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TO对中国未来供暖行业有影响吗?

WTO对中国未来供暖行业有影响吗?

一、WTO对中国未来采暖行业有影响吗?(论文文献综述)

胡宏雁[1](2020)在《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文中提出从知识经济时代到来、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到单边保护主义抬头、经济全球化曲折发展,国际投资规则和格局变化使得企业并购中知识产权获取与利用呈现出复杂化的状态,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日益增加,不可避免要涉及到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价值评估与转移等环节的法律问题,研究知识产权与跨国并购之间的关系及其相关法律问题具有重要的意义。论文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重点分析了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认定、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知识产权反垄断规制和知识产权国家安全审查等方面问题。本文从跨学科的视角,运用经济学与法学相关理论对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进行理论论证与实证考量,以期为我国企业和政府如何应对外资为获取知识产权而进行的并购提供有益指导。厘清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基本原理与主要法律问题,是文章的逻辑起点和分析前提。其一,在界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的基础上,总结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独有特点。其二,通过知识产权的无形性、不完全专属性与激励性阐述,分析知识产权纳入投资的经济特殊性。由知识产权资本的评价可能性、转让可能性分析知识产权资本的适格要件。其三,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和知识产权对并购投资实践影响的实证分析,探究知识产权获取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其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待解决的法律问题,文章围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各方主体的利益平衡和各环节中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个主线,在既有文献基础上,将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各阶段相伴而生的相关的法律问题归结为: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法律影响因素考量、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及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的既有平等主体也有国家层面的法律问题。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过程并不是仅仅考量知识产权“是什么”,更应该考虑在其司法管辖权内知识产权潜在的权利扩展,即“可以做什么”。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从而减少潜在并购风险,并为确定合适的并购价格奠定基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中各方主体不尽责将导致合同、公司和知识产权的法律层面的责任问题,涉及到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违反重大事项告知义务的法律责任,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律师等中介机构在尽职调查中的违约和侵权等方面责任,分清各方责任保证知识产权调查的尽职、审慎地进行。知识产权资产具有可评估性,评估是了解目标方知识产权价值的重要手段,科学的估值能为并购出价提供决策依据。知识产权的特质决定了其评估方法选择的独特性,其价值受到不同于其他资产的法律因素影响。论文首先分析了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满足企业的战略发展、交易定价、税收设计、融资及法律诉讼等诸多领域现实需求,探究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必要性。其次,剖析传统价值评估方法,结合知识产权资产具体情况,探究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评估方法的选择。最后,结合并购具体情形,探究影响不同知识产权类型价值评估的法律因素考量。同时,注意考察跨国并购中的价值评估的时效性、针对性和参考性。评估对象限于此次并购中目标方的知识产权,评估针对本次跨国并购而进行,评估具有参考而不是决定作用,不能将知识产权评估值等同于成交价。反垄断审查与规制已成为重大跨国并购能否进行的重要决定因素。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的交叉具有历史与现实性,识别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垄断行为,基于相对利益平衡原则分析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利益问题,探究如何对专利、着作权、商标滥用进行反垄断规制和救济是关键因素。此外,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还事关企业存亡和国家安全问题。具体而言,以获取专利为目标的并购可能引发的科技安全问题,基于着作权的并购可能引发文化安全问题,与商标品牌密切相关的并购可能引发的产业安全问题。分析与应对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垄断和知识产权转移引发的国家安全问题,需要平衡并购方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并购投资目的与东道国利用外资并维护国家安全利益的必要,加强国家安全审查,以期在相对利益平衡中促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良性发展。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不仅事关企业知识产权获取,更是事关国家的整体知识产权战略规划,是一项复杂的经济与法律活动。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中国完成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的战略转移。并购投资方式成为中国企业“走出去”的重要投资方式选择,其中获取知识产权成为中国企业参与跨国并购的重要驱动力。但是,一些发达国家以反垄断、国家安全审查之名大行投资保护之道,使得我国企业知识产权跨国并购运行艰难。同时,“引进来”过程中,来华投资的外国投资者利用并购中形成的市场优势破坏有序的市场竞争,利用并购获取中国企业稀缺的知识产权资源并引发国内知识产权层面安全问题,需要中国构建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和国家安全审查的防火墙。中国要在创新驱动中提升“走出去”的能力,在完善规则中提高“引进来”水平,积极参与新一轮投资规则重构,并提升中国在国际贸易投资规则重构中的话语权。

吕飞[2](2020)在《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气候变化是指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即趋势或离差出现了统计意义上的显着变化。根据时间分为长期气候变化、年际间气候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温室气体排放和其他人为因素被认为是影响气候变化的主要原因。进入21世纪,洪水、风雹、干旱等极端气候事件频发。应对气候变化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共同的责任。20世纪70年代,国际社会开始为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做出努力。《京都议定书》对发达国家应对气候变化义务的履行提供了联合履行机制、清洁发展机制和排放贸易机制三种方式;《哥本哈根协议》将“共同减排”的理念和“自下而上”的减排模式确定为全球气候治理的新模式;《巴黎协定》的谈判和落实一方面使全球气候治理由“强制温室气体减排”转型为“低碳竞争与合作”,另一方面使“自下而上”的气候治理模式得以固定,开启了气候变化治理的新时代。在国际贸易领域,保护环境与WTO的目标和宗旨并不冲突。国际贸易重视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也注重环境和资源的保护。中国政府高度重视气候变化应对工作,坚持以减缓与适应并重的原则指导政策制定,引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气候变化对中国的影响表现在气候要素波动和极端气候事件爆发两方面。气温、降水、日照和空气相对湿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东部地带气温和降水的上升幅度略高于中部地带和西部地带,西部地带的日照时间比东部地带和中部地带增加得更快,中部地带相对湿度的上升速度快于东部地带和西部地带。极端气候事件中,旱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约占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一半,水灾的受灾面积和成灾面积分别约占受灾总面积和成灾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在新时代,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实现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的同时,实现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目标相适应的低碳经济发展路径,展现中国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对全人类共同利益的责任与担当。农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当前农产品出口贸易存在波动幅度较大,逆差逐步扩大,出口市场集中在亚洲,国内货源地相对集中等问题。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出口的机理可以分为短期和长期两个方面。短期影响作用于农产品出口的供给侧,与农业弱质性、气候变化影响农产品的出口供给和应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成本增加有关。农业弱质性主要基于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两个方面。自然风险是指技术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舒缓自然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市场风险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一是农产品缺乏供给弹性,价格信号无法调整当期的农产品供给;二是农产品缺乏需求弹性,价格机制无法对农产品需求进行有效调节;三是农产品缺乏收入弹性,农产品的支出在居民收入中的比例逐步变小;四是农业生产要素的报酬率低于其他产业,因而导致农业生产资源的流失;五是农业基础设施和农业对环境的贡献具有外部经济的特点,导致农业生产的成本并不能完全从农产品价格中得到回收。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影响通过重新配置农业气候资源,改变农产品生产规律和影响农业生产潜力体现。农业应对气候变化增加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三个部分。直接成本是指应用碳减排技术额外增加了农资、机械能源、雇工等方面的费用;间接成本是指应用碳减排技术改变了农业生产要素的技术系数,引起了成本的变化;机会成本是指实施碳减排技术增加了农业生产作业时间,减少了务工收入。长期影响体现在农产品出口竞争力和贸易壁垒两个方面。气候变化影响了农产品的出口竞争力,一是因为气候变化引起气候资源禀赋的变化和气候灾害的冲击,从而改变了农产品的比较优势。二是因为气候变化改变了生产要素的传导机制、关联产业的影响机制和产业集聚水平,从而影响了农产品出口国的竞争力。低碳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影响的经济效应与关税相似。本文选取了2001—2018年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出口贸易总额作为响应变量,特征变量为经济资源、气候资源、气候灾害及农用化学品四类。从实证检验结果来看,地区生产总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作物播种面积等经济资源和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用化肥施用折纯量等农用化学品对全国的农产品出口影响显着,且重要性排名均在前十位以内;塑料薄膜、农药和化肥等农用化学品对农产品出口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也会带来温室气体排放的压力,不利于建设气候友好型农业。与气候灾害相比,气候资源对农产品出口的显着性水平更高,夏季的降水、气温和湿度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更加明显。为降低和消除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的负面影响,建议采用气候指数保险分散风险。在影响东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各项因素中,重要性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第一产业增加值、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农药使用量、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说明东部地带可以进一步加强农业技术改造,增强农资的利用效率。气候资源方面,春季的降水、湿度、日照对东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水灾、风雹灾等气候灾害是次要的负面影响因素,说明东部地带需要更多地关注春季气候要素的变化,同时注意防范水灾和风雹灾,建议通过保险分散风险。经济资源和农用化学品对中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很大,其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化肥施用量的影响显着。冷冻灾害对中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较大且比较显着,这说明中部地带除了要加强农业资源投入,还需要加强冷冻灾害的防范。农用柴油使用量对西部地带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排在首位且十分显着,排在第二的是化肥施用量,且有一定的显着性,这说明农机与农资的投入对于西部农业的发展和农产品出口有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秋季降水量和夏季的平均湿度在重要性排名方面比较靠前,影响也十分显着,反映了西部地区农业发展受水资源缺乏的严重制约,建议加强水利设施建设。总之,无论是全国还是东中西部三大地带,经济资源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举足轻重。气候资源对农产品出口重要性紧随其后。气候因素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异质性较大,夏季平均气温的上升、冬季日照的增加和春季湿度的增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但夏季日照的增加及秋冬二季气温的上升不利于茶叶的出口。夏季气温的上升对大米出口有积极的影响,秋季平均湿度的增加则不利于大米的出口。春季气温的上升和夏季平均湿度的上升有利于植物油出口,但冬季气温的上升则不利于植物油出口。农用化学品中柴油使用量和农药使用量的增加有利于茶叶的出口,但会增加温室气体排放,带来气候变暖的压力,化肥的减量施用在增加茶叶出口的同时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塑料薄膜的使用有利于植物油的出口,但不利于缓解气候变化。根据研究结果,本文建议从以下几方面实施对策,促进农产品的出口贸易:一是要转变农业发展模式以应对气候变化。建议在农业生产领域广泛应用低碳技术,达到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目的,同时强化气象灾害预警和预防能力,完善农业气象灾害保险体系,优化农业气候指数保险机制,使农业生产能够积极应对气候变化。二是要拓宽农业国际合作的渠道。建议加强国际低碳农业合作和国际涉农碳交易合作,充分利用国际低碳资金,规范中国农业碳交易机制。三是要完善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保障机制。建议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强化低碳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同时积极应对国外低碳贸易壁垒,加快国内农业低碳产品认证体系建设和碳标签制度建设。

邢文达[3](2019)在《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以环境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结合全球环境治理实践,重点探讨了跨国宏观经济政策协调体系下的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环境税作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财政税收政策,具有强制性和无偿性两方面的特点,其目标是服务于国家环境政策,而且税收基础与环境因素紧密相连。环境税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是建立在经济学的负外部性与公共产品理论基础之上的市场性环境政策,在具体研究中往往使用博弈论(Game Theory)来分析不同国家和地区间宏观经济政策的相互影响。在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不断深化的大背景下,如果各国和地区之间的宏观经济政策缺乏必要的协调则会使得各国和地区处于非均衡状态。考虑到各国历史、文化和国情的不同,环境税收的种类、征收幅度以及征收方式等也各不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带来的是更为严重的价格扭曲和更加频繁的国际贸易摩擦,而解决此问题的方法之一则是建立环境税收政策的国际协调制度。这不仅需要各国和地区之间形成共同的认识,还需要采取共同的行动,经济学中的集体行动理论(1)(Theory of Collective Action)为解释各国和地区共同行动的动因和方式提供了分析框架。本文以世界贸易组织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和欧盟框架下的能源税指令为例,具体阐述了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包括环境税国际/跨国协调法律机制产生的背景与历史、内容、实施以及启示。在使用经典法律分析方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制度理论、现实背景和形成过程的介绍,并且以经济理论为逻辑线索对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了客观分析。通过对比以上两种环境税国际协调制度,本文认为,环境税边境调整参与国家和地区众多,但制度松散;能源税协调实施范围相对较小,但是具有更强的执行力和约束性。本文根据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分析和对比了两种环境税国际协调制度形成过程中的各种因素,发现有三个因素对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第一个因素是完善的机构建制,集体行动理论和博弈论均认为,通过协调产生的共同行动较为容易发生在完善的机构建制之中,因为完善的机构建制可以通过多次博弈来降低共同行动的成本。第二个因素是在机构建制的基础上,协调内容需要从协调的目标、政策、技术到最后法律制度的顺序逐步完成,以及从已有制度的保持到未来更高目标的逐步协调。第三个因素是各国和地区自身发展的实际情况及本身环境税政策的发展程度。本文最后落点于探讨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实践对我国的影响及启示。由于税收和环境问题涉及内容广泛而复杂,而且有一定的技术性,所以容易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温床。我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应当防备其他国家和地区利用环境税边境调整来进一步实施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环境税作为能源税中的最重要税种,是多年来国际关注的焦点,我国已经建立了具有自身特色的能源税体系,在建设高水平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政策的指导下,能源税的国际协调有可能成为未来讨论的热点议题。最后,本文在借鉴欧盟促成能源税协调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能源税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应对策略。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第一,本文分析了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法。第二,本文深入探讨了来自发达国家的跨国公司或投资者在进入享有贸易优惠的发展中国家之后,会“洗劫”本该属于发展中国家在“碳交易”贸易中的优惠。第三,在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环境税已经逐渐成为一些国家保护环境的法律和经济手段。欧盟作为世界环境标准、环境政策的先行者和榜样,其走过的路对后来者有诸多启示。

林婧怡[4](2019)在《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快速发展背景下,养老项目的建设量猛增。涉老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的建设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其不仅是保障空间与环境设计质量的手段,也是获取设计认知的途径。然而近年来涉老建筑标准逐渐暴露出一定问题,对项目建设带来了不当约束,也造成了设计认知的片面性。与此同时,养老服务业市场化的推进及国家标准体制的改革使标准的发展定位亦面临转变。在这些背景下,涉老建筑标准应如何做出应对调整成为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找出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症结所在,探索对现有标准的改进方法,以使其在养老项目建设过程中发挥更有效的作用。本研究首先通过对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的回溯,分析了在标准体制及相关行业发展水平的影响下,涉老建筑标准呈现的发展定位及特征。然后通过对四个养老项目设计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及问题,探讨了设计人员对标准的使用方式及需求。进而又通过对两项涉老建筑标准修订过程的案例研究,分析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及问题,探讨了利益相关方对现有标准的意见及改进需求。研究结果表明,受计划经济体制影响而形成的工程建设标准体制以及处于起步阶段的养老相关行业发展水平,使涉老建筑标准长期以来呈现出体系架构平行化、制定方式单一化、编写模式指令化的特征。标准合规方式的唯一性,造成其难以应对当前养老项目差异化的建设条件或运营需求,并影响了设计结果的合规性;标准的技术依据不充分、执行目标不明确影响了设计人员使用标准的意愿,降低了标准的使用率。养老项目各利益方的需求因标准制定过程中协调机制和意见处理方式的不完善,而难以得到有效协商和落实。研究进一步归纳了涉老建筑标准的六项核心诉求作为改进目标。在借鉴国外相关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内当前具备的改进基础与面临的难点,最终从体系内容重构、制定方式优化和编写模式转型三个方面,给出了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与具体方法。研究成果可直接应用于涉老建筑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并可为工程建设标准体制改革的相关工作提供借鉴。

姜勇[5](2019)在《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文中认为原油作为现代工业的基础能源,其价格波动对经济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存在显着影响。基于原油价格变动的非线性特征,本文构建多领域方法交叉融合的时间序列分析框架,基于时变性、异质性和非线性视角,研究原油价格波动特征及其对自身价格条件均值的时变波动溢出,同时以国际原油价格变动对不同金融市场影响机理存在差异的基本事实为核心切入点,探讨油价波动触发的信息、风险冲击对股票市场和汇率市场的溢出机理和传导机制。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贡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基于时变性溢出视角,第三章构建TVP-SVM模型实证分析了原油价格波动的时变反馈效应,发现原油价格波动具有正向的波动反馈效应,即油价波动对其价格变化有显着的正向时变溢出效应。同时基于贝叶斯估计方法对14个GARCH类和SV类时变波动模型进行估计,引入边际似然值和DICs准则,识别了国际原油价格及相关能源产品价格条件波动估计最优模型,结果一致表明,SV类模型相比GARCH类模型在估计原油价格条件波动上表现较优,特别是SV-MA模型为最优模型。第二、基于双向异质性溢出视角,第四章构建双向分位数分解的cross-quantilogram模型,研究了国际原油价格波动是否对金砖国家股市收益率具有异质性溢出效应,同时检验前者对后者是否具有方向预测性。研究结果表明原油价格波动对金砖国家的股票收益率具有很强的溢出性和方向可预测性,且方向可预测性水平取决于这些国家是净进口国还是原油净出口国。第三、基于结构非线性非对称视角,第五章对SVAR模型进行扩展研究了不同的原油价格结构性冲击(由全球经济因素(总需求冲击)驱动的油价变化,以及受国际原油市场因素驱动(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冲击,欧佩克供给冲击和原油特定需求)对中国股市投资者情绪的溢出效应。结果发现股市投资者情绪对总需求冲击和非欧佩克国家供给冲击的反应并不显着,而对原油特定需求冲击的负向反应和对欧佩克供给冲击的正向反应分别非常显着。证实了投资者情绪是油价影响股市的一个重要途径。第四、基于非线性门槛效应溢出视角,第六章构建STVAR模型研究了不同信贷市场条件下原油价格冲击对股市收益率溢出效应是否存在差异。基于美国总体股市和行业股票收益率的样本数据,研究发现当美国经济处于正常信贷状态时,原油价格的正向(负向)冲击减少(增加)股票收益率。而当美国经济处于紧缩信贷状态时,原油价格的正向(负向)冲击会增加(减少)股票收益率。此外,油价对股票收益率的溢出效应主要集中在短期而非长期。第五、基于时频异质非对称溢出视角,构建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和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第七章研究了原油价格变动与十大主要经济体(即英国、加拿大、巴西、俄罗斯、墨西哥、挪威、印度、日本、南非和韩国)实际汇率变动之间的异质性溢出效应。结果表明,原油价格变动和实际汇率变动之间溢出关系存在时频差异,即在短期和长期内,油价和汇率的交互溢出关系具有异质性。此外,原油价格变化对除挪威以外的其他国家的实际汇率变动产生溢出效应,特别集中于汇率变动分布的尾部。这表明,当实际汇率处于极端升值或贬值时,油价变化会对实际汇率产生重大影响。然而,当石油价格处于极高状态时,大多数石油净出口国的实际汇率变动会对油价变动产生溢出效应,而当石油价格处于极低状态时则无效。相比之下,无论原油价格处于什么状态,考察的大多数石油净进口国的实际汇率对原油价格有稳定的溢出性。

刘建齐[6](2019)在《煤炭去产能政策对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自2015年开始,中国煤炭行业发展陷入严重困境。为了改善煤炭行业亏损情况,解决煤炭市场竞争秩序混乱问题,化解煤炭行业过剩产能,2016年初,国家决定实施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各省明确去产能目标并设计去产能方案。对煤炭行业实施去产能,一方面是改善煤炭行业的现状,另一方面则是希望通过实施去产能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全要素生产率(TFP)的提高是未来中国经济保持高质量增长的重要途径。全要素生产率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效率,除了技术进步以外,市场环境的改善以及资源的合理配置能够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本文研究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对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煤炭行业作为重要的能源工业,去产能政策不仅仅影响煤炭行业本身的生产效率,还可能通过影响资源在煤炭企业和工业行业的配置以及煤炭供需等市场因素的溢出效应影响整个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煤炭去产能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政策,其实际效果如何,会对未来中国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对于其它产业政策的制定同样具有借鉴意义。文章从煤炭行业去产能政策出发,整理了各省份政策执行情况。根据各省煤炭产量差异,将中国的25个产煤省分成不同的煤炭省份,分析不同煤炭省份在政策实施后煤炭产量及产能的变化。其次,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计算以索罗余值表示的各省份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根据煤炭去产能政策对于一些煤炭产量少且煤炭产业在工业中占比小的省份的全要素生产率没有影响或者影响较小的特征,将其作为对照组,利用这项准自然实验,使用拓展的双重差分模型以及2008-2017年省级工业行业面板数据,研究政策对于煤炭大省、普通煤炭省等不同煤炭产量省份的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效果。为了增强结果的说服力,文章还通过多种方法进行了稳健性检验。最后得出结论,煤炭去产能政策对于煤炭大省的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具有正向影响。

刘永刚[7](2019)在《专利视角下E集团技术创新研究 ——以涡旋压缩机产品为例》文中认为涡旋压缩机作为第三代压缩机,在制冷、冷冻、供暖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近年来,涡旋压缩机却遭遇了重大困难:在中小功率空调市场上,面临着技术虽不够先进、但却具有成本优势的转子压缩机的挤压;而大功率市场,则面临着来自于传统大功率螺杆压缩机小型化带来的巨大竞争压力。本文以全球最大的涡旋压缩机生产商E集团作为研究的对象,探索涡旋压缩机技术研发的方向,应对市场的挑战。本文在结合中国涡旋压缩机市场竞争态势的基础上,针对涡旋压缩机专利进行了检索与分析,主要工作包括:1.以“涡旋”和“压缩机”作为检索关键词,并利用国际专利分类法(IPC)筛选相关专利;2.利用MATLAB软件对检索结果进行回归分析,预测未来专利申请趋势;3.综合运用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中的S曲线进化理论、专利指标法等方法对涡旋压缩机技术进行技术生命周期分析;4.利用INCOPAT软件的专利聚合功能对E集团及其竞争对手专利进行聚合分析,绘制专利地图;5.利用专利组合理论对于E集团以及竞争对手的技术竞争态势进行分析判断;6.结合1-5的分析结果对E集团未来的研发策略进行了探讨;7.讨论综合运用知识产权手段为E集团的技术创新保驾护航。本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包括:1.涡旋压缩机技术目前处于技术成熟期;2.与竞争对手相比,E集团处于技术领导者的地位,其他主要竞争对手处于技术活跃者、潜在技术竞争者和技术落后者的位置上;3.未来技术研发重点着眼于:a)放弃小功率与转子压缩机的低成本竞争;b)加强大功率产品和适应超低温环境的产品研发;c)在高效节能领域,在变频技术领域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不放弃E集团独树一帜的数码涡旋技术;d)加强涡旋压缩机在热泵、烘干等新应用领域的技术研究。

王卓然[8](2017)在《北方城市住宅绿色改造行为驱动要素及动因模型研究》文中指出针对我国既有住宅存量庞大、能耗巨大的现实问题,十二五期间国家启动了住宅节能改造,随后在十三五期间继续推进深度化改造,并将既有住宅改造推向市场化运作。然而,由供给方主导所提供的改造模式会出现居民不配合、实测结果与设计目标不符、改造后室内温度过热与改造资金短缺等诸多问题。事实证明,市场化的道路不仅取决于改造的供给方,更决定于改造需求方,即居民的支持。本文结合已有研究成果和实际改造案例提出了3个问题,即(1)居民进行绿色改造的根本动因是哪些?(2)居民实施绿色改造的途径有哪些?(3)怎样在绿色改造项目进行的过程中干预并引导居民的绿色行为?并针对这些问题选用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以及量化研究方法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展开下列研究:首先,收集原始资料,深度挖掘原始资料并形成初始概念。本文通过半结构式访谈的方法获取原始资料,使用质化研究方法扎根理论深度挖掘影响居民对既有住宅进行绿色改造的原因,形成63个初始概念。其次,从初始概念中提取驱动要素并建立动因模型。在初始概念的基础上继续使用扎根理论提取出12个驱动要素,然后将其与现有文献比对,以回答提出的3个问题的方式为线索,将各驱动要素串联形成3个理论模块,拼接模块形成完整的动因理论模型。随后,对动因理论模型进行验证研究。参考已有研究的调查问卷及部分访谈结论,对京津冀地区居民进行问卷调查,运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对问卷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与动因模型进行比对完成验证过程。最后,依据动因模型分析京津冀地区城市居民绿色改造行为特征,总结出2个改造行为原型。运用多元统计分析中的单因素方差、T检验、相关性及分层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动因模型,得出2个既有住宅绿色改造行为原型,总结它们的主要特征与作用机制。结论揭示了改造的供给方与需求方之间缺乏信任度的问题及居民主导绿色改造阶段的形成。列举了绿色改造驱动要素的应用案例,针对不同行为原型提出了相应的前期改造设计建议,提出了绿色改造原则。本文将改造需求方视角引入住宅绿色改造设计决策中,以解决需求方的实际问题为设计导向,为既有住宅深度改造及市场化运作提供了新的思路;通过深度挖掘自下而上收集的大量一手资料,提取了居民对既有住宅进行绿色改造的驱动要素,对现有研究进行有益的补充;建立了居民的行为动因模型及其作用机制,得出2类改造行为原型,帮助减少改造供给方与需求方的沟通成本,缩小沟通偏差,大幅度提高双方的合作效率,以利既有住宅绿色改造的健康发展。

徐耀强[9](2017)在《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文中研究说明在我国,近年来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已经取得一定成果,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系统性还十分不够。本研究基于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和实践的现状,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综合运用思想政治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管理学、伦理学、文化学、法学等不同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理论、思想渊源、价值表现、行动路线以及绩效优化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是一个正在建构的概念。本研究认为,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构成包括3大要素:责任管理对象、管理主体和管理环境: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必须遵循的4项基本原则是:以价值为目标的原则、以人本为中心的原则、以融入为路径的原则以及以能力为依托的原则;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社会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交互性、动态性和艺术性等7大特征;并从本源论、边界论、目的论以及方法论的角度和高度,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科学划分和理论建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为动机,可以将其归因为利他主义动机、利己主义动机、互利主义动机以及规则主义动机等4大类;其行为类型可归纳为道德驱动、经济驱动、政府驱动、社会驱动等4种类型;其动力合成是一个复杂的多元要素博弈、生成的过程,其中社会期望是“导航器”、态度取向是“发生器”、企业能力是“加速器”。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观念演进是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历史起点和逻辑起点的统一。本研究从相关的理论研究和社会实践两个角度,对诞生于20世纪初的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发展演进过程进行了系统回顾和梳理;同时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是曾经作为我国古代统治阶级管理思想的儒家、道家、墨家、法家思想所蕴含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进行了深入挖潜和梳理;此外还从思想教育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律学、伦理学、管理学的多维度、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思想进行了当代学术诠释。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具有股东价值、社会价值和生态价值等多重重大价值。股东价值主要体现为企业的业绩贡献度、品牌知名度和顾客忠诚度;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其对国家发展的价值、对社会和谐的价值以及对员工成长的价值;生态价值主要体现为其对生态修复的贡献、对资源利用的贡献以及对污染治理的贡献。进而提出这样的观点: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既是一种约束因素,更是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获得自由的一种必要途径。本研究深入探讨了责任管理体系架构建设,并创造性地提出了责任管理推进策略的“五融入”模式,特别是在菲利普·科特勒、南希·李描述的路径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企业界最新的企业社会责任实践,首次总结凝练提出了公益事业宣传、公益事业关联营销、企业的社会营销、企业的慈善行为、社区志愿者活动、社会责任采购、社会责任投资、社会责任审计、清洁发展机制以及可持续消费等10个可供企业选择的实践形式。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也是一个“投入一产出”系统,故而也有一个管理绩效问题。本研究从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标准、绩效评价、绩效改善等3个方面对此进行深入的探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绩效优化的基本路径。

孙晓燕[10](2017)在《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美国家近年来屡次提出要征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高碳产品的碳关税,由于其征税对象是高耗能产品,因此本文的研究对象是我国的制造业。首先,本文对已经开始实施碳税的几个欧洲地区:芬兰,荷兰,丹麦,瑞典以及美国进行分析,对比说明中国目前状况又如何,碳关税发展趋势如何。其次,根据2002年开始的我国制造业碳排放情况数据,分析入世以来制造业碳排放现状,用数据展示了从2002年开始的我国制造业碳排放情况,并据此梳理了十几年来造成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量居高不下的原因。用相关数据和函数并结合上述分析,从利弊两个方面讲述了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消极影响包括:减少制造业出口贸易量,增加企业税负,增加制造业出口贸易成本,改变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短期内国际贸易环境恶化;积极影响包括: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有助于低碳产业链的形成,长期来看可以改善国际贸易环境。然后基于上述分析,在国际、国家、企业方面描述中国制造业应如何面临碳关税。

二、WTO对中国未来采暖行业有影响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WTO对中国未来采暖行业有影响吗?(论文提纲范文)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表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
    三、论文的基本框架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要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概念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特点总结
    第二节 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理论基础
        一、作为“投资”的知识产权具有特殊性
        二、知识产权纳入投资范畴的依据
    第三节 知识产权保护对并购投资决策的影响
        一、基于邓宁“国际生产折衷论”的一般理论分析
        二、基于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实证考量
    第四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主要环节的法律问题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法律责任的认定与承担
        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三、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
        四、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国家安全审查
第二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尽职调查法律责任分析
    第一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独特性
        一、知识产权尽职调查内涵界定
        二、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特征
    第二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解决的法律问题
        一、识别目标方有无相关知识产权
        二、识别目标方有无涉诉或涉诉威胁
        三、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效性问题
        四、识别目标方被许可知识产权的可转让性
        五、识别目标方知识产权有无抵押等障碍
    第三节 知识产权尽职调查的法律责任认定分析
        一、目标方的知识产权瑕疵担保责任
        二、并购方违反保密协议的法律责任
        三、管理层违反相关义务的法律责任
        四、律师等中介机构的违约或侵权责任
第三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考量
    第一节 并购中的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界定
        一、知识产权价值来源分析
        二、并购中的知识产权评估特点
    第二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需求
        一、价值评估的战略需求
        二、价值评估的交易需求
        三、价值评估的税收需求
        四、价值评估的融资需求
        五、价值评估的诉讼需求
    第三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及选择
        一、市场评估方法
        二、成本评估方法
        三、收益评估方法
        四、并购中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方法的选择
    第四节 知识产权价值评估的法律依据
        一、专利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二、商标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三、着作权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四、商业秘密价值评估的法律影响因素
第四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
    第一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垄断行为辨析
        一、跨国并购中的知识产权滥用界定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中的一般垄断行为分析
    第二节 知识产权滥用规制的理论基础
        一、知识产权保护与反垄断法关系之辩
        二、禁止权利滥用理论
        三、相对利益平衡理论
    第三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的反垄断规制实践分析
        一、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内实践评析
        二、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反垄断规制的国际实践评析
第五章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
    第一节 知识产权层面的国家安全界定
        一、基于专利权的科技安全
        二、基于着作权的文化安全
        三、基于商标权的产业安全
    第二节 知识产权跨国并购国家安全审查实践的思考
        一、美国为代表的并购中新兴技术国家安全审查
        二、加拿大为代表的并购中国家文化产业安全审查
        三、中国为代表的并购中品牌依存度产业安全审查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与不足
        1.4.1 可能的创新
        1.4.2 研究的不足
    本章参考文献
2 理论依据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依据
        2.1.1 税收与补贴经济效应理论
        2.1.2 新要素禀赋理论
        2.1.3 农业弱质性理论
    2.2 文献综述
        2.2.1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侧影响的研究
        2.2.2 关于气候变化不均衡性对农产品比较优势影响的研究
        2.2.3 关于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对农产品贸易影响研究
        2.2.4 关于气候变化对农产品贸易模式的影响研究
        2.2.5 文献评述
    2.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3 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与中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3.1 全球气候变化及应对
        3.1.1 全球温室效应
        3.1.2 全球气候灾害
        3.1.3 全球气候变化的国际应对
    3.2 中国气候变化及应对
        3.2.1 中国气候要素的波动
        3.2.2 中国极端气候事件爆发情况
        3.2.3 应对气候变化的中国方案
    3.3 中国农产品生产及出口情况
        3.3.1 农产品的统计范围
        3.3.2 中国农产品生产情况
        3.3.3 中国农产品贸易发展情况
    3.4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4 气候变化影响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机理
    4.1 短期影响机理
        4.1.1 气候变化背景下农业的弱质性
        4.1.2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供给的影响
        4.1.3 农业碳减排的成本压力
    4.2 长期影响机理
        4.2.1 气候变化对农产品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4.2.2 低碳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5 基于随机森林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重要性分析
    5.1 随机森林简介
        5.1.1 人工智能算法简介
        5.1.2 随机森林原理
    5.2 实证结果及分析
        5.2.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5.2.2 影响农产品出口各项变量的重要性
    5.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及预测分析
    6.1 基于线性模型的农产品出口影响因素回归分析
        6.1.1 线性模型简介
        6.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6.2 农产品出口预测比较研究
        6.2.1 模型拟合效果
        6.2.2 模型拟合效果比较
    6.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7 气候变化对不同种类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7.1 变量选取及数据来源
    7.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1 茶叶
        7.2.2 大米
        7.2.3 植物油
    7.3 本章小结
    本章参考文献
8 结论与建议
    8.1 结论
    8.2 建议
        8.2.1 转变农业发展模式应对气候变化
        8.2.2 拓宽农业国际合作的渠道
        8.2.3 完善农业贸易保障机制
    本章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3)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2 研究意义与创新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和论文框架
第2章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法理基础
    2.1 环境税的基础理论
        2.1.1 环境税的概念与特征
        2.1.2 外部性理论
        2.1.3 集体行动理论
        2.1.4 双重红利理论
    2.2 环境法律制度与贸易法律制度的关系
        2.2.1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环境问题
        2.2.2 区域贸易协议中的主要环境条款
        2.2.3 区域贸易协议环境条款的谈判
        2.2.4 环境税制度与自由贸易体系的一致与冲突
        2.2.5 环境税法律制度与全球自由贸易规则之间的边界
    2.3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界定及其作用
        2.3.1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界定
        2.3.2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狭义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以WTO环境税协调法律机制为例
    3.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机制的产生背景与历史
        3.1.1 边境税调整机制的概念与特征
        3.1.2 环境税边境调整的历史
        3.1.3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下环境税边境调整机制的演进
        3.1.4 环境税边境调整机制的形成
    3.2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机制的分析
        3.2.1 基于征收基准的边境税分类
        3.2.2 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区别
        3.2.3 可以进行环境税边境调整的间接税
        3.2.4 环境税边境调整和国民待遇
        3.2.5 生产过程和生产方法
        3.2.6 第二十条例外
    3.3 WTO环境税调整法律制度的启示
第4章 广义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实践:以欧盟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为例
    4.1 欧盟环境税法律制度发展历程
        4.1.1 欧盟共同环境政策的开端
        4.1.2 欧盟内部市场和1992年矿物染料指令
        4.1.3 环境政策中的经济手段
        4.1.4 陷入低谷与1997芒迪提案
        4.1.5 能源税指令在欧盟东扩前最终通过
        4.1.6 欧盟环境法律制度演进的总结
        4.1.7 欧盟环境税法律制度形成历史的启示
    4.2 欧盟能源税指令作为环境税跨国协调法律制度的实践与影响
        4.2.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和欧盟能源税指令作为环境税协调制度的对比
        4.2.2 能源税指令的主要内容
        4.2.3 欧盟能源税法令后期修改
        4.2.4 能源税和排放权交易共同构成环境政策的基石
        4.2.5 环境税边境调整中能源税性质的分析
        4.2.6 欧盟能源税在WTO贸易规则下的分析
        4.2.7 能源税指令对欧盟的影响
        4.2.8 欧洲能源税协调法律制度建立的借鉴意义
    4.3 欧盟环境税协调法律制度的作用
        4.3.1 加强欧盟内部市场
        4.3.2 促进能源市场的统一
        4.3.3 加强欧盟能源安全
        4.3.4 促进欧盟环境政策的实现
        4.3.5 促进可再生能源发展
        4.3.6 对欧盟能源税最低标准指令的总结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及解决路径
    5.1 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5.1.1 环境税法律制度协调中的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
        5.1.2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中的南北冲突
        5.1.3 发展中国家在环境税边境调整中的优惠及滥用防止
        5.1.4 解决发展不平衡带来的协调障碍的路径
    5.2 协调主体不完善和协调制度约束力不足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5.2.1 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需要完善的机构建制作为保障
        5.2.2 全球环境治理的发展历史及其模式
        5.2.3 国际环境治理中的政策一体化趋势
        5.2.4 自由贸易区谈判的升温
        5.2.5 环境政策一体化和自贸区发展是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建设的新契机
    5.3 环境税收体系的国别差异和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导致的环境税国际协调障碍及解决路径
        5.3.1 环境税收体系的国别差异构成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
        5.3.2 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构成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的障碍
        5.3.3 解决税收体系差异和环境税收征管技术难题等障碍的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环境税的国际协调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6.1 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对中国的影响及应对
        6.1.1 中国可能面对的环境税边境调整挑战
        6.1.2 中国对WTO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规则的利用
        6.1.3 中国对于环境税边境调整法律制度协调的应对之策
    6.2 欧盟能源税指令对中国能源政策的影响及应对
        6.2.1 国际压力与中国的能源技术升级
        6.2.2 第十一个五年计划与中国能源政策的形成
        6.2.3 中国能源政策的机构设置
        6.2.4 中国能源政策的政策选择模式
        6.2.5 中国的能源税体系现状
        6.2.6 中国能源税相关的制度建设
    6.3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并优化环境税收征管技术
        6.3.1 完善我国环境税收体系
        6.3.2 优化环境税收征管技术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成果

(4)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建筑标准在养老项目建设中起到重要作用
        1.1.2 当前涉老建筑标准呈现一定问题
        1.1.3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环境发生转变
    1.2 相关研究综述与问题提出
        1.2.1 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1.2.2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1.2.3 已有研究的启示与不足
        1.2.4 问题提出
    1.3 相关概念与研究范围界定
        1.3.1 相关概念辨析
        1.3.2 研究对象及范围界定
    1.4 研究思路
        1.4.1 建筑学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1.4.2 标准化研究视角下的建筑标准
        1.4.3 概念框架与研究路径
    1.5 研究内容与论文框架
        1.5.1 研究内容
        1.5.2 论文框架
    1.6 研究方法
        1.6.1 相关研究的常用方法
        1.6.2 研究方法的选择
        1.6.3 研究资料的收集时间
    1.7 研究意义与价值
第2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与影响因素
    2.1 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概况
        2.1.1 标准体制发展背景
        2.1.2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进程
        2.1.3 重点的涉老建筑标准发展历程回溯
        2.1.4 涉老建筑标准总体发展状况小结
    2.2 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特征分析
        2.2.1 体系与内容架构特征
        2.2.2 制定方式特征
        2.2.3 编写模式特征
    2.3 影响涉老建筑标准发展的因素分析
        2.3.1 标准体制的影响
        2.3.2 相关行业发展状况的影响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使用状况与问题
    3.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3.1.1 案例的选取方式
        3.1.2 资料收集方式
        3.1.3 案例信息及特征梳理
    3.2 标准使用状况统计分析
        3.2.1 分析要素的确定
        3.2.2 标准的整体使用率分析
        3.2.3 设计结果的合规性分析
        3.2.4 标准的使用情况小结
    3.3 影响标准使用状况的因素分析
        3.3.1 设计过程的影响因素识别
        3.3.2 不同项目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3.3.3 不同条文特征下标准使用差异分析
        3.3.4 降低标准使用率及合规性的原因剖析
    3.4 对标准的使用需求探讨
        3.4.1 希望明确标准的底线要求
        3.4.2 希望了解标准要求背后的目的及原理
        3.4.3 希望有更充足的依据和说服力
        3.4.4 希望标准的表述更严谨
        3.4.5 希望标准要求更为灵活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制定状况与问题
    4.1 本章研究开展方式
        4.1.1 案例来源及背景信息
        4.1.2 资料收集方式
    4.2 标准制定流程及参与人员分析
        4.2.1 标准制定流程梳理
        4.2.2 参与标准制定的人员构成分析
    4.3 标准制定过程中各方意见内容分析
        4.3.1 意见征集情况汇总
        4.3.2 意见内容分析方式说明
        4.3.3 意见内容统计分析
        4.3.4 对标准的需求小结
    4.4 影响意见内容的因素分析
        4.4.1 各利益方的意见关注点不同
        4.4.2 意见单位来源及地区分布不均
        4.4.3 现有意见征集方式不完善
    4.5 标准制定过程中意见落实情况分析
        4.5.1 意见落实情况统计分析
        4.5.2 意见落实过程与结果
    4.6 影响意见落实的因素分析
        4.6.1 缺少明确的意见协调机制
        4.6.2 意见落实过程中核心利益方的缺失
        4.6.3 标准的既有定位使其难以做出有效回应
        4.6.4 技术要求的调整缺少有效依据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思路探讨
    5.1 涉老建筑标准的核心诉求
        5.1.1 底线诉求
        5.1.2 目标诉求
        5.1.3 明确性诉求
        5.1.4 灵活性诉求
        5.1.5 协商性诉求
        5.1.6 配套性诉求
    5.2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发展思路借鉴
        5.2.1 国外涉老建筑标准的发展思路
        5.2.2 国外经验对中国的启示
    5.3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基础
        5.3.1 技术法规层级的明确
        5.3.2 团体标准地位的确立
        5.3.3 养老服务业标准化的发展
        5.3.4 养老项目实践经验的累积
    5.4 涉老建筑标准的总体改进思路
        5.4.1 体系内容重构
        5.4.2 制定方式优化
        5.4.3 编写模式转型
    5.5 面临的挑战与难点探讨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涉老建筑标准的改进方法
    6.1 体系与内容架构的改进方法
        6.1.1 底线目标的确定
        6.1.2 技术内容的层级落位
        6.1.3 行业间标准内容的协同
    6.2 制定方式的改进方法
        6.2.1 利益相关方的确定
        6.2.2 标准编写及意见征集方式的优化
        6.2.3 标准意见协调环节的优化
    6.3 编写模式的改进方法
        6.3.1 编写模式与技术内容的适应
        6.3.2 编写模式与条文编排形式的配合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点
    7.3 研究的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涉老建筑标准条文编写模式分析表(摘选)
附录B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访谈记录(摘选)
附录C 养老项目案例设计过程及结果分析表
附录D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内容变化分析表
附录E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涉老条文)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附录F 《老年人照料设施建筑设计标准》意见汇总处理表(摘选)
附录G 涉老法律法规中对养老服务与设施环境的要求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油价波动的时变反馈溢出研究
    1.2.2 油价与股票市场溢出效应研究
    1.2.3 油价与汇率市场溢出效应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理论基础
2.1 油价与股市溢出理论分析
    2.1.1 股票价值驱动传导路径分析
    2.1.2 货币政策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2.1.3 经济产出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2.1.4 财政政策因素传导路径分析
    2.1.5 不确定性因素传导途径分析
    2.1.6 基于总供给-总需求理论分析
2.2 油价与汇率溢出理论分析
    2.2.1 原油价格对汇率的溢出机理分析
    2.2.2 汇率对原油价格的溢出机理分析
    2.2.3 驱动油价和汇率的共同因素 第3章 油价波动估计及其时变波动反馈溢出效应研究
3.1 引言
3.2 模型构建
    3.2.1 GARCH类和SV类模型
    3.2.2 结构突变检验模型
    3.2.3 时变参数SVM模型
3.3 数据说明
3.4 实证结果和讨论
    3.4.1 油价波动估计模型比较分析
    3.4.2 油价结构突变点检验
    3.4.3 油价波动的时变反馈效应
3.5 小结 第4章 油价波动对股票收益的双向异质性溢出研究
4.1 引言
4.2 数据说明
4.3 模型构建
4.4 实证结果和讨论
    4.4.1 油价波动对股市收益的异质性溢出
    4.4.2 基于分位数回归模型的比较分析
4.5 稳健性分析
    4.5.1 基于不同油价波动度量的检验
    4.5.2 基于不同样本期检验
4.6 小结 第5章 结构性油价冲击对股市投资者情绪的非线性溢出研究
5.1 引言
5.2 数据说明
5.3 模型构建
    5.3.1 标准SVAR模型
    5.3.2 扩展SVAR模型
5.4 实证结果和讨论
    5.4.1 标准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5.4.2 扩展SVAR模型的实证结果
    5.4.3 稳健性分析
5.5 小结 第6章 不同信贷条件下油价冲击对股市的非线性溢出研究
6.1 引言
6.2 模型构建
6.3 数据说明
6.4 实证结果和讨论
    6.4.1 线性和非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6.4.2 STVAR模型阈值估计与检验
6.5 非线性脉冲响应
    6.5.1 油价冲击对标准普尔500 指数的溢出
    6.5.2 油价冲击对行业股票收益的溢出
6.6 稳健性分析
    6.6.1 不同的信贷条件度量
    6.6.2 不同的原油价格度量
    6.6.3 不同的模型识别设置
6.7 小结 第7章 油价冲击对汇率的时频异质性溢出研究
7.1 引言
7.2 数据说明
7.3 模型构建
    7.3.1 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
    7.3.2 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模型
7.4 实证结果和讨论
    7.4.1 线性格兰杰因果检验
    7.4.2 基于BDS模型的非线性检验
    7.4.3 频域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7.4.4 分位数格兰杰因果检验分析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学位期间所参与的课题 附录C 第4章检验结果

(6)煤炭去产能政策对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创新点
第二章 煤炭行业现状及去产能政策
    2.1 行业现状
    2.2 煤炭去产能政策
    2.3 煤炭行业产能研究文献回顾
第三章 煤炭行业去产能结果
    3.1 去产能结果
    3.2 各省去产能完成情况
    3.3 煤炭省份分组情况
第四章 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核算
    4.1 TFP核算方法
    4.2 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因素文献回顾
    4.3 模型设定
    4.4 指标选取
    4.5 全要素生产率核算
第五章 煤炭去产能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理论和模型
    5.1 理论模型
    5.2 双重差分模型
    5.3 模型设定
第六章 煤炭去产能对工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
    6.1 变量选取
    6.2 全要素生产率回归
    6.3 稳健性检验
    本章小结
第七章结论及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7)专利视角下E集团技术创新研究 ——以涡旋压缩机产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思路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思路
    1.4 论文难点与创新点
        1.4.1 论文难点
        1.4.2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理论综述
    2.1 专利情报检索与分析
        2.1.1 专利检索的对象
        2.1.2 专利检索工具、检索范围与关键词选取
        2.1.3 其他有关专利检索的说明
    2.2 专利地图
        2.2.1 专利地图简介
        2.2.2 专利地图绘制方法
    2.3 技术生命周期理论
        2.3.1 发明问题解决理论(TRIZ)
        2.3.2 技术系统的进化法则(S曲线)
        2.3.3 专利指标法
    2.4 专利组合理论
第3章 E集团产品市场环境分析
    3.1 E集团与主要国际竞争对手
    3.2 国内市场发展综述
    3.3 空调行业压缩机市场分析
        3.3.1 转子压缩机的挑战
        3.3.2 涡旋压缩机:日美争霸
        3.3.3 节能空调市场:变频与数码涡旋
    3.4 冷冻行业压缩机市场分析
    3.5 热泵行业压缩机市场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E集团技术创新演化规律
    4.1 涡旋压缩机工作原理
    4.2 涡旋压缩机技术发展
    4.3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S曲线)
        4.3.1 IPC筛选
        4.3.2 美国专利数据拟合曲线(回归分析)
        4.3.3 基于美国专利数据的技术成熟度预测
        4.3.4 对美国专利数据的分析
        4.3.5 中国专利数据拟合曲线(回归分析)
        4.3.6 对中国专利数据的分析
    4.4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专利指标法)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E集团技术创新外部竞争环境
    5.1 专利地图
        5.1.1 竞争对手的选择
        5.1.2 E集团专利地图
        5.1.3 日本公司专利地图
        5.1.4 格力电器专利地图
        5.1.5 美的集团专利地图
    5.2 E集团与竞争对手专利组合分析
        5.2.1 中国专利组合分析
        5.2.2 美国专利组合分析
第6章 E集团技术创新战略选择
    6.1 低成本与小型化
    6.2 追求高效率
        6.2.1 变频涡旋技术分析
        6.2.2 E集团变频涡旋产品实践
        6.2.3 变容量技术分析
    6.3 积极开拓新产品
        6.3.1 热泵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6.3.2 EVI技术: 热泵的强热之“芯
    6.4 产品多元化
        6.4.1 半封涡旋压缩机
        6.4.2 热泵热水器
        6.4.3 热泵烘干机
    6.5 冷冻领域: 大功率技术研究
    6.6 与空调生产商的竞争与合作
    6.7 本章总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附录4
附录5
附录6
附录7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8)北方城市住宅绿色改造行为驱动要素及动因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部分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既有居住建筑总能耗巨大
        1.1.2 中国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进程
        1.1.3 既有居住建筑绿色改造的市场化障碍
        1.1.4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解释及辨析
        1.2.1 (近)零能耗建筑
        1.2.2 零碳排放房屋
        1.2.3 低碳化改造
        1.2.4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
        1.2.5 既有住宅绿色改造的定义
        1.2.6 居民的改造行为
        1.2.7 概念辨析及研究重点
        1.3 研究范围的界定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4.1 关于既有住宅技术性能提升改造的研究
        1.4.2 关于居民主观反应及需求的研究
        1.4.3 关于居民行为与建筑能耗之间关系的研究
        1.4.4 总结与讨论
        1.5 研究问题、内容与框架
        1.5.1 研究问题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第2章 问题解析过程及研究方法的选取
        2.1 中国既有住宅改造实践案例
        2.1.1 沈阳的自主改造案例
        2.1.2 中德技术合作节能改造项目
        2.1.3 北京展览馆路4号楼改造及天津改造项目
        2.2 问题解析
        2.2.1 来自使用者的误解
        2.2.2 设计目标与实际测量结果的偏差
        2.2.3 改造过后室内过热的问题
        2.2.4 绿色改造的资金短缺问题
        2.2.5 结论及研究问题解析
        2.3 研究方法的选取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初始概念挖掘
        3.1 原始资料收集
        3.1.1 访谈主题的制定
        3.1.2 访谈数量与访谈对象的确定
        3.1.3 原始资料收集的过程
        3.2 扎根理论的使用原则
        3.2.1 分析本身是研究过程
        3.2.2 同样的原始数据可以产生不同的结果
        3.2.3 专业知识帮助分析者增加分析的敏感度
        3.3 初始概念挖掘过程
        3.3.1 挖掘策略
        3.3.2 初始概念挖掘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驱动要素的提取及动因理论模型的建立
        4.1 驱动要素提取
        4.2 模块的产生过程
        4.2.1 模块“改造动机”
        4.2.2 模块“改造能力”
        4.2.3 模块“情境环境”
        4.3 绿色改造行为动因模型的建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动因理论模型验证研究
        5.1 验证原理
        5.2 问卷的编制
        5.2.1 理论依据
        5.2.2 编制过程
        5.3 初始变量的探讨与预调查问卷的发放
        5.3.1 社会人口学变量
        5.3.2 居住条件变量
        5.3.3 绿色改造行为
        5.3.4 绿色改造动机
        5.3.5 绿色改造能力
        5.3.6 情景环境变量
        5.3.7 预调查问卷的发放
        5.4 理论模型的验证
        5.4.1 对变量BEHAVIOR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4.2 对变量MOTIVATION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4.3 对变量CAPABILITY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4.4 对变量CONTEXTUAL的探索性因子分析
        5.4.5 探索结果总结
        5.5 理论模型对接及研究假设
        5.5.1 对接模型
        5.5.2 不同行为特点的假设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京津冀地区居民绿色改造行为原型研究
        6.1 正式问卷的发放与回收
        6.1.1 回收问卷总数
        6.1.2 正式问卷的正态性检验
        6.1.3 正式问卷的效度检验
        6.2 行为动因差异性研究
        6.2.1 描述性分析
        6.2.2 对于删除问题的重新验证
        6.2.3 不同社会人口学背景人群改造行为的差异研究
        6.2.4 不同居住条件居民的绿色改造行为差异
        6.3 行为动因相关性研究
        6.4 行为动因调节机制研究
        6.5 总结分析
        6.5.1 两个行为原型的作用机制
        6.5.2 直接性改造行为原型特征
        6.5.3 参与性改造行为原型特征
        6.5.4 居民参与的深入解读
        6.5.5 信任程度不足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绿色改造建议及原则
        7.1 驱动要素应用案例
        7.1.1 欧洲IFORE项目
        7.1.2 低碳改造项目- 英国80年代的联排房屋
        7.1.3 天津清湖花园新风系统改造
        7.1.4 天津东丽睿府花园平面功能改造
        7.1.5 案例实践总结
        7.2 不同行为原型的绿色改造前期设计建议
        7.2.1 对于参与性改造行为为主的改造项目前期设计建议
        7.2.2 对于直接性改造行为为主的改造项目前期设计建议
        7.3 既有住宅绿色改造原则
        7.3.1 供给方主导角色转变
        7.3.2 需求方引导改造设计创新
        7.3.3 职业技能的引入增加信任程度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总结
        8.1 本文主要工作
        8.2 创新点
        8.3 研究局限与展望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英文部分
    Chapter 1 Introduction
        1.1 Research background
        1.1.1 Energy consumption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s huge
        1.1.2 Energy saving process of residential building in China
        1.1.3 Market barrier
        1.1.4 Research significance
        1.2 Explanation and discriminate of terms
        1.2.1 (nearly)Zero energy building
        1.2.2 Zero carbon homes
        1.2.3 Low carbon retrofit
        1.2.4 Existing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t retrofit
        1.2.5 Definition of green retrofit
        1.2.6 Resident retrofit behavior
        1.2.7 Explanation and research emphasis
        1.3 Scope of study
        1.4 Literature review
        1.4.1 Research about residential building technical improvement retrofit
        1.4.2 Research about Subjective feelings and requirements
        1.4.3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ident behavior and energy consumption
        1.4.4 Discussion and conclusion
        1.5 Research question, content and framework
        1.5.1 Research question
        1.5.2 Research content
        1.5.3 Technical route
    Chapter 2 Method
        2.1 Residential building retrofit practices status quo in China
        2.1.1 Residents retrofit spontaneously-Shenyang, Shenhe district, South Street
        2.1.2 Energy efficiency in existing buildings project
        2.1.3 Exhibition Road building No.4 and retrofit project launched by Tianjin government
        2.2 Problem analysis
        2.2.1 Misunderstand from resident
        2.2.2 Gaps between design target and operation result
        2.2.3 Overheating problem after construction
        2.2.4 Energy efficient product’s marketization problem
        2.2.5 Conclusion and research problem analysis
        2.3 Reasons of choosing the research method
        2.4 Chapter conclusion
    Chapter 3 Excavation of initial concepts
        3.1 Raw data collection
        3.1.1 Define interview theme
        3.1.2 Decide number of interviews and the interviewee
        3.1.3 Process of collecting raw data
        3.2 Description of the use of ground theory
        3.2.1 Analysis is a procedure rather than a statement of the result
        3.2.2 Data can be analysis in different ways
        3.2.3 Professional knowledge help increase sensitivity
        3.3 Initial extracting process
        3.3.1 Analysis strategies
        3.3.2 Extract initial concepts
        3.4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4 Theoretical model basic on existing green retrofit driving factors
        4.1 Extract driving factors
        4.2 Developing factors into theoretical modules
        4.2.1 Module“retrofit motivation”
        4.2.2 Module“green retrofit capability”
        4.2.3 Module“contextual environment”
        4.3 Build theoretical model of green retrofit behavior
        4.4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5 Verification research of motivation model
        5.1 Verification principle of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5.2 Development of questionnaire
        5.2.1 Theoretical foundation
        5.2.2 Developing process
        5.3 Definition of variables
        5.3.1 Social demography background
        5.3.2 Living situation
        5.3.3 Green retrofit behavior
        5.3.4 Green retrofit motivation
        5.3.5 Green retrofit capability
        5.3.6 Green retrofit contextual environment
        5.3.7 Distribution of pre-survey questionnaires
        5.4 Initial issue survey and analysis
        5.4.1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ble BEHAVIOR
        5.4.2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ble MOTIVATION
        5.4.3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ble CAPABILITY
        5.4.4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of variable CONTEXTUAL
        5.4.5 Conclusion
        5.5 Coupling theoretical model and put forward research hypothesis
        5.5.1 Model comparison
        5.5.2 Put forward hypothesis
        5.6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6 Study on the prototype of green retrofit behavior in 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
        6.1 Final survey and investigation
        6.1.1 Total number of questionnaire
        6.1.2 Normality test
        6.1.3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test of final scale
        6.2 Retrofit behavior difference analysis
        6.2.1 Descriptive analysis
        6.2.2 Explanation of deleted questions
        6.2.3 Demographic background various effect on retrofit behavior
        6.2.4 At home rate
        6.2.5 Living situation difference’s influence on retrofit behavior
        6.3 Relationship among motivation capability and retrofit behavior
        6.4 Regulatory effect of contextual variable
        6.5 Hypothesis test result
        6.5.1 Green retrofit behavior divide into two prototypes
        6.5.2 Characteristics of direct retrofit behavior archetype
        6.5.3 Characteristics of indirect retrofit behavior archetype
        6.5.4 Interpretation of the participation behavior of residents
        6.5.5 Lack of trust
        6.5.6 Chapter summary
    Chapter 7 Retrofit cases and green retrofit design strategies
        7.1 Driving factor application cases
        7.1.1 IFORE case study
        7.1.2 Low carbon retrofit project-1980s Urban Semi-detached House in UK
        7.1.3 Retrofit community Qinghu in Heixi district Tianjin
        7.1.4 Retrofit Community Ruifu in Dongli Tianjin
        7.1.5 Summary of case studies
        7.2 Suggestions for different behavior prototypes
        7.2.1 Suggestions for participate green retrofit behavior
        7.2.2 Suggestions for direct green retrofit behavior
        7.3 Principle of existing residential green retrofit
        7.3.1 Situation of supply side dominates changed
        7.3.2 Demand side guides retrofit design innovations
        7.3.3 Vocational retraining increase trust level
        7.4 Chapter conclusion
    Chapter 8 Conclusion
        8.1 Main works of this dissertation
        8.2 Significant point
        8.3 Research limitations and prospects

(9)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背景与价值
        一、研究背景
        二、选题价值
    第二节 国内外实践与研究进展
        一、国外实践与研究状况
        二、国内实践与研究进展
    第三节 相关研究文献评述
        一、相关研究的总体状况
        二、有待理论突破的方向
    第四节 本论文的研究视角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视角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概念界定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定义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原则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特征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理论基础
        一、基于本源论的理论建构
        二、基于边界论的理论建构
        三、基于目的论的理论建构
        四、基于方法论的理论建构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发生机理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动机归因
        二、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为类型
        三、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动力生成
    第四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与企业道德建设
        一、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企业道德建设的当代主题
        二、企业道德境界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精神追求
第二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思想演进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西方思潮
        一、思想发展的脉络
        二、历史论争的焦点
        三、全球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中国智慧
        一、儒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二、道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三、墨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四、法家思想与企业社会责任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当代诠释
        一、思想教育学的观察
        二、经济学的观察
        三、社会学的观察
        四、伦理学的观察
        五、法律学的观察
        六、管理学的观察
第三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价值表现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股东价值
        一、企业业绩贡献度
        二、企业品牌知名度
        三、企业顾客忠诚度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社会价值
        一、对国家发展的价值
        二、对社会和谐的价值
        三、对员工成长的价值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生态价值
        一、对生态修复的贡献
        二、对资源利用的贡献
        三、对污染治理的贡献
第四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行动路线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体系架构
        一、组织体系
        二、指标体系
        三、规则体系
        四、能力体系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实践形式
        一、公益事业宣传
        二、公益事业关联营销
        三、企业的社会营销
        四、企业慈善行动
        五、志愿者活动
        六、社会责任采购
        七、社会责任投资
        八、社会责任会计
        九、清洁发展机制
        十、可持续消费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推进策略
        一、融入企业治理结构
        二、融入企业发展战略
        三、融入企业机制体系
        四、融入企业管理运营
        五、融入企业文化建设
第五章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优化
    第一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标准
        一、国际组织倡导的社会责任规则
        二、行业协会制定的社会责任标准
        三、政府机构发布的社会责任指引
    第二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评价
        一、国外社会评价方法
        二、国内社会评价方法
        三、企业自我评价方法
    第三节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的绩效改善
        一、凸显企业的主体作用
        二、强化政府的引导作用
        三、发挥社会的推动作用
结语: 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的展望
    一、主要结论
    二、学术创新
    三、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科研成果
致谢

(10)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3 论文结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
第2章 碳关税实施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2.1 碳关税定义和特征
    2.2 碳关税的相关理论
        2.2.1 市场失灵
        2.2.2 庇古税理论
        2.2.3 科斯定理
    2.3 碳关税提出的背景
    2.4 各国实施现状
        2.4.1 芬兰碳税实施现状
        2.4.2 荷兰碳税实施现状
        2.4.3 丹麦碳税实施现状
        2.4.4 瑞典碳税实施现状
        2.4.5 美国碳税实施现状
        2.4.6 我国碳税实施现状
    2.5 碳关税未来发展趋势
第3章 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相关数据变化及成因
    3.1 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现状
    3.2 我国制造业碳排放相关数据变化及成因
        3.2.1 相关数据
        3.2.2 中国制造业碳排放量过高的原因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
    4.1 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
        4.1.1 减少制造业出口贸易量
        4.1.2 增加国家税负
        4.1.3 增加制造业出口贸易成本
        4.1.4 影响我国出口结构
        4.1.5 短期内贸易条件恶化
    4.2 碳关税对我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
        4.2.1 促进技术进步,促进企业转型升级
        4.2.2 有助于形成低碳产业链
        4.2.3 长期贸易条件改善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应对碳关税的对策建议
    5.1 国际层面
        5.1.1 利用WTO的规则
        5.1.2 提倡分享低碳技术
        5.1.3 积极参与国际碳排放量标准的制定
    5.2 国家层面
        5.2.1 客观上认识到碳关税的必要性
        5.2.2 适时建立我国碳税制度
        5.2.3 完善我国的碳排放交易市场
        5.2.4 推进能源价格的市场化
    5.3 企业层面
        5.3.1 绿色生产过程实现绿色制造
        5.3.2 优化出口贸易方式
        5.3.3 加强低碳技术的研发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WTO对中国未来采暖行业有影响吗?(论文参考文献)

  • [1]知识产权跨国并购法律问题研究[D]. 胡宏雁. 吉林大学, 2020(03)
  • [2]气候变化对中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研究[D]. 吕飞. 江西财经大学, 2020(01)
  • [3]环境税国际协调法律制度研究[D]. 邢文达.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4]我国涉老建筑标准的问题与改进方法研究[D]. 林婧怡. 清华大学, 2019(02)
  • [5]国际原油市场的时变异质非线性溢出效应研究[D]. 姜勇. 湖南大学, 2019(07)
  • [6]煤炭去产能政策对工业行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分析[D]. 刘建齐. 厦门大学, 2019(08)
  • [7]专利视角下E集团技术创新研究 ——以涡旋压缩机产品为例[D]. 刘永刚.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8]北方城市住宅绿色改造行为驱动要素及动因模型研究[D]. 王卓然. 天津大学, 2017(01)
  • [9]我国企业社会责任管理研究 ——基于企业道德建设视角[D]. 徐耀强.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7)
  • [10]碳关税对中国制造业出口贸易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研究[D]. 孙晓燕.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17(02)

标签:;  ;  ;  ;  ;  

WTO对中国未来供暖行业有影响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