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统计研究方法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栋才[1](2021)在《网络视角下中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全球经济一体化促进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活动相互关联,推动区域经济发展,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习近平总书记在经济社会领域专家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国内大循环”的实现,需要依据我国各区域内产业关联结构与区域间产业关联特征,优化区域产业关联方式,推进我国区域产业关联网络的建成。然而,大部分研究认为历史条件、资源禀赋的相似性以及政府行为等因素,导致了我国区域间存在产业同构现象,进而严重抑制区域产业关联程度。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同构的动因、测度及其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等方面,现有结论从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产业同构对区域产业关联的影响,但是也存在一定的不足,如方法上极少考虑网络关系。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之间的关系不仅受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影响,也受到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的影响。故在网络视角下,全面了解我国区域产业关联特征与区域产业同构现状,进而依据两者之间的相互影响机制,探究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对于制定区域产业政策,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有效地促进区域产业关联网络构建,形成“国内大循环”格局,推动区域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的研究内容、思路与主要结论如下:1.提出问题,确定研究目标。本文首先依据现实背景,梳理现有文献,探究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相互影响机制,明确本文研究的重点及问题,细化研究内容与目标。2.梳理并提炼理论基础。通过对产业经济学、区域产业同构理论、产业网络理论及博弈论等相关理论进行分析,提炼出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理论。3.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特征测度。为保证数据的可靠性,本文选取了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地区的官方投入产出表数据。其中,国家统计局每5年编制一次投入产出表,截止目前,2017年各地区的投入产出表数据为最新数据,本文其他章节中所用到的投入产出的相关数据均以此为基础。首先,该部分基于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统一了不同时段各地区产业部门的统计口径;然后,在网络视角下,分析了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特征;最后利用基于网络的波动理论测度了产业关联特征对产业总产出波动的影响程度及该波动的衰减速度。实证发现:传统四大经济区域的产业关联网络中的重要产业均较为集中,即重要产业同构度高。其中,重要产业主要集中于各地区TOP5产业,且传统四大经济区域的重要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基础工业与区域特色产业;受不同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影响,产业冲击对不同区域产业总产出的影响程度差异较大,相应地,产业冲击的衰减速度差异也较大。其中,中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二阶产业关联总波动呈先升后降的趋势,而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呈先降后升的趋势;整体上,全国与传统四大经济区域产业波动的衰减速度均呈先降后升的趋势。4.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特征测度。首先,该部分基于各地产业的省内流入流出数据,利用引力模型构建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进而探究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最后利用基于OD的空间交互模型测度了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要素对其影响程度。实证发现:传统四大经济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呈产业类别集中与区域集中特征。其中,从产业上看,重要产业主要集中于传统基础工业与资源禀赋相关产业,从区域上看,重要区域主要集中于东部地区内部;从空间特征上看,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呈现“双核”关联区域与多结构洞区域的特征;在一定临界距离下,总产出、产业生产税净额率、劳动者报酬率与营业盈余率等对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显着。5.网络视角下我国产业同构程度测算。首先,本部分梳理了我国区域产业同构关系现状,并对不同产业同构测度模型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然后,基于网络视角,构建了产业同构测度指标,测度了我国产业同构程度;最后,基于网络视角下产业同构程度的测算结果,剖析了我国产业同构空间特征。实证发现:从区域产业同构的时空分布来看,虽然我国两两地区之间产业同构程度整体上有所下降,但存在着局部区域产业同构程度较高的现象,且不同区域间与区域内的产业同构差异较大;从方法比较上来看,较传统产业同构的测度方法,网络视角下的产业同构测度方法能更好的捕捉区域间产业技术的相似性,避免高估产业同构现象的发生;从空间关联特征上来看,无论在全局视角下还是局部视角下,临界距离对两种基于网络的产业同构系数的空间关联显着性均有显着地影响。6.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首先,利用关联系数探索分析了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与产业同构度的相关程度;然后,利用基于OD的空间交互回归模型测度了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程度;在产业消费关联的方式下,结合产业产品属性与博弈方式,从理论上厘清了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对产业同构的影响机制,并对其进行模拟分析。研究发现:从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相关系数来看,整体上,本地与周围地区本地的产业同构,与本地及周围地区的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相关系数为负相关关系;从产业同构对我国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影响上来看,在一定距离内,源地的产业同构度的增加对源地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上升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而源地周围地区的产业同构度的增加对源地供给能力的提升具有促进作用;从我国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上来看,在网络视角下,在因消费产生的产业关联下,当两地区同产业产品同时具备替代性与互补性(或独立性)时,受成本信息不对称的影响,具备信息优势地区的该产业会采取价格欺诈策略(高报价格)获取更多利益,降低另一区域该产业的收益,并通过两个地区的产业价值关联网络,改变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导致区域间产业同构度发生变化;当两地区同产业产品具备完全替代性时,则两地区该产业均会采取低价格策略以获取更多利益,逼迫另一地区该产业产品退出市场,并通过两个地区的产业价值关联网络,从而改变区域内产业关联度与区域间产业关联度,导致区域间产业同构度发生变化。进一步地,当产业在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中的地位越高时,则对产业同构影响越大。基于上述结论,主要有以下政策启示:(1)有效地将信息化、智能化与各产业(特别是传统工业与资源禀赋型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替代产业,增强区域内产业关联,同时增强区域内产业竞争力,降低由经济冲击通过产业关联网络带来的产业波动程度;(2)合理制定人才与产业税收等政策,加强交通基础建设,促进地区间的生产要素流动,从而通过产业空间关联网络提高区域间产业关联度;(3)各地区应依据自身的产业优势及其与周围地区间的产业关联特征,降低区域间产业同构程度,构建有效的区域产业分工合作机制,从而有效促进我国区域间产业网络的建立;(4)国家层面应建立区域产业税收与价格等方面的协调机制,降低由过度竞争通过区域产业关联网络对区域间产业同构的负面影响程度。与目前研究相比,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统一不同时期全国30个地区的产业统计口径,从时间、产业维数及产业关联强度上,确保产业关联结构特征对产业波动与波动衰减速度的影响程度具有更强可比性;(2)目前学者主要集中于探究产业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与总量对省际流量的影响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基于网络视角,利用基于OD的空间交互模型继续测度了源地、目的地及其周围地区的生产净税额率、劳动报酬率及产业利润率等结构因素对源地的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影响程度。此外,还测度未考虑在内的其他影响要素对源地的产业供给引力比重的影响程度;(3)传统产业同构的测度指标主要考虑产值等总量占比,极少考虑产业关联结构的相似性。本文在传统产业同构指标设计思路的基础上,基于网络视角,利用产业间投入产出关系,并依据其特殊数据结构(包含部分增加值为负数情形),设计基于产业关联网络的区域产业同构化测度指标;(4)目前,关于产业同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影响,很少考虑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对其量化分析更是极少。本文在网络视角下,基于产业的消费关联方式,量化分析区域产业关联(包括区域内与区域间的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
李梦媛[2](2021)在《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统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居民福利作为居民生活水平的综合体现,其不但是人民所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党和国家各项工作开展的落脚点。近年来,伴随着收入的提升和物价的相对稳定,居民的各种投资规模不断增大,投资收益率对居民福利的影响不断攀升。在此背景下,如何从物价和投资收益率波动的视角来研究居民福利提升路径调控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认为物价与投资收益率波动对居民福利的影响,可以概括为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据此,本文拟通过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研究,来探讨居民福利提升的调节政策与措施,其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依据相关经济学理论,对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形成机制、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机制、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进行了分析与梳理,构建了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及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模型,并经数据搜集与整理、模型的有效性检验,开展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变动存在着一定的不合理变动趋势,近三十年来我国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有近1/3的时期处于不合理状态;我国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但不合理的年份较少,而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不合理性较为严重;劳动生产率是影响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变动的主要影响因素,货币供给量和利率也均对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变动有一定影响;相对于合理标准,近年我国的劳动生产率偏低、货币供给量偏高、利率偏低。根据上述结论,本文对货币价值的调节提出如下政策建议:第一,进一步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促使劳动生产率水平不断提升;第二,多措并举,压缩货币供给规模,使得货币供给量尽可能接近其合理发展水平;第三,实施紧缩的货币政策,促使市场利率适当提升,从而提高居民投资收益率,提升居民福利水平。
王玲玲[3](2020)在《基于文本挖掘及复杂网络的杂志开放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期,翟天临学术门事件的发生,以及部分学者发现一些超高产的作者在同一本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这类学术事件引发了社会的热议。由此,也提出了一个问题:某一领域的学术平台开放度是怎样的一个状态呢?其背后存在什么样的社会网络关系呢?学术杂志是科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展现平台。本文主要就通过文本挖掘技术,采集相关数据,对杂志期刊的开放度做出探索性研究,对学术杂志潜在的合着网络进行分析研究。本文以统计学领域较权威的杂志期刊《数理统计与管理》及《统计研究》为研究对象,通过Python爬虫技术收集1999—2018年的数据信息,得到机构单位、作者、年份及文章名等信息。通过复杂网络及简单统计学方法对杂志开放度做出衡量,主要选取复杂网络的网络结构熵、中心性、网络密度等属性特征对开放度做衡量,并建立新的开放度衡量指标“新作者”及“新机构单位”,据此衡量杂志开放度,最后通过UCINET软件构建合着网络并做可视化处理。本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统计学领域基于作者层面开放度整体呈上升趋势,机构单位层面开放度整体呈下降趋势,《数理统计与管理》杂志的作者层面开放度整体呈上升趋势,而《统计研究》杂志的作者层面开放度波动较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曲线,两本杂志的机构单位层面开放度都呈现下降趋势。(2)机构单位内部合作关系密切程度远远大于与其他机构单位合作密切程度,机构单位存在局部垄断特征,作者合着网呈现小团体现象随时间变化更不明显,但每一时间段的小团体现象仍然存在。
陈超[4](2020)在《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统计研究 ——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视角》文中指出随着我国跨境电商行业的高速发展以及与国际市场的快速接轨,跨境电商人才的短缺问题逐渐凸显,且已成为制约我国跨境电商中小型企业发展的核心问题。本文基于234家企业的微观数据,采用广义线性模型、多元回归模型对我国人才需求、人才流失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内容有:(1)通过统计分析,发现80%以上的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存在人才缺口,调研的234家企业人才需求总缺口高达2010人,平均每家企业的人才缺口8.6人,且呈扩大之势。进一步地,通过对跨境电商人才缺口建立服从Gamma分布的广义线性模型,发现企业现有人才数量、离职率、合作的科研院校数量和人均受教育年限等4个变量是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的共性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实证分析结果,发现规模越大的企业,人事制度与薪资福利体系较为健全,人才流动性相对较低;合作的科研院校数量越多,企业能通过联合培养或定向输送满足人才缺口;跨境电商产业中高端人才匮乏,使得高学历人才占比越大的企业对人才需求程度越小。(2)据整理的数据显示,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结构矛盾突出,营销及运营策划类的岗位需求量最大,占人才总需求的56.45%;商务类的人才需求量次之,约占15.8%。另外,因技术和产品类、风控类以及通关类人才匮乏,造成相应岗位的人才需求总量虽不大(对应的占比分别为14.93%、7.26%和5.56%),但企业无法通过市场得到有效满足。(3)跨境电商交易企业“留人难”问题逐步加剧,跨境电商交易企业、平台企业、服务企业平均的人才流失率分别为36.5%、23.81%、50.43%。通过构建人才流失影响因素模型,实证结果表明员工的薪资水平、企业的制度、企业前景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才流失,其中,薪资水平对员工是否选择离职的影响最大。最后,本文从政府、企业、高校以及人才自身四个维度出发,结合分析结论,提出合理性建议。
侯睿婕[5](2020)在《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文中提出我国正处于向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转变的阶段,政策制定需要统计支撑,另一方面,我国R&D投入产出率和经济转化率过低,创新引领发展路径不明,这两大问题对科学测算以R&D为代表的知识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提出了迫切的现实需求。随着R&D资产属性日益凸显,SNA-2008建议对R&D进行资本化处理,多个发达国家据此改革本国的R&D核算方法,为我国开展R&D资本化核算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在此背景下,在SNA-2008框架下探讨适合我国的R&D资本化核算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并分析其经济效应成为必然之举,亦具有深远意义。为刻画中国R&D全貌,须对不同地区、不同技术水平、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进行估算并分析其经济效应。首先,利用辅助指标和统计检验补全R&D支出及其构成并调整行业分类和统计口径;其次,采用总成本法和完全资本化模式进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再次,详细讨论R&D投资价格指数、R&D资产折旧率、初始R&D资本存量等参数的设定方法并采用BEA方法估算R&D资本存量;然后,按照不同核算规则将企业、非企业部门的R&D计入GDP;最后,在增长核算框架下测算R&D资本产出弹性并对规模报酬不变性质进行检验。R&D资本化核算引起GDP上调,但各省份上调的幅度不一,可能导致排名变化。此外,R&D资本化核算对各生产要素产出弹性的测算结果产生影响,如果不进行R&D资本化,R&D的产出弹性会被低估,其他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也会出现较大误差,反之则可以提高生产函数的拟合优度,相对准确地测算各生产要素对经济增长的真实贡献。地区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全国R&D资本存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增速放缓;各省份R&D资本存量基本呈增长趋势但地区差距显着,地区间差距是主要来源且有扩大趋势;空间分布从以北京为主导的单极格局转变为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圈三足鼎立的多极格局;全国科学研究资本存量约占试验发展资本存量的1/4,各省份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存量呈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差异明显。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8-2017年期间,我国经济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9,呈逐年递增趋势,近年来在0.15-0.16之间;除中部外的其他地区均呈规模报酬递增,东部、中部R&D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逐渐增强,西部、东北R&D的促进作用近年来开始显现;规模报酬不变假设下,2009-2017年期间,R&D资本产出弹性为0.27,其中,科学研究和试验发展资本的产出弹性分别为0.04、0.23。总体而言,我国R&D资本具有相当可观的规模且空间关联日益显着,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但是,地区间R&D资本存在明显的“马太效应”,由于东部地区和试验发展的R&D产出弹性相对较高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因此,R&D资源不断流向经济水平高的东部地区和获益速度快的试验发展,导致地区创新能力、R&D内部结构的不平衡进一步加剧,进而影响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等目标的实现。行业层面结果显示:首先,就资本存量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总体上呈快速增长趋势;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代表的高技术产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但在基础研究领域没有明显优势且对传统制造业的引领作用尚显不足;传统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部分传统制造业已经成为R&D资本存量新的增长点。其次,就产出弹性而言,1990-2017年期间,我国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8-0.09,呈倒U型变化;高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R&D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38-0.40,呈陡峭的倒U型变化;低技术制造业主要依靠物质资本驱动且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R&D资本产出弹性平均为0.03-0.10,但未能产生持续显着的驱动作用。总体而言,制造业R&D资本存量不断累积,对行业发展产生显着促进作用,但产出弹性不高,且生产函数具有规模报酬递减性质;高技术制造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要力量,其发展依靠R&D资本驱动,同时具有规模报酬递增性质,但其对低技术制造业的带动作用非常有限,且由于缺乏基础研究导致发展动力不足;低技术制造业对科技创新的贡献相对减少但地位仍然重要,虽然不断加大R&D投入以促进其转型升级,但目前来看这种促进作用只是短期的、并不持续,说明R&D成果在转化环节还存在问题。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补充R&D资本化核算理论与方法,多层面核算R&D资本并测算效应,有效解决基础数据缺失不可比问题,同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相关政策建议:完善我国R&D统计分类指标、统一我国R&D统计核算口径、优化R&D结构及地区间配置、促进R&D成果的转移和吸收、鼓励高技术制造业进入基础研究领域、促进新技术与低技术制造业有效融合。
韦爱云[6](2019)在《壮语词汇系统的计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词是人类语言中最为基本的构成单位。人类不管习得、学习还是研究某种语言往往都从词汇开始,因而就语言研究而言,词汇方面的成果通常较为丰富。壮语是我国使用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语言,人们对壮语的研究已有近100年的历史,词汇也是其研究热点之一。本研究以计量语言学理论为指导,对壮语词汇系统开展综合的计量研究。第1章概述国内外壮语研究现状、指出现有研究存在的三点不足并提出三个研究新思路及对应的研究问题。第2章介绍研究语料和方法,对相关计量指标和工具也一并进行详细介绍。第3章考察壮语的词频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壮语在词频分布上与汉语和英语等语言具有共性,都遵循齐普夫定律;基于自建壮语语料库统计的“h-点”和“a指数”值可以在分析性-综合性连续统上对语言进行分类。结果表明壮语与南岛语族最接近,这也许可以为我们探讨壮语的语系归属问题提供客观的依据。第4章讨论壮语的词长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显示,以音节为词长测量单位时,我们研究的所有壮语文本的动态和静态词长分布都符合Positive CohenPoisson模型,而以字母为单位时,我们所得出的所有文本类型的词长分布数据都无法用已验证的分布模型描述;但是,以音节数和字母数测量的词长分布都可以用Zipf-Alekseev统一长度公式进行描述,且参数a和b的值之间存在幂律关系。这种幂律关系说明语言系统的自组织自调节规律性在壮语中也存在,从而可以推断壮语词长与词频之间的关系符合协同语言学中的词汇子系统协同定律;另外,词长分布本身不是区分壮语文体的有效指标,但可能是区分不同壮语语体(口头语或书面语)的有效指标;此外,以音节为词长测量单位时,所研究的壮语文本中的词长与词频之间的关系都符合幂律分布,体现了“省力原则”的特点;而以字母数测量词长时,这些文本中的词频和词长关系都不符合这个规律。这也许说明音节才是壮语词长合适的测量单位。第5章探讨壮语常用词的计量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一方面壮语、汉语和英语的高频常用词具有一定共性,即单音节词占比最大,均符合“省力原则”;三种语言在频序前1000和“h-点”前的两组高频常用词中,名词都是占比最高的词类;另一方面,壮语的实/虚词占比与汉语和英语尤其英语有显着差异,分别高达85.63%和91.5%,功能词占比非常低。这说明壮语主要靠语序排列组合来表情达意。本研究从词频分布、词长分布和常用词的计量特征三方面探究壮语词汇系统与其它语言可能存在的共性和区别性特征,不仅为壮语的词汇统计研究开辟新的视角,有助于人们对壮语词汇系统有个总体的认识,而且也为计量语言学理论的验证提供新的语言种类。
薛艳[7](2019)在《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企业管理国际化的推进,社会财富呈几何级数增长。经济、社会飞速发展的代价是自然资源的粗放式消耗、生态环境的灭绝式破坏、地区经济的非平衡发展,信息网络的两极式分化。在可持续发展压力严峻的背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和运动席卷全球,引起了越来越多国家、经济体和社会组织的关注和重视,也对我国企业的持续成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指出,2006年是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发展的“元年”,自此之后,企业社会责任在中国逐步形成基本共识,在行为管理、企业实践、推进方式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尽管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取得了一些阶段性的成果,但增速却有所下降,整体仍处于起步阶段。一些企业,包括管理者将社会责任投入与企业的短期绩效挂钩,当短期内回报达不到预想,甚至无回报时,就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的投入只会增加运行成本,影响利润创造,因而放弃或拒绝履行社会责任。但也有学者指出,企业社会责任应该纳入到企业的长期发展战略中,通过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树立积极健康的企业形象,获得顾客的支持与信赖,不仅能够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还能提高企业绩效,实现长期可持续发展。关于企业是否需要承担社会责任,以及应承担怎样的社会责任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在此背景下,探索我国企业社会责任承担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路径和影响关系,不仅可以指导企业如何履行社会责任,实现持续成长,而且对和谐社会的建设和社会问题的治理也具有深远的意义。基于此,本文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的基本理论出发,首先界定两者的基本内涵,理论上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在传统价值链和新经济时代价值网中的作用,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之间的作用机理,构建了两者关系的概念模型,以考察不同所有制性质、上市时间、所属行业以及所属区域的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及其与企业成长的影响关系。一方面丰富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理论和实证研究结果,另一方面也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成长发展提供了实践指导。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提出本文通过对利益相关者理论、社会契约理论、资源依赖理论、企业成长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分析,提出一方面,无论是在传统企业价值链传递,亦或是新经济时代企业价值网形成的过程中,企业作为社会资本的集合体,通过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主动积极承担社会责任,获得利益相关者提供的有形资本和无形资本创造价值增值,提升企业的成长能力。另一方面,企业的持续成长,使其有意愿有能力进行社会责任投资,更好地满足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形成良性互动循环过程。在剖析两者作用机理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为本文的实证研究提供基本理论框架。二、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现状与差异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导致企业成长表现不同。本文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基础,从股东、债权人、供应商、消费者、员工、政府和社会七个方面选择相关指标对不同性质、不同上市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连续十年沪深A股上市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现状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和差异性检验。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上市公司社会责任的履行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为后续各章提供数据支持。研究发现:企业社会责任在不同所有制性质、不同上市时间、不同行业和不同地区的A股企业之间表现出显着的差异,国有企业中较好承担企业社会责任的比例较高,而非国有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效果更好;上市时间较长的老企业社会责任意识强,上市时间较短的企业社会责任平均履行效果较好;制造企业相较非制造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较好的企业占比更多,非制造业平均履行效果较好;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强,承担社会责任的积极性高。三、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作用路径分析为了考察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作用关系,本文分别从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对两者之间的作用路径进行实证分析。其中,从空间维度上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企业成长→企业社会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企业成长三种模型进行比较分析。时间维度上采用了自回归交叉滞后模型开展自回归、前因、后果和相互作用模型分析。根据时空两个维度的分析,使得研究结论更具可靠性。研究发现:截面路径分析模型的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路径系数为0.60,三类模型中系数最大,表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程度最大,且关系显着;企业成长对企业社会责任,以及两者相互影响的路径系数较小,且均不显着。纵向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社会责任是企业成长的预测变量,企业当年承担社会责任,对当年及下一年的企业成长有正向的影响,且跨期的预测效应不变;企业成长并不是企业社会责任的预测变量。四、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动态影响分析企业成长是一个动态过程,其发展变化随时间推移存在显着不同的群体异质性。本文首先探讨企业成长轨迹的变化过程,采用增长混合模型(GMM)将企业成长轨迹分成不同的潜类别,然后以潜在类别分类结果作为因变量,继而引入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规模等协变量作为预测变量,建立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动态影响效应。研究发现:企业成长轨迹存在三个显着不同类别,分别是“缓慢上升成长”、“缓慢下降衰退”和“高速上升成长”组。样本资料中约有81.4%的上市公司样本属于“缓慢下降衰退”组,说明我国上市企业的成长情况不容乐观。以“缓慢下降衰退”组为参照组,企业社会责任、企业规模对高速上升成长组的正向影响更加显着;产权性质、企业年龄和行业特征变量对缓慢上升组的影响显着高于高速上升成长组;所属区域对高速上升成长组的影响高于缓慢上升成长组,但差异效应并不显着。五、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倾向值匹配分析为了消除异质性因素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影响,本文运用倾向值得分匹配分析法(PSM),将产权性质、企业年龄、企业规模、所属区域等因素进行了相对评分,实现相似条件下的匹配,从而分离出企业社会责任的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将企业成长表现的差异仅归结于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的不同,而不是企业规模、产权性质等其他混杂变量。这不仅为研究企业成长的差异提供直接的依据,同时为制定差异化的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方面提供有效的指导。研究发现:排除其他因素后,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具有时滞效应。考察期内处理组企业成长在第1、2年与控制组相比,差异并不显着,到第3、4年处理组企业的成长显着高于匹配后的控制组企业。本文的主要创新在于:第一,构建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概念模型,弥补现有研究缺乏理论支撑的不足;第二,比较分析企业社会责任承担的差异,丰富已有研究成果;第三,从时空两个维度验证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因果关系,所得结论更可靠;第四,构建增长混合模型,更好地解释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动态效应;第五,计算出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净效应,研究结论更具实际意义。总之,本文立足于企业社会责任和企业成长理论,全面分析了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影响作用,为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和企业的持续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实践指导。
谢茹[8](2020)在《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文中指出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随着新的国家制度的建立,整个中国大陆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语言生活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就为现代汉语语言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从1949年至1978年,新中国经历了多次变革,从建国初期维护社会制度的稳定,到进行大规模、大范围、多层次的社会主义改造,再到“十年浩劫”,直至拨乱反正,改革开放。语言与社会密不可分,语言是社会的本质属性之一。语言随着社会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语言的各要素中,词汇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最为密切,词汇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也最为迅捷。词汇是社会生活的“晴雨表”,社会生活中的任何变化都可能会在语言词汇中留下痕迹。在社会发展变化的急剧时期,语言词汇的发展变化则更为显着。建国三十年是现代汉语史上急剧变化的时期,因此建国三十年词汇研究是现代汉语史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本课题研究共设立五章内容。第一章是“绪论”,简要介绍课题的研究对象、研究范围、研究现状、研究意义和价值、研究思路及方法等相关基础内容,为下文的具体研究做好铺垫。第二章是“建国三十年新词语概况研究”。这一章主要考察建国三十年新词语的语表特征、语法特征以及语义特征,并从社会因素及语用动因角度分析新词新语特征的成因。考察发现建国三十年的新词新语从语表特征上看,语音形式普遍较长,政治领域类新词语数量最多,自源类新词语占主体;从语法特征上看,名词性新词语数量最多,偏正式构词结构类型为主,说明法、简缩法、修辞法是当时新词语的高频构造方法;从语义特征上看,词义架构单一,异名同指及类义现象突出。当时的社会现状以及求新、尚简、崇高的语用心理对新词新语特征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第三章是“《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研究”。这一章主要介绍留存至今的两部词典共收词语的概况,并考察共收词语的语义及语法功能的发展演变。统计调查发现,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只有26.9%比例的新词语留存至今,成为两部词典的共收词语。大部分共收词语都是要通过自身的发展变化才能适应当今的语言生活。这种变化主要发生在共收词语的语义方面,既包括词语理性意义的变化,也包括词语色彩意义的变化。理性意义的变化指的是两部词典共收词语义项数量的变化以及一个义项内部的深化、扩大、缩小、转移等变化;色彩意义的变化指的是两部词典共收词语不同色彩之间的转化。两部词典共收词语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主要指的是词语不同词类之间的转变。第四章是“《现汉》未收词语研究”。这一章主要介绍《大辞典》中存在但《现汉》却并未收入的词语的概况,重点探究《现汉》未收词语的成因,并探讨了未收词语的重新启用问题。据统计,大部分建国三十年时期产生的新词新语在当今的语言生活中都是处于衰亡状态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新词新语的自身特征、语言的明确性原则、语言的经济性原则是建国三十年新词语大量衰亡的原因。最后一章为“结语”。这一章对整个课题的全部内容进行总结概括,并就课题未来的研究方向等相关问题进行简要论述。
李峰[9](2019)在《星系群中活动星系核和恒星形成星系的统计研究》文中指出活动星系核(active galactic nucleus,简称AGN)是中心存在猛烈活动现象或剧烈物理过程的活动星系或活动星系核心的统称。AGN是星系形成和演化过程中的重要阶段。研究表明,许多星系的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SMBH),物质不断被吸积到SMBH上驱动了 AGN活动,并促使黑洞迅速成长。星系中剧烈的恒星形成活动也伴随着星系结构(如核球、棒、盘、旋臂等)组装(assembly)。AGN和恒星形成活动是星系演化的重要推动力。星系中心黑洞的生长与恒星形成与有很强的相关性。众所周知,冷气体是恒星形成的原料,也是中心黑洞的主要供燃源。一些物理过程会影响冷气体的利用和传输,如星系并合、冲压剥离气体、热的星际介质的蒸发、星系及星系团势阱的潮汐效应、由于冷气体下落的匮乏导致的气体饥饿(strangulation)等。这些物理过程将直接影响星系中的恒星形成剧烈程度和AGN的启停。每个星系处在不同的引力环境中(如星系团、星系群及孤立场)。AGN和恒星形成星系(star-forming galaxies,SFGs)在不同环境中出现的比例可对AGN的供燃机制及其对恒星形成活动的反馈给予一定的观测限制。以往的研究大多数认为,星系群中AGN的比例比星系团中要高,这似乎说明了星系群比相应的星系团中含有更多的冷气体库。但是从研究结果来看,不同的AGN选择判据、不同的红移区间、不同的截止流量得到的星系团和星系群中AGN的比例差别很大。另外,在不同富度的星系群、星系团中,AGN和SFG在空间分布、形态特征和恒星形成性质(如恒星质量、星族年龄、恒星形成率等)等方面均会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本论文就是要对星系群(团)环境中的AGN和SFG的上述观测特征开展统计性研究。本文首先在以往利用COSMOS天区具有光学发射线的AGN 比例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了星系群中AGN的归一化投影距离随星系群软X射线光度的分布,以及完备率修正后的总体AGN 比例随红移和星系群富度的变化。发现对红移z>0.5的X射线星系群来说,大多数AGN是X射线亮而光学哑的,导致高红移时AGN 比例较低。孤立场的AGN 比例也随着红移的增大而增大,且其斜率与星系群中一致。星系群环境似乎对具有发射线的X射线选AGN的探测概率没有影响。在不同红移范围的星系群中,贫星系群中AGN的比例较大。对于成员少于30个的贫星系群,大多数群中的AGN可能处于高吸积率阶段,而富星系群中的AGN则大多处于低吸积率X射线主导阶段。然后,我们使用来自SDSS DR12的红移z<0.2的254220个星系和81089个星系群样本,将群富度(Nrich)作为0.1-1 Mpc尺度上引力环境的直接指示器,研究星系群中AGN寄主星系和SFG的投影分布、形态、环境密度和恒星形成性质(如恒星质量、比恒星形成率、平均恒星年龄等),重点比较了不同引力环境(如星系对、贫星系群、富星系群、贫星系团)中AGN和SFG在观测特征上的差异。所有星系群的成员星系在光谱上被分为AGN宿主星系、恒星形成星系(SFG)、混合星系(Composite)和未分类星系。结果表明,随着星系群/团富度的增加,AGN 比例略有下降。SFG比例平均是AGN比例的3倍,且随富度有显着下降的趋势。星系群中的AGN优先存在于透镜星系和核球主导的盘星系中,而大多数SFG则是晚型盘星系。与SFG相比,贫星系群(5≤Nrich ≤10)中的AGN更靠近星系群中心。AGN 比例不随到群中心的距离的变化而变化,而SFG比例在星系群外围区域较高。大质量(log(M*/M(?))10.7)星系群中AGN 比例高于SFG 比例,在距离群中心较大的半径处低质量的晚型SFG 比例约为AGN的6倍。环境密度分布表明,相对于SFG,AGN可能位于更致密的引力环境中。与星系群中的SFG相比,群中AGN寄主星系具有较高的平均恒星质量、较低的平均恒星形成率和较老的平均恒星年龄。AGN寄主星系的平均星族年龄与星系群富度的依赖性不大,意味着其恒星形成历史对星系群环境不敏感。
张迎春,周子堰,张桂荣[10](2017)在《国际统计学研究及特色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国际统计学目前面临一个尴尬的定位问题:在统计学被设为一级学科的同时,它从统计学二级学科中消失了。但国际统计学的研究内容是非常有特色的,应给予足够的重视。本文结合大量相关文献,研究国际统计学的基本发展脉络,探讨它在"大统计"思想下的发展情况;归纳出统计标准与准则、世界经济规模测度、国家实力比较等,并以这些内容为特色研究内容。另外,本文的延伸思考是:在未来学科调整中应将国际统计学相关内容进行明确,甚至将其重新提升为统计学二级学科。
二、统计研究方法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统计研究方法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网络视角下中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背景 |
二、研究价值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区域产业关联研究 |
二、产业同构研究 |
三、区域间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 |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研究技术路线 |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基础理论与模型 |
第一节 产业关联理论与模型 |
一.产业关联理论 |
二、产业关联模型 |
第二节 产业关联网络理论与模型 |
一、产业中心度模型与影响力指数 |
二、凝聚子群 |
三、结构洞 |
第三节 区域产业同构化理论与模型 |
一、区域产业同构化动因 |
二、区域产业同构化测度模型 |
第四节 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理论 |
一、传统区域间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分析 |
二、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分析 |
三、网络视角下区域间产业消费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分析 |
第三章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特征测度 |
第一节 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测度 |
一、产业范围的调整 |
二、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测度模型 |
三、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网络特征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的测度 |
一、网络视角下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模型 |
二、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衰减速度的测度 |
一、网络视角下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衰减速度的测度模型 |
二、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内产业关联波动衰减速度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特征测度 |
第一节 我国传统经济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测度 |
一、模型构建 |
二、我国传统经济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实证分析 |
第二节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子群特征分析 |
一、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子群结构特征分析 |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的结构洞分析 |
第三节 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
一、我国区域间产业供给引力网络中重要产业分析 |
二、影响因素分析 |
三、模型建立 |
四、我国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网络特征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网络视角下我国产业同构程度测算 |
第一节 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现状分析 |
一、我国区域产业同构化的历程研究 |
二、传统视角下我国产业同构程度的测算 |
第二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产业同构化测度 |
一、区域产业价值关联网络基本模型 |
二、基于网络的区域产业同构测度模型构建 |
三、基于网络的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网络视角下我国区域产业同构的空间关联特征测度 |
一、区域间产业空间关联分析模型 |
二、我国区域间产业同构空间关联结果分析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的关系研究 |
第一节 网络视角下区域间产业关联度与产业同构的相关分析 |
一、网络视角下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空间关联分析 |
二、网络视角下产业关联度与区域间产业同构的相关程度测算 |
第二节 网络视角下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关联的影响分析 |
一、模型建立 |
二、网络视角下产业同构对区域间产业关联影响的实证分析 |
第三节 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分析 |
一、模型构建 |
二、网络视角下区域产业关联对产业同构的影响模拟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对策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启示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2)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关于居民福利的研究 |
1.2.2 关于货币价值的研究 |
1.2.3 关于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研究 |
1.2.4 文献研究述评 |
1.3 研究目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思路 |
1.3.3 研究方法 |
1.3.4 内容结构 |
1.4 创新点 |
2 理论基础 |
2.1 货币价值理论 |
2.1.1 费雪的货币价值理论 |
2.1.2 庇古的货币价值理论 |
2.1.3 凯恩斯的货币价值理论 |
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
2.2.1 福利的概念 |
2.2.2 福利的测度 |
2.2.3 福利的评价 |
2.2.4 福利的增进 |
2.3 局部均衡理论 |
2.3.1 劳动市场均衡理论 |
2.3.2 货币市场均衡理论 |
3 机制分析 |
3.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3.1.1 居民福利内涵 |
3.1.2 货币价值内涵 |
3.1.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内涵 |
3.2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形成机制分析 |
3.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机制分析 |
3.4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
3.4.1 货币价值波动的影响因素分析 |
3.4.2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
3.4.3 基于货币供给的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
3.4.4 基于利率的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机制分析 |
4 模型的构建 |
4.1 相关变量的符号定义 |
4.2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
4.2.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
4.2.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
4.2.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模型的构建 |
4.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
4.3.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模型的构建 |
4.4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模型的构建 |
4.4.1 基于劳动生产率的调节模型的构建 |
4.4.2 基于货币供给量的调节模型的构建 |
4.4.3 基于利率的调节模型的构建 |
5 实证分析 |
5.1 相关变量的定义与数据整理 |
5.1.1 模型变量的统计定义 |
5.1.2 货币价值波动的福利效应的数据整理 |
5.2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测算 |
5.2.1 货币价值的测算 |
5.2.2 居民福利水平的测算 |
5.2.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测算 |
5.3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合理性评价 |
5.3.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 |
5.3.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 |
5.3.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评价 |
5.4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5.4.1 货币综合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的影响因素分析 |
5.4.2 货币购买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5.4.3 货币投资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影响因素分析 |
5.5 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调节政策分析 |
5.5.1 劳动生产率调节政策分析 |
5.5.2 货币供给量调节政策分析 |
5.5.3 利率调节政策分析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对策与建议 |
6.3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作者简历 |
致谢 |
(3)基于文本挖掘及复杂网络的杂志开放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 |
1.4 主要创新点及不足 |
2 相关研究综述 |
2.1 学术杂志开放度研究 |
2.2 学术杂志文本挖掘研究 |
2.3 学术杂志复杂网络研究 |
3 复杂网络及文本挖掘技术概要 |
3.1 复杂网络 |
3.1.1 复杂网络概要 |
3.1.2 复杂网络基本概念 |
3.1.3 复杂网络研究工具 |
3.2 文本挖掘 |
3.2.1 文本挖掘基本概念 |
3.2.2 文本挖掘技术及工具 |
3.3 开放度指标构建 |
3.3.1 基于复杂网络相关属性的开放度 |
3.3.2 基于作者及机构单位的开放度 |
4. 基于复杂网络杂志开放度研究---以统计学两本杂志为例 |
4.1 数据采集及预处理 |
4.1.1 数据采集 |
4.1.2 数据预处理 |
4.2 杂志基本情况 |
4.3 杂志论文开放度分析 |
4.3.1 基于复杂网络的开放度 |
4.3.2 基于作者的开放度 |
4.3.3 基于研究机构的开放度 |
5. 结论及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统计研究 ——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跨境电商发展现状 |
二、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际意义 |
第三节 文献综述 |
一、跨境电商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二、跨境电商人才培养策略研究的回顾与评述 |
三、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回顾与评述 |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框架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框架 |
三、创新点 |
第二章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跨境电商及人才概念的界定 |
一、跨境电商的界定 |
二、跨境电商人才的界定 |
第二节 跨境电商人才的需求理论 |
一、人才需求相关理论 |
二、人才流失理论 |
第三章 跨境电商人才需求现状分析 |
第一节 数据来源及说明 |
一、研究对象与样本构成 |
二、问卷设计与收集 |
三、问卷的信度与效度分析 |
第二节 需求规模分析 |
一、跨境电商产业需求总规模 |
二、不同类型的跨境电商企业需求规模 |
第三节 需求特征分析 |
一、需求专业分析 |
二、需求岗位分析 |
三、需求技能分析 |
第四节 人才流失分析 |
一、人才流失率分析 |
二、人才流失原因分析 |
第五节 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
一、中小型交易企业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
二、中小型平台企业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
三、中小型服务企业人才存在问题分析 |
第四章 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一、变量选取 |
二、数据处理及指标解释 |
第二节 模型选择及构建 |
一、模型基础与选择 |
二、模型构建 |
第三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交易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数据分布形态检验 |
二、模型回归结果 |
三、模型结果分析 |
第四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数据分布形态检验 |
二、模型回归结果 |
三、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人才需求影响因素分析 |
一、数据分布形态检验 |
二、模型回归结果 |
三、模型结果分析 |
第五章 中小型跨境电商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变量选取及数据处理 |
一、变量选取 |
二、指标量化与说明 |
第二节 模型选择及构建 |
一、模型基础 |
二、模型构建 |
第三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交易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
一、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
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四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服务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
一、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
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五节 中小型跨境电商平台企业人才流失影响因素分析 |
一、模型回归结果与检验 |
二、异方差、自相关检验 |
三、回归结果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结论与建议 |
一、结论 |
二、政策建议 |
第二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后记 |
(5)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三节 研究难点、创新与不足 |
一、研究难点 |
二、创新之处 |
三、不足之处 |
第二章 R&D资本化核算文献综述 |
第一节 R&D的定义及其资产属性 |
一、R&D的定义及分类 |
二、R&D的资产属性及相关概念 |
三、R&D易混概念辨析 |
第二节 R&D资本化进程及核算内容 |
一、R&D资本化进程 |
二、R&D资本化核算研究现状 |
三、R&D资本化核算主要内容 |
第三节 估算R&D资本存量的方法与现状 |
一、R&D资本存量估算方法比较分析 |
二、R&D资本化核算之前的存量估算 |
三、R&D资本化核算之后的存量估算 |
第四节 R&D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和实证研究 |
一、R&D与经济增长的理论研究 |
二、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宏观分析视角 |
三、R&D与经济增长的实证研究——统计核算视角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NA框架下中国R&D资本存量的估算方法 |
第一节 SNA中的资本核算理论 |
一、资本核算相关概念 |
二、资本存量核算框架 |
三、R&D资本的特殊性 |
第二节 R&D资本存量估算思路 |
一、R&D支出及其构成 |
二、“R&D支出→R&D产出→R&D投资”调整 |
三、R&D资本存量估算模型 |
第三节 相关参数的估算方法 |
一、R&D投资价格指数 |
二、R&D资产折旧率 |
三、初始R&D资本存量 |
第四节 我国科技统计现状及数据处理思路 |
一、我国科技统计发展历程 |
二、我国现有科技统计数据 |
三、R&D基础数据处理思路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省际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一节 省际R&D资本存量的估算 |
一、省际R&D支出构成的估算 |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
三、估算结果分析及比较 |
四、R&D资本存量的地区差距及分解 |
第二节 我国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一、R&D资本化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 |
二、我国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
三、分地区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
第三节 不同活动类型R&D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一、省际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存量的估算 |
二、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
三、分地区不同活动类型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中国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分析 |
第一节 制造业分行业R&D资本存量的估算 |
一、制造业分行业R&D支出的估算与调整 |
二、估算方法及关键参数 |
三、估算结果及典型行业分析 |
第二节 制造业R&D资本存量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一、基础数据的准备与调整 |
二、制造业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
三、不同技术水平制造业的R&D资本产出弹性的测算 |
第三节 典型行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一、技术领先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
二、技术兴起型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
三、装备制造业R&D的经济效应分析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建议与展望 |
第一节 主要结论 |
第二节 政策建议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6)壮语词汇系统的计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引言 |
1.1 国内外壮语词汇研究述评 |
1.1.1 国内壮语词汇研究进展 |
1.1.2 国外壮语词汇研究进展 |
1.1.3 国内外常用词研究进展 |
1.1.4 研究现状小结 |
1.2 基于真实语料的壮语词汇研究新思路 |
1.3 研究问题 |
1.4 本研究的框架结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语料来源 |
2.1.1 语料来源和语料库建库情况 |
2.1.2 语料处理情况介绍 |
2.2 研究方法和计量指标 |
2.2.1 词频统计和平均词频 |
2.2.2 词频分布定律 |
2.2.3 型/例比 |
2.2.4 高频词 |
2.2.5 单现词 |
2.2.6 词长测量单位及平均词长 |
2.2.7 词长分布定律 |
2.2.8 词长和词频协同定律 |
2.3 计量工具 |
2.3.1 获取数据的工具 |
2.3.2 分析数据的工具 |
3 壮语词频分布特征考察 |
3.1 国内外语言词频研究现状及壮语词频研究现状 |
3.1.1 国外语言词频研究现状概述 |
3.1.2 国内语言词频研究现状概述 |
3.1.3 国内外壮语词汇统计及词频研究现状概述 |
3.1.4 壮语词频考察研究问题 |
3.2 壮语词频分布考察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3.2.1 数据来源 |
3.2.2 研究方法 |
3.3 壮语在词频分布上体现的语言共性 |
3.4 壮语在词频分布上体现的区别性特征 |
3.5 壮语词频研究小结 |
4 壮语词长分布特征研究 |
4.1 国内外词长研究综述 |
4.2 壮语词长考察研究问题 |
4.3 壮语词长分布考察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4.3.1 数据来源与语料处理情况 |
4.3.2 研究方法 |
4.4 壮语词长分布特征考察 |
4.4.1 大规模混合壮语文本的词长分布特征 |
4.4.2 同质性壮语文本的词长分布特征 |
4.4.3 不同文体壮语文本的词长分布特征 |
4.4.4 不同壮语文本的词长分布考察讨论 |
4.4.5 壮语词频与词长关系 |
4.5 壮语词长分布特征考察小结 |
5 壮语常用词计量特征研究 |
5.1 国内外常用词研究综述 |
5.2 壮语常用词考察研究问题 |
5.3 壮语常用词考察的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5.3.1 数据来源于语料处理情况 |
5.3.2 研究方法 |
5.4 壮语常用词特征考察 |
5.4.1 壮语常用词的界定及常用词表的编制 |
5.4.2 词频序前1000 的壮语常用词特征 |
5.4.3 词频序在“h-点”之前的壮语常用词特征 |
5.5 壮语常用词计量特征考察小结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以音节为测量单位的动态壮语语料文本词长分布拟合结果 |
附录2 以音节为测量单位的静态壮语语料文本词长分布拟合结果 |
附录3 CZL中词频序在1000 之前的常用词统计表 |
(7)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二、研究问题的意义 |
三、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四、研究的主要内容 |
五、创新之处 |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文献综述 |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第二节 企业成长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企业成长的影响因素研究 |
二、企业成长的评价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研究的文献回顾 |
一、国外研究 |
二、国内研究 |
三、国内外研究述评 |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概念模型构建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界定 |
二、理论基础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作用机理 |
一、价值链形成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
二、价值网创造中企业社会责任的作用 |
第三节 概念模型的提出 |
一、企业社会责任承担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
二、企业成长对社会责任承担的影响 |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的现状及差异比较分析 |
第一节 指标的选择 |
一、企业对股东的责任 |
二、企业对债权人的责任 |
三、企业对供应商的责任 |
四、企业对员工的责任 |
五、企业对消费者的责任 |
六、企业对政府的责任 |
七、企业对社会的责任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现状分析与差异性检验 |
一、样本选取 |
二、企业社会责任履行现状分析 |
三、企业社会责任的差异性检验 |
第三节 上市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与比较 |
一、评价模型 |
二、数据的预处理 |
三、企业社会责任综合评价的比较分析 |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路径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的提出 |
二、研究变量的设计 |
第二节 研究模型介绍与数据预处理 |
一、截面路径分析模型 |
二、纵向路径分析模型 |
三、样本选取与数据预处理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路径分析 |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截面路径分析 |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的纵向路径分析 |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动态影响分析 |
第一节 增长混合模型介绍 |
一、增长混合模型概述 |
二、增长混合模型的形成原理 |
第二节 增长混合模型的建模过程 |
一、提出研究假设 |
二、模型参数估计 |
三、模型类别数确定与评价 |
四、模型比较与分析 |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影响的实证研究 |
一、数据来源与研究设计 |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轨迹的影响分析 |
第六章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的倾向值匹配分析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理论分析框架与研究方法介绍 |
二、研究变量设计 |
三、模型设定 |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净效应 |
一、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分析 |
二、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成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值得深入讨论的问题 |
三、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统计数据 |
二、计算程序 |
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成果与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参与(主持)的科研课题 |
三、参加的学术会议 |
致谢 |
(8)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范围和对象 |
1.1.1 研究范围 |
1.1.2 研究对象 |
1.2 研究现状 |
1.2.1 建国三十年词汇理论研究 |
1.2.2 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研究 |
1.2.3 现代汉语词汇统计研究 |
1.3 研究意义和价值 |
1.3.1 有利于建构现代汉语词汇研究史 |
1.3.2 有利于建构现代汉语词汇学理论 |
1.3.3 有利于促进相关研究的发展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的原则性方法 |
第2章 建国三十年新词新语概况研究 |
2.1 新词新语的语表特征 |
2.1.1 语音形式 |
2.1.2 语义领域 |
2.1.3 语源类型 |
2.2 新词新语的语法特征 |
2.2.1 新词新语的句法性质 |
2.2.2 新词新语的结构特征 |
2.2.3 新词新语的高频构造方法 |
2.3 新词新语的语义特征 |
2.3.1 词义架构单一性特征突出 |
2.3.2 异名同指现象突出 |
2.3.3 类义关系突出 |
2.4 新词新语特征探因 |
2.4.1 社会因素 |
2.4.2 语用动因 |
第3章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研究 |
3.1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概况 |
3.2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意义的发展变化 |
3.2.1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理性意义的发展变化 |
3.2.2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色彩意义的发展变化 |
3.3 《大辞典》与《现汉》共收词语语法功能的发展变化 |
3.3.1 义项数量增加时共收词语的语法功能变化 |
3.3.2 义项数量不变时共收词语的语法功能变化 |
第4章 《现汉》未收词语研究 |
4.1 《现汉》未收词语概况 |
4.2 《现汉》未收词语探因 |
4.2.1 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 |
4.2.2 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
4.2.3 新词新语的自身特征 |
4.2.4 语言的明确性原则 |
4.2.5 语言的经济性原则 |
4.3 《现汉》未收词语的语用情况考察 |
4.3.1 词语重新启用问题研究现状 |
4.3.2 《现汉》未收词语的重新启用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9)星系群中活动星系核和恒星形成星系的统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背景 |
1.1 星系群/团的类型划分及选择判据 |
1.1.1 星系团的分类及成员判据 |
1.1.2 星系群的类型及成员判据 |
1.2 AGN的相关研究 |
1.2.1 AGN的观测性质 |
1.2.2 AGN的光谱诊断 |
1.2.3 AGN的供燃机制 |
1.3 星系中恒星形成历史及淬火(quenching)机制 |
1.4 不同环境下AGN比例的研究 |
第2章 星系群富度对AGN和恒星形成活动的影响 |
2.1 数据和样本 |
2.1.1 基于SDSS DR12的星系群/团表 |
2.1.2 星系群/团成员星系的分类及物理参数 |
2.2 星系群中AGN和SFG性质 |
2.2.1 星系群富度对AGN和SFG的比例的影响 |
2.2.2 星系群成员星系的形态 |
2.2.3 星系群中AGN和SFG的径向分布 |
2.2.4 归一化密度的分布 |
2.2.5 恒星形成性质随星系群富度的变化 |
2.3 讨论 |
2.4 结论 |
第3章 总结与展望 |
3.1 总结 |
3.2 展望 |
附录A SVM在星系类型划分上的应用 |
A.1 什么是SVM? |
A.2 用邻近高分辨率星系样本测试 |
A.2.1 经典C/A分类vs.两维SVM分类 |
A.2.2 经典C/A分类vs.四维SVM |
A.3 应用于高红移星系样本 |
A.4 libSVM程序包 |
A.4.1 安装SVM等安装包 |
A.4.2 对星系的形态分类概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统计研究方法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视角下中国区域产业关联与产业同构关系的统计研究[D]. 张栋才. 浙江工商大学, 2021(11)
- [2]货币价值波动的居民福利效应统计研究[D]. 李梦媛. 河北经贸大学, 2021(12)
- [3]基于文本挖掘及复杂网络的杂志开放度研究[D]. 王玲玲. 江西财经大学, 2020(10)
- [4]跨境电商人才需求问题的统计研究 ——基于中小型企业的视角[D]. 陈超.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5]中国研发资本存量估算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 侯睿婕. 浙江工商大学, 2020(02)
- [6]壮语词汇系统的计量研究[D]. 韦爱云. 浙江大学, 2019(08)
- [7]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成长关系的统计研究[D]. 薛艳.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8]建国三十年(1949-1978)汉语新词新语研究 ——基于《100年汉语新词新语大辞典》的考察[D]. 谢茹. 河北大学, 2020(08)
- [9]星系群中活动星系核和恒星形成星系的统计研究[D]. 李峰. 南京师范大学, 2019(02)
- [10]国际统计学研究及特色分析[J]. 张迎春,周子堰,张桂荣. 经济统计学(季刊), 201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