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用噪声评价量的特点及运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雅楠[1](2021)在《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文中指出2016年至2019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数据显示中国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监测达标率呈上升趋势,城市声环境质量逐年提升。但我国城市噪声投诉仍居年度环境问题第二位,仅次于大气环境污染,居民对声环境需求仍未满足。为进一步提升建筑声环境品质,最新标准政策中补充了健康舒适评价内容。由于声环境评价管理体系是以A计权等效声压级限值进行控制管理,无法反映各类噪声源频域特性的影响,且尚无基于生理和心理的噪声影响等级评价研究反映生活量噪声影响程度。为探讨生活量级下各类噪声对居民的生理和心理影响程度,改善居住区声环境质量,本研究通过构建基于生理和心理指标的噪声影响等级为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管理措施和噪声防治优先级提供建议和依据。本研究研究方法主要为实地调研、问卷调查、实验室条件下的生理心理应激实验测评和模拟分析。本研究利用线上问卷对全国城市居民展开调查,问卷包括五大类30小类典型噪声源类型,引入噪声烦恼度总值作为噪声评价量,综合评价各类噪声影响程度和影响范围。通过数据分析确定四类实验噪声源类型,分别为汽车行驶声、楼板踩踏声、施工噪声和室外谈话声。并确定了实验高低敏感性分组阈值68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典型噪声源刺激下生理和心理指标应激反应展开研究,观测指标包含心率变异性、血压和烦恼度,基于与静息状态指标对比,通过聚类分析法构建五等级的噪声-生理和心理噪声影响等级,并对等级中指标评价规律、各类噪声等级结果及高低敏感性差异进行探讨。结果表明心率变异性对低声压级噪声有较为敏感的评价能力;噪声-血压影响等级普遍遵循影响等级随声压级的升高而升高的规律,有较好的适用性;噪声-烦恼度影响等级随声压级增强而升高;高敏感组的收缩压、心率、LF/HF和烦恼度评价指标结果均高于低敏感组。利用Sound PLAN软件与实测数据对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应用展开研究,对不同高度和昼夜间等级差异进行对比探讨,并对声环境管理提出治理优先级建议。因汽车行驶声的等级划分较其他三类噪声较为细致,顾对天津市典型住区声环境进行等级应用。结果表明昼间需着重从心理感受进行噪声治理,而夜间噪声对生理的影响需得到更多关注。本研究基于典型噪声源构建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探究各噪声评价指标规律,并为城市居住环境噪声防治与管理优先级提供参考依据。
曲晨[2](2021)在《高校校园声景观评价及营造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文中提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科技水平和城市化进程显着提高。城市化进程过快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声环境质量问题就是其中之一。高校校园作为国家主要人才的输出场所,良好的校园声景观对于提升校园环境质量至关重要。以广西大学校园为研究对象,对声景观的相关概念、研究背景、声景观相关理论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详细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南宁市15所高校声景观进行调研分析。通过声压级测量、1/3倍频程频谱测量分析和四轮问卷调查,结合声漫步法对广西大学校园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调查。通过SD语义差异法提取出6个校园声景观评价词,通过声漫步法基于PLS、POS、SDI与视觉景观的相关性分析,声漫步法问卷调研和声景满意度与视觉景观满意度、整体环境舒适度等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得出校园声景特点、评价方法,结合设计理念总结出校园声环境改善和声景营造策略。取得结论如下:(1)广西大学声景观构成主要包括自然声、人工声和生活声,其中自然声、生活声更受人们关注和喜爱。景观节点处声环境满意度评价较高。同时,对教学区教学楼测量点进行测量后发现交通噪音是影响校园教学区教学楼声环境的重要因素。(2)根据语义词汇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得出高校校园声景观的6个评价词语,结合声漫步法,对校园声音的喜好度、响度与满意度进行评价,校园中自然声和生活声喜好度度较高,对交通噪声喜好度较低。(3)主要针对教学区和重要景观节点的现状进行了解,对重要教学区和节点处进行分析,发现高校校园声环境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筑退让等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提出4种设计方法,采取降噪措施和引入声景元素方法相结合的方式改善校园声景观。
胡峰[3](2020)在《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响度级差的实验室测量》文中认为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建筑隔墙的种类和构造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性能的评价标准越来越受到重视,围护构件的隔声性能是建筑声学研究和设计中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我国《建筑隔声评价标准》GB/T 50121-2005使用计权隔声量,用以评价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性能。但研究发现,该基于声压级差的隔声参量与主观感受的隔声效果之间存在差异。合适的隔声评价参量应能充分反映不同类型噪声经隔声后的主观隔声感知的变化。本文针对隔声响度级差这一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评价新参量开展研究,主要通过实验室测量和主观听音评价试验的方法,对隔声响度级差在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性能评价中的实用性进行研究。论文首先对三种主要的响度模型,即Steven响度模型、Zwicker响度模型和Moore响度模型进行分析,并以Zwicker响度理论建立隔声响度级差模型,作为建筑构件隔声性能评价的参量,以评价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效果。然后建立响度级差参量实验室测量方法,并在华南理工大学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空气声隔声实验中,以加气混凝土轻质外墙、双层玻璃窗户组件和三层玻璃窗户组件三种常见建筑构件作为研究对象,在三种类型声源和五个声源室声级水平下,对构件的响度级差进行测量,并与计权隔声量对比,研究隔声响度级差在建筑构件隔声评价中的适用性。最后通过实验室录音及回放进行主观烦恼度评价,采用等级评分法和成对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对不同噪声样本引起的烦恼度作出评价。结果表明,基于响度级差的隔声评价参量与人的主观烦恼度感受具有更高的相关性。基于响度级差的隔声评价参量与我国现行的计权隔声量这一单值评价量不同,计权隔声量是基于声压级差的评价参量,与声源类型和噪声级水平无关,而隔声响度级差反映了人的主观响度感觉的降低,与声源的声级水平和声源类型有关。隔声响度级差可同时反映墙体隔声频率特性和噪声特性对构件主观隔声效果的影响,隔声响度级差在评价构件隔声效果时更符合人的主观感知。
姜惠芸[4](2020)在《江苏省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设计与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江苏省作为城市化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绿色建筑发展也处于全国前列,进一步发展健康建筑具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与现实意义。健康建筑侧重于人的身心健康,重点关注噪声、采光等物理环境。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住宅室内声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但在围护结构满足现有规范要求的前提下一些噪声依旧令人感到烦扰,噪声投诉问题依旧存在,如何营造健康舒适的住宅室内声环境,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根据我国对于城市声环境的监测情况报告和噪声投诉来源的数据对比,分析现有住宅所处的城市总体声环境质量水平,以及居民在住宅使用阶段的主要噪声投诉来源,并从噪声源与噪声传播途径两个方面对住宅声环境主要影响因素进行分类探讨。在各类噪声中,低频噪声的广泛存在与较强的传播能力,成为现有住宅中声环境的重要问题。现有规范及围护结构对于住宅声环境的控制与约束并不能达到健康住宅的要求,通过对比国外现有标准与国内的规范标准,结合江苏省的实际情况,提出江苏省健康住宅声环境控制指标建议值。除环境噪声控制指标和隔声性能控制指标之外,针对住宅噪声环境中低频噪声影响被低估的问题,加设低频噪声限值。国内外对于住宅声环境的控制措施及规范条例中,有些国家在低频段额外增设了声级限值或者采用了修正系数对低频噪声进行修正,但是对于低频噪声的评价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这使得低频噪声评价难以横向对比。在本次研究中,尝试引用心理声学指标对噪声样本进行分析评估,探究其作为建筑中低频噪声评价方式的可能性。本文选取建筑内部典型设备噪声源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使用Artemis软件对录制噪声进行分析。首先将录制声音分析结果与现场测量声音结果进行对比,保证了录制声音与设备运行时产生的噪声环境效果相对一致;然后将软件计算得出的心理声学指标的分析结果与A声级及噪声能量占比分析结果进行对比,表明心理声学指标比A声级更能多方面表述噪声源频谱特征;最后,针对此类噪声源,提出一定的设计与优化措施。使用Insul软件对常用围护结构构造进行隔声效果模拟,比较了现在常用的外围护结构与建筑内部隔墙构造在不同频段上的隔声量。研究中,通过不同构造方式隔声效果的对比,结合住宅设备噪声的频谱分析结果,对现有围护结构构造进行分析与改进,从而达到了防治目的,为营造安全、舒适、健康的室内声环境设计提供参考。全文字数:40058余字;图片:27幅;表格:62幅;
王亚敏[5](2019)在《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噪声污染是世界四大环境污染问题之一。随着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持续加快,城市建设的数量也在持续增长,建设项目中普遍存在噪声超标现象。施工噪声严重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工作和休息,甚至引起人们生理和心理上的不良反应。因此,如何有效控制建筑施工噪声污染已经成为严峻的问题。本文结合实地调研测试与理论研究,对建筑施工噪声的产生和传播机理进行研究,探索施工噪声的控制指标与控制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了解了目前对施工噪声污染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长沙市四个处于不同阶段的施工项目进行调研,了解其各阶段的施工内容以及用到的机械设备。利用声级计监测场界的噪声排放值,监测内容包括噪声大小、峰值、波动特征及频谱,总结噪声排放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同时走访工地周边的居民进行问卷调查,测量室内声压级并调查了居民对施工噪声的主观感受。其次,以声学相关理论为基础,结合对施工场地的实地调研及噪声监测,详细分析了施工噪声的概念、来源和危害,探讨建筑施工噪声的声源特征、各阶段噪声排放特征和噪声传播的影响因素,探索从不同方面控制施工噪声的可行性。再次,对国内外施工噪声标准进行梳理,根据现有标准的优缺点,以环境需求和技术条件为依据,分为选择评价量指标、确定指标划分方法、确定指标限值三个步骤,提出施工场界噪声的控制指标,为施工噪声的控制提供目标依据。最后,通过分析建筑施工噪声超标的成因,对施工场地提出七项布局策略和控制方法,结合不同施工阶段特点,对各阶段的噪声控制提出建议,并形成完整的控制流程。论文为施工噪声的控制目标提供有效依据,并为控制方法的实际应用提供参考策略,有利于施工噪声控制治理工作的开展。
张群[6](2019)在《成都地铁诱发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实测与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地铁运营引起沿线建筑物室内振动并诱发形成的二次结构噪声,作为地铁运营期的主要环境问题,引发了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地铁沿线居民。本文基于国内外学者对二次结构噪声进行的大量研究成果,采用多通道噪声振动实时采集分析系统,对成都地铁1号线临近的某住宅建筑进行了室内振动和室内噪声同步测试,分析采集到的不同楼层室内地板中央振动速度和室内空间声压数据,研究成都地铁运行引起的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的特性。本文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总结国内外地铁运行引起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的研究现状和研究方法,介绍建筑物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的评价标准。2.对成都地铁1号线附近某住宅建筑进行室内地板振动和室内噪声同步测试。根据列车通过时段内实测噪声与未通过时段内背景噪声对比和C声级与A声级的差值计算结果,判定不同楼层室内噪声频谱的低频特性;又根据振动和噪声的特征频率统计分析结果,证明该低频噪声为二次结构噪声。3.将不同楼层室内地板中央振动速度级与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声压级分频段拟合,得到的线性回归方程为一楼:Lp,i=LVmid,i-(25.2±2.7);二楼:Lp,i=LVmid,i-(25.6±2.2);三楼:Lp,i=LVmid,i-(23.7±2.3)。根据HJ453-2018《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城市轨道交通》给出的预测公式Lp,i=LVmid,i-22计算得到的不同楼层室内二次结构噪声预测值与实测值对比认为,该预测公式适用于本文中一楼和二楼室内二次结构噪声的预测。4.不同楼层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的时域、频域和1/3倍频程分析表明:低层砖混结构建筑物室内振动和二次结构噪声会随着楼层升高而放大。采用美国FTA手册评价室内振动,结果表明:三楼室内振动超标,其中多数为近轨列车事件。采用JGJ/T170-2009评价室内二次结构噪声,结果表明:仅三楼室内二次结构噪声超过1类区昼间限值,各楼层均未超过2类区昼间限值。采用GB/T 50355-2018评价室内二次结构噪声,结果表明:63Hz和250Hz处超标严重,31.5Hz处未有超标。
李启龙[7](2017)在《飞机单机噪声等值线面积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机场飞机噪声污染控制方法的研究是民航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实际问题,提高飞机和航空发动机的设计水平、搬迁机场飞机噪声污染对象,合理规划新建机场土地是机场飞机噪声控制方法研究中的三个重要研究方向。而通过对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与测量点上噪声级数据的分析,充分表明飞机的最大起飞重量与测量点上噪声级之间存在高度的线性相关性,为了实现通过准确地控制飞机最大起飞重量而减小机场飞机噪声的污染这一方法,对机场所在平面飞机单机噪声等值线面积与测量点上噪声级总和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以飞机在起飞时为例,本文首先基于噪声声压级与传播距离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建立了给定值飞机噪声等值线的面积与合格审定测量点上噪声级的总和二者之间的分析模型,从理论上说明了二者之间线性关系的合理性;其次利用综合噪声模型计算的42种所选机型的有效的数据,验证了二者之间高度线性相关的符合性,得到起飞、边线合格审定测量点上噪声级总和的改变量与给定值等值线面积变化百分比或给定值等值线面积改变量与起飞、边线合格审定测量点上噪声级总和改变量之间一一对应关系;最后以机型B737-700、B777-ER、A320-231、A318-111最大起飞重量和噪声级的数据,研究了飞机最大起飞重量与起飞、边线合格审定测量点上总和之间的关系,同时基于最大起飞重量与噪声级总和二者之间的关系,说明本文所研究的给定值等值线面积与起飞、边线合格审定测量点上噪声级总和二者之间关系在机场噪声污染控制中的应用,从而为机场周围社区飞机噪声污染定量化控制开辟了新的方法。
张捷[8](2012)在《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及声品质研究初探》文中认为随着列车运行速度的不断提高,铁路噪声问题变得日益突出。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直接影响司乘人员和旅客的乘坐舒适度,制约其运营速度的进一步提高。目前,我国尚未制定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标准,国际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本文针对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问题,基于现场测试数据,对时速在350km/h以上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特性进行分析。讨论使用A声级评价车内噪声时的不足,研究其他噪声评价指标的适用性并用于评价车内噪声。最后,基于心理声学参量对高速列车车内声品质进行初步探讨。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有:(1)基于现场测试数据,对时速在350km/h以上的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特性进行计算分析,明确高速列车车内噪声与空间位置、运行速度之间的依赖关系,以及不同速度下各个测点的噪声频谱特性;(2)讨论A声级是否适合于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通过等响曲线、显着频带和白噪声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对比论证。计算分析其他噪声评价指标对于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的适用性,类比飞机舱内噪声特性,研究航空噪声指标用于评价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的可行性。相关研究结果可为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标准的制定提供参考;(3)基于心理声学参量对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进行声品质客观评价,运用特征响度分析不同速度下车内各个位置的噪声频率分布与总响度的关系,使用滤波的方法分别对低频、中频和高频进行频率声压衰减,研究不同频率区段的噪声对车内噪声总响度的贡献,为高速列车车内噪声控制和舒适度改善提供参考。
郑丹[9](2012)在《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指明当今社会四大环境公害之一的噪声污染已成为全球环境保护所关注的热点话题,噪声防控工作势不容缓。准确测量和分析噪声信号是针对性防止控制噪声,并有效解决环境噪声污染问题的前提。随着世界对噪声污染的关注和噪声控制与治理力度的加大,噪声测量仪器的需求量正逐年增加,在建筑施工、交通、工业企业、社会生活等不同领域的噪声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传统的噪声测量仪器只具备特定类型的测量项目,测量功能单一,需要外接配套仪器来扩展噪声测量功能;缺乏直观清晰的测量参数表达形式;缺少噪声测量数据的有效管理,有待提高数据的安全性;测量过程人工干预度高,操作繁琐,需要进一步提高噪声测量的智能化和自动化管理水平。针对传统噪声测量仪器的不足,本文采用图形化编程语言LabVIEW作为软件开发平台,结合SQL Server数据库开发平台,设计开发集多种噪声测量分析、实时在线测量与离线数据下载、数据库管理、远程控制、自动报表生成等功能于一体的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本文重点研究如何扩展噪声测量仪器的测量功能和实行噪声测量数据管理。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采用融合事件结构的生产者/消费者程序架构实现管理系统友好的用户交互和可靠的数据通信;充分利用虚拟仪器技术,借助计算机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实现多种噪声测量与分析功能;针对国家发布的不同领域环境噪声限值标准,开发实现定点监测法环境噪声测量、融合三维空间噪声强度分布的普查监测法环境噪声测量和功能型环境噪声测量功能;遵循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工程法和简易法两种测量原理分别给出噪声源声功率级测量的两种实现方式;采用数据库技术,提高噪声测量数据的有效管理,通过设计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策略,提高数据的安全性;结合LabVIEW远程面板技术给出异地客户端对管理系统远程控制的设计方案。本文设计的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具有人机交互界面友好、操作简单、人工干预度少、多功能、远程控制、自动化程度高以及系统稳定可靠等优点。噪声评价量测量符合JJF1034-2005声学计量名词术语及定义等国家计量标准:环境噪声测量符合GB3096-2008声环境质量标准等4类环境噪声限值标准;声功率级测量符合GB/T3767-1996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工程法和GB/T3768-1996声压法测定噪声源声功率级简易法国家标准。
王姗妹[10](2011)在《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以武广高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飞速发展,高铁噪声污染已成为突出的环境问题。鉴于目前我国高铁噪声仍沿用普通铁路噪声的评价方法,导致评价结果不能反映受影响人群噪声烦恼程度,为此,研究新的高铁噪声评价方法是非常迫切的。本文在大量查阅对比研究国内外关于高铁噪声评价方法及标准的基础上,以武广高铁南部新城组团段作为案例,进行声环境现状监测,用噪声软件Cadna/A模拟预测案例区沿线两侧等效声级LAeq与最大声级LAmax,借鉴日本新干线噪声评价量LAmax及相应标准,进行噪声影响评价,并同步选择受噪声影响最大的村民,就高铁噪声引起的主观烦恼情况进行人群调查,分别将人群烦恼程度与等效声级LAeq、最大声级LAmax进行对比,结果表明,最大声级LAmax比等效声级LAeq更适合评价高铁噪声。在此基础上,提出新的评价量——噪声变化率,进一步在整个案例区选择距高铁不同距离敏感点的居民,进行烦恼反应的人群调查,计算相应的噪声变化率。为分析烦恼程度与噪声变化率二者的相关性,本文提出以噪声烦恼指数来表达烦恼程度,并分析噪声烦恼指数与噪声变化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噪声变化率与噪声烦恼指数具有很好的相关性,其相关系数达0.948,以此证明了以噪声变化率作为评价量是能较好反映人的感觉影响程度的因而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进一步分析高烦恼所占的百分比与噪声变化率的相关性,得到二者拟合方程的相关系数达0.939,进而采用计算不同噪声变化率对应的高烦恼百分比,进行噪声变化率的分级。新评价量及其分级标准的提出,为我国高铁噪声评价方法及标准的改进提供了借鉴。
二、常用噪声评价量的特点及运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用噪声评价量的特点及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居住声环境质量现状 |
1.1.2 噪声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影响现状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噪声对生理和心理影响相关研究 |
1.2.2 城市环境噪声影响相关研究 |
1.2.3 噪声评价方法相关研究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典型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现状调查 |
2.1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主观问卷调查 |
2.1.1 问卷设计 |
2.1.2 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
2.2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源影响程度对比分析 |
2.3 典型噪声源筛选 |
2.4 居民噪声敏感性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典型噪声源-生理、心理影响实验 |
3.1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作用机理 |
3.1.1 噪声对非听觉的一般应激机制 |
3.1.2 噪声的生理急性反应机制 |
3.1.3 噪声的生理慢性反应机制 |
3.1.4 噪声的心理反应因素 |
3.2 实验评价观测指标 |
3.2.1 生理评价观测指标 |
3.2.2 心理评价问卷 |
3.3 实验设计 |
3.3.1 实验因素及水平 |
3.3.2 实验对象 |
3.3.3 实验噪声源信号处理 |
3.3.4 实验设备 |
3.3.5 实验平台搭建 |
3.3.6 实验流程及控制 |
3.4 数据采集及处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规律分析及影响等级探讨 |
4.1 数据分析原理 |
4.2 噪声-生理影响规律分析 |
4.2.1 血压观测指标初步分组 |
4.2.2 心率变异性观测指标初步分组 |
4.3 噪声-生理影响等级划分 |
4.3.1 血压和心率变异性观测指标分组汇总 |
4.3.2 噪声分组等级分析 |
4.3.3 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
4.4 噪声-心理影响规律分析 |
4.5 噪声-心理影响等级划分 |
4.6 典型噪声源影响等级分析及指标规律探讨 |
4.7 高低敏感组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分析 |
4.8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城市居住环境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应用研究 |
5.1 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适用性探讨 |
5.2 应用案例选取及其噪声现状分析 |
5.2.1 案例选取 |
5.2.2 汽车行驶声现状实测 |
5.2.3 基于实测的案例全域噪声现状模拟 |
5.3 基于噪声-生理、心理影响等级的汽车行驶声噪声影响分析 |
5.3.1 各指标昼间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
5.3.2 各指标夜间噪声影响等级分析 |
5.3.3 噪声影响等级应用探讨 |
5.4 基于噪声影响等级的城市噪声管理策略及建议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问卷) |
附录 B(数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高校校园声景观评价及营造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研究的目的 |
1.1.2 研究的意义 |
1.2 相关概念及研究范畴界定 |
1.2.1 声音 |
1.2.2 噪音 |
1.2.3 声景学范畴 |
1.2.4 噪声控制思想与声景思想的区别 |
1.3 声景研究现状 |
1.3.1 国外声景研究现状 |
1.3.2 国内声景研究现状 |
1.3.3 现有声景研究模型 |
1.3.4 南宁地区高校声景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声景和相关理论基础 |
2.1 声景构成要素 |
2.1.1 声音 |
2.1.2 听者 |
2.1.3 环境 |
2.1.4 声景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
2.2 声景的分类 |
2.2.1 按声源分类 |
2.2.2 按声音功能分类 |
2.2.3 按感觉特征分类 |
2.3 声环境相关领域评价量 |
2.3.1 噪声评价 |
2.3.2 心理声学评价 |
2.4 声景相关领域理论 |
2.4.1 声音生态学理论 |
2.4.2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 |
2.4.3 符号学理论 |
2.4.4 系统耦合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校园声景观测量与问卷调查 |
3.1 高校声景声学参数测量与分析 |
3.1.1 校园声景测量设置 |
3.1.2 各测点不同时段L_(Aeq)分析 |
3.1.3 学期中1/3 倍频程频谱测量分析 |
3.1.4 校园各测点学期中和暑假期间的差异对比分析 |
3.2 高校校园声景声源评价分析 |
3.2.1 校园声景元素的筛选 |
3.2.2 校园声景元素发生的不同时段 |
3.3 校园声景观问卷调查分析 |
3.3.1 声景观总体评价 |
3.3.2 声景元素喜好度评价 |
3.3.3 声景元素被听见频率评价 |
3.3.4 声景元素满意度评价 |
3.4 基于SD语义差异法的校园整体声景观评价 |
3.4.1 校园声景观描述语义词汇选择 |
3.4.2 信度、效度分析 |
3.4.3 公因子提取和校园声景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校园声景观“声漫步”法测量与调查 |
4.1 校园“声漫步”客观声环境调查 |
4.1.1 “声漫步”路线测点选择 |
4.1.2 “声漫步”路线等效A声级 |
4.2 基于PLS、POS、SDI的声校园声景分析 |
4.2.1 声景元素构成分析 |
4.2.2 声景与景观构成相关性分析 |
4.2.3 声景满意度Spearman秩相关性分析 |
4.3 校园“声漫步”主观调查 |
4.3.1 声景元素响度评价 |
4.3.2 声景元素观喜好度、满意度评价 |
4.3.3 声漫步路段满意度、舒适度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校园声环境改善和声景营造方法 |
5.1 高校声环境特征及问题 |
5.1.1 高校声环境特征 |
5.1.2 高校声环境存在的问题 |
5.2 高校声环境改善策略 |
5.2.1 对校园功能分区进行合理的调整和改造 |
5.2.2 对校园进行声景观营造 |
5.2.3 选取隔声性能高的建筑外窗 |
5.3 设计原则 |
5.3.1 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声景观设计 |
5.3.2 结合环境特点进行声景观设计 |
5.3.3 在合理范围内设计声景观 |
5.4 设计理念 |
5.5 设计方法 |
5.5.1 教学区进行道路退让 |
5.5.2 现有声景元素保护法 |
5.5.3 积极声元素增加法 |
5.5.4 消极声元素抑制法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 A: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1 |
附录 B: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2 |
附录 C: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3 |
附录 D:广西大学校园声景观调查问卷4 |
(3)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响度级差的实验室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评价指标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3.1 建筑构件隔声评价量研究现状 |
1.3.2 声品质主观听音方法应用现状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二章 响度模型 |
2.1 响度与响度级 |
2.2 Steven响度模型 |
2.3 Zwicker响度模型 |
2.3.1 Zwicker响度算法 |
2.3.2 临界频带的划分 |
2.4 Moore响度模型 |
2.5 三种响度模型比较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几种常见建筑构件的空气声隔声测量 |
3.1 计权隔声量计算原理 |
3.2 空气声隔声实验室实验条件检验 |
3.2.1 空气声隔声实验室 |
3.2.2 实验室环境条件检验 |
3.3 三种常见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量的实验室测量 |
3.3.1 空气声隔声量实验室测量原理 |
3.3.2 接收室内混响时间测量原理 |
3.3.3 测量试件构造 |
3.3.4 空气声隔声量测量结果 |
3.4 三种类型声源下的空气声隔声量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响度级差测量 |
4.1 隔声响度级差测量原理 |
4.2 测量环境 |
4.2.1 测试设备和测点布置 |
4.2.2 测量声源声压级控制 |
4.3 隔声响度级差测量结果 |
4.3.1 声源室和接收室响度级测量结果 |
4.3.2 声源室声级对隔声响度级差测量结果的影响 |
4.3.3 声源频谱特征对隔声响度级差测量结果的影响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空气声隔声效果主观烦恼度评价 |
5.1 主观听音评价方法 |
5.2 听音信号的获取 |
5.3 主观听音评价试验 |
5.4 主观听音评价试验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噪声烦恼度主观评价问卷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
(4)江苏省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设计与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健康住宅概念提出与发展 |
1.1.2 住宅声环境存在问题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及目标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方法 |
1.5.1 研究主要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住宅建筑室内声环境现状 |
2.1 住宅建筑声环境现状 |
2.1.1 我国声环境现状 |
2.1.2 江苏省声环境现状 |
2.2 内噪声来源 |
2.2.1 室外噪声 |
2.2.2 建筑内部噪声 |
2.2.3 户内噪声 |
2.3 噪声传播途径 |
2.3.1 空气声 |
2.3.2 结构声(固体声) |
2.4 低频噪声问题 |
2.4.1 低频噪声的定义 |
2.4.2 低频噪声的来源与传播 |
2.4.3 低频噪声的影响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标准 |
3.1 国内外住宅声环境设计评价标准 |
3.1.1 国外住宅声环境设计评价标准 |
3.1.2 国内住宅声环境设计评价标准 |
3.2 低频噪声控制标准 |
3.2.1 低频噪声评价方法 |
3.2.2 国内外低频噪声评价标准 |
3.3 江苏省健康住宅声环境控制指标建议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典型噪声源特征分析与控制 |
4.1 噪声的采样与录制 |
4.1.1 测试对象与噪声源选择 |
4.1.2 噪声测量与录制 |
4.2 噪声频谱特性分析 |
4.2.1 噪声声级分析 |
4.2.2 噪声声能量分析 |
4.3 心理声学指标分析 |
4.3.1 响度分析 |
4.3.2 尖锐度、波动强度和粗糙度分析 |
4.3.3 烦恼度分析 |
4.4 结构声控制设计优化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住宅建筑围护结构隔声性能分析 |
5.1 外墙墙体常用构造隔声性能计算与分析 |
5.1.1 外墙隔声性能计算 |
5.1.2 外墙隔声性能分析 |
5.2 内墙墙体常用构造隔声性能分析 |
5.2.1 内墙隔声性能计算 |
5.2.2 内墙隔声性能分析 |
5.3 空气声隔声设计优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5)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噪声的测量与模拟 |
1.2.2 噪声的评价方法 |
1.2.3 噪声的评价标准 |
1.2.4 噪声的控制策略 |
1.3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
1.3.1 研究意义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框架 |
第2章 施工场地噪声现状调研 |
2.1 测试目的和方案 |
2.1.1 测试目的 |
2.1.2 测试方案 |
2.2 施工场界噪声监测分析 |
2.2.1 某住宅1 项目土方阶段 |
2.2.2 某住宅2 项目桩基阶段 |
2.2.3 某医院项目主体阶段 |
2.2.4 某宾馆项目装修阶段 |
2.3 测试总结 |
2.4 建筑施工场地噪声主观评价分析 |
2.4.1 基本信息 |
2.4.2 调查结果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施工场地噪声声源特征和传播机理分析 |
3.1 施工噪声基本概念 |
3.1.1 施工噪声的概念 |
3.1.2 施工噪声的来源 |
3.1.3 施工噪声的危害 |
3.2 施工机械的噪声成分分析 |
3.2.1 噪声的频谱 |
3.2.2 施工机械的频谱分布 |
3.3 不同施工阶段的噪声特点分析 |
3.3.1 土石方阶段 |
3.3.2 桩基阶段 |
3.3.3 主体阶段 |
3.3.4 装修阶段 |
3.3.5 施工噪声的特点 |
3.4 施工场地噪声传播机理与影响因素 |
3.4.1 声的传播基础理论 |
3.4.2 施工噪声的叠加 |
3.4.3 施工噪声的衰减 |
3.5 施工噪声控制的可行性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施工场地噪声污染的控制指标优化 |
4.1 现有标准及不足点 |
4.1.1 国外相关标准 |
4.1.2 国内相关标准 |
4.1.3 存在的问题 |
4.2 施工场界控制指标制定的依据 |
4.2.1 环境需求 |
4.2.2 技术条件 |
4.3 确定评价量指标 |
4.3.1 噪声的评价量指标 |
4.3.2 评价量指标分析与选择 |
4.4 确定指标划分方法 |
4.4.1 指标划分方法 |
4.4.2 指标划分方法分析与选择 |
4.5 确定指标限值 |
4.5.1 指标限值的确定思路 |
4.5.2 监测站数据分析 |
4.5.3 降噪可行性分析 |
4.5.4 基于多因素的指标调整 |
4.6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控制指标(建议) |
4.7 本章小结 |
第5章 施工场地噪声污染的控制方法研究 |
5.1 施工噪声超标成因和控制原则 |
5.1.1 施工噪声超标成因 |
5.1.2 施工噪声控制原则 |
5.2 噪声控制方法 |
5.2.1 合理规划施工场地 |
5.2.2 合理安排施工时间 |
5.2.3 规范工人施工行为 |
5.2.4 减少施工现场作业 |
5.2.5 控制机械设备噪声 |
5.2.6 利用声屏障与隔声罩 |
5.2.7 改造外窗隔声性能 |
5.3 不同阶段控制方法应用 |
5.3.1 土石方阶段 |
5.3.2 桩基阶段 |
5.3.3 主体阶段 |
5.3.4 装修阶段 |
5.4 施工场地噪声控制步骤 |
5.3.1 预测噪声值 |
5.3.2 确定降噪量 |
5.3.3 选择控制方法 |
5.3.4 评估与调整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语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的主要研究成果 |
附录 B 调研中各监测点噪声频谱统计 |
附录 C 长沙市施工场地噪声影响调查问卷 |
附录 D 长沙市施工噪声调研主观感受数据整理 |
致谢 |
(6)成都地铁诱发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实测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现况 |
1.1.2 地铁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的产生及影响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实测研究 |
1.2.2 数值计算 |
1.2.3 经验模型 |
1.3 研究目的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地铁引起室内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的评价标准 |
2.1 振动的评价指标 |
2.1.1 振动加速度级 |
2.1.2 振级 |
2.1.3 Z振级VLz和累计百分Z振级 |
2.1.4 振动速度级 |
2.2 噪声评价指标 |
2.2.1 A计权声压级 |
2.2.2 等效声级 |
2.3 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的评价标准 |
2.3.1 国际标准 |
2.3.2 中国标准 |
2.3.3 美国标准 |
2.3.4 其他国家标准 |
第3章 建筑物室内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测试 |
3.1 测试概况 |
3.1.1 测试对象 |
3.1.2 测试仪器 |
3.2 测试依据 |
3.3 测试过程 |
3.3.1 测点选择 |
3.3.2 振动测点布置 |
3.3.3 噪声测点布置 |
第4章 建筑物室内实测噪声分析 |
4.1 各层楼室内实测声与背景声对比 |
4.1.1 典型噪声事件的实测声与背景声对比 |
4.1.2 全部噪声事件的实测声均值与背景声均值对比 |
4.2 实测噪声C声级与A声级对比 |
4.3 室内振动与噪声的频谱分析 |
4.3.1 典型列车事件室内振动-噪声频谱分析 |
4.3.2 全部列车事件室内振动、噪声的特征频率统计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建筑物室内地板中央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的关系 |
5.1 地板中央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的关系 |
5.1.1 地板中央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的相关性分析 |
5.1.2 地板中央振动速度级与二次结构噪声声压级的线性关系 |
5.2 二次结构噪声实测值与预测值对比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6章 建筑物室内振动与二次结构噪声分析与评价 |
6.1 不同楼层室内地板中央振动对比分析 |
6.1.1 时域与频域分析 |
6.1.2 1 /3 倍频程分析 |
6.2 不同楼层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对比分析 |
6.2.1 时域与频域分析 |
6.2.2 1 /3 倍频程分析 |
6.3 室内地板中央振动评价 |
6.4 室内二次结构噪声评价 |
6.4.1 等效A声级限值 |
6.4.2 1 /1 倍频程等效声压级限值 |
6.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7)飞机单机噪声等值线面积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飞机噪声等值线面积计算理论基础 |
2.1 噪声级的评价量 |
2.2 噪声评价量的选择 |
2.3 噪声测量点 |
2.4 综合噪声模型INM |
2.4.1 综合噪声模型原理 |
2.4.2 综合噪声模型所需数据 |
2.4.3 综合噪声模型使用流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等值线面积与适航噪声级关系模型研究 |
3.1 模型的理论基础 |
3.1.1 声压及声强 |
3.1.2 声压级 |
3.1.3 声功率级 |
3.2 声压级与传播距离之间的关系 |
3.3 等值线面积与测量点噪声级之间关系模型的建立 |
3.4 置信区间的计算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模型验证 |
4.1 数据的获取 |
4.1.1 选取机型及其他参数 |
4.1.2 INM计算噪声级和等值线面积 |
4.2 数据的回归分析 |
4.2.1 一元线性回归 |
4.2.2 基于最小二乘法的拟合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研究方法应用 |
5.1 噪声级与等值线面积间关系应用 |
5.2 最大起飞重量与噪声级之间关系 |
5.3 应用实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及声品质研究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 |
1.2.2 声品质理论及应用 |
1.3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
第2章 噪声评价理论基础 |
2.1 噪声的定义 |
2.2 噪声评价基础 |
2.2.1 噪声的物理基础 |
2.2.2 人耳听觉的生理基础 |
2.3 噪声评价量 |
2.3.1 响度和响度级 |
2.3.2 噪度和感觉噪声级 |
2.3.3 计权声级 |
2.3.4 室内噪声指标 |
2.3.5 其他噪声指标 |
2.4 铁路噪声标准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 |
3.1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测试 |
3.2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特性分析 |
3.2.1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总值特性 |
3.2.2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频谱特性 |
3.3 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 |
3.3.1 使用A声级评价车内噪声时的不足 |
3.3.2 常用噪声评价指标对车内噪声的评价 |
3.3.3 基于航空噪声评价指标的车内噪声评价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高速列车车内声品质 |
4.1 声品质评价的心理声学基础 |
4.1.1 掩蔽效应 |
4.1.2 双耳效应 |
4.1.3 临界频带和Bark尺度 |
4.2 高速列车车内声品质客观评价 |
4.2.1 声品质客观参量的选取 |
4.2.2 声品质客观评价结果和分析 |
4.2.3 分频段滤波后的响度比较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9)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 噪声测量仪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系统的构成与工作原理 |
2.1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系统的构成 |
2.2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系统测量终端工作原理 |
2.3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设计要求与测量原理 |
2.3.1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设计要求 |
2.3.2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测量原理 |
第3章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的设计实现 |
3.1 系统需求分析 |
3.2 系统运行环境及开发平台 |
3.2.1 系统运行的基本配置 |
3.2.2 系统开发平台LabVIEW |
3.3 系统软件设计过程 |
3.4 系统功能模块设计 |
3.4.1 系统总体功能设计 |
3.4.2 数据传输模块设计 |
3.4.3 数据测量分析模块设计 |
3.4.4 数据浏览模块设计 |
3.4.5 报表生成模块设计 |
3.4.6 系统管理与设置模块设计 |
3.4.7 查询统计模块设计 |
3.4.8 远程控制模块设计 |
3.4.9 应用程序发布 |
第4章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的数据库技术 |
4.1 数据库开发平台SQL Server 2005 |
4.2 LabVIEW访问SQL Server技术 |
4.3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数据库详细设计 |
4.4 SQL Server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策略及其实现 |
4.4.1 SQL Server数据库备份与还原策略 |
4.4.2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数据库备份与还原实现 |
第5章 系统的可靠性与优化设计 |
5.1 系统的可靠性设计 |
5.1.1 程序可靠性设计 |
5.1.2 功能可靠性设计 |
5.2 系统的优化设计 |
5.2.1 执行性能优化设计 |
5.2.2 内存管理优化设计 |
5.2.3 程序结构优化设计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附录B1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运行图 |
附录B2 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测量报告 |
(10)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以武广高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噪声及其污染影响评价 |
1.3 论文研究的目的、内容及结构 |
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2.1 国内高铁噪声研究现状 |
2.2 国外铁路噪声研究现状 |
2.3 高铁噪声评价方法研究思路 |
3 高铁噪声评价量L_(Aeq)和L_(Amax)比较的案例分析 |
3.1 案例区情况简介 |
3.2 高铁噪声的L_(Aeq) 和L_(Amax) 的模型预测 |
3.3 案例区高铁噪声L_(Aeq) 和L_(Amax) 实测及评价 |
3.4 典型人群调查 |
3.5 本章小结 |
4 噪声变化率△dn 评价及分级的案例研究 |
4.1 噪声变化率△dn |
4.2 人群问卷调查 |
4.3 噪声变化率与烦恼指数相关性分析 |
4.4 基于人群调查的高铁噪声变化率分级研究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存在的不足 |
5.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常用噪声评价量的特点及运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生理心理评价的城市居住环境噪声影响等级研究[D]. 徐雅楠. 天津城建大学, 2021(08)
- [2]高校校园声景观评价及营造研究 ——以广西大学为例[D]. 曲晨. 广西大学, 2021(12)
- [3]建筑构件空气声隔声响度级差的实验室测量[D]. 胡峰.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4]江苏省健康住宅室内声环境设计与优化研究[D]. 姜惠芸. 东南大学, 2020
- [5]建筑施工场地噪声污染控制策略研究[D]. 王亚敏. 湖南大学, 2019(07)
- [6]成都地铁诱发室内二次结构噪声实测与分析[D]. 张群.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飞机单机噪声等值线面积预测方法研究[D]. 李启龙. 中国民航大学, 2017(01)
- [8]高速列车车内噪声评价及声品质研究初探[D]. 张捷.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 [9]基于虚拟仪器的多功能噪声测量分析管理系统设计[D]. 郑丹. 湖南大学, 2012(07)
- [10]高速铁路噪声影响评价方法研究 ——以武广高铁为例[D]. 王姗妹. 华中科技大学, 201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