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YT型调速器过速的处理与改进(论文文献综述)
郑冰涛[1](2020)在《凤滩水电站水轮机调速器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文中提出水轮机调速器作为水电站调功的核心设备,其控制性能指标和可靠性对于水电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凤滩水电站实际运行情况和调速器最新发展技术,对凤滩电站调速器进行改造,从而提高凤滩调速器控制性能指标和可靠性。本文分析论述了调速器发展历程和调速器系统结构、技术特点,和凤滩水电站调速器运行现状,为凤滩调速器改造提供技术及理论依据。本文结合调速器最新技术和凤滩电站实际控制需要,对凤滩电站调速器硬件进行系统设计。针对凤滩电厂调速器残压测频可靠性低、导叶反馈故障率高、调速器失电后不能关导叶、调速器同监控系统无通信等问题;在硬件设计上进行相应的改进,如选用自带4MHZ高频计数模块PLC并取消中间测频环节,设计高性能整形电路板、实施测频三通道冗余配置,选用具有抗震性双导叶反馈配置,设计蓄能电源模块,配置网关服务器进行协议转换实现调速器与LCU通信功能,以提高调速器运行可靠性和凤滩电站设备的自动化水平。经实际运行结果证明本文硬件设计达到了预期设定目标。本文对调速器软件系统进行了阐述,结合凤滩电站的实际需求,在三通道测频、双反馈冗余配置在控制算法上进行优化,以实现电压单相断线、单反馈故障时调速器仍能可靠运行。在调速器功率模式控制算法上进行改进,实施两组PID参数三段调节速率进行功率调节,在功率调节过程中可兼顾增加调节速率和减小功率调节过程中的水锤效应。针对硬件设计和软件进行了系统调试,在无水试验阶段重点检测测频、反馈等重要信号量发生故障后调速器处理逻辑正确性;在有水试验阶段重点对开度调节、功率调节功率调节过程和甩负荷进行试验;事实证明本文设计的调速器在运行可靠性、功率控制性能指标达到了设计要求。本次改造解决了凤滩电厂调速器遗留的诸多问题,提高了凤滩电站运行的可靠性和控制性能,同时也为同类水电站调速器改造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刘涵[2](2019)在《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故障诊断及状态趋势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绿色清洁能源的逐步开发,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能源稳定发展,常规水电机组与抽水蓄能机组装机容量也随之快速增长。与此同时,水电能源在电力系统中将承担更多的调峰调频任务从而减少新能源并网时带来的冲击。在此背景下,为了切实保障电网的安全稳定运行,对水电站可靠运行与健康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水轮发电机组作为水电站水能转换的核心设备,其构成部件相互耦合,呈现出复杂化、高度集成化的发展趋势,传统的机组故障诊断方法已无法满足工程实际需求。因此,为确保水电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本文针对水轮发电机组故障诊断与趋势预测中的若干科学问题,分析了现有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局限性,以水电机组多源信息融合为切入点,提出了水电机组运行参数关联分析方法;以参数关联关系为基础,结合机器学习与对抗学习等先进技术手段,构建了完备的水电机组故障诊断体系;进一步引入信号处理与深度学习理论,搭建了水电机组多步非线性趋势预测模型,大幅提高了机组状态趋势预测步长,准确预测了水电机组的状态变化趋势。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与创新成果如下:(1)为有效利用水电机组运行监测海量数据,挖掘机组多源信息间的关联关系,结合数据离散方法与数据挖掘算法,提出了水电机组运行参数关联分析方法。首先分析了机组运行参数在故障状态下存在少量异常点的特点,采用K-Mediods聚类方法对机组运行参数进行离散处理,对比分析不同聚类结果的轮廓系数,优化聚类个数,并给出了聚类后每个区间对应的实际物理含义。通过收集整理电站机组故障下的运行参数数据,构建了离散后的机组故障样本事务集,采用FP-Grwoth算法挖掘其中频繁项集,并提取重要关联关系,为电站运维人员提供了实际检修指导建议。(2)机组运行参数关联分析结果指明了不同参数间蕴含了潜在的故障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循环神经网络,提出了基于GRU-NP-DAE的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故障诊断方法。传统故障诊断方法在构建故障样本时忽略了机组振动信号本身的时序关系,且无法有效提取不同振源间的关联特征。所提方法通过循环神经网络有效存储机组振动信号时序信息,将多源振动信号共同作为输入构建不同故障状态下的振动模式,对比分析输入数据在不同振动模式下的重构误差,确定当前故障状态,提高了模型诊断的精确度。同时,通过采用降噪自编码器、变步长输入等技术手段,加强了诊断模型的泛化能力。将所提模型应用至滚动轴承故障数据与水电机组实测数据中,结果表明所提体方法不仅能够具备高精度的诊断结果,同时在复杂噪声环境与变工况条件下仍能保持较高准确性。(3)在故障诊断方法实际运用中,数据样本常常缺乏相应的故障标签导致无法进行有监督模式下的模型训练。为了突破有监督故障诊断模式对故障标签的依赖,本文提出了多分类对抗式自编码器模型对水电机组运行样本数据进行无监督故障聚类。首先通过自编码器将高维的机组运行特征数据降维至低维的特征空间,结合对抗训练方法使低维特征空间中的样本点符合先验高斯混合分布。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无监督下的多分类器输出损失函数,构建了基于多分类对抗式自编码器的无监督故障聚类架构。通过滚动轴承多故障数据应用表明,该模型能将高维的输入样本有效的降维至服从高斯混合分布的低维空间,同一类别的样本被成功聚至同一簇中,不同的簇中心间距明显,具备优异的聚类效果。最后结合水电机组实际运行故障数据,所提方法达到了100%的聚类准确率与召回率,验证了其工程应用价值。(4)单纯的水电机组故障诊断方法无法满足机组预先维护的策略,需结合机组状态变化过程详尽分析故障演化机理,而现有的趋势预测方法多为单步预测体系,虽然在单步预测下拟合效果均较为理想,但无法长期精确预测机组状态变化趋势,缺少工程实际应用价值。为真正实现机组状态检修,发现机组早期故障征兆,本文针对水电机组运行数据趋势分析,提出了基于变分模态分解和卷积神经网络的多步非线性趋势预测方法。该方法通过先进的信号分解技术将强非平稳、非线性的水电机组振动信号分解为中心频率集中的本质模态分量,将各个本征模态分量视为卷积神经网络输入中的各个通道,结合卷积核操作提取不同模态分量间的关系与各个模态的局部特征,构建了多步输出的卷积网络预测模型。将所提模型运用至水电机组顶盖振动实测数据上,预测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具有较低的拟合误差与较高的相关系数,实现了精确的机组振动信号多步预测。(5)基于上述理论研究成果,设计开发了一种面向服务的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挖掘与故障诊断系统。通过融合水电机组多源异构数据,构建了统一的大数据水电机组知识管理平台,可依据电站运行数据和巡检报告等及时更新或补充先验知识,实现了机组关联分析、故障诊断、故障预警、趋势预测与状态评估等功能模块。该系统目前已成功应用至湖北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为电站运维人员提供检修指导与决策建议。
刘卓[3](2019)在《高水头水电站超标振动特性与开机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电站的安全稳定运行一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为此国内外制定了相关标准对水力发电机组关键部位的振动限值作出了具体规定。当机组在不推荐的运行区内或在开机等过渡工况下运行时,容易发生超标振动,这会对水电站造成危害甚至引发严重的安全事故,如萨扬水电站“8·17”事故发生时其水轮机顶盖轴承振幅超出了规范允许值的4倍。本文通过原型观测、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等手段对超标振动特性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对机组的开机过程进行优化控制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开展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的类型识别与响应特性研究。首先提出了机组超标振动的分类及其识别方法;然后对一高水头水电站全年时间内的机组振动进行识别分析,结果表明固定负荷工况的超标时间最长,共持续了779min,最大振动双幅值为294μm,是规范允许值70μm的4.2倍,开机是振动幅度最大的超标振动类型,最大振动双幅值达到582μm,是规范允许值70μm的8.3倍;分析了各类型超标振动发生时的水头及负荷特征;最后建立了一个水轮机效率拟合公式并加以验证。(2)基于提出的振动信号处理新方法开展固定负荷工况下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研究。首先针对实际工程对水电站厂房结构的振源进行理论计算及实测分析,确定了主要振源成分;然后应用提出的针对非平稳信号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方法AVMD与针对平稳随机信号的基于自相关函数的子信号标准差计算方法详细分析了多振源混叠作用下厂房结构振动随水头及负荷的变化规律;最后建立了强度-关联度指标评价各振源在厂房结构振动中的重要程度。(3)对水力发电机组开机过程进行单目标及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首先分析了开机过程中厂房结构振动的时频特性,确定了厂房结构的最大振动发生在导叶开启至导叶回调的过程中;然后在考虑机组速动性与水力稳定性的基础上,分析了开环开机过程的3个影响因素与4个控制指标之间的相关性;针对实际工程应用遗传算法对机组开环开机过程进行单目标优化控制研究,得到的结果可以在不延长开机时长的情况下,将最大压力波动降低14.9%;最后应用带精英策略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开环开机过程进行多目标优化控制研究,并提出了Pareto二次占优解集优化方法,其所对应的开机过程可将最大压力波动降低18.36%~31.14%,开机时长缩短1.13%~19.63%。
李真[4](2019)在《直流互联电网低频振荡分析与抑制措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网互联提高了系统经济性,但是随着系统规模的扩大,低频振荡现象时有发生。高压直流作为目前大容量、远距离输电的重要方式,在区域间低频振荡抑制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交直流混联系统中,直流系统利用其功率高度可控性可对与其并联的交流联络线进行快速功率支持,增加系统阻尼,抑制区域间振荡。若是区域间仅通过直流系统互连,运行于异步联网方式,区域间低频振荡将从根本上得以解决,此时超低频振荡成为影响系统稳定的主要因素。本文首先建立系统动态数学模型,包括原动机及其调速器、传统高压直流输电系统、VSC-HVDC系统以及负荷。利用PSCAD/EMTDC,在典型的四机两区系统的基础上搭建交直流混联仿真系统和直流异步联网仿真系统。在交直流混联系统中,设计了一种高压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从三方面分析了该附加阻尼控制器对区域间强迫振荡的抑制效果,仿真结果表明:当扰动源的频率为区域间低频振荡频率时,抑制效果最佳;增加扰动源与直流换流母线之间的电气距离,抑制效果略微降低,但是抑制效果明显;抑制效果随传统高压直流输电功率水平增加越明显。由于柔性直流输电(VSC-HVDC)没有换相失败等问题,使用范围越来越广。采用相同的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方法,设计了一种VSC-HVDC附加阻尼控制器。分析VSC-HVDC附加阻尼控制器对强迫功率振荡的抑制效果,得出如下结论:在扰动源位置和扰动源频率研究方面,VSC-HVDC附加阻尼控制器和高压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对联络线强迫功率振荡的抑制效果相同;VSC-HVDC附加阻尼控制器对区域间强迫振荡的抑制效果几乎不受直流系统功率传输水平的影响。在直流异步互联系统中,采用增广最小二乘法对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进行传递函数辨识,将传递函数辨识方法与阻尼转矩分析相结合,从频域上分析了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的阻尼提供情况。同时采用总体最小二乘法-旋转不变技术的信号参数估计(TLS-ESPRIT)算法对调速系统时域数据进行振荡模态辨识。分析了水电占比、水锤时间常数、负荷以及调速系统控制方式对系统超低频振荡的影响。通过仿真和分析,得出水电占比过高、水锤时间常数过大、负荷频率特性过小以及控制方式不合理可能是造成云南电网发生超低频振荡的原因。适当调整调速系统的控制方式或者加装调速器侧电力系统稳定器(GPSS)均可有效抑制超低频振荡。
汪赞斌[5](2018)在《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电力需求增大,传统化石能源消耗殆尽,环境问题愈发严重,能源问题制约着世界各国的可持续发展。开发与利用可再生能源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热点问题。以可再生能源发电为主的分布式电源的优点主要体现在效率、成本、性能等方面。而分布式电源由于其出力随机、波动等特点,对电力系统的潮流、谐波、稳定性等多方面产生负面影响;并且储能设备的性能制约着微电网的大规模发展。为此,提出了将小型抽水蓄能机组作为微电网的储能元件的构想。开展抽水蓄能机组及微电网的建模工作,采用优化算法优化机组调速器参数,提高抽水蓄能机组以及微电网的性能,具有实际的工程应用价值和重大意义。对于抽水蓄能机组及微电网的建模工作,抽水蓄能机组非线性特性复杂,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的交叉重叠问题和微电网中风、光发电系统的不确定性扰动都增加了抽水蓄能机组和微电网的建模与控制难度。为此,在全面分析抽水蓄能特性和建立精细化单机模型的基础上,针对微电网不同的仿真需求,建立适用于不同仿真需求的微电网模型。为提高抽水蓄能的运行性能及其在微电网中的控制性能,进一步开展了基于优化算法的抽蓄机组调速器控制参数优化研究,保证了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论文的主要工作及创新性成果如下:(1)针对抽水蓄能机组仿真及优化运行研究需求,研究并建立了抽水蓄能机组调速系统非线性模型;针对微电网不同的仿真需求,考虑新能源发电系统的不确定性,建立适用于不同仿真目的的微电网模型,为系统优化运行研究提供基础;(2)对于抽蓄储能微电网控制参数的优化问题,提出一种新型启发式优化算法——人工羊群算法,该算法通过头羊效应、随机探索以及竞争机制三部分来模仿羊群的社会行为,并设计与其它七种优化算法的对比实验,通过对测试基准函数的优化进行对比;(3)针对抽水蓄能机组开机工况转速超调量和开机时间多重指标优化问题,引入了一种智能开机策略,采用人工羊群算法对传统开机和智能开机策略进行优化研究,比较了各开机方法对抽水蓄能机组开机性能的提升;(4)针对抽蓄储能-风-光互补微电网不同仿真控制需求的建模方法研究,开展微电网负荷频率控制与暂态仿真控制研究,并采用人工羊群算法对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器参数进行优选,提升抽水蓄能机组在微电网中的控制效果。
伍天阳[6](2018)在《惠州抽水蓄能电站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电力事业随着用电需求的不断增加得到了迅猛发展,然而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电力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抽水蓄能电厂作为一种重要的电网调节方法也得到不断快速发展。调速器作为整个水泵水轮机控制系统的核心部件之一,它通过对水泵水轮机导叶开度变化进行调节,因此使得水力的大小发生变化,当然整个过程的进行是在对液压接力器的行程控制的过程中完成的,实现对机组转速的控制,从而影响机组功率及电网频率。惠州蓄能水电厂主要用的是单导叶控制调速器系统,因为它具备其他调速器所不具备的优势,因此成为当前各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应用范围比较广的调速器设备。在不同的抽水蓄能电站应用中,可能采用不同的调速器控制策略。本文以惠州抽水蓄能水电厂水泵水轮机控制系统为被控对象,首先主要分析介绍的是水泵水轮机调速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原理,利用算法分析及回路控制实况分模块说明惠州蓄能水电厂水泵水轮机调速器的功能及控制方法。通过对惠州蓄能水电厂水力系统对水泵水轮机及电网的影响研究,提出了相应的水泵水轮机调速器的控制策略。该控制策略具有导叶不同步(Misaligned Guide Vanes下文简称MGV)的功能。在实际生产中要使用该功能必须通过不断的理论计算及调试试验将导叶的开度及开启时间等设定值确定出来,才能对水泵水轮机组产生效果。本文将对MGV投入前后水泵水轮机全特性的内特性进行对比继而进行理论分析,用理论公式及图示讨论采用“预开导叶法”在水泵水轮机空载的运行特性以及发电工况低水头下的起动稳定性,并对MGV的改善机理进行研究。利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诠释水泵水轮机的过渡过程,首先对水击特征线方程进行有限差分解从而计算出压力管道上、下游端的边界条件及压力管道内节点,得到机组的水头平衡方程。并根据水泵水轮机全特性曲线的变换方程、机组的转动方程、导叶运动方程确定仿真方法。包括机组的水激特性、压力管道受力情况、水头情况、机组转动情况等。另外特别指出机组甩负荷工况下机组过渡过程以及导叶控制情况。最后,结合实际生产及试验对具有MGV功能的调速器系统控制下的水泵水轮机各运行实况进行展示。MGV功能是一种概念,在实际生产中要使用该功能必须通过不断的理论计算及调试试验将导叶的开度及开启时间等设定值确定出来,才能对水泵水轮机组产生效果。异步开导叶则是确定的一种调速器控制策略,在文中将给出所有工况下的设定值,并利用实况录波对其进行效果展示。此外,本章节还将展示水泵水轮机负荷升降、甩负荷以及一次调频的实际录波情况,通过直观的图表对惠蓄电厂水泵水轮机调速器系统的控制效果进行全面展示。
吕坤[7](2017)在《岩滩电厂扩建机组调速器安装试验分析及参数选定》文中认为水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能源而受到大家广泛重视,而水轮机调速器作为水力发电的重要控制设备,在保证发电机组和电力系统的安全可靠,提高发电机组和电力系统的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调速器的使用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将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一)分析传统水轮机调速器的结构特点和基本工作原理,并为本文设计的水轮机选取合适的调速器。分析了目前水轮机调速器所使用的控制方法,选取合适的调速器作为本文研究的岩滩水电站调速器的控制方法。(二)对岩滩水电站调速器的硬件和软件进行了设计,通过硬件和软件的设计,确定了调速器基本功能。对机组的测频模块、人机界面以及供电模块进行了设计和选择,最后确定机组的控制策略和系统故障检测和保护策略,为确保系统能够安全运行提供了保障。(三)研究分析一种非线性的鲁棒控制算法来解决长距离的电能传输过程中发生故障所引起的系统振荡和解列的情况。在研究的过程中首先对系统的模型进行线性化,进而针对系统模型设计出符合要求的鲁棒控制规律来对调速器进行控制,最后通过对采用的鲁棒控制规律和传统的PID控制规律进行实验,实验结果证明采用鲁棒控制来配合传统的PID控制,在电力系统受到短路、切除线路等干扰时可以提高系统的暂态稳定水平。(四)对岩滩水电厂的机组进行静态特性和动态特性的试验,并对试验的结果进行录波,然后结合MATLAB/SIMULINK仿真软件,对岩滩水电厂机组中的原动机以及系统中的重要参数进行辨识。最后对岩滩水电厂的微机调速器调节性能和稳定性能进行现场测试,通过性能测试结果可知本文所设计的调速器完全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林国朋,郑源[8](2017)在《双曲正切型频率给定下水电机组开机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闭环开机具有能适应不同机组特性,且操作简单,在微机调速器中易于实现等优于开环开机的特点,在近年得到了大力的发展。根据水轮发电机组开机过程的动态性能要求,对数学函数自身的特性及变化规律进行研究,提出了双曲正切型的新型频率给定.通过建立水轮机调速器系统数学模型及采用Simulink仿真,仿真机组的开机过程,并与指数型和直线型两种常用的频率给定下的开机过程进行比较,验证双曲正切型频率给定的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接力器开启时间的限制下,双曲正切型频率给定可缩短机组开机时间,减小导叶开度和水击压力等参数变化的幅值,且能有效地减小机组转速超调,使机组在开机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动态特性。
胡开良[9](2016)在《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实现生产现场的综合自动化已成为水电行业的发展方向,“无人值班”、“梯级调度”是当今水电发展的必然趋势。渔子溪水电站特别是在遭受5.12大地震及特大泥石流灾害影响后,监控系统出现了兼容性差、机组供水、油压监控准确性降低,系统误报率高,部分监控功能不能实现,机组调速效果变差,以及球阀、高/低压气机监控缺失等问题。同时,由于渔子溪水电站新老设备共同运行、机组运行环境苛刻且特殊,电站承担调峰任务的同时还需适应多种运行工况,如监控系统不能及时判断或排除以上故障,不仅会增加运行人员负担,还会影响电站的正常运行甚至导致严重的人身、设备安全事故。根据电站实际情况,考虑投资成本、运行人员水平等因素,拟定在原有监控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以期达到监控系统的匹配最优化及提高监控准确性,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根据渔子溪水电站的现有监控系统的情况,提出了一套采用分层分布式结构的监控系统改造方案。电站在受灾后形成了独特运行环境及运行工况,论文通过分析该电站厂站层及现地控制层对监控功能的需求(如系统通信、人机接口、安全运行及监测等),设计了厂站层与现地层结构改造方案,并根据设计方案完成厂站层、现地控制层硬件的选型工作。文章分析对比了现代水电站常采用的双星型、双环型组网方案优缺点,设计了一套采用双星型结构的网络改造方案并完成布网搭建工作。其次,通过分析渗漏/检修排水装置、球阀油压装置及高/低压气机监控等装置出现的监控缺失及误报率高等问题,完成测量变送器改造选型工作,并根据所选设备的性能对调速器油压、高/低压气罐压力、机组轴承温度等参数的设定与修订,同时完成各测量设备与LCU的具体连接改造工作。然后,针对渔子溪水电站机组转速控制效果不理想,调节精度降低的问题,通过剖析水轮机调节系统的结构、工作流程、动/静态特性,建立了引水系统、发电机、水轮机的数学模型,并完成水轮机调节系统的Simulink建模与仿真工作。文章设计了一套针对水轮机调节系统的开机流程、有水实验,完成现场实验并采集实验数据,通过现场实验结果与仿真结果的对比分析,显示出模型的调节效果优于现有设备的调节效果。通过对系统的升级改造,经过试运行,渔子溪水电站各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改造前的水平,监控系统稳定性、监控范围及效率得以提高,系统误报率降低。该系统可供同类型灾后高水头水电站在进行监控系统改造设计时参考。
孙文涛[10](2014)在《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及涉网保护协调优化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核电发展迅速,核电具有单机容量达到百万千瓦级别、核安全要求高、运行成本低等特点,其功率输出特性、频率调节特性等均异于常规的水、火电机组,且核电机组及其辅助设备对电网频率、电压扰动敏感,大容量的核电机组接入电网后若突然跳闸,将导致电网瞬间失去较大的有功电源,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造成冲击。因此,对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及涉网保护协调优化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应用意义。本文在查阅了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结合多项实际科研课题,对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的动态模型及涉网保护协调优化相关问题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对大型压水核电机组的组成和运行特性进行分析,对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的模型及建模方法/思路进行了归纳、总结并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第三代核电机组AP1000特点,建立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模型,该模型由堆芯系统模型、一回路冷却剂系统模型和二回路蒸汽系统模型组成。基于整形熵理论分析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的自稳定性,并进行了仿真算例验证。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教学互动(IETLBO)优化算法,将该算法应用于核电机组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模型参数辨识中,结果表明IETLBO算法收敛速度较快,具有更高的辨识精度和鲁棒性,可有效辨识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的模型参数。基于PSASP/UPI建立了核电机组接入电网动态模型,并实现了核电机组模型与电网模型的联合仿真计算。所建立的核电机组动态模型由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模型、调速系统模型、励磁系统模型和相关保护系统模型组成。与核电专用仿真软件PCTRAN对比验证了所建立核电机组动态模型的有效性,但本文建立模型克服了PCTRAN不能应用于电力系统仿真的缺陷。仿真分析了核电机组的功率调节特性,结果表明在电力系统仿真计算中应考虑核汽轮机主蒸汽压力特性。基于所建立的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在大电网实际算例中仿真计算了核电机组的一次调频特性,采用暂态能量函数的稳定裕度分析方法评价了核电机组的一次调频参数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并提出了核电机组一次调频参数优化方案;仿真计算了核电机组超速保护和超加速度保护特性,计算结果也验证了所建立的机组超速保护和超加速度保护模型的有效性。建立了核电机组的失磁保护数学模型,基于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和超速保护/超加速度保护模型,仿真分析了满载运行和低功率运行工况下核电机组失磁动态特性和机理。结果表明,核电机组满载失磁对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冲击大,失磁保护应可靠动作,减小对电网和机组的冲击;低功率运行时,失磁故障对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冲击有限,核电机组可以保持短时异步运行,以减小核电机组跳闸对电网和机组的冲击,仿真结果表明,通过设置频率死区可以避免超加速度保护引起的机组超速问题。
二、YT型调速器过速的处理与改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YT型调速器过速的处理与改进(论文提纲范文)
(1)凤滩水电站水轮机调速器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选题的背景 |
1.1.2 选题的意义 |
1.2 调速器发展历程及研究现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水轮机调节系统 |
2.1 水轮机调节系统基本原理 |
2.2 水轮机调节系统组成 |
2.3 微机调速器基本原理 |
2.3.1 微机调速器总体结构 |
2.3.2 微机调速器典型结构 |
2.3.3 微机调速器控制算法 |
2.4 本文小结 |
3 微机调速器硬件设计 |
3.1 微机调速器控制系统组成 |
3.2 微机调速器PLC选型 |
3.2.1 PLC特点 |
3.2.2 水轮机调速器PLC硬件组成 |
3.3 调速器测频 |
3.3.1 调速器改造前测频状况 |
3.3.2 机频网频测频整形电路 |
3.3.3 三通道测频回路设计 |
3.4 调速器蓄能模块 |
3.4.1 蓄能模块充电过程 |
3.4.2 蓄能模块放电过程 |
3.5 导叶位移传感器 |
3.6 同LCU通信配置 |
3.7 本章小结 |
4 调速器应用软件设计 |
4.1 调速器主体程序 |
4.2 调速器各工况控制流程 |
4.2.1 停机备用流程 |
4.2.2 开机过程 |
4.2.3 空载流程 |
4.2.4 调速器负载状态 |
4.2.5 频率调节模式 |
4.2.6 甩负荷控制流程 |
4.2.7 停机控制流程 |
4.3 功率调节过程优化 |
4.3.1 开度调节过程 |
4.3.2 改造前的功率模式 |
4.3.3 改造后功率模式 |
4.4 故障处理控制逻辑 |
4.5 测频、反馈冗余配置算法实现 |
4.5.1 测频算法 |
4.5.2 三路测频冗余配置实现 |
4.5.3 双反冗余配置实现 |
4.6 调速器同监控系统通信程序块 |
4.7 本章小结 |
5 调速器现场试验 |
5.1 试验前准备 |
5.2 无水试验 |
5.2.1 导叶双反馈整定及试验 |
5.2.2 静特性试验 |
5.2.3 导叶接力器行程信号消失试验 |
5.2.4 机组频率信号消失试验 |
5.2.5 电源消失试验 |
5.2.6 失电关闭蓄能模块试验 |
5.2.7 运行方式切换试验 |
5.3 有水试验 |
5.3.1 开度模式功率调节 |
5.3.2 功率模式功率调节 |
5.3.3 甩负荷试验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A.学位论文数据集 |
致谢 |
(2)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故障诊断及状态趋势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水电机组振动故障机理概述 |
1.3 水电机组振动信号处理方法概述 |
1.4 水电机组智能故障诊断研究方法概述 |
1.5 水电机组状态趋势预测研究现状 |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构 |
2 水电机组运行数据关联关系挖掘 |
2.1 引言 |
2.2 关联规则相关概念及挖掘算法 |
2.3 数据离散化方法 |
2.4 基于K-Mediods的水电机组运行数据离散化研究 |
2.5 水电机组关联关系挖掘算法研究 |
2.6 水电机组运行数据实例分析 |
2.7 本章小结 |
3 水电机组多源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循环降噪自编码器原理 |
3.3 基于GRU-NP-DAE的水电机组多源故障诊断方法 |
3.4 工程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4 水电机组无监督故障聚类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生成式对抗网络相关原理介绍 |
4.3 基于分类对抗自编码器的水电机组无监督故障聚类 |
4.4 工程实例验证 |
4.5 本章小结 |
5 水电机组振动信号多步非线性趋势预测 |
5.1 引言 |
5.2 变分模态分解相关原理 |
5.3 卷积神经网络相关原理介绍 |
5.4 基于VMD与CNN的水电机组非线性振动趋势预测模型 |
5.5 水轮机振动数据多步预测结果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挖掘与故障诊断系统设计 |
6.1 引言 |
6.2 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挖掘与故障诊断系统架构设计 |
6.3 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挖掘与故障诊断系统在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中的应用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全文工作总结 |
7.2 进一步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附录2 :攻读博士期间完成和参与的科研项目 |
(3)高水头水电站超标振动特性与开机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基于水电站状态监测系统的振动特性研究 |
1.2.2 固定负荷下不同水头时水电站振动特性研究 |
1.2.3 水力发电机组开机过程振动特性研究 |
1.2.4 水力发电机组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研究 |
1.3 本文研究内容 |
第2章 高水头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类型识别与响应特性研究 |
2.1 引言 |
2.2 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类型 |
2.3 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类型的识别 |
2.3.1 识别指标 |
2.3.2 识别流程 |
2.3.3 识别结果 |
2.4 水力发电机组超标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4.1 超标振动响应特性分析 |
2.4.2 超标振动发生的运行工况参数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固定负荷工况下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频率分析 |
3.2.1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原型观测试验 |
3.2.2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频率理论计算 |
3.2.3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频率实测分析 |
3.3 多振源混叠的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方法AVMD |
3.3.1 信号分解方法概述 |
3.3.2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原理 |
3.3.3 自适应变分模态分解仿真信号分析 |
3.4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多振源的AVMD分解与特性分析 |
3.4.1 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振源信号分解 |
3.4.2 水电站厂房结构不同振源振动特性分析 |
3.5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多振源振动的自相关频谱分析 |
3.6 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多振源振动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开机过程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与优化控制研究 |
4.1 引言 |
4.2 开机过程高水头水电站厂房结构振动特性分析 |
4.2.1 连续小波变换分析方法 |
4.2.2 振动特性的时频分析 |
4.3 机组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的影响因素与控制指标 |
4.3.1 机组开环开机过程计算方法 |
4.3.2 机组开环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的影响因素 |
4.3.3 机组开环开机过程优化控制的控制指标 |
4.3.4 机组开环开机优化控制的相关性分析 |
4.4 机组开机过程单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4.4.1 单目标优化基本原理及优化流程 |
4.4.2 机组开机过程单目标优化控制结果与分析 |
4.5 机组开机过程多目标优化控制方法 |
4.5.1 多目标优化基本原理及优化流程 |
4.5.2 多目标优化Pareto二次占优解集 |
4.5.3 机组开机过程多目标优化控制结果与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5.1.1 主要结论 |
5.1.2 创新点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4)直流互联电网低频振荡分析与抑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直流互联电网低频振荡的研究 |
1.2.2 直流互联异步电网超低频振荡的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动态稳定分析数学模型 |
2.1 引言 |
2.2 原动机及调速器数学模型 |
2.2.1 汽轮机及其调速系统 |
2.2.2 水轮机及其调速系统 |
2.3 传统高压直流数学建模 |
2.3.1 双端直流输电系统数学模型 |
2.3.2 直流系统的基本调节方式 |
2.4 VSC-HVDC数学建模 |
2.4.1 VSC-HVDC与交流系统接口稳态方程 |
2.4.2 VSC-HVDC控制系统 |
2.5 负荷模型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直流互联电网强迫振荡机理和抑制措施 |
3.1 引言 |
3.2 多机系统强迫振荡原理 |
3.3 高压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设计 |
3.3.1 仿真算例介绍 |
3.3.2 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结构设计 |
3.3.3 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器参数设计 |
3.4 直流附加阻尼控制对低频振荡的抑制作用 |
3.5 直流附加控制抑制强迫振荡分析 |
3.5.1 扰动源位置不同时强迫振荡抑制效果分析 |
3.5.2 扰动源频率不同时强迫振荡抑制效果分析 |
3.5.3 直流传输功率不同时强迫振荡抑制效果分析 |
3.6 柔性直流与传统直流下附加阻尼控制器对强迫振荡的抑制效果对比 |
3.7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直流互联异步电网超低频振荡机理及抑制 |
4.1 引言 |
4.2 云南电网超低频振荡事件介绍 |
4.3 单机无穷大系统超低频振荡阻尼分析 |
4.4 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阻尼特性分析 |
4.4.1 水轮调速系统的阻尼转矩分析 |
4.4.2 传递函数辨识方法的优越性验证 |
4.5 超低频振荡机理分析及仿真验证 |
4.5.1 水锤时间常数对超低频振荡的影响 |
4.5.2 水轮发电机调速系统功率控制参考值对超低频振荡的影响 |
4.5.3 负荷模型对超低频振荡的影响 |
4.6 超低频振荡抑制措施研究 |
4.6.1 一次调频方式对超低频振荡的抑制作用 |
4.6.2 GPSS对超低频振荡的抑制作用 |
4.7 云南超低频振荡仿真复现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5)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2 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模型建模研究 |
2.1 引言 |
2.2 抽水蓄能机组数学模型 |
2.3 风电机组数学模型 |
2.4 光伏发电数学模型 |
2.5 抽水蓄能机组调速系统仿真平台 |
2.6 适用于负荷频率控制的微电网仿真平台 |
2.7 适用于机电暂态控制的微电网仿真平台 |
2.8 本章小结 |
3 启发式人工羊群优化算法 |
3.1 引言 |
3.2 人工羊群算法的原理 |
3.3 算法的优化流程 |
3.4 试验研究及基准函数的测试对比 |
3.5 本章小结 |
4 抽水蓄能机组优化运行 |
4.1 引言 |
4.2 抽水蓄能机组开机策略研究 |
4.3 开机方法优化策略及流程 |
4.4 实例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优化控制研究 |
5.1 引言 |
5.2 微电网控制参数优化策略及流程 |
5.3 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负荷频率控制仿真研究 |
5.4 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暂态仿真研究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工作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2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附录3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主要荣誉 |
(6)惠州抽水蓄能电站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基本结构 |
第二章 惠州蓄能水电厂调速系统研究 |
2.1 抽水蓄能机组调速器控制系统的概念 |
2.1.1 调速器的基本任务 |
2.1.2 水轮机调节的实质 |
2.1.3 一次调频和二次调频定义 |
2.1.4 一次调频静态关系式 |
2.1.5 调速器对导叶的控制方式 |
2.1.6 抽水蓄能发电机组调速器油路概述 |
2.2 惠蓄电厂调速器系统 |
2.2.1 惠蓄电厂调速器基本控制原理 |
2.2.2 微机调速器控制回路构成 |
2.3 惠蓄电厂调速器PLC控制系统 |
2.3.1 调速器油路自检 |
2.3.2 油泵负载空载控制 |
2.3.3 隔离阀控制 |
2.3.4 压力油罐补气逻辑 |
2.3.5 漏油箱控制 |
2.4 调速器主要工况算法分析 |
2.4.1 调速器的功率给定 |
2.4.2 微机调速器PID算法简述 |
G工况算法分析'>2.4.3 机组TS->G工况算法分析 |
2.4.4 G工况算法分析 |
2.4.5 拖动机工况LA算法分析 |
2.5 过速保护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调速器控制规律的影响 |
3.1 导叶开度基本问题 |
3.2 MGV(MisalignedGuideVanes)的工作原理及其理论分析 |
3.2.1 MGV的工作原理 |
3.2.2 MGV未投入时水泵水轮机全特性的内特性描述 |
3.3 MGV投入后水泵水轮机全特性的理论分析 |
3.3.1 MGV投入后水泵水轮机的作用力矩 |
3.3.2 水轮机工况全特性的内特性描述 |
3.3.3 水轮机制动工况全特性的理论确定 |
3.3.4 反水泵工况全特性的内特性描述 |
3.3.5 MGV投入后新全特性曲线的绘制 |
3.4 MGV稳定水轮机空载运行的作用 |
3.5 MGV对水轮机工况效率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具有MGV功能的抽水蓄能过渡过程仿真模型 |
4.1 抽水蓄能过渡过程计算的数学模型 |
4.1.1 水击特征线方程及其有限差分解 |
4.1.2 压力管道的边界条件 |
4.1.3 可逆机组过渡过程计算数学模型 |
4.1.4 导叶运动方程 |
4.2 水轮机甩负荷工况的过渡过程描述 |
4.3 水轮机甩负荷工况的导叶启闭规律 |
4.3.1 同步导叶的关闭规律 |
4.3.2 预开启导叶开度和附加开度 |
4.4 抽水蓄能过渡过程仿真计算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惠州蓄电厂调速器各工况案例分析 |
5.1 异步开导叶 |
5.2 G工况升负荷和降负荷速率 |
5.3 一次调频试验 |
5.4 机组G工况甩负荷试验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 |
(一)研究结论 |
(二)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件 |
(7)岩滩电厂扩建机组调速器安装试验分析及参数选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调速器的基本原理和结构 |
2.1 调速器的基本原理 |
2.2 调速器的分类 |
2.3 调速器的控制算法 |
2.4 小结 |
第三章 岩滩电厂调速器整体设计 |
3.1 调速器的硬件和软件设计 |
3.2 测频模块的设计 |
3.2.1 功能特点 |
3.2.2 测频原理 |
3.3 频率调理和供电模块的设计 |
3.4 人机界面 |
3.5 系统控制策略 |
3.5.1 机组的启动策略 |
3.5.2 机组的空载控制策略 |
3.5.3 机组过速保护策略 |
3.5.4 发电和功率调节策略 |
3.5.5 系统故障检测保护策略 |
3.6 小结 |
第四章 水轮机调速器的鲁棒控制 |
4.1 控制模型的线性化 |
4.2 鲁棒控制规律 |
4.3 调速器的非线性鲁棒控制试验 |
4.4 短路实验 |
4.5 线路切除及恢复试验路 |
4.6 小结 |
第五章 岩滩水电站调速器试验分析及参数选定 |
5.1 系统的仿真模型 |
5.2 系调校验实验 |
5.2.1 调速器测频回路校验实验 |
5.2.2 永态转差系数Bp校核试验 |
5.2.3 人工频率死区检查校验(静态) |
5.2.4 调节器PID参数值校验(静态) |
5.3 接力器时间常数Ty测定实验 |
5.4 导叶开启动作特性 |
5.5 甩负荷试验 |
5.6 水轮机水流时间常数Tw辨识 |
5.7 原动机模型辨识总结 |
5.8 小结 |
第六章 水轮机调速器现场试验 |
6.1 电站及机组概况 |
6.2 校正试验 |
6.2.1 传感器定位与校验 |
6.2.2 上、下游水位输入校验与检查 |
6.3 扰动试验 |
6.3.1 导叶接力器付环扰动试验 |
6.3.2 桨叶接力器的付环扰动试验 |
6.3.3 空载频率扰动试验 |
6.4 检测调速系统自动和手动的稳定性 |
6.5 甩负荷试验 |
6.6 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9)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水电站监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
1.2.1 国外水电厂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2.2 国内水电厂监控系统发展现状 |
1.3 论文研究目的及主要工作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现状及改造原则 |
2.1 渔子溪水电站简介 |
2.2 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现状 |
2.3 电站监控系统改造原则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监控系统结构改造 |
3.1 现有监控系统现状 |
3.2 监控系统改造要求及总体结构改造 |
3.3 厂站层与现地层功能需求分析 |
3.4 系统网络结构改造与搭建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监控系统硬件改造 |
4.1 系统硬件改造必要性 |
4.2 现场测量变送器选型与搭建 |
4.3 厂站层硬件改造与功能实现 |
4.4 现地层硬件改造与功能实现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水轮机转速调节系统改造 |
5.1 水轮机转速调节系统改造必要性 |
5.2 水轮机转速调节系统建模 |
5.2.1 引水系统数学模型 |
5.2.2 混流式水轮机数学模型 |
5.2.3 发电机数学模型 |
5.2.4 调速器调节模块 |
5.2.5 水轮机调节系统数学模型 |
5.3 实验验证与仿真 |
5.3.1 开机流程仿真 |
5.3.2 空载频率扰动仿真 |
5.3.3 单机负荷扰动与甩负荷仿真 |
5.4 现场应用 |
5.4.1 开机流程实验 |
5.4.2 有水实验 |
5.4.3 现场实验效果与仿真结果对比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工作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10)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及涉网保护协调优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大型压水堆核电机组运行特性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核电发展概况 |
1.3.2 核电厂建模研究现状 |
1.3.3 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相互影响机理及相关保护研究现状 |
1.3.4 核电机组接入电网模型及涉网保护主要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章节安排 |
1.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工作 |
1.4.2 论文章节安排 |
2 核电机组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建模与分析 |
2.1 引言 |
2.2 适用于核电机组接入电网的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模型 |
2.2.1 堆芯系统模型 |
2.2.2 一回路冷却剂系统模型 |
2.2.3 二回路蒸汽系统模型 |
2.3 基于整形熵理论的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自稳定性分析 |
2.3.1 基于整形熵理论的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自稳定性分析 |
2.3.2 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自稳定性仿真分析 |
2.4 基于IETLBO算法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模型参数辨识 |
2.4.1 IETLBO算法 |
2.4.2 基于IETLBO算法反应堆功率控制系统模型参数辨识 |
2.5 本章小结 |
3 基于PSASP/UPI的核电机组接入电网动态模型 |
3.1 引言 |
3.2 核电机组调速励磁系统模型 |
3.2.1 功频电液调速器模型 |
3.2.2 蒸汽旁排控制系统模型 |
3.2.3 核电机组无刷励磁系统模型 |
3.3 基于PSASP/UPI的核电机组模型接入电网方法 |
3.4 核电机组动态模型有效性验证及功率调节特性分析 |
3.4.1 反应堆及其热力系统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3.4.2 核电机组运行特性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核电机组频率调节特性及保护协调优化 |
4.1 引言 |
4.2 核电机组的一次调频特性及优化方案 |
4.2.1 核电机组的一次调频模型 |
4.2.2 核电机组调频死区对一次调频特性影响 |
4.2.3 核电机组调频限幅对一次调频特性影响 |
4.2.4 核电机组调差系数对一次调频特性影响 |
4.2.5 核电机组一次调频参数优化方案 |
4.3 核电机组超速保护特性研究 |
4.3.1 核汽轮机超速保护判据 |
4.3.2 无故障甩负荷核汽轮机超速保护特性仿真分析 |
4.4 核电机组超速保护与超加速度保护的协调优化策略 |
4.4.1 核汽轮机超加速度保护判据 |
4.4.2 电网大扰动时核电机组超速保护/超加速度保护动作特性仿真 |
4.5 本章小结 |
5 核电机组失磁动态特性与机理分析及保护协调策略 |
5.1 引言 |
5.2 失磁故障模型和失磁保护判据 |
5.2.1 失磁故障模型 |
5.2.2 失磁保护判据 |
5.3 核电机组的失磁动态特性及协调策略 |
5.3.1 核电机组满载运行失磁动态特性 |
5.3.2 核电机组低功率运行失磁动态特性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6.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目录 |
致谢 |
四、YT型调速器过速的处理与改进(论文参考文献)
- [1]凤滩水电站水轮机调速器改造设计及应用研究[D]. 郑冰涛. 重庆大学, 2020
- [2]水电机组多源信息故障诊断及状态趋势预测方法研究[D]. 刘涵. 华中科技大学, 2019
- [3]高水头水电站超标振动特性与开机优化控制研究[D]. 刘卓. 天津大学, 2019(06)
- [4]直流互联电网低频振荡分析与抑制措施研究[D]. 李真.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19(01)
- [5]抽蓄储能—风—光微电网建模与优化控制研究[D]. 汪赞斌. 华中科技大学, 2018(06)
- [6]惠州抽水蓄能电站调速控制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伍天阳.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1)
- [7]岩滩电厂扩建机组调速器安装试验分析及参数选定[D]. 吕坤. 广西大学, 2017(06)
- [8]双曲正切型频率给定下水电机组开机控制研究[J]. 林国朋,郑源. 水力发电学报, 2017(02)
- [9]灾后渔子溪水电站监控系统改造研究[D]. 胡开良. 西南石油大学, 2016(03)
- [10]核电机组动态模型及涉网保护协调优化的研究[D]. 孙文涛. 武汉大学, 201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