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日科学家发现性激素可在脑内合成(论文文献综述)
王磊[1](2021)在《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的情感状态、肠道菌群及脑肠肽差异分析》文中认为在现代集约化生产中限位栏被大量用于饲养繁殖母猪,环境贫瘠、空间狭窄和限制饲喂等不良因素导致母猪遭受生理和心理的双重应激。长期限制活动会导致母猪表现行为规癖并伴随多种生理异常。母猪表现多种规癖行为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长期慢性应激刺激导致的神经系统相关神经元形态和功能受损,这会同时使得母猪情感系统的功能障碍。因此,不同规癖行为特征母猪可能存在不同情感障碍,并且这些情感障碍还可能通过肠脑轴影响母猪肠道菌群的结构和丰度变化。本研究分别从行为测试、mi RNA分子标记物两个全新角度揭示规癖母猪的情感障碍以及神经生理异常,并将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的肠道菌群变化与情感状态进行关联,以阐明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的情感状态以及肠道菌群变化规律。本研究有助于促进母猪精神生理研究、完善福利理论体系,对科学优化饲养环境、提高母猪的生产性能有广泛的应用价值。试验选取后备及经产(大白×长白)二元妊娠母猪共35头为研究对象,8头后备母猪作为后备组,经产母猪27头为处理组,根据经产母猪规癖水平分为低规癖组(9头)和高规癖组(7头)。对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进行行为观察(包括状态性行为和事件性行为)、行为测试(包括新事物刺激测试、甜味剂反应测试、苦味剂反应测试和瞳孔光反射测试)、生理指标检测(包括mi RNA、神经生理指标和免疫调节因子)、肠道菌群差异分析以及脑肠肽水平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1)高规癖组无食咀嚼的持续时长、单次平均持续时长、规癖行为总时长以及拱地行为时长均高于低规癖组和后备组(P<0.05),而无食咀嚼频率显着低于低规癖组(P<0.05),显着高于后备组(P<0.05);高规癖组站立及侧卧频率极显着低于后备组(P<0.01),犬坐频率显着低于后备组(P<0.05),俯卧极显着高于后备组(P<0.01)。低规癖组无食咀嚼行为持续时长和频率极显着高于后备组(P<0.01);低规癖组站立、侧卧频率均低于后备组(P<0.05),俯卧频率高于后备组和高规癖组(P<0.05),犬坐频率显着高于高规癖组(P<0.05)。(2)高规癖组新事物反应延迟时间极显着长于后备组和低规癖组(P<0.01),而接触持续时间和接触次数均低于后备组和低规癖组(P<0.05);低规癖组的母猪接触次数和接触持续时间均显着低于后备组(P<0.05)。高规癖组甜味剂测试评分极显着低于后备组(P<0.01);低规癖组苦味剂评分显着高于后备组(P<0.05)。高规癖组的瞳孔收缩率(CON)显着小于后备组以及低规癖组(P<0.05);高规癖组的潜伏期时间(LAT)长于后备组和低规癖组(P<0.05),扩张恢复75%的时间(T75)显着长于后备组(P<0.05)。低规癖组的mi R-34a、mi R-30e、mi R-132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高规癖组和后备组(P<0.01);高规癖组和低规癖组母猪mi R-335相对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后备组(P<0.01),mi R-1202相对表达量极显着低于后备组(P<0.01);高规癖组母猪的mi R-16表达量极显着高于后备组(P<0.01),mi R-504表达量显着高于低规癖组(P<0.05)。(3)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肠道菌群的Alpha多样性指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通过主坐标分析(PCo A)发现各组样本物种多样性均明显聚集,其中后备组与高规癖组weighted unifrac距离最大。效应量方法(LEFSe)分析发现12个物种富集在后备组,2个在低规癖组富集,11个在高规癖组中富集。在门水平高规癖组Spirochaetes和Lentisphaerae丰度极显着高于后备组和低规癖组(P<0.01),在属水平高规癖组和低规癖组Prevotella(普雷沃菌属)、Roseburia(罗斯氏菌属)、Catenibacterium(链型杆菌属)、p-75-a5、Collinsella(柯林斯氏菌属)、Dialister(小杆菌属)、Weissella(魏斯氏菌属)丰度均显着低于后备组(P<0.05),YRC22丰度显着高于后备组(P<0.05);高规癖组Treponema(密螺旋体属)、Butyricimonas(丁酸弧菌属)丰度显着高于低规癖组和后备组(P<0.05);高规癖组Coprococcus(粪球菌属)、Lachnospira(毛螺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Anaerovibrio(厌氧弧菌属)、Blautia(布劳特氏菌属)、Lactobacillus(毛螺菌属)、[Eubacterium](真细菌属)丰度显着低于后备组(P<0.05),而Coprococcus(粪球菌属)、Lachnospira(毛螺菌属)、Faecalibacterium(粪杆菌属)丰度显着低于低规癖组(P<0.05)。高规癖组血管活性肠肽(VIP)浓度显着高于后备组(P<0.05),P物质(SP)浓度极显着高于后备组和低规癖组(P<0.01)。结论:高规癖母猪表现严重的行为规癖,情感、生理异常均与抑郁状态相符,其肠道菌群变化与抑郁状态相关,并受到脑肠肽的调控;低规癖母猪行为规癖、情感异常和生理异常程度较轻,mi RNA表达与多种情感障碍相符。
王谦[2](2021)在《褪黑素通过调控睡眠内稳态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机制分析》文中认为睡眠是生物进化上非常保守的行为,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到高等的脊椎动物中,均可发现睡眠的现象。睡眠占据了人一生接近1/3的时间,在生长发育,记忆巩固,生理功能调节以及脑内代谢物清除等方面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近百年的研究中,科学家们逐渐发现睡眠和觉醒的维持及转换是脑内促睡眠神经核团和促觉醒神经核团分别释放神经递质和信号分子共同作用的结果。尽管该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睡眠和觉醒精确而复杂的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探究。目前研究发现,睡眠的调控既有节律的特性,又有内稳态平衡的特性,因此学者普遍认为昼夜节律系统和内稳态系统共同参与了睡眠的调控。在哺乳动物中昼夜节律系统的中枢为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us,SCN)。SCN接收外界光照信号后对核内时钟分子CLOCK-Bmal1及CRY-PER等分子进行调控,使其节律震荡与外界环境保持一致。节律系统不仅可以在12h光照(light,L):12h黑暗(darkness,D)即L:D(12h:12h)的条件下产生与光暗环境相匹配的节律,也可以适应类似L:D(8h:16h)的光暗环境,并产生相应的节律。随光暗环境变化的节律调整使生物体能适应高纬度生活。更有趣的是,节律系统甚至能适应昼夜周期为非24h的条件,例如L:D(11h:11h)周期为22h的环境中,小鼠的跑轮时间缩短为11h,间隔也缩短为11h。同时,内稳态系统也在睡眠和自身昼夜节律调控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内稳态根据机体内环境的动态平衡来调节睡眠需求。一般认为,腹外侧视前核(ventrolateral preoptic nucleus,VLPO)是睡眠-觉醒系统中负责睡眠的神经中枢。研究发现,在VLPO手术去除鼠中,其睡眠时间大幅减少。同时,脑组织切片染色也证实了 VLPO中神经元c-fos表达与睡眠状态呈正相关。还有文献报道,VLPO神经元兴奋可抑制觉醒中枢蓝斑核(locus coeruleus,LC)、中缝背核(dorsal raphe nucleus,DRN)、乳头状结节核(tuberomammillary nucleus,TMN)的兴奋性。以上研究均表明了 VLPO在睡眠调节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神经解剖学的研究也发现,VLPO与SCN相互之间有密集的神经投射。因此节律系统和内稳态系统相辅相成,共同调节睡眠与觉醒的维持和节律性转换。NMDA受体是广泛分布于神经元中的离子型谷氨酸能受体。该受体可影响突触可塑性及递质分泌,参与神经发育和学习记忆等生物学过程,NMDA受体功能失调与多种神经源性或精神源性疾病相关。近期越来越多的文献表明,NMDA受体参与了睡眠与觉醒的调控。例如,有文献报道在果蝇的睡眠调控中枢R2脑区内,NMDAR1受体表达水平在昼夜间有显着性差异,睡眠时R2脑区NMDA受体处于高表达水平,而清醒时该脑区NMDA受体表达水平显着下降。此外,NMDA受体还被认为与精神类疾病的发生有关,NMDA受体损伤假说在精神分裂症发病机制中受到了广泛认可,而睡眠障碍往往是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早发症状,也暗示了NMDA受体很可能参与了睡眠的调控。在本研究中,我们选择NMDA受体的特异性拮抗剂地佐环平(dezocilpine,MK-801)高效选择性抑制NMDA受体,在此基础上分析NMDA受体参与调控睡眠的分子机制。NMDA受体对钙离子有较高的通透性。钙离子在机体内多种生理活动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参与了心跳起搏、肌肉收缩、免疫应答、凝血、神经递质释放及突触可塑性调控。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在神经功能调控中,有两类分子与钙离子密切相关:分别是钙调蛋白激酶和环磷酸腺苷结合反应原件(cAMP-response element binding protein,CREB)。钙调蛋白激酶 Ⅱ(calcium-calmod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Ⅱ,CaMKⅡ)广泛参与了脑内神经核团的功能活动。神经元突触产生的长时程电位增强电流(long-term potentiation,LTP),会导致钙离子内流,进而激活CaMKⅡ。激活后的CaMKⅡ转位至突触,可与NMDA受体结合,并通过磷酸化AMPA受体的各个亚基使其产生电位增强。在LTP后期,CaMKⅡ还起到了突触形态改变和强化的作用,进而帮助神经元完成其复杂的电生理功能。除了参与细胞突触的各项功能,Ca2+还能进入细胞核参与神经元的转录表达,而CREB在这一过程起到重要作用:CREB与环磷酸腺苷结合反应原件结合蛋白(CREB binding protein,CBP)结合后,经钙调蛋白激酶 Ⅳ(CaMKIV)磷酸化激活,并通过CBP激活下游转录因子,完成对胞核转录的调控。因此,CaMKⅡ与CREB的蛋白表达水平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及细胞状态密切相关,可作为评估神经元状态的重要指标。有文献证实,大鼠DRN内CaMKⅡ的表达水平与睡眠-觉醒转换密切相关,在降低CaMKⅡ表达水平后,小鼠表现出明显的入睡困难症状;DRN脑区的CREB也被证实可通过调控食欲肽(orexin)对睡眠起到调控作用,而DRN在睡眠调控中同样起到了重要作用。最近的研究发现,Ca2+直接参与了睡眠和觉醒的调控。作为神经细胞生存的重要环境,脑脊液内Ca2+的水平参与睡眠觉醒的转换调节,降低脑脊液内Ca2+水平,可使小鼠处于清醒状态,而增高脑脊液内Ca2+水平,小鼠可由清醒迅速转入睡眠。另外,作为内稳态调节的重要神经体液因子,腺苷和腺苷受体结合后调控睡眠,而腺苷受体也被认为启动了 Ca2+信号机制。但是,Ca2+信号是否参与NMDA受体功能失调后睡眠和节律异常的形成,以及在VLPO影响睡眠内稳态中的作用,尚需进一步阐述。褪黑素(melatonin)主要由松果体合成,在外周组织也有少量分泌,其产生具有明显的昼夜节律性,晚上分泌多,白天受到光照的抑制几乎不分泌。研究发现,褪黑素对睡眠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在临床治疗中,褪黑素已经被作为睡眠辅助药物用于各种类型睡眠障碍的患者,例如在阿尔茨海默病治疗中,褪黑素可被用于改善患者的睡眠质量用以帮助延缓患者病情的发展;在精神分裂症治疗中,褪黑素作为辅助药物常被用于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并可有效提高精神症状的治疗效果。在长距离飞行的人群中,褪黑素也被用来帮助他们适应新的时区,提示褪黑素对节律调控同样有重要的作用。研究发现,褪黑素可加速由觉醒向入睡潜伏期的转换过程,使小鼠入睡更为迅速。同时,还有文献证实,褪黑素可提高节律相关蛋白ROR的震荡水平,完成对生物节律的调控。目前研究发现褪黑素受体主要有三个亚型:MT1,MT2,MT3,其中MT1与MT2受体在各个脑区均有分布。在与睡眠相关的脑基底部位,褪黑素受体的分布已经被初步证实,在节律中枢SCN以MT1受体为主,SCN内几乎不表达MT2受体;在睡眠内稳态中枢VLPO中,以MT2受体为主,MT1表达很少。MT3受体是一种醌类物质,目前认为仅表达于植物中,在动物体内尚未发现MT3受体。褪黑素受体的分布表明褪黑素可从节律系统及自稳态系统两个方面对睡眠进行调控。但是,褪黑素是否对NMDA受体异常引起的睡眠异常有调控作用,以及可能的调节机制尚不清楚。基于上述背景,我们设计了本研究课题,分为三个部分。首先,给予MK-801处理,选择性抑制NMDA受体,观察NMDA受体功能失调对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和光照昼夜节律的影响,从昼夜节律角度反映睡眠-觉醒的变化情况,以及给与褪黑素后是否有干预作用。然后,通过分析昼夜节律系统和内稳态系统的变化,揭示NMDA受体功能失调后引起睡眠障碍的分子机制。最后,通过自由活动状态下的脑电检测进一步分析MK-801及褪黑素对睡眠和自身昼夜节律影响的机制。本研究为理解睡眠的机制提供新的视角,也为褪黑素及其相关受体激动剂类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新的思路。第一部分:视交叉上核未参与MK-801及褪黑素对小鼠自身昼夜节律的影响首先,通过自主跑轮实验检测小鼠昼夜节律的变化。跑轮实验是检测啮齿类动物昼夜节律变化的经典实验。小鼠喜好攀岩,睡醒后会立即进行跑轮运动,由此可准确反映其昼夜节律和睡眠觉醒的变化。本实验发现,在L:D(12h:12h)的环境下,小鼠表现出昼伏夜出的行为,其周期为24h。在连续黑暗环境下,去除外界光暗环境的影响,观察小鼠自身昼夜节律的变化,结果显示在连续15d黑暗环境后,其自主跑轮起始时间提前了 6h,约每天提前0.4h,即平均自身昼夜节律为23.6h,与以往的文献报道完全一致,表明在实验中实施的跑轮运动检测客观且准确。在此基础上,我们给予MK-801(0.5mg/kg)腹腔注射处理小鼠来抑制NMDA受体,连续注射7d后,置于连续黑暗的环境中15d,跑轮实验检测结果显示,NMDA受体抑制组小鼠自主跑轮起始时间仅提前了 2-3h,而对照组提前约6h,即抑制NMDA受体后导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在15d内延迟了 3-4h。接下来,我们分别给予浓度为5、10和20mg/kg剂量的褪黑素进行干预实验,检测褪黑素对这一过程是否有干预作用。结果发现5mg/kg的褪黑素使跑轮起始时间提前了 3-4h,较MK-801处理组略有恢复。1Omg/kg的褪黑素使跑轮时间前移5-6h,几乎完全恢复正常。在20mg/kg剂量下,小鼠跑轮时间同样前移至5-6h,与10mg/kg剂量相同。结合相关文献报导,我们在后续实验中采用10mg/kg的褪黑素为本课题实验剂量。然后,我们检测了在标准环境下不同处理组小鼠行为节律是否有差异,于是我们在模型建立完成后将各组小鼠分别置于L:D(12h:12h)的环境下,持续检测7d,结果显示,三组小鼠的跑轮起始时间和终止时间,即觉醒与睡眠的起始时间与外界环境的光暗变化一致,昼夜节律时间均为24h,没有明显差异。即在标准环境下,NMDA受体抑制后节律系统仍表现正常。之后,我们改变光暗时间设置,检测对时差变化的调节能力。一般认为,时差调节能力主要受节律系统控制。我们先是将光暗时相前移4h,发现三组小鼠适应新节律的时间没有显着差异,均在时相前移4-5d后适应了新的节律。然后将光暗实相后移4h,也发现三组小鼠在3-5d内适应了新时差,即抑制NMDA受体后其时差调节能力仍然正常,提示小鼠节律系统并未受到明显影响。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结论,我们分别提取三组小鼠的节律中枢SCN组织,并检测其时钟分子PER1、CLOCK在CT0-1及CT12-13时段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分子miR-219在CT6-7时段的转录水平的表达。结果显示,MK-801组小鼠PER1及CLOCK的蛋白表达水平在CTO-1与CT12-13之间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褪黑素干预后对上述分子的表达水平同样无明显影响。同时,与节律震荡密切相关的miR-219于CT6-7时段(miR-219转录高峰期)的转录水平在对照组、MK-801处理组及褪黑素干预组之间同样无统计学差异。以上结果表明,抑制NMDA受体后可导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褪黑素几乎彻底恢复了自身昼夜节律,该延长和恢复不是通过SCN控制的节律系统发挥的调节作用。第二部分:褪黑素通过调控腹外侧视前核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机制分析在上一部分实验的基础上,我们将目光转移到调控睡眠的另一个重要系统:内稳态系统;并设计实验检测睡眠内稳态中枢VLPO在这一过程中是否出现了明显改变。睡眠内稳态主要是机体在不同睡眠需求状态下进行睡眠和觉醒调节的稳态过程。检测NMDA受体是否参与内稳态调节,首要的实验就是检测在不同睡眠需求状态下,NMDA受体的表达是否发生变化。首先,我们分别提取了对照组小鼠CT12-13、CTO-1及睡眠剥夺24h后(即小鼠睡眠压力由低到高的变化)的VLPO组织,并进行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显示,VLPO脑区NMDA受体(NMDAR1)的转录水平与睡眠需求成正相关,在CT12-13时,即小鼠睡眠压力最低时,其NMDAR1的转录水平同样较低;在CTO-1时,即小鼠的睡眠需求提高时,NMDAR1的转录也增加;在睡眠剥夺24h后,此时睡眠压力最高,小鼠VLPO脑区的NMDAR1转录水平进一步上调。而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的NMDAR1受体转录水平并未表现出与睡眠需求的相关性变化。这表明VLPO脑区NMDAR1与睡眠调控密切相关。同时,我们还通过Western blot分析了 VLPO内NMDAR1的蛋白表达水平变化,发现NMDAR1的蛋白水平与睡眠需求也呈正相关。NMDA受体对Ca2+具有高度通透性,因此我们还检测了 CaMKII的表达变化。实验结果发现,随睡眠压力的变化,VLPO内CaMKII与NMDAR1的蛋白表达水平成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提示VLPO内NMDAR1的表达及胞内钙离子及其相关蛋白水平与睡眠内稳态调控密切相关。由于腺苷在睡眠调控中同样被证明起到了重要作用,且腺苷受体(Adenosine receptor,ADR)和NMDA受体均可通透钙离子,我们也检测了 VLPO及PFC脑区内腺苷受体在不同睡眠压力条件下的转录水平变化。结果显示,ADR在PFC脑区的转录水平与睡眠压力无明显线性相关关系,VLPO脑区的ADR在CTO-1时段较CT12-13时段略有提高,在睡眠剥夺后,转录水平进一步上调。本部分实验结果表明,VLPO内NMDAR1受体的表达与睡眠压力密切相关,且NMDA受体的敏感性高于腺苷受体,同时CaMKⅡ也参与了睡眠调控过程。为了验证MK-801抑制NMDA受体后是否也会导致Ca2+信号的变化,以及褪黑素是否会干预这一信号通路。我们检测了 CaMKⅡ及其下游分子p-CREB的蛋白表达变化。结果显示,MK-801可降低细胞内CaMKⅡ与p-CREB的表达水平,同时褪黑素可有效恢复其表达。最后,我们利用脑片钳技术对VLPO神经元给予步阶电流刺激后记录诱发动作电位,并分析了 MK-801及褪黑素处理后VLPO内神经元的兴奋性变化。结果显示,MK-801明显降低了诱发电位的放电频率,并减少了放电幅度。而褪黑素可明显恢复放电频率,增加神经元的兴奋性。本部分结果表明,VLPO的NMDAR1受体与睡眠压力密切相关,MK-801可通过阻断NMDAR1受体影响VLPO脑区神经兴奋性,进而影响其睡眠内稳态调控,成为潜在的导致连续黑暗条件下,小鼠自主跑轮运动检测中昼夜节律延长的原因,而褪黑素可有效干预这一过程。本部分实验还通过Ca2+指示剂pAAV-GcaMP6-dTomato腺相关病毒体内转染进一步确认了 MK-801和褪黑素处理后VLPO内钙离子水平变化情况。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脑片VLPO内神经元钙离子水平。结果显示,MK-801可显着降低VLPO内钙离子水平。而褪黑素可以明显改善MK-801所致的VLPO内钙离子水平下降。为了进一步验证此结论,我们选用新生鼠(P7-P10),取脑后制作活体脑片,给予FLU0-8AM孵育,通过共聚焦显微分析VLPO内钙离子时程变化,结果也发现,MK-801抑制NMDA受体后,脑片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较对照组明显下降,并在1min后淬灭趋势趋于稳定,而褪黑素同样可以有效提高Ca2+水平。上述实验结果表明,Ca2+信号在MK-801导致自身昼夜节律延长及褪黑素的干预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三部分:褪黑素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脑电分析及MT2受体参与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分析抑制NMDA受体导致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机制,本部分实验通过Labchart系统检测小鼠在自由活动状态下的脑电和肌电变化情况。EEG和EMG可准确反应睡眠和觉醒的转换,并区分出非快速动眼睡眠(non-Rapid Eye Movement,NREM)和快速动眼睡眠(rapid Eye Movement,REM)两个睡眠时相。本部分的EEG结果显示,在L:D(12h:12h)的标准光暗环境下,在黑暗向光照转换时,正常组小鼠由清醒迅速转入了 NREM睡眠时相。MK-801处理鼠由清醒向睡眠转换的时间(即wake-first NREM)较对照组延迟6±2.1min,而给与褪黑素干预后,wake-first NREM转换时相较MK-801显着恢复,与正常对照组转换时间接近。EEG结果表明,MK-801抑制NMDA受体后主要推迟了小鼠由清醒到first-NREM过程的转换,即导致入睡延迟,而褪黑素有效地干预了这一过程。已有研究证实负责睡眠内稳态调节的VLPO脑区主要表达褪黑素MT2受体,较少表达MT1受体;负责节律系统的SCN主要表达MT1受体,几乎不表达MT2受体。此外,还有研究显示MT2敲除鼠NREM睡眠时长较野生型小鼠显着减少。由此我们猜想,MT2受体在褪黑素干预MK-801致小鼠昼夜节律延长这一过程中起到了更为重要的作用。在实验中,我们先是发现褪黑素干预组和MK-801处理组之间NMDAR1表达无差异,而且单独给与褪黑素处理后VLPO内NMDAR1表达和对照组也没有差异,说明褪黑素不是直接通过恢复NMDAR1表达发挥拮抗作用。然后,我们给与MT2受体的特异性阻断剂4P-PDOT腹腔注射后,检测自主跑轮运动的变化。结果显示,4P-PDOT特异性拮抗MT2受体后,有效阻断了褪黑素的干预作用,明显延长小鼠的自身昼夜节律。从行为水平证实褪黑素很可能是通过VLPO的MT2受体完成其干预作用。此外,本实验还检测了 4P-PDOT阻断MT2受体后VLPO脑区的CaMKⅡ和p-CREB表达变化。结果显示,CaMKII和p-CREB的表达量较褪黑素干预组明显下调。单独给予MK-801和4P-PDOT处理后,小鼠VLPO内CaMKⅡ和p-CREB水平也明显下调。腺苷已被证实是参与睡眠-觉醒调节的重要神经因子,可与腺苷受体(ADR)结合后提高细胞内Ca2+水平。NECA是腺苷受体激动剂,是否可模拟褪黑素的作用?我们在实验中给与NECA作用后,检测了自发跑轮实验。结果发现,腺苷受体激动剂NECA可有效模拟褪黑素干预MK-801致自身昼夜节律的延长。EEG同样显示,NECA可改善MK-801所致的wake-first NREM睡眠时相转换的延迟。上述实验结果说明,褪黑素与VLPO内MT2受体结合,增加了 Ca2+信号,从而干预了 MK-801所致自身昼夜节律延迟,而增加VLPO内Ca2+信号是促进觉醒-NREM的转换进而营救NMDA受体异常所致入睡延迟的重要机制。结论本课题经过三部分实验研究,得出如下结论:1)抑制NMDA受体(MK-801处理)可导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褪黑素可有效干预这一改变。节律系统在这一过程中未起到明显作用。2)褪黑素通过调控睡眠内稳态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的延长,VLPO内Ca2+-CaMKII-p-CREB通路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3)脑电检测结果表明,MK-801导致小鼠从黑暗时相转入光照时相时,wake-first NREM 转换明显延迟,即入睡潜伏期延迟。褪黑素明显促进入睡,并通过与VLPO内MT2受体结合,促进Ca2+信号平衡睡眠内稳态,从而有效发挥了干预作用。本研究从内稳态角度理解睡眠-觉醒的调控机制,并提供了新的视角。
李汝琳[3](2020)在《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睡眼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探讨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艾贝宁)(dexmedetomidine,Dex)对患者术后睡眠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为合理应用麻醉相关药物改善患者术后睡眠质量、降低疲劳程度提供临床依据。[研究方法]选择择期于我院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下行耳鼻咽喉科声带息肉切除手术患者共64例,随机分为两组:D组和B组。患者入室常规监测,D组(实验组)经外周静脉泵注浓度为4ug/ml的右美托咪啶,10分钟内泵注lug/kg的负荷剂量,而后按0.3 μg/(kg·h)的速度持续泵注至手术结束;B组(对照组)按照实验组的方式泵注相同剂量生理盐水。麻醉方式均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纳入研究的患者采取的麻醉诱导方法如下:舒芬太尼(0.3ug/kg),顺式阿曲库铵(0.2mg/kg),丙泊酚(2mg/kg),等待4分钟后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麻醉维持采用瑞芬太尼(0.2 μ g/kg/min)和丙泊酚(4~6mg/kg/h)全屏静脉麻醉。术中根据BIS值调整丙泊酚的泵注速度,维持BIS值在45-60之间。观察指标:1、记录患者年龄、BMI、ASA等一般情况。2、记录术中患者手术时间、麻醉时间以及出血量、输液量和丙泊酚使用量等基本情况。3、全程持续监测患者BIS值,着重记录泵注前(t0)泵注后10min(t1)、停药前(t2)和出室时(t3)四个时间点BIS值用于统计分析。4、连续监测患者HR、MAP、SPO2,着重记录泵注前(t’0)、泵注后10min(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t’4)、出室时(t’5)六个时间点的数值。5、记录患者术后是否发生恶心呕吐。6、观察记录患者的住院时间。7、患者回忆术前一个月睡眠情况,术前填写1月内(Tpre)和术前一夜(T0)睡眠情况,随访患者术后第一夜(T1)、术后第二夜(T2)、术后第三夜(T3)三个时间点的睡眠情况,使用PSQI评分.8、记录患者术前一月(Tpre)、术前一夜(T0)疲劳情况,使用FSS疲劳量(fatigue severity scale)表评分,随访患者术后第一夜(T1)、术后第二夜(T2)、术后第三夜(T3)三个时间点疲劳情况,同样使用FSS疲劳量表记录分数。[结果]本研究共纳入病例数64例,D组(实验组)一例患者因术中发生心动过缓,应用阿托品调整心率剔除研究,1例因术中发生低血压给予麻黄碱升压而剔除研究。B组(对照组)1例因提前出院、无法追踪术后第三天调查问卷剔除研究,1例因患者本身原因,不明原因主观结束实验而剔除研究,实际有60例纳入统计分析,每组各30例。1、一般情况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比较,患者的年龄和BMI、ASA分级、手术麻醉时间相关信息、以及液体出入量、住院时间等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右美托咪定观察组(D组)术中丙泊酚的消耗量较对照组(B组)显着减少,有统计学差异(P<0.05)。2.术中各时期BIS值比较两组患者在以下不同时间段BIS值的比较,在D组右美托咪定泵注后10min(t1)、停药前(t2)较B组对照组显着降低(P<0.05),而在右美托咪定泵注前(t0)和出室时(t3)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术中各时期HR、MAP、SPO2的比较两组患者HR、MAP、SPO2在泵注前(t’0)、泵注后10min(t’1)、气管插管后(t’2)、手术开始时(t’3)、手术结束时(f4)、出室时(t’5)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4.不良反应D组患者术后恶心呕吐(PONV)的发生率为13.3%,较B组患者PONV发生率(40%)显着降低(P=0.02),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低氧血症和其他不良反应。5.PSQI评分两组患者的匹斯堡睡眠指数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PSQI评分在T1、T2两个时间点均较右美托咪定组显着增高(P<0.05),而在Tpro、T0和T3时两组患者PSQ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PSQI评分在T1、T2时均较Tpre时显着增高(P<0.05),而T0、T3时与Tpre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6.PSQI评分各项因子间比较组间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时间点T1、T2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两项因子评分D组显着升高(P<0.05),而在其他时间点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各时间点其他各因子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间两项因子评分在T1、T2时均较Tpro时显着增高(P<0.05),而T0、T3时两项因子评分与Tpro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7.FSS评分组间比较:B组患者FSS评分在T1、T2时均较D组显着增高(P<0.05),而在Tpro、T0和T3时两组患者FS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组内比较:两组患者FSS评分在T1、T2时均较Tpro时显着增高(P<0.05),而T0、T3时与Tpro时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术前及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相比对照组能显着提高术后患者睡眠质量,亦能改善术后疲劳程度。
王涛[4](2020)在《人精子特异性阳离子通道CatSper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早在上个世纪50年代,Austin和Chang就各自发现,生殖道内的迁移过程对哺乳动物成熟精子获得最终使卵子受精的能力至关重要,这种现象也被Austin形象地命名为获能。时至今日,随着对获能过程中精子生理功能调控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胞内自由钙离子([Ca2+]i)作为细胞内最重要的第二信使之一,被证实在超活化运动、顶体反应、穿透卵子能力等精子关键功能的调节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许多物种中,精子特异性阳离子通道 CatSper(cationchannel of sperm)介导的胞外 Ca2+内流是[Ca2+]i升高的主要途径。哺乳动物CatSper通道复合体由四个成孔亚基(CatSper 1,2,3,4)以及至少六个辅助亚基(CatSper β,γ,δ,ε,ζ,以及Efcab9)共同组成,任一亚基的功能缺陷都将直接导致雄性生育力减低,甚至完全不育。在生理条件下,CatSper本质上主要受细胞内pH(pHi)、细胞膜电位(Em)控制。除此之外,人精子CatSper还可受生殖道内多种类固醇、前列腺素类生理激素共同调节。因此,在获能过程中,人精子CatSper发挥着化学感受器的作用,通过将胞外微环境中复杂的化学信号转化为胞内Ca2+信号,以保障受精过程的顺利实现。然而,目前有关CatSper的具体调控机制在很大程度上仍是个未知数。与CatSper介导的Ca2+信号相辅相成,胞内cAMP是调节精子获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哺乳动物精子内,胞内cAMP含量主要受其合成酶——可溶性腺苷酸环化酶(sAC),及其降解酶——磷酸二酯酶(PDEs)共同控制。精子在生殖道内一旦遇到高浓度的HCO3-后,便可迅速激活sAC活性以提高胞内cAMP浓度,从而启动cAMP及其下游蛋白激酶A(PKA)、鸟苷酸转化因子(EPAC)等信号通路。与此同时,PDEs对cAMP的降解作用则可以避免cAMP浓度过度升高,并在合适的时候终止cAMP信号。cAMP信号通路的激活将导致精子重要蛋白发生磷酸化及其他功能改变,这也被视作精子获能与否的重要指标。尽管cAMP信号和CatSper介导的Ca2+信号对精子功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却饱受争议,尤其是在CatSper是否受胞内cAMP信号控制这一关键问题上。目前,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AMP透膜性类似物,8-Bromo-cAMP,不仅可以有效模拟精子胞内cAMP功能,还能激活人和小鼠CatSper,从而导致精子[Ca2+]i升高。从表面上来看,这一事实似乎更支持CatSper受cAMP信号控制这一观点。然而,来自不同团队的大量研究结果却显示,无论是利用HCO3-促进cAMP合成还是通过PDEs抑制剂抑制cAMP降解,甚至是在sAC转基因小鼠中利用光遗传手段人为地控制精子cAMP含量,都无法影响CatSper活性和[Ca2+]i。此外,CatSper的激活过程也不伴随胞内cAMP含量的增加。这些证据都暗示着,CatSper并不受cAMP信号控制。但是,争议到此并没有解决,我们仍然注意到有少量研究却指出,HCO3-可以引起人和小鼠精子[Ca2+]i增加。尤其在小鼠精子中,8-Bromo-cAMP和HCO3-诱导的[Ca2+]i可被PKA抑制剂所阻断。根据这些新颖的发现,CatSper受cAMP/PKA信号控制这一曾经看似可信的观点又被重新提出,至少是在小鼠精子中。由此可见,有关CatSper通道与细胞内cAMP信号的功能联系目前仍未有一个清晰的定论。此外,在研究人精子CatSper是否还受其他信号通路调控时,一种由G蛋白耦联受体CCR6介导的信号通路吸引了我们的兴趣。CCR6最初发现于免疫细胞,可通过与免疫因子,如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α(MIP-3α/CCL20)以及多种具有抑菌活性的β防御素(DEFB1/2)结合后,启动免疫应答反应。最新研究表明,CCR6同样表达于哺乳动物成熟精子中,而生殖道内也确定存在多种CCR6的配体物质。其中,由生殖道上皮细胞分泌的人β防御素1(DEFB1),现已被证明可以通过CCR6结合于人精子表面,不仅可以改善精子抗菌活性,而且还能促使精子[Ca2+]i增加,从而在精子运动能力调节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考虑到CatSper与[Ca2+]i的密切关系,我们猜测DEFB1/CCR6信号通路很有可能是潜在的CatSper调控因素。本研究中,为了深入阐明CatSper与细胞内cAMP信号以及DEFB1/CCR6的关系,我们在健康男性捐献者的精子以及由CATSPER2基因缺失导致的不育患者精子中,主要利用精子全细胞膜片钳技术、离子(Ca2+、H+)敏感荧光测定等技术,系统地研究了 HCO3-、cAMP及其多种透膜性类似物、多种cAMP效应分子(PKA、EPAC)抑制剂对人精子CatSper功能及[Ca2+]i的影响。另一方面,作为合作课题,我们还与香港中文大学陈小章教授团队一起,共同研究了 DEFB1/CCR6复合物对人精子CatSper的潜在激活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人精子CatSper并不受胞内cAMP和(或)PKA信号控制。但cAMP及其透膜性类似物在极高的非生理浓度下,可以通过细胞外环核苷酸结合位点激活CatSper。此外,我们还发现,常用的PKA抑制剂、EPAC抑制剂等药理学工具虽然可以影响CatSper活性,但这些效应的产生并不依赖于胞内信号途径。因此,我们推论,CatSper受cAMP信号控制这一结论,主要是基于干扰cAMP信号药理学工具的非特定效应做出的不准确判断。与此同时,我们还发现,同类固醇、前列腺素等生理激素类似,生殖到内存在的DEFB1也可以激活人精子CatSper。这一激活效应的实现依赖于精子膜表面的趋化因子受体CCR6。总的来说,我们的研究解决了本领域内存在的诸多争议性问题,为将来CatSper生理调控机制的进一步研究做出了重要的铺垫。
王若宇[5](2020)在《TLR2抗体T2.5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内皮细胞MMP-2/9影响的研究》文中指出脑卒中是一种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的疾病,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其中,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是由脑动脉闭塞引起的脑组织梗死,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致死、致残的中枢神经系统血管事件。研究发现,Toll样受体2(TLR2)、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均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后的脑损伤中经神经信号通路发挥作用,参与血脑屏障的破坏。但现在完全不清楚TLR2是否具有调节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MP-2/9的功能,以及急性脑缺血后,TLR2是否通过上调MMP-2/9进而导致血脑屏障损伤。为此,本论文拟通过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模型,研究脑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与MMP-2/9的变化;并给予TLR2激动剂与拮抗剂处置,观察MMP-2/9以及血脑屏障的变化,从而阐明以下问题:TLR2是否介导急性脑缺血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MP-2/9上调及其可能机制;TLR2在急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中的作用;TLR2特异性配体Pam3CSK4以及TLR2特异性抗体T2.5在急性脑缺血后血脑屏障损伤治疗中的临床意义。目的:探究大鼠急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与MMP-2/9的变化;并给予TLR2激动剂与拮抗剂处理,观察MMP-2/9的变化,探讨TLR2拮抗剂在缺血再灌注脑损伤中的可能治疗前景。方法:使用栓线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再灌注(MCAO)模型,通过TTC染色法测定脑缺血体积的变化情况;通过显微激光切割的办法,获取缺血不同时间点的微血管内皮细胞,利用RT-PCR法测定TLR2与MMP-2/9的m RNA表达情况。结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1h、3h、6h及24h后,TLR2、MMP-2/9的m RNA表达均随时间而升高。给予TLR2特异性配体Pam3CSK4处理后,TLR2、MMP-2/9的表达仍随时间而升高,但升高幅度较未处理组增大,在24h时间点,Pam3CSK4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TLR2、MMP-2/9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幅度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予TLR2特异性抗体T2.5处理后,TLR2、MMP-2/9的m RNA表达仍随时间而升高,但升高幅度较未处理组减小,在6h时间点,T2.5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MMP-9表达水平升高幅度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24h时间点,T2.5处理组与未处理组的TLR2、MMP-2表达水平升高幅度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大鼠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后24h,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MMP-2/9的m RNA均上调,可能参与了缺血性脑损伤。缺血再灌注后给予TLR2激动剂Pam3CSK4,可使TLR2,MMP-2/9的m RNA上调幅度增加。再灌注后给予TLR2特异性抗体T2.5可下调MMP-2/9的m RNA的增加幅度,提示其可能会减轻急性脑缺血再灌注后脑微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
杨屈杨[6](2019)在《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神经磁刺激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文中研究指明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变,骨脆性增加而易于发生骨折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随着我国社会人口的老龄化,骨质疏松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催产素主要由下丘脑室旁核细胞合成和分泌,经过垂体后叶释放入血的一种九肽神经内分泌激素,它有促进分娩,哺乳,预防产后出血等基本功能,值得注意的是,研究发现,催产素对骨胳敏感,具有调节骨代谢的作用。下丘脑分泌催产素,神经垂体储存催产素,在特定的条件下刺激下,催产素由神经垂体释放进入血液,下丘脑将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紧密联系。因此,本论文基于催产素的骨代谢调节作用探讨神经磁刺激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开发一种新的神经磁刺激的方法,基于神经磁刺激,磁性纳米材料定位注射到特定脑区或核团,辅以外在磁场,最终实现疾病的防治。具体实施方式是:(1)建立骨质疏松疾病小鼠模型。(2)立体定位注射磁性纳米颗粒于小鼠下丘脑室旁核。(3)脑部外加旋转磁场进行脑刺激干预。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骨质疏松模型鼠的成功构建以及磁刺激装置模拟仿真。(2)探讨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磁刺激对骨质疏松小鼠的预防作用。(3)进一步探讨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磁刺激对骨质疏松小鼠的治疗作用。
宋展丽[7](2019)在《大麻素Ⅰ型受体对小鼠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情绪,是一种主观体验,指对外界客观事物的态度,伴有认知和意识过程的发生。情绪分为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正面情绪使我们神清气爽、心旷神怡,当负面情绪如焦虑、抑郁情绪持续时间较长或发生强度与实际事实不符时,会造成情绪性疾病。情绪性疾病存在性别差异,有研究报道,女性比男性更易患这些疾病,且男性和女性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发病机制存在差异。虽然临床上已经有治疗这些疾病的药物,如苯二氮卓类药物等,但因疗效不确切,副作用大等因素,寻找新的治疗途径仍有迫切需求。随着对大麻的应用及进一步研究,人们逐渐认识到内源性大麻素系统(endocannabinnoid system,ECS)在情绪调节中发挥了关键作用。ECS,由三部分组成,包括内源脂质配体、内源性大麻素的合成酶、降解酶以及内源性大麻素受体。迄今为止,积累了大量ECS对情绪调节的证据,研究最多的是ECS中的大麻素Ⅰ型受体(Cannabinoid Receptor Ⅰ,CB1R)。CB1R在情绪相关脑区如前额叶皮质、海马和杏仁核中有大量表达,且这些脑区中的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CB1R在情绪调节中起重要作用。其中,GABA能神经元为抑制性神经元,谷氨酸能神经元为兴奋性神经元,它们在情绪调节中起不同作用,共同维持着情绪的正常状态。有研究提示ECS对情绪的调节存在性别差异,但是目前已有的动物研究几乎只聚焦于雄性啮齿类动物的情绪变化,对雌性啮齿类动物的情绪研究较少,并且由于情绪调节机制十分复杂,至今尚未对其作出清晰全面的阐述。为了进一步探究CB1R在情绪调节中的性别差异机制,本研究课题利用Cre/Loxp重组系统,构建了一系列CB1R基因细胞类型条件特异性敲除小鼠及CB1R基因非条件特异性敲除小鼠模型,其中包括GABA能神经元、谷氨酸能神经元、全身性CB1R敲除小鼠,基因型分别为:野生型小鼠(Gad2-CB1R+/+、vGlut1-CB1R+/+、CMV-CB1R+/+)、杂合子小鼠(Gad2-CB1R+-、vGlut1-CB1RR+/-、CMV-CB1R+/-)、敲除小鼠(Gad2-CB1R-/-、vGlut1-CB1R--、CMV-CB1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建立之后,我们首先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验证了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成功,然后应用旷场、黑白箱及高架十字迷宫测试检测小鼠的焦虑样情绪,糖水偏爱和强迫游泳测试检测小鼠的抑郁样情绪,实验过程中,雌雄小鼠分开进行,结果如下:(1)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定了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了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海马及前额叶皮质CB1R的表达量。结果显示,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Gad2-CB1R-/-校鼠及vGlut1-CB1R--小鼠海马及前额叶皮质CB1R的表达量下降,且Gad2-CB1R-/-小鼠与野生型小鼠CB1R的表达量在统计学上有显着性差异,而CMV-CB1R-/-小鼠体内则没有CB1R的表达,结合Wang等[151]的研究结果,表明基因敲除小鼠模型构建成功。(2)在焦虑样情绪检测中,我们发现雄性Gad2-CB1R-/-小鼠在旷场和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均显示出焦虑样情绪的增加,雌性小鼠没有检测到类似的变化;雌性vGlut1-CB1R-/-小鼠在高架十字迷宫测试中表现为焦虑样情绪的增加,雌性CMV-CB1R-/-小鼠在旷场测试中表现为焦虑样情绪的增加,而雄性小鼠不变。这些结果说明ECS通过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的CB1R改变GABA和谷氨酸的释放量,从而参与焦虑样情绪的调节,且对雌雄小鼠的调节过程可能存在差异。(3)与同窝野生型小鼠相比,雌雄Gad2-CB1R-/-小鼠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的不动时间无明显变化;雄性vGlut1-CB1R-/-小鼠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的抑郁样行为明显减少,雌性vGlut1-CB1R-/-小鼠没有检测到类似的变化;雌雄CMV-CB1R-/-小鼠在强迫游泳测试中的抑郁样行为均增加。这些结果表明谷氨酸能神经元的CB1R参与抑郁样情绪的调节,且对雌雄小鼠的调节过程可能存在差异。综上所述,本研究表明ECS参与情绪调节过程,且GABA能神经元和谷氨酸能神经元的CB1R在这个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GABA能神经元的CB1R介导雄性小鼠的焦虑样情绪调节,而谷氨酸能神经元的CB1R介导雌性小鼠的焦虑样情绪调节和雄性小鼠的抑郁样情绪调节。因此,CB1R对情绪的调节可能存在性别差异,这种性别差异可能是由于雌雄小鼠中的激素调节机制差异导致的,也有可能是由于雌雄小鼠的突触传递机制导致的。具体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研究为临床上治疗情绪障碍相关疾病提供了新的治疗方向,相关机制的研究可以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姚晶瑞[8](2019)在《合并高磷血症的血透患者降磷治疗前后FGF23及KLOTHO变化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1.探讨服用含钙磷结合剂与非含钙磷结合剂前后,对合并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FGF23、KLOTHO蛋白水平的变化。2.观察服用含钙磷结合剂与非含钙磷结合剂前后,对合并高磷血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6年9月因慢性肾脏病终末期在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血透中心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合并高磷血症的患者,从中挑选出自愿服用含钙磷结合剂患者50名,自愿服用非含钙磷结合剂患者50名,所有患者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时间均大于1年。将其分为两组,均规律行血液透析治疗每周三次,每次4h。将自愿服用含钙的磷结合剂降磷治疗(如醋酸钙,碳酸钙等)的患者分为A组,将自愿服用非含钙的磷结合剂降磷治疗(如司维拉姆,碳酸镧等)的患者分为B组。随访12个月。留取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同时合并高磷血症的患者0、1、3、6、12个月时的血清,分别检测A组(自愿服用含钙的磷结合剂)和B组(自愿服用非含钙的磷结合剂)血液透析治疗前的血磷(p)、血钙(Ca)、甲状旁腺激素(PTH)、FGF23、KLOTHO蛋白的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与A组相比,B组血磷明显下降,FGF23蛋白浓度降低,KLOTHO蛋白浓度升高;A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FGF23低KLOTHO蛋白浓度,高PTH是高磷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或P<0.05)。【结论】与传统降磷药物相比,非含钙磷结合剂可以明显降低血磷、FGF23及PTH,升高KLOTHO,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血中FGF23、PTH升高及KLOTHO蛋白下降是合并高磷血症的血透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
方昭青[9](2018)在《青春期双酚A暴露对成年雄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文中指出双酚A(Bisphenol A,BPA)是一种常见的内分泌干扰物,广泛应用于生产食品包装和饮料容器以及其他塑料制品。BPA易溶于酸、碱、油脂等,从盛装食品和饮料的塑料容器中渗出到食物中而被人体吸收。其结构式与己烯雌酚(DES)相似,兼有雌激素和抗雄激素活性,可影响性腺的发育,干扰性激素的合成与活性。近年来关于BPA对脑发育和行为的影响更是引起广泛关注。已有研究表明,BPA暴露能够改变海马神经元的结构功能,影响小鼠的情绪、空间学习和社会交互能力。社会行为在群居动物的生存繁殖中占据重要地位,包括人类。社会行为涵盖了社会性行为、社会等级、攻击性行为、通讯行为等方面。社会行为异常将导致个体社会关系紊乱,脱离群体生活而被淘汰。青春期是社会心理和各种情感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是社会行为形成的关键时期。此时,性腺开始发育并逐渐成熟,对大脑发育及其性别分化十分重要。大脑能够控制个体运动、记忆和情感等活动,且对BPA十分敏感。其中纹状体、杏仁核脑区以及多巴胺奖赏系统,在社会行为的调控作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因此推测,青春期BPA暴露会影响成年雄鼠的性行为、攻击等社会行为。实验分别通过三室、社会互作、居住-入侵和垫料倾向等行为模型检测成年雄鼠的社会交互能力、社会环境下的性行为和攻击行为、雄鼠的嗅觉能力。采用Elise检测成年雄鼠的血清和脑组织中的睾酮水平,蛋白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检测纹状体、杏仁核脑区的雄激素受体(AR)以及多巴胺系统相关蛋白(DAT、D1和D2)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讨BPA影响社会行为的机制。研究方法购买3周龄雄性ICR小鼠常规饲养适应1周后随机分成3个BPA组(0.04、0.4、4 mg/kg/d)和1个溶媒对照组(油),分别连续灌胃18天(PND 28~PND 46)(PND,出生后天数)。每天观察小鼠的活动状态,每周定时记录体重。PND49开始进行青春期同、异性社会玩耍行为实验(n=14),初探BPA是否影响雄鼠与同、异性小鼠的社会玩耍时间。PND 91进行成年期行为测定。通过三室模型,检测BPA对雄鼠社会交互能力与新奇偏好的影响。利用同、异性社会交互行为,检测BPA是否影响雄鼠与同、异性的社会交互能力和交配行为。通过居住-入侵模型,检测BPA是否影响雄鼠的攻击行为。小鼠主要是通过气味来识别个体进行交流,故采用垫料倾向模型检测BPA对雄鼠嗅觉的影响。同时,取未进行行为实验的成年雄鼠眼眶取血,断头取脑(n=12)。运用Elise分析法,检测成年雄鼠大脑和血清的睾酮水平。另取6只未进行行为检测的雄鼠,分离两侧纹状体和杏仁核,用Western blot检测雄激素受体(AR)、多巴胺转运体(DAT)、多巴胺受体(D1和D2)的蛋白表达水平。研究结果1.激素水平与生殖发育雄鼠血清与脑内的睾酮水平检测发现,4 mg/kg/d BPA暴露显着降低成年雄鼠睾酮水平(脑:P<0.05;血清:P<0.01),但不影响雄鼠体重、生殖器官系数以及肛殖距。2.行为检测(1)青春期社会玩耍实验发现,BPA暴露使青春期雄鼠与同、异性小鼠的玩耍时间有减少趋势,但影响无统计学上的意义。(2)成年期三室模型检测发现,BPA暴露不影响雄鼠在各个隔间的停留时间,但显着降低雄鼠对陌生鼠的探索时间(0.4~4 mg/kg/d,P<0.05,P<0.001,P<0.05)以及社会与非社会隔间探索时间比值(0.4mg/kg/d,P<0.05),显着延长雄鼠对熟悉鼠的探究(4 mg/kg/d,P<0.001),显着升高探索熟悉与陌生鼠的时间比值(0.4~4 mg/kg/d,均P<0.01),表明BPA暴露降低了雄鼠对社会区域和陌生鼠的探索意愿。(3)垫料倾向实验结果显示,0.04~4 mg/kg/d BPA暴露显着降低了雄鼠在雌性垫料区的探索时间(P<0.05,P<0.01,P<0.05)。0.4、4mg/kg/dBPA暴露延长了雄鼠对雄性垫料的探索时间(P<0.01,P<0.05),且显着降低雌、雄垫料区停留时间比值(P<0.01,P<0.05),提示BPA暴露降低了雄鼠对雌性气味的偏好,嗅觉功能可能受损。(4)社会互作实验发现,0.04、4 mg/kg/d BPA暴露显着增加雄鼠同性之间的爬跨发生率(P<0.05,P<0.01),缩短爬跨潜伏期(P<0.05,P<0.01),但不影响与异性之间的爬跨行为。BPA暴露还显着增加了雄鼠对雄性生殖器的嗅探时间(0.04~4 mg/kg/d;P<0.05,P<0.01,P<0.001),降低了其与异性的交互时间(0.04 mg/kg/d,P<0.05),并不显着影响对雌性生殖器的嗅探、以及与同性的交互时间。综上,BPA暴露可增加雄鼠与同性之间的交配行为和生殖器探索,却降低与异性之间的交互作用。(5)居住-入侵实验发现,4mg/kg/dBPA暴露降低雄鼠攻击行为的发生率和攻击总时间(P<0.05),延长了攻击潜伏期(P<0.05);0.04、4mg/kg/dBPA还显着增加雄鼠亲和行为时间(P<0.01,P<0.05),提示BPA暴露降低了雄鼠的攻击行为,增加其亲和行为的发生。3.Western Blot 分析BPA暴露显着上调纹状体脑区AR(0.04、0.4 mg/kg/d,均P<0.05)和DAT(0.04 mg/kg/d,P<0.05)表达,但对杏仁核脑区无显着影响;0.04、4mg/kg/d BPA暴露上调纹状体和杏仁核脑区D1和D2受体表达(纹状体:D1,P<0.001,P<0.05;D2,P<0.05,P<0.001;杏仁核:D1,均P<0.05;D2,P<0.05,P<0.001)。提示BPA暴露改变了纹状体AR表达水平,并干扰纹状体和杏仁核的DA递质系统的活动。结论:青春期BPA暴露虽然不显着影响青年雄鼠的社会玩耍,但改变雄鼠成年后的社会行为,降低其社会交互能力和社会新奇偏好,增加同性之间的爬跨、亲和行为,降低入侵攻击行为。这些社会行为的改变可能与BPA暴露降低成年雄鼠脑和血清的睾酮水平、改变纹状体AR表达水平有关;此外,与社会行为相关的纹状体和杏仁核的DA递质系统的改变可能也有关。由于BPA对雄性社会行为的影响具有永久的毒性作用,这应该引起高度重视。
徐梓荷[10](2017)在《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和肠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玛咖(Lepidium meyenii Walp.,Maca)是十字花科独行菜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地为秘鲁安第斯山脉(Andes,Peru),近年来在我国云南、新疆、吉林等地相继引种成功,并已在云南形成大规模种植及产业化发展态势。玛咖具有改善性功能、提高生育力、抗疲劳等作用,传统上被用做性欲激活剂,具有“植物伟哥”的美名,与治疗性功能的其他药物相比具有安全无副作用的优势。但我国云南产玛咖因良莠不齐的质量及粗糙的生产加工方式使其产业化发展面临巨大威胁。目前国内外关于玛咖的研究日益增多,国外已有较广泛研究,主要集中于秘鲁产玛咖的不同提取物对小鼠性功能的作用效果方面,且已有关于玛咖的人体实验研究,但这些研究均较为片面,缺乏一个系统全面的评估,且对玛咖改善性功能的作用机理尚未明确。国内对玛咖的研究仍较落后,大多集中于玛咖中活性物质含量分析,不同提取物对性行为的影响等基础层面,针对云南产不同颜色及产地玛咖的作用效果缺乏对比研究,对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干粉与提取物之间的效果差异仍缺乏数据。同时,几乎没有人关注玛咖对肠道环境方面的影响。本文以研究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与肠道的影响为主要目的,横向对比云南丽江、会泽、秘鲁三个产地,纵向对比黑、紫、黄三种颜色玛咖的作用效果差异,筛选出效果最好的玛咖产地及颜色品种,再以该玛咖品种为基础,由性功能、肠道两方面进一步对比不同粒度(80、150、375、750目)的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的影响,为探究玛咖改善性功能的作用机理和对肠道的影响提供研究参考,为云南玛咖的精深加工及天然保健产品开发提供实验数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的影响以丽江产黑、紫、黄色玛咖、会泽产黑色玛咖、秘鲁产黑色玛咖干粉(150目)为研究对象,西地那非为阳性对照物,通过灌胃4周的方式,探究其对雄性小鼠性功能方面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在性行为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产地玛咖均能显着缩短小鼠捕捉潜伏期(CL)(p<0.01)和插入潜伏期(IL)(p<0.05);云南产玛咖对缩短骑跨潜伏期(ML)、射精后间隔(PEL),增加骑跨次数(MT)效果更好(p<0.05),其中又以会泽黑玛咖效果最好,因其CL、ML、IL、PEL差异均极显着(p<0.01)。同时,云南丽江黑、黄玛咖在捕捉(CT)、骑跨(MT)、插入次数(IT)方面的效果更突出。与阳性对照组相比,丽江、会泽黑玛咖效果也较好,PEL差异极显着(p<0.01),IL、ML差异显着(p<0.05)。(2)在生殖器官脏器指数方面,各玛咖试验组的肾脏、睾丸、附睾、精囊脏器指数相对空白、阳性对照组均无显着变化(p>0.05)。(3)在血清激素水平方面,与空白组相比,丽江、会泽黑玛咖与阳性对照组试验小鼠的血清NO浓度极显着增加(p<0.01),但各实验组对血清睾酮均无显着影响(p>0.05)。(4)在睾丸抗氧化性及精子数量、活度方面,与空白组相比玛咖能显着增强睾丸中SOD酶活性,降低MDA含量,丽江、会泽黑玛咖效果最好,SOD、MDA差异均极显着(p<0.01)。阳性对照组也能增加SOD酶活性(p<0.05),但效果只好于丽江紫玛咖,且对MDA无影响(p>0.05);玛咖对睾丸细胞的抗氧化作用使得精子数量及精子活动均极显着增加(p<0.01),与抗氧化作用趋势一致,其中丽江、会泽黑玛咖精子数量及活度最好,与空白组差异极显着(p<0.01)。西地那非对此无显着影响,精子数量与活度均与空白组无显着差异(p>0.05)。(5)对小鼠脑部单胺类物质测定表明玛咖能通过增加脑部5-羟色胺含量来增强性欲,丽江紫玛咖效果最显着(p<0.05),但它们对多巴胺含量均无影响,阳性对照组对脑多巴胺、5-羟色胺均无影响。(6)玛咖能改善雄性小鼠阴茎组织勃起结构,与空白组相比,玛咖组小鼠阴茎海绵体中白膜厚度较低,胶原纤维含量较少,海绵体排列更紧密有序,特别是会泽黑玛咖组,其海绵窦间隙呈网状,更有利于阴茎勃起。阳性对照组阴茎海绵体排列松散,与空白组相比白膜厚度更厚。根据以上研究,玛咖对性功能作用总体效果大小总体对比效果排序为:会泽黑玛咖>丽江黑玛咖>丽江紫玛咖>秘鲁黑玛咖>西地那非>丽江黄玛咖;不同产地效果排序为:会泽>丽江>秘鲁;不同颜色效果排序为:黑色玛咖>紫色玛咖>黄色玛咖。玛咖与西地那非均能增加血清NO含量,对睾酮无显着影响,但玛咖对睾丸、精子、阴茎均有保健效果,西地那非并无显着效果,玛咖显示出更全面、综合的性功能保健效果。(2)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性功能的影响以筛选出的对性功能综合效果最好的会泽黑玛咖为原材料,探究不同粒度(80、150、375、750目)玛咖干粉及其水(W)、醇提取物(E)灌胃雄性小鼠4周后,对其性功能的作用效果。研究结果表明:(1)在性行为方面,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玛咖干粉对CL、ML、IL的缩短效果,EL的延长效果随玛咖粒度的增加而增加,其中375目与750目玛咖的效果无统计学意义,W、E组效果次之,150、80目效果最差。在CT、MT、IT方面,375目玛咖的效果更好(p<0.01),但对缩短PEL方面(p<0.05)不如其他粒度玛咖干粉(p<0.01)。而W组在CT、MT、PEL上效果均优于E组及80、150、750玛咖干粉组,低于375目组。与阳性对照组相比,玛咖组在IL上显着缩短(p<0.05),750、W组在EL上差异显着增加(p<0.05),375目在CT、IT方面增加显着(p<0.05),750目对IT增加显着(p<0.05)。(2)在生殖器脏器指数方面,与空白组相比,各实验组肾脏、睾丸、精囊及附睾脏器指数均无显着差异,表明玛咖良好的安全性。但在睾丸脏器指数上,375目玛咖组增加较多,阳性对照组反而有所降低,两组差异显着(p<0.05)。(3)在血清激素水平方面,与BC组相比,其效果趋势同(1)一致,各实验组对血清睾酮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750、W组(p<0.01)及150、375、PC组(p<0.05)血清NO显着增加。与PC组相比,750目血清NO显着增加。(4)玛咖能显着增强小鼠睾丸抗氧化活性,与BC组相比,各实验组(除E、PC组外)能显着增强SOD酶活性(p<0.05);80目(p<0.01)及150、375、W组(p<0.05)能显着增强CAT酶活性;W组(p<0.01)、80目组(p<0.05)显着增强GSH-Px酶活性;375、150、80目、W组总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W、375组(p<0.01)及150、750、E组(p<0.05)降低MDA效果显着。与PC组相比,W组(p<0.01)及80目组(p<0.05)GSH-Px酶活性显着增加,375、150、80目、W组总抗氧化酶活性显着增加(p<0.05),MDA含量无显着差异(p>0.05)。对睾丸抗氧化性的效果差异与增加精子数目与活性方面的效果一致,效果大小排序为:375>150>W>80>750>E>PC>BC。(5)(5)对脑部单胺类物质的研究中表明,同(1)一致,玛咖干粉及水、醇提取物均不影响脑部DA含量(p>0.05),150、375、750目玛咖干粉及W组能增加小鼠脑部5-HT含量,与空白、阳性对照组差异显着(p<0.05),西地那非对DA、5-HT均无显着影响(p>0.05)。(6)在阴茎组织方面,375、W组小鼠阴茎组织海绵窦空腔最明显,海绵体排列紧密有序,有利于阴茎血液充盈勃起,从而使其阴茎持久度增强,射精潜伏期延长。750目组阴茎中的白膜较厚,胶原蛋白较多,这可能是其在性行为频次中表现不如375目组的原因。根据以上研究,对小鼠性功能综合效果大小排序为:375目玛咖干粉>750目玛咖干粉>玛咖水提取物>玛咖醇提取物>150目玛咖干粉>西地那非>80目玛咖干粉。(3)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肠道的影响通过对不同粒度(80、150、375、750目)会泽黑玛咖干粉及其水(W)、醇提取物(E)在灌胃雄性小鼠4周后,探究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玛咖不同方式提取物对小鼠肠道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与BC组比较,玛咖干粉(除750目外)对小鼠摄食量有极显着降低作用(p<0.01)。W、E组试验小鼠的体重增加量极显着低于BC、PC组(p<0.01),W组小鼠的摄食量显着降低(p<0.05)。(2)玛咖干粉及提取物均能促进小鼠盲肠组织生长,增加盲肠壁重量及内表积。与BC组比较,PC、E组盲肠壁质量和PC、W、E组盲肠壁表面积显着增加(p<0.05)。总体上750目干粉效果优于其他干粉试验组,水、醇提取物组效果优于干粉组。(3)在粪便含水率及pH值方面,与BC组比较,干粉组能显着提高粪便含水率(p<0.05),降低pH值(p<0.01),效果强于W、E组,W组pH值反而有所上升。(4)玛咖干粉及提取物能增加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减少肠道中有害菌数目。其中750目玛咖干粉及W、E组短链脂肪酸含量最高。根据以上研究,对小鼠肠道健康总体效果大小排序为:750目玛咖干粉>玛咖醇提取物>西地那非>玛咖水提取物>150目玛咖干粉>375目玛咖干粉>80目玛咖干粉,这与其改善性功能效果大小顺序有一定的差别。综上,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具有较强的改善作用,并且是多方面、多角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即是通过增加血清NO、脑部5-羟色胺水平,改善阴茎组织结构来显着改善性行为,缩短潜伏期,增加性行为频次;通过增强睾丸抗氧化性以显着增加精子数目与精子活度。玛咖不同产地、颜色及加工方式对小鼠性功能及肠道产生的影响不同:在性功能方面,以会泽黑玛咖375目干粉或水提取物的效果较好,而在肠道方面,以会泽黑玛咖750目干粉或水、醇提取物的效果较好。
二、日科学家发现性激素可在脑内合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科学家发现性激素可在脑内合成(论文提纲范文)
(1)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的情感状态、肠道菌群及脑肠肽差异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1 前言 |
1.1 动物福利概述 |
1.2 规癖行为 |
1.2.1 规癖行为的发生 |
1.2.2 母猪的规癖行为 |
1.2.3 规癖母猪的生理异常 |
1.3 动物的情感状态 |
1.3.1 情感状态与动物福利 |
1.3.2 规癖母猪的情感状态 |
1.3.3 情感状态评价方法 |
1.4 mi RNA与情感障碍 |
1.5 情感状态与肠道菌群 |
1.5.1 微生物-肠-脑轴 |
1.5.2 情感状态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及其途径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7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1 研究内容 |
1.7.2 技术路线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规癖母猪的行为分析 |
2.1.1 试验动物及试验设计 |
2.1.2 饲养管理 |
2.1.3 行为采集 |
2.1.4 统计分析 |
2.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情感状态及生理差异分析 |
2.2.1 试验动物及实验设计 |
2.2.2 饲养管理 |
2.2.3 血液样本采集 |
2.2.4 行为测试 |
2.2.5 生理指标检测 |
2.2.6 统计分析 |
2.3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肠道菌群及脑肠肽差异分析 |
2.3.1 试验动物及实验设计 |
2.3.2 饲养管理 |
2.3.3 粪便样本采集以及血液样本采集 |
2.3.4 粪便16S rDNA高通量测序 |
2.3.5 脑肠肽含量检测 |
2.3.6 统计分析 |
3 结果与分析 |
3.1 规癖母猪的行为分析 |
3.1.1 规癖行为发生时段分析 |
3.1.2 不同规癖行为与行为测试相关分析 |
3.1.3 母猪规癖水平分组结果 |
3.1.4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口吻部行为分析 |
3.1.5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状态性行为差异分析 |
3.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情感状态及生理差异分析 |
3.2.1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新事物反应测试 |
3.2.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甜味剂、苦味剂反应测试 |
3.2.3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瞳孔光反射测试 |
3.2.4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miRNA表达差异 |
3.2.5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神经生理指标差异 |
3.2.6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免疫调节因子差异 |
3.3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肠道菌群及脑肠肽差异分析 |
3.3.1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肠道菌群差异 |
3.3.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脑肠肽指标差异分析 |
4 讨论 |
4.1 规癖母猪的行为分析 |
4.1.1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口吻部行为分析 |
4.1.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状态性行为差异分析 |
4.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情感状态及生理差异分析 |
4.2.1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新事物反应测试 |
4.2.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甜味剂、苦味剂反应测试 |
4.2.3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瞳孔光反射测试 |
4.2.4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mi RNA表达差异 |
4.2.5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生理指标差异 |
4.3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肠道菌群及脑肠肽差异分析 |
4.3.1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肠道菌群差异 |
4.3.2 不同规癖水平母猪脑肠肽指标差异分析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褪黑素通过调控睡眠内稳态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机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视交叉上核未参与MK-801及褪黑素对小鼠自身昼夜节律的影响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二部分 褪黑素通过调控腹外侧视前核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机制分析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第三部分 褪黑素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脑电分析及MT2受体参与的调节作用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 节律系统和内稳态系统调控睡眠-觉醒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3)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睡眼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一、前言与背景 |
二、资料与方法 |
三、结果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人精子特异性阳离子通道CatSper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人成熟精子形态概述 |
1.2 人精子授精过程 |
1.2.1 人精子在生殖道内的迁移过程 |
1.2.2 精子获能 |
1.3 精子获能的分子调控机制 |
1.3.1 精子胞内pH及其影响因素 |
1.3.1.1 电压门控质子通道Hv1 |
1.3.1.2 Na~+/H~+交换体NHE |
1.3.1.3 HCO_3-及其转运机制 |
1.3.2 精子胞内cAMP及其影响因素 |
1.3.2.1 腺苷酸环化酶AC |
1.3.2.2 磷酸二酯酶PDEs |
1.3.2.3 cAMP效应分子 |
1.3.3 Ca~(2+)在精子获能中扮演核心作用 |
1.4 CatSper通道是增加精子[Ca~(2+)]_i的主要途径 |
1.4.1 CatSper的结果和生理功能 |
1.4.2 CatSper的电生理特性及相关生理调节机制 |
1.4.2.1 CatSper的主要电生理特性 |
1.4.2.2 生理激素等对人精子CatSper的激活作用 |
1.4.2.3 cAMP信号途径与CatSper的关系仍存争议 |
1.4.2.4 DEFB1/CCR6与CatSper的关系有待确定 |
1.5 小结与研究目标 |
第2章 实验材料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人精子 |
2.1.2 主要试剂及生产厂家 |
2.1.3 主要仪器及生产厂家 |
2.2 实验方法 |
第3章 结果与分析 |
3.1 CatSper不受细胞内cAMP信号途径调控 |
3.1.1 细胞内cAMP不增加精子[Ca~(2+) |
3.1.2 细胞内cAMP不影响CatSper的激活过程 |
3.1.3 细胞内cAMP不激活CatSper |
3.2 HCO_3~-极易引起CatSper的碱性激活 |
3.2.1 HCO_3~-在空气中极易碱化溶液 |
3.2.2 HCO_3~-碱化溶液后可引起CatSper碱性激活 |
3.3 cAMP透膜性类似物直接激活CatSper |
3.3.1 CATSPER2~(-/-)精子有助于CatSper调控机制研究 |
3.3.2 8-CPT-cAMP通过CatSper增加人精子[Ca~(2+)]_i |
3.3.3 8-CPT-cAMP直接激活CatSper |
3.4 cAMP类似物激活CatSper不依赖胞内cAMP信号 |
3.4.1 CatSper受多种cAMP透膜性类似物激活 |
3.4.2 cAMP和8-CPT-cAMP从胞外激活CatSper |
3.5 CatSper活性受胞外环核苷酸结合位点调控 |
3.6 PKA抑制剂不通过抑制PKA影响CatSper活性 |
3.6.1 PKA抑制剂对人精子[Ca~(2+)]_i的多种影响 |
3.6.2 KT 5720、PKI 5-24、Rp-CAMPS不抑制CatSper |
3.6.3 H 89和PKI 14-22是CatSper抑制剂 |
3.7 EPAC抑制剂对人精子[Ca~(2+)]_i的影响 |
3.8 CatSper活性受DEFB1/CCR6调控 |
3.8.1 DEFB1激活人精子CatSper |
3.8.2 CCR6介导了DEFB1对CatSper的激活效应 |
第4章 讨论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5)TLR2抗体T2.5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内皮细胞MMP-2/9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脑卒中 |
1.2.1 脑卒中概论 |
1.2.2 脑卒中流行病学 |
1.2.3 脑卒中危险因素 |
1.2.4 脑卒中的治疗 |
1.3 血脑屏障 |
1.3.1 血脑屏障概述 |
1.3.2 血脑屏障的结构和功能 |
1.3.3 血脑屏障与脑卒中 |
1.4 Toll样受体 |
1.4.1 Toll样受体概述 |
1.4.2 Toll样受体结构与功能 |
1.4.3 Toll样受体信号通路 |
1.4.4 Toll样受体-2与脑卒中 |
1.5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 |
1.5.1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概述 |
1.5.2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结构与功能 |
1.5.3 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信号通路 |
1.6 基质金属蛋白酶 |
1.6.1 基质金属蛋白酶概述 |
1.6.2 基质金属蛋白酶-2/9与脑卒中 |
1.7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 |
1.7.1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概述 |
1.7.2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基本原理及操作过程 |
1.7.3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发展与分类 |
1.7.4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的应用 |
1.7.5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未来发展的展望 |
1.8 研究意义 |
1.9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10 技术路线 |
1.11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实验材料和实验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动物 |
2.1.2 实验药品、试剂及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SD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及脑梗死体积的测量 |
2.2.2 免疫组化法定位TLR2、MMP-2/9 与大鼠脑细胞的关系 |
2.2.3 激光显微切割获取目的细胞 |
2.2.4 RT-PCR法研究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MMP-2/9 的mRNA水平 |
2.3 分组及统计学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试验结果及结果分析 |
3.1 SD大鼠MCAO模型的建立及脑梗死体积的测量 |
3.2 免疫组化法定位TLR2、MMP-2/9 与脑细胞的关系 |
3.3 激光显微切割技术及RT-PCR法研究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MMP-2/9的m RNA水平 |
3.3.1 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TLR2 在未处理、Pam3CSK4 处理、T2.5处理情况下的mRNA水平变化情况 |
3.3.2 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MP-2 在未处理、Pam3CSK4 处理、T2.5处理情况下的mRNA水平变化情况 |
3.3.3 缺血区脑微血管内皮细胞MMP-9 在未处理、Pam3CSK4 处理、T2.5处理情况下的mRNA水平变化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文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B 激光捕获显微切割技术进展与应用 |
参考文献 |
(6)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神经磁刺激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骨质疏松症 |
1.2.1 骨质疏松概况 |
1.2.2 骨质疏松发病机制 |
1.2.3 骨质疏松与抗骨质疏松药物 |
1.2.4 骨质疏松的检测 |
1.3 催产素 |
1.3.1 催产素概况 |
1.3.2 中枢神经催产素的释放机制 |
1.3.3 催产素调节机制 |
1.3.4 催产素与骨质代谢的关系 |
1.4 经颅磁刺激 |
1.4.1 经颅磁刺激概况 |
1.4.2 经颅磁刺激的应用 |
1.5 超顺磁性纳米颗粒 |
1.5.1 超顺磁性纳米颗粒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
1.5.2 神经磁刺激与磁性纳米颗粒 |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小鼠骨质疏松模型的构建与磁刺激装置的研制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实验动物 |
2.2.2 实验主要仪器 |
2.2.3 实验主要试剂 |
2.3 实验方法 |
2.3.1 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
2.3.2 骨质疏松模型的评价 |
2.3.3 磁刺激装置研制及模拟仿真 |
2.3.4 磁场下磁性纳米颗粒物理效应的模拟仿真 |
2.4 数据处理 |
2.5 实验结果 |
2.5.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2.5.2 小鼠骨密度以及骨矿含量的检测结果 |
2.5.3 骨微结构的检测结果 |
2.5.4 磁刺激装置研制及模拟仿真 |
2.5.5 磁场下纳米颗粒效应的模拟仿真 |
2.6 讨论 |
第三章 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神经磁刺激对骨质疏松小鼠预防作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实验动物 |
3.2.2 实验主要仪器 |
3.2.3 实验主要试剂 |
3.3 实验方法 |
3.3.1 骨质疏松模型的建立 |
3.3.2 脑立体定位注射 |
3.3.3 外加磁场干预 |
3.3.4 Micro-CT检测 |
3.3.5 核磁共振成像 |
3.3.6 病理检测 |
3.3.7 血清ELISA检测 |
3.4 数据处理 |
3.5 实验结果 |
3.5.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3.5.2 小鼠骨密度 |
3.5.3 骨微结构检测结果 |
3.5.4 小鼠脑部磁共振成像示踪及病理检测结果 |
3.5.5 病理检测结果 |
3.5.6 血清检测结果 |
3.6 讨论 |
第四章 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神经磁刺激对骨质疏松小鼠治疗作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实验动物 |
4.2.2 实验主要仪器 |
4.2.3 实验主要试剂 |
4.3 实验方法 |
4.4 数据处理 |
4.5 实验结果 |
4.5.1 小鼠体重的变化 |
4.5.2 小鼠骨密度 |
4.5.3 骨微结构检测结果 |
4.5.4 病理检测结果 |
4.5.5 血清检测结果 |
4.6 讨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活动 |
(7)大麻素Ⅰ型受体对小鼠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单位符号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情绪 |
1.1.1 情绪与情绪相关疾病的概述 |
1.1.2 情绪性疾病存在性别差异 |
1.2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概述 |
1.2.1 内源性大麻素 |
1.2.2 内源性大麻素的合成和降解 |
1.2.3 内源性大麻素受体 |
1.3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情绪 |
1.3.1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与情绪的行为学研究 |
1.3.2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情绪调节的分子机制研究 |
1.4 内源性大麻素系统对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2章 研究方法与内容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仪器 |
2.2.1 行为学实验仪器 |
2.2.2 分子生物学实验仪器 |
2.3 实验试剂及配制 |
2.3.1 聚合酶链式反应(PCR)相关试剂 |
2.3.2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相关试剂及配制 |
2.4 实验方法及步骤 |
2.4.1 实验动物分组 |
2.4.2 实验流程 |
2.4.3 PCR技术鉴定基因敲除小鼠的基因型 |
2.4.4 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基因敲除小鼠的敲除效率 |
2.4.5 行为学实验测试基因敲除小鼠的表型变化 |
2.5 数据收集与分析 |
第3章 实验结果 |
3.1 基因敲除小鼠模型基因型鉴定结果 |
3.2 CB1R敲除效率检测结果 |
3.3 行为学分析结果 |
3.3.1 CB1R对小鼠焦虑样情绪的影响 |
3.3.2 CB1R对小鼠抑郁样情绪的影响 |
第4章 讨论 |
4.1 CB1R基因敲除小鼠模型的构建 |
4.2 CB1R参与小鼠焦虑样情绪的调节 |
4.3 CB1R参与小鼠抑郁样情绪的调节 |
4.4 CB1R对小鼠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5.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合并高磷血症的血透患者降磷治疗前后FGF23及KLOTHO变化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FGF23和 KLOTHO 蛋白水平的变化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方法 |
1.1.2.1 透析方法 |
1.1.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指标 |
1.1.2.3 心脑血管事件的定义 |
1.1.2.4 随访 |
1.1.3 统计学方法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临床资料比较 |
1.2.2 两组患者血磷、血钙、FGF23、KLOTHO、PTH变化 |
1.3 讨论 |
1.4 小结 |
二、合并高磷血症的血透患者降磷治疗前后心血管事件的影响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研究对象 |
2.1.2 方法 |
2.1.2.1 透析方法 |
2.1.2.2 标本采集及检测指标 |
2.1.2.3 心脑血管事件的定义 |
2.1.2.4 随访 |
2.1.3 统计学方法 |
2.2.结果 |
2.2.1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2.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附录 |
综述 血透伴高磷血症患者服用降磷药物前后FGF23和CLOTHO蛋白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青春期双酚A暴露对成年雄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绪论 |
1 BPA的毒性作用 |
2 社会行为及其重要性 |
3 性激素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
4 多巴胺递质系统与行为的关系 |
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二章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生长发育及其睾酮水平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 |
2.1 实验动物 |
2.2 试剂及器材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3.2 指标的观察与测量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生长发育和睾酮水平的影响 |
5 讨论 |
第三章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社会行为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动物 |
2.2 实验试剂及器材 |
3 方法 |
3.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3.2 动物行为检测 |
3.3 数据统计分析 |
4 结果 |
4.1 BPA暴露对青春期雄鼠社会玩耍的影响 |
4.2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社会交互与新奇偏好的影响 |
4.3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性行为的影响 |
4.4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攻击行为的影响 |
4.5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气味偏好的影响 |
5 讨论 |
5.1 BPA暴露对青春期雄鼠社会玩耍的影响 |
5.2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社会交互及新奇偏好的影响 |
5.3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性行为的影响 |
5.4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攻击行为的影响 |
5.5 BPA暴露对成年雄鼠气味偏好的影响 |
第四章 BPA暴露对脑内雄激素受体与多巴胺系统的影响 |
1 引言 |
2 材料和方法 |
2.1 动物 |
2.2 仪器和试剂 |
2.3 方法 |
2.4 统计分析 |
3 结果 |
3.1 BPA暴露对雄激素受体(AR)表达的影响 |
3.2 BPA暴露对多巴胺神经系统相关受体表达的影响 |
4 讨论 |
4.1 BPA暴露对雄激素受体表达水平的影响 |
4.2 BPA暴露对多巴胺系统的影响与社会行为的关系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10)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和肠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玛咖的研究现状 |
1.1.1 玛咖种植概述 |
1.1.2 玛咖的传统应用概述 |
1.1.3 我国玛咖引种及产业化概况 |
1.1.4 玛咖的主要功能成分 |
1.1.5 玛咖的药理活性研究概况 |
1.2 性功能及改善性功能物质的研究现状 |
1.2.1 性功能障碍现状及治疗方法 |
1.2.2 改善性功能物质研究现状 |
1.2.3 改善性功能物质的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 |
1.3 中药与肠道菌群的相互作用 |
1.3.1 肠道菌群 |
1.3.2 肠道菌群的主要代谢产物 |
1.3.3 肠道菌群对中药的代谢作用 |
1.3.4 中药对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1.3.5 肠道菌群与性功能疾病的关系 |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4.1 立题依据 |
1.4.2 研究目的 |
1.4.3 研究内容 |
1.4.4 研究思路 |
第2章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的影响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实验材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仪器与设备 |
2.1.4 实验方法 |
2.1.5 检测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2.1.6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性行为的影响 |
2.2.2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肾脏、生殖器官脏器指数的影响 |
2.2.3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血清睾酮及NO含量的影响 |
2.2.4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精子数量、精子活度的影响 |
2.2.5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睾丸抗氧化活性的影响 |
2.2.6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脑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
2.2.7 不同产地、颜色玛咖对雄性小鼠阴茎组织形态的影响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性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试剂 |
3.1.3 仪器与设备 |
3.1.4 实验方法 |
3.1.5 检测指标及其测定方法 |
3.1.6 试验数据处理与分析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提取物对雄性小鼠性行为的影响 |
3.2.2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肾脏及生殖器官脏器指数的影响 |
3.2.3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血清睾酮、NO含量的影响 |
3.2.4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精子数量、精子活度的影响 |
3.2.5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睾丸抗氧化性的影响 |
3.2.6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脑多巴胺、5-羟色胺含量的影响 |
3.2.7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阴茎组织形态的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肠道的影响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实验材料 |
4.1.2 实验试剂 |
4.1.3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1.4 试验方法 |
4.1.5 分析测定方法 |
4.1.6 数据分析处理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体重、采食量及饲料效率的影响 |
4.2.2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盲肠组织的影响 |
4.2.3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粪便含水率、pH值的影响 |
4.2.4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粪便中短链脂肪酸含量的影响 |
4.2.5 不同粒度玛咖干粉及其水、醇提取物对雄性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四、日科学家发现性激素可在脑内合成(论文参考文献)
- [1]不同规癖水平母猪的情感状态、肠道菌群及脑肠肽差异分析[D]. 王磊.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 2021(09)
- [2]褪黑素通过调控睡眠内稳态恢复MK-801致小鼠自身昼夜节律延长的机制分析[D]. 王谦. 山东大学, 2021(11)
- [3]术中应用右美托咪定对患者术后睡眼质量和疲劳程度的影响[D]. 李汝琳. 山东大学, 2020(04)
- [4]人精子特异性阳离子通道CatSper调控机制研究[D]. 王涛. 南昌大学, 2020(01)
- [5]TLR2抗体T2.5对大鼠急性缺血再灌注脑损伤内皮细胞MMP-2/9影响的研究[D]. 王若宇.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6]磁性纳米颗粒增强神经磁刺激对骨代谢的调节作用[D]. 杨屈杨. 东南大学, 2019(01)
- [7]大麻素Ⅰ型受体对小鼠情绪调节的性别差异研究[D]. 宋展丽.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6)
- [8]合并高磷血症的血透患者降磷治疗前后FGF23及KLOTHO变化及对心血管事件的影响[D]. 姚晶瑞.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9]青春期双酚A暴露对成年雄鼠社会行为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D]. 方昭青. 浙江师范大学, 2018(03)
- [10]玛咖对雄性小鼠性功能和肠道的影响研究[D]. 徐梓荷. 西南大学,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