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创建“文明四区”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到实处(论文文献综述)
郑帅[1](2021)在《新时代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研究 ——基于35个创新案例的分析》文中指出
胡沥丹[2](2021)在《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文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开拓进取的时代,也是创新发展的时代,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各项事业都全面开启了新局面,对爱国主义教育工作也提出了新要求。“爱国”看似老生常谈,实则意义深远,其与时代接轨,被赋予了新定义,也让“爱国主义”有了新内涵,“爱国主义教育”有了新思路。立足于新背景,可以发现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新机遇和新挑战,各种社会错误思潮的影响、网络不良言论的危害以及“00后”学生的个性特征,都需要大力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的一体化建设,让学生从幼儿园到大学接受系统化、渐进式的爱国主义教育,从而逐渐成长为爱祖国、爱党、爱人民和爱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是按照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新目标和新要求,将纵向层次和横向要素相融合,从而循序渐进地阶梯式培育有爱的、有信念的、有志向的、有梦想的时代新人的教育教学体系。经调查发现,当前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取得了诸多成就,主要有政府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形成常态化和制度化、一体化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和一体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但同时也凸显出理念认识的一致性有待达成、组织管理的纵深性有待推进、合力育人的协同性有待加强、载体运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考核评价的多元性有待探索等的问题。这些问题的产生,主要是因为应试教育思想深植、体制机制欠缺、资源统整不够、介质适配不足、传统评价观念局限等。新时代改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要从突破理念藩篱、强化顶层设计、整合各方优势、精准打造介质、改变评价观念五方面着手,从而持续推进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管理、资源、载体和评价的一体化建设。
马锦山[3](2021)在《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文中提出我们党历来重视思想政治工作,公安队伍作为党和人民的刀把子,其承担的重要政治职能迫切要求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需不断加强。同时,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由高速增长转为高质量发展,国内外形势复杂和公安队伍组成结构改变,人民对高质量公共安全服务的迫切需要,都对公安管理和队伍建设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更是增加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难度。在此大背景下,探索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便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只有强化对公安队伍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科学化指导,才能提高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整体效能,才能锻造出一支对党忠诚、服务人民、执法规范、纪律严明的公安铁军,才能解决好十九大报告提出的人民对于公共安全服务更好的需要与公安领域公共安全服务供给及执法能力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本文致力于探究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从界定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念入手,基于公安目的、任务、原则、方法、机制、队伍建设等方面,从思想观念、组织结构、功能定位、科学方法四方面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进行解读,以期通过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方式提升知识、技能和态度,实现公安民警知行合一,达到思想政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效融合的目标。本文在提出研究背景、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基础上,首先对科学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相关概念和一般理论做了介绍,随后对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历史与实践做了较为详尽的梳理分析。从1982年开始,以十年为一个周期探索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现状及每一个阶段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政策及制度在历史与实践分期层面的演进过程。继而讲述了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挑战和相关原因。首先肯定了传统思想政治工作取得的成绩及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了诸如社会多元化转型、市场经济发展、警务运行机制滞后和政工干部能力不足等多种因素制约,再提出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的对策,具体为:创新公安工作理念和意识,转变公安工作内容方法,完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制度,强化公安政工队伍建设。总体来说,本研究从基本概念和相关理论入手,利用抽象分析法和历史与实践相统一叙述方法,在动态统一中研究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思想政治工作实践的演进历程,归纳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遇到的新问题及对每一问题进行原因分析,提出了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对策的详实结论,完成了对研究主题的呼应。
崔晓丹[4](2021)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文中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两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分别承担着“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重要角色。当前,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协同的必要性在于:新形势下,国内外局势深刻变化、信息技术迭代更新、学生个体个性化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等,都对协同育人提出了更高的目标和要求。协同的可行性在于: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在工作目标、教育过程、教育内容、工作方法等方面是有机统一、密切联系的。近些年来,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推进,两者协同倍受关注,且内容丰富、模式多样、结构复杂。各大高校在协同育人实施过程中积累了一系列丰富成果和宝贵经验。但是,稳步推进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仍然存在一些现实困境。比如,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等。破解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育人难题,首先,需要明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为此,既要确立基本原则,又要明确目标要求。在基本原则上,要遵循统一领导、整体优化、层次适中、动态调节的原则。在目标要求上,要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其次,在明晰协同育人的总体思路后,针对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需要从理念、关系、结构、保障等方面入手,把握协同育人推进的具体策略。一是注重理念强化。在宏观层面,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中观层面,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微观层面,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二是促进关系理顺。这其中,既要协调好权力关系,又要解决好利益关系,既要处理好信息关系,又要保持好人际关系。另外,还应把握好教书与育人、管理与服务、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等几组特殊关系。三是推动结构优化。要通过加强管理顶层设计、规范考核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制度、抓住协同育人契机,整体推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一体化运行。四是夯实基本保障。环境保障上,要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物质保障上,要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平台保障上,要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人才保障上,要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刘沣娇[5](2020)在《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文中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面临新问题。新时代就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必须适应新任务、新形势,展现新气象、新作为。社区是人们居住生活的家园,也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领域。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2016年7月,习近平在社区考察时指出:“社区是党和政府联系、服务居民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社区工作要时时处处贯彻党的宗旨,让党的旗帜在社区群众的心目中高高飘扬,让社区广大党员在服务群众中发挥作用、展示良好形象。”这也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当前,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组织职能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发展前景受限。而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客体和对象越来越复杂,思想多元且变动性强。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在信息化网络化发展的进程中教育方式方法创新还有待加强。要应对这一系列问题和挑战,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要以满足城市居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宗旨,坚持并加强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社区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提升先进党员和社区工作者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社区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法,完善基层组织管理运行机制,调动居民群众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提升社区居民的归属感与认同感,建设和谐美丽社区。
徐旖[6](2020)在《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家风历经各个发展时期最终步入了新时代的复兴期,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强调下更加凸显出其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新时代的优良家风是继承了中华传统家风文化菁华,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善向上、共享共建”十六字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家风是经由家庭教育实践形成的精神文化产物,是家庭教育成果的体现,培养优良家风就需要开展优良家风教育。本文围绕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是否能实现契合,在具体内容上如何展开契合,在关键环节上如何有效契合三个问题展开论述。论文共有四章,第一章为论文需要的核心概念作出了界定,梳理了核心概念的内涵,厘清了几个概念的关系。第二章到第四章,从不同的角度为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作出契合性的阐述。第二章探究了二者契合的可能性问题,认为新时代优良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共同的发生论、文化性、时代性、目的性基础,这四方面共同的现实基础为二者的具体结合提供了可能。在二者拥有契合可能的前提下,第三章论述了以“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善向上、共享共建”十六字为基本建设方向的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与思想政治教育在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上体现的共同建设内容,论证了二者在内容上的具体契合。第四章探讨了在教育过程中二者共通的主体、客体、方法、载体、环境五个要素,对五个要素进行优化分析,提升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有效性。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优良家风教育的过程是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具体表现,优良家风教育受思想政治教育引导和作用的过程是家风科学化的具体实践。要以思想政治教育严谨的系统性和科学的指导性来指导家风建设,以优良家风的情感带动和日常渗透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两者之间互动促进,最终共同致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上的保障。
曾平生[7](2020)在《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研究》文中指出“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也“是人们心灵的归宿”。因而,无论经济社会如何发展,家庭的生活依托、社会功能、文明作用都不可替代。正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家庭建设,多次强调要“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并提出了一系列深入推进新时代家庭建设的新观点、新论断和新举措,由此形成了习近平家庭建设观。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形成基础,从思想与实践视角看,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家风文化是其形成的三个重要思想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习近平父辈的家庭建设实践、习近平自身的家庭建设实践则是其形成的三个重要实践来源。习近平从家庭、家教、家风三方面强调了家庭建设。在家庭方面,他强调了注重家庭、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先大家后小家、家庭梦融入民族梦、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家庭都幸福美满等内容;在家教方面,他强调了注重家教、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青少年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言传身教等内容;在家风方面,他强调了注重家风、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等内容。而这些在继承中发展的新认识、新论断、新要求、新举措,又有其内在的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历史逻辑与价值逻辑。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基本原则可从目标、内容、过程、方法等维度分析。其中,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等是其目标原则;全面发展与德育优先、弘扬传统与传承红色、精神引领与有形建设、先大后小与为大舍小等是其内容原则;全员参与与共建共享、观念领先与行为转化、高度重视与积极谋划、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等是其过程原则;目标导向与言传身教、榜样引领与领导表率、指导监督与关心帮助、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等是其方法原则。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本质特征主要表现为社会性、实践性及普遍联系性。马克思主义家庭观以人的社会本质为基础,认为,“家庭从社会本质上说是一种社会关系”,因而,社会性就是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本质特征。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又认为,人的社会本质是实践的,由此,实践性也必然是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本质特征。进而,从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看,普遍联系性同样是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哲学本性。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价值旨趣是人的解放,并体现在为人民谋福祉。从时间、空间、运动三维进行考察,为人民谋福祉的价值旨趣又具体为:为了全体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全心服务人民。而价值形态,习近平将之凝练为,“爱国爱家、相亲相爱、向上向善、共建共享”这十六字社会主义家庭文明新风尚,其形成基础主要是基于对个体与社会的融合、传统与现代的耦合、民族与人类的超越这三对张力的辩证把握。再者,价值实现的规律,从价值实现的前提看,是服从与服务于社会发展的规律,从价值实现的内容看,是真善美相统一的规律,从价值实现的方法看,则是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规律。总之,习近平家庭建设观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家庭建设的行动指南,把其作为价值客体,它有着积极的启示:以“大家”为先,要求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以品德为要,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以人的解放为旨趣,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实践性为本质,要求准确把握社会发展的时代特征;以辩证为法则,要求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
金雪[8](2020)在《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文中研究指明党的十九大报告多次提到全面从严治党,必然在提高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上有所体现。党支部工作公文的写作与处理,是确保全面从严治党落细落实的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还未有以朝鲜语编撰的比较完整的党支部常用公文体系的书籍。在朝鲜族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里年纪比较大的党务工作者的汉语能力、文化知识相对薄弱,在参考以汉语撰写的公文书,掌握并熟练地运用党支部常用公文写作方面存在着困难。译者选择翻译项目作为硕士学位论文,以欧阳旭辉所着的“新时代党建工作实务与创新”系列丛书当中的《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为文本进行了汉朝翻译实践工作,在此基础上撰写翻译实践报告。该书依据党和国家最新公文法规的规范要求,紧密结合党支部公文处理工作实际,将党支部常用公文统一进行归类,共分6章,列举49种常用公文范例,力争展现一个完整的党支部常用公文体系,涵盖党支部常用公文的主要部分。同时,对公文写作概念、注意事项、特点、要求和方法进行详细深入的介绍,并精心选取例文,大大方便了党支部公文初学者的学习和使用。译者翻译整本书,全文近9万5千字,译成朝鲜语12万4千余字,目前尚无朝鲜语译本。译文的目标读者是朝鲜族地区汉语能力、文化知识相对薄弱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党务工作者和各级党政机关、基层党组织里需要用朝鲜语撰写公文的党务工作者。译者选择这部作品翻译的主要目的,是帮助这些党务工作者提高公文写作水平,在优化思维素质、政治素质和提高岗位工作能力上,提供有益帮助。本翻译实践报告的主要对翻译项目的全过程进行详细的阐述,该翻译实践报告由五个部分组成。在第一章,译者阐述了翻译这部作品的目的与意义。第二章是翻译项目概述部分,其中包括翻译项目材料的介绍、作者简介与作品介绍。第三章里,对翻译的过程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分为译前分析和译前准备。第四章是翻译案例分析,这部分是翻译实践报告的重要内容,译者从中国特色词汇、句子的处理方面,根据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找出代表性的例子,采取多种翻译方法相结合的方法,进行了译例分析。最后,第五章是对该翻译实践报告的总结,阐述了翻译项目整个过程中的心得体会,对自身翻译能力和翻译理论学习等方面做出了总结。译者通过本次翻译项目的准备,在翻译能力上有所提高,也深深体会到了翻译的艰苦,也意识到自己仍有不足之处,还需要长久的磨练。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译者会更加谦逊好学,不断提升翻译能力,努力成为一名输入量足,输出能力强的优秀翻译者。
张录全[9](2019)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文中指出过上殷实、安定的小康生活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人民的向往,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始终是中国共产党接续奋斗的目标。自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之初首次用“小康”诠释中国式的现代化以来,我们党始终紧紧扭住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奋斗目标,一茬接着一茬干,一棒接着一棒跑,建设小康社会宏伟蓝图正在逐步变成现实。2017年,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到二〇二〇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不仅保持了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连续性,而且更具明确政策导向、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的新要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更重要、更难做到的是“全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重点、难点都在农村,“三农”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大的短板。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体人民的小康,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三农”工作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先后采取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城乡发展一体化、乡村振兴等重大战略举措,不断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效。思想政治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一切经济工作的“生命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说到底还是需要人来实现的。农村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达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既需要党的强农富农惠农政策,也需要发挥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农村要解决好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必须首先抓好思想政治工作,提高农民素质,使其适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和改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培养高素质的新型农民,进而推动农村现代化的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以小康社会建设的发展历程为背景,以当前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总体状况为出发点,以促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村党员干部群众思想政治素质为落脚点,在继承党的思想政治工作历史经验和借鉴学界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文献研究、个案研究、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等方法,针对我国农业农村的主要特点和工作对象的实际情况,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问题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系统研究,以期对提高我国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所助益。本文绪论部分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研究现状做出梳理和述评,介绍了选题背景、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等。论文内容共六章。第一章概述篇,主要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及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内涵及特点进行解读,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第二章理论基础篇,主要从学理上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其包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论述、中国共产党几代领导核心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第三章历史考察篇,主要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通过对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社会背景、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任务要求,以及各个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状况的梳理,为本文的研究提供历史依据。第四章现状篇,主要以天津市蓟州区为例,归纳总结了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已取得的进展,找出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剖析其主要原因。第五章认知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识路径,即提高领导干部、思政工作者、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和原则。第六章实践策略篇,主要提出加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路径,即丰富工作内容、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机制、提升队伍素质、构建社会环境。
赵亚男[10](2017)在《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反腐败,不仅关系到政治生态的净化,更是一场价值观的较量。腐败文化与廉政文化的博弈贯穿人类历史的始终。如何通过在党内外推进廉政文化建设最终战胜全社会范围的腐败亚文化,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所面临的重大课题。随着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不断完善,廉政文化建设也日益成熟。但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廉政文化建设的任务依然艰巨。要加强廉政文化建设,不仅要研究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和问题,也要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历史进行考察。在此基础上,本文主要围绕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理论、历史、现状及经验教训进行梳理研究,以期对当前廉政文化建设的开展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和对策。论文结构上分为六章。第一章是思想源流分析。本章主要运用阶级分析法对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及对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借鉴价值做了分析;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和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主要观点进行了梳理。第二章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廉政文化建设历史进行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尚处于探索阶段。中国共产党借助其强大的组织能力和动员能力,通过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社会主义教育,开展整风整党运动、增产节约运动以及系列反腐运动等方式,不断从思想上肃清封建社会的腐败文化、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以及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坚定了党员干部的宗旨信念,提高了广大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政治素质,从而改善了社会风俗习惯,铸造了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新道德、新风尚。这一切都为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迅速恢复和发展完善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主要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历史做了考察。这一时期,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在领导体制机制上,廉政文化建设由各级党委领导,各级纪委、宣传部、组织部等其他相关部门积极配合,非官方力量和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支持和参与。在对象上,既面向全党,通过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的形式将廉政文化普及到全社会。在手段和方式上,既加强教育引导,又加强舆论宣传,同时不断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第四章主要对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进行了梳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将廉政文化建设放在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中去规划、去布局。将教育引导、理论宣传、文化熏陶作为廉政文件建设最重要的途径和方法,同时推动廉政文化进机关、社区、学校、农村、企业、家庭,党风政风与民风社风良性互动,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环境。第五章,基于前文的研究,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做了分析。经过建国六十多年的探索,廉政文化建设体制机制初步形成,廉政文化建设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优秀廉政文化作品层出不穷。全面从严治党、反对腐败已成基本社会共识,节约务实重新成为全党全社会的风尚,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本文认为,廉政文化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将人民性作为廉政文化建设的根本价值取向,必须坚持破与立相结合、坚持与制度建设相结合。在廉政文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坚持社会教化与个体内化相统一;重视加强思想建设和理论学习;重视党风廉政宣传: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支撑廉政文化建设。第六章,分析当前廉政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建议。本文认为应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强化思想建党,坚持文化强党,不断务实党员干部廉洁从政思想道德基础。同时面向广大人民群众,普及廉政知识,改变群众“腐败与我无关”的观念,加强党风廉政宣传,增强群众对反腐倡廉建设的信心,健全完善参与机制,引导群众有序参与反腐。同时不断拓展领域,创新载体,增大廉政文化的覆盖面、吸引力和感召力,以提高廉政文化建设的实践效果。
二、创建“文明四区”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到实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创建“文明四区”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到实处(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
1.4.1 创新点 |
1.4.2 不足之处 |
2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概述 |
2.1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相关概念界定 |
2.1.1 爱国主义 |
2.1.2 爱国主义教育 |
2.1.3 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
2.1.4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 |
2.2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理论依据 |
2.2.1 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2.2.2 习近平爱国主义系列重要论述精神 |
2.2.3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2.3 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现实意义 |
2.3.1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人民服务的有爱之人 |
2.3.2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的有信之人 |
2.3.3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有志之人 |
2.3.4 有利于一体化培养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有梦之人 |
3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现状分析 |
3.1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现状调查 |
3.1.1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做法 |
3.1.2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数据统计与分析 |
3.2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取得的成就 |
3.2.1 政府及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 |
3.2.2 常态化、制度化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工作 |
3.2.3 一体化规定爱国主义教育目标 |
3.2.4 一体化设置爱国主义教育内容 |
3.2.5 一体化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法 |
3.3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存在的问题 |
3.3.1 理念认识的一致性有待达成 |
3.3.2 组织管理的纵深性有待推进 |
3.3.3 合力育人的协同性有待加强 |
3.3.4 载体运用的创新性有待提高 |
3.3.5 考核评价的多元性有待探索 |
3.4 成都市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存在问题的成因 |
3.4.1 应试教育思想阻碍了理念认识的全面普及 |
3.4.2 体制机制欠缺阻碍了组织管理的上下同力 |
3.4.3 资源统整不够阻碍了合力育人的同向同行 |
3.4.4 介质适配不足阻碍了载体运用的推陈出新 |
3.4.5 传统评价观念阻碍了考核评价的综合多样 |
4 新时代改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的对策建议 |
4.1 突破理念藩篱,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一体化建设 |
4.1.1 转变应试观念,顺应全新时代的发展要求 |
4.1.2 提升认识站位,培养站谋深远的工作队伍 |
4.1.3 贯彻育人为本,树立“三全”教育新理念 |
4.2 强化顶层设计,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管理一体化建设 |
4.2.1 专管专治,设立上传下达的管理机构 |
4.2.2 首尾贯通,创建系统完备的工作机制 |
4.2.3 纵横联动,健全协调有力的管理制度 |
4.3 整合各方优势,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一体化建设 |
4.3.1 把握校内现有资源,发挥校园第一阵地作用 |
4.3.2 调动家庭优质资源,提高家庭家长的配合度 |
4.3.3 运用社区特色资源,打造教育活动本土空间 |
4.3.4 挖掘社会丰富资源,开辟教育活动广阔空间 |
4.4 精准打造介质,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载体一体化建设 |
4.4.1 注重创新,丰富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载体 |
4.4.2 结合实际,选取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特色载体 |
4.4.3 凝聚力量,编写符合各年龄阶段特点的生动教材 |
4.5 改变评价观念,推进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评价一体化建设 |
4.5.1 “一把尺子”,制定科学考核标准 |
4.5.2 多元考核,建立综合评价体系 |
4.5.3 及时反馈,科学运用评价结果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3)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文创新与不足之处 |
1.4.1 研究创新 |
1.4.2 不足之处 |
第一章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相关概念及一般理论分析 |
1.1 相关概念 |
1.1.1 科学化的概念 |
1.1.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
1.1.3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概念 |
1.2 相关理论分析 |
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相关理论论述 |
1.2.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主体客体及价值 |
1.2.3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特征 |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分期和实践分期 |
2.1 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分期 |
2.1.1 1982年到1992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1.2 1992年到2002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1.3 2002年到2012年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1.4 2012年至今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 |
2.2 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分期 |
2.2.1 坚持思想政治工作是公安工作生命线 |
2.2.2 坚持党对公安工作的绝对领导 |
2.2.3 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方式 |
2.2.4 新时代高质量思想政治工作注重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建设 |
2.3 思想政治工作历史分期与实践分期的统 |
第三章 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现状及原因分析 |
3.1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现状 |
3.1.1 形成了良好思想政治工作建设氛围 |
3.1.2 思想政治工作内容不断丰富 |
3.1.3 思想政治工作手段创新多样 |
3.2 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
3.2.1 社会多元化转型对思想政治工作形成冲击 |
3.2.2 经济发展和拜金主义对思想政治工作存在干扰 |
3.2.3 公安管理和警务运行机制滞后对思想政治工作产生一定制约 |
3.2.4 政工干部素质对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带来影响 |
第四章 新时代实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对策 |
4.1 创新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理念和思想意识 |
4.1.1 把政治忠诚放在首位 |
4.1.2 强调服务人民的意识 |
4.1.3 注重人性化的管理理念 |
4.2 转变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的方法和内容 |
4.2.1 科学继承优良传统和方法 |
4.2.2 构建适合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特点的隐蔽性教育方法 |
4.2.3 探求多样化且科学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
4.3 建立完善的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制度 |
4.3.1 建立思想政治工作科学管理与评价制度 |
4.3.2 建立科学的调查研究和正反两面教育制度 |
4.3.3 建立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长效运行机制 |
4.4 强化公安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自身建设 |
4.4.1 加强政工干部队伍自身建设 |
4.4.2 促进公安思想政治工作対象建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经典着作及文献 |
国内学术着作 |
外国译着 |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述评 |
1.3 理论基础 |
1.3.1 马克思主义合力论 |
1.3.2 整体德育论 |
1.3.3 系统论和协同学 |
1.4 概念界定 |
1.4.1 主渠道——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
1.4.2 主阵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
1.4.3 协同育人 |
1.5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创新点 |
2 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
2.1 协同的必要性 |
2.1.1 新形势带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新要求 |
2.1.2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亟需协同创新 |
2.1.3 协同育人有利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
2.2 协同的可行性 |
2.2.1 主渠道与主阵地同属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系统 |
2.2.2 主渠道与主阵地在工作中联系密切 |
3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实施现状 |
3.1 两者协同倍受关注 |
3.1.1 相关政策文件相继出台 |
3.1.2 学术交流研讨会多次召开 |
3.1.3 项目及基地建设陆续展开 |
3.2 两者协同内容丰富 |
3.2.1 理论教学与党建工作的协同 |
3.2.2 理论教学与创新创业教育的协同 |
3.2.3 理论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 |
3.3 两者协同模式多样 |
3.3.1 教辅结合 |
3.3.2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 |
3.3.3 高校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 |
3.3.4 基地育人建设 |
3.4 两者协同结构复杂 |
3.4.1 并行式结构 |
3.4.2 交叉式结构 |
3.4.3 分散式结构 |
4 当前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存在问题 |
4.1.1 对协同育人还存在认识误区 |
4.1.2 两支队伍协同育人的热情不高 |
4.1.3 工作中缺乏长期稳定的沟通合作 |
4.1.4 主渠道与主阵地的配合程度不够 |
4.2 原因分析 |
4.2.1 社会发展的负面因素影响人们的价值观念 |
4.2.2 高校协同管理的总体规划有待进一步完善 |
4.2.3 协同育人的相关机制和基本保障尚不成熟 |
5 推动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总体思路 |
5.1 基本原则 |
5.1.1 统一领导原则 |
5.1.2 整体优化原则 |
5.1.3 层次适中原则 |
5.1.4 动态调节原则 |
5.2 目标要求 |
5.2.1 明确分工,提高劳动效率 |
5.2.2 科学分权,推动组织合作 |
5.2.3 合理分利,促进公平公正 |
6 实现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的具体策略 |
6.1 注重理念强化 |
6.1.1 宏观层面: 全社会要坚持“立德树人”理念 |
6.1.2 中观层面: 高校系统应强化“三全育人”理念 |
6.1.3 微观层面: 教育个体需培养“大思政”理念 |
6.2 促进关系理顺 |
6.2.1 协调好权力关系 |
6.2.2 解决好利益关系 |
6.2.3 处理好信息关系 |
6.2.4 保持好人际关系 |
6.2.5 把握好几组特殊关系 |
6.3 推动结构优化 |
6.3.1 加强管理顶层设计 |
6.3.2 规范考核评价制度 |
6.3.3 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
6.3.4 抓住协同育人契机 |
6.4 夯实基本保障 |
6.4.1 环境保障: 优化协同育人的文化环境 |
6.4.2 物质保障: 保证经费技术等资源供给 |
6.4.3 平台保障: 形成互促互进的工作机制 |
6.4.4 人才保障: 加强专业化育人队伍建设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访谈提纲 |
附录B 访谈对象基本情况 |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思路、内容 |
1.3.1 基本思路 |
1.3.2 主要内容 |
1.4 研究方法、创新点 |
1.4.1 研究方法 |
1.4.2 创新点 |
第二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理论基础研究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城市社区 |
2.1.2 思想政治教育 |
2.1.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的人学理论 |
2.2.2 中国共产党的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
2.2.3 国外有关城市社区教育的理论 |
2.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要求及意义 |
2.3.1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 |
2.3.2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
2.3.3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
第三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以西安某社区为例 |
3.1 基于访谈基础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现状分析 |
3.1.1 社区组织 |
3.1.2 社区工作者 |
3.2 基于问卷调查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现状分析 |
3.2.1 调查问卷的编制与实施 |
3.2.2 调查问卷的信度与效度 |
3.2.3 调查数据分析 |
3.3 基于实地考察的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现状分析 |
3.3.1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自然环境条件 |
3.3.2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社会环境条件 |
3.3.3 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文化环境条件 |
第四章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以西安某社区为例 |
4.1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问题 |
4.1.1 教育主体:组织和工作者的职能和发展困境 |
4.1.2 教育客体:异质与多元下的动员和整合困境 |
4.1.3 教育方式方法:创新意识和理念更新困境 |
4.2 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思想意识层面:公共精神和主流价值观引领乏力 |
4.2.2 队伍层面:社会认同和激励机制不足 |
4.2.3 受众层面:对象急剧扩展且复杂化 |
4.2.4 管理层面:体制机制建设有待完善 |
第五章 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 |
5.1 在职能明确基础上发挥社区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协同作用 |
5.1.1 发挥城市社区党组织在思政教育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
5.1.2 发挥居委会在促进居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区文明程度中的作用 |
5.1.3 发挥物业管理公司在居民行为规范引导和小区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
5.2 在完善人才成长机制中提升社区思政教育队伍专业化水平 |
5.2.1 提升社区工作者的服务意识 |
5.2.2 完善人才选拔机制 |
5.2.3 优化培训教育机制 |
5.2.4 建立合理的晋升及激励机制 |
5.3 在动员居民参与中把握城市社区思政教育的精髓 |
5.3.1 以制度体系为基础,提高居民的参与意识 |
5.3.2 以网络为平台,开拓新的参与渠道 |
5.3.3 以群为媒介,调动各层次群体参与 |
5.4 在实践探索中实现社区思政教育内容的与时俱进 |
5.4.1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5.4.2 加强居民道德观教育 |
5.4.3 推行社区居民法治观教育 |
5.4.4 培育社区公共精神 |
5.4.5 提升居民的社区和城市认同感 |
5.5 在稳步提高中加强社区思政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创新 |
5.5.1 以互动式教育破解主体困境 |
5.5.2 以科学化教育提升任务实效 |
5.5.3 以网络化教育增进便利性 |
5.5.4 以文化育人提升社区软环境 |
5.5.5 以生活化场景增强教育亲和力 |
5.6 在综合平衡中完善社区思政教育运行机制 |
5.6.1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协同联动机制 |
5.6.2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金保障机制 |
5.6.3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整合机制 |
5.6.4 建立社区思想政治教育动态监督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
(二)家庭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 |
二、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现实意义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比较研究法 |
(三)跨学科研究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关于家风内涵的研究 |
(二)关于家风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
五、创新点和不足 |
(一)创新点 |
(二)不足之处 |
第一章 核心概念界定及相关概述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一)家风的概念 |
(二)优良家风的概念 |
(三)新时代优良家风的界定 |
(四)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的界定 |
二、相关概述 |
(一)家风文化的历史沿革 |
(二)新时代优良家风的内涵表现 |
(三)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 |
(四)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的必要性 |
第二章 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可能 |
一、阶级社会的同生产物:契合的发生论基础 |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
(二)家风是附着于家庭的阶级社会存在物 |
(三)阶级社会是二者共同的发生背景 |
二、家国同构的文化传统:契合的文化性基础 |
(一)家国一体的传统结构 |
(二)天下一家的发展融合 |
(三)风气合流的历史实践 |
(四)家国一体模式是二者的建构依据 |
三、历史发展的协同轨迹:契合的时代性基础 |
(一)与统治阶级的意志要求相吻合 |
(二)与具体时代的发展要求相适应 |
(三)鲜明时代性是二者共同的发展要求 |
四、融入社会的育化指向:契合的目的性基础 |
(一)自上而下的育化要求 |
(二)为人的社会化作准备 |
第三章 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内容 |
一、爱国爱家:家国一体的建设理念 |
(一)是集体主义道德的体现 |
(二)需要正确政治观的引导 |
二、相亲相爱:和谐友爱的社会理想 |
(一)和美的爱情关系 |
(二)和乐的亲情关系 |
(三)和睦的友情关系 |
三、向上向善:积极健康的价值追求 |
(一)树立理想信念 |
(二)遵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四、共享共建:社会主义的目标情怀 |
(一)共享共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
(二)导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 |
(三)指向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蓝图 |
第四章 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要素 |
一、强化主体意识和责任 |
(一)家长引导作用的加强 |
(二)成员自觉修身的加强 |
(三)党员廉洁齐家的加强 |
二、激发客体主观能动性 |
(一)换位思考对话,营造开明气氛 |
(二)借助情感共鸣,积极双向互动 |
三、运用好不同教育方法 |
(一)以榜样教育法充分发挥家长示范作用 |
(二)以激励教育法规范孩子的行为和动机 |
(三)以生活熏陶法贯穿家庭思想政治教育 |
四、利用好各类教育载体 |
(一)以语言载体表现生动信息 |
(二)以文化载体塑造集体记忆 |
(三)以活动载体加强教育体验 |
五、促进好各个环境互动 |
(一)家庭与学校环境的互动 |
(二)家庭与社会环境的互动 |
(三)家庭与网络环境的互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7)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和选题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国内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2 国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3 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
1.3.1 探究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理论渊源与实践基础 |
1.3.2 梳理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主要内容与理论创新 |
1.3.3 揭示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基本原则与本质特征 |
1.3.4 考察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价值旨趣与价值实现 |
1.4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方法 |
1.5 论文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研究的重点 |
1.5.2 论文研究的难点 |
1.5.3 论文研究的创新点 |
1.6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6.1 家庭 |
1.6.2 大家庭 |
1.6.3 家庭建设 |
第2章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形成基础 |
2.1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形成的思想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家庭思想 |
2.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2.1.3 红色家风文化 |
2.2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形成的实践基础 |
2.2.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 |
2.2.2 习近平父辈的家庭建设实践 |
2.2.3 习近平自身的家庭建设实践 |
第3章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主要内容 |
3.1 关于家庭方面: 注重家庭是家庭建设的前提 |
3.1.1 注重家庭 |
3.1.2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 |
3.1.3 先大家后小家 |
3.1.4 家庭梦融入民族梦 |
3.1.5 每一位妇女都有人生出彩和梦想成真的机会 |
3.1.6 家庭都幸福美满 |
3.2 关于家教方面: 注重家教是家庭建设的关键 |
3.2.1 注重家教 |
3.2.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
3.2.3 青少年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
3.2.4 家庭教育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 |
3.2.5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3.2.6 言传身教 |
3.3 关于家风方面: 注重家风是家庭建设的归宿 |
3.3.1 注重家风 |
3.3.2 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 |
3.3.3 家庭是人们心灵的归宿 |
3.3.4 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 |
3.3.5 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3.3.6 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 |
3.4 理论创新与内在逻辑 |
3.4.1 理论创新 |
3.4.2 内在逻辑 |
第4章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基本原则 |
4.1 目标原则 |
4.1.1 爱国爱家 |
4.1.2 相亲相爱 |
4.1.3 向上向善 |
4.1.4 共建共享 |
4.2 内容原则 |
4.2.1 全面发展与德育优先 |
4.2.2 弘扬传统与传承红色 |
4.2.3 精神引领与有形建设 |
4.2.4 先大后小与为大舍小 |
4.3 过程原则 |
4.3.1 全员参与与共建共享 |
4.3.2 观念领先与行为转化 |
4.3.3 高度重视与积极谋划 |
4.3.4 统筹协调与重点突破 |
4.4 方法原则 |
4.4.1 目标导向与言传身教 |
4.4.2 榜样引领与领导表率 |
4.4.3 指导监督与关心帮助 |
4.4.4 立足本国与面向世界 |
第5章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本质特征 |
5.1 社会性 |
5.1.1 社会性的哲学基础 |
5.1.2 社会性的现实表现 |
5.1.3 社会性的实践发展 |
5.2 实践性 |
5.2.1 实践性的哲学基础 |
5.2.2 实践主客体的多样性 |
5.2.3 实践主客体的统一性 |
5.3 普遍联系性 |
5.3.1 联系性的哲学基础 |
5.3.2 联系的时空性 |
5.3.3 联系的发展性 |
第6章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价值意蕴 |
6.1 价值旨趣 |
6.1.1 马克思与恩格斯家庭思想的价值旨趣 |
6.1.2 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的价值旨趣 |
6.2 价值形态 |
6.2.1 个体与社会的融合 |
6.2.2 传统与现代的耦合 |
6.2.3 民族与人类的超越 |
6.3 价值实现 |
6.3.1 价值实现的规律 |
6.3.2 现实启示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8)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摘要 |
第一章 引言 |
第二章 翻译项目简介 |
2.1 项目概述 |
2.2 作者简介与作品介绍 |
第三章 译前分析及准备 |
3.1 分析翻译材料文体特征 |
3.2 译前准备工作概述 |
第四章 翻译案例解析 |
4.1 处理中国特色词汇翻译上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
4.1.1 数字词汇的翻译 |
4.1.2 专业术语的翻译 |
4.1.3 熟语的翻译 |
4.1.4 短语的翻译 |
4.2 处理句子翻译上的困难以及解决方法 |
4.2.1 排比句的翻译 |
4.2.2 长句的翻译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谢辞 |
附录: 原文译文对照 |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选题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1.研究方法 |
2.创新点 |
(五)研究框架及基本思路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概述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提出 |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标志 |
(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述 |
1.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概念 |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对象 |
3.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关系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新的要求 |
2.农村思想政治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精神动力和素质保证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2.列宁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二)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1.毛泽东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2.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关于农民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 |
3.习近平关于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论述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发展历程 |
(一)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1979 年-2002 年) |
1.小康社会建设初期社会发展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2.小康社会建设初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02 年-2012 年) |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2012 年-今)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给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提出了新要求 |
2.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状况 |
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现状及问题原因 |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进展 |
1.思想政治工作的领导体制比较健全 |
2.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聚焦于服务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3.思想政治工作队伍不断壮大 |
4.思想政治工作阵地建设已初具规模 |
5.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尽力贴近农民生活 |
6.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不断丰富 |
7.思想政治工作取得较明显实效 |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的问题 |
1.思想政治工作“最后一公里”问题还未完全解决 |
2.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时代性创新性针对性还不足 |
3.思想政治工作方法载体亲和力还不够 |
4.思想政治工作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中的作用体现不明显 |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思想政治工作者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责任感尚需提高 |
2.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还难以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 |
3.新时代农村农民的变化增大了思想政治工作的难度 |
4.适应新时代农村发展要求的思想政治工作机制还不健全 |
5.社会各方面支持思想政治工作的氛围不够 |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认知策略 |
(一)提高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1.提高领导干部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2.提高思政工作者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重要性的认识 |
3.提高广大农民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必要性的认识 |
(二)明确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目标 |
1.促进农民素质现代化 |
2.为农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方向保证和精神动力 |
(三)遵循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 |
1.坚持以农民为中心 |
2.解决思想问题与利益问题相结合 |
3.喜闻乐见、简便易行 |
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策略 |
(一)丰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 |
1.以“五信”为主线的理想信念教育 |
2.以“三大战略”为重点的形势政策教育 |
3.以“三治结合”为体系的乡村治理教育 |
4.以“两山”理论为导向的生态文明教育 |
(二)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 |
1.在现代村规民约重构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2.在多样化的活动中融入思想政治工作 |
3.在促进农村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 |
4.利用新媒体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覆盖面和实效性 |
(三)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机制 |
1.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激励机制 |
2.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渗透机制 |
3.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保障机制 |
(四)提升农村思想政治工作队伍的素质 |
1.新时代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素质要求 |
2.提高农村思想政治工作者素质的主要途径 |
(五)构建加强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社会环境 |
1.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提高农民生活水平 |
2.加强农村党的领导推进基层民主制度建设 |
3.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
4.构建农村和谐社会 |
5.加强对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研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导言 |
一、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依据和意义 |
(一) 选题依据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对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现状述评 |
(一) 国内关于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兴起与发展 |
(二) 国内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的重点内容 |
(三) 境外廉政文化建设研究现状 |
(四) 总体研究述评 |
三、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基本概念的界定 |
(一) 廉政建设 |
(二) 廉政文化建设 |
四、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一) 研究思路 |
(二) 研究方法 |
五、本文研究重点、难点和主要创新点 |
(一) 研究重点 |
(二) 研究难点 |
(三) 主要创新点 |
第一章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源与理论依据 |
一、中国古代优良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中国古人“廉之思” |
(二) 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特点及现代借鉴 |
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基本观点 |
(二)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廉政文化建设思想的指导意义 |
三、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一) 毛泽东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二) 邓小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三) 江泽民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三) 胡锦涛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五) 习近平的廉政文化建设思想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与曲折发展(1949—1976) |
一、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良好开端(1949—1956) |
(一) 建国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形势 |
(二) 加强对党员干部的教育,务实其思想基础 |
(三) 开展“三反”、“五反”运动,反对资产阶级腐化堕落思想 |
(四) 加强对广大人民群众的宣传教育,树立新的价值观念与道德规范 |
二、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继承与发展(1956—1966) |
(一)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二) 结合增产节约运动,开展勤俭节约教育 |
(三) 开展整风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抵制非无产阶级思想腐蚀 |
(四) 在“大跃进”运动中,开展反资产阶级思想腐蚀教育 |
(五) 加强党员干部教育,抵制贪污腐化变质 |
(六) 开展社会主义教育运动,坚定社会主义信念 |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重大挫折(1966—1976) |
(一) “文化大革命”对廉政文化建设的影响 |
(二) “文化大革命”时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曲折推进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全面开展(1976—2012 ) |
一、拔乱反正和改革开放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恢复与展开(1976—1982) |
(一) 整顿班子,为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奠定组织基础 |
(二) 加强思想理论建设,为廉政文化建设奠定思想基础 |
(三) 恢复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 |
(四) 进行爱祖国、反走私教育,提倡社会主义道德风尚 |
二、改革开放逐步展开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继续发展(1982——1987) |
(一) 警惕资本主义思想的侵蚀,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
(二) 全面开展整党运动,实现党风的好转 |
(三) 开展各领域的思想政治工作,实现社会风气的好转 |
三、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发展(1987—1992) |
(一) 加强思想教育,提高党员干部党性修养 |
(二) 积极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纠正行业不正之风 |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的深化(1992—2002) |
(一)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初期廉政文化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
(二) 制定实施廉政自律准则,以制度固化廉洁理念 |
(三) 以整风精神开展“三讲”教育 |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开展(2002—2012) |
(一) 积极加强教育引导,增强拒腐防变能力 |
(二) 积极开展党风廉政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 |
(三) 深入推进廉政文化建设,形成廉荣贪耻的社会风尚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全面深入展开(2012—至今) |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与任务 |
(一) 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廉政文化建设所面临的形势 |
(二)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对廉政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要求和新部署 |
二、教育引导,坚定信念 |
(一)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内思想教育 |
(二) 明确党员干部教育重点,增强教育实效性 |
三、宣传引导,营造氛围 |
(一) 加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工作,营造良好舆论氛围 |
(二)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加强党风廉政宣传 |
(三) 重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工作,澄清各种不正当言论 |
四、文化熏陶,涵养心灵 |
(一) 依靠文化自信,强基固本 |
(二)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魂聚气 |
(三) 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培厚党内政治生态净化的土壤 |
(四) 以优秀的廉政文艺作品,传播廉洁价值观念 |
五、拓宽领域,做细做实 |
(一) 廉政文化进家庭 |
(二) 廉政文化进校园 |
(三) 廉政文化进农村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成就和经验总结 |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廉政文化建设的主要成果和成效 |
(一) 廉政文化建设逐步走向系统化、制度化与规范化 |
(二) 党风社风明显好转,政治生态明显改善 |
(三) 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反腐倡廉建设的责任心和行动力明显增强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经验总结 |
(一)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一般经验 |
(二) 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的具体经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新形势下加强廉政文化建设的思考 |
一、当前廉政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 |
(一) 廉政文化建设主体多元,未能形成整体合力 |
(二) 基层单位部门廉政文化建设缺乏整体规划 |
(三) 不少地区、部门廉政文化建设重形式,轻内容 |
(四) 廉政文化建设针对性不强 |
(五) 廉政文化建设评估工作存在问题 |
二、新形势下开展廉政文化建设的对策 |
(一) 明确主体和责任,发挥廉政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 |
(二) 廉政文化建设要以党员干部为重点对象 |
(三 )廉政文化建设要面向广大人民群众 |
(四) 拓宽领域,营造浓厚的廉政文化氛围 |
(五) 创新载体,增强廉政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
后记 |
四、创建“文明四区”把思想政治工作创新落到实处(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社区思想政治工作的实践发展研究 ——基于35个创新案例的分析[D]. 郑帅. 华中师范大学, 2021
- [2]新时代大中小幼爱国主义教育一体化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D]. 胡沥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新时代公安思想政治工作科学化研究[D]. 马锦山. 陕西科技大学, 2021(09)
- [4]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与主阵地协同研究[D]. 崔晓丹.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2)
- [5]城市社区思想政治教育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西安某社区为例[D]. 刘沣娇. 西安石油大学, 2020(10)
- [6]新时代优良家风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研究[D]. 徐旖. 大理大学, 2020(05)
- [7]习近平家庭建设观研究[D]. 曾平生. 南昌大学, 2020(01)
- [8]关于《新时代党支部工作常用公文范例实用手册》的汉朝翻译实践报告[D]. 金雪. 延边大学, 2020(06)
- [9]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研究[D]. 张录全. 天津师范大学, 2019(08)
- [10]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廉政文化建设研究[D]. 赵亚男. 武汉大学, 201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