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一、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高艳[1](2021)在《基于组件蒸发特性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文中提出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太阳能的综合利用状况对我国建筑节能以及社会综合能源消耗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太阳能光电光热综合利用技术的发展在社会生产生活中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因此,太阳能光电光热一体化技术的发展有着极大的应用前景。本文针对制冷剂泵动力型BIPV/T制冷剂系统所存在的换热效果差、工质分液不均、电池覆盖率低等问题,对原有系统进行了改进,并开展了以下研究:(1)通过理论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新型PV/T组件的数学模型(包括制冷剂工质的流动传热模型、玻璃盖板的传热模型、太阳能电池片的传热模型、吹胀式蒸发板的传热模型),并且对数学模型进行了离散求解,得到了新型PV/T组件的蒸发特性。(2)通过实验的方法,研究了吹胀式蒸发板的蒸发特性,搭建了吹胀式蒸发板蒸发特性的实验台,分析了不同实验工况条件下,吹胀式蒸发板的吸热功率及进出口工质的输出规律。进而将实验结果与上一章的理论分析结果进行了验证对比,为BIPV/T制冷剂系统的改进与优化提供了理论与数据支撑。(3)完成了对原有BIPV/T制冷剂系统的改进工作,提高了吹胀式PV/T组件的换热效果,解决了原有系统中存在的垂直立面分液不均的问题,利用变频式制冷剂泵,实现了不同工况的可调节性,通过实验的方法对改进后的BIPV/T制冷剂系统进行性能测试与分析,并利用聚类的方法对系统改进前后的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得出改进后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得到较大提升。(4)基于实验数据与结论,利用TRNSYS软件开发了BIPV/T制冷剂系统中制冷剂环路模块,并以大连市某四层办公建筑为案例进行了BIPV/T制冷剂系统的设计计算。利用TRNSYS软件建立了BIPV/T制冷剂系统的仿真模型,对全年光电系统以及夏季与过渡季节光热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动态模拟;并对BIPV/T制冷剂系统进行了经济性分析,得到了BIPV/T制冷剂系统的年节省能量、总节能费用、经济回收期以及系统的环保效益。

成江波[2](2021)在《低场NMR磁体模糊自适应多路PID温控算法的研究及应用》文中提出低场核磁共振波谱仪已广泛应用于物理、化学、生物医学、测井等领域,其具有体积小、造价低、易维护等优点。低场磁共振谱仪的磁体系统一般由永磁材料钕铁硼制成,钕铁硼的性价比和磁性能最佳,但温度稳定性较差,磁场会随温度变化。以本文采用的0.25T钕铁硼永磁体为例,温度每上升1℃,磁场强度变化为0.216mT,对应1H共振频率漂移可达9200Hz,这会对低场磁共振谱仪的性能造成严重影响。因此,实现对永磁体温度高精度、高均匀性的稳定控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以低场核磁共振谱仪的永磁体温度的精确稳定控制作为研究对象,设计并实现了一种高精度多路并行温度控制器。首先,对永磁体特性的初步分析表明,磁体温度响应具有延滞性和非线性,且磁体的磁极和磁轭延滞时间不同。针对磁体特性,提出了基于模糊控制的多路永磁体温度控制总体方案。磁体放置于隔热腔中,PI电热膜贴于磁体外表面,通过自身加热将热量传递至磁体,贴在磁体不同位置的多点温度传感器检测磁体各部分的温度,微控制器在接收到传感器温度反馈信号后运行多路温度控制算法,随后输出多路并行PWM信号控制电热膜加热,从而实现整体温度控制。在传统PID控制算法基础上,加入了史密斯预估、积分优化、模糊自适应PID等控制算法,Matlab仿真结果表明,上述控制算法可明显改善温度控制效果。其次,根据总体方案设计了温控器的硬件电路,编写了主控板的驱动程序,并将模糊自适应PID等温控算法嵌入到微型控制器当中,完成了温控器硬件、软件及算法的调试。最后,进行了温度控制算法及永磁体性能测试,实验结果表明:24小时内磁体温度控制精度为±0.005℃,左右磁极均无稳态误差,磁体温度均匀性高;24小时1H共振频率频率漂移由1258ppm减小到76ppm,0.5小时内1H共振频率频率漂移量由65ppm减小到5.9ppm;24小时和0.5小时的核磁共振波谱累加实验谱图良好。本文设计的模糊自适应PID多路温度控制算法相比于传统PID算法,可在不同规格的磁体上实现高精度温度控制,有效改善控制效果,基于此控制算法设计的永磁体温控系统能够实现高精度、高稳定性、高均匀性及高适应性的多路温度控制,极大减小了永磁体因为温度引起的频率漂移,明显改善了核磁共振波谱累加实验效果,提高了低场核磁谱仪的永磁体磁场稳定性。

顾志伟[3](2021)在《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供暖系统中的蓄热技术能够合理地利用低谷电量,在用电低谷时期,将廉价的电能转化为热能储存在蓄热材料中,当白天电价高时再将储存在蓄热材料中的热能释放出来,实现电量的“削峰填谷”、平滑用电曲线和节约用户运行成本的目的。蓄热技术既可以缓解电厂高峰时期供电压力,又可以有效的解决用电峰谷差距大的问题。本文运用热力学基本原理,综合采用文献分析法,对电蓄热地板供暖的方法进行了理论分析,建立了平板相变材料蓄热放热电采暖模型。在蓄放热问题上,将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横截面,把蓄热问题从三维模型转化到二维平面上,大大降低了研究难度。运用焓-孔隙率的计算方法,引入液相分数来间接描述固-液界面的变化过程,解决了等温相变和一定相变温度范围的相变问题。按照调查的数据特点和评价需求,以对蓄热地板实际使用价值有重要影响的三个参考条件作为研究对象,包括电热膜加热结束后房间温度、蓄热材料放热结束后房间温度、电热膜地板厚度,这些变量不仅反映了电蓄热板对房间温度的影响程度,而且是对此蓄热模块进行实用设计的重要基础。在电价处于谷电时段时,电热膜利用低价电能给房间采暖,使室内温度始终处于人体舒适温度范围偏上;在电价处于峰电时段时,蓄热材料利用谷电时段吸收的热量进行放热,也使室内地板温度始终处于规范要求范围内。从而最终选择出合适的模型,并模拟其在设计标准房间内的蓄放热过程。最后通过分别采用电蓄热采暖和集中供暖的同一房间进行经济性分析,从而得到了采用电蓄热采暖的回收期。

郭焕丽[4](2020)在《寒冷地区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形式综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推进冬季清洁供热,一头牵着百姓温暖过冬,一头连着蓝天白云,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是重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我国农村地区多靠散煤燃烧供热,不仅造成严重的空气污染,而且危险系数高,对居民造成诸多不便。据调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的号召,农村居民选择清洁供热的意愿逐渐增高。在众多供热形式中选择适宜的供热形式就显得非常重要。考虑到农村地区的特殊性,例如居民住宅相对零散;围护结构单薄,耗热量大;空地面积大,可以放置体积较大的供热设备等等。选择了水蓄热式电锅炉集中供热系统、固体蓄热电锅炉集中供热系统、空气源热泵系统、太阳能与电加热系统、燃气壁挂炉系统和电热膜系统六种供热形式作为寒冷地区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备选方案。构建适合寒冷地区农村的完整的指标体系,建立基于AHP的突变级数综合评价模型从经济、环境、技术和社会四个方面对所选供热形式分别进行分级评价以及综合评价,最后得出在人口密集,有条件集中供热的农村地区优先选择蓄热式电锅炉集中供热系统,对于一些人口分散的农村地区,采用分户独立供热,优先选择空气源热泵系统的结论。最后依据所得结论,结合我国北方地区大多日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农村住宅结构更是具备使用太阳能的条件的现状,提出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多热源供热系统,与空气源热泵系统进行再评价。运用TRNSYS软件进行仿真模拟,利用动态经济分析法分析得出该多热源供热系统虽然初投资较高,但运行费用可观,年度化成本只比空气源热泵系统稍高。加之该多热源供热系统综合效益良好,如果地方政府财政压力小,可以补贴设备费用,则可以在农村地区大面积推广。

康佳莹[5](2020)在《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研发》文中认为全球面临的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压力与日俱增,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势在必行。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因燃煤供暖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清洁能源采暖创造了发展空间。东北地区风电资源丰富,为了提高风电的利用率,电供暖逐渐被广泛应用。然而,风电利用面临诸多挑战,直供式电供暖系统因其供热成本高,电网峰谷差较大等原因,在应用技术推广上存在许多困难。将相变蓄热材料和建筑围护结构相结合,开发适用于电采暖的装配式建筑构件,可实现谷电价蓄热,峰电价放热,合理的利用了峰谷电价,提高供热经济性,实现了电网的“削峰填谷”,为清洁能源供暖快速发展创造条件。本研究设计开发了一种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以石蜡微胶囊作为低温相变蓄热材料,将石蜡胶囊化封装并与建筑材料结合,以铝颗粒(铝粉末)为强化传热材料,提高石蜡导热率,利用石膏或水泥砂浆等建筑材料作为基材,加强了结合性,设计与电采暖发热装置结合的相变蓄热电采暖建筑构件模块,利用热特性实验,确定铝颗粒和石蜡微胶囊混合的最佳比例和相变蓄热过程。运用Fluent软件模拟,以相变蓄热层为纯水泥砂浆、石蜡微胶囊/铝颗粒/水泥砂浆、石蜡微胶囊/铝颗粒/石膏三组不同的复合相变模块作对比分析,模拟了石蜡微胶囊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过程,蓄放热性能。通过六组样本模块的热特性实验得出测试数据,分析了其蓄放热性能。结合graph prism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得出蓄热层内添加42℃石蜡微胶囊/铝颗粒/水泥砂浆为复合相变材料的蓄热放性能最佳,可充分利用夜间的谷时电价蓄存热量,满足日间采暖需求。通过复合相变蓄热材料建筑构件与电采暖装置的结合,有效利用富裕的风电和峰谷电价差,实现经济供热需求,降低了电供暖成本,为清洁能源供热发展和节能减排提供技术支撑,为我国清洁能源供暖未来发展创造条件。

张亚东[6](2020)在《基于DeST能耗量化技术的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节能住宅多能互补供暖平衡方案研究》文中认为在党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引下,内蒙古农村牧区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农牧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20年农业农村绿色发展工作要点》的通知,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牧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对室内热舒适度的要求不断提升。然而,在对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大量调研发现,农村牧区常住人口众多,农牧民住宅基本依靠传统经验自建,缺乏专业知识指导,平面空间划分和外围护结构设计不够合理,热舒适度低,供暖能耗高。供暖设施多为火炕、火炉等,燃料使用煤炭、薪柴、牛羊粪等。粗放燃烧和传统供暖设施使得热效率低且污染严重。随着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战略的实施,能源和环境问题不断被重视。国家和社会逐步加强对清洁能源利用的引导,新型高效设备研发不断出新,政策支持日趋精细和完善。内蒙古严寒B区地域广阔,冬季严寒且漫长。然而,该地区太阳能资源丰富,充分利用被动式太阳能技术,设计符合农牧民居住需求的、满足《农村牧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新型节能住宅,符合社会发展潮流。本论文选取地理位置和严寒程度均居于严寒B区中间的锡林浩特市某村的两居室和三居室住宅为代表。利用软件DeST模拟计算,结果表明新型节能住宅较现状住宅供暖季耗热量指标由39.21W/m2和29.92 W/m2和分别下降到7.27 W/m2和5.79 W/m2,节能率约81%,节能效果明显;供暖季主要房间逐时自然室温提高均大于13℃;外墙内表面壁面温度提高4.5℃以上,与室内气温差减小到约1.2℃,壁面冷辐射大幅度减小,热舒适度明显改善。为了达到新型节能住宅可再生清洁能源高效利用、平衡供暖的目标,计算出各住宅火炕散热量分别为16.14W/m2和20.85W/m2,并进一步计算住宅在供暖季室外热工计算温度分别高于-17.93℃和-19.53℃的时间段,只依靠火炕散热量即可满足室内热工设计需求的天数占供暖季分别为80.75%和88.77%。根据住宅外围护结构热惰性指标D值,计算新型节能住宅满足最冷日(锡林浩特市累年最低日室外平均温度为-29.5℃)室内供暖设计温度15℃时的各部分供热量的数量,其中包括太阳能供热量、生活产热量及火炕散热量,最终获得平衡供热量值,计算两种户型分别为20.47 W/m2和20.90 W/m2,得出各房间平衡供热量。依托当地丰富的风、光资源,设计适宜的风电或光电补充的供暖平衡方案。选取适宜的散热终端,并布置于各房间。实现“太阳能+生物质能+生活产热能+风电或光电”供暖平衡方案,达到“被动式太阳能住宅+改进型火炕+风电/光电供暖平衡系统”的清洁供暖的高舒适新型节能住宅的目标。

周文静[7](2020)在《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文中提出一直以来,我国北方地区冬季供暖主要使用能源以燃煤为主,带来严重的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为了优化能源结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我国政府提出了“清洁供暖”政策并印发了《北方地区冬季清洁取暖规划(2017-2021)》,文件指出,在辽宁、黑龙江、北京、河北等“三北”可再生能源资源丰富地区应充分利用低谷时期富余风电,并鼓励建设具备蓄热功能的电供暖设施,促进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电能替代产业潜力巨大。通过调研得知,当前“煤改电”措施多为热泵、电热膜、碳晶板等直热式供暖设备,且多应用于农村地区,而对于政府机关、学校、办公楼等公共建筑中电供暖的研究则相对较少,而办公建筑能耗大,人员工作时间比较固定,如果非工作时间供热系统设置值班温度运行,节能潜力巨大。而电蓄热系统自动化程度高,运行参数可设可调,是应用于办公建筑的可选方案。基于以上背景,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及在课题《推广使用煤改电清洁供暖体系研究》(17-08-149)的资助下,课题组对北方典型供暖城市哈尔滨、沈阳以及北京地区办公建筑冬季供暖应用电蓄热供暖的可行性进行探索性研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对典型城市供热能源结构形式进行调查。发现燃煤区域锅炉和火力热电联产为集中供热的主要热源,清洁能源使用占比较小,北京清洁能源的利用好于哈尔滨和沈阳。哈尔滨和沈阳能源消费结构中煤炭为主要能源,但消费量呈逐年下降趋势;北京主要能源为煤炭、油品、天然气及电力调入,并且在煤炭消费量呈快速下降趋势,同时,天然气消费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经调查发现典型城市所在地区清洁能源发电形式主要为风电、核电和水电。(2)对国家及各省市政府“煤改电”相关政策进行解读。了解电能替代技术的应用前景、政府推广“煤改电”力度、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等,为电蓄热技术的应用提供政策支持。对比分析发现,北京电价优惠力度最大,煤采暖收费最高。(3)利用Energy Plus能耗模拟软件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能耗分析。为了对比分析,在每个地区对所选办公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市政热力三种供热形式,设定室内温度可调(方案二―三种系统均设置值班温度)和不可调(方案一―市政热力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两种方案运行。由方案二模拟结果可知,建筑室内热负荷波动较大,峰值也较大。固体电蓄热系统比市政热力节能近20%,但比燃气锅炉能耗高出近10%。实际运行时市政热力常常全天按照设计温度供热,会导致系统能耗较高,此时固体电蓄热系统节能效果更加显着。(4)采用动态经济分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经济分析。初投资仅考虑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和换热机组的设备费和安装费,不考虑热源锅炉房和热站的建设费。分析结果为,初投资: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换热机组,运行费用:市政热力(按采暖收费计算)>固体电蓄热机组>燃气锅炉。固体电蓄热费用年值比燃气锅炉平均高出39%,比市政热力平均低于52%。可见固体电蓄热机组供热经济性优于市政热力,但不及燃气锅炉。若想提高电蓄热机组经济性,最根本原因是需要降低电蓄热机组的设备费用和加大对电力优惠的力度。(5)采用污染物排放因子方法对固体电蓄热系统进行环境效益分析。清洁能源发电的固体电蓄热系统可以实现零排放、零污染。相比于市政热力、燃气锅炉供热环境效益最佳。经研究发现,固体电蓄热技术的应用受诸多因素影响,如气候、当地清洁能源电力供应能力、“煤改电”政策及电价优惠力度、固体电蓄热机组价格、机组的热效率、设备的换热效率等,均会影响固体电蓄热的能耗水平和经济性,因此节能率和经济性视实际工程而定。固体电蓄热更适于应用在没有市政热力地区体量较小的办公建筑。

李季[8](2019)在《面向催化酯化反应的近红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生物柴油作为传统石化能源的替代燃料,是解决当今社会能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做好生物柴油制备工艺流程中的每一环节技术工作对实现其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目前针对生物柴油各项理化指标的检测,国内外主要采用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传统仪器分析方法,检测速度慢、测量成本较高,且消耗样品,针对生物柴油制备流程的快速检测技术研究非常稀少,且缺乏相应成本较低的专用检测设备,在生物柴油高效合成设备方面的研究可供参考资料也不多。本文针对非水相固定化脂肪酶催化合成生物柴油反应过程中的近红外检测技术及生物柴油近红外检测平台开发,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在分析近红外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理论基础上,确定合理的甲醇含量检测方案,根据反应液中甲醇的近红外特征吸收波长开发甲醇含量近红外快速检测系统,测试系统工作性能,利用不同甲醇含量生物柴油混合液样本建立甲醇测量标准曲线并验证系统检测效果。(2)采集27组不同反应转化率生物柴油混合液样本近红外光谱,剔除异常样本后确定建模样本,推导生物柴油混合液样本转化率计算公式,建立转化率近红外光谱定量分析模型,比较各模型预测效果确定最佳近红外光谱检测方案。(3)改进实验室现有摇床平台机构,利用ANSYS静力学和模态分析验证结构设计合理性,分析温度控制方案,设计高通量温度控制系统,结合本文开发的甲醇近红外快速检测系统搭建生物柴油合成反应近红外检测平台。(4)基于PC机上位机开发包括甲醇含量近红外快速检测和高通量反应器温度控制系统的近红外检测平台上位机软件,实现甲醇含量显示、数据记录以及不同反应器温度数据的实时显示和数据存储,为今后相关方面设备开发积累了一定技术基础。

杨辉[9](2019)在《多孔介质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模拟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居民对冬季供暖的要求日益提高。相比于传统的集中式供暖,电采暖方式因其热启动迅速、热电转化效率高、环保清洁等特点得到了人们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近年来各地区出台了分时段电价政策,用以针对电网负荷峰谷相差较大的问题,这为电采暖的广泛应用提供了政策保障。本文面向电网削峰填谷的政策背景,提出了将碳纤维电暖器与多孔介质蓄热材料相结合的供暖方案,通过实验和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蓄热式电暖器的热特性,以及以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为热源的房间的温度场和流场特性,论文具体工作如下:在数值模拟研究方面,以Fluent商业软件为平台,建立了多孔介质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物理模型和房间物理模型,分析了以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为热源的房间的温度场、速度场变化规律,研究了不同多孔介质蓄热结构的厚度、孔隙率对于房间采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蓄热采暖过程存在三个典型阶段,加热延迟阶段、升温蓄热阶段、蓄热工作阶段,各个阶段温度变化各不相同;房间温度场整体分布为上暖下冷,温差在3℃以内,房间内气流流速小于0.4m/s;温度极值和流速极值都出现在电暖器上方和散热外墙附近。在实验研究方面,建立了直热式和蓄热式两种电暖散热器实验装置,并分别进行了加热/散热实验。测量了电加热板表面及其周围,以及电暖器壳体的温度分布;分析了多孔介质蓄热层对电暖器内、外部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直热式电暖器的整体温度场表现出上方温度大于下方温度,中间温度大于边缘温度的特点;蓄热式电暖器的加热板温度分布更加均匀,蓄热式电暖器降温速度要明显低于直热式电暖器,且蓄热层的小球直径越小,加热板温度降低速度越慢;蓄热式电暖器的壳体最高温度要低于直热式电暖器,温度分布更加均匀。为了分析蓄热式电暖器供热房间的热舒适性,本文根据预测平均评价-预期不满意百分率(PMV-PDD)模型,对房间采暖过程热环境进行了合理评价。模型通过计算各方向的PMV值讨论了电采暖房间的热舒适性。结果表明:蓄热式电暖器工作50min后,房间内的环境温度达到理想标准,电蓄热式采暖的有效采暖时间可达2.05小时;电暖器附近,PMV值接近理想值,热舒适性好;距离侧墙和地面越近,PMV值偏离近理想值越大,热舒适性越差。

董佳榕[10](2019)在《严寒地区校园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适宜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煤炭等一次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高,而产值却逐年下降。与此同时,我国弃风、弃水率居高不下,浪费了很多清洁电能。我国用电峰谷比仅1:0.07,固体蓄热低谷电采暖能够有效平衡电网,达到削峰填谷的效果。本课题在国家文件《关于推进北方采暖地区城镇清洁供暖的指导意见》(城建[2017]196号)及辽宁省政府文件《辽宁省推进清洁取暖三年滚动计划(2018-2020年)的通知》(辽政办发[2017]116号)的指导精神下,受辽宁省住建厅委托,以辽宁省中小学校建筑及高校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能耗、经济效益、环境效益三方面模拟分析利用风电、光伏发电等清洁电能的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在这些建筑中应用的可行性。本课题在对辽宁省各地区供热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利用Sketch-Up对选取的小学教学建筑、中学教学建筑、中学学生公寓、高校教学建筑、高校学生公寓建立三维建筑模型,并通过EnergyPlus模拟分析各类建筑在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下的能耗。模拟结果为:五类建筑采用固体电蓄热系统时,采暖期单位面积标准煤消耗量分别为:1.91kgce/m2、2.21kgce/m2、4.21kgce/m2、3.01kgce/m2、6.72kgce/m2。得出结论:相比市政热网供暖系统,采用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更节能,节能率从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小学教学建筑>中学教学建筑>高校教学建筑,中学学生公寓>高校学生公寓。在能耗模拟分析的基础上,对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应用于上述五类建筑时的经济效益及环境效益进行研究。采用固体电蓄热采暖系统各类建筑单位面积年运行费用分别为11.06 元/(年·m2)、11.87 元/(年.m2)、18.2 元/(年·m2)、13.83 元/(年·m2)、23.68元/(年·m2)。采用固体电蓄热采暖系统各类建筑单位面积费用年值分别为21.4元/m2、22.21元/m2、28.53元/m2、24.16元/m2、34.02元/m2。分析结果表明:经济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高校教学建筑>小学教学建筑>中学教学建筑>中学学生公寓>高校学生公寓。环境效益角度来看,采用固体电蓄热采暖系统每年最主要的污染物CO2减排量极高,五类建筑采暖期单位面积CO2减排量分别为9.855 kg/(m2·年)、10.127 kg/(m2·年)、16.524kg/(m2·年)、6.817 kg/(m2·年)、10.325 kg/(m2·年)。故环境效益从高到低排序为中学学生公寓>高校学生公寓>中学教学建筑>小学教学建筑>高校教学建筑。经分析,利用风电等清洁电能的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在各类型中小学校建筑、高校学生公寓以及本文设定工况下的高校教学建筑中应用价值较高。由于高校教学建筑使用时间灵活,不同高校教学建筑应用固体蓄热电采暖系统的节能性需根据实际工况进一步分析。

二、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组件蒸发特性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能源概况及发展趋势
    1.2 太阳能利用技术发展现状
        1.2.1 太阳能PV/T集热器的发展现状
        1.2.2 太阳能PV/T热泵系统的发展现状
        1.2.3 太阳能建筑一体化(BIPV/T)的发展现状
    1.3 存在问题及分析
    1.4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2 PV/T组件蒸发特性理论分析
    2.1 PV/T组件的数学模型
        2.1.1 PV/T组件的区域划分
        2.1.2 制冷剂工质的流动传热模型
        2.1.3 玻璃盖板的传热模型
        2.1.4 太阳能电池片的传热模型
        2.1.5 吹胀式蒸发板的传热模型
    2.2 辅助参数计算公式
        2.2.1 管道与制冷剂工质的对流换热系数
        2.2.2 制冷剂工质的摩擦压降
        2.2.3 制冷剂工质的物性参数
    2.3 PV/T组件数学模型的求解
        2.3.1 PV/T组件数学模型的离散
        2.3.2 计算流程
    2.4 PV/T组件数值仿真结果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吹胀式蒸发板蒸发特性实验研究
    3.1 实验原理及方案设计
    3.2 实验系统主要部件及其选型设计
    3.3 实验测试系统及误差分析
        3.3.1 实验测试方案
        3.3.2 系统评价方法及误差分析
    3.4 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
    3.5 本章小结
4 BIPV/T制冷剂系统实验平台的建立与结果分析
    4.1 BIPV/T制冷剂系统的分析与改进
        4.1.1 改进前BIPV/T制冷剂系统的分析
        4.1.2 BIPV/T制冷剂系统的改进
    4.2 实验测试系统及误差分析
        4.2.1 实验测试方案
        4.2.2 系统评价方法
        4.2.3 实验误差分析
    4.3 改进后的效果分析
    4.4 实验工况及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BIPV/T制冷剂系统的模拟分析
    5.1 案例介绍
    5.2 TRNSYS仿真模拟方案
        5.2.1 TRNSYS软件介绍
        5.2.2 吹胀式BIPV/T模块开发
        5.2.3 本系统涉及的主要模块及参数设置
        5.2.4 BIPV/T制冷剂系统仿真模型的建立
    5.3 BIPV/T制冷剂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5.4 经济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2)低场NMR磁体模糊自适应多路PID温控算法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论文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永磁体温度控制系统研究现状
        1.2.2 温度控制算法研究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组织结构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永磁体温度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2.1 被控对象分析
    2.2 系统设计需求
    2.3 系统设计方案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永磁体温度控制算法设计
    3.1 PID控制算法
        3.1.1 算法原理
        3.1.2 增量式PID算法
        3.1.3 经典PID整定方法
    3.2 Smith预估控制算法
    3.3 典型模糊控制器的设计
        3.3.1 模糊控制基本原理
        3.3.2 模糊控制结构
    3.4 模糊自适应PID参数整定算法
        3.4.1 算法设计
        3.4.2 算法仿真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永磁体温度控制系统设计
    4.1 隔热腔设计
    4.2 温控系统关键硬件电路设计
        4.2.1 硬件电路总体设计
        4.2.2 主控电路设计
        4.2.3 多路高精度测温电路
        4.2.4 驱动加热电路
    4.3 温控系统软件设计
        4.3.1 主程序设计
        4.3.2 高精度测温子程序设计
        4.3.3 Smith预估子程序设计
        4.3.4 积分优化子程序设计
        4.3.5 模糊自适应PID子程序设计
        4.3.6 多路温度控制子程序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永磁体温控器性能测试
    5.1 隔热腔性能测试
    5.2 温度控制算法测试
        5.2.1 温度控制系统稳定性及精度测试
        5.2.2 多路温度控制算法测试
        5.2.3 模糊自适应PID测试
    5.3 磁场稳定性测试
    5.4 累加实验效果测试
    5.5 实验结论
    5.6 本章小节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附录B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电蓄热及蓄热材料的研究动态
        1.2.1 国内主要研究现状
        1.2.2 国外主要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本文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1.3.1 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电蓄热技术理论分析
    2.1 电蓄热技术的特点
        2.1.1 电蓄热不同于其它蓄热技术的特点分析
        2.1.2 电蓄热特点分析
    2.2 电蓄热材料选择
        2.2.1 电采暖材料选择
        2.2.2 蓄热材料的选择
        2.2.3 蓄热包裹材料的选择
    2.3 电蓄热模块结构
    2.4 设计房间结构
    2.5 设计电蓄热模块尺寸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铜铝合金-石蜡相变蓄热模型的仿真
    3.1 模拟方案确认
    3.2 仿真模拟软件介绍
    3.3 数学模型的建立
    3.4 物理模型的建立
        3.4.1 建立基础物理模型
        3.4.2 电蓄热模块模拟尺寸
        3.4.3 建立评价标准
    3.5 仿真模拟过程
        3.5.1 电热膜放热过程仿真模拟
        3.5.2 蓄热材料放热过程模拟
    3.6 仿真模拟结果
        3.6.1 电热膜放热过程仿真模拟结果
        3.6.2 蓄热材料放热过程仿真模拟结果
    3.7 本章小结
第4章 经济性分析
    4.1 经济评价指标
    4.2 应用场景及经济分析
    4.3 小区居民楼采暖
        4.3.1 小区居民楼集体采暖费用
        4.3.2 相变蓄热电采暖费用
        4.3.3 电蓄热供暖回收期
    4.4 供暖需求低谷电时期的商业建筑供暖
        4.4.1 商业建筑集体供热费用
        4.4.2 商业建筑电蓄热供热费用
        4.4.3 电蓄热供热回收期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4)寒冷地区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形式综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清洁能源供热研究现状
        1.2.2 综合评价法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第2章 我国寒冷地区农村供热现状
    2.1 农村住宅结构现状
    2.2 农村常用供热形式
        2.2.1 火炉
        2.2.2 火炕
        2.2.3 小型散煤燃烧炉
        2.2.4 土暖气
    2.3 农村居民供热意愿现状
    2.4 备选清洁能源供热方案的确定
        2.4.1 燃烧清洁能源供热
        2.4.2 电力供热
        2.4.3 热泵供热
        2.4.4 太阳能供热
    2.5 供热末端形式的确定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寒冷地区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形式综合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3.2 评价指标体系确定
    3.3 建立基于AHP的突变级数分析评价模型
        3.3.1 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重要度权数
        3.3.2 突变级数评价法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实例分析
    4.1 建筑概况
    4.2 负荷计算
        4.2.1 围护结构节能改造
        4.2.2 单体建筑负荷计算
    4.3 系统方案的设计
        4.3.1 系统流量计算
        4.3.2 地板辐射末端设计
        4.3.3 水蓄热式电锅炉集中供热系统设计
        4.3.4 固体蓄热电锅炉集中供热系统设计
        4.3.5 空气源热泵系统设计
        4.3.6 太阳能与电加热系统设计
        4.3.7 燃气壁挂炉系统
        4.3.8 电热膜系统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寒冷地区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形式综合评价
    5.1 供热系统经济指标分析
        5.1.1 系统初始投资费用
        5.1.2 系统运行费用
        5.1.3 动态经济性分析
        5.1.4 经济指标评价
    5.2 供热系统环境指标分析
        5.2.1 电供热代替燃煤锅炉污染物减排量
        5.2.2 燃气供热代替燃煤锅炉污染物减排量
        5.2.3 环境指标评价
    5.3 供热系统技术指标分析
        5.3.1 技术指标分析
        5.3.2 技术指标评价
    5.4 供热系统社会指标分析
        5.4.1 社会指标分析
        5.4.2 社会指标评价
    5.5 备选供热系统综合评价
    5.6 多热源供热系统评价
        5.6.1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双热源系统运行原理及控制策略
        5.6.2 太阳能集热器面积的优化
        5.6.3 多热源供热系统再评价
    5.7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成果
致谢

(5)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研究背景与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电供暖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相变蓄热材料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相变蓄热电供暖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
        1.4.1 创新点
        1.4.2 主要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复合相变蓄热采暖模块结构设计
    2.1 相变蓄热采暖模块设计
        2.1.1 发热源的选择
        2.1.2 相变材料的筛选
        2.1.3 传热材料的筛选
        2.1.4 支撑材料的选取
    2.2 相变蓄热材料热特性实验
        2.2.1 实验过程
        2.2.2 实验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结构理论计算与模拟
    3.1 热过程理论计算
        3.1.1 相变蓄热层结构加热过程计算
        3.1.2 相变蓄热层结构放热过程计算
        3.1.3 相变蓄热结构的热效率
    3.2 相变蓄热结构模拟
        3.2.1 模块模型的建立
        3.2.2 模型参数及模型简化
        3.2.3 数学模型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水泥砂浆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3.3.2 石蜡微胶囊/铝/水泥砂浆复合相变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3.3.3 石蜡微胶囊/铝/石膏复合相变材料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相变蓄热电采暖结构热性能实验
    4.1 实验方案设计
    4.2 实验台搭建
        4.2.1 测温点分布设计
        4.2.2 实验台外部结构设计
        4.2.3 实验台内部结构设计
        4.2.4 实验仪器
    4.3 实验过程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实验结果分析
    5.1 蓄热过程结果分析
    5.2 放热过程结果分析
    5.3 实验结果数据处理
    5.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1 六组地板模块蓄热过程温度数据表
    附表2 六组地板模块放热过程温度数据表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基于DeST能耗量化技术的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节能住宅多能互补供暖平衡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住宅的“高能耗、低舒适”问题
        1.1.2 环境污染对居住环境的威胁
        1.1.3 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政策支持
        1.1.4 自然资源优势与气候特点
        1.1.5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科学技术和可再生能源设备的发展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总结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特色与创新点
    1.6 课题来源
    1.7 研究框架
    1.8 本章小结
2 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
    2.1 严寒地区概念
    2.2 被动式太阳能建筑概述
    2.3 室内热环境、热舒适度及供暖能耗理论
        2.3.1 室内热环境理论
        2.3.2 室内热舒适度理论
        2.3.3 建筑散热及供暖能耗理论
    2.4 本章小结
3 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现状调研
    3.1 气候条件及热工区属
    3.2 太阳能资源丰富度
    3.3 内蒙古严寒B区调研汇总
        3.3.1 住宅外围护结构
        3.3.2 供暖方式及供暖燃料
        3.3.3 室内热环境状况
        3.3.4 住宅平面空间存在的问题
    3.4 现状住宅调研问题总结
    3.5 清洁能源供暖状况
    3.6 本章小结
4 现状典型住宅冬季热环境及供暖能耗研究
    4.1 典型住宅模型建立
        4.1.1 两居室中面积户型现状研究
        4.1.2 三居室大面积户型现状研究
    4.2 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及供暖能耗模拟
        4.2.1 模拟软件介绍
        4.2.2 最冷月自然室温模拟研究
        4.2.3 供暖季供暖能耗模拟计算
        4.2.4 冬至日外墙内表面壁面温度计算
    4.3 室内热舒适度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新型节能住宅设计
    5.1 设计策略
    5.2 新型节能住宅深化设计
        5.2.1 两居室中面积户型优化设计
        5.2.2 三居室大面积户型优化设计
    5.3 新型节能住宅优化设计分析
        5.3.1 新型节能住宅平面优化设计分析
        5.3.2 新型节能住宅外围护结构优化设计分析
    5.4 住宅冬季室内热环境及供暖能耗模拟
        5.4.1 最冷月自然室温模拟研究
        5.4.2 供暖季供暖能耗模拟计算
        5.4.3 新型节能住宅与现状住宅外墙壁面温度对比
    5.5 现状住宅与新型节能住宅室内热舒适度比较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建筑耗热量及供暖平衡理论研究
    6.1 可再生及清洁能源优先策略
    6.2 供暖平衡理论
        6.2.1 太阳能供热量q_2
        6.2.2生活产热量q_3
        6.2.3火炕散热量q_4
        6.2.4 平衡供热量q
    6.3 室外热工计算温度的取值
        6.3.1 新型节能住宅外墙热惰性指标D计算
        6.3.2 室外计算温度的取值
    6.4 平衡供热量q的计算
    6.5 本章小结
7 清洁能源多能互补平衡供暖方案
    7.1 内蒙古严寒B区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及方式
        7.1.1 清洁可再生能源的丰富度及利用方式
        7.1.2 可利用的清洁能源及方式选取
    7.2 内蒙古风电、光电政策支持
    7.3 清洁能源供暖平衡方案
        7.3.1 两居室中面积户型风电平衡供暖方案设计
        7.3.2 三居室大面积户型光电平衡供暖方案设计
    7.4 清洁可再生能源多能互补方案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图录
附录B 表录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7)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1.3 研究内容与思路
        1.3.1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城市供热及能源结构形式调查
    2.1 典型城市供热现状调研
        2.1.1 沈阳市供热现状
        2.1.2 哈尔滨市供热现状
        2.1.3 北京市供热现状
    2.2 不同地区能源消费结构情况
        2.2.1 辽宁省能源消费情况
        2.2.2 黑龙江省能源消费情况
        2.2.3 北京市能源消费情况
    2.3 不同地区新能源发电现状
        2.3.1 辽宁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2.3.2 黑龙江省新能源发电现状
        2.3.3 北京市新能源发电现状
    2.4 电采暖应用实例调研
    2.5 国家及地方政策解读
        2.5.1 国家现行“煤改电”政策分析
        2.5.2 各地区能源价格优惠政策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常见电采暖技术理论分析
    3.1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
        3.1.1 发热电缆采暖
        3.1.2 电热膜采暖
        3.1.3 发热电缆、电热膜采暖应用分析
    3.2 电暖器采暖
    3.3 热泵供暖
        3.3.1 水源热泵
        3.3.2 土壤源热泵
        3.3.3 空气源热泵
        3.3.4 热泵应用分析
    3.4 电锅炉供暖技术及适宜性分析
        3.4.1 直热式电锅炉
        3.4.2 蓄热式电锅炉
        3.4.3 电锅炉应用分析
    3.5 固体电蓄热供暖技术分析
        3.5.1 固体电蓄热机组供暖系统构成与工作原理
        3.5.2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特点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Energy Plus的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4.1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选取
    4.2 不同地区的气候特征
        4.2.1 哈尔滨市气候特征
        4.2.2 沈阳市气候特征
        4.2.3 北京市气候特征
    4.3 建筑物理模型建立
        4.3.1 建筑基本概况及模型建立
        4.3.2 模拟热工区域划分
        4.3.3 建筑物围护结构设定
    4.4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4.4.1 室外气象参数设定
        4.4.2 室内设计温度设定
        4.4.3 室内热扰参数设定
    4.5 本章小结
5 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能耗模拟对比分析
    5.1 系统运行方案设定
    5.2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5.2.1 哈尔滨地区模拟结果
        5.2.2 沈阳地区模拟结果
        5.2.3 北京地区模拟结果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固体电蓄热供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6.1.1 动态经济分析法
        6.1.2 初投资费用
        6.1.3 系统运行费用比较
        6.1.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6.2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8)面向催化酯化反应的近红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1.1 课题来源
        1.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生物柴油合成与检测方法
        1.2.1 生物柴油合成方法
        1.2.2 生物柴油检测方法
    1.3 近红外光谱技术原理及应用
        1.3.1 近红外光谱分析原理
        1.3.2 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生物柴油检测中的应用
    1.4 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与分析方法
    2.1 近红外光谱检测技术
    2.2 光谱预处理方法
    2.3 光谱定量分析建模方法
        2.3.1 多元线性回归
        2.3.2 主成分回归
        2.3.3 偏最小二乘回归
    2.4 定量分析模型评价参数
    2.5 异常样品剔除方法
        2.5.1 狄克逊检验
        2.5.2 杠杆值和学生残差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近红外生物柴油合成过程中甲醇含量快速检测
    3.1 近红外甲醇含量快速检测方法
        3.1.1 测量原理
        3.1.2 检测方案设计
    3.2 近红外甲醇含量快速检测系统设计
        3.2.1 检测系统总体方案
        3.2.2 检测系统硬件组成
    3.3 检测系统信息处理
        3.3.1 数据采集
        3.3.2 信号滤波处理
    3.4 检测系统性能测试
        3.4.1 系统抗干扰性能测试
        3.4.2 系统测量重复性测试
    3.5 实验及分析
        3.5.1 主要仪器与试剂
        3.5.2 实验过程与结果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生物柴油转化率检测
    4.1 建模样本收集
    4.2 样本光谱采集与谱图分析
    4.3 异常样本检验和剔除
        4.3.1 异常样本狄克逊检验
        4.3.2 异常样本杠杆值和学生残差检验
    4.4 近红外光谱定量校正模型建立
        4.4.1 SMLR生物柴油转化率预测分析
        4.4.2 PCR生物柴油转化率预测分析
        4.4.3 PLS生物柴油转化率预测分析
        4.4.4 模型预测结果对比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生物柴油合成反应近红外检测平台设计
    5.1 平台摇床机构改进设计及优化
    5.2 平台摇床机构有限元分析
        5.2.1 模型材料属性定义
        5.2.2 有限元建模及网格划分
        5.2.3 静力学分析
        5.2.4 模态分析
    5.3 检测平台硬件系统设计
        5.3.1 温度对酶促反应的影响
        5.3.2 非浸入式温度控制方案设计
        5.3.3 自整定PID温度控制
        5.3.4 温控系统输入
        5.3.5 温控系统输出
    5.4 检测平台上位机软件开发
        5.4.1 通讯协议分析选用
        5.4.2 通讯接口确定
        5.4.3 通讯数据校验
        5.4.4 上位机数据处理
    5.5 实验研究与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研究工作总结
    6.2 研究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及导师简介
附件

(9)多孔介质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模拟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意义
    1.2 我国冬季供暖的现状
    1.3 蓄热式电暖器研究现状
        1.3.1 电暖散热器概述
        1.3.2 电热膜加热技术
        1.3.3 碳纤维电暖加热技术
        1.3.4 蓄热技术的研究现状
        1.3.5 蓄热式电暖散热器的研究
        1.3.6 研究现状总结
    1.4 本课题研究内容
2 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采暖房间的模拟研究
    2.1 物理模型
    2.2 数学模型
        2.2.1 基本方程
        2.2.2 湍流模型
        2.2.3 辐射模型
        2.2.4 多孔介质模型
        2.2.5 自然对流中瑞利数
    2.3 网格划分
    2.4 网格无关性验证
    2.5 边界条件
    2.6 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散热过程数值模拟
        2.6.1 Fluent介绍
        2.6.2 蓄热供暖过程分析
        2.6.3 多孔介质蓄热厚度对房间内温度变化的影响
        2.6.4 多孔介质孔隙率对房间内温度变化的影响
        2.6.5 加热过程房间温度场变化规律
        2.6.6 壁面温度场与热辐射场
    2.7 本章小结
3 蓄热式电暖器的散热实验研究
    3.1 实验装置
    3.2 实验步骤
        3.2.1 实验准备工作
        3.2.2 电暖器散热实验的基本步骤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3.1 直热式电暖器的温度特性分析
        3.3.2 蓄热式电暖器的温度特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蓄热式电采暖的热舒适性分析
    4.1 预测平均评价-预期不满意百分率(PMV-PDD)模型舒适性分析
    4.2 PMV—PDD方程介绍
    4.3 参数取值和计算依据
    4.4 采暖过程PMV-PDD指数变化
    4.5 室内x,y,z方向的PMV-PDD分析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严寒地区校园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2.1 国外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2 国内电采暖研究发展现状
        1.2.3 电采暖技术研究不足及问题
    1.3 课题主要研究思路
        1.3.1 课题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2 课题研究技术路线
2 辽宁省供热现状调查及政策分析
    2.1 辽宁省供热热源及煤炭资源调查
        2.1.1 辽宁省供热热源调查
        2.1.2 辽宁省煤炭资源调查
    2.2 辽宁省各市供热现状调查
        2.2.1 大连市供热现状
        2.2.2 鞍山市供热现状
        2.2.3 抚顺市供热现状
        2.2.4 本溪市供热现状
        2.2.5 丹东市供热现状
        2.2.6 锦州市供热现状
        2.2.7 营口市供热现状
        2.2.8 阜新市供热现状
        2.2.9 辽阳市供热现状
        2.2.10 盘锦市供热现状
        2.2.11 铁岭市供热现状
        2.2.12 朝阳市供热现状
        2.2.13 葫芦岛市供热现状
    2.3 沈阳市供热现状调查
        2.3.1 沈阳市(不含一市三县)供热现状调查
        2.3.2 沈阳市一市三县供热现状调查
    2.4 国家及地方电采暖相关政策分析
        2.4.1 国家现行政策分析
        2.4.2 各地区电价优惠政策分析
        2.4.3 辽宁省现行政策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电采暖技术及能耗分析理论研究
    3.1 电采暖技术的研究
        3.1.1 直接式电采暖技术
        3.1.2 间接式电采暖技术
    3.2 固体电蓄热采暖技术的研究
        3.2.1 固体电蓄热采暖系统的构成及工作原理
        3.2.2 固体电蓄热采暖系统的主要特点
    3.3 建筑能耗模拟软件的比较分析
    3.4 建筑能耗分析方法
        3.4.1 静态能耗计算法
        3.4.2 动态能耗计算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中小学校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4.1 沈阳市气候特点
    4.2 建筑基本概况
    4.3 采暖期动态负荷模拟
        4.3.1 模型的建立
        4.3.2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4.3.3 系统运行方案的设定
        4.3.4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4.4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4.4.1 供暖系统的设定
        4.4.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能耗模拟分析
    5.1 建筑基本概况
        5.1.1 建筑基本情况调查
        5.1.2 教学楼热环境调研
    5.2 采暖期动态负荷模拟
        5.2.1 模型的建立
        5.2.2 模拟计算基本参数设定
        5.2.3 系统运行方案的设定
        5.2.4 建筑动态热负荷模拟
    5.3 系统能耗模拟分析
        5.3.1 供暖系统的设定
        5.3.2 系统能耗模拟结果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固体电蓄热采暖系统经济及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1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方法
        6.1.1 静态经济分析法
        6.1.2 动态经济分析法
    6.2 经济效益评价分析
        6.2.1 系统设备选型
        6.2.2 初投资费用比较分析
        6.2.3 年运行费用比较分析
        6.2.4 费用年值比较分析
    6.3 环境效益评价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四、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组件蒸发特性的BIPV/T制冷剂系统性能研究[D]. 高艳.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2]低场NMR磁体模糊自适应多路PID温控算法的研究及应用[D]. 成江波.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 2021(01)
  • [3]模块化电蓄热采暖技术研究[D]. 顾志伟. 燕山大学, 2021(01)
  • [4]寒冷地区农村清洁能源供热形式综合评价研究[D]. 郭焕丽.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2020(02)
  • [5]新型相变蓄热地板采暖模块研发[D]. 康佳莹. 吉林建筑大学, 2020(04)
  • [6]基于DeST能耗量化技术的内蒙古严寒B区农村牧区节能住宅多能互补供暖平衡方案研究[D]. 张亚东.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
  • [7]北方地区办公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应用研究[D]. 周文静.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8]面向催化酯化反应的近红外检测关键技术研究[D]. 李季. 北京化工大学, 2019(06)
  • [9]多孔介质蓄热式碳纤维电暖器模拟与实验研究[D]. 杨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3)
  • [10]严寒地区校园建筑固体电蓄热采暖适宜性研究[D]. 董佳榕. 沈阳建筑大学, 2019(05)

标签:;  ;  ;  ;  ;  

电热膜加热技术在集油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