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类型

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类型

一、小议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类型(论文文献综述)

王伟[1](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提出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马建丽,欧梨成[2](2020)在《英语动画电影中俚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以2002—2019年奥斯卡最佳英语动画长片为例》文中认为英语俚语是一种具有丰富文化内涵的非正式用语,是人们日常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外国动画电影对白中都有大量俚语。对中国观众而言,外国俚语因包含丰富的异国文化元素,理解起来并不容易。如何让中国观众理解和欣赏外国动画电影中的俚语,对动画电影的成功译制十分重要。本文首先探讨了动画电影和英语俚语的特殊性,而后以2002—2019年奥斯卡最佳英语动画长片中俚语为例,基于文本分析,探究英语动画电影中俚语的语言特点;并以美国着名翻译理论家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指导,在对动画电影目标受众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英语动画电影俚语翻译策略,进一步促进中外影视文化交流。

袁耀辉[3](2019)在《《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文中提出《通俗常言疏证》是近代一部收集资料丰富的民俗语言珍惜文献,按内容分为四十卷,包括重复记录共计5978条,具有重要的语言学研究价值。目前,以《通俗常言疏证》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并不多见,缺乏具体细致的描写和研究。基于此,本文主要从词汇学和民俗语言学的视角对该书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通俗常言疏证》主要通过列书证的方式以考证当时的“通俗常言”,为我们进行成语、俗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格言等熟语以及俗语词研究留下了珍稀的文本。书中还辑录了在我们今天看来熟语性程度不强的结构成分。论文在行文中采用描写与解释相结合的方法、分类的方法以及列疏证的研究方法,力图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通俗常言”进行直观具体地解读。民俗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是指导论文研究的基本理论,同时参考词汇学、民俗学、词典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成果。论文由引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构成,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现状、选题缘起、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等进行了介绍。正文部分共计七章。第二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进行概述。第一节主要对该书作者孙锦标生平及学术成就进行介绍。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编纂体例进行介绍。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训释方式进行介绍。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进行分析。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进行阐述。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的关系进行阐述。第三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概貌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从来源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二节主要从内容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三节主要从音节上对《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进行考察。第四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词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俗语词的概念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词义类聚进行分析。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的构词法进行分析。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进行考释。第五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熟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成语进行研究。第三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谚语进行研究。第四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惯用语进行研究。第五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俗语进行研究。第六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歇后语进行研究。第七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格言进行研究。第六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的特殊词语的结构类型进行分析。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辑录特殊词语的语义进行分析。第七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新词新义进行研究。第一节主要对新词进行研究。第二节主要对新义进行研究。第八章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研究价值进行分析。分两节。第一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语言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二节主要对《通俗常言疏证》的文化学价值进行阐述。第九章为结语,主要对论文研究的内容、创新之处、研究的不足以及后续继续深入研究的问题进行阐述。

吕庆庆[4](2018)在《“右”的中英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认为方位“右”作为一个空间方位概念存在的同时,其背后也包含着深刻的文化含义。本文以中国和英国作为文化背景,选择了汉语中的“右”和英语中的“right”作为分析对象,对两者的辞典释义进行整理、列举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右”和“right”在汉文化和英国文化中所包含的文化事实进行了列举和阐释。最后对于中英文化中“右”和“right”的不同文化含义进行了差异成因分析。当作为一个语言符号,我们发现“右”在汉语和英语都备受喜爱和青睐,“右”和“right”除了以方位义出现,还包括了其他丰富的语义;当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右”在古代中国文化有着不同的尊卑现象,“尊右”和“卑右”在不同的场合下都可能出现。在英国文化中,“right”有着较为崇高的地位,英国文化中普遍以“右”为尊,认为“右”祥瑞。

陈春丽[5](2018)在《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文中认为英语的习惯用语是西方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探讨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在今后的英语学习过程当中更好地习得西方文化。

胡潇逸,李延林[6](2015)在《英语习语表现法种种及其汉译》文中研究说明英语中的习语表现形式多样,探讨其形式和汉译,可避免误译。

洪彩珍[7](2013)在《“虎”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文中研究表明汉语成语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浓厚的民族气息,是历代各民族人民智慧的结晶和珍贵的文化宝藏,是民族个性的集中表现。成语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很长的历史时期,它充分地概括了人们在探索未知世界时的实践体验和思维活动。“虎”参构成语在汉语动物成语中占很大比例。本文首先借助工具书总结“虎”字在各大字典中的义项,进一步分析归纳“虎”参构词语的语义系统,在此基础上对“虎”参构成语进行分类整理,运用语言学和文化学等多学科互通理论全面探究“虎”参构成语,阐述了“虎”参构成语的语义内容,对比分析了中英文“虎”参构词语的异同。其次,从语音结构、语法结构、语法功能三个角度对“虎”参构成语的结构和功能进行说明。最后,对“虎”参构成语进行文化阐释,总结出“虎”参构成语与古代图腾崇拜、中国传统道德伦理、宗教文化等的密切联系,从而研究“虎”参构成语所体现出的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

谢瑜丹[8](2010)在《浅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文中提出习语是某种语言经过长期使用而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短语或语句,英语中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与其文化紧密相连,反映着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和文化信息。本文主要分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并探讨英语习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更好地学习英语习语。

林佩璇[9](2009)在《《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文中指出本文对近30年来国内《圣经》典故研究成果进行系统的梳理、评析和再阐释,对《圣经》典故研究的价值和缺失做尽可能客观的评价。依次分析:《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语言学价值和文学价值,以及部分同类研究在概念模糊、交叉,学科阻隔和重复性劳动等方面体现的某些不足。以期为今后更为深入的《圣经》典故研究提供一种价值参照,进而为《圣经》研究的再阐释提供一个分析个案。同时希望本文初浅的尝试能够为修辞学介入文学研究和翻译学研究提供一份探索的记录,为中西语言与文化的接触、交融与借鉴提供一种兼顾《圣经》典故源文本和目标文本的观察与思考。

粟梅[10](2009)在《大学英语课堂对习语教学的文化导入》文中提出如果没有文化背景的支撑,语言学习过程有可能面临很大困难。优秀的二语习得者既要对自己语言的文化也要对他人的语言和文化作深入地了解,否则就容易陷入用自己的文化体系诠释所学外语现象的误区,而其中真正的文化意境和含义很可能完全不同(Cortazzi and Jin,2001:197)。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语中包含了和文化有关的大量信息,并且在日常交际中占有重要地位,其原因在于这种语言形式中充满了趣味性和生活性。可是由于刻板的结构和深刻的含义且很难掌握(刘润清,1989:671),习语成为了习得者学习英语的最难点之一。然而,国内的学习者们通常容易忽视这一领域,他们在英语习语的实际应用中总是抱怨:有些哪怕是简单词汇的组合理解起来让人感觉很困难,以至于造成了学习英语的直接障碍。就拿“at sixes and sevens”(乱七八糟)这一习语打个比方,不少中国学生可能会被这两个简单数字所迷惑,不知所云。因此,在缺乏足够的文化风俗背景知识的情况下,当学生们尝试与以英语为母语的人进行交流时,英语习语常常引起误解。但是目前,教师却面临着教学材料的匮乏和课程设置及课堂时间的局限等问题,极少能将文化输入理论付诸英语习语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因此,本研究旨在回答下面两个问题:1.在大学英语教学中,非英语专业学生是否对英语习语和文化之间的关系有所意识?如果有,重视程度如何?2.习语教学中的文化导入是否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应用习语?如果能,提高的程度如何?本实验由一次前测,一次后测,两次问卷及一次访谈构成,目的在于找出当前大学英语教学的不足之处;明确文化输入对英语习语学习的促进作用;以及了解教师在大学英语课堂中,通过文化角度介绍和教授英语习语所应扮演的角色。实验研究发现,学生们对英语习语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因此不论教师还是学生在这方面都需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有所改观。从访谈中可以看到,经过实验和培训,学生们终于意识到文化对习语的深刻影响。而在后测中实验班的各项平均分都普遍高于控制班,表明了文化输入的有效性。毫无疑问,对习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一般的词汇讨论,与之相关的信息是不可缺少的,需增加相应的背景介绍。就文化知识来讲,它即可以促进习语的学习和理解,也能反过来通过习语学习而得到深化。由此可见,文化侵泡方式很值得在习语的学习中乃至英语学习的课堂中加以推广。

二、小议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类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小议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类型(论文提纲范文)

(1)《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三、小结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三、小结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2)英语动画电影中俚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以2002—2019年奥斯卡最佳英语动画长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动画电影及英语俚语的特殊性
    (一)动画电影的特殊性
        1. 教育主题化
        2. 想象丰富化
        3. 观众全龄化
        4. 文化全球化
    (二)英语俚语的特殊性
        1. 创造性
        2. 多变性
        3. 联想性
        4. 非传统性
二、英语动画电影中俚语的语言特点
    (一)语言易懂性
    (二)积极导向性
    (三)想象触发性
三、英语动画电影的俚语翻译策略
    (一)功能对等理论
    (二)动画电影俚语翻译四原则
        1. 语义对等
        2. 文体对等
        3. 声画对等
        4. 教育目的对等
结语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缘起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方法
    1.5 相关说明
第二章 《通俗常言疏证》概述
    2.1 孙锦标生平与学术成就
    2.2 《通俗常言疏证》编纂体例
    2.3 《通俗常言疏证》训释方式
    2.4 《通俗常言疏证》引证文献
    2.5 《通俗常言疏证》词条特征
    2.6 《通俗常言疏证》与明清俗语辞书
    2.7 小结
第三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概貌
    3.1 从来源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2 从内容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3 从音节上看《通俗常言疏证》词语的构成
    3.4 小结
第四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上)——俗语词
    4.1 俗语词概述
    4.2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义类聚
    4.3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构词法
    4.4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词词源考释
    4.5 小结
第五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中)——熟语
    5.1 熟语的来源、品类和特点
    5.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研究
    5.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研究
    5.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研究
    5.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研究
    5.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研究
    5.7 《通俗常言疏证》格言研究
    5.8 小结
第六章 《通俗常言疏证》词语构成(下)——特殊词语
    6.1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结构类型
    6.2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语义分析
    6.3 小结
第七章 《通俗常言疏证》新词新义
    7.1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词
    7.2 《通俗常言疏证》中的新义
    7.3 小结
第八章 《通俗常言疏证》研究价值
    8.1 语言学价值
    8.2 文化学价值
    8.3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通俗常言疏证》引用文献表
附录2 《通俗常言疏证》成语表
附录3 《通俗常言疏证》谚语表表
附录4 《通俗常言疏证》惯用语表
附录5 《通俗常言疏证》俗语表
附录6 《通俗常言疏证》歇后语表
附录7 《通俗常言疏证》特殊词语表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右”的中英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绪论
    第一节 现有研究概说
    第二节 选题意义和研究思路
第一章 汉语辞典中“右”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右”的辞书语义整理
    第二节 “右”的语义分类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英汉辞典中“Right”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英汉辞书中“Right”的释义分析
    第二节 “Right”的参构词分析
    第三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文化中“右”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古代政治场的“右”与权位尊卑
    第二节 风俗文化中的“右”与礼俗
    第三节 宗教文化中的尚“右”观念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英国文化中“Right”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Right”与英国政治场
    第二节 “Right”与英国风俗
    第三节 “Right”与英国宗教文化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英方位词“右”的文化异同对比
    第一节 “右”与“Right”语义异同对比
    第二节 权力崇拜中共同的以“右”为尊
    第三节 中英“右”的文化差异成因分析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习语的内涵与特点
二、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之间的关系
三、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关系的学习启示
四、结语

(6)英语习语表现法种种及其汉译(论文提纲范文)

一、源自单词的习语的翻译
二、源自词组的习语的翻译
三、源自短句的习语的翻译
四、源自主从复合句的习语的翻译
五、源自两个分句的习语的翻译
六、源自其他结构的习语

(7)“虎”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节 本文的选题意义及写作思路
第一章 “虎”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一节 “虎”及“虎”参构词语的语义分析
    第二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义分析
    第三节 中英“虎”参构词语的语义对比
第二章 “虎”参构成语的结构分析
    第一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音结构
    第二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法结构类型
    第三节 “虎”参构成语的语法功能类型
第三章 “虎”参构成语的文化阐释
    第一节 “虎”参构成语与图腾崇拜
    第二节 “虎”参构成语与民族思想
    第三节 “虎”参构成语与民族精神
第四章 结论
    第一节 本文的主要观点
    第二节 本文的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8)浅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论文提纲范文)

一、英语习语的特点
    1. 习语语义的统一性
    2. 习语结构的固定性
    3. 习语的民族性
二、影响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
    1. 地理环境
    2. 风俗习惯
    3. 宗教信仰
    4. 历史典故

(9)《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中文文摘
目录(中文)
目录(英文)
绪论
    第一节 现有《圣经》研究的研究概述
    第二节 本文研究对象和选题意义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对象
    第三节 几点说明
        一. 本文文献资料的时间跨度和主要来源
        二. 本文引述《圣经》典故的源文本层次
        三. 本文不同表述系统中《圣经》书名号使用原则
        四. 本文重要术语使用原则
        五. 本文数字使用原则
        六. 本文序号
    第四节 研究起点:概念界定
        一. 典故、用典、引用
        二. 《圣经》研究中的典故
第一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翻译学价值
    第一节 《圣经》典故翻译方法
    第二节 《圣经》典故译文比较
    第三节 《圣经》典故汉译:三个平面的语言距离
    第四节 《圣经》典故汉译的文化信息流失问题
    小结
第二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学价值
    第一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源—语义学价值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运用价值
    第三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语言教学价值
    小结
第三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文学价值
    第一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跨文本功能价值
        一. 《圣经》典故跨文本人物塑造功能研究
        二. 《圣经》典故跨文本情节衍生功能研究
        三. 《圣经》典故跨文本主题深化功能研究
        四. 《圣经》典故跨文本风格定位功能研究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的跨文本结构价值
        一. 一对一跨文本结构:《圣经》典故和单一他类文本研究
        二. 一对多跨文本结构:《圣经》典故和多种他类文本研究
        三. 多对一跨文本结构:《圣经》中多个典故和单一他类文本研究
        四. 多对多跨文本结构:《圣经》中多个典故和多种他类文本研究
    小结
第四章 《圣经》典故研究的缺失
    第一节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交叉
        一.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单向交叉
        二. 《圣经》“典故”与相关概念多向交叉
    第二节 《圣经》典故研究中的学科阻隔
        一. 中文学科《圣经》典故研究的部分状况
        二. 英文学科《圣经》典故研究的部分状况
        三. 中英文学科共同涉及的《圣经》典故研究部分状况
    第三节 《圣经》典故的重复性研究举隅
    小结
结语
    一. 本文主要观点
    二. 本文不足之处
附录: 近30年国内《圣经》典故研究论着目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10)大学英语课堂对习语教学的文化导入(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Abstract
摘要
Contents
A List of Tables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Background
    1.2 Purposes of the Present Study
    1.3 Significance of the Present Study
    1.4 Framework of the Present Thesis
Chapter 2 Literature Review
    2.1 Introduction of Idioms
        2.1.1 Definitions of Idioms
        2.1.1.1 A.Makkai(1972)
        2.1.1.2 V.Weinreich(1969) and B.Fraser(1970)
        2.1.1.3 T.Strassler's(1982)
        2.1.1.4 Chitra Fernando(1996)
        2.1.2 Classification of Idioms
        2.1.3 Characteristics of idioms
    2.2 Significant Role of Idioms in a Language
        2.2.1 Traditional Thoughts of Idioms
        2.2.2 Contemporary Thoughts of Idioms
    2.3 Culture and Language
        2.3.1 Culture
        2.3.2 Language
        2.3.3 Relationship Between Language and Culture
        2.3.4 Language as a Tool to Learn Culture
    2.4 Culture and Language Teaching
Chapter 3 Methodology
    3.1 Introduction
    3.2 Research Questions and Hypotheses
    3.3 Research Design
        3.3.1 Subjects
        3.3.2 Time Span and Site
        3.3.3 Instruments
        3.3.3.1 Questionnaires
        3.3.3.2 Tests
        3.3.3.3 Interviews
        3.3.3.4 Instrument for Data Analysis
        3.3.4 Data Collection and Analysis
    3.4 Research Implementation
        3.4.1 Questionnaires
        3.4.2 The Main Study
        3.4.2.1 Teaching Material
        3.4.2.2 Pretest
        3.4.2.3 Treatment
        3.4.2.4 Post-test
        3.4.3 Interviews
Chapter 4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4.1 Introduction
    4.2 Data Analysis
        4.2.1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Questionnaires
        4.2.2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Tests
        4.2.3 Data Analysis and Discussion of the Interviews
    4.3 Discussion of the Study
        4.3.1 Results of the Study
        4.3.2 Discussion of the Results
Chapter 5 Conclusion
    5.1 Introduction
    5.2 Findings
    5.3 Pedagogical Implication
    5.4 Limitations
    5.5 Suggestions for Further Researches
Bibliography
Appendix Ⅰ
Appendix Ⅱ
Appendix Ⅲ
Appendix Ⅳ
Appendix Ⅴ

四、小议英语习语文化内涵的类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2]英语动画电影中俚语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研究——以2002—2019年奥斯卡最佳英语动画长片为例[J]. 马建丽,欧梨成. 当代电影, 2020(02)
  • [3]《通俗常言疏证》及其所录通俗词语研究[D]. 袁耀辉. 吉林大学, 2019(02)
  • [4]“右”的中英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D]. 吕庆庆. 福建师范大学, 2018(09)
  • [5]英语习语与西方文化[J]. 陈春丽. 现代交际, 2018(01)
  • [6]英语习语表现法种种及其汉译[J]. 胡潇逸,李延林. 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 2015(06)
  • [7]“虎”参构成语的语义结构分析及文化阐释[D]. 洪彩珍.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5)
  • [8]浅析英语习语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J]. 谢瑜丹. 现代企业教育, 2010(12)
  • [9]《圣经》典故研究:价值与缺失[D]. 林佩璇. 福建师范大学, 2009(11)
  • [10]大学英语课堂对习语教学的文化导入[D]. 粟梅. 贵州大学, 2009(S1)

标签:;  ;  ;  ;  ;  

浅谈英语习语的文化内涵类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