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白银公司冶炼厂阳极炉改造实践(论文文献综述)
周毅[1](2021)在《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现今社会对稀贵金属资源不断攀升的需求和愈加严峻的环保要求,从铅铜冶炼过程产出的阳极泥和贵铅中高效、清洁的提炼稀贵金属显得尤为重要。近年来,真空蒸馏技术被成功应用于该物料的处理中,实现了阳极泥中金、银的绿色、高效冶炼,形成最具特色的贵金属冶炼生产工艺。但是,贵铅中各组元挥发及冷凝规律的不清,限制了真空蒸馏装备向大型化、高效化的方向发展。对此,本文通过理论分析、模拟计算及实验研究,对各组元的挥发及冷凝规律开展基础研究,丰富有色冶金基础数据,为贵金属冶炼工艺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首先,对贵铅的分离开展了热力学与动力学分析。通过纯金属饱和蒸气压与温度关系图获取了贵铅分离时所需温度、压强范围。对贵铅中Pb-Me、Sb-Me等合金的气液平衡图相和二元相图进行了深入分析,解释了各组元在真空蒸馏分离后的存在状态和物相。以分子平均自由程理论分析并获取了各组元在真空气氛下的分布规律,揭示了压强、温度对其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其次,对贵铅中铅、锑、银的挥发与冷凝规律开展了系统性研究。以COMSOL Multiphysics软件模拟揭示了蒸发表面与冷凝表面之间的温度梯度分布;以实验研究获取蒸馏温度、恒温时间和物料质量对易挥发元素的挥发与冷凝规律的影响机理;并对理论进行了修正,明确了铅、锑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为24~44mm、44~59 mm。最后,以某铅厂产出的贵铅为原料,开展了验证性实验研究,结果表明:在调控冷凝高度下,实现了铅、锑在不同区域的选择性冷凝。在950℃和1250℃下,铅的优势冷凝区域分别符合“L=44”和“L=74”的正态分布;锑的优势冷凝区在950℃时也符合“L=44”的正态分布,在1250℃则呈近线性增长分布。最佳工艺条件为1250℃、10 Pa和恒温3 h,此时铅、铋、银的直收率分别达到91%、95%和94%。
李青[2](2020)在《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房地产、电力、通讯、航天、航空等领域对铜消费需求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这些领域以及新型领域的发展为铜冶炼行业发展注入了动力。当前铜冶炼企业的利润主要依靠加工费来实现,盈利模式单一,铜冶炼企业想要不断提高自身盈利能力,需要通过冶炼工艺和技术的革新。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FS铜业”)主营业务铜冶炼,主要产成品粗铜、阳极板,主要副产品工业硫酸,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实现铜精矿的粗加工,年产粗铜、阳极板10万吨,年产硫酸37万吨。面对当前宏观经济发展形势以及铜冶炼行业发展环境的日新月异,FS铜业内外部面面临着如行业内部竞争激烈,铜冶炼成品生产过剩的趋势;现有冶炼工艺无法满足深加工需求,当前产能已达到最大限度,如不进行技改或扩建无法取得重大突破;成本控制不足,资源综合利用率低等问题。鉴于以上背景及原因,本文以FS铜业为研究对象,基于企业发展战略等相关理论,运用PEST、波特五力模型对FS铜业所处的发展战略环境即外部环境包括发展环境及行业环境进行分析,之后详细分析了FS铜业内部发展的优势及劣势,并运用SWOT分析方法归纳并总结FS铜业发展中的机遇与威胁、优势与劣势,从而确定FS铜业未来一体化的发展战略和差异化加集中化的竞争战略。最后围绕企业组织架构、拓宽营销网络、提升冶炼工艺创新能力、优化人才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FS铜业发展战略实施保障措施。本文通过战略理论运用、相关行业数据分析等,提出了FS铜业的发展战略,可以为FS铜业管理层进行战略选择提供参考,从而抓住战略发展机遇,规避外部威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和能力,实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为其它中小规模铜冶炼企业在面对全新竞争环境、制定发展战略时,提供理论借鉴和现实指导。
周俊[3](2019)在《铜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与我国铜冶炼厂的技术升级》文中指出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铜冶炼工艺技术发展很快,出现了很多新工艺并应用于工业生产;20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老的铜冶炼厂均先后进行了技术升级改造,进入21世纪后又建设了很多新的铜冶炼厂,均采用先进冶炼工艺;2008年以后国内自主开发的铜冶炼新工艺得到迅速推广应用。综述了世界铜精矿熔炼和铜锍吹炼的技术进展,回顾了我国铜冶炼厂技术升级的历程,总结了我国铜冶炼厂冶炼工艺选择的经验,对我国铜冶炼项目的冶炼工艺选择提出了建议。
黎承,和黄海[4](2018)在《5kt/a液体二氧化硫装置的分析检测实践》文中提出介绍了中铁资源MKM矿业有限责任公司5 kt/a液体二氧化硫装置工艺及主要控制参数。研究了一种快速测定方法,用于分析检测柠檬酸钠吸收液中SO2含量、游离柠檬酸含量、硫酸根离子含量及柠檬酸总量。检测方法经过实验室和1年多的生产实践的验证,为准确添加柠檬酸和纯碱等原料提供有效指导。
衷水平,陈杭,林泓富,吴健辉,刘闯,郭先健[5](2017)在《我国铜熔炼工艺简析》文中研究表明对我国主流铜熔炼的技术、装备及应用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旨在为我国铜冶炼工艺的选择和绿色熔炼提供参考。
邓磊[6](2016)在《铜自热熔炼系统扩能改造工程研究与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我国铜冶炼技术不断进步,铜的产能、消费和铜资源需求已成为全球第一。铜熔池熔炼技术已经成为规模型铜生产企业的主流工艺之一,其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金川集团镍矿中含有一定数量的硫化铜矿物,镍冶炼产生的高镍锍,经浮选分离后可获得品位较高的二次铜精矿。二次铜精矿的冶炼,采用引进了俄罗斯的氧气顶吹自热熔炼技术(年处理量达7万吨)。近年来随着镍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二次铜精矿相应增加,原有熔炼设备满足不了熔炼规模。采用对自热炉系统进行了扩能改造的方法,使投料量提高到13.5万吨。基于此本文结合铜自热炉扩能改造项目在炉体扩能、辅助设备、氧枪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论证,对生产实践取得的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论述。(1)在文献和生产的基础上,全面分析了自热炉存在的问题和改造内容;(2)分析了自热炉扩能改造的基本方法,在物料平衡和热平衡计算的基础上,进行了炉体设计;(3)对自热炉改造过程的放出口、水冷系统、耐火材料、余热锅炉、氧枪等方面的技术优化进行了论述;(4)在工业生产实践的基础上,对自热炉系统的氧枪枪头进行了改造,采用不同马赫数的单孔喷头氧枪在一定渣层和不同枪位下进行了吹炼工业试验。确定采用2.5马赫的喷头,显着提高了清枪周期,吹炼时率提高了11%。(5)自热炉改造后进行工业生产实践,运作正常、稳定,满足生产要求,各项指标技术达到先进水平,提升了系统的精矿处理能力,生产成本也进一步降低。
冯欣[7](2012)在《浅谈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对策》文中指出有色金属涉外工程英语翻译内容复杂,涉及专业领域极广。通过结合实例,本文探讨和归纳了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语言特点并提出了翻译对策。
李春棠[8](2009)在《自主创新:方圆氧气底吹新技术》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冶金史上的一场技术革命正在黄河三角洲滨海城市山东东营悄然掀起。由山东方圆有色金属集团公司与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共同研制开发的"氧气底吹造锍多金属捕集技术"点燃了这场革命。
郭仁俊[9](2009)在《工艺参数对锌电积电流效率及直流电耗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后,湿法炼锌的产量已占世界总锌产量的80%以上。但湿法炼锌的电耗高则是该法的一大缺陷。中冶有色电解锌厂从硫化锌精矿经焙烧、浸出直至获得电锌的总能耗大约为50×109J/(t·Zn),其中电积工序的能耗大约占80%左右,电流效率仅为79%左右。因而,降低锌电积工序的能耗是湿法炼锌节能降耗,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通过一系列的调查分析,结合现行电解系统的各种条件的检测,发现导致电流效率低下的主要原因是:(1)新液合格率低,尤其是钴、锑、铜指标高。F、Cl含量超过控制指标。(2)废液中酸、锌比偏高。针对上述问题,开展大量了实验试验研究。(a)提高浸出系统搅拌强度,强度提高20%~30%。控制好锰粉的加入,中上清中锰含量保持在1.5g/L左右,使中上清的质量合格率在95%以上;(b)控制镁离子浓度,镁离子浓度在15g/L以内;(c)强化净化系统搅拌强度,提高新液合格率,合格率控制在95%以上;(d)采取除F、Cl的措施。通过对锌电解工艺过程技术及管理方面的改进,达到使直流电耗降低到3180kwh/t·Zn以下,电流效率达到87%以上的好效果。
谢文仕,李忠生,杨文栋,赵云志,王锦刚[10](2007)在《铜冶金行业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文中认为分析了国内外铜冶金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铜熔炉、吹炼、火法精练、冶炼烟气制酸和电解精练等技术方面的进步和发展,阐述了铜冶金技术发展方向,提出了我国铜冶金行业的技术发展策略。
二、白银公司冶炼厂阳极炉改造实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白银公司冶炼厂阳极炉改造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贵金属的生产与来源 |
1.1.1 一次矿产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
1.1.2 二次资源中贵金属的生产 |
1.1.3 铅、铜冶炼副产品中贵金属的生产 |
1.2 铅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
1.2.1 火法处理工艺 |
1.2.2 湿法处理工艺 |
1.3 铜阳极泥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
1.3.1 火法工艺 |
1.3.2 湿法工艺 |
1.4 贵铅中提炼回收各金属 |
1.4.1 传统冶炼法 |
1.4.2 真空蒸馏工艺 |
1.5 课题的提出与意义 |
1.6 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6.1 主要研究内容 |
1.6.2 创新点 |
第二章 理论分析 |
2.1 纯物质饱和蒸气压 |
2.2 气液平衡相图 |
2.2.1 P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
2.2.2 Sb-Me 气液平衡相图分析 |
2.3 相图分析 |
2.3.1 铅基二元相图分析 |
2.3.2 铋基二元相图分析 |
2.3.3 锑基二元相图分析 |
2.4 分子自由程分析 |
2.4.1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影响因素 |
2.4.2 分子平均自由程的计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贵铅中单质组分的冷凝规律实验研究 |
3.1 实验设备 |
3.2 实验操作流程 |
3.3 温度场模拟 |
3.4 单质铅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
3.4.1 挥发率变化 |
3.4.2 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
3.5 单质锑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
3.5.1 蒸馏温度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
3.5.2 恒温时间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
3.5.3 物料质量对优势冷凝区域的影响 |
3.6 单质银、铜实验的结果讨论与分析 |
3.6.1 挥发率的研究 |
3.6.2 单质银的优势冷凝区域研究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贵铅合金的真空蒸馏冷凝规律验证实验研究 |
4.1 实验原料 |
4.2 实验设备 |
4.3 未调控冷凝高度的真空蒸馏实验研究结果讨论与分析 |
4.3.1 挥发率 |
4.3.2 贵铅中各组元的分离与回收 |
4.4 调控冷凝高度后真空蒸馏实验结果讨论与分析 |
4.4.1 蒸馏温度和调控冷凝高度对实验的影响 |
4.4.2 产物中Pb、Sb的分布情况 |
4.4.3 Cu-Ag-Sb合金分离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附录 B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2)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相关理论回顾 |
1.3.1 战略概念 |
1.3.2 战略管理发展脉络 |
1.4 分析工具 |
1.4.1 PEST分析 |
1.4.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1.4.3 SWOT分析 |
1.5 研究方法与内容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分析 |
2.1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概况 |
2.1.1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冶炼工艺分析 |
2.1.2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所在集团情况分析 |
2.2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业务发展历程 |
2.3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现状 |
2.3.1 业务组织机构 |
2.3.2 主营业务情况 |
2.3.3 财务情况分析 |
2.4 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2.4.1 战略成本管理与控制效果不足 |
2.4.2 盈利模式单一,深加工能力不足 |
2.4.3 现有冶炼工艺存在缺陷,资源综合利用不足 |
2.4.4 原材料主要依赖进口,制约因素较多 |
第三章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环境分析 |
3.1 宏观环境分析 |
3.1.1 政策环境分析 |
3.1.2 经济环境分析 |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
3.1.4 技术环境分析 |
3.2 行业环境分析 |
3.2.1 行业特征分析 |
3.2.2 行业竞争环境分析 |
3.2.3 行业发展趋势分析 |
3.3 机遇与威胁分析 |
3.3.1 机遇分析 |
3.3.2 发展威胁分析 |
第四章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能力分析 |
4.1 资源分析 |
4.1.1 客户资源分析 |
4.1.2 人力资源分析 |
4.2 能力分析 |
4.2.1 生产加工能力分析 |
4.2.2 销售能力分析 |
4.2.3 技术创新能力分析 |
4.2.4 运营管理能力分析 |
4.2.5 财务能力分析 |
4.3 优势与劣势分析 |
4.3.1 优势分析 |
4.3.2 劣势分析 |
第五章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选择 |
5.1 巴彦淖尔市FS铜业的SWOT矩阵分析 |
5.1.1 SO战略 |
5.1.2 W0战略 |
5.1.3 ST战略 |
5.1.4 WT战略 |
5.2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战略选择 |
5.2.1 发展战略 |
5.2.2 竞争战略 |
5.3 重点业务 |
5.3.1 持续提高阳极板生产加工能力,占据市场份额 |
5.3.2 积极布局电解铜加工生产,提升资源利用率 |
5.3.3 加快技术转型,提高副产品加工盈利能力 |
5.3.4 稳固与采矿企业合作,储备国内原料供应渠道 |
第六章 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实施保障 |
6.1 优化组织结构,提高成本控制能力 |
6.2 提升产品精深加工能力 |
6.3 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
6.4 进一步优化采购及销售机制 |
6.5 推进技术改造,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铜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与我国铜冶炼厂的技术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1 世界铜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 |
1.1 铜精矿熔炼工艺技术的进展 |
1.1.1 奥托昆普闪速熔炼工艺技术的进展 |
1.1.2 艾萨/奥斯麦特熔炼(TSL)工艺技术的进展[10-12] |
1.1.3 三菱连续炼铜工艺技术的进展 |
1.2 铜锍吹炼工艺技术的进展 |
1.2.1 PS转炉吹炼工艺的进展 |
1.2.2 铜锍连续吹炼工艺的进展 |
2 我国铜冶炼厂的工艺技术升级 |
3 对我国铜冶炼厂工艺选择的建议 |
3.1 熔炼工艺的选择 |
3.2 铜锍吹炼工艺的选择 |
4 结语 |
(4)5kt/a液体二氧化硫装置的分析检测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液体二氧化硫工艺介绍[1-2] |
1.1 吸收工序 |
1.2 解吸工序 |
1.3 干燥与压缩 |
1.4 包装与储运 |
2 工艺控制技术参数 |
3 柠檬酸钠吸收液中SO2含量的测定 |
3.1 试剂配制 |
3.2 分析步骤 |
3.3 结果计算 |
4 柠檬酸钠吸收液中游离柠檬酸的测定 |
4.1 试剂配制 |
4.2 分析步骤 |
4.3 结果计算 |
5 柠檬酸钠吸收液中硫酸根的测定 |
5.1 仪器及试剂 |
5.2 分析步骤 |
5.3 结果计算 |
6 柠檬酸钠吸收液中总柠檬酸的测定 |
6.1 方法介绍 |
6.2 主要试剂 |
6.3 分析步骤 |
6.4 总柠檬酸检测方法说明 |
7 检测方法的实验室验证 |
8 检测方法的生产实践验证 |
(5)我国铜熔炼工艺简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闪速熔炼 |
1.1 奥托昆普闪速炉 |
1.2 因科闪速炉 |
1.3 金川合成炉 |
2 熔池熔炼 |
2.1 顶吹熔炼 |
2.1.1 澳斯麦特炉 |
2.1.2 艾萨炉 |
2.1.3 三菱法 |
2.2 侧吹熔炼 |
2.2.1 回转式侧吹炉法 |
2.2.2 固定式侧吹炉法 |
2.3 底吹熔炼 |
3 结语 |
(6)铜自热熔炼系统扩能改造工程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铜的性质和用途 |
1.1.1 铜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
1.1.2 铜的用途 |
1.2 铜的资源与分布 |
1.2.1 铜矿资源分布 |
1.2.2 铜的主要矿物 |
1.3 产业概况 |
1.4 铜的冶炼方法 |
1.4.1 火法炼铜 |
1.4.2 湿法炼铜(SX-EX) |
1.5 铜精矿熔炼技术 |
1.5.1 闪速熔炼 |
1.5.2 熔池熔炼 |
1.5.3 熔池熔炼技术的特点 |
1.6 项目研究的背景、内容 |
1.6.1 背景 |
1.6.2 研究内容 |
2 自热熔炼的基本理论与研究 |
2.1 金川铜合成炉 |
2.2 金川自热炉 |
2.2.1 自热炉铜熔炼工艺简介 |
2.2.2 自热炉的基本结构 |
2.2.3 自热炉的技术经济指标 |
2.2.4 自热炉的工艺特点 |
2.3 自热熔炼工艺的反应原理 |
2.3.1 基本的物理反应 |
2.3.2 热分解反应 |
2.3.3 硫化物的氧化反应 |
2.3.4 交互反应 |
3 自热炉系统扩能优化改造设计 |
3.1 改造前自热炉运行现状及存在问题 |
3.1.1 自热炉吹炼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
3.1.2 自热炉放出口存在的问题 |
3.1.3 自热炉水冷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4 自热炉余热锅炉系统存在的问题 |
3.1.5 自热炉水冷氧枪存在的问题 |
3.2 炉体扩容后的物料平衡计算 |
3.2.1 粗铜和炉渣量计算 |
3.2.2 氧气量计算 |
3.2.3 炉渣的硅量计算 |
3.2.4 产出的烟尘计算 |
3.2.5 自热炉物料平衡表 |
3.3 炉体扩能后的热平衡计算 |
3.3.1 热平衡计算的基本方法 |
3.3.2 自热炉熔炼过程的热平衡表 |
3.3.3 影响自热炉热平衡的主要因素 |
3.4 自热炉炉体的扩容改造 |
3.4.1 自热炉的精矿处理能力 |
3.4.2 自热炉的床能率 |
3.4.3 炉体设计规格 |
3.5 自热炉放出口的改造设计 |
3.6 自热炉水冷系统改造设计 |
3.6.1 冶金炉水冷系统的应用原理 |
3.6.2 水冷系统改造设计 |
3.7 自热炉耐火材料的改造设计 |
3.8 自热炉余热锅炉的改造设计 |
3.8.1 对过渡段进行特殊设计 |
3.8.2 采用新型的清灰方式 |
4 自热炉氧枪改造与应用研究 |
4.1 氧枪的发展和构造 |
4.1.1 国内氧枪的发展状况 |
4.1.2 水冷氧枪的基本构造 |
4.1.3 氧枪的分类和特点 |
4.2 氧枪的氧气射流行为研究 |
4.2.1 国内外对超音速氧气射流特性的研究 |
4.2.2 自热炉吹炼过程中氧气射流行为分析 |
4.3 自热炉氧枪使用寿命分析与提升措施 |
4.3.1 自热炉氧枪使用寿命分析 |
4.3.2 自热炉氧枪寿命的提升途径 |
4.4 自热炉氧枪喷头的优化设计 |
4.4.1 氧气流量计算 |
4.4.2 理论设计氧压 |
4.4.3 喷头喉口部尺寸计算 |
4.4.4 喷孔喉口长度的计算 |
4.4.5 计算出口直径 |
4.4.6 收缩段的长度 |
4.4.7 计算扩张段长度 |
4.4.8 M2.0喷头示意图 |
4.5 不同单孔喷头的氧枪吹炼工业实验 |
4.5.1 M2.0喷头试验 |
4.5.2 M2.2喷头试验 |
4.5.3 M2.4喷头试验 |
4.5.4 M2.5喷头试验 |
4.6 氧枪实验结果分析 |
4.6.1 氧枪粘结 |
4.6.2 氧枪寿命 |
4.6.3 氧单耗 |
4.6.4 吹炼时率 |
5 自热炉改造工业生产实践 |
5.1 自热炉系统扩能改造后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
5.2 自热炉扩能改造设计取得的效果 |
5.2.1 产量增加产生的效益 |
5.2.2 自热炉技术创新降低的成本费用 |
5.3 与国内铜熔炼炉的工艺指标对比 |
5.4 存在的问题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浅谈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语言特点 |
1.1 专业术语和专业词汇较多 |
1.2 名词化结构应用广泛 |
1.3 广泛使用被动语态 |
1.4 多用长句、复合句, 语法分析与逻辑判断较为复杂 |
2 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翻译对策 |
3 结语 |
(9)工艺参数对锌电积电流效率及直流电耗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我国湿法炼锌的发展概述 |
1.1.1 我国锌冶炼的技术进展 |
1.1.1.1 常规湿法炼锌工艺 |
1.1.1.2 高温高酸浸出炼锌工艺 |
1.1.1.3 氧压浸出工艺 |
1.1.1.4 氨浸 |
1.1.2 湿法炼锌设备的发展 |
1.1.2.1 焙烧设备 |
1.1.2.2 过滤设备 |
1.1.2.3 锌电积及冷却设备 |
1.1.2.4 阴极锌熔铸设备 |
1.2 国外湿法炼锌发展概述 |
1.2.1 锌精矿氧压浸出 |
1.2.2 奥托昆普转化法 |
1.2.3 细菌冶金 |
1.2.4 固硫还原法 |
1.2.5 悬浮电解法 |
1.2.6 在线自动控制三段净化技术 |
1.2.7 电积全自动出装槽及剥锌技术 |
1.2.8 西班牙RD公司溶剂萃取技术(ZINQIX) |
1.2.9 硫化锌精矿催化氧化酸浸工艺 |
1.2.10 二氧化硫电积法 |
1.2.11 氢扩散阳极电积法 |
1.2.12 Zn—MnO_2同时电解法 |
1.3 提高电流效率在湿法炼锌中的现状概述 |
1.3.1 提高电流效率的作用 |
1.3.2 在湿法炼锌中已经形成的提高电流效率技术 |
1.3.2.1 提高电解液的纯度 |
1.3.2.2 降低系统有机物的含量 |
1.3.2.3 增加阴极板的有效面积 |
1.3.2.4 控制好电解液的酸锌比 |
1.3.2.5 缩小极距,增加极板 |
1.3.2.6 降低电流密度 |
1.3.2.7 缩短阳极清理周期 |
1.3.2.8 添加剂的使用 |
1.4 中冶有色电解锌厂的现状及项目提出的背景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课题的理论基础 |
2.1 热力学分析 |
2.1.1 浸出过程的热力学基础 |
2.1.2 置换净化的热力学 |
2.1.2.1 锌粉置换除铜镉基本原理 |
2.1.2.2 锌粉置换除铜镉的限度 |
2.1.3 锌电积热力学分析 |
2.1.3.1 法拉第电解定律 |
2.1.3.2 能斯特公式 |
2.2 动力学分析 |
2.2.1 浸出过程的动力学 |
2.2.1.1 扩散过程控制 |
2.2.1.2 界面反应过程控制 |
2.2.2 置换净化的动力学 |
2.2.3 电积过程动力学分析 |
2.2.3.1 电化学动力学 |
2.2.3.2 扩散动力学 |
2.3 阳极过程 |
2.3.1 铅阳极的溶解与保护 |
2.3.2 氧在阳极析出的超电压 |
2.4 阴极过程 |
2.4.1 杂质含量低时 |
2.4.2 杂质在阴极上的放电析出 |
第三章 工艺参数对电效及电耗的影响 |
3.1 企业的现状 |
3.1.1 使用的原料情况 |
3.1.2 使用的中上清和新液成分情况 |
3.1.3 废电解液酸、锌及槽温、电流情况 |
3.1.4 溶液中氟、氯含量的控制 |
3.1.5 输电线路及导电头的运行情况 |
3.1.6 现场管理 |
3.1.6.1 阴阳极回收 |
3.1.6.2 槽面管理 |
3.1.6.3 中上清液的净化 |
3.1.6.4 电积液电导率 |
3.2 存在的主要问题 |
3.3 改进的措施 |
3.4 改进的具体内容及结果 |
3.4.1 深度净化 |
3.4.1.1 提高中上清质量 |
3.4.1.2 控制镁离子浓度 |
3.4.1.3 控制氟、氯浓度 |
3.4.1.4 提高新液质量 |
3.4.2 引进先进的电解制度 |
3.4.2.1 适当降低废液酸、锌比,强化电解液循环 |
3.4.2.2 合理使用添加剂 |
3.4.2.3 降低系统有机物的含量 |
3.4.2.4 及时清理不合格极板 |
3.4.3 降低总电阻 |
3.4.3.1 降低电积液电阻 |
3.4.3.2 降低极板及接触点电阻 |
3.4.3.3 降低阳极泥电阻 |
3.4.3.4 降低电流密度 |
3.4.4 加强现场管理 |
3.4.4.1 缩短阳极清理周期 |
3.4.4.2 加强槽面管理 |
3.4.4.3 加强查导电 |
3.4.4.4 改进掏槽横电方式 |
3.5 系统改进后的效果 |
3.6 问题讨论 |
3.6.1 镁对电积过程的影响 |
3.6.2 酒石酸锑钾的使用 |
3.6.3 一些微量元素的作用 |
3.7 提高电流效率,降低直流电耗是系统工程 |
3.8 发展潜力 |
第四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铜冶金行业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概 述 |
2 国内外铜冶金的发展 |
2.1 铜熔炼 |
2.1.1 闪速熔炼技术 |
2.1.2 溶池熔炼技术 |
2.2 冰铜吹炼 |
2.2.1 转炉吹炼 |
2.2.2 连续吹炼炉 |
2.3 火法精炼 |
2.3.1 粗铜的火法精炼 |
(1) 固定式反射炉 |
(2) 回转式阳极炉 |
(3) 阳极板浇铸机的发展 |
2.3.2 杂铜的精炼 |
2.4 铜冶炼烟气制酸 |
(1) 动力波烟气净化洗涤技术 |
(2) 低位高效干吸技术 |
(3) 高浓度SO2转化技术 |
2.5 电解精炼 |
(1) 大极板电解 |
(2) 不锈钢阴极电解 |
(3) 电解液的净化 |
3 铜冶金未来考虑 |
(1) 矿物资源和再生资源的利用。 |
(2) 产品和副产品多样化。 |
(3) 冶炼厂能源结构的变化。 |
(4) 生产控制的高度自动化与智能化。 |
(5) 重视冶金教育与科研体系。 |
4 结 语 |
四、白银公司冶炼厂阳极炉改造实践(论文参考文献)
- [1]贵铅合金各组元在真空分离过程中的挥发及冷凝规律研究[D]. 周毅. 昆明理工大学, 2021
- [2]巴彦淖尔市FS铜业有限公司发展战略研究[D]. 李青.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3]铜冶炼工艺技术的进展与我国铜冶炼厂的技术升级[J]. 周俊.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9(08)
- [4]5kt/a液体二氧化硫装置的分析检测实践[J]. 黎承,和黄海. 硫酸工业, 2018(01)
- [5]我国铜熔炼工艺简析[J]. 衷水平,陈杭,林泓富,吴健辉,刘闯,郭先健. 有色金属(冶炼部分), 2017(11)
- [6]铜自热熔炼系统扩能改造工程研究与应用[D]. 邓磊.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5)
- [7]浅谈有色金属工程英语的特点及翻译对策[J]. 冯欣. 有色设备, 2012(06)
- [8]自主创新:方圆氧气底吹新技术[J]. 李春棠. 中国有色金属, 2009(20)
- [9]工艺参数对锌电积电流效率及直流电耗影响的研究[D]. 郭仁俊. 东北大学, 2009(S1)
- [10]铜冶金行业技术现状与发展策略探讨[J]. 谢文仕,李忠生,杨文栋,赵云志,王锦刚. 有色矿冶, 20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