝脏和肾脏组织中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m RNA的浓度下降(P<0.05)。研究表明,两种黑水虻油均可改善鱼类腹腔脂肪的脂质代谢,与普通黑水虻油相比,含n-3 HUFA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肠道健康、肝脏抗氧化能力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更为积极。研究表明:(1)浸提法及压榨法均可用于黑水虻油的制备;(2)从对框鲤生长、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的影响等方面考虑,黑水虻油与蚕蛹油和黄粉虫油相比,是一种更优质的昆虫性水产用饲料油脂;(3)两种脂肪水平日粮中添加黑水虻油均可通过促进脂解减少框鲤幼鱼的脂质蓄积,但黑水虻油在高脂日粮中对脂代谢的调节效果不如在低脂日粮明显,未来可考虑在高脂日粮中适当提高黑水虻油的添加量;(4)使用富含n-3 HUFA的藻渣作为培养基质,可提高黑水虻油中相应脂肪酸的水平,且所获得的黑水虻油可促进框鲤幼鱼生长、腹腔脂肪组织的脂解,并增强肝脏的抗氧化能力及抗炎能力。本研究为黑水虻油用作水产饲用油脂的开发与研究提供了参考资料。
邹圆[3](2021)在《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17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研究》文中提出本实验以大口黑鲈为研究对象,以三氧化二钇为内源性指示剂,使用成分替代法测定了其对动物性蛋白原料和植物性蛋白原料在膨化制粒工艺下的干物质、蛋白、氨基酸、能量和总磷表观消化率。对照组采用南美鳀鱼粉作为唯一蛋白来源,再添加营养成分单一的木薯淀粉达到较好的膨化效果,同时避免不同蛋白源间的互作效应。实验组则以30%的比例替代对照组中的南美鳀鱼粉,并使用后肠挤压法收集鱼体粪便。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动物性蛋白原料包括4种鱼粉(南美鳀鱼粉、国产沙丁鱼粉、国产鳀鱼粉、国产鲐鱼粉),4种畜禽类产品(进口美国鸡肉粉、国产鸡架粉、水解羽毛粉、鸡蛋粉)以及2种新型蛋白源(脱脂黄粉虫粉和哺肽-S)。实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对动物性原料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差异较大,其范围分别为67.0%~96.4%、75.6%~98.6%和72.0%~95.3%。其中鸡蛋粉的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其它原料,而水解羽毛粉和脱脂黄粉虫粉表观消化率均为最低,其它动物性原料的干物质、能量和粗蛋白表观消化率均较为接近(77.4%~86.2%、81.8%~94.4%、84.7%~88.9%)。根据相关性分析,动物性原料的干物质与能量表观消化率呈高度正相关(r=0.93)。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大体反映了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组间差异较大,为70.7%~94.9%。在总磷的表观消化率中,除国产鲐鱼粉(37.2%)显着低于南美鳀鱼粉(61.7%)外(P<0.05),其余原料在总磷消化率上均无显着性差异,但所有动物蛋白的总磷消化率均很低。2.植物性蛋白原料包括4种大豆产品(46%豆粕、大豆浓缩蛋白、天邦乳酸菌豆粕、湛江银恒乳酸菌豆粕)以及3种棉粕(泰昆高蛋白棉粕、泰昆脱酚棉籽蛋白、金兰脱酚棉籽蛋白)。实验结果表明,大口黑鲈对植物性原料的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差异较大,分别为55.0%~78.0%和67.0%~84.8%。与南美鳀鱼粉相比,大豆浓缩蛋白和46%豆粕的干物质及能量表观消化率与之无显着性差异,而其它植物性原料的干物质及能量表观消化率均显着较低(P<0.05)。根据相关性分析,植物性原料的干物质与能量的表观消化率呈高度正相关(r=0.95)。大口黑鲈对植物性原料的蛋白表观消化率较高且较为接近(83.07%~96.52%),与鱼粉相比,大豆类原料的蛋白表观消化率均显着较高(P<0.05),而棉粕类与南美鳀鱼粉无显着性差异,总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与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呈高度正相关(r=0.93)。总体而言,动物性蛋白原料中,鸡蛋粉是最高效、优质的蛋白原料,美国鸡肉粉、国产鸡架粉与鱼粉类原料次之,除水解羽毛粉和脱脂黄粉虫外,动物性蛋白原料均可作为大口黑鲈的优质蛋白源,但在磷的利用方面要注意使用量的问题。植物性蛋白原料中,与南美鳀鱼粉相比,大豆浓缩蛋白和46%豆粕在干物质和能量表观消化率上无显着性差异,但蛋白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南美鳀鱼粉,说明大豆浓缩蛋白和46%豆粕是大口黑鲈优质的蛋白原料,而其它植物性原料相较于鱼粉总体较差。同时两个试验均使用同一个对照组饲料,且试验对象来自养殖的同一批大口黑鲈,养殖在相邻的时间段内的不同循环水养殖系统。在经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个实验的对照组表观消化率后,得出循环水系统的差异并没有对对照组饲料的表观消化率造成显着性差异,说明该实验得到的消化率数据可靠,具有较强的可重复性。
冀凤杰,杨焕胜,王定发,曹婷,刘胜敏,陈溢勇,周汉林[4](2021)在《黄粉虫粉作为蛋白源在猪、肉鸡和鱼类饲粮中应用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蛋白质是动物饲粮的第二大成分,作为蛋白质原料的鱼粉和豆粕由于供应受限价格日益高昂,而我国饲粮蛋白质资源严重匮乏。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含有大量高消化率的蛋白质、高度不饱和脂肪以及矿物质、维生素和色素,且氨基酸组成均衡,其虫粉作为高度可持续的饲粮蛋白质来源具有很大潜力。黄粉虫还具有食性杂、易规模饲养、生物产量高、占用土地少等优点。本文主要综述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营养价值和安全性及其在猪、肉鸡和鱼类饲粮中的应用,为新型蛋白质资源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参考。
刘淑琴[5](2020)在《大蜡螟人工饲料优化及资源利用的研究》文中提出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是养蜂业的重要害虫,主要危害蜂巢巢脾,过去对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特性及防治上。近些年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大蜡螟易于室内大量饲养、生长周期短,对大蜡螟的开发利用逐渐扩展到试验昆虫应用、天敌昆虫扩繁、生物农药开发、优良饵料加工等方面。为了降低大蜡螟人工饲养成本,研制开发更为经济、便捷的饲料配方显得尤为重要。在前期实验中偶然发现授粉昆虫——熊蜂的工厂化生产中产生大量巢脾废弃物,主要由熊蜂巢脾、蜂尸、蜂蜜、蜂蜡、蜂花粉等成分组成。本研究首先针对利用熊蜂巢脾废弃物饲养大蜡螟的可行性进行系统研究。同时,也针对大蜡螟的资源利用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工作。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蜡螟人工饲料的优化筛选:以大蜡螟为供试虫源,对人工饲料配方A、人工饲料配方B(熊蜂巢脾废弃物替代人工饲料配方A中的蜂蜜、蜂蜡)和熊蜂巢脾废弃物的饲养效果进行比较与评价。结果表明熊蜂巢脾废弃物完全能够替代人工饲料饲养,满足大蜡螟幼虫期的营养需要,该处理组的大蜡螟老熟幼虫体重、雌蛹重显着高于另外两组,而成虫寿命和平均产卵期、产卵量与另外两组无明显差异。2.大蜡螟用于昆虫病原线虫筛选、致病力相关研究:本试验在河北及北京地区采集土样21 1份,利用大蜡螟分离筛选出10个线虫品系,土样线虫检出率为4.74%。扩增各线虫品系ITS基因和28S基因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10个线虫品系均与异小杆线虫Heterorhabditis beicherriana同源性达到99%以上。10个线虫品系对大蜡螟5龄幼虫均具有很高致病力,其中H.beich errianaHJ-2品系致病力最高,处理24 h大蜡螟死亡率达到96.67±5.77%。以H.beicherriana HJ-2线虫品系为研究对象,以大蜡螟、黄粉虫和大麦虫为试虫,进行不同寄主扩繁效率的比较,结果表明大蜡螟更适合作为活体扩繁寄主用于昆虫病原线虫的大量扩繁。3.大蜡螟塑料降解性能的相关研究:本实验选取聚乙烯地膜、聚乙烯塑料袋和聚苯乙烯泡沫3种塑料制品,比较大蜡螟、黄粉虫和大麦虫取食、消解3种塑料的能力。结果表明大蜡螟取食塑料的能力优于黄粉虫和大麦虫。与仅以塑料制品为唯一碳源的处理组相比,在添加一定量营养物质之后大蜡螟幼虫的存活率和平均重量都有所改善,同时延长了幼虫消解塑料的时间。大蜡螟对塑料的降解主要依赖其肠道共生菌,大蜡螟取食塑料驯化10 d后对其肠道菌进行分离纯化,得到15个菌落形态各异的菌种,经分子鉴定证实其中6个菌种分别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粪肠球菌Enterococcus faecalis、溶血性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haemolyticus、鸡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gallinarum、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 sp.同源性达到 100%。4.大蜡螟在食品加工的应用研究:通过简单脱水干燥及研磨处理,制备了大蜡螟虫粉蛋白。本试验比较了不同大蜡螟虫粉蛋白添加量对饼干外观、气味及口感的影响。最终获得一份大蜡螟虫粉蛋白饼干配方:低筋面粉44%、白砂糖16%,黄油31%,全蛋液7%,奶粉2%,大蜡螟虫粉蛋白1%。该饼干成品色泽浅黄,气味香甜,口感酥脆,无任何异味。通过与市售饼干营养成分含量进行比较,发现大蜡螟虫粉蛋白饼干的蛋白含量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均高于市售饼干,脂肪和膳食纤维含量低于市售饼干。该饼干不仅具备市售饼干的感官品质,营养较前者也更为丰富。
刘翠,周建成,刘昊昆,韩冬,金俊琰,杨云霞,朱晓鸣,解绶启[6](2020)在《黄颡鱼对四种动物性蛋白原料在不同制粒工艺下的表观消化率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实验以三氧化二铬(Cr2O3)为外源指示剂,采用"70%基础饲料+30%实验原料"的方法配制实验饲料,测定了初始体质量为(28.68±0.49) g的黄颡鱼(Peltobagrus fulvidraco)对国产鱼粉、进口鱼粉、进口鸡肉粉和脱脂黄粉虫粉在膨化制粒和非膨化制粒两种工艺下的干物质、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结果显示,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另外3种原料(P<0.05),黄颡鱼对黄粉虫粉蛋白消化率最低(P<0.05),黄颡鱼对进口鸡肉粉脂肪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P<0.05);在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另外3种原料(P<0.05),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的粗蛋白质消化率达94%以上,显着高于另外两种原料(P<0.05),但进口鸡肉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其他原料(P<0.05)。在非膨化制粒工艺和膨化制粒工艺下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无显着性差异,但在非膨化制粒工艺下进口鸡肉粉的干物质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膨化制粒工艺(P<0.05)。对于国产鱼粉、进口鱼粉和黄粉虫粉而言,非膨化制粒工艺的蛋白消化率显着低于膨化制粒工艺(P<0.05),而鸡肉粉则相反。膨化加工工艺进口鱼粉的脂肪表观消化率显着高于非膨化加工工艺(P<0.05),而膨化加工工艺的黄粉虫脂肪表观消化率显着低于非膨化加工工艺(P<0.05)。氨基酸的消化率结果与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此可知,对于黄颡鱼饲料,国产鱼粉和进口鱼粉是最佳的蛋白质来源,进口鸡肉粉和黄粉虫亦可以作为其优质的蛋白质来源。对于进口鱼粉、国产鱼粉和黄粉虫粉,膨化制粒工艺更有利于黄颡鱼对其干物质、蛋白、脂肪和氨基酸等营养元素的消化利用,而对于进口鸡肉粉,非膨化制粒工艺更有利于黄颡鱼对营养元素的消化利用。
谢飞[7](2020)在《仔猪对几种非常规蛋白原料有效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该研究是在国内鱼粉和豆粕价格不断攀升,急需寻找替代鱼粉和豆粕等蛋白原料的背景下开展。本文以生长猪为研究对象,旨在分析比较猪对肠膜蛋白粉、黑水虻粉和黄粉虫粉等原料的有效能和营养物质的消化率,并通过仿生消化法对虫粉原料和日粮进行测定。试验一,仔猪对不同比例肠膜蛋白粉的有效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试验选用24头平均体重20.2±2.3 kg的健康去势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对照组饲喂玉米基础日粮,试验组分别是10%、20%和30%的肠膜蛋白粉替代基础日粮的试验日粮。试验期12 d,前7 d为预饲期,后5d为粪尿收集期。结果显示,以干物质为基础,添加10%、20%和30%肠膜蛋白粉,生长猪对肠膜蛋白粉的表观代谢能(ME)分别为3298、3358和3080 kcal/kg(P<0.05);随着替代水平的升高,肠膜蛋白粉的总能、有机物、粗蛋白质和中性洗涤纤维的消化率先升高再降低(P<0.05)。由此可见,替代比例影响着原料营养物质的消化率,随着肠膜蛋白粉在基础日粮中替代比例的提高,肠膜蛋白粉的有效能值先升高再降低;当肠膜蛋白粉的比例是20%时,肠膜蛋白粉的消化能和代谢能相对较高。试验二,仔猪对黄粉虫和黑水虻有效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本试验通过消化代谢试验测定了生长猪对黑水虻(Black soldier fly,BSF)和黄粉虫(Tenebrio Molitor,TM)的消化能(DE)、代谢能(ME)和表观全肠道营养物质的消化率(ATTD)。将初始体重(BW)为29.2±3.3 kg的24头杜×长×大杂交阉公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头。结果表明,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消化能含量分别为4592、3293和2646 Kcal/kg DM;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代谢能含量分别为4495、3114、2591 Kcal/kg DM。全脂黄粉虫的总能表观全肠道消化率(85.58%)高于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64.78和59.13%)。全脂黄粉虫粉的有机物消化率和粗蛋白的消化率比去脂黄粉虫和黑水虻日粮都要高(P<0.01)试验三,体外仿生消化法测定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体外消化能及能量消失率:通过单胃动物仿生消化系统(SDS-Ⅱ)体外模拟猪胃-小肠-大肠三步消化法,测定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体外仿生消化能(IVDE)和体外总能消失率(IVGED)。全脂黄粉虫、脱脂黄粉虫和黑水虻的IVDE分别为4555.49、3335.15和2722.39 Kcal/kg DM。全脂黄粉虫粉、脱脂黄粉虫粉和黑水虻日粮和原料的体外法测定的IVDE、IVGED与猪体内变异较小,昆虫蛋白仿生消化能和仔猪体内消化能最大差值小于77 kcal/kg。结果表明,测定昆虫蛋白的消化能和消化率适合采用仿生消化方法。论文开展仔猪对昆虫蛋白原料和肠膜蛋白的营养价值评定的一部分工作,是实现优化饲料配方进行精准饲喂,提高生猪对氮的利用率,实现仔猪对低蛋白氨基酸平衡日粮需求、降低氮排放,是实现生猪健康养殖可持续、经济可循环发展前提。
张叶[8](2020)在《黄粉虫降解秸秆废弃物及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秸秆富含有机碳,是一种重要的生物质能源,但可生物降解性低,资源化利用被限制。黄粉虫是一种经济价值极高的资源昆虫,并且对有机废弃物具备一定降解能力。对此,本文提出“黄粉虫降解秸秆—虫粪制备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的秸秆资源化方式。主要研究成果及结论如下:(1)选用麦麸(WB)、水稻秸秆(RS)、玉米秸秆(CS)、小麦秸秆(WS)、大米壳(RH)、米糠(RB)按不同营养配方饲喂黄粉虫。结果表明,黄粉虫对RS、CS和RB表现出较强的取食偏好,48 d内每盒总取食量达到7.80~10.66 g(无营养组)和20.69~23.77 g(营养组);实验结束时,两组分别减重17.82~28.62%和8.47~22.13%;无营养组摄食RS、RB、CS的幼虫存活率为56.67~69.72%,营养组同比提升21.92~57.83%。由此表明黄粉虫可在以秸秆为主食的条件下维持生存,适量营养物质的添加有利于提高幼虫生物活性。(2)对秸秆与相应虫粪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与原料相比,虫粪样品的C/H下降,羟基、甲基亚甲基等官能团增加,苯环基团含量下降,证明秸秆的复杂结构被分解成小分子物质。黄粉虫对RS、CS、WS和RB中木质纤维素的降解率分别达到23.10~51.42%(半纤维素)、39.88~55%(纤维素)、40.04~53.27%(木质素)。此外,比对本实验黄粉虫肠道菌群的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木质纤维素降解菌株,认为黄粉虫肠道内极大可能存在着大量木质纤维素降解菌。(3)将秸秆与虫粪制备成生物炭来吸附重金属。结果表明,虫粪生物炭的吸附能力优于秸秆生物炭,其中FRSBC(以水稻秸秆为食的黄粉虫粪便生物炭)效果最佳,对Pb2+、Cu2+、Cd2+、Cr6+、Zn2+的去除能力分别达到188.20±4.71、49.56±1.49、58.94±2.95、18.60±0.93和41.98±2.01 mg/g。与RSBC(水稻秸秆生物炭)相比,吸附性能提升了24.34~67.65%。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机制包括静电相互作用,离子交换,氢键,静电外层络合和共沉淀/内层络合等。(4)以FRSBC为研究对象,运用生命周期评价法对本实验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虫粪收集和裂解炭化两个单元过程是主要的环境影响步骤。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工培养箱和管式炉的高耗电量;系统对环境影响大小的排序为富营养化>光化学臭氧合成>酸化>温室效应>不可再生资源消耗>生物毒性;针对此结果提出改进意见,如以热蒸汽加湿器代替人工培养箱、改变升温速率、缩短炭化时间、选择更加清洁的电能等。
王小伟,孙得发,冷学义,郭志有,肖发沂[9](2019)在《不同纤维来源的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研究》文中指出试验旨在研究日粮中添加不同纤维来源的农副产品对黄粉虫的生长发育的影响。选用3周龄、体型基本一致的黄粉虫幼虫,随机分为5个处理组,每个处理组5个重复,分别饲喂含30%萝卜秧、青萝卜、胡萝卜、白萝卜和白菜的虫饲料60d,通过生长情况相关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使用30%胡萝卜的饲料可显着提高增重,效果最优;而白萝卜在满足营养的情况下能够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齐乃萍,秦铭潞,李增安,刘玉升[10](2019)在《黄粉虫对三种肉类的转化效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餐厨垃圾中的肉类成份的利用是其资源化利用的一个难点。本研究利用黄粉虫幼虫杂食性特性,以猪肉、鸡肉、鱼肉三种肉类,与麦麸混合饲喂黄粉虫幼虫,分别探究了三种肉类作为饲料原料制备黄粉虫配方饲料的最佳配比及黄粉虫幼虫对三种肉类转化效率。结果表明:(1)猪肉、鸡肉、鱼肉可作为配方饲料原料的最佳占比均为30%。(2)200头黄粉虫9龄幼虫可处理猪肉配方饲料3.45 g/d可转化黄粉虫虫干0.97 g、虫粪沙2.07 g;处理鸡肉配方饲料3.51 g可转化黄粉虫虫干0.95 g、虫粪沙2.11 g;处理鱼肉饲料配方3.51 g可转化黄粉虫虫干1.02 g、虫粪沙2.18 g。(3)最佳饲料配比条件下,肉类死亡率均高于对照组,且有猪肉组(14.25%±1.48%)>鸡肉组(8.37%±0.55%)>鱼肉组(5.87%±0.85%)。上述结果表明,猪肉、鸡肉、鱼肉均可适量替代麦麸作为黄粉虫幼虫饲料原料,这为餐厨废弃物中肉类以及病死畜禽的资源化处理提供借鉴。
二、黄粉虫的饲料配方及加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黄粉虫的饲料配方及加工(论文提纲范文)
(1)可食用昆虫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可食用昆虫的分类 |
2 可食用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2.1 鞘翅目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2.2 直翅目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2.3 半翅目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2.4 鳞翅目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2.5 蜻蜓目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2.6 蜚蠊目昆虫的营养成分研究 |
3 可食用昆虫的保健功能 |
4 昆虫食品的加工方式 |
4.1 原型昆虫食品加工方式 |
4.2 变形昆虫食品的加工方式 |
5 展望 |
(2)黑水虻油的制备及其在框鲤幼鱼日粮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昆虫资源饲料化发展历程 |
1.2 昆虫饲料创制需要考虑的因素 |
1.2.1 昆虫粗蛋白及氨基酸组成的评估 |
1.2.2 昆虫油脂及脂肪酸组成的评估 |
1.2.3 昆虫几丁质的评估 |
1.3 昆虫资源水产饲料化 |
1.3.1 昆虫性日粮中影响鱼类消化吸收的因素 |
1.3.2 昆虫性日粮影响鱼类健康的因素 |
1.4 黑水虻 |
1.4.1 黑水虻的营养组成 |
1.4.2 黑水虻饲料化安全性评估 |
1.4.3 黑水虻在动物生产中的应用 |
1.5 水产用饲料油脂 |
1.5.1 植物性油脂 |
1.5.2 动物性油脂 |
1.6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黑水虻油脂提取及理化性质分析 |
2.1 引言 |
2.2 材料方法 |
2.2.1 黑水虻油的制备 |
2.2.2 试验试剂 |
2.2.3 黑水虻油脂的有机溶液浸提法 |
2.2.4 黑水虻感官及理化指标的测定 |
2.2.5 数据统计 |
2.3 结果 |
2.3.1 黑水虻粗脂肪含量的测定 |
2.3.2 提取温度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3 提取时间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4 物料比对提取效果的影响 |
2.3.5 油脂提取工艺优化结果 |
2.3.6 油脂感官及理化性质指标测定结果 |
2.4 讨论 |
2.5 结论 |
第三章 利用裂殖壶藻渣提升黑水虻油营养价值的研究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试验材料 |
3.2.2 试验设计 |
3.2.3 成份测定 |
3.2.4 数据分析 |
3.3 结果 |
3.3.1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生长的影响 |
3.3.2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体成分的影响 |
3.3.3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脂肪酸的影响 |
3.4 讨论 |
3.4.1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生长的影响 |
3.4.2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体成分的影响 |
3.4.3 基质中不同含量的藻渣对幼虫脂肪酸的影响 |
3.5 结论 |
第四章 黑水虻油、黄粉虫油、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比较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试验日粮 |
4.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4.2.3 采样方法 |
4.2.4 常规成分测定 |
4.2.5 血清生化和抗氧化状态相关指标测定 |
4.2.6 脂肪及肠道组织切片的观察 |
4.2.7 实时定量检测基因表达 |
4.2.8 数据分析 |
4.3 结果 |
4.3.1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和生物学性状影响的比较 |
4.3.2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和抗氧化状态影响的比较 |
4.3.3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脂肪及肠道组织形态学影响的比较 |
4.3.4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脂代谢及炎症反应相关基因表达影响的比较 |
4.4 讨论 |
4.4.1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生长性能影响的比较 |
4.4.2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鲤幼鱼脂代谢影响的比较 |
4.4.3 日粮中黑水虻油、黄粉虫油和蚕蛹油对框鲤幼鱼抗氧化及炎症反应影响的比较 |
4.5 结论 |
第五章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生长、健康及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试验日粮 |
5.2.2 试验动物与饲养管理 |
5.2.3 采样方法 |
5.2.4 常规成分及脂肪酸的测定 |
5.2.5 组织与日粮脂肪酸相关性计算 |
5.2.6 血清生化指标的检测 |
5.2.7 脂肪和肝脏组织切片的制作 |
5.2.8 实时定量检测基因表达 |
5.2.9 数据分析 |
5.3 结果 |
5.3.1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5.3.2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体成分的影响 |
5.3.3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3.4 组织和日粮脂肪酸的相关性 |
5.3.5 R值显示的日粮和组织脂肪酸的关系 |
5.3.6 组织脂肪酸组成的PCA分析 |
5.3.7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 |
5.3.8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
5.3.9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基因表达的影响 |
5.4 讨论 |
5.4.1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生长及生物学性状的影响 |
5.4.2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脂代谢的影响 |
5.4.3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血清生化的影响 |
5.4.4 日粮中黑水虻油在不同脂肪水平下对框鲤幼鱼脂肪酸组成的影响 |
5.5 结论 |
第六章 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的影响 |
6.1 日粮中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代替豆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健康状况的影响 |
6.1.1 前言 |
6.1.2 材料方法 |
6.1.3 结果 |
6.1.4 讨论 |
6.1.5 结论 |
6.2 相同添加水平下普通黑水虻油及含n-3 HUFA的黑水虻油对框鲤幼鱼生长及健康状况影响的比较 |
6.2.1 引言 |
6.2.2 材料方法 |
6.2.3 结果 |
6.2.4 讨论 |
6.2.5 结论 |
第七章 综合讨论 |
7.1 黑水虻油对框鲤的整体影响及机制分析 |
7.2 结论 |
7.3 创新性 |
7.4 下步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17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表观消化率的研究进展 |
1.1 表观消化率概念,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目的及意义 |
1.2 原料表观消化率的研究方法 |
1.3 影响表观消化率的外在因素 |
2 饲料原料特性及表观消化率研究进展 |
2.1 动物性蛋白原料特性及表观消化率研究进展 |
2.2 植物性蛋白原料特性及表观消化率研究进展 |
第二章 大口黑鲈对动物性蛋白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原料及实验设计 |
2.2 实验饲料制作 |
2.3 实验饲料物理指标测定 |
2.4 实验鱼管理、养殖系统及粪便采集 |
2.5 样品检测 |
2.6 计算公式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动物蛋白组饲料及摄食情况 |
3.2 动物蛋白原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 |
3.3 动物蛋白原料蛋白及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
3.4 动物蛋白原料能量的表观消化率 |
3.5 动物蛋白原料磷的表观消化率 |
4 讨论 |
4.1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 |
4.2 蛋白和氨基酸表观消化率 |
4.3 能量表观消化率 |
4.4 磷表观消化率 |
5 小结 |
附表 |
第三章 大口黑鲈对植物性蛋白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研究 |
1 前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主要原料及实验设计 |
2.2 实验饲料制作 |
2.3 实验饲料物理指标测定 |
2.4 实验鱼管理、养殖系统及粪便采集 |
2.5 样品检测与分析 |
2.6 计算公式 |
2.7 数据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植物蛋白组饲料及摄食情况 |
3.2 植物蛋白组原料干物质表观消化率 |
3.3 植物蛋白组原料蛋白及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
3.4 植物蛋白组原料能量的表观消化率 |
3.5 植物蛋白组磷的表观消化率 |
4 讨论 |
4.1 干物质表观消化率 |
4.2 蛋白及氨基酸的表观消化率 |
4.3 能量表观消化率 |
5 小结 |
附表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创新点 |
1 全文总结 |
2 论文创新性 |
缩略语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
(4)黄粉虫粉作为蛋白源在猪、肉鸡和鱼类饲粮中应用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养殖和加工 |
1.1 黄粉虫的生物学特性和环境要求 |
1.2 养殖黄粉虫的饲料 |
1.3 黄粉虫的加工 |
2 黄粉虫的饲用价值和安全性 |
2.1 黄粉虫的饲用价值 |
2.2 黄粉虫的安全性 |
3 黄粉虫粉(Yellow Worm Meal,YMM)在动物饲粮中的应用 |
3.1 YMM在猪饲粮中的应用 |
3.2 YMM在肉鸡饲粮中的应用 |
3.3 YMM在鱼类饲粮中的应用 |
4 展望 |
(5)大蜡螟人工饲料优化及资源利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大蜡螟概述 |
1.1.1 大蜡螟生物学特性及危害 |
1.1.2 大蜡螟防治 |
1.1.3 大蜡螟资源应用研究 |
1.1.4 大蜡螟室内饲养技术 |
1.2 昆虫饲养技术研究进展 |
1.2.1 昆虫人工饲养技术概述 |
1.2.2 昆虫饲料 |
1.3 昆虫资源利用开发 |
1.3.1 食用昆虫 |
1.3.2 饲用昆虫 |
1.3.3 药用昆虫 |
1.3.4 科研模式昆虫 |
1.3.5 昆虫文化资源开发 |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供试寄主昆虫 |
2.1.2 供试线虫 |
2.1.3 饲料原料 |
2.1.4 供试塑料 |
2.1.5 供试培养基 |
2.1.6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大蜡螟人工饲料的优化筛选 |
2.2.2 大蜡螟的资源利用 |
3 结果分析 |
3.1 大蜡螟人工饲料的优化改良 |
3.1.1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幼虫存活率的影响 |
3.1.2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老熟幼虫重量的影响 |
3.1.3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雌雄蛹重的影响 |
3.1.4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产卵量的影响 |
3.1.5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产卵历期的影响 |
3.1.6 不同饲料配方对大蜡螟雌雄蛾寿命的影响 |
3.1.7 不同饲料配方成本核算 |
3.2 大蜡螟资源利用 |
3.2.1 大蜡螟用于昆虫病原线虫的相关科学研究 |
3.2.2 大蜡螟降解塑料的性能研究 |
3.2.3 大蜡螟在食品加工中的应用 |
4 讨论 |
4.1 大蜡螟人工饲料的优化筛选 |
4.2 大蜡螟在昆虫病原线虫相关科学研究的应用前景 |
4.3 大蜡螟应用于塑料降解的研究 |
4.4 大蜡螟应用于食品加工的研究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7)仔猪对几种非常规蛋白原料有效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昆虫作为动物饲料新进展 |
1.2.1 黑水虻 |
1.2.2 家蝇蛆粉和家蝇蛹粉 |
1.2.3 黄粉虫 |
1.2.4 蝗虫和蟋蟀 |
1.2.5 蚕蛹粉 |
1.2.6 饲用昆虫的维生素D |
1.2.7 综合和结论 |
1.2.8 未来研究领域 |
1.3 消化能评价方法 |
1.3.1 全收粪尿法 |
1.3.2 仿生酶法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试验研究 |
试验一 猪对不同比例肠膜蛋白粉的有效能及营养物质表观消化率 |
2.1.1 前言 |
2.1.2 材料与方法 |
2.1.3 结果与分析 |
2.1.4 讨论 |
2.1.5 小结 |
试验二 仔猪对黄粉虫和黑水虻有效能及营养物质消化率 |
2.2.1 前言 |
2.2.2 材料与方法 |
2.2.3 结果与分析 |
2.2.4 讨论 |
2.2.5 小结 |
试验三 体外仿生消化法测定黄粉虫和黑水虻的体外消化能及能量消化率 |
2.3.1 前言 |
2.3.2 材料与方法 |
2.3.3 结果 |
2.3.4 讨论 |
2.3.5 小结 |
第三章 结论和建议 |
3.1 主要结论 |
3.2 建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参考文献 |
(8)黄粉虫降解秸秆废弃物及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农业秸秆的处理与资源化利用 |
1.1.1 秸秆预处理技术 |
1.1.2 秸秆的资源化利用 |
1.2 黄粉虫的生物降解研究 |
1.2.1 黄粉虫生物特性 |
1.2.2 黄粉虫应用价值 |
1.2.3 黄粉虫对有机废弃物的生物降解研究 |
1.3 生物炭的研究进展 |
1.3.1 生物炭来源 |
1.3.2 生物炭吸附重金属研究现状 |
1.3.3 生物炭的生命周期评价 |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内容 |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
2.1 黄粉虫对秸秆的摄食与降解实验 |
2.1.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1.2 实验仪器 |
2.1.3 实验方法 |
2.2 生物炭制备与重金属吸附实验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 |
2.2.3 实验方法 |
2.2.4 表征方法 |
第3章 黄粉虫对秸秆的摄食与降解 |
3.1 引言 |
3.2 不同秸秆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影响 |
3.2.1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取食的影响 |
3.2.2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虫重的影响 |
3.2.3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存活率的影响 |
3.2.4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对黄粉虫虫粪量的影响 |
3.3 黄粉虫对秸秆的降解表征 |
3.3.1 黄粉虫对秸秆的消化情况 |
3.3.2 秸秆与虫粪样品的元素组成分析 |
3.3.3 秸秆与虫粪样品的红外光谱分析 |
3.3.4 木质纤维素组分含量测定 |
3.4 不同秸秆饲喂条件下对黄粉虫肠道群落分析 |
3.4.1 测序数据优化与统计 |
3.4.2 多样性分析 |
3.4.3 不同秸秆对黄粉虫肠道群落结构的影响 |
3.4.4 营养成分添加对黄粉虫肠道群落结构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生物炭的制备与重金属吸附 |
4.1 引言 |
4.2 生物炭理化性质及结构 |
4.2.1 产炭率 |
4.2.2 生物炭pH |
4.2.3 元素组成 |
4.2.4 比表面积和孔隙结构 |
4.3 生物炭对模拟废水中重金属的吸附效果研究 |
4.3.1 不同生物质原料对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
4.3.2 制备温度对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
4.3.3 溶液酸碱度对生物炭的吸附效果影响 |
4.4 吸附重金属前后的生物炭表征 |
4.4.1 表观形貌 |
4.4.2 Zeta电位 |
4.4.3 红外谱图 |
4.4.4 X射线光电子能谱 |
4.5 生物炭制备过程的生命周期评价 |
4.5.1 目标与范围的确定 |
4.5.2 清单分析 |
4.5.3 生命周期影响评价及结果分析 |
4.5.4 改进建议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不同纤维来源的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虫源 |
1.2 试验材料 |
1.3 试验器具 |
1.4 饲料配方及试验设计 |
1.5 数据统计及分析 |
2 结果 |
2.1 不同饲料种类对黄粉虫幼虫体重生长的影响 |
3 讨论 |
4 结论 |
(10)黄粉虫对三种肉类的转化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供试仪器 |
1.3 试验方法 |
1.3.1 饲料制备 |
1.3.2 黄粉虫取食猪肉、鸡肉、鱼肉的最佳饲料配方筛选 |
1.3.3 黄粉虫对四种有机物料的转化效率 |
1.4 数据处理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黄粉虫取食猪肉的最佳饲料配方筛选 |
2.2 黄粉虫取食鸡肉的最佳饲料配方筛选 |
2.3 黄粉虫取食鱼肉的最佳饲料配方筛选 |
2.4 黄粉虫对三种肉类的转化效率研究 |
3 结论与讨论 |
四、黄粉虫的饲料配方及加工(论文参考文献)
- [1]可食用昆虫的研究进展[J]. 屈小雨,李敏,李海澜,刘家彤,任小青. 食品研究与开发, 2021
- [2]黑水虻油的制备及其在框鲤幼鱼日粮中的应用研究[D]. 徐歆歆.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1(01)
- [3]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对17种饲料原料的表观消化率研究[D]. 邹圆. 浙江海洋大学, 2021
- [4]黄粉虫粉作为蛋白源在猪、肉鸡和鱼类饲粮中应用的研究进展[J]. 冀凤杰,杨焕胜,王定发,曹婷,刘胜敏,陈溢勇,周汉林. 中国畜牧杂志, 2021(09)
- [5]大蜡螟人工饲料优化及资源利用的研究[D]. 刘淑琴. 河北农业大学, 2020(06)
- [6]黄颡鱼对四种动物性蛋白原料在不同制粒工艺下的表观消化率研究[J]. 刘翠,周建成,刘昊昆,韩冬,金俊琰,杨云霞,朱晓鸣,解绶启. 水生生物学报, 2020(06)
- [7]仔猪对几种非常规蛋白原料有效能研究[D]. 谢飞.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5)
- [8]黄粉虫降解秸秆废弃物及其粪便生物炭对重金属的吸附研究[D]. 张叶.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01)
- [9]不同纤维来源的饲料对黄粉虫生长发育的研究[J]. 王小伟,孙得发,冷学义,郭志有,肖发沂. 家禽科学, 2019(12)
- [10]黄粉虫对三种肉类的转化效果研究[J]. 齐乃萍,秦铭潞,李增安,刘玉升.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