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

一、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论文文献综述)

杜泽辉[1](2021)在《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土拱理论及抗滑效果研究》文中认为抗滑桩作为常见治理高大边坡的支挡结构物,现已广泛应用到工程实际当中。但目前抗滑桩多为大断面矩形桩,这种截面桩需人工挖孔成桩,施工效率低下且存在很高风险,而圆形桩则可以采用旋挖机成孔,施工效率高的同时也保证了施工人员的安全。但对于等截面面积单桩而言,圆形截面桩的抗滑能力不如矩形截面桩。故面对这种现状,本文提出一种采用多根圆形桩通过承台墩集束在一起的新型抗滑结构,即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针对这种新型桩,本文主要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基于土拱效应的合理桩间距问题,另外通过FLAC3D对这种新型桩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最后将理论推导与数值模拟研究结合应用于工程实例,对边坡稳定效果进行了评价。主要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1)通过理论分析对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的结构形式进行了阐述,并根据其桩顶与承台墩刚接的特点分析其加固机理,最后分析了锚索与集束式抗滑桩抵抗滑坡推力的协同作用机理。(2)在前人对圆形抗滑桩土拱效应试验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认为圆形桩的土拱效应发展过程为:端承土拱-破坏-摩擦土拱-破坏,且因其棱角性差,端承土拱极易破坏。故对圆形桩进行了基于摩擦土拱的合理桩间距公式推导,并进行了影响因素分析。最后经工程实例验证,说明了公式推导的合理性。(3)探讨了FLAC3D中采用实体单元与Pile单元模拟抗滑桩的优劣,并分别建模进行分析,比较了二者数值计算结果中的边坡位移、剪应变增量以及边坡稳定安全系数。结果表明,二者模拟方式结果差别不大。因Pile单元具有建模简单,且可直接监测桩身内力的优势,故在后续研究中采用Pile单元模拟抗滑桩。(4)通过FLAC3D中内置强度折减的数值计算方法对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的锚固深度、桩径、集束桩内列距、集束桩内排距、锚索布设方式进行了变参数研究,分析了其桩身位移、内力以及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随不同参数变化的规律。(5)结合工程实际,采用本文提出的合理桩间距公式与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结构,对相关实例边坡进行加固,并与原方案矩形截面单桩加固进行了对比,经分析验证,边坡加固效果良好,边坡稳定安全系数比原方案有了进一步提高。

何博[2](2021)在《大型滑坡灾害影响公路桥梁安全的评价与工程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受到地形等诸多条件的限制,一些在建的公路桥梁将不可避免地穿越地质条件不良的地区,而一旦遭遇大型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将会对公路的建设和运营带来严重的影响。本论文依托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红层地区典型地质灾害失稳机理与新型防治方法技术研究”,以“云南某高速公路白泥沟特大桥滑坡治理”为工程实例,开展相关研究。通过前期现场调查走访及地质勘察工作,结合滑坡区宏观变形特征,运用参数反演法得到物理力学参数,利用传递系数法分析滑坡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稳定性状况,根据前期地质勘察结果建立滑坡区真三维模型,模拟分析滑坡在不同工况下致灾过程,并对在滑坡变形破坏影响下桥墩的受力及变形进行安全性分析及评价,在此基础上,研究滑坡治理的工程控制措施,为以后同类工程的治理提供思路及研究方法。本文通过研究主要取得以下进展:(1)通过现场调查走访及地质勘察工作,结合滑坡体宏观变形特征,判断滑坡现处于早期蠕动变形阶段,选取滑坡主滑方向相近的工程地质剖面2-2′、3-3′作为计算断面,运用参数反演法得到滑带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参数分别为16.8k Pa、17.4°,其中,参数反演得到的c值相较于断面2-2′、3-3′地勘建议取值偏低4%;参数反演得到的φ值相较于断面2-2′地勘建议取值偏大12.6%,相较于断面3-3′地勘建议取值偏大1.8%,总体上接近地勘资料参数取值。(2)选取与滑坡主滑方向相近的4个工程地质剖面,运用传递系数法计算4个断面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下的安全系数及剩余下滑力,结合规范对边坡进行稳定性分析及评价。得出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在暴雨工况下处于欠稳定状态;地震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3)利用前处理犀牛软件建立滑坡体真三维数值模型,还原滑坡区真实地貌。运用FLAC3D软件,根据滑坡区实际情况模拟坡体在天然工况、暴雨工况及地震工况三种工况下致灾过程,得出坡体的安全系数图、位移云图、塑性区图及应力应变图等,分析坡体在不同工况下的稳定性状态及诱发滑坡滑动变形的因素。基于以上分析,模拟得到桥墩在坡体不同工况下的剪力值、弯矩值及变形位移情况,对滑坡变形影响下桥墩的安全性进行分析及评价。(4)根据以上理论计算及数值模拟分析结果,结合滑坡变形现状及工程具体情况,提出了以“单排锚索抗滑桩+削方减载”为主的综合处治措施,并运用FLAC3D软件对工程处治措施进行数值模拟。分析得出坡体后缘削方减载对滑坡变形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不能完全满足滑坡防治要求。通过进一步设置单排锚索抗滑桩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结果显示其既能提高边坡稳定性,也能很大程度削弱坡体变形对桥墩的影响,桥墩变形位移在安全限制内,滑坡处治达到了良好的效果,为后续同类工程治理提供思路及研究方法,对保证公路安全建设及运营有着重要意义。

李子聃[3](2021)在《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文中认为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结构作为一种轻型支护体系,于20世纪80年代开始逐渐发展并应用,它主要结合了预应力锚杆和混凝土框架的优点,是一种柔性支挡结构。边坡的稳定性分析是岩土工程领域的重要课题之一,在实际工程中,公路、铁路、以及不同基础工程的持续发展,产生了大量的边坡工程问题。但在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相关的方面,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因此,对于框架预应力锚杆预应力损失的研究,不仅有重要理论意义,更有现实意义。本文通过引入蠕变耦合模型计算与数值仿真模拟结合的方法,基于前人的理论基础,具体工作如下:(1)总结并阐述了边坡的破坏特点、形状、和影响因素,指出边坡除人为因素外,在自然状态下主要受到降雨作用和结构面的影响。归纳并分析了边坡稳定性的分析方法,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之间差异性。(2)以甘肃陇南某边坡为背景,利用有限元软件Plaxis建立了边坡的模型,计算了不同工况下边坡的位移情况和安全系数改变情况,建立五种不同工况,探讨了不同情况下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不同级,同级不同排,以及安全系数的影响,并与实测数据进行比较,得出不同排锚杆与不同级边坡对安全系数与位移影响不同的结论,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分析边坡安全系数对不同影响因素敏感性大小,将影响因素进行排列,得出敏感性最大的可控因素和不可控因素。(3)以岩土体的蠕变耦合模型为研究出发点,考虑蠕变耦合模型长期预应力预测时损失偏大的特性,探讨了岩土体流变模型的构成和基本原理,分析了不同蠕变耦合模型对不同土体的适用性,本文在(H-K)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H-3K)、(H-4K)、(H-5K)蠕变耦合新模型,并推导其本构方程、松弛方程和蠕变方程,并将工程实例中的监测数据反算出蠕变参数并代入编写的Matlab程序中进行了计算拟合,分别将其代入Matlab软件中进行拟合,并得出蠕变耦合模型应力损失规律。得出(H-3K)模型已可以满足工程需要的结论。

何江飞[4](2020)在《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文中提出黄土地区是我国地质灾害最发育的地区之一,随着城镇开发不断深入,黄土区产生大量的人工开挖高陡边坡,由于这些高陡边坡紧邻居民区、厂矿及道路,施工作业面狭窄、支护空间受限,传统的治理方法难以实现灾害的快速修复。本文以某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为依托,采用现场调查、室内模型试验、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和现场监测等手段对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基于现场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高陡黄土边坡失稳特征;基于协同作用理念,为解决黄土高陡边坡快速修复、支护结构变形位移大的问题,提出了加固高陡黄土边坡的“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基于数值计算模型,研究了组合结构协同作用机理,并引入稳定系数和荷载分担比概念,探讨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组合结构稳定影响因素,并对各因素的敏感性进行了分析,总结了组合结构稳定系数和结构荷载分担比随各影响因素的变化规律,得出锚索预应力设计参数对结构稳定系数和结构荷载分担比影响较大,为后续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提供参考。(2)开展了室内物理模型试验,研究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结构的作用机理,验证了组合支护结构的协同作用效应。从应力角度分析了组合结构工作机理,根据附加应力法理论,建立了锚索预应力作用下土体的等效应力计算公式;引入条分法理论,建立了考虑预应力锚索附加应力的组合结构安全系数计算方法,通过工程算例分析,探讨了预应力与安全系数关系,表明本文计算方法较好体现了锚索预应力作用,同时表明锚索对支护体系整体稳定极为重要。(3)以铭帝1#边坡为工程背景,构建了有限填土加筋土与框锚组合结构的FLAC3D数值分析模型,考虑自然工况、降雨工况条件下及考虑坡顶交通荷载作用下,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作用效应,并评价交通荷载对组合结构的稳定性影响。根据现场监测和数值计算结果获得了组合结构实际应用的变形特性及工作规律,验证了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结构的有效性,成功解决了黄土高陡边坡快速修复、支护空间受限、常规加固方案变形量大及变形不协调关键技术难题。

李雅丽[5](2020)在《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基坑工程也越来越得到了社会的重视,随之发展的岩土锚固技术也形成了多种类型,但是各种锚固技术各自存在可靠性、安全性、经济性上的不足。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护坡桩加固方式,与传统的桩加固技术相比较有其独特的优势,该技术还未在工程中进行推广使用。充分研讨其应用效果,具有重大意义,可以为日后在工程中推广使用该技术提供指导。本文以西安幸福林带深基坑工程为项目背景,针对试验工区B区中使用的新型护坡桩加固方法——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效果进行研究分析,分别进行了现场试验监测分析和数值模拟数据分析,同时将二者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将其与传统锚固方式的加固效果对比,从而进一步分析了该工法的应用效果。进行了如下研究工作:(1)该技术具有操作便捷且节省人工、占用肥槽空间小、开挖及回填量小、用钢量大幅度减少、受力均匀、变形控制效果好的特点。(2)通过整理分析现场试验的监测数据得到了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作用下基坑工程桩体加固过程中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及地表竖向位移随土体开挖的变化规律。(3)通过使用数值模拟软件MIDAS/GTS来建立工程的三维模型,提取数据并分析数值模拟结果,得到了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作用下桩体加固过程中桩体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及地表竖向位移随基坑开挖的变化规律,并将数值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得到的数值模拟中的相关位移变化规律与试验现场得到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从而说明了该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此技术的应用效果。(4)通过分别与传统锚索传力体系—型钢腰梁+OVM型锚具加固技术加固的试验监测结果及数值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可知,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在支护桩加固施工过程中对桩体水平位移、桩顶水平位移、桩顶竖向位移及地表竖向位移的控制具有明显的优势,可在类似工程中进行推广使用。

何健[6](2020)在《基于渣土堆积体高速公路边坡安全评价及其防控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家城镇化建设与经济的发展,高速公路的建设速度异常迅猛,每年增加约1.2万公里。由于我国国土幅员辽阔,不同地域自然环境与工程地质条件差异性巨大,造成了高速公路建设的选址无法避开一些地质灾害危险区域,为此需要做专门的安全评价与防控措施的研究。本文基于渣土场作为路基的工程实例,结合不同工况条件下堆积体边坡的稳定性、局部开挖路基诱发的滑坡及其防控措施等内容进行了研究。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1)基于地质勘察资料与现场试验数据,确定了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采用极限平衡与三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法,系统研究了堆积体边坡在开挖前后其稳定性变化特点、岩土体应力应变演化规律、路基移动变形特征。(2)依据当地多年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结果,确定了不同降雨工况的参数,采用应力渗流耦合方法研究了非饱和堆积体边坡在不同降雨强度与时长条件下的雨水入渗等特征、边坡稳定系数变化特点、危险边坡的滑移机理与演化规律,分析了边坡及路基的移动变形特征。(3)借鉴Taft地震波特点,结合当地地震动烈度,采用动力耦合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了不同水平加速度系数地震作用下堆积体的动力响应特征、边坡稳定性变化规律、危险区划及路基移动变形特征。(4)针对不同工况条件下边坡破坏特征及危险区域,结合边坡稳定状态的特点,对削坡减载、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加固及其两者的综合治理方案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其加固效果进行评价,再结合经济合理与安全可靠性确定了最佳治理方案。

刘一波[7](2020)在《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对云南红河州某高速k107+680路堑高边坡工点为工程背景,以实际工程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该滑坡进行现场勘察,较系统地概述了错麽平寨1号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和基本特征,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分析,研究了滑坡形成的机理和发育过程,并采用极限平衡法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进行稳定性评价,然后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稳定性进行分析与评价,得出了滑坡在天然和降雨工况下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基于以上研究基础,提出不同的防治方案,并对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滑坡进行数值模拟,来验证和对比不同防治方案治理后的效果,以求拿出最佳的防治方案。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开挖边坡的监测,作出位移-时间变化折线图,成果分析得出,整个滑坡的水平和沉降位移逐渐增大,开挖的边坡呈不稳定趋势。2、对滑坡的形成机理进行分析,滑坡的发生主要是因为人类工程活动,对坡脚位置进行开挖,形成临空面,失去支撑力,这给滑坡造成了有利条件。后期加上降雨作用下,雨水渗入坡体,土体抗剪强度较低,使得坡体极易发生沿软弱面产生滑移,引发工程滑坡。3、运用大型有限元岩土软件Midas GTS nx对路堑高边坡建立二维模拟分析与评价,数值模拟分析揭示边坡在开挖前与开挖后的位移、应力、应变及安全系数等变化规律,通过数值模拟结果可知,整个开挖边坡处于不稳定或欠稳定状态,应立刻加强滑坡的防治措施。4、根据上述理论和数值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错麽平寨1号滑坡提出不同的四种防治方案,运用Midas GTS NX模拟技术分别对提出的四种治理措施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得出各防治方案下的治理效果,可以明显的看出方案四中的剪切应变带分布最小,滑动剪切应变带收敛最大,安全系数最高,为1.2500,位移场分布范围最小,综上所述,从防治效果及安全来看,方案四(坡脚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格构梁+砂浆锚杆+坡腰抗滑桩)为最佳的防治方案。

徐黎斌[8](2020)在《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其中滑坡等地质灾害属于发生频率较高、危害影响较大的一类,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本文简要阐述了我国边坡工程边坡稳定分析方法发展历史和现状。以浙江省定马线长春岭滑坡为例,综合地质勘查和工程经验,定性分析了滑坡形成机制和影响因素;选取典型截面,采用传递系数法分别进行了天然条件、降雨条件和地震条件下的边坡稳定性定量评价,并采用有限元法进行验算。按照现行规范推荐方法,以传统极限平衡法计算获得的下滑力和抗滑力为依据,制定抗滑桩和预应力锚索两种治理方案,并采用Midas GTS软件和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设计方案典型截面进行施工模拟和稳定性分析,评价治理方案优劣。结果表明以抗滑力为依据设计的抗滑桩对于不同岩土体特性、不同几何形态的边坡的治理效果表现不同。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极限平衡法的规范建议方法根据调查结果确定滑面,并假定滑面不因抗滑桩的作用而发生改变,而在实际工程中最危险滑面会随着抗滑桩打入而发生演化,有时甚至会导致治理失败。通过该工程案例的对比分析,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可以作为边坡稳定性分析和抗滑治理方案的补充验算方法,同时作为治理方案的比选、验算和优化方法,具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和工程实践意义。

周文皎[9](2020)在《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铁路和公路不断向西部山区延伸,线路以各种方式穿越滑坡等不良地质体难以避免,不良地质体对铁路、公路危害极大,影响深远。其中,隧道与不良地质体的相互作用机理极其复杂,工程难题众多。本文从近年来所遭遇的隧道穿越滑坡体的突出问题出发,通过现场调查、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原位监测和工程验证等手段,开展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作用机理及控制技术的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1)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从滑坡发育过程和破坏特征入手,结合隧道穿越滑坡体的部位,提出了具有代表性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6种隧道破坏模式,即: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和滑体下部-隧道拖曳破坏。通过典型案例的剖析,揭示了各种破坏模式的特点。(2)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针对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3种破坏模式,选取西北地区某铁路隧道、广乐高速公路大源1号隧道和西南地区某高速公路隧道,基于滑坡变形破坏特征和隧道变形破坏特征,建立了隧道与滑坡的相互作用模型,从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揭示了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机理。研究表明,隧道穿越滑坡体,滑坡变形直接造成隧道的变形破坏,隧道的开挖可能引起或加剧滑坡的变形发展。不同的滑坡作用模式下隧道的衬砌结构呈现出拉伸、剪切和挤压等不同的变形破坏特征,隧道的变形破坏特征在时间分布和空间分布上与滑坡的变形特征具有一致性。(3)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基于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破坏模式和作用机理,提出了稳定滑坡基础上的隧道变形控制原则和技术。为了限制局部变形和受力,避免隧道承担和传递滑坡推力,同时达到抑制地下水的目的,在稳定滑坡的基础上,采用洞顶钢花管控制注浆技术对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影响范围进行加固。通过实际工程应用,验证了其加固效果并解决了实际工程难题。

王沁衍[10](2020)在《岷江电化西面滑坡既有桩锚承载力及滑坡稳定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区滑坡位于四川省茂县富顺乡团结村四川岷江电化有限公司厂区西面,方量约94.2万m3,属于中型堆积层滑坡。该滑坡由于建厂开挖,使前缘坡脚临空,在2011年施加锚索抗滑桩。滑坡在2015年、2018年再次发生大幅变形,2011年锚索失效,于2018年9月实施应急锚索。目前发挥抗滑作用的为2018年应急锚索及2011年抗滑桩。坡体现在仍在缓慢变形。该滑坡自形成到现在滑坡规模不断增大,由最初的35.2万m3增加到现在的94.2万m3。本文围绕电化厂西面滑坡中既有桩锚承载力及滑坡稳定性进行研究。在此前数次勘查基础上进行一系列现场调查。进行室内侧限压缩试验,为分析桩锚承载力提供地基系数参数。通过进行桩锚承载力分析,采用极限平衡法和强度折减法分析坡体稳定性,得出以下成果及认识:(1)对现场钻孔得到的岩芯按一定深度取样,进行侧限压缩试验,得到滑坡地基系数,并对其进行尺寸修正、沉降量放大,得到各深度地基系数,发现地基系数随深度逐渐增加,取水平地基系数的比例系数为2.36MPa/m2。(2)通过现场检测,了解目前锚索抗滑桩工作性态。对锚索抗滑桩和无锚索时的抗滑桩承载力进行分析。当无锚索、仅有抗滑桩发挥作用时,对于1-1、3-3剖面前缘两根抗滑桩,进行基于抗滑桩结构和地基强度的抗滑桩承载力分析。1-1剖面抗滑桩的承载力约为2000k N(单宽抗力400k N/m),3-3剖面抗滑桩的承载力约为5000k N(单宽抗力1000k N/m)。当锚索发挥作用时,对于1-1、3-3剖面前缘两根锚索抗滑桩,进行基于桩锚结构和地基强度的桩锚承载力分析。1-1剖面锚索抗滑桩的承载力约为8500k N(单宽抗力1700k N/m),3-3剖面锚索抗滑桩的承载力约为9000k N(单宽抗力1800k N/m)。(3)采用传递系数法对2018年雨季时1-1、2-2、3-3三个剖面进行反算,确定后续极限平衡计算所需滑带强度参数。此时锚索失效,仅考虑抗滑桩发挥作用(1-1剖面单宽抗力400k N/m,3-3剖面单宽抗力1000k N/m,2-2剖面上无抗滑桩)。得到滑带抗剪强度参数c=14.5k Pa、φ=20°时三个剖面稳定系数分别为0.940、0.897、0.992。符合坡体当时所处状态。(4)采用反算得到滑带强度参数,用传递系数法对1-1、2-2和3-3三个剖面进行稳定性分析,将前述分析得到的桩锚的承载力(1-1剖面单宽抗力1700k N/m,3-3剖面单宽抗力1800k N/m,2-2剖面上无锚索抗滑桩)化成所在位置条块的单宽抗力参与计算。计算结果显示整个坡体稳定性均较差,尤其2-2剖面最危险。(5)采用强度折减法对滑坡进行数值模拟。以锚索抗滑桩中锚索拉力、桩身所受弯矩、剪力与(2)中桩锚承载力分析中内力相等作为锚索抗滑桩能提供同样大小抗力的依据。得到如下结论:(1)对滑坡的失稳采用不同的判断依据(数值计算不收敛、位移不收敛、桩锚承载能力)。得到的稳定系数,计算不收敛时稳定系数最大。最终选择三种判断依据中得到稳定系数的较小值作为坡体最终稳定系数。(2)滑坡在天然工况下处于基本稳定状态,暴雨工况下处于不稳定状态。如果未进行有效支护,在以后的持续暴雨或偶然地震作用下,滑坡可能继续向上发展直至失稳。

二、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1)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土拱理论及抗滑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抗滑桩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1.2.2 抗滑桩土拱理论研究现状
        1.2.3 抗滑桩抗滑效果研究现状
    1.3 国内外研究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文主要研究路线
2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及土拱理论
    2.1 引言
    2.2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结构形式
    2.3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加固机理
        2.3.1 集束式抗滑桩
        2.3.2 锚索与集束式抗滑桩协调作用
    2.4 土拱效应的成拱条件
    2.5 矩形截面桩土拱理论
    2.6 圆形截面桩土拱理论
    2.7 基于摩擦土拱的集束桩合理桩间距研究
        2.7.1 合理桩间距公式推导
        2.7.2 工程算例
        2.7.3 影响因素分析
    2.8 本章小结
3 基于FLAC~(3D)抗滑桩加固边坡分析
    3.1 FLAC~(3D)及强度折减法
        3.1.1 FLAC~(3D)简介及其应用
        3.1.2 强度折减法的原理
    3.2 摩尔-库伦(Mohr-Coulomb)本构模型
    3.3 Pile与实体单元模拟抗滑桩加固理想边坡对比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分析模型
    4.2 锚固深度影响分析
        4.2.1 不同锚固深度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4.2.2 不同锚固深度对桩身内力及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4.3 抗滑桩截面尺寸影响分析
        4.3.1 不同桩径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4.3.2 不同桩径对桩身内力及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4.4 集束桩内距影响分析
        4.4.1 不同集束桩内列距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4.4.2 不同集束桩内列距对桩身内力及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4.4.3 不同集束桩内排距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4.4.4 不同集束桩内排距对桩身内力及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4.5 预应力锚索锚固方式影响分析
        4.5.1 不同锚固方式对桩身位移的影响
        4.5.2 不同锚固方式对桩身内力及边坡安全系数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5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及其土拱理论在工程中的应用
    5.1 工程概况
    5.2 工程地质条件
    5.3 边坡特征
        5.3.1 空间发育及基本特征
        5.3.2 坡体结构特征
        5.3.3 滑带特征
    5.4 计算设计剖面及参数确定
        5.4.1 原抗滑桩设计方案
        5.4.2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设计方案
    5.5 原方案与优化方案数值计算结果
        5.5.1 边坡稳定分析
        5.5.2 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位移及内力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2)大型滑坡灾害影响公路桥梁安全的评价与工程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研究现状
        1.2.2 滑坡变形对桥梁桩基影响研究现状
        1.2.3 滑坡区桥梁的工程控制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工程概况
    2.1 项目背景
    2.2 自然地理条件
        2.2.1 自然地理位置
        2.2.2 气象水文
        2.2.3 人类工程活动
    2.3 工程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区内地质构造
        2.3.4 地震
        2.3.5 水文地质特征
    2.4 滑坡性质及特征
        2.4.1 滑坡性质
        2.4.2 滑坡结构特征
    2.5 滑坡监测
        2.5.1 监测内容
        2.5.2 监测频率
第三章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3.1 极限平衡法
    3.2 稳定性计算模型及工况选取
        3.2.1 主滑断面的选取
        3.2.2 计算工况的确定
    3.3 计算参数的选取
        3.3.1 坡体特征分析
        3.3.2 反演计算模型的建立
        3.3.3 参数敏感性分析
        3.3.4 参数反演结果及取值
    3.4 滑坡稳定性分析及评价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FLAC3D的滑坡稳定性及影响桥墩的特征分析
    4.1 FLAC3D基本原理
        4.1.1 有限差分法
        4.1.2 本构关系
    4.2 FLAC3D边坡稳定性分析
        4.2.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4.2.2 强度折减法
        4.2.3 地震动输入
        4.2.4 位移监测
        4.2.5 模型计算与结果分析
    4.3 滑坡影响桥墩变形及受力特征安全分析
        4.3.1 建立桩单元及参数取值
        4.3.2 桥墩变形位移安全分析
        4.3.3 桥墩受力特征安全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滑坡治理措施及控制过程
    5.1 滑坡治理原则
    5.2 滑坡治理方案设计
        5.2.1 滑坡方案治理思路
        5.2.2 滑坡方案治理过程
    5.3 基于FLAC3D滑坡治理措施的数值模拟分析
        5.3.1 滑坡削方减载的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
        5.3.2 单排锚索抗滑桩加固的数值模拟与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
    6.1 主要结论
    6.2 本次研究不足及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和专利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3、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工程实践

(3)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研究现状
        1.2.3 当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1.3 本文研究主要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内容
        1.3.2 技术路线
第2章 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分析
    2.1 引言
    2.2 边坡破坏类型及分类
        2.2.1 圆弧破坏模式
        2.2.2 折线破坏模式
        2.2.3 崩塌破坏模式
    2.3 边坡稳定性的传统分析方法
        2.3.1 边坡稳定性的影响因素
        2.3.2 极限平衡法
        2.3.3 滑移线场法
        2.3.4 极限分析法
        2.3.5 有限元法及其他数值分析法
    2.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的分析
        2.4.1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概述
        2.4.2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组成
        2.4.3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作用机理
        2.4.4 框架预应力锚杆(索)支挡结构的施工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基于预应力损失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3.1 工程概况
        3.1.1 边坡简介
        3.1.2 场地地层特征与构成
    3.2 岩土工程分析评价
        3.2.1 边坡土体强度参数
        3.2.2 常规土工试验
    3.3 3#边坡治理方案
        3.3.1 3#边坡支护设计方案
        3.3.2 监测内容
    3.4 数值模拟
        3.4.1 模型与参数设置
        3.4.2 建立模型与网格划分
        3.4.3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安全系数的影响
        3.4.4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位移的影响
        3.4.5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塑性区影响
        3.4.6 不同级边坡锚杆预应力损失对边坡稳定性的影响
        3.4.7 锚杆预应力损失对不同排的影响
    3.5 预应力锚杆支护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5.1 土体重度?的影响
        3.5.2 内摩擦角?的影响
        3.5.3 弹性模量E的影响
        3.5.4 锚杆间距的影响
        3.5.5 锚固段直径的影响
        3.5.6 预应力大小的影响
    3.6 基于灰色关联度的高边坡稳定性因素敏感性分析
        3.6.1 灰色关联分析法的主要计算步骤
        3.6.2 序列矩阵的建立与计算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锚杆长期预应力损失计算模型研究
    4.1 引言
    4.2 流变模型研究现状
    4.3 岩土体流变模型
        4.3.1 流变模型基本元件
        4.3.2 基本流变模型
        4.3.3 岩石加锚体流变本构模型
    4.4 蠕变耦合模型与测量数据对比分析
        4.4.1 岩土体蠕变参数计算
        4.4.2 蠕变耦合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4.4.3 蠕变耦合模型推广
    4.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模型迭代反演计算程序代码
附录 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项目基金及项目

(4)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加筋土挡墙的研究现状
        1.2.2 预应力锚杆(索)框架梁的研究现状
        1.2.3 加筋土组合结构研究现状
        1.2.4 协同作用机理及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论文主要创新点
2 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1 研究区地质环境条件
        2.1.1 位置与地形地貌
        2.1.2 地层岩性
        2.1.3 气象与水文地质条件
        2.1.4 地质构造
        2.1.5 新构造运动与地震
    2.2 研究区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失稳特征
        2.2.1 开挖型高陡边坡失稳后壁特征
        2.2.2 开挖型高陡边坡失稳后缘裂缝特征
        2.2.3 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破坏过程
    2.3 工程开挖型黄土物理力学特性试验
        2.3.1 试验取样
        2.3.2 试验方案
        2.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2.4 开挖型高陡黄土边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2.4.1 边坡通用治理修复技术
        2.4.2 高陡黄土边坡治理存在的问题
    2.5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5.1 协同作用的理念
        2.5.2 有限填土加筋土概念
        2.5.3 有限填土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的提出
        2.5.4 技术原理
        2.5.5 基本特点
    2.6 设计和施工关键技术问题
    2.7 小结
3 组合结构作用机理及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1 边坡治理工程概况
    3.2 组合支护结构数值计算模型建立
        3.2.1 强度折减法的计算原理
        3.2.2 FLAC3D的分析方法
        3.2.3 模型建立
        3.2.4 数值计算结果及分析
    3.3 组合结构协同作用机理
    3.4 结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4.1 影响因素和评价指标
        3.4.2 结构影响因素分析
    3.5 小结
4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模型试验
    4.1 试验目的及内容
        4.1.1 试验目的
        4.1.2 试验内容
    4.2 模型相似比
    4.3 试验模型设计
        4.3.1 试验模型
        4.3.2 试验材料的选取
        4.3.3 试验方案
        4.3.4 试验数据采集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4.4.1 水平位移
        4.4.2 土工格栅应变
        4.4.3 墙背土压力
        4.4.4 锚杆应变
        4.4.5 框架梁应变
    4.5 组合结构作用机理分析
    4.6 小结
5 基于协同作用的组合结构整体稳定性分析
    5.1 锚索预应力作用下的协同机理理论分析
    5.2 考虑协同作用的锚索预应力值确定
    5.3 锚索预应力等效计算
        5.3.1 附加应力法基本理论
        5.3.2 锚索预应力等效计算
    5.4 基于协同作用的整体稳定性分析
        5.4.1 稳定性计算模型
        5.4.2 工程算例分析
    5.5 小结
6 加筋土-框锚组合结构工程应用效果分析
    6.1 自然工况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1.1 模型建立及参数选取
        6.1.2 变形特征
    6.2 暴雨条件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3 交通荷载作用下组合结构的作用效果
    6.4 边坡现场监测与效果评价
    6.5 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桩锚支护结构的提出及发展
        1.2.2 数值模拟方法的应用现状
        1.2.3 桩锚支护结构位移变化规律研究现状
        1.2.4 桩锚支护结构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论文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
    2.1 交叉预应力锚索的结构形式及特点
        2.1.1 交叉预应力锚索的结构形式
        2.1.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技术的特点
    2.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原理
        2.2.1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原理
        2.2.2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施工工艺
    2.3 本章小结
3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现场试验研究
    3.1 试验方案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方案
    3.2 试验区监测方案
        3.2.1 监测目的
        3.2.2 监测内容、方法及测点布置
        3.2.3 监测频率、控制标准与警戒值
    3.3 试验区监测结果分析
        3.3.1 桩顶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3.3.2 桩顶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3.3.3 地表竖向位移变化规律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数值分析
    4.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及软件简介
        4.1.1 有限单元法基本原理
        4.1.2 软件简介
    4.2 数值模型的建立
        4.2.1 模型假定
        4.2.2 模型尺寸及参数取值
        4.2.3 模型的建立
        4.2.4 施工过程的模拟
    4.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分析
        4.3.1 桩体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4.3.2 桩顶水平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4.3.3 桩顶竖向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4.3.4 地表竖向位移模拟结果分析
    4.4 数值结果与监测结果对比分析
        4.4.1 桩顶水平位移对比分析
        4.4.2 桩顶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4.4.3 地表竖向位移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应用效果分析
    5.1 传统方案试验及数值模拟概况
        5.1.1 传统方案试验概况
        5.1.2 传统方案数值模拟概况
    5.2 基于监测的应用效果分析
        5.2.1 桩顶水平变形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2.2 桩顶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2.3 地表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3 基于数值分析的应用效果分析
        5.3.1 桩体变形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3.2 桩顶水平变形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3.3 桩顶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3.4 地表竖向位移控制应用效果分析
    5.4 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应用效果综合评价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6)基于渣土堆积体高速公路边坡安全评价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渣土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研究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 基于渣土堆积体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研究
    2.1 高速公路路基工程地质条件
        2.1.1 气象与水文条件
        2.1.2 地形地貌与工程地质特性
        2.1.3 岩体物理及力学参数确定
    2.2 原始边坡岩体应力场分布特点及其稳定状态研究
        2.2.1 路基稳定性分析模型的建立及参数确定
        2.2.2 计算结果及分析
    2.3 基于渣土堆积体修建高速公路边坡应力场演化特点及其稳定性研究
        2.3.1 边坡稳定性分析及物理力学参数的选取
        2.3.2 边坡岩体应力场演化特点及其对稳定性影响
        2.3.3 边坡岩体内部位移场演化特点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降雨对渣土堆积体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影响及其评价
    3.1 非饱和土降雨入渗和渗流规律
        3.1.1 非饱和土的降雨入渗特点
        3.1.2 非饱和土的渗流理论
    3.2 渗流模型及其参数的选取
        3.2.1 降雨条件选取
        3.2.2 边坡分析模型设计
        3.2.3 物理力学参数选取
    3.3 降雨入渗对松散堆积体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3.3.1 不同降雨条件在边坡岩体中渗流演变特点
        3.3.2 不同降雨条件对边坡稳定系数影响特点的分析
        3.3.3 不同降雨条件下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评价
        3.3.4 降雨渗流对边坡滑移变形影响特点的研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地震对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1 地震作用模拟模型的建立
        4.1.1 Geo-Slope模型
        4.1.2 三维数值模拟模型的建立
    4.2 参数确定
        4.2.1 地震参数选取
        4.2.2 岩体物理力学参数确定
    4.3 地震对边坡稳定性影响的研究
        4.3.1 边坡危险滑面确定及其稳定性评价
        4.3.2 地震对边坡体动力作用特点及其响应特征分析
        4.3.3 地震对边坡滑移变形的影响特点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渣土堆积体高速公路边坡稳定性控制方案优化设计
    5.1 加固方案设计
        5.1.1 边坡加固措施的研究
        5.1.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方案设计
        5.1.3 削坡减载方案设计
        5.1.4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与削坡减载综合方案设计
    5.2 加固方案可行性模拟分析
        5.2.1 数值模拟模型建立及其参数确定
        5.2.2 模拟结果分析
    5.3 方案经济适用性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路堑高边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2.2 路堑高边坡滑坡治理研究现状
        1.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本文主要研究的内容
        1.3.2 本文技术路线
第二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1 研究区域自然环境及工程地质条件
        2.1.1 工程概况
        2.1.2 地理位置
        2.1.3 气象与水系
        2.1.4 地形地貌
        2.1.5 地层岩性
        2.1.6 区域地质构造
        2.1.7 水文地质条件
    2.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工程地质特征
        2.2.1 滑坡体的分布特征
        2.2.2 滑坡体的结构特征
        2.2.3 滑坡类型及规模
        2.2.4 滑坡体的变形特征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机理及稳定性分析
    3.1 路堑高边坡滑坡监测数据分析
        3.1.1 滑坡监测
        3.1.2 现场监测点布设
        3.1.3 滑坡体地表水平位移数据分析
        3.1.4 滑坡地表竖直位移数据分析
    3.2 路堑高边坡滑坡破坏原因分析
        3.2.1 产生滑坡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3.2.2 滑坡的发育过程
        3.2.3 滑坡形成的机理分析
    3.3 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3.3.1 极限平衡法稳定性分析
        3.3.2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定量计算
    3.4 小结
第四章 基于数值模拟滑坡体稳定性分析
    4.1 MIDAS GTS NX软件概况
        4.1.1 Midas GTS NX软件基本介绍
        4.1.2 边坡工程中的本构模型选取
        4.1.3 计算方法的选取-强度折减法(SRM)
    4.2 开挖边坡建模
        4.2.1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计算模型建立
        4.2.2 模型计算参数
        4.2.3 确定边界条件及模拟工况
    4.3 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1 原状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2 开挖边坡模拟结果分析
        4.3.3 边坡稳定性对比分析
    4.4 小结
第五章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防治技术研究
    5.1 工程滑坡防治
        5.1.1 滑坡防治原则
        5.1.2 滑坡治理基本工程措施
    5.2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概述
        5.2.1 预应力锚索
        5.2.2 抗滑桩
        5.2.3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
    5.3 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治理方案设计
        5.3.1 滑坡的具体治理设计方案
        5.3.2 支护结构参数选取
    5.4 基于数值模拟防治方案对比分析及优选
        5.4.1 治理方案边坡分析模型建立
        5.4.2 治理后的边坡稳定性分析
        5.4.3 防治方案优化选择及布置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主要结论
    6.2 进一步研究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项目
附录 B: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奖情况

(8)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我国滑坡的分布及主要特点
        1.1.2 我国公路边坡的破坏类型及特点
        1.1.3 公路边坡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我国在公路边坡研究方面的主要阶段
        1.2.2 目前滑坡的主要研究方法
        1.2.3 我国规范推荐的边坡稳定性分析方法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 长春岭滑坡基本情况
    2.1 工程概况
    2.2 工程自然地理条件
        2.2.1 气象条件
        2.2.2 水文条件
        2.2.3 地形、地貌条件
    2.3 工程地层概况
        2.3.1 地层情况
        2.3.2 构造情况
        2.3.3 地震条件
    2.4 滑坡特征
        2.4.1 边坡岩土体特征
        2.4.2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
        2.4.3 滑带强度参数取值
3 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
    3.1 滑坡稳定性的定性分析
        3.1.1 滑坡变形宏观分析
        3.1.2 滑动面(带)判断
        3.1.3 滑坡形成条件分析
    3.2 抗滑稳定性计算
        3.2.1 传递系数法基本原理及计算方法
        3.2.2 岩土材料参数选取
        3.2.3 天然工况条件下边坡稳定分析
        3.2.4 降雨工况边坡稳定性分析
        3.2.5 地震工况和暴雨工况叠加条件下边坡稳定性分析
        3.2.6 边坡稳定评价
    3.3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进行抗滑稳定性验算
        3.3.1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3.3.2 强度折减法失稳判断依据
        3.3.3 数值计算软件选择及其特点
        3.3.4 本构模型选取与模型建立
        3.3.5 天然工况条件下抗滑稳定性验算
        3.3.6 有限元强度折减法的优势与不足
    3.4 本章小结
4 长春岭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及优化
    4.1 滑坡治理的主要措施及流程
    4.2 长春岭滑坡治理方案设计原则
        4.2.1 长春岭滑坡治理工程设计基本原则
        4.2.2 工程安全等级
        4.2.3 工况设置
    4.3 滑坡前缘应急处理方案
    4.4 抗滑桩治理方案
        4.4.1 抗滑桩设计原理及基本方法
        4.4.2 抗滑桩设计推力计算及布置
        4.4.3 抗滑桩桩身设计
        4.4.4 内力计算
        4.4.5 锚固段深度校核
        4.4.6 边坡稳定验算
    4.5 预应力锚索格构梁治理方案
        4.5.1 锚固力计算
        4.5.2 锚索长度计算
        4.5.3 格构梁内力计算
    4.6 前缘应急削坡验算
    4.7 支护后边坡稳定性验算
        4.7.1 参数选取
        4.7.2 验算结果
    4.8 治理方案优化
        4.8.1 腰部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
        4.8.2 抗滑桩上部增加预应力锚索方案
    4.9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徐黎斌

(9)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滑坡体对隧道结构的影响机理研究
        1.2.2 滑坡体与隧道防治措施方面的研究
    1.3 研究的必要性
    1.4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图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5 技术创新
二、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的破坏模式
    2.1 滑坡和隧道的相互作用
        2.1.1 滑坡变形破坏特征
        2.1.2 滑坡-隧道的相互作用
    2.2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隧道破坏模式
        2.2.1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
        2.2.2 滑面(带)-隧道横向剪切破坏
        2.2.3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
        2.2.4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
        2.2.5 薄滑体-隧道纵向挤压破坏
        2.2.6 滑坡下部-隧道拖曳破坏
    2.3 本章小结
三、滑坡-隧道相互作用下的机理分析
    3.1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破坏的机理分析
        3.1.1 工程概况
        3.1.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1.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1.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1.5 基于数值模拟的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
        3.1.6 滑坡侧界-隧道横向错断式破坏模式下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2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的机理分析
        3.2.1 工程概况
        3.2.2 滑坡及隧道变形特征
        3.2.3 基于数值模拟的隧道开挖对滑坡影响分析
        3.2.4 滑面(带)-隧道纵向剪切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综合分析
    3.3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的机理分析
        3.3.1 工程背景
        3.3.2 基于地质分析判断的滑坡特征分析
        3.3.3 基于变形监测的滑坡变形特征分析
        3.3.4 基于变形监测的隧道变形特征分析
        3.3.5 基于数值模拟的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分析
        3.3.6 牵引段-隧道纵向拉裂破坏模式的相互作用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四、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技术研究
    4.1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控制原则
    4.2 主要支挡加固措施
        4.2.1 抗滑桩
        4.2.2 预应力锚索框架
        4.2.3 钢花管
    4.3 滑坡-隧道相互作用的综合控制技术
        4.3.1 西北某铁路隧道-滑坡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2 大源1号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应用分析
        4.3.3 水墩隧道-滑坡病害控制技术的应用分析
    4.4 本章小结
五、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岷江电化西面滑坡既有桩锚承载力及滑坡稳定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研究区勘测研究现状
        1.2.2 侧限压缩试验确定地基系数方法的研究现状
        1.2.3 锚索抗滑桩承载力计算研究现状
        1.2.4 滑坡稳定性分析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及其路线
第2章 滑坡区自然地理及地质背景
    2.1 自然地理
        2.1.1 位置与交通
        2.1.2 气象水文
    2.2 区域地质背景
        2.2.1 区域地层
        2.2.2 区域地质构造
        2.2.3 地震
    2.3 滑坡区地质条件
        2.3.1 地形地貌
        2.3.2 地层岩性
        2.3.3 地质构造
        2.3.4 水文地质
第3章 滑坡基本特征
    3.1 滑坡的形态与规模
    3.2 滑坡的结构特征
        3.2.1 滑体特征
        3.2.2 滑带特征
        3.2.3 滑床特征
    3.3 滑坡变形特征及成因分析
        3.3.1 2011年4月实施桩锚措施以前变形特征
        3.3.2 桩锚实施后至2018年2月滑坡变形特征
        3.3.3 2018年应急抢险前后的滑坡变形特征
        3.3.4 2019年1月以来的滑坡变形特征
        3.3.5 滑坡变形发展原因分析
第4章 滑坡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研究
    4.1 滑体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4.2 滑带土的物理力学参数
    4.3 滑床物理力学特性及地基系数研究
        4.3.1 物理力学特性
        4.3.2 地基系数取值研究
第5章 既有桩锚结构承载力分析
    5.1 抗滑桩及应急锚索设计简介
        5.1.1 抗滑桩设计简介
        5.1.2 应急锚索设计简介
    5.2 抗滑桩工作性态及锚索工作荷载
        5.2.1 抗滑桩工作性态检测
        5.2.2 应急锚索工作荷载
    5.3 抗滑桩、应急锚索承载力
        5.3.1 抗滑桩抗弯抗、剪承载力
        5.3.2 应急锚索承载力
    5.4 锚固段地基强度
    5.5 无锚索时抗滑桩承载力分析
        5.5.1 计算模型
        5.5.2 基于抗滑桩结构的承载力分析
        5.5.3 基于地基强度的抗滑桩承载力分析
        5.5.4 综合分析
    5.6 桩锚组合结构的承载力分析
        5.6.1 计算模型
        5.6.2 基于既有桩锚结构的承载力分析
        5.6.3 基于地基强度的桩锚承载力分析
        5.6.4 综合分析
    本章小结
第6章 考虑既有桩锚的滑坡稳定性分析与评价
    6.1 滑坡稳定性的极限平衡分析
        6.1.1 计算剖面与计算工况
        6.1.2 滑带抗剪强度参数确定
        6.1.3 稳定性参数敏感性分析
        6.1.4 计算结果分析
    6.2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滑坡稳定性数值分析
        6.2.1 计算剖面与计算参数
        6.2.2 基于计算不收敛的稳定性计算结果
        6.2.3 基于坡体变形不收敛的稳定性计算结果
        6.2.4 基于桩锚承载能力的稳定性计算结果
        6.2.5 基于强度折减法的稳定性计算结果综合分析
    6.3 滑坡稳定性综合评价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论文参考文献)

  • [1]锚索集束式圆形抗滑桩土拱理论及抗滑效果研究[D]. 杜泽辉.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2]大型滑坡灾害影响公路桥梁安全的评价与工程控制研究[D]. 何博. 重庆交通大学, 2021
  • [3]基于锚杆预应力损失的框架预应力锚杆支护高边坡稳定性分析[D]. 李子聃. 兰州理工大学, 2021(01)
  • [4]高陡黄土边坡加固工程加筋土-框锚结构作用机理研究[D]. 何江飞.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交叉预应力锚索加固损伤支护桩技术的应用研究[D]. 李雅丽.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6]基于渣土堆积体高速公路边坡安全评价及其防控技术研究[D]. 何健. 北方工业大学, 2020(02)
  • [7]错麽平寨1号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及防治技术研究[D]. 刘一波.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8]长春岭滑坡稳定性分析及治理方案优化研究[D]. 徐黎斌. 浙江大学, 2020(01)
  • [9]滑坡-隧道相互作用分析及控制对策[D]. 周文皎.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0(01)
  • [10]岷江电化西面滑坡既有桩锚承载力及滑坡稳定性研究[D]. 王沁衍. 成都理工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预应力锚索抗滑桩内力反演计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