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河水库淤积防治初探

汾河水库淤积防治初探

一、浅议汾河水库的淤积及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王帅敏[1](2021)在《太行山区古村落传统水环境设施营建技艺及其适应性更新研究》文中认为太行山区是北方旱涝并存的典型区域,当地古村落先民长期在生活生产用水及防洪排涝需求下,营建出了适应当地水环境,且具低技术、低成本、因地制宜及生态性特征的传统水环境设施,凸显出当地先民丰富的营建智慧和人文内涵。先民们利用各类传统水环境之间的协同运行,对水进行了集水、蓄水、用水及排水的系统管理,满足了古村落必要的用水及避水害的需要,为太行山区古村落提供了适应当地水环境的核心支持。传统水环境设施作为极具生态性的基础设施,其传统营建技艺及智慧对改善古村落人居环境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本文旨在通过大量的实地调研与文献收集,以归纳和总结的方式剖析传统水环境设施的营建技艺、特征,提取其中的营建智慧,并将其运用到目前的古村落保护和发展中去。本文共分为七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说明研究背景、目的、意义及方法等;第二章介绍太行山区水环境概况和传统水环境设施构成及类型,并分析太行山区水环境与区域古村落分布特征;第三、四、五章在实地调研与文献收集的基础上,采用类型学方法以给水、排水、蓄水三个方面对传统水环境设施进行分类叙述,并通过整理、归纳其不同成因、构成、类型、运行、分布等,逐个分析各类传统水环境设施的营建特征,同时挖掘其传统营建技艺与营建智慧;第六章针对太行山区传统水环境设施目前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分类型提出各类传统水环境设施的适应性更新策略;第七章结论与展望,对本文研究进行结论总结并提出本文研究不足及进一步的研究展望。该论文有图107幅,表25个,参考文献80篇。

祁辉[2](2020)在《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湿地与森林、海洋合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具有着防洪蓄水、调节气候、降解污染等作用。湿地不光为人们提供生产、生活资源,而且还是人们赖以生存的重要环境。随着人口压力的日益上升、全球经济的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导致人类对土地的需求日趋扩大,而对湿地资源的掠夺性开发利用和水环境的污染带来的环境问题不仅造成了湿地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湿地环境的日趋恶化,也大大降低进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并使湿地成为退化最严重的生态系统之一。所以,人们越来越关注湿地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了。汉江滨河湿地位于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是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和我省引汉济渭的引水水源地。近年来,由于对汉江及其滨河湿地管理保护不力,导致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严重,湿地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破坏。因此,对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研究及修复,迫在眉睫。本文主要通过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典型湿地修复案例分析、湿地资源评价三个方面来分析汉江滨河湿地退化的因素并给出相应的修复策略。研究内容及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全国51个已经退化的湿地相关资料和文献进行调研,归纳总结了不同湿地的退化特征和退化原因,得出了7条湿地退化的一般特征以及12条影响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运用统计学的研究方法将这些退化因素划分为A、B、C、D四类,构建出湿地功能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2)对我国4个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进行了对比分析,按照修复效果差异总结出可以借鉴的修复经验与技术,归纳出滨河湿地的一般修复方案与措施。3)通过建立汉江滨河湿地资源指标体系,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湿地资源综合评价。其中首先将湿地评价指标体系划分为3个层次,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及指标层;然后将准则层分成5个部分,将指标层细化为对应的17项指标。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确定各个层次、各项指标的权重,再通过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汉江滨河湿地进行资源综合评价。结合专家综合赋分的方式,通过相应的矩阵计算确定出相应的评价指数,结合对评价结果做出的相应分析,得出汉江滨河湿地资源的现状评价结论。4)结合前面的研究内容,综合分析判定出汉江滨河湿地的8条退化因素,并提出了6条对应的修复策略。

赵杰[3](2020)在《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文中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战略资源,解决水瓶颈、提供水保障,是重大战略问题。煤长水短是山西目前不可忽视的问题之一,不解决好水的问题,山西就有战略之忧。在山西省全面推动“五水综改”的背景下,作为汾河流域第一大水库,汾河水库在山西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然而水库在运行前期淤积了大量的泥沙,导致有效库容明显减少,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良性发挥,显着增加了对水库及下游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威胁。因此本文建立二维水沙输运模型研究在不同影响因素下水库水沙输运规律,得出径流因素对水库冲淤影响最大的结论,进而搭建三维水动力模型对入库洪水的三维运动规律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最后提出合理的泥沙控制方案,可为汾河水库的运行管理以及水库调度等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本文以汾河水库为研究载体,根据水库所在区域的电子海图,结合库区周边的水陆环境确定模拟范围,建立非结构化三角形网格,得到水深数值地形文件。通过对糙率、源汇项等各种参数的设定,分别搭建二维水沙与三维水流数学模型,根据实测数据验证模型的准确性与合理性,验证结果表明均方根误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所建模型的拟合度度满足要求,可用于对水库的数值模拟研究;(2)基于已有的水文资料,综合考虑对库区水沙运动及冲淤变化产生影响的多种因素,结合泥沙输移模块,建立起二维水动力泥沙输移耦合模型。本文设计入库径流总量、库区降雨量、不同水沙来源3种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控制试验,采用Engelund-Hansen全沙公式对汾河水库在2018年汛期的泥沙输运及淤积状况、水下地貌演变过程进行了模拟分析。二维水沙模拟结果表明:1)水流进入库区后,悬沙浓度与输沙率随水流挟沙力的沿程降低而逐渐减少。与汾河水库库区床面高程沿程降低的情况相反,水库泥沙纵向落淤量沿程逐渐增加。坝前的淤积量最大,长此以往将对泄洪洞闸门的开启带来一定影响。2)汾河水库包括两个水沙来源:汾河干流与支流涧河。不考虑支流涧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8%以下,纵剖面甚至接近于0,不考虑汾河入汇时,各断面冲淤变化率均在90%以上,故水库的纵横向冲淤变化主要受汾河干流的来水来沙影响。涧河的来水来沙主要影响2#断面的冲淤变化,对水库上部影响甚微,同时对库区中下部的影响也远小于汾河干流。汛期入库径流量是影响水库纵横向淤积与悬沙浓度分布变化的重要因素,同等条件下库区降雨量因素的影响基本可以忽略。故研究汛期入库水流的流场分布对水沙输运规律的分析具有较强的指导性作用。3)基于Surfer软件计算得到截止2018年汾河水库泥沙淤积库容为39953万m3,超出水库设计的泥沙淤积库容5453万m3,侵占了兴利库容的14.9%,已严重影响了水库综合效益的发挥。(3)针对水库复杂的地理和边界条件,基于三维水动力模型,结合汾河水库的洪水资料,模拟分析了汾河水库在p=0.5%、1%、5%、20%共4种不同频率洪水过程中库区水体表、中、底层的三维流场变化过程,以及水库的水位、库容等随时间的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直观显示了洪水在库区垂向与横向上复杂的运动情况,三维水流模拟结果表明:1)在不同频率洪水条件下,库区水流速度规律符合:在纵向上,从入库口到坝前沿程显着降低;在垂向上,库区各个部位的流速均符合从表层到底层逐渐减小的规律。库区各部分流速随着洪水频率降低而增大,应注意防护水库岸坡,避免洪水的严重冲刷导致的塌岸。水位峰值与平均水位值均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两者的差值随着洪水频率的减小而增加,水位变化幅度大,大坝承受的动水压力变化频率大,溃坝风险显着增加。2)各层流速随着洪水频率的增加呈现显着减小的趋势,且各层之间的流速梯度逐渐减小,说明随着洪水频率的不断增加,水体流速沿垂向逐渐变均匀。当洪水频率P<20%时,需采用三维模型进行分析研究。3)水位峰值的出现时间滞后于洪峰的出现时间,且滞后时间差随洪水频率的减少而不断增加。4)受水库地形影响,库容变化受水位影响的灵敏度逐渐增大,库容随水位增加的单位变化值逐渐增大。本文基于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出目前的水位-库容的关系曲线,可为水库的运行管理调度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4)本文较系统地研究了汾河水库汛期水动力条件和泥沙冲淤分布规律,针对当前汾河水库的上减下排的泥沙治理措施,提出以下减淤措施:1)汛期冲沙;2)设置潜坝,利于汛期结束后泥沙的集中清理;3)在水库上游的汾河流域做好水土保持工作,从源头减少水库的入库泥沙量。本文的研究可为缓解水库的泥沙淤积问题、延长水库的使用寿命、充分发挥水库的综合效益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

王敏[4](2016)在《水源水库沉积物特性研究及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水库的内源污染问题是人们日益关注的水环境问题之一。对于水源地水库而言,来自流域内的面源污染一般都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内源污染的研究和控制问题还有待进一步深人。本文以浙江绍兴一水源水库为研究对象,对库区沉积物的分布状况,沉积物的污染状况及底栖生物状况进行了全面调查研究,探索内源污染物影响因素及释放机理,并对沉积物内源污染负荷进行了估算,同时构建了沉积物质理评价体系.对该水库沉积物的现状进行了评价,具体而言主要有:(1)采用实际采样分析加数值模拟研究的方式对该水库沉积物的分布状况进行了研究。该沉积物分布呈现“两头少,中间多”的特点,蓄积总量约为130-140万m3。库区不同位置由于沉积条件和水力条件差异,沉积物淤积状况不尽相同。回水变动区沉积物淤积量较少,局部有冲刷:库区中部,即常年回水区上段,是沉积物的主要淤积和地带,最大淤积厚度约30 cm:在坝前段淤积较少,淤积厚度约12 cm左右。沉积物淤积前缘在库区中部庙下湾一带,淤积形态为三角洲或者带状淤积。(2)经分析沉积物中氮,磷及各类金属污染物含量,结果表明沉沉积物中各类污染物分布在垂向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空澡分布也各有差异。沉积物中各类污染物主要存在于沉积物表层0~20cm一段,表层沉积物总氮平均含量为1.22g/kg,总磷为0.49g/kg,总有机碳含量为12.23 9/kg,说明沉积物中营养盐有一定累积。沉积物中各类金属元素含量除铁锰外,铜、锌.铬和铬等含量与宁绍平原及浙江省土壤背景值含量相当,说明这些重金属在沉积物中效应不明显。铁和锰在沉积物中的含量均高于全国和浙江土壤铁锰背景值,这说明在以还原条为主的沉积物中有利于于铁和锰的累积。(3)沉积物的生物特性是沉积物重要属性之一,经调查研究,汤浦水库沉积物中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底栖动物和植物,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沉积物的理化特性,对沉积物物质的分解、迁移和转化有着重要作用。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差异较大,鉴别出的10个已知门类中只有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绿弯菌门和疣微菌门共同存在与四个沉积物样品,其中变形菌门数量最多。沉积物中底栖动物以水生昆虫为主,库区常见种为隐摇蚊和水丝蚓,溪流中常见种为长角泥虫、纹石蚕等。从入库到坝前底栖动物数量呈逐步下降趋势,Shannon-Wiener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argalef物种丰富度指数表明,从上游河道至库区沉积物污染状况逐步加重。沉积物底栖藻类(硅藻)共鉴别出25属,129种。以舟形藻属最多,共33种.菱形藻属次之,17种:硅藻营养化指数和生物指数表明流域生态状况尚好,但河道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和污染情况高于库区。(4)影响沉积吻中氮、磷等污染物释放的因素很多,本文得点研究了沉积物温度、溶解氧及粒径对氮、磷释放的影响。经采用粒子群算法求解多因素影响下下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计算公式,应用此公式在定量求解一定条件下沉积物氮、磷释放量。经计算汤浦水库整个库区沉积物全年总氮释放量约为87600kg.其中河道占15%.过渡区占27%,湖泊区占58%:总磷释放量共约12944 kg,其中河道区占7%:过渡区占33%:湖泊区占60%。(5)为了全面掌握汤浦水库沉积物质量状况,根据汤浦水库沉积物特性、水体特性和生态特征,采用综合指标评估法建立了3个要素层,10指标的沉积物质量量评价体系,并采用该体系对水库沉积物现状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水库沉积物总体处于清洁和轻度污染。沉积物污染和生态质量较好.水体污染状况略差。

王如[5](2013)在《汾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是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人们生活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不足和水质污染已经成为许多地区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山西省是我国的中部内陆地区之一,也是全国水资源缺乏的省份之一,其境内最大的河流——汾河,是黄河的第二大支流。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山西汾河流域的经济社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与此同时,汾河流域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其水资源缺乏、水土流失严重和水污染严重致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日趋恶化,不仅阻碍了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更制约了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成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因此,实现山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再造一个新山西的必然选择。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作为本文研究的方法论基础,运用了理论联系实际、分析综合的研究方法,按照描述——分析——归纳——整合的逻辑顺序进行构建,为山西汾河流域的可持续利用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全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属绪论部分,主要介绍本文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以及研究的内容和方法。第二部分属正文部分,第一章题为“汾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演变”,重点论述了汾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和经济地位,总结出了汾河流域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第二章通过对汾河流域现阶段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之后认为,造成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公众环境意识浅薄;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生态保护制度立法的缺陷等方面。第三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提出了实现山西汾河流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具体对策。第三部分属结论,归纳了本论文的主要观点,并在一定的分析基础上,提出论文需要进一步研究的地方。

苏慧慧[6](2010)在《山西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全球变化是目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也是全球性环境问题研究课题的一个核心问题,旱涝灾害亦一直备受关注。汾河,被誉为山西的“母亲河”,是黄河流域内仅次于渭河的第二大支流,是山西省境内最大最长的一条大河。同时,汾河也是一条闻名于世的多泥沙河流,善淤多徙,历史上频繁的中下游河流改道与流域内的旱涝灾害,曾给两岸人民带来难以数尽的忧虑与疾苦。因此,通过历史文献学、访谈调查法、计量地理学等的方法,借助丰富的灾害文献记载及现代统计资料,对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等级、时空分布、原因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与探讨。主要结果为:(1)依据历史文献的定性描述,以成灾情况为主要指标,根据旱涝灾害持续时间、强度、受灾范围以及受灾程度等,并且以历史文献对汾河流域地区的旱涝灾害的描述为依据,将汾河流域地区的旱涝灾害分别划分了四个等级。按照划分的等级序列将汾河流域明、清、1911-2000年三段时期旱涝灾害进行了逐年等级划分得出:汾河在明代时期干旱灾害一、二级旱灾发生较多,三级和四级旱灾发生较少。从不同等级干旱灾害在时间上的变化分析可知,明代早期旱灾发生很少,中、晚期旱灾发生较多;汾河在清代时期干旱灾害大多数属于一级旱灾,二级和三级旱灾较多,四级旱灾发生最少;汾河在1911~2000年这段时期干旱灾害大多数属于二级旱灾,一、三和四级旱灾发生较少。汾河在明代、清代时期洪涝灾害大多数属于二级涝灾,一级和三级涝灾较多,四级涝灾发生最少;汾河流域在1911-2000年这段时期洪涝灾害大多数属于二级涝灾,三级涝灾也较多发生,四级涝灾发生较少,一级涝灾发生最少。(2)根据干旱灾害在各个世纪出现的次数及其变化规律,将汾河流域历史时期的干旱灾害演变过程分成5个时期:①少旱时期,前7~前3世纪,灾害记录较少,灾害周期不明显。②增多时期,前2世纪,灾害较多发生。③渐增时期,前1~4世纪,灾害记录次数逐渐增加。④无灾时期,5世纪,无灾害记录次数。⑤波动增加,6~20世纪,6世纪灾害次数明显增多,这段时期内灾害次数发生规律总体呈现先减少后增加、波动上升的趋势。19、20世纪灾害发生达到最大值。根据各个世纪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及其变化规律,将汾河流域历史时期的洪涝灾害演变过程分成4个时期:少涝时期,前8~1世纪,灾害记录较少,灾强起伏不大,灾害周期不明显。增多时期,2~6世纪,灾害次数开始增多。减少时期,7~13世纪,灾害次数较之前有所减少。多涝时期,14~20世纪,灾害次数记录大幅度增加。(3)本文对汾河流域地区的2700多年的旱涝灾害发生季节分布进行统计得出:这段时期内汾河流域旱灾主要是春旱及夏旱,春夏连旱和秋旱也较多发生。其中汾河上游旱灾发生较少,夏旱和春夏连旱发生较多;汾河中游、下游旱灾发生次数较多;汾河中游春旱、夏旱及春夏连旱发生次数较多,秋旱次之;汾河下游夏旱发生次数最多,其次为春旱、春夏连旱及秋旱。这段时期内汾河流域涝灾在夏季和秋季发生较多,春季发生很少。其中汾河上游涝灾发生较少,夏涝较多、秋涝次之、春涝较少。汾河中游涝灾发生次数最多,夏涝最多、其次是秋涝、春涝较少发生。汾河下游涝灾发生仅次于中游,夏涝为主、秋涝发生也较多、春涝较少发生。(4)本文对汾河流域地区在公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发生的县市进行统计得出:汾河流域各县市旱灾频次发生都较大,旱灾主要发生在汾河流域中游的太原、介休、平遥、榆次、文水;下游的临汾、曲沃、襄汾、洪洞、万荣县;汾河上游旱灾发生次数较少。较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县市主要分布在中上游段,尤其是太原、平遥、介休、汾阳、文水、交城5县市遭受灾害最为频繁,其次是汾河中游的阳曲、寿阳、榆次、太谷、祁县、灵石、清徐、孝义,及处于下游段的洪洞、襄汾、翼城、新绛、曲沃、万荣、河津等也较易形成灾害;而汾河上游段宁武、静乐、岚县、娄烦、古交等,处于中下游段的交口、汾西、古县、霍州等,以及处于下游段的侯马、浮山、稷山,均受洪灾影响较小。(5)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主要有:自然因素、人为因素和气候的波动变化。自然因素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流域所处地形和气象两方面。人为因素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的影响主要表现为人类对地表植被的破坏,加剧流域水土流失和生态环境的恶化,加之流域内河水泥沙含量日益增多,必然导致河道淤积,旱涝灾害频繁发生。气候的波动变化也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有很大的影响。

卢建军[7](2010)在《市区性河流黑臭可拓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是不可替代的资源,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水的支撑和保障。作为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而言,水对城市的可持续性发展更具举足轻重的地位。随着经济发展,城市人口化进程的加快,城市水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逐步加大,城市河流接纳污水与日俱增,造成城市水环境的恶化,水体在结构和功能上的作用逐步减弱,不少城市河流水体发生黑臭。在北方干旱地区,市区性河流黑臭现象尤为严重。因此,进行市区性河流的黑臭研究对河流黑臭理论与方法有现实性的意义。本文以汾河太原城区段及该段各入汾支流为研究对象,根据河流特征,确定各河流监测断面,筛选确定了主要的致黑、致臭因子,进行了各因子与色度值指标(CH)的单因子相关性分析,并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按综合指标层、特征指标层、基本指标层三层结构,定量的确定各层间的指标的权重。基于可拓学原理,建立了河流黑臭可拓学模型(EM),应用模型确立河流水质综合污染关联度,表征太原城区河流水体黑臭污染程度,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黑臭治理措施。本研究主要成果有:①通过对现场的勘察,根据河流的特征,对汾河城区东西两侧的主要支流及汾河太原城区下游段进行概化,确定主要监测断面,筛选了致黑致臭因子,进行长时间、高频率的监测,揭示了污染的时空变化规律。②应用最小二乘原理,根据各污染因子与色度指标(CH)关联性分析,反映出各污染因子与CH之间的关联度。并进一步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综合指标层、特征指标层、基本指标层的层间指标权重。③基于可拓学原理及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确定结果,建立了市区性河流黑臭可拓模型。依据国家地表水标准,确定评价等级标准。确立了级别变换特征值,判断污染物隶属等级的相对位置。本文所应用的市区性河流黑臭可拓模型,未见相关报道。④根据河流黑臭可拓模型进行黑臭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北涧河和九院沙河是所有支流中水质最好的。其中,北涧河水质保持在Ⅱ*-Ⅲ*之间, 7月上旬到8月上旬,全为Ⅱ*水质,水质相对较好,其它时段则为Ⅲ*类水质,属黑臭临界。九院沙河受污染较轻,水体以Ⅲ*-Ⅳ*类水体为主,丰水期水质相对较好。虎峪河、玉门河、南沙河和北沙河水体多为Ⅳ*-Ⅴ*,偏向Ⅴ*类。控制段(汾段2)在平水期和枯水期时段水质较差,以Ⅲ*类为主,平水期偏向Ⅳ*,枯水期偏向Ⅴ*类,水质在丰水期有所好转。削减段(汾段3)水质较控制段有较大好转,枯水期和平水期水质以Ⅵ*类为主,偏向Ⅴ*类,丰水期水质以Ⅲ*类为主,偏向Ⅵ*类。

杨川[8](2009)在《灞河橡胶坝库区淤满年限及浐河河道演变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浐河上已建橡胶坝工程的运行实践表明,由于上游来沙量较大,加之水库管理运用不当,库区泥沙淤积十分严重,不仅使该河段的水体、景观等旅游资源遭到破坏,而且还导致洪水水位抬高,影响了库区的防洪安全,研究分析灞河橡胶坝建成后库区淤满年限非常必要。另外,浐河河心岛处断面的突然放宽和缩窄以及弯曲型河段的床面演变,严重威胁着河工建筑物和防洪安全。为了研究灞河橡胶坝库区的淤满平衡年限,本文根据灞河马渡王水文站多年水文泥沙资料,采用了滑动平均法设计了三种水沙系列,并采取了丰水丰沙10年系列~平水平沙10年系列和平水平沙10年系列-丰水丰沙10年系列两种放水方案,分别从各库区的横断面、纵断面变化情况,采用经验公式法对库容淤满年限进行了计算,并与库容实测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灞河橡胶坝库区内河道呈淤积态势,其中两种放水方案下灞河橡胶坝库区自上而下分别在建坝6-17年和16-19年后达到淤满平衡状态,将来可能会对水面景观、河工建筑物的安全造成影响。对于浐河河心岛处断面的突然放宽和缩窄以及弯曲型河段的床面演变,本文根据物理模型实测值对其进行了分析。浐河河心岛处由于断面突然放宽,造成河道水流挟沙力及水流动能的减小,致使泥沙更易落淤,床面抬升,造成洪水位抬高,将严重威胁两岸居民的生命及财产安全。浐河弯道处的凹岸冲刷和凸岸淤积状态对两岸的河工建筑物造成威胁。因此,应通过合理的人工减淤和河道加固等工程措施,以期减小泥沙淤积对河工建筑物及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

涂向阳[9](2007)在《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鉴于海河流域当前水资源匮乏和水环境恶化的现状,针对该区域内控制性河流、重要湿地的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水量开展研究,通过应用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雨洪资源联合调度技术,着重对雨洪资源存储和综合开发利用模式进行研究。(1)以海河流域境内河流、湿地监测站水文数据为基础,对海河流域境内控制性河流和重要湿地的生态健康状况和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构建了考虑水量供应、水质、物理结构和生物指标状况、河流社会价值和人类感知等方面的河流健康状况综合评价理论体系(IRHAS);建立了基于河流基本生态、自净、输沙和生态景观等功能的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理论体系;研究湿地生态系统健康指标体系,构建了包括基本生态环境需水量和年均补水量在内的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2)针对河网联合调度技术支持下雨洪资源存储模式开展研究。基于蓄滞洪区蓄洪过程的动态模拟和蓄滞洪区的损失和效益评价,在现存水利工程设施条件下,构建了集河渠、闸门、分洪口门和蓄滞洪区于一体的水系联合调度系统,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区域性雨洪资源存储总体实施思路。(3)对雨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模式进行探讨。建立了潮白河-青龙湾减河-永定新河河系一维非恒定流水动力学—水质耦合模型,以满足河流基本生态环境需求为目的,着重探索利用洼地、蓄滞洪区在汛期或丰水期所存储的雨洪水回调入平原河网的开发模式,可为该地区重要河流生态修复工程和雨洪水资源利用提出明确的量化指标和水量调配方案。(4)对基于风险理论的洪水综合管理模式开展研究。提出了利用湿地、蓄滞洪区和水库等实施雨洪资源存储利用过程的风险识辨和定量评估方法,建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以时间和蓄水水位为优化变量的雨洪资源存蓄过程的风险决策模型。(5)建立了考虑人工回灌的区域性地下水水均衡模型,提出了在海河流域利用雨洪水资源实施地下水补源、灌溉工程,通过建立回灌井防治海水入侵的思路和基本原理。对注水系统、抽水系统和抽水-注水联合系统等工程措施防治海(咸)水入侵的工程效果进行研究。

晋京串[10](2005)在《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文中认为山西土地总面积为15.68万km2,其中80%是山区丘陵,有近70%的面积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全面推进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势在必行。实施水土保持生态工程建设,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水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水土资源,对于改善山西生态环境,发展农村经济,实现兴晋富民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采用系统的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实证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分析国内外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影响山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构建了六种高效治理模式,以期能为山西水土保持工作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发挥可能的参考和指导作用。 本文主要结论: 1、提出了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是,①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②水土流失地区干旱严重,灾害频繁;③户包治理和“四荒”地拍卖治理遇到一些新问题;④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资办法、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⑤整个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识还不足。 2、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地形、地貌、气候、土壤、植被等自然因素相互作用是造成山西严重水土流失的天然动力源。毁坏植被、超载放牧、陡坡开垦、工程建设等人为因素引发了现代水土流失加剧。 3、构建了水土保持生态建设六种高效治理模式,即“四荒”地治理模式;大户治理模式;专业队治理模式;封禁治理模式;庄园式治理模式和“公司+基地+农户”治理模式。六种模式紧密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投入机制,采取承包、租赁、拍卖等多种形式进行治理开发,充参与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积极性,做到了治理与保护、开发利用相结合,经济资益与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治理开发与脱贫致富相结合。

二、浅议汾河水库的淤积及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议汾河水库的淤积及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太行山区古村落传统水环境设施营建技艺及其适应性更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课来源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对象、内容及范围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5 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7 研究难点及创新
2 水环境影响下的太行山区古村落分布特征及传统水环境设施概况
    2.1 太行山区水环境概况
    2.2 水环境与区域古村落分布特征
    2.3 传统水环境设施构成及类型
    2.4 本章小结
3 传统给水设施营建技艺
    3.1 太行山区给水设施类型及区域分布
    3.2 水井营建技艺
    3.3 水窖营建技艺
    3.4 其它传统水环境设施营建
    3.5 本章小结
4 传统排水设施营建技艺
    4.1 太行山区古村落防洪排涝下的村落选址及营建
    4.2 太行山区古村落排水系统组成及运行
    4.3 建筑排水系统营建
    4.4 院落排水系统营建
    4.5 街巷排水系统营建
    4.6 沟渠排水系统营建
    4.7 本章小结
5 传统蓄水设施营建技艺
    5.1 传统蓄水设施类型
    5.2 传统蓄水设施的防灾调洪
    5.3 涝池营建技艺
    5.4 本章小结
6 传统水环境设施的适应性更新
    6.1 传统水环境设施营建技艺价值分析
    6.2 传统水环境设施营建技艺价值评估
    6.3 传统水环境设施现存的问题
    6.4 传统水环境设施适应性更新原则、导则及策略
    6.5 传统水环境设施适应性设计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南庄村电话访谈记录
附录2 关于太行山区古村落传统水环境设施情况调查(村民篇)
附录3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2)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综述
        1.2.1 国外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2.2 国内湿地退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2 湿地的基础概述
    2.1 湿地的概念及分类
        2.1.1 湿地的概念
        2.1.2 湿地的分类
    2.2 湿地的基本功能
        2.2.1 调节功能
        2.2.2 供给功能
        2.2.3 文化功能
        2.2.4 支持功能
3 湿地退化因素的文献调研分析
    3.1 具体湿地的文献调研
    3.2 湿地退化的特征总结
        3.2.1 物理方面特征
        3.2.2 化学方面特征
        3.2.3 生物方面特征
    3.3 湿地退化因素的评价体系
4 典型滨河湿地修复案例分析
    4.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修复
        4.1.1 鹤壁淇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1.2 淇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1.3 经验借鉴
    4.2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修复
        4.2.1 晋城丹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2.2 丹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2.3 经验借鉴
    4.3 顾洞河滨河湿地修复
        4.3.1 顾洞河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3.2 顾洞河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3.3 经验借鉴
    4.4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修复
        4.4.1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概况及生态问题
        4.4.2 小浪底大坝下游滨河湿地的生态修复
        4.4.3 经验借鉴
    4.5 案例比较分析及总结
        4.5.1 案例比较分析
        4.5.2 滨河湿地修复小结
5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概况及湿地资源评价
    5.1 汉江上游(陕西段)流域的概况
        5.1.1 自然概况
        5.1.2 社会经济概况
        5.1.3 汉江滨河湿地概况
    5.2 汉江滨河湿地的资源现状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5.2.2 指标权重确定
        5.2.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的模糊层次评价模型
    5.3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结果与分析
        5.3.1 生态功能
        5.3.2 水资源
        5.3.3 生物资源
        5.3.4 旅游资源
        5.3.5 保障体系
6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相应的修复策略
    6.1 汉江滨河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6.1.1 全球气候变暖
        6.1.2 盲目开垦,围滩造地
        6.1.3 湿地水体污染
        6.1.4 湿地资源过度利用
        6.1.5 湿地旅游业盲目发展
        6.1.6 公众对湿地的保护意识淡薄
        6.1.7 湿地管理部门之间的协调机制不健全
        6.1.8 政府投入湿地的保护设施及资金不足
    6.2 相应的修复策略
        6.2.1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植被建设
        6.2.2 加强对汉江上游流域的水污染治理
        6.2.3 完善湿地的保护设施建设,加大湿地保护的资金投入
        6.2.4 可持续发展湿地生态旅游
        6.2.5 健全湿地管理机制,完善湿地保护法制体系
        6.2.6 实施湿地保护的宣传教育培训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附录1 具体湿地文献调研情况表
附录2 汉江滨河湿地资源评价问卷

(3)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淤积
        1.2.2 水动力数值模拟
        1.2.3 泥沙数值模拟
    1.3 工程概述
        1.3.1 工程效益
        1.3.2 水库淤积现状
    1.4 流域状况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内容及方法
        1.5.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输运规律分析
    2.1 二维水沙模型的理论基础
        2.1.1 水流运动基本方程
        2.1.2 泥沙运动基本方程
        2.1.3 沙输移模块(ST)基本原理
        2.1.4 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
        2.1.5 螺旋流
    2.2 水库泥沙淤积形态
        2.2.1 库区纵剖面淤积
        2.2.2 库区横断面淤积
        2.2.3 汾河水库淤积三角洲演变分析
    2.3 汾河水库库区平面二维水沙模型的建立
        2.3.1 研究区域范围及网格剖分
        2.3.2 生成数值地形
        2.3.3 模型边界及参数设定
        2.3.4 数学模型的验证
    2.4 控制条件对水库淤积的影响
        2.4.1 模型的敏感性因子
        2.4.2 断面的选取原则
        2.4.3 研究区域的划分
    2.5 数值模拟结果分析
        2.5.1 库区降雨量的影响
        2.5.2 不同水沙来源的影响
        2.5.3 入库径流量的影响
    2.6 综合比较分析
        2.6.1 控制因子比较分析
        2.6.2 泥沙淤积库容分析
    2.7 泥沙控制措施
        2.7.1 汛期冲沙
        2.7.2 设置潜坝
        2.7.3 水土保持
    2.8 本章小结
第3章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流运动规律分析
    3.1 三维水流模型的理论基础
        3.1.1 概述
        3.1.2 基本控制方程
        3.1.3 方程离散
        3.1.4 网格划分及空间离散
        3.1.5 湍流闭合模式
        3.1.6 定解条件
    3.2 汾河水库库区三维水动力模型的建立与验证
        3.2.1 研究区域
        3.2.2 网格剖分
        3.2.3 模型参数选择与验证
        3.2.4 水库泄洪方式
        3.2.5 数值模拟计算方案
    3.3 洪水演算模拟成果与分析
        3.3.1计算方案1
        3.3.2计算方案2
        3.3.3计算方案3
        3.3.4计算方案4
    3.4 综合比较分析
        3.4.1 流速分析
        3.4.2 水库库容与水位关系比较分析
        3.4.3 洪峰流量与水位关系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水源水库沉积物特性研究及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湖泊、水库沉积物研究现状
        1.2.1 水库沉积物分布状况研究现状
        1.2.2 沉积物-水界面物质交换理论研究进展
        1.2.3 湖泊水库内源污染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2.4 湖泊、水库沉积物与生物的关系
        1.2.5 沉积物质量评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2 研究区域概况
        2.1 汤浦水库水环境现状
        2.1.1 水体溶解氧
        2.1.2 水温
        2.1.3 水体氮、磷含量
        2.1.4 水体中金属元素含量
        2.2 汤浦水库水污染防治现状
        2.2.1 农村污水处理
        2.2.2 农业面源污染控制
        2.2.3 养殖业污染控制
        2.2.4 其它措施
    2. 本章小结
3 汤浦水库沉积现状分析
    3.1 水库沉积物蓄积量计算
        3.1.1 侵蚀模数法
        3.1.2 库容淤损率法
    3.2 水库淤积形态判别
    3.3 水库沉积物采样分析
        3.3.1 采样点布设
        3.3.2 沉积物表观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沉积物分布状况模拟研究
    4.1 理论基础
        4.1.1 水动力模型(HD)
        4.1.2 输泥模型(MT)
    4.2 沉积物分布模拟研究
        4.2.1 水文、泥沙及边界条件
        4.2.2 地形资料
        4.2.3 模型的率定及验证
        4.2.4 计算结果分析
    4.3 本章小结
5 汤浦水库沉积物特性分析
    5.1 沉积物中金属含量分布特性
        5.1.1 材料与方法
        5.1.2 各采样点沉积物重金属含量
    5.2 沉积物金属污染状况评价
        5.2.1 评价方法
        5.2.2 评价结果
    5.3 沉积物中有机物分布特性
        5.3.1 材料与方法
        5.3.2 沉积物营养盐含量
    5.4 沉积物污染状况评价
        5.4.1 评价方法
        5.4.2 评价结果
    5.5 沉积物营养盐累积分析
        5.5.1 沉积物营养盐负荷及来源
        5.5.2 表层沉积物粒度分析
        5.5.3 沉积物粒度与营养盐关系
    5.6 本章小结
6 汤浦水库沉积物生物特性分析
    6.1 底栖生物采集
        6.1.1 底栖微生物采集与分析
        6.1.2 底栖动物和藻类的采集与分析
    6.2 沉积物中微生物特性
        6.2.1 汤浦水库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构成
        6.2.2 汤浦水库沉积物中微生物的作用
    6.3 底栖动物
        6.3.1 种类组成
        6.3.2 底栖生物密度及生物量分布
        6.3.3 底栖生物群落分布
        6.3.4 底栖生物空间分布与生境的相互关系
        6.3.5 底栖动物多样性与丰富度
        6.3.6 基于Wright指数的水质现状评价
    6.4 底栖硅藻
        6.4.1 底栖藻类种类组成
        6.4.2 底栖藻类密度
        6.4.3 底栖硅藻生物指数
    6.5 底栖生物与沉积物环境
    6.6 本章小结
7 沉积物污染物释放特性研究
    7.1 影响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因素
        7.1.1 温度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7.1.2 溶解氧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7.1.3 粒径对沉积物氮磷释放的影响
    7.2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沉积物内源污染物负荷计算
        7.2.1 粒子群算法
        7.2.2 粒子群优化算法的基本形式
        7.2.3 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计算
        7.2.4 粒子群算法在本研究中的应用
        7.2.5 沉积物氮、磷释放速率公式的确定
        7.2.6 汤浦水库沉积物氮磷释放量计算
    7.3 本章小结
8 沉积物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8.1 质量评估体系指标选择
        8.1.1 评估方法的选择
        8.1.2 指标体系构建
        8.1.3 参照标准的确定
        8.1.4 数据预处理和标准化
        8.1.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8.1.6 沉积物质量综合指数计算及分级
    8.2 评价结果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建议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汾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汾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演变
    第一节 汾河流域的概况
        一、 地理位置
        二、 经济地位
    第二节 汾河流域生态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 不合理开发行为
        二、 污染物排放
        三、 煤炭开采
    第三节 汾河流域的治理概况
第二章 汾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破坏的原因分析
    第一节 水资源紧缺
    第二节 人口压力
    第三节 公众环保意识浅薄
    第四节 立法缺陷
    第五节 政策支持力度不够
第三章 汾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对策
    第一节 加强政府经济干预,合理引导共创和谐
    第二节 完善汾河保护法规,提高立法执法水平
        一、 健全环保法律法规
        二、 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第三节 提倡群众积极参与,健全生态补偿机制
    第四节 努力控制人口基数,提高公众环境意识
    第五节 加大科学技术投入,大力发展新型产业
    第六节 积极发挥资源优势,促进发展生态旅游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目录

(6)山西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的目的和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外研究进展
        1.2.2 国内研究进展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的技术路线
    1.6 研究的工作量
第2章 流域概况
    2.1 自然地理环境
        2.1.1 地质构造
        2.1.2 地层岩性
        2.1.3 气候
        2.1.4 降水
        2.1.5 土壤
        2.1.6 植被
    2.2 社会经济
第3章 旱涝资料的来源及分级依据和标准
    3.1 旱涝资料的来源
    3.2 旱涝分级依据和标准
        3.2.1 旱灾的分级标准
        3.2.2 涝灾的分级标准
第4章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时间变化
    4.1 最小二乘法模型建立的理论推导
    4.2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年际变化
        4.2.1 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旱涝灾害发生年际变化
        4.2.2 汾河流域公元前70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发生年际变化
    4.3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季节变化
        4.3.1 汾河流域旱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4.3.2 汾河流域各县市旱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4.3.3 汾河流域涝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4.3.4 汾河流域各县市涝灾发生的季节变化
第5章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空间分布规律
    5.1 汾河流域公元前730至2000年旱灾发生的空间分布
        5.1.1 公元前730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河段旱灾发生频次
        5.1.2 公元前730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县市旱灾发生频次
    5.2 汾河流域公元前730至2000年涝灾发生的空间分布
        5.2.1 公元前730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河段涝灾发生频次
        5.2.2 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汾河流域各县市涝灾发生频次
第6章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分析
    6.1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灾发生的自然因素分析
    6.2 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人为影响
    6.3 气候的波动变化对汾河流域旱涝灾害发生的影响
第7章 结论
    7.1 结论
    7.2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一、水灾
    二、旱灾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7)市区性河流黑臭可拓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绪论
    1.1 综述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城市河流特征
        1.1.3 水质研究进展
        1.1.4 课题研究意义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2.1 课题研的目的
        1.2.2 课题研究内容
        1.2.3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基本理论
    2.1 层次分析法
        2.1.1 基本原理
        2.1.2 分析步骤
    2.2 可拓学基本理论
        2.2.1 可拓学基本原理
        2.2.2 可拓学方法的特点
        2.2.3 可拓学模型
        2.2.4 可拓学研究应用
    2.3 Matlab 技术概要
        2.3.1 Matlab 简介
        2.3.2 Matlab 的矩阵计算
    2.4 小结
第三章.河流背景分析
    3.1 河流自然构成
    3.2 监测断面及项目
    3.3 监测时段及频率
    3.4 采样方式及分析方法
    3.5 监测数据检验
    3.6 污染物时空变化
        3.6.1 汾河西侧支流
        3.6.2 汾河东侧支流
        3.6.3 西暗涵与东暗涵
        3.6.4 汾河城区下游段
第四章.黑臭可拓模型
    4.1 层次权值的确立
        4.1.1 水质递阶层次结构
        4.1.2 相关性分析
        4.1.3 建立判别矩阵
        4.1.4 权重确定
    4.2 可拓模型的建立
        4.2.1 确定待评物元矩阵
        4.2.2 确定等级关联度
        4.2.3 确定综合关联度
        4.2.4 计算级别变换特征值j*
        4.2.5 确立等级标准
    4.3 水体综合质量
第五章.评价结果分析
    5.1 汾河西侧支流
        5.1.1 虎峪河
        5.1.2 玉门河
        5.1.3 九院沙河
    5.2 汾河东侧支流
        5.2.1 南沙河
        5.2.2 北沙河
        5.2.3 北涧河
    5.3 西暗涵、东暗涵
    5.4 汾河城区下游段
        5.4.1 长风桥段(汾段1)
        5.4.2 控制段、削减段
    5.5 小结
第六章.防治措施及技术
    6.1 河流综合治理
        6.1.1 生态绿化
        6.1.2 清淤疏浚
        6.1.3 生物修复
        6.1.4 人工曝气
        6.1.5 污水处理
        6.1.6 回用灌溉
    6.2 小结
第七章.结论及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附录

(8)灞河橡胶坝库区淤满年限及浐河河道演变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概述
    1.1 前言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水库泥沙淤积研究现状
        1.2.2 弯曲河道演变研究现状
    1.3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河道概况
    2.1 流域概况
    2.2 水文气象
    2.3 洪水特性
    2.4 地质地貌
    2.5 水文基本资料
    2.6 工程概况
        2.6.1 橡胶坝群工程建设的主要目的
        2.6.2 橡胶坝布置情况
3 两种放水方案下灞河橡胶坝库区冲淤研究
    3.1 灞河流域水沙量变化
        3.1.1 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际变化
        3.1.2 径流量与输沙量的年内分配
    3.2 水沙系列设计及放水方案确定
        3.2.1 水沙系列设计原则
        3.2.2 水沙系列设计
    3.3 设计水沙系列情况
        3.3.1 系列径流量统计
        3.3.2 系列悬移质输沙量统计
        3.3.3 系列推移质输沙量统计
    3.4 两种放水方案下库区河床断面变化分析
        3.4.1 丰水丰沙10年系列—平水平沙10年系列断面变化
        3.4.2 平水平沙10年系列—丰水丰沙10年系列断面分析
    3.5 两种放水方案下库区淤积年限计算
        3.5.1 水库淤积计算的基本方程
        3.5.2 水库淤积年限计算的经验分析法
        3.5.3 丰水丰沙10年系列—平水平沙10年系列
        3.5.4 平水平沙10年系列—丰水丰沙10年系列
    3.6 本章小结
4 浐河陇海铁路下游段河床演变分析
    4.1 浐河流域历年水沙量分析
    4.2 浐河河心岛米家崖处河床演变
        4.2.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4.2.2 河段地形变化
        4.2.3 河床变化对水位的影响
    4.3 浐河新房桥至浐灞交汇口河床演变分析
        4.3.1 河道概况
        4.3.2 弯曲型河流河床演变的研究意义
        4.3.3 浐河弯道处水面及床面形态
        4.3.4 河势平面演变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及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9)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雨洪资源存储和利用研究国内外进展
    1.3 雨洪资源存储和利用的关键技术
    1.4 本文主要的研究工作
第二章 河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与管理方法研究
    2.1 河流系统健康理念
    2.2 河流系统健康状况基本概念
    2.3 河流系统健康状况评价模型
    2.4 海河流域典型河流健康状况研究
    2.5 小结
第三章 海河流域控制性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3.1 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
    3.2 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的基本原理
    3.3 河流系统生态环境需水量模型
    3.4 海河流域控制性河流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
    3.5 小结
第四章 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4.1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进展
    4.2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的基本概念
    4.3 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计算模型
    4.4 白洋淀湿地生态环境需水量研究
    4.5 海河流域重要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
    4.6 小结
第五章 海河流域中小洪水资源化存储研究
    5.1 海河流域天津地区水资源概况和发展趋势
    5.2 蓄滞洪区蓄水过程模拟方法
    5.3 蓄水方案评价和方案优选
    5.4 天津地区河网洪水资源化数值计算
    5.5 小结
第六章 基于河流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调配模式研究
    6.1 海河流域河流生态环境基本需求
    6.2 河网水动力-水质耦合模型
    6.3 潮白河-青龙湾减河-永定新河河系洪水资源利用研究
    6.4 小结
第七章 基于风险理论的洪水综合管理模式研究
    7.1 风险分析和洪水风险管理
    7.2 湿地、蓄滞洪区存储雨洪资源风险决策模型
    7.3 洪水风险综合管理策略
    7.4 小结
第八章 利用雨洪资源实施地下水人工回灌策略研究
    8.1 考虑人工回灌的地下水水均衡模型
    8.2 利用人工回灌技术防治海水入侵的原理探讨
    8.3 海水入侵数学模型及数值方法
    8.4 回灌技术防治海水入侵的数值模拟
    8.5 小结
第九章 结论和展望
    9.1 结论
    9.2 展望
参考文献
硕博连读期间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2.1 水土流失概述
    2.2 水土流失危害
        2.2.1 冲毁土地,破坏良田
        2.2.2 土壤剥蚀,肥力减退
        2.2.3 生态失调,旱涝灾害频繁
        2.2.4 淤积水库,堵塞河道
    2.3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面临的问题
        2.3.1 水土流失面积大,土壤侵蚀严重
        2.3.2 水土流失地区干旱严重,灾害频繁
        2.3.3 户包治理和“四荒”拍卖治理遇到一些新的问题
        2.3.4 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投资办法、管理体制、组织形式与市场经济发展极不适应
        2.3.5 整个社会对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认识不足
第三章 影响山西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分析
    3.1 地形地貌
    3.2 地质和土壤
        3.2.1 地质
        3.2.2 土壤
    3.3 气象因素
        3.3.1 降雨
        3.3.2 风力
        3.3.3 温度
    3.4 植被因素
    3.5 社会因素
第四章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措施
    4.1 技术措施
        4.1.1 工程技术措施
        4.1.2 生物技术措施
        4.1.3 农业技术措施
    4.2 组织措施
    4.3 社会经济措施
第五章 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治理模式
    5.1 专业队治理模式
        5.1.1 专业队概念
        5.1.2 专业队开展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优越性
        5.1.3 专业队基本要求及运行机制
    5.2 庄园式治理模式
        5.2.1 概念
        5.2.2 庄园治理的特点
        5.2.3 庄园治理的发展优势
        5.2.4 实行庄园治理的措施
    5.3 封禁治理模式
        5.3.1 概念
        5.3.2 实行封禁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5.3.3 实行封禁治理的措施
    5.4 大户治理模式
        5.4.1 大户治理的概念和意义
        5.4.2 治理大户的类型
    5.5 “四荒”地综合治理模式
        5.5.1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原则、方式和购买形式
        5.5.2 拍卖“四荒”使用权的成效
        5.5.3 拍卖“四荒”地使用权的政策建议
    5.6 “公司+基地+农户”的治理模式
        5.6.1 模式的好处
        5.6.2 模式的组成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浅议汾河水库的淤积及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太行山区古村落传统水环境设施营建技艺及其适应性更新研究[D]. 王帅敏. 中国矿业大学, 2021
  • [2]汉江滨河湿地功能退化因素分析[D]. 祁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3]汾河水库库区水沙两相流数值模拟研究[D]. 赵杰. 太原理工大学, 2020(07)
  • [4]水源水库沉积物特性研究及其质量评价体系构建[D]. 王敏.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5]汾河流域水资源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研究[D]. 王如. 太原科技大学, 2013(08)
  • [6]山西汾河流域公元前730年至2000年旱涝灾害研究[D]. 苏慧慧. 陕西师范大学, 2010(03)
  • [7]市区性河流黑臭可拓方法研究[D]. 卢建军. 太原理工大学, 2010(10)
  • [8]灞河橡胶坝库区淤满年限及浐河河道演变分析[D]. 杨川. 西安理工大学, 2009(S1)
  • [9]基于生态环境需求的雨洪资源存储和开发模式研究[D]. 涂向阳. 天津大学, 2007(04)
  • [10]山西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模式研究[D]. 晋京串.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5(05)

标签:;  ;  ;  ;  ;  

汾河水库淤积防治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