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一、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陈全兵[1](2021)在《负载Pt(Ⅳ)前药的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抗肿瘤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顺铂作为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的药物之一,具有广谱抗癌活性,对睾丸癌、卵巢癌和肺癌等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肾毒性、神经毒性、耳毒性和其他严重的副作用限制了顺铂的应用。为减少顺铂类药物的副作用,提高其在肿瘤治疗领域的应用前景,科研人员开发了Pt(Ⅳ)前药。相比于顺铂类药物,Pt(Ⅳ)前药可以有效降低药物毒性和改善肿瘤细胞的耐药性。然而,Pt(Ⅳ)前药作为小分子药物,具有体内循环时间短和靶向性差等缺点。利用纳米药物载体递送Pt(Ⅳ)前药,成为提高其体内循环时间,靶向肿瘤部位和提高生物利用率的有效途径。硫化铜纳米颗粒作为一种重要的光热剂,具有原料易得,形貌和尺寸易于控制和极高的光热转换效率等优点,在肿瘤治疗领域具有极高的应用价值。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在NIR光照下,除了可产生光热效应,还可以产生活性氧簇,具有光动力治疗效果。但是在肿瘤细胞内存在较高浓度的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会消耗活性氧,降低光动力效果。Pt(Ⅳ)前药在细胞内GSH的存在下,可以在细胞内环境中被还原而产生化疗药物Pt(Ⅱ)的同时消耗GSH,因此,Pt(Ⅳ)药物可以增强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光动力效果。据此,我们构建了负载Pt(Ⅳ)前药的中空硫化铜纳米载药体系。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经NIR光照后产生光热和光动力效果,Pt(Ⅳ)药物经细胞内GSH还原为化疗药物Pt(Ⅱ)的同时提高光动力治疗的效果,实现化疗/光热治疗/光动力治疗的协同联合治疗。

孙利[2](2021)在《基于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用于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在本研究中,我们首先采用结晶沉淀的材料合成方法来合成负载顺铂(Cis)的纳米尺度的Li Lu F4:Ce3+闪烁体(SCNPs),接着用透射电镜对该纳米材料进行表征,来观察该材料的粒径、形貌等特征。通过在肿瘤细胞和荷瘤小鼠上验证该材料的稳定性和毒性,同时观察该纳米递送系统的放疗增敏作用及具体的放疗增敏机制。材料和方法:首先利用结晶沉淀的方法合成负载顺铂的SCNPs纳米颗粒,采用透射电镜(TEM)、动态光散射(DLS)、Zeta电位分析仪对材料进行表征。在细胞实验中,使用CCK8毒性实验对该材料在小鼠乳腺癌细胞系4T1及三种正常细胞:小鼠成纤维细胞3T3、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264.7的毒性进行评价。使用集落形成,γ-H2AX免疫荧光实验,细胞侵袭和迁移,流式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对材料的体内放疗增敏效果进行评价。在体内动物实验中,以4T1移植瘤BALB/c小鼠为模型,通过尾静脉给药的方式,通过对重要脏器如心、肝、脾、肺、肾的切片观察和血常规生化检查来判断材料对小鼠的生物毒性。通过隔天测量小鼠瘤体的大小,观察周期为15天,计算体积后绘制肿瘤的生长变化曲线并在观察的最后一天将瘤体摘除并称重量,最后用HE和Tunel实验对肿瘤切片染色来验证其体内的放疗增敏效果。结果:电镜下该材料颗粒大小均匀,尺寸138.6 nm,具有明显的壳核结构。CCK8实验结果显示负载顺铂的SCNPs对4T1细胞有抑制作用,且呈浓度依赖性。另外在较大的范围内纳米粒空壳对肿瘤细胞及正常细胞没有造成明显的毒性,该纳米载药系统比顺铂单药有更高的生物和组织安全性。体外研究4T1细胞,当联合照射时NP+Cis的放射增敏比(Ser)为1.69,可造成明显的DNA损伤,并可有效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和对照组相比,NP+Cis可明显促进细胞凋亡并将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体内研究荷瘤小鼠,NP+Cis联合放疗肿瘤体积增长缓慢,肿瘤重量较小,小鼠体重变化不明显,对瘤体HE和Tunel染色也观察到明显的治疗效果。结论:负载顺铂的SCNPs作为一种新兴的纳米载药系统具有较高的生物安全性及良好的放疗增敏作用。

潘光照[3](2021)在《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文中指出癌症是一种全人类共同的“噩梦”,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和生命。胃癌(Gastric cancer)是最常诊断出的癌症之一,在所有癌症发病率中排名第五,而其死亡率却排名第四。近年来,尽管包括外科手术、放射性疗法和化学疗法等在胃癌的治疗方面取得了较大进步,但是晚期胃癌患者的预后仍然很差。化学疗法是一种有效且广泛使用的癌症治疗方法,然而化疗药物在杀灭肿瘤细胞的同时,伴随的高毒副作用也给患者带来了额外的伤痛。因此,筛选和开发低毒、高效的新型抗癌药物和新治疗策略显得迫在眉睫。20世纪50年代,加拿大研究团队在长春花(Madagascar periwinkle)的叶子中发现一种天然成分---长春花碱(vinblastine,又译为长春碱),随后其被发现具有良好的抗癌效果。长春花碱是一种强效的细胞分裂抑制剂,被用于多种肿瘤的临床治疗,如淋巴瘤、睾丸癌、乳腺癌、膀胱癌和肺癌等。此外,多种长春花提取物或类似物,如长春瑞滨(Vinorelbine)、长春地辛(Vindesine)、长春新碱(Vincristine)、长春花碱(Vinblasine)和长春弗宁(Vinflunine),具有较好的肿瘤抑制效果,并被批准应用于临床治疗,但其强毒副作用往往也限制了它们在临床上的进一步应用。顺铂(Cisplatin,Cis)是一种被广泛应用于睾丸癌、卵巢癌、膀胱癌、肺癌、子宫颈癌、头颈癌和胃癌以及其他一些实体瘤治疗的金属基团抗肿瘤药物。在具有良好的肿瘤治疗效果的同时,顺铂同样也表现出很多的毒副作用。顺铂表现出了约40种个体毒性,其中肾毒性是最常见的一种。顺铂的抗癌活性毋庸置疑,但是长期使用所产生的强副作用无疑等同于服用慢性毒药,大大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长春质碱(Catharanthine)是长春花中的的一种提取物,该生物碱类化合物被进一步修饰为易溶于有机溶剂的硫酸长春质碱(Cathearanthine Sulfate),简写为CAS,其抗癌活性和机制未见报道。本课题研究发现,CAS具有较好的胃癌抑制效果,能够显着增强顺铂的治疗效果,且能够有效降低顺铂治疗中的毒副作用。本研究所得主要结果如下:1.CAS表现出较好的抗胃癌活性且毒性较低在细胞水平,CAS显着抑制胃癌细胞株SGC-7901和MKN-45的生长,并且呈现明显的时间和剂量依赖效应。利用流式细胞术和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细胞凋亡和凋亡相关关键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分析和检测,发现CAS并不会诱发经典的细胞凋亡。运用流式细胞术对细胞周期分布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发现CAS处理组细胞发生明显的细胞周期阻滞,主要阻滞于G0/G1期;通过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对该时期关键调节蛋白,如、CDK2、Cyclin E1及Cyclin E2进行检测,发现细胞周期的负调控因子p21显着上调,而细胞周期依赖性激酶2(CDK2)以及细胞周期蛋白E1和E2(Cyclin E1和Cyclin E2)均显着下调,呈现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个体水平,为了验证CAS的体内抗癌效果,课题组成功构建了小鼠皮下人源和细胞来源异种移植瘤模型(PDX和CDX模型),然后通过腹腔给药方式进行给药处理。结果显示,无论是CDX还是PDX模型,CAS治疗组瘤块体积和质量均显着低于对照组,表明CAS在体内也具有较好的抗癌活性。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移植瘤中增殖相关因子Ki67,发现CAS治疗可以显着性地降低Ki67在这些瘤块中的表达。通过伊红和苏木精染色(H&E staining)发现,经CAS处理小鼠的瘤块发生明显的核质不均一,细胞明显变大且出现胞质空泡化。利用长期毒性试验(Long-term toxicity test)以探究该药物是否对小鼠的脏器产生毒副作用,结果表明经CAS处理后小鼠的重要脏器(心脏、脾脏、肺、肾脏和肝脏)并没有出现明显的病理改变。这些初步的研究结果显示CAS对实验动物无毒或毒性较低,表明该化合物单体具有潜在的临床开发价值,但CAS对小鼠是否具有其他毒副作用仍需作进一步的探究。2.CAS通过激活PERK/ATF4/eIF2α/CHOP和IRE1α/XBP1信号轴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Endoplasmic reticulum stress,ERS)为了探究CAS的抑癌机制,利用转录组测序(RNA sequencing,RNA-seq)对CAS处理前后的两株胃癌细胞(SGC-7901和MKN-45)差异表达基因进行组学分析。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表明未折叠蛋白反应(Unfolded protein Response,UPR)相关的基因集显着富集于CAS处理组。GO分析显示经CAS处理后,多个生物过程(Biological process,BP)发生改变,同样包括UPR。经CAS处理后,在SGC-7901细胞中参与内质网应激反应的基因上调多达43个,在MKN-45细胞中有33个,其中在两细胞株中共同上调表达的基因有20个。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上调因子属于参与响应PERK和IRE1α跨膜感受器介导的内质网应激相关信号通路;通过蛋白印迹对小鼠异种移植瘤中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进行检测,发现PERK、ATF4、eIF2α、p-eIF2α、CHOP和IRE1α等均显着上调,表明发现PERK和IRE1α这两条内质网应激通路均被活化。利用基因敲低技术或小分子抑制剂,敲除或抑制PERK和IRE1α通路活性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弱CAS对细胞的生长抑制作用。这些结果表明,CAS可能通过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3.CAS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ATF4/AMPKα/ULK1和XBP1/Beclin-1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细胞在应激状态下会启动UPR,诱发ERS,进而也可能会激活细胞自噬。那么CAS诱发的UPR是否也会诱导自噬的发生呢?利用各种策略对自噬标志物LC3B进行检测,发现经CAS处理的细胞或肿瘤组织中LC3B的蛋白表达水平显着上调,LC3B信号出现大量的点状聚集。在电子显微镜下,CAS处理组细胞或肿瘤组织中后观察到大量积聚的自噬小体。这些结果表明CAS能够显着诱发细胞自噬。为了进一步探究内质网应激和自噬的关系,通过RNA干扰技术和特异性抑制剂,敲低或抑制内质网应激相关跨膜感受器PERK和IRE1α的表达水平或活性,发现CAS诱导的细胞自噬水平受到了较大程度的抑制,表明CAS介导的细胞自噬与ERS密切相关。通常情况下,UPR通过PERK、ATF6和IRE1α这三条经典的通路调节包括mTOR、AMPKα和Beclin-1/ATG在内的多条自噬通路,进而调节细胞自噬的发生。为了探究CAS诱导细胞自噬发生的下游通路,通过蛋白印迹技术对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进行检测,发现CAS 能够显着激活ATF4/AMPKα/ULK1 和XBP1/Beclin-1/ATG信号轴。当这两条信号通路的同时阻断可以最大限度地抑制自噬的发生。这些研究结果表明ATF4/AMPKα/ULK1和XBP1/Beclin-1/ATG信号通路活化是CAS诱导细胞自噬所必需的。4.CAS通过靶向细胞骨架系统破坏自噬流自噬的发生往往存在两种状态,即自噬通量流通和自噬通量阻断。通过联合多种自噬激活剂或者抑制剂以探究自噬流的状态。研究发现PI3K特异性抑制剂3-MA可以显着降低CAS诱发的自噬水平,自噬激活剂雷帕霉素(Rapamycin,Rapa)能够进一步增强细胞自噬水平,而自噬流阻断剂Bafilomycin A1(Baf A1)或氯喹(Chloroquine,CQ)则不能够增强CAS诱发的自噬水平。自噬双标系统mRFP-GFP-LC3是自噬流研究必不可少的工具,能够通过追踪红绿荧光信号来判断自噬流通情况。通过荧光观察,发现CAS处理组细胞中所有的点状自噬信号均为黄色,这些结果初步表明CAS发挥自噬阻断作用。紧接着,为了更直接地验证CAS是否影响了自噬小体与溶酶体的融合,通过LC3-GFP与溶酶体标记物Lyso-tracker或LAMP1进行共定位分析。免疫荧光结果表明,CAS处理48 h后LC3B点状信号与溶酶体并无明显共定位,这些结果表明CAS诱发的自噬阻断可能发生于自噬早期。为了进一步探究自噬流阻断的机制,对RNA-Seq结果进行了进一步的分析,发现CAS处理后,微管和微丝相关基因显着下调。利用鬼笔环肽标记细胞微丝结构,发现CAS处理组细胞发生明显的微丝解聚。这种解聚有别于因自噬激活本身所造成的功能性解聚,因为CAS处理后除了微丝解聚,还伴随β-actin蛋白表达的下调,此外,解聚的actin蛋白与LC3B并无明显的共定位。CAS对细胞骨架系统造成了较大的破坏,尤其对微管和微丝。自噬的发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生理代谢过程,许多细胞器均参与完成了这个过程。细胞骨架作为细胞的一个支撑系统,对维持细胞的正常生理、代谢是必需的。许多报道已表明骨架系统在细胞自噬的发生过程中同样扮演重要角色。不同于长春新碱对微管系统造成的显着性解聚,CAS处理后却导致了细胞微管组织的重塑;微管重塑是细胞应对外界刺激所发生的适应性变化,而微管的重塑往往对其执行的功能产生不利影响。蛋白印迹检测发现经CAS处理的细胞中,β-tubulin蛋白的表达明显被下调。以上研究结果表明CAS诱发的自噬流阻断的主要原因是细胞骨架系统功能障碍所介导的。大多数长春花碱提取物具有微管靶向性,为了深入探究CAS是否对细胞骨架系统具有靶向性,通过计算机模拟分子对接,我们发现配体分子CAS与其受体分子β-actin的氨基酸残基可以通过疏水作用力、芳环堆积力结合;此外,CAS还可以通过氢键与β-tubulin的ASP457、GLU502、LYS449、LYS498残基发生物理性结合。细胞热位移实验显示经CAS处理的细胞中,无论β-actin还是β-tubulin均具有更强的热稳定性。这些结果表明CAS与β-actin和β-tubulin通过物理作用力发生结合,进而破坏细胞骨架系统,导致骨架功能障碍。5.CAS介导的自噬阻断增强了顺铂的化疗敏感性并提高了荷瘤小鼠的生存能力我们探究CAS与顺铂联合使用是否仍然会介导细胞自噬。通过对自噬标志物LC3B的表达进行检测,发现联合用药依然导致了自噬的发生。比较有趣的是,SQSTM1的表达也被上调,提示联合用药仍然是会导致自噬流的阻断。通过MTT和平板克隆实验,其结果表明联合治疗策略对胃癌细胞具有更佳的抑制效果。为了评估联合策略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我们通过单剂量急性毒性试验(single dose acute toxicity)和亚慢性毒性试验(long term toxicity test)发现,CAS 与 Cis 联合治疗可以减轻Cis单药治疗出现的脏器和组织损伤,尤其是对肾脏、胃肠的损伤。通过Chou-Talalay的方法评估CAS联合Cis是否具有协同治疗胃癌的作用,结果表明CAS在一个广泛的Cis浓度范围内与其联合具有协同抑制胃癌的作用(联合系数Combination Index,CI<1.0);进一步检测发现联合化疗能够实现在较低浓度的Cis条件下诱发更加显着的DNA损伤,进而导致凋亡的发生。皮下异种移植瘤实验显示,相较于任一单药治疗,联合策略对肿瘤具有更佳的抑制效果。为了探究联合治疗策略是否对可以延长原位荷瘤小鼠的生存期,我们构建了两位病人来源的原位异种移植瘤模型,通过阶段性药物治疗后,发现CAS与Cis联合治疗可以进一步延长患癌小鼠的生存期。这些结果表明CAS介导的自噬流阻断效应增强了 Cis对胃癌的化疗敏感性,并且延长了原位瘤小鼠的生存期。总之,这些研究结果表明,CAS通过激活ERS依赖性的自噬,同时又通过物理结合至细胞骨架系统,造成细胞骨架功能障碍,进而破坏自噬流。我们的研究结果还表明,CAS介导的自噬流破坏在细胞生存中扮演了消极的角色。重要的是,CAS可与Cis发挥协同抑癌作用,同时可以拮抗Cis诱发的个体毒性。因此,这些结果表明,CAS与Cis联合使用是一种可行的胃癌治疗方法,可为其在胃癌治疗中的潜在应用提供临床前见解。

李重阳[4](2021)在《黄杨碱诱导胃癌发生内-溶酶体自噬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胃癌作为世界范围内的主要癌症之一,其发病率居全球第五位,死亡率居全球第四位,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胃癌由于原发于空腔脏器,并且易形成腹膜转移,使用目前的影像学检测体系很难对早期胃癌进行筛查。使得超过六成患者在确诊时出现局部或远处转移,这导致大多数患者错失了最佳外科手术治疗机会。因此,以化疗为基础的综合治疗成为大多数中晚期胃癌患者的主要选择。但是胃癌细胞具有基因组不稳定性和基因高频拷贝数易变异等特性,对临床化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致使胃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然较低。因此,积极寻找和开发新型胃癌治疗药物,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环维黄杨星D(Cyclovirobuxine D,以下简称黄杨碱)是上世纪70年代由我国着名科学家梁秉文教授在黄杨木中分离获得的一类环阿尔廷烷甾体生物碱,其被称作是继麻黄碱及青蒿素之后,从中药有效成分中分离、提纯获得的另一重要成果。黄杨碱主要提取自黄杨科黄杨属植物瓜子黄杨及其同属植物。在临床上,黄杨碱是多年来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黄杨宁片”的主要有效成分。根据文献报道,黄杨碱在肿瘤治疗中同样能够发挥重要作用,但其治疗肿瘤的具体分子机制目前尚不清楚。本论文旨在探究黄杨碱在胃癌治疗中发挥的作用及探究其内在的分子机制。取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黄杨碱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生长为了探究中药单体黄杨碱对胃癌是否有抑制效果,我们对6种胃癌细胞系及1种胃上皮细胞(正常细胞)进行了IC50的测定。根据测定结果,我们发现使用黄杨碱处理48h后,其在6种胃癌细胞系SGC-7901、MKN-45、MGC-823、MKN-28、BGC-803、HGC-27中的IC50值分别为(89.94μM,67.55μM,42.18μM,48.46μM,77.71μM和54.77μM),而其在胃上皮细胞GES-1中的IC50值为138.8μM。我们可以明显看出,黄杨碱对胃癌细胞具有更强的靶向杀伤作用。通过平板克隆实验及Ed U细胞增殖实验我们发现黄杨碱能够明显抑制胃癌细胞DNA的合成。流式细胞仪周期检测显示,胃癌细胞系的细胞周期明显被阻滞于G0/G1期。通过小鼠皮下成瘤实验,我们发现黄杨碱在体内同样能显着抑制其增殖标记物Ki67的表达,并且对小鼠内脏器官未造成明显的毒副作用。以上结果进一步证明黄杨碱在胃癌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具有成为治疗胃癌有效药物的潜在价值。2.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了自噬流阻断型自噬黄杨碱在胃癌细胞系和小鼠个体水平上都表现出了明显的抑瘤效果,为了探究其内在机制,我们使用了自噬相关标记物及电镜等技术证明黄杨碱能够显着促进胃癌细胞自噬的发生。进一步使用慢病毒与腺病毒(m RFP-GFP-LC3)自噬双标系统,我们证明黄杨碱诱导的自噬流为阻断型的自噬。通过使用免疫印迹实验及免疫荧光实验我们发现诱导自噬小体与溶酶体融合的Syntaxin17蛋白发生了显着下调;溶酶体内成熟的组织蛋白酶B、组织蛋白酶D的表达量均发生了下调,组织蛋白酶D的活性也显着下调;并且溶酶体内的PH值也发生了显着下调。综上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黄杨碱诱发胃癌细胞系发生了自噬流阻断型自噬。2.黄杨碱诱发阻断型自噬的机制与促进溶酶体与自噬小体融合的Syntaxin17蛋白及溶酶体的PH值,以及其溶酶体内组织蛋白酶的活性有关。3.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了内-溶酶体自噬黄杨碱诱导的选择性自噬的种类是什么呢?通过使用免疫荧光实验,我们对自噬小体包裹的内容物进行了检测。我们发现自噬小体与内质网有高度的共定位,并且大部分自噬小体中包裹着溶酶体与胞内体。然而,自噬小体与其他成分或细胞器如:脂滴、胆固醇、高尔基体、线粒体及ROS均没有明显的共定位。因此我们假设自噬的类型可能是内质网自噬,或是溶酶体自噬。而内质网应激相关的重要伴侣分子BIP发生了显着下调,并且使用抑制剂降低内质网应激后,细胞内自噬水平未发生显着变化。随后,我们证明溶酶体自噬通路相关蛋白半乳凝素3(Galectin3),半乳凝素8(Galectin 8)均发生了显着变化,并且将溶酶体自噬受体Trim16敲低后,黄杨碱诱导的细胞自噬发生显着下调。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黄杨碱诱导的自噬类型为内-溶酶体自噬,且其自噬膜成分可能来源于内质网。4.黄杨碱靶标分子的鉴定及自噬机制探究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了内-溶酶体自噬,那么黄杨碱的作用靶标是什么分子呢?通过使用在线数据库预测及分子对接等技术,我们发现黄杨碱的作用靶标与溶酶体上的V-ATPase密切相关。V-ATPase作为溶酶体上的质子泵,其主要功能是促进质子进入溶酶体以维持溶酶体内的PH值。随后我们进一步通过联合使用H+-ATPase抑制剂Bafilomycin A1(BAF-A1),发现黄杨碱诱导的空泡化现象能够被抵消,同时其诱导的自噬反而被下调。为了更进一步证明以上结果,我们使用连接了CY5染料的黄杨碱进行Co-IP实验,我们发现黄杨碱与V-ATPase蛋白复合体上的ATP6V0A1亚基有一定的结合能力,并且下调ATP6V0A1后,黄杨碱诱导的空泡化现象得到明显恢复。有趣的是,我们发现使用BAF-A1将黄杨碱诱导的自噬抑制后,细胞内的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也发生了下调。黄杨碱通过促进V-ATPase活性后,又是如何调控细胞自噬的呢?我们通过免疫印迹实验发现添加黄杨碱后,mTOR及其下游信号通路均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使用定量免疫共沉淀实验,我们发现添加黄杨碱后导致mTORC1复合体中的Raptor及mTOR蛋白在溶酶体膜及V-ATPase上的共定位发生了显着下调,并且添加黄杨碱后转录因子TFEB、TFE3发生了明显的核易位,进而导致溶酶体的体积增大。5.p62作为溶酶体自噬受体的验证黄杨碱处理胃癌细胞后,我们发现p62蛋白在12h后随着黄杨碱浓度的增高,发生显着的梯度上调并与溶酶体发生显着的共定位。这既证明自噬流是受阻的,又说明p62与溶酶体自噬高度相关。并且我们发现降低p62的表达后,能够显着将黄杨碱诱导的自噬水平下调。免疫共沉淀实验结果显示,p62与溶酶体相关蛋白Galectin3、Galectin8、Galectin9、RAB7、LAMP1均未发生相互作用。进一步我们发现黄杨碱处理后细胞内溶酶体上的泛素分子显着增多。免疫共沉淀实验进一步证明,黄杨碱促进了p62与K33及K48位点连接的泛素分子的结合。综上,我们证明p62在溶酶体自噬中发挥了受体蛋白的作用,p62一方面通过识别受损溶酶体上的泛素分子,另一方面将其结合的自噬小体牵引至溶酶体上对受损的溶酶体进行包裹与降解。6.黄杨碱诱导的自噬对胃癌细胞命运的影响自噬既能够促进肿瘤的发生发展,同样也能够抑制肿瘤的形成。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系发生了内-溶酶体自噬,那么它对胃癌细胞系的命运是如何影响的呢?通过联合使用自噬流早期阻断剂3-Methyladenine(3-MA)、及shp62,sh Beclin1,我们发现黄杨碱诱导的自噬在前期为保护性自噬。但是通过使用自噬晚期阻断剂BAF-A1,却发现了相反的现象。而BAF-A1阻断自噬流的原因主要是通过破坏溶酶体的酸性环境。这个结果进一步验证了我们以上得出的结论:黄杨碱诱导溶酶体的PH值变低。那么溶酶体发生自噬后,胃癌细胞的最终命运是什么呢?通过共聚焦显微镜及免疫印迹实验我们发现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系发生内-溶酶体自噬的同时,会提高细胞内Ca2+离子的含量,诱导其发生Caspase级联的内源性细胞凋亡。7.黄杨碱联合顺铂增强了对胃癌的治疗效果通过对转录组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添加黄杨碱后,与化疗药物顺铂相关的耐药基因的表达均发生了显着下调。因此,我们通过长时间的添加顺铂成功获得了顺铂的耐药株MKN-45-R。通过对其进行IC50检测,我们发现MKN-45-R细胞株与正常的MKN细胞株相比其IC50值明显升高。通过添加黄杨碱,我们发现其均能诱导正常胃癌细胞株MKN-45及耐药株MKN-45-R发生凋亡。随后,我们检测了黄杨碱联合顺铂在胃癌治疗中的作用,发现具有明显的联合效果。综上所述:我们发现在体外,黄杨碱对胃癌细胞系具有明显的靶向杀伤作用;在体内,黄杨碱在小鼠皮下成瘤上显示出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更为重要的是黄杨碱可以增强对顺铂耐药株的杀伤,为其临床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董自亮[5](2020)在《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肿瘤治疗增敏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肿瘤微环境是肿瘤细胞赖以生存的内部环境,常有着乏氧、微酸、间隙压升高、高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免疫耐受等一系列与正常组织不同的特征,并且与肿瘤的发生、发展以及转移等密切相关。复杂的肿瘤微环境在给传统癌症治疗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开发新型肿瘤治疗策略提供了契机,并逐渐成为现阶段癌症治疗领域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近二十年来,随着纳米材料科学的发展,纳米生物医学这一新兴的交叉学科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其中,设计和开发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用于新型肿瘤治疗,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广泛关注与深入研究。然而,纳米药物的生物安全性以及疗效仍然是阻碍纳米药物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基于此,本博士论文主要针对肿瘤内微酸、乏氧、高氧化还原态、免疫抑制等微环境特性,设计构建了多种兼具良好生物相容性与肿瘤微环境响应及调节能力的纳米复合物,并仔细探索了其在增敏肿瘤治疗方面的前景,旨在提高纳米药物的疗效及生物安全性、开发新型肿瘤疗法,并为纳米药物的进一步临床转化提供借鉴。主要的研究结果概括如下:1、多功能脂质纳米反应器在肿瘤氧化应激的放大与放化疗增敏中的研究。在该工作中,我们将具有高效芬顿反应催化能力的超小没食子酸-铁纳米颗粒(GA-Fe(II)nanocomplexes)与细胞内谷胱甘肽(Glutathione,GSH)合成酶抑制剂丁硫氨酸亚砜亚胺(L-buthionine sulfoximine,BSO)同时包裹于脂质体,得到了多功能脂质纳米反应器BSO/GA-Fe(II)@liposome。该纳米反应器一方面可以通过GA-Fe(II)将肿瘤内较高水平的H2O2分解成具有更高氧化活性的羟基自由基(·OH),另一方面可以通过BSO抑制细胞内还原性物质GSH的合成,进而协同放大肿瘤内部的氧化应激水平。在此基础上,该纳米反应器不仅可以直接诱导肿瘤细胞死亡,还可以有效地提高放疗、化疗等传统治疗手段的疗效。2、空心碳酸钙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在协同放大肿瘤内部氧化应激与增敏声动力治疗中的研究。在该工作中,我们开发了一种自模板法合成肿瘤微酸响应性空心碳酸钙纳米颗粒(BSO-TCPP/Fe@CaCO3)的方法。研究发现,肿瘤细胞内高浓度的钙离子(“钙超载”)通过诱导线粒体氧化损伤促进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增多,BSO通过抑制GSH合成而协同放大肿瘤内氧化应激,此外,声敏分子TCPP在低频超声的作用下将进一步促进细胞内氧化应激水平的提高。在此基础上,我们实现了基于BSO-TCPP/Fe@CaCO3的三重氧化应激放大策略,并用于高效的抗肿瘤治疗。3、金属多酚配合物包裹的空心碳酸钙纳米颗粒的制备及在克服肿瘤多药耐药性中的研究(DOX/GA-Fe@CaCO3)。在该工作中,我们以碳酸钙纳米颗粒为模板,利用没食子酸等多酚类化合物与金属离子之间的配位作用,合成了一种金属有机聚合物包裹的碳酸钙空心纳米药物载体。研究发现,该纳米颗粒具有良好的酸响应分解、高效的药物装载与p H响应性药物释放、p H响应性芬顿催化能力等性质。进一步研究发现,GA-Fe介导的芬顿反应可以通过放大细胞内的氧化应激水平,诱导线粒体损伤并降低胞内ATP的产生,进而减少ATP介导的细胞内药物的外排并有效地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性;同时,利用碳酸钙的酸响应性分解性质,其负载的药物分子能够在肿瘤微环境内快速释放并向肿瘤深部渗透。最终在活体耐药肿瘤模型上表现出了高效的协同抑瘤效果。4、多功能过氧化氢酶/碳酸钙微球的制备及在肿瘤微环境调控与免疫治疗增敏中的研究。在该体系中,我们通过双微乳法成功制备了一种具有高效酶/抗体装载能力的碳酸钙微球(aPD1-CAT-CaCO3@PLGA)。研究发现,该微球可通过碳酸钙消耗肿瘤内的H+,中和肿瘤微酸;同时,释放的过氧化氢酶可催化肿瘤内H2O2分解产生氧气,改善肿瘤乏氧;进而逆转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提高肿瘤内效应性免疫细胞的浸润与活化、降低肿瘤内免疫抑制细胞的比例。通过与免疫检查点阻断疗法联用,我们在多种癌症模型中实现了高效的肿瘤免疫联合治疗。总之,在本博士论文中,我们通过设计构建对不同肿瘤微环境特征具有良好调控功能的多功能纳米材料,发展了多种碳酸钙基复合材料的构建方案,并提出了多种序贯性肿瘤联合治疗新策略。同时由于这些材料体系具有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这为未来相关策略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能。

赵鹏轩[6](2020)在《基于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和抗肿瘤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纳米碳酸钙(Calcium Carbonate)因其良好的生物降解性、体内稳定性、易于制备、粒径可控、可表面修饰及酸敏感等特性,在生物医药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大量基于纳米碳酸钙的给药系统正在研发之中,这些给药系统通过装载各种不同类型的药物,可在肿瘤的诊断、治疗和诊疗一体化等多方面发挥作用。然而,碳酸钙纳米粒易聚集、水溶液中不稳定等缺陷严重地限制了其在临床上的进一步使用。脂质材料具有高细胞亲和性和生物相容性等独特优点,使用脂质材料对碳酸钙纳米粒进行修饰,制备脂包被的碳酸钙纳米粒是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碳酸钙的不足。本论文中,我们使用阳离子磷脂DOTAP((2,3-二油酰基-丙基)-三甲胺)、胆固醇、DOPE(二油酰基磷脂酰乙醇胺)、DSPE-PEG2000(二硬脂酰基磷脂酰乙醇胺-聚乙二醇2000)对碳酸钙纳米粒进行脂包被,设计构建并评价了三种不同的复合型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并对其进行了系统的评价。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分别详细介绍了所构建的三种不同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首先为了验证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合成过程的可行性,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以阿霉素(DOX)为模型药物,在反相微乳法制备碳酸钙的过程中加入阿霉素,从而制备了装载有阿霉素的碳酸钙纳米粒,进而使用阳离子磷脂等磷脂材料进行修饰,制成了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最后通过静电吸附作用装载miR-375,得到最终同时装载有阿霉素和miR-375的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LCC-DOX/miR-375NPs)。此纳米粒在透射电镜下呈球形,并由明显的核壳所组成,粒径与电位分别约为60 nm和27.74 m V。阿霉素的酸敏感释放研究表明,LCC-DOX/miR-375纳米粒能够在正常组织p H条件下保持稳定,同时在肿瘤偏酸的微环境中加速阿霉素的释放。此外,体内外结果共同证明LCC-DOX/miR-375纳米粒在共递送DOX和miR-375方面有着巨大的优势,包括高效的细胞摄取能力、胞内阿霉素外排的减少和聚集的增加等。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在机制和疗效等多种角度共同证明了LCC-DOX/miR-375纳米粒能够在肝癌细胞系中通过逆转阿霉素的多药耐药,增强抗肿瘤效果。在本论文的第二部分中,考虑到将核酸药物吸附在碳酸钙纳米粒的表面可能不利于其稳定递送,我们进一步将miR-375装载入碳酸钙纳米粒的内核中,同时使用一线肝癌治疗药物索拉非尼(Sorafenib)替换之前所用的阿霉素。最终构建了粒径约为50 nm共载有miR-375和索拉非尼的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miR-375/Sf-LCC NPs)。研究表明,miR-375/Sf-LCC纳米粒有着良好的药物包封率,同时能在酸性条件下加快药物的释放。此外,有研究表明化疗药物的使用会造成肝癌细胞自噬水平的升高,而自噬在癌症的进展和治疗中扮演着双刃剑的角色,也就是说自噬既能促进肿瘤细胞的存活,也能促进肿瘤细胞的死亡。在肿瘤形成的早期,自噬清除了新突变的细胞和受损的线粒体。然而,在肿瘤形成之后,自噬会增加肿瘤细胞在应激环境下的存活,从而降低了治疗效果。因为miR-375能够降低肝癌中的自噬水平,因此在本部分中,我们期望从自噬的角度探究miR-375和索拉非尼在肝癌联合治疗中的可行性。体内外实验结果证明,miR-375/Sf-LCC纳米粒能够减少肝癌中自噬体数量、抑制自噬流的形成,降低肝癌细胞的自噬水平,从而实现索拉非尼与miR-375的协同抗肝癌作用。在本论文的第三部分中,为进一步拓宽脂包被碳酸钙纳米平台的使用,新型抗癌活性物质硒元素(Se)被掺杂入碳酸钙纳米粒中,构建出脂包被硒掺杂碳酸钙纳米粒,并使用此纳米粒装载顺铂(Pt/Se@Ca CO3 NPs),实现了顺铂和硒的联合给药。而两种药物发挥协同作用的一大基本原则是需要两种药物按预先设定的最优比例进入肿瘤组织。因此,我们首先通过考察不同顺铂:硒比例下的细胞毒性,获得了两者最佳的联用比,并以此比例构建Pt/Se@Ca CO3纳米粒。接着,对Pt/Se@Ca CO3纳米粒中顺铂和硒的胞内摄取聚集和体内分布进行分析。此外,也对Pt/Se@Ca CO3纳米粒的体内外疗效等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Pt/Se@Ca CO3纳米粒可以将顺铂和硒按预先优化的最佳联用比递送至肿瘤组织,从而产生协同效应。此外更为重要的是,随着硒的加入,明显降低了顺铂引起的正常组织毒副作用。总之,本论文设计并构建三种复合型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通过体内外实验,对所构建的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进行了全面的评价,同时对其装载药物的协同作用机制做出了较详细的研究。综上所述,本研究为基于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给药系统的合理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为碳酸钙纳米粒在肿瘤治疗中的临床转化提供了可能。

刘佳佳[7](2020)在《热疗联合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热疗(Hyperthermia,HT)联合顺铂(Cisplatin,DDP)对体外培养的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增殖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分子机制。为热疗联合顺铂在胃癌耐药患者体内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在体外对人胃癌耐药细胞株SGC-7901/DDP进行常规培养,分为对照组、顺铂组、热疗组与热疗联合顺铂组。采用相差显微镜观察该细胞株分别在41℃、44℃、47℃及50℃下培养12 h、24 h、36 h后的细胞形态;MTT实验检测SGC-7901/DDP在不同时间和温度下的增殖情况,41℃、44℃、47℃与1μg/ml、2μg/ml、3μg/ml顺铂在最适热疗时间下联合作用后的增殖情况;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对照组、顺铂组(2μg/ml)、热疗组(47℃)及热疗联合顺铂组(47℃和2μg/ml)SGC-7901/DDP细胞在最适热疗时间下的早期凋亡情况。采用高通量芯片技术检测对照组、顺铂组及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中的mRNA表达谱、lncRNA表达谱变化;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验证热疗联合顺铂组比对照组中TCONS00018082、TCONS00015171、ENST00000584911.1、ENST00000412526.1和ENST00000592460.1的表达。结果:(1)MTT实验结果显示,经47℃热疗联合2μg/ml顺铂作用后SGC-7901/DDP细胞增殖受抑制情况较单独干预组和对照组明显增强(P<0.05),二者联合具有协同作用效果;(2)在相同作用条件下,Annexin V-FITC/PI双染法检测结果显示,热疗联合顺铂与单独热疗组和顺铂组相比明显促进SGC-7901/DDP细胞的早期凋亡;(3)LncRNA高通量芯片表达谱显示,热疗联合顺铂组细胞中出现大量与对照组表达相反的lncRNA和mRNA;(4)RT-PCR检测发现,TCONS00018082和ENST00000412526.1表达较对照组和顺铂组显着上调(P<0.01),而TCONS00015171和ENST00000584911.1的相对表达量显着下降(P<0.01)。结论:(1)培养24 h后,47℃热疗协同2μg/ml顺铂能够有效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的增殖,并增强细胞早期凋亡。(2)47℃热疗联合2μg/ml顺铂逆转了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中的大量mRNA和lncRNA的表达。(3)47℃热疗联合2μg/ml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细胞增殖的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TCONS00018082和ENST00000412526.1,下调TCONS00015171和ENST00000584911.1密切相关。

宋雪晴[8](2020)在《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文中指出乳腺癌是威胁女性健康的头号杀手,2011年St.Gallen专家共识首次透过形态学“现象”分析了分子“本质”,即根据其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分子的表达差异,将乳腺癌分为不同亚型,包括Luminal A型、Luminal B型、HER2阳性型以及三阴性乳腺癌(TNBC),这一突破性进展对于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设计具有重大意义。此外,受肿瘤炎性微环境影响,肿瘤转移复发也成为临床乳腺癌治疗的关键。顺铂,作为一线抗癌药物在临床被广泛使用,具有药效强,抗癌谱广的优点,但由于其选择性和溶解性差引起的毒副作用及固有/获得性耐药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随着铂药研究不断深入,Pt(Ⅳ)化合物以其独特的稳定性和结构可塑性在众多研究中脱颖而出。其遵循前药作用模式,呈动力学惰性且较少引起副作用;同时轴向配体的引进增强了药效,改变传统Pt(Ⅱ)药的入胞模式,促进摄取,提高生物利用度,有效克服耐药问题等;入胞后释放出配体与铂药母核,发挥高效协同抗癌功效,改善传统意义的联合给药缺陷。因此,本文选取了一系列对乳腺癌分型和肿瘤炎性微环境特征具有独特药理活性的分子,作为配体引入到Pt(Ⅳ)轴向位置上,旨在开发靶向型精准药物,有效克服乳腺癌临床治疗缺陷,减少化疗造成的毒副作用。目的:针对乳腺癌分型、肿瘤炎性微环境和铂药的临床缺陷,本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具有靶向作用的Pt(Ⅳ)前药分子,使其在乳腺癌细胞内发挥高效协同作用,并降低药物的系统毒性。方法:本研究选取具有(或修饰后具有)羧基、氨基活性基团的褪黑素、酮基布洛芬、依托度酸、卡洛芬、舒林酸等衍生物分别与羟基铂进行缩合获得Pt(Ⅳ)前药分子候选物,并通过核磁氢谱、碳谱、高分辨质谱、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及理化性质表征。采用MTT、ICP-MS、流式细胞术、Western blot、Hoechst染色、免疫荧光、彗星、划痕侵袭等实验对药物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建立荷瘤裸鼠模型,制作H&E染色切片对药物的抑瘤活性及体内毒性进行评估。结果:一、ER阳性乳腺癌在临床最为常见,ER通过与雌激素结合发挥生物学效应。褪黑素作为人体内源性产物与乳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且对雌激素相关酶类和受体具有调节作用。基于此,本文首次设计合成4个褪黑素-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其中化合物3对ER阳性MCF-7细胞具有突出的选择性且细胞毒性较顺铂提高近100倍,这与3的受体亲和力增强并有效抑制ER表达的结果相吻合。化合物3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与配体MT来发挥药物的协同作用,诱导严重的S期阻滞和DNA损伤,上调γH2AX和P53表达。在体内,化合物3造成肿瘤组织的严重坏死并缓解系统毒性。此外,MT的引入有效激活了机体免疫系统,促进淋巴细胞增殖,实现免疫化疗的可能。二、突破三阴乳腺癌的临床治疗缺陷,本文首次设计合成了酮基布洛芬-Pt(Ⅳ)分子Ketoplatin,其对MDA-MB-231(TNBC)细胞具有非常好的选择性和超强的细胞毒活性。该药物通过在胞内大量蓄积并还原释放出铂药母核和配体ketoprofen,一方面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和S期阻滞,促进细胞凋亡;另一方面遏制COX-2表达,下调vimentin和N-cadherin,逆转EMT进程,有效抑制肿瘤细胞转移侵袭。此外,在荷瘤小鼠体内Ketoplatin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三、炎性微环境是保护和维持肿瘤发展和复发转移的基础,环氧合酶-2(COX-2)作为促炎因子与肿瘤炎性微环境密切相关,且在多数肿瘤组织中高表达。基于此,本文对课题组开发的3个非甾体抗炎药-Pt(Ⅳ)分子进行了相关活性机制研究。其中Etoplatin在MCF-7细胞中抑制效果最佳,通过抑制COX-2改善肿瘤微环境的炎性情况,抑制vimentin和MMP-2,上调E-cadherin逆转EMT机制,降低肿瘤细胞的转移侵袭,并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效果。结论:本文针对不同乳腺癌分子分型及炎性微环境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Pt(Ⅳ)分子,改变了顺铂原始作用模式,在靶细胞内发挥了出色的细胞毒作用,有效纠正致癌基因表达,诱导严重的DNA损伤、周期阻滞和细胞凋亡,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抑制癌细胞的侵袭转移,克服肿瘤耐药,激活机体免疫,并于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该结果将为后期实现Pt(Ⅳ)前药分子的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刘倩倩[9](2019)在《基于生物相容性好的铁基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近年来,癌症已经成为了威胁人类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传统的癌症治疗方法存在副作用大、机体易产生耐药性等弊端。因此,如何围绕新的细胞死亡方式,发展癌症治疗手段成为当下亟待研究的课题之一。2012年,Dixon等人发现并报道了一种铁依赖的、由于活性氧(ROS)含量异常增加而引起的不同于凋亡、自噬等的细胞死亡方式,并将其命名为“铁死亡”。作为一种新发现的细胞程序性死亡方式,“铁死亡”在癌症治疗中拥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如何通过增加细胞内的铁含量,进而导致细胞内活性氧的积累,也成为了将“铁死亡”应用到癌症治疗的关键。在此基础上,拥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铁基配位聚合物材料,不仅能够作为载体向癌细胞细胞输送具有ROS诱导功能的小分子药物,也能够在癌细胞中降解,从而释放铁离子为“铁死亡”提供铁源。基于上述背景,本论文以构建基于“铁死亡”的纳米治疗平台为目标,成功合成了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的铁基配位聚合物材料,并成功的将其应用到肿瘤治疗中。具体工作内容如下:1、基于磺基水杨酸/Fe3+配位的纳米配位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我们选用磺基水杨酸(SSA)为有机配体,Fe3+离子为金属配位中心,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一种新的纳米配位聚合物(NCP)。随后,我们用NH2-PEG对粒子表面进行了修饰,合成了尺寸为143 nm的PFNC纳米粒子。PFNC在中性PBS溶液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稳定性,但会在pH 6.5和pH 5.0的环境中解离从而释放出Fe3+离子;体外细胞实验证明,SA能够降低细胞内谷胱甘肽(GSH)含量,进而使过氧化氢(H2O2)含量增加,另外,SSA能够明显增强铁离子的细胞毒性;实验结果表明,PFNC能明显增加细胞内的ROS含量,且对MCF-7细胞表现出明显的细胞毒性;我们通过TEM观察了PFNC处理过的MCF-7细胞的微观形貌,结果表明,细胞出现了明显的“铁死亡”的特征形貌,这进一步说明PFNC使MCF-7细胞发生了铁死亡;实验结果表明,PFNC对正常细胞的毒性明显低于癌细胞;体内实验显示,尾静脉注射PFNC和PBS的小鼠肿瘤质量分别为0.15 g和0.90 g,由此可见,PFNC对肿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H&E切片结果表明,尾静脉注射PFNC没有使小鼠的各器官产生病理性反应,这说明PFNC对各器官没有明显的细胞毒性。在实验过程中,我们也发现,PFNC不具备负载药物小分子的能力,这很大程度的阻碍了构建“铁死亡”在内的多功能疗法。2、基于负载顺铂(Pt)的MIL-101(Fe)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鉴于上一章所合成的PFNC不具备负载小分子药物的能力,在本章节中,我们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MIL-101纳米粒子并成功吸附了顺铂。TEM观察该纳米粒子的尺寸在300 nm左右且具有较好的分散性;我们借助X射线衍射仪表征了其XRD谱图,材料的特征峰与文献报道的相符合,这进一步证明我们合成了MIL-101纳米粒子;实验结果表明MIL-101对顺铂具有良好的负载能力;体外细胞实验结果表明,负载顺铂的MIL-101的细胞毒性明显高于单独顺铂的细胞毒性;向体系中加入铁螯合剂DFO后粒子的细胞毒性明显降低,这说明铁在体系的细胞毒性中起到关键作用。

朱艳华[10](2019)在《构建罗丹明B及顺铂表面功能化纳米颗粒用于药物体内命运及肿瘤治疗的研究》文中提出聚合纳米药物由于自身尺寸效应,可在肿瘤特殊微环境中实现高渗透性和高滞留(EPR),相比较于小分子药物具有明显优势,因此在肿瘤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前景。纳米药物的递送效率和治疗效果与其体内命运(如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等)密切相关,因此研究纳米药物的体内命运是开发纳米药物中必不可少的部分。荧光染料是标记纳米药物最常用且最简单的方法,广泛应用于纳米药物的基础研究中。大多数传统纳米药物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将荧光染料包载入内核,但这种制备纳米药物的方式具有很大的弊端,即荧光染料被注射入体内后会发生“爆释”,很快与纳米载体分离成为游离小分子,无法准确标记纳米药物,更无法反应纳米药物真实的体内命运。同样的问题也出现在药物包载上,通过疏水相互作用包载的药物分子在体内也很容易发生“爆释”成为游离分子,很快被机体清除,从而限制纳米药物的最终治疗效果。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我们摒弃了传统包载的方式,采用化学键合的方法将荧光染料和药物分子键合在聚合物上,然后通过自组装制备出表面含有荧光基团或化疗药物分子的功能化纳米颗粒,它们分别具有荧光指示和肿瘤细胞杀伤的功能。在本论文中,我们旨在设计功能化的纳米颗粒用于可靠的纳米药物荧光标记及肿瘤治疗。本论文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1)为了研发一种可以可靠、稳定标记纳米药物用于体内命运研究的方法,我们首先将荧光分子罗丹明B(RhoB)与纳米颗粒内核聚合物聚己内酯(PCL)共价键合得到PCL-RhoB,然后在制备纳米颗粒的过程中将其掺入用于荧光标记。我们发现,通过在纳米颗粒里掺入PCL-RhoB可以稳定地标记自组装纳米颗粒。在磷酸盐缓冲液中,12 h内只有1%的PCL-RhoB从PCL-RhoB标记的聚合物纳米颗粒(RhoB-PNPs)中释放出来,这表明PCL-RhoB可用于标记聚合物纳米颗粒检测其在体内外的行为。PCL-RhoB可以在各种生物介质中被有效萃取并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定量检测,例如PBS、含有10%FBS(pH=7.4和pH=6.8)的细胞培养基、小鼠血清、肠模拟液和细胞裂解液、组织裂解液。通过UPLC检测发现MDA-MB-231细胞中PCL-RhoB的含量与RhoB-PNPs的浓度呈线性相关。此外,小鼠血浆和脾脏中PCL-RhoB的含量与RhoB-PNPs的量成比例。该方法在体内也可以应用,在尾静脉注射后分析纳米颗粒随时间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和生物分布,进一步证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2)铂类化疗药物作为肺癌的一线治疗药物,在临床上存在选择性不足、副作用严重和易产生耐药性等多种问题。在这项研究工作中,我们研发了一种顺铂-聚(乙二醇)-聚己内酯(Pt(rv)-PEG-b-PCL)的两亲性前药,并证明该前药可自组装形成胶束纳米颗粒(NPPt(Ⅳ)),平均粒径约100 nm。NPpt(Ⅳ)可以选择性地在细胞的酸性和还原性环境下释放顺铂,并在肺癌细胞中诱导显着的抗增殖活性。更重要的是,NPpt(Ⅳ)对CD133+肺癌干细胞(CSCs)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并在小鼠水平得到验证。与最终富集CSC的顺铂治疗不同,NPPt(Ⅳ)治疗可防止CD133+肺CSC在肿瘤中的积聚。因此,同时靶向CSC和非CSC的NPpt(Ⅳ)是一种主要针对肿瘤群体的常规抗癌疗法的优良策略。

二、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负载Pt(Ⅳ)前药的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抗肿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前言
    1.2 Pt(Ⅳ)前药
    1.3 光敏纳米载体
    1.4 负载Pt(Ⅳ)前药的光敏纳米颗粒
        1.4.1 Pt(Ⅳ)前药作为纳米载体的一部分
        1.4.2 Pt(Ⅳ)前药作为单一化疗药物
    1.5 结合其他疗法
        1.5.1 气体疗法
        1.5.2 与其他化疗药物联合
        1.5.3 基因治疗
    1.6 论文的选题背景
        1.6.1 选题背景
        1.6.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负载Pt(Ⅳ)前药的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的抗肿瘤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2.2.2 实验方法及表征
    2.3 结果与讨论
        2.3.1 Pt(Ⅳ)前药的制备和表征
        2.3.2 纳米颗粒的制备与表征
        2.3.3 纳米颗粒的光热效应
        2.3.4 纳米颗粒的细胞外光动力研究
        2.3.5 细胞实验
    2.4 总结
第三章 结论与展望
    3.1 论文结论
    3.2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3.3 今后的展望工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附录二 攻读硕士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

(2)基于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用于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负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对4T1 细胞体外放射增敏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制备
        2.2 纳米颗粒的表征
        2.3 细胞培养
        2.4 直线加速器照射条件
        2.5 CCK8 检测细胞活力
        2.6 集落形成实验
        2.7 γ-H2AX免疫荧光分析
        2.8 细胞侵袭实验
        2.9 细胞迁移实验
        2.10 细胞周期
        2.11 细胞凋亡
        2.12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纳米粒的表征
        3.2 纳米材料对细胞的毒性作用
        3.3 体外集落形成实验及DNA损伤的检测
        3.4 细胞侵袭实验和迁移实验结果分析
        3.5 细胞周期和凋亡实验结果分析
第二部分:负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在BALB/c小鼠体内放射增敏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株
        1.2 实验动物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纳米材料的体内安全性评价
        2.2 小鼠皮下肿瘤模型的建立
        2.3 体内联合治疗
        2.4 肿瘤切片染色
        2.5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材料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3.2 对荷瘤小鼠的协同治疗作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公开发表的科研成果
附录C 综述 纳米靶向给药在三阴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3)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前言
    1.2 长春花生物碱类药物的研究与应用现状
    1.3 内质网应激概述
        1.3.1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
        1.3.2 内质网应激与未折叠蛋白反应激活通路
    1.4 细胞自噬概述
        1.4.1 细胞自噬定义
        1.4.2 细胞自噬的分类
        1.4.3 自噬体的形成过程和分子机理
        1.4.4 自噬体形成、转运与细胞骨架系统
        1.4.5 自噬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1.5 内质网应激与细胞自噬
        1.5.1 内质网应激与自噬激活的关系
        1.5.2 未折叠蛋白反应与自噬激活
    1.6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与前景
        1.6.1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毒副作用
        1.6.2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硫酸长春质碱抗胃癌活性评估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3.1.2 实验动物
        3.1.3 数据处理软件
        3.1.4 实验试剂
        3.1.5 实验耗材
        3.1.6 实验仪器
        3.1.7 实验试剂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细胞复苏
        3.2.2 细胞培养
        3.2.3 细胞传代
        3.2.4 细胞冻存
        3.2.5 免疫印迹
        3.2.6 MTT法检测细胞生存率
        3.2.7 流式细胞检测
        3.2.8 平板克隆
        3.2.9 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3.2.10 免疫组织化学(IHC)
        3.2.11 H&E染色
    3.3 结果与分析
        3.3.1 硫酸长春质碱与长春新碱对细胞增殖影响的差异分析
        3.3.2 硫酸长春质碱体内体外抑癌活性检测
        3.3.3 硫酸长春质碱毒性初步检测
    3.4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硫酸长春质碱抗胃癌作用机制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4.1.2 实验动物
        4.1.3 数据处理软件
        4.1.4 实验试剂
        4.1.5 实验耗材
        4.1.6 实验仪器
        4.1.7 干扰以及定量引物设计
        4.1.8 实验试剂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RNA提取、cDNA制备与实时荧光定量(RT-qPCR)
        4.2.2 细胞免疫荧光实验
        4.2.3 PLKO.1-Puro干扰载体的构建
        4.2.4 质粒转化与超纯抽提
        4.2.5 慢病毒包装及收集(细胞转染)
        4.2.6 细胞感染及稳转细胞株筛选
        4.2.7 细胞微丝鬼笔环肽染色
        4.2.8 GFP-LC3 融合质粒瞬转
        4.2.9 GFP-LC3/e GFP-mRFP-LC3 单双标腺病毒感染细胞
        4.2.10 电子显微镜亚细胞结构观测(TEM)
    4.3 结果与分析
        4.3.1 基于CAS处理的RNA-seq大数据分析
        4.3.2 CAS处理激活细胞内质网应激信号通路的研究
        4.3.3 CAS激活的内质网应激在细胞生存中扮演的角色
        4.3.4 CAS通过内质网应激激活细胞自噬的研究
        4.3.5 CAS激活细胞自噬通路的研究
        4.3.6 CAS介导的自噬通量活性探究
        4.3.7 CAS介导自噬流阻断机制的研究
        4.3.8 CAS介导细胞骨架系统靶向性研究
        4.3.9 CAS 介导的自噬流抑制在细胞生存中扮演的角色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硫酸长春质碱联合顺铂(Cis)治疗胃癌应用与研究
    5.1 实验材料
        5.1.1 实验细胞及病人样本
        5.1.2 实验动物
        5.1.3 数据处理软件
        5.1.4 实验试剂
        5.1.5 实验耗材
        5.1.6 实验仪器
        5.1.7 实验试剂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细胞生存率计算
        5.2.2 平板克隆实验
        5.2.3 NOD/SCID小鼠异种移植瘤模型
        5.2.4 Tunel染色检测细胞凋亡
        5.2.5 流式细胞凋亡检测
    5.3 结果与分析
        5.3.1 CAS与 Cis协同抑制胃癌的研究
        5.3.2 CAS与 Cis联合治疗小鼠皮下异种移植瘤模型的研究
        5.3.3 CAS与 Cis联合治疗作用机理的初步研究
        5.3.4 CAS与 Cis联合化疗毒性评估
        5.3.5 CAS与 Cis联合化疗对原位荷瘤鼠生存期的影响
    5.4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综合与讨论
    6.1 CAS 表现出较好的抗胃癌效果且无明显的脏器毒性
    6.2 CAS 同时激活 PERK/ATF4/e IF2α/CHOP 和 IRE1α/XBP1 信号通路诱发损伤性内质网应激
    6.3 CAS 通过内质网激活 ATF4/AMPKα/ULK1 和 XBP1/Beclin-1/ATG信号通路介导细胞自噬
    6.4 CAS 靶向细胞骨架介导骨架损伤破坏自噬流
    6.5 CAS 协同 Cis 治疗可以促进原位荷瘤鼠的生存期
    6.6 CAS 抗胃癌活性及协同 Cis 治疗胃癌机理初步探究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和课题参研情况
致谢

(4)黄杨碱诱导胃癌发生内-溶酶体自噬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概述
    1.2 胃癌的特性
    1.3 黄杨碱的研究进展
    1.4 细胞自噬
        1.4.1 自噬简介
        1.4.2 p62与选择性自噬的关系
        1.4.3 自噬与胃癌的治疗
    1.5 溶酶体
        1.5.1 溶酶体与癌症的治疗
        1.5.2 溶酶体生物发生的转录调控
        1.5.3 溶酶体自噬(Lysophagy)
    1.6 内质网应激反应
        1.6.1 PERK信号通路
        1.6.2 IREI信号通路依赖性的内质网应激反应
    1.7 顺铂的研究进展
        1.7.1 顺铂在癌症中的应用
        1.7.2 顺铂的毒副作用
        1.7.3 顺铂的耐药性
第二章 引言
    2.1 研究背景及目的意义
        2.1.1 研究背景
        2.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2.2 主要研究内容
        2.2.1 黄杨碱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成瘤
        2.2.2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了自噬流阻断型自噬
        2.2.3 黄杨碱诱导的选择性自噬的类型
        2.2.4 黄杨碱分子靶标的筛选与鉴定
        2.2.5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内-溶酶体自噬的通路检测
        2.2.6 p62作为溶酶体自噬新受体的验证
        2.2.7 黄杨碱诱导的自噬对胃癌细胞命运的影响
        2.2.8 黄杨碱联合顺铂对胃癌治疗效果检测及机制探究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黄杨碱能够显着抑制胃癌细胞成瘤
    3.1 实验材料、仪器及化学试剂
        3.1.1 主要实验材料
        3.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3.1.3 实验试剂
        3.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3.2 实验方法
        3.2.1 IC50的检测
        3.2.2 平板克隆
        3.2.3 EdU细胞增殖检测
        3.2.4 流式细胞仪(周期检测)
        3.2.5 小鼠皮下移植瘤的检测
        3.2.6 H&E和免疫组化IHC
    3.3 实验结果
        3.3.1 黄杨碱在体外能够明显抑制胃癌细胞系的生长
        3.3.2 黄杨碱在体内能够明显抑制胃癌的生长
    3.4 讨论
第四章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自噬流阻断型自噬
    4.1 实验材料、仪器及化学试剂
        4.1.1 主要实验材料
        4.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4.1.3 实验试剂
        4.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4.2 实验方法
        4.2.1 细胞形态学的检测
        4.2.2 免疫荧光(IF)
        4.2.3 腺病毒细胞的感染
        4.2.4 质粒提取
        4.2.5 慢病毒的构建(转染)
        4.2.6 慢病毒细胞的感染
        4.2.7 电镜观测
        4.2.8 免疫印迹实验
        4.2.9 溶酶体探针(Lyso Tracker& Lyso Sensor)染色
    4.3 实验结果
        4.3.1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自噬
        4.3.2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自噬流阻断的机制探究
    4.4 讨论
第五章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系发生了内-溶酶体自噬
    5.1 实验材料、仪器及化学试剂
        5.1.1 主要实验材料
        5.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5.1.3 实验试剂
        5.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5.2 实验方法
        5.2.1 油红染色
        5.2.2 Filipin Ⅲ染色
        5.2.3 高尔基体染色
        5.2.4 线粒体染色
        5.2.5 ROS(活性氧)染色
        5.2.6 内质网染色
        5.2.7 溶酶体探针检测
        5.2.8 细胞感染
        5.2.9 免疫荧光
        5.2.10 干扰引物构建
        5.2.11 核质分离实验
        5.2.12 免疫印迹实验
        5.2.13 转录组分析
        5.2.14 V-ATPase活性检测
        5.2.15 分子对接
    5.3 实验结果
        5.3.1 选择性自噬类型的检测
        5.3.2 内-溶酶体自噬的验证
        5.3.3 黄杨碱诱导内-溶酶体自噬机制探究
        5.3.4 黄杨碱分子靶标的筛选与鉴定
        5.3.5 黄杨碱诱导的内-溶酶体自噬与内质网应激的关系
    5.4 讨论
第六章 p62作为溶酶体自噬受体的验证
    6.1 实验材料、仪器及化学试剂
        6.1.1 主要实验材料
        6.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6.1.3 实验试剂
        6.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6.2 实验方法
        6.2.1 干扰载体的构建
        6.2.2 质粒的提取
        6.2.3 慢病毒的构建及细胞感染
        6.2.4 免疫荧光实验
        6.2.5 泛素化结合实验
        6.2.6 免疫共沉淀实验
    6.3 实验结果
        6.3.1 p62与溶酶体自噬密切相关
        6.3.2 p62能够作为溶酶体自噬受体蛋白发挥功能
    6.4 讨论
第七章 黄杨碱诱导的自噬流对胃癌细胞命运的影响
    7.1 实验材料、仪器及化学试剂
        7.1.1 主要实验材料
        7.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7.1.3 实验试剂
        7.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7.2 实验方法
        7.2.1 MTT
        7.2.2 钙离子浓度检测
        7.2.3 免疫印迹实验
    7.3 实验结果
        7.3.1 溶酶体自噬首先对细胞起到“保护作用”
        7.3.2 黄杨碱诱导溶酶体自噬后对细胞命运的影响
    7.4 讨论
第八章 黄杨碱联合顺铂增强了对胃癌的治疗效果
    8.1 实验材料、仪器及化学试剂
        8.1.1 主要实验材料
        8.1.2 实验仪器及设备
        8.1.3 实验试剂
        8.1.4 主要实验试剂的配制
    8.2 实验方法
        8.2.1 顺铂耐药株的筛选
        8.2.2 RNA的提取
        8.2.3 RNA反转录
        8.2.4 RT-PCR(荧光定量PCR)
        8.2.5 小鼠皮下成瘤实验
    8.3 实验结果
        8.3.1 黄杨碱联合顺铂对胃癌的治疗效果检测
        8.3.2 黄杨碱联合顺铂对胃癌的治疗效果检测
    8.4 讨论
第九章 综合与讨论
    9.1 黄杨碱在体内、体外均能显着抑制胃癌的成瘤
    9.2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了自噬流阻断型自噬
    9.3 黄杨碱诱导胃癌细胞发生了内-溶酶体自噬
    9.4 黄杨碱分子靶标的鉴定及自噬通路的检测
    9.5 溶酶体自噬新受体的鉴定
    9.6 黄杨碱诱导的自噬对胃癌细胞命运的影响
    9.7 黄杨碱联合顺铂增强了对胃癌的治疗效果及机制探究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及参研课题情况
    发表文章(第一作者及共同第一作者)
    参与发表的文章
    发明专利
    研究项目
        主持项目
        参研项目

(5)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肿瘤治疗增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肿瘤微环境与新型肿瘤治疗
        1.1.1 肿瘤微环境概述
        1.1.2 肿瘤微环境响应性药物递送体系
    1.2 肿瘤微酸响应性药物递送与高效肿瘤治疗
        1.2.1 肿瘤微酸环境形成
        1.2.2 pH响应性纳米材料与高效肿瘤治疗
    1.3 肿瘤乏氧微环境调控与肿瘤治疗增敏
        1.3.1 肿瘤乏氧微环境概述
        1.3.2 乏氧调节型纳米材料与肿瘤治疗增敏
    1.4 肿瘤内氧化应激与肿瘤氧化治疗
        1.4.1 肿瘤的氧化应激概述
        1.4.2 氧化应激调节型纳米材料与肿瘤氧化治疗
    1.5 本论文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多功能脂质纳米反应器在肿瘤氧化治疗与放化疗增敏中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2.2.2 GA-Fe(Ⅱ)纳米复合物的制备
        2.2.3 GA-Fe(Ⅱ)@liposome,BSO@liposome以及BSO/GA-Fe(Ⅱ)@liposome的制备
        2.2.4 ·OH的检测
        2.2.5 细胞水平的氧化治疗
        2.2.6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2.2.7 活体SPECT成像
        2.2.8 活体药代动力学研究
        2.2.9 活体的抗肿瘤治疗
        2.2.10 BSO/GA-Fe(Ⅱ)@liposome联合化疗或化疗的治疗评价
        2.2.11 血生化与血常规分析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GA-Fe(Ⅱ)纳米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2.3.2 GA-Fe(Ⅱ)纳米复合物的芬顿催化能力
        2.3.3 体外氧化应激介导的氧化治疗
        2.3.4 活体SPECT成像和药代动力学研究
        2.3.5 BSO/GA-Fe(Ⅱ)@liposome的活体治疗评价
        2.3.6 BSO/GA-Fe(Ⅱ)@liposome联合化疗以及放疗治疗
        2.3.7 BSO/GA-Fe(Ⅱ)@liposome的生物安全性评价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空心碳酸钙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其在协同放大肿瘤内部氧化应激与增强声动力治疗中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3.2.2 CaCO_3纳米颗粒的制备
        3.2.3 TCPP/Fe@CaCO_3 空心纳米颗粒的制备
        3.2.4 BSO-TCPP/Fe@CaCO_3-PEG纳米颗粒的制备
        3.2.5 酸响应的Ca~(2+)和BSO释放
        3.2.6 细胞水平的氧化治疗
        3.2.7 小鼠肿瘤模型的建立
        3.2.8 小鼠活体成像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3.2.9 活体抗肿瘤治疗
    3.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3.1 TCPP/Fe@CaCO_3 的合成和表征
        3.3.2 TCPP/Fe@CaCO_3 合成机理研究
        3.3.3 BSO-TCPP/Fe@CaCO_3 合成与性质研究
        3.3.4 BSO-TCPP/Fe@CaCO_3 诱导细胞氧化应激的放大
        3.3.5 BSO-TCPP/Fe@CaCO_3细胞水平的声动力治疗
        3.3.6 BSO-TCPP/Fe@CaCO_3 药代动力学研究
        3.3.7 BSO-TCPP/Fe@CaCO_3 抗肿瘤治疗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金属-多酚配合物包裹的碳酸钙空心纳米复合物在肿瘤联合治疗中的应用探索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4.2.2 GA-Fe@CaCO_3 空心纳米颗粒的制备
        4.2.3 GA-Fe@CaCO_3 空心纳米颗粒的生长机理研究
        4.2.4 GA-Fe@CaCO_3 纳米颗粒的表面修饰
        4.2.5 GA-Fe@CaCO_3-PEG的芬顿催化能力
        4.2.6 GA-Fe@CaCO_3-PEG药物装载和p H响应性药物释放
        4.2.7 细胞水平的耐药研究
        4.2.8 小鼠耐药肿瘤模型建立
        4.2.9 肿瘤的深组织渗透评价
        4.2.10 小动物活体荧光成像
        4.2.11 药代动力学研究
        4.2.12 活体抗耐药肿瘤的联合治疗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4.3.1 GA-Fe@CaCO_3 合成和表征
        4.3.2 GA-Fe@CaCO_3 合成机理研究
        4.3.3 GA-Fe@CaCO_3 作为响应性药物载体研究
        4.3.4 DOX/GA-Fe@CaCO_3-PEG逆转细胞的多药耐药性
        4.3.5 DOX/GA-Fe@CaCO_3-PEG深组织穿透以及药代动力学研究
        4.3.6 DOX/GA-Fe@CaCO_3-PEG活体治疗研究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过氧化氢酶/碳酸钙微球的可控制备及在肿瘤微环境调控与免疫治疗增敏中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与器材
        5.2.2 疏水CaCO_3纳米颗粒的合成
        5.2.3 CaCO_3@PLGA微球的制备
        5.2.4 pH响应性aPD1和CAT的释放研究
        5.2.5 细胞培养
        5.2.6 肿瘤模型建立
        5.2.7 微球的肿瘤滞留研究
        5.2.8 CAT-CaCO_3@PLGA微球pH肿瘤以及乏氧调节研究
        5.2.9 CAT-CaCO_3@PLGA乏氧免疫荧光染色分析
        5.2.10 肿瘤内细胞因子的检测
        5.2.11 免疫评价
        5.2.12 活体免疫治疗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5.3.1 aPD1-CAT-CaCO_3@PLGA合成和表征
        5.3.2 CAT-CaCO_3@PLGA酸中和以及氧气产生能力
        5.3.3 aPD1-CAT-CaCO_3@PLGA微球的肿瘤滞留研究
        5.3.4 CAT-CaCO_3@PLGA肿瘤微酸中和以及乏氧调节
        5.3.5 CAT-CaCO_3@PLGA免疫调节研究
        5.3.6 aPD1-CAT-CaCO_3@PLGA抗肿瘤免疫治疗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论文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本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6.3 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出版或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6)基于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和抗肿瘤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英文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脂包被碳酸钙共递送miR-375和阿霉素联合治疗耐药性肝癌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和方法
        1.2.1 主要使用仪器
        1.2.2 常用试剂
        1.2.3 细胞系、动物、miR-375
        1.2.4 脂包被碳酸钙共载miR-375 和阿霉素纳米粒(LCC-DOX/miR-375 NPs)的制备与表征
        1.2.5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表征
        1.2.6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体外酸敏感药物释放
        1.2.7 纳米粒的促进细胞摄取研究
        1.2.8 细胞水平纳米粒抗肿瘤效果评价
        1.2.9 纳米粒逆转耐药机制考察
        1.2.10 动物水平纳米粒抗肿瘤效果评价
        1.2.11 统计分析
    1.3 实验结果
        1.3.1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1.3.2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体外阿霉素释放
        1.3.3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胞内定位
        1.3.4 LCC-DOX/miR-375 纳米粒中阿霉素的细胞摄取和滞留
        1.3.5 LCC-DOX/miR-375 纳米粒抑制肝癌细胞的生长
        1.3.6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协同抗肿瘤作用机制
        1.3.7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小鼠体内分布
        1.3.8 LCC-DOX/miR-375 纳米粒的体内抗肿瘤作用
    1.4 讨论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脂包被碳酸钙共载miR-375和索拉非尼通过自噬抑制联合治疗肝癌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与方法
        2.2.1 miR-375/Sf-LCC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2.2.2 miR-375/Sf-LCC纳米粒的体内分布实验
        2.2.3 不同给药组处理后的裸鼠移植瘤生长抑制实验
        2.2.4 miR-375的自噬抑制作用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miR-375/Sf-LCC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2.3.2 miR-375/Sf-LCC纳米粒的安全性和细胞毒性
        2.3.3 miR-375抑制自噬体的形成
        2.3.4 miR-375/Sf-LCC纳米粒的小鼠体内分布结果
        2.3.5 miR-375/Sf-LCC纳米粒在小鼠肝癌移植模型中的抗肿瘤作用
    2.4 讨论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硒掺杂碳酸钙纳米粒装载顺铂增强抗肿瘤效果并降低顺铂毒副作用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与方法
        3.2.1 硒掺杂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的制备
        3.2.2 Pt/Se@CaCO_3 纳米粒的表征
        3.2.3 硒掺杂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粒的体外酸敏感药物释放
        3.2.4 顺铂与硒联合指数的确定
        3.2.5 纳米粒促进药物的细胞摄取研究
        3.2.6 不同给药组处理后活性氧的产生
        3.2.7 Pt/Se@CaCO_3 纳米粒的体内协同作用研究
    3.3 实验结果
        3.3.1 体外协同作用和硒掺杂比例的确定
        3.3.2 Pt/Se@CaCO_3 纳米粒的制备与表征
        3.3.3 顺铂和硒的细胞摄取实验
        3.3.4 Pt/Se@CaCO_3 纳米粒中顺铂和硒的体外协同作用
        3.3.5 Pt/Se@CaCO_3 纳米粒中顺铂和硒的体内分布
        3.3.6 Pt/Se@CaCO_3 纳米粒对骨肉瘤移植模型的抑制作用
        3.3.7 Pt/Se@CaCO_3 纳米粒通过硒降低顺铂的肾脏毒性
    3.4 讨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碳酸钙纳米粒在肿瘤研究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读期间发表文章

(7)热疗联合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前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
        1.1 细胞
        1.2 主要试剂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1.4 常用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细胞培养
        2.3 耐药细胞分组与干预
        2.4 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形态观察
        2.5 细胞活力实验检测细胞增殖情况
        2.6 等效线图解法检测协同作用
        2.7 流式细胞技术检测SGC-7901/DDP细胞早期凋亡率
        2.8 高通量芯片技术检测lncRNA表达谱
        2.9 RT-PCR挑选验证lncRNA
        2.10 统计方法
    3 实验结果
        3.1 不同热疗时间和温度下SGC-7901/DDP细胞形态改变
        3.2 不同热疗时间和温度下SGC-7901/DDP细胞增殖情况
        3.3 HT联合DDP对SGC-7901/DDP细胞增殖的协同作用
        3.4 HT联合DDP影响SGC-7901/DDP细胞早期凋亡
        3.5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SGC-7901/DDP细胞的RNA表达谱改变情况
        3.6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DE-mRNA功能富集情况
        3.7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DE-lncRNA的亚群分布
        3.8 lncRNA-RBP共表达网络分析
        3.9 HT联合DDP组比对照组DE-lncRNA验证结果
    4 讨论
        4.1 HT联合DDP对 SGC-7901/DDP增殖和早期凋亡的影响
        4.2 HT联合DDP对 SGC-7901/DDP中 DE-mRNA富集功能及信号通路的影响
        4.3 DE-lncRNA在 SGC-7901/DDP的亚群分布及热疗联合顺铂对其表达的影响
结语
    1 研究结论
    2 研究意义
    3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8)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符号说明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基于雌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褪黑素类Pt(Ⅳ)前药分子Melat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1.1.2 实验原理、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HPLC检测系列Melatplatin化合物纯度
        1.2.2 Melatplatin化合物对ER阳性细胞的选择性杀伤作用
        1.2.3 Melatplatin化合物3 有效抑制ER阳性肿瘤细胞中ER?表达
        1.2.4 Melatplatin化合物3与MT受体具有更高的亲和力
        1.2.5 Melatplatin化合物3在MCF-7 细胞中大量蓄积
        1.2.6 Melatplatin化合物的还原性能
        1.2.7 Melatplatin化合物3 导致严重的DNA损伤和细胞周期阻滞
        1.2.8 Melatplatin化合物3 诱导大量肿瘤细胞凋亡
        1.2.9 Melatplatin化合物3 在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功效
        1.2.10 Melatplatin化合物3 激活机体脾脏组织的免疫反应
    1.3 小结
二、基于三阴乳腺癌的酮基布洛芬类Pt(Ⅳ)前药分子Ketoplatin的设计合成及其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2.1 对象和方法
        2.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2.1.2 实验原理、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Ketoplatin 的在胞内释放 ketoprofen 和 cisplatin
        2.2.2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展现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2.2.3 Ketoplatin在 MDA-MB-231 细胞内大量蓄积并形成Pt-DNA加合物
        2.2.4 Ketoplatin有效抑制MDA-MB-231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2.2.5 Ketoplatin引起严重的DNA损伤
        2.2.6 Ketoplatin导致MDA-MB-231 细胞严重的S期阻滞
        2.2.7 Ketoplatin诱导MDA-MB-231 细胞的大量凋亡
        2.2.8 K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2.3 小结
三、具有调节肿瘤炎性微环境的非甾体抗炎药类Pt(Ⅳ)前药分子NSAID-Pt(Ⅳ)的体内外活性机制研究
    3.1 对象和方法
        3.1.1 实验原料、试剂及仪器
        3.1.2 实验原理、方法
    3.2 结果与讨论
        3.2.1 NSAID-Pt(Ⅳ)在肿瘤细胞中发挥优异的细胞毒性与协同作用
        3.2.2 NSAID-Pt(Ⅳ)有效抑制MCF-7 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
        3.2.3 Etoplatin抑制COX-2、vimentin、MMP-2,上调E-cadherin表达
        3.2.4 Etoplatin在荷瘤小鼠体内发挥高效低毒的抗癌作用
    3.3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铂(Pt):抗癌药中的传奇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9)基于生物相容性好的铁基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铁死亡”的研究现状
        1.2.1 “铁死亡”的发现及死亡机制
        1.2.2 “铁死亡”诱发剂
        1.2.3 “铁死亡”在肿瘤治疗中的潜力
    1.3 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合成及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1.3.1 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合成与应用
        1.3.2 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在药物输送方面的应用
        1.3.3 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在生物成像领域的应用
    1.4 铁基纳米材料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1.4.1 铁氧化物纳米材料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1.4.2 基于铁掺杂的纳米材料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1.4.3 铁基纳米玻璃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1.4.4 铁基胶束材料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1.4.5 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1.5 本文研究意义及内容
        1.5.1 本文研究意义
        1.5.2 本文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磺基水杨酸/Fe~(3+)配位的纳米聚合物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仪器
        2.2.2 实验原理
        2.2.3 实验内容
    2.3 结果与讨论
        2.3.1 NCP和 PFNC的表征
        2.3.2 SSA对细胞中谷胱甘肽与过氧化氢含量的影响
        2.3.3 SSA的细胞毒性评价
        2.3.4 PFNC对细胞中活性氧含量的影响
        2.3.5 PFNC的细胞毒性
        2.3.6 细胞“铁死亡”的典型形貌
        2.3.7 PFNC对正常细胞的毒性评价
        2.3.8 体内实验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MIL-101(Fe)负载顺铂纳米粒子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药品与仪器
        3.2.2 实验步骤
    3.3 结果与讨论
        3.3.1 MIL-101(Fe)的表征
        3.3.2 MIL-101(Fe)对顺铂的吸附
        3.3.3 Pt@MIL-101 对细胞内ROS含量的影响
        3.3.4 MTT法测定顺铂和Pt@MIL-101 的细胞毒性
        3.3.5 钙黄绿素-AM/碘化丙啶双染法测定细胞毒性
        3.3.6 铁螯合剂对Pt@MIL-101毒性的抑制作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4.1 论文工作总结
    4.2 本论文的后续工作与展望
参考文献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10)构建罗丹明B及顺铂表面功能化纳米颗粒用于药物体内命运及肿瘤治疗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癌症治疗的现状
    1.2 纳米药物载体
        1.2.1 纳米药物载体的定义
        1.2.2 纳米药物载体的分类
        1.2.3 纳米药物载体的应用现状
    1.3 功能化纳米颗粒
        1.3.1 功能化纳米颗粒定义
        1.3.2 功能化纳米颗粒的应用
    1.4 纳米颗粒在癌症治疗中面临的问题
    1.5 本课题的选题目的及主要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荧光标记的纳米颗粒用于体内外定量检测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药品和试剂
        2.2.3 细胞株
        2.2.4 实验小鼠
    2.3 实验方法
        2.3.1 罗丹明与聚己内酯的键合(PCL-RhoB)
        2.3.2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RhoB-PNPs)的制备
        2.3.3 动态光散射仪检测RhoB-PNPs的粒径分布及表面电势
        2.3.4 纳米颗粒中PCL_(3.5k)-RhoB的萃取
        2.3.5 PCL-RhoB在RhoB-PNPs中的稳定性检测
        2.3.6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输送至肿瘤细胞内部的研究
        2.3.7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2.3.8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体内脏器分布情况研究
        2.3.9 血浆和脾脏中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积累的定量研究
    2.4 结果与讨论
        2.4.1 PCL-RhoB的合成与表征
        2.4.2 通过UPLC定量分析PCL-RhoB的浓度
        2.4.3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RhoB-PNPs)的制备和表征
        2.4.4 在各种生物环境中萃取PCL-RhoB
        2.4.5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以在体外检测细胞摄取
        2.4.6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可以在体内定量检测
        2.4.7 含有PCL-RhoB的聚合物纳米颗粒药代动力学和体内脏器分布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胶束顺铂前药同时消除肺癌中的肿瘤细胞和肿瘤干细胞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主要材料
        3.2.2 细胞系
        3.2.3 实验动物
        3.2.4 主要药品及试剂
    3.3 实验方法
        3.3.1 聚合物(NH_2-PEG-b-PCL)的合成
        3.3.2 键合顺铂前药(Pt_((Ⅳ))-PEG-b-PCL)的合成
        3.3.3 胶束纳米颗粒的制备
        3.3.4 键合顺铂前药胶束纳米颗粒的表征
        3.3.5 ICP-MS检测胶束纳米颗粒的药物释放
        3.3.6 键合顺铂前药纳米颗粒在血清中的稳定性检测
        3.3.7 细胞培养
        3.3.8 MTT比色法检测键合顺铂前药胶束纳米颗粒抑制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3.3.9 ICP-MS检测肿瘤细胞对NP_(Pt(Ⅳ))的摄取
        3.3.10 激光共聚焦观察NP_(Pt(Ⅳ))进入A549和H460细胞的能力
        3.3.11 实验动物
        3.3.12 小鼠肿瘤模型的构建
        3.3.13 键合顺铂前药胶束纳米颗粒体内肿瘤生长抑制实验
        3.3.14 免疫组化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键合顺铂前药(Pt_((Ⅳ))-PEG-b-PCL)的合成与表征
        3.4.2 键合顺铂前药(Pt_((Ⅳ))-PEG-b-PCL)纳米颗粒的构建与表征
        3.4.3 纳米颗粒在酸性和还原条件下对药物的释放能力
        3.4.4 NP_(Pt(Ⅳ))对贴壁细胞的细胞摄取和细胞杀伤能力
        3.4.5 NP_(Pt(Ⅳ))对球囊细胞的摄取和细胞杀伤能力
        3.4.6 NP_(Pt(Ⅳ))对CSC群体和肿瘤球囊细胞形成的影响
        3.4.7 体内肿瘤生长抑制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4.1 全文总结
    4.2 展望
附录一 主要仪器设备
附录二 常规试剂
附录三 主要溶液配制
附录四 常规实验方法及检测条件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四、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负载Pt(Ⅳ)前药的中空硫化铜纳米颗粒的制备和体外抗肿瘤研究[D]. 陈全兵. 武汉科技大学, 2021(01)
  • [2]基于载顺铂的Ce基纳米粒用于肿瘤放射增敏治疗的研究[D]. 孙利.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硫酸长春质碱抑制胃癌作用机制及应用研究[D]. 潘光照. 西南大学, 2021(01)
  • [4]黄杨碱诱导胃癌发生内-溶酶体自噬的机制研究[D]. 李重阳. 西南大学, 2021(01)
  • [5]肿瘤微环境响应性纳米材料的可控制备与肿瘤治疗增敏研究[D]. 董自亮. 苏州大学, 2020(06)
  • [6]基于脂包被碳酸钙纳米给药系统的设计和抗肿瘤应用研究[D]. 赵鹏轩. 华中科技大学, 2020(01)
  • [7]热疗联合顺铂抑制人胃癌耐药细胞SGC-7901/DDP增殖及其分子机制的研究[D]. 刘佳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0(10)
  • [8]基于乳腺癌分型和炎性微环境设计的Pt(Ⅳ)前药分子的研究[D]. 宋雪晴.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9]基于生物相容性好的铁基纳米配位聚合物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铁死亡”中的应用[D]. 刘倩倩. 东南大学, 2019(01)
  • [10]构建罗丹明B及顺铂表面功能化纳米颗粒用于药物体内命运及肿瘤治疗的研究[D]. 朱艳华.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

标签:;  ;  ;  ;  ;  

顺铂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