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家电用无铬化学处理钢板(GF)的开发

日本家电用无铬化学处理钢板(GF)的开发

一、日本家电用无铬化成处理钢板(GF)的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许哲峰[1](2016)在《自润滑型无铬钝化涂层成膜机制及润滑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传统的镀锌板表面钝化工艺主要采用六价铬钝化处理。但是,六价铬是剧毒物质,对人体和环境都有严重危害,含有六价铬的产品受到了严格的限制。此外,随着镀锌板加工工艺对膜层的要求逐渐提高,对耐热性、耐水性、自润滑性以及耐腐蚀性等要求越来越苛刻。因此,开发无铬自润滑型钝化工艺技术,解决六价铬的污染问题,是绿色工业技术的大势所趋。1)通过响应面曲线法筛选出最佳无铬自润滑型钝化液配方:复合硅烷偶联剂3.88%,钼酸铵1.55%,纳米硅溶胶3.53%,单宁酸3.15%,水性苯丙乳液3.4%和水性聚乙烯蜡0.15%。最终,自润滑液的固体份为15%-16%、粘度为6.5-7 mPa·S、密度为1.01~1.02kg/dm3、pH值为6.5;2)使用加压辊涂的先进工艺制备了均匀、透明的无铬自润滑膜,并建立自润滑皮膜量工业化生产标准曲线;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光电子能谱、辉光放电发射光谱和红外光谱等手段对膜层微观特征进行分析;通过电化学测试及盐雾试验对膜层耐蚀性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了耐指纹性、耐水性和耐热性等表面性能,实验表明自润滑膜层性能优异;3)研究了无铬自润滑膜层的成膜机制:(i)硅烷分子在镀锌板表面形成致密的空间立体网状结构,将无机缓蚀剂包覆在膜的内部;(ii)锌和钼酸铵反应生成的钼酸锌填充在网状硅烷膜内;(iii)水性苯丙乳液和聚乙烯蜡在硅烷膜上形成均匀稳定的自润滑膜层;分析了无铬自润滑型钝化膜层的耐蚀机理:首先水性苯丙乳液形成的均匀膜层,阻挡腐蚀性介质向金属基体的扩散:其次钼酸铵反应形成化合物和单宁酸形成的化合物同时提高自润滑膜层的电阻,抑制腐蚀反应,降低反应速度,从而达到缓蚀目的;4)对无铬自润滑型钝化镀锌板冲压过程进行了数值建模和有限元模拟,表明钝化镀锌板加工生产时,应该尽量考虑使用轧制方法,避免使用大载荷的冲压/挤压方式:得出自润滑型钝化膜最佳使用参数为:填充剂配比为0.48,膜层厚度为900mg/m2,温度150℃,载荷150 N;且具有自润滑性的钝化镀锌板冲压性能明显优于其他产品。无铬自润滑型钝化膜目前已经在工业上得到了实际的应用和推广,本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863计划资助,取得的研究成果对自润滑钝化膜的研究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周敏宁[2](2016)在《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时间段为1949年1979年,处于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中国计划型经济体制下工业生产相对封闭时期。家电产品是中国早期众多工业产品体系中极具代表性的一个,它的发展历程蕴含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化生产、国家经济制度的变迁、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思潮转变等多种因素。本文研究时间避开80年代后改革开放全线引进国外生产流水线对本土因素的影响,更好地反映中国工业发展模式下家用电器的一个本土化改造、设计、生产进程,指出周边工业产业对家电产品造型形成的影响,社会工业整体发展水平对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的促进和制约。本文基于中国家用电器发展的纵向历史发展历程、同时期世界家电产业发展的横向对比,集中选取电娱类家电、电动类家电、照明家电等出现较早、产量较大、受科技要素、工艺条件、相关支持产业、生产企业体制和国家经济体制影响较大的家电品种来分析中国民用家电造型产生原因及演变轨迹。在对中国各家电产品主产区现存大量家电产品进行实物考察,获得大量样本的基础上,通过对产品造型来源、科技应用、工艺材料,风格款式成因给出时代性、工艺性、体制方面的影响因素,从产品造型演变上归纳了中国家电的主要发展线索:“以商兼工”仿造,进口零件组装、装配性生产、整机国产化,自有风格直至改革开放后引入国外生产线从而本土家电产品设计总线的断裂,分析时代的机遇和挑战并梳理中国建国30年家电产业脉络。论文从家电产品起源着手,通过对不同生产商生产设计特点、优势和局限性展开研究,结合与国外同类家电产品对比,以收音机、电视机、电扇和电灯等主要家电为例,对中国民用家电造型的演变进行了归纳和梳理,展现了中国民用家电“两条主线”—“由外向内”模仿国外家电产品进而本土化自制、“自上而下”通过大联合设计、“卫星厂”模式向全国普及家电产品造型,结合多种内外时代影响、经济消费局限“折衷”下的多样化家电产品造型表现形态。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3](2015)在《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收集了2013年7月2014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特种工程塑料(聚苯硫醚、聚芳醚酮、聚芳砜、含氟聚合物),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蒋穹[4](2014)在《基于达克罗技术的Zn-Al基合金涂层的制备及耐蚀机制研究》文中指出水性无铬锌铝涂层作为达克罗涂层的替代产品,除了继承达克罗涂层高耐蚀、无氢脆、高耐热和涂层薄等优势外,因彻底摒弃了有毒的Cr6+的使用,而具有更加环保的特性,但是现有的水性无铬锌铝涂层存在耐蚀性不足、价格昂贵、涂液存储时间短等诸多问题,因而限制了其在我国的广泛应用。本课题针对无铬达克罗研究中的几个关键技术问题,从涂液组分设计,缓蚀剂和粘结剂的作用机理,涂层成分及成分均匀性改善,水性涂液的析氢抑制等角度出发,开发出一系列不同铝含量的长寿命耐海洋气候腐蚀的低温固化水性无铬Zn-Al基多元合金涂料,深入探讨Al含量对涂层防护机制影响,剖析涂层耐蚀机理,为解决钢结构在海洋性气候的长效防护提供技术支撑。论文首先对涂液的各组分进行设计筛选,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Zn-20Al合金涂料的优化配方和涂层制备工艺。涂液优化配方为:片状Zn-Al合金粉20%,AC66 5%,磷钼酸钠11.2%,Tween-20 2.4%,乙二醇8%,硅烷水解助剂甲醇,消泡剂道康宁和增稠剂羟乙基纤维素醚少量,其余为水。最佳固化工艺为:工件浸涂甩液后,100℃预烘,保温10min,再以10℃/min的速率升温至280℃,保温25min。经二涂二烘后,获得到1015μm的涂层,该涂层可耐中性盐雾实验1200h左右,10%Na Cl溶液浸泡时间150d左右。在Zn-20Al合金涂料配方的基础上,通过调节分散剂含量制备出Zn-30Al、Zn-40Al、Zn-55Al和Zn-65Al合金涂层,通过10%Na Cl溶液加速浸泡实验评价涂层耐蚀性能,Zn-55Al耐盐水性能最好,浸泡205d后无明显红锈出现。硅烷水解程度和稳定性直接影响涂液状态和涂层的外观、附着力及耐蚀性。通过考察水解溶剂、p H值、添加剂等对硅烷处理液的电导率随水解时间延长的变化规律,确定最佳水解工艺:硅烷(AC66):甲醇:H2O=1:1:3,p H值=5,乙二醇0.15%,既能保证水解产生较大量的硅醇,又能够使之稳定存在,水解效果最好。采用硅烷水解优化工艺配置涂液,进一步优化涂液的配置工艺。红外光谱分析发现磷钼酸钠与硅烷水解液兼容性较好,一定程度有利于水解,进一步证明采用硅烷AC66与磷钼酸盐复配使用配置锌铝合金涂液的可行性。采用红外光谱法研究涂层的固化过程,结合B.Arkles的化学键合理论探讨环氧基硅烷AC66在锌铝粉涂层中的成膜机理,并绘出锌-铝粉硅烷膜涂层的结构示意图。采用SEM、EDS和XRD研究Zn-20Al合金涂层的微观组织结构和成分均匀性。考察涂层腐蚀产物形貌、成分随浸泡时间变化,探讨了腐蚀产物形成机理。通过考察腐蚀电位、|Z|0.01和电化学阻抗谱随时间变化,系统研究完好涂层在5%Na 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并采用合理的等效电路对各阶段的阻抗数据拟合进行的解析。结果表明,涂层的腐蚀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牺牲阳极保护作用为其主要防护机制。研究了不同宽度人工划痕涂层试样在Na Cl溶液中自腐蚀电位和电化学阻抗谱随时间的变化,划痕宽度越大,电位正移速度越快,阻抗谱形状与完好涂层差异越显着。通过绘出Zn-Al涂层人工划痕附近不同区域腐蚀示意图,解释了不同划痕宽度涂层的腐蚀行为存在差异的原因。研究了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光泽度和耐蚀性能影响,随着锌铝合金粉中Al含量的增加,涂层光泽度越来越好,且涂层耐盐水浸泡性能增加,但是当粉末中铝含量达到65%,涂层的耐盐水腐蚀性能反而下降。通过系统地研究涂层在盐水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及腐蚀产物形貌、组成随铝含量的变化规律,研究不同铝含量的0.5mm人工划痕涂层的Ecorr-t曲线和划痕处腐蚀形貌随时间变化,深入地探讨了铝含量对涂层腐蚀机制变化的影响规律。随着铝含量提高,涂层牺牲阳极作用减弱,腐蚀产物膜钝化作用增强。Zn-Al合金涂层的防护机制是钝化机制和牺牲阳极作用机制交互作用结果,涂层的耐蚀性能与这两种机制的贡献率有关。为进一步提高涂层的综合性能,在55Al-Zn合金研究基础上,添加微量的Si和RE合金元素等,形成了Al-Zn-Si-RE多元合金,并制备了无铬Al-Zn-Si-RE多元合金涂料。系统地研究了Al-Zn-Si-RE涂层在0.5%Na Cl溶液中的电化学腐蚀行为,建立了不同腐蚀阶段等效电路模型,深入探讨涂层的防护机制。Al-Zn-Si-RE涂层的腐蚀过程分为4个阶段,涂层的主要防护机制表现为金属粉的微弱牺牲阳极作用和腐蚀产物的屏蔽效应。通过腐蚀产物形貌及成分演化规律分析,发现Al-Zn-Si-RE合金涂层在腐蚀过程中形成非常致密的含非晶、纳米晶的腐蚀产物层,探讨了非晶、纳米晶的腐蚀产物的形成机理。富铝的水性涂液析氢腐蚀更加严峻,通过析氢实验,筛选出Al-Zn-Si基合金粉有效析氢抑制剂及其最佳添加量:m(TBAB):m(powder)=0.5:1时,缓蚀效率为78.99%。对经抑制剂处理的铝锌硅合金粉析氢前后进行SEM和XRD测试,并结合电位-p H图分析,解释了Al-Zn基合金粉析氢腐蚀机制。Al-Zn-Si合金粉由于微区存在电化学不均匀性,当粉末表面吸附的抑氢剂覆盖不完全时,裸露部分易形成微电偶对,发生局部微电偶腐蚀,加速电位较低的富铝相析氢腐蚀。对缓蚀剂TBAB的缓蚀机理进行探讨,季铵阳离子(N+)不断在带负电荷的金属粉表面吸附,在金属粉界面上形成一层吸附保护膜,该疏水膜阻碍和腐蚀有关的微粒的传输和接触,有效地抑制阳极反应而使金属粉析氢腐蚀减缓。

张振海[5](2014)在《镀锌宽带钢无机—有机复合钝化液的制备及抗腐蚀性能》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主要针对镀锌宽带钢表面六价铬钝化对环境产生的污染问题,设计符合欧盟委员会在其《官方公报》上发布的《电子电气设备中限制使用某些有害物质指令》(简称《RoHS指令》)和《废旧电子电气设备指令》(简称《WEEE指令》)系列无铬钝化产品。该系列产品主要采用有机硅烷和无机缓蚀剂进行复配,通过调节各物质的用量及反应比例,制备适合工业生产应用的环保型钝化产品。具体工作分三个部分:(1)根据有机硅烷酸性条件下水解反应原理,采用γ-(2,3-环氧丙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60)和N-(β-氨乙基)-γ-氨丙基甲基二甲氧基硅烷(KH602)进行水解反应,添加一定量的无机缓蚀剂Na3VO4和TiOSO4,中试生产出无铬钝化产品,模拟工业涂装成膜工艺,对其钝化膜进行测试。膜层耐电化学性能良好,72h中性盐雾试验出现白锈的面积仅为4%6%,其耐蚀性能可接近铬酸盐钝化膜,附着力测试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钝化膜的附着力达到1级,表面结构均匀致密;(2)针对耐指纹钝化产品分析方案,将钼酸钠溶解在水中,用有机酸调节pH至中性,添加一定量的改性纳米SiO2,配制成无机钝化液;硅烷偶联剂γ-甲基丙烯酰氧丙基三甲氧基硅烷(KH570)与双[γ-(三乙氧基硅)丙基]-四硫化物(KH858)复配成有机硅烷钝化液;然后将两种钝化液再进一步复配,得到钼酸盐有机硅烷钝化液,对其膜层性能进行表征;(3)研究国外无铬钝化产品在上海梅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线上的使用情况,分析无铬钝化产品的理化性能,推测成膜机理,为无铬钝化产品的开发工作做好理论技术支持。本课题中试试验生产出用于镀锌板表面处理的复合型无铬钝化液,该钝化液采用软化水作溶剂,不含六价铬,满足RoHS指令和WEEE指令要求,涂装工艺简单,成本低,性能稳定,具有较好的工业应用及推广价值。

金海玲[6](2014)在《电镀锌无铬彩色钝化工艺优化》文中研究指明电镀锌工艺是金属防腐的重要措施之一,广泛用于交通运输、航天航空、机械制造等行业。但是电镀锌行业的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其中主要污染来自电镀锌后的铬酸盐钝化工艺中的六价铬。目前市场上的电镀锌钝化工艺主要有两种:六价铬盐和三价铬盐钝化,即铬酸盐钝化。铬酸盐钝化工艺稳定成熟,并且具有优良的外观和耐腐蚀性能,被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但铬酸盐钝化液中存在对环境和人体有危害的六个铬和三价铬离子,为了解决电镀工业中产生的环境危害,真正做到环保无害化,研究开发环保型无铬钝化液替代铬酸盐钝化液,从根本上解决电镀行业的环境污染危害问题,推动绿色环保钝化工艺发展十分必要。该钝化工艺以硅酸钠作为主要成膜剂,再加入辅助成膜剂、氧化剂和配位剂等来提高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改善钝化膜的外观。实验中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确定硅酸盐彩色钝化工艺的成分配方和钝化工艺条件参数,总结如下:Na2SiO3·9H2O19g/L,(98%)H2SO43ml/L, H2O28ml/L, CuSO41.9g/L, NaF6g/L, NaNO314g/L,钝化时间60s,pH值为2.5,钝化温度:30℃,干燥方式:烘干。该工艺钝化后所得的钝化膜外观彩色、均匀、光亮,使用扫描电镜(SEM)对硅酸盐彩色钝化膜的微观表面观察发现,硅酸盐表面钝化膜很好的修复了镀锌层表面的缺陷。通过扫描电镜(SEM)对硅酸盐彩色钝化膜的微观表面测试,硅酸盐表面钝化膜很好的修复了镀锌层表面的缺陷,并且表面形成了网状结构,与铬酸盐钝化膜形成的致密网状结构相比,硅酸盐钝化膜的网状结构比较疏松,因此分散腐蚀电流能力比铬酸盐钝化膜弱,不过硅酸盐钝化膜也有效的分散了腐蚀电流,起到保护镀锌层的作用。通过XPS的成分测试得到钝化膜的元素主要以锌硅化合物形式存在,这些化合物沉积在镀锌层表面形成钝化膜,保护镀锌层。对硅酸盐彩色钝化工艺的进行工业实验,对该工艺的稳定性和钝化液的维护性进行考察,结果表明钝化液的各个成分对钝化液的稳定性影响程度从大到小分别为硫酸、硅酸钠、氟化钠、双氧水、硫酸铜、硝酸钠。通过向钝化液中定期加入一定的硅酸钠溶液和硫酸等,能有效提高硅酸盐钝化液的工业使用寿命。分别对硅酸盐彩色钝化工艺在不同电镀体系进行生产测试,发现碱性挂镀和滚镀体系得到的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均要比酸性挂镀和滚镀的效果好。综上所述,环保型硅酸盐彩色钝化工艺具有无污染、成本低等优点,该钝化工艺得到的钝化膜外观和耐腐蚀性能初步达到工业生产的要求,通过进一步工业实验,有望完全取代铬酸盐彩色钝化工艺,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刘朝艳,宁军,朱永茂,殷荣忠,杨小云,潘晓天,刘勇,邹林,刘小峯,陈红,董金伟,李丽娟,李颖华,张骥红[7](2014)在《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文中提出收集了2012年7月2013年6月世界塑料工业的相关资料,介绍了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的发展情况,提供了世界塑料产量、消费量及全球各类树脂的需求量及产能情况。按通用热塑性树脂(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烯、聚苯乙烯、ABS树脂),工程塑料(尼龙、聚碳酸酯、聚甲醛、热塑性聚酯、聚苯醚),特种工程塑料(液晶聚合物、聚醚醚酮),通用热固性树脂(酚醛、聚氨酯、不饱和聚酯树脂、环氧树脂)不同品种的顺序,对树脂的产量、消费量、供需状况及合成工艺、产品应用开发、树脂品种的延伸及应用的进一步扩展等技术作了详细介绍。

尚尉[8](2013)在《热镀锌板表面硅烷与钼酸盐复合钝化膜的研究》文中认为热镀锌钢板具有优异的加工以及使用的性能,在干燥的自然环境中,热镀锌钢板具有良好的防腐能力,因此被广泛地应用在工业领域,并且是钢材料的主要产品。单质的金属锌表面在大气中易腐蚀,为了提高其耐腐蚀性,通常在镀锌层的表面制备一层铬酸盐薄膜,同时也使其表面更加光泽,这层膜被称为钝化膜或转化膜。但是铬酸盐是一种剧毒物质,不但会致癌、诱发基因突变,而且会对环境产生巨大的污染,世界各国对其采取了严格的管理与限制。为使产品满足国际要求,彻底解决六价铬的污染问题,开发并研究无铬钝化工艺技术,获得“市场准入证”,是金属钝化技术未来发展的方向。本文通过正交实验得到了一种热镀锌钢板表面硅烷/无机复合钝化处理工艺。其中KH-560硅烷为主成膜物质,在热镀锌板表面形成钝化膜把腐蚀性物质阻隔在外,另外添加钼酸钠和磷酸等无机物起到缓蚀剂的作用。通过两者的协同作用提高钝化膜的耐腐蚀性。采用醋酸铅点滴实验、中性盐雾试验、划痕腐蚀实验和电化学实验对硅烷复合钝化膜进行了耐蚀性能测试:醋酸铅点滴实验变黑时间变长;72h中性盐雾实验无腐蚀;电化学测试发现线性极化电阻均远大于未钝化的热镀锌板,证明硅烷/无机复合膜能有效抑制在锌表面发生的电化学腐蚀反应;划痕腐蚀实验证明硅烷复合钝化膜具有自修复能力。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对硅烷/无机复合钝化膜的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钝化膜为无色的,并且表面光滑平整、均匀致密,有阻挡腐蚀性物质的能力。采用X射线衍射仪(XRD)和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仪(FTIR)分析了硅烷复合钝化膜的化学组成和微观结构。硅烷复合钝化膜的膜重2.27g/m2;200℃条件下20min后表面无黄变;耐指纹性能△E=0.13;附着力为1级,弯曲性能为1T,抗开裂或抗脱落的能力一般,钝化膜的耐水性能较差。

黄大勇[9](2013)在《热镀锌钢板无铬钝化剂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热镀锌钢板是在冷轧钢板上进行热浸渍涂镀上一层锌,利用锌的阳极保护作用来保护基底钢板。由于热镀锌钢板表面易发生腐蚀,在热镀锌层表面容易形成灰暗色,在存贮过程中发生白锈或黑变,需要进行钝化处理来提高其耐腐蚀性能,延长热镀锌钢板的使用寿命。传统的钝化处理一般是使用含有一定浓度六价铬的处理液处理镀锌钢板,在镀锌钢板表面形成一层铬酸盐保护膜。在最近几十年中,人们对铬酸盐的毒性有了深刻的认识:我国已经严格规定了工作场合的铬酸盐浓度水平,使用时须被告知铬酸盐可导致的健康危险;美国OSHA (职业安全与健康协会)也限制了工作场合空气中含量≤1mg/m3。伴随世界各国环保意识的日益增强,取代六价铬的污染已经日趋紧迫,因此必须进行无铬钝化药剂的研究和开发。目前,热镀锌钢板无铬钝化剂的核心技术主要集中在欧美、日本等先进国家,无铬钝化剂产品全部都是国外进口的产品或是外国的技术在中国生产。本文通过查阅大量国内外文献资料,并结合热镀锌钢板在以后的应用的实际出发,总结出了热镀锌钢板钝化膜需要评价的标准和方法。然后根据钝化基本理论知识,使用元素周期表中各种与铬具有相似性质的元素替代铬元素,再复配有机硅烷溶液,通过考察热镀锌钢板钝化膜的各项性能,并在正交设计实验的基础上,优化出最优配方,最后通过筛选实验,最终得到最优的原料组成和它们之间的最佳配比。实验结果表明:当钝化液的pH值在3.7~4.7之间,密度在1.003~1.063g/cm3之间,固体份在13%~15%之间,板温在80~120℃时,钝化膜性能(耐黑变、耐黄变、耐溶剂、涂装性能)完全达到进口产品(CT-E356PS/SG-158)的同等水平。

石剑峰[10](2012)在《自清洁卷材涂料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讨论了卷材涂料及涂料的市场、产品应用,以及生产情况、优点、类型及各自特点,详细阐述了彩色涂层钢板生产设备、工艺要求及卷材涂料的种类,简要介绍了卷材涂料发展的特点。本文研究了涂层自洁的机理,通过提高涂层的亲水性及优异的耐沾污性来实现涂层的自清洁功能。对主体聚酯树脂及有机硅的亲水助剂进行选择,制成了具有一定自清洁功能的自清洁卷材涂料面漆。通过与普通产品的对比测试,验证了户外的实际自清洁效果。对配方中的聚酯树脂、氨基树脂、溶剂等组分进行选择研制出满足户外建筑用卷材涂料的自清洁卷材涂料。通过环氧底漆与聚氨酯底漆配套自清洁面漆的性能研究,对主体聚酯树脂、封闭型异氰酸酯,固化催化剂等进行选择,得出了自清洁涂料及配套底漆的配方,提高配套自清洁面漆后的加工性能。

二、日本家电用无铬化成处理钢板(GF)的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日本家电用无铬化成处理钢板(GF)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自润滑型无铬钝化涂层成膜机制及润滑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无铬钝化技术
        1.1.1 无机盐钝化
        1.1.2 钼酸盐钝化
        1.1.3 硅酸盐钝化
        1.1.4 稀土金属盐钝化
        1.1.5 其它无机盐钝化
    1.2 有机钝化
        1.2.1 单宁酸钝化
        1.2.2 植酸钝化
        1.2.3 有机硅烷钝化
        1.2.4 树脂钝化
    1.3 无机-有机钝化
    1.4 镀锌板自润滑
        1.4.1 无机自润滑
        1.4.2 有机自润滑
    1.5 本文的研究意义及研究内容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研究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基材
        2.1.2 试验化学药品
        2.1.3 仪器及设备
    2.2 试样的制备和处理
    2.3 自润滑型无铬钝化液的制备
    2.4 自润滑型无铬钝化膜的制备
    2.5 自润滑型无铬钝化膜耐蚀性能测试
        2.5.1 中性盐雾试验
        2.5.2 划伤腐蚀试验
        2.5.3 电化学测试试验
    2.6 自润滑型无铬钝化膜其他性能测试
        2.6.1 动摩擦系数测试
        2.6.2 耐指纹测试
        2.6.3 自润滑无铬钝化膜层耐水性测试
        2.6.4 自润滑无铬钝化膜层耐热性测试
        2.6.5 表面粗糙度测试
        2.6.6 超深冲拉深试验
        2.6.7 同步热分析
        2.6.8 膜层导电性及焊接性能测试
    2.7 自润滑型无铬膜表面形貌及微观分析
    2.8 技术路线
第三章 自润滑型无铬钝化膜的制备及成膜机制
    3.1 钝化液配方筛选
    3.2 膜层的制备及外观表征
        3.2.1 膜层的制备
        3.2.2 膜层的外观表征
    3.3 成膜机制研究
        3.3.1 成膜过程
        3.3.2 自润滑膜层组成元素分布
        3.3.3 成膜机制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自润滑型无铬钝化膜的·性能及耐蚀机理
    4.1 膜层的标准曲线
    4.2 膜层的耐蚀性能
        4.2.1 中性盐雾实验
        4.2.2 划痕腐蚀实验
    4.3 膜层的其它性能
        4.3.1 耐指纹性
        4.3.2 耐热性
        4.3.3 耐水性
        4.3.4 再涂装性
        4.3.5 导电性及焊接性
    4.4 膜层的微观表征及耐蚀机理
        4.4.1 表面形貌分析
        4.4.2 相组成分析
        4.4.3 腐蚀抗性对比研究
        4.4.4 膜层的耐蚀机理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自润滑型钝化膜润滑性数值建模与有限元模拟
    5.1 膜层摩擦磨损机理
        5.1.1 镀膜粘合—犁沟摩擦理论
        5.1.2 边界润滑理论
        5.1.3 摩擦原子模型
    5.2 膜层润滑性影响因素
        5.2.1 粘附摩擦系数
        5.2.2 变形迟滞摩擦系数
        5.2.3 犁削摩擦系数
    5.3 膜层结构特性与数值建模
        5.3.1 结构特性与力学性能分析
        5.3.2 结合强度的定性测量
        5.3.3 等效弹性模量的计算方法及数值建模
        5.3.4 摩擦表面温度的数值建模
    5.4 膜层自润滑性的有限元分析
        5.4.1 环块摩擦磨损的有限元模拟
        5.4.2 多孔结构摩擦磨损的有限元模拟
    5.5 膜层自润滑性的影响因素
        5.5.1 厚度
        5.5.2 填充剂含量
        5.5.3 温度
        5.5.4 载荷
        5.5.5 转速
    5.6 膜层自润滑性在冲压过程中的有限元模拟
        5.6.1 基本加工工艺
        5.6.2 有限元模拟
        5.6.3 拉深验证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附录B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附录C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获奖励

(2)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其缘起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缘起
    1.2 研究现状的综述
        1.2.1 国内对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1.2.2 国外对中国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的研究
        1.2.3 当前研究现状的不足
    1.3 研究目标和意义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对象时间的界定和研究内容
        1.4.1 研究对象和时间的界定
        1.4.2 研究的主要内容
    1.5 研究思路及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框架
        1.5.3 研究方法
        1.5.4 理论基础
第二章 中国家电工业发展基本脉络
    2.1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背景
        2.1.1 电器科技发展背景
        2.1.2 中国家电工业产生
        2.1.3 解放前中国家电企业发展概况
    2.2 建国初期家电企业国有化进程(1949-1957)
        2.2.1 完成电器工厂国营接管
        2.2.2 军工厂式家电生产制
        2.2.3 扶持带动电器周边产业
    2.3 大跃进时期的发展与制约并存(1958-1965)
        2.3.1“大跃进”时期工业发展概况
        2.3.2 浮夸风下的家电生产概况
    2.4 文革时期—曲折前进(1966-1976)
        2.4.1 政治运动带动收音机普及
        2.4.2 文革运动对家电产能的影响
        2.4.3 工业生产管理权改革下放
    2.5 经济恢复时期(1977-1979)
        2.5.1 引进技术对家电产能的推动
        2.5.2 引进技术对本土产业链的冲击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49-1979 年主要家电产品类型及发展
    3.1 电娱类家电—收音机
        3.1.1 解放前收音机发展概况
        3.1.2 新中国建国后收音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1.3 中西收音机造型比较分析
        3.1.4 收音机界面演变特征分析
        3.1.5 收音机外型结构演变轨迹
    3.2 电娱类家电—电视机
        3.2.1 电视机发展概述
        3.2.2 建国后电视机工业阶段性发展
        3.2.3 中国电视机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3.2.4 电视机发展对比分析(以中日为例)
    3.3 电动类家电—电扇
        3.3.1 电扇发展概述
        3.3.2 电扇结构演变成因分析
        3.3.3 我国电扇的发展及造型分析
    3.4 其他家电产品
        3.4.1 照明类家电—电灯、手电筒
        3.4.2 制冷类家电—电冰箱、空调
        3.4.3 清洁类家电—洗衣机
        3.4.4 整容类家电—电吹风、电熨斗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49-1979 年家电产品造型演变特征及路径
    4.1 时代因素下家电产品造型风格演变
        4.1.1 由舶来品走向国货
        4.1.2 由奢侈品走向日用品
        4.1.3 由公众家电走向居室家电
    4.2 工艺技术发展下家电产品外观造型演变
        4.2.1 材料处理由简单转向复杂
        4.2.2 由半手工制造转向工业化生产
        4.2.3 构造由简单转向集约化
        4.2.4 功能界面由粗放转向精密
    4.3 社会体制下家电产品造型演变
        4.3.1 消费水平局限下家电造型简化
        4.3.2 计划经济下家电造型趋同
        4.3.3“宣传阵地”转向婚俗用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49-1979 年家电造型式样成因及特征
    5.1 中西造物意识融合
        5.1.1 记忆性“洋货”造型借用
        5.1.2 中式文化语境下造物“转译”
        5.1.3 中国传统工艺的糅合
    5.2 时代审美因素影响
        5.2.1 建国初期“革命性”装饰题材(1949-1957)
        5.2.2 大跃进时期的“浮夸”与“赶超”(1958 -1961)
        5.2.3 文革时期“红色”装饰(1966-1976)
        5.2.4“工业美术”兴起
    5.3 不同生产商造物思想对比
        5.3.1 国营企业的“耐久”思想
        5.3.2 军工企业的“效用”思想
        5.3.3 民间组装的“奇思妙想”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中国家电产品造型设计存在问题及启示
    6.1 忽视家电产品造型背后的技术支撑
        6.1.1 战略性工业化思想缺失
        6.1.2 不匹配的原料支持与加工工艺
        6.1.3 低端产品需求导致的家电技术革新停滞
        6.1.4 企业技术人才结构与工业国家不匹配
    6.2 体制对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影响
        6.2.1“以产定销”对家电产销信息的割裂
        6.2.2 中国军工厂的体制封锁
        6.2.3 设计中的“等级表达”
        6.2.4 国家组织的“联合设计”之利弊
    6.3 对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设计的启示
        6.3.1 未来家电产品造型趋于“大象无形”
        6.3.2 注重基础科学的研究与投入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研究结论
    7.2 后续研究与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和参与课题
附录二:国产家电国外原型机对比(部分)
附录三:国产电子管收音机定级的参考资料
附录四:主要国产电子管收音机一栏表
附录五:哈崇南手稿《一项最即(急)时的设计》

(3)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通用热塑性树脂
    2. 1 聚乙烯
    2. 2 聚丙烯 ( PP)
    2. 3 聚氯乙烯 ( PVC)
    2. 4 聚苯乙烯 (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 工程塑料
    3. 1 尼龙 ( PA)
    3. 2 聚碳酸酯 ( PC)
    3. 3 聚甲醛 ( POM)
    3. 4 热塑性聚酯树脂
        3. 4. 1 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 ( PET)
        3. 4. 2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 ( PBT)
        3. 4. 3 其他
4 特种工程塑料
    4. 1 聚苯硫醚 ( PPS)
    4. 2 聚芳醚酮 ( PAEK)
    4. 3 聚芳砜 ( PASF)
    4. 4 含氟聚合物
5 热固性树脂
    5. 1 酚醛树脂
        5. 1. 1 原料生产和市场概况
        5. 1. 2 产品生产和技术发展动态
        5. 1. 3 酚醛树脂合成和机理探索以及应用研究
    5. 2 聚氨酯 ( PU)
        5. 2. 1 原料
        5. 2. 2 泡沫塑料
        5. 2. 3 弹性体
        5. 2. 4 橡胶
        5. 2. 5 涂料
        5. 2. 6 胶黏剂和密封剂
        5. 2. 7 树脂及助剂
        5. 2. 8 设备
        5. 2. 9 其他
    5. 3 不饱和聚酯
        5. 3. 1 市场动态
        5. 3. 2 研究及应用进展
        5. 3. 2. 1 不饱和聚酯树脂复合材料
        ( 1) 纳米复合材料
        ( 2) 生物复合材料
        ( 3) 玻璃钢复合材料
        5. 3. 2. 2 不饱和聚酯树脂力学性能的改进
    5. 4 环氧树脂

(4)基于达克罗技术的Zn-Al基合金涂层的制备及耐蚀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达克罗技术简介
    1.2 无铬达克罗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无铬达克罗研究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及发展现状
        1.3.1 铬酸盐替代物质的研究
        1.3.2 水性无铬锌铝涂液的存储寿命研究
        1.3.3 纳米微粒增强涂层研究
        1.3.4 复合涂层研究
    1.4 选题依据、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4.1 课题的提出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内容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与设备
    2.2 涂层制备工艺流程
        2.2.1 涂液配置
        2.2.2 涂层制备
    2.3 涂液性能表征
        2.3.1 硅烷水解液电导率测试
        2.3.2 傅立叶变换红外(FT-IR)测试
        2.3.3 分散性测试
        2.3.4 pH值测试
        2.3.5 涂液粘度/黏度测试
        2.3.6 差示扫描量热法
        2.3.7 涂液析氢测试
    2.4 涂层性能表征
        2.4.1 涂层外观观察
        2.4.2 附着力测试
        2.4.3 涂层厚度测试
        2.4.4 涂层耐蚀性能测试
    2.5 涂层微观组织成分表征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无铬锌铝合金涂液配方的设计与优化
    3.1 引言
    3.2 无铬锌铝合金涂液的组分设计
        3.2.1 金属粉颜料选择
        3.2.2 润湿分散剂的选择
        3.2.3 粘结剂的筛选
        3.2.4 缓蚀剂的选择
        3.2.5 助剂的选择
    3.3 正交试验确定涂料最优配方
        3.3.1 正交试验结果直观分析
        3.3.2 正交试验结果的方差分析
    3.4 涂层固化工艺优化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硅烷偶联剂在水性无铬锌铝合金涂层的应用及作用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内容与方法
    4.3 硅烷的水解工艺
        4.3.1 水解溶剂对AC66 硅烷水解程度的影响
        4.3.2 pH值对AC66 硅烷水解程度的影响
        4.3.3 稳定剂对AC66 硅烷水解程度影响
        4.3.4 水解时间对AC66 硅烷水解程度的影响
        4.3.5 缓蚀剂对AC66 硅烷水解程度的影响
    4.4 硅烷水解程度对涂液、涂层的影响
        4.4.1 对涂液状态影响
        4.4.2 对涂层外观、附着力影响
        4.4.3 对涂层电化学性能影响
    4.5 硅烷锌铝合金粉涂层的固化过程研究
        4.5.1 红外光谱法研究涂层的固化过程
        4.5.2 硅烷在锌铝粉涂层中作用机理讨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Zn-20Al合金涂层微观组织与腐蚀行为研究
    5.1 引言
    5.2 Zn-20Al涂层微观组织与成分分析
    5.3 Zn-20Al涂层与锌铝混合粉涂层比较
    5.4 Zn-20Al涂层在NaCl溶液中腐蚀形貌随时间演化研究
    5.5 Zn-20Al涂层在NaCl溶液中腐蚀产物
        5.5.1 腐蚀产物组成随浸泡时间变化
        5.5.2 腐蚀产物形成机理讨论
    5.6 完好Zn-20Al涂层在NaCl溶液中电化学腐蚀行为
        5.6.1 腐蚀电位随时间变化
        5.6.2 电化学阻抗谱随时间变化
    5.7 人造缺陷评价Zn-20Al涂层的牺牲阳极保护能力
        5.7.1 腐蚀电位随时间变化
        5.7.2 电化学阻抗谱随时间演化
        5.7.3 划痕处牺牲阳极保护区域示意图
    5.8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腐蚀性能的影响
    6.1 引言
    6.2 不同铝含量锌铝合金粉涂层配方确定
    6.3 电化学方法研究不同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性能影响
    6.4 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腐蚀形貌影响
    6.5 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腐蚀产物组成影响
    6.6 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牺牲阳极阴极保护能力影响
        6.6.1 人工缺陷涂层的自腐蚀电位变化
        6.6.2 人工缺陷涂层划痕处腐蚀形貌变化
    6.7 铝含量对锌铝合金涂层腐蚀机制影响讨论
    6.8 本章小结
第七章Al-Zn-Si基多元合金涂层微观组织及腐蚀机理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内容与方法
    7.3 微观组织成分分析
    7.4 动电位极化曲线测试
    7.5 电化学阻抗谱
    7.6 涂层在NaCl溶液中腐蚀形貌演化
    7.7 涂层在NaCl溶液中腐蚀产物
        7.7.1 腐蚀产物组成
        7.7.2 非晶/纳米腐蚀产物
        7.7.3 非晶/纳米晶形成机理
    7.8 Al-Zn-Si-RE中微量元素对涂层性能影响讨论
    7.9 本章小结
第八章Al-Zn-Si基合金涂料的稳定性研究
    8.1 引言
    8.2 试验内容与方法
    8.3 析氢抑制剂
        8.3.1 析氢抑制剂的筛选
        8.3.2 抑氢剂的最佳浓度的确定
    8.4 粉末处理前后结构、形貌分析
        8.4.1 粉末红外测试
        8.4.2 粉末处理前后表面形貌
    8.5 合金粉末腐蚀过程、特征分析
        8.5.1 电位-pH图分析
        8.5.2 合金粉末析氢前后的表面形貌
        8.5.3 合金粉末析氢前后的XRD分析
    8.6 析氢抑制剂的缓蚀机理探讨
    8.7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论及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博士期间完成的科研项目与取得的成果

(5)镀锌宽带钢无机—有机复合钝化液的制备及抗腐蚀性能(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钢铁基板镀锌方式及其无铬钝化概述
        1.1.1 钢铁基板镀锌方式概述
        1.1.2 无铬钝化概述
    1.2 热镀锌宽带钢板表面无铬钝化处理
        1.2.1 无机组分钝化处理
        1.2.1.1 钼酸盐钝化
        1.2.1.2 稀土金属盐钝化
        1.2.1.3 钛盐和锆盐的钝化
        1.2.2 有机物钝化处理
        1.2.2.1 含羟基羧基的有机物钝化
        1.2.2.2 有机硅烷及其复合钝化
        1.2.3 无机有机复合钝化处理
        1.2.3.1 无机添加剂与有机硅烷的复合钝化
        1.2.3.2 无机缓蚀剂与水性树脂的复合钝化
        1.2.3.3 壳聚糖复合钝化
    1.3 镀锌宽带钢生产工艺流程
    1.4 论文的研究意义及内容
    1.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无机组分复合有机硅烷钝化膜的性能研究及表征
    引言
    2.1 实验部分
        2.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2.1.2 硅烷及无机盐的选择
        2.1.3 钝化膜的制备
        2.1.4 钝化膜的性能表征方法
    2.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2.1 电化学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EIS)测试
        2.2.2 盐水浸泡实验
        2.2.3 中性盐雾(NSS)试验结果
        2.2.4 钝化膜的附着力测试
        2.2.5 钝化膜的微观形貌(SEM)测试
    2.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钼酸盐复合有机硅烷钝化膜的性能研究及表征
    引言
    3.1 实验部分
        3.1.1 实验材料及预处理
        3.1.2 钝化液的制备
        3.1.3 钝化膜的制备
        3.1.4 钝化膜性能表征方法
    3.2 实验结果与讨论
        3.2.1 钝化液组分配比及成膜工艺确定
        3.2.2 Tafel极化曲线和交流阻抗(EIS)测试
        3.2.3 中性盐雾(NSS)试验结果
        3.2.4 样品微观形貌(SEM)测试
        3.2.5 反射红外光谱分析
    3.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无铬钝化液性能研究及工业生产中应用
    4.1 镀锌板无铬钝化前后处理衔接技术的调研
    4.2 无铬钝化液样品相关性质测试及分析
        4.2.1 无铬处理液样品测试及分析
        4.2.1.1 物理性质的测试
        4.2.1.2 化学性质的测试
        4.2.2 无铬钝化膜层性质分析
        4.2.2.1 钝化膜的制备工艺
        4.2.2.2 膜层性能测试
    4.3 工艺条件对膜层耐蚀性的影响
        4.3.1 固化温度对成膜情况
        4.3.2 固化时间对成膜情况的影响
        4.3.3 工艺条件对成膜性能影响总结
    4.4 无铬钝化液的配制及成膜机理
        4.4.1 无铬钝化液组分分析
        4.4.2 产品分析技术路线
        4.4.3 钝化成膜机理
        4.4.4 实验方法与工业应用的配套性研究
    4.5 总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电镀锌无铬彩色钝化工艺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电镀锌工艺
    1.3 镀锌层铬酸盐彩色钝化工艺研究进展
    1.4 镀锌层无铬彩色钝化工艺研究进展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内容
第二章 试验方法及材料
    2.1 试验材料及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镀锌无铬彩色钝化工艺确定
    2.4 钝化膜性能测试
    2.5 彩色钝化液的性能考查
第三章 镀锌层无铬彩色钝化工艺研究
    3.1 镀锌层无铬硅酸盐钝化工艺的初步选定
    3.2 单因素试验
    3.3 正交试验
    3.4 钝化液各个成分对钝化液稳定性的影响
    3.5 钝化液不同浓缩比例对钝化效果的影响
    3.6 不同溶剂体系对钝化效果的影响
    3.7 小结
第四章 无铬硅酸盐彩色钝化膜性能测试
    4.1 硅酸盐彩色钝化膜耐蚀性测试
        4.1.1 中性盐雾试验
        4.1.2 盐水浸泡实验
        4.1.3 硫酸铜点滴实验
        4.1.4 钝化膜附着力测试
        4.1.5 电化学极化曲线测试
        4.1.6 电化学交流阻抗测试
    4.2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无铬硅酸盐彩色钝化工艺成膜机理研究
    5.1 电化学极化曲线
    5.2 扫描电镜测试
    5.3 XPS测试
    5.4 小结
第六章 无铬硅酸盐彩色钝化液工业试验
    6.1 无铬硅酸盐钝化液的维护
        6.1.1 补加硅酸钠对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能的影响
        6.1.2 补加硫酸对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能的影响
        6.1.3 补加水对钝化膜外观和耐蚀性能的影响
    6.2 无铬硅酸盐彩色钝化液工业试验
        6.2.1 碱性挂镀镀件的钝化效果
        6.2.2 碱性滚镀镀件的钝化效果
        6.2.3 酸性挂镀镀件的钝化效果
        6.2.4 酸性滚镀镀件的钝化效果
    6.3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目录

(7)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概述
2通用热塑性树脂
    2. 1聚乙烯( PE)
    2. 2聚丙烯( PP)
    2. 3聚氯乙烯( PVC)
    2. 4聚苯乙烯( PS) 及苯乙烯系共聚物
3工程塑料
    3. 1尼龙( PA)
    3. 2聚碳酸酯( PC)
    3. 3聚甲醛( POM)
    3. 4热塑性聚酯
    3. 5聚苯醚( PPE)
4特种工程塑料
    4. 1聚醚醚酮
    4. 2液晶聚合物( LCP)
    4. 3聚苯砜
5热固性树脂
    5. 1酚醛树脂
    5. 2不饱和聚酯
        5. 2. 1市场动态
        5. 2. 2主要原料市场概况
        5. 2. 2. 1苯乙烯[160]
        5. 2. 2. 2丙二醇[161]
        5. 2. 2. 3苯酐[162]
        5. 2. 2. 4顺酐[163]
        5. 2. 3玻璃钢复合材料
        5. 2. 4不饱和聚酯树脂阻燃性能
        5. 2. 5不饱和聚酯树脂添加剂
        5. 2. 6不饱和聚酯树脂的电性能
        5. 2. 7不饱和聚酯树脂生物复合材料
        5. 2. 8不饱和聚酯树脂的应用
    5. 3环氧树脂( EP)
        5. 3. 1亚洲、美国环氧树脂工业
        5. 3. 1. 1亚洲环氧树脂[176-179]
        5. 3. 1. 2美国
        5. 3. 2产能变化和企业经营动态
        5. 3. 2. 1产能变化[180-187]
        5. 3. 2. 2企业经营动态[188-193]
        5. 3. 3新产品[194-199]
        5. 3. 3. 1环氧树脂和固化剂
        5. 3. 3. 2助剂
        5. 3. 4应用领域发展
        5.3.4.1胶黏剂[200-211]
        5. 3. 4. 2涂料[212-223]
        5. 3. 5结语
    5. 4聚氨酯( PU)
        5. 4. 1原料
        5. 4. 2泡沫
        5. 4. 3涂料
        5. 4. 4胶黏剂
        5. 4. 5弹性体
        5. 4. 6助剂

(8)热镀锌板表面硅烷与钼酸盐复合钝化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
    1.2 镀锌层的腐蚀原理
    1.3 镀锌钝化
    1.4 含铬钝化
        1.4.1 六价铬钝化技术
        1.4.2 三价铬钝化技术
    1.5 无铬钝化
        1.5.1 无机钝化技术
        1.5.2 有机钝化技术及原理
        1.5.3 无机和有机复合钝化
    1.6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意义
第2章 实验材料和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基材
        2.1.2 实验药品
        2.1.3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基材试样的制备和处理
        2.2.1 碱洗除油
        2.2.2 表面活化
    2.3 钝化处理液的制备
    2.4 钝化膜的制备工艺
    2.5 钝化膜的耐腐蚀性能检测
        2.5.1 醋酸铅点滴实验
        2.5.2 中性盐雾实验
        2.5.3 划痕腐蚀实验
        2.5.4 电化学测试
    2.6 钝化膜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测试
        2.6.1 扫描电镜(SEM)分析
        2.6.2 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LSCM)分析
        2.6.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2.6.4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分析
    2.7 钝化膜的其它性能测试
        2.7.1 附着力性能测试
        2.7.2 综合性能测试
        2.7.3 耐指纹性能测试
        2.7.4 耐热性能测试
        2.7.5 钝化膜膜重测试
        2.7.6 弯曲性能测试
        2.7.7 差热分析
第3章 实验结果及硅烷复合钝化膜性能研究
    3.1 钝化液配方的确定
    3.2 硅烷复合钝化工艺影响因素
        3.2.1 钝化液组成正交实验
        3.2.2 钝化工艺条件正交实验
    3.3 硅烷复合钝化膜的耐蚀性能
        3.3.1 醋酸铅点滴实验
        3.3.2 中性盐雾实验
        3.3.3 划痕腐蚀实验
        3.3.4 电化学实验
    3.4 钝化膜表面形貌和微观结构
        3.4.1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LSCM)分析
        3.4.2 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
        3.4.3 X射线衍射(XRD)分析
        3.4.4 傅里叶变换红外吸收光谱(FTIR)分析
    3.5 硅烷复合钝化膜其它性能
        3.5.1 膜重测试
        3.5.2 综合性能测试
        3.5.3 附着力性能测试
        3.5.4 钝化膜耐指纹性能测试
        3.5.5 弯曲性能测试
        3.5.6 耐热性能测试
        3.5.7 耐水性能测试
        3.5.8 差热分析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热镀锌钢板无铬钝化剂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金属钝化荆的基础理论知识
        1.1.1 金属钝化过程的基本原理
        1.1.2 金属钝化的分类
        1.1.3 热镀锌钝化膜的性能
        1.1.4 热镀锌钝化膜的应用
    1.2 热镀锌钢板钝化剂的研究现状
        1.2.1 六价铬钝化剂
        1.2.2 三价铬钝化剂
        1.2.3 无铬钝化剂
    1.3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研究内容
        1.3.1 本文的研究日的
        1.3.2 本文的研究内容
    1.4 开发方案设计
        1.4.1 设计思想
        1.4.2 热镀锌钢板无铬钝化剂原料的选择
        1.4.3 设计方案
第2章 实验部分
    2.1 实验仪器及设备
    2.2 药品和材料
    2.3 钝化液的配制
        2.3.1 钝化液的组成
        2.3.2 工艺流程
        2.3.3 操作步骤
    2.4 热镀锌钢板钝化工艺
    2.5 钝化膜的质量评定
        2.5.1 钝化膜评价方法
        2.5.2 钝化膜评价标准
第3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实验结果
        3.1.1 配方试制与评价
    3.2 DOE正交实验设计
        3.2.1 正交实验设计表的选择
        3.2.2 实验结果及分析
    3.3 筛选及适用性实验
        3.3.1 产品物性指标测定
        3.3.2 钝化膜性能评价实验
    3.4 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自清洁卷材涂料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卷材涂料
        1.1.1 国内彩涂板发展情况
        1.1.2 彩涂板产品出口情况
        1.1.3 卷材产品发展和国内卷材涂料发展的趋势
    1.2 卷材涂料的涂装工艺
    1.3 卷材涂料的分类和用途
    1.4 卷材涂料生产工艺
    1.5 卷材涂料技术发展
        1.5.1 高耐候类型卷材涂料
        1.5.1.1 氟碳涂料
        1.5.1.2 高耐候聚酯卷材涂料
        1.5.1.3 有机硅改性聚酯卷材涂料
        1.5.2 表面纹理型涂料
        1.5.3 导电与抗静电涂层
        1.5.4 抗菌卷材涂料
        1.5.5 环保节能型卷材涂料
        1.5.6 冷屋顶卷材涂料
    1.6 课题的来源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自清洁卷材面漆的研制
    2.1 漆膜的耐沾污和自洁机理
        2.1.1 涂层的耐沾污机理
        2.1.2 涂层自清洁机理
        2.1.2.1 光催化技术
        2.1.2.2 仿荷叶技术
        2.1.2.3 涂层亲水技术
    2.2 国内自清洁卷材涂料市场和技术状况对比
    2.3 自清洁卷材涂料产品设计技术路线
        2.3.1 涂层自清洁技术路线选择
        2.3.2 涂料配方及配套体系设计的技术路线
    2.4 实验部分
        2.4.1 实验主要原料
        2.4.2 实验主要仪器
        2.4.3 涂料试制配方
        2.4.4 涂料的制备
        2.4.5 涂层的制备
        2.4.6 性能测试结果
    2.5 结果与讨论
        2.5.1 自洁机理的选择
        2.5.1.1 疏水疏油体系的对比测试
        2.5.1.2 光催化方法的研究
        2.5.2 树脂配方体系的选择
        2.5.3 亲水助剂的选择
        2.5.4 氨基树脂和催化剂
        2.5.5 颜料的选择
        2.5.6 消光剂的选择
        2.5.7 表面助剂的选择
        2.5.8 溶剂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聚氨酯底漆的研制
    3.1 自清洁卷材涂料配套底漆的配方设计
    3.2 聚酯树脂的合成
        3.2.1 主要实验原料
        3.2.2 主要实验设备
        3.2.3 合成工艺
    3.3 底漆配方设计
        3.3.1 配方和生产工艺
        3.3.2 主要性能测试
        3.3.2.1 涂料及期末各项性能测试评价方法
        3.3.2.2 测试结果
    3.4 结果和讨论
        3.4.1 与环氧底漆的比较
        3.4.2 聚酯、聚氨酯及催化剂的选择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日本家电用无铬化成处理钢板(GF)的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自润滑型无铬钝化涂层成膜机制及润滑性能研究[D]. 许哲峰.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4)
  • [2]中国家电产品造型研究(1949~1979年)[D]. 周敏宁. 江南大学, 2016(04)
  • [3]2013~2014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The China Plastics Industry Editorial Office,China Bluestar Chengrand Chemical Co.,Ltd.;. 塑料工业, 2015(03)
  • [4]基于达克罗技术的Zn-Al基合金涂层的制备及耐蚀机制研究[D]. 蒋穹.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4(01)
  • [5]镀锌宽带钢无机—有机复合钝化液的制备及抗腐蚀性能[D]. 张振海. 安徽工业大学, 2014(03)
  • [6]电镀锌无铬彩色钝化工艺优化[D]. 金海玲. 昆明理工大学, 2014(01)
  • [7]2012~2013年世界塑料工业进展[J]. 刘朝艳,宁军,朱永茂,殷荣忠,杨小云,潘晓天,刘勇,邹林,刘小峯,陈红,董金伟,李丽娟,李颖华,张骥红. 塑料工业, 2014(03)
  • [8]热镀锌板表面硅烷与钼酸盐复合钝化膜的研究[D]. 尚尉. 东北大学, 2013(05)
  • [9]热镀锌钢板无铬钝化剂的研究[D]. 黄大勇. 东北大学, 2013(07)
  • [10]自清洁卷材涂料的研制[D]. 石剑峰. 华东理工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日本家电用无铬化学处理钢板(GF)的开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