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及监测器技术规范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洪文欣,孙宁[1](2020)在《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文中研究表明本文设计了一套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由供电模块、树莓派主处理器模块、路况监测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上位机管理系统等组成,针对目前传统的对突发事故的被动救援无法充分提高道路救援效率,系统经过硬件设施采集车辆和道路的信息,通过数据处理,相应提供最及时和最优的救援规划,使车辆行驶的安全性和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的高效性得以提升。此外该系统还有针对疫情期间物资调度问题进行路线规划、对天气做出重要预警以防事故发生,对车辆违章情况监测以便及时告知的功能。
李佳[2](2019)在《大数据背景下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研究》文中提出大数据时代,一切都在变化,不变的只有变化本身。职务犯罪调查模式在其内因和外界环境的驱动下已经从“传统模式”进入了“情报信息”引导的发展轨道。我国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工作也从“调查体制、调查模式、调查思维、调查手段”四个方面发生了巨大变革。大数据关联思维和因果关系逻辑思维的融合,让“情报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工作进入了“数据”时代。大数据时代的“情报信息”给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工作以指引、解构,并重塑了职务犯罪案件的调查模式。本文在大数据视角下,对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进行了系统分析和详尽的研究。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导论,阐述了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时代背景和研究意义。通过对国内外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工作情况、发展趋势的分析,总结了我国职务犯罪调查模式的发展历程。通过文献综述系统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相关问题的研究情况,在前人研究基础上,提出我国职务犯罪情报体系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第二章,从权力基础、法律适用等角度对“监察调查”与“检察侦查”的联系和区别进行了厘清;系统阐述了我国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内涵、外延及职务犯罪案件的主要特点,通过外部需求与内生驱动等层面对大数据时代“情报引导调查”的必要性进行了全面的分析;最后,从“模型结构”、“因果关系”、“数据基础”等方面论述了情报引导调查的理论基础。第三章,通过对传统职务犯罪调查模式和“情报引导”调查模式的评析,提出职务犯罪调查模式的演进趋势,即从“侦查”到“调查”的调查体制变革、从“获取口供”到“收集数据”的调查手段变革、从“事后调查”到“事前预测”的调查模式变革、从“因果”到“相关”的调查思维变化。第四章,全面介绍了“情报引导调查”的应用模式,具体包括职务犯罪案件基础数据源的内容;情报信息在线索发现、犯罪预防、引导讯问、追逃抓捕、专项调查等领域的应用方式和话单分析、轨迹追踪、资金流向、手机画像、关联分析五种职务犯罪案件调查中高频技战法应用。第五章,提出了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平台的功能架构和技术架构,并借鉴域外职务犯罪情报机构的设置模式,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由监察机关统一领导的职务犯罪情报机构设置构想。并对职务犯罪情报信息运行的保障机制从采集、分析研判、评估与反馈、监督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述。第六章,从大数据背景下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出发,对大数据时代隐私权的属性、情报信息应用对隐私权的影响与两者之间的边界进行了辨析;通过对我国大数据应用与隐私权的保护现状、借鉴国外立法模式,提出我国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权的法律规制设想,以实现打击犯罪与保障人权的价值统一。
陈汧铌[3](2019)在《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由于城市人口的迅速膨胀和机动车保有量的急剧增加,厦门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及交通管理能力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交通运输需求,导致城市交通拥堵、停车难、环境污染、城市功能瘫痪等一系列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一问题,本文选定厦门市智慧交通的建设与管理情况为研究对象,原因主要有以下两点:一是厦门市受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因素制约,难以大规模地开展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采用增加供给模式解决供需矛盾效果有限。二是在信息化浪潮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互联网+交通”的智慧型发展模式,能够最为有效地提高路网的通行能力和交通服务质量。笔者从各类文献资源中查阅和搜集有关资料,借助文献研究、现状分析、评估研究、对策研究等方法,对厦门市智慧交通发展的历史沿革、现状进行归纳总结。采用实地走访行业主管部门及研究机构,对部分市民进行问卷调查等方式,了解智慧交通公共服务的提供者和使用者对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及管理成效的评价,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厦门市智慧交通公共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对智慧交通的建设成果、存在的问题、经验和特色进行了梳理总结。通过与国内外智慧交通建设较为成功的城市及国家进行横向比较,提出提高智慧交通建设管理水平、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意见建议。本文通过对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情况开展研究及评估,查找智慧交通公共服务存在哪些长处及短板,从而制定相应的改进策略,试图创新性地引入新方法来解决厦门城市交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难以克服的瓶颈问题,以信息技术手段构建智慧化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通过学习借鉴国内外城市先进经验及做法,也可以为厦门市及其他城市提供值得借鉴的智慧交通发展思路和方法,帮助厦门市实现综合交通管理服务的跨越式发展,从而实现为人民生活提供一个安全、畅通、高效、和谐的交通环境的目标,这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有充分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指导意义。
时中朝[4](2018)在《GIS支持下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发》文中提出物联网和公共自行车是当今社会最为热门的两个话题。互联网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使整个世界形成一个巨大的社区。而物联网则把世界万物相连、世界万物通讯,通过物联网结合移动终端,人们享受到更加便捷的服务。同时,公共自行车作为传统公共交通中的一员帮助广大人民解决了短程出行的困扰,但是公共自行车系统中对于巡检、维修、调度等子系统没有一种统一的、合理的管理方式,导致系统中各子系统之间信息交流受阻,管理混乱。对于公共自行车的全面发展来说,需要以一种全新的姿态进入“互联网+公共自行车”的新时代。本文详细分析了传统公共自行车系统的发展和所面临的困境,根据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的需求和工作流程,结合工作流的基本理论,建立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模型。为公共自行车的报修提供了三种方式(普通用户报修、系统自动报修和巡检报修),考虑到业务扩大的影响,对工作流模型进行重构。针对重构后的模型,运用图论中的遍历方法求解维修路径的最优解,进一步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模型,将公共自行车的服务周期纳入了部分自动运作的流程中。结合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和公共自行车交易数据进行分析,获取用户租用时间特征和服务点相似性,提出了公共自行车运行状态参数,并以k-means聚类算法对自行车的日均周转率、用户租用时长和租用频次进行聚类划分,进而纠正公共自行车状态参数。通过对工作流分析和重构,发现判断故障自行车是工作流实现全面自动化的瓶颈,针对公共自行车结构简单、传感器少的不足,提出了将贝叶斯分类算法应用于公共自行车故障检测的方法。并构建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利用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对自行车进行分类,根据分类结果建立每个状态参数对分类结果的贡献率,进一步对状态参数进行优化,在这个自动学习的过程中使分类结果更加精确,从而实现自行车故障自动报修。结合以上理论和算法,利用eclipse开发工具,结合SpringBoot框架和MySQL进行数据库设计并开发了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系统,考虑安全性、便捷性开发了面向不同用户的客户端:面向企业管理结合前端开源框架easyUI和数据可视化展示插件highcharts,开发了数据可视化管理客户端;面向巡检、调度和维修工作人员开发了基于NFC的手持机智能App;面向普通用户开发了微信公众号租用平台。
宋长虹[5](2013)在《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开发与实现》文中认为现代社会己经进入信息时代。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自动化的信息处理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并在人们社会活动和生活的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信息来源的自动检索,图像识别技术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高速公路、城市道路、停车场建设越来越多,对交通控制,安全管理的要求也日益提高,智能交通系统己经成为当前交通管理发展的主要方向,而车牌识别技术作为智能交通系统的核心,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它在城市道路的智能卡口项目中占有无可取代的重要地位。本文的主要内容是基于软件和硬件的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的开发与实现。利用网络技术实现对违法和犯罪的车辆进行远程布控,就是通过前端视频和数据采集设备捕获各种违法、肇事车辆的信息,同时将这些信息自动录入到前端路口车辆信息处理的计算机数据库中,然后通过访问数据库与过往车辆信息进行比对。监控系统的建成将掌握进出乌鲁木齐市的所有车辆信息,便于交通管理机关及时、准确、有效地做出交通组织,对维护乌鲁木齐良好的交通环境和行车秩序起到积极作用。通过对监测数据分析、处理,特别是车辆车牌信息的自动识别与处理,实现对肇事逃逸、嫌疑车辆、交通违章等黑名单车辆的查控与处置,对交通管理机关扼制并打击一些隐蔽型违法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何相呈[6](2013)在《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一个地质灾害多发的国家,尤其是在西部地区,地质环境十分复杂。随着地质环境的异常变化,西部地区成为地质灾害频发的区域,而滑坡、崩塌、泥石流是其中最典型也最严重的三种灾害类型。随着国家公路建设的快速发展,山区道路工程的建设规模快速增长,公路地质灾害问题也日益增多,尤其是公路边坡危岩体失稳造成的崩塌灾害给道路交通安全造成了极大的破坏。每年都会发生许多因公路边坡危岩体崩塌而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安全事故,由此可见公路边坡危岩体崩塌灾害具有分布范围广、突发性强等特点。为了减少甚至避免危岩体对道路安全造成的不良影响,需要研究出科学有效的方法对公路边坡危岩体进行灾害监控和预警。为此,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技术引起了众多科研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验工作。本文依托交通运输部西部交通科技项目开展科学研究。本文阐述了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关键技术,在已有危岩体基本理论和监控预警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探索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危岩监控,结合公路边坡危岩体崩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特征,建立了一个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主要取得了以下进展:1)论文对物联网技术的理论和核心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关键技术、特点和功能,物联网技术的研究现状、应用领域、发展趋势及其应用于危岩监控的可能性。2)论文阐述了公路边坡危岩体的成灾机制与崩塌灾害的监控预警技术,通过研究危岩体崩塌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影响因素,介绍并分析了现有危岩体监测方法的技术特征,作为物联网危岩监控技术的参考对比。3)在物联网相关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RFID技术与GPRS技术为核心,建立了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该系统结构是由RFID模块、GPRS模块、接收预报模块、分析评价模块几个功能模块组成,系统在及时获取灾害信息同时,还能满足系统使用者对危岩信息准确评价与有效处理的要求。4)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验证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公路地质灾害监控预警领域是可行的,为该系统的正式开发和投入运行提供了有效的探索与试验数据支持。
张丙干[7](2012)在《高速公路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认为近几年来,在我国政府加强公共基础设施的导向下,高速公路发展迅速。目前高速公路网络正逐步形成。但是高速公路上的交通事故也一直呈现上升趁势。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是高速公路运营管理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保障高速公路行车安全、确保道路畅通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在高速公路上使用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分析高速公路超速信息系统的组成及信息采集和发布过程,研究了高速公路监控系统的一系列监控系统的硬件设备、相关的软件及其算法,设计出了一套适应高速公路超速信息采集的系统软、硬件。在这套系统中,主要对高速公路上运动的车辆以非接触的方式进行监控,并使用地感线圈测速技术对所有经过该线圈的车辆进行测速,使用专用软件和修正函数对所测试的速度经过修正、计算,可以得到所有经过该线圈车辆速度的准确值。系统将此速度的值与该系统设定的超速阀值做比对,即可判定该车辆是否超速行驶。如果该车辆被判定为超速,那么则通过CCD高速摄像机对超速的车辆进行摄像拍照,把记录的照片作为超速车辆违章的证据。然后通过高速公路的网络把违章车辆的车牌、型号、车速、违章时间等信息传输到收费站或指挥中心,并对这些车辆进行存档和进行相关的处罚。该系统还提供了一些的具有特性的功能,例如:超速报警,车辆流量按日、月、年等时间段的统计、违章的数据统计、查询等等,使得该系统的应用更具有智能化、自动化。另外,本系统可以通过对超速车辆违章信息的分析来提取出超速违章的共性,使高速公路管理部分能提出相对应的改进措施来保证道路交通安全行车,本套系统及其这些特性功能对进一步实现高速公路的道路安全有着重要的意义。本文所开发系统已应用在武汉-鄂州路段的汉鄂高速公路上,该系统运行有效地解决超速行驶的道路安全隐患问题。
笪良飞[8](2010)在《视频检测技术在闯红灯抓拍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科技的发展,以视频图像处理、分析为基础的视频检测技术在智能交通系统(ITS)中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基于视频的检测系统直观、安装简便、维护费用低,代表了车辆检测器的发展方向。视频检测技术已成为智能交通领域需要研究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目前我国已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建立了比较现代化的城市交通控制系统。这对改善市内交通,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起了重要作用。如何保证视频检测系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和不同的条件下(如遮挡、光照变化等)都能对目标进行准确的检测是目前广大研究工作者共同关注的焦点,也是目前实际应用中急待解决的难题。本文结合“合肥市经开区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项目,对基于视频检测技术的闯红灯抓拍系统做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具体包括以下内容。1.介绍了视频检测技术用于闯红灯抓拍系统中可行性及其优势;2.对本项目的设计方案进行了详细说明,并确定了采用视频检测技术作为闯红灯抓拍系统的违章车辆检测方式;3.集中比较分析了目前常用的视频检测算法,就它们各自的优缺点及其适应的相关领域做了总结;并详细介绍了目前在闯红灯抓拍系统中较为流行基于帧间差分的视频检测技术,及其在实际中存在的不足。4.在帧间差分算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改进算法。在对视频图像的差分、二值化及后期处理过程中做了相应的优化,使得实际抓拍效果较改进前的有了较大提高;
姜葳[9](2009)在《试论电子警察》文中研究指明电子警察是伴随着交通管理形势日趋复杂,交通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用于交通管理执法取证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随着交通管理对电子警察依赖性的逐步加深,电子警察对交通参与者的权利、义务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所存在的问题也逐步显现,甚至侵害了交通参与者的合法权益,进而引起了人们的质疑。从其本质来看,电子警察不同于一般的电子设备,而是作为行使收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证据职权的执法者,其行为是收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证据的行政行为,因此,电子警察的取证行为要具有法律效力,必须对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而就现行电子警察法律规范来看,规范电子警察及其收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证据行为的法律规定和技术标准还不健全,电子警察应当具备何种资格,其行为应满足何种条件尚没有科学、完备、合理的规定,鉴于此,完善法律规范,有效控制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对于规范行政权,维护交通参与者合法权益,提高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行政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从以下五个部分进行阐述,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有关对策建议:第一部分是电子警察的现状。首先通过阐述电子警察产生及发展的客观原因、电子警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以及电子警察在交通管理当中所发挥的积极作用,分析了电子警察应用于交通管理实践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其次分析了电子警察应用于现代交通管理实践所引发的问题,具体为:一是设置主体不明确,形成“电子警察经济”现象;二是设置规范无标准,出现滥用电子警察现象;三是证据标准不完备,据以作出处罚的证据证明力不足;四是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五是配套管理规范不健全,执法随意性较大;六是交通标志标线不规范,形成“执法陷阱”;七是不能确定违法行为人,难以实现教育目的。进而指出电子警察在交通管理实践中诸多问题的存在使电子警察广遭质疑,解决这些问题正是本文写作的初衷。第二部分是电子警察的概念。首先分析了电子警察的法律地位,确定了电子警察用于收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证据的理论基础。其次分析了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的本质,指出从电子警察收集道路交通违法行为证据的过程、性质、法律后果分析,电子警察具有拟制交通警察的本质属性;从主体要素、职权要素、法律要素三个方面分析,其取证行为具有行政行为的本质属性。接着分析了电子警察的特征,即:违法行为识别的自动性、对科技设备性能的依赖性、违法信息告知的滞后性,并分析了电子警察与非现场执法、交通警察以及电视监控、手持拍摄设备的区别和联系。最后,根据对电子警察本质及特征的分析,总结了本文对电子警察的定义,即:电子警察是指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名义,按照设定的程序和流程自动监测、识别、确认、记录机动车道路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履行取证职权的交通技术监控设备,其实质上是实施调查取证行政行为的智能交通警察。指出电子警察作为拟制主体,其取证行为要有法律效力,必须以科学、完备、合理的法律规范对其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第三部分是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现状分析。首先对电子警察相关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行业标准及地方标准进行了汇总整理,进而从电子警察主体资格及其取证行为合法有效等方面分析了现行相关规定存在的不足。具体为:一是电子警察身份合法法律规范不明确;二是电子警察取证行为合法要件法律规范不完备;三是管理部门配套规范不健全;四是监督救济手段缺乏依据。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我国现行约束电子警察的法律规范还不完善,无法对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进行有效的法律控制。第四部分是美、英、澳电子警察的借鉴。分别介绍了美国、英国、澳大利亚三个国家电子警察的发展现状和法律规范。由此归纳指出,应用电子警察较早的西方国家,对于电子警察的设置主体、设置程序、设置方式、限速规定等均通过法案的形式做出了明确规定,为我国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研究提供了借鉴。第五部分是完善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的构想。首先指出法律控制电子警察的价值在于规范行政权,维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法律规范的设定应当遵循合法性原则和合理性原则。接着重点提出法律控制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所应当包括的具体内容:一是立法确定电子警察取得合法身份的条件,即主体合法,包括:电子警察的种类或特征;电子警察的技术标准;电子警察的检定标准和检定规程;电子警察的设置规范和设置程序;电子警察的日常管理规范。二是立法确定电子警察取证行为合法的条件,即行为合法,包括:电子警察的取证权限;电子警察的取证要求;交通标志标线设置的规范和程序。三是完善管理部门配套规范,包括:电子警察设置地点公开的方式;违法行为信息的审核、录入;违法行为信息的告知。四是强化监督和救济,包括:扩展监督环节,强化监督力度,实现取证行为的公开、透明;设定交通参与者权益受侵害的救济途径。
徐梧[10](2008)在《视频监控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视频监控正广泛地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并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将视频监控应用到林火管理中,实现在室内对山区重点林区地段的林火进行监测和林火扑救指挥调度,提高森林火灾综合防御及控制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北京市森林防火为背景,主要研究了视频监控技术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通过对北京市林业单位现行的林火视频监控体系进行的调查,了解了不同层次的林业部门中的各级用户对于视频监控信息的需求和现行林火视频监控体系中目前面临的问题。为此研究了前沿的林火视频监控技术,对比同类系统,对视频监控在林火管理中所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林火视频监控体系的应用框架。并结合具体单位利用流媒体技术构建了Web视频监控分享系统,该系统将林火监控视频嵌入在Web页面中,用户只需要打开浏览器,访问网站即可查看林火监控视频——实时的或历史的视频图像,满足了森林防火的多级共享需求。通过林火监控视频系统的建设和实施,能够为市林业系统提供规范、科学的管理模式,能够加强林业防火的信息管理,提高林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能够及时掌握森林火灾的现状、动态、发展趋势,并提供效益分析、辅助决策的手段和方法,提高对应急事件的处理能力;能够实现政务办公计算机化,提高办公效率,增强政府机构的服务能力。
二、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及监测器技术规范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及监测器技术规范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系统设计 |
2 硬件电路设计 |
2.1 供电模块 |
2.2 处理器模块 |
2.3 无线通信模块 |
2.4 事故监测模块 |
2.5 车速检测模块 |
3 系统软件设计 |
4 结语 |
(2)大数据背景下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注释说明清单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政治背景 |
1.1.2 选题的法制背景 |
1.1.3 社会时代背景 |
1.1.4 研究的意义 |
1.2 研究现状评述 |
1.2.1 文献检索情况 |
1.2.2 文献研究情况 |
1.2.3 研究文献评述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分析法 |
1.3.2 实证研究析法 |
1.3.3 比较研究法 |
1.4 研究论文框架 |
1.5 论文创新点 |
2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基础 |
2.1 监察“调查”与检察“侦查”之厘清 |
2.1.1 “调查”与“侦查”之差异 |
2.1.2 “调查”与“侦查”之联系 |
2.2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基本概念 |
2.2.1 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范畴 |
2.2.2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内涵 |
2.2.3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价值 |
2.3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理论基础 |
2.3.1 权力制衡和权力公开理论 |
2.3.2 职务犯罪行为的结构稳定性 |
2.3.3 数据信息的可回溯性 |
2.3.4 海量职务犯罪案件数据积累 |
2.3.5 职务犯罪活动的关联性 |
3 大数据背景下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模式演进 |
3.1 传统职务犯罪案件调查模式评析 |
3.1.1 以线索核实为主的调查启动模式 |
3.1.2 以纪检监察移送案件为主的大要案调查模式 |
3.1.3 以重点行业为主的专项调查模式 |
3.1.4 以嫌疑人口供为主要定案依据的取证模式 |
3.2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模式评析 |
3.2.1 我国职务犯罪情报工作发展历程 |
3.2.2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应用现状 |
3.2.3 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引导案件调查工作评述 |
3.3 大数据时代职务犯罪案件调查模式的演进 |
3.3.1 从“侦查”到“调查”的调查体制变革 |
3.3.2 从“获取口供”到“收集数据”的调查手段变革 |
3.3.3 从“事后调查”到“事前预测”的调查模式变革 |
3.3.4 从“因果”到“相关”的调查思维变化 |
4 大数据背景下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应用研究 |
4.1 职务犯罪调查情报基础数据源 |
4.1.1 案件线索类数据 |
4.1.2 互联网开源数据 |
4.1.3 社会公共信息数据 |
4.1.4 案件工作基础信息数据 |
4.1.5 电子取证数据 |
4.2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的应用模式 |
4.2.1 情报信息在职务犯罪预防中的应用 |
4.2.2 情报信息在调查线索研判中的应用 |
4.2.3 情报信息在引导讯问中的应用 |
4.2.4 情报信息在引导追逃领域的应用 |
4.2.5 情报信息在职务犯罪专项工作中的应用 |
4.3 情报信息引导调查主要应用技战法 |
4.3.1 手机话单分析技战法 |
4.3.2 资金流向分析技战法 |
4.3.3 信息轨迹分析技战法 |
4.3.4 手机App数据画像分析技战法 |
4.3.5 关联数据分析技战法 |
5 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调查体系的构建 |
5.1 职务犯罪情报系统的总体架构 |
5.1.1 基本原则 |
5.1.2 功能架构 |
5.1.3 技术架构 |
5.2 职务犯罪调查情报工作的组织机构保障 |
5.2.1 情报机构构建的基本原则 |
5.2.2 国内外职务犯罪情报机构设置的情况 |
5.2.3 我国职务犯罪情报机构设置思考 |
5.3 职务犯罪情报体系的运行机制保障 |
5.3.1 情报信息采集工作机制 |
5.3.2 情报信息分析研判机制 |
5.3.3 职务犯罪情报信息评估和反馈机制 |
5.3.4 情报信息的监督机制 |
6 大数据背景下职务犯罪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 |
6.1 职务犯罪调查中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保护的冲突 |
6.1.1 大数据时代隐私权的属性探析 |
6.1.2 大数据情报信息应用对隐私权的影响 |
6.1.3 职务犯罪情报信息运用与技术侦查措施的辨析 |
6.2 职务犯罪调查中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权保护的平衡 |
6.2.1 我国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保护的现状 |
6.2.2 域外情报信息应用与隐私保护的立法模式参考 |
6.2.3 职务犯罪调查中情报信息应用的法律规制建议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 选题及其意义 |
(二) 研究综述 |
(三) 研究主题及其思路 |
(四)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二、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概述 |
(一) 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的沿革 |
(二) 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现状 |
三、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的绩效评价 |
(一) 厦门市智慧交通公共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及评价 |
(二) 厦门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取得的成效和经验 |
四、提升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水平的思考 |
(一) 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存在的不足及原因 |
(二) 国内外城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实践经验 |
(三) 提升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水平的对策 |
五、结论与展望 |
附件:关于厦门市交通现状和智慧交通发展水平的调查问卷 |
参考文献 |
致谢语 |
(4)GIS支持下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研究现状 |
1.2.2 故障自动报修与检测 |
1.2.3 WebGIS 的应用 |
1.3 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4 主要内容及论文结构 |
第2章 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模型建立与重构 |
2.1 引言 |
2.2 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规范 |
2.3 工作流的优势与特性 |
2.3.1 工作流的优势 |
2.3.2 工作流的模式 |
2.3.3 工作流的重构 |
2.3.4 工作流的操作 |
2.4 服务周期工作流模型建立 |
2.4.1 报修审核流程 |
2.4.2 现场维修流程 |
2.4.3 基地维修流程 |
2.5 服务周期工作流模型重构 |
2.5.1 工作流程重构的步骤 |
2.5.2 报修审核自动化 |
2.5.3 维修工作路径优化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公共自行车自动报修模型建立与求解 |
3.1 引言 |
3.2 公共自行车交易数据分析 |
3.2.1 数据预处理 |
3.2.2 用户租用时间特性 |
3.2.3 服务点相似性划分 |
3.3 自动报修模型建立 |
3.3.1 故障分类 |
3.3.2 自行车状态参数 |
3.3.3 PBS状态分类特征提取 |
3.4 朴素贝叶斯算法求解 |
3.4.1 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算法模型 |
3.4.2 属性对类的贡献和评价指标 |
3.4.3 实例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需求分析 |
4.2.1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4.2.2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4.3 数据库设计与实现 |
4.3.1 数据库模型设计 |
4.3.2 数据库表设计 |
4.3.3 数据库事务管理 |
4.4 系统功能设计 |
4.4.1 关键技术 |
4.4.2 系统整体架构设计 |
4.4.3 系统功能模块划分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系统开发 |
5.1 引言 |
5.2 企业管理平台开发 |
5.2.1 登录功能 |
5.2.2 维保管理模块 |
5.2.3 状态可视化检测模块 |
5.2.4 设备管理模块 |
5.2.5 其他模块 |
5.3 手持机程序开发 |
5.3.1 NFC近场通讯原理 |
5.3.2 App选型、设计与实现 |
5.4 微信租用平台开发 |
5.4.1 平台简介 |
5.4.2 结构设计 |
5.4.3 功能实现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和成果 |
(5)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开发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介绍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3 系统应用前景 |
1.4 论文研究内容 |
1.5 论文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系统需求分析 |
2.1 系统建设要求 |
2.2 系统建设原则 |
2.3 系统功能性需求分析 |
2.3.1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功能 |
2.3.2 道路监控系统 |
2.3.3 治安卡口监控系统 |
2.4 系统非功能性需求分析 |
2.4.1 统一性与标准性 |
2.4.2 安全性与可靠性 |
2.4.3 先进性与实用性 |
2.4.4 灵活性与开放性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系统总体设计 |
3.1 系统设计 |
3.2 总体设计 |
3.3 各子系统设计概述 |
3.3.1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 |
3.3.2 道路监控系统 |
3.3.3 治安卡口监控系统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 |
4.1 系统设计组成 |
4.2 系统规格 |
4.3 系统设备连接图 |
4.4 系统特点 |
4.5 DLP大屏幕显示系统功能 |
4.5.1 实时视频信号显示 |
4.5.2 RGB信号显示 |
4.5.3 网络信号的显示 |
4.5.4 各类信号混合显示 |
4.5.5 对大屏幕的监控与参数调整 |
4.5.6 SMV多屏拼接控制器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道路监控系统 |
5.1 概述 |
5.2 监控系统总体要求 |
5.3 监控系统功能要求 |
5.4 系统设备设计 |
5.5 系统构成图 |
5.6 系统特点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治安卡口监控系统 |
6.1 系统概述 |
6.2 治安卡口系统设计 |
6.2.1 数据传输设计 |
6.2.2 系统存储设计 |
6.2.3 前端存储设计 |
6.3 |
6.3.1 车辆检测单元 |
6.3.2 车速检测单元 |
6.3.3 图像采集识别处理单元 |
6.3.4 高清视频监控单元 |
6.3.5 组网传输单元 |
6.3.6 补光照明单元 |
6.3.7 基础设施单元 |
6.3.8 防雷接地保护单元 |
6.4 前端硬件设备配置 |
6.5 组网传输子系统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系统的实现 |
7.1 前端车辆数据采集系统 |
7.1.1 信息采集处理 |
7.1.2 数据完整性应用 |
7.1.3 车牌自动识别的实现 |
7.2 警务查处理系统 |
7.2.1 数据的比对 |
7.2.2 数据下载 |
7.2.3 信息查询 |
7.3 中心管理系统 |
7.3.1 指挥中心布控 |
7.3.2 自动报警 |
7.3.3 综合查询 |
7.3.4 综合业务查询 |
7.4 系统涉及到的关键技术 |
7.4.1 图像采集技术 |
7.4.2 夜间补光抓拍技术 |
7.4.3 移动车辆检测技术 |
7.4.4 车牌自动识别技术 |
7.4.5 高清图像远距离传输存储 |
7.4.6 系统比对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总结 |
8.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6)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评价 |
1.2.1 国外地质灾害监测预报的发展与评价 |
1.2.2 国内危岩监控预警技术的研究现状与评价 |
1.3 论文研究目的和内容 |
1.3.1 论文的研究目的 |
1.3.2 论文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实施方案 |
第二章 物联网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2.1 物联网概述 |
2.1.1 物联网的起源与发展 |
2.1.2 物联网的特点 |
2.1.3 物联网的原理与构架 |
2.1.4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研究 |
2.2 物联网的应用与前景 |
2.2.1 物联网的应用领域 |
2.2.2 实现“物联网”需要解决的问题 |
第三章 公路边坡危岩崩塌的成灾机制与稳定性评价 |
3.1 崩塌地质灾害的基本理论 |
3.1.1 崩塌源危岩分类 |
3.1.2 崩塌发生的影响因素 |
3.1.3 崩塌发生时间的规律性 |
3.2 公路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 |
3.2.1 地质与地形条件 |
3.2.2 诱发条件 |
3.3 公路边坡稳定性评价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相关理论与技术研究 |
4.1 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的基本原理与技术 |
4.1.1 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测的目的 |
4.1.2 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测的原则 |
4.2 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测的方法 |
4.3 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的方案参考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设计与开发 |
5.1 物联网技术在危岩监控中的研究与应用 |
5.1.1 物联网技术在危岩监控中的应用现状评价 |
5.1.2 物联网技术在危岩监控预警中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
5.2 系统的总体组成设计 |
5.2.1 系统的需求分析 |
5.2.2 系统的设计原则 |
5.2.3 系统的体系结构 |
5.2.4 系统的开发环境 |
5.3 系统的功能设计 |
5.3.1 系统的功能组成 |
5.3.2 系统的功能流程 |
5.4 功能模块的开发 |
5.4.1 RFID 多功能模块 |
5.4.2 监控预警分析模块 |
5.4.3 灾害评价发布模块 |
5.5 系统的软件开发 |
5.5.1 RFID 监控软件系统的设计原则 |
5.5.2 监控软件的主界面开发 |
5.5.3 系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开发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系统的模拟试验与应用 |
6.1 试验目的与技术原理 |
6.1.1 试验目的 |
6.1.2 技术原理 |
6.2 物联网设备信息及选择依据 |
6.2.1 设备选择的依据 |
6.2.2 设备来源与型号 |
6.3 系统方案的制定 |
6.4 系统搭建与具体方案实施 |
6.4.1 设备连接与调试 |
6.4.2 试验过程与结论分析 |
6.4.3 RFID 进入“监控盲区”的解决方案 |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
7.1 论文总结与创新 |
7.2 研究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科研成果及发表的论着 |
(7)高速公路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本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本课题的内容组织结构 |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
2.1 系统使用理论与技术概述 |
2.2 设计依据 |
2.3 超速监测工作原理 |
2.3.1 系统工作流程 |
2.3.2 检测单元工作原理 |
2.3.3 线圈检测原理 |
2.3.4 超速车辆检测及车流量统计原理 |
2.4 系统的实现原理介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需求分析 |
3.1 项目简要概述 |
3.2 用户需求分析 |
3.3 系统用例功能分析 |
3.3.1 系统功能用例需求 |
3.3.2 系统功能用例分析 |
3.4 系统非功能需求 |
3.5 硬件系统技术参数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设计 |
4.1 系统的设计原则 |
4.2 系统总体设计 |
4.2.1 系统的组成部分 |
4.2.2 机动车超速监测中心系统 |
4.2.3 机动车超速监测通讯系统 |
4.2.4 机动车超速监测前端设备 |
4.3 软件系统设计 |
4.3.1 系统软件架构设计 |
4.3.2 系统软件功能设计 |
4.4 系统主要模块设计 |
4.4.1 前台监测系统 |
4.4.2 后台配置管理系统 |
4.5 系统数据库设计 |
4.5.1 数据库概念分析 |
4.5.2 物理表定义 |
4.6 系统的算法设计 |
4.6.1 视频背景的建立算法设计 |
4.6.2 车辆牌照定位算法设计 |
4.6.3 车型识别算法设计 |
4.7 通信数据包格式的设计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实现 |
5.1 系统实现环境 |
5.2 系统的实现流程图 |
5.3 系统的实现界面 |
5.3.1 系统管理员操作界面 |
5.3.2 系统工作人员操作界面 |
5.3.3 系统远程用户访问查询界面 |
5.4 系统实现的关键算法 |
5.4.1 视频背景建立的实现 |
5.4.2 背景像素值概率估计 |
5.4.3 牌照的定位 |
5.4.4 牌照的识别 |
5.5 系统文件的命名规则 |
5.6 系统关键技术代码 |
5.6.1 视频与系统相连接的程序 |
5.6.2 前台界面与后台数据库连接的程序 |
5.7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的测试 |
6.1 系统的测试环境 |
6.2 系统的测试方案 |
6.3 测试过程 |
6.4 系统的查询功能测试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视频检测技术在闯红灯抓拍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致谢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车辆检测器的分类 |
1.3.2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的特点 |
1.3.3 视频车辆检测技术存在的不足 |
1.4 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特色 |
1.5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合肥市经开区智能交通系统的设计 |
2.1 项目概况 |
2.2 项目需求分析 |
2.3 系统设计目标 |
2.4 系统设计原则 |
2.5 系统设计依据 |
2.6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的设计 |
2.6.1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概述 |
2.6.2 交通信号控制系统组成 |
2.6.3 交通信号中心控制系统功能 |
2.6.4 交通信号控制系设备清单 |
2.7 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的设计 |
2.7.1 道路交通监控系统概述 |
2.7.2 道路交通监控系统组成 |
2.7.3 道路交通监控系统功能 |
2.7.4 道路交通监控系统设备清单 |
2.8 基于视频检测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的设计 |
2.8.1 基于视频检测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概述 |
2.8.2 基于视频检测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的构成 |
2.8.3 基于视频检测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的功能 |
2.8.4 基于视频检测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的指标 |
2.8.5 基于视频检测的闯红灯自动抓拍系统设备清单 |
2.9 卡口系统的设计 |
2.9.1 卡口系统的概述 |
2.9.2 卡口系统的组成 |
2.9.3 卡口系统的功能 |
2.9.4 卡口系统的设备清单 |
2.10 交通控制集成平台的设计 |
2.10.1 交通控制集成平台概述 |
2.10.2 交通控制集成平台的系统结构 |
2.10.3 交通控制集成平台的系统层次模型 |
2.10.4 交通控制集成平台的功能要求 |
2.11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视频检测技术原理及算法的研究 |
3.1 视频检测系统的工作原理 |
3.2 视频图像的特点 |
3.3 常用视频检测技术的比较 |
3.3.1 基于光流法的视频检测技术 |
3.3.2 基于帧间差的视频检测技术 |
3.3.3 基于背景帧间差的视频检测技术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帧间差分法及其改进算法的实现 |
4.1 帧间差分算法的实现 |
4.2 改进的算法原理 |
4.3 基于块检测的帧间差分 |
4.4 二值化处理 |
4.5 形态滤波 |
4.6 闯红灯车辆的检测 |
4.7 实验结果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闯红灯抓拍系统效果分析 |
5.1 合肥市经开区交通控制系统先进性 |
5.2 实际抓拍效果分析 |
5.3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交通控制系统应用成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9)试论电子警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电子警察的现状 |
一、电子警察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原因 |
二、电子警察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三、电子警察的积极作用 |
四、电子警察在执法实践当中的问题 |
(一) 设置主体不明确,形成“电子警察经济”现象 |
(二) 设置规范无标准,出现滥用电子警察现象 |
(三) 证据标准不完备,据以作出处罚的证据证明力不足 |
(四) 技术水平不高,影响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
(五) 配套管理规范不健全,执法随意性较大 |
(六) 交通标志标线不规范,形成“执法陷阱” |
(七) 不能确定违法行为人,难以实现教育目的 |
第二章 电子警察的概念 |
一、电子警察及其取证行为的本质 |
(一) 电子警察的法律地位 |
(二) 电子警察的本质 |
(三) 电子警察取证行为的本质 |
二、电子警察的特征 |
(一) 违法行为识别的自动性 |
(二) 对科技设备性能的依赖性 |
(三) 违法信息告知的滞后性 |
三、电子警察与相关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
(一) 与非现场执法的区别和联系 |
(二) 与交通警察的区别和联系 |
(三) 与电视监控、手持拍摄设备的区别和联系 |
四、电子警察的概念和种类 |
第三章 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现状分析 |
一、现行法律规范的汇总整理 |
(一) 法律 |
(二) 地方法规 |
(三) 部门规章 |
(四) 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 |
(五) 行政规范性文件 |
二、对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的分析 |
(一) 电子警察身份合法法律规范不明确 |
(二) 电子警察取证行为合法要件法律规范不完备 |
(三) 管理部门配套规范不健全 |
(四) 监督救济手段缺乏依据 |
第四章 美英澳电子警察的借鉴 |
一、美国 |
(一) 交通管理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详细规范 |
(二) 电子警察设置程序严格 |
(三) 违法行为的告知及时、具体 |
(四) 规定了执法宽容度 |
二、英国 |
(一) 明确规定电子警察设备准入规范 |
(二) 对电子警察的设置要求作出明确规定 |
三、澳大利亚 |
(一) 电子警察发展过程 |
(二) 电子警察实现综合化管理 |
四、对我国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研究的启示 |
第五章 完善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的构想 |
一、电子警察法律规范研究的价值 |
二、电子警察法律规范设定的原则 |
(一) 坚持行政合法性原则 |
(二) 坚持行政合理性原则 |
三、电子警察法律规范需要明确的具体内容 |
(一) 明确电子警察取得合法身份的条件 |
(二) 明确电子警察取证行为合法的条件 |
(三) 完善管理部门的配套程序 |
(四) 强化监督和救济 |
结语 |
参考文献 |
(10)视频监控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视频监控及其现状 |
1.1.1 视频信息的作用 |
1.1.2 视频监控的定义 |
1.1.3 视频监控技术应用的历史与现状 |
1.1.4 视频监控技术的问题 |
1.2 林火管理及其现状 |
1.2.1 我国森林火灾现状 |
1.2.2 林火管理现状 |
1.3 林火视频监控系统的构成 |
1.3.1 视频监控系统 |
1.3.2 前端图像和信息采集部分 |
1.3.3 无线传输部分 |
1.3.4 监控中心部分 |
1.3.5 基站铁塔和供电部分 |
1.3.6 防雷安全部分 |
1.4 视频监控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现状与问题 |
1.4.1 林火视频监控的特点 |
1.4.2 视频监控在林火管理应用中的现状 |
1.4.3 国内一些视频监控系统的应用情况 |
1.4.4 北京市林火管理中视频监控的应用问题 |
1.5 研究的意义、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
2 林火视频监控体系的应用框架 |
2.1 应用框架及其内涵 |
2.1.1 应用框架 |
2.1.2 视频监控体系的应用框架内涵 |
2.2 应用框架的目标 |
2.2.1 应用框架的功能目标 |
2.2.2 应用框架的分层目标 |
2.3 应用框架的分析 |
2.3.1 组织结构 |
2.3.2 信息分布与存储 |
2.3.3 传输线路 |
2.3.4 监控点与监控中心 |
2.3.5 硬件 |
2.3.6 软件 |
2.4 应用框架的结论 |
3 林火视频监控的关键技术 |
3.1 流媒体技术 |
3.1.1 流媒体技术的原理 |
3.1.2 流媒体技术的特点 |
3.1.3 流媒体传输协议 |
3.1.4 流媒体技术的应用 |
3.2 WEB 应用程序开发技术 |
3.2.1 Ajax 技术 |
3.2.2 JSF 技术 |
3.3 WEBGIS 技术 |
3.3.1 WebGIS 技术介绍 |
3.3.2 WebGIS 技术的应用 |
3.3.3 WebGIS 技术的特点 |
3.3.4 WebGIS 的实现技术 |
3.3.5 ArcGIS Server |
3.4 本章小结 |
4 WEB 视频分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
4.1 需求概述 |
4.2 系统设计 |
4.2.1 系统介绍 |
4.2.2 系统模块 |
4.3 系统组成和逻辑流程 |
4.3.1 视频分享流程 |
4.3.2 硬件部分 |
4.3.3 软件部分 |
4.4 流媒体系统的研究与比较 |
4.4.1 流媒体系统产品 |
4.4.2 流媒体系统比较分析 |
4.4.3 流媒体系统方案选择的结论 |
4.4.4 Web 主系统功能与界面 |
4.4.5 Web 视频分享系统功能与界面 |
4.5 系统实现 |
4.5.1 WebGIS 部分 |
4.5.2 视频分享部分 |
4.5.3 存储与管理体系 |
4.5.4 系统运行状况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及监测器技术规范的研究与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树莓派的道路突发事故救援系统[J]. 洪文欣,孙宁. 软件, 2020(11)
- [2]大数据背景下情报信息引导职务犯罪案件调查研究[D]. 李佳. 中国人民公安大学, 2019(09)
- [3]厦门市智慧交通建设与管理发展研究[D]. 陈汧铌. 厦门大学, 2019(08)
- [4]GIS支持下公共自行车服务周期工作流管理系统的研发[D]. 时中朝. 浙江工业大学, 2018(07)
- [5]乌鲁木齐市城市快速路监控系统开发与实现[D]. 宋长虹. 厦门大学, 2013(05)
- [6]基于物联网的公路边坡危岩体监控预警系统研究[D]. 何相呈. 重庆交通大学, 2013(03)
- [7]高速公路机动车超速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张丙干. 电子科技大学, 2012(05)
- [8]视频检测技术在闯红灯抓拍系统中的研究与应用[D]. 笪良飞. 合肥工业大学, 2010(04)
- [9]试论电子警察[D]. 姜葳. 中国政法大学, 2009(S2)
- [10]视频监控在林火管理中的应用[D]. 徐梧. 北京林业大学, 20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