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冷浸田再生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水稻冷浸田再生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一、冷浸田水稻少免耕畦作再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1](2019)在《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文中认为水稻广适性的内涵目前尚不明确,其筛选指标和鉴定方法也未见详细报道。两系法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已在南方稻区广范围、大面积种植近二十年,是2002年以来种植面积遥居首位的杂交稻。在总结和分析与其广适性密切相关农艺特性的研究和生产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杂交水稻广适性的内涵应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态适应性广,即适宜生长的地域特别是纬度范围较大,这需要品种感光性不强,并且对不同生态稻区主要病害有一定的抗性或耐性,另外还要求在不同生态稻区生长的株高、叶角等植株形态和稻米品质等重要性状(变幅)能符合当地农业生态和农业经济的要求;二是环境适应性好,即对各生态区的环境因子(光照强度、温度和土壤水分、主要养分、盐度、pH)及其变化都能较好适应,对强弱光、高低温、水分胁迫、酸碱盐土等主要逆境有一定的耐受力,因播期、密度和肥料管理带来环境差异而造成的影响也不大。

冯骏[2](2014)在《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文中研究说明本研究旨在破解当前水稻生产上存在的劳动力紧张、生产效益不高和农田生态恶化等现实问题,减少生产用工,减轻劳动强度,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保护农田生态环境,促进水稻生产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本研究运用桐城市主要农作物免耕保护性栽培试验示范基地基础性试验和大田示范展示成果,总结各地生产实践,以免耕为重点,集成免耕、秸秆还田、旱育秧、抛秧四项关键技术,建立了桐城市稻—麦两熟秸秆还田条件下,中籼稻无盘旱育免耕抛秧栽培技术模式。通过设置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探索了集成技术模式下稻田土壤容重、通气性、有机质、N、P、K及田间病虫草害等变化情况,考察了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分析了集成技术推广应用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田间试验和大田示范设置了麦茬稻5种不同耕作栽培方式,分别是:A:免耕+旱育秧+抛秧;B:免耕+旱育秧+抛秧+秸秆还田(集成技术,推广);C:翻耕+旱育秧+抛秧,D:翻耕+旱育秧+人工插秧(常规方式,对照);E:免耕+常规育秧+抛秧+秸秆还田。田间试验5处理3重复,麦、稻两季,大田示范面积5hm2。试验示范从2011年10月开始,2012年10月结束,历时13个月,另外,还开展了大量的室内检测分析,获取了丰富的试验数据和第一手资料。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构建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模式,从品种选择、培育壮苗、大田处理、抛秧技术、抛后管理等五个环节制定了麦茬稻免耕秸秆还田旱育抛秧栽培全程技术措施,具有较好的针对性、适应性和可操作性。2、田间试验表明,应用集成技术有效改善了稻田生态条件,可以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增加表层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生产前期和中期稻田环境有利害虫天敌发展和杂草控制。3、通过田间试验,集成技术综合运用促进了水稻生长发育,可以提高秧苗成苗率、整齐度,增加秧苗根量和分蘖,提升秧苗综合素质,促进植株个体发育,加快群体茎蘖发展,增加有效穗和千粒重,增产效果明显。4、大田示范表明,集成技术应用于生产实践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推广集成技术,可以减少生产成本,增加单位产量,实现增产增收;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节约水源能源,避免秸秆焚烧,保护生态环境;可以节省生产用工,减轻劳动强度;对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5、集成技术长时间、大面积、广范围应用于生产,必须解决土壤坚实度增加、中后期杂草回升、土壤除草剂积累、抛后立苗返青慢等问题。

崔宏浩,陈正刚,张钦,朱青,李剑,卢松,张德平,古雁宾[3](2014)在《冷浸田改良及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有鉴于冷浸田是长期浸水的低产水稻田,强还原性物质,土粒分散,土壤结构不良,土壤速效养分缺乏,有效肥力低,同时潜在肥力较高,易改良,见效快、收益大,是低产水稻田改良的主要对象。本文主要是针对冷浸田水稻低产,在对其进行改良的基础上,应用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规范冷浸田水稻选种、育秧、栽培、施肥、管理等,来实现水稻增产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苏金平,范芳,徐昌旭,袁福生,刘光荣[4](2013)在《不同种植密度对冷浸田水稻产量的影响》文中认为在冷浸田设置了5种不同的种植密度试验,对比研究了种植密度对早稻和晚稻的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初步掌握了赣中南冷浸田的种植密度,无论早、晚稻,均以每公顷栽插33.75万蔸为最佳密度,可获理想产量。

董稳军[5](2013)在《土壤改良剂对冷浸田养分活化及水稻增产效果研究》文中指出本试验于2011—2012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环境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以南方典型冷浸田为对象,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明沟排水、土壤改良剂与明沟排水相结合的土壤改良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特性、水稻根系活力、植株养分吸收、水稻群体质量、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探讨了土壤改良剂的作用机制,揭示了冷浸田土壤和水稻植株在土壤改良剂作用下各项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1在明沟排水措施基础上,施用不同土壤改良剂均能够有效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延缓水稻群体衰老,增加水稻干物质累积量,提高有效穗和结实率。其中以脱硫灰和生物活性炭处理表现最为明显,成穗数较CK提升12.1%和10.7%,水稻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增加68.8%和50.5%。脱硫灰处理下土壤Eh较CK提高20.8%;生物活性炭处理下土壤呼吸强度和放线菌数量分别较CK增加67.6%和127.6%。表明:土壤改良剂可有效改善冷浸田土壤特性及水稻群体质量,脱硫灰和生物活性炭处理作用最为明显,增产幅度最大。2土壤改良剂不但能够增产,还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水稻体内N、P、K养分含量,脱硫灰、生物活性炭及硅钙肥处理能够增加水稻籽粒和秸秆的N、P、K吸收量,其中脱硫灰和生物活性炭处理秸秆吸钾量分别较对照增加32.2%和29.8%。同时土壤改良剂也能够提高土壤的pH和土壤的速效养分。其中脱硫灰和生物活性碳处理下碱解氮分别增加20.8%和21.8%;有效磷增加50.5%和48.1%;速效钾增加62.2%和57.3%。3除石灰处理外,其余各土壤改良剂处理均能提高水稻伤流强度、根冠比和生物量,增加伤流液中氮、磷、钾的输出强度,并达到显着性差异水平(p<0.05)。其中脱硫灰改良剂和生物活性炭处理对伤流强度促进作用最为显着,磷输出强度在灌浆期分别较CK处理提高29.60%和19.70%;根冠比在分蘖中期脱硫灰改良剂处理较CK提高31.6%。在明沟排水措施基础上,不同土壤改良剂的施用有利于提升冷浸田水稻的产量,且随着改良剂施用时间的推进,其增产效果有逐季增加的趋势。就冷浸田改良而言,生物活性炭和脱硫灰改良剂的改良效果最佳。

苏金平,袁福生,徐昌旭,刘光荣,王晓明[6](2012)在《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影响研究初报》文中提出通过田间试验,初步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施肥方式为基肥∶蘖肥∶穗肥=7∶3∶0时,早稻的有效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最高,且对氮、磷、钾肥的利用率也均高于其它施肥方式。

曾燕[7](2011)在《冷浸田条件下双季稻产量表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9年和2010年在长沙、宁乡、益阳、桃源、衡阳和永兴5点进行了品种筛选和不同栽培方式的比较试验,其中宁乡、桃源和永兴为冷浸田。试验结果表明:1.(1)2009年不同品种在宁乡、桃源、永兴3点产量表现基本一致。早稻以陆两优996和陵两优211表现较好,平均产量分别达到5.68t/hm2和5.28t/hm2;晚稻以钱优1号、天优华占和丰源优299表现较好,产量分别达到5.08t/hm2、4.94t/hm2和4.81t/hm2。(2)2010年不同品种在宁乡、益阳、桃源、衡阳4点表现也基本一致。施肥处理的产量高于无肥。早稻以陆两优996和株两优819表现较好,4点平均产量达5.03t/hm2和4.85 t/hm2;晚稻以丰源优299和天优华占产量较高,4点平均产量达6.08 t/hm2和5.98 t/hm2。(2)综合2年的试验结果可得,陆两优996、丰源优299和天优华占这几个品种在冷浸田条件下表现较好。2.(1)2009年不同栽培方式产量在宁乡、桃源、永兴3点表现不一致。其中桃源点早晚稻皆以翻耕移栽和免耕抛栽产量较高;而永兴点早稻免耕抛栽培产量最高,晚稻以垄厢移栽产量最高;宁乡点早晚稻则以翻耕移栽产量最高。2010年4种栽培方式在2点2季中表现不完全一致。长沙早晚稻和桃源早稻,都以翻耕处理最高但未达到显着水平,而桃源晚稻以垄畦最高无显着差异。(2)栽培方式的比较在地点间产量表现差异极显着,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的积累及土壤温度桃源点也明显低于长沙。(3)结合冷浸田的障碍因子可从几下方面着手提高其产量:第一、选择适宜冷浸田条件栽培的品种;第二、施足基肥和追肥特别是增施磷肥;第三、调整播插期。第四、采用垄作或者翻耕栽培。

杨翠红,江锦祥,王育城,贺远东,江新晓[8](2011)在《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通过少免耕栽培与常规栽培对比试验,分析少免耕栽培方式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常规栽培相比,少免耕栽培能缩短水稻生育期,使成熟期提前;穗长较长、穗总粒数和实粒数较多;在收获时成熟度不一致的情况下,产量虽较低,但经济效益较高,每667 m2增收10%以上。

林洪鑫,刘光荣[9](2011)在《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文中认为综述了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冷浸田今后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方向。

卿国林[10](2009)在《冷浸田少免耕畦栽中稻—再生稻“十改”新技术》文中研究表明在冷浸田中采用中稻收获后蓄留再生稻,可克服其缺点,提高种稻效益。着眼于传统再生稻种植方式的改造,阐述了冷浸田少免耕畦栽中稻—再生稻"十改"新技术,就是从种好中稻入手,采用少免耕畦作栽培,配之以高产高再生的杂交组合、旱育小苗早插、稀植、少本、宽行窄株、重施促芽肥和壮苗肥、化学除草、综合防治病虫害、适留高桩、合理施用植物生长调节剂和叶面肥料等。

二、冷浸田水稻少免耕畦作再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冷浸田水稻少免耕畦作再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两优培九种植的广适性
2 两优培九广适性主要相关性状的解析
    2.1 生育期的适应性特征
    2.2 光合姿态主要性状的适应性特征
        2.2.1 株高特性及其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幅
        2.2.2 叶角分布及其在不同生态区的变幅
    2.3 生物量和稻谷产量的适应性特征
        2.3.1 生物量
        2.3.1. 1 光合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2.3.1. 2 生长优势的稳定性特征
        2.3.1. 3 光合产物的运转和分配
        2.3.2 稻谷产量及其稳定性
        2.3.2. 1 不同生态区的稻谷产量
        2.3.2. 2 多种种植方式下的稻谷产量
    2.4 稻米品质的稳定性特征
        2.4.1 不同生态区的主要稻米品质指标
        2.4.2 温度和氮肥对主要品质指标的影响
    2.5 生物逆境的适应性特征
    2.6 对环境及其变化的适应性特征
        2.6.1 对强弱光的适应性特征
        2.6.2 开花受精和灌浆结实稳定性和对高低温的适应性特征
        2.6.3 穗、粒重的稳定性及对温度和水分胁迫的适应性特征
        2.6.4 对不同播期、栽插密度和氮肥管理引起环境变化的适应性特征
        2.6.5 对土壤盐分和p H值的适应性特征
    2.7 两优培九的广适应特点和不足之处
3 水稻广适性概念和内涵及其育种选择的思考和讨论
    3.1 水稻广适性概念及其主要内涵
    3.2 水稻广适性品种的育种选择
    3.3 水稻广适性相关基因的发掘和育种利用尚需加强

(2)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免耕栽培研究
        1.2.2 国内免耕栽培发展
        1.2.3 水稻免耕栽培在国内的研究进展
        1.2.4 水稻抛秧技术发展
        1.2.5 水稻无盘旱育技术研究和应用
        1.2.6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优势存在问题和发展前景
        1.2.7 作物秸杆还田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研究思路
        1.3.1 总体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3.4 研究内容
第二章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2.1 免耕基地示范和研究
        2.1.1 免耕基地基本情况
        2.1.2 示范推广成效
        2.1.3 试验研究及结论
    2.2 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
        2.2.1 品种选择
        2.2.2 培育壮苗
        2.2.3 大田处理
        2.2.4 抛植技术
        2.2.5 抛后管理
    2.3 集成技术特点
        2.3.1 应用无盘旱育技术
        2.3.2 因地制宜做苗床
        2.3.3 免耕与秸秆还田相结合
        2.3.4 实行有序点抛
        2.3.5 良种与良法相结合
        2.3.6 病虫草害综合防控
第三章 集成技术对稻田生态的影响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小麦不同方式免耕栽培种植
        3.1.2 麦茬稻不同方式免耕栽培试验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集成技术对土壤物理性状的影响
        3.2.2 集成技术对土壤化学性状的影响
        3.2.3 集成技术对稻田害虫天敌及杂草的影响
    3.3 结论
第四章 集成技术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集成技术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4.2.2 集成技术对立苗的影响
        4.2.3 集成技术对群体茎蘖动态的影响
        4.2.4 集成技术对产量结构的影响
    4.3 结论
第五章 集成技术综合效益
    5.1 经济效益
        5.1.1 直接成本
        5.1.2 用工成本
        5.1.3 产量产值
        5.1.4 经济效益
    5.2 生态效益
        5.2.1 改善土壤结构,保持并提高土壤肥力
        5.2.2 避免秸秆焚烧,保护和改善空气质量
        5.2.3 减少水土流失,防止耕地退化
        5.2.4 改善农田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质量
    5.3 社会效益
        5.3.1 提高水稻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5.3.2 减少生产用工,缓解劳力不足矛盾
        5.3.3 省水省能,节约宝贵资源
        5.3.4 减轻劳动强度,解放从业农民
第六章 问题和总结
    6.1 问题及对策
        6.1.1 土壤坚实度增加
        6.1.2 中后期杂草回升
        6.1.3 土壤除草剂积累
        6.1.4 抛后立苗返青慢
    6.2 成果及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冷浸田改良及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冷浸田概况
2 改良利用
    2.1 水利工程改良
    2.2 耕作措施
        2.2.1 品种选择
        2.2.2 合理栽培模式
        2.2.3 合理施肥
3 少耕栽培技术
    3.1 应用范围
    3.2 品种选择
    3.3 育秧
    3.4 栽培
        3.4.1 耕整
        3.4.2 开沟
        3.4.3 移栽
        3.4.4 施肥
    3.5 水浆管理
    3.6 病虫害及杂草防治
    3.7 收获
4 讨论

(4)不同种植密度对冷浸田水稻产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设计
    1.3 施肥与田间管理
        1.3.1 早稻施肥
        1.3.2 晚稻施肥
        1.3.3 田间管理
    1.4 样品采集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早稻结果与分析
        2.1.1 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稻分蘖动态变化
        2.1.2 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2.1.3 不同种植密度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2.2 晚稻结果与分析
        2.2.1 不同种植密度对晚稻分蘖动态变化
        2.2.2 不同种植密度对晚稻农艺性状的影响
        2.2.3 不同种植密度对晚稻产量的影响
3 讨论与结论

(5)土壤改良剂对冷浸田养分活化及水稻增产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冷浸田的特征及低产原因
        1.2.1 冷浸田的特征
        1.2.2 冷浸田低产原因
    1.3 国内外冷浸田改良研究现状
        1.3.1 水利工程及农艺措施
        1.3.2 水分科学管理
        1.3.3 栽培措施
        1.3.4 土壤改良剂改土措施
    1.4 广东省冷浸田改良研究进展
    1.5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区概况及试验设计
    2.2 测定的项目与方法
    2.3 数据分析
第四章 土壤改良剂对冷浸田土壤特性的影响
    4.1 结果与分析
        4.1.1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 pH 值和氧化还原电位的影响
        4.1.2 土壤改良剂对不同生育期耕层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的影响
        4.1.3 不同改良剂对土壤呼吸强度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4.2 讨论与结论
第五章 土壤改良剂对水稻根系活力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5.1 结果与分析
        5.1.1 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对水稻根长动态变化的影响
        5.1.2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水稻根系伤流强度的影响
        5.1.3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水稻伤流液中氮、磷、钾输出强度的影响
        5.1.4 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对收获期水稻养分吸收量的影响
        5.1.5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氮、磷、钾累积量动态变化的影响
    5.2 讨论与结论
第六章 土壤改良剂对水稻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6.1 结果与分析
        6.1.1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株高动态变化的影响
        6.1.2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根冠比的影响
        6.1.3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群体发展的影响
        6.1.4 土壤改良剂对水稻群体衰老的影响
        6.1.5 不同改良剂处理对水稻生物量的影响
        6.1.6 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影响
        6.1.7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6.2 讨论与结论
第七章 全文结论与讨论
    7.1 全文结论
    7.2 讨论
    7.3 进一步的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导师简介

(6)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影响研究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1.1.1 供试地块概况
        1.1.2 供试水稻品种
        1.1.3 供试肥料
    1.2 试验设计及实施
    1.3 田间管理
    1.4 田间调查及样品采集
    1.5 检测项目及依据
        1.5.1 土壤样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1.5.2 植株样品检测项目和检测依据
    1.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分蘖动态的影响
    2.2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有效分蘖的影响
    2.3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2.4 不同施肥方式对早稻产量的影响
    2.5 不同施肥方式对化肥养分利用率的影响
        2.5.1 对N利用率的影响
        2.5.2 对磷 (P2O5) 利用率的影响
        2.5.3 对钾 (K2O) 利用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7)冷浸田条件下双季稻产量表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中低产田的概念和类型
        1.1 中低产田的概念
        1.2 中低产田的类型
    2 冷浸田低产原因和改良途径
        2.1 冷浸田的低产原因
        2.2 冷浸田改良途径与机理
        2.2.1 施肥
        2.2.2 覆膜栽培
        2.2.3 半旱式栽培-垄作、畦作、厢作
        2.2.4 少免耕
第二章 冷浸田条件下不同类型品种产量及其农艺性状的表现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供试土壤的养分状况及经纬度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类型品种在产量上的差异
        2.2 不同类型的品种在产量构成上的差异
        2.3 不同类型的品种在株高和穗长上的差异
第三章 冷浸田条件下不同栽培方式对产量及农艺性状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供试土壤养分状况及经纬度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1.4.1 生育期和茎蘖动态及株高变化
        1.4.2 干物质重测定
        1.4.3 叶面积测定
        1.4.4 土温的测定
        1.4.5 考种及测产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栽培方式在产量及其构成和株高穗长的差异
        2.1.1 产量
        2.1.2 产量构成
        2.1.3 株高和穗长
        2.2 叶面积指数(LAI)
        2.3 茎蘖动态(仅长沙点)
        2.4 干物质积累
        2.5 土壤温度
第四章 讨论
    1 品比
    2 栽培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8)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试验设计
    1.1 试验设计
    1.2 试验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少免耕栽培对水稻生育期的影响
    2.2 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主要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的影响
    2.3 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冷浸田特征及低产原因
    1.1 冷浸田特征
    1.2 冷浸田低产原因
2 冷浸田的改良措施
    2.1 水利工程措施的应用
    2.2 栽培措施的应用
        2.2.1 品种选择
        2.2.2 合理的栽培模式
        2.2.3 肥料合理运筹
        2.2.4 水分科学管理
        2.2.5 变更耕作制度
3 讨论

四、冷浸田水稻少免耕畦作再生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的广适性分析[J]. 吕川根,李霞,宗寿余,邹江石. 中国水稻科学, 2019(03)
  • [2]麦茬稻免耕栽培关键技术集成及应用效果[D]. 冯骏.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4(03)
  • [3]冷浸田改良及水稻少耕法栽培技术[J]. 崔宏浩,陈正刚,张钦,朱青,李剑,卢松,张德平,古雁宾. 耕作与栽培, 2014(02)
  • [4]不同种植密度对冷浸田水稻产量的影响[J]. 苏金平,范芳,徐昌旭,袁福生,刘光荣. 江西农业学报, 2013(12)
  • [5]土壤改良剂对冷浸田养分活化及水稻增产效果研究[D]. 董稳军. 甘肃农业大学, 2013(05)
  • [6]不同施肥方式对冷浸田早稻产量影响研究初报[J]. 苏金平,袁福生,徐昌旭,刘光荣,王晓明. 江西农业学报, 2012(06)
  • [7]冷浸田条件下双季稻产量表现和不同栽培方式的研究[D]. 曾燕. 湖南农业大学, 2011(04)
  • [8]少免耕栽培对水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J]. 杨翠红,江锦祥,王育城,贺远东,江新晓. 广东农业科学, 2011(08)
  • [9]冷浸田改良及其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进展[J]. 林洪鑫,刘光荣. 江西农业学报, 2011(04)
  • [10]冷浸田少免耕畦栽中稻—再生稻“十改”新技术[J]. 卿国林.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9(06)

标签:;  ;  ;  ;  ;  

水稻冷浸田再生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