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校正

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校正

一、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纠正(论文文献综述)

赵颖[1](2020)在《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索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为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提供方向。方法:1.采用肘正中静脉注射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建立猕猴血瘀证候模型,以猕猴生物表征,如舌象、唇色、眼球、皮毛及动物行为,血液流变学、凝血、血常规等指标进行血瘀证候模型评价。2.运用视网膜血氧仪采集血瘀证组与对照组猕猴眼底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眼底图像信息,并对视网膜信息与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建立基于视网膜信息的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3.以健康受试者为对照,以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以舌质、脉象等证候要素,血液流变学、凝血等指标体系研究气滞血瘀证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信息的特征,为中医证候客观化提供方向。结果:1.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1)基于四诊信息的中医证候积分评价量表显示,血瘀组猕猴舌象评分及耳血管状态评分、皮毛状态评分、嘴唇颜色评分、眼睛状态评分均有所增高。血瘀组猕猴造模后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毛发干燥、耳缘血管增加、粪便性质改变。(2)就血瘀证候模型而言,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血流变增高(P<0.05),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显着增高(P<0.01)。血瘀组造模后血浆粘度、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均增高(P<0.05),红细胞变形指数降低(P<0.05)。系统聚类分析方法发现造模后血瘀组的样本与其他样本相比有明显差异(P<0.01),进一步验证了猕猴血瘀模型造模成功。血瘀组平均血红蛋白含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及有核红细胞计数增加(P<0.05),血瘀组造模后平均血小板体积、血小板分布宽度、红细胞压积增加(P<0.05),这更加辅证了血瘀模型的造模成功。2.血瘀证候猕猴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氧特征研究发现,血瘀证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84.23±18.46)%,静脉血氧含量为(72.30±11.84)%;对照组猕猴动脉血氧含量为(96.57±15.41)%,静脉血氧含量为(67.23±7.23)%,血瘀证组猕猴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证组造模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2.30±11.84)%较造模前(59.46±7.52)%增高(P<0.01)。血瘀组猕猴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4.73±11.77)%、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对照组下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6.35±7.42)%、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68.11±7.25)%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上主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79.27±6.78)%较造模前(60.76±5.36)%显着增高(P<0.01),余象限差异不明显。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特征研究发现,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28.56±29.31)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91.79±35.42)μm;对照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均值为(117.04±20.64)μm,静脉管径均值为(189.79±25.09)μm,与对照组相比,血瘀组猕猴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及视网膜静脉管径均增高(P<0.05)。血瘀组造模后整体视网膜动脉管径值增高(P<0.05)。各个象限差异不显着(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血瘀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84±0.33);对照组猕猴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均值为(0.61±0.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瘀组造模后颞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0.65±0.10),鼻上动脉管径/上主静脉管径值(0.61±0.08)较前升高(P<0.05)。(2)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提示,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全血还原粘度(中切)(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平均红细胞体积具有相关性(P<0.01),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红细胞数量,血红蛋白含量具有正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全血还原粘度(低切)、红细胞电泳指数具有相关性(P<0.05)。3.气滞血瘀证患者眼底视网膜图像信息的特征研究:(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根据病位、病因、病势及四诊信息对证候体征归类显示,RVO组病位主要在肝、脾,EH组病位主要在肝、经络,除外各自疾病不同主要临床表现,二者均以舌红有瘀点(79%,83%),心烦(91%,90%),胸胁或乳房胀痛(70%,86%),脉细涩、迟(61%,60%)所占比率居高,符合该证候特点。(2)就血瘀证生化指标而言,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聚集指数升高(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较高(P<0.05),气滞血瘀证EH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显着增高(P<0.01),甘油三酯增高(P<0.05)。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与正常组凝血指标对比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凝血酶时间测定相对延长(P<0.05)。(3)气滞血瘀证视网膜信息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7.73±21.35)%,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2.91±18.92)%,动静脉差值为(24.81±25.41)%;正常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86.83±10.44)%,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68.81±11.13)%,动静脉差值为(18.02±25.4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92.39±13.03)%,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为(72.15±10.61)%,动静脉差值为(20.24±16.05)%。与正常组对比,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静脉稍有降低,动静脉差值增高(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整体动脉血氧饱和度、静脉血氧饱和度、动静脉血氧饱和度差值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氧饱和度特征显示,与正常组相比,RVO组鼻下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有统计学意义(P<0.05),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1),EH组颞上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增高(P<0.05),RVO组与EH组相比,视网膜鼻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较低(P<0.05),视网膜颞上静脉血氧饱和度含量降低(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08.17±24.47)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5.19±32.17)μm;正常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30.95±110.35)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9.40±24.30)μm;气滞血瘀证EH组整体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13.17±22.14)μm,静脉血管管径均值为(158.73±25.91)μm。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静脉管径值增高(P<0.05)。RVO组、EH组不同象限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1.09±16.56)μm、鼻上静脉管径值(155.42±31.20)μm、视网膜鼻下静脉管径值(152.76±31.81)μm有所降低(P<0.05),EH组视网膜鼻上动脉管径值(112.93±20.17)μm、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值(110.40±26.62)μm、鼻下静脉管径值(154.63±22.94)μm增高(P<0.01)。RVO组与EH组对比,视网膜颞上动脉管径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网膜鼻下动脉管径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特征显示,与正常组对比,RVO组颞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上动静脉管径比增高(P<0.01),EH组鼻上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5),鼻下动静脉管径比降低(P<0.01)。RVO组与EH组相比,颞上动静脉管径比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4)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血浆粘度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变形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与血流变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与全血粘度(高切)、总胆固醇、血糖具有相关性(P<0.05),与全血粘度(低切)(中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视网膜动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血浆纤维蛋白原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脉管径与全血粘度(中切)(高切)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与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静脉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RVO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全血还原粘度(低切)具有相关性(P<0.05),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静脉管径与血流变具有相关性(P<0.05)。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显示,气滞血瘀证EH组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与全血粘度(高切)、全血还原粘度(高切)、甘油三酯具有相关性(P<0.05),与凝血酶原时间具有显着相关性(P<0.01)。结论:1.10%高分子右旋糖酐溶剂静脉注射可引起猕猴出现反应活动怠倦、嘴唇颜色稍暗、耳缘血管增加等征象,并出现红细胞凝集,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等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变,与中医血瘀证候特点相一致,血瘀证候模型造模成功。2.血瘀组猕猴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含量改变主要体现于视网膜静脉血氧饱和度上。短时间内药物性建立动物血瘀模型并不能引起各个象限管径的变化。3.与正常组相比,气滞血瘀证RVO组、EH组视网膜动脉血氧饱和度含量均增高,且颞上象限增高最为显着;RVO组整体静脉管径值增高,EH组整体动静脉管径值无明显差异,动静脉管径比值降低。4.血瘀证下,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与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具有相关性。5.初步建立了基于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的动态化、量化及客观化的血瘀证指标评价新体系,为血瘀证评价体系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借鉴。

邓炳楠[2](2020)在《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1. 通过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探讨白藜芦醇对机体耐缺氧能力的调控作用,为下一步白藜芦醇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实验奠定基础。2.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Wistar大鼠模型,探讨白藜芦醇(resveratrol,Res)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3.研究补充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的调控作用,从血液学指标、抗氧化功能、免疫功能及模拟高原环境下机体摄氧能力方面探讨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机制。4.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对实验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白藜芦醇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调控分子,筛选白藜芦醇干预作用下差异表达蛋白,探索白藜芦醇调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方法1. 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实验,验证Res提高小鼠耐缺氧能力的作用效果雄性昆明种小鼠50只,体重20±2g,领养后适应喂养3天,按体重随机分为对照组、实验低、中、高组和阳性对照组,每组10只。各组小鼠每天灌胃相应水溶液0.5ml(低剂量组L:50mg/kg的Res;中剂量组M:100mg/kg的Res;高剂量组H:200mg/kg的Res;阳性对照组:90mg/kg的醋氮酰胺),对照组每天灌胃相同体积的蒸馏水;每周称体重2次,灌胃2周后,进行常压密闭缺氧实验,将对照组和实验组小鼠分别放入250ml广口瓶里,瓶中盛有碱石灰10g,每瓶装1只小鼠,用凡士林对瓶盖进行密封,防止漏气,然后开始计时,以小鼠最终停止呼吸作为计时终点。记录小鼠在密闭瓶中的存活时间,然后取相应的组织,进行生化指标的检测。2. 建立高原红细胞增多症(HAPC)大鼠模型,探讨Res对HAPC的干预作用,为Res调控HAPC实验研究奠定基础。选用Wistar雄性大鼠60只,体重(200±20)g。根据血红蛋白和体重两项指标随机分为六组:正常组、模型对照组、Res低剂量组(100mg/kg)、Res中剂量组(200mg/kg)、Res高剂量组(400mg/kg)和阳性对照组(90mg/kg的醋氮酰胺)。建模方法:实验动物置于低压舱内,进行间断性减压低氧暴露(以15 m/s速度减压,3000m处停留10min,然后升至海拔5500m高度,维持8h/d,低氧处理结束后以20m/s速度恢复至海平面高度),连续低氧暴露至高原红细胞增多症模型建立。HAPC大鼠模型建模成功后,对各组小鼠进行相应的灌胃干预,三个Res实验组分别灌胃100mg/kg、200mg/kg、400mg/kg剂量的Res溶液1ml/d,阳性对照组灌胃90mg/kg的醋氮酰胺溶液1ml/d,正常对照组灌胃等量生理盐水1ml/d。实验动物体质量及血红蛋白(Hgb)每周进行一次动态检测,血红蛋白(Hgb)检测采用氰化法。动物处死前,测量体质量,采用10%水合氯醛麻醉,腹主动脉取血,EDTA-K2抗凝,取大鼠外周血分装备用,取心脏,肝肾等脏器液氮冻存备用。3.生化指标、血流变指标的检测,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白藜芦醇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调控分子,筛选差异表达蛋白,探讨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调控的分子作用机制。利用血液粘滞度测定仪检测低、中、高切变率时的血液粘滞度;利用红细胞测定仪检测红细胞变形指数和聚集指数;利用HMX血细胞测定仪检测红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血小板,取大鼠心脏、脑、肝脏等组织,进行生化及蛋白质组的分析检测,基于蛋白质组学的高通量筛查能力,筛选出出影响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及提高机体抗缺氧能力的差异蛋白,调控相关蛋白表达的关键因子,运用Western blot技术对筛选出的差异表达蛋白分子进行验证,确定白藜芦醇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分子作用机制,为探讨Res干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的作用机制提供新的思路。结果1.Res对小鼠常压耐缺氧存活时间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es中、高剂量组小鼠和醋氮酰胺阳性对照组小鼠抗缺氧存活时间明显延长(P<0.05),Res中、高剂量组与阳性对照醋氮酰胺组之间无显着性差异,实验结果表明Res可延长小鼠常压密闭缺氧存活时间,提高小鼠的常压密闭抗缺氧能力。2. 在模拟海拔5500m高度,每天连续低氧处理8h,连续4w可致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增加,与对照组相比,增加约25%,在此后的16w时间内,血红蛋白值基本处于稳态趋势,提示已成功建立了HAPC大鼠减压低氧模型。HAPC减压低氧模型大鼠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血液粘滞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显着升高,血红蛋白含量达到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诊断标准,而红细胞变形指数未发现明显改变。在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进行白藜芦醇干预后,能显着降低HAPC模型大鼠的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压积、血液粘滞度、红细胞聚集指数,提高机体的抗氧化能力,减轻低氧暴露对机体的氧化损伤,并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3. 血浆蛋白质组学结果显示:血浆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不仅证实了缺氧时红细胞的过度增生,还揭示了其他重要的功能变化,如T细胞增殖和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组织的调节。Res在缓解HAPC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干预后血红蛋白浓度明显降低,血小板含量明显增高,血小板水平的升高有助于改善缺氧环境下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液粘滞度。label-free蛋白质组学显示差异表达的蛋白质也表明Res可以逆转缺氧引起的蛋白质组模式的紊乱,Res可以调节细胞骨架组织蛋白的表达、辅因子代谢过程和红细胞发育过程,使其接近正常对照组水平。此外,Res能够下调参与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的蛋白表达,如Vwf和Serpinc1等蛋白均表达下调,这对于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病情十分有利,改善机体的内缺氧状况,减少血栓的生成,有助于机体对于高原低氧环境的适应,有望开辟Res在高原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结论1.Res能明显提高常压密闭缺氧小鼠的存活时间,表明Res能够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2.本研究通过模拟海拔5500m高原环境,成功建立HAPC大鼠动物模型,并进行后续Res干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Res能够有效的降低HAPC大鼠的血红蛋白浓度,改善血液流动学指标,提高大鼠的抗氧化能力,改善大鼠的免疫功能,这些指标的改善对于减轻HAPC的病症是十分有力的。3. Res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血清蛋白质组学结果表明:Res可以下调hbb蛋白的表达,降低急性炎症反应和凝血相关蛋白的表达,而且不会诱发和加重HAPC,这些指标的改善都有利于HAPC症状的减轻,降低HAPC的危害。基于蛋白质组学技术揭示了白藜芦醇改善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关键调控分子和关键蛋白分子,从分子生物学角度阐述了白藜芦醇调控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作用机制,具有很好的指导性,为进一步研究HAPC干预机制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有望开辟Res在高原医学领域新的应用。

孙言锴[3](2020)在《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化监控和身体机能评定》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通过对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在第二届青运会前的4周训练期间以及大强度训练周后进行相关生化指标的采集与分析,探讨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训练负荷监控和身体机能评定的相关问题,确保少儿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与训练负荷相适应,力争在积累相关研究数据和资料的同时,为进一步提升科学训练水平,获得优异比赛成绩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评定方法。研究方法和内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法、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19名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运动员8人,女性运动员11人,年龄范围在12-14岁,均为国家二级羽毛球运动员。赛前连续4周的周一晨7:00—7:30在运动员空腹状态下测定与分析红细胞三项、白细胞各项、血尿素、血清肌酸激酶、血清睾酮和皮质醇指标。另选取一羽毛球专项的典型大强度训练周,通过测定相关指标,对比分析大强度训练周和基础训练周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研究结果:(1)少儿运动员的血清睾酮因少儿还在生长发育阶段,要低于成人标准,其他生化指标均与成人无明显差异。(2)在4周的赛前训练中,红细胞三项指标均值一直保持较高水平,白细胞各项指标、血清睾酮、皮质醇和T/C值保持稳定状态,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的测试值随着训练负荷的调整在正常范围有较大幅度变化,运动员在第4周达到良好的身体机能状态,竞赛成绩优秀。(3)大强度训练周后的生化指标与基础值的差异较大,反映身体机能的血红蛋白含量和T/C值下降,反映训练负荷的指标血清肌酸激酶和血尿素随运动负荷的增强而上升。(4)8名12-14岁年龄阶段的男性运动员血清睾酮横向对比呈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女性运动员的血睾酮值的横向对比无显着性差异。男女性运动员个体血清睾酮和T/C值纵向对比变化平稳。研究结论:(1)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赛前4周训练期间的红细胞、白细胞、血清睾酮、皮质醇和T/C均处于正常参考范围,反映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在赛前训练期间身体机能较好。(2)4周训练期间的血清CK和血尿素在第2周晨出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的较大幅度增加,后经训练负荷的调整在第3,4周晨呈现下降趋势,反映4周的训练负荷大小较适宜,教练员依据反馈数据调整训练计划收效明显,运动员在第二届青运会中获乙组混合双打第二名的优异成绩。(3)大强度训练周后的生化指标较基础值差异明显,反映大强度训练对少儿运动员的机体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刺激,而且少儿运动员适应训练负荷的能力不同,疲劳消除和机能恢复的速率存在个体差异。(4)少儿羽毛球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评价较为复杂,要根据项目特点和年龄阶段综合考虑,建议设置个人生化监控档案,长期系统的开展阶段化、个性化、细节化的监控和评定。

郭佳禾[4](2020)在《断奶犊牛免疫力分析及LPS刺激下的免疫应答反应》文中指出断奶应激会影响犊牛内分泌及免疫系统功能,降低采食量和日增重,并增加患病概率。犊牛免疫系统是面对病原体的第一道防线,断奶应激会影响犊牛免疫系统功能。各类疾病发生的概率断奶犊牛与哺乳牛和青年牛相比存在显着差异。断奶时免疫力的变化及其对病原的免疫应答反应研究有助于阐明断奶犊牛患病机制并提高断奶犊牛福利。方法:1.于江苏省某奶牛场分别采取7、30、60(断奶)日龄犊牛和100、365日龄青年牛全血10 mL,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测定血常规,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与应激、炎症、生长相关细胞因子,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中性粒细胞氧化爆发产生的活性氧(ROS)。2.挑选健康的断奶犊牛16头,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颈静脉注射LPS(O111:B4)400 ng/kg(N=8),对照组注射等体积生理盐水(N=8),观察LPS刺激后犊牛的生理变化,并于注射前和注射后2,4,6小时采血样10 mL,进行血常规及血浆中免疫、炎症相关指标测定。结果:1.断奶犊牛与其他日龄奶牛免疫力相关指标的比较60日龄断奶犊牛其白细胞计数为9.85±3.06×109/L,单核细胞绝对值为1.07±0.40×109/L,淋巴细胞计数为4.50±1.48×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为4.27±1.34×109/L,单核细胞百分数为11.07±1.53,淋巴细胞百分数为45.67±6.81,中性粒细胞百分数为43.25±6.39,红细胞计数为10.81±0.87×1012/L,血红蛋白含量为113.13±11.80 g/L,平均红细胞体积为31.15±2.49,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含量为10.40±0.76,平均血红蛋白浓度为336.13±3.98 g/L,红细胞宽度为 18.89±1.17fL,血小板计数为456.20±201.67×109/L,血小板压积为0.26±0.05%,血小板平均体积为4.90±0.19fL,血小板分布宽度为15.13±0.18 fL。白细胞计数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365日龄青年牛白细胞计数显着高于其他日龄牛(P<0.05)。淋巴细胞计数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淋巴细胞计数显着高于7日龄犊牛(P<0.05)较其他日龄奶牛无显着差异。淋巴细胞百分数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淋巴细胞百分数显着高于7日龄犊牛(P<0.05)较其它日龄奶牛无显着差异。中性粒细胞百分数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中性粒细胞百分数显着低于7日龄犊牛(P<0.05)较其他日龄奶牛差异不显着。日龄对单核细胞计数、单核细胞百分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受无显着影响。日龄对红细胞计数有显着影响(P<0.05),60日龄犊牛红细胞计数显着高于7、365日龄牛(P<0.05),较其他日龄差异不显着。血红蛋白含量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血红蛋白含量显着低于30、100日龄奶牛(P<0.05),与其他日龄奶牛差异不显着。红细胞比容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红细胞比容显着低于30日龄犊牛(P<0.05),较其他日龄差异不显着。平均红细胞体积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平均红细胞体积显着低于其他日龄奶牛(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显着低于其他日龄奶牛(P<0.05)。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显着低于365日龄奶牛(P<0.05),显着高于7、30日龄犊牛(P<0.05)。血小板计数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血小板计数显着高于100、365日龄奶牛(P<0.05),较其他日龄差异不显着。平均血小板体积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平均血小板体积显着低于100、365日龄青年牛(P<0.05),较其他日龄差异不显着。血小板分布宽度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血小板分布宽度显着低于365日龄奶牛(P<0.05),较其他日龄无显着差异。血小板压积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血小板压积显着高于100、365日龄青年牛(P<0.05),较其他日龄差异不显着。60 日龄犊牛血清 TNF-α、IgG、cortisol浓度分别为 233.15±18.39ng/L、18.47±1.51μg/mL、0.66±0.01μg/mL。血清Cortisol浓度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血浆皮质醇浓度显着低于365日龄牛(P<0.05)。60日龄犊牛中性粒细胞在氧化爆发时,每两万个细胞产生活性氧(ROS)的荧光值为22915.8±4232.85。不同日龄奶牛中性粒氧化爆发时产生活性氧(ROS)的量受日龄影响显着(P<0.05)。60日龄犊牛中性粒细胞氧化爆发产生活性氧的量显着高于30、60日龄奶牛(P<0.05)。2.断奶犊牛LPS刺激下免疫应答反应LPS刺激后犊牛出现严重的临床症状,犊牛平均体温于4 h下降到37.77℃,出现低体温症和呼吸困难,部分犊牛出现粘膜发绀、咳嗽出血,其中3头死亡的现象,死亡率为37.5%。剖检显示肺和肝脏出现弥散性出血点。LPS刺激两小时后白细胞计数从15.12±2.71×109/L 下降到 5.312±0.47×109/L,淋巴细胞计数从 6.64±2.55×109/L 下降到3.05±0.22×109/L,单核细胞计数从 1.45±0.14×109/L 下降到 0.42±0.03×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从7.03±0.82× 19/L下降到1.83±0.32×109/L。血液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等免疫细胞在刺激后2小时内出现显着下降(P<0.05),分别下降了 74%、54%、70%并持续下降到4小时;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比容在刺激后2h显着升高(P<0.05);血小板计数极显着下降(P<0.01),血小板压积极显着下降(P<0.01),血小板平均体积显着增大(P<0.01)。血液中IL-4、IL-8、IL-12、IL-17、TNF-α、皮质醇等细胞因子含量随LPS刺激时间无显着变化。LPS刺激6小时后血清IL-6实验组为13.68±0.81 ng/L,极显着高于对照组(P<0.01),IgG实验组血清含量为26.96±1.27 μg/m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LPS刺激后IFN-γ血清中含量为1307.06±69.88 ng/L,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断奶应激主要影响犊牛红细胞功能及血小板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氧化爆发功能,造成断奶犊牛整体免疫力下降。同时,断奶犊牛在LPS(O111:B4)刺激下免疫应答反应激烈,出现严重呼吸道症状、低体温症和休克。血液免疫细胞短时间内大量迁移进入组织,并伴发凝血。上述症状表明60日龄断奶犊牛对LPS(O11:B4)的抗性低于其它日龄奶牛,生产实践中应该加强断奶犊牛的防护,防止大肠杆菌感染,并进一步研究断奶犊牛大肠杆菌感染机制,以期为抗病育种提供了参考。

何维佳[5](2020)在《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新生儿脑出血是早产儿常见的临床问题,重者可导致死亡或遗留严重的后遗症,其中以生发基质-脑室内出血为最常见的类型。生发基质出血(GMH)多发生于未成熟大脑的脑室管膜下或脑室旁生发基质区域,由于该区域紧邻脑室,有时会发展成为脑室内出血(IVH),所以合称为生发基质-脑室出血(GMH-IVH)。该病好发于早产儿,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无临床症状或体征,仅在超声或CT检查时发现;也可出现神志异常或呆滞或激惹,肌张力低下,动作减少,呼吸不规律;严重者出现进行性意识障碍,呼吸困难或暂停、抽搐、瞳孔反射消失,四肢肌张力低下。该病预后不良,出血严重者可导致死亡,将近50%的幸存者会出现脑积水、脑瘫、癫痫、偏瘫、学习障碍等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后遗症。目前国内外对于GMH-IVH发病机制的研究尚不清楚,未成熟的生发基质在结构上的脆弱性是其易出血的基础,但出血后所致损伤的机制和分子路径仍不明确,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在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小神经胶质细胞与炎症、淋巴细胞与免疫因子等方面。治疗方面,本病的治疗手段有限,以对症治疗为主,一些先进的治疗药物如铁螯合剂、激素类、非甾体消炎药和干细胞治疗都尚在研究中,但并未在临床广泛运用。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目前尚无中医药在本病的治疗报道,因而本研究拟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寻找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研究目的本病由于在出血初期缺乏有效的干预,患儿常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故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分别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确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运用到动物模型上,观察两者对GMH-IVH的治疗效果并探究其机理,以寻找安全有效的方药、探索中医治疗该病的临床方向。文献研究本病的西医病名是基于现代医学解剖学,且目前尚无中医药治疗的报道,但就疾病本身并非只存在于现代医学,因而我们试图从中医的角度出发,在古籍中搜寻与GMH-IVH相似的中医疾病,整理其病因、病机、临床表现及治法,筛选出与GMH-IVH全貌相符合的疾病,参考其论治从而寻找出治疗GMH-IVH的可能立法方向;再深度剖析GMHIVH的中医病机,明确其病机关键点,结合之前的立法方向,确立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两大治法并拟定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为主方;将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从方义分析再到方剂在临床相关疾病的运用作详细分析,明确其运用的范围。实验研究健康SPF级7日龄SD大鼠160只,雌雄不限,体重13±2克,随机分为四组:脑出血模型组(简称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假手术组,每组各40只。脑出血组、六味地黄汤组、四君子汤组大鼠通过向其右侧生发基质层立体定位注射Ⅶ型胶原酶(0.3U)构建GMH-IVH模型后,分别予以生理盐水、六味地黄汤、四君子汤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假手术组仅将针尖插入颅内,不注射任何药物,术后给与生理盐水灌胃,每日1次,连续7天。实验一通过短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1天和第3天)、长期行为学测试(造模后第28天)及头颅影像学(造模后第28天)观察两组药物对GMH-IVH造成的大鼠神经功能障碍和脑室扩张有无改善作用;实验二通过比色法在造模后24小时和72小时检测大鼠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同时在72小时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活化的小胶质细胞——M2型小胶质细胞数量,以评价干预药物对血肿的吸收和小胶质细胞表型转换有无影响。实验三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在造模后的24小时、第3天、第7天检测大鼠血清中IL-1β、IL-6和TNF-α并比较各组之间的差异,以评价干预药物对主要炎症因子的影响。实验结果1.神经功能: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出血继发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明显改善作用;六味地黄汤能改善出血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P<0.05),而四君子汤无明显改善作用。2.脑室体积:GMH-IVH会导致出血后28天脑室体积扩张,六味地黄汤可减少因出血造成的脑室扩张体积(P<0.05),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脑室体积无统计学差异。3.体重:GMH-IVH可引起大鼠在第28天时体重降低,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可缓解出血继发的体重下降(P<0.05),两组之间相比较无统计学差异。4.血肿的吸收: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与脑出血组模型相比较脑组织中血红蛋白含量均无统计学差异。出血后72小时,六味地黄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较脑出血模型组减少(P<0.05),四君子汤组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与脑出血模型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5.M2小胶质细胞数量:出血后72小时,免疫组化结果显示,GMH-IVH可诱导小胶质细胞激活和浸润,同时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较,六味地黄汤组的M2型小胶质细胞增多更明显(P<0.01),而四君子汤组M2型小胶质细胞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6.IL-1β:GMH-IVH可引起血清IL-1β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1β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7.IL-6:GMH-IVH可引起血清IL-6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IL-6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8.TNF-α:GMH-IVH可引起血清TNF-α的表达增高,在出血后24小时,六味地黄汤组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但在出血后3天和出血后7天,六味地黄汤能显着降低该炎症因子的水平(P<0.05),而四君子汤组的TNF-α水平与脑出血模型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研究结论1.六味地黄汤可改善GMH-IVH引起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2.六味地黄汤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可能作用机制是:通过增加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从而促进GMH-IVH后血肿的吸收,并降低由出血导致的促炎症因子如IL-1β、IL-6和TNF-α的增高,从而减轻继发性脑损伤。3.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均能改善由于GMH-IVH导致的大鼠体重降低。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治疗效果,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从肾论治GMH-IVH”是可行的。

候鳗[6](2019)在《体外重建以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红细胞替代品》文中研究表明血液在临床急救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但是由于其来源少且在体外的保存时间有限等因素使血液资源供不应求,加重了临床用血的负担;同时,应急输血难度大,在需要紧急用血的急救过程中,需要耗时进行血型检定及交叉配型,以免血型不匹配引起血液发生凝集反应,这是输血导致患者死亡的直接原因。人们一直致力于血液代用品的开发,以期缓解临床用血的压力。关于血液代用品的研究可以分为血浆代用品、血小板代用品、红细胞代用品。其中,红细胞代用品具有运输氧气、维持血液渗透压及扩充容量的功能,是研究的热点。目的本课题是对血影细胞的制备以及血型转换的一种新尝试,同时以制备的血影细胞为载体,将血影细胞和血红蛋白液在体外重建,制备一种潜在的红细胞代用品。方法运用蛋白免疫印迹实验中的膜蛋白提取液——破膜缓冲液作为制备血影细胞的低渗溶液,基于低渗原理,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吸水,导致红细胞膨胀并出现孔径,再利用高速旋转不断地洗涤红细胞,去除红细胞的胞内物质以及降低细胞表面的血型抗原,同时,细胞膜拥有再密封的能力,可以自发的修复好膜上的孔径,制备血影细胞,并通过蛋白免疫印迹实验、血清凝集试验对血影细胞表面的ABH抗原进行检测;接着,利用制备的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和血红蛋白在体外重建红细胞,并对重建的红细胞的表面电荷变化情况、形变能力及携氧释氧功能进行分析,探讨该重建的红细胞在减弱血型免疫原性的基础上,作为一种潜在的红细胞代用品的可能性。结果本研究制备的血影细胞载体的结构完整且载体内的血红蛋白清除率可达99.9%;蛋白免疫印迹实验和血清凝集试验的结果显示,使用低渗破膜缓冲液制备的血影细胞膜表面的ABH抗原的免疫原性减弱,制备出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利用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在体外和血红蛋白进行重新组建,重建的红细胞的结构完整、表面电荷略有减少但是影响并不明显;虽然通过检测重建红细胞的变形性发现重建的红细胞的变形能力变差,在剪切力为30 Pa时的膜延长指数(EI)为0.154±0.057(正常红细胞的EI为0.6±0.008),但是,血流变检测结果显示,含有重建红细胞的血液代用品具有非牛顿流体特性,且其血液粘度—剪切力曲线模拟了正常全血的血液粘度—剪切力曲线;携氧释氧功能的检测结果显示,重建红细胞的P50(氧亲和力)可达18 mmHg,表明重建的红细胞具有较强的结合氧气的能力。结论本研究基于低渗法原理,制备出结构完整的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同时利用低免疫原性的血影细胞为载体,在体外重建出了红细胞,虽然重建的红细胞损失了部分变形能力,但是,含有重建红细胞的血液代用品的血液粘度—剪切率曲线与正常全血的高度相似,这是发挥其生理作用的前提。重建的红细胞对氧气的亲和力增加,这对于一些紧急情况如失血休克来说,能降低患者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风险,增加患者的存活率,为继续救治争取更多的时间。重建的红细胞具有一定的作为红细胞代用品的潜在可能,但是还需要进行更多的研究。

邓天浩[7](2019)在《犬输血疗法病例分析及标准化流程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国内宠物犬养殖数量的不断增加,犬贫血性疾病的病例逐年增多,其发病原因越来越复杂,防治难度越来越大。在临床治疗中,输血疗法能迅速改善患犬贫血症状,结合对发病原因对症治疗,可增强疗效。在郑州市区不同的宠物医院收集100个需要输血的典型病例进行统计分析。通过临床症状检查、血常规检查、血涂片观察、生化检查、血气检查等方法确诊贫血疾病的类型。采用输血疗法,结合病因进行对症治疗。对输血病例进行统计分析,建立输血的标准化流程,优化输血程序,降低输血过程中的风险及不良反应。结果表明,在采集的100个病例中,溶血性贫血疾病发病率较高,共计56例,占总病例的56%(56/100);失血性贫血疾病占总数的33%(33/100);营养性贫血疾病10例,占总病例的10%(10/100);再生障碍性贫血疾病1例,占总病例的1%(1/100)。收集的100个病例涉及13个品种。其中金毛和泰迪犬各占比24%,拉布拉多犬19%,中华田园犬8%,比熊犬和小鹿犬各占 6%,喜乐蒂4%,柯基犬3%,八哥犬2%,边牧、可卡、雪纳瑞及哈士奇各占1%。患犬年龄从3月龄~老年犬,年龄跨度大,其中3月~1岁占1 8%,1~8岁占62%,8~12岁占14%,大于12岁以上占岁6%。雌雄犬性别比为58/42。收集病例总治愈率达82%。对输血病例的诊断和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和总结分析,建立输血的标准化流程,优化输血程序。按照标准化输血流程,对临床中的20个贫血病例的患犬进行诊断和输血治疗,治愈率达到95%,效果明显提高。积极推广应用犬输血标准化流程,逐步优化输血方案,能够显着的提高犬贫血疾病的治愈率。

阙祖亮[8](2019)在《广西民族药当归藤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活血补血作用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建立广西民族药当归藤药材指纹图谱,为当归藤药材质量评价提供参考依据;2.当归藤活血作用研究,通过灌胃给药观察当归藤不同极性提取物对血瘀大鼠的干预作用;3.当归藤补血作用研究,通过灌胃给药观察当归藤不同极性提取物对血虚小鼠的干预作用。方法:1.指纹图谱研究: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Phenomenex Luna C18(4.6 mm×250 mm,5μm)色谱柱;以乙腈-0.1%磷酸作梯度洗脱,流速:0.8 m L/min;检测波长:225 nm;柱温:30℃,进样量:10μL。2.活血作用研究:将SPF级SD雄性大鼠按照体重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当归藤石油醚组、当归藤乙酸乙酯组、当归藤正丁醇组、当归藤水部位组。于实验第1天开始灌胃给予受试药物,剂量如下:阳性对照组(丹参片,剂量0.324g/kg)、当归藤石油醚部位组(4.2 g/kg)、当归藤乙酸乙酯部位组(10.64 g/kg)、当归藤正丁醇部位组(22.078 g/kg)、当归藤水部位组(5.0 g/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从给药第一天开始每天灌胃给予等量蒸馏水,所有组别大鼠每天灌胃给药2次,连续灌胃给药7天。给药第1天,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大鼠置于特制鼠笼内,然后置于(-18±2℃)冰柜连续冷冻,每天两次,每次2h,连续7d,造成寒凝血瘀证大鼠模型。整个实验过程,严格控制室温在20±2℃,动物正常饮食。末次冷冻12h后,10%水合氯醛(0.40m L/100g)麻醉大鼠,腹主动脉取血5m L,室温静置1h后,4℃条件下3500-4000r/min离心10min,分装血清,-80℃冰箱保存备用,检测相应的指标。3.补血作用研究:选用SPF级KM雌性小鼠,按照体重随机分组: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当归藤石油醚部位、当归藤乙酸乙酯组、当归藤正丁醇组、当归藤水部位组。于实验第1天开始灌胃给予受试药物,剂量如下:当归藤石油醚部位(5.99g/kg),当归藤乙酸乙酯部位(15.21g/kg),当归藤正丁醇部位(31.54g/kg),当归藤水部位(7.15g/kg),阳性对照组(当归补血口服液,剂量为2.6m L/kg),空白对照组和模型对照组从给药第一天开始每天灌胃给予相同容量的蒸馏水。所有组别小鼠每天灌胃给药1次,连续灌胃给药14天。在预防给药第12天和第13天,除空白对照组外,每只小鼠腹腔注射环磷酰胺80mg/kg,连续2d,制备小鼠血虚模型,造模期间仍继续给药复制血虚动物模型,空白对照组动物皮下注射等容量生理盐水。末次给药后30min,拔眼球取血,室温静置1h后,4℃条件下3500-4000r/min离心10min,分装血清,-80℃冰箱保存备用,检测相应的指标。结果:1.建立了不同产地广西民族药当归藤HPLC指纹图谱,并标定了12个共有峰,并鉴定其中的两个特征峰的成分(儿茶素和没食子酸);2.对其进行SPSS聚类分析,将不同产地的当归藤分为两类,其中的3个产地聚为一类,其他的产地聚为一类;3.12批当归藤药材HPLC指纹图谱与对照图谱的相似度均>0.9,说明各产地药材的化学成分有较好的一致性,不同产地当归藤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异,但各化学成分含量存在一定的差异。4.主成分分析显示不同产地当归藤样品可以分为两类:3个产地的当归藤为一类,其他的产地的当归藤为一类;5.与空白对照组大鼠相比,模型对照组大鼠血清中TXB2含量、TXB2/6-keto-PGF1α比值、PAI-1含量、c AMP水平升高(P<0.01),6-keto-PGF1α含量、t-PA含量、t-PA/PAI-1比值下降(P<0.01);6.与模型对照组大鼠相比,当归藤不同极性提取物组可以降低大鼠血清中TXB2含量、PAI-1含量和c AMP含量;升高6-keto-PGF1α含量和t-PA含量,尤其是当归藤乙酸乙酯组和正丁醇组效果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7.环磷酰胺给药致使小鼠外周血中白细胞数,红细胞数,血红蛋白含量,血小板数等相应下降,说明血虚模型造模成功;8.与模型对照组小鼠比较,当归藤提取物各给药组中正丁醇组和水部位组可以明显升高环磷酰胺致血虚小鼠外周血中红细胞数、白细胞数、血红蛋白水平、红细胞比容水平和血小板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当归藤提取物各给药中正丁醇组和水部位组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血虚小鼠中IL-3、EPO、G-CSF、M-CSF、VCAM-1等与造血功能有关的因子的含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当归藤提取物各给药组尤其是正丁醇组和水部位组可以不同程度提高血虚小鼠中IL-2、IL-6等与免疫功能有关的因子的含量,降低血虚小鼠脾脏指数,升高血虚小鼠的胸腺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所建的HPLC指纹图谱操作简单,方法稳定高效,且专属性强,可为后续进一步研究当归藤质量评价以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提供参考。2.当归藤不同极性提取物可显着增加环磷酰胺致血虚小鼠外周血红细胞、血小板的数量,提升血红蛋白的含量,并提高红细胞比容水平;3.当归藤能够不同程度地提高IL-2、IL-3、IL-6、EPO、G-CSF、M-CSF、VCMA-1等与造血功能相关的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说明当归藤具有补血作用。4.当归藤不同极性提取物可以增加大鼠血清中6-keto-PGF1α含量和降低血清中TXB2含量;5.当归藤不同极性提取物可以升高t-PA含量、降低PAI-1含量,维持血液中TXB2/6-keto-PGF1α的平衡,调节t-PA/PAI-1的平衡,纠正其平衡失调的作用,具有活血作用。

郑召君[9](2017)在《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高效利用家禽血球蛋白质资源的有效方法和新途径,本论文对鸭血球进行蛋白酶水解和脱色,考察血球脱色前后感官品质和营养特性的变化,并对血球酶解液的营养价值和功能特性进行评价;同时,为深入挖掘血球蛋白潜在的抗氧化特性,采用蛋白酶水解或微生物发酵对鸡血球进行水解以制备抗氧化肽,并对血球肽的抗氧化稳定性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酸性蛋白酶水解鸭血球的效果较好,最优酶解条件为温度50℃,pH 3.5,酶用量6000 U/g,时间7 h,此条件下水解度(DH)为25.10±0.65%,水解物产量为60.09±1.77%;中性蛋白酶G(3000 U/g)和风味蛋白酶G(1000 U/g)复合水解的工艺参数经中心组合设计优化为底物浓度14%,温度51℃,pH 7.0,时间7.5 h,此条件下DH和酸溶性蛋白含量(TCA-index)分别为32.06±0.59%和56.25±0.32%;而阶段水解中,碱性蛋白酶的加入量为6000U/g,水解3 h时加入2500 U/g木瓜蛋白酶继续水解6 h,Box-Behnken优化得到的最适条件则为温度55℃,pH 9.0和底物浓度 1 2%,DH 和 TCA-index 分别为 26.31±2.59%和 51.95±0.26%。2.采用理化结合脱色可制备出颜色浅、无异味的血球肽蛋白粉,其蛋白质和必需氨基酸含量丰富。此外,研究酶解上清液的营养特性、功能特性和抗氧化能力发现,三种酶解方式得到的血球多肽粉富含小肽和氨基酸,且具有良好的溶解性(>60%)和抗氧化活性。3.蛋白酶水解鸡血球制备抗氧化肽:胃蛋白酶水解液具有最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最佳水解条件(E/S 2.55%,pH 2.0和时间3.0 h)下,其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93.01±2.51%、73.29±3.64%和1.96±0.09;目标抗氧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MGQKDSYVGDEAQSKRGILT(2182.1 Da),其在100 μg/ml时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比分离前提高了 13.72倍。研究还发现,采用国产的酸性蛋白酶水解鸡血球可制备出相同的抗氧化肽。而木瓜蛋白酶和风味蛋白酶复合水解血球蛋白的最佳水解条件为E/S 2.0%,温度50℃和时间6.0 h,水解液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阴离子清除能力和还原力分别为94.99±0.31%、57.39±2.82%和1.83±0.06;纯化肽的氨基酸序列为AEDKKLIQ(943.5 Da),浓度为200 μg/ml时对DPPH、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分别为42.45±1.32%、49.40±0.56%和56.29±2.04%,还原力为0.14±0.00。4.纳豆芽孢杆菌发酵鸡血球制备抗氧化肽:在接种量3%、血球浓度4%、葡萄糖浓度3%和发酵时间36h的条件下,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血球的产物清除DPPH、羟基自由基能力和还原力依次为 80.63±0.34%、76.84±7.58%和 3.84±0.05;纯化肽(200 μg/ml)对 DPPH 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分别为58.98±4.72%和49.64±0.86%,还原力为0.67±0.01;经LC-ESI-MS/MS鉴定,该肽的氨基酸序列为 TSFGDAVKNLDNIK(1521.7 Da)。5.本研究中获得的7种鸡血球肽(PH、PH-I、AH、AH-I、PFH、PFH-I和BNH)的抗氧化稳定性各异。血球肽PH-I、AH、AH-I、PFH-I和BNH热稳定性高;除PH-I具有酸碱耐受性外,其他血球肽仅在非碱性环境中保持抗氧化活性稳定;Cu2+浓度的增加可降低所有血球肽的抗氧化活性,而Zn2+与PFH-I具有协同抗氧化作用;模拟胃肠道消化中,血球肽PH、PH-I、AH、PFH和PFH-I仅具有良好的胃蛋白酶耐受性,而AH-I和BNH则具有良好的胃肠道酶系耐受性。

王培[10](2016)在《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释氧速率与自氧化速率的研究》文中指出输血是临床最常用的医疗手段之一。但由于血源紧张、配型繁琐及容易交叉感染等原因,近一个世纪以来,寻找安全有效的血液代用品,一直是医学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之一。血液代用品是兼具携氧和扩容功能的溶液,它必须具备原料充足、无生理毒性、无免疫源性、较好的力学流变性质、较长的保存期和易于进行生理代谢等特点。血液代用品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基于血红蛋白类氧载体(Hemoglobin based oxygen carriers, HBOCs),另一类是全氟碳化物乳剂(Perfluorocarbon Compounds, PFC)。HBOCs的主要成分为超纯血红蛋白。由于失去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CAT)等活性酶,该体系很容易氧化产生活性氧(ROS)。同时,再灌注本身也产生活性氧对机体造成损伤。血红蛋白(Hb)易被活性氧氧化,形成失去携氧能力的高铁血红蛋白(MetHb),并进一步诱导活性氧自由基的产生。在过氧化氢等氧化物质的不断作用下,Hb不断被氧化,Fe3+Hb和活性氧自由基形成循环,从而加速了输血再灌注损伤,Hb的携氧-释氧能力也被极大减弱。因此这个问题亟需得到解决。因为MetHb含量是影响血液代用品携氧-释氧性能的主要因素之一。所以本文主要分为两部分:一是对血红蛋白和红细胞的释氧规律进行分析研究,以期为制备有效携氧-释氧的HBOCs提供参考。二是选取修饰剂为Mal-mPEG和氮氧自由基,拟探讨Mal-mPEG和氮氧自由基的引入对MetHb产生有何影响,是否能抑制HBOCs氧化。实验结果:通过对高浓度(5 g/dL)的人红细胞或血红蛋白溶液的释氧过程中氧分压的测定分析,得知渗透压、别构剂等因素影响红细胞以及血红蛋白的释氧速率。渗透压越高,RBC释氧速率越快。别构剂改变Hb的构象,氧亲和力降低,是Hb的释氧速率加快。对以Mal-mPEG和马来酰胺氮氧自由基为修饰剂的HBOCs,在不同介导下,MetHb随时间的变化量,发现Mal-mPEG、马来酰胺氮氧自由基以及二者同时修饰,这三种修饰方式,对Hb自氧化的影响不同。Mal-mPEG不能抑制自氧化速率,马来酰胺氮氧自由基可以有效减缓自氧化速率,而二者同时修饰时Hb的自氧化速率也相应降低。

二、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纠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纠正(论文提纲范文)

(1)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引言
    1.选题背景
        1.1 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等视网膜指标与眼底疾病及全身疾病具有相关性,研究视网膜指标对临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 中医证候研究是连接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医疗的纽带
        1.3 血瘀证是多种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极为常见的一种基本病变和共有病态
        1.4 基于视网膜信息的中医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是中医证候学理论与临床结合的重现
    2.研究内容
        2.1 第一部分猕猴血瘀证候模型的建立及评价
        2.2 第二部分血瘀证候猕猴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2.3 第三部分气滞血瘀证视网膜静脉阻塞、气滞血瘀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的特征研究
    3.研究技术路线图
第一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基础信息采集
        6.2.1 体重、呼吸、心率、饮食量、肛温
        6.2.1.1 体重的测量
        6.2.1.2 呼吸的测量
        6.2.1.3 心率的测量
        6.2.1.4 饮食量的记录
        6.2.1.5 肛温的测量
        6.3 中医证候信息采集
        6.3.1 四诊信息采集
        6.3.2 猕猴证候积分评价量表
        6.4 生化指标的采集
        6.4.1 血液流变学
        6.4.2 血常规
        6.4.3 血糖
        6.4.4 凝血相关
        6.4.5 动脉血气
        6.5 伦理委员会审批
        6.6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础指标
        7.2 证候积分量表
        7.3 基于血瘀证猕猴的生化指标
        7.3.1 血常规
        7.3.2 血液流变学
        7.3.3 凝血与血糖
        7.3.4 动脉血气分析
    8.小结
第二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实验动物来源
        3.2 实验动物的选择
        3.2.1 动物纳入标准
        3.2.2 动物排除标准
        3.3 动物饲养条件
    4.实验药品
    5.实验仪器
    6.实验方法
        6.1 实验分组与模型的建立
        6.1.1 实验分组
        6.1.2 血瘀证造模方法
        6.1.2.1 麻醉
        6.1.2.2 造模
        6.2 视网膜信息采集
        6.2.1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方法
        6.2.1.1 视网膜信息采集前准备
        6.2.1.2 视网膜信息的采集
        6.2.2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及管径信息的提取
        6.3 伦理委员会审批
        6.4 统计分析
    7.研究结果
        7.1 基于血瘀证猕猴视网膜信息特征
        7.1.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7.1.1.1 猕猴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7.1.1.3 两种不同血氧检测指标之间的关系分析
        7.1.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7.1.2.1 猕猴整体视网膜管径
        7.1.2.2 猕猴不同象限视网膜管径
        7.1.2.3 猕猴视网膜动静脉管径比值
        7.2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7.2.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7.2.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8.小结
第三部分
    1.研究目的
    2.研究流程图
    3.研究对象
        3.1 受试者来源
        3.2 受试者选择
        3.2.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诊断标准
        3.2.1.1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西医诊断标准
        3.2.1.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诊断标准
        3.2.1.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1.4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2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纳入标准
        3.2.3 视网膜静脉阻塞的排除标准
        3.2.4 原发性高血压的诊断标准
        3.2.4.1 原发性高血压的西医诊断标准
        3.2.4.2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诊断标准
        3.2.4.3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3.2.4.4 原发性高血压的中医证候计分标准
        3.2.5 原发性高血压的纳入标准
        3.2.6 原发性高血压的排除标准
        3.2.7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与排除标准
        3.2.7.1 健康受试者的纳入标准
        3.2.7.2 健康受试者的排除标准
        3.2.8 脱落标准
    4.研究方法
        4.1 信息采集内容
        4.1.1 基本信息
        4.1.2 中医证候量表
        4.1.3 生化指标
        4.1.4 视网膜信息采集内容
        4.1.5 视网膜信息采集方法
        4.1.6 视网膜信息分析方法
        4.2 研究对象的知情同意
        4.3 伦理委员会审批与临床试验的注册申请
        4.4 质量的控制
        4.4.1 研究人员的培训
        4.4.2 信息采集的质控
        4.4.3 资料整理的质控
        4.5 数据管理方案
        4.5.1 数据的填写
        4.5.2 数据录入与修改
        4.5.3 数据核查与整理
        4.5.4 数据审核
        4.5.5 数据锁定
        4.6 统计分析方法
        4.6.1 分析软件的确定
        4.6.2 分析内容与方法
    5.研究结果
        5.1 一般情况特征
        5.2 中医证候积分
        5.3 基于血瘀证临床生化指标
        5.3.1 血液流变学
        5.3.2 血脂血糖
        5.3.3 凝血
        5.4 基于血瘀证临床视网膜信息特征
        5.4.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特征
        5.4.1.1 整体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1.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氧饱和度
        5.4.2 视网膜血管管径特征
        5.4.2.1 整体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2 不同象限视网膜血管管径
        5.4.2.3 视网膜动静脉血管管径比
        5.4.3 视网膜指标与基于血瘀证候血液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4.3.1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5.4.3.2 视网膜血管管径指标与血液指标相关性分析
    6.小结
讨论
    1.血瘀证的理论源流
    2.血瘀证的现代认识及研究
    3.现有血瘀证评价体系概况
    4.血瘀证模型的选择
    5.视网膜血管血氧饱和度及管径研究进展
    6.血瘀证视网膜血氧及血管特征研究
    7.血瘀证评价指标体系的探讨
结论
特色与创新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附件1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一 视网膜血氧饱和度的应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二 血瘀证的传统认识与现代研究
        参考文献
    附件2 中医证候量表
    附件3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件4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2)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白藜芦醇对小鼠耐缺氧能力的调控作用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主要试剂
        1.1.2 主要仪器
        1.1.3 实验动物
        1.2 方法
        1.2.1 实验方案
        1.2.2 生化指标测定
        1.2.3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体质量和摄食量的变化情况
        2.2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耐缺氧生存时间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1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血清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2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2.3.3 白藜芦醇对常压密闭小鼠肺组织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二章 白藜芦醇对HAPC模型大鼠的干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案
        1.3.1 动物分组及处理
        1.3.2 体重及血红蛋白动态检测
        1.3.3 体循环压力和心率测定
        1.3.4 右心室压、心脏功能及心电图测定
        1.3.5 实验大鼠心脏指数、右室指数的测定
        1.3.6 血细胞和生化检测
        1.3.7 红细胞变形和聚积指数测定
        1.3.8 血浆粘度和全血粘度测定
        1.3.9 低氧环境中大鼠摄氧量的测定
        1.4 统计学处理
    2.结果
        2.1 HAPC 大鼠减压低氧模型建立
        2.1.1 减压低氧对大鼠体质量的影响
        2.1.2 减压低氧对大鼠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2.2 白藜芦醇对HAPC模型大鼠的干预研究
        2.2.1 Res对HAPC模型大鼠体质量变化的影响
        2.2.2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红蛋白含量变化的影响
        2.2.3 Res对HAPC模型大鼠血细胞指数的影响
        2.2.4 Res对HAPC大鼠血液粘度的影响
        2.2.5 Res对HAPCA模型大鼠的体循环压力和心率的影响
        2.2.6 Res对HAPC模型大鼠心脏指数、左心室指数的影响
        2.2.7 Res对HAPC模型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
        2.2.8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心电图的影响
        2.2.9 低氧及Res对 HAPC大鼠肝功能、肾功能、血糖和血脂的影响
        2.2.10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的低氧反应检测结果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三章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抗氧化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动物
        1.4 实验方法
    2.实验结果
        2.1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清抗氧化力的影响
        2.2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肝脏抗氧化力的影响
        2.3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肺抗氧化力的影响
        2.4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心肌抗氧化力的影响
        2.5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清TNF-α、IL-1β及IL-6 的影响
        2.6 Res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大鼠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
        2.7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外周血中T细胞亚群中CD3+、CD4+、CD8+占比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四章 白藜芦醇对HAPC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分析研究
    1.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仪器
        1.2 实验动物
        1.3 实验方法
        1.4 蛋白质组学分析
        1.4.1 label-free实验原理
        1.4.2 label-free实验流程
        1.5 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血清中差异蛋白的表达
        1.5.1 Hbb蛋白表达
        1.5.2 Ywhae蛋白表达
        1.5.3 Hsf1蛋白表达
        1.5.4 Vwf蛋白表达
        1.5.5 Serpinc1 蛋白表达
        1.5.6 f9蛋白表达
    2.实验结果
        2.1 蛋白质表达差异分析
        2.2 各样品间比较的显着差异蛋白火山图
        2.3 差异表达蛋白聚类分析
        2.4 差异表达蛋白质功能富集分析
        2.5 差异表达蛋白KEGG通路富集分析
        2.6 差异表达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分析
        2.7 低氧干预对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的影响
        2.8 白藜芦醇干预对HAPC大鼠血清蛋白质组的影响
        2.9 白藜芦醇与缺氧对HAPC大鼠血清蛋白质组聚类分析的影响
        2.10 白藜芦醇与缺氧对关键蛋白质表达Wb图谱的影响
    3.讨论
    4.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主要简历
致谢

(3)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化监控和身体机能评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的
2 文献综述
    2.1 羽毛球的专项运动特点和能量代谢特点
        2.1.1 羽毛球专项的竞技运动特点
        2.1.2 羽毛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点
    2.2 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化监控和身体机能评定
    2.3 羽毛球运动员训练监控和身体机能评定的生化指标
        2.3.1 血红蛋白(Hb)
        2.3.2 血尿素(Bu)
        2.3.3 血清肌酸激酶(CK)
        2.3.4 血清睾酮(T)、皮质醇(C)及其比值(T/C)
        2.3.5 红细胞(RBC)
        2.3.6 白细胞(WBC)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训练安排和训练内容
        3.2.1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小周期训练的训练安排
        3.2.2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周的训练安排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资料法
        3.3.2 调查研究法
        3.3.3 测试法
        3.3.4 数理统计法
4 研究结果
    4.1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小周期训练中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4.1.1 免疫机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4.1.2 氧转运机能指标的变化情况
        4.1.3 血清睾酮(T)、血清皮质醇(C)及其比值(T/C)的变化情况
        4.1.4 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情况
        4.1.5 血尿素(BU)的变化情况
    4.2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周后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
        4.2.1 血红蛋白(HB)的变化情况
        4.2.2 血清肌酸激酶(CK)的变化情况
        4.2.3 血尿素(BU)的变化情况
        4.2.4 血清睾酮(T)、皮质醇(C)及其比值(T/C)的变化情况
5 分析与讨论
    5.1 广州市队市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赛前小周期训练的身体机能评定和训练监控的生化指标分析
        5.1.1 免疫机能生化指标与身体机能评定
        5.1.2 氧转运机能生化指标与身体机能评定
        5.1.3 血清睾酮(T)、皮质醇(C)及其比值(T/C)与身体机能评定
        5.1.4 血清肌酸激酶(CK)变化与训练负荷监控
        5.1.5 血尿素(Bu)变化与训练负荷监控
    5.2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大强度训练周的身体机能评定和训练负荷的生化指标分析
        5.2.1 血红蛋白(HB)
        5.2.2 血清肌酸激酶(CK)
        5.2.3 血尿素(Bu)
        5.2.4 血清睾酮(T)、皮质醇(C)及其比值(T/C)
    5.3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多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和个案分析
        5.3.1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多生化指标的综合评定
        5.3.2 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多生化指标的个案分析
6 结论
7 致谢
8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断奶犊牛免疫力分析及LPS刺激下的免疫应答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犊牛断奶方式及断奶应激产生的原因
    1.2 犊牛断奶应激带来的影响及其免疫系统的变化
    1.3 奶牛LPS刺激对先天性免疫系统影响
    1.4 本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第2章 断奶犊牛免疫力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动物的选择
        2.1.2 血液的采集以及血常规的测定
        2.1.3 血清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的测定
        2.1.4 中性粒细胞的分离与氧化爆发测定
        2.1.5 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统计
    2.2 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日龄犊牛和青年牛血液生化指标的差异
        2.2.2 不同日龄犊牛中性粒细胞氧化爆发能力比较
        2.2.3 不同日龄犊牛血清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比较
    2.3 讨论
        2.3.1 建立犊牛血常规指标的意义
        2.3.2 血常规指标的临床意义及免疫力的关系
        2.3.3 红细胞系的变化
        2.3.4 白细胞系的变化
        2.3.5 血小板的变化
        2.3.6 中性粒细胞氧化爆发能力的变化
        2.3.7 血清中免疫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量比较
    2.4 小结
第3章 断奶犊牛对LPS刺激的免疫应答反应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和动物的使用
        3.1.2 LPS刺激方式及剂量选择
        3.1.3 血样采集及血常规指标测定
        3.1.4 血浆细胞因子和免疫球蛋白等的测定
        3.1.5 数据的处理方法及统计
    3.2 结果与分析
        3.2.1 LPS刺激后犊牛的生理反应的变化
        3.2.2 犊牛LPS刺激之后尾根末梢温度及肛温的变化
        3.2.3 断奶犊牛LPS刺激后血常规的变化
        3.2.4 犊牛LPS刺激后细胞因子及免疫球蛋白的变化
    3.3 讨论
        3.3.1 机体对LPS的识别及活化途径
        3.3.2 犊牛LPS刺激后的症状及诊断分析
        3.3.3 犊牛LPS刺激后血细胞变化分析
        3.3.4 60日龄断奶犊牛LPS刺激后严重症状产生原因分析
全文结论
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现代医学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现状
        1.1 定义
        1.2 流行病学
        1.3 临床表现
        1.4 诊断标准及分度
        1.5 发病机制
        1.5.1 病理过程
        1.5.2 分子机理
        1.5.2.1 血液成分及代谢产物
        1.5.2.2 小胶质细胞与炎症
        1.5.2.3 淋巴细胞与免疫
        1.6 治疗现状
        1.6.1 目前治疗方法
        1.6.2 治疗方法展望
        1.7 预后
        1.8 预防
        1.9 小结
    2.中医对GMH-IVH的认识及治疗探究
        2.1 前言
        2.2 中医与GMH-IVH相似的病名
        2.2.1 胎弱、胎怯
        2.2.2 胎惊、胎搐
        2.2.3 五迟、五软
        2.2.4 中风、血证
        2.2.5 小结
        2.3 GMH-IVH的中医病机分析
        2.3.1 先天不足为疾病的基础——责之肾
        2.3.2 病位为脑髓——责之肾
        2.3.3 病性为出血——责之脾
        2.3.4 小结
        2.4 中医治疗GMH-IVH的立法及方剂选择
        2.4.1 六味地黄汤
        2.4.1.1 六味地黄汤方义分析
        2.4.1.2 六味地黄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1.3 六味地黄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1.4 小结
        2.4.2 四君子汤
        2.4.2.1 四君子汤方义分析
        2.4.2.2 四君子汤在临床的运用及现代药理研究
        2.4.2.3 四君子汤在脑部相关疾病中的运用
        2.4.2.4 小结
        2.5 总结
第二部分 动物实验研究
    前言
    实验一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神经功能学和脑室扩张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造模后24小时行MRI扫描可见血肿,提示造模成功
        3.2 六味地黄汤及四君子汤对 GMH-IVH 引起的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 3.2 短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3 六味地黄汤能改善 GMH-IVH 继发的长期神经功能障碍 3.3 长期神经功能学检测
        3.4 六味地黄汤能减轻 GMH-IVH 继发的脑室扩张
        3.5 从长期来看,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可缓解 GMH-IVH 继发的体重下降问题
        4.讨论
        5.结论
    实验二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血肿吸收及M2 型小胶质细胞数量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脑组织血红蛋白含量
        3.2 六味地黄汤可增加GMH-IVH后M2型小胶质细胞的数量
        4.讨论
        5.结论
    实验三六 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对GMH-IVH后炎症因子的影响
        1.研究背景
        2.材料与方法
        3.结果
        3.1 血清IL-1β
        3.2血清IL-6
        3.3 血清TNF-α
        4.讨论
        5.结论
第三部分 综合讨论分析
    1.六味地黄汤对长期神经功能障碍有改善作用,而对短期神经功能障碍无改善作用的分析
    2.六味地黄汤改善 GMH-IVH 后长期神经功能障碍的机制
    3.四君子汤对本研究核心指标无改善的分析
    4.六味地黄汤在改善长期神经功能、减轻脑室扩张方面显示出疗效,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从肾论治 GMH-IVH”的可行性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与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小胶质细胞的活化及在颅内出血中的作用 综述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6)体外重建以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红细胞替代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部分英文缩写表
1 绪论
    1.1 红细胞代用品研究现状
        1.1.1 基于 PFCs 的氧载体
        1.1.2 基于血红蛋白的氧载体
        1.1.3 干细胞衍生的红细胞
    1.2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1.3 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课题创新点
2 破膜缓冲液制备血影细胞的工艺研究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试剂
        2.2.2 器材
        2.2.3 主要试剂的配制
        2.2.4 血液来源及红细胞的预处理
        2.2.5 制备工艺设计及条件优化
        2.2.6 破膜缓冲液处理后血影细胞的显微观察
        2.2.7 Western blotting检测血影细胞膜蛋白变化情况
        2.2.8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破膜缓冲液制备的血影细胞的形态完整性
        2.3.2 不同渗透压的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红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2.3.3 不同处理时间对血红蛋白清除率的影响
        2.3.4 血影细胞的膜蛋白检测
    2.4 讨论
    2.5 小结
3 血影细胞的性质及免疫原性分析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试剂
        3.2.2 器材
        3.2.3 主要试剂配制
        3.2.4 血液样本与样品准备
        3.2.5 血影细胞的形态观察与尺寸分布计算
        3.2.6 血影细胞的表面电荷测定
        3.2.7 血影细胞表面的ABO血型抗原的Western blotting
        3.2.8 血影细胞与人标准血清的凝集试验(玻片法)
        3.2.9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影细胞形态与尺寸的影响
        3.3.2 血影细胞表面电荷的变化情况
        3.3.3 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影细胞表面的ABO血型抗原的影响
        3.3.4 破膜缓冲液处理对血影细胞与人标准血清的凝集反应的影响
    3.4 讨论
    3.5 小结
4 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体外重建红细胞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剂
        4.2.2 器材
        4.2.3 材料准备
        4.2.4 体外重建的工艺设计
        4.2.5 血红蛋白加载液的渗透压条件优化
        4.2.6 血红蛋白加载液的Hb浓度优化
        4.2.7 重建红细胞的显微观察
        4.2.8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重建红细胞的形态完整性
        4.3.2 不同渗透压的加载液对重建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加载量的影响
        4.3.3 不同Hb浓度的加载液对重建红细胞的血红蛋白加载量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体外重建的红细胞的性质及功能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剂
        5.2.2 器材
        5.2.3 主要试剂配制
        5.2.4 血液样本与样品准备
        5.2.5 重建红细胞的细胞形态及尺寸分布计算
        5.2.6 重建红细胞的表面电荷测定
        5.2.7 重建红细胞的变形性检测
        5.2.8 重建红细胞的血液流变性检测
        5.2.9 重建红细胞的携氧功能检测
        5.2.10 数据处理
    5.3 结果
        5.3.1 体外重建后的细胞形态及尺寸
        5.3.2 重建红细胞的表面电荷
        5.3.3 体外重建对细胞变形性的影响
        5.3.4 重建红细胞的血流变性能
        5.3.5 重建红细胞的携氧功能
    5.4 讨论
    5.5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申请的专利目录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7)犬输血疗法病例分析及标准化流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1 文献综述
    1.1 犬血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
        1.1.1 犬血液组成
        1.1.2 犬血液的理化特性
        1.1.3 犬的血量
        1.1.4 犬血浆的化学成分及其功能
    1.2 犬红细胞
        1.2.1. 犬红细胞的形态和数量
        1.2.2 犬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1.2.3. 犬红细胞的功能
        1.2.4 犬红细胞的生成及破坏
    1.3 犬白细胞
        1.3.1 犬白细胞的分类和数量
        1.3.2 犬白细胞的功能
        1.3.3 犬白细胞的生成
        1.3.4 犬白细胞的破坏
    1.4 犬血小板
        1.4.1 犬血小板的生成
        1.4.2 犬血小板的形态和数醚
        1.4.3 犬血小板的生理功能
        1.4.4 犬血小板的破坏
    1.5 犬血液凝集
        1.5.1 犬凝血因子
        1.5.2 凝血过程
        1.5.3 抗凝系统
        1.5.4 纤维蛋白溶解
    1.6 犬的贫血
        1.6.1 贫血的分类
        1.6.2 贫血的症状和鉴别诊断
    1.7 犬的血型与输血疗法
        1.7.1 犬的血型
        1.7.2 输血疗法
2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样品采集
    2.2 样品处理
    2.3 试剂和仪器
        2.3.1 主要的药品和试剂
        2.3.2 仪器
    2.4 方法
        2.4.1 临床症状检查
        2.4.2 血常规检查
        2.4.3 血涂片染色镜检
        2.4.4 血液生化检查
        2.4.5 血气检查
        2.4.6 交叉配血试验
    2.5 评估患犬是否需要输血
    2.6 供血犬的选择及建立档案。
        2.6.1 供血犬的选择
        2.6.2 建立供血犬档案
        2.6.3 供血犬血液的采集
3 结果
    3.1 临床症状检查结果
    3.2 血常规检查结果
    3.3 血涂片检查结果
    3.4 血清生化指标检查结果
    3.5 血气检查结果
    3.6 交叉配血结果
    3.7 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
    3.8 贫血症状与患犬品种的关系
    3.9 按贫血类型统计病犬发病情况
    3.10 贫血病犬年龄分布情况
    3.11 贫血症状与患犬性别的关系
    3.12 输血史
    3.13 诊断结果
    3.14 治疗结果
4. 分析
    4.1 贫血症状的分析
    4.2 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
    4.3 诊断结果分析
    4.4 治疗结果分析
    4.5 输血反应的分析
    4.6 输血标准化流程的建立
        4.6.1 输血标准化流程的建立
        4.6.2 输血标准化流程的应用
    4.7 贫血性疾病的防制措施
        4.7.1 合理的饮食管理
        4.7.2 定期进行免疫和体内外驱虫
        4.7.3 定期进行体检
        4.7.4 远离卫生条件差的生活环境
        4.7.5 改变养犬意识
5. 结论
6.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8)广西民族药当归藤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活血补血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广西民族药当归藤指纹图谱的研究
    1 实验药材、仪器与试剂
        1.1 药材的来源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药品与试剂
    2 色谱及检测条件的选择
        2.1 色谱柱的选择
        2.2 流动相系统的选择
        2.3 洗脱程序的选择
        2.4 检测波长的选择
        2.5 柱温和流速的选择
        2.6 供试品溶液制备的考察
        2.7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2.8 色谱检测条件的确定
    3 方法学考察
        3.1 供试品制备
        3.2 对照品溶液制备
        3.3 精密度实验
        3.4 重复性试验
        3.5 稳定性试验
    4 指纹图谱的建立
        4.1 空白试验
        4.2 延长试验
        4.3 参照色谱峰的建立
        4.4 参照峰的指认
        4.4.1 色谱条件
        4.4.2 质谱条件
        4.4.3 结果分析
        4.5 当归藤指纹图谱的采集
        4.6 指纹图谱和共有峰的确定
        4.7 共有峰与非共有峰面积构成比
        4.8 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
        4.9 指纹图谱的聚类分析
        4.10 样品主成分分析(PCA)
    5 讨论
        5.1 非共有峰面积占的百分比较大
        5.2 提取方法的考察
        5.3 色谱柱以及流动相的考察
        5.4 波长的选择
        5.5 柱温、流速的选择
        5.6 实验存在的不足
    6 小结
第二部分 当归藤活血药效活性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药品
        1.2 主要试剂
        1.3 实验动物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血瘀动物模型的复制
        2.2 动物分组
        2.3 给药方法
        2.4 成模标准
        2.5 检测物取材
        2.6 统计方法
    3 观察项目
    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4.1 TXB_2,6-keto-PGF_(1α),t-PA,PAI-1,cAMP的测定
        4.2 酶联免疫法测定操作
    5 实验结果
        5.1 大鼠基本情况
        5.2 对血淤模型大鼠血清TXB_2、6-keto-PGF_(1α)含量及TXB_2/6-keto-PGF_(1α)比值的影响
        5.3 对血淤模型大鼠血清中t-PA、PAI-1含量的影响
        5.4 对血淤模型大鼠血清中cAMP含量的影响
    6 讨论
        6.1 关于当归藤提取物对血瘀大鼠模型血清中TXB_2、6-keto-PGF_(1α)的影响
        6.2 关于当归藤提取物对血瘀形成大鼠血清中t-PA和PAI-1的影响
        6.3 血淤动物模型的讨论
        6.4 ELISA操作注意事项
    7 小结
第三部分 当归藤补血药效学研究
    1 材料
        1.1 实验药品
        1.2 实验主要试剂
        1.3 动物和实验环境
        1.4 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血虚动物模型的复制
        2.2 动物分组
        2.3 给药方法
        2.4 成模标准
        2.5 检测物取材
        2.6 统计方法
    3 观察项目
    4 检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4.1 对造血功能的影响
        4.1.1 小鼠血常规的测定
        4.2 IL-2,IL-6,IL-3,EPO,G-CSF,M-CSF,VCAM的测定
        4.3 小鼠脏器指数的测定
    5 实验结果
        5.1 小鼠活动情况
        5.2 对血虚模型小鼠外周血象的影响
        5.3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IL-2含量的影响
        5.4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IL-3含量的影响
        5.5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IL-6含量的影响
        5.6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中EPO含量的影响
        5.7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中G-CSF含量的影响
        5.8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中M-CSF含量的影响
        5.9 对血虚模型小鼠血清中VCAM-1含量的影响
        5.10 对血虚模型小鼠脾脏指数和胸腺指数的影响
    6 讨论
        6.1 外周血常规的检测
        6.2 对造血功能有关的因子的影响
        6.3 对血虚证动物免疫功能的影响
        6.4 血虚动物模型的讨论
    7 小结
第四部分 结论与展望
    1 研究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缩略词汇表
综述 中药补血作用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9)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Abbreviation)
第一章 绪论
    1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研究
    试验一 血球蛋白酶解工艺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试验二 血球水解产物特性及脱色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三 蛋白酶水解血球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4 小结
    试验四 纳豆芽孢杆菌发酵血球制备抗氧化肽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试验五 血球抗氧化肽生物学稳定性的研究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3 结果与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结论与建议
    1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2 研究的创新点
    3 有待于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释氧速率与自氧化速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引言
        1.1.1 血液组织
        1.1.2 血液功能
        1.1.3 输血的意义
    1.2 天然氧载体——血红蛋白
        1.2.1 血红蛋白的结构和功能
        1.2.2 血红蛋白的自氧化
    1.3 血液代用品概述及其分类
        1.3.1. 全氟碳化物
        1.3.2 血红蛋白类载氧体
    1.4 本文的立论依据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的释氧动力学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试剂与仪器
        2.2.1 主要的实验试剂
        2.2.2 主要的实验仪器
        2.2.3 试验中常用溶液的配制方法
    2.3 实验方法
        2.3.1 无基质血红蛋白的制备
        2.3.2 血红蛋白浓度的测定
        2.3.3 释氧曲线测定实验
    2.4 实验结果与讨论
        2.4.1 RBC与Hb的释氧曲线对比实验结果
        2.4.2 不同浓度植酸调节下Hb的释氧曲线测定
        2.4.3 Hb、含5 mmol/L植酸的Hb以及RBC的释氧曲线
        2.4.4 不同渗透压下RBC的释氧曲线
        2.4.5 RBC与Hb不同比例混合条件下的释氧曲线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mPEG和氮氧自由基修饰牛血红蛋白的自氧化
    3.1 修饰剂选取的目的和理论依据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的实验试剂
        3.2.2 主要的实验仪器
    3.3 修饰剂对BHb的化学修饰
        3.3.1 对BHb βCys93巯基进行修饰
        3.3.2 2-IT转化巯基数后Hb的修饰反应
        3.3.3 Hb上巯基数目的测定
        3.3.4 高铁血红蛋白含量的测定
        3.3.5 不同条件下的自氧化测定
    3.4 自氧化实验结果与讨论
        3.4.1 BHb的β链上Cys-93巯基进行不同修饰后对自氧化速率的影响
        3.4.2 2-IT转化巯基数后修饰Hb的自氧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项目情况说明
致谢

四、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纠正(论文参考文献)

  • [1]血瘀证的视网膜血管及血氧特征及其临床应用研究[D]. 赵颖.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2]白藜芦醇对高原红细胞增多症的调控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D]. 邓炳楠. 军事科学院, 2020(02)
  • [3]广州市市队少儿羽毛球运动员运动训练的生化监控和身体机能评定[D]. 孙言锴. 广州体育学院, 2020(04)
  • [4]断奶犊牛免疫力分析及LPS刺激下的免疫应答反应[D]. 郭佳禾. 扬州大学, 2020
  • [5]基于“从肾论治”和“从脾论治”分别运用六味地黄汤和四君子汤干预新生大鼠脑出血的实验研究[D]. 何维佳.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20(01)
  • [6]体外重建以低免疫原性血影细胞为基础的红细胞替代品[D]. 候鳗. 重庆大学, 2019(01)
  • [7]犬输血疗法病例分析及标准化流程的建立[D]. 邓天浩. 河南农业大学, 2019(04)
  • [8]广西民族药当归藤指纹图谱的建立及其活血补血作用研究[D]. 阙祖亮.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19(02)
  • [9]家禽血球酶解工艺及抗氧化肽分离鉴定和特性研究[D]. 郑召君. 中国农业大学, 2017(05)
  • [10]血红蛋白与红细胞释氧速率与自氧化速率的研究[D]. 王培. 天津工业大学, 2016(09)

标签:;  ;  ;  ;  ;  

血液中不同白细胞含量对血红蛋白测定的影响及校正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