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对职业高中文化课水平统测的几点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唐彬[1](2021)在《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人种志研究 ——以C市H职校M班为例》文中研究表明
孟晓红[2](2020)在《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综合职业能力,在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这一界定明确提出了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应具有“职业能力”的要求。职业能力在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就业以及就业后转岗和再就业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培养中职学生的职业能力,使其毕业后即成为高素质的技术人才,是中职学校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本论文中的职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在成功完成某种职业活动中所必须具备的一种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不是几种能力简单相加,而是各种能力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和知识的有机地迁移。本研究以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阐述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和职业能力的要求,在实际调查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重点论述了职业能力培养的对策。本论文以中等职业学校职业能力的培养为研究主线,具体研究内容如下: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环境,以及该研究课题存在的意义,还介绍了本文研究的内容、研究目标和方法,对国内外研究情况进行了梳理,明确了核心概念思想,还分析了论文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等。第一章介绍了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职业能力方面的相关要求。明确了中职人才培养目标,阐述了人才培养目标与与职业能力之间的关系,分析了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第二章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本章节采取调查问卷的方式对中职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实际情况进行调查,指出其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为后文的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重要基础。第三章针对性的提出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的应对措施和实施方案。此部分是论文的核心部分,详细论述了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对策。最后,对论文进行总结与反思,归纳了论文的研究成果,并客观地指出研究中存在的不足,以及展望了未来相关研究工作的方向。
张章[3](2020)在《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职音乐教学研究 ——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文中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国家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前教育专业作为中等职业教育的重点特色专业,在培养优秀幼儿师资队伍过程中起到了基础性作用。音乐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科中的重要分支,作用不容小觑。中职教育具有实践性、技能性和服务性等特点,在提升就业率等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与此同时,中职教育仍存在着认可度低、实习实训情况不佳、社会服务功能单一等问题。通过对国内外研究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文献进行分析和梳理,发现现有研究大多从中职教育理论或音乐教学实践等方面进行阐述,而本论文研究创新性地运用SWOT分析法对中职音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中职音乐教学现状,对今后中职音乐教学起到理论性支撑作用,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价值性。本研究首先从宏观上对中职教育进行了整体概述,其次基于SWOT分析法对中职音乐教学现状进行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机遇(Opportunities)和挑战(Threats)分析,再次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调研对象进行了中职音乐教学的现状调研,最后得到了中职音乐教学的启示和建议。本论文研究理论意义是在学术领域中首次运用SWOT分析法进行中职音乐教学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在理论上对中职教育、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进行了有机交叉融合。在实践意义上,提升中职学前教育专业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培养优质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为安达市职业教育的未来高质量发展献计献策。
史真[4](2020)在《“汉语+”时代泰国孔敬府职业院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K职业院校和B职业院校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与世界各国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国际交往。因此除了以往对于汉语日常用语的学习需求之外,也驱动了对于一些与专门职业领域有关的汉语学习的需求,比如高铁、空乘等职业,因此“汉语+”时代应运而生。随着“汉语+”时代的到来,泰国一些职业院校也在常规汉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了针对性更强的“汉语+”课程,以满足学生对于汉语学习的专门需求。研究者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个案分析法、内容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以及访谈调查法,对“汉语+”时代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情况进行分析。本研究共包括六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包括选题缘起、选题意义以及研究现状。第二章为研究设计,包括本研究的框架与研究思路、关键概念界定、研究方法、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以及研究创新点。第三章、第四章和第五章为本研究的主体部分,研究者以泰国孔敬府K职业院校(以下简称“K职业院校”)和泰国孔敬府B职业院校(以下简称“B职业院校”)为个案,围绕两所学校“汉语+”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和汉语教师能力四个维度进行实地调查、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并对收集结果进行分析,得出科学、客观的结论,认为在“汉语+”时代下,应当积极推广“汉语+”教学,编写适用于不同专业的教材,提高教学内容与学生专业的相关度,并且对汉语教师进行相应的教学培训。第六章为结论部分。研究者结合实地考察、问卷调查以及访谈调查的结果,将两所个案学校的特点推广到泰国其他职业院校中,以期对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在课程设置、教材使用、教学内容和教师能力这四方面提供一定的启示和思考,同时也希望能够为“汉语+”时代职业汉语教学的顶层设计以及国际间汉语项目合作发展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作用。本研究创新点体现在研究领域和研究方法上。研究者针对“汉语+”时代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现状及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除了常规的问卷调查法和访谈调查法之外,还运用了田野实地调查法。上述方法使研究者能够更加充分地获取真实全面的一手资料,以期丰富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陈辰[5](2020)在《J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发展进程逐渐加快,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程度更加紧密,对于各项教育的改革步伐正在加快。中职教育是培养社会人才的重要渠道之一,中等职业教育的质量,决定着社会劳动者整体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已成为中国制造2025的关键性、基础性任务。中职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学校人才培养质量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教师培训是全面提高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影响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南京市J中职学校是一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但目前师资队伍存在着学历低、职称低的现状,教师在专业理论、实践能力、岗位经验等方面都亟待提升。而开展师资培训可以较好的提升教师素质、促进知识与技能的更新。因此,深入调查南京市J中等职业学校在师资培训过程中存在问题,分析产生的原因,并针对培训效果的提升提出合理的对策,可以对J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产生重要的意义。本文以中职学校师资培训作为选题背景,查阅了大量文献和资料以寻求理论支持,对本论文相关的核心概念进行了界定,并依据人力资本理论、教师终身教育理念、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成人学习理论作为论文的理论基础,对南京市J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开展研究。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J中职学校教师的问卷调研数据归纳了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中的现状和优势,梳理了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培训机会少且不均、参训教师起点较低、培训内容偏离需求、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培训结果缺少反馈、培训效果评价不佳。进而从政府、学校和教师自身三个角度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总结;最后针对问题根源,从改善外部环境与健全内部机制两个方向出发,对J中职师资培训提升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研究结论对于南京市J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具有较为实际的参考意义,也期待对相关中等职业学校的师资培训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
戎乘阳[6](2020)在《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文中提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提高农民素质、发展现代化农业的重要途径,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之一。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一步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具有区域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对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为新时代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农业农村人才支撑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这一背景,本研究以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为研究对象,在总结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类型、特点、运行机制及其经验的基础上,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探究,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完善对策,以期能为推进我国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提供理论借鉴。本研究共有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研究问题提出的背景和研究意义,对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阐释了研究的主要概念和相关理论基础,提出了本研究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部分着重对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状进行了梳理,在分析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必要性的基础上,对当前国内几种典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进行了整理,并对这些模式之间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第三部分重点阐述了现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成因,针对当前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现况,系统分析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导致相关问题的原因进行了剖析。第四部分主要研究了美国、日本、德国的职业农民培育典型模式,并梳理了这些国家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主要经验与启示。第五部分着重提出了进一步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相关策略,从政府、社会、农民和培育模式本身等多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王珊珊[7](2018)在《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文中指出严雪怡致力于我国职业教育事业60余年,作为教育事业家,他有着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作为教育理论家,他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在长期的职业教育实践和理论研究中,形成了既具有实践意义又具有理论价值的职业教育思想。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蓬勃发展,面临不少改革实践问题和关键理论问题。因此,有必要对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研究。论文主要内容以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为主线,从思想内涵和当代启示两个维度展开总结分析。在思想内涵上,介绍了其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三个阶段对其思想形成过程进行总结,包括:酝酿期、发展期和成熟期。梳理了每个阶段的理论研究成果并揭示了在不同阶段其职业教育思想的特点。从四个方面阐述了其思想核心,包括: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思想、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衔接思想、发展技术本科思想。其中,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是后三者教育思想发展的理论基础和根源。通过对这四个方面理论研究成果的总结归纳,详细阐述了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核心内容。在启示上,对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进行了总结评价,分析了其思想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指出其职业教育思想符合我国社会当前发展趋势并提出了三点启示:一是立足实践,超越实践,是职业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首要宗旨;二是“在真实环境中教学”、“在真实情景中学习”,是办好职业教育的关键;三是“使所有学生都成功”,是每个职业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论文最后对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指出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内涵丰富,需要进一步研究。
张冬雪[8](2018)在《分层教学在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人才培养质量将直接影响毕业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学校的声誉,影响到教师的生存价值和为教育服务的积极性。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而当前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的音乐教育表现出培养目标不明确、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教学方法陈旧、教学评价不完善等问题。正确应对所面临的问题,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本,以能力为核心”的职业教育理念,针对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学生的差异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提出实施分层教学模式,力求促进每个学生在音乐方面的最大化发展。本文从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调查和问题分析入手,以教育部颁发的《中等职业学校艺术课程教学大纲》为指导,结合本人三年支教经验,对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以及可行性进行研讨,并对三个层次的教学实施提出相应的策略。第一部分为引言。阐述了“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分层教学”课题的选题缘由、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综述、概念界定以及研究方法。第二部分是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分析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及问题,提出个人的解决思路。第三部分是从学生个体的特殊性,兴趣、志向的差异性以及社会需求的多样性三个方面阐明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第四部分从分层教学的可行性等三个方面对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实施分层教学进行实践总结。分析实施分层教学的可行性,提出方案,并给出实施意见。第五个部分是对个人支教的总结和对目前论文的深入研究提出的设想。
蒋洁蕾[9](2016)在《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重点高中制度是建国以来的一项至关重要的制度,深刻影响着我国高中的整体布局。历史上,该制度历经嬗变,几经存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也就是“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问题,根本上探讨的是重点高中制度利弊问题。那么“究竟重点高中制度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国家、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均对此有着差异性的认识。任何简单地回答“利大于弊”,“弊大于利”,还是“利弊相当”都不能全面反映该问题的复杂性、深刻性,唯有从多视角(历史的视角、国别比较的视角、实证调查的视角、理论的视角)去检视和梳理才能较为全面和系统地还原该问题本身,也才能从中找到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未来发展之路。有鉴于此,本文采用历史研究、比较研究、调查研究、理论研究综合考察“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首先,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梳理我国建国以来有关该问题的若干次争论,涉及政策、学界以及实践等领域在该问题上的看法和作为,以此还原该问题的历史面貌并规整出有关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核心争论焦点。其次,检视国际上与我国相类似的“重点高中”(德国文理中学、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美国学术高中)制度的演进、特征以及所面临的存废争论,比较三国“重点高中”制度模式的共性和差异,为我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出路提供国际视野和参考样本。再者,就现实各方(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非重点高中校长和教师,专家学者)对“要不要办重点高中”的各种看法及理由进行实证调查和比较。接着,运用理论思辨的方法对办重点高中的五大好处(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的合理性及其限度进行辨析。最后,在历史回溯、国际比较、实证调查、理论辨析的基础上,提出未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发展的若干条出路。论文的历史研究部分,回顾了建国以来我国重点高中制度演化的风雨历程,在此基础上,提炼概括出影响这一制度兴废的五个核心议题,即“是否富有效率?”、“是否体现因材施教?”、“是否培养出了精英人才?”、“是否有违教育公平?”、“是否发挥了示范性作用?”。国际比较研究部分,通过对德、英、美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历史与现状的分析,归纳总结出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五点共性和三种不同发展模式:德国始终坚持文理中学制度,通过精细化的制度设计来最大程度的减小文理中学制度的弊端,可用“公立”、“大众化”、“建‘立交桥’”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其特征;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模式可用“受制于党派”、“精英化”、“尊重传统”三个关键词来概括;美国学术高中制度可用“分类”、“专业化”、“特色化”三个关键词来概括。实证调查部分,围绕“究竟要不要举办重点高中”这一核心问题,对高中校长、教师、专家学者进行了个别访谈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重点与非重点高中校长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看法存一定的差异,越是“老牌”、“一流”的重点高中校长,越是倾向于赞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而非重点高中的校长则更倾向于废除重点高中制度;相对而言,重点高中的教师比非重点高中教师更倾向于赞同和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专家学者对重点高中存废问题的看法各异,呈现出多元化、理性化和复杂化的特征。理论透视部分,围绕五大关键词即“效率优先”、“因材施教”、“精英培养”、“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以前面历史研究、国际比较研究、实证调查研究获得的相关材料为依据,运用辩证思维、复杂思维、相对性思维的方法,从正、反两个方面,对举办重点高中可能的好处与潜在的危害进行剖析。研究表明,上述五个关键词所代表的每个辩护理由,都只有部分的合理性,都需要具体分析,都是有条件的。而且,五大辩护理由在逻辑上并不处于同一层面,并非同等重要。简而言之,“精英培养”是根本目的,其它四个方面“效率优先”、“因材施教”、“能力公平”、“示范性发挥”均属于手段的范畴。从重要性上看,假如“精英培养”落空、陷入虚假化,则其它四条理由均不能成立。基于这一判断,论文对当前我国重点高中是否“已经培养”或“正在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精英人才进行了基于事实的批判性分析,分析结果令人堪忧。基于上述四个部分的研究,论文最后得出的结论是:从短期看,我国重点高中制度仍将继续存在,但必须进行适当的改造和改良。改造、改良的总体方向是,重点高中必须摆脱和跳出现有的应试教育模式,真正走内涵式发展道理,不断探索精英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培养国家和社会发展真正需要的精英人才。从长远看,教育决策部门应当根据当今世界各国高中教育制度的发展潮流,从制度设计层面对现有的重点高中制度进行适时、适度、适切的改革。可能的变革路径包括:在保留重点高中制度的前提下,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建立不同类型的特色高中,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鼓励民间资本创办特色高中,尝试将公办重点高中转制为私立高中,改变公立重点高中一统天下的局面;在一些地区尝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建立综合高中制度;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生教育计划。
杨丽霞[10](2016)在《云南省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现状与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职业教育的兴衰牵动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决定着中国经济结构能否成功转型,人民生活水平能否改善,市场能否引导资源配置。自2012年至今,我国的经济进入了一个历史新阶段,经济深化改革发展需要高技术的职业人才来推动。高素质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是保障高技术人才的基础。但是目前我国职业教师专业理论知识薄弱,缺乏实践操作技能,教学方法落后,双师型教师比例极低。面对职业教育的改革,中职教师的师资能力亟待提高,而职后教师培训是提高教师水平较为高效的方法,所以研究中职教师职后培训是必要的而且是有意义的。本文主要采纳的研究法为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对当前中职教师培训理论和培训政策了解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曲靖市一区八县10所中职学校教师进行调研,对教师进行访谈。经过实证调查研究,笔者充分了解到中职教师培训的现状,培训中所存在的实际问题,并深度剖析原因,针对曲靖地区中职教师培训现状和存在问题提出改进策略。本次研究分为四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涉及研究背景,选题意义与研究实施方案;第二章论述了中职教师培训概念,本文的理论研究基础,中职教师培训政策和国内外文献综述;第三章介绍了本次研究调查问卷实施情况,通过曲靖市中职教师参与培训的情况调查,分析他们现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培训的需求,并深度剖析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问题存在的原因;第四章结合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现状,问题和需求,笔者对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提出建议:第一,完善中职教师培训内部机制;第二,加强中职教师培训外部环境建设;第三,提出激励机制提高中职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二、对职业高中文化课水平统测的几点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职业高中文化课水平统测的几点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本文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相关概念界定 |
(一)中等职业学校 |
(二)职业能力 |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 |
四、国内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相关研究分析 |
(二)国内相关研究分析 |
五、使用的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调查研究法 |
六、研究主要内容、研究视角和思路 |
(一)研究主要内容 |
(二)本文研究视角和思路 |
第一章 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的要求 |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一)中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 |
(二)中职学校人才培养规格 |
(三)培养目标与职业能力 |
二、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
(一)职业能力结构分析 |
(二)职业能力形成过程 |
(三)中职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
(一)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 |
(二)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培养规格 |
(三)中职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要求 |
第二章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 |
一、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
(一)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目的 |
(二)中职学校职业能力培养现状调查过程分析 |
(三)访谈提纲的设计及实施 |
二、中职职业能力培养调查结果分析 |
(一)企业用人过程中注重综合职业能力 |
(二)学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理解存在偏差 |
(三)中职学生自身对职业能力的期望越来越高 |
三、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
(一)对开展职业教育与职业能力培养工作认识不足 |
(二)职业能力培养目标认识不足,实践教学薄弱 |
(三)职业能力培养教学体系不健全 |
(四)缺少“双师型”教师 |
(五)没有建立完善的职业能力考评方式 |
第三章 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应对措施 |
一、树立专业思想,提升培养职业能力基础 |
(一)积极转变思想观念,重视学生职业能力培养 |
(二)正确引导中职学校学生树立正确的专业思想 |
二、对职业能力培养引起重视,重视学生的实践教学 |
(一)更新思想观念,重视实践教学 |
(二)完善实践教学的硬件建设 |
(三)以学生独立操作为主,强化实践技能 |
(四)以学生为本,教学方式多样化 |
三、强调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构建“工学结合”教学体系 |
(一)围绕职业能力要求构建课程 |
(二)以职业能力培养为中心设置课程内容 |
(三)课程实施情景化、活动化 |
(四)实施“校企合作”模式,实现职业能力特色培养 |
四、提高教师实践能力,打造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 |
(一)重视教师的在职培训 |
(二)鼓励专业教师获得“双师”证书 |
(三)重视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 |
(四)提升“双师型”教师的待遇 |
五、改变原有考评方式,构建以职业能力为目标的考评方式 |
(一)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出发点进行考评 |
(二)增强对学生技能形成的过程评价 |
(三)实施“双证书”制度 |
(四)合理的增加职业能力学分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3)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职音乐教学研究 ——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四、创新之处 |
注释 |
第二章 关于中职教育的概述 |
一、中职教育的相关概念 |
(一)中职教育 |
(二)中职教育中的学前教育专业 |
二、中职教育的典型性分析 |
(一)以促进就业为导向 |
(二)注重实用技能 |
(三)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
三、中职教育的发展现状 |
(一)专业结构布局 |
(二)师资队伍现状 |
(三)人才就业现状 |
四、中职教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一)公众认可度偏低 |
(二)实习实训效果不佳 |
(三)社会服务功能单一 |
注释 |
第三章 中职音乐教学的SWOT分析 |
一、中职音乐教学的优势(Strengths) |
(一)职教规模和体系逐步完善 |
(二)具有实用性和技能性 |
(三)一专多能型人才就业率高 |
二、中职音乐教学的劣势(Weaknesses) |
(一)学生音乐基础和师资力量薄弱 |
(二)教学模式与职业教育理念有偏差 |
(三)校内外实习实训存在弊端 |
三、中职音乐教学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
(一)国家和地方重视职业教育 |
(二)就业市场存在人才缺口 |
(三)“互联网+”时代提供资源平台 |
四、中职音乐教学面临的挑战(Threats) |
(一)社会观念存在认识偏差 |
(二)人才评价模式有待完善 |
(三)高学历人才挤占就业市场 |
注释 |
第四章 中职音乐教学的现状调研——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
一、安达市中职教育的SWOT分析 |
(一)安达中职教育的优势(Strengths) |
(二)安达中职教育的劣势(Weaknesses) |
(三)安达中职教育面临的机遇(Opportunities) |
(四)安达中职教育面临的挑战(Threats) |
二、调研基本情况 |
(一)学前教育专业概况 |
(二)研究目的 |
(三)问卷调查样本 |
(四)问卷检验 |
三、学生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一)学生专业素质 |
(二)学习兴趣 |
(三)教学方法与模式 |
(四)阶段性学习效果 |
(五)实习实训情况 |
(六)职业理念 |
四、教师访谈记录与分析 |
(一)教师访谈样本 |
(二)职业教育教师访谈记录 |
(三)学前教育教师访谈记录 |
五、小结 |
第五章 中职音乐教学的启示与建议 |
一、中职音乐教学的启示 |
二、中职音乐教学的建议 |
(一)建设“双师型”优质师资队伍 |
(二)倡导“校企合作工学一体”教学模式 |
(三)实行“1+X”证书制度 |
注释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4)“汉语+”时代泰国孔敬府职业院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K职业院校和B职业院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一、泰国汉语教学发展迅猛 |
二、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进入“汉语+”时代 |
三、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逐渐显露特色 |
四、研究者个人因素 |
第二节 选题意义 |
一、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 |
二、为泰国职业院校提供一定的借鉴 |
三、为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师提供一定的帮助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有关泰国汉语教学历史及现状相关研究 |
二、有关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情况相关研究 |
三、有关泰国职业院校汉语课程设置相关研究 |
四、有关泰国职业院校所用汉语教材及其存在问题相关研究 |
五、有关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内容相关研究 |
六、有关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师能力相关研究 |
七、有关“汉语+”时代相关研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框架与研究思路 |
一、研究框架 |
二、研究思路 |
第二节 关键概念界定 |
一、“汉语+”时代 |
二、职业院校汉语教学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文献研究法 |
二、田野调查法 |
三、个案分析法 |
四、内容分析法 |
五、问卷调查法 |
六、访谈调查法 |
第四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问题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问题 |
第五节 调查问卷与访谈提纲设计 |
一、调查问卷的设计与实施 |
二、访谈提纲的设计与实施 |
第六节 研究创新点 |
一、在研究领域方面 |
二、在研究资料方面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对两所学校“汉语+”教学情况实地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两所学校基本情况 |
一、K职业院校基本情况介绍 |
二、B职业院校基本情况 |
三、“汉语+”时代两所学校对华合作情况 |
第二节 对两所学校“汉语+”课程设置实地调查 |
一、对常规汉语课程设置实地调查 |
二、对“汉语+”课程设置实地调查 |
第三节 对两所学校“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实地调查 |
一、对常规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实地调查 |
二、对“汉语+”教材使用情况实地调查 |
第三节 对两所学校“汉语+”教学内容实地调查 |
一、对常规汉语教学内容实地调查 |
二、对“汉语+”教学内容实地调查 |
第四节 对“汉语+”课程教师能力实地调查 |
一、对教师能力及需求实地调查 |
二、对教师培养方式实地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对两所学校“汉语+”课程情况调查问卷统计与分析 |
第一节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统计与分析 |
第二节 对课程设置问卷调查 |
第三节 对教材使用问卷调查 |
第四节 对教学内容问卷调查 |
第五节 对教师能力问卷问卷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对两所学校“汉语+”教学访谈调查与分析 |
第一节 访谈设计 |
一、访谈提纲结构设计 |
二、访谈教师基本信息 |
三、访谈学生基本信息 |
第二节 对“汉语+”课程设置访谈调查 |
一、对课程设置必要性的访谈调查 |
二、对课程设置意义访谈调查 |
三、对课程设置原则访谈调查 |
第三节 对“汉语+”教材使用情况访谈调查 |
一、对常规汉语教材访谈调查 |
二、对“汉语+”教材访谈调查 |
第四节 对“汉语+”教学内容访谈调查 |
一、对常规汉语教学内容的访谈调查 |
二、对“汉语+”教学内容的访谈调查 |
第五节 对“汉语+”教师能力的访谈调查 |
一、对教师能力访谈调查 |
二、对教师培养方式访谈调查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对“汉语+”时代泰国职业院校汉语教学分析与思考 |
第一节 对“汉语+”课程设置的分析与思考 |
一、应该优先推广“汉语+”课程 |
二、应该提高“汉语+”课程地位 |
第二节 对“汉语+”教材的分析与思考 95一、教材编写应该体现职业院校特色 |
一、教材编写应该体现职业院校特色 |
二、教材编写应该满足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动机 |
三、教材编写应该注重时效性 |
第三节 对“汉语+”教学内容的分析与思考 |
一、教学内容应该注重实用性 |
二、教学内容应该立体化 |
三、教学内容应该不断调整 |
第四节 对“汉语+”教师能力的分析与思考 |
一、教师应该提高专业能力 |
二、教师应该提高自主学习和反思能力 |
三、应该为“汉语+”教师提供针对性培训 |
第五节 关于“汉语+”教学的深度思考 |
一、关于“汉语+”教学顶层设计的分析与思考 |
二、关于中泰合作发展模式的分析与思考 |
第六节 本研究不足之处 |
一、研究范围略有局限 |
二、研究者个人能力略显不足 |
本章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一、关于K职业院校和B职业院校“汉语+”教学的调查问卷 |
二、调查问卷泰语版 |
三、访谈提纲泰语版 |
四、两所学校学生参加“汉语+”夏令营活动照片 |
五、K职业院校与泰国芭提雅航空公司合作协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学习成果 |
(5)J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创新之处与不足 |
第2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中职师资 |
2.1.2 在职培训 |
2.1.3 中职教师的素质要求 |
2.2 相关理论基础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2.2.2 教师终身教育理念 |
2.2.3 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理论 |
2.2.4 成人学习理论 |
第3章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实施现状分析 |
3.1 南京市中职学校师资培训概况 |
3.2 J中职学校概况 |
3.3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的举措和成效 |
3.4 J中职学校教师培训现状的调查 |
3.4.1 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 |
3.4.2 关于培训动机的调查 |
3.4.3 关于培训情况的调查 |
3.4.4 关于培训需求的调查 |
第4章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
4.1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存在的主要问题 |
4.1.1 培训机会少且不均 |
4.1.2 参训教师起点较低 |
4.1.3 培训内容偏离需求 |
4.1.4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 |
4.1.5 培训结果缺少反馈 |
4.1.6 培训效果评价不佳 |
4.2 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4.2.1 政府保障方面 |
4.2.2 学校管理方面 |
4.2.3 教师自身方面 |
第5章 提升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效果的对策建议 |
5.1 改善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外部环境 |
5.1.1 健全培训政策法规 |
5.1.2 扩大培训机会分配 |
5.1.3 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
5.2 健全J中职学校师资培训内部机制 |
5.2.1 保障措施 |
5.2.2 提升对策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2.3 已有研究述评 |
1.3 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 |
1.3.1 相关概念界定 |
1.3.2 主要理论依据 |
1.4 研究内容及思路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发展现状 |
2.1 我国发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必要性 |
2.1.1 凸显新型职业农民时代价值的需要 |
2.1.2 强化新型职业农民队伍建设的要求 |
2.2 我国典型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特点 |
2.2.1 成熟的政府主导型模式 |
2.2.2 灵活的校地对接型模式 |
2.2.3 高效的产业推动型模式 |
2.2.4 多样化的新兴培育模式 |
2.3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间的比较 |
2.3.1 经费保障不同 |
2.3.2 适用条件各异 |
2.3.3 各自优势明显 |
2.3.4 培育重点有别 |
第三章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
3.1 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
3.1.1 培育对象的积极性亟待提高 |
3.1.2 培育主体的作用仍有待加强 |
3.1.3 培育运行机制的灵活性不足 |
3.1.4 实践课程与实训师资是短板 |
3.1.5 培育评价监督体系有待完善 |
3.2 导致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相关问题的成因 |
3.2.1 城乡隐性差距大,培育环境相对较差 |
3.2.2 农民整体素质低,学习能力有待提升 |
3.2.3 配套服务相对少,软硬件保障待完善 |
3.2.4 相关法制不健全,法律保障相对缺乏 |
第四章 国外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的典型模式及借鉴 |
4.1 美国的多元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1.1 较完善的法律保障 |
4.1.2 多样化的培育形式 |
4.1.3 多渠道的资金来源 |
4.2 德国的双元制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2.1 多层次的培育体系 |
4.2.2 完善的资格认证制度 |
4.2.3 成熟的管理体系 |
4.3 日本的普及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3.1 覆盖全民的发展战略 |
4.3.2 独特的教师培育制度 |
4.3.3 完善的扶持政策体系 |
4.4 其它典型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4.1 英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4.2 法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4.3 韩国的职业农民培育模式 |
4.5 国外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共性经验 |
4.5.1 以提高农民素质作为核心 |
4.5.2 注重激发农民的职业认同 |
4.5.3 具备完善的法律保障体系 |
4.5.4 拥有全国性政策保障体系 |
第五章 完善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
5.1 因地制宜地完善培育模式 |
5.2 加强政策和资金扶持力度 |
5.3 激发广大农民的培育兴趣 |
5.4 改善农村的各类培育条件 |
5.5 持续完善和创新培育实践 |
5.6 完善政府的评价监督机制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7)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 |
1.1.1 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现实之需 |
1.1.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指引性 |
1.1.3 严雪怡在我国现当代职业教育史上的地位 |
1.2 研究目的与研究方法 |
1.3 研究意义 |
1.3.1 理论意义 |
1.3.2 实践意义 |
1.4 国内研究现状分析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内容 |
1.5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
1.5.1 研究思路 |
1.5.2 创新之处 |
第2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的背景与过程 |
2.1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背景 |
2.1.1 建国后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 |
2.1.2 国外职业教育发展 |
2.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形成过程 |
2.2.1 思想形成的酝酿期(1953-1985) |
2.2.2 思想形成的发展期(1986-1999) |
2.2.3 思想形成的成熟期(2000-2012) |
第3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内容 |
3.1 人才分类与教育分类思想 |
3.1.1 人才分类 |
3.1.2 教育分类 |
3.1.3 我国人才分类类型与国际教育分类 |
3.2 中等专业学校办学思想 |
3.2.1 “学校中有工厂,工厂中有课堂” |
3.2.2 “必需、够用”原则与“中专水平” |
3.2.3 理论与实践相融合的师资队伍 |
3.2.4 “使所有学生都成功” |
3.3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
3.3.1 中高职两者的关系 |
3.3.2 中高职衔接不当会出现矛盾 |
3.3.3 建立两者衔接的课程标准 |
3.3.4 积极发展初中后五年制高职 |
3.4 技术本科教育 |
3.4.1 信息社会对职业技术发起了新挑战 |
3.4.2 必须重视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 |
3.4.3 大力发展技术本科 |
第4章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评价与启示 |
4.1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评价 |
4.1.1 立足实际国情融汇东西 |
4.1.2 重视技术教育符合我国社会发展趋势 |
4.1.3 提升技术教育层次顺应时代前进步伐 |
4.2 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的启示 |
4.2.1 立足实践超越实践 |
4.2.2 在真实环境中教与学 |
4.2.3 “使所有学生都成功” |
第5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1 严雪怡生平与学术生涯简介 |
附录2 1953 年至1985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
附录3 1986 年至1999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
附录4 2000 年至2012 年严雪怡论文汇总 |
附录5 严雪怡学术论文汇总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所获荣誉 |
致谢 |
(8)分层教学在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理论依据与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依据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内研究综述 |
1.3.2 国外研究综述 |
1.4 概念界定 |
1.4.1 分层教学 |
1.4.2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 |
1.4.3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 |
1.5 研究方法 |
1.5.1 文献研究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访谈法 |
第2章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现状分析 |
2.1 培养目标不明确 |
2.2 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 |
2.2.1 课时安排不合理 |
2.2.2 课程设置不全面 |
2.2.3 课程缺乏实践性 |
2.3 教学方法陈旧 |
2.4 教学评价不完善 |
2.4.1 评价主体单一 |
2.4.2 评价内容片面 |
2.4.3 评价方法单调 |
第3章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3.1 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
3.1.1 个体的特殊性 |
3.1.2 学生兴趣、志向的差异性 |
3.1.3 社会需要的多样性 |
3.2 分层教学的可行性 |
3.2.1 国家政策支持 |
3.2.2 课时安排灵活 |
3.2.3 教学设施逐渐完备 |
第4章 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分层教学的实施建议 |
4.1 分层教学的方案 |
4.1.1 目标分层 |
4.1.2 学生分层 |
4.1.3 施教分层 |
4.1.4 评价分层 |
4.2 分层教学的实践 |
4.2.1 面向全体学生的音乐教学 |
4.2.2 以就业为导向的音乐教学 |
4.2.3 以升学为导向的音乐教学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情况调查问卷 |
附录B:《公共艺术(音乐)课堂测评表》(教师用) |
附录C:《小组互评表》 |
附录D:《学生自评表》 |
(9)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一)一个历史遗留问题 |
(二)一个现实迫切问题 |
(三)一个具有国际共性的问题 |
(四)一个充满理论复杂性的问题 |
二、文献综述 |
(一)有关重点学校制度历史的研究 |
(二)有关主张要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三)有关主张废除重点学校的研究 |
(四)有关主张改革重点学校的研究 |
(五)有关主张有条件地办重点学校的研究 |
(六)有关国际上“重点学校”存废的相关研究 |
(七)已有研究的简要评述 |
三、概念界定 |
(一)重点高中的界定 |
(二)两组类似概念与重点高中的关系 |
四、研究设计 |
(一)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工具 |
(二)研究问题、方法与思路 |
第一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历史回溯 |
一、建国十七年:重点学校制度的建立和巩固 |
(一)重点学校制度出台的可能缘由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正式出台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系统建立 |
(四)重点学校制度遭遇“滑铁卢” |
二、“文革”时期:重点学校制度的彻底废除 |
(一)制度层面的彻底废除 |
(二)事实层面的彻底破坏 |
(三)学理层面的彻底否定 |
三、改革开放至20世纪8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复兴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全面恢复 |
(二)重点学校制度弊端渐显及争论 |
(三)重点学校制度的调整 |
四、20世纪90年代: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与存废大辩论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新样态 |
(二)重点学校制度存废大辩论 |
五、21世纪以来: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与理性审视 |
(一)重点学校制度的精细化 |
(二)重点学校制度的理性审视 |
六、历史回溯的启示 |
(一)义务教育阶段重点学校制度已废除 |
(二)高中阶段重点学校制度仍将长期存在 |
(三)重点高中尚未跳出“官办名校”的模式 |
(四)重点高中制度存废围绕五个核心议题展开 |
(五)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政策上“大起大落-修修补补-精细多样化”的嬗变 |
(六)重点高中制度经历了学理上“积极拥护-激烈争论-理性审视”的嬗变 |
第二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国际比较 |
一、德国文理中学制度 |
(一)文理中学制度演变 |
(二)文理中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文理中学制度的变革调整 |
二、英国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 |
(一)文法中学制度变迁 |
(二)英国公学制度演变 |
(三)文法中学和公学制度存废的焦点 |
三、美国学术高中制度 |
(一)学术高中制度概况 |
(二)学术高中的类别 |
(三)学术高中的典型特征 |
(四)学术高中遭遇的质疑和批判 |
四、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比较 |
(一)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共性 |
(二)三国“重点高中”制度的不同发展模式 |
五、国际比较的启示 |
第三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实证调查 |
一、对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整体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二、对重点高中落实效率优先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三、对重点高中践行因材施教的看法 |
(一)校际分流是一种因材施教吗? |
(二)重点高中内部的因材施教做得如何? |
四、对重点高中实施精英培养的看法 |
(一)精英教育还有必要吗? |
(二)重点高中实施的是精英教育吗? |
(三)精英人才应当具备哪些素质? |
(四)精英人才是重点高中培养的吗? |
(五)精英人才应当集中安置还是分散安置? |
五、对重点高中体现教育公平的看法 |
(一)重点高中的设置损害了教育公平吗? |
(二)把中考成绩作为重点高中录取的唯一标准,这公平吗? |
(三)重点高中的存在固化了社会阶层吗? |
六、对重点高中发挥示范性作用的看法 |
(一)来自高中校长的判断 |
(二)来自高中教师的判断 |
(三)来自专家学者的判断 |
七、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比较 |
(一)高中校长的观点异同 |
(二)高中教师的看法异同 |
(三)专家学者的态度异同 |
(四)各方意向异同的整体审视 |
八、实证调查的启示 |
第四章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的理论辨析 |
一、效率优先 |
(一)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合理性 |
(二)对设置重点高中达成效率优先的质疑 |
二、因材施教 |
(一)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合理性 |
(二)对校际分流作为一种因材施教的质疑 |
三、精英培养 |
(一)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精英培养的质疑 |
四、能力公平 |
(一)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合理性 |
(二)对重点高中基于能力标准的教育公平的质疑 |
五、示范性发挥 |
(一)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合理性 |
(二)对发挥重点高中示范性的质疑 |
六、理论辨析的启示 |
结论与展望:我国重点高中制度变革的路径选择 |
路径1: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促使我国的重点高中走内涵发展之路 |
路径2: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设计出不同类型高中之间的转轨通道 |
路径3:保留重点高中制度,实现重点高中内部的多样化发展 |
路径4:保留重点高中制度,但改变所有重点高中均为公立的局面 |
路径5:在一些地区试验废除重点高中制度,并尝试建立综合高中制度 |
路径6:彻底废除重点高中制度,改为在所有普通高中实施资优教育计划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的访谈提纲 |
附录2 :重点高中制度存废意向调查问卷 |
附录3 :重点高中学生学习生活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4 :访谈内容摘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10)云南省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现状与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 选题背景 |
二. 选题意义 |
(一) 理论意义 |
(二) 实际意义 |
三. 研究方案 |
(一) 研究目标 |
(二) 研究范围 |
(三) 研究内容 |
(四) 研究方法 |
(五) 数据分析方法 |
第二章 中等职业教师培训的概念界定及理论依据 |
一. 中职教师培训理论界定 |
(一) 中职教师 |
(二) 教师培训 |
二. 理论研究基础 |
(一) 职业教师专业化理论 |
(二) 成人学习理论 |
(三) 终身学习理论 |
(四)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五) 人力资本理论 |
三. 中职教师培训政策 |
(一) 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 |
(二)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 |
(三)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
(四)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决定的实施意见 |
(五) 云南省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5-2020) |
四. 职业教师培训文献综述 |
(一) 国外研究成果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第三章 云南省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现状与需求调查分析 |
一. 调查地区,调查问卷内容介绍以及实施情况 |
(一) 调查地区职业教育发展介绍 |
(二) 调查问卷内容介绍以及实施情况 |
二. 调查问卷统计以及反映的情况 |
(一) 曲靖市教师基本情况 |
(二) 曲靖市教师过去培训参与情况 |
(三) 曲靖市教师培训中的问题 |
(四) 曲靖市教师培训需求 |
三. 针对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结论 |
(一) 中职教师培训机会过少而且分配不均 |
(二) 教师对在职培训没有积极性 |
(三) 参训教师能力参差不齐,培训效果不一 |
(四) 培训内容与教师需求契合度差,教学内容缺乏应用性 |
(五) 课堂教学方法单一,学员参与互动较少 |
(六) 培训模式虽多,但收效甚微 |
(七) 培训单位师资专业性和实践性不强 |
(八) 培训评价流于形式且缺乏过程性评价,缺乏长期性 |
四. 原因分析 |
(一) 职业教师的准入过低给职业教师在职培训带来巨大压力 |
(二) 中职教师自身对培训缺乏理性,清晰的认识 |
(三) 培训单位对中职教师的培训机制不健全 |
(四) 中职教师培训缺乏政府的法律保障,经费保障和政策激励 |
(五) 社会组织参与中职教师培训的程度不高 |
第四章 提升曲靖地区中职教师培训效能的对策 |
一. 完善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内部机制 |
(一) 根据参训教师的能力设置不同的培训目标 |
(二) 以职业教育的特殊性为出发点,培训单位应科学预测中职教师的培训需求,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 |
(三) 完善职业教师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能 |
(四) 应用适合成人学习者的培训方法 |
(五) 严格把关培训师资质量 |
(六) 培训单位应建立培训效果保障机制 |
二. 加强曲靖市职业教师培训外部环境建设 |
(一) 扩大培训机会分配比例兼顾公平 |
(二) 完善,落实中职教师培训的规章制度,政策法规 |
(三) 完善对企业的激励机制 |
(四) 教育部应深化中职教师准入制度改革 |
三. 完善对中职教师的激励机制,提高他们参与培训的积极性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对职业高中文化课水平统测的几点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职业道德与法律课教学的人种志研究 ——以C市H职校M班为例[D]. 唐彬.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2]中职学校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以机电一体化专业为例[D]. 孟晓红.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3]基于SWOT分析法的中职音乐教学研究 ——以安达市职教中心学前教育专业为例[D]. 张章.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4]“汉语+”时代泰国孔敬府职业院校汉语教学情况调查与思考 ——以K职业院校和B职业院校为例[D]. 史真. 中央民族大学, 2020(01)
- [5]J中等职业学校师资培训效果提升策略研究[D]. 陈辰. 扬州大学, 2020(02)
- [6]我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及其完善策略研究[D]. 戎乘阳. 山西大学, 2020(01)
- [7]严雪怡职业教育思想研究[D]. 王珊珊.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2018(02)
- [8]分层教学在淮滨县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中的实践研究[D]. 张冬雪. 信阳师范学院, 2018(11)
- [9]重点高中制度存废问题研究[D]. 蒋洁蕾.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10]云南省曲靖市中职教师培训现状与问题研究[D]. 杨丽霞. 云南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