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身体的影响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身体的影响

一、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机体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谢冰鑫[1](2021)在《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选取2018年1~12月收治的90例HCV感染患者(观察组)和42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经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检测血清内抗核抗体(ANA)、抗平滑肌抗体(SMA),经散色比浊法检测抗线粒体抗体M2型(AMA-M2),类风湿因子(RF),经印迹法检测抗可溶性肝抗原/抗肝胰抗原抗体(SLA/LP)、抗肝肾微粒体抗体Ⅰ型(LKM-1)、抗肝细胞质抗体Ⅰ型(LC-1)。结果 90例HCV感染患者中自身抗体阳性41例,自身抗体阳性率45.56%,高于健康体检组4.76%(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696,P <0.05);丙肝携带者、丙型肝炎、丙肝肝硬化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3.33%(13/30)、40.00%(12/30)、53.33%(16/30),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自身抗体ANA、ASMA、AMA-M2、RF的阳性率分别为32.22%(29/90)、8.89%(8/90)、11.11%(10/90)、5.56%(5/90);ANA滴度主要为1∶100,包含胞质型、颗粒型等荧光类型。两组的ALT、AST自身抗体阳性组与阴性组的γ-GT与TBIL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HCV感染者体内抗体类型非常多,影响肝功能,使其发生损伤。在临床上,应对该疾病加强重视,为后续同类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李志[2](2021)在《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与目的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公布的癌症数据显示,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发病率在世界癌症中占第6位,死亡率占第3位。肝癌的治疗目前仍是全球医疗的一大挑战,迫切需要新的治疗方法。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 cells)具有抑制抗肿瘤免疫的作用,因此抑制Treg成为HCC免疫治疗的潜在策略。IL-28B是IFN-λ成员之一,已报道IL-28B具有抗肿瘤作用且下调Treg,但目前仍不清楚其抗肿瘤的免疫机制。因此本文评价IL-28B下调Treg对小鼠肝癌的治疗效应,阐明其对免疫微环境中T细胞亚群和细胞因子的影响,并研究IL-28B在体外对Treg生成的影响。研究方法(1)利用HEK 293细胞扩增腺病毒载体rAd-mIL-28B,PCR鉴定目的基因,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2)MTT法检测IL-28B体外对宫颈癌TC-1细胞增殖的抑制效应。(3)第0天BALB/c雌性小鼠皮下注射1 × 106个小鼠肝癌H22细胞,分别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瘤组织、脾脏、肺脏、肝脏和胸腺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 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er,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及制备肿瘤组织匀浆,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4)分离BALB/c小鼠脾细胞,利用CD3单抗/CD28单抗、IL-2、TGF-β诱导生成iTreg细胞,在此诱导条件下加入IL-28B培养3天后,FCM检测CD4、CD25 和 Foxp3 分子,RT-PCR 检测 Foxp3 和 PD-1 mRNA 水平,ELISA 检测细胞培养上清IL-10水平。(5)构建H22荷瘤小鼠,每天给予E2-a灌胃治疗,剂量为100 mg/kg/day并于第4、7和10天瘤内注射1 × 108 PFUs rAd-mIL-28B,测量肿瘤直径。第11天处死小鼠,称量肿瘤组织湿重;取肿瘤组织HE染色后观察细胞形态;分离脾脏和肿瘤组织的淋巴细胞,FCM检测T细胞CD4、CD8、Foxp3和PD-1分子的表达;分离血清蛋白芯片技术检测Th1、Th2、Th17、IL-10和单核细胞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研究结果(1)PCR法鉴定扩增的腺病毒载体rAd-mIL-28B含有IL-28B基因,TCID50法检测 rAd-mIL-28B 滴度为 1 × 1010.6 PFU/ml,rAd-EGFP 滴度为 1 X 109.55 PFU/ml。(2)MTT试验证明50 μg/ml IL-28B和100 μg/ml IL-28B作用宫颈癌TC-1细胞72h后,OD值分别为0.80±0.09和0.85±0.08,低于阴性对照组(0.92±0.06)(p<0.05)。(3)在肝癌皮下移植瘤小鼠模型中,rAd-mIL-28B组肿瘤体积为796.74 ±447.58 mm3,低于 rAd-EGFP 组(1415.27±513.37 mm3)(p<0.05);rAd-mIL-28B组平均肿瘤重量为 0.63±0.30 g,低于 rAd-EGFP 组(1.16±0.34 g)(p<0.05),抑瘤率为 45.69%;肿瘤组织HE染色后,rAd-mIL-28B组可见肿瘤细胞坏死;rAd-mIL-28B 组的肿瘤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中 CD8+T 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8.65±5.49%)高于未治疗组(3.21±1.45%)(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T 和 CD4+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rAd-mIL-28B组脾脏CD4+Foxp3+占CD4+T 细胞的比例为 16.78±2.93%,低于 rAd-EGFP 组(21.47±4.17%)(p<0.05);rAd-mIL-28B组脾脏中CD4+PD-1+T细胞占淋巴细胞比例为1.46±0.08%,明显低于 rAd-EGFP 组(2.40±0.31%)(p<0.05);与 rAd-EGFP 组相比,rAd-mIL-28B 组血清 CXCL13,ICAM-1,MCP-5 和 IL-7 水平降低(p<0.05),rAd-mIL-28B肿瘤组织内IL-15和sFasL的表达降低(p<0.05)。(4)与未刺激的脾细胞相比,脾细胞刺激组(500 ng/ml CD3单抗/CD28单抗、5 ng/ml IL-2和1.25 ng/ml TGF-β)培养三天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增加(p<0.05)。与脾细胞刺激组相比,加入50 ng/ml IL-28B后,Foxp3+细胞占淋巴细胞的比例下降,Foxp3 mRNA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PD-1 mRNA的水平无明显差异(p>0.05),细胞培养上清IL-10的水平显着降低(p<0.05)。(5)E2-a联合rAd-mIL-28B作用于H22荷瘤小鼠后抑制了肿瘤体积(p<0.05);与未治疗组相比,E2-a 联合 rAd-mIL-28B 组 TME 中 Foxp3+、CD4+Foxp3+、CD8+Foxp3+和PD-1+Foxp3+细胞比例明显增加(p<0.05);血清细胞因子IL-1α、IL-12p40、TNFRI 明显降低,而 MIP-1γ 明显升高(p<0.05)。研究结论(1)rAd-mIL-28B可通过下调H22荷瘤小鼠Treg抑制肿瘤生长。(2)rAd-mIL-28B可影响H22荷瘤小鼠肿瘤免疫微环境。(3)IL-28B具有体外直接抑制Treg细胞生成的作用。(4)rAd-mIL-28B联合E2-a未增强E2-a的抗肿瘤作用。

陈勇[3](2020)在《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及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针刺潜在的治疗病谱及针刺的网络调节作用规律,为针刺更好地应用于临床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将10只Wistar大鼠右后足跖处注射弗氏佐剂0.1 ml,制备佐剂性关节炎疾病模型。采用随机数字法将造模成功的10只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和模型+电针组,每组5只。同样的方法将其余12只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和正常+电针组,每组6只。模型电针组和正常电针组大鼠予足三里穴、环跳穴电针刺激,刺激参数为:疏密波,频率2/10Hz,强度5/10/15(0.76/1.53/2.3m A),各10min,共30min,隔日一次,第27天后各组大鼠取腹主动脉血,并离心提取血清。Exo Quick法提取血清外泌体,通过透射电镜、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浓度粒径检测(NTA)等方法鉴定外泌体,应用非靶标(Label Free)定量蛋白组学技术测量血清外泌体所运载蛋白的种类和含量。筛选组间变化倍数大于1.5,p<0.05的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将筛选出的263个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和61个炎症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作为源数据,在人类疾病数据库(MALACARD)查找与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的疾病,通过Gephi软件构建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疾病网和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疾病网,将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疾病与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疾病列入Excel表格中,通过“突出显示单元格规则”下拉菜单中的“重复值”,找出正常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和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二者皆相关的疾病,并联合应用连入度(Degree)、加权入度(Weight Degree)、Page Rank等运行算法筛选与显着差异蛋白相关度高的疾病,剔除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NIH)及国内《现代针灸病谱》已推荐的针灸治疗病症,最终确定针刺可能的潜在治疗病症。将实验一中筛选的61个炎症模型针刺显着差异蛋白作为源数据,在Uniprot蛋白数据库、STRING数据库、GO功能数据库、KEGG数据库中查找显着差异蛋白相关的互相作用蛋白、分子功能、信号通路及显着差异蛋白来源的细胞和组织,通过Gephi软件构建显着差异蛋白-互相作用蛋白网、显着差异蛋白-信号通路网、显着差异蛋白-功能网及显着差异蛋白-分泌细胞组织网,联合应用Degree、Weight Degree、Page Rank等运行算法筛选关键的互作蛋白、信号通路、分子功能、分泌细胞组织,探究针刺镇痛抗炎网络调节的作用规律。结果:1.实验结合复杂网络分析挖掘的针刺潜在治疗病症结果显示,针刺在32种肿瘤、15种免疫系统疾病、15种循环系统疾病、6种传染病、5种泌尿生殖系统疾病、4种代谢性疾病、4种骨骼肌肉系统和结缔组织疾病、3种消化系统疾病、2种呼吸系统疾病、2种皮肤疾病、2种神经系统疾病、1种五官疾病以及11种其他疾病中可能存在潜在的治疗效应。2.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的下游互作蛋白与免疫调节、脂质代谢、糖代谢、信号传导等功能密切相关;针刺显着差异蛋白的分子功能多与生物活性物质的合成代谢、免疫调节、信号传导以及生物活性物质的运输相关;Fox O、Ras、补体和凝血级联、HIF-1、糖酵解/糖异生、PPAR等信号通路可能是针刺整体调节的关键信号通路,这些通路多与免疫调节、糖代谢、脂质代谢等相关;针刺显着差异蛋白可来源于消化、泌尿生殖、呼吸、内分泌、循环、免疫、运动、神经、泌尿、皮肤等各个系统。结论:1.针刺潜在适应病症广泛,涉及多系统疾病,其中免疫系统疾病、肿瘤、代谢性疾病等可能是针刺重要的潜在治疗病症。2.针刺镇痛抗炎作用具有网络调节的特点,可从器官、组织、细胞、蛋白、信号通路等多层次、多维度、多途径发挥整体作用。

孔晓露[4](2020)在《慢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系列表达测定的临床意义》文中指出目的:观察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系列的表达分布情况,探讨免疫机制在慢性肝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机制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9月至2019年9月来我院就诊住院的慢性肝病患者228例,分别为慢性病毒性肝炎78例,其中乙型肝炎53例、丙型肝炎25例,酒精性肝病61例、药物性肝损伤42例、自身免疫性肝病47例,选取健康体检者25例作为正常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进行了自身免疫性抗体系列包括ANA、AMA/AMA-M2、SMA、LC-1、LKM-1、PML、Ro52、gp210、sp100等测定。观察并分别记录患者性别、年龄、自身抗体表达的分布情况。结果:1.本研究所选择的228例慢性肝病患者,自身免疫性肝病、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肝损伤、酒精性肝病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49%、46.15%、71.43%、67.21%。2.47例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中,自身免疫性肝炎5例,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39例,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3例,3组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0.00%、97.44%、33.3%。AIH组ANA检出率最高,为80%,其次为Ro52、SMA、LC-1,阳性率分别为60.00%、40.00%、10.00%。PBC组检测到7种自身抗体,其中以AMA/AMA-M2阳性率最高,为97.44%。PSC组有1例患者检测出ANA。3.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78例,其中乙型肝炎53例,丙型肝炎25例。乙型肝炎共检测出7种自身抗体,分别为ANA、AMA/AMA-M2、PML、Ro52、gp210、sp100、LKM-1,阳性率分别为35.85%、9.43%、3.77%、7.55%、5.66%、1.89%、1.89%。丙型肝炎共检测出4种抗体,ANA检出率最高,为48.00%,依次为Ro52、AMA/AMA-M2、PML,阳性率分别为24.00%、4.00%、4.00%。丙型肝炎自身抗体阳性检出率为56.00%高于乙型肝炎41.51%,但结果无统计学意义。4.61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其中酒精性肝炎组24例,酒精性肝硬化组37例。酒精性肝炎患者中可检测到ANA、AMA/AMA-M2两种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45.83%、12.50%。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可检测出6种自身抗体,包括ANA、AMA/AMA-M2、PML、Ro52、gp210、LC-1,阳性率分别为75.68%、5.41%、8.11%、8.11%、8.11%、2.70%。两组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45.83%、81.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42例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肝细胞型有15例,胆汁淤积型18例,混合型9例。肝细胞型可检测出6种自身抗体,分别为ANA、AMA/AMA-M2、PML、Ro52、gp210、LC-1,阳性率分别为60.00%、13.33%、6.67%、20.00%、13.33%、6.67%;胆汁淤积型可检测出6种自身抗体,分别为ANA、AMA/AMA-M2、Ro52、gp210、LC-1、LKM-1,阳性率分别为72.22%、5.56%、27.78%、11.11%、11.11%、5.56%;混合型组检出ANA、AMA/AMA-M2、Ro52、gp210 4种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3.33%、11.11%、22.22%、11.11%。3组药物性肝病自身抗体总阳性率分别为73.33%、83.33%及44.44%,胆汁淤积型略高于肝细胞型、混合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肝病患者中自身抗体的总体分布情况为自身免疫性肝病阳性率为91.49%,病毒性肝炎阳性率为46.15%,药物性肝损伤阳性率为71.43%,酒精性肝病阳性率分67.21%;2.不同种类慢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系列分布情况均以ANA阳性表达率最高;除此之外,AIH以Ro52、SMA次之;药物性肝损伤以Ro52、gp210相对表达较高;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以PML、Ro52、gp210表达为多;病毒性肝炎以Ro52、AMA/AMA-M2相对较高;3.慢性肝病患者中均有不同种类不同水平自身抗体的检出,表明慢性肝病除有各自所造成直接肝细胞损伤的病因外,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免疫损伤机制,阐释了临床上虽然病因已去除,疾病仍然进展,甚至发展到肝硬化或肝癌的可能,为慢性肝病的随访和监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邝美华[5](2020)在《HIV与HCV合并感染引起机体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本研究探讨HIV与HCV合并感染引起机体各项实验室指标的变化及其相关性,为临床诊疗提供重要信息。方法以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HIV与HCV合并感染的75例首诊患者为研究对象,另选取75例HIV单独感染首诊患者、75例HCV单独感染首诊患者作为对照组。回顾性分析和比较各组患者感染途径,首发症状及各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各项实验室指标,包括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细胞免疫功能、病毒载量及HCV基因分型,并进行HIV与HCV病毒载量、D-二聚体与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结果HIV与HCV合并感染患者主要通过静脉吸毒传播,HCV基因亚型以6a型为主。首发症状以发热及呼吸系统症状为主,机会性感染病原体最常见为结核分枝杆菌,其次是马尔尼菲蓝状菌等。HIV/HCV组与HIV组比较,PLT显着降低、各项肝功能指标BIL、DIL、TBA、CG、ALT、AST、GGT、ALP、LAP显着升高。HIV/HCV组与HCV组比较,Hb、CD4+T淋巴细胞计数降低,D-二聚体显着升高。HIV/HCV组D-二聚体与HIV病毒载量呈正相关,与CD4+T淋巴细胞呈负相关。HIV/HCV组HIV病毒载量与CD4+T淋巴细胞存在明显的负相关性。HIV/HCV组HIV、HCV病毒载量无显着相关性。结论HIV与HCV合并感染患者容易出现贫血,血小板降低,肝功能受损,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体内高凝状态等症状,易合并各种机会性感染,应尽早进行治疗。

夏静[6](2019)在《丙型肝炎(HCV)广谱中和抗体表位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丙型肝炎(HCV)感染是一个全球性健康问题,全球范围共有7100万人感染了HCV。80%的患者急性感染后转化为潜伏感染,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转变为肝硬化和肝癌。目前,HCV是唯一一种疫苗尚未商业化的肝炎病毒,尽管目前高效的直接抗病毒在HCV治疗方面取得了重要的进展,小分子药疗法会因出现耐药株(RAV)而治疗失败,并且直接抗病毒药物因其昂贵的售价,使得发展中国家的病人对其望而却步。更重要的是,尽管治愈,再次感染依旧会发生。世界卫生组织(WHO)计划在2030年内将HCV新感染患者人数降低90%,所以,一个有效的预防性疫苗对于对抗全球HCV流行至关重要。诱导出能与病毒包膜糖蛋白结合的广谱中和抗体是HCV疫苗研究的主要目标。因此,对于自然感染患者中的广谱中和抗体研究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从一个慢性丙肝感染患者体内分离出一株能与HCV包膜糖蛋白E2结合的人源抗体,命名为8D6。这株抗体展示出广谱中和抗体活性,即能中和细胞培养产生的所有亚型的HCV病毒颗粒(HCVcc)。通过功能和表位分析,我们发现8D6可以通过靶向E2保守区域进而阻断E2和受体CD81的结合。更重要的是,8D6对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reagents,DAA)耐药毒株也显示出了广谱中和活性。随后,我们对抗体序列进行分析时发现,8D6 CDRH3区域上存在一个二硫键桥基序(C-C),并且在二硫键桥中恒定存在4个氨基酸(CX4C),进一步研究发现,该二硫键桥一旦发生突变,抗体的广谱中和活性会大大降低,甚至丧失。并且这一基序在一类抗体之中都是保守的,说明抗体广谱中和活性的获得与二硫键桥息息相关。最后,我们重建了8D6推测的胚系(iGL)抗体基因并测试其与HCVcc的结合能力和中和活性,并从中找到了一个1b亚型的毒株PR79L9,8D6胚系抗体可以对PR79L9毒株产生很强的中和效果。这暗示了PR79L9毒株的E2序列可以作为疫苗抗原设计来诱导产生类似8D6的广谱中和抗体(bNAbs)。总之,我们发现了一个新的结合E2保守区的广谱中和抗体8D6,并且其胚系抗体可以作为一种潜在HCV疫苗株的探针。

覃煜雯[7](2019)在《NLRX1和Sam68调控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丙型肝炎病毒(HCV)是一种重要的人类病原体,全世界有超过1.7亿人被感染,它可导致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目前还没有有效针对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HCV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编码产生3种结构蛋白和7种非结构蛋白。HCV感染人类细胞后,受到宿主先天免疫应答的调控。病毒入侵宿主细胞后,模式识别受体RIG-I样受体识别病毒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RIG-I和MDA5被激活后发生构象变化,激活定位在线粒体外膜上的接头蛋白MAVS,MAVS招募并激活IRF3和NF-kB,最终诱导I型、III型干扰素以及其他抗病毒细胞因子的产生。我们的研究发现,HCV上调肝细胞内的NLRX1蛋白水平。沉默NLRX1可抑制HCV复制,而过表达NLRX1则促进HCV复制和病毒蛋白的积累。在稳定沉默NLRX1的细胞系中感染HCV,I型干扰素、III型干扰素和干扰素诱导基因(ISGs)的mRNA水平都明显上升。进一步研究发现,NLRX1与接头蛋白MAVS结合,诱导MAVS泛素化降解。深入研究发现,NLRX1与PCBP2相互作用,并促进MAVS的K48位泛素化。除了HCV之外,NLRX1对其它RNA病毒诱导的先天性免疫反应也起负调控作用。另外我们发现HCV感染诱使Sam68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Sam68结合于病毒基因组5’-UTR的第2个茎环结构,促进病毒复制。综上所述,NLRX1通过招募PCBP2促进关键信号分子MAVS的泛素化降解,从而抑制HCV诱导的人肝细胞先天免疫应答,最终导致导致HCV持续感染。Sam68直接靶向HCV基因组RNA,促进HCV在宿主细胞中复制。本研究工作寻找到了两个关键的宿主蛋白NLRX1和Sam68分别通过调控先天免疫信号通路和直接靶向HCV基因组RNA的方式,调控HCV在宿主细胞内的复制,本研究为在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宿主对病毒的调控机理的理解提供了新见解,也为开发潜在丙型肝炎病毒的疫苗提供了新思路。

周文靖[8](2019)在《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NK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分析》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慢性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C,C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引起的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直接抗病毒药物(direct-acting antiviral agents,DAAs)的出现,使HCV感染成为可以治愈的疾病。自然杀伤(natural killer,NK)细胞作为机体天然免疫系统的主要成分,不仅在HCV感染早期病毒的自发清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与慢性HCV感染阶段机体的抗病毒治疗效果密切相关。目前,有关DAAs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其临床疗效方面,对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研究较少,尤其是DAAs治疗对CHC患者NK细胞免疫学特点的影响尚不明确。目的:本研究对接受达拉他韦(daclatasvir,DCV)和阿舒瑞韦(asunaprevir,ASV)治疗的初治型HCV 1b型CHC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亚群、表型和功能进行研究,以探索DAAs治疗对CHC患者外周血NK细胞免疫学特点的影响。方法:入组13例初治型HCV 1b型CHC患者,使用DCV/ASV治疗24周。同时,入组13例性别和年龄与之相匹配的健康者为健康对照(healthy controls,HC)组。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患者治疗前、治疗第24周、治疗结束后随访第12周、随访第24周时外周血NK细胞的亚群、表型(HLA-DR,CD38,NKp46,NKp30,NKG2A)和功能(CD107a,IFN-γ,TNF-α)的特点。结果:(1)13例CHC患者经DCV/ASV抗病毒治疗24周均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且肝脏功能恢复正常;(2)与HC组相比,CHC患者抗病毒治疗前外周血NK细胞的亚群分布发生改变,且其表达HLA-DR、NKp46、CD38的水平增高,表达CD107a和分泌TNF-α的能力增强,但产生IFN-γ的能力减弱;(3)经DAAs治愈的CHC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亚群分布部分恢复,且其表达HLA-DR、NKp46的水平降低,表达CD107a的水平下降,分泌IFN-γ的能力增强。结论:DAAs可有效清除HCV,经DAAs治愈的CHC患者外周血NK细胞的活化程度降低、功能及亚群分布发生恢复。本研究阐明了DAAs治疗不但能直接抑制HCV的复制,而且可以实现CHC患者NK细胞表型和功能的恢复。

赵艳[9](2019)在《miR-141调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micro RNA-141(miR-141)在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主要从两方面进行研究,miR-141对HCV进入宿主细胞的调节机制及对interferonβ(IFNβ)信号通路的改变及HCV复制的影响。方法:利用q RT-PCR检测miR-141及相关基因的m RNA水平;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等方法检测EPH receptor A2(Eph A2)及相关基因的蛋白表达;利用HCV病毒颗粒检测试剂盒测定制备的病毒滴度以及经处理的细胞培养上清中释放的病毒颗粒的滴度;利用免疫荧光检测进入细胞中的HCV颗粒、细胞表面受体的表达及共定位情况;用Target Scan、Pic Tar、star Base等在线软件预测miR-141的靶基因;利用UCSC、Reg RNA2.0等在线软件预测靶基因的启动子序列,并寻找靶基因与miR-141结合的位点;利用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验证miR-141与Eph A2之间的靶向关系及IFNβ和NF-κB p65的活性;利用si RNA敲低Eph A2和TLR8,分析敲低Eph A2与过表达miR-141的生物学影响的相似性;利用Eph A2的小分子抑制剂dasatinib处理肝癌细胞;利用共培养的方法检测过表达miR-141对细胞-细胞接触介导的HCV进入的影响。结果:Mi R-141在HCV感染的患者阳性外周血中表达极低,在HCV感染相关的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低于临近癌旁组织。过表达miR-141明显减少了进入细胞内的HCV非结构蛋白NS5A和结构蛋白Core的表达;免疫荧光结果显示,病毒感染早期,过表达miR-141的细胞中HCV Core的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细胞;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验证了过表达miR-141能明显抑制Eph A2的表达;过表达miR-141的细胞中Eph A2的表达明显被抑制;HCV感染相关的肝癌组织Eph A2的表达明显高于临近癌旁组织;利用si RNA敲低Eph A2,明显减少了细胞内HCV NS5A和Core的表达;利用Eph A2的特异性抑制剂Dasatinib处理后,Eph A2的表达明显被抑制,细胞内HCV NS5A和Core的表达明显减少,进入细胞内HCV Core的表达减少;过表达miR-141抑制了Eph A2-CLDN1、Eph A2-OCLN以及CD81-CLDN的共定位;过表达miR-141能明显减少细胞-细胞间病毒的传播。另一方面,随HCV的感染的时间长,miR-141的表达逐渐降低;过表达miR-141明显降低了HCV Core和NS5A的表达;过表达miR-141的细胞,在感染HCV后IFNβ的表达明显增加;过表达miR-141增加了IFNβ信号通路中IRF3、c-Jun及NF-κB p65的表达;Western blot结果显示,IRF3、c-Jun和NF-κB p65的表达增加;敲低miR-141后,细胞内IFNβ信号通路中IRF3、c-Jun及NF-κB p65的表达减少,而HCV NS5A和Core的表达增加;非变性蛋白的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过表达miR-141的细胞在HCV感染后形成的IRF3二聚体明显增加,而敲低miR-141后二聚体的形成明显被抑制;体外过表达miR-141明显增加了TLR7、TLR8和TLR9的表达;软件预测发现miR-141能与IFNβ信号通路上游的TLR8基因的启动子区域结合;敲低TLR8,细胞内HCV NS5A和Core的表达明显增加,细胞内IRF3、c-Jun及NF-κB p65的表达及IRF3的二聚体化都减少。结论:miR-141可通过下调Eph A2,从而减少Eph A2与CLDN1和OCLN的结合,抑制CD81和CLDN1共定位,减少病毒-细胞受体复合物的内化,从而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miR-141能通过增强TLR8的表达而进一步激活IFNβ信号通路的表达,增强机体对HCV感染的抵抗作用。

李占甲[10](2020)在《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及目的:庚型肝炎病毒为黄病毒科单股正链RNA病毒,近年来被重新命名为人类Pegivirus病毒(HPg V)。该病毒一般不会引起肝脏损伤,但在艾滋病患者和埃博拉感染者的治疗中可发挥正向协同作用,同时该病毒又是非霍奇金淋巴瘤以及肝炎相关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危险因素。我们在前期研究中发现,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率可高达18.6%,远高于正常献血者(2.3%),其中输血是重要的危险因素。基于HPg V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感染率较高,移植后患者免疫力极度低下,研究HPg V感染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意义重大。本研究拟在已有工作基础上,结合临床资料,研究HPg V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为优化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案以及评估预后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选取2011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造血干细胞移植科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88例患者以及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我中心消化内科因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而入院的22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综合分析各型肝炎病毒(特别是HPg V)在两类患者中的流行情况。2、对188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感染进行危险因素分析,包括年龄、性别、血型、婚姻状况、民族、白血病类型、输血情况、HBV和HCV感染等,同时选取694例健康献血者进行对照分析。3、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按白血病类型进行分组,分别探讨患者的预后情况,包括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反应、总体生存率、白血病复发、移植相关死亡、无白血病生存等。结果:1、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Bs Ag、Anti-HCV、HEV RNA、HPg V RNA阳性率分别为4.8%、0.5%、0.5%、18.6%,消化系统疾病患者分别为12.7%、2.6%、0.9%、0.4%,两类患者中均未发现HAV和HDV感染。危险因素分析显示,在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 V的阳性率(18.6%)显着高于健康献血者(2.3%),民族和输血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HPg V感染率在年龄、性别、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方面均无显着差异。3、AML组、ALL组、MDS组中HPg V阳性和阴性患者中性粒细胞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3.5(11-15)天vs 13(11-14)天、12(11-14)天vs 13(11.5-14)天、12(11-15)天vs 14(11-16)天;血小板重建中位时间(IQR)分别为14(12-16)天vs 14(12-17)天、15(10-17)天vs 13.5(12-15)天、19(16-28)天vs 15(12-30)天,三组患者的造血重建均无显着差别。AML组HPg V阳性患者的皮肤3-4度a GVHD发生率、皮肤c GVHD发生率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均显着高于HPg V阴性患者,分别为25%vs 6.9%、60.6%vs 24.7%、12%vs 1.4%;在ALL组中,HPg V阴性患者的O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3.7%vs 69.3%);在MDS组中,HPg V阴性患者OS、LFS显着高于阳性患者(92.9%vs 50%,85.7%vs 50%),HPg V阴性患者TRM、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显着低于阳性患者,分别为0%vs 33.3%、0%vs 25%。结论:1、我中心消化内科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肝炎病毒感染主要以HBV为主,其次为HCV。HEV和HPg V阳性率均较低,未发现HAV和HDV感染。性别、年龄、血型、婚姻状况、民族以及输血对HBV感染无显着影响。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HAV、HBV、HCV、HDV、HEV阳性率均与正常人群无显着差异,HPg V阳性率显着高于消化系统疾病患者。2、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是HPg V感染的高危人群,HPg V感染与患者性别、年龄、血型、HBV感染、HCV感染、婚姻状况、白血病类型等均无显着关联,民族可能是HPg V感染的危险因素,而输血可显着增加HPg V感染风险。3、HPg V感染可增加AML患者皮肤3-4度a GVHD、皮肤c GVHD以及胃肠道c GVHD发生率,也可增加MDS患者肝脏3-4度a GVHD发生率,同时会降低ALL和MDS患者生存率以及MDS患者无白血病生存率。建议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相关的献血者和供者进行HPg V筛查,同时实时监测患者术后的HPg V感染情况,实时进行干预性治疗。

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机体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机体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HCV感染者自身抗体检测情况
    2.2 HCV感染者ANA荧光模式分析
    2.3 HCV感染者抗核抗体滴度分布
    2.4 自身抗体阴性组与自身抗体阳性组的肝功能检测结果指标对比
3 讨论

(2)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肝癌概况及其免疫治疗进展
        1.1.1 肝癌概况
        1.1.2 肝脏的免疫系统和HCC诱导的免疫耐受导致了疾病的进展
        1.1.3 肝癌的免疫治疗
    1.2 IL-28B的研究进展
        1.2.1 IL-28B结构
        1.2.2 IL-28B单核酸多态性
        1.2.3 IL-28B信号转导
        1.2.4 IL-28B及IL-28Rα表达
        1.2.5 IL-28B抗感染作用
        1.2.6 IL-28B免疫调节作用
        1.2.7 IL-28B对Treg细胞的调节作用
        1.2.8 IL-28B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机制
    1.3 Treg细胞的研究进展
        1.3.1 Treg细胞的发育
        1.3.2 Treg细胞的抑制机制
        1.3.3 Treg细胞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潜在靶点
        1.3.4 Treg细胞对TME的影响
        1.3.5 TME中Treg细胞富集的机制
        1.3.6 Treg细胞抑制肿瘤免疫的机制
    1.4 本课题立项依据
    1.5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重组腺病毒rAd-mIL-28B的制备及体外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3.1 验证重组腺病毒rAd-mIL-28B
        2.3.2 TCID50法检测腺病毒滴度
        2.3.3 IL-28B体外对TC-1细胞生长的作用
    2.4 讨论
第三章 rAd-mIL-28B抗肝癌效应及免疫机制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2 实验方法
    3.3 实验结果
        3.3.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的影响
        3.3.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瘤重的影响
        3.3.3 肝癌组织HE染色后细胞形态改变
        3.3.4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重量的影响
        3.3.5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肺脏、肝脏及胸腺脏器指数的影响
        3.3.6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7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8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3.3.9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3.3.10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3.3.11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3.3.12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3 rAd-mIL-28B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细胞因子的影响
        3.3.14 rAd-mIL-28B在H22荷瘤小鼠血清和肿瘤组织中细胞因子的差异表达
    3.4 讨论
第四章 IL-28B对调节性T细胞分化的体外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2 实验方法
    4.3 实验结果
        4.3.1 体外脾脏Treg细胞不同时间CD4、CD25和Foxp3分子表达情况
        4.3.2 IL-28B体外抑制i Treg细胞生成的研究
    4.4 讨论
第五章 rAd-mIL-28B联合生物碱对肝癌抑制作用实验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实验材料和仪器
        5.2.2 实验方法
    5.3 实验结果
        5.3.1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体积变化的影响
        5.3.2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重量变化的影响
        5.3.3 HE染色观察肝癌组织细胞形态
        5.3.4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5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6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脾脏PD1~+T细胞的影响
        5.3.7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T细胞亚群的影响
        5.3.8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CD4~+Foxp3~+Treg细胞的影响
        5.3.9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肿瘤组织PD-1~+T细胞的影响
        5.3.10 rAd-mIL-28B联合E2-a对H22荷瘤小鼠血清细胞因子的影响
    5.4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3)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及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一 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研究内容二 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小结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计算生物学的研究进展
    1 深度学习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
    2 计算学在脑神经科学中的应用
    3 计算学在组学研究中的应用
    4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慢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系列表达测定的临床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1章 引言
第2章 综述
    2.1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相关自身抗体
        2.1.1 AIH与自身抗体
        2.1.2 PBC与自身抗体
        2.1.3 PSC与自身抗体
    2.2 病毒性肝炎患者相关自身抗体
        2.2.1 乙型肝炎与自身抗体
        2.2.2 丙型肝炎与自身抗体
        2.2.3 乙、丙型肝炎与AIH
    2.3 DILI自身抗体情况
    2.4 酒精性肝病中的自身抗体
    2.5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中的自身抗体
第3章 临床资料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诊断标准
    3.3 抗体检测
    3.4 统计学处理
第4章 结果
    4.1 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系列的表达分布情况
    4.2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系列的表达分布情况
    4.3 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系列的表达分布情况
    4.4 药物性肝损伤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系列的表达分布情况
    4.5 不同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自身抗体的阳性率比较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5)HIV与HCV合并感染引起机体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3 诊断与检测标准
    1.4 资料收集与实验室指标检测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HIV/HCV组、HIV组、HCV组的传播途径分析
    2.2 HIV/HCV组、HIV组、HCV组首发症状及诊断的比较分析
    2.3 HIV/HCV组与HIV组、HCV组血常规及感染指标比较分析
    2.4 HIV/HCV组与HIV组、HCV组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2.5 HIV/HCV组、HIV组 D-二聚体与HIV病毒载量、CD4~+T淋巴细胞的相关性分析
    2.6 HIV/HCV组与HIV组、HCV组肝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2.7 HIV/HCV组与HIV组、HCV组肾功能指标比较分析
    2.8 HIV/HCV组与HIV组、HCV组 T淋巴细胞亚群比较分析
    2.9 HIV/HCV组与HIV组、HCV组病毒载量比较分析
    2.10 HIV/HCV组、HIV组、HCV组病毒载量与T淋巴细胞亚群的相关性分析
    2.11 HIV/HCV组、HCV组丙肝基因分型的比较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英文缩略词
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6)丙型肝炎(HCV)广谱中和抗体表位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HCV流行病学
    1.2 HCV基因组分子生物学特征
    1.3 HCV研究模型
        1.3.1 细胞培养模型
        1.3.2 动物模型
    1.4 HCV生命周期
    1.5 HCV预防和治疗手段
        1.5.1 HCV的 DAA治疗
        1.5.2 HCV的抗体治疗和预防
    1.6 HCV广谱中和抗体诱导对疫苗设计的启示
        1.6.1 E1/E2 包膜糖蛋白诱导产生广谱中和抗体
        1.6.2 HCV胚系抗体对疫苗设计的启示
    1.7 8D6 筛选过程及表位分析、功能鉴定
    1.8 课题设计思路
    1.9 总结与展望
第2章 实验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细胞
        2.1.2 HCVcc病毒
        2.1.3 抗体及蛋白
        2.1.4 病人血清样本
        2.1.5 试剂
        2.1.6 主要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HCVpp中和实验
        2.2.2 HCV E2 分选探针制备
        2.2.3 抗体表达
        2.2.4 Protein-G亲和层析纯化抗体
        2.2.5 胚系抗体设计及改造
        2.2.6 OCTET RED96 仪器检测抗原抗体亲和力
        2.2.7 8D6 Fab制备
        2.2.8 小角度X射线散射(SAXS)
        2.2.9 Docking
        2.2.10 HCVcc制备
        2.2.11 HCV RNA电转
        2.2.12 HCV耐药株构建
        2.2.13 微中和实验
        2.2.14 免疫荧光
        2.2.15 HCV E2 截短突变体及丙氨酸扫描突变体构建
        2.2.16 Lipo3000 脂质体DNA转染
        2.2.17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2.2.18 8D6 表位保守性序列分析
        2.2.19 数据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
    3.1 HCV广谱中和抗体8D6 的分离和初步评价
    3.2 8D6 与纯化的重组Con1(1b亚型)E2 蛋白具有高亲和力
    3.3 8D6 对不同基因型HCV病毒E2 蛋白具有广谱结合活性
    3.4 8D6 对不同基因型HCVcc病毒具有广谱结合活性
    3.5 8D6 对不同基因型HCV病毒E2 蛋白具有广谱中和活性
    3.6 8D6 可以中和DAA药物耐药毒株
    3.7 8D6 通过阻断E2与CD81 的结合来阻断病毒入侵
    3.8 8D6 是构象表位抗体并且识别保守的E2 表位
    3.9 8D6 识别E2 的具体表位探究
    3.10 E2 N448 去糖基化对8D6 识别的影响
    3.11 8D6 Fab-E2 小角散射(SAXS)模型
    3.12 重组E2(1b/Con1)与8D6 Fab复合物模型
    3.13 8D6 通过体细胞超频突变获得广谱中和活性
    3.14 8D6在CDRH3 上存在一个对抗体广谱活性获得重要的CX_4C基序
    3.15 通过8D6 胚系抗体筛选疫苗合适的HCV免疫原
第4章 讨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缩略词表(中英文对照)
附录二 抗体序列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7)NLRX1和Sam68调控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第1章 绪论
    1.1 先天免疫应答概述
        1.1.1 TLR受体
        1.1.2 TLR信号传导通路
        1.1.3 RLR受体
        1.1.4 RLR信号传导通路
        1.1.5 其他受体
        1.1.6 HCV相关先天免疫反应
    1.2 先天免疫调控因子
        1.2.1 泛素化修饰
        1.2.2 宿主蛋白对先天免疫的调控
        1.2.3 病毒对先天免疫应答的调控
    1.3 NLRX1 蛋白
    1.4 PCBP2 蛋白
    1.5 丙型肝炎病毒
        1.5.1 丙型肝炎病毒简介
        1.5.2 丙型肝炎病毒结构
        1.5.3 丙型肝炎病毒研究进展
    1.6 Sam68 蛋白
    1.7 本课题设计思路
第2章 NLRX1 抑制HCV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质粒构建
        2.3.2 质粒的转染
        2.3.3 细胞内总RNA的提取
        2.3.4 逆转录PCR
        2.3.5 实时定量PCR(SYBR Green)
        2.3.6 细胞培养
        2.3.7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3.8 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
        2.3.9 免疫荧光试验
    2.4 结果与讨论
        2.4.1 HCV诱导NLRX1 表达
        2.4.2 NLRX1 促进HCV复制
        2.4.3 NLRX1 抑制HCV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
        2.4.4 NLRX1 抑制RNA病毒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
    2.5 小结
第3章 NLRX1 促进MAVS发生K48 位依赖的泛素化降解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3 实验方法
        3.3.1 蛋白质免疫共沉淀
        3.3.2 免疫印迹实验步骤
    3.4 结果与讨论
        3.4.1 HCV促进NLRX1与MAVS相互作用
        3.4.2 NLRX1 促进MAVS降解依赖于蛋白酶体途径
        3.4.3 NLRX1 促进MAVS发生K48 依赖的多聚泛素化降解
    3.5 小结
第4章 NLRX1 利用PCBP2 降解MAVS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设备
    4.3 实验方法
        4.3.1 质粒构建
        4.3.2 免疫印迹实验步骤
        4.3.3 免疫共沉淀实验步骤
        4.3.4 实时定量PCR(SYBR Green)
    4.4 结果与讨论
        4.4.1 NLRX1与PCBP2 相互作用
        4.4.2 PCBP2 促进NLRX1 介导的MAVS泛素化降解
        4.4.3 HCV促进PCBP2 降解MAVS
    4.5 小结
第5章 NLRX1 利用PCBP2 抑制HCV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
    5.1 前言
    5.2 实验材料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设备
    5.3 实验方法
        5.3.1 实时定量PCR(SYBR Green)
    5.4 结果与讨论
        5.4.1 PCBP2 抑制HCV诱导的先天免疫应答
        5.4.2 NLRX1与PCBP2 互助负调控HCV诱导的免疫印应答
    5.5 小结
第6章 Sam68 促进HCV复制
    6.1 前言
    6.2 实验材料
        6.2.1 材料与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3 实验方法
        6.3.1 质粒构建
        6.3.2 免疫印迹实验
        6.3.3 免疫共沉淀实验步骤
        6.3.4 实时定量PCR(SYBR Green)
        6.3.5 免疫荧光实验
        6.3.6 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
        6.3.7 体外转录(Ambion)
        6.3.8 电穿孔法转染RNA
        6.3.9 细胞质与细胞核分离实验
    6.4 结果与讨论
        6.4.1 Sam68 升高HCV蛋白水平
        6.4.2 Sam68 促进HCV复制
        6.4.3 HCV诱导Sam68 由细胞核移位至细胞质
    6.5 小结
第7章 Sam68 结合于HCV的5’非编码区第2 个茎环结构
    7.1 前言
    7.2 实验材料
        7.2.1 材料与试剂
    7.3 实验方法
        7.3.1 质粒构建
        7.3.2 免疫印迹实验
        7.3.3 实时定量PCR(SYBR Green)
        7.3.4 RNA免疫共沉淀实验
        7.3.5 蛋白质原核表达纯化
    7.4 结果与讨论
        7.4.1 Sam68 直接结合HCV基因组RNA
        7.4.2 Sam68 结合于HCV5'-UTR
        7.4.3 Sam68 结合HCV5′-UTR茎环结构2(SL2)
        7.4.4 Sam68的1至157 氨基酸结合于HCV基因组并促进病毒复制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致谢

(8)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NK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1 病例入组及相关事宜
    2 实验材料
    3 实验方法
    4 统计学处理
实验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录A:英中文术语和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B:个人简历
    附录C: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附录D:综述
        参考文献

(9)miR-141调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全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miR-141对HCV进入宿主细胞的调节机制研究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设备
        2.3 实验方法
        2.3.1 细胞培养
        2.3.2 临床标本收集
        2.3.3 病毒制备
        2.3.4 病毒感染
        2.3.5 TRIzol法提取总RNA
        2.3.6 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2.3.7 Western Blot检测蛋白表达
        2.3.8 免疫荧光
        2.3.9 HCV进入试验
        2.3.10 细胞共培养试验
        2.3.11 小干扰RNA转染
        2.3.12 质粒转染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
        2.3.13 实验数据的统计分析
    三、实验结果
        3.1 miR-141 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
        3.2 HCV进入因子EphA2是miR-141 的直接靶基因
        3.3 敲低EphA2 明显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
        3.4 Dasatinib处理明显抑制HCV进入宿主细胞
        3.5 miR-141 抑制HCV进入相关的膜受体的共定位
        3.6 miR-141 抑制HCV病毒在细胞-细胞间的传播
    四、讨论
    五、结论
第二部分 miR-141调节干扰素信号通路的抗病毒效应
    一、前言
    二、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2 实验步骤
        2.2.1 病毒感染
        2.2.2 TRIREAGENT?BD法提取血浆RNA
        2.2.3 qRT-PCR引物设计
        2.2.3 非变性凝胶电泳(Native-PAGE)
        2.2.4 小干扰RNA转染
        2.2.5 质粒构建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试验
    三、实验结果
        3.1 miR-141在HCV感染的过程中表达下调
        3.2 miR-141 通过增强IFNβ 信号通路抑制HCV的感染
        3.3 敲低miR-141 的表达抑制了IFNβ 信号通路
        3.4 TLR8 可能是miR-141 增强IFNβ 信号通路的靶点
        3.5 miR-141主要是通过增加TLR8 的表达从而发挥抗病毒作用
    四、讨论
    五、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miR-141对肝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的调节机制研究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工作总结
附录三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和消化系统疾病患者中的感染情况调查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与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肝炎病毒感染情况
        3.2 消化系统疾病患者肝炎感染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第二部分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标本来源
        2.2 仪器与试剂
        2.3 检测方法及结果判定
        2.4 统计分析
    3 结果
        3.1 健康献血者的HPgV感染及其危险因素分析
        3.2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HPgV感染
        3.3 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HPgV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
        3.4 输血对HPgV感染的影响
    4 讨论
    5 结论
第三部分 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2 预处理方案
        2.3 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方案
        2.4 各项观察指标定义
        2.5 白血病危险分层标准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
        3.1 HSCT患者的临床特征
        3.2 造血重建情况
        3.3 生存情况
        3.3.1 AML患者生存情况
        3.3.2 ALL患者生存情况
        3.3.3 MDS患者生存情况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人类Pegivirus病毒致病性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四、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机体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感染丙型肝炎病毒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检测的临床意义[J]. 谢冰鑫.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0)
  • [2]IL-28B通过下调调节性T细胞抗肝癌的机制研究[D]. 李志. 兰州大学, 2021
  • [3]基于血清外泌体蛋白组联合复杂网络分析的针刺潜在治疗病谱及针刺网络调节作用规律的研究[D]. 陈勇. 天津中医药大学, 2020
  • [4]慢性肝病患者自身抗体系列表达测定的临床意义[D]. 孔晓露. 吉林大学, 2020(08)
  • [5]HIV与HCV合并感染引起机体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特征及其相关性分析[D]. 邝美华. 暨南大学, 2020(03)
  • [6]丙型肝炎(HCV)广谱中和抗体表位分析和作用机制研究[D]. 夏静.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 2019(07)
  • [7]NLRX1和Sam68调控丙型肝炎病毒复制机制研究[D]. 覃煜雯. 湖南大学, 2019(07)
  • [8]直接抗病毒药物治愈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NK细胞的免疫学特点分析[D]. 周文靖. 蚌埠医学院, 2019(01)
  • [9]miR-141调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肝癌细胞的机制研究[D]. 赵艳.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10]人类Pegivirus病毒感染对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预后的影响[D]. 李占甲.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对身体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