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因特网在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苏学伟[1](2020)在《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文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与理念在教育领域的不断渗透,跨学科与跨领域的理论与技术不断融合,为教育领域理论与实践的变革提供方向。纵观目前高中规模化考试之一的高考,在不分文理的基础上逐步在部分地区实施“选考“政策,这无疑为学生个性化发展提供了根本动力。然而高中另一规模化考试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一直以来也在尝试通过考试检验学生阶段性学习成果以及衡量学校教育质量,但是由于技术与理论的滞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在考试组织与内容的改革层面停滞不前。实际上,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如果在多次评测中既让学生便捷高效作答,同时为学生及时准确反馈个人能力水平,给予学生具体知识层级、认知水平等多方面个性化评价数据,这样可以为学生自我评价与反思提供科学化指导,成为当下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实质性变革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与此同时,计算机自适应测验作为教育测量与评价领域被一致认可的测验形式,结合项目反应理论完成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题库构建,使得题库建立在科学化与结构化基础上,自适应的测验理念与优势能够满足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个性化、高效性与科学化目标,能够真正从本质上推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变革。因此,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根据高中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信息技术学科作为对象,开发一个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测验系统,并且进行小规模施测去评估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新形式的信度与效度是否达标,以及与传统纸笔测验之间存在差异。具体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以下几部分:(1)理论层面的研究。这一部分主要是对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以及自适应测验研究现状进行分析与梳理,指出在题库建设与自适应测验系统构建过程中运用项目反应理论的相关算法与假设,并且对试题编制过程中所依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和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相关内容进行分析与整理,为不同阶段研究铺垫理论基础。(2)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开发。此部分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关于高中信息技术学业水平考试题库系统的构建。本研究在题库构建过程中通过对题库整体建设整体流程的规划,明确整个过程的步骤,涉及到建设前期的内容确定,包括课程标准的研究、编制题库内容结构表以及双向细目表;建设中期的参数确定,即通过大规模初试回收被试作答数据,借助Bilog确定题目的难度、区分度以及猜测系数;建设后期,依据项目反应理论相关假设对试题作出检验,包括:单维性检验、局部独立性检验以及项目特征曲线的分析,确保题库试题的个体质量与整个题库内容的系统性与结构性。第二阶段是关于整个自适应系统的构建。同样依据项目反应理论对整个系统的起始规则、选题策略、能力参数估计、终止策略等核心算法进行编译,完成系统的开发。(3)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应用及其模拟实验分析。主要是实施小规模测验,分析自适应测验的信度效度以及与传统纸笔测验的相关性,验证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是否具备一定的可行性。(4)关于高中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应用的思考。首次将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应用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结合实验结果对其应用的优势以及运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且提出相关推广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应用的途径。研究表明,首先,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与传统纸笔测验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前者具有较高的信度与效度,整个实验可以确保测验的可靠性与科学性,具有实际可行性;然后,从测验的人性化方面考虑,采用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具有短时高效的特点,并且可以实现“随到随测”的便利性,为学生提供便利的同时减轻学校考务压力;最后,研究中尝试为学生提供学情分析报告,初步通过测验可视化反映学生知识掌握程度、认知水平以及信息素养,但是并不成熟,后续研究中可以针对个性化学情报告方面作出深入研究。
张健[2](2014)在《对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高校教学网络系统创新评价的研究》文中提出为培养"医药学+市场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本研究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分析要素及创新评价标准。结果显示,该系统在网络的环境中能达到使学生变被动性学习为主动性学习的预期效果。
毛丹瑱[3](2014)在《新西兰药用民族植物学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族植物学(Ethnobotany)是研究不同民族的人们在其特定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如何利用当地植物的一门科学。民族植物学是一门涉及多学科的科学。从原始地对植物利用情况的记录开始,民族植物学已经经历了萌芽和奠基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四个阶段,现代民族植物学的概念已经完全确立;而在研究方法上,除了原有的定性研究不断发展以外,定量研究方法等也不断地得到创立并植入民族植物学的研究中。民族植物学研究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民族传统知识和经验随着前辈们的衰老和死亡急剧“退化”,在全球植物物种逐渐减少和灭绝的趋势下,民族植物学研究已具有相当的急迫性。其中药用民族植物学(Medical Ethnobotany)是民族植物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传统医药体系中植物药的一门科学,它涉及到植物药的种类鉴定、传统分类、编目,以及活性成分的分离提取、药理学研究等学科。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对新西兰药用民族植物学发展概况进行了描述,其中包括对新西兰民族植物学发展历史和现状的研究,以及对新西兰主要药用植物的种类和用途等信息进行了总结;此外,还将新西兰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与中国的进行对比,突出了各自的特点并为中国的相关研究提供了参考。另外,本文简单介绍了新西兰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做出的努力和保护现状,并对新西兰药用民族植物学发展进行了展望。新西兰与其他大陆隔绝,其地理环境的复杂与独特也导致其生物类群的独特性。从十八世纪开始,就陆续有西方探险家来到新西兰并记录了若干当地的动植物的使用情况;但同时西方人的进入也导致了毛利人传统宗教和社会模式的毁坏。此外,引进大型的哺乳动物直接威胁到了本地的食物网,外来的入侵植物也给本地植物带来了威胁。因此,新西兰外来人口迁入的过程就是其原本的生态系统逐渐被破坏的过程,其独特的动植物资源很多都还在未被发现或研究时就已经消失,还有相当一部分正在受到威胁或濒临灭绝,这反映了新西兰民族植物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新西兰现代的民族植物学研究主要包括不同地区对植物的使用,以及每种植物具体的使用方式两个方面。新西兰当代民族植物学,尤其是药用民族植物学,与我国传统草药使用的历史、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共同点。在现代,这些体系均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都受到了极大的怀疑和挑战。面对这样的现状,新西兰人对Rongoa传统的传承方式进行了竭力的保护和延续,并对毛利人所拥有的民族植物学知识的知识产权归属问题进行了充分的考量;此外,新西兰的民族植物学研究都采用了与毛利社群紧密合作的方式,保证了其研究能够充分、透彻,并反映毛利人本身的观点。我国在传统医药使用的延续以及民族植物学保护可以从这些方面得到很大的启发。
赖莹莲[4](2014)在《海外人群中医体质调查的网络投掷研究及结果分析》文中指出“中医体质学”是北京名老中医王琦教授经历30多年的临床经验与其团队的研究努力下于公元1978年首次提出的概念,主要是研究人类的体质、疾病与治疗之间的关连性。体质学将中国人体质分为九大类型(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特禀质),并于2009年制定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藉着体质的分类与判定以辨识患者的体质。人之体质是由先天禀赋和后天获得条件所形成的,九种体质是中药医学界里的一门新系统,其功能不仅能做到论证辨治,更重要的是藉由事先的调查提供治疗者更完整与精准的患者生心理属性与先后天优缺点的系统性分析;如此能有效的过滤与删去与患者先天后天体质秉性无关的疾病,并藉体质的选定也大幅增加以系统高度进行宏观治疗的成功率亦同时减少了疾病的误判,然后在治疗时再依照其生活作息与体质特质进行专注且可实施的手段进行干涉。而网络系统的出现不仅能事先让业内外人士在网络可及之处进行自我筛检,更能藉由了解自我体质达成治未病的效果。本研究目的旨在应用英文版的中医体质量表,开展以网络社群为基础的群众样本的中医体质流行病学调查,中文版本的体质量表出现多时,但对于英语世界而言体质量表是相当的陌生,此外网络世界浩大无边。生活与体质量表的长度逾60题,在过往的调查中大部分都是路访、专访的方式以人对人的方式进行沟通与辅助而进行填表。而此次的调查的最大不同便是透过不同的因特网网站与Facebook脸书对英语为主的中医药、针灸、另类疗法、相关的网站、社群进行生活量表与体质量表的投放。研究方法调查对象来源为英语为主要沟通语言之社群或地区,调查方式以网页或Facebook社群已有的信息平台为主,并持续透过Facebook脸书以病毒式传染依网络社群方式进行转介与连结。投放的内容包含SF36生活量表与CCMQ体质量表经过量表中不同面向(社会状态、生理状态、心理状态)等维度进行调查并整理统计及分析海外网络社群和一般人群的中医体质关系,以242例Anova线性回归统计,调查因特网使用者是否会因SF36生活质量形式而影响其体质状态。调研结果,此次研究让我们更进一步发现西方对中医药的理解与普及度甚差,透过既有网站所提供的中英文医药信息受众效益甚小;但以网站为辅经营小众社群为主的平台系统对于找寻正确对象相当有效。主动回复率的增加,进而导出因跨语言沟通文化层次的落差(语法不够口语化,在网络的环境里让自我填表的意愿降低,障碍增加)、为求符合中文医学翻译而导致问题太复杂、英语系国家受访对象教育程度不同(专业医学术语看不懂)与问卷形式(以图形取代文字、题型答案的频率选择时而由少变多、时而由多变少)、SF36与CCMQ类似重复提问的摩擦等诸多来自受访者的批评与建议。就调研时效性而言,传统调研实施于指定时间一次性投掷,而网络及网络社群的投掷却是一次性病毒式的传播会随着时间与关键词的搜寻而24小时365天逐步渗透全球并堆栈渐成海量调查;但两者间最大差异便是一为自主性回填另为半专业辅助半强迫性填入。就社会状态(性别、教育程度、婚姻状态、专业程度)与体质之间关系,显示女性受众生活方式因因特网使用影响较巨,就疼痛感受影响生心理状态(疼痛,疼痛对生活影响,精力充沛)与体质关系,显示精力充沛对自觉性的体质量表影响显着,以心理感受为主影响生心理状态与体质量表之关系,显示女性受众对于情绪是较为敏感其敏感度对体质量是有影响力。
孔行仁[5](2013)在《近10年台湾伤寒论研究述要及雏型网页建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台湾不但在生活习惯及医疗文化和保健观念皆有很大的改变,其中劳健保的实施及教育普及和媒体的倡导也影响到对药物及就医的认知,也因此伤寒经方遂被广泛的应用,并能兴起学习之效应,但传统老中医的优良特质和临床经验、医案,却因随着年长者的凋零而付诸阙流实为可惜。随着网络科技使用逐渐的兴起,信息传播以及数字典藏已是当前最重要的生活主题及学习工具,而传统《伤寒论》的临床研究,如何迎接新的知识时代而迈向更卓越,并使伤寒方的简、便、廉、效在新时代中能继续发扬其优良传统医疗精神及效能,是今日医疗文化及临床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过去台湾《伤寒论》在数字内容与网络发展之研究着墨甚少,同时以深入访谈及内容分析来探索,并了解目前发展状况之相关文献发表也不多,本研究着眼于此,试透过雏型网页的建构,来建立研究者临床应用之讨论空间和典藏搜寻的网络平台,并针对医师及专家进行深入访谈,透过主要的具体内容与记录,藉以了解《伤寒论》在台湾之沿革与发展及如何更迈向卓越。本研究旨在探讨台湾近十年来《伤寒论》的发展现况与雏型网页之发展,首先透过文献探讨及内容分析等方式来搜集汇整数据建立相关访谈内容,并以策略、执行、结构、文化等四项构面来进行探讨分析。同时采用半结构式的深入访谈,最后归纳出主要研究发现,做成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一、台湾中医因健保而能跨入医疗殿堂,同时让《伤寒论》能够得以发展。二、现代化数字网络平台的建立,让中医及《伤寒论》发展,更为灵活及有效率。三、官方与学院教育长期来没有特别重视《伤寒论》,同时医疗资源分配不均。四、医生很难阅读传统伤寒经方古典,很多经验方是需要老师的讲解。
兰杰,任海燕[6](2013)在《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分析与探讨》文中指出阐述了医学图书馆为蒙医药学科研服务的新基础、新模式和新内容,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知识服务,即依据数字网络信息技术的支撑,在蒙医药学领域开展定题服务基础上、利用个人知识管理等模式为蒙医药学科研项目开展虚拟科研专题知识服务和在线科研专题知识服务等数字化个性化服务,建立一支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的学科馆员队伍,为蒙医药学科研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优质服务。怎样开展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是当今医学图书馆发展值得探讨的问题。
朱树良,王劲松,胡美君[7](2006)在《21世纪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趋向》文中提出分析了当前中医药学信息资源的分布概况,探讨了在网络环境下中医药学信息服务应采取的措施及发展趋势。
李娜[8](2006)在《临床医药学知识咨询系统初探》文中指出在信息经济时代,信息咨询服务业竞争十分激烈,图书馆作为社会重要的信息资源基地,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资源的提供者,只有不断提供与时代发展相适应的现代化的信息服务,才能够得以生存和发展。 文献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巨大的工程,中国医院知识仓库(CHKD)构建的期刊文献资源的知识库,已经在我国文献信息业从数字化向知识化管理的进程中走在了前列,但是图书或其他类型文献的知识库的构建还相对迟滞。本课题研究正是基于这种理念和思路,以先进的知识采掘技术为支撑,构建一个医学图书型文献的知识库。 本研究从知识数据库的概念出发,研究和讨论了知识数据库的若干问题,诸如知识仓库的概念、组成、应用,知识管理和知识库。文中概述了国内外知识数据库的发展现状和应用前景,讨论了网络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趋势和用户需求的变化,以及资源建设的规划与组织,如资源的有效规划与组织,资源的收集、描述、组织和整合,数据资源的知识性管理,资源建设的规范与标准,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和资源的长期保存。本课题研究了构建医药学知识咨询系统应采取的策略,如标准化建设、信息技术建设、信息内容建设、信息安全建设,提出了数据库设计过程中的相关概念和应解决的问题。在实施步骤一章,通过比较相关标准,重点研究了建立各种数据词典应采取的步骤和措施。
辛勤[9](2006)在《医患一起用网络》文中研究说明编者按:因特网改变了我们的生活,也给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质和量的飞跃发展,一个医学工作者,无论是临床医生.还是公卫人员,以及医学院校的师生,均应掌握因特网上的医学科技信息查询和检索方法,其快捷、方便的服务将为我们的生活的学习带来极大的方便。特别是中医专业的医学工作者,更应迎头赶上。迅速掌握因特网医学信息信息查询检索方法,缩小与现代医学之间的差距,已成为当前中医发展进步的当务之急。本刊将开展系列讲座,应用图文并茂的方法。进行深入浅出、通俗易懂的介绍,特别是注重在掌握利用因特网查询中医药科技信息方面我们将有所侧重。对照我们的讲座,进行学习,使读者能尽快掌握因特网上的医学科技信息查询方法。
张向阳[10](2003)在《谈如何利用因特网上的医学信息资源》文中研究说明随着Internet的飞速发展 ,网上的医学信息丰富多彩。如何利用因特网上的信息资源查询有价值的医学信息 ,本文介绍了一些对医务工作者有价值的网站 ,重点介绍了搜索引擎 ,中文医学信息网站 ,MEDLINE以及网上的电子期刊和一些全文数据库。
二、因特网在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因特网在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面临的困境 |
1.1.2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的优势 |
1.1.3 相关政策文件的支持 |
1.2 研究现状 |
1.2.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研究现状 |
1.2.2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4 研究意义 |
1.4.1 理论意义 |
1.4.2 实践意义 |
1.5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目标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思路及路径图 |
第2章 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理论基础 |
2.1 概念界定 |
2.1.1 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
2.1.2 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 |
2.2 理论基础 |
2.2.1 项目反应理论 |
2.2.2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 |
2.2.3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分析 |
2.3 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概述 |
2.3.1 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特征 |
2.3.2 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功能 |
2.3.3 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方式 |
2.3.4 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的结果使用 |
第3章 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题库系统的开发 |
3.1 题库系统的设计 |
3.1.1 题库建设的整体流程 |
3.1.2 题库系统的功能 |
3.1.3 题库建设的注意事项 |
3.2 题库系统的试题编制 |
3.2.1 试题编制原则 |
3.2.2 试题编制流程 |
3.3 题库试题的质量检验 |
3.3.1 单维性检验 |
3.3.2 局部独立性检验 |
3.3.3 项目特征曲线检验 |
第4章 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构建 |
4.1 可行性分析 |
4.2 自适应系统设计目标与设计原则分析 |
4.2.1 设计目标 |
4.2.2 设计原则 |
4.3 自适应系统设计核心要素 |
4.3.1 功能模块设计 |
4.3.2 数据库设计 |
4.4 自适应系统的开发流程 |
第5章 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应用的模拟案例 |
5.1 模拟测验的实施 |
5.1.1 模拟测验的对象 |
5.1.2 模拟测验的工具 |
5.1.3 模拟测验的实施过程 |
5.2 模拟测验结果的统计分析 |
5.2.1 自适应测验长度和时间分析 |
5.2.2 相关系数分析 |
5.2.3 信度与效度的分析 |
5.2.4 关于学生作答结果的学情分析 |
第6章 高中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应用的思考 |
6.1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应用的优势 |
6.1.1 测验过程的科学性 |
6.1.2 题库建设的合理性 |
6.1.3 考试组织的灵活性 |
6.1.4 测评结果的公平性 |
6.2 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
6.2.1 对CAT认知偏差引发的不良影响 |
6.2.2 主体与资金的投入问题 |
6.2.3 系统与题库的建设问题 |
6.2.4 应用与保障的机制问题 |
6.3 推广计算机自适应测验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中应用的途径 |
6.3.1 推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制度变革 |
6.3.2 相关人员培训 |
6.3.3 确定系统与题库建设主体 |
6.3.4 个性化学情诊断报告的推送 |
第7章 总结和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2)对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高校教学网络系统创新评价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构建教学网络创新系统 |
(一) 教学网络创新系统描述 |
(二) 教学网络系统创新运行中的要素分析 |
1. 以学生为中心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核心理念 |
2. 建设教学资源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前提 |
3. 开发教学设计是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教学网络系统的核心内容 |
二、完善教学网络系统创新的评价标准 |
(一) 协调标准 |
(二) 系统标准 |
(三) 有效标准 |
三、结论与建议 |
(3)新西兰药用民族植物学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前言 |
1.1.2. 民族植物学 |
1.1.3. 民族植物学发展的历史背景 |
1.2. 民族植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2.1. 民族植物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 |
1.2.2. 民族植物学的研究策略 |
1.2.3. 民族植物学的发展趋势 |
1.3. 药用民族学研究现况 |
1.4. 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新西兰的民族植物学 |
2.1. 新西兰的地理背景 |
2.1.1. 前波利尼西亚时期的环境 |
2.1.2. 前欧洲殖民时期的环境 |
2.1.3. 出现欧洲移民后的环境 |
2.2. 波利尼西亚民族植物学研究历史 |
2.3. 新西兰原住民民族背景 |
2.3.1. 毛利人对“健康”的理解 |
2.3.2. 毛利人的财富—Taonga |
2.3.3. 毛利民族医疗理念—Rongoa |
2.4. 新西兰民族植物学研究历史 |
2.4.1. 早期探险家和商人 |
2.4.2. 早期传教士 |
2.4.3. 欧洲殖民 |
2.4.4. 民族学家 |
2.4.5. 当代民族植物学 |
3. 新西兰的药用植物 |
3.1. 新西兰的植被概况 |
3.2. 新西兰药用植物的兴起 |
3.3. 新西兰药用植物中重点物种介绍 |
3.3.1. Harakeke |
3.3.2. Houhere |
3.3.3. Manuka |
3.3.4. Kawakawa |
3.3.5. Karamu |
3.3.6. Rarahu |
4. 新西兰传统医药学与中国传统医药学历史、现状与未来发展的对比 |
4.1. 毛利民族的医药特点和发展现状 |
4.2. 新西兰传统医药系统与中国医药系统的比较 |
4.3. 新西兰Rongoa医学中药用植物的使用与中药植物药使用的对比 |
5. 新西兰药用植物保护 |
5.1. 全球性的变化 |
5.2. 当地社群(土着群体) |
5.3. 种植园与生物多样性 |
5.4. 种子库 |
5.5. 毛利民族知识产权保护 |
6. 结论 |
6.1. 新西兰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发展与展望 |
6.2. 毛利传统医疗的发展与展望 |
6.3. 启示 |
附表 |
附表1:新西兰主要药用植物汇总 |
附表2:新西兰药用植物功效分类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4)海外人群中医体质调查的网络投掷研究及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词表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前言 |
1. 中西方体质学说发展概述 |
1.1 中医体质学发展概述 |
1.1.1 上古时代至西汉时期 |
1.1.2 东汉时期 |
1.1.3 魏晋隋唐时期 |
1.1.4 宋元明清时期 |
1.1.5 近代时期 |
1.2 西方体质学说发展概述 |
1.2.1 古代时期 |
1.2.2 近代时期 |
2. 中西方健康相关量表应用现况 |
2.1 西方健康相关量表发展史与现况 |
2.2 中医体质量表发展史与现况 |
2.2.1 中医体质量表国外发展应用与现况 |
2.3 中医体质国内发展与应用 |
2.3.1 体质分类标准研究 |
2.3.2 体质与性别研究 |
2.3.3 体质与年龄 |
2.3.4 体质与性格 |
2.3.5 体质与环境 |
3. 中西方医疗保健现况与应用 |
3.1 中医体质相关量表 |
3.2 现代保健养生方法 |
3.2.1 自然疗法 |
3.2.2 芳香疗法 |
3.2.3 瑜珈 |
3.2.4 阿输吠陀(AYURVEDA) |
3.3 中医体质量表未来前景 |
4. 量表应用在因特网与其他方法之成效 |
4.1 调查表格先进化一种符合现今生活形式的调查方式 |
4.2 先进化表格与网络系统的关联性 |
4.3 因特网的特性 |
4.3.1 连网性 |
4.3.2 数据可探与互动性 |
4.3.3. 因特网去地域性限制 |
第二部分 |
5. 调查设计 |
5.1 接口与界面设计 |
5.1.1 资料的可深探性 |
5.1.2 数据处理能力 |
5.1.3 可在移动平台操作 |
5.1.4 免费 |
5.2 因特网网站的架设 |
5.2.1 因特网问卷系统的架设 |
5.2.2 生活量表的架设 |
5.2.3 体质量表的架设 |
5.3 对象 |
5.4 质量控制 |
5.5 方法 |
5.6 资料的披露媒介 |
5.7 调查内容 |
6. 调查结论、回复及建议讨论与未来建议 |
6.1 文字陈述的修改 |
6.1.1 问卷与版型 |
6.1.2 疾病专业名词的呈现方式 |
6.2 填卷时对于相关习惯强度的选择与描述 |
6.3 投放区块的不同结果 |
6.4 专业语言与沟通 |
6.5 受众语言与教育水平的差距 |
6.6 因特网的普及回复速度的关系 |
6.7 问卷叙述与视觉关系 |
6.8 社群网络的优势与劣势 |
7. 研究内容 |
7.1 SF-36健康量表与九种体质量表之评估与相关性 |
7.1.1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估的意义 |
7.1.2 卫生医疗的意义 |
7.1.3 护理医学方面的意义 |
7.2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评估的应用 |
7.2.1 一般与特殊人群健康状况的评价 |
7.2.2 不同疾病人群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7.2.3 干预预防与保健措施的效果 |
7.2.4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研究 |
7.2.5 人口学因素 |
7.3. 健康相关生命质量 |
7.4. 中医体质与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关系的研究 |
7.5 研究分析及结果 |
7.5.1 社会状态与体质量表之关系 |
7.5.2 以疼痛感受影响的生心理状态与体质量表之关系 |
7.5.3 以心理感受为主而影响生心理状态及体质量表之关系 |
8. 结语 |
第三部分 参考文献与附件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载录网站列表 |
附件二 社群网络平合与趋势2014 |
附件三 尼尔森网络使用平均时间调查图 |
附件四 特别为此调查所设计的网站网址:HTTP://WWW.AATCM.NET |
附件五 点入网站GOOGLE DOC自动化问卷画面与系统 |
附件六 电子自动回函内容、九种体质介绍、及生活饮食建议 |
附件七 社会状态与体质量表之影响 |
附件八 身心理维度调查结果-SF-36 BODY PAIN vs. CCMQ |
附件九 SF36生理生病频率、心理倦怠频率、性别与体质量的关系 |
致谢 |
个人简历 |
(5)近10年台湾伤寒论研究述要及雏型网页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1.1 研究动机与目的 |
1.1.1 背景与动机 |
1.1.2 研究目的 |
1.2 研究流程与程序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范围 |
第一章 文献与探讨 |
1.1 台湾中医发展之概述 |
1.1.1 近年来台湾中医发展概览 |
1.1.2 历年来台湾中医师及学者概述 |
1.1.3 台湾特有中医药文化资源 |
1.2 《伤寒论》近十年研究发展与分析 |
1.2.1 文献回顾 |
1.2.2 台湾伤寒论经方医师 |
1.2.3 发展环境的分析 |
1.3 《伤寒大论坛》与张步桃探讨 |
1.3.1 《伤寒大论坛》 |
1.3.2 伤寒论大师张步桃 |
1.4 《伤寒论》数字发展及信息网络兴起分析 |
1.4.1 文化形像与医疗科技 |
1.4.2 台湾中医药信息典籍的发展现况与策略 |
1.4.3 专家看法与建议 |
1.5 《伤寒论》发展与创新探讨 |
1.5.1 卓越创新之探讨 |
1.5.2 构面资料整理 |
第二章 访谈分析 |
2.1 研究架构 |
2.1.1 研究架构说明 |
2.1.2 研究架构图说明 |
2.1.3 发展指标与问项 |
2.2 研究设计 |
2.2.1 研究方法 |
2.2.2 访谈方式 |
2.2.3 访谈对象 |
2. 3 访谈设计 |
2.3.1 访谈问题 |
2.3.2 访谈内容大纲设计 |
2.3.3 访谈数据分析方法 |
2.4 访谈结果与分析 |
2.4.1 学术与医疗文化(文化) |
2.4.2 发展环境与伤寒方医师的传承(结构) |
2.4.3 信息网络与数字典藏(执行) |
2.4.4 发展策略评析(策略) |
2.4.5 小结 |
2.5 综合分析探讨与建议 |
2.5.1 综合分析 |
2.5.2 访谈说明分析表与建议 |
第三章 《伤寒论》雏型网页建立 |
3.1 网页可用性平台分析 |
3.1.1 使用者接口原则 |
3.1.2 可用性之探讨 |
3.1.3 使用接口设计黄金定律 |
3.1.4 可用性的影响 |
3.2 雏型网页概念分析 |
3.2.1 雏型网页平台 |
3.2.2 雏型网页画面设计发展原则 |
3.3 雏型网页画面设计 |
3.3.1 雏型网页发展 |
3.3.2 雏型网页内容 |
3.3.3 小结 |
结语 |
1.1 研究创新 |
1.2 研究发现 |
1.2.1 优势 |
1.2.2 弱势 |
1.3 研究建议 |
1.3.1 政府须能扮演尾舵,建立愿景和效率中医文化环境 |
1.3.2 加强文化交流,建立管道及医疗传承 |
1.3.3 掌握中医药信息及网络发展趋势策略 |
1.4 研究限制与未来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分析与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为蒙医药学专题知识提供基础性服务 |
2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模式 |
3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内容 |
(7)21世纪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趋向(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医药学信息资源的分布 |
1.1 传统印刷型中医药学信息资源 |
1.2 网络环境下的中医药学信息资源 |
1.2.1 电子图书数据库 |
1.2.2 各种专业类信息数据库 |
1.2.3 期刊文献数据库 |
1.2.4各类专业网站 |
1.2.5 大型CD-ROM及只读光盘 |
2 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途径 |
2.1 传统中医药学信息服务 |
2.1.1 题名途径 |
2.1.2 着作途径 |
2.1.3 序号索引 |
2.1.4 分类途径 |
2.1.5主题途径 |
2.2 网络环境下的中医药学信息服务 |
2.2.1 网络环境下的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特点 |
2.2.2 网络环境下的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方式 |
3 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发展趋势 |
3.1 信息服务的新型网上资源:纯电子期刊 |
3.2 中医药学信息资源规范化 |
3.3 提高中医药学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
(8)临床医药学知识咨询系统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军事医学科学院研究生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前言 |
2.相关概念 |
2.1 知识 |
2.2 数据库和数据仓库 |
2.3 知识仓库 |
2.3.1 知识仓库的组成 |
2.3.2 知识仓库的应用 |
2.4 知识管理 |
2.5 知识库 |
3.国内外知识库发展状况 |
3.1 国外现状 |
3.1.1 数据库的编辑群 |
3.1.2 数据库的内容 |
3.1.3 数据库的查询 |
3.2 国内现状 |
3.2.1 搜狐网站健康栏目 |
3.2.2 ICD—10中国疾病诊断标准数据库 |
3.2.3 电子图书系统 |
3.2.4 中国医院知识仓库 |
3.2.4.1 CHKD的应用范畴 |
3.2.4.2 CHKD的信息资源采集范围 |
3.2.4.3 CHKD的知识分类体系 |
3.2.4.4 CHKD的元数据 |
3.2.4.5 CHKD知识仓库性能指标 |
3.2.4.6 CHKD的检索功能 |
3.2.4.7 内容质量指标 |
3.2.4.8 服务质量指标 |
4.知识库建立的必要性 |
4.1 网络文献信息开发利用的趋势 |
4.1.1 数据资源规模化 |
4.1.2 信息存储稳定化 |
4.1.3 服务模式互动化 |
4.1.4 知识信息采掘化 |
4.1.5 信息组织面向主题和领域化 |
4.2 用户需求的变化 |
4.2.1 信息需求的多元化和综合化 |
4.2.2 信息需求的全球化和社会化 |
4.2.3 信息需求的电子化和网络化 |
4.2.4 信息需求的个性化和自由化 |
4.2.5 信息需求的知识化和专业化 |
4.2.6 要求网络应用平台更加开放化和规范化 |
4.2.7 要求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更加智能化和高效化 |
4.3 构建临床医药学知识咨询系统的必要性 |
5.临床医药学知识咨询系统的规划与组织 |
5.1 资源建设的有效规划与组织 |
5.1.1 用户群 |
5.1.2 核心用户群的具体需求 |
5.1.2.1 疾病信息 |
5.1.2.2 药品信息 |
5.1.2.3 辅助检查信息 |
5.1.3 具体资源建设方式 |
5.2 资源的收集、描述、组织和整合 |
5.3 数据资源的知识性管理 |
5.4 资源建设的规范与标准 |
5.5 有效的知识产权保护 |
5.6 资源的长期保存 |
6.实施方案 |
6.1 标准化建设 |
6.1.1 疾病名的标准化 |
6.1.1.1 ICD-10 |
6.1.1.2 中国疾病分类系统 |
6.1.1.3 中文医学主题词表 |
6.1.2 药物名称的标准化 |
6.1.3 实验室检查名称的标准化 |
6.2 信息技术建设 |
6.3 信息内容建设 |
6.3.1 疾病库内容 |
6.3.1.1 文件夹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
6.3.1.2 资料的搜集和整理 |
6.3.2 药品库内容 |
6.3.2.1 文件夹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
6.3.2.2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6.3.3 辅助检查库内容 |
6.3.3.1 文件夹的建立及其主要内容 |
6.3.3.2 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
6.3.4 格式转换 |
6.3.5 标引 |
6.3.6 分类 |
6.3.7 检索功能 |
6.3.7.1 医学文献检索的常见问题 |
6.3.7.2 用户需求分析 |
6.3.7.3 自然语言检索 |
6.3.8 建立知识仓库、数据入库 |
6.3.8.1 系统特征 |
6.3.8.2 系统功能 |
6.3.8.3 界面设计 |
6.3.8.4 检索说明 |
6.3.9 发布 |
6.4 信息安全建设 |
6.4.1 数据备份 |
6.4.2 数据加密 |
6.4.3 病毒防范技术 |
7.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 |
致谢 |
(10)谈如何利用因特网上的医学信息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 : |
2 如何在Internet上获得国内生物医学文献, 下面介绍几个比较好的医学站点: |
3 如何在Internet上查询国外主要生物医学信息数据库资源 |
4 Internet上的医学会议信息 |
4.1 国外主要医学会议网站 |
4.2 国内主要医学会议网站 |
四、因特网在医药学研究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信息技术自适应学业水平考试系统的开发与应用[D]. 苏学伟.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9)
- [2]对构建“医药学+市场营销”高校教学网络系统创新评价的研究[J]. 张健.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下旬), 2014(05)
- [3]新西兰药用民族植物学探究[D]. 毛丹瑱. 山东大学, 2014(11)
- [4]海外人群中医体质调查的网络投掷研究及结果分析[D]. 赖莹莲.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5]近10年台湾伤寒论研究述要及雏型网页建立[D]. 孔行仁.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3(10)
- [6]蒙医药学科研专题知识服务分析与探讨[J]. 兰杰,任海燕. 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 2013(S2)
- [7]21世纪中医药学信息服务的趋向[J]. 朱树良,王劲松,胡美君. 医学信息, 2006(11)
- [8]临床医药学知识咨询系统初探[D]. 李娜.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 2006(12)
- [9]医患一起用网络[J]. 辛勤.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06(01)
- [10]谈如何利用因特网上的医学信息资源[J]. 张向阳. 中国医学教育技术, 2003(01)
标签:药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