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范宗朔,乌哈娜[1](2021)在《“东方民间文学教材编写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东方民间文学是东方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东方各国有着丰厚的民间文学遗产。经过几代东方文学研究专家学者们的不懈努力,东方民间文学研究终有了日新月异的面貌和深厚扎实的学术话语基础,渐渐与东方作家文学、东方文艺理论等共同构成了东方文学研究的核心支柱。为进一步促进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发展,推动东方文学的纵深研究,
徐薇薇[2](2021)在《基于PRECEDE模式下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以PRECEDE模式为理论依据,经Delphi法专家咨询编制问卷,从倾向因素、促成因素和强化因素探索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影响因素,发现流动青少年在性与生殖健康领域存在的问题,为今后相关部门开展教育和服务项目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方法:一、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课题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经过两轮Delphi法专家咨询,修改和完善问卷内容,随后通过预试验检验问卷信效度,测得问卷的I-CVI为0.801.00,S-CVI为0.93,Cronbach’sa系数为0.81,重测信度为0.92,最终构建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二、第二部分属于横断面研究,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流动人口最集中的行业:制造业、批发零售业、社会服务业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流动青少年进行网络问卷调查,调查工具是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数据通过双人核对录入Epidata3.1,采用SPSS 22.0分析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进行统计描述,计数资料采用百分比和百分率进行统计描述。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分析流动青少年避孕知识、艾滋病知识、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态度得分差异。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索流动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影响因素,检验水准α=0.05,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研究第一部分通过文献研究和课题小组成员头脑风暴法初步拟定了问卷6个维度共63个备选条目。来自四川省、广东省、贵州省和重庆市8所三级综合医院或生殖健康专科医院的20名专家参与了本次研究。两轮专家咨询问卷有效回收率均为100%,专家权威系数为0.86。经过两轮专家咨询,最终构建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问卷包含了6个一级指标和58个二级指标。经kendall¢s W检验,一级指标W值为0.40(c2=39.98,P<0.001),二级指标W值为0.27(c2=330.21,P<0.001)?二、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研究(一)调查对象一般情况本研究调查流动青少年1060例,平均年龄为(21.28±2.46)岁。男性占46.00%,女性占54.00%。流动青少年文化程度偏低,开始工作年龄小,工作时间长,岗位类型丰富,月收入低。78.70%的流动青少年父母均健在。居住方式主要为与朋友合住,占33.58%。没有与父母讨论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占65.28%。饮酒和吸烟行为发生率高。(二)倾向因素1.避孕知识条目共8条,平均得分(5.99±1.42)分,其中条目“使用避孕套能有效避孕”正确率最高,为86.10%,条目“女性可以每天服用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正确率最低,为64.00%。避孕知识处于高水平占38.60%。艾滋病基本知识条目共8条,平均得分(6.08±1.41)分,条目“母亲有艾滋病,生下的孩子也可能有艾滋病”正确率高达91.80%,正确率最低的是“一个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能从外表上看出来”,为55.70%。艾滋病知识得分达标率为69.10%。影响流动青少年避孕知识和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的共同因素有:年龄、文化程度、开始工作年龄、工作时长、父母是否健在及是否吸烟,单独影响流动青少年艾滋病基本知识得分的因素有性别(P<0.05)。2.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态度条目共10条,平均得分(6.99±1.67)分,赞同率最高的条目是“一夜情不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85.80%),赞同率最低的条目是“未婚男女单独约会是正常的”(54.20%)。态度得分处于高水平占38.00%。影响流动青少年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态度得分的因素有:年龄、性别、开始工作年龄、居住状况及是否饮酒(P<0.05)。(三)促成因素1.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来源主要是学校,占71.90%,性与生殖健康知识期望获取途径,有47.70%的人选择医疗机构。经常获得避孕知识、性病知识宣传资料和经常参加性与生殖健康促进活动者分别占13.00%、13.60%、9.20%。2.流动青少年月收入在>2000元且≤5000元最多,占48.30%,>8000元仅占9.06%。(四)强化因素1.1060名调查对象中,78.70%的流动青少年父母均健在,没有与父母讨论过性与生殖健康问题占65.28%。有饮酒和吸烟行为的分别占77.90%、36.80%。2.对医务人员服务非常满意的占66.40%,对服务过程中保密性非常满意的占62.30%。(五)首次性行为1.参与调查的1060名流动青少年,有931名(87.83%)发生过性行为。首次性行为未采取避孕措施占27.93%,从未与伴侣讨论过避孕问题占20.62%,有过怀孕经历的占35.34%,72.95%的流动青少年怀孕结局为人工流产。30.29%的流动青少年担心伴侣有性传播疾病,但只有69.98%的流动青少年采取措施来规避性传播疾病的风险。2.经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流动青少年发生性行为的因素如下:年龄、性别、文化程度、工作时长、月收入及居住状况(P<0.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有:年龄(≥20岁且≤24岁:OR=2.968,95%CI:2.0367.294);性别(女:0R=0.137,95%CI:0.0790.238);工作时长(>10小时且≤12小时:0R=0.329,95%CI:0.1490.731);态度得分水平(中:OR=0.446,95%CI:0.2110.944,高:OR=0.428,95%CI:0.2010.913,(P<0.05)。结论:一、本研究构建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信效度好,能够有效测量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现状和影响因素。二、避孕知识和艾滋病知识缺乏、对待性与生殖健康相关问题的态度开放,是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倾向因素。三、可获得的技术资源不足、收入较低是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促成因素。四、缺少家庭支持、不良健康行为及对性与生殖健康服务的满意度是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的强化因素。
陈瑶[3](2021)在《高中地理四版新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李晓丹[4](2021)在《国产电视剧动漫视听元素的叙事张力研究(2010-2020)》文中研究说明电视剧是大众文化的艺术品,电视剧整体表现形态受到现代审美的影响。国内电视剧美感的艺术实践通过叙事得以表现,近年来电视剧的叙事表现手法呈不断丰富的趋势,电视剧将动漫作为电视视听表现的一部分,动漫视听元素在电视剧中的应用不仅是电视剧文本叙事结构的创新尝试,而且不同的叙事张力会带来不同的审美效果。本篇文章会用到文本分析法、对比分析法和抽象归纳法,重点研究动漫视听元素如何改变电视剧叙事结构产生叙事张力,叙事张力产生审美效果的表现。2010年含有原创漫画的武侠剧《怪侠一枝梅》的出现,打破了动漫视听元素作为片头或转场的作用,根据电视剧叙事开始量身打造其的特有的漫画画面。因此,研究对象为2010-2020十年间含有动漫视听元素的国产电视剧。在文章中将叙事张力分为拉扯与发散两种力,两种力的形态在含有动漫视听元素的电视剧中都有的表现,拉扯之力对电视剧叙事结构改变表现为叙事的组接、截断与拓展;发散之力对电视剧叙事结构的改变是叙事的强调、直观、代替与补充。动漫视听元素不同的叙事张力产生不同的审美效果,拉扯之力产生趣观的审美效果,它将游戏、动漫等不同元素拼贴在电视剧中,通过动漫视听元素将电视剧情境从线性叙事拉扯到其他场景叙事中,通过杂糅拼贴的方式进行故事的叙述,内外叙事视角的灵活变化带来陌生化审美效果,引发受众情感的变化。发散之力产生含蓄的审美效果,发散之力将叙事人物的情感通过动漫进行外化表达,由动漫画面的一点向受众大脑的多点散开,受众观之引发想象产生隽永绵长之感。通过动漫视听元素叙事张力的不同表现形态,审美主体在观赏国产电视剧时产生了不同的审美心理结构,电视剧叙事张力触发的审美张力由此产生。由此可以看到叙事张力与审美张力之间的逻辑关系,这些审美效果契合了的当代受众的审美情感和审美需求,其背后的文化逻辑是后现代社会中由意识到视觉的审美转向和青年亚文化的顺势发展,动漫视听元素在改变电视叙事的同时也改变了受众的审美体验,电视剧在表现方面也越来越重视受众的审美向度。
孙莹[5](2021)在《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文中指出红色文化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重要见证,是新时期凝心聚力、砺行致远的深厚文化根基。它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传承着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奋发有为的拼搏精神和锐意革新的思想观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有机构成的红色文化,对个人、对社会,都作用独特。在多元文化交织、社会之风略显浮躁的当下,更是需要红色文化的正确引导。小学语文教科书,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其编排质量直接作用于师生教学的效能。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对于价值体系尚未建立的小学生别具意义,深刻影响着他们的所想、所为。2019年秋季,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在全国范围内投入使用,与原人教版相比,红色文化传承在诸多方面发生了变化。这些变动具体呈现在哪些方面,其意义何在,值得我们深入考虑。本研究以部编版和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版教科书中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者从传承形式、传承内容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研究法、内容分析法、频数统计分析法、访谈法,对比分析两版教科书红色文化的传承现状。首先,研究者以选文系统、练习系统、助读系统3种传承形式为切入点,对两版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进行比较分析。其次,研究者立足于“人”“物”“事”“魂”4种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比较分析两版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结果表明,就红色文化传承而言,部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较人教版已有较多改进之处。这些改进不仅体现在传承形式上,也呈现于传承内容中。但是,部编版仍留存着原人教版的部分问题。比如,相对于人教版,部编版在传承形式方面,存在练习题人文性较弱、助读系统有待优化等问题;在传承内容方面,仍留存着人物性别比例严重失调、平凡人物事件有所忽视、时代性有待提升等问题。为进一步优化小学语文教科书的红色文化传承,研究者就两版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存在的问题提出针对性举措。比如,在传承形式方面,科学统筹不同内涵的红色文化选文、合理规划不同板块的红色文化练习、充分利用不同类型的红色文化提示等;在传承内容方面,适当平衡红色人物性别比例、适度增加平凡人物红色事迹、有机融合不同时代红色文化内容等。基于此,使红色文化在未来教科书中实现更有效地传承,促使红色文化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教化作用,助益于小学生独立人格的培育、正确价值体系的建立。
马春梅[6](2021)在《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文中提出2004年王崧舟提出“诗意语文”的教学主张,此后他的“诗意语文”教学理念引起语文界关注。王崧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实践在小学语文丛林中独树一帜,它有着语文的特质、审美的品格、理性的积淀。本文以王崧舟的“诗意语文”为研究对象,按着“诗意语文是什么”“诗意语文为何产生”“诗意语文如何是”“诗意语文之价值与反思”的研究思路,理清王崧舟“诗意语文”有关内容,企图梳理总结、吸收借鉴王崧舟“诗意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优秀教学智慧,并指出“诗意语文”中的许多不足,给予中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建议。全文共分绪论、正文、结语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从研究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研究思路、研究创新五个方面进行相关阐述。第二部分为主体部分。第一章梳理与思索王崧舟的“诗意”与“诗意语文”理念。王崧舟“诗意语文”就是语文本身,它并不是一种流派。“诗意语文”是在重视言语感受和言语想象的同时,彰显语文的情感熏陶、人文关怀,让语文变得更美的语文。第二章探索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产生的缘由。笔者溯源王崧舟“诗意语文”的产生,从语文教育存在过分功利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人本思想、王崧舟个人的内在动力、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文化、西方哲学多方面分析,“诗意语文”有着坚实深厚的思想基础和专业基础。第三章从教学实践角度系统概括“诗意语文”的教学艺术。从王崧舟的具体课堂执教出发,得出“诗意语文”的实践路径具体包含六个方面:一是举象,恢复语言和文字的形象;二是造境,将文字还原到特定的情况中;三是入情,在语言的栖息中,感受情感的负载;四是会意,在特定的情境下理解文字的意思和趣味;五是求气,在具体语境,探究语言、韵律和声音的魅力;六是寻根,在特定的情况下,发现语言背后的文化价值。第四章对王崧舟“诗意语文”肯定评价与反思存在问题。从其教学过程、取向立场、教学艺术、教学评价、教学语言多方面多角度的肯定“诗意语文”的价值可行性方面,肯定王崧舟老师的语文教育智慧。再深入反思总结出研究中发现的许多问题。其不足之处是:“造境”与“入情”设计冗长、教学解读冗杂、普适性困境、落入标签化旧套。第三部分为结语。王崧舟的“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都关怀着人的精神与生命,用包容开放的胸襟对待教学,展现着语文教育的不同表现,他的诗意课堂既有精湛的技巧也有雅俗共生的语言文字,既妙趣横生又传播着慈悲为怀的教育初心。王崧舟的教学不断发展,“诗意语文”也在动态中发展,研究反思王崧舟“诗意语文”,企图能为语文教育发展添砖加瓦。
陈耀婷[7](2021)在《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智慧,从教育日常来说,指的是教师在教育教学中表现出的聪明才智,以更好地解决教育教学问题。从教育哲学的层面来说,教育智慧是教育者基于教育知识、教育能力、教育经验和教育方法等多方面的基础上表现出的一种高级创造思维能力,既在动态中生成又在动态中发展,由此,教育智慧具有教师的个性风格特征,是教师个人对教育教学生活实践的体悟与感受。本论文的研究对象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则具有生命灵动的个体创造性特征,带给学生不是终结性的体验,而是生命的无限感悟。本研究主要是基于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个案的研究视角,对王崧舟教育智慧的形成及呈现内容进行研究。本研究首先是从王崧舟的个人专业发展历程中把握其教育智慧的形成背景,明晰教育智慧不是与生就具有的,而是在专业成长发展历程中动态生成的。基于王崧舟提出倡导的教育教学思想理念,本研究将“诗意语文”作为王崧舟教育智慧形成的基点。诗意语文是以精神为旨归、以感性为路径、以儿童为主体、以民族为根系、以生活为场域的语文,思考的是人与语文的关系。也正是基于教育者自身具有独特的学识能力、思维品质等内在的思想积淀和外在的行为投射,由此才形成系统的整合性的教育智慧,而教育智慧在具体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又以启迪学生智慧的思想观点和行动策略表现出来。所以,语文课堂是王崧舟教育智慧的主要实践场域,本研究将从王崧舟的一个个具体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去探析其教育智慧的存在及呈现样态,其教育智慧表现在面对确定因素时可以做到因材施教,在面对不确定因素时更是可以做到机智应对复杂情况,灵活巧妙地运用教学方法及教学语言,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感悟以及心灵的成长,从而让内隐性的教育智慧通过外显性的教育行为变得为人们可具体感知的教育智慧。本研究也将从王崧舟的语文课外学习引导中探索其教育智慧的具体表现,其智慧的教育行为主要表现为在国学阅读中传承经典文化,在地方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在《爱上语文》中打破对“语文”认识的思维定势,为学生开辟一个更广阔的语文学习天地,也为学生提供更多可能性的发展空间。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形成及表现对语文教师的专业成长发展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本研究在分析思考王崧舟教育智慧的过程中,认为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对当下语文教师的启发首先是语文教师在追求教育智慧的道路上要保有一份教育爱,因为爱是其成长过程中的源动力;其次要积淀学识涵养以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其三是要注重自身所在的语文学科领域的发展,在实践中思考与钻研语文以形成具有语文学科特点的教育智慧,力求发展成为一名智慧型的语文教师。
张文丽[8](2021)在《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模糊性是一种不确定性,它以事物的性态或类属的边界是否清晰为判断依据,是人们认识中关于事物类属边界或性质状态方面的不明晰性、亦此亦彼性、非此非彼性。模糊性通常具有边界模糊但中心明晰性、相对及可塑性、双重性三个基本特征。模糊性作为自然语言的基本属性,存在于语言系统的语音、语义、语法等不同层面,其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模糊现象便是语义模糊。语言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构成要素,语言本身具有的模糊性,必然渗透于文学作品之中。中国古代诗歌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其灿烂文采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模糊语言(特别是模糊语义),模糊语言的准确合理运用,能够为读者创造一种隐蔽朦胧、韵致深远的特殊意境。首先,从词义上看,古代诗歌运用大量具有模糊性特征的词汇,以最少的语言塑造使人产生无限想象的意象,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从句义上看,汉语作为一种强调意合的语言,句子、短语,以及词语间的组合有很大的灵活性和很高的自由度;汉语中连词以及句子主语的省略等现象十分常见,在客观上也导致了汉语在句义上的模糊现象。其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语言涵义受到文化的影响,而文化又必然通过语言表现出来,古代诗歌包含很多中国传统文化,其文化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也比较明显。再次,为营造艺术氛围和美好意境,古代诗歌经常采用大量修辞手法,导致其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修辞方式取决于语言特性,社会文化因素也常反映在修辞中,而修辞表达中又蕴含了深刻的语言和文化涵义,语言、文化、修辞三者是互相依赖、相互影响的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全面地分析和考察汉语的语义模糊特点和规律。虽然模糊语言为人类所共有,但是不同语言受其发展历史、民族特色、地域特征及文化背景等要素影响,彼此之间也存在很多差异性,这种差异性会给翻译带来很多不确定因素。翻译是在两种甚至多种语言间传递意义的特殊过程,翻译在本质上是一种意义的选择过程,是集作者、译者和读者三要素为一体的有机统一过程,理想的翻译是以最小的意义损失获得最大意义上的对等。从模糊语义学视角来看,翻译就是将源出语文本语义的隐显有机组合,通过必要的语际间隐显转换,在译入语文本实现新的语义隐显组合的过程。由于模糊语义的复杂性,要求译者对翻译实践中的模糊语义进行系统的研究,从理论高度重视不同语言间既共同又各异的模糊性特点,从而在翻译实践中有针对性地对具体不同的模糊表达实例采取更为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语义的模糊性与翻译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是翻译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运用模糊语义理论对翻译科学进行观察和分析,可以为翻译实践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为翻译学理论构建和方法研究提供参考。鉴于此,本论文以模糊语义学和相关翻译学理论为依据,以中国古代诗歌的典型《唐诗三百首》及其两版韩译本为例,建立汉韩双语对照平行语料库,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对汉语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以及修辞层面的语义模糊性及其汉韩翻译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分析各层面语义模糊性的不同表现形式及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并针对不同层面的语义模糊性,通过汉韩翻译实例探索提出相应的汉韩翻译原则和翻译策略,最后提出模糊语义视角下的汉韩翻译模式。本论文将模糊理论全面引入汉韩翻译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考察汉韩翻译活动,通过研究形成以下三个主要观点:第一,从本质上来看,翻译活动是利用模糊化整合方式,在两种语言中寻找最佳契合状态的思维运作过程。翻译存在一系列过渡状态,总体上是一个非精确的过程。由于语义模糊性的存在,译者可根据原文本模糊性表达的具体意义对目的语进行调换,从而实现对原文本的“二度创作”。第二,汉韩翻译时,译者要对比分析汉韩两种语言词汇和句子层面、文化层面、修辞层面等多个层面的语义模糊性,以寻求等值表达信息的最佳方法;当目的语中有对应的模糊表达时,模糊语义最高效的翻译方式为模糊对等译法,若目的语中没有对应的模糊表达,可以灵活采用增删译法、变动句序译法、转换句型译法、调整成分译法、点义译法、批注译法等来处理模糊语义,以使译文语义最大程度接近原文。第三,由于中韩两国的历史渊源以及语言文化的同质性,汉韩模糊语义表达共性大于个性,大部分模糊表达都可以转达到译文中,但也有部分模糊语义在汉韩翻译过程中无法保持其完整性,需要译者结合具体语境,通过补充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等方式,以实现模糊语义的准确传达。
欧佳楠[9](2021)在《基于专题学习的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的单篇教学模式局限于语文教材,拘泥于一篇课文,着眼于字词句的精讲细读,使得教学内容浅显化、教学过程形式化以及教学方法单一化,学生既缺少知识体系的重组建构,又缺少问题本质的发现解决。而专题教学是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教学新模式,创设真实语用情境,整合课内外教学资源,品读经典性作品,主动思考探究实际问题,并生成个性化言语表达,于学习与运用中发展语言、思维、审美及文化。基于此,以任务为驱动,以成果为导向,开展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研究。本论文共分为三部分:绪论、正文、结语。绪论部分从背景缘起、选题意义、概念界定、文献综述、论证思路、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创新点方面梳理国内外专题教学的文献资料,概述基于专题学习的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研究的目标方向。正文部分由三章内容组成,论述基于专题学习的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研究的理论支架与实践应用。第一章分析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理论依据、原则及策略,明确“为什么教”“教什么”与“怎么教”的问题;第二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为目标重点设计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内容示例,选取初唐、盛唐、中晚唐时期代表边塞诗,整合“观其象”边塞诗意象使用专题、“品其言”边塞诗语言表达专题、“悟其意”边塞诗主题探究专题,任务驱动问题解决,成果生成素养内化,形成思辨读写一体化教学。第三章实施并评价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反思教学设计的不足之处,提出针对性的改进建议。结语部分综合问题背景与探究成果归纳基本论点,简述基于专题学习的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研究的价值意义。
黄亚飞[10](2021)在《网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的传播创新研究》文中指出
二、《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东方民间文学教材编写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北京大学东方学学科传统与东方民间文学 |
二、东方民间文学的学科特点与学术价值 |
三、东方民间文学教材的编写特色与教学范式 |
四、多元文化视野下的东方民间文学研究 |
(2)基于PRECEDE模式下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构建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 |
1 构建原则 |
2 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的初步编制 |
3 Delphi法专家咨询 |
4 内容效度检验 |
5 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问卷预试验 |
6 讨论 |
第二部分 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调查研究 |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基于PRECEDE模式分析中国青少年性行为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件 |
(4)国产电视剧动漫视听元素的叙事张力研究(2010-2020)(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动漫视听元素与电视剧叙事概述 |
第一节 动漫与电视剧发展概况 |
一、动漫逐渐跨界进电视剧 |
二、电视剧吸纳不同元素 |
第二节 动漫视听元素的概念界定与发展 |
一、动漫视听元素的概念界定 |
二、动漫视听元素在电视剧中的发展概况 |
第三节 审美张力与叙事理论概述 |
一、审美张力 |
二、叙事理论 |
三、叙事张力:拉扯与发散 |
第二章 动漫视听元素在国产电视剧中的具体表现 |
第一节 国产电视剧中的动漫视听元素画面 |
一、特定场景的动漫转场 |
二、夸张叙事与动漫音响 |
三、挪植游戏和花字 |
第二节 动漫视听元素对国产电视剧人物的塑造 |
一、动漫形象对电视剧人物形象的增色 |
二、动漫视听元素对人物主观情感的描摹 |
第三章 国产电视剧中动漫视听元素产生的叙事张力 |
第一节 拉扯之力对电视剧叙事的巧构 |
一、组接叙事 |
二、截断叙事 |
三、拓展叙事 |
第二节 发散之力对电视剧叙事的巧塑 |
一、强调叙事 |
二、直观叙事 |
三、代替叙事 |
四、补充叙事 |
第四章 动漫视听元素叙事张力产生的审美效果 |
第一节 拉扯之力产生趣观之美 |
一、新奇风格:不同元素的杂糅拼贴 |
二、陌生之感:二次元时空与角色 |
第二节 发散之力产生含蓄之美 |
一、蕴藉之感:动漫符号的视觉隐喻 |
二、多义解读:视觉隐喻所指的双重映射 |
第五章 动漫视听元素叙事张力的文化逻辑 |
第一节 视觉文化的转向 |
一、意识审美向视觉审美的转化 |
二、受众视觉审美需求的转变 |
第二节 青年亚文化的动态发展 |
一、方兴未艾的青年亚文化 |
二、年轻群体自我认同感的意识提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 电视剧中出现的动漫视听元素 |
(5)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概念界定 |
(四)文献综述 |
(五)研究设计 |
(六)研究方法 |
一、红色文化概述 |
(一)红色文化的内涵 |
(二)红色文化的基本特征 |
(三)代表性人物对传承红色文化的经典论述 |
二、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形式比较 |
(一)选文系统的比较 |
(二)练习系统的比较 |
(三)助读系统的比较 |
三、部编版、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内容比较 |
(一)红色文化传承中“人”的比较 |
(二)红色文化传承中“物”的比较 |
(三)红色文化传承中“事”的比较 |
(四)红色文化传承中“魂”的比较 |
四、对两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的整体反思 |
(一)红色文化传承形式的整体反思 |
(二)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的整体反思 |
五、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建议 |
(一)红色文化传承形式的建议 |
(二)红色文化传承内容的建议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教师访谈提纲 |
致谢 |
(6)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经验总结法 |
3.内容分析法 |
(四)研究思路 |
(五)研究创新 |
一、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概述 |
(一)王崧舟“诗意”理念 |
(二)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 |
1.毋须解释透彻“诗意语文” |
2.超越风格与流派的教学现象 |
3.追寻幸福、实现自我的理想境界 |
4.感性的语文 |
5.一种审美状态 |
二、王崧舟“诗意语文”理念的产生 |
(一)过分功利化:语文教育存在问题 |
(二)人本思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
(三)内在动力:肩负使命,追求理想 |
1.阅读—沉潜中成长 |
2.教育—热忱中追求 |
(四)儒释道:中国古代文化 |
(五)“诗意的栖居”:西方哲学思想 |
三、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实践分析 |
(一)举象 |
(二)造境 |
(三)入情 |
(四)会意 |
(五)求气 |
(六)寻根 |
四、王崧舟“诗意语文”的价值与反思 |
(一)王崧舟“诗意语文”的特质与价值 |
1.教学过程:调动情绪,和谐统一 |
2.取向立场:传承文化,真正立人 |
3.教学艺术:解读个性,灵巧处理 |
4.教学评价:包容点化,动态多元 |
5.教学语言:适应文本,典雅生动 |
(二)王崧舟“诗意语文”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
1.冗长的造境与入情设计 |
2.冗杂的教学解读 |
3.普适性问题的窘境 |
4.自相矛盾,落入旧套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桃花心木》教学实录 |
致谢 |
(7)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缘起 |
(二)已有的研究及启示 |
(三)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
(四)研究方法 |
一、教育智慧的界定 |
二、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的专业发展历程 |
(一) “崭露头角”阶段 |
(二) “孤独沉潜”阶段 |
(三) “一鸣惊人”阶段 |
(四) “开创流派”阶段 |
(五) “迈向本真”阶段 |
三、王崧舟教育智慧的形成基点——诗意语文 |
(一)诗意语文聚焦于母语的诗性品质 |
(二)诗意语文立足于文本的审美解读 |
(三)诗意语文倾向于教学的陶冶功效 |
四、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在语文课堂教学实践中的呈现 |
(一)有效确立课堂的教学内容,挖掘文本的精神文化意蕴 |
(二)灵活运用教学方法,透析静态文字中的动态生命 |
(三)巧妙使用教学语言,营造情境以激活学生的想象 |
(四)注意调控课堂教学节奏,机智应对课堂复杂情境 |
五、王崧舟的教育智慧在语文课外学习引导中的呈现 |
(一)在国学阅读中传承经典文化 |
(二)在地方文化中开发课程资源 |
(三)在《爱上语文》中打破对“语文”认识的思维定势 |
六、对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思考 |
(一)在追求教育智慧的道路上保有一份教育爱 |
(二)积淀学识涵养以促进教育智慧的生成 |
(三)思考钻研语文以生成语文的教育智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致谢 |
(8)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内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一、国外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二、国内模糊语义学研究综述 |
三、模糊语义学与翻译研究综述 |
第二节 《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综述 |
一、《唐诗三百首》翻译概况 |
二、《唐诗三百首》翻译研究概况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二章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
第一节 模糊语义学概说 |
一、模糊语义学的研究对象 |
二、语义模糊性的产生根源 |
三、模糊语义的基本特征 |
第二节 模糊语义学与翻译 |
一、模糊语义学对翻译过程的影响 |
二、翻译中模糊语义的显化和隐化 |
第三节 小结 |
第三章 词汇、句子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词汇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一、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 名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二) 数量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三) 动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四) 形容词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五) 副词的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二、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
(一) 词汇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
(二) 词汇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第二节 句子层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一、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 超常组合型 |
(二) 想象联想型 |
(三) 言外之意型 |
(四) 动态变化型 |
二、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策略 |
(一) 句子层语义模糊转换原则 |
(二) 句子层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第三节 小结 |
第四章 文化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历史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二、社会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三、生态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四、宗教文化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第二节 文化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一、异化译法 |
二、归化译法 |
第三节 小结 |
第五章 修辞层面语义模糊性与汉韩翻译 |
第一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分析 |
一、比喻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二、夸张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三、拟人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四、用典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五、双关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六、借代辞格语义模糊与汉韩翻译 |
第二节 修辞语义模糊汉韩翻译策略 |
一、对等译法 |
二、变通译法 |
三、批注译法 |
四、点义译法 |
第三节 小结 |
结论 |
参引文献 |
附录一:《唐诗三百首》部分模糊词汇汉韩翻译对照表 |
附录二: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附录三: 攻读博士期间出版教材目录 |
(9)基于专题学习的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研究意义 |
二、概念界定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
五、研究创新点 |
第一章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依据 |
一、基础理论依据 |
二、课程标准依据 |
三、语文教材依据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原则 |
一、教学目标具体化 |
二、教学内容整合化 |
三、教学过程探究化 |
四、教学方法灵活化 |
五、教学评价多元化 |
第三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策略 |
一、情境:语用体验的策略 |
二、主题:随需而教的策略 |
三、任务:读写一体的策略 |
四、成果:聚合创生的策略 |
第二章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设计示例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设计说明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设计内容 |
第三章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实施与反馈 |
第一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实施说明 |
一、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实施概况 |
二、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具体实施 |
第二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评价反馈 |
一、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评价 |
二、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反馈 |
第三节 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反思启示 |
一、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反思 |
二、初中语文边塞诗专题教学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文艺诗评 |
附录 B 小论文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一夜的工作》教学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东方民间文学教材编写与学科建设研讨会”综述[J]. 范宗朔,乌哈娜. 民间文化论坛, 2021(04)
- [2]基于PRECEDE模式下的珠海市流动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行为研究[D]. 徐薇薇. 遵义医科大学, 2021(01)
- [3]高中地理四版新教科书中优秀传统文化的比较研究[D]. 陈瑶.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国产电视剧动漫视听元素的叙事张力研究(2010-2020)[D]. 李晓丹.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5]部编版与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中红色文化传承比较研究[D]. 孙莹. 曲阜师范大学, 2021
- [6]王崧舟“诗意语文”教学理念与实践研究[D]. 马春梅.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2)
- [7]语文特级教师王崧舟教育智慧的研究[D]. 陈耀婷.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8]语义模糊视角下汉韩翻译研究 ——以《唐诗三百首》韩译本为例[D]. 张文丽. 北京外国语大学, 2021(09)
- [9]基于专题学习的初中语文边塞诗教学研究[D]. 欧佳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网络读书节目《一千零一夜》的传播创新研究[D]. 黄亚飞. 南昌大学, 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