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浅谈新时期的师德(论文文献综述)
赵秋,周英茂,于敏章[1](2021)在《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和路径研究》文中提出爱国是人世间最深层、最持久的情感,是一个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爱国守法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是师德修养的基础。该研究阐释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和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相关要求,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而得出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探究了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具体路径。
黄玲[2](2021)在《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提升路径》文中认为新时期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要求和期望值越来越高,教师不仅要承担育人的重要使命,还肩负着为国育才的使命,从而为现代化社会主义强国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基于此,文章从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内容出发,分析了加强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重要性,并提出了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提升路径。
吴丽萍,刘明,冯瑶[3](2021)在《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新时期高校部分教师师德师低下等现实问题,文章分析了高校师德师风现状,从师德师风教育载体的开发、师德师风建设专项项目、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机制和师德约束机制的角度进行深入剖析探讨,充分利用新时期出现的各种媒体形式,提出适用于新时期高校背景的师德师风建设对策,以期为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提供一定的参考。
王月美[4](2021)在《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是教师职业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一般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又有区别于一般的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即新时期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应做到信仰坚定、潜心育人、知识广博、师爱深厚、人格高尚。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具有政治性、示范性、导向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六个要即“政治要强、情怀要深、视野广、思维新、自律要严、人格要正”,就是对思政课教师提出的“有德”的特殊要求。思政课教师是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和学习者,是党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者,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加强滇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对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加强学校精神文明建设、促进自身全面发展和道德修养提高、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引路人、保障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对滇西地区高校部分思政课教师和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调查,通过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和马克思主义信仰、爱岗敬业、教书育人、师爱情感、工作纪律、师表示范六个方面的综合考察,分析当前思政课教师的职业道德现状,目前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总体较好,得到学生的尊重和认可,但部分思政课教师功利倾向严重,对本职工作倦怠,师爱情感有待加强,育人理念和育人效果相脱节;在职业道德建设过程中存在制度规范滞后,缺乏长效机制,以及职业道德教育和践行不够的问题,还需引起对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重视。滇西地区民族众多、宗教信仰复杂,经济发展、教育水平相对落后,社会发育程度低,受信息化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西方不良思潮的价值观念渗透、校园文化建设、以及部分教师自身道德修养的忽视等内外因素,都影响着滇西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最后,本文以问题为导向,从营造良好的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环境、创新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化建设、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道德修养、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四个方面实现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自律和他律的统一,提高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促使思政课教师更好的发挥师表示范作用,真正成为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吕增艳[5](2021)在《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文中认为成仿吾是我国着名的无产阶级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和社会科学家,在其五十余年的教育生涯中,始终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遵循,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践行共产主义崇高的社会理想。他是我国第一位文学家、革命家、教育家三者兼备的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大学校长,为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创建和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动员大会上首次提出“树立正确的党史观”,继承党的百年历史波澜壮阔、气象万千的精神财富,是党的理论工作者现阶段的重要使命。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是党史学习的重要内容,成仿吾的人生发展历程堪称一部生动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教科书”。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他主张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革命根据地高校的公共课程,把“战火中的大学”建设成为“从知识青年到革命战士的大熔炉”,奠定了思想政治教育在党的教育事业中的基础性地位,确立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模式。新中国成立后,成仿吾坚持从中国具体国情出发,主张结合实际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创造性地提出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室”的概念,首创思想政治理论课四大基础理论教研室,参与并构建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基本课程体系和教学研究体系,有效推动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规化发展。成仿吾被誉为“长征途上唯一的大学教授”“无产阶级革命教育的奠基者”“党校教育的开拓者”“社会主义高等教育的奠基人”“人民教育的旗手”“妈妈校长”等。这些称号,是对他在教育领域突出贡献的肯定。此外,成仿吾五译《共产党宣言》、精准翻译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对毛泽东教育思想进行科学阐释、撰写《长征回忆录》等等,使他获得党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和党内“思想政治教育大家”的赞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背景下,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历程,总结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和实践的宝贵经验,既是对党的百年教育成果的历史传承,也是实现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守正创新和实践突破的重要借鉴。本文包括引论、结语和四章正文。第一章,系统梳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和家风传承三方面分析其思想产生的客观条件;从实践阅历、人格特质两方面论证了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产生的主观条件。关于发展历程,以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中国成立作为时间脉络,结合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经历,归纳出其思想发展的萌芽萌动期、初步形成期、成熟发展期和系统深化期四个阶段,形塑起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发展脉络。第二章,阐释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一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是“革命总战线中一条重要和必要的战线”“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的地位和思想政治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动员人民起来斗争”的重要功能进行理论阐发。二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五个方面。三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涵盖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形势与任务教育,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四个方面。四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启发式和讨论式相结合,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五是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在坚持学校教育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基础上,探索报刊传播媒介和党的建设管理平台。第三章,对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的研究。包括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主要特色和历史贡献三部分。其先进性主要体现在: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反对经验主义,强调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三方面。其特色主要表现在:以立场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以“人民本位”的理念践行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以服务于“党的中心任务”推进“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五个方面。历史贡献主要体现在: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政治理论课完整的课程体系建设,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第四章,透析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对当下的启示:“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大众化思想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结合”的启示,师德师风建设理念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秦苗苗[6](2020)在《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文中提出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之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并成为关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特殊主体,其师德起到决定性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到学校实地调研、与师生促膝长谈,并且通过书信来往,勉励慰问广大师生。同时掌握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发展特点的一手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师德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他先后于2013年教师节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引路人”及“四个统一”;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标准等一系列关于师德的最新论断,为新时代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师德建设相关论述。该论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师队伍需求的正确把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些学术成果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聚焦于习近平师德建设内容的简单论述,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观点重复率高。综合考虑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与国家教育发展迫切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立足于习近平教育施政实践,系统阐述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路径探索,深入分析理论特征、继承发展和时代价值,力求在前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针对不足,再做深入探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介绍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进而提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教师引入培养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等措施,切实推进了师德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其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本思维;其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锻造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体现战略思维;其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划定了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其四,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深化了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这几个理论特征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共同彰显了习近平的教育管理智慧。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在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既有对以往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炼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中关于师德建设初心、建设内容、建设路径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探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应然之举。第六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的理论升华。其次,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化了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王蓓金[7](2020)在《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文中提出教育改革的深化发展对青年教师的师德师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在阐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重要意义的基础上,立足于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就如何加强新时期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进行探究,旨在能够更好的提升青年教师的个人工作素质。
钱晓敏[8](2020)在《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70年(1949—2019):历程、成就与展望》文中提出70年来,我国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经历了初步探索、重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研究、重视教师专业伦理研究三个发展阶段。全面梳理和总结新中国70年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发展历程,可以总结出如下历史成就与经验:理论前提不断得到澄清;"美德"和"规范"共建其理论大厦;实证性研究成果不断丰富。展望未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还需进一步厘清"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之间的内涵关系、深入美德与规范两条路径的融合研究、创新实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从而为提升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有效性和科学性构建创造条件。
杜旭洋[9](2020)在《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新时代建设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第一标准在于师德。健全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是当前我国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以新时代为研究视域,以《教育部关于建立健全中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意见》为政策导向,将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在整个研究中一以贯之,辅以激励相容理论和协同学理论,选取昆明市为例对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现路径进行合理有效的探寻。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个别访谈法和自然观察法,从教育、宣传、考核、监督、激励、惩处和保障七个方面对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进行调查。发现当前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现状虽总体呈现出较好的态势,但仍存在着师德教育的内容不够全面,师德的宣传、监督、考核不够有力,师德的奖惩和保障不够到位的问题。解决机制当前存在问题,首先从社会、学校和教师层面对影响机制的外部因素进行问题归因;其次基于激励相容理论对机制内部本身的不足与欠缺进行健全完善;最后在前两者的基础上运用协同学理论使机制得以协同运作,从而完成对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的有效探寻。
孔亚[10](2020)在《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乃高校立校之本。进入新时代,立德树人就要求各高校明确重心,将培养社会主义优秀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身的根本任务。在这个过程中,高校教师应义不容辞地承担起落实立德树人的重任。高素质的高校教师队伍有利于高校乃至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当前高校教师队伍质量逐渐提高,但仍有极个别高校教师行为失范的现象不时为社会大众所获知,他们辜负了人们对于高校教师这一角色的殷切期望,偏离了高校教师师德的基本要求。因此,打造高素质高水平高校教师队伍的首要任务便是抓好师德建设,这是确保为社会主义培养人才的前提和基础,师德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所在。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提高对高校师德建设工作的重视程度,这既关系到新时代人才的茁壮成长,也关系到国家综合能力的提升乃至民族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了加强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为我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提高高校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仍然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高校教师这一职业自出现以来便受到大众的关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队伍必须具有良好的私德和公德。由于教师所处的环境、权利和义务在不同社会阶段会有所改变,这就要求对于高校师德建设的研究不能停滞不前,这一实践活动必须坚持以科学的理论为指导,同时也要善于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进而创新师德建设的方案,以符合教师的成长轨迹,确保高校师德水平的切实提高。本文通过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从新时代的视角出发,分析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内容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从时代价值以及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要求方面阐述了选题的缘由及意义,梳理了已有的国内外关于师德建设的研究成果。第二,厘清并分析了新时代和师德的核心概念,并以习近平关于师德的思想为指导,以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和社会角色理论为理论基础,为进一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第三,综合分析了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时代要求。基于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和教师的新要求,阐释了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的意义;以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讲话精神为指导,探索了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第四,通过对山东省的一所大学的个案研究,发现该校教师的师德主流是好的;但是从新时代我国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对教师素质及师德要求看,总体上还存在一定的差距,部分教师在某些方面仍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需要提升和改进;同时,针对调查出的师德问题,以社会角色理论为基础,从教师个人、学校管理以及社会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第五,根据分析结果,再以《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师德师风建设的意见》为指导,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完善师德管理机制、营造尊师重教氛围以及强化责任落实等四个方面的应对措施和建议。最后指出,高校师德建设作为一项长期性工作,不管是从高校师德建设的制度层面,还是道德层面,都需要我们对高校师德进行整体的把握和系统的研究,这项工作需要社会、学校、教师和其他教育研究者的共同努力。
二、浅谈新时期的师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新时期的师德(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和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与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相关要求 |
1.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性 |
2. 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相关要求 |
二、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与师范生师德培养 |
1.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与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关系 |
2.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 |
三、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状和具体路径 |
1.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现状 |
2. 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具体路径 |
四、结语 |
(2)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提升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1 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内容 |
2 提升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重要性 |
3 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提升路径 |
3.1 切实注重对师德理论修养的学习 |
3.2 注重对自身师德理论修养的反省 |
3.3 注重对师德理论修养的实践 |
4 结束语 |
(3)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教师师德师风现状 |
(一)对教学缺乏责任感 |
(二)对学术缺少使命感 |
(三)高校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制度不完善 |
二、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 |
(一)师德师风教育载体的开发 |
(二)设立师德师风建设专项项目 |
(三)建立健全师德师风考核机制 |
(四)建立完善的师德约束机制 |
三、结语 |
(4)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内容和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一章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相关概述 |
一、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历史演进 |
(四)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的演进与发展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概述 |
(一)思政课教师的职业认识和定位 |
(二)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
(三)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 |
(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的特殊要求 |
三、加强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
(一)是学校高等教育发展的重要保障 |
(二)是思政课教师增强自身修养,实现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 |
(三)是滇西地区民族团结和高校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保障 |
第二章 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现状分析 |
一、问卷调查的相关情况说明 |
(一)问卷调查设计 |
(二)问卷调查对象 |
二、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现状分析 |
(一)对思政课教师的政治理论素养的调查分析 |
(二)对思政课教师爱岗敬业的调查分析 |
(三)对思政课教师教书育人理念的调查分析 |
(四)对思政课教师师爱情感的调查分析 |
(五)对思政课教师工作纪律的调查分析 |
(六)对思政课教师师表示范的调查分析 |
三、对滇西地区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现状的总结与思考 |
四、滇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
(一)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建设滞后,缺乏长效机制 |
(二)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深化职业道德践行不够 |
第三章 影响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因素 |
一、社会环境的影响 |
(一)市场经济下,教师主体创新意识增强的同时出现功利趋向 |
(二)信息化社会网络发展 |
(三)滇西地区社会发育程度相对较低 |
二、学校文化环境的影响 |
(一)课堂文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形成 |
(二)校园活动文化影响教师职业道德的养成 |
(三)校园制度文化是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保障 |
三、思政课教师自身因素 |
(一)教师价值观、职业定位转变 |
(二)教师生活工作压力较大,忽视自身道德修养 |
第四章 新时代加强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路径 |
一、营造良好的职业道德建设环境 |
(一)弘扬尊师重教的传统美德,营造和谐的社会环境 |
(二)加强学校师德文化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 |
二、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制度化建设 |
(一)创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规章制度建设 |
(二)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道德评价机制建设 |
三、提高思政课教师自身修养,追求道德境界提高 |
(一)提高职业素养,增强职业情感 |
(二)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我调节能力 |
(三)提高科研能力,增强教育教学素养 |
四、增强师爱情感,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
(一)遵循大学生思想道德成长规律 |
(二)创新教学方法,增强教学能力 |
结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5)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背景 |
(一)理论背景 |
(二)实践背景 |
二、研究现状 |
(一)研究现状梳理 |
(二)对现有研究文献的解读 |
(三)对研究现状的总结 |
三、研究思路、方法与意义 |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 |
(二)研究方法与意义 |
四、研究的创新之处 |
(一)研究领域新 |
(二)研究思路新 |
第一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与发展历程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形成条件 |
(一)客观条件 |
(二)主观条件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发展历程 |
(一)萌芽萌动期:阐释思想政治教育地位(1918-1928) |
(二)初步形成期:拓展思想政治教育途径(1928-1937) |
(三)成熟发展期:探索思想政治教育模式(1937-1949) |
(四)系统深化期: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1949-1984) |
第二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构成 |
一、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地位和功能的思想 |
(一)“革命总战线中一条必要和重要的战线” |
(二)“经济、政治工作的生命线” |
(三)“用政治思想教育来提高人民的觉悟、动员人民起来斗争” |
二、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则的思想 |
(一)“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
(二)“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
(三)与其他社会教育相融合 |
(四)“少而精”和“通俗化”相结合 |
(五)“基本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 |
三、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内容的思想 |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教育 |
(二)形势与任务的教育 |
(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教育 |
(四)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教育 |
四、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思想 |
(一)“小先生”制与“自学辅导制”相结合 |
(二)启发式与讨论式相结合 |
(三)典型教育与亲自示范相结合 |
(四)批评与自我批评相结合 |
五、成仿吾关于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的思想 |
(一)以报纸杂志为传播媒介 |
(二)以党的建设为重要依托 |
(三)以高等学校为主要阵地 |
第三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评价 |
一、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先进性 |
(一)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坚持教育为社会革命服务的“教育救国”之路 |
(二)反对经验主义,坚持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学习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经验 |
(三)弘扬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传统,创新性坚持和运用毛泽东思想 |
二、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主要特色 |
(一)以坚定的党性原则勇担思想政治教育之重任 |
(二)以“人民本位”理念开展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 |
(三)以“党的中心任务”推动“立德树人”教育目标的实现 |
(四)以深厚的理论素养深耕思想政治教育“根基建设” |
(五)以实践探索精神推进整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建构 |
三、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历史贡献 |
(一)开创无产阶级思想政治教育新局面 |
(二)探索与推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建设 |
(三)彰显文学作品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先行者 |
(四)培养和造就了一大批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者 |
第四章 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的当代启示 |
一、“培养无产阶级理论战士”对坚持高校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启示 |
二、劳动教育思想对当前开展劳动教育的启示 |
三、教育大众化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的启示 |
四、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方法对坚持“理论的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的启示 |
五、师德师风建设理论对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的启示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读博期间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及着作情况 |
(6)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1 国内研究综述 |
1.2.2 国外研究综述 |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框架 |
1.3.2 研究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
2.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 |
2.1.1 世界交往环境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 |
2.1.2 建设教育强国对师德提出新的亟需 |
2.1.3 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
2.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2 列宁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
2.2.4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建设的历史积淀 |
2.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过程 |
2.3.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萌芽期(1982-2012年) |
2.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期(2012-2017年) |
2.3.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成熟期(2017-今)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
3.1 习近平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界定 |
3.1.1 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 |
3.1.2 高尚师德体现在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 |
3.1.3 高尚师德体现在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 |
3.1.4 高尚师德体现在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 |
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五个抓手 |
3.2.1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
3.2.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
3.2.3 完善“引培考”机制 |
3.2.4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3.2.5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 |
4.1 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人本思维 |
4.1.1 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双主体 |
4.1.2 将满足师生需要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 |
4.1.3 将优秀教师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推力 |
4.2 锻造师德师风体现战略思维 |
4.2.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上强调政治战略 |
4.2.2 教师师德师风锻造上体现目标战略 |
4.2.3 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上立足知行战略 |
4.3 划定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 |
4.3.1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底线 |
4.3.2 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底线 |
4.4 深化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 |
4.4.1 定义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体现整体性 |
4.4.2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育共同体体现协同性 |
4.4.3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体现建设开放性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
5.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与发展 |
5.1.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 |
5.1.2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发展 |
5.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
5.2.1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 |
5.2.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发展 |
5.3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与发展 |
5.3.1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 |
5.3.2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发展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
6.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 |
6.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
6.1.2 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理论升华 |
6.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
6.2.1 领导师德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
6.2.2 深化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 |
6.2.3 丰富师德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 |
6.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7)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意义分析 |
2 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存在的问题 |
3 新时期提升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 |
4 结束语 |
(8)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70年(1949—2019):历程、成就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历程 |
(一)初步探索阶段(1978—1982) |
(二)重视职业道德规范研究阶段(1983—1991) |
(三)重视专业伦理研究阶段(1992至今) |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主要成就 |
(一)理论前提不断得到澄清 |
(二)“美德”和“规范”共建其理论大厦 |
(三)实证研究成果不断丰富 |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展望 |
(一)“职业道德”和“专业伦理”之间的内涵关系有待进一步厘清 |
(二)美德路径与规范路径的融合研究依然需要深入 |
(三)实证研究的内容和方法依然存在不足 |
(9)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由 |
一、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小学师德建设的重要性 |
二、运用长效机制进行小学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
三、昆明市实现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迫切性 |
四、基于个人的认识及兴趣 |
第二节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一、国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二、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
三、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述评 |
第四节 研究的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一、师德建设 |
二、机制 |
三、师德建设长效机制 |
四、实现路径 |
第五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技术路线 |
第六节 研究的自我评价 |
一、研究的重难点 |
二、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时代背景与理论基础 |
第一节 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时代背景 |
一、新时代的内涵与特征 |
二、探寻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的意义 |
第二节 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理论基础 |
一、教师专业发展理论 |
二、激励相容理论 |
三、协同学理论 |
第三章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现状及问题 |
第一节 昆明市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调查 |
一、昆明市小学教师的性别结构情况 |
二、昆明市小学教师的年龄与教龄结构情况 |
三、昆明市小学教师的任教年级与科目情况 |
四、昆明市小学教师的学缘结构情况 |
五、昆明市小学教师的在编情况 |
第二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实施情况调查 |
一、开展师德教育的情况调查 |
二、开展师德宣传的情况调查 |
三、进行师德监督的情况调查 |
四、进行师德考核的情况调查 |
五、予以师德奖励的情况调查 |
六、予以师德惩处的情况调查 |
七、保障师德建设的情况调查 |
第三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存在问题 |
第四章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问题归因 |
第一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社会层面问题归因 |
一、市场经济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 |
二、社会价值观多元化带来的影响 |
三、职能部门工作不到位造成的影响 |
第二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学校层面问题归因 |
一、学校对师德建设工作缺乏重视 |
二、学校的师德建设工作流于形式 |
三、家长的不当行为助长教师失范行为 |
第三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教师层面问题归因 |
一、缺乏爱岗敬业的精神 |
二、缺乏为人师表的意识 |
三、缺乏终身学习的理念 |
第五章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健全 |
第一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框架完善 |
第二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的自我发展机制 |
一、教育培训机制 |
二、宣传引导机制 |
三、激励动力机制 |
第三节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的自我约束机制 |
一、监督制约机制 |
二、考核反馈机制 |
三、惩处警示机制 |
四、保障落实机制 |
第六章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协同运行 |
第一节 协同运行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制约因素 |
一、机制发挥的效果难以呈现 |
二、协同三方合作意识不强 |
第二节 协同运行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的解决方案 |
一、树立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的阶段性目标 |
二、形成长效机制内外趋力有效联动协同 |
结语 |
一、主要结论 |
二、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一、外文参考文献 |
二、中文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A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现状调查问卷 |
附录B 昆明市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现状访谈提纲 |
一、教师访谈提纲 |
二、家长访谈提纲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一、学术论文 |
二、参与课题 |
致谢 |
(10)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1.选题缘由 |
2.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1.国内研究综述 |
2.国外研究综述 |
(三)论文研究计划 |
1.研究思路 |
2.论文创新点 |
3.研究方法 |
一、核心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一)核心概念界定 |
1.新时代的内涵 |
2.师德的内涵 |
(二)理论基础 |
1.习近平关于师德的系列讲话 |
2.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
3.社会角色理论 |
二、高校师德建设的必要性及时代要求 |
(一)新时代对高等教育的要求 |
1.内涵式高质量发展 |
2.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接班人 |
3.立德树人 |
4.开放办学,争创双一流 |
(二)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 |
1.培养学生正确的意识形态 |
2.学高为师,为祖国培养时代新人 |
3.身正为范,落实立德树人职责 |
4.服务社会,助力新型智库建设 |
(三)新时代高校师德建设的重要意义 |
1.有助于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培养 |
2.有助于新时代立德树人 |
3.有助于新时代科研能力的提升 |
4.有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 |
(四)高校师德建设的时代要求 |
1.教书和育人相统一 |
2.言传和身教相统一 |
3.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 |
4.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 |
三、Z高校师德的现状调查及原因分析 |
(一)Z高校师德的现状 |
1.调查设计与实施 |
2.调查结果分析 |
(二)原因分析 |
1.社会角色的领悟出现偏差 |
2.教学与科研失衡 |
3.高校师德管理机制不完善 |
4.学校重视程度不够 |
四、新时代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与建议 |
(一)大力提升教师师德素养 |
1.提高综合素质 |
2.树立典型榜样 |
(二)完善高校师德管理机制 |
1.严格招聘引进,把好教师队伍入口 |
2.严格考核评价,落实师德第一标准 |
3.严格师德督导,建立多元监督体系 |
4.严格违规惩处,治理师德突出问题 |
(三)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
1.完善表彰奖励 |
2.创设平等融洽的管理氛围 |
3.创设尊师重教的人文氛围 |
4.舆论宣传高校师德正能量 |
(四)加强工作保障,强化责任落实 |
1.明确师德建设的牵头部门 |
2.制订师德建设的长远规划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
附录 B |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成果 |
致谢 |
四、浅谈新时期的师德(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融入师范生师德培养的价值和路径研究[J]. 赵秋,周英茂,于敏章. 公关世界, 2021(24)
- [2]新时期高职院校师德理论修养的提升路径[J]. 黄玲. 工程技术研究, 2021(22)
- [3]新时期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对策研究[J]. 吴丽萍,刘明,冯瑶. 大学教育, 2021(08)
- [4]新时代滇西地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研究[D]. 王月美. 大理大学, 2021(10)
- [5]成仿吾思想政治教育思想研究[D]. 吕增艳.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7]新时期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师风建设的途径分析[J]. 王蓓金. 科教导刊(下旬刊), 2020(24)
- [8]教师职业道德研究的70年(1949—2019):历程、成就与展望[J]. 钱晓敏. 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刊, 2020(02)
- [9]新时代小学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现路径研究 ——以昆明市为例[D]. 杜旭洋.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新时代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山东省某大学为例[D]. 孔亚. 曲阜师范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