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部带状疱疹治疗60例临床观察

眼部带状疱疹治疗60例临床观察

一、治疗眼部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韩秀丽,王秀娟[1](2021)在《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文中指出介绍王秀娟主任医师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王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病因为痰、湿、瘀、毒,病机为湿困大肠,气滞络瘀,郁而化毒,早期治疗以荡积为主,通因通用,强调及早祛除痰、湿、瘀、毒,切勿见下利甚而妄用补涩之剂,以致关门留邪。王师运用调肺通肠、祛痰瘀毒之法,通过补肺、降肺、宣肺以调理肺气,恢复肺主治节之功,达通肠降浊祛邪之效。王师不拘经方时方,采众家之言,合多年临床经验,创补肺通肠汤、降肺通肠汤、宣肺通肠汤,疗效颇佳。

云梦真[2](2021)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与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差别及安全性、有效性,对三叉神经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预防作用,为三叉神经HZ的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将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112例三叉神经痛HZ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加巴喷丁组(A组)和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组(B组),每组56例。两组患者均接受了抗病毒治疗。A组患者给予加巴喷丁治疗,从初始的低剂量逐渐增加,d1 300 mg口服,每晚1次,d2 300 mg口服,每日2次,d3300 mg口服,每日3次,之后维持治疗连续3个月。B组患者在A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用1%利多卡因1ml+地塞米松2.5mg+甲钴胺0.25mg共2ml止痛液注射于患侧行三叉神经分支痛点阻滞,每隔3天治疗一次,共治疗3次。在患者治疗期间,如果VAS≥4,则使用治疗性镇痛药物盐酸曲马多缓释片。观察治疗前后疱疹变化特征、疼痛持续时间,记录各时间段视觉模拟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欧洲直观式健康量表(EQ-visual analogue score,EQ-VAS)变化,记录PHN(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发生率、和眼部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VAS评分:治疗前,两组的VAS评分之间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两组的VAS评分低于治疗前,B组低于A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B组的止疱时间、50%面积的结痂时间,以及溃疡的愈合时间比A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睡眠质量评价:B组治疗后第30d、60d、90d的睡眠质量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均好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生活质量评价:B组在治疗后第30d、60d、90d评分高于A组,两组治疗后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三叉神经PHN发生率:B组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疼痛持续时间比较:B组持续时间明显短于A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HZ的要比单独使用加巴喷丁治疗HZ效果更加显着,并且可以加速带状疱疹(Herpes Zoster,HZ)的愈合过程,减轻患者疼痛,改善患者睡眠质量和生活质量,缩短疼痛时间,降低三叉神经PHN的发生率,为联合治疗三叉神经HZ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黄敏敏[3](2020)在《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研究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病程长短、疼痛缓解程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后期后遗神经痛发生率、生活质量及补体C3、C4水平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入组75例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n=37例)和对照组(n=38例),治疗组予口服柴瓜蝎汤治疗,对照组予口服盐酸伐昔洛韦胶囊治疗。两组患者均治疗7天,均在治疗开始与结束行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的检测及相关常规检查;在治疗前和治疗后进行疼痛评分;于研究开始及结束3个月后对患者进行生活质量评分;在治疗结束后比较两组的治疗病程长短、治愈率及总有效率的高低;研究结束3个月后电话随访患者有无遗留神经痛及计算其发生率;试验期间及时记录患者的不良反应及评估其安全性,从而综合评价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结果:(1)本研究共脱落及失访5例病例,最终纳入70例患者,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与对照组基线一致。(2)疼痛评分对比:治疗后,两组的疼痛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组的疼痛评分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更能有效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程度。(3)治疗病程对比:治疗后,治疗组的止疱时间、结痂时间、脱痂时间及止痛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更能缩短病程。(4)临床疗效评价:治疗后,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8.57%,高于对照组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在提高临床疗效方面,治疗组的效果要明显优于对照组。(5)生活质量评分的比较:治疗后,两组的DLQI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相比对照组,治疗组改善较为明显,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后检测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均未见明显异常。治疗组在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者共2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71%。对照组共有3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7)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补体C3、C4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但治疗组升高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对比:结束治疗3个月后电话随访,治疗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4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11.43%,对照组发生后遗神经痛者15例,后遗神经痛发生率为42.86%。治疗组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柴瓜蝎汤在缓解患者疼痛程度、缩短治疗病程、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提高血清补体C3、C4水平及降低后遗神经痛发生率方面效果要优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2)柴瓜蝎汤与盐酸伐昔洛韦胶囊在用药安全性及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方面效果相当。(3)柴瓜蝎汤的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补体C3、C4等免疫系统相关。

张劲东[4](2020)在《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收集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患者病例,归纳整理带状疱疹的发病规律和治疗手段,为临床进一步优化带状疱疹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提供参考。材料与方法:以回顾病例的方式,通过收集2018年7月至2019年6月于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病房住院的带状疱疹患者病例,录入患者数据,并建立数据库,主要包括:一般资料(住院号、姓名、性别、年龄、既往史等);临床资料(发病季节与节气、首发症状、皮损部位与经络分布、舌象与脉象、实验室检查等);治疗用药(中药汤剂、中成药、西药使用情况、外治法等);疗效(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治疗前后的皮损评分、治疗前后的疼痛评分等)。结果:1.一般资料:共录入患者病例335例,其中男性128例,女性207例,男女比例1:1.6,女性多于男性;患者年龄最小为23岁,最大为90岁,平均年龄为(62.09±12.89)岁,61-70岁患者人数最多,40岁以前男性多于女性,40岁以后女性多于男性;57.9%的患者至少患有1种慢性基础疾病,以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多见。绝大部分患者为首次发病。2.临床资料:本病四季发病,以秋季最多,占28.3%;发病节气以立秋至处暑及立冬至小雪最多,均占6.6%;首发症状以皮疹、疼痛同时发生最多,占50.4%,70岁以下随着年龄增加,越容易先疼痛后出疹;胸胁部为受累最多的部位,占14.1%,足少阳胆经为皮损分布最多的经络,占22.3%;住院患者舌质以红舌最多,占94.9%,苔质以黄苔为主,占51.3%,脉象以滑脉为主,占64.2%;92.8%的患者免疫功能紊乱。3.治疗情况:全部患者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治疗包括中药汤剂、中成药,西医治疗包括抗病毒药、止痛药、营养神经药物、免疫调节剂、糖皮质激素,并结合外治法。4.疗效:本次研究335例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0.64±1.77)天,平均结痂时间(6.35±1.45)天,平均疼痛明显缓解时间为(8.28±2.13)天。住院时间、结痂时间、疼痛明显缓解时间均与年龄成正相关。治疗后皮损评分为(6.30±1.44)分,治疗后疼痛评分为(7.04±0.19)分,治疗后较治疗前皮损及疼痛评分均有明显降低。本次研究中,治愈者8例,显效者202例,有效者115例,无效者10例,总有效率97%。结论:1.本研究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中老年人为主,女性比男性多。大部分合并一种或多种慢性基础疾病。2.发病最多的部位是胸胁部,发病最多的经络是足少阳胆经。3.中药治疗以清热、活血祛瘀、止痛为主,使用中药以苦、寒为主,中药归经以肝、心经为主。4.中西医结合治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皮损症状,促进皮损愈合,减少疼痛程度及持续时间。本病预后良好,但年龄越大,皮损恢复以及疼痛好转所需时间越多,因此对于年龄较大者可以适当延长住院时间。

王靓[5](2020)在《温针灸结合半刺治疗亨特氏综合征临床观察》文中研究指明1.目的通过观察温针灸结合半刺和温针灸对亨特氏综合征的影响及疗效,比较两种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差异,为提高亨特氏综合征的疗效及优化针灸诊疗方案提供临床依据。2.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60例急性期亨特氏综合征患者根据首次就诊的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成温针灸结合半刺组和温针灸组,两组各30例,两组均以甲钴胺分散片、阿昔洛韦片为基础治疗,在急性期均予温针灸治疗,在恢复期温针灸结合半刺组采用温针灸结合表情肌半刺治疗,温针灸组予温针灸治疗。每周治疗6天,1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三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House-Brackmann分级量表(H-B)、面部残疾指数量表(FDI)测定,评价疗效。3.结果(1)两组患者在治疗前H-B分级情况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H-B分级情况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H-B分级情况与治疗前组内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H-B分级情况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温针灸组均能改善患者的H-B分级情况,且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改善患者的H-B分级情况优于温针灸组。(2)两组患者在治疗前FDIP、FDIS评分比较,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前与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FDI评分相比较:(1)温针灸结合半刺组内FDIP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增加(P<0.01),温针灸组内FDIP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FDIP积分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温针灸组均能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且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改善患者的躯体功能优于温针灸组。(2)温针灸结合半刺组内FDIS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显着降低(P<0.01),温针灸组内FDIS积分在治疗后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两组间的FDIS积分比较有差异(P<0.05),表明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温针灸组均能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且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改善患者的社会生活功能优于温针灸组。(3)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温针灸结合半刺组中痊愈9例(30%),显效15例(50%),有效6例(20%),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0%;温针灸组中痊愈7例(23.33%),显效8例(26.67%),有效12例(40%),无效3例(10%),总有效率为90.0%。温针灸结合半刺组与温针灸组相比较,疗效有差异(P<0.05),表明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温针灸组对亨特氏综合征均有效,且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治疗亨特氏综合征的疗效优于温针灸组。4.结论(1)温针灸结合半刺组和温针灸组对亨特氏综合征均有较好的治疗作用;(2)温针灸结合半刺组治疗亨特氏综合征的疗效优于温针灸组。

夏依达·吐尔孙[6](2020)在《带状疱疹维医不同证型证候特征的回顾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1)总结带状疱疹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分析维医不同证型证候特征。(2)分析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影响因素,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对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医医院皮肤科住院治疗的180例带状疱疹患者的住院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1)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居住地、性别、年龄、婚姻状况、联系方式),临床资料(异常体液质、住院天数、饮食嗜好、发病诱因、发病季节、皮损特点、受累神经、证候要素、血常规检验结果),并进行统计分析。(2)通过电话随访的方式对180例带状疱疹患者进行随访,选择1个月作为PHN的时间界限,将180例研究对象分为PHN组和非PHN组,对可能导致PHN的相关因素采用统计方法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1)180名研究对象中,居住地为乌鲁木齐99例(占55.0%),南疆52例(占28.9%)),北疆29例(占16.1%);女性多于男性,男女比例为1:1.37;平均发病年龄为49.43岁,最小发病年龄14岁,最大发病年龄79岁,其中发病年龄小于50岁87例(占48.3%),50-59 岁 35 例(占 19.4%),60-69 岁 40 例(占 22.2%),>70 岁 18 例(占 10.0%);已婚患者157例(占87.2%),未婚23例(占12.8%);异常体液质为蓝色胆液质172例(占95.6%),血液腐败质8例(占4.4%),研究对象以蓝色胆液质为主,结果有统计学意义(P<0.001);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为13.18天,中位住院天数为13天,最长为34天,最短为4天。年龄段越大住院天数越长(r=0.201),相关性有统计学意义(P=0.007);无任何饮食嗜好82例(占55.6%),有发酵食物嗜好者11例(占6.1%),有难消化食物嗜好者5例(占2.8%),有辛辣食物嗜好者21例(11.7%),同时有发酵食物和难消化食物嗜好者8例(占4.4%),同时有辛辣食物和发酵食物嗜好者26例(占14.4%),同时有辛辣食物和难消化食物嗜好者5例(占2.8%),同时有辛辣食物、发酵食物和难消化食物嗜好者22例(占12.2%);发病前劳累者93例(占51.7%),所占比例最高,发病前饮食问题引起的57例(占31.7%),发病前感冒者19例(占10.6%),发病前环境因素引起的5例(占2.8%),发病前HIV感染者4例(占2.2%),发病前梅毒感染者2例(占1.1%);冬季发病62例(占34.4%),其次是春季48例(占26.7%),秋季38例(占21.1%),夏季32例(占17.8%);比较三种皮损疼痛情况和僵硬情况,结果显示三种皮损疼痛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僵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比较结果显示丘疹和疱疹的疼痛率大于斑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神经受累部位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两比较结果显示肋间神经、腰骶神经、臂丛神经分布比例大于脑神经和颈丛神经,臂丛神经带状疱疹分布比例小于肋间神经和腰骶神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他部位之间分布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80例带状疱疹患者出现9种不同的脉象,其中速脉、细脉、硬脉、粗脉、波浪形脉等5种脉象出现率比较高。出现率最多的10种的体征分别是皮肤热、大便颜色黄、大便软、舌质细、皮肤干、大便次数正常、体温正常、皮肤光滑、眼底发黄、舌苔黄;180例带状疱疹患者血常规检验指标发生不同程度的异常,异常率≥10%的指标有 MONO%、LYMPH%、NEUT%、EO%、WBC、NEUT#。(2)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的影响因素统计结果显示:年龄,白细胞数异常率与PHN发病有关(P<0.05),年龄越大PHN发生的危险性越大(OR=38.242),白细胞数异常患者PHN发生的危险性是白细胞正常患者的7.634倍(OR=7.634);结论:1.带状疱疹异常体液质主要以蓝色胆液质为主。2.带状疱疹患者出现率比较高的脉象分别是速脉、细脉、硬脉、粗脉、波浪形脉;出现率最多的10种体征分别是皮肤热、大便颜色黄、大便软、舌质细、皮肤干、大便次数正常、体温正常、皮肤光滑、眼底发黄、舌苔黄。3.不同年龄段的带状疱疹患者住院天数有统计差异,年龄越大住院天数越长。4.带状疱疹主要分布在肋间神经、腰骶神经和臂丛神经。5.丘疹和疱疹的疼痛率大于斑疹。6.年龄,白细胞数异常率与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病有关,可作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危险因素。

张雯迪,李莹莹,岳冬辉,张林枝,魏丹丹,李宏程,裴佳丽[7](2019)在《普济消毒饮防治温热类疾病近二十年研究概述》文中研究表明温热类疾病是临床多发的一类疾病,属中医"温病"范畴。研究表明,普济消毒饮在防治温热类疾病方面具有良好的自身优势和发展前景。作者从普济消毒饮的立方本旨研究、主治腮腺炎、治疗扁桃体炎、主治带状疱疹、治疗头面疾病及其他疾病等六方面,总结了近20年来国内外学者从多种角度对普济消毒饮治疗温热类疾病的研究进展情况。认为,普济消毒饮在治疗温热类疾病方面具有确切疗效和独特优势,现代实验研究为此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国内外学者从实验到临床,研究普济消毒饮对病毒表达的影响及对疾病的治疗。针对温热类疾病,西医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而普济消毒饮充分体现了中医辨证施治的理念,在临床上具有显效快、疗效佳的优势。

宋雅慧[8](2019)在《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比较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阿昔洛韦和口服外用常规药物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的方面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种方法的疗效差,证明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阿昔洛韦在治疗带状疱疹有确切的临床疗效和优势。方法:本次实验总将72例来自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针灸门诊的带状疱疹患者,按照随机数字分配法分为截法针刺组和口服外用西药组,每组各36例。在研究过程中,一共有8例患者按脱落失访处理(其中治疗组有3例患者未按疗程治疗,1例期间采用其他疗法治疗;对照组有2人未按疗程治疗,2人转用其他疗法,故8人均未参加数据统计),最终治疗组患者32例,对照组患者32例。治疗组的方法是服用阿昔洛韦的同时,每日截法针刺1次,治疗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两疗程,中间休息2天,不定期的给予局部刺络放血;对照组的方法为口服阿昔洛韦每次0.2g,,每日5次;外用阿昔洛韦乳膏,日3次,每次适量,10天为一疗程,连续两疗程,中间休息2天。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重点观察患者疱疹结痂时间、疼痛缓解时间、镇痛效果来辅助证明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所得出的结论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将两种方法的疗程差异进行数据分析。结果:经统计软件分析后得出,治疗组和对比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治疗前的VAS数值均没有显着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8.125%,通过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出两组疗效的比较,具有显着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优于对照组。随访时,治疗组在带状疱疹的远期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阿昔洛韦片治疗组与口服阿昔洛韦片加外用阿昔洛韦乳膏对照组相比,其疗效快速,病程较短,且远期疗效明显优于对比组,且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值得进一步推广。

施佳君[9](2019)在《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随机对照的研究方法,观察刺络拔罐疗法对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为针灸治疗带状疱疹更好的在临床中运用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筛选我院康复科以及皮肤科门诊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患者。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盐酸伐昔洛韦片,300mg/次,一日两次,甲钴胺片,0.5mg/次,一日三次,连续口服14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选取阿是穴及皮损局部予以刺络拔罐法治疗,隔一天治疗1次,疗程为14天。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时间以及中医症候积分、带状疱疹综合评分、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情况、疱疹恢复情况以及疼痛改善情况,比较并讨论两组的治疗后的效果,同时,观察治疗前后血常规的变化情况。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分布、年龄分布、发病时间、疼痛评分、肝经郁热型中医症候积分、带状疱疹综合评分、血常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内和组间VAS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缓解30%所需要的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皮损局部疱疹的情况:新发疱疹未再出现的时间、结痂面积大于一半的时间、痂皮完全脱落的时间,两组数据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治疗组与对照组组内比较,中医症候积分、带状疱疹综合疗效积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以及淋巴细胞的含量组内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含量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比较,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淋巴细胞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治疗后的第30天,对照组34名患者中有8名患者留有后遗神经痛,治疗组34名患者中有1名患者有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经卡方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治疗后的第60天、第90天治疗组无后遗神经痛的发生,对照组分别是5人、3人,对数据进行卡方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7.中医症候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3.53%,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带状疱疹综合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18%,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70.59%,经χ2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刺络拔罐法能缓解带状疱疹患者的疼痛症状,且起效时间快于西药口服治疗。2.刺络拔罐法能缩短患者新发疱疹停止出现的时间、痂皮凝结一半的时间、痂皮脱落的时间。3.刺络拔罐法能降低带状疱疹综合评分以及改善肝经郁热型的中医症候。4.刺络拔罐法能使带状疱疹患者血常规中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含量升高,淋巴细胞含量降低。5.刺络拔罐法能降低治疗后1月内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率。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10](2019)在《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文中提出蜂针疗法(又称蜂蜇疗法或蜂刺疗法)是属于蜂疗一种,早在中国民间和医疗机构作为治疗疾病之用。将蜂针毒液的药物药理作用跟针灸学原理相互结合的一种治疗方法,一般的操作方法是使用镊子持夹住活蜂,放置穴位上令其螫刺,或用镊子将蜂针和蜂毒囊同时取下,持夹住这部份用来点刺或者是散刺在相关穴位。蜂针治疗的主要使用蜂毒的药用成份,现时已有蜂毒制成的针剂直接以注射针注射到患处作治疗。目前世界各地以活蜂蜇刺蜂毒来治疗的病症越趋广泛,它的药理成份及可治疗的病症研究也渐渐受到重视。本研究是希望从文献中挖掘出有关蜂针临床治疗的病症,用来作为撰写病谱,同时用2个病作为范例(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来举证蜂针治疗的作用显示病症存在于这病谱的治疗价值。目的:蜂针治疗特别对一些疑难杂症、反复发作、复发率高的病症,是一种有效的另类治疗手段。在蜂针疗法日趋应用广泛的前提下,本研究旨在探究蜂针可以治疗或最终达至痊愈的疾病种类,效果等方面内容。目前用蜂针来作研究的病谱文献并不多,通过这次研究,一方面是要对蜂针疗法的可治疾病进行探讨,其次,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用先进科学化工具和多角度方向来进行分析,从而建构一份蜂针病谱,以供日后临床参考。方法:根据文献的纳入与排除标准制定检索方法与策略,以蜂针、病谱等为检索词,在中国知网(CNKI,1979~2018)、维普资讯中文期刊服务平台(VIP,1989~2018)、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WF,1981~2018)、SINOMED(1979~2018)、EMbase、SCIE和Elsevier等数据库内使用内建的高级检索功能来进行检索由1950-2018年期间的文章及文献,筛选出符合开始时已设定的检索条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逐一资料下载,以便进行方法学等质量评价,最终阶段对所有研究文献进行合并整理及统计量分析,然后评定蜂针治疗疾病及其他相关数据,再进行归类和整理,探讨蜂疗文献特点和病谱等内容。同时,通过以范例的形式用Meta分析来病症(当中包括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鼻炎),以初始纳入的文献来重点找出合格的文献,找出相关的数据导入到(Microsoft Office Profession Plus 2010-Microsoft EXCEL)电子表格内,再将电子表格内符合分析的数据输入到分析软件(THE COCHRANE COLLABORATION-Review Manager 5.3(Version:5.3.5)进行合成分析,通过软件计算后得出统计结果,再人工分析其统计意义,综合各统计意义后,就可以用统计学的角度来反映出蜂针对这疾病的效果。结果:用作病谱分析的初选合格文献共9152篇,最终纳入及归入到病谱的共237篇,这次研究得到了 14类病症系统,病症78种类别,其中包括西医疾病51种类别、西医症状4种类别、中医病症8种类别。明细分项如下(详细统计量见表1-10):1.骨骼系统与结缔组织病症(其中包括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囊炎、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风湿类疾病(风湿寒性关节痛)、红斑狼疮(狼疮性肾炎)、腱鞘囊肿、颈肩综合征、第三腰椎横突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未分化结缔组织病、风湿病、风湿性多肌痛、干燥综合症、和骨折后遗症慢性腰肌劳损、腰椎骨质增生、痹症症,和腰腿痛)2.神经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面瘫(包括顽固性周围性面瘫、顽固性面瘫、面瘫后遗症、面神经炎)、脑血管病(偏瘫)、三叉神经痛、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头痛,和眩晕)3.泌尿生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乳腺增生、前列腺炎(慢性盆腔疼痛)、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肾囊肿、乳房囊性增生、功能性痛经、盆腔炎、遗尿症、月经不调,和淋证)4.皮肤和皮下组织病症(其中包括湿疹、痤疮(寻常型痤疮)、硬皮病、体表血管瘤、皮肤纤维瘤、银屑病、疤痕疙瘩,和瘢痕疙瘩)5.肿瘤病症(其中包括膀胱癌、肝癌、上消化道癌症、乳腺癌,和肺癌)6.呼吸系统(其中包括鼻炎、支气管哮喘、哮喘、慢支、支扩、慢性咽炎,和过敏性咳嗽)7.消化系统病症(其中包括阑尾炎、溃疡性结肠炎、肛裂、肝硬化,和泄泻)8.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症(其中包括肝炎、格林—巴利综合征、带状疱疹,和口疮)9.循环系统病症(其中包括脑梗塞、痔疮、浅静脉炎、冠心病、心绞痛,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10.内分泌、营养和代谢病症(其中包括糖尿病、桥本氏病(自身免疫性(又名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炎、慢性淋巴细胞性甲状腺炎),和痛风)11.精神和行为障碍病症(其中包括性功能障碍(阳萎、阳痿),和精神病)12.损伤、中毒和外因病症(其中包括急性腰扭伤)13.与医疗保健服务接触因素病症(其中包括预防感冒、免疫耐受期乙肝病毒携带者)14.眼和附器病症(其中包括虹膜睫状体炎)研究范例的病症-类风湿性关节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947共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17篇,其中治疗组共833例患者,对照组共680例患者,均为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用总有效率的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RR=1.12,95%CI(1.05,1.19),P<0.001,全部17篇文献中均表明有治疗组及对照组的阐述,并且有总有效率的报导,对于其他的结局指标(如:RF、CRP、ESR、关节肿胀度、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度、关节疼痛度、关节活动度、双手握力、15米步行时间、晨僵时间等)则未有划一报导,做成可比性降低。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研究范例的病症-鼻炎,由初选的合格文献共60篇,到最终被纳入研究的文献4篇,其中治疗组共140例患者,对照组共138例患者,治疗组会以单独蜂针、蜂针配合药物、或蜂针配合其他方法治疗来治疗,而对照组则用非蜂针来进行治疗。用总有效率的治疗方向进行Meta分析,结果标示:OR=2.15,95%CI(0.52,0.86),P=0.29RR=1.08,95%CI(0.98,1.18),P=0.1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从大致总有效率则说明蜂针的治疗疗效可以。全部4篇文献中均表明有随机分法,只有3篇文献有说明所运用的随机分法。阐明治疗随机方法才可以让其研究的治疗组与对照组数据可比性及可信性更高。结论:在研究以蜂针为主要治疗手段的病谱期间,就发现了不同等级疾病症的频次。从文献频次上显示出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滑痹症、脊柱炎、肩关节周围炎(肩周炎)和面瘫均属在治疗上较优势疾病;而腰椎间盘突出症、颈椎病、肝炎、肱骨外上髁炎(网球肘)、鼻炎、癌、脑血管病(偏瘫)、糖尿病、湿疹、遗尿症、乳腺增生、三叉神经痛、痤疮(寻常型痤疮)等均需要待日后有更多文献及数据再作研究及分析得出结果。在研究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的文献上,均显示出蜂针对患有该种病的患者,在生物临床报告结果以及症状等都可以得到改善。通过上述两个独立病症的Meta分析所获得的结果,可以反映出蜂针对疾病的治疗效果,证明了蜂针治疗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疗效,然而蜂针治疗鼻炎的研究还需要更多有质量的文献作进一步深入探讨。研究显示出蜂针有效治疗多类的常见病以及疑难病症,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研究不足之处为纳入文献病例的基本情况、诊断标准、干预措施、结局评价标准均不统一,纳入文献量不多。这是一个开始,蜂针治疗病谱还需要进一步研究,未来的研究需要有更多单一使用蜂针作治疗的文献作支持,以及采用大数据样本和更严格的研究设计。

二、治疗眼部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治疗眼部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理——肺与大肠相表里
    1.1经脉络属
    1.2生理配合
    1.3病理相关
2 法——调肺通肠,祛痰瘀毒
    2.1补肺通肠
    2.2降肺通肠
    2.3宣肺通肠
3 方药
    3.1补肺通肠汤
    3.2降肺通肠汤
    3.3宣肺通肠汤
4 典型病案

(2)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3)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研究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病例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组
    2.3 对照组
    2.4 生活调摄
    2.5 治疗疗程
    2.6 观察指标及评定方法
3 统计学方法
4 研究结果
    4.1 脱落病例
    4.2 一般基线资料分析
    4.3 疼痛评分
    4.4 治疗病程对比
    4.5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4.6 生活质量评分
    4.7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4.8 补体C3、C4的检测
    4.9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5 讨论
    5.1 中医对带状疱疹的研究
    5.2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5.3 导师对于带状疱疹的中医认识
6 研究结果分析
    6.1 疼痛评分
    6.2 治疗病程对比
    6.3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评价
    6.4 生活质量评分
    6.5 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安全性评价
    6.6 补体C3、C4水平比较结果分析
    6.7 后遗神经痛发生率
7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医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个人简历
    教育经历
    科研及工作情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参考文献
综述 带状疱疹的中西药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致谢

(5)温针灸结合半刺治疗亨特氏综合征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中医学对亨特氏综合征的认识
    2.西医学对亨特氏综合征的认识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2.研究方法
第三部分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2.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
    3.各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第四部分 讨论
    1.选题依据
    2.针灸治疗亨特氏综合征的作用机理
    3.针刺选穴依据
    4.亨特氏综合征的临床分期
    5.关于半刺法相关研究
    6.研究结果分析
    7.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8.疗法应用展望
第五部分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研究概况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6)带状疱疹维医不同证型证候特征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2 诊断标准
        2.1 维吾尔医证候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3 收集病例标准
        3.1 纳入标准
        3.2 排除标准
    4 研究方法
        4.1 收集病例资料
        4.2 电话随访
        4.3 血常规相关指标及参考值范围
        4.4 疼痛分级
    5 统计学处理
    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8)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引言
文献综述
    1 祖国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病因病机的认识
    3 中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3.1 西医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3.2 祖国医学对于带状疱疹的治疗进展
    4 小结
临床研究
    1 一般资料
    2 诊断标准
        2.1 中医诊断标准
        2.2 西医诊断标准
        2.3 纳入标准
        2.4 排除标准
        2.5 剔除标准
        2.6 脱落标准
    3 研究方法
        3.1 分组方法
        3.2 治疗方法
        3.3 观察指标及疗效观察
    4 注意事项
    5 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
    6 实验安全性评价
    7 结果
        7.1 一般资料比较
        7.2 临床资料比较
    8 观察并统计临床结果
        8.1 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差异
        8.2 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的随访对比分析
讨论
    1 古中医对本病的综合认识
        1.1 古代医家对本病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论
        1.2 古代各位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1.3 综合古代医家的治疗手段
    2 现代医学对于带状疱疹的认识
        2.1 理论认识
        2.2 临床表现
        2.3 带状疱疹的治疗概况
    3 本课题的确立依据和效果分析
        3.1 方法依据
    4 详析截法针刺结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作用机制
    5 存在的问题与未来展望
结语
本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个人简介

(9)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选择
    1.2 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1.2.2 中医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1.7 中止标准
    1.8 脱落病例的处理
2.方法
    2.1 入组资料的一般处理
    2.2 治疗措施
    2.3 疗程
    2.4 观察指标
    2.5 异常情况处理
    2.6 疗效评定标准
    2.7 随访
    2.8 统计方法
    2.9 伦理
3.结果
    3.1 基线资料
        3.1.1 病例收集情况
        3.1.2 一般情况调查结果
        3.1.3 基线数据的比较
    3.2 治疗前后指标比较
        3.2.1 疼痛评分比较
        3.2.2 皮损局部疱疹情况比较
        3.2.3 带状疱疹综合疗效评分比较
        3.2.4 中医症候积分比较
        3.2.5 血常规比较
        3.2.6 PHN的发生情况比较
        3.2.7 临床疗效比较
        3.2.8 安全性指标评价,不良反应观察记录
4.分析和讨论
    4.1 祖国医学对于蛇串疮的认识与治疗
        4.1.1 蛇串疮的中医病因病机
        4.1.2 蛇串疮的中医治疗
    4.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与治疗
        4.2.1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认识
        4.2.2 现代医学对带状疱疹的治疗
        4.2.3 现代医学对PHN的认识
    4.3 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机理初探讨
        4.3.1 刺络拔罐法的作用机制
        4.3.2 穴位的选择
        4.3.3 刺络拔罐法与皮部理论的联系
        4.3.4 刺络拔罐法在临床中的应用
        4.3.5 血常规分析
    4.4 疗效分析
        4.4.1 可比性分析
        4.4.2 研究结果分析
        4.4.3 创新点
        4.4.4 病案举例
结论
限制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CRF表
附录2 在校期间发表文章

(10)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文献研究
    第一节 古今蜂针的认识
        一、古代对蜂针的认识
        二、现代对蜂针的认识
    第二节 现今蜂针和疾病治疗的文献与病谱关系
        一、现今文献对蜂针与疾病的概述
        二、研究现今蜂针文献到病谱的发展
        三、现今蜂针治疗疾病的Meta文献研究
第二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
    第一节 研究资料
        一、资料来源
        二、文献检索策略
        三、文献纳入标准
        四、排除标准
        五、病谱计量方法
    第二节 文献筛选与质量监控
        一、筛选与质控意义
        二、研究人员的完善培训
        三、文献流程序化控制
        四、文献管理器的使用
        五、数据录入、管理
    第三节 研究结果
        一、检索情况
        二、基本病谱
        三、病症系统分析
        四、病症种类分析
        五、文献年度分布
        六、发表期刊
        七、未纳入Meta分析的蜂针蜂毒治疗临床案例和疗效
        八、小结
第三章 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的META研究
    第一节 循证医学下META的研究方法
        一、病种选择
        二、文献分类评价
        三、文献评价数据库的设计与建立
    第二节 蜂针蜂毒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病谱研究
        一、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三节 蜂针治疗鼻炎病谱的研究
        一、蜂针治疗或结合常规治疗鼻炎的Meta分析
        二、证据总结
第四章 讨论
    一、蜂针临床治疗日趋广泛
    二、质量提高,病种增多
    三、蜂针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鼻炎文献的研究和META分析成果
    四、蜂针治疗疑难杂症的阐述
    五、蜂针治疗临床文献临床样本分析的情况
    六、蜂针安全性
    七、结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统计学审核证明
详细摘要

四、治疗眼部带状疱疹60例临床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王秀娟从肺论治溃疡性结肠炎经验[J]. 韩秀丽,王秀娟. 湖南中医杂志, 2021(12)
  • [2]神经阻滞联合加巴喷丁治疗三叉神经带状疱疹的疗效分析[D]. 云梦真.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3]柴瓜蝎汤治疗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黄敏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335例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回顾性分析[D]. 张劲东.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0(02)
  • [5]温针灸结合半刺治疗亨特氏综合征临床观察[D]. 王靓. 安徽中医药大学, 2020(03)
  • [6]带状疱疹维医不同证型证候特征的回顾性分析[D]. 夏依达·吐尔孙.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2)
  • [7]普济消毒饮防治温热类疾病近二十年研究概述[J]. 张雯迪,李莹莹,岳冬辉,张林枝,魏丹丹,李宏程,裴佳丽.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19(10)
  • [8]截法配合刺络放血加西药治疗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宋雅慧.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刺络拔罐法治疗急性期肝经郁热型带状疱疹的临床研究[D]. 施佳君. 上海中医药大学, 2019(03)
  • [10]基于文献的蜂针临床治疗病谱研究及Meta分析[D]. 陈铭慧(CHAN Ming Wai Cindy).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

标签:;  ;  ;  ;  ;  

眼部带状疱疹治疗60例临床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