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口胭脂红生物学与育种技术(一)

美国大口胭脂红生物学与育种技术(一)

一、美国大口胭脂鱼生物学及繁殖养殖技术(一)(论文文献综述)

刘玥[1](2021)在《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文中指出自2020年起,长江流域将开始长达十年的全面禁渔,渔民全部上岸并转业,不允许任何的生产性捕捞行为,力求恢复长江鱼类资源。在此之前,开展鱼类资源调查、积累水域鱼类本底资料的工作很重要。嘉陵江是长江上游重要的一级支流,中游是嘉陵江鱼类最丰产的江段,然而有关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系统调查已经是十年前的工作。目前嘉陵江干流梯级水利工程已建设完成15个,梯级水电站的修建使得嘉陵江的河道和流域状况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鱼类的生长和繁殖都会造成影响。此外,虽然垂钓活动对江河原生鱼类资源的影响较小,但是如果垂钓者的垂钓行为不规范甚至不合法,也将对鱼类资源造成较大破坏。本文以此入手,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以及垂钓渔业现状,以期为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的保护和恢复措施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为了探究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和垂钓渔业现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采样点,于2017-2019年间对嘉陵江中游展开了相关调查,主要结果和结论如下:(1)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调查,共统计鱼类标本22560尾,重约1914 kg,鉴定有鱼类94种,隶属于7目18科58属,其中有中国特有种44种,长江上游特有鱼类16种。根据脊椎动物红色名录的划分,有易危种8种,包括方氏鲴(Xenocypris fangi)、岩原鲤(Procypris rabaudi)、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等;近危种1种,为汪氏近红鲌(Ancherythroculter wangi),其余鱼种皆为无危或数据缺乏。根据相对重要性指数(Index of Relative Importance,IRI)划分,嘉陵江中游的优势鱼种为蛇鮈(Saurogobio dabryi)、鲤(Cyprinus carpio)、鲫(Carassius auratus)、黄尾鲴(Xenocypris davidi)和光泽拟鲿(Pseudobagrus nitidus)5种。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为2.845,Margalef丰富度指数D为9.278,Pielou均匀度指数J’为0.626,Simpson生态优势度指数C为0.117。与十年前的调查结果相比,嘉陵江中游鱼类群落的多样性上升、优势种的优势地位弱化。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显示,在50%的相似性水平上,可将10个江段划分为3个群组,群组Ⅰ为草街库区,群组Ⅱ为亭子口库区,群组Ⅲ包括沙溪库区、金银台库区、新政库区等8个江段;组间相似性检验结果显示Global R=0.878,P=0.002<0.05,表明各群组间存在显着差异;群组Ⅲ的组内平均相似性为57.93%,鲫、黄尾鲴、蛇鮈、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o)、大鳍鳠(Hemibagrus macropterus)和鲤是对组内相似性有贡献的主要物种;群组Ⅰ与群组Ⅱ、群组Ⅰ与群组Ⅲ、群组Ⅱ与群组Ⅲ之间的组间平均相异性分别为57.74%、56.02%、53.19%,方氏鲴、蛇鮈、光泽拟鲿和黄尾鲴是对各组间相异性贡献度较高的几个分歧种。鱼类生态类型统计分析显示,嘉陵江中游鱼类繁殖类型以产粘性卵鱼类为主,食性类型以肉食性和杂食性为主,鱼类栖息水层类型占比较大的是底层生活的鱼类。共发现9种外来鱼类,其中食蚊鱼(Gambusia affinis)和麦穗鱼(Pseudorasbora parva)已在此形成稳定种群,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和镜鲤可能已形成一定的种群,其余种类仅采到少数几尾个体,应为养殖逃逸。(2)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调查,共统计单船渔获物138船,测量17 959尾鱼,重约1 594 Kg,由5目13科47属76种鱼类组成。根据渔获物信息确定水域主要经济鱼类种类,运用FiSATⅡ软件分析了鲤、鲫、黄尾鲴、翘嘴鲌(Culter alburnus)、蒙古鲌(Chanodichthys mongolicus)、黄颡鱼、蛇鮈7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物学参数和生长特性;通过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CPUE)[尾/(船×天)]计算每种鱼的年捕捞量,从而利用FiSATⅡ软件初步估算其资源量,并以此推算嘉陵江中游鱼类的总资源量。结果显示,7种鱼的生长指数b在2.86-3.03之间,均为匀速生长;7种鱼的生长系数K皆大于0.2,为快速生长型;生长性能指数φ′在4.40-5.30之间;仅蛇鮈的E值小于Emax,资源利用不足,其余鱼种E值皆大于Emax,资源过度开发;黄颡鱼的拐点年龄ti最大(4.26龄),蛇鮈最小(1.58龄),其余大多在3龄以内;鲤、鲫、黄尾鲴、翘嘴鲌、蒙古鲌、黄颡鱼和蛇鮈的年资源重量依次为3 883 t、9 246 t、2 469 t、1 259 t、862 t、376 t、1 391 t,嘉陵江中游鱼类的年总资源量为37 400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因遭到过度捕捞而同时存在群落结构和种群结构层面的小型化;主要经济鱼类资源开发过度,开捕体长应控制在拐点体长以上。(3)垂钓渔业调查结果显示,嘉陵江中游垂钓活动有以下特征:垂钓者年龄跨度大、职业组成多样,但以退休人员和中老年人为中坚力量;秋季垂钓活动最旺盛,阴天是垂钓者最偏爱的天气;各种钓具、饵料丰富多样,钓具以手竿为主,饵料以商品饵料为主;垂钓者对钓具、饵料等投入较高,所选择的垂钓地点一般都与居住地相隔不远,因此在交通费、住宿费、餐费等其他方面上几乎不产生消费;垂钓对象以鲤和鲫为主,也有蒙古鲌、鲴类、翘嘴鲌、(?)类、黄颡鱼类等多种鱼类;大部分垂钓者最大单次垂钓量在5 kg以内,平均单次垂钓量在0.5 kg以内;渔获物的处理以自留为主,只有不到10%的垂钓者会出售渔获物,不到2%的垂钓者选择放生;垂钓者密度平均约为6.4人/km,估算嘉陵江中游垂钓者数量约为4 041人,年垂钓总量约为279 t。研究发现,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就近开展垂钓活动以达到休闲娱乐的目的,未发现违法垂钓行为,垂钓鱼种皆为常见经济鱼类,渔获量尚不会对鱼类资源构成较大威胁。

黄钦成[2](2019)在《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论文以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为研究对象,在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的维生素A、C、E,养殖多鳞鱚幼鱼8周,确定多鳞鱚对三种维生素的需要量。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以脱维酪蛋白和脱脂白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大豆磷脂油为脂肪源,配制维生素A水平分别为362、751、1141、2202、4335、8230、18932 IU/kg的7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02±0.15 g)8周。通过考察维生素A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生化、消化指标、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确定其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维生素A提高了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蛋白质效率(PER)、成活率(SR)、肝体比(HSI),降低了饲料系数(FCR)(P<0.05);提高了肝脏溶菌酶(LZM)、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肠道LZM、ACP活性(P<0.05);提高了肝脏和肠道总抗氧化能力(T-AOC)、过氧化氢酶(CAT)、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活性,降低了丙二醛(MDA)含量(P<0.05);提高了肝脏的葡萄糖(GLU)、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含量(P<0.05);提高了肠道淀粉酶、胃蛋白酶、胰蛋白酶、钠钾ATP酶(Na+-K+ATP)活性(P<0.05)。以WG、Na+-K+ATP、肝脏T-AOC、维生素A含量为判据,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为2437、2202、4685、4564 IU/kg。2、以蒸汽鱼粉、脱维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玉米油、鱼油、大豆磷脂油为脂肪源,配制出维生素C水平分别为5、16、27、65、122、233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33±0.02 g)8周。考察维生素C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力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Kelch样环氧氯丙烷相关蛋白-1(Nrf2-Keap1)信号通路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的维生素C提高了WG、SGR、摄食量(FI)、PER,降低了HSI(P<0.05);提高了肝脏总免疫球蛋白(IgM)、补体C3、补体C4含量及AKP活性(P<0.05);提高了肝脏及肠道T-AOC、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CAT、GPx活性,提高肝脏了谷胱甘肽硫转移酶(GST)活性,降低了MDA、过氧化脂质(LPO)含量(P<0.05);上调了肝脏和肠道Nrf2、Keap1、CAT、GST、GPx、GR、CuZnSOD、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基因表达(P<0.05)。以PER、肝脏IgM、肠道CuZnSOD活性、肝脏维生素C含量为判据,多鳞鱚幼鱼(2.33±0.02 g)对维生素C需要量为98.33、139.03、104.23、143.69 mg/kg。3、以脱脂白鱼粉、脱维酪蛋白、明胶为蛋白源,玉米油、鱼油、大豆磷脂油为油源,配制出维生素E含量为4、14、22、47、95、198 mg/kg的6组实验饲料,投喂多鳞鱚幼鱼(2.14±0.02 g)8周。考察维生素E对多鳞鱚生长、免疫、抗氧化及Nrf2-Keap1信号通路的影响,并确定其最适需要量。结果表明:适宜水平维生素E提高了WG、SGR、FI、PER,降低了FCR(P<0.05);提高了肝脏IgM、AKP、LZM(P<0.05)活性;提高了肝脏和肠道CuZnSOD、CAT、GPx、GST活性,提高了肠道T-AOC,降低了肝脏LPO、MDA含量(P<0.05)。上调了肝脏和肠道Nrf2、Keap1、CAT、GST、GPx、GR、CuZnSOD、MnSOD基因表达(P<0.05)。以WG、肝脏IgM、MDA为判据,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需要量为100.37、116.37、114.9 mg/kg。

韩迎雪[3](2019)在《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文中指出淡水鱼是我国传统的水产养殖品种,历史悠久,并且种类繁多。其共有的特点是蛋白质含量高且易吸收、脂肪含量低且主要由不饱和脂肪酸构成。由于市场对淡水鱼消费习惯的限制以及其自身因素的影响,淡水鱼的市场价值较低,有待进一步的开发利用。本文研究了淡水鱼脂肪含量、脂肪酸组成、磷脂组成及含量,鱼糜凝胶的质构、凝胶强度、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组成及含量,鱼肉及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最终筛选出适合制作鱼糜的鱼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为比较淡水鱼肌肉脂肪酸在鱼类科、目以及种属间的差异,本文采用氯仿-甲醇(体积比=2∶1)法提取30种淡水鱼背部肌肉的粗脂肪,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分析了30种淡水鱼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30种淡水鱼每kg肌肉中粗脂肪的含量为50.24174.96 g,饱和脂肪酸(SFA)相对含量范围为21.31%36.33%,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相对含量在22.79%53.00%之间,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相对含量范围为22.22%47.28%。30种淡水鱼共检出25种脂肪酸,其中8种饱和脂肪酸,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和12种多不饱和脂肪酸。30种淡水鱼均含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组成最为丰富。(2)为建立快速、灵敏的检测淡水鱼肌肉中各磷脂组分的方法,以翘嘴红鲌(Ergthroculter ilishaeformis)为例,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evaporative light scattering detection,HPLC-ELSD),以Chromolith?Performan-ce-Si型正相硅胶色谱分析柱(100mm×4.6 mm)作为分离柱,正己烷-异丙醇-13%乙酸溶液为流动相体系,三元梯度洗脱,流速为1.5 mL/min,柱温30℃,进样量20μL,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漂移管温度70℃,雾化气(氮气)压力为320 kPa。结果表明,各磷脂组分均能完全分离,且各磷脂组分在相应范围内峰面积与浓度线性关系良好。方法精密度高,C.V.值均小于3.0%,平均回收率为88.38%107.41%,RSD为0.4%4.95%。本方法操作简单、分析速度快、检测灵敏度高、精密度好、结果准确可靠,适用于翘嘴红鲌等淡水鱼中磷脂含量的测定。(3)为研究淡水鱼肌肉磷脂的含量及种类在鱼类科、目和种属间的规律,采用氯仿-甲醇提取法及HPLC-ELSD检测方法对淡水鱼肌肉磷脂进行测定。结果表明,淡水鱼肌肉总磷脂含量在0.603.70 mg/g,磷脂酰乙醇胺(PE)占总磷脂的46.45%65.30%,是淡水鱼肌肉磷脂的主要成分。在所有被检测的淡水鱼肌肉中共检测到磷脂酰乙醇胺(PE)、溶血磷脂酰乙醇胺(LPE)、磷脂酰肌醇(PI)、磷脂酰丝氨酸(PS)、磷脂酰胆碱(PC)、鞘磷脂(SM)、溶血磷脂酰胆碱(LPC)七种磷脂成分。其中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武昌鱼(Megalobrama amblycephala)、缩骨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罗非鱼(Oreochromis mossambicus)、脆肉鲩(Ctenopharyngodon idellus C.et V)、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和鳙鱼(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磷脂组成种类最为丰富。(4)为筛选出适合做鱼糜的鱼种,将不同种类淡水鱼鱼肉经过一系列加工步骤做成鱼糜凝胶,测定其凝胶强度、质构、白度、持水性、粗脂肪含量、磷脂组成及含量,并寻找鱼肉及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淡水鱼糜凝胶硬度为121.83972.9 g,内聚性为0.032.35,弹性为1.352.95 mm,咀嚼性为0.218.37 mJ,凝胶强度为109.83884.88 g.cm,白度为66.0280.8,持水性为71.5%91.83%,粗脂肪含量为每kg鱼糜凝胶中有37.19130.35 mg。根据鱼肉磷脂、鱼糜凝胶磷脂与鱼糜品质的相关性结果,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素,最终认为草鱼、鳙鱼、罗非鱼、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鲮鱼(Cirrhinus molitorella)是最适合作为生产鱼糜的鱼种。

赵立祥[4](2018)在《鲈亚目养殖鱼类的系统进化及宝石鲈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宝石鲈(Scortum barcoo)学名高体革鯻,隶属于鯻科(Teraponidae)、革鯻属(Scortum),自然分布于澳洲河流中,是澳大利亚重要的游钓鱼类[1],上世纪90年代被引进到中国,现正成为中国淡水工业化养殖与池塘养殖的品种。本研究利用线粒体基因组分析了宝石鲈的系统进化地位,并用微卫星分子标记及线粒体控制区序列片段分析宝石鲈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状况。以下是本研究的主要内容:1.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及与鲈亚目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分析为进一步从分子水平探讨淡水黑鲷及鲈亚目淡水主要养殖鱼类的系统进化关系,本研究第一章对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进行了扩增、测序,并利用GenBank上登录的鲈亚目中的鯻科、鮨科与太阳鱼科共19种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信息分析其系统进化关系。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大小为16 770 bp,其基因组编码了37个基因(包括13个蛋白、2个rRNA与22个tRNA编码基因)另外还有一个非编码控制区D-loop;编码基因中除了少数几个基因(ND6和8个tRNA 9个编码基因)由轻链(L链)编码外,大部分基因在重链(H链)编码。淡水黑鲷线粒体所有编码基因以及非编码控制区的排列次序与编码位置与绝大部分脊椎动物的相同。通过邻接法、最大简约法及贝叶斯法分别根据这些鱼类的线粒体基因组,细胞色素B、CO I和12S rRNA等6个单基因序列进行进化关系分析。基于mtDNA与单个基因序列的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在进化树中,鯻科、太阳鱼科的鱼类各分聚一支,鮨科鱼类则分成两支,其中花鲈属鱼类和鳜属鱼类各分成一支。此外,本研究的进化关系分析结果认为太阳鱼科的大口黑鲈南方亚种与北方亚种应是二个独立的种,而鮨科中的鳜属鱼类应为独立的科。本研究获得的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可对其种群遗传多样性及种质资源研究提供分子基础,同时鲈亚目淡水养殖鱼类的进化关系分析可为其杂交育种等研究提供分子依据。2.宝石鲈养殖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扩增4个群体共96个宝石鲈个体的线粒体D-loop序列片段(598bp),测序结果显示D-loop序列有14个多态性位点,共定义了8个单倍型,其中单倍型Hap 1为中山(ZS)和佛山2个群体(FS 1和FS 2)的共享单倍型,Hap 3为番禺(PY)和佛山2个群体(FS 1和FS 2)的共享单倍型。根据线粒体D-loop序列分析遗传多样性,结果显示4个群体的单倍型多样性指数、核苷酸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000-0.5435、0.00000-0.00176,表明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均较低。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宝石鲈4个群体间处于较高的遗传分化水平(FST=0.40345>0.2),有59.66%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采用荧光标记SSR引物对96个样本进行PCR扩增与分型,结果表明本实验选用的11个微卫星位点中除了L2052外,其它位点均具有中等以上的多态性,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261-0.609>0.25,期望杂合度(He)=0.396-0.516,显示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处于中低水平。遗传分化分析显示各群体间的遗传分化处于低水平(FST=0.0445<0.05),60.72%的遗传变异来自群体内部。遗传距离分析显示,4个群体的亲缘关系都非常近,其中番禺和中山2个群体间的遗传距离最近为0.013,而遗传距离最远的番禺群体和佛山群体2也仅为0.047。根据遗传距离构建的UPGMA进化树来看,4个宝石鲈养殖群体中番禺(PY)和中山(ZS)2个养殖群体群体聚为一支,佛山的两个养殖群体(FS1、FS2)聚为一支。本研究线粒体D-loop序列和微卫星标记2种方法进行遗传多样性和遗传分化分析获得的结果略有不同,基于线粒体D-loop序列分析显示中山群体无遗传多样性且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高,而SSR分子标记分析中显示中山群体与其它3个群体均具有较低的遗传分化水平但群体间的遗传分化水平较低。2种分析方法均显示所分析的宝石鲈4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较低,而且它们间的亲缘关系较近,因此有必要引进宝石鲈原种以丰富国内宝石鲈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

吕继洲,吴绍强,袁向芬,林祥梅[5](2017)在《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现状与生物资源保护》文中指出我国是遭受动物入侵极为严重的国家,入侵形势非常严峻。本文总结了有明确记载的74种外来入侵动物物种,并详细分析了其传入时间、传入方式及国内分布等重要信息,并对典型案例埃及胡子鲶及雀鳝进行了详细介绍。掌握外来动物入侵我国的规律,防控外来动物物种,对于保护国内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

钟全福[6](2016)在《黑莓鲈的含肉率及营养价值评价》文中指出对黑莓鲈Pomoxis nigromacufatus含肉率及其营养成分和营养价值进行分析和综合评定。结果表明:黑莓鲈含肉率为(64.23±0.53)%,肌肉中蛋白质、脂肪、水分和灰分的含量分别为15.4%、0.8%、78.69%和1.26%;肌肉中水解氨基酸总量63.94%(以干物质计),其中7种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为26.29%,占总氨基酸的41.12%,必需氨基酸与非必需氨基酸的比值为0.7,其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完全符合FAO/WHO评价标准。黑莓鲈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苯丙氨酸+酪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为79.14;4种鲜味氨基酸总量为25.39%,占氨基酸总量的39.71%;共检出5种脂肪酸,多不饱和脂肪酸总量(PUFA)和二十二碳六烯酸(DHA)含量分别为33.75%和17.5%。研究表明,黑莓鲈肉味鲜美,必需氨基酸含量高、组成均衡,多不饱和脂肪酸和DHA含量较高,具备较高的营养和食用价值,具有良好的开发利用前景。

金华[7](2016)在《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幼鱼耗氧率及缺氧导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中华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为试验材料,采用体视显微镜活体观察和组织学观察两种方法,对天津市换新水产良种场2015年5月孵化生产的中华胭脂鱼胚胎至出膜14天仔鱼的发育情况进行了观察,经统计在水温21.023.0℃下,总发育时间较长,为119 h40 min左右,有效积温为1743.59℃,平均受精率为68.51%。胭脂鱼卵为端黄卵,沉性,微粘性,胚胎发育经过卵裂期、囊胚期、原肠胚期、神经胚期、器官分化和孵化等6个阶段。初孵仔鱼的卵黄囊呈带状,在出膜第10天左右吸收完毕。出膜第2天可见围心腔中心脏结构明显,心跳逐渐增强,血液颜色逐渐加深。鳃弓在出膜第2天轮廓清晰,第4天可见4对鳃弓,鳃丝和鳃小片数量逐渐增多。出膜第1天可见晶体、视网膜和色素膜,随后视网膜、色素层逐渐增厚,至出膜814天,眼睛的后房较明显,没有出现前房。内耳分布在延脑的左右两侧,内有听板,可见感觉毛和圆形的耳石。脑在出膜前已分化为端脑、中脑、间脑、小脑和延脑5个部分,后逐渐增大。口由下位逐渐转移至亚下位,消化道的肠在出膜前出现盘曲,分段打通,在出膜第4天左右消化道完全打通。中肾为主要的排泄器官,出膜第1天即可见,后逐渐增大。鳔在出膜第2天充气,至出膜14天为1室。在头、背部及腹部均可见星形的色素细胞分布。采用封闭静水法,测定3月龄中华胭脂鱼的平均体长6.36±0.82cm、平均体重7.23±2.43g,在18℃、21℃、24℃、27℃、30℃五个不同温度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结果表明:不同温度组间耗氧率差异极显着(P<0.01)。胭脂鱼幼鱼的耗氧率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可用y=0.012x-0.087(n=10,P<0.01,R2=0.7603)表示。胭脂鱼幼鱼的半致死溶解氧含量在不同温度组间差异不显着(P>0.05)。采用测定致窒息点致死后的3月龄胭脂鱼幼鱼,以Bouin’s液固定,叔丁醇脱水,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中性树胶封片,对因缺氧而死亡的幼鱼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可见鱼脑、入鳃动脉、出鳃动脉、心脏、肝胰脏、脾脏、中肾内发生动脉充血、静脉淤血,鳃、心脏、中肾都出现了含铁血黄素,鳃小片呼吸上皮细胞剥离,肝细胞发生水样变、气球样变,中肾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玻璃样变,全身各组织器官缺氧导致器官代谢异常,由此表明,缺氧窒息的胭脂鱼体内主要发生了血液循环障碍而引起死亡。

冼昶华,周爱国,陈金涛,吕子君,谢少林,邹记兴[8](2014)在《改良鲫的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技术》文中研究指明大宗淡水鱼包括青、草、鲢、鳙、鲤、鲫、鲂等7大水产养殖品种。它们作为我国淡水养殖产量的主体,一方面提供了丰富食物蛋白以满足城乡居民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又为改善水域生态环境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淡水鱼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渔业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自2010年开始,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广州综合试验站一直在探索大宗淡水鱼升级换代的模式,并最终繁育出改良鲫,探讨了其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模式。

鲍迪[9](2012)在《鲤鲫杂交和鲤鱼雌核发育子代的同工酶及DNA的遗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本研究进行了四个组合的鲤鲫杂交试验,应用同工酶检测技术对子代进行分析,推测了分别以鲤鱼和鲫鱼为母本、乌龙鲫二倍体和四倍体为父本产生三倍体的原因;应用远缘杂交诱导鲤鱼雌核发育以及用紫外线灭活精子使鲤鱼卵受精、人工诱导雌核发育,应用微卫星DNA和RAPD分子标记鉴定雌核发育是否成功,并判断所诱导的雌核发育属于阻止第二极体排出型还是阻止第一次卵裂型雌核发育二倍体。1、利用水平式淀粉凝胶电泳法对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和白鲫((?))×墨龙鲤((?))四组鲤鲫杂交子代的背侧肌肉组织的天冬氨酸转氨酶(AAT)、α-甘油醛磷酸脱氢酶(a-GPD、葡萄糖磷酸异构酶(GPI)、异柠檬酸脱氢酶(IDH)、乳酸脱氢酶(LDH)、苹果酸脱氢酶(MDH)、磷酸葡萄糖变位酶(PGM)和肌浆蛋白(PROT)进行了电泳分析,并测量了红细胞长径。红细胞测量结果表明乌克兰鳞鲤((?))×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四倍体((?))、红鲫((?))×乌龙鲫二倍体((?))杂交子代为三倍体,白鲫((?))×墨龙鲤((?))杂交子代为二倍体。四组杂交子代GPI同工酶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父本乌龙鲫四倍体和父本乌龙鲫二倍体都产生二倍体配子,且二倍体配子中一套为鲤染色体组,一套为鲫染色体组。2、应用大口胭脂鱼雄鱼精子为远缘精子诱导了六个雌性鲤鱼(分别为禾花乌鲤雌核发育Fl(禾花乌鲤(?)×大口胭脂鱼(?))、乌克兰鳞鲤雌核发育F1代(乌克兰鳞鲤(?)×大口胭脂鱼(?))、贝尔湖鲤、松浦鲤、禾花乌鲤和乌克兰鳞鲤)的雌核发育,应用紫外线照射后遗传失活的精子诱导一组津新鲤雌核发育。其中禾花乌鲤雌核发育F1((?))×大口胭脂鱼((?))组、乌克兰鳞鲤雌核发育F1代((?))×大口胭脂鱼4((?))组、贝尔湖鲤((?))×大口胭脂鱼((?))组及津新鲤雌核发育组均获得了正常二倍体子代。利用8对微卫星引物,对三个鲤鱼为母本的远缘杂交雌核发育组和津新鲤雌核发育组的正常二倍体子代及亲本进行分析,并计算重组率。检测结果表明,四组雌核发育子代的基因均来自母本,均为母本的雌核发育类型;且四个雌核发育组合的幼苗部分个体都存在杂合,表明基因座位与着丝粒间有交叉交换现象。津新鲤雌核发育组(分析了48个个体)的8个基因座位上,MFW19座位上的重组率最低,重组率为1.20%,HLJ1118座位的重组率最高,重组率为85.70%。由此可以认为MFW19座位与着丝粒的距离最近,HLJ1118座位与着丝粒的距离最远。微卫星DNA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诱导的雌核发育均属于阻止第二极体排出型雌核发育二倍体。利用20个随机引物对津新鲤雌核发育组的20尾子代及亲本进行RAPD检测,OPA02和OPA19两个引物扩增出的RAPD结果显示父本1和父本2具有特异的扩增条带,母本与子代均未出现,20尾子代均为津新鲤的雌核发育类型,与微卫星检测结果一致。

张丽丽[10](2011)在《基于线粒体序列分析长江刀鲚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及鳀科亚口鱼科的系统进化》文中指出近些年来,由于过度捕捞、生态环境恶化、兴建大型水利工程等原因,刀鲚(Coilia ectenes)和胭脂鱼(Myxocyprinus asiaticus)的资源遭到严重破坏。物种的遗传多样性高低与其环境适应能力、种群维持力和进化潜力密切相关,因此研究遗传多样性对于物种保护、可持续利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以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刀鲚和濒危鱼类—胭脂鱼为研究对象,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对刀鲚的线粒体D-loop区序列和胭脂鱼的Cytb序列进行遗传进化分析,同时探讨了两种鱼所在的鳀科(Engraulidae)和亚口鱼科(Catostomidae)的基因组结构特征、系统发育关系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已知的10种鳀科鱼类的线粒体全基因组进行分析,分析序列的结构特征,检验蛋白质编码基因受到的选择压力,评估线粒体基因组不同区域包含的系统发育信息。发现鳀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长度在16660bp到17069bp之间,基因组的结构和基因排列顺序与其他硬骨鱼类一致。比对后获得一致序列长度为15704bp(不含D-loop),其中变异位点5570个,占所有位点数的35.5%。在编码基因中,序列变异程度和Kimura双参数遗传距离最大的是ND6基因(分别是47.5%和0.276),最小的是tRNA拼接序列(分别为18.7%和0.072)。基于Ka-Ks的Z检验和Tajima’ s D检验表明蛋白质编码基因主要受到净化选择(即负选择,purifying selection)的作用;其中1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6除外)有强烈的净化选择(Ka/Ks<1),而ND6基因受正选择(positive selection)影响较大(Ka/Ks>1)。ND4、ND2和Cytb是进行鳀科鱼类系统发育分析的较为理想的分子标记。2)对长江口5个地理群体(P1-P5)61个刀鲚样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序列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如下:获得刀鲚控制区1214bp-1290bp序列,具有长度异质性特征。61份样本共检测到47个单倍型。5个群体具有高的单倍型多样性(Hd=0.967)和低的核苷酸多样性(Pi=0.595%)。群体间的分化指数在0.00097到0.09932之间;K2-P遗传距离在0.000到0.009之间,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只有4.21%的遗传变异来自于群体之间。核苷酸不配对分布及中性检验均表明长江口刀鲚没有发生过种群扩张事件。以上结果说明,长江口刀鲚具有比较丰富的遗传多样性,但是5个群体之间没有形成明显的地理分化,可能还是一个随机交配的群体。3)测定了3尾中国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并结合GenBank上5条亚口鱼科鱼类的相应序列一并进行分析。共获得3尾胭脂鱼的细胞色素b基因1144bp的一致序列,三条序列完全相同,无变异位点。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颈棱亚口鱼属和吸口鱼属构成1支,胭脂鱼属、长背亚口鱼属和牛胭脂鱼属构成另1分支。自然选择检验显示,该基因在进化过程中主要受到负选择的作用。胭脂鱼属和牛胭脂鱼属的分歧时间最短(大约3.725百万年),颈棱亚口鱼属和长背亚口鱼属的分歧时间最长(大约5.375百万年)。

二、美国大口胭脂鱼生物学及繁殖养殖技术(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美国大口胭脂鱼生物学及繁殖养殖技术(一)(论文提纲范文)

(1)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1.1 研究区域概况
    1.2 嘉陵江鱼类资源调查史
    1.3 鱼类生物多样性及聚类分析
        1.3.1 鱼类生物多样性分析
        1.3.2 聚类分析
    1.4 鱼类生长、开发和资源量的估算
        1.4.1 鱼类生长方程
        1.4.2 鱼类开发率的估算
        1.4.3 鱼类资源量的估算
    1.5 我国休闲垂钓渔业研究状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2章 嘉陵江中游鱼类物种组成及多样性分析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方法
        2.1.2 数据分析方法
    2.2 结果
        2.2.1 鱼类物种组成
        2.2.2 鱼类分布特征及多样性分析
        2.2.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2.4 鱼类生态类型
        2.2.5 外来鱼类种类及分布
    2.3 讨论
        2.3.1 历史记录种此次未调查到原因分析
        2.3.2 鱼类生物多样性现状
        2.3.3 鱼类群落结构聚类分析
        2.3.4 不同江段鱼类繁殖类型
        2.3.5 防范外来鱼类入侵
        2.3.6 增殖放流对于补充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所起到的作用
    2.4 结论
第3章 嘉陵江中游7 种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及资源量
    3.1 研究方法
        3.1.1 调查方法
        3.1.2 数据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渔获物的总体情况
        3.2.2 嘉陵江7 种主要经济鱼类体长与体重的关系
        3.2.3 生长方程和种群参数
        3.2.4 生长特性与拐点年龄
        3.2.5 资源量估算
    3.3 讨论
        3.3.1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
        3.3.2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生长特性
        3.3.3 嘉陵江中游主要经济鱼类的资源开发现状
    3.4 结论
第4章 嘉陵江中游垂钓渔业现状调查
    4.1 研究方法
    4.2 结果
        4.2.1 垂钓人员的人口学特征
        4.2.2 垂钓人员的行为特征
        4.2.3 垂钓对象和日渔获量
        4.2.4 嘉陵江中游休闲垂钓人数和年垂钓量
    4.3 讨论
        4.3.1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对季节和天气的选择
        4.3.2 嘉陵江中游垂钓者的消费意愿分析
        4.3.3 对垂钓者的建议
        4.3.4 对休闲垂钓管理者的建议
    4.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Ⅰ 《渔民走访调查问卷》中各种鱼类出现频次
    附录 Ⅱ 嘉陵江中游鲤的资源量
    附录 Ⅲ 部分经济鱼类和外来鱼类采集照片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实践情况
致谢

(2)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多鳞鱚的研究进展
    1.2 维生素A、C、E的研究概况
        1.2.1 维生素A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2 维生素C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3 维生素E在水产动物中的研究进展
        1.2.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实验设计与饲料制作
        2.1.2 养殖管理
        2.1.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2.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2.2 实验结果
        2.2.1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
        2.2.2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2.2.3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2.4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2.5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肠道消化酶活的影响
        2.2.6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的需要量
    2.3 讨论
        2.3.1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A沉积的影响
        2.3.2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免疫指标的影响
        2.3.3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2.3.4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生化指标的影响
        2.3.5 饲料维生素A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肠道消化酶活性的影响
        2.3.6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A需要量
    2.4 小结
3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C需要量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设计与饲料的制作
        3.1.2 养殖管理
        3.1.3 样品采集和实验方法
        3.1.3.1 肝脏及肠道指标测定
        3.1.3.2 实时荧光定量反应(qRT-PCR)
        3.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3.2 结果
        3.2.1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C沉积的影响
        3.2.2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3.2.3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2.4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3.2.5 相关性分析和维生素C需要量评价
    3.3 讨论
        3.3.1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C沉积的影响
        3.3.2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3.3.3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3.3.4 饲料维生素C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基因表达的影响
        3.3.5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
    3.4 小结
4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设计与饲料的制作
        4.1.2 养殖管理
        4.1.3 样品采集和分析方法
        4.1.4 计算公式及统计分析方法
    4.2 结果
        4.2.1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及肝脏维生素E沉积的影响
        4.2.2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4.2.3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2.4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2.5 相关性分析和维生素E需要量评价
    4.3 讨论
        4.3.1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生长性能和肝脏维生素E沉积的影响
        4.3.2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免疫指标的影响
        4.3.3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4.3.4 饲料维生素E水平对多鳞鱚幼鱼肝脏和肠道Nrf2/keap1 信号通路及相关抗氧化酶基因表达的影响
        4.3.5 多鳞鱚幼鱼对维生素E的需要量
    4.4 小结
5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3)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脂质的分类
        1.1.1 油脂
        1.1.2 类脂
        1.1.2.1 磷脂
        1.1.2.2 糖脂
        1.1.2.3 胆固醇及其酯
    1.2 淡水鱼脂质的提取方法
        1.2.1 有机溶剂提取法
        1.2.2 超临界流体萃取
        1.2.3 其他方法
    1.3 淡水鱼脂质的分析检测方法
        1.3.1 层析法
        1.3.2 气相色谱法
        1.3.3 高效液相色谱法
    1.4 脂质对鱼糜凝胶品质影响的研究现状
    1.5 研究的意义及目的
    1.6 本课题研究内容
第二章 30种淡水鱼肌肉脂肪含量及脂肪酸组成分析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与试剂
        2.2.2 仪器与设备
        2.2.3 实验方法
        2.2.3.1 样品前处理
        2.2.3.2 脂肪的提取
        2.2.3.3 脂肪酸的甲酯化
        2.2.3.4 脂肪酸的GC-MS分析
        2.2.4 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30 种淡水鱼粗脂肪的含量
        2.3.2 30 种淡水鱼脂肪酸组成
        2.3.2.1 饱和脂肪酸
        2.3.2.2 不饱和脂肪酸
        2.3.2.3 EPA和DHA总相对含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淡水鱼磷脂检测方法的研究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与试剂
        3.2.2 仪器与设备
        3.2.3 实验方法
        3.2.3.1 样品前处理
        3.2.3.2 脂肪的提取
        3.2.3.3 样品制备
        3.2.3.4 色谱分析条件
        3.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3.2.4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色谱条件优化选择
        3.3.1.1 色谱柱的选择
        3.3.1.2 检测器的选择
        3.3.1.3 流动相的选择
        3.3.1.4 柱温的选择
        3.3.1.5 蒸发光温度的选择
        3.3.2 标准曲线及线性范围
        3.3.3 方法的精密度
        3.3.4 回收率
        3.3.5 翘嘴红鲌磷脂组成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30种淡水鱼磷脂的含量测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与试剂
        4.2.2 仪器与设备
        4.2.3 实验方法
        4.2.3.1 样品前处理
        4.2.3.2 脂肪的提取
        4.2.3.3 样品制备
        4.2.3.4 色谱分析条件
        4.2.3.5 标准曲线的绘制
        4.2.4 数据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磷脂标准品的标准曲线
        4.3.2 淡水鱼肌肉磷脂组成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不同种类淡水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研究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材料与试剂
        5.2.2 仪器与设备
        5.2.3 实验方法
        5.2.3.1 鱼糜凝胶制作工艺流程
        5.2.3.2 鱼糜凝胶制作要点
        5.2.3.3 鱼糜凝胶质构的测定
        5.2.3.4 凝胶强度的测定
        5.2.3.5 鱼糜凝胶白度的测定
        5.2.3.6 鱼糜凝胶持水性的测定
        5.2.3.7 鱼糜凝胶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的测定
        5.2.4 数据处理
    5.3 结果与分析
        5.3.1 不同种类鱼糜的质构
        5.3.2 不同种类鱼糜的凝胶强度
        5.3.3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白度
        5.3.4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持水性
        5.3.5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及磷脂组成
        5.3.5.1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脂肪含量
        5.3.5.2 不同种类鱼糜凝胶的磷脂组成
        5.3.6 鱼糜品质特性与磷脂的相关性分析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不同种类淡水鱼肌肉磷脂的HPLC-ELSD图谱
附录2 不同种类淡水鱼糜凝胶磷脂的HPLC-ELSD图谱
致谢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论文成果

(4)鲈亚目养殖鱼类的系统进化及宝石鲈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鲈亚目重要淡水养殖鱼类进化关系
    2.线粒体基因的分子进化中的应用
    3.线粒体基因在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4.微卫星标记在水产生物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中的应用
    5.线粒体基因与微卫星分子标记联合分析在水产生物种群遗传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6.研究意义
第一章 宝石鲈与其它鲈亚目主要淡水养殖鱼类的进化关系分析
    第1节 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的获得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实验仪器
        1.3 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扩增引物的设计与合成
        1.4 DNA的提取与检测
        1.5 PCR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
        1.6 扩增产物的检测与测序
        1.7 线粒体基因组的拼接、注释
        2 结果
        2.1 PCR引物的设计
        2.2 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概况
        2.3 淡水黑鲷线粒体编码蛋白基因
        2.4 淡水黑鲷线粒体基因组编码的RNA
        2.5 淡水黑鲷线粒体控制区
        3 讨论
        3.1 基因组概况
        3.2 蛋白编码基因
        3.3 tRNA
    第2节 宝石鲈与鲈亚目主要养殖鱼类的分子进化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分析用软件
        1.3 实验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淡水黑鲷等5种鯻科鱼类系统进化关系分析
        3.2 太阳鱼科中2种大口黑鲈亚种的分类地位分析
        3.3 鮨科鳜属与花鲈属的分类地位分析
第二章 宝石鲈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研究
    第1节 宝石鲈4个养殖群体的线粒体控制区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主要仪器
        1.3 实验方法
        1.3.1 DNA的提取与检测
        1.3.2 线粒体D-loop序列的引物设计与合成
        1.3.3 线粒体D-loop序列的扩增与测序
        1.3.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宝石鲈mtDNAD-loop序列分析
        2.2 D-loop序列的单倍型情况
        2.3 D-loop序列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3 讨论
        3.1 4个宝石鲈群体根据线粒体D-loop序列的多样性参数
        3.2 基于D-loop序列宝石鲈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第2节 基于11个微卫星位点对宝石鲈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基因组DNA的提取
        1.2.2 微卫星引物的筛选与合成
        1.2.3 SSR的扩增及基因分型
        1.2.4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宝石鲈11个微卫星位点的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
        2.2 宝石鲈4个群体基于11个微卫星位点的主要遗传多样性参数
        2.3 基于11个微卫星位点宝石鲈4个养殖群体的遗传分化水平
        3 讨论
        3.1 基于11个微卫星位点宝石鲈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
        3.2 两种分子标记在遗传多样性及遗传分化分析中的差异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研究生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学术交流
致谢

(5)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现状与生物资源保护(论文提纲范文)

一、传入时间分析
二、传入方式分析
三、国内分布情况
四、潜在传入风险的物种
五、典型案例

(6)黑莓鲈的含肉率及营养价值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2 试验方法
        1.2.1 含肉率的测定
        1.2.2肌肉营养成分测定
    1.3 营养价值评价
2 结果与分析
    2.1 含肉率及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2.2 肌肉氨基酸的组成与品质评价
        2.2.1 氨基酸的组成
        2.2.2 营养品质评价
        2.2.3 鲜味氨基酸
    2.3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3 讨论与结论
    3.1 黑莓鲈含肉率和肌肉常规营养成分
    3.2 肌肉氨基酸的组成与品质评价
    3.3 肌肉中脂肪酸的组成

(7)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幼鱼耗氧率及缺氧导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中华胭脂鱼研究现状介绍
        1.1.1 中华胭脂鱼简介
        1.1.2 中华胭脂鱼胚胎至仔鱼发育的研究现状
        1.1.3 鱼类耗氧率及窒息点测定的研究现状
        1.1.4 鱼类因缺氧死亡的组织病理学研究现状
    1.2 选题目的和意义
    1.3 本研究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中华胭脂鱼胚胎-仔鱼发育的观察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活体胚胎观察部分
        2.1.2 组织切片观察部分
    2.2 试验结果
        2.2.1 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时间统计
        2.2.2 有效积温
        2.2.3 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观察
        2.2.4 中华胭脂鱼胚后发育(即器官的发生)观察
    2.3 讨论
        2.3.1 发育时间
        2.3.2 有效积温
        2.3.3 受精率及孵化率
        2.3.4 胚胎发育形态及过程
        2.3.5 胚后发育形态及过程
        2.3.6 试验中的一些注意事项及体会
    2.4 结论
第三章 中华胭脂鱼幼鱼不同温度下耗氧率及窒息点的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用水
        3.1.3 研究方法
        3.1.4 数据统计
        3.1.5 试验仪器及试剂
    3.2 试验结果
        3.2.1 中华胭脂鱼幼鱼的耗氧率
        3.2.2 中华胭脂鱼3月龄幼鱼的窒息点
    3.3 讨论
        3.3.1 中华胭脂鱼3月龄幼鱼的耗氧率
        3.3.2 中华胭脂鱼3月龄幼鱼的窒息点
    3.4 结论
第四章 缺氧死亡中华胭脂鱼幼鱼的病理观察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试验器材及试剂配制
        4.1.2 试验材料与试验方法
    4.2 试验结果
        4.3.1 鱼体外部观察
        4.3.2 组织病理学观察
    4.3 讨论
    4.4 结论
第五章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8)改良鲫的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鲫简介
2 鱼种来源
3 改良鲫的具体养殖过程
    3.1 养殖场地的环境
    3.2 池塘条件
    3.3 放养前准备
        3.3.1 清塘
        3.3.2 池塘整修与注水
        3.3.3施基肥
    3.4 人工繁育
        3.4.1 亲鱼的培育
        3.4.2 亲鱼的选择
        3.4.3 产卵池与鱼巢的准备
        3.4.4 亲鱼的催产
        3.4.5 产卵与孵化
        3.4.6 鱼苗的培育
        3.4.7 鱼种培育
    3.5 鱼种放养
        3.5.1 放养时间
        3.5.2 鱼种消毒
    3.6 饲养管理
        3.6.1 投饵按照”四定原则”进行投喂, 观察天气、水色、水温、鱼活动及摄食情况, 酌情增减。
        3.6.2 投喂量与方法
        3.6.3 水质调节
        3.6.4 日常管理
4 病害防治

(9)鲤鲫杂交和鲤鱼雌核发育子代的同工酶及DNA的遗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鲤鲫杂交和鲤鱼雌核发育的研究现状及本研究目的意义
    1.1. 鲤鱼、鲫鱼育种的研究现状
        1.1.1 鲤鱼育种的研究现状
        1.1.2 鲫鱼育种的研究现状
    1.2 鲤鲫杂交育种
        1.2.1 鱼类杂交育种的研究进展
        1.2.2 鲤鲫杂交育种产生多倍体子代的研究进展
    1.3 鱼类的雌核发育
        1.3.1 鱼类的天然雌核发育
        1.3.2 鱼类的人工雌核发育
        1.3.3 鱼类人工雌核发育的应用
        1.3.4 鲤鱼人工雌核发育的研究现状
    1.4 遗传标记在鱼类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1.4.1 形态标记
        1.4.2 细胞学标记
        1.4.3 蛋白质水平的遗传标记
        1.4.4 分子标记
    1.5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鲤鲫杂交子代的同工酶分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
        2.1.2 方法
        2.1.2.1 红细胞长径的测量
        2.1.2.2 mt DNA D-loop区段的RFLP分析
        2.1.2.3 鲤鲫杂交子代的同工酶分析
    2.2 结果
        2.2.1 红细胞大小
        2.2.2 mtDNA D-loop区段的PCR扩增
        2.2.3 mtDNA D-loop区段的单酶酶切结果
        2.2.4 同工酶结果分析
        2.2.5 GPI同工酶图谱分析
    2.3 讨论
第三章 鲤鱼雌核发育的诱导及其鉴别
    3.1 雌核发育的诱导
        3.1.1 材料与方法
        3.1.2 结果
        3.1.3 讨论
    3.2 应用微卫星进行鲤鱼雌核发育子代的鉴别
        3.2.1 材料与方法
        3.2.2 结果
        3.2.3 讨论
    3.3 应用RAPD技术进行津新鲤雌核发育子代的鉴别
        3.3.1 材料与方法
        3.3.2 结果
        3.3.3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1:表格索引
附录2:图索引

(10)基于线粒体序列分析长江刀鲚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及鳀科亚口鱼科的系统进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鳀科和刀鲚的生物学特性及研究进展
        1.1 鳀科的生物学特性
        1.2 刀鲚的生物学特性
        1.3 国内对于刀鲚的研究进展
    2 胭脂鱼研究概述
    3 鱼类线粒体DNA结构特点和在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3.1 鱼类线粒体DNA的分子结构
        3.2 鱼类线粒体DNA的结构和遗传特点
        3.3 mtDNA在鱼类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鳀科鱼类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结构特征及系统发育信息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mtDNA全基因组序列的获取
        1.2 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碱基含量分析
        1.3 自然选择检验
        1.4 基因组不同区域对鳀科系统进化分析的适用性
    2 结果
        2.1 线粒体基因组的基本特征
        2.2 选择检验
        2.3 线粒体基因组不同区域对鳀科系统进化分析的适用性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长江口五个刀鲚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本采集
        1.2 刀鲚总DNA的提取
        1.3 线粒体D-loop区序列PCR扩增及测序
        1.4 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刀鲚总DNA提取结果
        2.2 序列特征分析
        2.3 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2.4 种群历史动态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胭脂鱼细胞色素b基因序列测定及亚口鱼科系统进化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胭脂鱼样本的采集和总DNA的提取
        1.2 胭脂鱼cytb基因的PCR扩增和测序
        1.3 胭脂鱼序列分析及亚口鱼的分子系统学分析
        1.4 亚口鱼分歧时间的估算和自然选择的检验
    2 结果与讨论
        2.1 胭脂鱼线粒体Cytb基因的序列特征分析
        2.2 种间差异及系统发育分析
        2.3 分歧时间
        2.4 自然选择的检验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附录
硕士期间参与的课题项目、已发表或投稿的论文及参加的学习培训
致谢

四、美国大口胭脂鱼生物学及繁殖养殖技术(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嘉陵江中游鱼类资源与垂钓渔业现状研究[D]. 刘玥. 西南大学, 2021(01)
  • [2]多鳞鱚(Sillago sihama)幼鱼对维生素A、维生素C、维生素E需要量的研究[D]. 黄钦成. 广东海洋大学, 2019(02)
  • [3]我国主要淡水鱼品种脂质特征分析及其鱼肉凝胶性能研究[D]. 韩迎雪.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2)
  • [4]鲈亚目养殖鱼类的系统进化及宝石鲈群体遗传多样性研究[D]. 赵立祥. 上海海洋大学, 2018(06)
  • [5]中国外来入侵动物现状与生物资源保护[A]. 吕继洲,吴绍强,袁向芬,林祥梅. 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2017年全国生物技术大会论文集, 2017
  • [6]黑莓鲈的含肉率及营养价值评价[J]. 钟全福. 福建农业学报, 2016(10)
  • [7]中华胭脂鱼胚胎发育、幼鱼耗氧率及缺氧导致组织病理学的研究[D]. 金华. 天津农学院, 2016(07)
  • [8]改良鲫的池塘高效健康养殖技术[J]. 冼昶华,周爱国,陈金涛,吕子君,谢少林,邹记兴. 河北渔业, 2014(11)
  • [9]鲤鲫杂交和鲤鱼雌核发育子代的同工酶及DNA的遗传分析[D]. 鲍迪. 天津师范大学, 2012(10)
  • [10]基于线粒体序列分析长江刀鲚胭脂鱼的遗传结构及鳀科亚口鱼科的系统进化[D]. 张丽丽. 南京农业大学, 2011(01)

标签:;  ;  ;  ;  ;  

美国大口胭脂红生物学与育种技术(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