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浙西南山区超甜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张素娥,麻晓云,雷晶[1](2016)在《马铃薯-鲜食玉米春秋4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村经济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农业方面,政府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农业生产的工作效率。近年来,马铃薯、鲜食玉米春秋4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在山区发展比较快,促进了农业增效,给农民带来了显着的经济收益。
杨恩琼[2](2009)在《贵州中高海拔区玉米产量与品质的研究》文中提出玉米是贵州省的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全省各地均有种植,种植面积和产量仅次于水稻,居旱地作物的首位。目前,全省常年种植玉米73.5万hm2,超过粮食总面积的30%,但总产量不到粮食总产量的25%。改进品种布局和栽培施肥技术,有益于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改善营养品质。试验从当前贵州省主推的遵玉和黔兴系列玉米品种中,以种植面积最大的遵玉3号和黔兴2302为材料,首先研究了它们的产量和品质等农艺性状;然后在贵州省中西部的玉米主产区,选择典型、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低海拔高度,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气候、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最后利用当地广泛分布的石灰岩黄壤为供试土壤,研究了施肥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为实现贵州中西部中高海拔区玉米高产优质提供了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不同玉米品种由于遗传背景不一样,其产量和品质差异较大。遵玉3号的株高、子粒产量、穗粒数、穗粒重和百粒重显着高于黔兴2302。遵玉3号的生育期较长,有益于光合产物的积累,这可能是子粒产量高于黔兴2302的主要原因。两个品种的脂肪酸和淀粉含量差异不大,黔兴2302的子粒蛋白质含量显着高于遵玉3号。所以,遵玉3号的子粒产量较高,品质略差;黔兴2302的子粒产量较低,品质略好。2.在玉米生育期间,光、温、水等气候因素与玉米生长发育和产量密切相关。在高、中、低海拔高度,遵玉3号的株高和子粒产量均显着高于黔兴2302。玉米株高还随海拔的上升而降低,日均温的升高而增加;海拔低,气温高,降雨多,玉米生育期短;海拔高,气温低,降雨少,玉米生育期长。昼夜温差大,玉米产量高;昼夜温差小,玉米产量低。因此,玉米的产量性状既受遗传因素的控制,又受到气候条件的影响。在不同海拔高度,玉米子粒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酸含量,以及它们的组成均无显着变化,说明气象条件对玉米营养品质和口感无显着影响,子粒的营养成分主要受遗传因素的控制,不因气象条件的变化而改变,遗传育种是提高玉米子粒的营养品质关键措施。3.不同地区的适宜播期不一样。在低、高海拔的安顺和水城,遵玉3号的适宜播期在4月25日左右;在中海拔的盘县为4月15日左右。对黔兴2302而言,在安顺以4月25日左右播种为宜;在盘县和水城,以4月15日左右播种为好。不同地区的最适高产密度也不一样。在安顺和水城,最适高产密度为52500~60000株.hm-2,盘县的最适高产密度为60000株.hm-2左右。播期和密度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品质的影响。4.施用氮肥不仅显着提高籽粒产量,增产9.59%~23.14%,而且还不同程度地增加了蛋白质、氨基酸、淀粉和脂肪酸的含量。施用氮肥不改变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值,对玉米口感无不良影响。在玉米籽粒中,蛋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天门冬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组氨酸、精氨酸、亚麻酸含量比较稳定,主要受到遗传基因的控制,难于因施肥而改变;其余营养成分,如清蛋白、球蛋白、醇溶蛋白、谷蛋白、苏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丙氨酸、酪氨酸、脯氨酸、直链和支链淀粉、油酸、亚油酸、棕榈酸和硬脂酸含量因施用氮肥而发生变化,说明它们既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也受施用氮肥的影响。综合考虑玉米籽粒的产量品质表现,较为适宜的氮肥用量约为150 kg N·hm-2。施用磷肥不仅显着提高了子粒产量,增产6.98%~26.87%,且不同程度上增加了蛋白质、氨基酸、脂肪酸和淀粉含量,但是各种营养成分在不同磷肥用量间无显着差异。清蛋白、球蛋白、苏氨酸、蛋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丝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及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值比较稳定,不受磷肥施用量的影响,说明它们的含量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施肥对它们的影响不大。但是,施磷显着提高缬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谷氨酸、甘氨酸、酪氨酸、天门冬氨酸、丙氨酸含量,表明这几种氨基酸的含量既受遗传基因的控制,也受施用磷肥的影响。综合考虑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较为适宜的磷肥用量约为P2O5 75~105kg·hm-2。钾对玉米品质的影响大于产量。施用钟肥提高玉米产量,但用量之间差异不显着。施用钾肥不仅提高了玉米子粒蛋白质含量,而且还改善了蛋白质品质,提高了苏氨酸、异亮氨酸、亮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和赖氨酸等必需氨基酸的含量,使必需氨基酸的总量平均增加了16.88%。此外,施用钾肥还使玉米子粒中的淀粉总量增加,直/支比降低,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玉米的口感。脂肪酸总量也因施用钾肥而提高,其中包括油酸、亚油酸两种不饱和脂肪酸等。综合考虑玉米的产量和品质,较为适宜的施钾量为60 kg K2O·hm-2。在不施肥、氮磷、氮钾、磷钾、氮磷钾等施肥处理中,玉米产量以氮磷钾配合施用最高,接着依次为氮磷,氮钾、磷钾、不施肥,说明在玉米增产作用中,氮的贡献最大,磷次之,钾最小。氮磷钾配合施用还显着提高了玉米子粒蛋白质、必须氨基酸、淀粉和脂肪酸的含量,降低了直链淀粉/支链淀粉的比值,说明氮磷钾配合施用显着改善了玉米的营养品质及口感。值得注意的是,施肥后玉米子粒的产量变幅显着大于蛋白质、淀粉和脂肪酸等,说明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受遗传和环境的双重影响,环境因素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大于对子粒品质的影响,子粒营养性状主要受遗传基因的控制。
江志伟,柳春美,林敏莉,李人俊[3](2006)在《“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四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县地处浙西南山区,是浙江省旱粮生产的重点县之一。过去,全县的旱地均是种植"马铃薯—甘薯",以两熟制为主,因此经济收益较低。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近年来,我们积极推广了"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高效种植模式。据我们多点调查和验收资料汇总,这种模式一般每667m2可收获春马铃薯700~800kg,春玉米鲜穗1200~1300kg,除去生产成本,春马铃薯的收入可达800~900元.春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50~1150元。同时还可收获秋马铃薯600~700kg,秋玉米鲜穗1100~1200kg,除去化肥、农药等开支,秋马铃薯的纯收入可达700~800元,秋玉米的收入也可达到1000~1100元。每667m2
张敬斐,林永群,林敏莉,李人俊[4](2006)在《“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和景宁县地处浙西南山区,地势为四面环山,中间有碧湖、鹤溪和市郊等河谷平原,具有盆地小气候的优势。年平均气温17.4~18.2℃,大于10℃年积温5270~5520℃,无霜期238~245d,光温条件较好。过去,在"以粮为纲"思想的指导下,莲都区和景宁县均是着重抓"麦稻"或"油菜稻"两熟制生产,因此,农民收益较差。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优化种植业的结构,考虑到两县(区)的耕作制特点和地处市郊的区域优势,我们大力推广了"马铃薯—西瓜—稻"、"豌豆—玉米—稻"等10多种种植模式,
李立军[5](2004)在《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采用历史资料分析、典型调查、专家走访和GIS信息技术等方法,建立和完善了1985—2000年全国分县统计资料数据库,涉及3000多个县共500多万条数据,并实现了基于GIS的耕作制度历史变化趋势和未来布局区划;在此基础上,从作物布局、复种指数、间混套作、轮作连作、土壤耕作方式、物质投入等方面对近半个世纪以来尤其是1985—2001年中国耕作制度的演变进行了分析;本研究还根据FAO数据库,对我国1961-2001年食物需求和供给量趋势进行了全面分析和国际比较,预测了2020年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需求;在总结耕作制度演变规律和食物需求预测的前提下,以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基础,预测了以粮食作物基本生产田、高产和超高产田布局为核心的2020年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1.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主要趋势。(1)耕地面积不断减少,粮食增产的压力越来越大。(2)作物结构不断优化,作物布局区域化、科学化程度不断提高。全国稻谷、小麦和玉米为主的粮食生产格局已经形成。三大粮食作物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比例从1950年的63.18%上升到2001年的85.24%,其中水稻的产量比例略有下降,小麦的产量增加了一倍,玉米的产量比例增加了一倍半;大豆、薯类的产量比例分别下降了50%,其他作物的比例下降了近4/5。各分区和县级GIS分析表明,水稻主要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区、东南区和华南区,分别占各区总播种面积的60~70%;小麦以黄淮海区为主,占总播种面积的50%;玉米的主要分布在东北区和黄淮海区,分别占总播种面积的40%;大豆以东北区为主,占总播种面积的30%。(3)作物复种方式不断优化,复种指数呈波动式增长。(4)作物种植模式由高产为主向高产高效的方向发展。(5)轮作面积逐渐缩小,呈现单一化趋势。(6)土壤耕作由多耕多种向少耕精种方向发展。 2.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基本规律。精耕细作仍将是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方向;社会需求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基本动力;促进粮食增产、环境改善是耕作制度发展与改革的核心任务;可持续发展是耕作制度发展的根本原则;农业科技进步与合理的生产要素投入是耕作制度发展的前提和保证。 3.中国食物及粮食安全趋势及预测。(1)我国食物需求已经进入植物性产品需求基本稳定、动物性产品持续增长的阶段。(2)我国食物安全的现状是:热量基本达标、蛋白质不足、植物脂肪偏低。(3)2020年我国食物及主要粮食作物需求量预测。高谷物方案的粮食需求总量为61857万t,水稻18904万t、小麦11450万t、玉米14137万t、大豆2193万t;低谷物方案的粮食需求总量为64319万t,水稻16953万t、小麦8966万t、玉米14154万t、大豆2193万t。 4.未来20年耕作制度发展的主要趋势。(1)精耕细作仍将是耕作制度未来发展的主导方向。(2)确保粮食产量、增加农民收入和吸引劳动力就业是耕作制度的根本任务。(3)不断提高土地利用率、增加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值是耕作制度的主要目标。根据县级GIS分析的结果,实现2020粮食总产目标,需要现有低产田提升为中低产田、中低产田提升为中产田、中产田提升为中高产田、中高产田提升为高产田、高产水平再提升40%。(4)区域化、专业化是作物布局的主要趋势和方向。基于粮食生产的基本农田分析,按高谷物需求的三个方案,到2020年分别需粮食作物播种面积9469.7万hm2、7959.0万hm2和6872.2万hm2;按低谷物需求方案分别需9846.6万hm2、8275.8万hm2和7145.7万hm2。(5)复种方式应不断优化、复种指数需进一步恢复和提高。按复种指数恢复和提高方案,2020年所需粮食作物耕地面积高、中、低三个水平为5557.4万hm2、4676.4万hm2和4042.0万hm2,分别占2001年的89.3%、75.1%和64.9%。(6)间混套作方式和内容不断丰富和提高,土地生产率进一步提高。(7)土壤耕作次数减少,耕作质量提高,少免耕进一步得到推广与应用。(8)技术集约和生产要素投入减少是未来高效耕作制度的发展方向。
顾宏辉,朱金庆,赵伟明,鲁长根[6](2000)在《山区与丘陵旱地新型多熟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文中提出对近年来浙中南山区和浙西南丘陵地区的旱地新型多熟种植模式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不同新型多熟种植模式具有明显的增值效果 ,增值幅度达 30 .6%~ 394 .1% ,其中冬作对全年经济效益贡献率越来越大 ;新型多熟制可分为春玉米或棉花为主的两类种植模式。并结合试验研究着重从合理布局、秸秆还田、化学除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提出新型模式的高效栽培措施
刘梦熊[7](1994)在《浙西南山区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调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浙西南山区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调查刘梦熊(浙江省丽水地区农业局323000)丽水地区位于东经118°41'37"~120°26'5",北纬27°25'10"~28°57'5"境内群山连绵,峰峦叠嶂。全区耕地148万亩(其中水田135万亩),人均占有耕地仅...
杨高庆[8](2013)在《山区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介绍了山区鲜食玉米的高产高效栽培技术,主要包括选用良种、适期播种与培育壮苗、选地移栽、肥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适时收获等内容,以期为该类地区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提供参考。
刘关海,周炎生,刘志忠[9](2012)在《鲜食蚕豆/春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技术》文中提出鲜食蚕豆套种春玉米—晚稻粮经结合种植制度现已成为松阳地区农民增收致富的一种新模式,分别介绍了该模式下蚕豆、玉米、晚稻的栽培技术,以期为该模式的推广提供参考。
麻汉林[10](2009)在《北方高寒马铃薯引种浙江丽水高山地区栽培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源自北方高寒地区黑龙江省的7个马铃薯品种与当地的两个品种进行对照栽培,通过连续两年在浙江丽水高山地区的引种试种,依据马铃薯的产量、结薯整齐度及抗病性等指标进行筛选,初选了克851马铃薯这一引进品种进行适应性栽培技术的研究。主要研究了施肥量(氮磷钾肥的施用量)与产量、品质(块茎淀粉含量、干物质含量和大中薯率)及某些生理指标(叶绿素含量、净同化率和根系活力等)的相关性;并对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进行了初步的探究。主要结果如下:1.克851马铃薯这一引进品种能较好地适应当地(实验基地)的生态条件,也适应当地的农家肥(104kg/hm2)和氮肥(110 kg/hm2)的常规施用量。2.在常规施肥基础上增施磷肥和钾肥都能明显提高产量、品质和改善生理指标,以两者同时增施的组合效果更好。根据需肥规律和马铃薯的生理特点,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虑,选择磷肥(P2O5 80kg/hm2)和钾肥(K2O 190kg/hm2)较为适宜。3.马铃薯晚疫病的化学防治使用53%金雷多米尔和58%甲霜灵锰锌这两种药剂,但是为了避免马铃薯晚疫病菌对上述药剂产生抗性,两种药剂应交替使用。
二、浙西南山区超甜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浙西南山区超甜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马铃薯-鲜食玉米春秋4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马铃薯- 鲜食玉米春秋4 熟栽培概况 |
2 重要栽培技术 |
2.1 春马铃薯栽培技术 |
2.2 鲜食春玉米栽培技术 |
2.3 鲜食秋玉米栽培技术 |
2.4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
(2)贵州中高海拔区玉米产量与品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气候条件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1.1 温度 |
1.2 日照 |
1.3 降雨量 |
1.4 海拔高度 |
2 栽培技术对玉米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2.1 施肥 |
2.2 种植技术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研究思路、试验设计与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技术路线 |
3 试验总体设计 |
第三章 不同玉米品种的产量与品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土壤 |
1.2 供试品种 |
1.3 试验设计 |
1.4 测定项目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品种的农艺性状 |
2.2 不同品种的产量及构成 |
2.3 不同品种的子粒品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玉米产量与品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点的基本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各试验点的气象状况 |
2.2 玉米株高 |
2.3 玉米生育期 |
2.4 玉米产量及其构成 |
2.5 玉米子粒品质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播种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点的基本概况 |
1.2 试验设计 |
1.3 田间管理 |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播种对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1.1 播期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1.2 密度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播种对品质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氮肥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肥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氮肥对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3 氮肥对氨基酸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4 氮肥对淀粉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5 氮肥对脂肪酸及组成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七章 磷肥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设计 |
1.2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磷肥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磷肥对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3 磷肥对氨基酸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4 磷肥对淀粉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5 磷肥对脂肪酸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八章 钾肥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土壤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钾肥对玉米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钾肥对蛋白质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3 钾肥对氨基酸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4 钾肥对淀粉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2.5 钾肥对脂肪酸及组分含量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九章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产量和营养品质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试验材料 |
1.2 试验设计 |
1.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氮磷钾配施对玉米子粒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 |
2.2 氮磷钾配施对蛋白质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
2.3 氮磷钾配施对氨基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
2.4 氮磷钾配施对淀粉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
2.5 氮磷钾配施对脂肪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第十章 主要结论、展望及创新点 |
1 主要结论 |
2 创新点 |
3 展望 |
致谢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3)“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四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春马铃薯栽培技术 |
1.1 良种选择 |
1.2 整地播种 |
1.3 加强管理 |
1.4 适时收获 |
2 鲜食春玉米栽培技术 |
2.1 选用良种 |
2.2 播种育苗 |
2.3 施肥管理 |
2.4 适时收获 |
3 秋马铃薯栽培技术 |
3.1 选用良种 |
3.2 整地播种 |
3.3 科学施肥 |
3.4 合理用水 |
4 鲜食秋玉米栽培技术 |
4.1 品种选择 |
4.2 适时播种 |
4.3 科学施肥 |
4.4 加强管理 |
(4)“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论文提纲范文)
1“豌豆一玉米—晚稻”种植制的特点 |
1.1资源利用较合理 |
1.2作物品种搭配合理 |
1.3平衡高产高效 |
2主要栽培技术措施 |
2.1豌豆的栽培技术 |
2.1.1精细整地,施足基肥 |
2.1.2选用良种,适当密播 |
2.1.2合理用肥,加强管理 |
2.2玉米的栽培技术 |
2.2.1选用良种,肥床育苗 |
2.2.2科学定植,合理密植 |
2.2.3补苗除蘖,培土施肥 |
2.2.4病虫害防治 |
2.2.5适时收获 |
2.3晚稻高产栽培技术 |
(5)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
1.1 农业进入新阶段面临巨大的挑战 |
1.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农业成为重点和难点 |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1 耕作制度研究现状 |
1.2 作物超高产栽培研究进展 |
1.3 有关粮食安全的研究 |
1.4 有关小康社会的研究 |
1.5 有关预测的研究 |
第二章 研究内容方法 |
2.1 研究内容 |
2.2 研究材料方法 |
第三章 中国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趋势及规律 |
第一节 近半个世纪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演变趋势 |
3.1.1 近半个世纪中国农村产业结构演变趋势 |
3.1.2 近半个世纪中国农业内部结构演变趋势 |
3.1.3 近半个世纪中国耕地面积演变趋势 |
3.1.4 近半个世纪中国粮食总产量演变趋势 |
第二节 近半个世纪中国耕作制度演变趋势 |
3.2.1 近半个世纪中国作物布局演变趋势 |
3.2.2 近半个世纪以来中国复种指数演变趋势 |
3.2.3 近半个世纪我国间混套作演变趋势 |
3.2.4 近半个世纪我国轮作连作演变趋势 |
3.2.5 近半个世纪中国土壤耕作演变趋势 |
3.2.6 近半个世纪用地和养地演变趋势 |
3.2.7 各熟制区农业物质投入演变趋势 |
3.2.8 影响耕作制度演变的因素分析 |
3.2.9 近50年耕作制度演变主要规律 |
小结 |
第四章 中国粮食供需发展趋势及预测 |
第一节 1960-2001年我国食物供给分析评价 |
4.1.1 我国粮食人均热量供给40年变化趋势 |
4.1.2 我国人均蛋白质供给40年变化趋势 |
4.1.3 我国人均脂肪供给40年变化趋势 |
4.1.4 我国食物人均供给量40年变化趋势 |
第二节 我国粮食安全供需分析与预测 |
4.2.1 中国与世界不同发展阶段国家食物安全需求比较及预测 |
4.2.2 我国与美国、日本食物安全需求的比较预测 |
4.2.3 中国2020年粮食安全供给预测 |
小结 |
第五章 2020年中国耕作制度发展趋势 |
第一节 2020年中国作物布局发展趋势 |
5.1.1 2020年作物布局原则--用超高产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
5.1.2 2020年中国粮食总产区域布局预测 |
5.1.3 2020年水稻生产区域布局预测 |
5.1.4 2020年小麦生产区域布局预测 |
5.1.5 2020年玉米生产区域布局预测 |
5.1.6 2020年大豆生产区域布局预测 |
第二节 2020年中国粮食复种发展趋势 |
5.2.1 2020年我国复种指数预测 |
5.2.2 2020年复种指数预测方案下的耕地面积需求 |
第三节 2020年中国间混套作发展趋势 |
第四节 2020年中国轮作连作发展趋势 |
第五节 2020年中国土壤耕作发展趋势 |
第六节 2020年中国用养结合发展趋势 |
第七节 2020年中国食物安全资源及物质投入代价 |
5.7.1 我国近半个世纪粮食生产资源及物质投入代价 |
5.7.2 近半个世纪粮食总产上升500亿KG台阶的代价 |
5.7.3 近半个世纪粮食单产上升25KG台阶的代价 |
第八节 中国耕作制度国际定位与宏观战略 |
5.8.1 中国粮食安全在世界上的地位分析 |
5.8.2 2020年耕作制度宏观战略 |
小结 |
第六章 结果与讨论 |
6.1 主要结果 |
6.1.1 近50年耕作制度演变基本趋势 |
6.1.2 近50年耕作制度演变主要规律 |
6.1.3 中国2020年食物安全需求预测 |
6.1.4 中国2020年耕作制度发展主要趋势 |
6.2 讨论 |
6.2.1 关于耕作制度近半个世纪演变趋势和规律问题 |
6.2.2 关于未来20年耕作制度发展趋势问题 |
6.2.3 关于耕作制度数据和方法应用问题 |
附录1 中国耕作制度0级区、1级区和2级亚区区划图 |
附录2 全国各熟制区主要高产高效模式及技术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山区与丘陵旱地新型多熟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新型多熟制的经济效益 |
2 新型多熟种植模式的类型 |
2.1 春玉米为主的种植模式 |
2.2 棉花为主的种植模式 |
3 新型多熟种植模式的配套技术 |
3.1 因地制宜, 选择适宜模式 |
3.2 搞好规模种植, 建立农产品销售网络 |
3.3 实施高效栽培技术 |
3.3.1 抓重点作物, 合理布局 |
3.3.2 提倡秸秆还地 |
3.3.3 化学除草, 防治病虫害 |
(8)山区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选用良种 |
2 适期播种与培育壮苗 |
3 选地移栽 |
4 肥水管理 |
5 病虫草害防治 |
6 适时收获 |
(9)鲜食蚕豆/春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蚕豆栽培技术 |
1.1 适时早播, 合理稀植 |
1.2 增施有机肥, 配施磷钾肥 |
1.3 及时摘心抹芽, 培育健壮有效分蘖 |
1.4 加强病虫的无害化治理 |
2 玉米栽培技术 |
2.1 播前准备 |
2.2 播种育苗 |
2.3 移植 |
2.4 田间管理 |
2.5 病虫害防治 |
3 晚稻栽培技术 |
3.1 适时播种, 短秧龄移植 |
3.2 少本稀植 |
3.3 合理施肥 |
3.4 科学灌水 |
3.5 病虫草害综合防治 |
(10)北方高寒马铃薯引种浙江丽水高山地区栽培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问题的由来 |
1.2 文献综述 |
1.2.1 马铃薯栽培技术发展简史 |
1.2.2 马铃薯引种我国年代及驯化 |
1.2.3 施肥与马铃薯产量、品质、生理状况的关系 |
1.2.4 关于马铃薯晚疫病 |
1.2.5 浙江省马铃薯生产利用现状及其发展前景 |
1.2.6 浙江省丽水地区马铃薯栽培情况 |
1.3 研究目的 |
2 材料与方法 |
2.1 试验材料 |
2.2 试验场地 |
2.3 试验方法 |
2.3.1 引种及筛选试验 |
2.3.2 施肥技术试验 |
2.3.3 栽培效果的检测 |
2.3.4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的试验 |
3 结果及分析 |
3.1 筛选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 磷钾施肥量的试验结果及分析 |
3.2.1 磷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 |
3.2.2 磷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品质的影响 |
3.2.3 磷钾肥施用量对马铃薯叶绿素含量和净同化率的影响 |
3.3 增施钾肥(钾肥施用量试验)栽培效果及分析 |
3.3.1 增施钾肥对马铃薯产量与品质的影响 |
3.3.2 增施钾肥对马铃薯净同化率、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的影响 |
3.4 马铃薯晚疫病化学防治试验的结果及分析 |
3.4.1 不同药剂处理对病情指数和发病率的影响 |
3.4.2 不同药剂处理的相对防效 |
4 结论 |
5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浙西南山区超甜春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马铃薯-鲜食玉米春秋4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张素娥,麻晓云,雷晶. 中国农业信息, 2016(02)
- [2]贵州中高海拔区玉米产量与品质的研究[D]. 杨恩琼. 西南大学, 2009(01)
- [3]“春马铃薯/鲜食春玉米—秋马铃薯/鲜食秋玉米”四熟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江志伟,柳春美,林敏莉,李人俊.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S1)
- [4]“豌豆—玉米—晚稻”一年三熟种植技术初报[J]. 张敬斐,林永群,林敏莉,李人俊. 内蒙古农业科技, 2006(S1)
- [5]中国耕作制度近50年演变规律及未来20年发展趋势研究[D]. 李立军. 中国农业大学, 2004(03)
- [6]山区与丘陵旱地新型多熟种植模式及配套技术[J]. 顾宏辉,朱金庆,赵伟明,鲁长根. 浙江农业科学, 2000(06)
- [7]浙西南山区春马铃薯栽培技术调查[J]. 刘梦熊. 马铃薯杂志, 1994(01)
- [8]山区鲜食玉米高产高效栽培技术[J]. 杨高庆. 现代农业科技, 2013(09)
- [9]鲜食蚕豆/春玉米—晚稻高效栽培技术[J]. 刘关海,周炎生,刘志忠. 现代农业科技, 2012(19)
- [10]北方高寒马铃薯引种浙江丽水高山地区栽培技术的研究[D]. 麻汉林. 华中农业大学, 20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