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电子阅览室的发展阶段及方向(论文文献综述)
杨丽丽[1](2021)在《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转型、现代学习技术发展等因素的影响,大学生学习方式正在走向多元化、个性化、信息化。图书馆作为高校重要教学科研支持部门,也在发生相应的变革。根据空间社会学理论,空间既是行为发生的条件,又是由行为所建构的。那么,图书馆学习空间,又是如何支持当下多样化的学习行为并被学习行为所改变呢?本研究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试图回答以下问题:大学图书馆是否支持或是满足大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型?学生自发的新型学习方式如何推动图书馆学习空间改变?这种相互“形塑”是否在形成新的高校学习文化?为有效揭示新技术环境、学科背景等因素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影响,本研究选择西南地区四所不同层次和类型大学的新建校区图书馆为研究对象,通过访谈、观察等质性研究方法,描述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二者之间的互动,总结当前高校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的经验,发现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之间的相互塑造。论文主要分为:第一部分:绪论。主要是提出问题,阐述论文研究缘起、研究意义、已有相关研究,提出研究步骤、研究技术线路图、研究方法、研究对象等。第二部分:四所大学新校区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及其中学习行为的调查分析。通过现场观察、访谈、体验,发现各校图书馆建设个性鲜明,空间建设及资源供给上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和校园文化传统,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中的学习行为表现出来高度的统一性。D大学作为信息技术为主的985理工大学,其图书馆科技感十足,但学生主要使用图书馆的自主、静默学习空间进行无需或少量技术支持的学习;C大学作为985综合型大学,其图书馆造型古朴,馆藏丰富,但学生主要找地方“自习”,评价“不好用”;J大学作为以交通技术为主的工科211大学,其图书馆学习空间重实用,学生主要来图书馆找地方写作业、复习,多功能空间“基本没用”;S大学是省属重要师范大学,其图书馆规模大、空间多,学生进馆学习的人数多,但设施设备少有考虑使用者的感受,评价“不舒服”。第三部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着多元学习文化的形成。通过对图书馆学习空间建设和使用的调查,发现各大学图书馆建设表现出一些共同点:资源供给及设施设备的数字化、信息化明显升级;空间功能多样化是普遍趋势;相对于学习空间硬件设施设备的升级换代,学习空间管理与服务都表现出相对的滞后。各大学图书馆带有鲜明的本校学科特色和传统校园文化特点,但各校学生在图书馆的学习行为共性大于个性,使用图书馆的目的、主要学习行为类型都高度相似。尽管如此,各校学生对图书馆学习空间的需求有显着的差异:文科、综合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不足,大学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完备”和“好用”的空间条件;工科类大学现有空间条件较好,学生期待图书馆提供“更舒服”和“更独立”的学习条件。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生空间期待的落差主要源于现有的图书馆建设、管理缺乏学生参与。学生新的学习空间需求、新的学习方式与图书馆的学科传统、现代化建设相互作用,正在推动形成新的多元化学习文化。
薛清午[2](2021)在《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文中认为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对于校园环境有了更高的要求。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的核心,从某种程度来说就是高等教育发展的缩影,从动荡到平稳,从封闭到开放,从繁杂到便捷,它的多样性随着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得到体现。良好的高等教育环境离不开图书馆的建设,它影响着学校的整体发展、学风校训、学术科研与人才培养。内蒙古师范大学作为师范类高校,承担着地方教育、民族教育和师范教育的多重责任,然而图书馆室内环境却存在旧环境难以满足新需求的问题,现有图书馆室内环境理应展现出更加完备的功能规划和浓郁的人文气息。基于此问题,本文从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入手,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实地情况,运用定量研究中的调查法、相关法,结合定性研究中实地观察法与内容分析法,分别对高校图书馆与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进行研究。分析出针对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功能规划不尽完善、材料利用不尽合理、人文关怀不够深入三大问题的解决方法。研究得出,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需要兼顾能源效率、材料效用、人文效益三个方面。功能规划的问题基于能源效率解决,包含图书馆室内的光环境、声环境、温度环境和空气质量;材料利用的问题基于材料效用解决,包含图书馆室内环境所用材料的数量、环保性、质量与特性;人文关怀的问题从人文效益入手,围绕尊重“和而不同”的理念,包含文化、心理和精神。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补充形成全方位解决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问题的可持续方法。设计实践将图书馆室内环境的问题用可持续设计方法解决,根据两者的相关理论与实际案例,形成适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实际应用。具体的设计实践将可持续生态循环与高校图书馆育德育人的理念相结合,提出校园温室的设计概念,意在将图书馆打造成校园中同时满足环境和人两者需求的循环温室。在室内环境的规划中将图书馆按照需求分为封闭式自习空间、半开放式办公空间和开放式公共空间,根据馆藏内容定位,突出不同藏阅室的室内环境特征,结合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的现有条件进行设计。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方法与高校图书馆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图书馆室内环境的空间利用率与在校师生的使用体验。在改善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同时,将可持续发展理念付诸实践,使环境具有一定的教育、引导作用,达到环境育人的目的,为类似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设计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田雪莹,傅云霞[3](2020)在《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演变与重构——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电子阅览室是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智能手机、无线网络、多媒体技术的日臻成熟,现有公共电子阅览室的技术环境、服务环境、读者群体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的电子阅览室服务面临着无人问津的尴尬。结合辽宁省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服务功能拓展的实践,就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提出了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功能重构的设想。
杜礼玲[4](2020)在《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兴则国家兴,文化强则国家强,文化是人类文明建设的脊梁。我国对文化建设有着高度的重视,中央提出要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公众对精神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使得文化服务与建设渐渐与网络数字化相交融。而公共图书馆的基本职能就包括保存人类的文化资源,公共图书馆为了参与到数字文化服务当中,需要积极发挥其社会职能,将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传播、保护和利用,满足公众日益旺盛的文化需求。公共图书馆开展数字文化服务是传统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和转化的重要举措。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是依靠信息技术对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和创造,为公众提供多层次、多角度、多来源的文化服务。为了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服务的数字化供给,提高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效能,就必须要对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进行评价。由于公共图书馆在数字文化服务过程中承担整合资源、创新内容、智能设施和联合活动等服务内容,导致其绩效评价工作变得复杂,对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评价角度、评价方法进行不同的选择,得到的评价结果和优化对策也会变得不同。本文以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为研究对象。首先,对当前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的研究热点进行归纳总结,分析了现有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相关研究的不足,阐述了进行其绩效评价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梳理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特征、形式、服务现状以及数字文化绩效评价的内涵与本质等内容,表明公共图书馆是参与数字文化服务的主体之一,其数字文化服务与传统文化服务存在一定差异。其次,基于指标体系构建的思想和原则,提出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思路。从数字文化服务人员、数字文化服务经费、数字文化服务设施、数字文化服务资源、数字文化服务活动、数字文化服务效果6个方面进行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变异系数法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最后,以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为实证对象,利用因子分析法对投入产出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将计算出的因子得分转换为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的绩效评价指标数据,根据评价模型的测算结果来分析我国31个省级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绩效水平,并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策略,进而提升我国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竞争力。
李宇帆[5](2020)在《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早期学习预警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随着数据挖掘技术和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为我们从海量数据中得到有价值的信息并加以利用成为了可能。与此同时,教育信息化的蓬勃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在智慧校园的建设投入也大大增加,部署了众多信息管理系统,如学籍管理系统、网络教学系统、校园一卡通系统等。这些系统存储了学生信息以及各式各样的行为数据,如何从这类教育大数据中挖掘出有效信息,让数据驱动决策成为了教育数据挖掘(Educational Data Minging,EDM)的核心内容。早期学习预警(Early Warning for Learning)通常是指对学生背景信息、课程成绩、学习行为等教育数据进行挖掘与分析,定位出处于辍学、挂科等风险的学生以便教师提供干预措施。本文基于校园多源异构数据,结合教育数据挖掘、深度学习技术,力图及早定位出有挂科风险的学生,以便纠正学生的学习态度与习惯,从而提高学生成绩。首先,对教育数据挖掘的相关研究领域及其流程进行了研究。其次,通过数据预处理提取了学生个人信息、消费、生活规律等方面的一些特征,并利用描述性统计和聚类方法来分析特征,将学生分为了高、中、低消费三个群体,便于将数据集中的连续型变量离散化。接着,利用Apriori算法挖掘离散化后的特征与学生是否挂科之间的关联性,结果表明学生是否挂科与学生高考成绩和籍贯最为相关,与学生洗浴水平、校车搭乘以及晚睡次数等特征关联较弱。最后,鉴于现有学习预警未考虑时间维度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按时间维度划分数据集的预测方法;随后提出了一种基于双向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Bi-directional Long-Short Term Memory,Bi LSTM)的深度双向LSTM模型(Deep Bi LSTM,DBi LSTM)对学生成绩进行预测,该模型由输入层、Bi LSTM部分、全连接层部分、Dropout层、输出层组成。Bi LSTM与全连接层部分将n层Bi LSTM与全连接层叠加起来作为隐藏层用于对数据的深层次特征挖掘,同时引入Dropout层来防止网络过拟合,提升了模型的泛化能力。结果表明,DBi LSTM-SMOTE模型在学期中期便能准确预测学生挂科情况,可作为早期预警模型。
陈文娜[6](2020)在《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文中提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长期关注的,也是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环节。从“十一五”时期,政府就开始关注公共文化服务,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到“十三五”已进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阶段。西部农村过去十几年的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供给与需求的协调状况成为当前完善西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基础性问题,对于学界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匹配问题的解决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结构优化升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借鉴供给侧改革理论、公共产品理论及耦合协调度理论,通过构建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对西部各省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实证分析,首先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进行测算,其次测算西部农村供需结构系统各指标对于供需耦合协调度指数的得分情况,总结供需耦合协调度在西部的变化态势,分析西部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结构优化角度提出提升供需耦合协调度的对策建议。研究结果表明,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与需求无论在时序上,还是截面上,大部分省份协调度指集中在0.3-0.5之间,处于失调状态;从“十一五”到“十三五”的历程中,西部各省的公共文化服务从“需求滞后型”向“供给滞后型”转变;西部农村公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不存在空间相关性;供需结构系统一级指标层中的供给要素、需求基础是供需耦合协调度的保障因素,供给内容和需求内容是提升供需协调等级的关键因素。二级指标层中的政策要素,资金要素、农民文化素质和农民群体数量是重要因素,机构要素、数字文化、文化付费意愿和上网需求是关键因素,人员要素、文化设施、文化物资、文化活动和阅读需求、视听需求和文化活动需求属于保障因素。在结构调整策略中,要维持重要因素,改善关键因素和巩固保障因素,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尽管供给侧是重点,需求侧也要给予适当的关注,双轮驱动,才能更高效地提升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耦合协调度,从而促进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
陆晓燕[7](2020)在《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政府提供公共文化服务是满足人民群众基本精神文化需求,保障其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文化强国、“互联网+”战略的贯彻执行,公共文化服务和互联网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在逐渐深入。公共图书馆以其数量多、覆盖范围广、资源丰富等特性,成为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主要场所,自然而然也成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主要阵地。武汉市作为经济与文化发展实力排在前列的中部城市,近年来公共图书馆事业发展快速,在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方面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以新公共服务理论、数字治理理论为基础,通过网络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对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现状、问题进行剖析,并提出促进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对策。文章主要分为六个部分来研究武汉市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服务。第一部分,介绍了选题的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阐述了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释了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相关概念和运用的理论;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组织结构与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了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发展历程;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概况,表现为:注重智能数字设备的引进、逐步整合数字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数字服务内容、打造多元化的数字服务平台、创立数字服务品牌;同时,分析了受众对于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相关评价的问卷调查结果。第三部分,在前文调查的基础上,剖析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通过分析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和浙江网络图书馆这两个典型案例,总结出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建设应坚持人本服务理念、注重服务平台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第五部分,分别从政府、图书馆和社会力量的角度提出对策。政府方面应树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均等化的服务标准;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图书馆方面应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水平;加强数字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提升用户粘性;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广。社会力量方面应采用多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创新服务模式。第六部分是总结与展望,总结全文并指出本文的不足之处。
李志强[8](2020)在《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东营市YH镇为例》文中指出乡村振兴战略是十九大报告的亮点之一,是新时代农业农村工作的总纲领和中心任务,为今后的“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乡村的全面振兴不仅在于农村产业发展、收入水平提高和经济能力提升,更在于农村文化精神层面的繁荣,三农的现代化越来越依赖于文化和文明建设。《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的出台,促进了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确立了以政府为主导,以乡镇为依托,以村为重点,以农户为对象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而乡镇政府作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承上启下的重要一环,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普遍存在着效率不高、不均衡、质量低的现象。如何破解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成为当前乡镇政府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在乡村振兴这一新的历史坐标下,首先对选题的背景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等方面进行介绍;其次对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概念进行内涵厘定,并阐释了研究内容的理论基础。再次,重点探讨了乡村振兴背景下以YH镇为代表的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现状、取得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此外,还对现阶段东营市YH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产生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最后,论述了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具体对策。此处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主要从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完善文化设施管理机制、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等方面论证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方向与选择,应采取的策略与方法。
吴思莹[9](2020)在《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文中提出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党中央高度重视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的突出短板,提出要重点改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扩大乡村文化惠民工程覆盖面。乡镇综合文化站作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当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难点,也是我国文化扶贫的关键。对比我国中、东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现状,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仍存在着供给总量有限、供给主体单一、供需错位等服务效果不佳的现象,如何提供更优质的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不仅是中央与学界关注的热点,更是推动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进程所面临的严峻挑战。通过梳理国内外已有文献,发现目前学界针对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研究仍十分有限,鉴于此,本文从供给侧视角出发,以“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为选题,结合“服务三角”模型,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模型,探讨优化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路径。围绕选题,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首先,通过对国内外文献进行梳理,厘清研究对象,明晰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阐明本文的学术价值和现实价值,从历史沿革、服务投入、取得成效三个部分介绍了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基本情况;其次,借鉴“服务三角模型”,结合乡镇综合文化站实际情况,从服务供给主体、服务供给平台、服务供给保障三个维度设计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分析模型,据此设计问卷并收集调查数据;再次,采取描述性统计分析方法、差异性分析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发现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服务效果并不理想,主要存在服务供给主体认知不足,缺乏服务动力、服务供给平台供需错位,服务质量不高、服务供给保障欠缺规范,服务水平低下等问题;最后,针对问题及成因,从服务供给主体、服务供给平台、服务供给保障三个维度出发,提出了优化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建议性意见。
丁晓惠[10](2019)在《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以山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为例》文中指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为教学和科研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服务。本文对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进行了分析,对电子阅览室面临的发展问题提出了应对措施,对电子阅览室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二、电子阅览室的发展阶段及方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子阅览室的发展阶段及方向(论文提纲范文)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4 理论基础 |
1.5 概念界定 |
1.6 研究设计 |
2 “高科技含量但使用不足的”D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2.1 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2.2 “被沉默的”D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3 “高大上但不接地气的”C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3.1 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3.2 “美中不足”的C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4 “本分的”J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4.1 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4.2 “还可以的”J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5 “不好用的”S大学新校区图书馆 |
5.1 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分布及学生使用情况 |
5.2 “支持学习不足的”S大学新图书馆学习空间 |
6 “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相互形塑推动多元化学习文化的形成 |
6.1 大学图书馆建设现状 |
6.2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的相互形塑 |
6.3 小结 |
7 结论与反思 |
7.1 结论 |
7.2 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2)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
(四)研究方法 |
(五)研究内容与研究框架 |
(六)创新点 |
一、高校图书馆环境分析 |
(一)高校图书馆环境概述 |
1.高校图书馆的过往与现状 |
2.高校图书馆的发展趋势 |
3.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的职能与基本要求 |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概述 |
1.环境现状 |
2.问题分析 |
本章小结 |
二、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分析 |
(一)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概述 |
1.绿色设计阶段 |
2.生命周期阶段 |
3.产品服务系统设计阶段 |
4.社会创新设计阶段 |
(二)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原则 |
(三)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的特征 |
1.有机整体性 |
2.可再生弹性 |
3.微观近人性 |
4.生态审美性 |
5.文化传承性 |
6.开放促进性 |
本章小结 |
三、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方法 |
(一)基于能源效率解决空间功能规划的设计方法 |
1.光环境:自然光与高效率光优先 |
2.声环境:隔声与吸声并进 |
3.温度环境:热舒适环境维护 |
4.空气质量:有效通风强化 |
(二)基于材料效用解决空间材料利用问题的方法 |
1.消耗最小化 |
2.无毒害优先 |
3.有机循环 |
4.生物相容 |
(三)基于人文效益解决人文关怀问题的方法 |
1.尊重地区文化和校园文化的多样性 |
2.尊重师生的心理因素 |
3.尊重师生的精神需要 |
本章小结 |
四、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实践 |
(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可持续设计分析 |
1.环境分析 |
2.受众调查 |
3.目标定位 |
(二)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模式构建 |
1.可持续的空间规划——因地布局、因需分类 |
2.可持续的材质利用——旧材新用、新材再用 |
3.可持续的人文关怀——尊重多元、文化再造 |
4.效果表现 |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绪论相关表格 |
附录2 正文相关表格 |
附录3 毕业设计实践展示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3)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演变与重构——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面临的主要问题 |
1.1 信息生态发生变化,读者使用率大幅下降 |
1.2 硬件设备快速迭代,现有设备后续更新难度加大 |
1.3 数据应用更多向手机端转移,原有基于WEB的数据库都在转型 |
2 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定位与变革 |
2.1 建设多媒体学习中心 |
2.2 建设信息共享空间 |
2.3 建设信息素养培训中心 |
3 结语 |
(4)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 |
1.2.2 国外研究 |
1.2.3 述评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创新点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与现状分析 |
2.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概述 |
2.1.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内涵 |
2.1.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意义 |
2.1.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特征 |
2.1.4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形式 |
2.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概述 |
2.2.1 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内涵 |
2.2.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的本质 |
2.3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现状 |
2.3.1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机遇 |
2.3.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挑战 |
第3章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
3.1 指标构建的思想与原则 |
3.1.1 指标构建的思想 |
3.1.2 指标构建的原则 |
3.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3.2.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 |
3.2.2 影响因素的分析 |
3.2.3 评价指标的初选 |
3.2.4 基于变异系数法的评价指标筛选 |
3.2.5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章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模型 |
4.1 绩效评价方法及适用性 |
4.1.1 绩效评价的基本方法 |
4.1.2 因子分析法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适用性 |
4.2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 |
4.2.1 因子分析模型 |
4.2.2 数据包络分析模型 |
第5章 实证分析 |
5.1 公共图书馆的样本与数据选取 |
5.1.1 公共图书馆的样本选取 |
5.1.2 数据来源与选取 |
5.2 基于因子分析法得出投入产出指标 |
5.2.1 投入指标的因子分析 |
5.2.2 产出指标的因子分析 |
5.2.3 因子得分处理结果 |
5.3 基于数据包络分析法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 |
5.3.1 数据包络模型分析 |
5.3.2 评价结果分析 |
5.4 提升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的策略 |
5.4.1 整合和优化公共图书馆的数字文化资源配置 |
5.4.2 协调公共图书馆的技术规模与投入力度相匹配 |
5.4.3 完善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管理机制 |
5.4.4 加强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共享与合作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指标调查问卷 |
附录 B 非DEA有效公共图书馆进行投入产出指标处理后的原始数据表 |
附录 C 非DEA有效公共图书馆的投入产出指标生产前沿面数据表 |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5)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早期学习预警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EDM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数据预处理 |
2.1 校园一卡通数据预处理 |
2.1.1 学生消费数据特征提取 |
2.1.2 学生就餐特征提取 |
2.1.3 学生电子阅览室特征提取 |
2.2 学生个人信息特征提取 |
2.3 学生成绩特征提取 |
2.4 最终数据表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学生特征描述性统计和聚类分析 |
3.1 学生成绩数据分析 |
3.2 消费衍生数据分析 |
3.2.1 消费金额与次数分析 |
3.2.2 三餐规律次数分析 |
3.2.3 其他消费数据分析 |
3.3 聚类分析 |
3.3.1 K-means聚类算法思想和流程 |
3.3.2 聚类结果 |
3.4 特征离散化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一卡通消费衍生数据与成绩的关联规则分析 |
4.1 Apriori算法 |
4.2 基于Apriori算法的一卡通消费衍生数据与成绩的相关性 |
4.2.1 学生高考成绩与学生是否挂科的关联分析 |
4.2.2 学生三餐规律与学生是否挂科的关联分析 |
4.2.3 学生消费金额和用卡次数与学生是否挂科的关联分析 |
4.2.4 其他一卡通消费衍生数据与学生是否挂科的关联分析 |
4.2.5 一卡通消费衍生数据与学生是否挂科的关联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DBiLSTM模型以及实验 |
5.1 预测方法 |
5.2 预测模型 |
5.2.1 机器学习模型 |
5.2.2 深度学习模型 |
5.2.3 DBiLSTM模型 |
5.2.4 DBiLSTM模型预警步骤 |
5.3 实验 |
5.3.1 数据集 |
5.3.2 评价指标 |
5.3.3 参数确定 |
5.3.4 实验1 |
5.3.5 实验2 |
5.3.6 实验3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与结论 |
6.1.1 本文所做工作 |
6.1.2 本文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
致谢 |
(6)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价值 |
1.2.2 现实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研究 |
1.3.2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研究 |
1.3.3 关于农村公共文化需求的研究 |
1.3.4 文献评述 |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侧改革 |
2.1.2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 |
2.1.3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 |
2.1.4 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 |
2.2 理论基础及其适用性 |
2.2.1 供给侧改革理论 |
2.2.2 公共产品理论 |
2.2.3 耦合协调度理论 |
第三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历程 |
3.1 “十一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概况 |
3.2 “十二五”时期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发展情况 |
3.3 “十三五”规划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方向 |
第四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结构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 |
4.1 构建的原则 |
4.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初步构建 |
4.3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筛选与确定 |
4.4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的适用性 |
4.5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五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量化分析 |
5.1 耦合协调度模型及测算 |
5.2 供需结构系统指标得分测算 |
5.3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变化态势 |
5.3.1 纵向变化 |
5.3.2 横向变化 |
5.4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存在的问题 |
5.4.1 协调等级不高,失调区域扩大 |
5.4.2 供需耦合不佳,供给不适需求 |
5.4.3 省际差异较大,西南优于西北 |
5.5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问题诊断 |
5.5.1 供给结构系统中的原因分析 |
5.5.2 需求结构系统中的原因分析 |
第六章 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提升对策 |
6.1 供给侧驱动 |
6.1.1 调整供给要素,优化资源配置 |
6.1.2 改革供给内容,创新供给形式 |
6.1.3 加强省际交流,缩小区域差距 |
6.2 需求侧引导 |
6.2.1 夯实需求基础,刺激潜在需求 |
6.2.2 回应需求内容,畅通表达渠道 |
6.2.3 繁荣文化市场,促进文化消费 |
第七章 结论 |
7.1 研究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效度检验表 |
附录3 耦合协调度计算结果总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
(一) 研究背景 |
(二) 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一) 国外研究综述 |
(二) 国内研究综述 |
(三) 研究述评 |
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 相关概念 |
(二) 理论基础 |
四、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 研究内容 |
(二) 研究方法 |
五、论文组织结构 |
(一) 组织结构 |
(二) 创新点 |
第二章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现状调查 |
一、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发展历程 |
(一) 初创阶段: 2002年至2011年 |
(二) 深化阶段: 2012年至2015年 |
(三) 发展阶段: 2016年至今 |
二、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概况 |
(一) 注重智能数字设备的引进 |
(二) 逐步整合数字文化资源 |
(三)建设特色数字服务内容 |
(四) 打造多元化的数字服务平台 |
(五) 创立数字服务品牌 |
三、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受众调查结果分析 |
(一) 调查对象的基本概况 |
(二)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使用情况 |
(三)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满意度 |
(四) 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的宣传推广 |
(五) 问题与建议 |
第三章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问题 |
一、数字服务平台建设落后,缺乏运营 |
二、人才队伍素质有待提高 |
三、数字文化资源建设质量不高 |
四、宣传推广力度不强 |
五、数字文化服务模式落后 |
第四章 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案例与启示 |
一、美国数字公共图书馆 |
(一) 创建开放协作的服务平台 |
(二) 广泛的社会参与 |
(三) 注重战略规划的制定 |
二、浙江网络图书馆 |
(一) 建设基础深厚 |
(二) 统一的服务平台 |
(三) 宣传推广形式多样 |
三、国内外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的经验启示 |
(一) 坚持人本服务理念 |
(二) 注重服务平台建设 |
(三) 鼓励社会力量参与 |
第五章 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对策 |
一、加强政府引导,提供持续保障 |
(一) 树立以公众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 |
(二) 完善制度建设,制定均等化的服务标准 |
(三) 建立完善的资金投入机制 |
二、强化图书馆内功,全面提升数字文化服务建设水平 |
(一) 提升数字文化资源建设水平 |
(二) 加强数字服务平台运营管理,提升用户粘性 |
(三) 注重专业人才队伍建设 |
(四) 树立品牌意识,加强宣传推广 |
三、整合社会力量,创新服务模式 |
(一) 采用多种方式,引入社会力量 |
(二) 增强与读者的互动,创新服务模式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一、总结 |
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东营市YH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
1.研究的背景 |
2.研究的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 |
1.研究方法 |
2.研究内容 |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
(一)相关核心概念界定 |
1.乡村振兴 |
2.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
(二)研究理论基础 |
1.服务型政府理论 |
2.公共治理理论 |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东营市YH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现状分析 |
(一)东营市YH镇基本概况 |
(二)东营市YH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现状 |
1.文化资金保障方面 |
2.文化资源供给方面 |
3.文化人才配置方面 |
4.服务效能评估方面 |
(三)东营市YH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成效 |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东营市YH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存在的问题 |
1.公共文化领域财政投入不足 |
2.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 |
3.文化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
4.公共文化服务绩效评估流于形式 |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东营市YH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一)乡镇政府财政收入有限 |
(二)文化设施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 |
(三)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主体过于单一 |
(四)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视程度偏低 |
四、乡村振兴背景下提升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对策 |
(一)强化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的财政保障 |
(二)完善文化设施管理机制 |
(三)健全文化人才培养机制 |
(四)树立以人为本的公共文化服务理念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 |
1.2.2 国内研究 |
1.2.3 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方法 |
1.4 概念厘定与理论基础 |
1.4.1 概念厘定 |
1.4.2 理论基础 |
1.5 本文创新与不足 |
1.5.1 本文创新 |
1.5.2 本文不足 |
第二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的基本情况 |
2.1 历史沿革 |
2.1.1 初始阶段 |
2.1.2 探索阶段 |
2.1.3 提高阶段 |
2.2 服务投入 |
2.2.1 人才投入现状 |
2.2.2 资金投入现状 |
2.2.3 物资投入现状 |
2.3 取得成效 |
2.3.1 服务范围日益扩大 |
2.3.2 服务质量日渐提高 |
2.3.3 管理机制日趋规范 |
第三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设计与调查实施 |
3.1 研究模型 |
3.1.1 模型来源 |
3.1.2 模型构建 |
3.1.3 模型验证 |
3.2 要素梳理 |
3.2.1 服务供给主体 |
3.2.2 服务供给平台 |
3.2.3 服务供给保障 |
3.3 调查实施 |
3.3.1 调查对象 |
3.3.2 问卷设计 |
3.3.3 数据采集 |
3.4 问卷信度和效度分析 |
3.4.1 问卷信度分析 |
3.4.2 问卷效度分析 |
第四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调查结果分析 |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
4.1.1 样本人口特征统计描述 |
4.1.2 样本参与现状特征 |
4.2 问卷数据均值分析 |
4.2.1 服务供给主体情况 |
4.2.2 服务供给平台情况 |
4.2.3 服务供给保障情况 |
4.3 问卷数据差异性分析 |
4.3.1 以人口学为背景变量 |
4.3.2 以样本参与现状为背景变量 |
4.4 走访分析 |
4.4.1 对服务供给主体维度的走访 |
4.4.2 对服务供给平台维度的走访 |
4.4.3 对服务供给保障维度的走访 |
4.5 结果讨论 |
4.5.1 服务供给主体概况 |
4.5.2 服务供给平台概况 |
4.5.3 服务供给保障概况 |
第五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5.1 服务供给主体认知不足,缺乏服务动力 |
5.1.1 政府缺乏服务意识,政府供给能力不足 |
5.1.2 市场参与程度低,缺乏对特殊群体关注 |
5.1.3 公众存在表达障碍,群体失语现象严重 |
5.2 服务供给平台供需错位,服务质量不高 |
5.2.1 基层管理能力较弱,服务便捷程度较低 |
5.2.2 脱离农村生活实际,活动内容单一陈旧 |
5.2.3 存在供不适求现象,文化服务影响力低 |
5.3 服务供给保障欠缺规范,服务水平低下 |
5.3.1 人员综合素质偏低,服务响应能力不强 |
5.3.2 信息推广能力不足,公众信息知晓度低 |
5.3.3 缺乏科学合理标准,管理制度欠缺规范 |
第六章 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的优化路径 |
6.1 服务供给主体维度 |
6.1.1 强化政府服务意识,提高政府供给活力 |
6.1.2 营造优质政策环境,激发市场供给热情 |
6.1.3 提高群众表达能力,建立需求表达机制 |
6.2 服务供给平台维度 |
6.2.1 聚焦服务设施开放,提高服务便捷程度 |
6.2.2 提供多元精细化服务,提高内容丰富度 |
6.2.3 挖掘优质文化资源,提升服务影响力 |
6.3 服务供给保障维度 |
6.3.1 提高人员综合素养,提升服务响应能力 |
6.3.2 优化信息推广方式,提高群众信息知晓度 |
6.3.3 强化责任落实,制定科学合理管理制度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研究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调查问卷 |
附录二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访谈提纲 |
附录三 :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访谈对象信息表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
(10)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以山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分析 |
(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带来的冲击。 |
(二)经费不足,设备陈旧。 |
(三)服务方式单一。 |
(四)信息素质教育滞后。 |
二、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应对措施 |
(一)加强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软硬件建设力度。 |
(二)加强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教育。 |
(三)以人为本,改善管理服务。 |
三、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发展趋势 |
四、电子阅览室的发展阶段及方向(论文参考文献)
- [1]相互“形塑”中的学习空间与学习行为 ——大学图书馆学习空间使用情况调查与分析[D]. 杨丽丽.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高校图书馆室内环境可持续设计研究 ——以内蒙古师范大学图书馆为例[D]. 薛清午.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3]公共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的功能演变与重构——以辽宁省图书馆为例[J]. 田雪莹,傅云霞. 图书馆学刊, 2020(07)
- [4]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研究[D]. 杜礼玲. 湘潭大学, 2020(02)
- [5]基于教育数据挖掘的早期学习预警模型研究[D]. 李宇帆. 湖南科技大学, 2020(06)
- [6]西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供需耦合协调度研究[D]. 陈文娜. 兰州大学, 2020(01)
- [7]武汉市公共图书馆数字文化服务建设研究[D]. 陆晓燕.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8]乡村振兴背景下乡镇政府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研究 ——以东营市YH镇为例[D]. 李志强. 长安大学, 2020(06)
- [9]供给侧视域下我国西部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果研究[D]. 吴思莹. 电子科技大学, 2020(07)
- [10]高校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现状及发展趋势思考——以山东政法学院图书馆为例[J]. 丁晓惠. 办公室业务, 2019(23)
标签: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论文; 空间分析论文; 服务文化论文; 公共空间论文; 政府服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