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聚合物光纤传光束的结构、特性及其制备工艺(论文文献综述)
刘国强[1](2017)在《聚合物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研究》文中提出光纤光栅作为一种无源光器件,具有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低成本等特点,近年来在传感领域的应用愈加广泛。聚合物光纤是近些年新兴的一种特殊材料光纤,除具有上述普通光纤光栅的优点外,还具有柔韧性好、生物兼容性好、杨氏模量小、湿度敏感等特性。针对聚合物光纤光栅在温度传感、应变(力)传感、湿度传感、弯曲传感、生物医学传感等传感特性的研究,有助于进一步发现聚合物光纤光栅在传感领域的优势,拓展其应用范围。本论文以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材料聚合物光纤布拉格光栅为主要研究对象,对其基本传感特性进行了详细的理论仿真分析与实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聚合物光纤光栅和石英光纤光栅的高灵敏度、方向可辨的弯曲传感装置。具体的研究工作如下:首先,概述了聚合物光纤光栅和石英光纤光栅的发展过程、分类及其传感方面的进展,对比分析了聚合物光纤光栅在传感领域的优势,说明了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然后根据耦合模理论和传输矩阵法,从理论仿真和实验两个方面对聚合物光纤光栅的温度、应变、湿度、弯曲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石英光纤光栅传感特性进行比较,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基本一致,从实验上验证了聚合物光纤光栅的传感优势。接着通过将聚合物光纤光栅与石英光纤光栅结合,设计了一种高灵敏度的弯曲传感装置,而且可以根据两光栅布拉格波长之差的大小判断弯曲方向,实现了在±4.2 m-1范围内0. 94 nm/m-1的高灵敏度弯曲传感。最后总结归纳实验结果,提出了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方法。
赵庭誉[2](2017)在《基于碳纳米管掺杂聚合物的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研究》文中指出光纤温度传感器与传统温度检测方式相比具有耐腐蚀,抗电磁干扰,体积小,灵敏度高,使用寿命长,并且可以进行分布式测量及远程监测等优点。本文设计的错位型光纤温度传感器是通过熔接机把两段单模光纤进行错位熔接而制成,该传感器是基于马赫-曾德(Mach-Zehnder)传感器原理,利用倏逝场理论来实现温度传感,其结构尺寸小,制作过程简单,但温度检测灵敏度不高,为提高灵敏度,本文利用碳纳米管较高的导热系数和传热性能对该传感器进行增敏,并运用Rsoft对错位熔接结构进行仿真分析及实验探究了其温度传感特性,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在第一部分中,首先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和意义,接着阐述了光纤温度传感器的分类及各自的传感原理,然后介绍了全光纤型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其中重点介绍了基于MZ干涉的光纤温度传感器,特别是利用聚合物敏感材料进行增敏的光纤温度传感器,在此基础上,本文根据敏感材料的增敏机理为后续章节的优化设计提供借鉴和指导。(2)在第二部分中,首先对全光纤错位熔型传感器进行了理论分析,然后介绍了双光束干涉原理,并对干涉光谱特性和温度传感机理进行分析和推导·,接下来通过光束传播法(Beam Propagation Method,BPM)对全光纤错位型结构建立仿真模型,并分别仿真分析了传感器的长度和错位量对干涉谱的影响;之后在实验室制作了小错位熔接的光纤传感器结构,并对其进行了折射率和温度传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其对折射率不敏感,在温度变化范围20℃~80℃时,温度检测灵敏度为48.38pm/℃,为提高温度检测灵敏度,提出在错位熔接的基础上涂覆温度敏感材料。(3)在第三部分中,主要介绍了温度敏感材料碳纳米管的定义,结构,基本性质,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碳纳米管的应用领域,特别是其在光纤传感器方面的应用;然后阐述了碳纳米管的温度敏感机理和目前常用的碳纳米管涂覆光纤的方法;最后根据碳纳米管材料较高的导热系数和热膨胀系数,提出使其与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相结合用以提高温度检测灵敏度,进而在下一章节对错位熔接结构进行碳纳米管增敏奠定基础。(4)在第四部分中,设计了基于碳纳米管增敏的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包括小错位和大错位熔接的两种温度传感结构。首先对小错位型温度传感器进行了结构的设计,介绍其传感原理及制作过程,并实验分析了不同的小错位量对干涉谱的影响,进而得到较优的错位熔接参数,之后,分别对涂覆纯UV胶和UV胶/碳纳米管混合物的小错位熔接结构进行温度传感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温度变化范围35℃~80℃时,灵敏度分别为48.81pm/℃,52.36pm/℃。为进一步提高温度检测灵敏度,又探究了大错位熔接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首先介绍其传感原理并对结构进行了仿真优化,然后对该结构用UV胶封装固化后进行了温度传感实验,在温度变化范围30℃~70℃时,灵敏度为120pm/℃,之后又研究了 UV胶/碳纳米管不同的混合比例对温度检测灵敏度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在UV胶/碳纳米管的混合比例为10:1时,灵敏度达到324.62 pm/℃。
毛国培[3](2017)在《中空熔嵌芯光纤布拉格光栅及其传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光纤传感器以其体积小、质量轻、抗电磁干扰、传输损耗小、造价低、易于复用成网以及可埋入性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土木工程、航空航天、能源勘测、生物医学等领域。布拉格光纤光栅(FBG)作为应用范围最广、使用频率最高的光纤传感器,受到了许多研究者的青睐。本文在研究熔嵌芯光纤光栅制作及传感特性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可识别一维弯曲方向,并且可以消除温度、应力交叉传感的弯曲传感器。主要工作如下:介绍利用248nm准分子激光器和相位掩模法在中空熔嵌单芯和双芯光纤中制备光栅的方法,并严格控制曝光方向,通过对不同写入方向下得到的光栅特性参数进行分析,研究不同写入方向对光栅特性参数的影响,得知:纤芯越靠近曝光方向,受到的折射率调制越强,得到的光栅中心波长越大。对中空熔嵌单芯光纤光栅进行了温度、轴向应力、外部及内部折射率特性的测量。实验结果显示,中空熔嵌单芯光纤光栅对于折射率的变化不敏感,并且温度灵敏度(5.2pm/℃)与应力灵敏度(0.6pm/με)略低于标准单模光纤光栅。为了提升光栅的传感特性,课题成功的在熔嵌芯光纤中写入了倾斜光栅,并测量了其温度、应力特性。对于双芯熔嵌芯光纤,课题选用两纤芯连线与曝光方向垂直的一个光栅样本,分别对其两个纤芯中的光栅进行了温度、轴向应力的测试。实验数据表明,两个纤芯中的光栅的温度、应力特性相同,并与单芯熔嵌芯光纤光栅一致。另外,课题对光栅样本在不同弯曲方向的弯曲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双芯熔嵌芯光纤光栅具有良好的弯曲方向辨别能力,能够对不同弯曲方向做出不同的反应。此外,通过两个光栅中心波长的作差处理,双芯熔嵌芯光纤光栅能在免疫环境温度和应力影响的同时,对弯曲灵敏度进行提升,作差处理后得到的最大弯曲灵敏度为-50.2pm/m-1。双芯熔嵌芯光纤的两个纤芯相距较远,并且有空气孔隔在中间,能够最大程度的避免纤芯间的信号发生串扰,在增大光纤中信号容量、形成双通道的滤波器上都会有显着的优势。
葛萌[4](2016)在《基于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光纤传感探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光纤传感器由于其小型化、高精度和易集成等优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尤其是在光纤端面上采用微加工技术制备的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Fabry-Perot interference,简称FPI)结构在温度和折射率传感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由于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仪具有小巧、结构简单、分辨率高、抗磁干扰能力强、可远程监控和高灵敏度等优点,可用于温度、湿度、拉力、弯曲等外界环境参量的测量,所以本文提出利用SU-8胶和PDMS胶等高分子聚合物材料制备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结构的传感器应用于温度、湿度和折射率传感。具体内容如下:提出并制备了一种光纤端面上的双法布里-珀罗腔的反射式干涉结构,应用于温度和折射率传感。这种双法布里-珀罗干涉传感结构采用在光纤端面依次蘸取SU-8胶和PDMS胶并高温固化的制备方法。理论上分析了这种双法布里-珀罗腔结构的温度和折射率的传感特性,并在实验上测量其温度灵敏度和折射率灵敏度,结果显示该双法布里-珀罗结构有良好的线性响应,其温度灵敏度是689.68 pm/oC(基于波长移动测量,温度测量范围20oC75oC),折射率灵敏度是-147.04 d B/RIU(基于波峰能量的变化测量,折射率测量范围1.3351.355)。这种微型化、高灵敏度的双法布里-珀罗探头对温度和折射率同时传感时,具有极低的交叉灵敏度。在此结构的基础上,将一层聚酯乙烯醇(简称PVA)的亲水材料涂在PDMS表面上可以实现环境湿度监测。提出并制备了内腔封装液体的法布里-珀罗干涉结构,应用于高灵敏度的温度和角度传感。一种是封甘油溶液的双法布里-珀罗腔干涉的温度传感器,另一种是甘油包裹“柱状”的单法布里-珀罗腔的温度传感器。通过在单模光纤端面熔接一段空芯光纤管,将甘油灌入空芯光纤中,再用PDMS胶封住制备而成。它们的灵敏度响应在实验上都表现出了良好的线性关系。第一种样品是柱状法布里-珀罗腔结构探头在实验上测得的灵敏度是2.993nm/oC,其线性度为99.131%。为提高传感灵敏度,我们提出了第二种双法布里-珀罗封甘油溶液探头,在实验上测得的温度灵敏度为4.823nm/oC,线性度是99.699%,其对弧度传感的灵敏度为-31.5nm/rad,线性度为99.986%。
郭富饶[5](2016)在《基于光纤的智能服装人体温度警示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基于光纤的智能服装人体温度警示系统的研究是把服装作为研究对象,将光纤发光织物和传感装置与服装进行多元化结合这一实现人体温度警示功能作为切入点的课题。本课题的研究需要各种多元学科知识的融合,是通信与信息技术、智能控制技术、人体工程学、服装卫生学、服装材料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首先,本文对课题相关的科研背景以及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和总结,了解本课题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由此引申出本文具体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并列出了论文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创新点。其次,本文从相关的参考文献中借鉴了光纤发光织物的织造研究,先是设计了光纤织物的图案,然后用SGA598型全自动剑杆织机对光纤织物进行不同细度和不同纬密的尝试织造,对织造的不同纬密的光纤织物先做外观对比,选出两种细度下外观整体效果最好的两块光纤织物,再用不同的处理方法对这两块光纤织物表面进行不同的侧面发光处理,对处理后的两块光纤织物做发光效果的对比,最后选择外观和发光效果最好的一块光纤织物,将该织物作为温度警示系统的一部分与服装相结合。再次,对人体温度警示系统进行电路的设计,包括硬件的选择、电路的设计和程序代码的撰写,使其达到设想的功能,即设置某一警戒温度,当人体温度达到该警戒温度时,发光二级光发光,光纤发光织物显示发光图案。接着是服装的设计与制作以及功能验证,包括服装的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和工艺设计,以及光纤发光织物安装部位的选择,电路和各种电子元器件的隐藏和封装等,使其在实现预设功能的前提下,不影响服装的舒适性和美观性。最后,陈述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研究点,分析研究中的不足,提出课题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本文所构建的基于光纤的智能服装人体温度警示系统,较为理想的完成了服装与传感装置,服装与光纤发光织物的设计和研究。最终设计出的基于光纤的人体温度警示系统的智能服装,其满足了日常生活中的便携性和消费廉价性,同时也符合服装的美观性和舒适性,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由此保证了研究对象在日常生活中对服装性能的基本要求,为后续该方面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钟幸[6](2016)在《悬挂单芯及双芯光纤长周期光栅传感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长周期光纤光栅(Long period fiber gratings,LPGs)由于其独特的成栅原理,迅速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研究了基于悬挂单芯光纤和悬挂双芯光纤的长周期光纤光栅,讨论了用高频二氧化碳(C02)激光器制作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参数和具体方法。分析了两种悬挂芯光纤光栅内与纤芯基模耦合的包层模式,并对它们的传感特性进行了测量分析。首先用自制搭建的高频C02激光器光栅写入系统在单芯悬挂芯光纤上写入LPGs,利用耦合模理论,通过有限元建模分析方法,对单芯悬挂芯光纤内的模场进行分析。分析该特种光栅的耦合特性,得出单芯悬挂芯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源于纤芯基模LP0w和包层模LP91模的互相耦合,仿真结果与实验结果相吻合。其次,对该特种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温度、弯曲和应力传感特性进行了测量,灵敏度分别为55 pm/℃、1.02 nm/m-1和0.3pm/με。实验结果表明,与单模光纤(Single mode fiber,SMF)的LPGs相比,单芯悬挂芯光纤光栅对弯曲和应力不太敏感,对温度的敏感度与SMF-LPGs相似。另外,我们还研究了曝光方向对单芯悬挂芯光纤LPGs的弯曲特性的影响,由于该光纤的纤芯偏离光纤轴线,导致曝光方向对单芯悬挂芯光纤LPGs的弯曲方向传感影响较大。类似地,对于双芯悬挂芯光纤LPGs,研究了曝光方向和光栅周期对光栅谐振峰的影响,双芯悬挂芯LPGs内的耦合特性,以及这种特种光栅的传感特性。仿真结果表明,在860nm处,双芯悬挂芯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源于LP01基模与LP81包层模的耦合,这也与实验结果相一致。对于其传感特性,实验数据显示,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弯曲灵敏度最大只有0.6 nmm-1,在特殊的弯曲方向比如90°,灵敏度可低至0.03 nm/m-1。另外,这种光栅对温度灵敏(55pm/℃)但对应力不灵敏(0.09pm/με),因此可用作不受应力影响的温度传感器。相比于单芯悬挂芯光纤,双芯悬挂芯光纤中的LPGs的弯曲和应力灵敏度比单芯悬挂芯长周期光栅的弯曲和应力灵敏度更小,这更突出了其温度传感的优势;这种双芯光纤两个纤芯相隔,相互独立,会避免纤芯间的信号发生串扰,在增大光纤中信号容量、形成双通道的滤波器上都会有显着的优势。
景宁[7](2015)在《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折射率作为材料的重要光学参数,可以反映其浓度、纯度、温度和应力等性质和状态,因此折射率传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科学、医学测量、生化分析、污染物监测等领域。光纤传感技术是折射率测量的一种主要手段,它具有抗电磁干扰、反应迅速、体积小巧、与现有光纤通信网络相兼容等优点。而随着光纤传感器研究的深入和应用范围的扩展,人们对光纤折射率传感器提出新的要求,如简化制造工艺、降低设备成本等等。因此,塑料光纤以其柔韧性好、成本低、可见光操作以及易于加工和连接等特性在折射率传感技术中引起关注,且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以实现液体折射率的快速、高效、低成本检测为目的,提出了两种基于塑料光纤宏弯曲结构的折射率传感器,即一种是可实现微小型化的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和另外一种可实现高灵敏、结构简单和价格低廉的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分别对这两种传感器件在恒定温度与温度变化(1070°C)环境中的折射率传感特性进行了研究和分析,通过理论与实验优化了它们的结构参数,提高了传感特性。另外,对于温度变化对宏弯曲商用塑料光纤光信号的传输影响也进行了研究。得到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用热拉伸法成功地将商用塑料光纤的直径由一毫米减小到几十微米的尺寸量级,从而制成了微/纳米塑料光纤。利用特定工艺将其制备成宏弯曲结构的折射率传感功能器件。采用光线追迹法理论优化了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结构,并模拟仿真了它的折射率传感特性,理论结果与实验非常符合。研究得到了决定该传感器折射率传感性能的结构参数R/ρ,即微/纳米塑料光纤的宏弯曲曲率半径与光纤自身半径的比值。当R/ρ=20时,传感器的传感特性最好,在1.331.45的折射率测量范围内、其灵敏度达到50dB/RIU的最佳值,并呈现良好的线性传感响应。传感器探头的长宽尺寸为(2×1)mm2左右,实现了器件的微小型化要求。研究了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温度依赖特性,理论与实验具有很好的符合。将传感器置于温度变化的环境中,发现折射率和温度变化对传感器宏弯曲损耗的影响是在同一数量级上,成功分离出传感器自身的温度依赖损耗。给出了单位温度下该传感器的折射率测量偏差及温度修正方法。将侧抛与宏弯曲结构相结合,制备了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采用热定型工艺解决了该类型传感探头在宏弯曲半径较小和侧抛深度较大的情况下机械强度变差的问题。通过实验,对侧抛宏弯曲塑料传感探头进行了结构优化。研究发现,不仅宏弯曲曲率半径和侧抛磨深度对传感器的性能产生影响,侧抛位置在其中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曲率半径为5mm、侧抛深度为500m、以及侧抛磨位置为60°时,该传感器处于最优化结构,此时其灵敏度达到最大值154dB/RIU,并且表现出良好的线性传感响应。在温度变化的环境中,研究了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温度依赖特性。成功去除待测液体热光效应引起的测量值变化,得到了温度对传感器折射率测量偏差的影响,并给出了传感器温度依赖偏差的修正方法。研究发现,对于侧抛型宏弯曲塑料光纤存在一种温度不敏感环境物质,当光纤被这种物质包覆后,其传输特性不受温度影响,该现象可在其他传感领域得到潜在的应用。最后,实验研究了宏弯曲商用塑料光纤的温度依赖特性。发现,当塑料光纤曲率半径小于20mm时,温度影响将随着缠绕匝数的增加而提高,最高可达0.011dB/°C;当曲率半径大于25mm时,温度变化对传输损耗影响较小,小于0.002dB/°C,且温度对不同缠绕匝数光纤的影响趋于一致。结果指出,为减小温度对传输损耗的影响,塑料光纤的缠绕曲率半径应大于25mm。
贾卫华[8](2015)在《微纳光纤谐振结构及其应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元件设计理论和制备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光学设备越来越趋向于微型化和模块化。微纳光纤有着尺寸小、低损耗、倏逝场传输、柔韧性好等独特优势,已成为如今光学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另一方面,光纤传感技术凭借其高灵敏度、抗电磁干扰、易于实现多点复用等突出优点,逐渐成为科研与应用领域的热点课题。其中光纤光栅、光纤干涉仪以及多波长光纤激光器等诸多光学器件以其独特的结构特性与实际应用潜力在光纤传感网络中得到了较多的关注。本论文针对下一代大容量、长距离、高精度光纤传感网络中的高灵敏度传感器、高性能传感光源等实际应用需求,设计了多种基于微纳光纤的法布里-珀罗干涉型谐振结构,深入研究了其光学特性,并实现了基于微纳谐振结构的滤波器、折射率/温度传感器和可调谐多波长激光器等关键器件。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概括了微纳光纤的发展史,并详细介绍了微纳光纤在光学传感和光纤激光器领域的典型应用。建立微纳光纤的波导模型,对其结构特性、光学特性及传感特性进行了详细的模拟仿真分析,并就其制备工艺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实验研究。(2)提出了一种单模光纤布拉格光栅-微纳光纤-单模光纤布拉格光栅(SMFBG-MNF-SMFBG)型谐振结构,该谐振结构兼具光纤光栅和微纳光纤的光学特性。进行了数学建模,并通过仿真就不同结构参数对其光学特性的影响做了详细分析。针对微米布拉格光栅(MNFBG)制备工艺复杂、效率低等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SMFBG-MNF-SMFBG”的微法布里-珀罗干涉仪(MFPI)谐振结构,以及“单SMFBG刻写——中间点熔融拉锥”的简单制备工艺,得到了高消光比、平坦密集的宽带滤波谱。(3)进行了基于上述MFPI谐振结构的折射率和温度的单参量传感实验。从理论上全面分析了该结构的折射率和温度敏感特性,并通过分别追踪该MFPI谐振波长及反射带中心波长的漂移,实现了折射率和温度灵敏度分别为220.1nm/RIU和11.9pm/℃的单参量传感。进一步地,充分考虑到MFPI谐振波长对温度交叉敏感的影响,再结合MFPI谐振波长及其反射带中心波长对折射率和温度变化的不同响应,实现了该MFPI谐振结构的折射率/温度高精度双参量传感。(4)提出了一种级联双萨格奈克(Sagnac)环型MFPI谐振结构,该结构可集成于单根微纳光纤上。根据光场耦合理论建立了该结构的等效模型,并就不同结构参数对其反射光谱性能的影响做出了全面的仿真分析。创新性提出了“火焰加热拉锥普通光纤——弯曲扭转微纳光纤”的制备技术及对该MFPI结构进行“微调腔长从而改变其滤波特性”的简单调谐方法,得到高消光比、宽带平坦、易调谐的梳状滤波谱。(5)搭建了基于上述MFPI谐振结构的多波长激光器,实现了3dB带宽内42个多波长的稳定激射,室温下1小时内各波长无明显漂移,峰值功率波动不超过0.602dB。进一步地,将该MFPI滤波结构应用到可调谐多波长激光器中,通过改变MFPI结构的腔长,获得了输出激光波长个数从65到21,激光波长间隔从0.065nm到0.173nm的可调谐输出;稳定性测试实验表明,室温下该可调谐多波长激光器稳定性良好,其1小时内最大功率波动仅为0.46dB。
戴微微[9](2014)在《高分辨率柔性光纤传像束的制备与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光纤技术的日益更新和快速发展,对高分辨柔性光纤传象束的研究已成为纤维光学发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高分辨率柔性光纤传像束因其柔软可弯曲性能好、单丝直径细和分辨率高等优势,已作为高清晰度成像仪器中的核心光学器件被广泛应用在在医学、工业、科研和军事和航空航天领域中,。目前,制备高分辨光纤传像束目前有两种方法,分别是层叠法和酸溶法。层叠法制备的光纤传像束工艺复杂,且制备出的传像束单丝直径粗,分辨率低,已经无法满足高清晰度的成像仪器对于光纤传像束升级换代的急迫需求。酸溶法是目前制备高分辨光纤传像束较好的一种方法,其制备出的光纤传像束单丝直径细、可弯曲柔韧性好且具有较高的分辨率,研究酸溶法对提高光纤传像束的传像质量至关重要。本文基于酸溶法这种特殊的工艺方法,设计调整了不同酸溶层套管玻璃的配方,在热膨胀系数和折射率上匹配包层玻璃和芯棒玻璃的基础上,制备出了同时拥有很好酸溶解性能的酸溶包层玻璃材料,并成功制备出了不同尺寸的酸溶玻璃套管;将芯棒和双包层套管组合后,开展了拉丝、排丝的工艺摸索,确保了光纤的成纤质量。研究了酸溶法中酸的浓度、温度、酸的种类以及酸溶时间等对传像束酸溶效果的影响,分析比较了各参量对于酸溶效果的影响,该参数对降低光纤传像束的断丝率和提高光纤传像束的成像质量有很好的促进作用。通过一系列的理论指导、实验验证和性能测试的有效反馈,提高了光纤传像束的光学性能,为酸溶法光纤传像束的广泛应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邱慧[10](2012)在《微结构塑料光纤荧光传感器的特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十年来光纤技术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光纤荧光传感器因其传输损耗低,能够获取更多的荧光信号,而被广泛应用于传感领域。与传统的石英光纤传感器相比,微结构塑料光纤荧光传感器结合微结构光纤与塑料光纤全部优点,在生物化学分析与环境检测中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并逐渐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本文针对一般光纤荧光传感器收集荧光能力不足的缺陷,设计了两类结构的微结构塑料光纤,环状结构与孔状结构,并对这两类光纤收集荧光的能力进行了研究。论文首先理论性的分析荧光传感器的原理与方法,并介绍了一些用于生物和环境检测的微结构光纤传感器,给出荧光传感器的性能指标的理论计算方法,从而能够有效准确的计算光纤对荧光的收集能力。其次对文中设计的微结构塑料光纤对荧光捕获的能力进行了研究。通过往微结构光纤的空气孔内均填充掺有染料高折射率液体,并改变光纤结构参数和液体折射率,以此来分析光纤对荧光捕获分数的影响,然后选取最佳微结构光纤传感器结构。最后,使用可调节边界条件傅立叶分解法计算了微结构光纤的模场分布。结果表明使用小纤芯半径和高于纤芯折射率的液体的环状微结构塑料光纤,或使用低纤芯折射率的液体的三孔结构微结构塑料光纤,可以增强激发光的吸收效率,增大荧光捕获分数,实现了光纤短距离内高效收集荧光的能力,提高了微结构塑料光纤荧光传感器的灵敏度。
二、聚合物光纤传光束的结构、特性及其制备工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聚合物光纤传光束的结构、特性及其制备工艺(论文提纲范文)
(1)聚合物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石英光纤光栅传感器 |
1.3 聚合物光纤传感器 |
1.4 论文结构与安排 |
第二章 聚合物光纤光栅制作及传输理论 |
2.1 聚合物光纤光栅制作 |
2.1.1 聚合物光纤的制作 |
2.1.2 聚合物光纤光栅的制作方法 |
2.2 耦合模理论 |
2.2.1 反向耦合 |
2.2.2 同向耦合 |
2.3 传输矩阵法 |
第三章 聚合物光纤光栅传感特性仿真研究 |
3.1 POFBG基本特性 |
3.2 温度传感特性 |
3.3 应变传感特性 |
3.4 聚合物光纤湿度传感特性 |
3.5 弯曲传感特性 |
第四章 聚合物光纤光栅传感特性实验研究 |
4.1 实验装置 |
4.2 温度传感实验 |
4.3 应变传感实验 |
4.4 湿度传感实验 |
4.5 弯曲传感实验 |
4.5.1 弯曲传感概述 |
4.5.2 实验原理 |
4.5.3 单光纤光栅弯曲实验 |
4.5.4 双光纤光栅弯曲实验 |
4.6 结论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2)基于碳纳米管掺杂聚合物的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纤温度传感器的分类 |
1.2.1 分布式光纤温度传感器 |
1.2.2 光纤光栅温度传感器 |
1.2.3 光纤荧光温度传感器 |
1.2.4 干涉型光纤温度传感器 |
1.3 光纤温度传感器的研究现状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全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 |
2.1 全光纤错位型传感器的理论分析 |
2.1.1 双光束干涉原理 |
2.1.2 干涉光谱特性分析 |
2.1.3 温度传感机理推导 |
2.2 全光纤错位型传感器的仿真设计 |
2.2.1 基于RSOFT的仿真模型建立 |
2.2.2 光谱特性的仿真优化 |
2.3 全光纤错位型传感器的折射率传感实验 |
2.4 全光纤错位型传感器的温度传感实验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碳纳米管简介及其温度增敏机理 |
3.1 碳纳米管的定义及特性 |
3.2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及应用现状 |
3.2.1 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 |
3.2.2 碳纳米管的应用现状 |
3.3 碳纳米管的温度敏感机理及在光纤上的涂覆方法 |
3.3.1 碳纳米管的温度敏感机理 |
3.3.2 碳纳米管在光纤上的涂覆方法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碳纳米管掺杂聚合物的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 |
4.1 光纤小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4.1.1 光纤小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
4.1.2 光纤小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制作过程 |
4.2 光纤小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4.2.1 光纤小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结构优化 |
4.2.2 基于UV胶的光纤小错位型传感器的温度实验 |
4.2.3 基于碳纳米管掺杂UV胶的光纤小错位型传感器的温度实验 |
4.3 光纤大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结构设计 |
4.3.1 光纤大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传感原理 |
4.3.2 光纤大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仿真优化 |
4.4 光纤大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实验研究 |
4.4.1 光纤大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的制作及光谱特性分析 |
4.4.2 基于UV胶的光纤大错位型传感器的温度实验 |
4.4.3 基于碳纳米管掺杂UV胶的光纤大错位型传感器的温度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中空熔嵌芯光纤布拉格光栅及其传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1.2 光纤光栅发展概况 |
1.3 特种光纤的研究现状 |
1.3.1 偏芯光纤 |
1.3.2 多孔光纤 |
1.3.3 多芯光纤 |
1.4 特种光纤光栅的研究现状 |
1.5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布拉格光纤光栅基本理论 |
2.1 布拉格光纤光栅的分类 |
2.2 布拉格光纤光栅的理论 |
2.2.1 布拉格光纤光栅的耦合模理论 |
2.2.2 倾斜光栅 |
2.3 布拉格光栅的传感原理 |
2.3.1 温度传感原理 |
2.3.2 应力传感原理 |
2.3.3 弯曲传感原理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中空熔嵌单芯光纤光栅的制备技术研究 |
3.1 中空熔嵌单芯光纤与单模光纤的耦合 |
3.2 中空熔嵌单芯光栅的制备 |
3.2.1 光栅制备系统与调试 |
3.2.2 熔嵌单芯光纤光栅写入 |
3.3 中空熔嵌单芯光栅的传感特性 |
3.3.1 中空熔嵌单芯光栅的温度传感特性 |
3.3.2 中空熔嵌单芯光栅的轴向应变传感特性 |
3.3.3 中空熔嵌单芯光栅的折射率传感特性 |
3.4 倾斜光栅制备 |
3.4.1 单模光纤倾斜光栅制备 |
3.4.2 熔嵌单芯光纤倾斜光栅制备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的制备技术研究 |
4.1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的制备 |
4.1.1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结构 |
4.1.2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写入 |
4.2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的传感特性 |
4.2.1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的温度和轴向应变传感特性 |
4.2.2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的弯曲传感特性 |
4.3 中空熔嵌双芯光纤光栅的偏振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4)基于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光纤传感探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2 常见的光纤传感器 |
1.3 光纤传感器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目的及主要内容 |
第2章 光纤法布里-珀罗结构的传输特性 |
2.1 引言 |
2.2 光纤法布里-珀罗干涉理论 |
2.2.1 法布里-珀罗干涉的数学表达 |
2.2.2 光纤端面单层聚合物法布里-珀罗干涉原理 |
2.3 光纤端面双法布里-珀罗腔的三光束干涉理论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聚合物双法布里-珀罗干涉结构 |
3.1 引言 |
3.2 外包裹式双层聚合物光纤传感结构 |
3.2.1 外包裹式双法布里-珀罗干涉结构制备 |
3.2.2 外包裹式双法布里-珀罗结构温度传感特性理论分析 |
3.2.3 外包裹式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温度传感实验分析 |
3.3 非包裹双法布里-珀罗传感结构的传感特性的研究 |
3.3.1 非包裹双法布里-珀罗传感结构的制备 |
3.3.2 非包裹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 |
3.3.3 非包裹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折射率传感特性 |
3.3.4 非包裹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双参数传感 |
3.3.5 非包裹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湿度传感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光纤液体法布里-珀罗干涉结构 |
4.1 引言 |
4.2 封溶液的法布里-珀罗结构的传感探头的制备过程 |
4.3 柱状PDMS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 |
4.4 甘油-PDMS的双法布里-珀罗探头的传感特性分析 |
4.4.1 甘油-PDMS的双法布里-珀罗传感结构的温度传感特性 |
4.4.2 甘油-PDMS的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角度传感特性 |
4.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基于光纤的智能服装人体温度警示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内容 |
1.4 课题研究方法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1.6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2 光纤发光织物的设计与织造 |
2.1 聚合物光纤的介绍及研究现状 |
2.1.1 聚合物光纤的介绍 |
2.1.2 聚合物光纤的研究现状 |
2.2 光纤发光织物的研究现状 |
2.3 光纤发光织物的图案设计及织造 |
2.3.1 光纤发光织物的图案设计 |
2.3.2 织机的介绍 |
2.3.3 光纤发光织物的织造步骤 |
2.4 聚合物光纤发光织物的侧发光处理 |
2.4.1 物理方法处理 |
2.4.2 化学方法处理 |
2.5 光纤发光织物的制造 |
2.5.1 不同纬密的光纤发光织物的对比 |
2.5.2 不同处理方法的光纤发光织物的发光效果对比 |
2.5.3 光纤发光织物的确定 |
2.6 本章小结 |
3 温度警示系统的研究 |
3.1 光纤发光织物的光路设计 |
3.2 温度警示模块的硬件选择 |
3.2.1 中央微处理器STM32(STM32F103CBT6) |
3.2.2 温度传感器DS18B20 |
3.2.3 光源—发光二极管 |
3.3 温度警示系统的电路设计及电路板制作 |
3.3.1 温度警示系统的电路原理图 |
3.3.2 电路板的制作 |
3.3.3 温度警示系统的程序设计 |
3.4 本章小结 |
4 智能服装的设计及制作 |
4.1 智能服装的设计原则 |
4.2 智能服装的款式设计 |
4.3 智能服装的结构设计 |
4.4 智能服装的工艺设计 |
4.5 智能服装与电子元器件及光纤发光织物的结合设计 |
4.6 智能服装的展示与功能检测 |
4.7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课题的结论与成果 |
5.2 论文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6)悬挂单芯及双芯光纤长周期光栅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概述 |
1.2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研究进展 |
1.2.1 光纤光栅的分类 |
1.2.2 长周期光纤光栅应用 |
1.2.3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发展趋势 |
1.3 特种光纤的分类及其应用 |
1.4 特种光纤长周期光栅 |
1.5 课题研究内容以及目的和意义 |
第2章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理论分析与写入方法 |
2.1 长周期光纤光栅的写入方法 |
2.2 长周期光纤光栅模式分析方法 |
2.2.1 传统模式耦合理论分析方法 |
2.2.2 模式投影理论分析方法 |
2.2.3 局域耦合模式理论分析方法 |
2.3 高频CO_2激光器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的方法和参数设置 |
2.3.1 高频CO_2激光器写入长周期光纤光栅方法 |
2.3.2 写入光栅时激光器参数设置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单芯悬挂芯光纤及其长周期光纤光栅 |
3.1 单芯悬挂芯光纤 |
3.2 单芯悬挂芯光纤长周期光纤光栅及其耦合特性 |
3.3 单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特性 |
3.3.1 单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弯曲特性 |
3.3.2 单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温度特性 |
3.3.3 单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轴向应力特性 |
3.4 单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偏振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双芯悬挂芯光纤及其长周期光纤光栅 |
4.1 双芯悬挂芯光纤 |
4.2 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 |
4.2.1 曝光方向和周期对成栅影响 |
4.2.2 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模式耦合及其传输光谱仿真 |
4.3 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传感特性 |
4.3.1 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弯曲特性 |
4.3.2 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温度特性 |
4.3.3 双芯悬挂芯长周期光纤光栅轴向应力特性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塑料光纤概述 |
1.2.1 塑料光纤的发展历史 |
1.2.2 塑料光纤的分类 |
1.2.3 塑料光纤的特点 |
1.2.4 塑料光纤的应用 |
1.3 塑料光纤传感器概述 |
1.3.1 光纤传感器的原理及分类 |
1.3.2 塑料光纤传感器的特点 |
1.3.3 塑料光纤传感器的应用 |
1.4 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介绍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及结构 |
第2章 塑料光纤及其宏弯曲结构的导光特性 |
2.1 塑料光纤的结构 |
2.1.1 几何结构 |
2.1.2 折射率分布与光线传输 |
2.2 塑料光纤的基本光学参数 |
2.2.1 塑料光纤中的模式 |
2.2.2 塑料光纤的数值孔径 |
2.2.3 塑料光纤的倏逝场 |
2.2.4 塑料光纤的传输损耗 |
2.3 宏弯曲对塑料光纤的影响 |
2.3.1 对材料折射率的影响(弹光效应) |
2.3.2 对等效折射率的影响 |
2.3.3 对数值孔径的影响 |
2.3.4 对传输损耗的影响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
3.1 微/纳米塑料光纤传感器介绍 |
3.1.1 微/纳米塑料光纤的发展与应用 |
3.1.2 微/纳米塑料光纤的制备方法 |
3.2 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的数值模拟 |
3.3 热拉伸法制备微/纳米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 |
3.3.1 热拉伸法制备微/纳米塑料光纤 |
3.3.2 折射率传感探头的制作与封装 |
3.4 恒温下传感器的折射率传感特性 |
3.4.1 实验装置 |
3.4.2 折射率测量结果与讨论 |
3.5 温度对宏弯曲微/纳米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的影响 |
3.5.1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的理论模拟 |
3.5.2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的实验测量装置 |
3.5.3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的结果与分析 |
3.5.4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分析 |
3.5.5 温度依赖损耗与折射率测量偏差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 |
4.1 侧抛型光纤传感器简介 |
4.1.1 传感原理 |
4.1.2 侧抛型光纤传感器国内外发展概况及存在的问题 |
4.2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结构及制备 |
4.2.1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的结构模型 |
4.2.2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探头的制备 |
4.3 恒定温度条件下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特性 |
4.3.1 实验装置 |
4.3.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4.4 侧抛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器的温度依赖特性 |
4.4.1 温度变化对传感器特性影响的分析 |
4.4.2 实验装置与传感器结构 |
4.4.3 折射率传感器温度依赖特性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温度对宏弯曲商用塑料光纤传输性能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基本定义 |
5.3 实验装置 |
5.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
致谢 |
(8)微纳光纤谐振结构及其应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引言 |
1.2 微纳光纤简介 |
1.3 微纳光纤器件的应用研究 |
1.4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 |
2 微纳光纤的波导理论及制备工艺研究 |
2.1 微纳光纤的波导理论及光场分析 |
2.2 微纳光纤的制备工艺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3 SMFBG-MNF-SMFBG型MFPI的光学特性分析与制备工艺研究 |
3.1 SMFBG-MNF-SMFBG型MFPI的结构设计及光学特性分析 |
3.2 SMFBG-MNF-SMFBG型MFPI的制备工艺研究 |
3.3 本章小结 |
4 SMFBG-MNF-SMFBG型MFPI的传感实验研究 |
4.1 SMFBG-MNF-SMFBG型MFPI的折射率传感 |
4.2 SMFBG-MNF-SMFBG型MFPI的温度传感 |
4.3 SMFBG-MNF-SMFBG型MFPI的温度/折射率双参量传感 |
4.4 本章小结 |
5 双Sagnac环级联型MFPI的光学特性与制备工艺研究 |
5.1 双Sagnac环级联型MFPI的结构设计与理论模型 |
5.2 双Sagnac环级联型MFPI的滤波特性分析 |
5.3 双Sagnac环级联型MFPI的制备工艺 |
5.4 本章小结 |
6 基于双Sagnac环级联型MFPI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及其实验研究 |
6.1 基于双Sagnac级联型MFPI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基础理论 |
6.2 基于双Sagnac级联型MFPI的多波长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
6.3 基于双Sagnac级联型MFPI的可调谐多波长光纤激光器实验研究 |
6.4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发明专利 |
(9)高分辨率柔性光纤传像束的制备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利用酸溶法制备光纤传像束 |
1.3 光纤传像束的研究进展 |
1.3.1 国外发展现状 |
1.3.2 国内发展现状 |
1.4 光纤传像束的应用领域 |
1.5 论文研究意义、目的和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意义 |
1.5.2 研究目的 |
1.5.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光纤传像束基本原理及其性能表征 |
2.1 光学纤维的光线理论 |
2.1.1 光纤结构和分类 |
2.1.2 子午光纤的传播 |
2.1.3 斜光纤的传播 |
2.2 光学纤维的损耗和色散理论 |
2.2.1 光学纤维的损耗 |
2.2.2 光学纤维的色散 |
2.2.3 小结 |
2.3 光纤传像束的传像原理 |
2.4 光纤传象束的主要特性研究 |
2.4.1 光纤传像束传输特性 |
2.4.2 光纤传像束物理特性 |
2.4.3 光纤传像束化学特性 |
2.4.4 光纤传像束光学特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研基于酸溶法用光纤传像束酸溶层材料的制备 |
3.1 引言 |
3.2 制备光纤传像束对于玻璃材料的要求 |
3.2.1 光学性能的要求 |
3.2.2 热学性能的要求 |
3.2.3 化学稳定性的要求 |
3.3 酸溶层玻璃材料的制备 |
3.3.1 配方设计 |
3.3.2 实验设备 |
3.3.3 制备工艺 |
3.4 酸溶层玻璃材料的性能研究 |
3.4.1 样品制备 |
3.4.2 折射率测量 |
3.4.3 密度测试 |
3.4.4 酸溶速率测试 |
3.4.5 热稳定性分析(差热分析) |
3.4.6 样品能谱分析测试 |
3.4.7 结论与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酸溶法用光纤传像束的光纤制备 |
4.1 引言 |
4.2 酸溶层玻璃管的制备 |
4.2.1 实验设备 |
4.2.2 玻璃管的制备工艺 |
4.2.3 挤管相关参数的理论计算 |
4.2.4 结果与分析 |
4.3 光纤单丝拉制 |
4.3.1 引言 |
4.3.2 光纤制备相关理论 |
4.3.3 光纤制备 |
4.4 复丝拉制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酸溶法酸溶工艺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酸溶机理 |
5.3 酸溶工艺研究 |
5.3.1 引言 |
5.3.2 断丝和暗丝现象 |
5.3.3 酸溶实验研究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1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 |
附录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
致谢 |
(10)微结构塑料光纤荧光传感器的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荧光传感器 |
1.2.1 荧光传感器的结构 |
1.2.2 荧光化学传感器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塑料光纤传感器 |
1.3.1 塑料光纤传感器的特性 |
1.3.2 塑料光纤传感器国内外发展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荧光传感器 |
2.1 荧光分析 |
2.1.1 荧光的概念 |
2.1.2 荧光产生的原理 |
2.1.3 荧光的吸收光谱和激发光谱 |
2.1.4 有机荧光染料 |
2.2 荧光传感器 |
2.2.1 荧光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
2.2.2 荧光指示剂的固定方法 |
2.2.3 生物化学荧光传感器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结构光纤荧光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
3.1 用于生物化学检测的 MOF 传感器 |
3.1.1 传感器的结构 |
3.1.2 检测过程 |
3.2 用于环境检测的 MOF 传感器 |
3.2.1 MOF 传感器的结构 |
3.2.2 光纤场分布的数值模拟 |
3.2.3 荧光传感参数与计算结果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新型微结构塑料光纤荧光传感器的特性研究 |
4.1 可调边界傅立叶分解算法 |
4.1.1 算法操作平台 |
4.1.2 算法结构 |
4.1.3 边界条件与细化技术 |
4.1.4 基础函数 |
4.2 环状微结构塑料光纤传感器 |
4.2.1 传感器结构 |
4.2.2 光纤的基模场分布 |
4.2.3 荧光传感参数计算 |
4.3 孔状微结构塑料光纤传感器 |
4.3.1 传感器结构 |
4.3.2 光纤的基模场分布 |
4.3.3 荧光传感参数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四、聚合物光纤传光束的结构、特性及其制备工艺(论文参考文献)
- [1]聚合物光纤光栅传感特性研究[D]. 刘国强. 北京邮电大学, 2017(03)
- [2]基于碳纳米管掺杂聚合物的光纤错位型温度传感器研究[D]. 赵庭誉. 东北大学, 2017(06)
- [3]中空熔嵌芯光纤布拉格光栅及其传感应用研究[D]. 毛国培.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7(06)
- [4]基于双法布里—珀罗结构的光纤传感探头研究[D]. 葛萌.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6(02)
- [5]基于光纤的智能服装人体温度警示系统的研究[D]. 郭富饶. 西安工程大学, 2016(06)
- [6]悬挂单芯及双芯光纤长周期光栅传感特性研究[D]. 钟幸.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7]宏弯曲塑料光纤折射率传感特性研究[D]. 景宁. 吉林大学, 2015(08)
- [8]微纳光纤谐振结构及其应用的理论和实验研究[D]. 贾卫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5(06)
- [9]高分辨率柔性光纤传像束的制备与研究[D]. 戴微微. 南京邮电大学, 2014(05)
- [10]微结构塑料光纤荧光传感器的特性研究[D]. 邱慧. 燕山大学, 20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