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论文文献综述)
王景艳[1](2021)在《问题式学习(PBL)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研究》文中提出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作为新课程改革的一大特色和亮点,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与综合能力方面发挥着巨大的教学价值。而要将“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则需要借助科学的教学方法。作为最先起源于西方并风靡全球的问题式学习(PBL——Problem Based Learning),旨在通过创设真实且有意义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或小组合作探究的方式分析和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提高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与“综合探究”课的教学理念相契合,运用问题式学习开展“综合探究”课能够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一个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充分发挥“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价值。因此探讨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在教育实习和调查的基础上对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所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深入剖析,进而研究制定出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有效运用的措施,以期为广大一线政治课教师科学运用问题式学习进行“综合探究”课教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全文包括五章内容: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概述了本选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等;第二章主要阐述了问题式学习和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相关概念、特征及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等内容;第三章主要分析了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现状,包括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等内容;第四章主要提出了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有效运用的措施:落实学校、教师、学生各方面责任,统筹准备、实施、评价各阶段安排;第五章为实际教学课例,既是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实际运用与展示,更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范例。
莫婉萍[2](2021)在《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文中指出生命教育关注学生鲜活的生命,关乎到学生的健康生活,帮助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青少年时期的教育与成长环境,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2017年第三季度起,教育部推出的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被大力推广到初中政治课堂,该部编版教材彰显着生命教育的主题,扩充了生命教育的内容,提升了生命教育的地位。本课程贯彻着生命教育的理念,而教学设计正是落实生命教育理念的重要抓手,承担着教学理论转化为教学实践的使命,教师也应为学生营造具有生命意义的课堂。本研究从初中《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切入,探索开展生命教育的重要价值,调查教学设计中生命教育的实施现状,并对教学设计中的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和教学评价五个环节落实生命教育提出优化策略,使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坚定生命教育理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除绪论外,本研究正文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有关生命教育的理论概述。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及教学设计进行内涵解读,明确基本概念;强调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重要价值,突出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特色和生命特色,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第二部分是对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分析,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以及访谈,了解在实际的教学设计中生命教育理念的落实情况,保证本文的真实性和客观性。第三部分是对生命教育理念下的教学设计提出可操作的方案。针对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现状提出优化策略,使生命教育由理论向实践迈出关键一步。
徐钰琪[3](2021)在《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命教育对于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正确价值观的培养以及整体素质的提升等各个方面都具有重要作用。尤其是七年级学生,他们刚升入初中,正处于心智尚未成熟、易受外界不良因素干扰的阶段,是青少年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时期。而语文作为一门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学科,可以帮助教育者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从而树立学生生命意识,逐渐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与价值观。因此,本论文致力于对生命教育在七年级语文教学的渗透策略进行探究。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首先是绪论部分,主要是介绍本文的选题缘由、研究意义、研究现状及研究方法。其次是主体部分,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主要是对生命教育进行内涵界定并大致梳理其发展历程,对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应用的主要依据进行阐述。第二章通过选取信阳地区市、县、乡三所中学,以七年级语文学科的师生为主要对象进行调查,秉持着调查样本的科学性、代表性以及准确性的原则,随机抽取了部分师生分别进行访谈和问卷,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合理有效地梳理与总结。调查结果显示,七年级师生整体上对于生命教育的认知不足,具体表现在:部分教师对生命教育的认知不到位,缺乏过硬和专业的生命教育素养和生命教育实践经验;部分学生对于生命的独特性及人生价值认知模糊,他们的学习目的和方式存在偏差。第三章主要从教师与学生两个不同的主体来探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的有效策略。其中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生命教育时应遵循“尊重自然性、生活性、人文性”的教学原则,还应将学思行结合提升自身生命教育素养,并注重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学生则应主动在“对话”中丰富自身情感体验,从而在快乐学习中获得生命的成长。第四章则通过列举相关教学案例,来为生命教育在语文课堂中的实际应用提供一些参考。最后是结语部分,主要对本文的相关研究与分析进行一个概括和总结。
王福军[4](2021)在《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一种崇高的文化思想,是黑龙江人民在革命和建设的历史进程中所形成的精神产物。它体现了黑龙江人民坚定的理想信念、优良的政治品格、优秀的文化传承、良好的精神风貌和执着的价值追求,是一系列优秀精神的整体体现和智慧结晶。包括黑龙江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所形成的东北抗联精神,在开发建设北大荒苦难而壮丽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北大荒精神,在大庆油田大会战艰难险阻的条件下创造的大庆精神和铁人精神,在黑龙江革命、开发、建设等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闯关东精神、东北小延安精神、大兴安岭精神、马恒昌小组精神、马永顺精神、哈尔滨城市精神、抗疫精神等共同构成了具有黑龙江地域特色的精神资源体系。这些精神在时代变迁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慢慢的成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重要内容,成为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不可或缺的文化精神产物。当前,我国已开启第二个百年目标奋进的新征程,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成为首要的战略任务。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了中国未来发展的宏伟蓝图,指明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前进方向。为此,加强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充分认识和把握其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总结和提炼基本特征和时代价值,探索弘扬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路径和方法,对于构筑中国精神、汇聚中国力量、展现中国价值,推动龙江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奋力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一共分为六章内容。第一章主要讲的是课题研究的背景,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梳理研究现状,阐述相关核心概念,概括相关研究内容,阐明课题研究的方法、思路和创新之处;第二章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溯源进行梳理总结;第三章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具体体现作了深刻阐释。在此基础上凝练和升华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第四章系统分析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精准把握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民族性和时代性,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参考;第五章通过对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的论述,强化黑龙江优秀精神与时俱进的精神品质,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代引领;第六章通过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分析,全面论证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深刻阐明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原则,在借鉴他人成果的基础上,深入阐述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文章试图从新的内容、新的思路、新的视角对黑龙江优秀精神产生、发展和弘扬进行必要研究,目的是将黑龙江优秀精神理论研究不断深化,为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与培育提供新思路、新方法和新策略。将黑龙江优秀精神内化为龙江振兴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曲平[5](2020)在《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学需要创新,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我国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提倡从20世纪80年代起延续至今,教师教学中依旧存在未有效落实创新教学,创新教学意识淡漠、理念不足,创新素质欠缺等诸多问题,这使得对教师创新教学的持续深入研究尤为必要。且由于小学阶段是学生接受系统教育,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重要阶段;语文教学又是小学教学基础中的基础,兼具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综合性教学内容与特点,这些也使得我们对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相关研究尤为重要。因此,本研究以创新教学为出发点,探究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政策、文献的梳理与分析,确定采用访谈法、课堂观察以及问卷调查法探究Q市M小学和J市D小学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首先,通过教师访谈,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现行的课堂教学方式;他们对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其认为的语文创新教学的应然;他们在教学实践中的创新实然;影响他们创新教学的因素;他们对未来语文教学中想要做出的创新努力以及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期望等。其次,通过课堂观察,进一步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在课堂中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他们是否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真正落实于实际的教学施行中。最后,对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一方面,通过教师问卷再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的创新教学动机、创新教学的自我效能感以及具体的创新教学行为,以更全面地探析他们进行创新教学的影响因素、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以及他们对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自我认知。另一方面,通过学生问卷再更客观地了解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施行现状,了解学生对其语文教师实际课堂创新教学表现的评价。研究结果显示:这两所小学语文教师有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误解与不足;未将他们对创新教学的理解落实于教学实践;缺乏创新教学实效甚至未有教学创新等诸多问题。本研究进行相应的归因分析:一是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包括国家宏观方面教育教学政策与制度,教学改革与要求等与创新教学相关的具体教学指导;学校方面创新教学氛围的营造、条件的供给等的缺失;二是教师自身创新教学素质的欠缺;三是教学主体——学生,其个体差异、创新学习能动性方面的不足等,影响了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由此,本研究提出针对性的教学优化策略与建议:一是国家宏观教学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更多的创新教学指导;二是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的环境氛围条件;三是教师多方面自主提升创新教学专业素质,优化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本研究期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为促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积极探索与重视,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完善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认知理解,切实优化落实创新教学实践,营造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良好氛围;提升教师培养、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学习质量的能力等,提供一些具有参考价值的内容。
任越群[6](2020)在《初中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生成性研究》文中提出现代散文是一种极具弹性的文体,也是初中语文教材中常见的一种文体。现代散文教学内容选取的是否科学、合理与语文教学质量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关联,同时也关乎着能否有效的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教学过程应当是一种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动态的多维度过程,互动、开放的课堂往往资源性也相对较强。于是,生成性教学便成了当前课改的主流。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其主要的特点是“空白”空间较大,通过生成性教学,可以为学生创造巨大的想象空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散文课堂教学中的生成性内容,有助于在教学中实现学生对散文的深层理解,同时也补充了课堂教学预设中的不足,所以将生成性教学应用于散文教学中具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价值。本文以初中语文教材中的现代散文为依托,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等方法研究出当前散文教学内容确定的依据以及教师在散文教学内容的生成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对其进行原因分析,结合教学案例,探索了散文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实施策略,从而为进行现代散文教学的一线语文教师提供正确的理论指导与相应的实践操作,以此来实现在散文课堂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式实施教学内容,从而使学生的语文素养水平能够得到显着的提升,更好地促进语文教学的发展。
乔明杰[7](2020)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应用研究 ——以XXX高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生成性资源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即时生成的益于学生成长进步、能够引起老师重视并转化为教学因素的各种资源。在课堂中生成性资源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它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这不仅为教师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准备了条件,还为教师形成自己的教学艺术风格提供了契机。就高中思想政治而言,这是一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学科,发挥着其他学科无法替代的作用。为进一步贯彻国家教育方针、落实素质教育,培养适应新世纪发展的人才需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提升生成性教学资源的应用效率显得尤为重要。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在被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遵循开放性原则、思想性原则和实践性原则,之所以这么讲,是因为作者通过实际课堂观察总结得出其本身具备偶发性、联系性、创新性一系列特性,这是应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内在要求。然而,在实际应用高中思政课堂生成性资源时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体现为课前师生开发意识淡薄,运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欠缺;课堂中教学轻预设与轻生成并存;课后对生成性资源的应用问题反思不足。探究缘由,主观、客观因素“功不可没”,具体细说深受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没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与时俱进。若想要在高中思想政治课堂上促使生成性资源发挥事半功倍的效力,提升应用生成性资源的策略,先从课前转变观念,促进双方共同进步分析,要求教师在转变观念应用学生资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评价多元化;再从课堂进行时巧用“预设”促进“生成”分析,教师应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准备应对预案;最后课下从教学反思着手分析,教师要勤于反思、总结成败之处,多加学习、增强教育机智。当前,关于高中思想政治课堂应用生成性资源的研究仍有一定的局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内心足够重视,才能为教师高效应用生成性资源提供丰富的养分。
张冀[8](2020)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强化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专门研究,既是关注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正视问题不足的客观要求,又是立足当下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相对薄弱、深思理论内核的题中之义。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强调新媒体、新技术在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运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是校园新型主流媒体之一,已经成为高校传播信息与学生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擅于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牢牢把握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然趋势,积极凭借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这一鲜活载体,深入发掘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思想政治工作的传统优势与信息科技有机融合,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在新时代彰显吸引力、亲和力,是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应有之义。由此,本文主要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问题、功能类型、问题成因、规范要求、实践路径等问题展开研究。第一,理论前提。理论分析是支撑论说的学理依据,本文分别对微信公众平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概念、发展历程、内涵特征,以及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内涵等进行学理审思。从马克思主义的交往理论、灌输理论等,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论、接受论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关重要论述,以及传播学等相关学科理论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给予理论阐释。从理论高度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系统论证分析,彰显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的必要性、可行性与迫切性。媒介在不同时代都充当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与载体,传播社会主流意识形态是其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具有典型的意识形态属性和媒体属性,展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时代之需,为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提供内容承载与技术支撑,思想政治教育者亟需掌握新媒体新技术,将其打造成价值引领、凝聚共识的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第二,功能形态。提炼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六种类型,即以思想政治教育的认知功能、导向功能、服务功能、互动功能、开发功能、凝聚功能的类别得以展现。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坚持与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让大学生“多维度”地认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丰富平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资源库,为大学生提供推送服务、查询服务与咨询服务,实现教育双方的实时互动、平等互动与多元互动,激发学生兴趣、激活学生潜能,促使大学生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关心国家、政党、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助推全体大学生对伟大中国、伟大民族、伟大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华文化的认同,夯实大学生的思想基础,凝聚大学生的政治共识,推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第三,现实依据。指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问题及成因。本文以省内126所高校微信公众平台为调查对象,系统梳理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阵地样态与内容建设,了解关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开通状况、定位介绍、栏目设置以及运营主体、运营人员、运营推送等情况,对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事件进行系统分析。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仍然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运营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认同不高、思想政治教育栏目十分欠缺等问题,其高校缺乏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大学生对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认知不足、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平台推送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形式缺乏创新性转化、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主要制约因素。第四,对策建议。本文从宏观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在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以“互动交流为支点”的理念宗旨下,在主导性与多样性、灌输性与启发性、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遵循中,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洞察大学生的价值诉求、明晰新时代的价值趋向,以理想信念教育、红色革命文化与中华优秀道德教育为目标指向助推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本文从具体层面,提出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强化政治素养、加强业务学习、实施名师计划、发挥全员作用的高校微信公众平台队伍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前提所在;培育学生新媒介素养、培养学生意见领袖、提升学生信息鉴别力、激发学生自我教育意识的学生素养提升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关键所在;创新推送类型、重视标题制作、构建话语内容、打造主流栏目的内容建设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重点所在;健全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评估体制、协调机制是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保障所在。此外,与本研究相结合,笔者创建并运营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以检验自己的分析或得到新的启发。作为附录,笔者把它放在最后,以作参考。
杨佳佳[9](2020)在《活力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K市g校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如今时代,经济飞速发展,信息广泛流通,知识更新的速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的,是要在21世纪构建起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此来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展示个性。素质教育是着眼未来、符合新时代发展需求的教育改革的指引与方向标。为了进行素质教育改革,在教学方面引进活力课堂概念与方法,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同时改善师生关系,打造教育发展新时代中的活力新课堂。中职教育是在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培养技能型人才,是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主体,因此中职教育中素质教育的改革贯彻与落实,对于培养新一代技能型人才、优化我国新时代人才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将活力课堂引入中职教育,改善我国中职教育课堂现状,提高中职教育质量,有利于中职学生的素质提升与全面发展。然而目前中职教育中活力课堂实践成效并不明显,中职教育活力课堂开展仍旧存在一定问题。为此,本研究立足于中职语文活力课堂,运用文献综述法、逻辑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数据统计法、教学实践法分析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开展现状。研究发现:目前中职语文活力课堂中活力不足,学生的参与度不高,教学方式单一,师生关系有待改善。故基于既有活力课堂相关研究、人文主义心理学、构建主义心理学等进行中职语文活力课堂教学实践,对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优化策略进行研究。研究实践结果表明,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效果:1、学生语文成绩占年级组前50%的人数从7人上升到18人,语文成绩明显提升;2、喜欢语文学科的学生由34.1%上升到95.4%;3、因为兴趣而学习语文的学生实践前后由9.7%上升到26.8%;4、由于认识到了语文学科的现实生活价值而进行学习的学生实践前后由5.1%上升到7.3%;5、针对课堂上教师讲授的语文知识,能够掌握的学生越来越多,并且掌握程度也在相应提高,由实践前的33.1%增加到实践后的63.4%;6、更多的同学认识到语文素养在教学目标中的意义,由实践前的4.9%上升到了实践后的61.1%,增加了56.2%;7、实践前同学们即使在课上有与老师不同的意见时,46%的同学都会不了了之,实践后只有4.9%。实践前愿意主动解决的同学有53.6%,实践后上升到95.1%,有41.5%的同学加入到主动解决问题的行列,实践结果表明,活力课堂教学方式成效明显,能够改善中职语文课堂教学现状,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开展具有实践意义。
王龙翔[10](2020)在《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课程提出,“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随着高中语文课改的深入,学生的个人感悟和主体意识越发受到重视和关注,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更是成为学生语文素养提高的重要保证。因此,传统的高中语文课堂需要改善高中语文教学中知识的重复记忆,以及机械地解读文本,忽视学生个性特征等问题,用一种生成性的理念指导高中语文教学便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但由于高中语文的应试化倾向严重,相对应的教学理念落后、生成性的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等原因,目前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普遍缺乏生成性,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课堂教学的低效或无效。同时,广大的语文教育工作者也意识到光靠语文的丰富性以及高中生的特点就能决定完美的课前预设是不可能的,高中语文的课堂本身就存在更多的可能性。这就需要我们不断的思考一些问题,应该怎样去理解生成性教学?怎样去理解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生成性教学有什么优势?我们应该实施怎样的策略,又该往哪里发展?因而,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实践的研究不仅有理论意义,更有实践价值。文章由绪论、主体和结束语三大部分构成。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缘起,解释说明研究思路,分析国内外相关研究背景以及使用的研究方法。主体由六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相关概述。首先,分析了“生成”一词的含义,解析了生成性教学的含义。其次,提出并深入分析了高中语文生成性教学的灵活性、体验性、开放性、创造性四种特征。第二部分是分析阐述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从生成性哲学思维、建构主义理论、人本主义理论以及后现代主义理论四种不同的理论来为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提供理论依据。第三部分主要论述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既有利于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又能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还能促进语文教师能力发展,与此同时提升学生个体创造意识第四部分是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通过实际调查和研究,举出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现状问题,并从社会、学校、教师以及学生四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入剖析。第五部分主要论述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原则。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遵循生成性课堂的原理和特点,具备开放性、差异性以及发展性的实践原则,以便更好的指导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具体建构。第六部分主要论述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首先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要在观念更新与教育支持中生成,深层理解高中语文新课标,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其次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要在灵活预设与弹性备课中生成,积极关注高中生的生活体验;再次是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要在开放课堂与师生对话中生成,通过教师的引导以及情境的创设,重点把握设问,抓住分歧,让课堂在生成中升华;最后是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要在课后反思与总结优化中生成,积极记录反馈与评价,深化自身能力,促进下一次课堂更优的生成。结束语,总结梳理全文观点,希望对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提供一些思维范式和实践指导,助益高中语文教学的发展。
二、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论文提纲范文)
(1)问题式学习(PBL)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研究现状 |
(二)研究述评 |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问题式学习及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概述 |
一、问题式学习概述 |
(一)问题式学习的含义 |
(二)问题式学习的特点 |
(三)问题式学习的基本流程 |
(四)问题式学习的理论基础 |
二、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概述 |
(一)“综合探究”的内涵 |
(二)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界定 |
(三)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特点 |
(四)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的教学价值 |
三、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运用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
(一)必要性 |
(二)现实意义 |
第三章 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运用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一、调查设计与实施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问卷、访谈设计 |
(四)调查实施情况 |
二、取得的成效 |
(一)学生课堂参与的积极性较高 |
(二)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帮助 |
(三)学生搭建起了较为完整的单元知识体系 |
(四)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
三、存在的问题 |
(一)“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准备阶段的问题 |
(二)“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实施阶段的问题 |
(三)“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评价阶段的问题 |
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学校层面的原因 |
(二)教师层面的原因 |
(三)学生层面的原因 |
第四章 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有效运用的措施 |
一、落实各方面责任,筑牢“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基础 |
(一)学校:提供教学保障 |
(二)教师:增强智力支持 |
(三)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 |
二、统筹各阶段安排,提高“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实效 |
(一)准备阶段:充分准备,合理规划 |
(二)实施阶段:精准实施,有序推进 |
(三)评价阶段:科学评价,以评促教 |
第五章 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实例——以《回看走过的路 比较别人的路 远眺前行的路》为例 |
一、“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准备阶段 |
(一)教学前期分析 |
(二)教师课前准备 |
(三)学生课前准备 |
二、“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实施阶段 |
(一)导入 |
(二)讲授 |
(三)小结 |
三、“综合探究”课问题式学习评价阶段 |
(一)学生自评 |
(二)组内互评 |
(二)教师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A 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运用的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问题式学习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运用的现状访谈调查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2)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本文创新之处与研究方法 |
(一)创新之处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理论概述 |
一、生命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内涵解读 |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生命教育 |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 |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特征 |
(一)主体性 |
(二)动态性 |
(三)创造性 |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理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生命哲学理论 |
(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
(三)西方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 |
四、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的重要价值 |
(一)有利于课程实现生命教育使命 |
(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生命观 |
(三)有利于教师提升生命教育智慧 |
第三章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现状调查及分析 |
一、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取得的成效 |
(一)进一步关注了生命教育的意义 |
(二)进一步探索了生命教育的策略 |
(三)进一步开发了生命教育的资源 |
二、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存在的问题 |
(一)教学背景分析呈现淡漠化 |
(二)教学目标设计呈现工具化 |
(三)教学内容组织呈现空洞化 |
(四)教学活动设计呈现规训化 |
(五)教学评价设计呈现短视化 |
三、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教师的生命教育态度不坚定 |
(二)教师的生命教育能力不扎实 |
(三)家校对生命教育的监督不力 |
第四章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优化策略 |
一、依据生命的规律分析教学背景 |
(一)把握课标的生命教育定位 |
(二)整合教材中生命教育内容 |
(三)考虑学生生命成长的特点 |
二、着眼生命的价值构建教学目标 |
(一)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 |
(二)聚焦学生的行为变化 |
三、关注生命的需要组织教学内容 |
(一)立足学生经验选择教学内容 |
(二)立足成长特点组织内容线索 |
(三)立足学生关注设置重点难点 |
四、凸显生命的灵动设计教学活动 |
(一)创设体验性情境 |
(二)设计层次性问题 |
(三)安排探索性活动 |
五、立足生命的发展设计教学评价 |
(一)关注学生生命的整体性 |
(二)关注学生生命的动态性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现状(教师卷) |
附录2 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3)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依据 |
第一节 生命教育 |
第二节 生命教育与我国教育改革要求的契合 |
第三节 生命教育与语文学科的关系 |
第四节 七年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特殊需求 |
第二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与成因 |
第一节 现状调查及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问题及成因分析 |
第三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 |
第一节 生命教育融入语文教学应遵循的原则 |
第二节 学思行并重,提升教师生命教育素养 |
第三节 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贯穿生命教育 |
第四节 学生应主动在“对话”中获得生命的成长 |
第四章 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案例举隅 |
第一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单篇课文教学 |
第二节 生命教育指引下的群文阅读教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A:七年级语文教师访谈提纲——生命教育在语文教学中的渗透现状 |
附录 B:七年级学生对于生命教育认知调查问卷 |
致谢 |
(4)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4 研究的相关概念 |
1.4.1 优秀精神 |
1.4.2 中国精神 |
1.4.3 区域精神 |
1.4.4 黑龙江优秀精神 |
1.5 研究思路、方法和创新点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方法 |
1.5.3 创新之处 |
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形成基础 |
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基础 |
2.1.1 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思想来源 |
2.1.2 中国共产党革命精神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理论支撑 |
2.1.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引领 |
2.1.4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文化根基 |
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实践基础 |
2.2.1 救国图强的革命运动 |
2.2.2 开疆拓土的生产实践 |
2.2.3 艰苦卓绝的支援建设 |
2.2.4 先进人物的示范引领 |
2.3 本章小结 |
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和科学内涵 |
3.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集中体现 |
3.1.1 东北抗联精神 |
3.1.2 北大荒精神 |
3.1.3 大庆精神 |
3.1.4 铁人精神 |
3.1.5 大兴安岭精神 |
3.1.6 闯关东精神 |
3.1.7 其它黑龙江优秀精神 |
3.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科学内涵 |
3.2.1 忠贞报国、勇于献身的爱国奋斗精神 |
3.2.2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艰苦创业精神 |
3.2.3 尊重科学、讲究实效的求真务实精神 |
3.2.4 自强不息、一往无前的开拓进取精神 |
3.2.5 胸怀全局、富国强民的顾全大局精神 |
3.2.6 淡泊名利、忘我工作的无私奉献精神 |
3.3 本章小结 |
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和主要功能 |
4.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特征 |
4.1.1 鲜明的地域性 |
4.1.2 广泛的包容性 |
4.1.3 艰苦的开拓性 |
4.1.4 奉献的无私性 |
4.1.5 优秀的传承性 |
4.1.6 先进的时代性 |
4.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主要功能 |
4.2.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凝聚功能 |
4.2.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激励功能 |
4.2.3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整合功能 |
4.2.4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育人功能 |
4.2.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导向功能 |
4.3 本章小结 |
5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 |
5.1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历史地位 |
5.1.1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
5.1.2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的历史发展 |
5.1.3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繁荣龙江文化的内在动力 |
5.1.4 黑龙江优秀精神是促进龙江振兴的重要支撑 |
5.2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时代价值 |
5.2.1 实现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力量源泉 |
5.2.2 丰富和发展中国精神的时代要求 |
5.2.3 当代人民核心价值观的引领路标 |
5.2.4 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使命担当 |
5.2.5 鼓舞人民建设新龙江的精神动力 |
5.3 本章小结 |
6 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弘扬和培育 |
6.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
6.1.1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必要性 |
6.1.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紧迫性 |
6.2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原则 |
6.2.1 历史性与时代性相结合 |
6.2.2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
6.2.3 全局性与区域性相结合 |
6.3 弘扬和培育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基本路径 |
6.3.1 推进黑龙江优秀精神的研究与阐释 |
6.3.2 聚焦黑龙江优秀精神的塑造与实践 |
6.3.3 建立黑龙江优秀精神弘扬培育机制 |
6.3.4 纳入各层级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件 |
(5)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新时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对创新教学的要求 |
2.语文新课标对语文课堂创新教学的要求 |
3.小学语文教师进行创新教学的紧迫性 |
4.个人的研究兴趣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趋势 |
1.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2.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3.对已有研究的述评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特点及价值 |
(一)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内涵 |
(二)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特点 |
1.创造性 |
2.研究性 |
3.智慧性 |
4.生成性 |
5.民主性 |
(三)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价值意义 |
二、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的研究分析 |
(一)研究设计 |
1.研究目的 |
2.研究对象及内容 |
3.研究工具 |
(二)研究实施 |
(三)研究结果的分析与讨论 |
1.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分析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讨论 |
三、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的问题 |
(一)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存在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存在误解 |
2.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不足 |
(二)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与施行存在不一致的问题 |
1.教师对创新教学准备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2.教师对教学资源创新利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3.教师对教学内容创新设计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4.教师对教学方法创新运用的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5.教师对创新教学评价的认知理解与施行的不一致 |
(三)教师对创新教学的施行存在问题 |
1.教师重教轻学,缺乏实质创新 |
2.创新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实效 |
四、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中存在问题的归因分析 |
(一)创新教学环境的缺失 |
1.国家宏观教学要求的偏失 |
2.学校创新氛围条件的薄弱 |
(二)教师创新教学素养的欠缺 |
1.教师教育教学理念的落后 |
2.教师自我教学反思的淡漠 |
3.教师创新教学素质的缺乏 |
(三)学生个体能动性的不足 |
1.学生个性差异的束缚 |
2.学生学习能动性的缺位 |
五、小学语文教师创新教学的优化策略与建议 |
(一)国家宏观要求具体明确,给予教师创新教学指导 |
1.创新教学内涵的正确清晰定位 |
2.新课改与新教材的切实明晰指引 |
3.教育考试制度的适时有效调整 |
(二)学校完善组织创新联动,营造创新教学氛围条件 |
1.创设良好的创新教学环境 |
2.完善教学资源条件的供给 |
3.改善教师评价与奖励体制 |
4.减轻教与学的双重压力 |
(三)教师自主创新提升,优化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 |
1.增强创新教学意识及理念 |
2.提高教师的创新教学素养 |
3.生成具体的创新教学实践 |
4.强化教师的学生主体意识 |
5.加强教师的自我教学反思 |
6.形成个性的教学艺术风格 |
六、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二 课堂观察记录表 |
附录三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四 教师调查问卷 |
致谢 |
(6)初中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生成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五)创新之处 |
一、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确立的依据 |
(一)依据语文课程标准 |
(二)依据学生学情 |
(三)依据现代散文的文体特性 |
(四)依据初中语文教师个人素质 |
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中预设与生成的辩证关系 |
(一)预设是生成的前提和基础 |
(二)生成是预设的升华和超越 |
(三)预设与生成相辅相成,辩证统一 |
三、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问卷调查 |
(二)调查结果分析 |
(三)初中散文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存在的问题 |
1.预设的教学内容缺少规范性和层次感 |
2.散文文本的个性化特征被忽视 |
3.教学内容的预设淡化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
4.教学内容的预设过于绝对,忽略生成 |
5.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存在盲目性 |
6.生成内容偏离文本,具有任意性 |
(四)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1.教学目标缺乏某一篇文本的独特价值 |
2.文体意识的淡化 |
3.对散文不同类型的认识略显模糊 |
4.忽视学情分析 |
5.教师自身因素约束 |
四、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生成性教学的有效呈现策略 |
(一)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精彩预设 |
1.目标预设,规定教学内容的方向 |
2.方法预设,落实教学内容的途径 |
3.过程预设,体现教学内容的实施思路 |
(二)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预设的呈现策略 |
1.引导学生披文入情,理解文章独特感悟 |
2.放手学生揣摩语言,品味独特言语形式 |
3.提高学生鉴赏能力,体味优美言语内容 |
(三)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的动态生成 |
1.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基于目标的内容生成 |
2.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基于文本的内容生成 |
3.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基于言语的内容生成 |
(四)初中现代散文教学内容生成的呈现策略 |
1.尊重差异,创设教学内容生成情境 |
2.抓住言语,优化教学内容生成设计 |
3.互文解读,拓宽教学内容生成内涵 |
4.追问敲打,提升教学内容生成深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应用研究 ——以XXX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
(一)选题背景 |
(二)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案例分析法 |
(三)实际观察法 |
(四)问卷调查法 |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一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概述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概念 |
(一)课程资源 |
(二)生成性资源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的类型 |
(一)偶发型资源 |
(二)错误型资源 |
(三)差异型资源 |
(四)疑问型资源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的意义 |
(一)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促进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
(三)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 |
第二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的理论基础、原则及特性 |
一、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的理论基础 |
(一)教育学理论基础 |
(二)心理学理论基础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二、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的原则 |
(一)开放性原则 |
(二)思想性原则 |
(三)实践性原则 |
三、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的特性 |
(一)偶发性 |
(二)联系性 |
(三)创新性 |
第三章 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基本情况介绍 |
二、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一)师生开发意识淡薄,运用课堂生成性资源的能力欠缺 |
(二)教学轻预设与轻生成并存 |
(三)对生成性资源的应用问题反思不足 |
三、当前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过程中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
(一)“应试教育”观念的影响 |
(二)没有正确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
(三)教师的综合素质需要与时俱进 |
第四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提升生成性资源应用的策略 |
一、转变观念,促进双方共同进步 |
(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 |
(二)教师应用学生资源 |
(三)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促进评价多元化 |
二、巧用“预设”促进“生成” |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
(二)留出一定的弹性空间 |
(三)准备应对预案 |
三、教师要做好教学反思 |
(一)勤于反思,总结成败之处 |
(二)多加学习,增强教育机智 |
第五章 高中思想政治课堂生成性资源应用的案例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资源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B:高中思想政治课生成性教学资源应用情况的问卷调查(学生调查问卷) |
致谢 |
(8)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与研究现状 |
1.1.1 研究意义 |
1.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3 研究述评 |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2.1 研究思路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创新 |
1.3.1 研究内容 |
1.3.2 预期创新 |
第2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学理探究 |
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界定 |
2.1.1 微信公众平台的定义阐释 |
2.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的内涵分析 |
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解析 |
2.2.1 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理解 |
2.2.2 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辨析 |
2.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内涵剖析 |
2.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理论基础 |
2.3.1 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 |
2.3.2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支撑 |
2.3.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指导 |
2.3.4 相关学科知识的理论借鉴 |
2.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践价值 |
2.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必要性分析 |
2.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可行性分析 |
2.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迫切性分析 |
第3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类别展现 |
3.1 认知功能 |
3.1.1 形式认知 |
3.1.2 内容认知 |
3.1.3 载体认知 |
3.2 导向功能 |
3.2.1 政治导向 |
3.2.2 思想导向 |
3.2.3 行为导向 |
3.3 互动功能 |
3.3.1 实时互动 |
3.3.2 平等互动 |
3.3.3 多元互动 |
3.4 服务功能 |
3.4.1 咨询服务 |
3.4.2 查询服务 |
3.4.3 推送服务 |
3.5 开发功能 |
3.5.1 感官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
3.5.2 在线交流,激活创新精神 |
3.5.3 思维训练,提升辩证素养 |
3.6 凝聚功能 |
3.6.1 传承优良传统,增进文化认同 |
3.6.2 塑造执政形象,强化政党认同 |
3.6.3 弘扬民族精神,提升民族认同 |
3.6.4 厚植爱国情怀,夯实国家认同 |
第4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分析 |
4.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阵地样态 |
4.1.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开通的普遍性 |
4.1.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定位的多元化 |
4.1.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栏目的个性化 |
4.1.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的共通性 |
4.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内容分析 |
4.2.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内容类型的多样性 |
4.2.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时政要点的差异性 |
4.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实成效 |
4.3.1 实名主体与运营主体各显其能 |
4.3.2 栏目设置与菜单设计有章可循 |
4.3.3 先进典型与特色内容深受青睐 |
4.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问题表现 |
4.4.1 思政力量投入不足,运营推送专业不强 |
4.4.2 平台定位认知不准,思政栏目服务欠缺 |
4.4.3 内容建设导向不够,思政内容认同不高 |
4.5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制约因素 |
4.5.1 平台的运营缺乏思政教育观念 |
4.5.2 学生对平台思政功能认知不足 |
4.5.3 教育双方对平台需求存在偏差 |
4.5.4 平台推送内容和形式创新不够 |
4.5.5 平台的机制建设弱化思政功能 |
第5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规范遵循 |
5.1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理念遵循 |
5.1.1 秉持“育人为本”的理念宗旨 |
5.1.2 坚持“学生主体”的本位回归 |
5.1.3 增强“互动交流”的协同意识 |
5.2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指导原则 |
5.2.1 坚持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2 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原则 |
5.2.3 坚持人文性与科学性相结合的原则 |
5.3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价值遵循 |
5.3.1 坚守激浊扬清的价值立场 |
5.3.2 洞察青年学生的价值诉求 |
5.3.3 明晰因时而进的价值趋向 |
5.4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目标指向 |
5.4.1 以坚定理想信念筑牢精神之基 |
5.4.2 以中华优秀道德涵养时代青年 |
5.4.3 以红色革命文化传承使命担当 |
第6章 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实践路径 |
6.1 加强队伍建设:以专业的“微”力量提升水平 |
6.1.1 强化政治素养 |
6.1.2 加强业务学习 |
6.1.3 实施名师计划 |
6.1.4 发挥全员作用 |
6.2 提升学生素养:以良好的“微”素养重塑自我 |
6.2.1 提升学生媒介素养 |
6.2.2 培育学生意见领袖 |
6.2.3 提升信息甄别能力 |
6.2.4 激发自我教育意识 |
6.3 加强内容建设:以丰富的“微”内容感召学生 |
6.3.1 创新推送类型 |
6.3.2 重视标题制作 |
6.3.3 创新话语体系 |
6.3.4 打造精品栏目 |
6.3.5 把握推送时机 |
6.4 健全保障机制:以完善的“微”机制引领发展 |
6.4.1 强化领导机制 |
6.4.2 规范管理机制 |
6.4.3 优化评估机制 |
6.4.4 健全协调机制 |
结论 |
附录 |
一、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应用范例 |
1.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构建 |
2.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运营 |
3.思想政治教育微信公众平台“明德e堂”的展望 |
二、省内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情况汇总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9)活力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K市g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导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及研究计划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内容 |
三、研究计划 |
第五节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文献综述法 |
二、问卷调查法 |
三、统计分析法 |
四、教育实践法 |
五、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活力课堂的概念界定与实施基础 |
第一节 概念界定 |
一、活力 |
二、课堂 |
三、活力课堂 |
第二节 语文活力课堂 |
第三节 活力课堂的实施基础 |
一、理论基础 |
二、现实依据 |
第三章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教学现状 |
第一节 调查问卷基本情况 |
一、调查目的 |
二、调查对象 |
三、调查问卷的结构 |
四、调查问卷的可行性分析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现状分析 |
一、学生基本信息分析 |
二、活力课堂现状分析 |
三、学生喜欢的课堂分析 |
第四章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实施策略与程序 |
第一节 策略 |
一、教学目标蕴含活力 |
二、教学内容蕴含活力 |
三、教学过程蕴含活力 |
四、师生关系蕴含活力 |
五、教学环境蕴含活力 |
第二节 程序 |
一、课前 |
二、课中 |
三、课后 |
第五章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实践 |
第一节 实践背景 |
一、实践对象 |
二、实践内容 |
三、实践过程 |
第二节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教学案例 |
一、实践教学案例一 |
二、实践教学案例二 |
第三节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效果分析 |
一、学习态度 |
二、学习能力 |
三、学科素养 |
四、学科期待 |
第四节 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教学反思 |
一、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教学的难点 |
二、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教学策略的完善 |
第六章 研究总结 |
第一节 研究总结 |
一、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现状总结 |
二、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施过程总结 |
三、中职语文活力课堂的实践与成效总结 |
四、中职语文活力课堂实践反思总结 |
第二节 研究反思 |
第三节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K市g校语文活力课堂开展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2:K市g校XX专业任务驱动法教学教案模板 |
附录3:K市g校XX专业二年级(三)班语文活力课堂实践前测调查问卷 |
附录4:K市g校XX专业二年级(三)班语文活力课堂实践后测调查问卷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1.促进高中语文课程革与新的需要 |
2.转变高中语文教与学方式的需要 |
3.培养高中生学习语文兴趣的需要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相关文献综述 |
2.国外相关文献综述 |
(四)研究方法 |
1.文献研究法 |
2.调查访谈法 |
3.理论分析法 |
4.案例分析法 |
一、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相关概述 |
(一)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概念界定 |
1.“生成”的涵义 |
2.生成性教学的涵义 |
(二)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特征 |
1.教学目标的灵活性 |
2.教学主体的体验性 |
3.教学情境的开放性 |
4.教学结果的创造性 |
二、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理论基础 |
(一)生成性哲学思维 |
1.注重过程 |
2.注重关系 |
3.注重创造 |
4.注重差异 |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1.主导“情境”创设 |
2.突出“协作”学习 |
3.发展“建构”能力 |
(三)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四)后现代主义课程观 |
三、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价值 |
(一)深化高中语文课程改革 |
(二)丰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 |
(三)促进语文教师能力发展 |
(四)提升学生个体创造意识 |
四、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现状及问题分析 |
(一)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现状调查 |
(二)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问题剖析 |
1.社会——孤落语文生成教学的土壤 |
2.学校——受困于语文应试化的浪潮 |
3.教师——缺乏驾驭语文生成的技巧 |
4.学生——不具语文课堂主体的意识 |
五、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原则 |
(一)开放性原则 |
1.用开放的心态和思维应对偶发事件 |
2.在开放的教学情境中融入真挚情感 |
(二)差异性原则 |
1.尊重个体主观感受 |
2.承认个体的差异性 |
(三)发展性原则 |
1.关注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 |
2.关注学生精神生活的发展 |
六、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的实践策略 |
(一)语文教学在观念更新与教育支持中生成 |
1.理解课标,更新理念 |
2.加大重视,合理评价 |
(二)语文教学在灵活预设与弹性备课中生成 |
1.掌握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
2.积极创造弹性教学设计 |
3.关注高中生的生活体验 |
(三)语文教学在开放课堂与师生对话中生成 |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
2.建构层级,把握设问 |
3.合作学习,互助生成 |
4.吃透教材,优化运用 |
(四)语文教学在课后反思与总结优化中生成 |
1.回顾课堂,及时反思 |
2.深化研究,精益求精 |
3.拓宽视野,提升素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读硕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发挥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动性使课堂教学焕发出生机(论文参考文献)
- [1]问题式学习(PBL)在高中思想政治“综合探究”课中的运用研究[D]. 王景艳.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2]生命教育理念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设计研究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教材为例[D]. 莫婉萍.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3]生命教育融入七年级语文教学的策略研究 ——以信阳地区为例[D]. 徐钰琪. 信阳师范学院, 2021(09)
- [4]黑龙江优秀精神研究[D]. 王福军. 东北林业大学, 2021(09)
- [5]小学语文教师对创新教学的理解及施行状况研究[D]. 曲平.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
- [6]初中现代散文的教学内容生成性研究[D]. 任越群. 鞍山师范学院, 2020(01)
- [7]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生成性资源的应用研究 ——以XXX高中为例[D]. 乔明杰. 河南大学, 2020(02)
- [8]高校微信公众平台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研究 ——以四川省高校为例[D]. 张冀.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9]活力课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以K市g校为例[D]. 杨佳佳.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高中语文生成性课堂教学实践的研究[D]. 王龙翔.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