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上海化工(中国)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企业及代表简介(十二)(论文文献综述)
本刊编辑部[1](2016)在《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产生——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及第八届一次理事会在京成功召开》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16年3月22日,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即第八届理事会由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等额选举产生——高票通过产生247名理事;第八届常务理事会和负责人由第八届一次理事会等额选举产生——高票通过产生96名常务理事;孙莲英同志再次当选为会长,于智勇等32名同志当选为副会长,杨渊德同志当选为秘书长。经过5年的任期,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七届理事会圆
刘金合,王士元,李丁昌[2](2013)在《焊接专业60年暨陕西省焊接学会50周年纪念》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第一部分焊接专业成立60年1原苏联专家帮助建设焊接专业、培养焊接师资和焊接人才解放初期,我国的工业非常落后,很多工程技术领域在国内是空白。为了加速我国工业的建设步伐,聘请原苏联专家到国内大学任教,帮助建设新专业,培养工程技术人才。当时哈尔滨工业大学被国家确定为全国学习原苏联办学经验的两所重点大学之一,这样哈尔滨工业大学焊接工艺设备专业就应运而生。在焊接师资十分短缺的情况下,为加速人才培养,195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从50年入学的研究生中挑选了6名研究生进入第一届焊接师资研究班学习,成为第一届焊接师资研究班学员。1952年2月,聘请原苏联莫斯科包曼工业大学焊接专家普罗霍洛夫教授,来华负责焊接师资研究班学员的教学和论文指导工作。这6名学员是(按姓氏笔划顺序):田锡唐,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机械
林福严[3](2007)在《摩擦学分会大事记》文中研究表明1962年 1962年10月15日~20日,在兰州由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了“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和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1篇,有96 个单位的160多名专家参加了会议,分3个小组宣读和研讨了28篇学术论文及5个专题报告。会上还建议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下筹备成立摩擦、磨损与润滑学会。参考: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联合举办第一次全国摩擦磨损与润滑研究工作报告会议.《机械学会动态》,18(1962)P2
王广福,汪纬林,陈英方[4](2007)在《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编年大事记》文中认为地球物理学是地学和物理学的边缘学科,形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地球物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地球及其外层空间,地球物理研究的问题涉及对地球内部的探索和对其外层空间的认识,以及地下资源的勘探与开发,自然灾害的预测与预防,环境的监控和治理。这些问题都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因此这一新兴学科很快得到发展,同时也得到国人的广泛关注。
陆惠珍[5](2001)在《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成立20周年大事记》文中认为 1 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组织建设活动记事1981年8月13日化学工业部发文关于召开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成立大会的通知。1981年8月13日中国氯碱工业协会在沈阳市召开成立大会。第一批会员24家,其中重点氯碱企业22家,设计院1家(化八院)研究院1家(锦西化工研究院)。讨论通过中国氯碱工业协会第1个章程,选举产生第一届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及正副理事长,聘请秘书长,成立常设机构,确定协会近期工作。
王擢[6](1999)在《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报道》文中提出编者按: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于4月14日~17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选出了新一届理事会,现将会议的有关内容汇总如下。———开幕词———王擢(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理事长)各位领导,各位代表: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现在开始。首先,让我代表第三届...
穆希琳[7](2021)在《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文中提出在我国各级工会组织实施的正式制度中,工会互助制度属于工会保障职能中兼具职工集体福利和困难职工帮扶双重主题的制度形式。该制度的生成是结构互构与个体需求的复合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内制度的表现样态呈现区别化,本文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阶段的划分将厘清制度的发展脉络,对各阶段制度内容和运行实际效果的分析是归纳制度阶段特征的依据。而在工会互助制度变迁的逻辑体系中,原有的制度生成结构发生变化,作为工会组织“自我赋能”的中层力量崛起发挥着创新工会互助制度组织形态的作用。对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将原本呈现为割裂状态的工会互助制度典型阶段融汇为一脉相承的制度发展过程,并且将静态的制度呈现以动态演进的方式开展研究。通过构建“结构—需求—制度”的分析框架,将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和变迁的动力要素划分为“宏观制度—单位组织”的多重制度逻辑结构,又将个体需求的满足程度使用“认同—行动”双重维度进行类型划分。通过分析强化了“中层组织”在制度变迁中不可忽视的关键力量,中层组织呈现单位组织“退场”、上级工会组织“入场”。工会组织通过市场化机制的尝试达到“自我赋能”,这一外在突生的力量为工会互助制度变迁提供了全新的组织形态。本研究选择东北地区国有大型企业YZ厂作为田野调查点开展实证研究。YZ厂建厂历史悠久,工会互助制度发展历程完善,并且当下YZ厂仍保留单位内外多种互助制度并行,在参与上级工会职工互助保障的主流互助制度之外,在单位内部按年度职工仍开展向厂内互助基金会捐款。本研究采用社会学定性分析方法中的实地研究法和文献研究法。将该厂1955年建厂初期至1995年间在工会会员之间实行的以“互助储金会”为代表的经济互助制度,结合“生活服务小组”、“思想互助小组”等为代表的劳力互助制度和思想互助制度,统称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将1995年后参与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组织的以职工医疗互助为主要内容的“职工互助保障”称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在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处于低位时期,收入分配制度遵循平均主义基础上的按劳分配,职工收入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成为客观现实。社会管理领域国家以单位体制将个体纳入单位组织中便于管理及整合,单位组织也成为国家向个体提供福利待遇的中间组织。本论文所研究的国有企业在单位体制时期是典型的能够为单位成员提供近乎全覆盖福利、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依附黏性较强的单位组织。从自上而下的结构角度而言,国家经济社会的宏观制度要求单位组织承担国家意志的传达者、国家资源的提供者角色,纳入代表着“国家”的单位组织中的个体依靠单位解决自身的困境成为该历史阶段下理所当然的选择。这是国家制度对单位组织内部成员互助行为的社会建构。从自下而上的结构角度而言,在企业与国家“同构”之下的国有企业工会,听从党委领导并为行政部门分忧是其重要的政治任务,在国家总体资源供给量不足的局限下,动员群众力量展开互助互济活动成为工会的理性选择。把单位成员的问题在单位组织的场域内解决,这是单位组织“向上负责”的反馈表现。在国家宏观制度与中层单位组织的互构结构之外,大量职工存在临时性经济借贷需求这样微观个体的实际需求也是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要素。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发展过程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变迁是对原有互助制度中呈现正反馈递增的设置予以保留,在此基础上采取渐进式变迁的方式,符合职工对工会互助制度发展的预期惯性,也符合制度制定的主体工会组织的功能定位。由于工会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功能侧重有所区别,工会互助制度也随之呈现了从“解群众之困”到“筑风险补充保障”的功能偏重转向。在单位体制之下,工会是生产性行政单位的企业同盟者或建设伙伴。因此工会组织为单位行政减轻负担的同时还要为职工群体缓解压力,正确地认识和处理工人的生活福利工作,将出现临时经济困难的职工“揽”到工会职责份内,采取广泛依靠群众力量、解决群众自身问题的方式设立“互助储金会”,这是工会对稳定单位体制的有效的助益方式之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职工互助保障的群体边界相较单位体制时期工会互助制度范围扩大。职工互助保障将一事一时的工会“送温暖活动”转变为覆盖全年的帮扶救助长效机制,将工会单向“施惠”转变为职工双向多元互助参与。笔者通过对YZ厂工会互助制度的研究认为互助制度的当代价值不仅在于为职工提供风险补充保障,更在于“重塑”单位内部职工间相互关爱的凝聚力。“在内”有单位组织对“单位人”的关怀,“单位人”以尽心完成职业目标作为对单位组织的回馈;“在外”利用大数法则的职工互助保障,是低投入的非营利性的风险补充补充保障。笔者认为工会互助制度的发展进路应在维护职工保障权益的原则上拓展多层次多元化的互助保障体系,配合“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过程中的下岗职工、人数日渐增加的离退休职工、互联网平台灵活就业职工等群体设置有工会特色的互助保障制度,这也将是工会迎合职工民意需求增强持续创新能力持续“赋能”的表现。
谢勇[8](2020)在《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研究 ——以黔东南州H组织为例》文中提出禁毒社会组织是统述性的话语概念,主要服务对象是出戒毒所后或未达强制收治条件的社区戒毒社区康复吸戒毒人员;主要工作内容是通过毒品预防、心理干预、宣传教育、就业扶持、临时救助等方面对吸毒者心理、精神状态进行调试和矫治;主要是由民政部门登记的以及虽未经民政部门登记但在市场监管部门注册的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和基金会等各种社会组织构成;主要目的是通过嵌入进禁毒治理结构的系统机制和组织安排中,帮助吸戒毒人员提升社会适应能力,尽力克服“人格退化”,促进吸戒毒人员顺利回归社会,并积极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关爱吸戒毒人员的良好氛围。我国西南民族地区(主要包括云贵川三省;广西、西藏自治区和重庆市)因其特殊的地理区位等多重因素,成为我国毒情形势较为严峻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来,西南民族地区积极探索禁毒社会化道路,大力发展禁毒社会组织,取得了显着的工作成效。制度环境形塑社会组织。对于西南民族地区禁毒工作而言,引入禁毒社会组织促进吸戒毒人员回归社会是一场全新的革命,涉及到对新体系的认同和社会身份塑造的互动过程。深入探究西南民族地区制度环境是通过怎样的机制来支持、培育和规制当地禁毒社会组织发展,显得尤为重要。要想解释这个问题,就必须回答好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面临的制度环境包含哪些结构性要素,呈现出哪些“异质性特征”,又该怎样完善当地制度环境,来促进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健康发展等具体问题。本文选取了西南民族地区较有代表性的禁毒社会组织——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H组织为个案,通过深入分析其面临的制度环境结构性要素以及影响机制,探求整个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全貌。值得指出的是,由于西南民族地区地域宽广,各禁毒社会组织在生成结构、运行机理以及所处的制度环境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差异。与大多数个案质性研究一样,如何通过对H组织深入的个案研究,来处理好宏观与微观、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也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结构功能主义认为,制度环境中各个结构性要素是有机构成的,并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下发挥功能,共同对社会组织这个有机体产生影响作用。可见,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的影响机制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基于此,本文认为虽然对H组织的个案研究无法简单推导为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有关整体性结论,但是对H组织所面临的制度逻辑以及在既定制度环境影响下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的策略选择确是值得讨论的,并有可能从中提炼出关于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有关结论,实现从独特个案走向概括整体。本论文共分八个部分。在“第一章绪论”中,阐述研究缘由,首先解释了为何选取H组织作为本文研究的个案,再结合研究需要梳理和总结了社会组织、禁毒社会组织、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以及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影响机制四个领域的相关研究成果,并就本文的类型、研究方法、相关的概念等做了简要说明。在“第二章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中,介绍了本文采用上世纪下半叶兴起的研究社会组织较为经典的理论:“资源依附理论”和“新制度主义理论”。并以此为基础,论述了制度环境的结构性要素,提出了制度环境与行动策略的分析框架。在“第三章研究个案介绍”中,阐述了H组织的创建原因;机构性质、组织架构、人员构成、工作职责、经费来源等组织情况,分析了组织特点,阐述了组织的运行成效。在“第四章H组织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中,从宏观正式制度、微观正式制度以及执行正式制度三个方面阐述了H组织正式制度的供给情况及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其特征。在“第五章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结构性嵌入机制”中,论述了这种正式制度会通过结构性嵌入机制对H组织产生影响,并分别阐述了结构性嵌入机制的基础、表现与效应以及在此正式制度影响下,H组织的行动策略。在“第六章H组织非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中,从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网络、狭隘关注的公共精神、族群内部的高度信任以及传统有效的社会控制四个方面阐述了H组织非正式制度的供给情况及表现形式,并分析了其特征。在“第七章非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信任机制”中,论述了这种非正式制度会通过信任机制对H组织产生影响,并分别阐述了信任机制的基础、表现与效应以及在此非正式制度影响下,H组织的行动策略。在第八章“对策建议”中,从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两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一是将资源依附理论与新制度主义理论有机结合。本文理论创新之处在于整合两个理论关于制度环境结构性要素、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等观点,以H组织所需的制度环境为切入点,阐释H组织对制度环境的依赖性以及H组织为克服这种制度依赖、维持自治的各种努力及成效。同时,与既有研究不同的是,本章将社会组织所处的制度环境看做是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结合体,既包括具有不同行为逻辑和治理偏好的多层次政府共同塑造的激励和约束结构,又包括信任网络机制下的非正式制度环境。正是这一复杂结构强化或削弱了社会组织发展。二是从研究机制视角,深入分析制度环境对社会组织的影响。目前我国对社会组织的研究以经验表层为主,经常可见“半官半民性”“官民结合”“平等协作”“社会化、市场化、自主化运作”等用语,没有上升到经验提升与理论概括的高度。本文引入了机制概念,深挖正式制度、非正式制度是如何分别通过结构性嵌入机制、信任机制,在既有的一些基础性条件之上,对H组织产生影响,其影响的表现及效应又是如何等问题。影响机制的研究有力突破了一般现象描述和浅层经验总结的局限,有利于更加深刻把握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的总体特征等内容。
王琼[9](2020)在《商人、慈善与社会网络 ——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1912-1951)》文中提出上海开埠通商以来,社会急剧转型,各类社会问题层出不穷,面对这些社会问题,仅仅依靠政府救济是难以解决的,因此各类慈善组织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另外受外来思潮的影响,近代上海慈善组织的机构、职能、资金来源方式、救助办法都发生了显着变化,并在城市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说是反映近代上海社会的一面镜子。本文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管窥近代上海社会。闸北慈善团创建于1912年,是当时闸北地区商人领袖钱贵三、沈联芳、王彬彦等人在推行地方自治的过程中建立的,凭借他们的个人关系和号召力,闸北慈善团内部形成以地缘、业缘为纽带的“个人网”,该团主任王彬彦以其特殊的贡献和声望成为内部网络核心,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商人的参与下,闸北慈善团资产的置办以及经费都得到了一定的保障,慈善活动也得以顺利开展,开办了育婴堂、惠儿院、妇女寄养所、医院,另外还进行施粥、施棺代葬、天灾救济、战后救济活动以及其他地方公益事务。闸北慈善团最初是由个人所组成的网络,这种网络一方面扩大了自身的基础和影响,另一方面凭借这种影响将网络拓展到组织之外。闸北慈善团作为民国上海社会大坐标系中的一个慈善组织,在外延上形成以该团为中心的,与人民群众、社会团体以及当时政府所组成的“社会网”。闸北慈善团在发展过程中,伴随“个人网”和“社会网”所牵连的各种资源的不断嵌入,成为该地区最大最综合的慈善组织,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地方社会稳定,为近代上海慈善事业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同时体现了近代上海慈善事业的繁荣发展,也透视了近代上海地方社会网络。
温演驰[10](2020)在《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事业单位作为我国特有的组织类型,自形成设立以来就以实现公益为其根本宗旨,主要承担为社会提供科教文卫等公共服务的职能。事业单位是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产物,是计划经济时代政府运用国有或公共资源提供服务职能的重要形式。然而,随着改革开放持续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事业单位管理服务效率低下、人浮于事、资源配置不合理、政事不分等矛盾越来越突出。我国早在改革开放之初就尝试进行事业单位体制改革,但因客观经济基础薄弱以及主观思路不清晰,改革几陷于停顿。直至2011年,国家进一步明确思路开始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将原有事业单位分为公益一类与公益二类,并创新引入法人治理结构,从而将事业单位改革推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在我国是提供公共服务的主体,由于其具备一定的市场资源配置属性,因此也成为天然的改革试验地。法人治理结构源于西方企业管理理论,却对西方的与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性质属性相类似的非营利组织、高校、公立医院等产生深远影响。在这个意义上,我国将法人治理结构引入公益二类事业单位管理有着理论与实践的双重可行性。我国也的确在广东、上海、浙江、重庆等地进行了先期的试点探索,取得一定成效。然而,随着试点改革不断深入,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相关问题也逐步显现,例如外部宏观政策法律法规的缺失、思想与认识准备不足、模式生搬硬套、相关支持政策不完善,内部配套制度缺失、法人治理结构不合理、党组织作用不明确等,严重掣肘事业单位进一步深化改革。本文总结回顾了我国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历程,并以深圳市为例,通过理论、相关试点案例分析以及实证研究,剖析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构建过程中的问题,借鉴域外经验,提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以期为全国各地推进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供理论及经验参考。有鉴于此,本文通过八个章节进行论述,第一章为绪论部分,主要介绍研究的背景、问题、目的、意义,研究的思路、方法、创新点及不足,着重论述了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现状;第二章对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理论及概念进行概述,并追踪理论溯源,为研究奠定基础;第三章阐述并分析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产生背景、探索历程以及各省市试点改革情况,总结揭示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成效及面临的问题;第四章以深圳市为例进行案例研究,分别介绍了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环境背景、部分典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试点探索情况,并通过对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问卷调查以及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的比较访谈,分析总结当前深圳市试点改革的成效及面临的瓶颈;第五章以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为对象,从实证角度论证影响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因素,其中研究表明“政策落实不达预期、理事会成员作用不明显、公众参与途径不够多元”是制约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的关键问题;第六章研究了日本、美国、新加坡公益组织的治理情况,总结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域外经验,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参考;第七章从目标、原则、内外部措施等方面提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其中外部措施包括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优化产权投资制度设计、创新人事财政配套制度、构建完善监督评价体系;内部措施包括明确理事会成员配备、健全内部监督机制、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运行体系、界定党组织与理事会权力关系;结语部分总结全文并展望今后研究方向。
二、上海化工(中国)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企业及代表简介(十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上海化工(中国)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企业及代表简介(十二)(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产生——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及第八届一次理事会在京成功召开(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1 |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八届理事会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简历 |
会长 |
◆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 |
副会长(排名不分先后) |
◆ 沈阳张明化工有限公司 |
◆ 西安经建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
◆ 西北永新涂料有限公司 |
◆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
◆ 江苏太白集团有限公司 |
◆南京长江涂料有限公司 |
◆ 重庆三峡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
◆ 上海华生化工有限公司 |
◆ 中华制漆(深圳)有限公司 |
◆ 百合花集团有限公司 |
◆ 浙江大桥油漆有限公司 |
◆ 海洋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 湖南湘江涂料集团有限公司 |
◆ 北京红狮漆业有限公司 |
◆ 武汉双虎涂料有限公司 |
◆ 嘉宝莉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上海华谊精细化工有限公司 |
◆天津灯塔涂料有限公司 |
◆ 东莞大宝化工制品有限公司 |
◆ 江苏三木集团有限公司 |
◆ 广东华润涂料有限公司 |
◆ 湖南三环颜料有限公司 |
◆ 海虹老人(中国)管理有限公司 |
◆ 常州光辉化工有限公司 |
◆ 山东乐化漆业股份有限公司 |
◆ 信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
◆ 展辰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 广东珠江化工涂料有限公司 |
◆ 陕西宝塔山油漆股份有限公司 |
◆ 三棵树涂料股份有限公司 |
◆ 浙江传化涂料有限公司 |
◆ 中海油常州涂料化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
秘书长 |
◆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 |
附件2 |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八届理事会 |
会长 |
副会长(排名不分先后) |
秘书长 |
常务理事(排名不分先后) |
理事(排名不分先后) |
附件3 |
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章程 |
第一章总则 |
第二章业务范围 |
第三章会员 |
第四章组织机构和负责人产生、罢免 |
第五章财务及资产管理 |
第六章章程的修改程序 |
第七章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
第八章附则 |
(7)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缘起与问题提出 |
1.1.1 选题缘起 |
1.1.2 问题提出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工会 |
1.2.2 工会会员与单位成员 |
1.2.3 互助互济 |
1.2.4 工会互助制度 |
1.3 理论基础与解释框架 |
1.3.1 理论基础:制度生成与变迁理论 |
1.3.2 解释框架:“结构—需求—制度”分析框架 |
1.3.3 论文篇章结构 |
1.4 研究对象情况介绍 |
1.5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意义 |
1.6.1 理论意义 |
1.6.2 现实意义 |
第2章 相关文献回顾与述评 |
2.1 国内文献回顾 |
2.1.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1.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1.3 互助价值传统与互助实践研究 |
2.1.4 工会互助保障研究 |
2.2 国外文献回顾 |
2.2.1 工会角色与组织运行研究 |
2.2.2 工会功能与改革研究 |
2.2.3 互助思想与互助组织研究 |
2.3 既有学术贡献与局限 |
2.3.1 学术贡献 |
2.3.2 研究局限 |
第3章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背景分析 |
3.1 制度下沉: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催生互助“刚性需求” |
3.1.1 计划经济时期经济水平与收入分配制度的局限 |
3.1.2 单位制初期国有企业“纵横交错”管理体系下的工会组织 |
3.1.3 单位制初期的工会保障职能 |
3.2 组织反馈:单位成员团结模式的有机形塑 |
3.2.1 发挥工会“政治动员”组织者的作用 |
3.2.2 互助行为优化单位成员社会互动结构 |
3.2.3 集体主义思想成为单位体制时期价值取向 |
3.3 个体需求:满足计划经济时期单位成员基本生活保障需求 |
3.3.1 脱离剥削性质的旧时民间借贷组织的需求 |
3.3.2 大量单位成员存在应急借款的需求 |
3.3.3 缓解单位成员家属“后顾之忧”的需求 |
第4章 计划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初样态” |
4.1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运行和功能 |
4.1.1 建国初期工人阶级互助实践 |
4.1.2 工会互助制度的运行过程 |
4.1.3 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功能 |
4.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内容和特点 |
4.2.1 “互助储金会”——经济互助制度 |
4.2.2 “生活服务小组”——劳力互助制度 |
4.2.3 “思想互助小组”——思想互助制度 |
4.2.4 由“输血”到“造血”的互助基金会 |
4.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初样态”的行动回应 |
4.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4.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4.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4.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5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工会互助制度的“新样态” |
5.1 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特点和功能 |
5.1.1 从路径依赖视角解析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 |
5.1.2 职工互助保障区别于商业保险的独特价值 |
5.1.3 互助制度助力工会打造全方位保障“品牌” |
5.2 YZ厂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表现形式 |
5.2.1 YZ厂参与职工互助保障的必要性 |
5.2.2 双轨互助制度并行的YZ厂特色 |
5.2.3 对制度目标和成效的认同激发参与动力 |
5.3 单位成员对工会互助制度“新样态”的行动回应 |
5.3.1 单位成员“支持型”行动 |
5.3.2 单位成员“妥协型”行动 |
5.3.3 单位成员“观望型”行动 |
5.3.4 单位成员“排斥型”行动 |
第6章 工会互助制度的变迁逻辑分析 |
6.1 宏观制度对中层赋能和个体需求的决定作用 |
6.1.1 国家宏观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作用 |
6.1.2 单位由行政性整合转向利益性整合 |
6.1.3 “国家—单位保障”进阶“国家—社会保障” |
6.2 中层赋能的“强化”促生互助组织新形态 |
6.2.1 向上贯彻:上级工会“在场”重塑互助边界 |
6.2.2 向下回应:发挥工会组织联系职工的“桥梁纽带” |
6.2.3 自我赋能:工会组织市场化“跨界” |
6.3 微观个体为宏观结构和中层赋能提供经验建构 |
6.3.1 “搭便车”的群体惰性助推互助行为制度化 |
6.3.2 “由借到挣”的行为逻辑嵌入互助基金会的运营理念 |
6.3.3 “风险自担”的制度常态激发工会互助保障的转型 |
第7章 结论与讨论 |
7.1 主要结论 |
7.1.1 工会互助制度生成的复合因素 |
7.1.2 工会互助制度变迁不可忽视的“中层力量” |
7.1.3 工会互助制度的现实意义 |
7.2 研究不足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访谈提纲 |
附录2:受访者基本信息表(以访谈时间先后排序) |
附录3:《互助储金会组织通则》 |
附录4:《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章程》 |
附录5:中国职工保险互助会C市办事处开展的职工互助保障类型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8)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研究 ——以黔东南州H组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 |
二、文献综述 |
(一)社会组织研究 |
(二)禁毒社会组织研究 |
(三)中国少数民族地区社会组织研究 |
(四)中国社会组织制度环境研究 |
三、研究方法 |
(一)观察法 |
(二)深度访谈法 |
(三)文献法 |
四、关于本文中特殊概念的说明 |
(一)禁毒社会组织 |
(二)禁毒社工 |
(三)机制 |
五、研究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
一、理论基础 |
(一)资源依附理论:外部环境控制与组织的权力策略 |
(二)新制度主义理论:合法性机制下的组织行为 |
(三)两种理论的关系:制度化组织的能动性 |
二、分析框架:制度环境与行动策略 |
(一)制度环境分析框架 |
(二)行动策略分析框架 |
第三章 研究个案介绍 |
一、创建原因 |
(一)政府机构改革所产生的需求 |
(二)当地政府在禁毒工作中所遭遇的挑战 |
(三)当地政府职能转变的实践及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经验 |
二、组织情况 |
(一)机构性质 |
(二)组织架构 |
(三)人员构成 |
(四)工作职责 |
(五)经费来源 |
三、组织特点 |
(一)更加强调和重视民族规则与文化认同 |
(二)对吸戒毒人员更多人本关怀 |
(三)采取专业化社会诊治策略 |
四、运行实效 |
第四章 H组织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 |
一、正式制度概述 |
二、H组织所面临的正式制度表现形式 |
(一)宏观正式制度方面 |
(二)微观正式制度方面 |
(三)执行正式制度方面 |
三、H组织所面临的正式制度特征 |
(一)“工具主义”的治理逻辑 |
(二)政府部门利益需求明显 |
(三)微观正式制度部分缺失 |
第五章 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结构性嵌入机制 |
一、结构性嵌入的理论研究 |
二、结构性嵌入机制的基础 |
(一)资金保障 |
(二)人力资源 |
(三)政府购买服务项目 |
(四)服务对象 |
三、结构性嵌入机制的表现 |
(一)管理体系的松散化 |
(二)工作职能的行政化 |
(三)组织运作的机关化 |
(四)绩效评估的形式化 |
(五)组织结构的断裂化 |
四、结构性嵌入机制的效应 |
(一)禁毒社会组织对政府组织的强依赖 |
(二)政府组织对禁毒社会组织的权力渗透 |
五、禁毒社会组织的行动策略及成效 |
(一)积极争取社会资金支持 |
(二)积极招聘禁毒社工 |
(三)积极招募禁毒志愿者 |
第六章 H组织非正式制度表现形式及特征 |
一、非正式制度概述 |
二、H组织所面临的非正式制度表现形式 |
(一)差序格局的人际关系网络 |
(二)狭隘关注的公共精神 |
(三)族群内部的高度信任 |
(四)传统有效的社会控制 |
三、H组织所面临的非正式制度特征 |
(一)从形成机制看,非正式制度具有自发生成的特征 |
(二)从外化形式看,非正式制度具有非成文性的特征 |
(三)从实施机制看,非正式制度具有弹性约束的特征 |
第七章 非正式制度对H组织影响机制:信任机制 |
一、信任问题的理论研究 |
(一)关于信任的定义 |
(二)关于信任的理解与定位 |
(三)关于信任的构成与纬度 |
(四)关于信任的功能 |
二、信任机制的基础 |
(一)来源于政府组织的纵向信任关系 |
(二)来源于社会的横向信任关系 |
三、信任机制的表现 |
(一)H组织与公安部门之间基于资源互补与功能依赖产生的信任关系 |
(二)H组织与政府之间基于资源供给产生的信任关系 |
(三)H组织与村(居)委会之间基于业务合作产生的信任关系 |
(四)H组织与服务对象之间基于共同利益产生的信任关系 |
(五)H组织与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组织之间基于业务配合产生的信任关系 |
四、信任机制的效应 |
(一)网络体系:H组织活动网络不健全 |
(二)规范体系:H组织族群认同欠缺 |
(三)支持体系:H组织面临制度排斥 |
五、H组织行动策略 |
(一)与政府组织建立信任关系 |
(二)与当地少数民族社会组织建立信任关系 |
(三)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 |
第八章 对策建议 |
一、正式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
(一)在价值理念上,实现西南民族地区政府组织由“工具主义”向“合作治理”提升 |
(二)在立法保障上,将支持保障禁毒社会组织内容纳入地方性法规中 |
(三)在微观正式制度制定上,要创新完善毒品治理政策体系 |
(四)在对禁毒社会组织规制上,要不断加大指导管理和监管力度 |
二、非正式制度方面的对策建议 |
(一)更加重视当地风俗习惯的作用 |
(二)更加发挥当地村规民约的治理功能 |
(三)更加努力培育民族地区公共精神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文献 |
二、英文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
附录1 访谈提纲 |
附录2 黔东南州H组织章程 |
(9)商人、慈善与社会网络 ——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1912-1951)(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资料来源 |
四、研究内容与结构 |
第一章 近代闸北商人群体的兴起与慈善事业的概况 |
第一节 近代闸北的发展 |
第二节 闸北商人群体的兴起 |
第三节 闸北慈善事业概况 |
第二章 闸北慈善团的组织机构与内部网络 |
第一节 闸北慈善团的组织机构 |
第二节 闸北慈善团的内部网络 |
第三节 内部网络核心:王彬彦 |
第三章 闸北慈善团的资产和经费 |
第一节 闸北慈善团的资产 |
第二节 闸北慈善团的经费 |
第四章 闸北慈善团的慈善救济活动 |
第一节 常态性慈善救济活动 |
第二节 灾变应对及其他慈善公益活动 |
第五章 闸北慈善团的社会网络 |
第一节 闸北慈善团与民众 |
第二节 闸北慈善团与社会团体 |
第三节 闸北慈善团与行政当局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10)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公共服务供给侧改革的时代要求 |
1.1.2 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探索内在需求 |
1.1.3 事业单位自身建设发展客观需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问题、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问题 |
1.4.2 研究思路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框架 |
1.5 创新与不足 |
1.5.1 创新之处 |
1.5.2 不足之处 |
第2章 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的界定 |
2.1.1 事业单位 |
2.1.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 |
2.1.3 法人治理结构 |
2.2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涵 |
2.2.1 理事会的内涵与运行 |
2.2.2 管理层的权责与构成 |
2.2.3 监事会的职能与设置 |
2.3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理论基础 |
2.3.1 共同治理理论 |
2.3.2 委托—代理理论 |
2.3.3 利益相关者理论 |
2.3.4 新公共服务理论 |
2.4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2.4.1 必要性的生成逻辑:明确定位、共办共治、激发活力 |
2.4.2 可行性的生成逻辑:理论可行、政府支持、试点有效 |
第3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历程与现状 |
3.1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提出的背景 |
3.1.1 我国法人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
3.1.2 事业单位法人地位确立过程 |
3.1.3 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规范与完善 |
3.2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探索历程 |
3.2.1 制度创新探索 |
3.2.2 借鉴国有资产授权经营结构探索 |
3.2.3 全国各地试点经验探索 |
3.3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试点成效 |
3.3.1 促进厘清政事关系 |
3.3.2 探索创新治理模式 |
3.3.3 推进整合各方资源 |
3.3.4 促进坚守党管干部 |
3.4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面临的问题 |
3.4.1 外部层面:法规财政保障不足,利益群体潜在抵触 |
3.4.2 内部层面:制度机制运行紊乱,自主管理沦为形式 |
第4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案例分析——以深圳市为例. |
4.1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法规政策环境 |
4.1.1 具有法制保障优势 |
4.1.2 具有先行示范优势 |
4.1.3 具有人力保障优势 |
4.1.4 具有财政保障优势 |
4.1.5 实行“三不定”政策 |
4.2 深圳市部分典型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情况 |
4.2.1 管委会模式:深圳市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 |
4.2.2 理事会模式:深港产学研基地、南方科技大学 |
4.2.3 董事会模式:深圳北理莫斯科大学、香港大学深圳医院 |
4.3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情况调查分析 |
4.3.1 调查对象 |
4.3.2 调查问卷设计及实施过程 |
4.3.3 调查问卷信度与效度检验 |
4.3.4 调查问卷结果分析 |
4.4 南方科技大学与深圳大学访谈调查分析 |
4.4.1 访谈对象 |
4.4.2 访谈设计 |
4.4.3 访谈记录 |
4.4.4 访谈结论 |
4.5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试点成效 |
4.5.1 自主管理权限逐步增大 |
4.5.2 分权制衡架构逐渐完善 |
4.5.3 多元主体共治成效初显 |
4.5.4 联合监管体系日趋成熟 |
4.6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推进的瓶颈 |
4.6.1 外部瓶颈:法规制度仍不完善,潜在约束制约自主管理 |
4.6.2 内部瓶颈:运行体系仍不健全,党组织作用未充分发挥 |
第5章 深圳市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实证研究 |
5.1 研究假设 |
5.1.1 治理架构完整性 |
5.1.2 治理环境差异性 |
5.1.3 治理因素多样性 |
5.2 调查设计 |
5.2.1 总体构思 |
5.2.2 样本统计 |
5.3 调查问卷分析 |
5.3.1 政策支持下的全面推广 |
5.3.2 经验学习下的探索推进 |
5.3.3 地区实践下的改革尝试 |
5.4 统计数据分析 |
5.4.1 变量测量 |
5.4.2 因子分析 |
5.4.3 认知程度及交叉分析 |
5.5 调查实证结论 |
5.5.1 政策落实效果未达预期 |
5.5.2 理事会成员作用不明显 |
5.5.3 公众参与途径不够多元 |
第6章 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域外经验 |
6.1 日本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
6.1.1 日本社会公益组织特点 |
6.1.2 日本社会公益组织治理 |
6.2 美国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
6.2.1 美国公立高校董事会特点 |
6.2.2 美国非营利组织法人治理 |
6.3 新加坡公益机构法人治理经验 |
6.3.1 新加坡公益法定机构特点 |
6.3.2 新加坡公益法定机构治理 |
6.4 经验总结 |
6.4.1 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6.4.2 利益各方广泛参与决策 |
6.4.3 强化公益组织独立地位 |
6.4.4 探索多样法人治理模式 |
第7章 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思考 |
7.1 明确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价值目标 |
7.1.1 强化法人地位 |
7.1.2 维护运作秩序 |
7.1.3 保障运行效益 |
7.1.4 坚守公益使命 |
7.2 确立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建设的基本原则 |
7.2.1 权责法定原则 |
7.2.2 权责明确原则 |
7.2.3 协调运转原则 |
7.2.4 各方制衡原则 |
7.3 构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外部措施 |
7.3.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 |
7.3.2 优化产权投资制度设计 |
7.3.3 创新人事财政配套制度 |
7.3.4 构建完善监督评价体系 |
7.4 构建完善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的内部措施 |
7.4.1 明确法人治理结构理事配备 |
7.4.2 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内部监督 |
7.4.3 建立多元主体共治运行体系 |
7.4.4 界定党组织理事会权力关系 |
第8章 论文总结及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附录 |
后记 |
四、上海化工(中国)理事会副理事长、常务理事及理事单位企业及代表简介(十二)(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涂料工业协会新一届理事会产生——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八届会员代表大会及第八届一次理事会在京成功召开[J]. 本刊编辑部. 中国涂料, 2016(04)
- [2]焊接专业60年暨陕西省焊接学会50周年纪念[A]. 刘金合,王士元,李丁昌. 第四届数控机床与自动化技术高层论坛论文集, 2013
- [3]摩擦学分会大事记[A]. 林福严. 历史的回顾与启示——摩擦学创立40周年纪念文集, 2007
- [4]附录: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年编年大事记[A]. 王广福,汪纬林,陈英方. 辉煌的历程——回顾中国地球物理学会60周年专刊, 2007
- [5]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成立20周年大事记[J]. 陆惠珍. 中国氯碱, 2001(10)
- [6]中国涂料工业协会第四次会员大会报道[J]. 王擢. 中国涂料, 1999(03)
- [7]国企工会互助制度的生成与变迁研究 ——基于YZ厂的实证分析[D]. 穆希琳. 吉林大学, 2021(01)
- [8]制度环境对西南民族地区禁毒社会组织影响机制研究 ——以黔东南州H组织为例[D]. 谢勇. 贵州民族大学, 2020(07)
- [9]商人、慈善与社会网络 ——以上海闸北慈善团为视角(1912-1951)[D]. 王琼. 杭州师范大学, 2020(02)
- [10]我国公益二类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研究[D]. 温演驰.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社会组织论文; 企业工会论文; 事业单位分类改革论文; 制度理论论文; 公益二类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