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日报新闻舆情调查

北京日报新闻舆情调查

一、北京日报的新闻舆情调研(论文文献综述)

朱鸿亮[1](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是国家和民族的灵魂。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同志立足文化强国,围绕什么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如何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做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提出了一系列有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思想、新表述、新论断,也提出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一系列新要求新举措,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包含极为丰富的内容。在当前学者们的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拓展的情况下,对这些成果进行总结概括和系统梳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化、整体化研究,揭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传承与创新关系,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文从狭义上把文化界定为“人类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成的,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全部精神活动及其物质产品中包含的精神因素,去除其中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从这一基本概念出发,首先介绍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产生背景与内容体系,接着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性研究。就内涵的拓展性研究来说,包括文化源流论一章,讨论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源流关系,并辨析了三者之间传承转化的关系,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进行了重点研究;包括意识形态主导论一章,详尽讨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中的主导性问题,本章的特色在于把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道德建设整合进意识形态主导性和意识形态工作中,并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进行了重点研究。从外延的拓展性研究来说,主要包括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分论一章,这是对习近平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涉及的文化各领域、各方面的专门而集中的考察,意在努力呈现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中关于文化的理论观点的丰富细节,也为下一步的分析研究提供扎实的理论和事实依据;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文化建设内涵与外延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文化自信论一章,研究了自信问题的由来、自信的必要性和依据、以及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等问题,无论意识形态工作抑或价值观践行、传承传统文化抑或弘扬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都必须以坚定文化自信为前提,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主观条件;而文化建设论一章,从加快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体制机制改革等方面,论述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实践基础;文化交往论一章,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与他国他民族文化进行交流交往,既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文化强国的客观条件,也是提升中华文化话语权,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作为本文理论研究的重要结论,首先,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体系进行了总结概括。其次,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有七:以人民为中心、明确的问题导向、鲜明的实践指向、强调创新引领文化发展、高度重视网络文化工作、把人才建设放到首位、坚持党的领导。再次,从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习近平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创造性论述了文化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之间的关系、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等六大方面总结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最后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要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结束全篇。

马天宇[2](2021)在《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是对基层公安机关落实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战略所取得成果的检验与评价。本文主要以政府绩效评估理论为理论基础,依据绩效评估体系构建的相关知识,结合当前党委政府对全面深化公安改革的总要求,学术界对地方公安改革、警务现代化、公安改革评价的研究成果,通过文献分析、规范分析、实证分析等研究方法,就可适用于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检验的评估体系构建加以研究。文章主要解决了以下问题:一是厘清了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基本概念;二是提出了本次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构建所遵循的价值取向,即从忠诚本色、实事求是、以民为本、创新发展等四个角度分析了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构建理念,明确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权威性与依法性相结合、普适性与稳定性相结合的构建原则;三是对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实施要素和实施流程进行了分析,界定了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的评估目标、评估时间点与时间段、评估主体、评估客体、评估方法等实施要素,剖析了评估方案制定、数据收集、数据分析、报告生成、结果运用等实施流程;四是进行了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探索性构建,经过理论分析、专家咨询、权重确定,最终形成了包含4个一级指标、16个二级指标、55个三级指标的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五是进行了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案例验证,并从强化评估主体的责任意识、细化评估方案的目标重点、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可靠等三个方面提出了评估实施具体建议。

李婷婷[3](2020)在《2020年7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文中认为【总体情况】7月新闻舆情总量26.62万篇,较6月减少25.8%;微博总量51.45万条,较6月增加18.2%。本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吉林考察时,对农业发展做出重要指示强调,引发各界高度关注,粮食安全、农业现代化建设成为舆论热点议题。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生猪生产加快恢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的总体态势受到舆论肯定。乡村振兴话题热点多发,乡村产业发展五年规划出台、乡村治理积分制全国推广、全国农村集体家底已基本摸清等举措和成效引发关注热情的持续高涨。长江禁捕退捕全面部署推进,舆论对打赢"长江保卫战"表达了支持和信心。

刘晓丽[4](2019)在《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是一项非常重要又非常复杂的活动,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目前尚未形成系统化研究。为了顺应互联网时代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发展趋势,本研究采用调查研究法、案例研究法、专家咨询研究法、文献分析研究法等研究方法,以危机管理理论、利益相关者理论、信任理论、共景监狱理论、把关人理论为理论基础,以协同治理视角审视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体育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关系,探析全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理念和行动策略。主要研究结论如下:第一,全媒体时代媒介技术发展和媒介形态变迁深刻影响到体育赛事传播以及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发生急遽变化,传统的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思维、管理结构和管理模式等已经显现不足和发展的局限性,亟待创新变革。第二,体育组织、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作为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重要的利益相关者,在具有开放性、共享性的全媒体时代构建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形成立体式纵横贯通的管理矩阵,是顺应现代社会协同治理发展趋势的积极探索。第三,体育组织是体育赛事危机中舆情的主要处置者,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中因时因地采取“可信赖的行动”,充分利用全媒体时代优势各异的传播平台主动、积极回应社会关切,可有效提升组织公信力,预防危机或降低危机负面影响。第四,体育组织在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处置和信息发布中,从理念到行动都坚持为新闻媒体服务和为社会公众服务,通过科学的媒体关系管理构建互动合作型良性媒体关系,在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和大型赛事媒体运行管理方面为新闻媒体提供优质服务,可提高体育赛事危机处置效果和传播效果。第五,新闻媒体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恪守本位,既坚持采访、调查的独立性和深入性,又注重促进体育组织和社会公众的良性沟通,可构建有利于全媒体环境下体育赛事危机处置以及利益相关者之间交互对话的舆论氛围和平台。第六,新闻媒体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中运用法治思维,并建立、健全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的管理机制,科学、专业报道体育赛事危机,是提升媒体信任度,有效发挥“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的必然要求。第七,现代社会公众更彰显公共精神和公共意识,在全媒体时代的技术赋权和赋能下拥有更广泛的话语表达空间,已经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和影响力量。第八,体育组织和新闻媒体利用当代先进的媒体技术和便利的条件,可激发并引导社会公众积极参与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社会公众在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加强自我约束,主动参与体验,也是实现协同治理的重要途径。

李晓楠[5](2018)在《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共享单车以“互联网+技术”为支撑,以第三方支付平台为依靠,在绿色出行、智慧出行的理念下迅速超越公共自行车,成为都市出行的重要构成,在国内属于相对较新的事物。面对汹涌的共享单车浪潮,传统规制方法显得顾此失彼,经常走入无据可依的地步,政府以怎样的姿态去应对,去有效规制,引导共享单车走向合理有序健康发展道路是“互联网+技术”新时代,中国政府面临的新问题,也是作为旅游都会的开封市要解决的迫切课题。论文以开封市共享单车为研究对象,采用个案研究法分析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现状,本文按照“理论基础——现状、问题分析——经验借鉴——策略建议”的线路进行写作。首先,论文论述了政府规制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政府规制存在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公共利益理论以及规制俘虏理论。其次简单描述了共享单车在开封市发展运营的基本情况,从经济规制以及社会性规制两个方面分析开封市共享单车规制现状、规制中出现的问题。具体问题表现为法规不明导致社会混乱、权责模糊损害民众利益、供需偏差扰乱市场秩序、监管缺失导致社会失灵等问题。再次,论文借鉴了国内两大共享单车发展较为不错的城市北京及成都,为开封市政府规制共享单车提供有益参考;最后作者在分析归纳前人理论性政府规制的基础上,通过借鉴国内相关单车规制经验,提出完善开封市的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的策略建议:包括共享单车管理条例的制定,准独立规制机构的建立,以及规制谈判程序的引入。以期这些建议能够很好的便民利民,达到资源的最佳利用价值。论文系统而全面的分析了开封市共享单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规制现状,得出现有传统的政府规制理念已不能适应新经济形态的发展需要。对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的不断完善能够为开封市政府规制提供新的规制思路,同时也能够为其它地区修缮相关政府规制提供有益参考。

谢孟倩[6](2015)在《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政府舆情工作 ——从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舆情监测工作小组看》文中研究说明宣传工作可以形成和改变人们的态度,对其思想和行为产生深远影响,我国现代化进程经历了由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已由一元化转向多元化,国外各种文化产品的渗透也为人们主体意识的觉醒打了一剂催化剂。新时期,我国各级新闻出版广电局,作为国家重要的政府宣传部门,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新媒体时代社会舆论环境异常复杂,把握新闻传播规律,适应舆论生态环境变化,对提高我省政府部门的舆论引导力、避免其陷入负面舆论漩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作者通过实际参加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舆情监测小组,亲身体验及参与其日常舆情监测工作,观察、分析其如何运作,希望通过以小见大的方式,从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的舆情监测工作出发,梳理出一条如何做好政府部门舆情工作的脉络。通过正确认识当前我省广电系统的社情舆论,积极思考其涉及的方方面面的舆情危机,找到防范与危机化解的措施。将被视为“洪水猛兽”的负面舆情巧妙化解,理性应对突发危机,选择适宜的宣传形式和宣传内容,维护政府部门形象。本文考虑建立一个适合政府部门日常工作需要的专项舆情分析方法,找出政府各部门涉及的监管行业和其涉及的舆情监督主体有哪些,简要阐述这种专项舆情研究和一般的政府舆情研究的区别和优势。在舆情事件中,这些主体的反应应该在整个舆情系统中占多少权重、这些主体在某个舆情事件中的参与度是多少等等。无论是在“比较视野”还是在“关系维度”,通过对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舆情监测小组工作的观察,都为省内其他政府部门的舆情监测工作提供了一个理想的“可视物”。同时,作为个案研究当前我省宣传文化单位及各政府部门宣传部门的舆论监控状况,为我省宣传文化系统各单位提供决策和参考。

林荧章[7](2015)在《关系视角下舆情新闻的研究与创新——“舆情与新闻报道”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在新媒体时代,有相当部分的社会舆情是由新闻触发,成为了影响深远的"新闻舆情"。媒体和学界对此给予了初步的实践和研究,但其中存在概念使用的随意性、相关变量关系认知不科学、引导方法缺乏创新性等问题,今后应厘清核心概念、明晰相关变量的关系,从宏观到微观对舆情新闻的传播、管理和报道等进行深入研究。

杨永红[8](2010)在《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舆论与舆情信息研究,凡治国理政,无不重视。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但近年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技术使得网络信息呈现出一种爆炸式的增长趋势。网络成了一把双刃剑,带来信息资源的同时,也增加了快速获取有效信息的困难。一方面,它加快了信息的及时迅速传与之相比播,尤其是一些社会突发公共事件、重要新闻事件等的报道表现出传统媒体无法的优势:普通大众不仅可以实时参与对社会热点事件的讨论,而且可以引导和影响事态的进程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网络也带来了一些负面的影响。由于网络传播平台中,信源的自由开放性,轻易地绕过了传统舆论管理的“把关人”等程序,虚假信息、不负责任和过激的言论也容易通过网络散布。中国社会在转型和高速发展期带来的各种矛盾的加剧和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以及风险社会特征的凸现和突发事件的增多,舆论的传播及其对老百姓日常生活和社会中各类组织的影响也越来越大。政府及相关部门的管理者急需对处于“未然态”的舆论和舆情信息进行挖掘与分析,提前预警,把握处理危机事件、突发事件的最佳时刻。但是仅依靠传统人工的方法,应对海量网络信息的收集和处理是十分困难的,迫切需要更加科学有效的信息分析技术,快速准确地分析网络舆情动态。对网络的热点、焦点与敏感话题及时做出反应,从而提高网络的监管能力和网络突发事件的处置能力。因此,用科学的方法研究网络舆情,把握网络舆情发生发展及其产生社会影响的规律,是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本文在网络舆情研究中引入数据挖掘技术,有效地运用数据挖掘拥有的以下六种不同功能:关联分析、聚类、分类、预测、时序模式和偏差分析等。它对网络舆情信息获取的快与准、舆情研判的准确性、内容分析的确定性、网络舆情监控分析与预警等多方面都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它也正在更多领域中展示其非凡的力量,本文着重研究该技术在网络舆情方面的应用问题,希望借助自然科学技术对社会科学方面的研究得到指引借鉴,并得到合理的应用。

赵若尘[9](2010)在《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以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为例》文中指出互联网从诞生之日起每年都在刷新着由自己创造的纪录。从上网人数、网民群体比例、网站数、从网络速度到技术,都以极快的速度在不断提升。根据2010年1月15日在北京发布的《第2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随着中国网民规模的不断扩大、网民结构的日益丰富,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力越来越不可忽视。我国的网络发展显示出十分强劲的势头,在世界上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与此同时,我国的网络媒体也有了长足的发展。有关网络新闻的领导部门表示,如果把1999年5月9日网络抗议美国轰炸中国南斯拉夫大使馆事件看作网络媒体登上中国媒体舞台的标志,那么,拉萨“3.14事件”和“汶川5.12”地震则标志着网络媒体正在成为当今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之一2010年《社会蓝皮书》指出,广大网民以网络为平台,通过新闻跟贴、论坛发贴、网上签名等方式迅速形成的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研究领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对2009年77件影响力较大的社会热点事件的分析表明,由网络爆料而引发公众关注的有23件,约占全部事件的30%。也就是说,约三成的社会舆情因互联网而兴起,互联网成为新闻舆情的独立源头之一。随之而来的便是网络议题更加广泛,网络非理性情绪呈现蔓延之势,可以看出,网络已成为当今舆情表达最汹涌的场所,网络舆情也引起了各方面的关注,尤其对高校大学生的影响日益增强。网络论坛是网络中形成舆论的一种重要方式,而就高校而言,高校BBS已成为高校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是学生学习和思想交流的平台,也是他们交友、娱乐、休闲的一个俱乐部,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每位大学生的成长,也是高校网络舆情形成的个重要平台。因此,高校BBS上经常出现的一些问题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本论文将校园网络舆情的研究范围限定在人学生在本校BBS中发表的主题所引起的网络舆情,试图结合高校BBS、大学生和网络舆情三者之间的关系寻求合适的引导方法,从内容上分析高校BBS的舆情内容、特点与大学生个体特征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以从细节上分析高校网络舆情产生影响,并进一步分析出引导网络舆情的方法策略,以维护和谐的校园环境,确保顺利展开学生工作。

刘勇[10](2004)在《重塑权威、重塑核心》文中提出

二、北京日报的新闻舆情调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北京日报的新闻舆情调研(论文提纲范文)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2.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之处
        1.4.1 研究重点
        1.4.2 研究难点
        1.4.3 创新之处
2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概念、问题背景与内容框架
    2.1 主要概念界定
        2.1.1 文化的概念
        2.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1.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
        2.1.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
        2.1.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
    2.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问题背景
        2.2.1 历史背景
        2.2.2 经济社会背景
        2.2.3 国际背景
    2.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内容框架
        2.3.1 文化源流论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起点
        2.3.2 意识形态主导论是文化强国建设的灵魂
        2.3.3 文艺论、宗教论、网络文化论展现了文化强国建设的丰富内涵
        2.3.4 文化自信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的精神前提问题
        2.3.5 文化建设论解决文化强国的实践途径问题
        2.3.6 文化交往论解决文化强国建设中与其他民族文化共处共荣的问题
3 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流论
    3.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之源
        3.1.1 习近平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的论述
        3.1.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优势
        3.1.3 中华传统文化的流变
        3.1.4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3.2 革命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直接根脉
        3.2.1 革命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3.2.2 革命文化的创新内容
        3.2.3 革命文化的主要特征
        3.2.4 继承弘扬好革命文化
    3.3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生成形态
        3.3.1 先进文化的概念
        3.3.2 先进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关系
        3.3.3 建设先进文化的要求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意识形态主导论
    4.1 文化的意识形态主导性
        4.1.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范畴的演变
        4.1.2 意识形态的一般功能
        4.1.3 马克思主义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主导性意识形态
        4.1.4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论述
    4.2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和践行理想信念
        4.2.1 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2.2 在学习与实践中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理想信念
    4.3 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3.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核心价值观的关系
        4.3.2 习近平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4.3.3 习近平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要论述的思想内容
    4.4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4.4.1 思想道德与新时代文化的关系
        4.4.2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任务
        4.4.3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原则性举措
    4.5 做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和宣传思想工作
        4.5.1 切实加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
        4.5.2 切实加强宣传思想工作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宗教、网络文化建设分论
    5.1 文艺论
        5.1.1 文艺的特性
        5.1.2 习近平关于文艺在国家发展中的重要性的论述
        5.1.3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职能的论述
        5.1.4 崇德尚艺,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5.1.5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必须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5.2 宗教论
        5.2.1 宗教与宗教文化
        5.2.2 马克思主义宗教观
        5.2.3 社会主义中国的宗教政策
        5.2.4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的重要论述
    5.3 网络文化论
        5.3.1 国际互联网、网络技术与网络空间
        5.3.2 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习近平关于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
        5.3.4 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指导原则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论
    6.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
        6.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思想文化背景
        6.1.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提出
        6.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含义
        6.1.4 习近平关于“四个自信”之间关系的论述
    6.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必要性与根本依据
        6.2.1 文化自信的必要性
        6.2.2 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据
    6.3 坚定中国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根本途径
        6.3.1 从理论上坚定文化自信
        6.3.2 从实践中坚定文化自信
7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
    7.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7.1.1 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区分
        7.1.2 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关系
        7.1.3 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问题
    7.2 改革文化管理和运行体制机制,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2.1 深化文化机构体制改革
        7.2.2 完善文化事业、产业管理体制机制
        7.2.3 加快构建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7.3 以重大举措推动文化事业发展
        7.3.1 加强思想理论工作实践举措
        7.3.2 加强思想道德养成和精神文明实践
        7.3.3 做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传承弘扬和遗产保护工作
    7.4 以有力举措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7.4.1 以系统性举措繁荣文艺作品创作生产
        7.4.2 多措并举推动文化产业大发展
    7.5 坚守共同原则,创新发展文化事业、文化产业
        7.5.1 守牢意识形态阵地,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7.5.2 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7.5.3 坚持全民动员、走万众创新之路
        7.5.4 “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
        7.5.5 加强党管人才是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根本原则
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交往论
    8.1 .文化交往及其逻辑前提
        8.1.1 文化交往
        8.1.2 文化交往的逻辑前提:各民族文化的独特性
    8.2 尊重包容、交流互鉴是不同文化交往应秉持的基本态度
        8.2.1 尊重、包容各民族文化自主、文化自由
        8.2.2 各民族文化应该交流互鉴、相互学习
    8.3 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积极“吸收外来”
        8.3.1 “吸收外来”的基本态度和基本原则
        8.3.2 “走出去”以“吸收外来”
        8.3.3 “引进来”以“吸收外来”
    8.4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争取话语权、提升软实力
        8.4.1 话语权与话语权问题
        8.4.2 提高中国文化的国际话语权的主要措施
        8.4.3 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讲好中国故事
    8.5 中国文化应该为世界提供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
        8.5.1 中国文化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中国价值、中国方案的两类资源
        8.5.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推动世界发展的中国方案
9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创新与价值
    9.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主要线索与总体特征
        9.1.1 坚定坚持党的领导
        9.1.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9.1.3 强烈的问题意识
        9.1.4 鲜明的实践指向
        9.1.5 坚持以创新驱动和引领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
        9.1.6 强调文化工作网上网下协同发力
        9.1.7 坚持把人才保证放到重要地位
    9.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理论创新
        9.2.1 进一步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概念的内涵
        9.2.2 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大理论创新
        9.2.3 习近平创造性论述了四个自信之间的关系
        9.2.4 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宗教理论
        9.2.5 深化和拓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习近平的重大文化创新
        9.2.6 一系列话语创新和表述创新。
    9.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理论的重大意义
        9.3.1 理论意义
        9.3.2 实践价值
致谢
参考文献
在校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

(2)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地方公安改革研究综述
        1.2.2 公安改革评估研究综述
        1.2.3 文献研究述评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4.1 研究创新点
        1.4.2 研究的不足
2 核心概念与理论依据
    2.1 核心概念
        2.1.1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
        2.1.2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
    2.2 理论依据
        2.2.1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
        2.2.2 政府绩效评估理论运用于本次研究的适当性
3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建立的价值取向
    3.1 评估体系建立的理念
        3.1.1 在忠诚本色中明确改革方向
        3.1.2 在实事求是中实现以评促改
        3.1.3 在评估过程中坚持以民为本
        3.1.4 在创新发展中获得改革成效
    3.2 评估体系建立的原则
        3.2.1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3.2.2 权威性与依法性相结合
        3.2.3 普适性与稳定性相结合
4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实施要素与流程分析
    4.1 评估体系的实施要素
        4.1.1 明晰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评估目标
        4.1.2 明确评估体系评估时间点与时间段
        4.1.3 选择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评估主体
        4.1.4 确定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评估客体
        4.1.5 选定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评估方法
    4.2 评估体系的评估流程
        4.2.1 制定评估方案
        4.2.2 收集评估数据
        4.2.3 评估数据分析
        4.2.4 生成评估报告
        4.2.5 评估结果运用
5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指标体系构建
    5.1 指标体系的设计思路
        5.1.1 指标体系设计思路
        5.1.2 一级指标框架确立
    5.2 指标体系的内容初选
        5.2.1 “公安机关社会治理职能改革效果”维度
        5.2.2 “公安机关内部管理职能改革效果”维度
    5.3 指标体系的专家咨询
        5.3.1 指标体系的第一轮专家咨询
        5.3.2 指标体系的第二轮专家咨询
    5.4 指标体系的权重确定
        5.4.1 权重确定过程
        5.4.2 权重确定示例
        5.4.3 权重确定结果
6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的案例验证与评估建议
    6.1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案例验证
        6.1.1 山西介休警务新体系改革
        6.1.2 江西景德镇便民利民改革
        6.1.3 内蒙古奈曼旗派出所改革
        6.1.4 广东省南山区新警务改革
        6.1.5 浙江吴兴党务业务融合改革
    6.2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实施的具体建议
        6.2.1 强化评估主体的责任意识
        6.2.2 细化评估方案的目标重点
        6.2.3 确保评估过程的公正可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专家咨询问卷
附录 B 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指标权重调查问卷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3)2020年7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总体情况】
【舆情走势】
【热点排行】
【本月聚焦】
>>习近平吉林考察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粮食安全成为热点议题<<<'>>>>习近平吉林考察重要讲话引发强烈反响粮食安全成为热点议题<<<
【热点分析】
>>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生猪生产加快恢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夏粮生产再获丰收,生猪生产加快恢复上半年农业农村经济稳中向好<<<
>>政策利好持续护航乡村振兴动能强劲<<<'>>>>政策利好持续护航乡村振兴动能强劲<<<
>>防讯抗洪农业自救获肯定精准施策抗灾脱贫两手硬<<<'>>>>防讯抗洪农业自救获肯定精准施策抗灾脱贫两手硬<<<

(4)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思路
    五、研究创新
第二章 主要概念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主要相关概念
        一、全媒体时代
        二、体育赛事危机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
    第二节 研究理论基础
        一、危机管理理论
        二、利益相关者理论
        三、信任理论
        四、共景监狱理论
        五、把关人理论
第三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特点
    第一节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特点
        一、现代体育赛事传播进入全媒体时代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呈现新特点
        (一)高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门槛屡遭突破
        (二)速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进入极速轨道
        (三)广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瞬间裂变扩散
        (四)融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渠道多维集成
        (五)热度: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多向频繁交互
    第二节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特点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思维变化:从中心化到去中心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思维:中心化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思维:去中心化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结构变化:从科层制到扁平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结构:科层制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结构:扁平化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模式变化:从单向度到交互式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模式:单向度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模式:交互式
        四、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主体变化:从单一性到多元化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传统管理主体:单一性
        (二)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主体:多元化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体系构建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体系构建的基础
        一、在“信息交换”中实施信任管理
        (一)全媒体时代存在一定信任危机问题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面临的信任危机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协同治理主体要提升信任度
        二、在“信息交换”中实施制度化管理
        (一)凸显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制度化管理的优势
        (二)优化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制度化管理的运行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体系基本构架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多元化协同治理体系构成模式
        (一)第一层面: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组织管理
        (二)第二层面: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
        (三)第三层面: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社会公众管理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多元化协同治理主体的关系处理
        (一)协同治理主体要有统筹意识
        (二)协同治理主体要有换位意识
        (三)协同治理主体要有边界意识
        (四)协同治理主体要有守土意识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组织管理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关系管理
        一、体育组织媒体关系管理之反思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关系管理的价值体现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关系管理存在的误区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良性媒体关系建构
        (一)“互动合作型”媒体关系管理的基本前提
        (二)“互动合作型”媒体关系管理的思维方式
        (三)危机情境下良性媒体关系管理的行动策略
        (四)日常情境下良性媒体关系管理的行动策略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
        一、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一)我国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进一步发展的背景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角色定位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体系的建设
        (一)常设型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二)临设型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建设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体育新闻发言人制度管理优化
        (一)体育新闻发言人素质提升策略
        (二)体育新闻发布制度优化策略
    第三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大型赛事媒体运行管理
        一、媒体运行管理的核心理念
        (一)我国媒体运行中“服务”理念的发展
        (二)媒体运行管理核心是服务质量管理
        二、媒体运行管理中的体育赛事危机防范与处置
        (一)规章制度管理:在“轨道”中运行
        (二)人力资源管理:“媒体服务媒体”
        (三)区域服务管理:体现“人本主义”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之失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存在缺位现象
        (一)表层缺位:新闻媒体未发声
        (二)深度缺位:新闻媒体未跟进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存在越位现象
        (一)一些新闻媒体违反行业规则报道事实
        (二)一些新闻媒体武断做出非科学性评价
        (三)一些新闻媒体记者过度介入体育赛事
        三、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存在错位现象
        (一)体育赛事危机报道中出现常识性错误
        (二)体育赛事危机报道中出现专业性错误
        (三)记者在个人社交平台上发表不当信息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记者归位
        一、参与体育赛事危机传播记者的分类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媒体记者定位
        (一)化身“桥头堡”:铁肩担道义
        (二)担当“主力军”:妙手着文章
    第三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优化策略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运用法治思维
        (一)遵守突发事件应对相关法规
        (二)遵守媒体行业的规范和制度
        (三)遵守报道所涉领域行业规范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新闻媒体管理机制逐步完善
        (一)建立体育赛事危机媒体应急报道组织机制
        (二)建立体育赛事危机新闻媒体预警机制
        (三)建立体育赛事危机新闻媒体应急报道机制
        (四)建立体育赛事危机应急报道人才培养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社会公众管理
    第一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的公众参与
        一、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公众公共精神的张扬
        二、体育赛事危机传播中公众权利意识的彰显
        三、体育赛事危机中“二次传播”效应的激发
    第二节 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中公众参与的行动策略
        一、体育组织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创建平台
        (一)体育组织要高度重视公众参与赛事危机传播管理
        (二)体育组织要多路搭建信息公开平台引导公众参与
        (三)体育组织要高质运行信息公开平台引导公众参与
        二、新闻媒体为引导社会公众参与提供条件
        (一)媒体平台要承担起信息管理主体责任
        (二)媒体要引导公众树立科学的危机意识
        三、公众自我提高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一)公众应严格遵守管理规定
        (二)公众需自我提高媒介素养
        (三)公众要亲身体验协同治理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创新点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阐述
        1、共享单车属性
        2、政府规制内涵与类型
    (二)政府规制的理论基础
        1、公共利益理论
        2、规制俘虏理论
二、开封市共享单车基本情况及问题
    (一)国内共享单车基本情况
    (二)开封市共享单车运营情况
    (三)开封共享单车发展中存在问题
        1、扰乱公共交通秩序
        2、单车独占损毁严重
        3、押金安全面临风险
        4、品牌忠诚度难培养
    (四)开封共享单车发展中存在问题原因
三、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及问题
    (一)共享单车政府规制
    (二)共享单车政府规制问题
        1、法规不明单车盲目运行
        2、权责模糊损害多方权益
        3、供需偏差扰乱市场秩序
    (三)共享单车政府规制问题成因分析
        1、规制所依赖法律规章缺失
        2、规制中多方利益主体博弈
        3、缺乏相对独立规制机构
        4、政府规制缺乏创新能力
四、国内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经验及启示
    (一)成都对共享单车的政府规制
    (二)北京对共享单车的政府规制
    (三)北京、成都两市共享单车规制启示
五、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制定及实施对策
    (一)共享单车政府规制制定
        1、共享单车规制条例制定
        2、共享单车规制条例制定说明
    (二)共享单车政府规制实施对策
        1、成立准独立规制机构
        2、组建联信与信息安全体系
        3、制定单车押金监管制度
        4、建立单车准入与退出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政府舆情工作 ——从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舆情监测工作小组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问题的提出与研究路径
    三、文献回顾与核心概念述评
        (一) 当下国内新闻宣传工作变局及领导人关于“舆论引导”思想的阐述
        (二) 关于宣传工作与舆论引导关系的研究
        (三) 互联网背景下各行业提升舆论引导能力的思路和对策
        (四) 从组织形象构建维度解读政府舆情监测的重要性
        (五) 现有研究的局限
    四、研究方法
        (一) 文本分析法(Text analysis)
        (二) 个案研究法(case study)
        (三) 介入式调查法(Intervention study)
第一章 政府网络舆情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网络舆情基本概念的概述
        (一) 舆情的概念
        (二) 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特征
        (三) 网络舆情的形成和传播机制
    二、政府舆情管理工作基本概念及其舆情形象构成基本要素
        (一) 作为组织部门的整体舆情形象
        (二) 作为组织代言人的领导人及从业人员的舆情形象
        (三) 公共事件中的组织和公众沟通过程的舆情形象塑造
    三、选取省内广电系统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意义
        (一) 关于加强省内广电系统舆情管理工作的现实意义
        (二) 政府舆情和行业舆情相结合的典范:广电系统网络舆情监测
第二章 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概述及分析
    一、机构设置、人员配置情况概述
        (一) 机构设置
        (二) 人员配置及职责
    二、日常工作流程概述及分析
    三、舆情监测范围及上报、审批流程
        (一) 舆情监测范围
        (二) 舆情上报及审批流程
    四、研究分析与发现
        (一) 参考价值:对省内其他政府部门有何借鉴?
        (二) 客观评价:改进和吸取
第三章 安徽广电行业热点舆情案例分析
    一、舆情数据汇总及特点总结
        (一) 数据汇总
        (二) 特点分析
    二、行业热点舆情案例分析
        (一) 安徽文艺出版社等出版的少儿刊物被总局通报批评
        (二) 长春药商实名举报19省广电、工商、电视台领导渎职纵容违法广告,安徽电视台牵涉其中
        (三) 安徽广播电视台原党委书记台长张苏洲被调查等安徽广电系列贪腐窝案
第四章 宏观背景:政府新闻宣传工作变局
    一、宣传工作的重要性
    二、政府新闻宣传工作的变与不变
    三、国内新闻宣传工作变局成因
        (一) 媒体环境的变化
        (二) 政府职能的转变
        (三) 社会思潮的变化
第五章 安徽政府舆情监测体系构建可行性观察
    一、舆情监测体系宏观设计
    二、信息预处理机制设计
        (一) “技术+人工”进行网页清洗
        (二) 定位所处领域并设置行业舆情风险点政府舆情与行业舆情相结合
        (三) 建立自己的舆情敏感词词库
    三、舆情分析机制和预警报告设计
    四、应对处置机制设计
        (一) 及时发现舆情风险,迅速落实责任主体
        (二) 科学设置发布议程,准确全面的公开发布
        (三) 认真对待公众质疑,积极开展与民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关系视角下舆情新闻的研究与创新——“舆情与新闻报道”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研究现状
    1. 舆情与舆论的不同
    2. 舆情与舆论、新闻的关系
    3. 媒体反映舆情的可能性与优势
    4. 媒体掌握舆情的途径和方法
    5. 舆情新闻报道的模式
    6. 舆情新闻报道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方法
当前研究的主要问题
    1. 概念使用的随意性
    2. 舆情与媒体的关系认识不足
    3. 舆情引导方法缺乏创新性
未来研究思路
    1. 相关概念及变量关系研究
    2. 舆情新闻的传播与管理研究
    3. 舆情新闻的实务研究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目的、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内容
    1.3 网络舆情研究文献综述
2 中国传统与当代舆情的表达与汇集方法
    2.1 我国古代舆情状况
        2.1.1 中国古代舆情表达
    2.2 中国近代舆情发展状况
    2.3 国外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和特点
3 互联网时代下的网络舆情
    3.1 时代背景和网络特点
        3.1.1 时代背景
        3.1.2 网络的特点
    3.2 网络舆情定义、特点、存在形态和传播工具
        3.2.1 网络舆情的定义
        3.2.2 网络舆情的构成部分
        3.2.3 网络舆情的主要特点
        3.2.4 网络舆情的传播工具
    3.3 网络舆情的主要存在形态:网络言论与网络行为
        3.3.1 网络言论
        3.3.2 网络行为
    3.4 我国网络舆情的现状
        3.4.1 我国网络舆情变化新趋势和特点
        3.4.2 网络舆情的功能、重要意义和社会价值
4 介绍数据挖掘技术的相关理论
    4.1 数据挖掘的历史背景、定义
        4.1.1 数据挖掘的历史背景
        4.1.2 数据挖掘的定义
    4.2 数据挖掘的功能和应用
        4.2.1 数据挖掘的功能
        4.2.2 国内外,在各个领域内对该技术的运用研究
    4.3 数据挖掘技术对网络舆情分析研究的具体应用和社会价值
        4.3.1 数据挖掘技术运用于网络舆情的优势和具体应用
        4.3.2 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舆情分析中的功能设计和重要价值
5 结束语
    5.1 总结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
    B.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9)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以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网络舆情特征分析
    2.1 网络舆情的定义
    2.2 BBS的功能
    2.3 BBS言论的特征
    2.4 高校BBS的兴起
第三章 高校网络舆情要素分析
    3.1 高校网络舆情研究范围的界定
    3.2 BBS舆情主体——大学生特征研究
    3.3 大学生热爱BBS的原因
    3.4 高校BBS舆情的基本特征
    3.5 高校BBS的内容分类
    3.6 高校BBS中的"把关人"
第四章 高校网络舆情的影响
    4.1 正面影响
    4.2 负面影响
第五章 高校BBS网络舆情引导对策
    5.1 提高高校师生的"网络媒介素养"
    5.2 实行"实名认定制度"
    5.3 设置议题邀请专家共同参与
    5.4 培养高校BBS的"意见领袖"
    5.5 重视BBS中反映的问题和意见,积极予以反馈
第六章 研究不足及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四、北京日报的新闻舆情调研(论文参考文献)

  •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体系研究[D]. 朱鸿亮.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2]基层公安机关改革效果评估体系构建研究[D]. 马天宇.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21
  • [3]2020年7月“三农”网络热点舆情监测分析[J]. 李婷婷. 农业工程技术, 2020(24)
  • [4]全媒体时代体育赛事危机传播管理研究[D]. 刘晓丽.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9)
  • [5]开封市共享单车政府规制研究[D]. 李晓楠. 延安大学, 2018(01)
  • [6]如何做好新时期的政府舆情工作 ——从安徽省新闻出版广电局舆情监测工作小组看[D]. 谢孟倩. 安徽大学, 2015(10)
  • [7]关系视角下舆情新闻的研究与创新——“舆情与新闻报道”研究综述[J]. 林荧章. 新闻知识, 2015(03)
  • [8]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的网络舆情研究[D]. 杨永红. 重庆大学, 2010(03)
  • [9]高校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研究 ——以西南大学樟树林论坛为例[D]. 赵若尘. 西南大学, 2010(08)
  • [10]重塑权威、重塑核心[D]. 刘勇. 复旦大学, 2004(01)

标签:;  ;  ;  ;  ;  

北京日报新闻舆情调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