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葡萄酒发酵期间白黎芦醇的变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吴莉[1](2020)在《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文中认为本试验以15个酿酒葡萄品种为研究对象,采用HPLC和GC-MS技术检测葡萄与葡萄酒中单体酚及香气物质的组成,结合转录组测序,研究贺兰山东麓环境条件下,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差异性。结果表明:(1)葡萄果实糖酸比比较结果表明:红色欧亚种糖酸比最高,红色欧山种次之,白色欧亚种最低;在试验条件下,红色欧亚种、红色欧山种、白色欧亚种葡萄果实可溶性总糖含量最高的品种分别为‘西拉’、‘北玫’和‘小芒森’,可滴定酸含量最低的品种分别为‘黑比诺’、‘北玺’和‘霞多丽’。(2)酚类物质比较结果表明:在红色欧亚种葡萄果实中,‘马瑟兰’的总酚和花色苷含量最高,‘黑比诺’的单宁含量最高,‘赤霞珠’的酚酸、黄烷醇、黄酮醇、芪类单体酚含量最高。在红色欧山种葡萄果实中,‘北玫’的总酚、单宁、总花色苷、黄烷醇类单体酚含量最高,‘北全’的酚酸和黄酮醇类单体酚含量最高,‘新北醇’的芪类含量最高。在白色欧亚种葡萄果实中,‘小芒森’的酚类物质含量均较高。对不同种葡萄酒中酚类物质进行聚类分析表明,红色欧亚种为1类(除‘西拉’),红色欧山种为1类(除‘北全’),白色欧亚种为1类。(3)香气物质比较结果表明:检测到红色欧亚种酿酒葡萄果实中香气物质有51~72种,红色欧山种有47~74种,白色欧亚种有34~68种,其中‘黑比诺’、‘新北醇’和‘贵人香’在同类种葡萄果实中香气种类较多。检测到红色欧亚种葡萄酒香气物质有33~59种,红色欧山种有43~65种,白色欧亚种有36~42种,其中‘马瑟兰’、‘新北醇’和‘小芒森’在同类种葡萄酒中香气种类较多。(4)差异基因表达分析结果表明:所有处理果实在成熟期相对于转色初期,总差异基因下调基因数量>上调基因数量。与多酚积累相关的4个基因(PAL、CHS、LDOX、MYBA)涉及4条代谢途径;与香气相关的3个基因(LOX、HPL、CCD1)涉及2条代谢途径;这些与酚类物质和香气积累有关的相同基因在各品种中表达量存在差异。果实成熟期时,‘西拉’的HPL,‘新北醇’的PAL、CHS和LDOX,‘北醇’的LOX,‘霞多丽’的CCD1,‘小芒森’的MTBA基因表达量显着高于其他品种(p<0.05)。
陆媚[2](2019)在《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探讨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实酚类和香气物质组分的影响。试验以8年生’夏黑’葡萄为材料,以常规栽培为对照,研究根域限制(Root Restriction,RR)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夏果和冬果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组分的影响,在不同果实发育期监测气候指标,测定树体生长指标、果实基本品质、果皮花色苷和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及果实香气物质的组分及含量。研究结果表明:1、RR显着抑制了冬果的树体生长,RR与对照夏果的树体生长没有显着差异。RR和对照夏果的枝条长度和叶面积都大于冬果。2、RR夏果的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显着高于对照,冬果则小于对照。RR和对照夏果可溶性固形物和总糖含量都显着高于冬果。3、RR显着提高了冬果花色苷类酚类物质总含量,但对种类数无影响。RR和对照夏果花色苷类酚类物质的含量均在转色后10d达到最大值,RR的最大值为130.65 μg/g鲜果显着高于对照,随后均开始下降,在成熟期RR和对照无显着性差异。RR和对照两季果成熟期果皮中含量最高的花色苷单体均是甲基花翠素-3-0-(6”-O-香豆酰)-葡萄糖苷。4、RR果皮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总含量高于对照、种类多于对照。RR和对照冬果的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总含量高于夏果、种类多于夏果。RR和对照两季果成熟期果皮中含量最高的非花色苷类酚类物质均是原花青素B1。5、RR显着提高了’夏黑’葡萄成熟期果实中香气物质的总含量,但对香气种类的影响夏果和冬果存在差异。RR和对照冬果香气物质总含量都高于夏果。RR和对照冬果和夏果果实中含量最高的香气物质均为醛类化合物。
陈环[3](2019)在《不同酵母与橡木制品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刺葡萄作为我国一种特有的野生种质资源,其酿造的葡萄酒极具地域特色、风味独特,但存在香气不明显、酒体结构感不强的不足。因此,本研究以湖南怀化地区生产的湘珍珠为原料进行21种酵母单一酿制刺葡萄酒的试验,同时考察了4种橡木制品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筛选出适合刺葡萄酿酒生产的酵母,并为橡木制品陈酿刺葡萄酒提出合理建议与参考。所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酵母在酿造刺葡萄酒的发酵过程研究的结果表明,所有酵母均能在接种后36小时内启动发酵,并顺利、平稳的完成整个酒精发酵过程。2、对不同酵母发酵酒的理化性质检测结果表明,酵母LD1015、F33、RMS2、BV818、LE28、RV171产酒精能力、糖利用率和浸提总酚能力方面在21种酵母中表现最为出色。3、综合不同酵母发酵酒的感官评分可知,品质较优的为酵母LA24、RB2、LE28、F33、X5、X16、CH9、RV100酿造的刺葡萄酒。酵母LA24酿制的酒样感官评分最高为87.7分,在香气、酒体、口感等各方面都得到了较高的评价。4、对不同酵母发酵酒HS-GC/MS分析,共检出28种香气物质,结合其ROAV值分析发现,乙酸乙酯等12种香气物质共同构成刺葡萄酒的特征香气。通过香气物质峰面积和ROAV值的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21种酵母中,商业酵母F33和X16最为独特;本土酵母LD1015和LA24与商业酵母RV100对刺葡萄酒中香气物质和特征香气的影响较为一致。5、不同产地以及不同烘烤程度的橡木制品陈酿刺葡萄酒,对总糖和总酚的含量影响差异显着(P<0.05),其中CT(法国中度烘烤橡木片)陈酿刺葡萄酒的总糖含量(4.85g/L)显着高于对照组(4.33g/L),MT(德国中度烘烤的橡木片)陈酿刺葡萄酒的总酚含量(1.03 g/L)显着高于对照组(0.90g/L)。此外,CT(法国中度烘烤橡木片)陈酿的刺葡萄酒感官品质最优(85.1分),增加了刺葡萄酒的香气浓郁度和酒体的复杂性。在本试验中,商业酵母X16、F33、RV100和本土酵母LA24、LD1015酿造的刺葡萄酒品质优于其他酵母,具有应用于生产的潜力。而且,可以通过添加法国中度烘烤橡木片陈酿增加刺葡萄酒的香气强度和复杂性。
李含晰[4](2018)在《不同类型刺葡萄及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和变化规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白藜芦醇是一种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具有抑制癌症、预防心血管疾病、抗氧化、抗炎等药理作用。本论文采用了超声波辅助提取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研究了刺葡萄中白藜芦醇测定方法的优化、刺葡萄不同器官含量差异以及刺葡萄酿酒过程中的含量和变化规律,主要取得了以下结果:(1)优化后的测定方法为:色谱柱:Agilent ZORBA SB-C18柱(4.6×250mm,5μm);流动相:(A)水-(B)乙腈;梯度洗脱程序:010min,10%乙腈;1020min,20%乙腈;2030min,40%乙腈,3035min,85%乙腈;3545min,10%乙腈;流速:0.8ml/min;柱温:35℃;进样量:20μL,检测波长:306nm。该方法灵敏性高、分离度完全、准确可靠,而且缩短了试验时间和节省成本。(2)刺葡萄枝叶在烘干温度为90℃、粉碎度为40目时白藜芦醇含量最高;刺葡萄果实仅能在成熟期检测到白藜芦醇,在6个地区6种类型共24份刺葡萄材料中,澧县紫秋、中方湘珍珠、长安米刺葡萄果皮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澧县紫秋达到34.08±0.76μg/g,显着高于赤霞珠;长安米刺葡萄种籽中白藜芦醇含量最高,达到28.36±0.60μg/g,其他类型刺葡萄种籽中均未检测到白藜芦醇;果肉中均检测不到白藜芦醇。(3)添加F15酵母酿造的刺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始终高于VL1酵母,即选取F15酵母酿造刺葡萄酒。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在酒精发酵时期都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变化,苹果酸-乳酸发酵时期呈先升高再降低再升高和先升高再降低的两种趋势变化,陈酿后的芷江紫秋刺葡萄酒白藜芦醇含量最高为0.17μg/mL,高于赤霞珠。
钱伟斌,张美玲,吕文,王博,李鸿雁[5](2017)在《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文中提出本文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试验材料,对比分析了酒精发酵期间和苹果酸-乳酸发酵期间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赤霞珠干红葡萄酒中白黎芦醇总量在酒精发酵结束时达到最高(6.41 mg/L),在苹果酸-乳酸发酵中发生部分损失。
钱伟斌,张美玲,吕文,王博,李鸿雁[6](2017)在《不同发酵设备对红葡萄酒品质及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文中认为试验以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的赤霞珠葡萄为试材,分别采用立式循环喷淋发酵罐、自喷淋发酵罐进行酒精发酵,研究了不同发酵设备对红葡萄酒品质及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自喷淋发酵罐酿制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酒精度、总酸、色度、单宁和白藜芦醇均高于立式循环喷淋发酵罐;色泽、香气、口感等感官品质也均好于立式循环喷淋发酵罐。
隆丽林[7](2015)在《虎杖内生菌转化虎杖苷及其发酵液对草莓保鲜作用研究》文中提出虎杖苷衍生物和类似物具有抗氧化、抗炎、抗癌等多种药物活性,但从植物中直接提取的量少,而化学合成则会带来环境污染及药物残留等问题,故需探索新的、环境友好型的合成途径。草莓营养丰富,具有食用和药用价值,但由于皮薄、含水量高,易腐败变质,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但化学保鲜剂污染环境、危害人体健康,其他保鲜技术所需设备昂贵、操作繁琐,故急需寻找新的经济、简便、易接受的草莓保鲜方法。因此,本次试验欲研究虎杖内生菌能否转化虎杖苷形成虎杖苷衍生物或类似物,检测转化衍生物抗氧化活性,为全面了解虎杖苷衍生物或类似物的生物活性并新药研发奠定基础;研究内生菌发酵液的抗氧化和抑菌活性,为此菌的研究利用提供理论依据;以“白兰地”草莓为供试水果,用发酵液进行采后贮藏试验,探讨其保鲜效果和机理,为草莓保鲜提供新的保鲜剂方向,最终为此内生菌的发展应用奠定基础。试验结果如下:1.采用薄层层析法筛选转化虎杖苷的内生菌,结果显示,内生菌株J3具有转化虎杖苷形成衍生物的能力。通过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内生菌J3为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 GenBank登录号为KM 434883。2.采用大孔吸附树脂、制备薄层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分离纯化转化衍生物;以VC、BHT、虎杖苷及5种虎杖苷衍生物为对照,比较研究转化衍生物清除DPPH·和·OH自由基的能力。结果显示,衍生物A-2在体外具有清除DPPH·和·OH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OH自由基的能力(IC50为0.28±0.03mg/mL)高于底物虎杖苷(IC50为0.75±0.13 mg/mL),衍生物A-1在体外无清除DPPH和·OH自由基的能力。3.采用琼脂打孔法检测J3发酵液抑制9种病原真菌的活性,结果显示,1 g/mL发酵液对油菜菌核病菌和辣椒炭疽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抑菌率分别为31.50%±0.02、31.00%±0.01),相比未发酵液,发酵液对马铃薯晚疫病菌、油菜菌核病菌及白菜黑斑病菌起到明显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为17.50%±0.02、31.50%±0.02、22.50%±0.02。采用滤纸圆片法、两倍稀释法检测J3发酵液抑制5种致腐败细菌的活性,结果显示,发酵液对沙门氏菌抑制作用最强(抑菌圈直径为15.56±0.16 mm),为高度敏感,MIC、MBC分别为62.5 mg/mL 125.0 mg/mL;与未发酵液对比,发酵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的抑制作用极显着增强,其中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从不敏感(抑菌圈直径为6.80±0.05 mm)到中度敏感(抑菌圈直径为12.59±0.07 mm),对大肠杆菌、枯草芽孢杆菌及沙门氏菌从低度敏感到中度敏感。4.采用体外清除DPPH·、·OH及O2-·自由基法检测内生菌J3发酵液抗氧化活性。结果显示,发酵液具有清除此3种自由基的能力,且清除DPPH及·OH自由基的能力(IC50分别为7.81×102±29.03μg/mL、6.17×104±615.31μg/ml)显着高于未发酵液(IC50分别为9.83×102±18.09μg/mL、1.07×105±407.28μg/mL)。5.室温下(10~13℃),以1 g/mL发酵液为保鲜液处理草莓果实,贮藏8d进行保鲜试验,通过记录贮藏期间草莓腐烂率、失重率,检测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可滴定酸、VC含量,SOD、POD、纤维素软化酶活性及MDA含量,分析评价发酵液的草莓保鲜效果,同时以80μg/mL白藜芦醇、80μg/mL虎杖苷、1 g/mL未发酵液处理草莓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贮藏结束时,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发酵液组显着草莓的腐烂率(40.81%)、失重率(10.15%),维持较高的可溶性蛋白质(下降率为69.57%)、可溶性糖(下降率为8.78%)、可滴定酸(下降率为22.22%)和VC含量(下降率为43.08%),很好地保护SOD (4.38U/g·min)、POD(17U/g·min)活性,有效抑制纤维素软化酶活性(增加2.18倍)和抑制MDA的产生(增加3.75倍),可延长草莓贮藏期2 d;与各处理组相比,发酵液组草莓在贮藏期间显着降低腐烂率、失重率,降低营养物质的消耗,更好地保持果实品质;相比白藜芦醇组,可延长草莓贮藏期1d。发酵液处理草莓保鲜效果最佳。
刘婷[8](2015)在《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其抗油脂氧化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刺葡萄为我国南方特有的野生葡萄品种之一,粒小、皮厚、味浓、籽多,不适宜鲜食,但却是酿酒的良好原料。酿酒后的皮渣往往当废料抛弃,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白藜芦醇为一种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研究表明其具有抗癌、降血脂、抗氧化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将白藜芦醇用于抗食用油脂氧化的研究鲜见报道。本文对刺葡萄酒渣中的白藜芦醇进行提取及初步纯化,并研究了白藜芦醇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能,以期为刺葡萄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开发天然抗氧化食用油脂提供科学依据。1、分别使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和超临界CO2萃取法从刺葡萄酒渣中提取白藜芦醇,并用响应面法分别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优化,确定各方法的最佳工艺:超声辅助乙醇提取白藜芦醇的最优工艺条件为超声温度61℃,超声时间49 min,料液比1:17(m:V),该条件下白藜芦醇的得率为191.53μg/g;超临界CO2萃取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萃取温度32℃,萃取压力365bar,萃取时间1.40h,夹带剂(80%乙醇)用量3.38mL/g,此条件下白藜芦醇的萃取量达387.34μg/g,是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得率的2.02倍。提取液中白藜芦醇以反式白藜芦醇苷的形式存在。2、通过静态吸附-解吸试验从6种大孔树脂中筛选出最适合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纯化的大孔树脂,并对其进行静态、动态吸附-解吸工艺条件优化,结果表明:供试树脂中,大孔树脂H103为最适树脂,其静态吸附-解吸最优条件为:上样液浓度为0.65mg/mL,上样液pH值为3,洗脱液为70%乙醇;动态吸附-解吸最优条件为:上样流速为1.5mL/min,上样液体积为6BV;洗脱流速为0.5mL/min,洗脱液体积为6BV,在此条件下,树脂H103对白藜芦醇的吸附量为55.7mg/g,解吸率为89.86%,经树脂H103纯化后,样品纯度由11.54%提高到了59.76%。3、采用Schaal烘箱法,以过氧化值为指标,研究白藜芦醇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白藜芦醇对茶油和菜籽油均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且添加量为0.04%时抗氧化效果最好;将白藜芦醇与天然抗氧化剂茶多酚、VE、柠檬酸复配,结果表明:茶多酚、柠檬酸在菜籽油体系中对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效果具有增效作用,0.04%白藜芦醇+0.02%茶多酚+0.02%柠檬酸组合效果最佳,茶多酚、柠檬酸、VE在茶油体系中对白藜芦醇的抗氧化效果具有增效作用,0.04%白藜芦醇+0.02%茶多酚+0.02%柠檬酸+0.02%VE为最佳组合,对食用茶油的抗氧化性能最优。
郭艳波[9](2013)在《南方山葡萄酒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功能性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葡萄酒是一种自然属性很强的产品,其品质与葡萄品种、生态环境、采收酿制年份、土壤状况以及陈酿期间的控制方式有很大的关系。多酚类物质是葡萄中的一种特征性次生代谢产物,它在葡萄酒中的种类和含量受上述因素影响较为显着,从而决定了葡萄酒的质量、口感及生理功能性。因此分析葡萄酒中多酚种类和含量及其陈酿期间的变化趋势,构建葡萄酒的指纹图谱,对葡萄酒品牌塑造和真伪辨别具有重要实际应用价值;同时研究葡萄酒的抗氧化能力有助于对其进行合理的消费指导。本研究以福建省溪塔沟产本地品种刺葡萄和从广西引种“桂葡一号”毛葡萄分别酿制的2-3个年份的南方山葡萄酒为检测对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构建南方山葡萄酒单体酚类物质的指纹图谱;以南方山葡萄酒中的刺葡萄酒为研究对象,考察陈酿期间不同的陈酿方式对酒体中的主要酚类物质的变化趋势的影响;并采用三种体外抗氧化方法,测定了南方山葡萄酒的抗氧化性能。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山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以陈酿期间酒体中游离花色苷、总类黄酮、原花青素及白藜芦醇的变化为评判指标,考察不同的陈酿温度、装瓶顶空体积量、游离硫含量对刺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分析陈酿一年刺葡萄酒中的主要酚类物质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陈酿温度的升高不利于刺葡萄酒中主要酚类物质的保存,但反式白藜芦醇含量则呈相反的结果,且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酒体中反式白藜芦醇逐渐下降,且陈酿温度越低,其下降幅度越大。装瓶顶空体积量的增加不利于刺葡萄酒中主要酚类物质的保存,特别是太大的顶空体积量(110mL),不利于酒体中反式白藜芦醇和原花青素类物质的保存。偏低或偏高的游离SO2含量均不利于游离花色苷的保存;当游离SO2含量为40mg/L时,酒体中的游离花色苷、总类黄酮类物质和原花青素含量的下降程度最低;当游离SO2含量降为20mg/L时,在陈酿期的前6个月,酒体中反式白藜芦醇含量相对稳定,随后呈明显下降趋势。(2)山葡萄酒单体酚类物质指纹图谱的构建通过对南方山葡萄酒中单体酚的HPLC检测分析,分别确定了其单体酚的特征峰,并建立了09、10、11年份刺葡萄酒与10、11年份“桂葡1号”葡萄酒的单体酚类物质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表明,通过对不同年份两种葡萄酒单体酚指纹图谱的相似度评价可以把不同年份的两种葡萄酒较好的区分开来。(3)山葡萄酒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设置南方山葡萄酒的不同浓度梯度,分别对其铁氰化钾还原力、清除羟自由基(·OH)、清除二苯代苦味酰基自由基(DPPH·)能力进行测定,进行南方山葡萄酒的体外抗氧化实验,明确其抗氧化能力。结果表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着酒样浓度的增加,南方山葡萄酒对DPPH·和·OH的清除能力,以及对铁氰化钾还原力逐渐增加,其中“桂葡一号”葡萄酒清除自由基的能力略高于刺葡萄酒。
肖娟[10](2012)在《特色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的研究》文中指出葡萄酒营养丰富,含有多种功能性成分,对人体健康有诸多好处。可是我国葡萄酒产业同质化现象严重,产品没有特色,更没有以功能性葡萄酒为特色的产品。本研究拟选用玫瑰香葡萄来开发一款以功能性为主要特色的红葡萄酒。为此主要进行了玫瑰香葡萄特征物质分析、功能性玫瑰香干红葡萄酒工艺技术、发酵工艺评价、中试实验四个方面的研究,由此开发了一种有特色的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的加工方法。(1)以7、8、9、10成熟的玫瑰香葡萄浆果为研究对象,对其营养成分、功能性指标、风味物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度的增加,还原糖含量逐渐升高;总酸、单宁、白藜芦醇逐渐降低;原花青素先升高后降低;香气物质的强度逐渐增加。葡萄原料中香气物质以萜烯类物质较多,含量也较高,主要为芳樟醇、橙花醇、D-香茅醇、δ-杜松烯等几种物质。还原糖主要存在于葡萄汁中,总酸、单宁、白藜芦醇、原花青素、香气物质主要存在于葡萄皮中。(2)通过增加酿酒原料中葡萄皮、籽的比例研究酒精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着酒精发酵时间的增加,原花青素和白藜芦醇表现出先增加再降低,后回升,再略微下降,最后趋于平缓的趋势;它们的最高值都出现在第3、4或5天。随着葡萄皮、籽的添加量的增加,酒液中原花青素含量逐渐增高,其中以添加15%并经过96h酒精发酵的原酒中含量最高,为1.6812g/L。原酒中白藜芦醇最高含量为添加5%并经过96h酒精发酵所取得的,为3.8mg/L。但综合评价,以添加10%经过120h酒精发酵为最优工艺。(3)对葡萄原酒的香气物质进行分析,表明从原料到酒精发酵结束均存在的香气物质有2,3-丁二醇、乙酸乙酯、玫瑰醚、D-香茅醇、橙花醇五种物质。其中D-香茅醇、橙花醇、玫瑰醚可能就是玫瑰香葡萄的特征香气物质。(4)对玫瑰香红葡萄酒酿造工艺进行了中试研究,结果表明,添加了10%葡萄皮、籽的新工艺与传统工艺比较,葡萄酒中原花青素含量高出43%,白藜芦醇高出25.7%,大大地提高了葡萄酒的功能性成分含量。
二、葡萄酒发酵期间白黎芦醇的变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葡萄酒发酵期间白黎芦醇的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信息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葡萄栽培现状 |
1.2 酚类物质的研究进展 |
1.3 香气物质的研究进展 |
1.4 研究内容与目的 |
1.5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不同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品质的比较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内容 |
2.3 数据分析 |
2.4 结果与分析 |
2.5 讨论 |
第三章 不同种葡萄与葡萄酒酚类物质的比较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内容 |
3.3 数据分析 |
3.4 结果与分析 |
3.5 讨论 |
第四章 不同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香气物质的比较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内容 |
4.3 数据处理 |
4.4 结果与分析 |
4.5 讨论 |
第五章 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
5.1 试验材料 |
5.2 试验内容 |
5.3 数据分析 |
5.4 结果分析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2)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表 |
1 前言 |
1.1 葡萄酚类物质研究进展 |
1.1.1 酚类物质的结构与分类 |
1.1.2 葡萄酚类物质代谢途径 |
1.1.3 影响葡萄酚类物质的主要因素 |
1.2 葡萄香气物质研究进展 |
1.2.1 葡萄主要的香气物质 |
1.2.2 影响葡萄香气物质的主要因素 |
1.3 根域限制研究进展 |
1.3.1 根域限制对葡萄营养和果实品质的影响 |
1.3.2 根域限制对果实酚类物质的影响 |
1.3.3 根域限制对果实香气物质的影响 |
1.4 葡萄一年两收研究进展 |
1.5 目的及意义 |
1.6 技术路线 |
2 实验设计 |
2.1 实验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树体生长指标的测定 |
2.2.2 果实样品的采集与处理 |
2.2.3 果实基本理化指标测定方法 |
2.2.4 葡萄酚类测定(HPLC-MS/MS法) |
2.2.5 果实香气物质提取与测定方法 |
2.3 数据处理 |
3 结果与分析 |
3.1 气象数据分析 |
3.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结果枝生长势的影响 |
3.2.1 结果枝径粗 |
3.2.2 结果枝长度 |
3.2.3 结果枝叶面积 |
3.3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基本品质的影响 |
3.3.1 果粒重 |
3.3.2 果粒横径 |
3.3.3 果粒纵径 |
3.3.4 可溶性固形物 |
3.3.5 总糖 |
3.3.6 可滴定酸 |
3.4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类酚类物质组分的影响 |
3.4.1 '夏黑'葡萄中检测到的花色苷 |
3.4.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花色苷类酚类物质种类和总含量的影响 |
3.4.3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不同甲基取代花色苷含量的影响 |
3.5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组分的影响 |
3.5.1 '夏黑'葡萄中检测到的非花色苷 |
3.5.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种类和总含量影响 |
3.5.3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各类非花色苷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3.1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白藜芦醇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3.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苯丙甲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3.3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黄酮醇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3.4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黄烷-3-醇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5.3.5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肉桂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
3.6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的'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成分及含量的变化 |
3.6.1 '夏黑'葡萄果实中的香气物质 |
3.6.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香气物质种类及含量的影响 |
3.6.3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各香气物质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
4 讨论 |
4.1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生长势的影响 |
4.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品质的影响 |
4.3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酚类物质的影响 |
4.3.1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 |
4.3.2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非花色苷酚类物质的影响 |
4.4 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夏黑'葡萄香气物质的影响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3)不同酵母与橡木制品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刺葡萄的研究现状 |
1.1.1 刺葡萄的特性 |
1.1.2 刺葡萄种质资源的利用 |
1.2 刺葡萄酒研究现状 |
1.3 酵母菌对刺葡萄酒品质的影响及现状 |
1.4 橡木对葡萄酒影响 |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不同酵母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试验材料 |
2.1.2 试验方法 |
2.1.3 试剂与仪器 |
2.1.4 数据处理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不同酵母酿造刺葡萄酒的发酵特性 |
2.2.2 不同酵母酿造的刺葡萄酒理化性质 |
2.2.3 不同酵母酿造的刺葡萄酒感官评价 |
2.2.4 不同酵母酿造的刺葡萄酒的香气物质 |
2.3 讨论与小结 |
第三章 不同橡木制品陈酿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试验方法 |
3.1.3 试剂与仪器 |
3.1.4 数据处理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不同橡木制品陈酿刺葡萄酒的理化性质 |
3.2.2 不同橡木制品陈酿刺葡萄酒的感官评价 |
3.3 讨论与小结 |
3.3.1 讨论 |
3.3.2 小结 |
第四章 全文总结与论文创新点 |
4.1 全文总结 |
4.1.1 不同酵母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
4.1.2 不同橡木制品陈酿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 |
4.2 论文创新点 |
4.3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历 |
(4)不同类型刺葡萄及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和变化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白藜芦醇研究进展 |
1.1.1 白藜芦醇的性质 |
1.1.2 白藜芦醇的提取方法 |
1.1.3 白藜芦醇的检测方法 |
1.1.4 白藜芦醇的药理作用 |
1.2 白藜芦醇在葡萄和葡萄酒中的研究进展 |
1.2.1 白藜芦醇在葡萄中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
1.2.2 白藜芦醇在葡萄酒中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
1.3 刺葡萄与刺葡萄酒研究进展 |
1.3.1 刺葡萄资源概述 |
1.3.2 刺葡萄酒发展现状 |
1.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刺葡萄白藜芦醇测定方法的优化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方法 |
2.2.1 试验材料前处理 |
2.2.2 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的考察 |
2.2.3 样品中白藜芦醇含量计算 |
2.2.4 色谱条件 |
2.2.5 色谱方法的考察 |
2.2.6 数据统计与分析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的考察 |
2.3.2 色谱方法的考察 |
2.4 小结 |
2.5 讨论 |
第三章 刺葡萄不同器官中白藜芦醇含量差异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 |
3.2 试验方法 |
3.2.1 试验材料前处理 |
3.2.2 枝叶样品含水量测定 |
3.2.3 烘干温度对刺葡萄枝叶中白藜芦醇的影响 |
3.2.4 粉碎度对刺葡萄枝叶中白藜芦醇的影响 |
3.2.5 果实生长发育时期刺葡萄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性 |
3.2.6 刺葡萄不同器官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性 |
3.2.7 超声波辅助提取方法 |
3.2.8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3.2.9 样品中白藜芦醇含量计算 |
3.2.10 数据统计与分析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枝叶样品含水量测定 |
3.3.2 烘干温度对刺葡萄枝叶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3.3.3 粉碎度对刺葡萄枝叶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 |
3.3.4 果实生长发育时期的刺葡萄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性 |
3.3.5 刺葡萄不同器官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差异性 |
3.4 小结 |
3.5 讨论 |
第四章 刺葡萄酿酒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变化研究 |
4.1 试验材料 |
4.2 试验方法 |
4.2.1 干红刺葡萄酒的酿造工艺 |
4.2.2 酒样前处理 |
4.2.3 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 |
4.2.4 不同酵母对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影响 |
4.2.5 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变化规律 |
4.2.6 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变化 |
4.2.7 样品中白藜芦醇含量计算 |
4.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酵母对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影响 |
4.3.2 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变化规律 |
4.3.3 刺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变化 |
4.4 小结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小结 |
5.1 刺葡萄白藜芦醇测定方法的优化 |
5.2 刺葡萄不同器官中白藜芦醇含量差异性研究 |
5.3 刺葡萄酿酒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变化研究 |
第六章 全文讨论 |
6.1 刺葡萄白藜芦醇测定方法 |
6.2 刺葡萄枝叶前处理 |
6.3 不同类型刺葡萄果实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变化 |
6.4 刺葡萄酿酒过程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变化 |
6.5 刺葡萄与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的含量关系 |
6.6 创新点和展望 |
6.6.1 创新点 |
6.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5)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检测 |
1.3.2 酒精发酵期间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试验 |
1.3.3 苹果酸-乳酸发酵期间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酒精发酵期间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 |
2.2 苹果酸-乳酸发酵期间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 |
3 讨论与结论 |
(6)不同发酵设备对红葡萄酒品质及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1.3.1 不同浸渍发酵设备对葡萄酒品质检测 |
1.3.2 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及其糖苷的检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不同浸渍发酵设备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2.2 酒精发酵后白黎芦醇含量对比 |
3 结论 |
(7)虎杖内生菌转化虎杖苷及其发酵液对草莓保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植物内生菌的生物转化 |
1.2 植物内生菌转化产物研究 |
1.3 虎杖苷天然衍生物或类似物 |
1.3.1 天然羟基类似物或衍生物 |
1.3.2 天然甲基化衍生物 |
1.3.3 天然聚合物 |
1.4 草莓采后保鲜技术研究 |
1.4.1 低温冷藏 |
1.4.2 气调贮藏 |
1.4.3 涂膜保鲜技术 |
1.4.4 辐射贮藏 |
1.4.5 贮前预处理 |
1.4.6 化学保鲜 |
1.4.7 生物保鲜 |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虎杖内生菌转化虎杖苷及其衍生物抗氧化活性研究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与分析 |
2.2.1 虎杖苷转化菌株筛选 |
2.2.2 虎杖苷转化内生菌J3的鉴定 |
2.2.3 虎杖苷转化衍生物的分离纯化 |
2.2.4 虎杖苷转化衍生物抗氧化活性测定 |
2.3 讨论 |
第三章 虎杖内生菌J3发酵液体外抑菌活性和抗氧化活性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与分析 |
3.2.1 J3发酵液体外抑菌活性 |
3.2.2 J3发酵液体外抗氧化活性 |
3.3 讨论 |
第四章 虎杖内生菌J3发酵液对草莓保鲜效果研究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1.2 方法 |
4.2 结果与分析 |
4.2.1 J3发酵液对贮藏期间草莓果实品质的影响 |
4.2.2 J3发酵液对贮藏期间草莓果实抗逆性酶活性的影响 |
4.2.3 J3发酵液对贮藏期间草莓果实MDA含量的影响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与创新点 |
5.1 结论 |
5.2 创新点 |
5.3 今后的研究方向与目标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对照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8)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其抗油脂氧化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 刺葡萄的研究现状 |
1.1 刺葡萄的成分 |
1.2 刺葡萄的开发与利用 |
2 白藜芦醇的概述 |
2.1 白藜芦醇的结构与性质 |
2.2 白藜芦醇的生理活性 |
3 白藜芦醇的制备方法 |
3.1 天然植物提取法 |
3.2 化学合成法 |
3.3 生物合成法 |
4 白藜芦醇的纯化方法 |
4.1 大孔树脂吸附法 |
4.2 柱层析纯化法 |
4.3 高效逆流色谱法 |
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5.1 本研究的意义与目的 |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超声辅助乙醇提取工艺优化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结果与分析 |
2.2 响应面法优化试验 |
3 结论 |
第三章 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超临界CO_2萃取工艺优化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单因素试验 |
2.2 响应面优化试验 |
3 结论 |
第四章 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大孔树脂纯化工艺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大孔吸附树脂的筛选 |
2.2 静态吸附与解吸试验 |
2.3 动态吸附与解吸试验 |
2.4 纯化物纯度的测定 |
3 结论 |
第五章 白藜芦醇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作用 |
1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与试剂 |
1.2 仪器与设备 |
1.3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添加量的白藜芦醇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能 |
2.2 白藜芦醇与其他抗氧化剂对食用油脂的抗氧化性能比较 |
2.3 白藜芦醇与其他天然抗氧化剂的协同增效作用 |
3 结论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本试验研究的主要创新点 |
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南方山葡萄酒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功能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葡萄酒中多酚物质的种类 |
1.1 类黄酮类物质 |
1.2 非类黄酮类物质 |
2 陈酿期间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变化 |
3 葡萄酒单体酚类物质指纹图谱的构建 |
3.1 葡萄酒单体酚类物质指纹图谱的特点 |
3.2 葡萄酒单体酚类物质指纹图谱的评价方法 |
3.3 葡萄酒单体酚 HPLC 指纹图谱信息解释 |
3.4 葡萄酒单体酚 HPLC 指纹图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4 葡萄酒抗氧化能力的研究 |
5 本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6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创新点 |
6.1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6.2 本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刺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品质变化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刺葡萄酒中各酚类物质含量的测定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温度对刺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2.2 顶空体积量对刺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2.3 加硫量对刺葡萄酒品质的影响 |
3 结论 |
第三章 山葡萄酒单体酚类物质指纹图谱的构建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指纹图谱的构建方法 |
1.4 数据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方法学考察 |
2.2 刺葡萄酒和“桂葡 1 号”葡萄酒单体酚指纹图谱的构建 |
2.3 不同年份的两种葡萄酒相似度评价 |
2.4 刺葡萄酒和“桂葡 1 号”葡萄酒的单体酚含量分析 |
3 结论 |
第四章 山葡萄酒的体外抗氧化能力研究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与试剂 |
1.2 主要仪器与设备 |
1.3 山葡萄酒体外抗氧化能力的测定方法 |
1.4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试验结果 |
3 讨论与结论 |
3.1 讨论 |
3.2 结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特色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前言 |
1.1 玫瑰香葡萄与葡萄酒 |
1.1.1 玫瑰香葡萄 |
1.1.2 玫瑰香葡萄酒 |
1.2 葡萄酒的特色 |
1.2.1 我国葡萄酒产业的进步 |
1.2.2 我国葡萄酒产业的缺陷 |
1.2.3 葡萄酒产业的出路 |
1.3 功能性葡萄酒 |
1.3.1 功能性食品 |
1.3.2 葡萄酒的功能性 |
1.3.3 提高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的方法 |
1.3.4 酒精发酵过程中功能性成分变化 |
1.4 葡萄酒香气 |
1.4.1 葡萄的香气 |
1.4.2 葡萄酒的香气 |
1.5 葡萄酒加工废弃物利用 |
1.6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6.1 研究目的 |
1.6.2 研究意义 |
1.7 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原料 |
2.1.2 主要试剂 |
2.1.3 主要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玫瑰香干红葡萄酒的酿造工艺 |
2.2.2 茶淀玫瑰香葡萄特征物质的研究 |
2.2.3 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工艺设计 |
2.2.4 玫瑰香葡萄酒特征香气研究 |
2.2.5 特色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中试 |
2.3 指标测定方法 |
2.3.1 总酸—NaOH滴定法 |
2.3.2 还原糖的测定-直接滴定法 |
2.3.3 酒度测定—重铬酸钾法 |
2.3.4 单宁测定—高锰酸钾滴定法 |
2.3.5 白藜芦醇含量测定—HPLC法 |
2.3.6 原花青素含量测定—铁盐催化比色法 |
2.3.7 有机酸的测定—HPLC法 |
2.3.8 芳香物质的测定方法 |
2.3.9 芳香物质的图谱分析 |
2.3.10 葡萄酒的感官评价方法 |
3 结果与讨论 |
3.1 茶淀玫瑰香葡萄特征物质的研究 |
3.1.1 葡萄原料营养成分 |
3.1.2 葡萄原料功能性指标 |
3.1.3 风味物质研究 |
3.2 不同玫瑰香干红葡萄酒工艺功能性成分变化研究 |
3.2.1 原花青素 |
3.2.2 白藜芦醇 |
3.2.3 有机酸 |
3.3 玫瑰香干红葡萄酒发酵工艺评价 |
3.3.1 发酵过程酒精变化 |
3.3.2 葡萄酒感官评价 |
3.3.3 葡萄酒体香气研究 |
3.4 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工艺中试 |
3.4.1 工艺流程 |
3.4.2 中试 |
4 结论 |
4.1 茶淀玫瑰香葡萄特征物质的研究结果 |
4.2 特色功能性玫瑰香干红葡萄酒工艺研究 |
4.3 评价 |
4.4 功能性玫瑰香干红葡萄酒香气研究 |
4.5 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工艺中试 |
5 展望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8 致谢 |
四、葡萄酒发酵期间白黎芦醇的变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贺兰山东麓不同品种酿酒葡萄与葡萄酒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积累的比较研究[D]. 吴莉. 宁夏大学, 2020(03)
- [2]根域限制对一年两收栽培‘夏黑’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酚类和香气物质的影响研究[D]. 陆媚. 广西大学, 2019(01)
- [3]不同酵母与橡木制品对刺葡萄酒质量的影响研究[D]. 陈环. 湖南农业大学, 2019(01)
- [4]不同类型刺葡萄及刺葡萄酒中白藜芦醇含量和变化规律研究[D]. 李含晰. 湖南农业大学, 2018(09)
- [5]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白藜芦醇含量的变化[J]. 钱伟斌,张美玲,吕文,王博,李鸿雁.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7(02)
- [6]不同发酵设备对红葡萄酒品质及白藜芦醇含量的影响[J]. 钱伟斌,张美玲,吕文,王博,李鸿雁. 中外葡萄与葡萄酒, 2017(01)
- [7]虎杖内生菌转化虎杖苷及其发酵液对草莓保鲜作用研究[D]. 隆丽林.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8]刺葡萄酒渣中白藜芦醇的提取及其抗油脂氧化性能研究[D]. 刘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5(02)
- [9]南方山葡萄酒品质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及功能性评价[D]. 郭艳波. 福建农林大学, 2013(S2)
- [10]特色功能性玫瑰香葡萄酒的研究[D]. 肖娟. 天津科技大学, 20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