蓄冰槽内传热研究

蓄冰槽内传热研究

一、Study of Heat Transfer in Ice-storage Tank(论文文献综述)

张元明[1](2021)在《蓄冰盘管蓄冰融冰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电力消耗飞速增长,电网高峰时段供电不足,峰谷供电不平衡现象严重,特别是夏季空调系统的使用不仅消耗大量电力,而且其负荷高峰期与城市电网用电高峰时段相符,加剧了电网高峰时段供电不足的矛盾。外融冰空调系统具有“移峰填谷”的负荷调节能力能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外融冰系统因其融冰速度快、出水温度低、取冷过程稳定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各种实际工程中,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实验测试相结合的方法研究盘管式外融冰蓄冰槽的蓄冰和外融冰过程。首先利用外融冰实验系统进行蓄冰与外融冰过程实验测试,研究了两种实验过程中蓄冰槽内水平和垂直流场的温度分布和管外冰量的变化。结果显示,槽内垂直流场中存在温度分层现象且因受到自然对流影响,水会产生温度翻转现象,蓄冰时,槽内蓄冰量的增速随冰层的增厚逐渐减小,外融冰时,在融冰初期融冰量保持着较高的增速,直到融冰末期才有所放缓。为了探究盘管材质对蓄冰性能的影响,以及蓄冰和外融冰过程中管外冰层的分布变化特点,本文建立了水平单管和多根蛇形盘管的简化模型,采用CFD软件进行三维瞬态模拟计算。不同材质单管的蓄冰模拟结果表明,导热系数在一定范围内小幅度的增加,盘管蓄冰效果就可得到显着改善,相比而言,导热系数过大对盘管蓄冰的促进作用并不明显。另外,多根蛇形盘管的蓄冰与外融冰模拟结果表明,蓄冰时,相邻盘管间及盘管弯头处的冰层增长速度较快;外融冰时,管外的剩余冰层呈不规则圆环状分布,靠近取冷水进口区域附近的冰层率先被完全融化裸露出光管。针对盘管蓄冰、外融冰时的冰层分布情况,本文提出了切换载冷剂、取冷水流向的优化措施并进行模拟对比研究,模拟结果表明,2m长的水平直管变换载冷剂流向后蓄冰效率提升了3.8%,变换取冷水流向后融冰效率提升了5.9%,该措施对外融冰性能的提升效果更好。外融冰蓄冰槽内的布水器可保证融冰时槽内水流分布的均匀性,对融冰效率有重要影响。为研究侧立式布水器正向出流、反向出流两种形式的布水均匀性,本文将布水器出流结构模型简化后进行模拟计算,并引入速度偏差系数作为均匀性评价指标,结果显示两者的速度偏差系数相差32.28%,说明反向出流布水器的布水均匀性更好。

潘安东[2](2020)在《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空调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也促使夏天空调制冷负荷用电占整个城市用电的比例不断上升,加剧了电网负荷压力。冰蓄冷空调是一种能够对电力负荷进行移峰填谷的技术,不仅可以有效降低用户电费支出,还可以减轻夏季城市电网负荷压力,是电力调峰的重要手段。对冰蓄冷空调技术的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优化蓄冷系统性能,更高效地消减电负荷高峰,解决电力市场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本文主要针对内融冰式蛇形盘管装置的蓄冰、融冰性能进行实验研究。根据冰蓄冷运行设备和自控系统相关数据参数,对影响系统蓄冰、融冰性能的诸多因素进行实验探究及理论分析。实验研究通过焓差分析,得出室外空气湿度对系统夜间蓄冰效率影响较大。根据夏季设备运行数据记录对比,得出当冰槽冰量低于15%时,蓄冷系统释冷率显着下降。对蓄冷系统蓄冰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对冰槽的换热规律进行描述。同时对冰槽盘管内乙二醇的受迫对流过程进行传热分析,得出影响蓄冷系统融冰后期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是自然对流换热系数随着努谢尔特数的数量级增长不断加大。通过引入?的概念,从?损失的角度对提升蓄冷系统性能进行分析。对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进行?损失计算,得出压缩机的?损失最大,?损失率达到49.03%,冷凝器的?损失率为28.23%。从设备运行维护的角度,对蓄冷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部分故障进行汇总,重点对清洗冷凝器水垢后的蓄冰效率进行对比记录,得出每年清洗冷凝器水垢后可提升蓄冷系统约5%的蓄冰能力。最后,根据冰蓄冷空调系统多年的实际运行效果,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对系统设计阶段与实际运行阶段的经济性进行对比分析,得出在北京市节能设备补贴和合理的峰谷电相关政策等因素的影响下,北京地区采用冰蓄冷技术具有良好的经济性,同时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

梁烁[3](2019)在《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蓄冷空调技术,具有对国家电网“移峰填谷”的重大作用,且有着良好的经济效益。但由于蓄冷空调系统初投资高,系统相对复杂,后期管理难度大,大型商业建筑是否应当采用蓄冷空调系统,如何针对项目情况,合理的进行经济技术可研分析,如何抓住设计、管理及运行环节的要点及关键,避免出现系统运行问题,就成了我们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将蓄冷空调系统的经济评价与设计流程为研究课题,首先,介绍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在国内外的应用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述了蓄冷空调技术的基本原理,对常见的各类蓄冷形式,如盘管冰蓄冷技术、封装冰蓄冷技术、水蓄冷技术进行讨论和比较。其次,本文分析了蓄冷空调系统的评价体系类型与方法。主要分为能效指标、经济指标与规模指标三大类。其中经济指标判断方法又分为静态分析法与动态分析法。再次,本文对蓄冷空调系统的设计流程与全过程目标管理进行了论述。从负荷计算、方案设计、设备选型到运行过程的目标管理均进行了探讨。以此对实际项目应用中前期设计作为参考。最后,本文以山东临沂万象汇商业建筑为实例,对其做了全面的经济分析与电力分析。对项目做两种不同的空调系统方案,一为传统空调系统,二为冰蓄冷空调系统。结合临沂地区峰谷电价政策,从系统的初投资费用、以一年为单位的周期运行费用、以15年为单位的系统全生命周期动态费用等方面对此项目的两种方案进行分析,最后得出静态经济指标、动态经济指标、电力指标三方面的对比结果。

郭靓[4](2019)在《方舱热控与气流组织研究》文中认为方舱为野外作业人员提供庇护所,扩展方舱可增大舱内人员的工作区域,提高人员的生活质量。扩展方舱的刚性围护结构要求有机械性能好、轻质和隔热性能佳等特点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适应应用环境,而其环控系统则为室内值守人员提供温湿度和空气品质保障,使人员在较为舒适的环境下生活和工作。方舱热控对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此,我们提出以一种轻质的、结合先进隔热材料和传统隔热材料、隔热性能良好且应用成本低的复合结构隔热材料作为方舱的围护结构。以传统隔热材料——聚氨酯(polyurethane,PU)泡沫为基材、以先进隔热材料——真空隔热板(Vacuum Insulation Panel,VIP)或气凝胶为芯材,设计了包覆式的复合结构隔热材料。通过仿真模拟、热阻理论模型和实验测量的方法,对复合结构隔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进行了研究,分析了芯材的几何参数和导热系数对复合结构隔热材料有效导热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复合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随芯材导热系数的增大而增大,随芯材尺寸的增大而减小;其面密度随着芯材尺寸的增大而增大。通过稳态法测量得到了 PU泡沫板、VIP和复合结构隔热材料的有效导热系数,通过分析确认VIP导热系数的测量偏差是由样品周围的热桥效应导致的。将复合结构隔热材料应用于方舱的围护结构,并通过仿真模拟确定了芯材类型和方舱骨架对方舱隔热效果的影响。相比于无芯材的纯PU围护结构,以VIP或气凝胶为芯材的复合材料围护结构可使方舱热损分别降低44.5%或22.7%;对于以VIP为芯材的复合材料围护结构而言,当方舱内骨架占内部壁面面积的6%时,通过骨架的热损约占方舱热损的50%,体现了方舱骨架的热桥效应。为给方舱提供足够的冷功率,使内部空气达到合适的温度,需利用冰蓄冷空调系统对其进行空气调节。冰蓄冷系统的取冷功率制约着空气调节的效果。我们提出并设计了一套以冰为蓄冷介质、以乙二醇水溶液为载冷剂的紧凑式、可拓展的盘管板式相变取冷系统。为评估该系统的取冷效果,建立了换热单元取冷过程的仿真模型,搭建蓄冰融冰实验平台验证了仿真模型的可靠性。类比于平板集热器,讨论了管板单元结构参数对取冷功率的影响和优化思路,确定在对换热单元进行设计时,需根据取冷时长和功率的需求综合考虑管板单元的宽度和板间距。讨论了盘管板式换热单元的布置及载冷剂入口工况对系统取冷效果的影响,发现过小的单元板间距会削弱取冷过程后半部分的功率,明确了影响取冷功率的主要载冷剂工况为其入口温度而非管内载冷剂流率。载冷剂入口工况为20℃和0.3 m3/h的情况下,当板间距为20 mm时,单个盘管板式换热单元在1200 s内的取冷功率密度最小为2.69 kW/m2,其均值约4.10 kW/m2;在前7200 s内,取冷功率密度最小为0.22 kW/m2,其均值为1.49 kW/m2。当板间距为40 mm时,取冷7200 s后,载冷剂的出口温度仍处于17.5℃左右。多用途的车载扩展方舱为人员提供就餐和就寝的场所,其环控系统可为室内人员提供温湿度和空气品质保障,提升人员的舒适度。我们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和热求解技术,对用于人员就餐和就寝的扩展方舱内的气流组织进行了建模。对核心舱顶部的送风道进行了结构设计,并通过在进风道内设置弧形引流板的方法优化了各进风口空气质量流率及方向的均匀性。计算了人员就餐状态下核心舱内的稳态气流组织分布,确认核心舱内的温度差异受到顶部送风和人体散热的综合影响。计算了人员就寝状态下核心舱和左右扩展舱内的稳态气流组织分布,并通过在核心舱壁面设置通风道的方式改进了就寝状态方舱内的气流组织,使之接近舒适指标。瞬态计算的结果表明,由于送风体积流率为3500m3/h的条件过于强劲,严苛的外界环境对舱内的空气温度几乎没有影响,方舱内的基本温度分布特征在计算的前15 min已经成型。

张全壹[5](2019)在《基于数据驱动的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节能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冰蓄冷技术对电网具有“调峰填谷”的作用,且在经济性方面优于常规制冷技术,在空调及冷藏等系统应用广泛。目前冰蓄冷空调运行存在历史经验主导控制的不足,故系统的运行优化理论研究至关重要。本研究基于数据驱动理念,首先根据客流历史数据,分析客流预测模型参数;结合客流预测值等数据开展公共区冷负荷模拟研究。针对系统运行目标和工程约束,采用多目标优化算法,优化得出冰蓄冷逐时控制方案。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针对非换乘站及工作日的地铁站短时历史客流数据特征,基于数据驱动的辨识方法,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差分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ARIMA)、支持向量机(SVM)及组合(ARIMA-SVM)的预测模型参数,建立客流预测模型。对模型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了各客流预测模型的应用范围和适用场景。其次,基于公共区热负荷物理模型,采用参数计算方法对热负荷影响因素开展定性、定量分析,计算出地铁站公共区热负荷及空调系统逐时冷负荷需求,结合目标地铁站冰蓄冷空调系统工艺,分析了系统能源、功率、经济、环境模型。最后,针对空调冷负荷需求,基于数据驱动的控制方法,结合系统目标及工程约束,采用多目标差分蝙蝠算法(DEBA),实现冰蓄冷空调系统逐时运行方式的优化。仿真结果表明,费用最优解可为用户节省8%的运行费用,减少20.9%的能源损耗,能源损失率最优解可为用户节省2.5%的运行费用,减少33.2%的能源损耗。

张鲁燕,郝学军,宋孝春,杨华[6](2018)在《冰球式蓄冷系统蓄冰槽蓄冷过程的动态模拟》文中研究指明建立了蓄冰槽系统的流动和传热模型,针对蓄冰槽中载冷剂的流动方向、载冷剂进口位置对蓄冷过程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进口流速越大,努塞尔数Nu越大,载冷剂与冰球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越大,出口温度越快达到稳定状态;设计蓄冰槽时,采用载冷剂下进上出的流动方式比上进下出的对流换热系数大,更有利于换热,载冷剂流速为3m/s时2种方式对流换热系数相差0.71%,为5m/s时相差0.99%,随着载冷剂流速增大,下进上出的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

张鲁燕[7](2018)在《冰球式蓄冷系统相变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优化》文中指出冰蓄冷空调利用夜间制冷、白天释冷,以达到削峰填谷、减小制冷机组设备容量以及平衡电网压力等效果。本文利用Fluent数值模拟软件,建立了单个冰球和蓄冰槽系统的流动和传热模型,加载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湍流模型,考虑到了单个冰球相变过程中相变材料密度随温度的变化,针对蓄冰槽中载冷剂的流动方向、载冷剂进口位置对蓄冷过程影响进行了研究。做了以下工作:研究了单个冰球凝固、融化过程的一般规律,对冰球内部温度以及固液相界面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半径、载冷剂入口温度对蓄冷、释冷过程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蓄冰球半径越大,相变进行的时间越长,但是选择蓄冰球时的球径不宜过大,以控制蓄冷时间;载冷剂与冰球间的传热温差越大,越有利于相变换热的进行,相变时间也相应缩短;考虑固液相密度差的情况下与不考虑固液相密度差相比,由于自然对流的作用,相变时间差要短,模拟结果更接近实际情况。模拟了蓄冰槽的蓄冷过程,研究对流状态下蓄冷槽的换热情况,不同载冷剂流速、出入口位置对蓄冰特性的影响,对蓄冰槽装置结构进行了优化。模拟结果表明:载冷剂流速越大,蓄冰槽内对流现象越明显,固液界面移动得越快,蓄冷时间越短,越有利于换热;载冷剂从入口流入蓄冰槽后首先会有一段层流阶段,在冲击冰球的时候进入紊流阶段,并会伴随着产生局部的回流和涡旋,越接近槽体内部,载冷剂速度矢量变化越强烈,进而加快与冰球间的换热,因此可以在球壳中设计出褶皱、沟壑、凸起、下凹等形状的纹路,增加流体的扰动;入口流速越大,努谢尔特数越大,载冷剂与冰球间的对流换热系数越大,同时也会增大阻力系数,因此不可过分地增大入口流速;载冷剂入口流速越大,出口温度越快到达稳定状态;采用载冷剂从底部流入顶部流出的流动方式比从顶部流入底部流出的对流换热系数大,更有利于换热,并且随着载冷剂流速的增大这种优势体现得更加明显。进而对冰球和蓄冰槽装置结构进行了优化,能够实现能量的最大程度的利用,能对节能减排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赵思越[8](2018)在《基于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的蓄冰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不断提高和传统化石燃料煤和石油对环境造成的巨大危害,天然气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天然气汽车在中国发展迅速。L-CNG加气站是天然气加气站的一种形式,在L-CNG加气站内,LNG气化会释放出冷量,在常规L-CNG加气站中,这部分冷量多被直接排放,造成能源的浪费。通过设计基于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的冰蓄冷系统,可以很好的解决加气站冷量不连续的问题,将LNG气化的这部分冷量回收并加以利用。本文以此为研究背景,通过模拟和实验的研究,对比此系统与常规冰蓄冷系统的不同,探寻在此系统中影响结冰的主要因素,同时系统的改进提出建议。首先,文章通过文献调研,选择了合适形式的蓄冰槽和载冷剂,提出了基于能量平衡方程和有限元分析法的结冰厚度计算方法。接下来,文章利用Fluent软件中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建立了长为1m的套管模型,通过ICEM软件划分网格,进行结冰的软件模拟,在模拟中发现乙二醇溶液进口温度对结冰的影响较大,乙二醇溶液流速和水的初始温度的变化对结冰影响较小。同时,本文还设计了一套实验系统进行结冰的模拟,在实验中,为了清晰的看到套管内结冰的现象,主要实验段采用双层有机玻璃管套管的形式,既保证了实验的可视化,又防止了冷量的散失。在实验中,本文发现重力对蓄冰槽内水的冻结具有重要的影响。内管下侧结冰比上侧结冰厚。文章对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基本吻合,但软件模拟在结冰界面分析上仍然存在一定误差。最后,文章对结果进行总结,提出了适合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系统冰蓄冷空调的运行工况和设计建议。

董兴杰[9](2016)在《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测试与系统性能仿真》文中研究指明热响应测试是地源热泵设计的基础,传统热响应测试需要稳定的输入功率,输入功率微小的波动即会造成测试结果较大的误差。另外,传统热响应测试只能得到土壤的导热系数而不能直接得出地源热泵设计所必须的埋管井热阻与土壤热容。本文提出了变工况的热响应传热模型,并采用现场测试数据对模型进行了实验验证。热响应测试过程中,加热功率可以调节为任意值,而且不受中途停电等外界因素的干扰。通过数值计算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土壤导热系数,并且,通过热响应实验数据直接获得埋管井热阻与土壤热容。对于存在多个埋管井的地源热泵系统,采用单井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际不符,如果要建立三维井群计算模型,其工作量特别巨大,并且调整井的布局、井间距以及增减井数都必须重新建立边界条件。本文提出了有限无边界模型,首先假定井群中每口井都是中心井,使得地埋管井群的边界条件变得简单,当设计调整时,只需改变井间距、井数等参数即可重新对地源热泵系统进行仿真。由于该模型只有在井数无穷大时成立,因此本文提出采用井群系数来修正该模型,以减小计算误差,当井数为1时,井群系数为0;当井数无穷大时,井群系数为1;当井数为某一具体数值时,井群系数通过计算获取。实验表明,仿真结果与测试结果吻合度较高。地源热泵系统在绝大多数地区都存在地下换热系统冬夏不平衡问题。在中国长江流域,夏季地下排热量约为冬季取热量的3倍以上,单独的地源热泵系统会造成地埋管换热系统不可持续运行。在仿真运行时,本文采用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系统,冰蓄冷系统制冷机冷凝热通过冷却塔排出,通过地源热泵与冰蓄冷系统的协调配合运行,一方面可以解决地下冬夏平衡问题,另一方面利用峰谷电价差节省空调使用费用。根据系统仿真的需要,本文建立了冰蓄冷制冰过程的仿真模型。仿真模型将制冰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显热降温、消除过冷和潜热蓄冷阶段。在每个阶段都建立了相应的传热模型。通过实验数据与仿真结果的对比,验证了制冰模型计算结果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在夏季,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系统可以实现地源热泵、双工况制冷机和蓄冰装置三者的单独供冷,也可以任意二者联合供冷或三者同时供冷。如何使三者在协同供冷的情况下,既满足空调负荷,又兼顾地源热泵冬夏平衡问题和使系统运行费用最低,本文建立了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在负荷预测方面,建立了模糊识别模型,使得预测更加准确和稳定,优化控制模型采用了分步寻优的计算方法。该软件应用到了一个实际项目中,并得到了验证。最后,本文将热响应测试、地源热泵井群模型、冰蓄冷模型、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集成到了一个设计仿真软件中,软件可以根据全年动态负荷,对地源热泵结合冰蓄冷系统进行设备选型以及仿真运行。

许颖[10](2015)在《冰片滑落式动态冰蓄冷系统的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城市电力负荷剧增,冰蓄冷技术因具备削峰填谷的能力而受到广泛重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目前冰蓄冷空调的制冰方式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静态制冰方式和动态制冰方式。静态制冰方式的研究和应用都相对较早技术也较为成熟,但其蒸发温度低,导致系统COP较低,对动态制冰方式的研究起步较晚,但由于其具有机组效率高、融冰速度快、融冰性能稳定等优势,在近些年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冰片滑落式系统是动态蓄冰系统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采用直接蒸发方式蓄冰,当冰层厚度达到设定值以后就从蒸发板上脱落,大大降低了传热热阻,从而使机组的蒸发温度得以提高,机组效率增大。本文针对冰片滑落式动态冰蓄冷系统,从制冰性能、系统?效率及脱冰对系统的影响几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将其与常规空调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对比,得出冰片滑落式系统的静态回收期。首先,本文介绍了冰片滑落式动态冰蓄冷系统的工作原理,对其蓄冰、融冰特性及主要性能特点进行了分析,并与静态蓄冰系统进行了对比。采用数值分析的方法,对冰片滑落式系统的制冰过程进行了模拟,得到冰层厚度随入口水温和蒸发温度的变化规律,冰层厚度、蓄冷量和制冰周期随时间的变化情况等,并对不同入口水温下的冰层厚度进行了实际测试,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可靠性。其次,对动态冰蓄冷系统和静态冰蓄冷系统的制冷循环过程进行了分析,采用能量系统?分析的方法,计算出了两系统的?效率及各个部件内的?损失分布情况,对计算结果进行了详细对比并分析了造成两系统?效率差异的主要原因,同时提出了降低?损失的措施。此外,还建立了包括热气脱冰过程在内的冰片滑落式系统实际制冷循环的?损失计算模型,并利用该模型计算出给定变量值下的?损失情况,与不考虑脱冰时的?损失进行了对比,进而分析热气脱冰环节对冰片滑落式系统的影响。最后对深圳华南城5号电子交易中心的冰片滑落式动态冰蓄冷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对不同负荷率相应运行策略下的冷源能效进行了评价,从系统初投资、供冷季耗电量及运行费用几个方面对冰片滑落式系统和常规空调系统进行了对比。最后采用静态经济性评价方法,计算出了冰片滑落式系统的静态投资回收年限。

二、Study of Heat Transfer in Ice-storage Tank(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tudy of Heat Transfer in Ice-storage Tank(论文提纲范文)

(1)蓄冰盘管蓄冰融冰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冰蓄冷技术简述
    1.3 盘管式外融冰系统
        1.3.1 盘管蓄冰过程研究现状
        1.3.2 盘管外融冰过程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内容、技术路线及创新点
        1.4.1 研究目的和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1.4.3 创新点
第2章 外融冰系统蓄冰与融冰实验
    2.1 外融冰实验系统介绍
        2.1.1 实验系统构成
        2.1.2 实验设备介绍
    2.2 实验方案
        2.2.1 实验测试参数及仪器
        2.2.2 温度测点布置
        2.2.3 实验测试流程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蓄冰实验结果
        2.3.2 外融冰实验结果
    2.4 实验误差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几何和理论模型的建立
    3.1 相变过程传热分析
    3.2 相变问题求解方法
        3.2.1 显热容法模型
        3.2.2 焓法模型
    3.3 几何模型与数学模型建立
        3.3.1 几何模型
        3.3.2 数学模型
        3.3.3 蓄冰过程计算模型
        3.3.4 外融冰过程计算模型
第4章 不同管材盘管蓄冰性能对比
    4.1 盘管管材介绍
    4.2 数值模拟计算流程
        4.2.1 盘管几何模型建立和网格划分
        4.2.2 计算模型选择与模拟条件设置
        4.2.3 求解器的选择和收敛条件设置
        4.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4.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4.3.1 温度场分析
        4.3.2 液相率分析
        4.3.3 三种管材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蛇形盘管蓄冰与外融冰数值模拟
    5.1 几何模型的建立
    5.2 模拟计算的选择与设置
        5.2.1 计算模型的选择
        5.2.2 物性参数的设置
        5.2.3 边界、初始条件的设置
        5.2.4 收敛标准设置
        5.2.5 网格无关性验证
    5.3 数值模拟结果与分析
        5.3.1 蓄冰过程模拟结果
        5.3.2 外融冰过程模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变换介质流向对蓄冰和外融冰性能的影响
    6.1 系统管路的切换
    6.2 几何模型的建立
    6.3 模拟计算的选择与设置
        6.3.1 计算模型选择和模拟条件设置
        6.3.2 网格无关性验证
    6.4 盘管蓄冰过程模拟结果与分析
        6.4.1 载冷剂单向流动的管外蓄冰模拟结果
        6.4.2 载冷剂变换流向的管外蓄冰模拟结果
        6.4.3 两种蓄冰过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6.5 盘管外融冰过程模拟结果与分析
        6.5.1 取冷水单向流动的管外融冰模拟结果
        6.5.2 取冷水变换流向的管外融冰模拟结果
        6.5.3 两种外融冰过程模拟结果的对比分析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蓄冰槽布水器布水均匀性研究
    7.1 几何模型的简化和建立
        7.1.1 蓄冰槽布水器几何模型的简化
        7.1.2 冰槽布水器简化模型的建立
        7.1.3 流速监测点的布置
    7.2 模拟计算的设置与选择
        7.2.1 计算模型的选择
        7.2.2 边界条件的设置
        7.2.3 网格无关性验证
    7.3 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分析
        7.3.1 布水均匀性评价指标
        7.3.2 布水器布水均匀性分析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2)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及意义
    1.2 冰蓄冷技术在我国的发展进程
    1.3 冰蓄冷技术研究方向
    1.4 本文课题的提出及研究任务
第二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及设备参数
    2.1 概述
    2.2 蓄冰槽相关设备信息
        2.2.1 蓄冰槽外部结构及内部盘管参数
        2.2.2 蓄冰槽保温措施
        2.2.3 蓄冰槽盘管布置
        2.2.4 蓄冰系统测量元件
        2.2.5 乙二醇溶液及缓蚀剂说明
    2.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
        2.3.1 冰蓄冷设备工程概况
        2.3.2 冰蓄冷系统设备参数
        2.3.3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方案
        2.3.4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模式分析
        2.3.5 冰蓄冷空调系统防冻措施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优化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分析
    3.1 概述
    3.2 冰蓄冷空调系统研究方案
    3.3 实验数据的测量及统计
    3.4 .影响冰蓄冷空调系统性能的因素
    3.5 对冰蓄冷空调系统优化方案的分析
        3.5.1 焓差分析法在蓄冷系统中的应用
        3.5.2 蓄冷系统传热机理分析及数值计算
        3.5.3 蓄冰槽数值模拟计算分析
        3.5.4 实际运行过程中融冰性能分析
        3.5.5 冰蓄冷系统制冷机组?分析
        3.5.6 冷凝器除垢后对双工况主机性能的影响
        3.5.7 冰蓄冷系统运行策略优化
        3.5.8 蓄冰槽内水质及乙二醇检测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1 冰蓄冷空调系统供冷前期准备工作
    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操作规范
    4.3 冰蓄冷空调系统结束供冷
    4.4 冰蓄冷空调系统经济性分析
        4.4.1 空调负荷计算
        4.4.2 冰蓄冷空调系统设计初期经济性分析
        4.4.3 冰蓄冷空调系统实际运行阶段经济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本文结论
    5.2 对后续工作的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学术成果
致谢

(3)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蓄冷空调系统在我国的应用现状
    1.3 蓄冷空调系统在国外的应用现状
    1.4 课题研究内容
2 蓄冷空调原理与常见蓄冷技术分析
    2.1 蓄冷空调技术基本原理
    2.2 常见蓄冷技术
        2.2.1 盘管冰蓄冷技术
        2.2.2 封装冰蓄冷技术
        2.2.3 水蓄冷技术
3 蓄冷空调系统评价体系
    3.1 能效指标
    3.2 蓄冷规模指标
    3.3 经济性指标
        3.3.1 静态分析法
        3.3.2 动态分析法
    3.4 本章小结
4 蓄冷空调设计与全过程目标管理
    4.1 负荷计算
    4.2 方案设计
    4.3 主要设备选型
        4.3.1 双工况主机
        4.3.2 乙二醇水泵
        4.3.3 蓄冰体
        4.3.4 换热器
    4.4 编制运行方案
        4.4.1 按基础依据分类
        4.4.2 按主机运行模式分类
        4.4.3 编制运行方案
    4.5 蓄冷空调系统全过程目标管理与控制
5 山东临沂万象汇冰蓄冷系统工程应用分析
    5.1 项目概况
    5.2 各类蓄冷系统概览及选用
    5.3 供电收费情况
    5.4 项目的冷负荷及其日变化曲线
    5.5 采用冰蓄冷系统的技术经济分析
        5.5.1 可行性分析
        5.5.2 常规制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3 冰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
        5.5.4 两种空调系统对比分析
    5.6 蓄冷空调的适用条件
        5.6.1 间歇性负荷需求
        5.6.2 峰谷电价
        5.6.3 其他影响因素
    5.7 耗电数值分析
6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4)方舱热控与气流组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方舱的应用与发展
    1.2 轻质围护结构介绍
        1.2.1 轻质隔热材料的研究现状
        1.2.2 复合结构隔热材料概念
    1.3 冰蓄冷空调系统介绍
        1.3.1 蓄冷技术现状
        1.3.2 盘管板式换热器的提出
    1.4 方舱内气流组织需求
        1.4.1 气流组织形式
        1.4.2 气流组织评价指标
    1.5 本文内容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2章 轻质复合结构隔热材料设计
    2.1 复合结构隔热材料设计思路
    2.2 复合结构隔热材料仿真和理论研究
        2.2.1 有效导热系数仿真模型
        2.2.2 热阻模型
        2.2.3 有效导热系数研究结果
        2.2.4 面密度研究结果
    2.3 有效导热系数测量实验
        2.3.1 PU泡沫板测量
        2.3.2 VIP及复合结构隔热材料测量
    2.4 复合材料的应用效果
        2.4.1 模型构建
        2.4.2 芯材类型对隔热的影响
        2.4.3 方舱骨架对隔热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冰蓄冷系统的仿真和实验研究
    3.1 盘管板式相变取冷系统的提出
        3.1.1 系统结构设计
        3.1.2 系统的仿真模型
    3.2 冰蓄冷系统取冷实验与仿真验证
        3.2.1 实验装置
        3.2.2 实验过程与效果
        3.2.3 实验结果及验证
    3.3 盘管板式换热单元功率分析
        3.3.1 取冷功率计算结果
        3.3.2 管板单元分析
        3.3.3 结构对换热功率的影响
        3.3.4 载冷剂工况对换热功率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扩展方舱气流组织优化
    4.1 扩展方舱结构模型
        4.1.1 几何模型
        4.1.2 仿真模型
        4.1.3 材料及物性
    4.2 方舱热负荷计算
    4.3 风道设计
        4.3.1 风道设计需求
        4.3.2 直形引流板风道
        4.3.3 弧形引流板风道
    4.4 舱内气流组织模拟
        4.4.1 核心舱稳态模拟
        4.4.2 扩展舱稳态模拟
        4.4.3 瞬态模拟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基于数据驱动的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节能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冰蓄冷空调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重点问题总结
    1.4 研究内容
2 数据驱动的客流预测算法研究
    2.1 短时客流预测算法介绍
        2.1.1 ARIMA
        2.1.2 SVM
        2.1.3 ARIMA-SVM
    2.2 数据预处理
        2.2.1 客流数据平稳性处理
        2.2.2 模型参数确定
    2.3 客流数据预测与应用
        2.3.1 预测准备
        2.3.2 预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地铁站公共区冷负荷模型研究
    3.1 STLF方法
        3.1.1 STLF方法分类
        3.1.2 STLF选择
    3.2 地铁站公共区冷负荷模型建立
        3.2.1 动态负荷模型
        3.2.2 静态负荷模型
    3.3 公共区热负荷计算数据
        3.3.1 地铁车站负荷计算
        3.3.2 公共区热负荷探究
        3.3.3 空调系统空气处理过程
    3.4 本章小结
4 地铁站冰蓄冷空调系统模型研究
    4.1 冰蓄冷空调系统原理介绍
        4.1.1 冰蓄冷空调系统组成
        4.1.2 冰蓄冷空调控制理念
        4.1.3 冰蓄冷系统运行方式
    4.2 系统运行模型
        4.2.1 能源模型
        4.2.2 功率模型
        4.2.3 经济模型
        4.2.4 环境模型
    4.3 目标地铁站冰蓄冷系统
    4.4 本章小结
5 数据驱动的冰蓄冷空调优化研究
    5.1 群智能算法优化多目标模型
        5.1.1 多目标优化模型表述
        5.1.2 优化算法选择
        5.1.3 差分蝙蝠算法
        5.1.4 约束条件数学化
    5.2 冰蓄冷空调的多目标优化研究
        5.2.1 系统多目标建立
        5.2.2 DEBA优化
        5.2.3 目标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运行方式优化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成果

(6)冰球式蓄冷系统蓄冰槽蓄冷过程的动态模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蓄冰槽模型的建立
    1.1 蓄冰槽物理模型
    1.2 蓄冰槽数学模型
    1.3 传热学原理
2 参数设定
3 模拟结果与分析
4 结论

(7)冰球式蓄冷系统相变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冰蓄冷技术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意义
    1.2 冰蓄冷技术概述
        1.2.1 冰蓄冷空调系统运行流程
        1.2.2 冰蓄冷技术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2.3 蓄冰球结构特性及研究现状
        1.2.4 蓄冰槽结构特性及研究现状
    1.3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
第2章 基本理论及模拟方法
    2.1 相变传热理论
        2.1.1 温度法模型
        2.1.2 焓法模型
        2.1.3 相变传热问题的求解
    2.2 紊流特性
    2.3 数值模拟方法
        2.3.1 Solidfication/Melting模型
        2.3.2 紊流模型
    2.4 本章小结
第3章蓄冰球模型的建立
    3.1 蓄冰球的物理模型
    3.2 传热方程的建立
    3.3 冰球相变过程的数值模拟
        3.3.1 计算区域网格划分
        3.3.2 求解器及参数的设定
        3.3.3 导入UDF程序
        3.3.4 初始条件和边界条件的设置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冰球换热特性的研究
    4.1 冰球蓄冷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
        4.1.1 冰球蓄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4.1.2 冰球的半径对蓄冷特性的影响
        4.1.3 载冷剂温度对蓄冷特性的影响
        4.1.4 不考虑固液密度差时对蓄冷特性的影响
    4.2 冰球释冷模型的数值模拟结果
        4.2.1 冰球释冷过程的一般规律
        4.2.2 冰球的半径对释冷特性的影响
        4.2.3 载冷剂温度对释冷特性的影响
        4.2.4 实验验证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蓄冰槽蓄冷过程的的动态模拟研究
    5.1 蓄冰槽模型的建立
        5.1.1 蓄冰槽的物理模型
        5.1.2 蓄冰槽的数学模型
        5.1.3 传热学基础
    5.2 求解计算
        5.2.1 蓄冰槽模型网格划分
        5.2.2 求解器设定
        5.2.3 物性参数的设定
        5.2.4 边界条件的设定
    5.3 载冷剂进口速度对蓄冰情况影响的结果与分析
        5.3.1 温度分布
        5.3.2 固液相分布
        5.3.3 载冷剂出口温度变化
        5.3.4 速度矢量分布
        5.3.5 蓄冰槽对流传热强度与进口流速的关系
    5.4 蓄冰槽装置结构优化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基于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的蓄冰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现状
        1.2.1 LNG冷能利用现状
        1.2.2 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现状
        1.2.3 L-CNG加气站内冰蓄冷系统与传统冰蓄冷空调系统异同
    1.3 研究目标及内容
第二章 冰蓄冷系统技术概要
    2.1 冰蓄冷装置的分类和特点
        2.1.1 冰蓄冷装置的分类
        2.1.2 制冰和融冰
        2.1.3 相关概念
    2.2 载冷剂的选择
        2.2.1 载冷剂选择的要求
        2.2.2 常见的载冷剂
        2.2.3 本系统载冷剂选择
    2.3 蓄冷过程热力特性分析
        2.3.1 蓄冷模型建立
        2.3.2 水的显热蓄冷
        2.3.3 冰的潜热蓄冷
        2.3.4 计算结果概述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结冰过程模拟分析
    3.1 软件介绍
        3.1.1 Fluent介绍
        3.1.2 Solidification/Melting模型
    3.2 模型的建立
        3.2.1 物理模型
        3.2.2 数学模型
        3.2.3 材料的选择
    3.3 求解方法及参数设置
        3.3.1 网格构建
        3.3.2 求解参数设置
        3.3.3 模型验证
    3.4 结果分析
        3.4.1 模拟结果概述
        3.4.2 乙二醇溶液流速的影响
        3.4.3 乙二醇溶液初始温度的影响
        3.4.4 水的初始温度的影响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验系统设计制作
    4.1 实验台设计
        4.1.1 实验工质的选择和实验系统的设计
        4.1.2 关键设备及选型
        4.1.3 实验测试系统
    4.2 实验台搭建
    4.3 实验台操作流程及故障分析
        4.3.1 实验操作流程
        4.3.2 注意事项及故障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实验结果处理
        5.1.1 温度数据处理
        5.1.2 结冰率结果处理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实验结果概述
        5.2.2 乙二醇溶液流速的影响
        5.2.3 乙二醇溶液温度的影响
        5.2.4 水的初始温度的影响
    5.3 实验结果与模拟结果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成果

(9)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测试与系统性能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与标记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土壤热响应测试
        1.2.2 地源热泵传热模型
        1.2.3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因素
        1.2.4 冰蓄冷技术
        1.2.5 多种型式结合的地源热泵系统
    1.3 存在的问题
    1.4 本文工作及解决的主要问题
        1.4.1 本文的主要工作
        1.4.2 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热响应模型及试验验证
    2.1 经典线热源解析解模型
        2.1.1 线热源模型求导热系数
        2.1.2 求埋管井内热阻的主要方法
        2.1.3 求热容
        2.1.4 计算结果与讨论
        2.1.5 经典线热源解析解模型存在的问题
    2.2 变工况热响应测试模型
        2.2.1 无限长圆柱热源模型简化
        2.2.2 传热方程
        2.2.3 传热方程的离散
        2.2.4 求解算法
    2.3 变工况热响应测试装置
        2.3.1 测试原理图
        2.3.2 设备组成
        2.3.3 传感器的选型与精度
        2.3.4 测试方法与步骤
    2.4 变工况热响应测试结果与分析
        2.4.1 测试井基本概况
        2.4.2 测试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地源热泵井群模型及实验验证
    3.1 井群埋管井传热模型
        3.1.1 井群边界条件简化
        3.1.2 计算模型
        3.1.3 井数修正
    3.2 实验平台简介
        3.2.1 总实验台介绍
        3.2.2 地源热泵实验介绍
    3.3 传热模型的验证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热物性参数对地源热泵系统性能的影响
    4.1 模拟系统简介
    4.2 系统仿真
    4.3 参数变化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4.3.1 导热系数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2 热容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3 热阻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4 埋管间距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3.5 打井数量对系统运行的影响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仿真与实例分析
    5.1 仿真系统流程
    5.2 仿真软件结构
    5.3 仿真系统计算模型
        5.3.1 冰蓄冷制冰模型及验证
        5.3.2 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
    5.4 实例分析
        5.4.1 设备选型
        5.4.2 仿真运行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内容与结论
        6.1.1 变工况热响应模型与测试
        6.1.2 有限无边井群模型
        6.1.3 冰蓄冷仿真模型
        6.1.4 负荷预测与优化控制模型
        6.1.5 地源热泵系统性能仿真
    6.2 主要创新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10)冰片滑落式动态冰蓄冷系统的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冰蓄冷技术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蓄冷技术应用的基本条件
        1.2.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动态冰片滑落式冰蓄冷系统
    2.1 冰蓄冷系统介绍
        2.1.1 系统分类
        2.1.2 系统形式及运行特性
        2.1.3 冰蓄冰系统流程
        2.1.4 不同蓄冰形式的比较
    2.2 冰片滑落式冰蓄冷系统
        2.2.1 冰片滑落式系统介绍
        2.2.2 冰片滑落式蓄冷系统特性
        2.2.3 冰片滑落式蓄冷系统控制策略
        2.2.4 冰片滑落式蓄冷系统运行策略
        2.2.5 冰片滑落式蓄冷系统运行模式
    2.3 动态蓄冰系统与静态蓄冰系统的比较
        2.3.1 系统组成
        2.3.2 传热系数
        2.3.3 蓄冰融冰性能
        2.3.4 运行策略
    2.4 本章小结
3 冰片滑落式系统性能模拟研究
    3.1 相变传热机理
    3.2 物理模型的建立和离散
        3.2.1 物理模型
        3.2.2 计算区域的离散化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3.3.1 凝固融化模型
        3.3.2 多相流模型
        3.3.3 湍流模型
        3.3.4 控制方程的离散
        3.3.5 流场算法
    3.4 物性参数及边界条件
    3.5 模拟结果及分析
        3.5.1 模型验证
        3.5.2 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动态蓄冰与静态蓄冰系统(火用)分析及比较
    4.1 (火用)理论
        4.1.1 (火用)的定义
        4.1.2 (火用)分析方法
        4.1.3 (火用)平衡方程和(火用)效率
    4.2 (火用)分析模型
        4.2.1 压缩机(火用)分析模型
        4.2.2 冷凝器(火用)分析模型
        4.2.3 节流阀(火用)分析模型
        4.2.4 蒸发器(火用)分析模型
    4.3 (火用)损计算及分析
        4.3.1 两种制冷循环分析
        4.3.2 计算结果及分析
    4.4 考虑热气脱冰时的(火用)损失计算模型
        4.4.1 考虑脱冰时的制冷循环分析及计算模型
        4.4.2 计算结果及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冰片滑落式冰蓄冷系统经济性分析
    5.1 工程概况
    5.2 系统初投资
    5.3 运行能耗及费用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工作与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Study of Heat Transfer in Ice-storage Tank(论文参考文献)

  • [1]蓄冰盘管蓄冰融冰过程模拟与实验研究[D]. 张元明. 浙江理工大学, 2021
  • [2]内融式蓄冰系统实际运行性能的优化研究[D]. 潘安东. 北京建筑大学, 2020(06)
  • [3]商业建筑蓄冷空调系统技术经济分析研究[D]. 梁烁.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 [4]方舱热控与气流组织研究[D]. 郭靓.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2)
  • [5]基于数据驱动的地铁站冰蓄冷空调节能优化研究[D]. 张全壹.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9(06)
  • [6]冰球式蓄冷系统蓄冰槽蓄冷过程的动态模拟[J]. 张鲁燕,郝学军,宋孝春,杨华. 暖通空调, 2018(08)
  • [7]冰球式蓄冷系统相变换热过程的数值模拟优化[D]. 张鲁燕. 北京建筑大学, 2018(01)
  • [8]基于L-CNG加气站冷能利用的蓄冰槽性能研究[D]. 赵思越.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9]地源热泵岩土热响应测试与系统性能仿真[D]. 董兴杰. 上海交通大学, 2016(03)
  • [10]冰片滑落式动态冰蓄冷系统的性能研究[D]. 许颖. 重庆大学, 2015(06)

标签:;  ;  ;  ;  ;  

蓄冰槽内传热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