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德生物质能源利用研讨会

中德生物质能源利用研讨会

一、Sino-German Workshop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Biomass(论文文献综述)

马倩[1](2020)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伴随着农村居民生活水准的普遍提高,农村地区居住建筑的能耗与日俱增,农村住宅的节能减排工作已在我国建筑节能工作中占据重要位置。京津冀地区在建筑节能方面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先后颁布了促进超低能耗建筑发展的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激励措施,并通过大量实际项目开展试点工程,在全国处于先行区域。因此,本文选择该地区覆盖面较广的农宅作为研究对象,对超低能耗农宅设计开展研究,研究成果对推进我国北方寒冷地区清洁供暖与节能工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通过对当前京津冀农村地区的区域范围、气候条件、建筑特点与经济技术条件的全方位分析,并参考我国现有规范,设定了京津冀地区农宅超低能耗目标:即通过被动式设计策略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相较于现有农宅采暖与供冷综合节能75%。在此目标下,本文选取了京津冀农村地区类型最多的“U字形”三合院农宅为代表,在能耗模拟软件De ST中建立了模拟用基准农宅的模型。通过建筑气候模拟软件Climate Consultant对京津冀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进行了定性分析,得到了适应该地区气候条件的建筑设计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De ST定量化模拟,确定了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中各要素的最佳取值:在满足舒适性、经济性与节能性的条件下,农宅最佳朝向角度应取南偏东10°;外墙传热系数的最佳值为0.36W/(m2·K),屋面传热系数的最佳值为0.40W/(m2·K);窗户推荐采用双层普通玻璃塑钢窗,传热系数为2.7 W/(m2·K),南向可适当增大窗墙比,夏季采用深色内遮阳;附加阳光间宜采用双层普通玻璃塑钢窗,利用竹帘遮阳,夏季增加通风散热,当阳光间只作为集热蓄热构件时,进深600mm为宜,当阳光间兼具使用功能时,进深宜选取1200mm~1500mm。同时,本文对当前京津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种类与利用现状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京津冀地区农宅适宜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并针对于单一技术的不足对各类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进行了系统集成分析。最后,结合研究成果进行了超低能耗农宅设计实践。能耗模拟结果表明:该超低能耗农宅对比现有农宅,本体节能率可达到61%;当采用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时,可实现农宅综合节能75%的超低能耗目标;当采用光伏-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后,农宅全年采暖供冷能耗的可再生能源替代率为100%,远远超越了农宅综合节能75%的超低能耗目标。研究成果对推动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数据和参考。

Pardeep Kumar Sadh,Surekha Duhan,Joginder Singh Duhan,徐娟[2](2019)在《工农业废料及其固态发酵利用综述》文中提出农业残余物富含生物活性物质。这些残余物可用作替代资源,用于生产沼气、生物燃料、蘑菇和印尼豆豉等产品,并作为各类研究及各行业的原料。工农业废料的资源化利用有助于降低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负荷。通过固态发酵(SSF),工农业废料可用于制造生物燃料、酶、维生素、抗氧化剂、动物饲料、抗生素及其他化学物品。通过固态发酵生产此类有价值产品时,会涉及多种微生物的使用。文章介绍并探讨了固态发酵及其对附加值产品生产的影响。

张嘉露[3](2019)在《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分析及增效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类生活与生产水平的不断提高,能源需求也与日俱增,如何解决好可持续发展与能源需求之间的矛盾是我们不得不面临的历史性问题。站在中华民族持续发展的高度,迫切需求我们倡导节约资源、调整经济结构和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生产模式。合理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是解决当前问题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具有清洁低碳、原料丰富、可替代化石能源等优点的生物质能(沼气),受到了广大科技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为止,沼气因为可直接燃烧用于炊事、照明、供暖、发电,并且可用作沼气发酵的原料种类繁多,很多国家都出台了有关政策,鼓励沼气产业的推广与发展。然而,由于我国当前农村户用沼气的推广主要是以农业部的农村生态富民计划为动力,没有具体研究分析本地区是否具有沼气发展的气候、社会、粪肥资源等关键问题,从而导致在使用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由于盲目性的发展,大多数沼气池在建造的时候没有考虑保温问题,在冬季会出现产气不足或停止产气的现象,使用效率低,全年难以实现均衡供气。因此,为了更有效的推广与发展户用沼气,本文分析了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为合理推广户用沼气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同时在评价过程中及实地调研发现温度是制约沼气冬季正常使用的主要瓶颈,如何增加冬季沼气池的发酵温度,确保沼气池全年供气,是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以所研究区域为例研究了相应的增效方案,确保沼气全年健康使用,提高农民使用沼气的积极性。首先,本文从气候、社会、经济、能源、技术5个方面,选取影响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的10个具体指标,建立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指标权重,运用模糊运算求出综合评价值;分析影响户用沼气使用的关键因素,计算了安装保温层前后的沼气池耗热。得出了以下结论:(1)全面合理的考虑影响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的各种因素,从气候、社会、经济、能源、技术5个方面选取了10个具体指标,构建了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体系。(2)利用改进的AHP法计算指标权重,避免了依赖专家经验构造判断矩阵,去除了人为主观性。权重值与已有的研究较为接近,评价结果与各地的实际情况比较符合,说明改进的AHP法在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中是切合实际的。(3)通过对湖南省14个州市的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的综合评价,得出岳阳市>衡阳市>长沙市>湘潭市>益阳市>永州市>株洲市>郴州市>娄底市>邵阳市>常德市>怀化市>张家界市>湘西自治州;岳阳市、长沙市、衡阳市等,应扩大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农民使用沼气。湘西自治州、怀化市等,政府应加大沼气补贴金额,减轻农民负担。张家界市应该充分利用当地的温度条件,积极调整农业发展结构,适当增加畜牧业在农业中的比重,以此来满足沼气发酵原料的需求。对湖南省的户用沼气推广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有效缓解能源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水平。(4)以湖南省某地区的实际气候条件为例,研究了冬季最冷月沼气池在设计温度条件下的顶部散热、侧壁散热和底部散热。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了合适的保温材料,利用经济保温层厚度计算方法,计算了沼气池的保温层厚度。对比保温前,发现安装保温层能够减少50%以上的散热。(5)结合湖南省某地区的实际情况,研究利用太阳能辅助加热沼气池系统。根据实际情况计算出倾斜面上太阳能的总辐射强度完成了太阳能辐射强度计算;根据10立方米沼气池的总耗热,计算了太阳能集热器的面积,换热盘管的长度与换热面积。

程鹏[4](2019)在《安徽林业国际合作成效及对当今林业生态建设的借鉴》文中研究说明安徽林业国际合作加速了安徽林业驶入国际化轨道,示范与引领安徽现代林业的创新发展。本文通过亲身参加中德合作安徽林业一、二、三期以及世界银行贷款安徽林业一至五期等林业国际合作项目的经历,总结了项目合作的成效与经验,并结合安徽林业生态建设的现状,分析指出其对于林业生态建设的六条借鉴和进一步扩大林业开放合作的策略与途径,探讨了当今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三个结合与三个突破"的对策建议,以期对当今林业生态建设与打造安徽样板提供实证与参考。

林高兴[5](2018)在《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文中研究表明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推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在理论与实践方面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步探索出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治理理念、治理技术体系和管理体系。然而,在生态文明建设的新形势下,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理论体系与技术体系需要进—步完善,规划设计思路、治理措施、组织方式、管理机制及利益共享机制需要再认识再调整,特别是对协调治理和发挥小流域生态、生产、生活空间功能的关注、研究、实践很有限,对社会文化影响力的寻找与利用不够等。本研究通过案例调查法,以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小流域空间类型与功能、生态影响因素;采用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专家打分法,建立了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小流域空间的生态影响效果。本研究按照物质空间和抽象空间分类,将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划分为林-林、林-水、林-农、林-居、林-工、林-路、林-社、林-文等8种类型。评价结果显示,林-居、林-工、林-路空间的生态质量状况亟需改善,社会文化因素对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明显;物质空间和抽象空间耦合生态影响效果差异,石台县太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生态质量最佳,宁国市恩龙山庄森林康养型小流域和径县小岭村林产加工型小流域居次,最后为潜山县大沙河流域双林村生态修复型小流域。典型小流域的居住空间、生产加工空间、道路空间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的重点对象。研究结果表明:(1)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理论是小流域综合治理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是小流域空间治理技术体系的理论依据。(2)小流域生态影响评价理论可以定性描述和定量分析小流域空间内在关系,确定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的优先次序和重点治理措施。(3)社会文化因素是小流域空间生态优化的源动力,构建小流域社区公序良俗社会、培育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生态文化,是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与长效可持续发展的根本。(4)小流域空间生态优化治理的首要任务是提升小流域森林生态质量,由于森林在不同空间类型中的生态影响程度不同,森林生态质量指标在不同的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中的权重及权向量也不同。研究建议,今后要加强小流域空间生态生态影响评价理论研究,寻找并利用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因素和社会文化影响力,在实践中有针对性地提升小流域森林生态质量、协调配置小流域空间功能、优化小流域空间生态治理路径,建立小流域可持续发展长效维护机制。本项研究基于小流域空间类型、功能和生态影响因素,尝试分析了小流域的物质空间(森林与森林、水体、农业耕种区、居住区、生产加工区、道路空间)的生态环境影响关系和抽象空间(森林与社会、文化活动空间)的生态文化影响力,初步建立了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理论,丰富和发展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评价理论,研究结果可为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左旭[6](2015)在《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业废弃物数量大、分布广,若不加以合理处置、利用,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还会对环境产生严重的污染。合理开发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既可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又可改善农村环境条件,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符合科学发展观和循环经济理念,对全面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摸清农业废弃物资源家底与开发潜力,探讨科学利用方式,针对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适宜性进行评价,是高效开发农业废弃物资源、助解能源发展瓶颈的重要基础性工作。本研究主要就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本研究中指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木废弃物)的数量及区域分布、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资源适宜性等一系列问题进行分析和论述,并就我国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的关键技术、经济政策等瓶颈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研究结果表明,2013年全国农业废弃物总量为174747.78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为99292.98万t,占56.82%;畜禽粪便45170.80万t,占25.85%;林木剩余物30284万t,占17.33%。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废弃物总量河南最高,达到14913.42万t;超过10000万t的省有山东、四川和黑龙江;8000-10000万t的省区有广西、河北和云南;2000万t以下的省市区有西藏、海南、青海、宁夏、天津、北京、上海。按照通用矩阵评价法的分类,农业废弃物丰度较高的地区共计9个省(市、自治区)(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河北、湖北、广西、湖南、辽宁),丰度一般的地区共计10个省(市、自治区)(黑龙江、四川、云南、内蒙古、吉林、广东、江西、海南、天津、重庆),丰度较低的地区共计12个省(市、自治区)(新疆、上海、福建、浙江、北京、贵州、山西、宁夏、陕西、甘肃、青海、西藏)。2013年全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总量为53836.48万t,其中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为34887.43万t,占64.80%;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10414.80万t,占19.35%;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8534.25万t,占15.85%。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黑龙江最高,达到4715.79万t;3000-4000万t的省区有河南、湖北、广西、安徽、四川、山东;2000-3000万t的省区有湖南、云南、内蒙古、江苏、河北;1000-2000万t的省市区有吉林、辽宁、江西、广东、贵州、重庆、新疆;1000万t以下的省市区有陕西、福建、甘肃、浙江、山西、海南、西藏、青海、天津、宁夏、北京、上海。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丰度较高的省(市、自治区)有10个(江苏、河南、安徽、山东、湖北、广西、湖南、河北、黑龙江和重庆),丰度一般的省(市、自治区)有9个(云南、四川、内蒙古、辽宁、江西、吉林、广东、天津、海南),丰度较低的省(市、自治区)有12个(浙江、福建、北京、上海、陕西、山西、宁夏、甘肃、青海、西藏、贵州、新疆)。各类农业废弃物的适宜性分为适宜(S0)、较适宜(S1)、条件适宜(S2)、限制性不适宜(N1)、不适宜(N2)五个等级。在“五料化”综合利用方面,适宜用于饲料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豆秸、甘薯秧、花生秧、向日葵秆(盘)、甜菜秧、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用于能源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肥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秸秆、稻草、麦秸、谷秸、豆秸、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甘蔗叶梢、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适宜基料化利用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向日葵秆(盘)、棉秆、甘蔗渣。对畜禽粪便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主要包括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这几类粪便均适宜于肥料化、沼气能源化和基料化应用。木质林剩物适宜能源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树枝叶适宜于饲料化和肥料化利用。在“四化一电”新型能源化利用方面,适宜固化、炭化和气化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甘蔗叶梢;适宜发电的农作物秸秆有玉米芯、稻壳、油菜秆、向日葵秆(盘)、棉秆、烟秆、麻秆、甘蔗渣;适宜沼气的农作物秸秆有马铃薯秧、甘薯秧、花生秧、甜菜秧、茄果类蔬菜秸秆、甘蓝类和叶菜尾菜、瓜菜秧。猪粪、牛粪、羊粪和鸡粪均适宜于沼气利用。木质林剩物适宜固化、炭化、发电和气化利用。农业废弃物资源实现新型能源化利用,是当前全球能源危机下的必然选择,是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目前,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存在资源分散、生产成本高、产业基础薄弱、产业投入不足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未来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利用的发展战略是:(1)加强政策导向,完善法律体系;(2)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补贴机制;(3)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研发;(4)制定科学规划,规范技术标准;(5)积极培育市场,加强示范引导;(6)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7)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

刘惠惠[7](2015)在《中国不同地区能源作物甜高粱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采用实地调研和文献检索的方法,以用于规模化能源生产为目的,评述我国不同地区适宜种植的甜高粱(Sorghum bicolor (L.) Moench)生产和收储运技术发展现状,重点分析了北方甜高粱生产的经济可行性,为甜高粱在我国规模化可持续性生产提供理论依据。(1)综合分析了甜高粱品种培育进展,不同综合农业区高度推荐的甜高粱品种如下:东北区为早熟品种龙甜高粱2号,晚熟品种沈农甜杂2号和中熟品种辽饲杂2号、辽饲杂4号、辽甜1号、辽甜9号、辽甜10号、吉甜3号、吉甜杂1号和九甜杂4;黄淮海区为早熟品种能饲1号和能饲杂1号,中熟品种醇甜2号、辽甜1号、绿能2号、辽饲杂2号和晚熟品种M-81E和原甜1号;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为辽甜1号、吉甜杂1号和吉甜3号;甘新区为早熟品种早熟1号和醇甜2号、新高粱2号、新高粱3号和新高粱7号,中熟品种辽甜1号、绿能2号、辽饲杂1号和BJ0602和晚熟品种新高粱9号;黄土高原区为九甜杂三;西南区为大力士;长江中下游区为ST005和ST008;华南区为中熟品种辽饲杂1号和品甜3号、晚熟品种M-81E、辽甜1号和辽甜3号。(2)比较了全国8个大区甜高粱农作制度、土地整理、播种、种植密度、间苗、去分蘖、灌溉、施肥、抗倒伏、农药喷施等农业生产管理措施及收储运技术的异同,其中长江中下游区、华南区及西南区研究文献较少,希望通过比较为甜高粱产业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持。(3)以当地主栽作物为参照,分析了山东省无棣和内蒙古五原盐碱地区示范种植的甜高粱经济效益。无棣的甜高粱投入显着低于棉花,而净产出和投入产出比显着高于棉花。而五原甜高粱和向日葵和玉米生产表现与无棣相反,这主要是由当地甜高粱生产过程过多的劳力投入所致。甜高粱生产率表现为无棣显着高于五原,分别为13.12千克/元和3.26千克/元。基于Cobb-Douglas生产函数,柴油投入对甜高粱的产出有极显着的正相关影响,但种子的投入仅对无棣甜高粱表现显着正相关,且灌溉和地膜的投入对五原甜高粱产出显着负相关,甜高粱生产比棉花和向日葵呈现较好的规模收益。无棣甜高粱生产表现出更好的经济可行性。甜高粱生产高产出需要高度机械化。(4)对不同地区甜高粱生产技术研究进行灰色关联度分析,认为东北区和甘新区甜高粱生产技术比较成熟,黄淮海区生产技术成熟度一般,其他地区生产技术不成熟。结合不同地区品种和栽培管理信息,通过比较东北区、黄淮海区和甘新区甜高粱生产的能量、经济、温室气体排放和肥料等6个指标,认为东北区是我国北方甜高粱生产最可持续的地区,甘新区可持续性略低于黄淮海区。

赵珊珊[8](2014)在《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障碍的法律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化石能源不可再生,开发利用过程中对环境污染很大,而且一旦消耗殆尽,将会引发能源危机,社会将会瘫痪。随着科技的发展,具有可替代性和清洁型的可再生能源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特别是最近,对生物质能的研究热情高涨。生物质能作为一个战略性新型能源产业,是未来最具有发展潜力和前景的新能源之一,对我国的能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尽快使生物质能产业步入产业化进程,最大限度发挥其可替代性的作用是缓解能源危机的重要措施。现阶段,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相对滞后,生物质能产业化进程相对较缓慢。本文主要研究生物质能产业在产业化进程中所遇到的法律障碍和政策障碍。法律障碍主要有法律法规不完善、可操作性不强,我国税收优惠和补贴措施力度不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管体系不健全,生物质能企业融资能力弱,未找到生物质能产业与粮食安全的平衡点;政策障碍主要有: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目标的不合理,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相关规定未细化,对生物质能原料缺乏统一的管理。并针对上述发展障碍,提出法律和政策建议。通过增强生物质能企业融资能力,保护生物质能相关知识产权,增强相关法律的可操作性,平衡生物质能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通过完善相关内容,找到生物质能产业的竞争支撑点,保证生物质能产业尽快步入产业化进程。

熊怡[9](2014)在《能源危机与智库建设——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教授》文中研究说明林伯强,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经济学博士。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2008年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现兼任国家能源委能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价格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议事理事会能源安全分会主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能源合作顾问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能源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新华社特聘经济分析师等职务。

王超[10](2013)在《文冠果在山西黄土残垣沟壑区引种试验初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内蒙古赤峰、甘肃天水、宁夏吴忠、陕西杨凌、河北保定、山西吉县6地文冠果进行种源试验研究,以筛选出适合山西黄土残垣沟壑区的优良品种。大田试验研究表明:不同种源间种子出苗率、1年生苗木生长量差异显着(P<0.05),且当年株高随出苗率变化差异显着(P<0.05),出苗率高的种源幼苗健壮,其中吴忠与天水种源种子出苗率最高,幼苗健壮;但2年生苗木株高增长量随出苗率变化不显着(P<0.05),种子特性对第2年苗木生长影响较小,环境对其影响加强,天水与吴忠种源苗木生长快而稳,吉县本土种源表现出对环境适应的优势;不同种源间文冠果苗木净光合速率差异显着,吴忠、天水、赤峰种源的光合能力较强。低磷胁迫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种源间差异显着(P<0.05)。低磷胁迫下,促进根系总长度的伸长,对苗木地上部分及根系平均直径、表面积和体积、叶绿素含量、光合作用强度具有抑制作用。低磷胁迫下天水、吴忠种源文冠果苗木生长最优秀,杨凌、保定种源较差。干旱胁迫试验研究发现:不同种源苗木的叶水势和叶片相对含水量差异显着(P<0.05),吴忠和天水种源在干旱胁迫下,叶水势最小,叶片相对含水量最大,具有较强的抗干旱的能力,保定和杨凌种源的抗干旱的能力较弱。不同文冠果苗木叶绿素的含量差异显着(P<0.05),天水和吴忠种源在干旱胁迫下具有较强的维持叶绿素含量的能力,保定和杨凌种源苗木在干旱胁迫下叶绿素含量较低,抗干旱的能力较弱。综上,本研究可初步判定甘肃天水与宁夏吴忠种源地种子为适合山西黄土残垣沟壑区的优良文冠果种源。

二、Sino-German Workshop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Biomas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no-German Workshop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Biomass(论文提纲范文)

(1)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范围的界定
        1.2.1 有关“京津冀地区农宅”的界定
        1.2.2 有关“超低能耗建筑”的界定
        1.2.3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评价指标的确定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3.1 国内外超低能耗建筑研究
        1.3.2 国内外农村住宅节能研究
        1.3.3 小结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研究框架
第2章 京津冀地区农宅现状分析与典型农宅模型建立
    2.1 京津冀地区农宅现状分析
        2.1.1 京津冀地区农宅建筑现状分析
        2.1.2 京津冀地区农宅用能现状分析
    2.2 典型农宅模型建立
        2.2.1 典型农宅选取
        2.2.2 农宅能耗模拟软件选择
        2.2.3 农宅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2.2.4 农宅运行参数设置
        2.2.5 农宅初始能耗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京津冀地区农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与超低能耗设计研究
    3.1 基于Climate Consultant的京津冀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分析
        3.1.1 气候分析工具及舒适模型选择
        3.1.2 京津冀地区气候条件分析
        3.1.3 京津冀地区建筑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分析
    3.2 京津冀地区农宅能耗影响因素分析
        3.2.1 农宅朝向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2 外窗与窗墙比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3 外墙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4 屋顶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5 遮阳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2.6 附加阳光间对采暖制冷能耗的影响
    3.3 农宅节能效益分析
        3.3.1 农宅本体节能性分析
        3.3.2 农宅节能经济性评价
    3.4 本章小结
        3.4.1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指导原则
        3.4.2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围护结构推荐做法
第4章 京津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遴选
    4.1 概述
    4.2 京津冀地区可再生能源种类与利用现状分析
        4.2.1 太阳能
        4.2.2 生物质能
    4.3 京津冀农村地区可再生能源适用技术
        4.3.1 太阳能利用技术
        4.3.2 生物质能利用技术
    4.4 京津冀地区农宅可再生能源互补利用技术
        4.4.1 太阳能—生物质能采暖系统
        4.4.2 太阳能—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
        4.4.3 光伏发电—空气源热泵采暖系统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实践
    5.1 设计说明
        5.1.1 农宅设计思路
        5.1.2 农宅平面设计
        5.1.3 剖面与立面设计
    5.2 超低能耗农宅能耗模拟
    5.3 超低能耗农宅节能效益分析
    5.4 超低能耗农宅可再生能源潜力计算
        5.4.1 太阳能地板辐射采暖系统计算
        5.4.2 光伏-空气源热泵耦合供热系统计算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2)工农业废料及其固态发酵利用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背景
2 工农业废料分类
    2.1 农业废料
    2.2 工业废料
3 固态发酵(SSF)
    3.1 生物燃料生产
    3.2 抗生素生产
    3.3 单细胞蛋白生产
    3.4 聚(3-羟基丁酸)生产
    3.5 生物表面活性剂生产
    3.6 固定化载体生产
4 结论及展望

(3)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分析及增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状况
        1.1.2 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1 国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2 国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4 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内容
第2章 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指标的选取
    2.1 户用沼气池的介绍
        2.1.1 户用沼气池的定义
        2.1.2 户用沼气池的分类
    2.2 评价指标选取的原则
    2.3 评价指标的选取
        2.3.1 气候指标
        2.3.2 社会指标
        2.3.3 经济指标
        2.3.4 能源状况指标
        2.3.5 技术指标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模型
    3.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2 各指标的描述
    3.3 已有的评价方法
        3.3.1 专家调查法(Delphi法)
        3.3.2 主成分分析法
        3.3.3 聚类分析法
    3.4 评价方法的选取
        3.4.1 改进层次分析法(AHP)
        3.4.2 综合评价值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的应用
    4.1 湖南省简介
        4.1.1 数据来源
        4.1.2 气候因素
        4.1.3 社会因素
        4.1.4 经济因素
        4.1.5 能源状况
        4.1.6 技术因素
    4.2 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评价
        4.2.1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2 权重值计算
        4.2.3 一致性检验
        4.2.4 综合评价值
    4.3 讨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户用沼气保温增效研究
    5.1 沼气池模型简化
    5.2 沼气池散热量计算
        5.2.1 投料耗热
        5.2.2 池体散热
    5.3 保温层设计
        5.3.1 保温材料的选择
        5.3.2 保温层厚度的计算
        5.3.3 沼气池安装保温后的耗热计算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太阳能沼气增效系统研究
    6.1 沼气池增效系统概述
    6.2 太阳能辐射计算
        6.2.1 太阳辐射
        6.2.2 太阳能辐射计算
    6.3 换热盘管参数计算
        6.3.1 换热盘管换热面积计算
        6.3.2 换热盘管的长度计算
    6.4 太阳能集热器设计计算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判断矩阵MATLAB计算程序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科研成果清单
致谢

(4)安徽林业国际合作成效及对当今林业生态建设的借鉴(论文提纲范文)

1 对外开放, 安徽林业国际合作成效显着、特点鲜明
    1.1 林业国际合作项目多
    1.2 林业国际合作范围广
    1.3 林业国际合作质量高
    1.4 林业国际合作影响大
2 安徽林业国际合作历程艰辛、意义重大
    2.1 国际合作历程艰辛
    2.2 国际合作意义重大
        2.2.1 推动了管理水平的提升
        2.2.2 加快了科技兴林的进程
        2.2.3 促进了林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2.2.4 弥补了林业资金投入的不足
3 安徽林业国际合作经验可贵、值得总结
    3.1 始终尊重经营主体意愿, 凝聚各方力量协调推进
    3.2 始终坚持科学管理, 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3.3 始终注重引进先进理念和技术, 结合实际吸收集成创新
    3.4 始终严格履行合作协议, 坚持坦诚互商互信
    3.5 始终主动构建合作平台, 积极履行国际义务
4 安徽林业国际合作对当今林业生态建设及扩大开放的借鉴
    4.1 对当今林业生态工程的借鉴
    4.2 对当今扩大林业国际合作的借鉴
    4.3 当今林业生态文明建设的借鉴

(5)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分析
        1.2.1 国外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1.2.2 国内小流域治理研究进展
        1.2.3 小流域治理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现状
    2.1 安徽省小流域治理现状
    2.2 研究区基本情况
    2.3 研究区典型小流域选择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主要研究方法
        3.2.1 案例调查法
        3.2.2 层次分析法
        3.2.3 专家打分法
        3.2.4 模糊综合评价法
        3.2.5 比较分析法
    3.3 技术路线
4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分析
    4.1 小流域空间类型的划分
    4.2 泾县小岭村林产加工型小流域
        4.2.1 基本情况
        4.2.2 小岭村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3 石台县太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4.3.1 基本情况
        4.3.2 太胜村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4 潜山县双林村生态修复型小流域
        4.4.1 基本情况
        4.4.2 双林村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5 宁国市恩龙山庄森林康养型小流域
        4.5.1 基本情况
        4.5.2 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治理成效
    4.6 本章小结
5 小流域空间功能与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1 林-林空间
        5.1.1 空间功能分析
        5.1.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2 林-水空间
        5.2.1 空间功能分析
        5.2.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3 林-农空间
        5.3.1 空间功能分析
        5.3.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4 林-居空间
        5.4.1 空间功能分析
        5.4.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5 林-工空间
        5.5.1 空间功能分析
        5.5.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6 林-路空间
        5.6.1 空间功能分析
        5.6.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7 林-社空间
        5.7.1 空间功能分析
        5.7.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8 林-文空间
        5.8.1 空间功能分析
        5.8.2 生态影响因素分析
    5.9 本章小结
6 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6.1 评价原则
    6.2 评价准则
    6.3 评价指标体系
    6.4 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步骤
        6.4.1 林-林空间评价
        6.4.2 林-水空间评价
        6.4.3 林-农空间评价
        6.4.4 林-居空间评价
        6.4.5 林-工空间评价
        6.4.6 林-路空间评价
        6.4.7 林-社空间评价
        6.4.8 林-文空间评价
    6.5 本章小结
7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1 泾县小岭村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1.1 小岭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1.2 小岭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2 石台县太胜村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2.1 太胜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2.2 太胜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3 潜山县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与分析
        7.3.1 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3.2 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4 宁国市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与分析
        7.4.1 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4.2 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5 典型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评价分析
        7.5.1 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评价模型
        7.5.2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评价结果
        7.5.3 典型小流域空间耦合生态影响效果比较分析
    7.6 本章小结
8 安徽南部典型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路径
    8.1 确定小流域类型优化治理的优先次序
    8.2 选择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的重点对象
    8.3 实施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措施
        8.3.1 M_1泾县小岭村林产加工型小流域
        8.3.2 M_2石台县太胜村生态清洁型小流域
        8.3.3 M_3潜山县双林村生态修复型小流域
        8.3.4 M_4宁国市恩龙山庄森林康养型小流域
    8.4 建立小流域空间优化治理的长效维护机制
    8.5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在读期间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附表1 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指标评判标准与等级说明
附表2 泾县小岭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附表3 石台县太胜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附表4 潜山县双林村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附表5 宁国市恩龙山庄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调查评价表

(6)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第二章 农业废弃物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1 农作物秸秆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1.1 农作物秸秆数量估算方法
        2.1.2 农作物草谷比取值
        2.1.3 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估算结果及数量构成
        2.1.4 全国各类农作物秸秆产量变化
        2.1.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产量估算结果
        2.1.6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2 畜禽粪尿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2.1 畜禽粪尿数量估算方法
        2.2.2 畜禽粪尿排放系数
        2.2.3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便数量估算结果
        2.2.4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尿液数量估算结果
        2.2.5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数量估算结果
        2.2.6 全国及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干重估算结果
        2.2.7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尿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3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及其区域分布
        2.3.1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方法
        2.3.2 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参数考证与取值
        2.3.3 全国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结果、数量构成与变化
        2.3.4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数量估算结果
        2.3.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2.4 农业废弃物数量及其区域分布
        2.4.1 全国农业废弃物数量估算结果、数量构成与变化
        2.4.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总量排序
        2.4.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第三章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1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1.1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
        3.1.2 农作物秸秆可收集利用量估算结果
        3.1.3 农作物秸秆利用构成
        3.1.4 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结果
        3.1.5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作物秸秆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2 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2.1 畜禽粪尿可收集利用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2.2 畜禽粪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2.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畜禽粪便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3 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3.1 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方法与估算结果
        3.3.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林木剩余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3.4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3.4.1 全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估算结果与数量构成
        3.4.2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总量排序
        3.4.3 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数量分布类型区划分与分区评价
第四章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资源适宜性评价
    4.1 原料类别划分与适宜性评价方法
        4.1.1 原料类别划分
        4.1.2 适宜性评价方法
    4.2 沼气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2.1 沼气技术成熟度评价
        4.2.2 沼气原料适宜性评价
    4.3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3.1 生物质热解气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3.2 生物质热解气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4 生物质固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4.1 生物质固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4.2 生物质固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5 生物质炭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5.1 生物质炭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5.2 生物质炭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6 生物质液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6.1 生物质液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4.6.2 生物质液化原料适宜性评价
    4.7 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评价
        4.7.1 生物质发电技术成熟度评价
        4.7.2 生物质发电原料适宜性评价
    4.8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与原料适宜性综合评价
        4.8.1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综合评价与技术改进方向
        4.8.2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原料适宜性综合评价
第五章 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战略
    5.1 战略需求
        5.1.1 能源危机下的必然选择
        5.1.2 环境保护的必要措施
        5.1.3 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手段
    5.2 存在的主要问题
        5.2.1 技术问题
        5.2.2 政策问题
        5.2.3 产业发展问题
    5.3 指导思想与原则
        5.3.1 指导思想
        5.3.2 基本原则
    5.4 战略对策
        5.4.1 加强政策导向,完善法律体系
        5.4.2 拓宽资金渠道,健全补贴机制
        5.4.3 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技术研发
        5.4.4 制定科学规划,规范技术标准
        5.4.5 积极培育市场,加强示范引导
        5.4.6 提高管理水平,加大服务力度
        5.4.7 注重宣传引导,确保政策落实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全文小结
        6.1.0 农业废弃物资源量估算参数体系的确定
        6.1.1 农业废弃物资源量估算与区域分布
        6.1.2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可获得量及其区域分布
        6.1.3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技术成熟度评价
        6.1.4 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适宜性评价
        6.1.5 农业废弃物资源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战略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国不同地区能源作物甜高粱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立项依据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不同地区适宜的能源甜高粱品种
    2.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不同地区甜高粱生产技术现状述评
    3.1 数据来源及研究方法
    3.2 东北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3 黄淮海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4 内蒙古及长城沿线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5 甘新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6 黄土高原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7 西南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8 长江中下游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9 华南区生产技术现状分析
    3.10 小结
第四章 北方能源甜高粱生产的经济分析
    4.1 材料与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不同地区甜高粱生产的可持续性评估
    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5.2 结果分析
    5.3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作者简介

(8)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障碍的法律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生物质能源概述
    2.1 生物质能源的相关概念
    2.2 生物质能的特点及法律地位
    2.3 生物质能产业化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2.3.1 生物质能产业化的重要性
        2.3.2 生物质能产业化的可行性
第三章 国外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法律及政策实践
    3.1 美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法律及政策实践
        3.1.1 相关法律-政策规定
        3.1.2 财税激励措施
        3.1.3 能源监管机构
    3.2 欧盟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法律及政策实践
        3.2.1 相关法律-政策规定
        3.2.2 财税激励政策
    3.3 巴西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法律及政策实践
        3.3.1 相关法律-政策规定
        3.3.2 财税激励措施
    3.4 国外生物质能产业法律政策比较
第四章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法律政策障碍
    4.1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相关法律和政策规定
        4.1.1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相关法律规定
        4.1.2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相关政策规定
    4.2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法律问题
        4.2.1 企业融资渠道不健全
        4.2.2 政府补贴力度小、财税优惠不到位
        4.2.3 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监管体系不健全
        4.2.4 相关法律可操作性不强
        4.2.5 市场发展机制不健全
        4.2.6 生物质能产业与粮食安全的冲突
    4.3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的政策问题
        4.3.1 生物质能产业发展目标的不合理
        4.3.2 生物质能产业化的相关规定未细化
        4.3.3 对生物质能原料缺乏统一的管理
        4.3.4 对生物质产业化的推广规定较少
第五章 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相关法律政策完善
    5.1 增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可操作性
    5.2 加强政府补贴力度,完善财税优惠政策
    5.3 实现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拓宽销售渠道
    5.4 建立国家级质量监测体系,加强生物质能产业的监督管理
    5.5 培育良好的市场发展机制
    5.6 平衡粮食安全与生物质产业发展
    5.7 加强生物质能产业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
    5.8 通过政策弥补法律的空白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全文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致谢

(9)能源危机与智库建设——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教授(论文提纲范文)

延伸阅读

(10)文冠果在山西黄土残垣沟壑区引种试验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生物质能源发展概况
        1.1.1. 国外生物质能源发展概况
        1.1.2. 国内生物质能源发展概况
    1.2. 文冠果研究进展
        1.2.1. 文冠果生物生态学特征研究
        1.2.2. 文冠果繁育技术研究
        1.2.3. 文冠果开花座果研究
        1.2.4. 文冠果油脂提取技术研究
        1.2.5. 文冠果药用价值研究
    1.3. 本文研究意义
2.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内容
        2.1.1. 不同种源文冠果大田试验
        2.1.2. 不同种源文冠果低磷胁迫试验
        2.1.3. 不同种源文冠果干旱胁迫试验
    2.2. 技术路线
3. 研究区概况
    3.1. 自然环境概况
        3.1.1. 地理位置
        3.1.2. 地质地貌
        3.1.3. 气象水文
        3.1.4. 土壤植被
    3.2. 社会经济概况
        3.2.1. 人口经济
        3.2.2. 土地利用
4. 试验材料与方法
    4.1. 文冠果大田试验
        4.1.1. 试验材料
        4.1.2. 试验方法
    4.2. 文冠果低磷胁迫研究
        4.2.1. 试验材料
        4.2.2. 试验方法
    4.3. 文冠果干旱胁迫研究
        4.3.1. 试验材料
        4.3.2. 试验方法
5. 结果与分析
    5.1. 文冠果大田试验
        5.1.1. 不同种源文冠果出苗率统计与分析
        5.1.2. 不同种源文冠果第1年生长量分析
        5.1.3. 不同种源文冠果第2年生长量分析
        5.1.4. 第2年不同种源文冠果苗木光合作用分析
        5.1.5. 小结
    5.2. 低磷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苗木生长影响
        5.2.1. 不同磷素供应水平对文冠果苗木树高、地径生长的影响
        5.2.2. 不同磷素供应水平对文冠果苗木根系特征的影响
        5.2.3. 不同磷素供应水平对文冠果苗木生物量的影响
        5.2.4. 不同磷素供应水平对文冠果叶绿素的影响
        5.2.5. 不同磷素供应水平对文冠果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
        5.2.6. 小结
    5.3. 文冠果干旱胁迫研究
        5.3.1.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叶水势的影响
        5.3.2.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5.3.3. 干旱胁迫对不同种源文冠果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3.4. 小结
6. 结论与讨论
    6.1. 结论
    6.2. 讨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Sino-German Workshop on Energy Utilization of Biomass(论文参考文献)

  • [1]京津冀地区超低能耗农宅设计研究[D]. 马倩. 天津大学, 2020(02)
  • [2]工农业废料及其固态发酵利用综述[J]. Pardeep Kumar Sadh,Surekha Duhan,Joginder Singh Duhan,徐娟. 中国沼气, 2019(06)
  • [3]湖南省户用沼气区域适用性分析及增效研究[D]. 张嘉露. 湖南科技大学, 2019(05)
  • [4]安徽林业国际合作成效及对当今林业生态建设的借鉴[J]. 程鹏. 安徽林业科技, 2019(01)
  • [5]安徽南部山区典型小流域空间生态影响评价[D]. 林高兴. 北京林业大学, 2018(04)
  • [6]我国农业废弃物新型能源化开发利用研究[D]. 左旭.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5(01)
  • [7]中国不同地区能源作物甜高粱规模化生产的可持续性[D]. 刘惠惠. 中国农业大学, 2015(07)
  • [8]我国生物质能产业化障碍的法律思考[D]. 赵珊珊. 天津大学, 2014(05)
  • [9]能源危机与智库建设——访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林伯强教授[J]. 熊怡. 中国电力教育, 2014(01)
  • [10]文冠果在山西黄土残垣沟壑区引种试验初步研究[D]. 王超. 北京林业大学, 2013(S2)

标签:;  ;  ;  ;  ;  

中德生物质能源利用研讨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