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广告:您的信誉如何?

电视广告:您的信誉如何?

一、电视广告:你的信誉怎么样?(论文文献综述)

陈凌[1](2020)在《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日常生活”为主线考察了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融入社会进程的历史过程,并重点关注这一过程中,个人如何参与到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以及个人意识生成与自我认同的影响问题。在此强调提出,本文研究的广告生产主要指商业广告,公益广告不在本次研究讨论范围之内。之所以,选择“日常生活”作为考察广告史的线索,是因为既有研究常将广告作为社会生活影响的外部因素,对广告生产如何进入日常生活内部机理关注不足,对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社会实践过程关注比较有限。“日常生活批判”是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和延伸。列斐伏尔认为,在西方资本主义“消费受控制的社会”语境下,日常生活已经沦为一种被规划的对象物,其中市场化与广告的力量尤为重要。广告理论家尤恩·斯图尔特(Stuart Ewen)的研究进一步推进此观点,并提出作为“社会生产的广告”概念。本文尝试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研究改革开放40年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社会过程史。本文认为中国广告业40年发展及其社会过程史,与西方消费社会语境并不完全相同,如何理解这一“不同”,并重估它与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的关联,是本文要回答的核心问题。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广告业首先是国家推动,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的自上而下进入日常生活的过程,同时也是自下而上的意义博弈过程。加入WTO之后,随着全球化、市场化影响加剧,广告生产与日常生活的博弈关系逐渐打破,广告生产的“日常生活”逐渐成为个人实践的重要场域,并深刻影响个人意识和自我认同的形成。重新叙述这一过程,也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发展史的理论尝试。绪论部分将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并抵达个人实践的过程建构为本文的理论框架。与主流研究以市场营销学和广告心理学为理论视角不同,本文以社会过程论为出发点,关注的是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意识生成与认同影响过程。这是绪论部分的理论逻辑和研究设想。第二章主要研究商业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的时期(1978年一 1991年)。这一阶段,广告生产经历了由生产资料型广告向生活资料型广告为主的转向过程,与此同时,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日常实践过程也伴随集体价值向个人意识形成的转变过程。第三章主要研究广告生产再造闲暇与工作“新关系”的日常过程(1992年一2001年)。这一阶段,随着社会结构转型,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深化,个人开始积极参与到广告生产的各类型闲暇生活实践中,个人开始认同广告生产的价值体系。第四章主要研究日常生活全面广告化,打造“生活方式”的社会过程(2002年—2009年)。加入WTO后,随着全球化和消费主义进一步影响,广告生产参与到媒体空间、城市空间的建构中,广告生产将日常生活具象为“生活方式”,这一过程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生活实践的程度加深,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显现。第五章研究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及其个人主义文化(2010年—2018年)。广告生产的智能化、计算化、精准化,使个人逐渐退缩到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中,自我认同的反身性进一步加剧,第五章的结论与第二、三章的研究形成对话关系。第六章对全文研究进行理论总结,并对这段历史考察提出反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广告生产再造生活实践,影响个人意识与自我认同的过程,既有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趋同,也有自身实践的差异。理解异、同问题的过程,是重新理解改革开放40年广告史的补充视角。本文提出三点主要结论:首先,以日常生活批判理论搭建广告史的研究框架,补充了广告史研究的理论视角。其次,对不同时期个人参与广告生产实践的研究发现,80年代广告与日常生活互为建构的过程,对40年广告史研究的重要价值应得到重视。最后,文本将认同困境放置到全球化与现代性语境下探讨,是广告生产在全球化进程与中国语境下展开对话的尝试,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广告理论建设的新路径。

钟喆鸣[2](2019)在《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作用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革新,互联网及其应用软件和平台得到了快速发展和完善,同时,互联网及其衍生品也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学习、工作以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中,网购平台的迅速崛起和普及,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和购买行为,而随着移动支付方式的诞生及发展,网购流程变得更加简洁,因此网络购物渠道已逐步超越传统的线下实体渠道成为我国消费者的主要购物渠道,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网购过程中,为了获取商品及服务的有关信息,消费者会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搜索和阅读很多跟同类商品及服务有关的信息,包括且不局限于商家发布的商品及服务简介,以此来更多的了解产品及服务。为节约时间和精力,网购平台的潜在消费者会更乐于选择通过阅读在线评价信息来了解特定商品及服务。在线评价信息是已购消费者在网购平台上发布的评论型信息,相比于商家提供的商品及服务信息,其视角更为客观,内容更加丰富。因此,在线评价信息能够更为直观、更加便捷地为潜在消费者的购物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成为消费者获取产品和服务信息的重要方式。相比于商家提供的商品及服务信息,消费者更愿意采纳在线评价信息,在线评价信息对于消费者的购买决策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尽管现有网购平台以及商家们都充分地意识到在线评价信息对消费者购买决策所具有的重要作用,但是在利用自身条件促进消费者的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方面,大多数网购平台和商家的手段和措施是缺乏理论指导的。在现实的网购情境中,网购平台上的在线评价信息使用现状是不尽如人意的,诸如在线评价信息质量良莠不齐等的现实情况大大制约了在线评价信息的使用。与此同时,消费者乐于采纳在线评价信息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线评价信息是由真实的已购消费者发布的。然而,近几年来,媒体也多次曝光有关商家雇佣水军刷好评的现象,使得消费者开始质疑评价信息发布者的可靠性。面对这样的现实情况,网购平台应该如何正确运用其自身信息技术能力来影响消费者的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是一个十分重要并且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这个研究问题出发,以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为研究视角,基于媒体同步性理论以及详尽可能性模型,对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通过编码分析,提取出信息呈现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信息追加能力、信息分类能力、信息可信性、信息相关性、信息完整性、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以及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9个范畴,并最终构建了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作用机理模型。在研究模型基础上,将深入访谈的文本数据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相结合,对模型中涉及到的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以及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概念进行解释,并对各个概念间的内部联系进行分析和阐述,最终提出本研究模型的关系假设。在研究模型和关系假设基础上,本文应用卡片分类法,对根据扎根理论深入访谈的文本数据以及以往研究结果形成的测量题项列表的结构效度进行分析和验证,并形成研究所用的初始量表。本文首先以小规模发放问卷的形式收集数据,对初始量表进行预试,根据预试结果对初始量表进行针对性的调整,并确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最后形成最终采用的正式问卷。随后,本文对最终研究问卷进行正式的数据收集,筛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495份。本研究应用结构方程模型以及AMOS软件对理论模型、关系假设进行了检验。验证结果表明:(1)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中的信息呈现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以及信息追加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2)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中的信息呈现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以及信息追加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中的信息可信性感知、信息相关性感知以及信息完整性感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中的信息分类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中的信息可信性感知以及信息相关性感知具有正向影响作用;(3)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中的信息可信性感知、信息相关性感知以及信息完整性感知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作用;(4)除“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完整性感知在网购平台信息分类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假设未通过以外,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可信性感知、信息相关性感知以及信息完整性感知在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影响关系中均具有中介作用;(5)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在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对其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作用关系中具有调节作用。在理论贡献上,首先,本文界定了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消费者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及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等概念并对其维度进行了划分,扩展了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研究领域的新知识,并为日后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以及在线评价信息采纳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及方向。其次,本文开发了用于测量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及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各维度的量表。其中,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的信息呈现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信息追加能力和信息分类能力四个变量的测量题项为本研究自行开发,为今后研究者们定量研究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问题提供了新工具。最后,本文构建了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作用的机理模型并通过了实证检验,揭示了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形成的新规律,为研究者今后探讨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问题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本文依据所提出的研究模型及相关实证研究结果,为网购平台提高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提出如下策略建议:(1)网购平台应通过建设自身信息呈现能力、信息交互能力、信息追加能力以及信息分类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为丰富及更易理解的在线评价信息的内容及形式;(2)网购平台应增强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可信性、相关性以及完整性感知,利用自身信息技术能力,展现多样的、客观的、真实的、与商品及服务质量和使用情况紧密相关的、更为全面的在线评价信息;(3)网购平台应通过后台数据挖掘对评价信息发布者日常浏览和购买的商品及服务进行统计分类,根据评价信息发布者经常购买和浏览的商品及服务类型、以往购买的退货记录以及发布的在线评价信息质量对消费者分类、认证,并对其过往记录进行评级。本研究仍然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本研究主要是关于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作用机理的主路线研究,中介因素和调节因素仅选取了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和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的信誉感知,全面性存在不足;另外,本研究的样本群体具有一定局限性,研究样本主要是学生及年轻群体,由于控制变量不属于本文的主要研究变量,因此,并未对控制变量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分析。在未来的研究中,需要对本文中存在的不足之处进行弥补,并开展更为深入的后续探讨。

黎黄瑛[3](2019)在《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汉语教育和培训的国际化、市场化格局已基本形成。目前,越南已经有500多家汉语培训机构,包括公立、私立以及民办教育机构。汉语一直以来都是各所外语大学的热门专业,无数家庭也越来越重视子女的汉语学习。大大小小的汉语培训中心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这些汉语培训中心为学习者提供非常多样化的教学服务。河内总共有50多家开设汉语教学的培训机构。河内汉语培训市场渐渐处于一种高速增长之中。因此抢占汉语培训市场的竞争日渐激烈,汉语培训开始步入微利时代。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只有通过降低成本、保证教学服务质量、不断开发新的教学内容与模式,从而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才是赢得市场的唯一出路。在一定意义上说,形成办学品牌是汉语培训中心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培训中心如果失去了质量和品牌信誉,最后终将会失去市场。尽管河内的汉语培训中心已近50家,而且其中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已经办了很长时间,但是面对当下越来越激烈的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不少汉语培训中心对经营品牌之路仍然感到非常困惑,部分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营销中无法保持自己原本的特质,不停地做各种促销以吸引消费者,这种盲目的市场定位不但浪费金钱而且也非常浪费人员的精力。在这样的背景下,本文以典型的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系统研究。因为在河内知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中,TM汉语中心品牌已经处于成熟阶段,其成功的品牌管理经验对其他小中心的发展是有一定的借鉴性的。本文采用文献法、问卷调查法、访谈法和个案研究法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进行研究,既注重国家政策和企业层面的宏观关怀,也注重学校机构层面的中观和个体层面的微观研究,其具体的论文框架如下:绪论,主要确定研究的问题,对问题的提出进行简要介绍,阐明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并结合研究的需要,对品牌管理、教育品牌管理以及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和分析,进而拟定出具体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结构安排。第一章,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本章首先对涉及的研究对象,例如品牌、品牌管理、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等概念进行界定,同时,从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国家企业背景、学校机构背景和个体背景出发,探讨市场化竞争激烈背景下的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第二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本章首先根据品牌的生命周期理论对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进行划分,并分析其特殊性及差异性所在。从汉语培训中心的基本概况概述了 TM汉语培训中心的现状,并对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和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第三章,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本章通过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的调查结果对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展开探讨,主要是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三个方面,并分析了影响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第四章,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主要介绍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深入分析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在其初创时期的成功品牌管理经验,从越南IMAP教育培训的品牌差异化定位,其独恃的品牌传播策略以及成功的品牌延伸等方面论述。第五章,加强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建议。本章从如何从差异化的品牌定位、明确品牌规划、强化品牌核心价值、加强品牌传播渠道和重视品牌延伸等方面具体阐述了如何建立科学有效的品牌管理策略。笔者认为,品牌管理研究对于促进汉语培训中心的发展十分有益,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因为实施中心品牌管理还能帮助中心优化品牌战略,并拓展中心品牌的推广渠道,从而提升学习者对中心品牌的认可度以及忠诚度,有助于汉语培训中心建立独特的中心文化,使汉语培训中心拥有更强的竞争力和更为有利的发展空间。希望这些建议能促进TM汉语培训中心在市场竞争中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并树立自己的品牌形象,从而为自身品牌在汉语培训市场竞争中赢得卓越的竞争力,同时也期望能给其他行业职业教育和培训中心品牌的创建与管理带来一定的参考借鉴价值。

麦提图尔荪·麦图地[4](2019)在《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研究》文中认为广告是应用语言学在社会语言学的一个分支,它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相关,无法脱离当前社会的现实而存在。广告语言在应用语言学中又被归类为理论语言学。如今的时代已经是广告的时代。在党的思想指导下,央视综合频道广告作为一种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开始被赋予了新的使命。近年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的广告价格一直位居第一,这证明了央视综合频道广告的影响依然强大。央视综合频道广告凭借着其高超而独特的语言,极大地丰富了广告语言的语料库。本文对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研究这一重要课题进行了系统而深入地讨论。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本研究的引言部分,阐释了本次选题的目的和意义、广告语言研究概况以及本次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并初步总结了部分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使用特征。第二部分:为了找出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词汇特征,总结央视综合频道的选词规律,本文对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中词类特征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尤其是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中的代词、形容词和动词,并进一步分析了央视综合频道广告的语义特征。第三部分:这一部分是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语法特点的研究,通过对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短语类型和句类的分析,归纳出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语法特征。第四部分:对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修辞策略、修辞格、修辞效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层层深入。并探索性地分析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的特性。鉴于央视综合频道语言的变化日新月异,语言更新极为快速。为了尽量充分展现目前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情况,笔者以2013年到2018年的3000多条广告语料为研究对象,利用纸质文献和网络文献,综合性地运用语言学科知识,解读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总体特征和设计思路,重点从词汇、句法、语义等角度对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进行系统性的探讨。

余平[5](2019)在《美国广告规制研究》文中指出美国是目前世界广告产业最为发达的国家,也是自近代以来对广告产业进行有效规制的典范国家之一。美国政府对广告的早期规制可以追溯到19世纪70年代其邮政署对邮件广告进行的直接和间接监管;之后在19世纪80年代的海报广告时代,美国国内也开始陆续出现广告行业自律组织。现代美国广告规制体系是以1911年“广告诚信运动”的兴起为开端,并以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的成立为标志所全面建构起来的。时至今日,美国广告规制体系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经过漫长的制度发展和实践经验的积淀后,美国广告规制体系的适用性和有效性已经赢得政府和产业利益相关者的接受和认同,亦成为世界广告产业监管和规制的典型与样板之一。规制主要分为他律和自律,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美国广告规制是在以国会、白宫、法院(分别代表立法、行政和司法)为主导的他律规制体系下,辅以广告产业参与者的自我约束而逐渐形成的规制模式。在这个体系中,国会和政府负责立法和行政(政府也有部分立法权),法院负责司法并同时形成案例法,成为规制体系的主体;而广告产业参与者参照法律法规形成自身的行业标准和自律纲领。在广告产业的规制机体中,他律就像是“生命机体”中的“中枢神经”,而自律则像是机体中的“神经末梢”。在政府规制失灵的领域,自我规制往往具备更强的适应力和有效性。美国广告规制是在宪政制度下运行的,权利法案是美国宪政制度的民主基石,宪法《第一修正案》就成为了广告表达最根本的法律依据,也成为了政府广告规制违宪审查的主要法理争议。从权利性质角度来看,广告作为商业言论,理应受到言论自由的保护;但由于其具有“逐利”性质,被认为无法提升社会福祉而被长期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宪政理念的发展、商业文明价值的提升,加上消费者知情权的日益被重视,使得广告言论逐渐有限制地纳入到了言论自由保护的范畴之内。这就使得广告权利具有“竞合性”的特征,并对现有权利分类理论体系构成了挑战,也使得政府广告规制必须放弃原先的单一标准而参照多标准体系。这就给广告规制的判例援引和司法解释提供了很大的弹性空间。媒介的发展是完善广告规制体系的又一重要参照。印刷广告技术比较简单,影响也很有限,广告规制只需对内容底线和事后救济进行限制,仅以宪法和普通法律即可基本建构。广播、影视为主的电子媒介则极大地拓宽了传播的空间,基于纸媒的规制体系已无法适应广电广告的现实需求,电子传媒法规开始颁布,广告规制也进入分类管理的时代。政府出于公共利益的规制理念,开始加大对广电广告的规制。而20世纪末新媒体的兴起,使得原先泾渭分明的传统分类监管机制不得不又重新解构。加之西方放松管制的思想思潮的影响,媒介融合势在必行。在媒介汇流的新媒体时代,广告规制进入了全新的调适期,传统广告规制体系依然适用,并积极纳入新媒体广告。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联邦食品药品管理局(FDA)、联邦通信委员会(FCC)等独立监管机构将管理范围扩大至新媒体广告,在无法适用的领域通过新的成文法另行规制。广告形式的多样化、媒体的再升级、理念的多维度使得新媒体时代的广告规制体系更富张力和弹性。本论文共分为九个部分,由绪论、总结和七章主体部分组成。第一章主要梳理广告规制的历史源起与流变;第二章重点阐述广告规制的理论动因和现实依据;第三章试图解构广告规制主体和框架;第四章全面分析广告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第五章主要解析重点监管广告领域的规制;第六章力求阐述广告自律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第七章尝试探究新媒体广告带来的规制挑战与调适。本论文试图从广告他律和自律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以广告他律为重点,兼顾广告自律。同时,希望能够从广告规制的体系、要素、内容、渠道等角度展开分析,结合纵向的历史分析方法,展现美国广告规制的理念、框架、内容、方式等,最终归纳出美国广告规制体系的规律和特征。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包括:美国广告规制嬗变的内在动因主要在于规制理念的转变。在法律规制上体现的是法理的转变,从最初的尊重财产权到后期的注重个人权利;在商业关系理念中体现的是从纯粹地“保护竞争者”到既“保护消费者”又“保护竞争者”;在规制上体现出来的是从注重“经济性规制”到更注重“社会性规制”;在公平导向上从强调“过程公平”到“结果公平”。另一方面,社会动因体现出的则是规制主体和反规制力量的反复博弈,这当中包含了两个规制维度:商业言论自由、市场竞争博弈;并且涵盖了众多价值导向:如言论自由、公平、促进竞争、消费者权益保护、未成年人保护、公共利益、健康权、隐私权等,这些都为规制的冲突和调适提供了理论和现实依据。由于美国广告规制体系过于庞杂和细密,本研究难免挂一漏万,文中还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论文将在今后进一步的研究中深入和细化。

张倩楠[6](2019)在《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指出广告离不开女性,大凡有广告运动的场所,几乎都能见到女性形象的参与。毋庸置疑的是,体育广告作为媒介方式之一,揭示的“象征性现实”对人们认识和理解现实世界同样起到巨大作用。广告女性形象在建构过程中,为了满足受众的感官刺激和欲望享受,出现故意夸大突出女性身体的性征,女性形象呈现出框架化、贬低化和扭曲化现象。研究体育广告中女性形象的建构对消费者行为是否产生一定影响,有助于广告商更有效地、更具针对性的投放广告。以往对体育用品的研究,大都是从市场营销和品牌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体育用品品牌的发展方向。并且在案例选择上又多以国外品牌为主,对目前国内体育品牌关注较少。本文选取国内外共六个体育用品品牌(耐克、阿迪达斯、安踏、李宁、361°和特步)在2010年至2018年时间段内的体育用品广告为研究对象。以女性形象为切入视角,对广正网作为取样平台的共计292则视频广告进行内容分析,总结归纳出女性形象在国内体育用品广告中的建构现状。此外,通过问卷调查法,选取武汉地区大学生群体作为调研对象,参阅文献资料后将广告中女性形象建构因素限定为女性气质、代言人身份、社会角色、身材类型和社会地位共五个方面。探讨体育用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建构因素在消费认知、消费态度和消费行为上对当代大学生的影响程度,并提出可能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17条研究假设逐一进行验证。最后,对假设验证的结果分别从消费认知、消费态度、消费行为和消费者个人因素共四个方面归纳出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特点,并对广告女性形象的建构给予合理化建议。本文为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建构对受众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探索了新的路径,同时也为接下来分析体育用品广告对个众的影响提供了相关参考数据。

王钟苹[7](2019)在《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信任关系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网红经济逐步兴起,其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社会效应都是非常巨大的,企业的营销策略也正在从以往的名人效应逐渐向网红经济的方式转变,其中以美妆时尚类博主的作用尤为突出,它是一种互联网+化妆品行业所兴起的新兴职业,涉及面广,受众多,深受广大消费者的追捧,变现能力十分的强大。同时,美妆博主得以快速发展离不开电子网络平台的建立,由于网络的虚拟性,当消费者通过网络平台参与商品的选择和购买时,往往需要以信任作为基础,一旦信任得以建立,经济活动由此产生。消费者信任的问题一直是研究消费者行为的重要内容之一,长期受到管理学和市场营销学等领域的学者重视。根据收集整理的相关文献显示,以往有关于网络信任方面的研究主要是针对于电子商务、电子平台建立等领域,对于微博主播类研究几乎没有涉猎。本研究选取活跃于微博、微信以及各大直播平台的美妆博主作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的文献以及对美妆博主的营销模式进行深入的分析,从美妆服务商、美妆博主以及消费者三个层面入手,对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之间的信任影响因素逐一分析并提出模型假设,从而构建了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信任研究模型。构建模型后本文进行了实证研究。采用Likert5(李克特5点)量表法设计调查问卷,共发出276份调查问卷,排除无效问卷24份,共计回收有效问卷252份,对问卷数据收集整理后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人口统计学特征分析、变量描述性分析、信度和效度分析,接着通过AMOS 22.0构建结构方程模型进行假设检验。研究结果表明,美妆服务商产品质量与服务、美妆博主关注度、个人形象、个人专长以及互动沟通都正向影响消费者信任感知,同时消费者信任感知对于美妆博主的能力信任和善意信任也产生了显着的影响,此外,美妆服务商信誉与消费者信任感知之间的假设不成立。随后通过方差分析得出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每天浏览信息时间以及年购买频率在某部分变量的评价上具有显着性差异。最后,根据以上结果及案例分析,文章从美妆服务商、美妆博主以及消费者角度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为我国美妆行业的网络营销形成良好的信任环境提供参考。

陈若萱[8](2018)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文中研究表明台湾地区的无线电视事业创立于20世纪50年代,在“戒严”时期形成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足鼎立的无线电视格局。“解严”之后,随着政策的改变,第四家无线电视公司民视成立,公共电视独立建台并开播。2000年民进党上台之后,对台湾无线电视的格局进行了较大调整,“党政军”退出三台、媒体改革等成为无线电视媒介在“绿色执政”之后的关键词。本文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主体和中心,借鉴制度变迁理论,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主要分为两个维度:一是“史”的维度,以丰富、翔实的第一手和第二手资料,采用案例比较研究和比较历史分析结合的方法,将历史研究与制度研究相结合,把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台湾历史现实的产物,并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作为研究对象,关注其宏观历史脉络,分析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历史过程。二是“论”的维度,力求与史结合,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作批判性考察,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历史发展中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包括外生性变量、内生性变量和行动者等因素,研究这三个变量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综合影响;关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分析其变迁轨迹及变迁类型。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借助深度访谈法、观察法和文献法等方法,访谈多名台湾电视媒体业界人士、学界人士和政界人士,并对台视、中视、华视、民视和公视五家无线电视台及部分有线电视台进行观察,使研究客观、真实地反映了台湾无线电视发展的历史过程和制度变迁。本研究具有较强的研究意义。首先,本研究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本研究从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以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为研究对象,运用制度变迁的理论框架对其进行分析,这是新制度经济学与新闻传播学相结合的创新尝试,丰富和发展了制度变迁理论。其次,本研究具有现实意义,以史为鉴,对未来两岸电视媒介发展乃至政策制定有所帮助。本研究力求能为促进“一国两制”的中国新闻事业提供参考,在促进未来两岸电视媒体的进一步合作的基础上,增进两岸电视媒体的理解与互信,促进华文电视媒体共同发展。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为绪论,介绍研究背景、研究问题、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梳理理论及综述文献,讨论本研究的创新点及难点等。第二章为“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介绍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建立概况,本章梳理了在国民党严格的威权统治之下,以商业运营制度建立无线电视,台视、中视和华视三家无线电视台先后成立的过程,分析了“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三章为“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本章梳理了“戒严”令解除之后,媒体产业开始快速发展时,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发展的情况;分析“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四章为“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本章梳理了民进党成为执政党之后,民众对所谓民主的需求愈加强烈,台湾无线电视媒介随之发生的变化;分析了“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研究了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因素在该阶段对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作用。第五章为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媒介批判,笔者对每一阶段的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进行总结,得出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形成、制度变迁类型、各因素的影响模式和变迁全程的路径依赖作用等四条结论,并对政治力量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中的负面作用进行批判反思。经过研究,笔者发现,台湾无线电视的诞生源于政治制度的推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的制度变迁模式表现为强制性变迁和诱致性变迁并行。在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过程中,外生性因素、内生性因素和行动者发挥交互作用,政治、经济与技术因素是外生性因素中起到主导作用的因素;行动者之间成本和收益的不均衡成为制度变迁的重要动力;非正式约束对正式规则和实施机制产生强大作用,政治、经济等因素常以非正式约束的形式对实施机制发挥作用。本文在选题、研究内容和视角及研究方法上具有创新性,首先,本文填补了台湾电视相关研究的空白,采用最新的数据和资料,记录了台湾无线电视转型的重要时期;其次,本文采用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使研究具有较强逻辑性,运用制度制度变迁理论,对史料进行创新性的逻辑思考,是台湾电视史研究的一次创新;最后,本文通过深度访谈、观察法等质化研究方法,获得大量珍贵的第一手资料,克服了大陆的台湾研究往往缺乏第一手资料的缺陷。

张力弓[9](2016)在《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文中认为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是电视广告语言中存在的与语言系统旧有成分存在差异的新型语言成分。主要包括:语码转换新质、新词语、借词新质、旧词新用、词类活用新质、超常搭配新质。本文从语用、词汇、句法方面对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进行了描写和分析,对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的影响因素、功能作用、分布情况和结构形式进行了研究。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的形成是主客观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电视媒介的特性、语言系统的发展变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变化、丰富的语言材料等因素为语言新质要素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主观因素方面,主要是电视广告的目的和性质决定其语言需要考虑交际语境、受众心理、时间限制、以及电视媒介声画二维的呈现方式的影响,并作出适应性的变化。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在很大程度上是为电视广告的目的和性质服务的,具有较强的功能性和目的性。它们承担着增强广告表达效果,体现广告定位,配合电视画面吸引、筛选和说服广告受众,节省广告时间和调节广告信息量等功能。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分布在词汇、语法、语用等各个语言层次。普通话与方言、外语之间的语码转换是广告语言在语用层次的新质要素。词汇方面的新质要素最丰富和活跃。电视广告不仅吸收通用的新词语,而且利用已有的语言成分加工制造出一大批新的词语,还吸收和改造旧词、外语和方言词汇以表达特定的意义和情感。句法方面的新质主要有词类活用新质和超常搭配新质。电视广告中的词类活用类型远多于古汉语常用的词类活用。名词用如形容词,动词用如形容词,动词用如名词,动词的其他活用,形容词用如动词,形容词用如名词,区别词用如性质形容词,以及数量短语、副词、外语借形词的词类活用等,都属于电视广告中出现的现代汉语词类活用新质。

梁晨[10](2016)在《中国电视广告及其配音研究》文中提出电视广告以其独有的创意元素,通过直观的画面、生动的有声语言、为我们展现了一种大众广告传播形式。电视广告配音是电视广告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国电视广告配音优秀作品越来越少,作品制作不精细、配音随意、配音员缺乏情感的投入和对产品本身特性的认知。在追求商业化利益价值的同时缺乏对于本身素质的磨砺与提升。基于电视广告及其配音在当今广告事业的重要性,本文通过大量的经典电视广告案例分析,从播音学、大众传播学、广告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作为出发点,对电视广告及其配音进行概括、总结、研究。第一部分主要是对中国电视广告及其配音的一个概述,详尽的介绍了广告及其配音的起源和发展。从原始社会广告到鸦片战争后报纸的出现,最后到现代广告(广播、电视、网络)的兴起。着重介绍了电视广告配音的发展。第二部分将电视广告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如生活片段型、解决问题型、示范解说型、故事型、幽默型等。并通过大量经典电视广告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电视广告配音的方式。如对于示范解说型的电视广告配音,配音员要特别注重广告词中有关产品性能的介绍。在给故事型电视广告配音时,要明确故事中人物的身份,人物之间的关系。注意对话中语气衔接、情绪的变化。第三部分着重分析了电视广告配音的声音要素。首先,谈了谈配乐,按照表现形式将配乐分成了声乐和器乐;按照音乐风格上将配乐分为古典传统的配乐风格、民族民间的配乐风格、流行摇滚的配乐风格。阐述配乐在电视广告配音中的重要作用。其次,论述了音响,将音响分为自然音响、物体运动音响、人物行动音响。总结音响在电视广告配音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播音发生学的知识,从语调、语势、音高、音强等方面对电视广告配音中的人声进行了详细的叙述。揭示了电视广告配音中人声对于构建产品形象,提升品牌价值的重要作用。第四部分阐述电视广告配音的技巧运用。通过吐字归音、气息控制、共鸣控制等基本功训练;配音时的自我调整;情感表达;三方面的技巧运用。加深配音员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专业技能的培养。第五部分主要是剖析电视广告配音存在的问题与思考。如相对广播广告配音,缺乏声画配合;缺乏个性化语言创新,盲目聘请明星代言;追求商业化市场营销,缺乏服务性与艺术性的思考;并提出随着科技不断发展、电视广告配音会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本文从传播学和广告学的角度对电视广告及其配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通过对电视广告配音中声音要素、情感把握、技巧运用的基础理论研究,加深配音员的自我认知和专业素质能力,有利于配音专业队伍对于电视广告配音创作的理解与提升。通过对电视广告及其配音的声音、情感、技巧的研究创新的提出电视广告配音发展的趋势和前景。对了解电视广告配音的艺术特征、创作技巧、表现形式都有引导作用,对品牌形象的塑造、品牌推广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与促进作用。

二、电视广告:你的信誉怎么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电视广告:你的信誉怎么样?(论文提纲范文)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思考缘起、概念界定及逻辑起点
        一、思考缘起
        二、逻辑起点与概念界定
    第二节 问题提出与文献综述
        一、问题提出
        二、相关议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对既有成果的分析与本文研究的关系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的创新之处
        三、研究的不足
第二章 从集体价值到个人意识: 广告生产复归日常生活(1979-1991)
    第一节 重启与转型期的集体价值取向(1979-1983)
        一、政治主导或意义互构: 由《人民日报》的一条广告说起
        二、集体价值取向: 《光明日报》的广告生产(1979-1983)
    第二节 广告生产的生活“新叙事”(1983-1991)
        一、家居生活新想象: 松下电器橱窗广告
        二、流行文化新表达: “燕舞之歌”广告
        三、儿童日常新游戏: 变形金刚的软性广告
    第三节 博弈·徘徊·参与: 个人意识在广告实践中复苏
        一、“家居生活”与广告实践: 博弈协商的现代生活认同
        二、自我价值表达的广告实践: 社群分享与青年认同
        三、偶像崇拜与儿童广告实践: 现代工业与文化认同
    小结
第三章 建构工作-闲暇新关系: 广告生产的生活情境(1992-2001)
    第一节 广告生产与闲暇生活价值
        一、家庭空间市场化: 顺德碧桂园广告项目
        二、闲暇与“美好生活”: 宝洁的中国调查与洗发水广告
        三、整合统一的劳动者日常: “逆流而上”的大宝广告
        四、闲暇与购物关联的“生活想象”: 家乐福的陈列式广告
    第二节 在广告情境中“生活”: 角色、消费实践与认同
        一、角色转换与等级认同: 个人参与碧桂园广告生产的实践过程
        二、能动消费与互构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宝洁广告生产实践
        三、平民认同: 个人参与大宝广告生产的实践动机
        四、现代购物体验的“生活”认同: 个人参与家乐福广告生产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作为“工作-闲暇”分割的广告生产
        一、虚假补偿: 被广告生产分割的孤立“闲暇”
        二、大宝“逆流”: 试图构建“工作-闲暇”统一的日常情境
    小结
第四章 重塑“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2002-2009)
    第一节 打造“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的广告化过程
        一、休闲生活的广告效果: “不打广告”的星巴克及广告生产
        二、媒体时、空型塑生活圈广告地图: 分众传媒的广告生产
        三、城乡差异与老年生活广告化: 脑白金的“十差广告”奇迹
    第二节 广告化生活实践: 消费者到“生活者”认同
        一、“生活者”的自我表演: 广告化的个人“闲暇”
        二、“生活者”的生活圈广告实践: 延长的时效与分化的认同
        三、城乡关系与子女广告实践: 家庭新关系与情感认同
    第三节 再思考: “生活方式”作为“生活者”认同来源
        一、空间、技术与家庭情感的广告化:“生活方式”的实践性
        二、“生活方式”: 解体与重构的“生活者”认同的框架
    小结
第五章 广告生产再造“个人化”生活(2010-2018)
    第一节 广告生产再造的“个人化日常”
        一、“狂欢节”与幸福“日常”: 十年“双11”广告项目(2009-2018)
        二、“我”的困境“日常”: “11度青春”广告生产项目
        三、温情的“日常”: 《爸爸去哪儿》中的内容化广告生产
    第二节 个人参与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实践
        一、“抢红包”与“分享”: 个人时间的“主题化”狂欢实践
        二、制造话题与强制返场: 以广告生产的个人“日常”引导实践
    第三节 再思考: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意识危机
        一、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与抽象的自我意识
        二、个人意识危机: 广告生产的“个人化”生活政治
    小结
第六章 认同困境: 对广告生产再造日常生活的反思
    第一节 广告化日常与自我认同困境
        一、不同历史时期的广告生产与日常实践
        二、自我认同困境的不同内涵与价值对话
    第二节 反思: “趋同·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及历史启示
        一、趋同与差异的认同困境来源
        二、对认同困境的反思及其历史启示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2)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作用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和结构安排
        1.3.1 研究内容
        1.3.2 结构安排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2.1 媒体同步性理论相关研究综述
        2.1.1 媒体同步性理论及其起源
        2.1.2 媒体同步性理论模型及其关键变量
    2.2 详尽可能性模型相关研究综述
        2.2.1 详尽可能性模型及其起源
        2.2.2 详尽可能性模型的相关假定
        2.2.3 详尽可能性模型的作用路径
    2.3 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与在线评价信息采纳作用关系研究综述
        2.3.1 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相关研究
        2.3.2 在线评价信息采纳的相关研究
        2.3.3 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与在线评价信息采纳关系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理论模型构建
    3.1 模型构建的方法与数据收集
        3.1.1 模型构建方法
        3.1.2 样本选择与数据采集
        3.1.3 数据收集过程
    3.2 范畴提炼
        3.2.1 开放编码
        3.2.2 主轴编码
        3.2.3 选择性编码
        3.2.4 理论饱和度检验
    3.3 模型构建及相关概念解释
        3.3.1 模型构建
        3.3.2 模型相关概念解释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系假设提出
    4.1 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作用关系假设
        4.1.1 信息呈现能力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1.2 信息交互能力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1.3 信息追加能力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1.4 信息分类能力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2 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的作用关系假设
        4.2.1 信息呈现能力对信息质量感知的直接作用
        4.2.2 信息交互能力对信息质量感知的直接作用
        4.2.3 信息追加能力对信息质量感知的直接作用
        4.2.4 信息分类能力对信息质量感知的直接作用
    4.3 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对其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作用关系假设
        4.3.1 信息可信性感知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3.2 信息相关性感知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3.3 信息完整性感知对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的直接作用
    4.4 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的中介作用关系假设
        4.4.1 信息可信性的中介作用
        4.4.2 信息相关性的中介作用
        4.4.3 信息完整性的中介作用
    4.5 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的调节作用关系假设
        4.5.1 信息可信性感知与信息采纳意愿作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5.2 信息相关性感知与信息采纳意愿作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5.3 信息完整性感知与信息采纳意愿作用关系中的调节作用
    4.6 关系假设模型提出及机理描述
        4.6.1 关系假设模型提出
        4.6.2 模型机理描述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量表开发与数据收集
    5.1 量表开发
        5.1.1 研究方法选择
        5.1.2 量表开发方法
        5.1.3 量表生成
    5.2 问卷设计
        5.2.1 问卷构成
        5.2.2 问卷作答方式
    5.3 数据收集
        5.3.1 目标样本与样本容量
        5.3.2 数据收集方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实证分析
    6.1 实证分析方法
        6.1.1 结构方程模型
        6.1.2 AMOS分析工具
    6.2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与信效度检验
        6.2.1 样本描述性统计分析
        6.2.2 信效度检验
    6.3 模型拟合与假设检验
        6.3.1 结构方程模型建立
        6.3.2 模型分析与假设检验
        6.3.3 中介作用检验
        6.3.4 调节作用检验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果与管理启示
    7.1 研究结果分析
        7.1.1 直接作用的分析结果
        7.1.2 中介作用的分析结果
        7.1.3 调节作用的分析结果
    7.2 管理启示
        7.2.1 重视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建设
        7.2.2 增强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质量感知
        7.2.3 强化消费者对评价信息发布者信誉感知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研究贡献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与贡献
        8.1.1 研究结论
        8.1.2 理论贡献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8.2.1 研究不足
        8.2.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一) 研究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 关于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二) 关于教育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三) 关于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文献综述
        (四) 对现有研究的评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一) 研究思路
        (二) 结构安排
第一章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与理论依据
    一、概念界定
        (一) 品牌
        (二) 品牌管理
        (三) 培训中心品牌管理
    二、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背景
        (一) 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二) 行业背景
        (三) 个人背景
    三、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理论依据
        (一) 品牌定位理论
        (二) 品牌整合营销传播理论
        (三) 品牌资产五星模型
第二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现状分析
    一、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发展历程
        (一)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演变过程
        (二)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特殊性及差异性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生命周期划分
        (四) 汉语培训中心现状
    二、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一) TM汉语培训中心现状调查
        (二) TM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现状
        (三) 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调研与结果
第三章 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存在的问题
        (一) 品牌管理意识相当薄弱
        (二) 品牌差异化定位不突出
        (三) 品牌传播途径较为狭窄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 缺乏品牌管理意识引导
        (二) 缺乏品牌定位差异化战略
    三、缺乏品牌传播多元化
第四章 越南IMAP教育培训品牌管理的经验借鉴
    一、越南IMAP教育培训公司简介
    二、IMAP教育培训公司品牌管理经验
第五章 加强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的对策
    一、实施差异化的品牌定位
        (一) 树立“为学员提供领先大学的教学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的办学理念
        (二) 加强中心品牌产品与教学服务差异化的定位
    二、注重中心品牌规划
        (一) 确立中心品牌愿景和目标
        (二) 准确规划中心品牌符号识别工作
    三、强化中心品牌的核心价值
        (一) 强化“为学员提供大学教学的质量,一切以学员为中心”为品牌核心价值
        (二) 提升中心优质的办学质量及教学服务
    四、加强中心品牌内外部传播渠道建设
        (一) 提升中心课程质量及教学服务打造口碑传播
        (二) 建立高效的公关传播策略
        (三) 整合营销传播渠道
    五、重视中心品牌管理延伸
    六、打造优秀中心品牌管理团队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
    (二)选题意义
    (三)广告语言研究概况
    (四)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央视综合频道广告综述
    (一)央视综合频道广告总体情况
    (二)央视综合频道广告内容分类
    (三)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界定
    (四)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使用特征
        1、风趣
        2、含蓄委婉
        3、悬念
        4、新奇
二、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词汇特征
    (一)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的词类特征
        1、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的代词特征
        2、央视综合频道广告的形容词特征
        3、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的动词特征
    (二)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语义特征
    (三)央视综合广告语的选词特征
        1、反义词的使用
        2、耐人寻味的同音词
        3、表意丰富的多义词
        4、富有民族特色的成语
三、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语法特征
    (一)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短语类型分析
        1、联合短语在央视综合频道中的运用
        2、偏正短语在央视综合频道中的运用
        3、陈述短语在央视综合频道中的运用
        4、述宾短语在央视综合频道中的运用
        5、述补短语在央视综合频道中的运用
    (二)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句类分析
        1、陈述句
        2、感叹句
        3、祈使句
        4、疑问句
四、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修辞特征
    (一)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修辞策略
        1、使用语言的基本要求
        2、加强语音、词汇、语法的锤炼
        3、合理选择修辞手法
        4、创新与创意相结合
    (二)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的修辞格分析
        1、比喻
        2、比拟
        3、夸张
        4、反复
        5、双关
        6、对偶
        7、引用
        8、飞白
        9、藏字
        10、仿词
        11、对比
        12、比兴
        13、综合类
    (三)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修辞效果分析
        1、词语修辞效果
        2、语法修辞的效果
        3、修词格修辞的效果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致谢

(5)美国广告规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三节 重要概念的厘清
        一、广告的概念与厘定
        二、规制的内涵与适用
        三、广告规制的界定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二、理论模型和研究方法
        三、创新点和难点
第一章 探究与溯源:美国广告规制的源起与流变
    第一节 广告规制的“前制度化”时期(1776-1911)
        一、殖民地阶段美国的广告规制萌芽
        二、美国初期的广告规制初建
    第二节 广告规制体系全面建构时期(1911-1946)
        一、广告规制框架初现
        二、规制向保护消费者倾斜
        三、媒体规则(Media regulation)开始建立
    第三节 广告规制的持续繁荣时期(1946-1980)
        一、政府部门监管全面升级
        二、加速监管的1970年代
    第四节 去规制和调整时期(1980年后)
        一、全面放松管制的时代
        二、现代广告法规的大量涌现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效率与公平:规制理论与美国广告规制的依据
    第一节 传统规制理论的运用
        一、公共利益规制理论
        二、利益集团规制理论
    第二节 现代规制理论的发展
        一、激励性规制理论
        二、规制框架下的竞争理论
    第三节 表达与约束的博弈
        一、商业言论权的全面限制
        二、商业言论表达自由的法理之争
        三、商业言论自由的全面保护
    第四节 效率与公平的衡平
        一、早期规制中的“效率优先”
        二、规制转型后的“公平导向”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主导与制衡:美国广告规制的主体与框架
    第一节 美国广告的规制者
        一、规制主体身份的界定
        二、FTC的机构与职能
        三、FCC的职能与履行
        四、其他的广告规制部门
        五、规制者的主要法律依据
    第二节 广告规制模式的建构
        一、广告规制动因解析
        二、广告规制的理念诉求
        三、广告管制模式解析
    第三节 广告规制的运行路径
        一、广告规制运行的法律渊源
        二、主要规制部门的运行和手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碰撞与规范:美国政府对不正当竞争广告的监管
    第一节 法理向伦理的转变——对于虚假广告的规制
        一、广告欺骗行为的认定扩张
        二、从“理性”到“无知”的消费者标准——规制立场的转变
        三、网状表达(Net impression)原则
    第二节 规制与反规制之争——不公平广告的规制尺度
        一、“公共利益”标准取代传统“公平”标准
        二、矫正广告的“矫枉过正”?
        三、广告主和行业的“反规制”与“再反制”
    第三节 监管宽松与自律审慎的互补——比较广告的规制模式
        一、“肯定模式”下的规制标准
        二、比较广告“正当性”的法理之争
        三、媒体的行业规制平衡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责任与担当:美国广告重点监管领域的规制
    第一节 儿童广告的规制
        一、广播电视时期的儿童广告规制
        二、互联网时代的儿童广告规制
        三、儿童保护和言论自由的冲突与妥协
    第二节 烟草广告的规制
        一、烟草广告规制与商业言论自由
        二、公共健康立法中的公众参与和利益表达
        三、烟草利益集团对广告规制的限制
    第三节 酒类广告的规制
        一、宪法框架下的分类规制与平衡
        二、酒类广告政府管控和行业自律
        三、对未成年人的重点保护
    第四节 药品广告的规制
        一、药品广告规制的流变
        二、多头管理与分工协作——FTC与 FDA的广告管辖权之争
        三、新型药品广告DTC的争议与规制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自省与协同:美国广告行业的自我规制
    第一节 广告行业自律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一、行业自律的理论依据
        二、行业自律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广告行业自律的发展历程
        一、工业革命中的自发觉醒时期
        二、舆论推动下的建章立制时期
        三、体系完备中的成熟理性时期
    第三节 广告行业自我规制结构与流程
        一、行业自律组织系统的结构
        二、行业自律系统的操作流程
        三、行业自律体系流程的不足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失范与调适:美国新媒体广告规制面临的时代挑战
    第一节 数字化带来的规制挑战
        一、网络空间是否需要规制的学术争辩
        二、新媒体广告的监管困境
        三、新媒体广告他律的规制梳理
    第二节 网络中立框架下的规制传承与融合
        一、“网络中立”原则的确立
        二、网络广告规制的传承与调适
        三、广告媒介规制融合
    第三节 垃圾电子邮件的规制
        一、择入模式和择出模式的选择
        二、反垃圾邮件规制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三、反垃圾邮件规制的经验与不足
    第四节 在线行为广告和隐私权保护
        一、FTC的自我规制导向
        二、OBA行业的自我规制
        三、在线行为广告规制的框架及举措
        四、在线行为广告自律体制的特点
    本章小结
结语 美国广告规制:宪政体制下产业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他成果
后记

(6)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文献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与预期成果
        1.4.1 重点与难点
        1.4.2 创新点
        1.4.3 预期成果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研究设计
    1.6 相关理论概述
        1.6.1 女性主义理论
        1.6.2 消费行为学
    1.7 核心概念界定
        1.7.1 体育用品广告
        1.7.2 女性形象
        1.7.3 消费行为
2.体育用品广告中的女性形象建构
    2.1 研究对象与样本来源
        2.1.1 研究对象
        2.1.2 样本来源
    2.2 类目建构和信度检测
        2.2.1 类目建构
        2.2.2 信度检测
    2.3 体育用品广告目标市场分析
        2.3.1 男性市场仍占据主体
        2.3.2 “她经济”消费逐显重要
    2.4 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方式
        2.4.1 出镜频次渐增女性占比超六成
        2.4.2 广告场景丰富运动场景执牛耳
        2.4.3 背景人物繁杂男性群体为主
        2.4.4 “有力”声音特质远超“柔和”之声
    2.5 广告中女性形象呈现分析
        2.5.1 体育名人为主娱乐明星代言势头渐猛
        2.5.2 35 岁以内居多代言人年轻化态势明显
        2.5.3 社会角色模糊多为男性形象陪衬存在
        2.5.4 不同气质争妍健康自然类型独占鳌头
        2.5.5 女性身材单一健康匀称身材随处可见
3.数据分析与假设检验
    3.1 研究模型与研究假设
        3.1.1 研究模型
        3.1.2 研究假设
    3.2 问卷设计与抽样方法
        3.2.1 问卷设计
        3.2.2 抽样设计
    3.3 问卷发放和回收
        3.3.1 信度检验
        3.3.2 效度检验
        3.3.3 正态检验
    3.4 样本描述性分析
    3.5 假设验证
        3.5.1 健康自然型气质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2 体育名人代言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3 家庭主妇角色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4 健美力量型身材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5 社会地位平等对不同性别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分析
        3.5.6 男性大学生的体育用品年消费额高于女性大学生
        3.5.7 理工类大学生的体育用品年消费额高于文史类大学生
    3.6 假设检验汇总表
4.结论与建议
    4.1 研究结论
        4.1.1 各形象建构因素均是男性消费认知影响高于女性
        4.1.2 除健康自然型气质外其他因素对男性消费情感影响高于女性
        4.1.3 除家庭主妇角色外其他因素对大学生消费行为倾向性影响趋同
        4.1.4 消费者性别、专业因素对体育用品年消费额有显着影响
    4.2 建议
        4.2.1 构建用户画像精准定位目标人群
        4.2.2 转变传统观念正确定位女性形象
        4.2.3 增强媒介监管建立第四方监督制度
    4.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7)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信任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论文结构与研究思路
        1.3.1 论文结构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方法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美妆博主概述
        2.1.1 美妆博主概念界定
        2.1.2 美妆博主的特点及其发展
        2.1.3 美妆博主影响力研究相关研究
    2.2 信任理论研究
        2.2.1 信任的定义
        2.2.2 信任的影响因素
        2.2.3 信任的测量维度
    2.3 消费者信任机制研究综述
        2.3.1 消费者信任机制的相关研究
        2.3.2 网络购物中消费者信任机制的相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信任模型假设与构建
    3.1 美妆博主营销模式解析
        3.1.1 传统美妆行业营销模式
        3.1.2 互联网时代美妆博主营销模式
    3.2 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分析
        3.2.1 基于美妆服务商层面
        3.2.2 基于美妆博主层面
        3.2.3 基于消费者层面
    3.3 信任模型构建
        3.3.1 信任模型构建的理论依据
        3.3.2 信任模型的构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信任模型检验
    4.1 问卷设计
        4.1.1 问卷设计步骤及内容
        4.1.2 数据收集与整理
        4.1.3 数据分析方法与工具
    4.2 样本人口统计学特征
    4.3 数据分析
        4.3.1 变量描述性分析
        4.3.2 信度分析
        4.3.3 效度分析
    4.4 假设检验
        4.4.1 结构方程模型构建
        4.4.2 结构方程模型评价与修正
        4.4.3 假设检验与结果解释
    4.5 方差分析
        4.5.1 性别对各变量的影响
        4.5.2 年龄对各变量的影响
        4.5.3 受教育程度对各变量的影响
        4.5.4 每天浏览信息时间对各变量的影响
        4.5.5 年购买频率对各变量的影响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基于案例分析的佐证
        5.2.1 案例的提出
        5.2.2 提升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信任的相关建议
    5.3 创新点
    5.4 研究局限与展望
        5.4.1 研究局限
        5.4.2 研究展望
    5.5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学术成果

(8)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与研究假设
        1.1.3 基本概念界定
    1.2 研究思路与研究框架
        1.2.1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论
        1.2.2 搜集资料的方法
        1.2.3 研究意义
        1.2.4 研究框架
    1.3 理论梳理与文献综述
        1.3.1 理论梳理
        1.3.2 文献综述——台湾电视研究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51-1987)
    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2.1.1 试水电视业:教育电视台的成立
        2.1.2 第一家商业电视台:台视
        2.1.3 中视:率先播出彩色节目
        2.1.4 华视:突出教育节目特色
        2.1.5 公共电视节目的草创
    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2.2.1“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2.2.2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2.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2.3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2.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1987-2000)
    3.1 “解严”之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3.1.1 台视、中视和华视:进入激烈竞争时期
        3.1.2 民视的成立:反对党“发声”,打破无线三台“三足鼎立”格局
        3.1.3 公视:漫长的筹建之路
    3.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3.2.1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3.2.2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3.2.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3.3 “解严”后至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3.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3.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2000-2017)
    4.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发展与衍变
        4.1.1 商业无线电视台的重组
        4.1.2 公广集团版图的扩充
    4.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分析
        4.2.1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正式规则
        4.2.2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
        4.2.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实施机制
    4.3 “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影响因素分析
        4.3.1 外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2 内生性因素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4.3.3 行动者在媒介制度变迁中的作用
5. 结语: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变迁分析与批判
    5.1 “戒严”时期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2 “解严”之后至2000年“绿色执政”之前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3 2000年“绿色执政”之后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的构成
    5.4 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的反思与批判
参考文献
附录一 访谈提纲
附录二 访谈人物列表
附录三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科研成果及其他作品发表情况
后记

(9)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概况与研究意义
        1.1.1 电视广告语言研究概况
        1.1.2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概况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方法
        1.2.1 研究对象界定
        1.2.2 语料来源
        1.2.3 研究方法
第2章 电视广告语言概述
    2.1 电视广告语言的内涵
    2.2 电视广告语言的构成
        2.2.1 语言系统维度——根据语言系统构成要素的划分
        2.2.2 电视媒体维度——根据电视媒体特性的划分
        2.2.3 广告文本维度——根据广告文本构成要素的划分
        2.2.4 三个维度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3章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概述
    3.1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类型
        3.1.1 通用型新质要素
        3.1.2 专用型新质要素
    3.2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成因
        3.2.1 电视广告外部因素
        3.2.2 电视广告内部因素
    3.3 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的作用
        3.3.1 提升广告审美价值
        3.3.2 便于认知和记忆
        3.3.3 压缩广告信息量
        3.3.4 更准确定位广告受众
第4章 电视广告语言中的语码转换
    4.1 普通话与方言的语码转换
        4.1.1 普通话和一种方言语码转换
        4.1.2 普通话和多种方言语码转换
        4.1.3 方言对普通话的语码干扰
    4.2 普通话和外语的语码转换
        4.2.1 外语字母词
        4.2.2 外语单词和惯用语
        4.2.3 外语句子或段落
    4.3 电视广告中语码转换的成因
        4.3.1 主观因素
        4.3.2 客观因素
    4.4 电视广告中语码转换的功能
        4.4.1 经验功能
        4.4.2 人际功能
        4.4.3 语篇功能
第5章 电视广告的词汇新质
    5.1 电视广告词汇新质概述
        5.1.1 电视广告新词语界定
        5.1.2 电视广告通用新词语的使用特性
        5.1.3 电视广告自用新词语的使用特性
    5.2 电视广告词汇新质的形成途径
        5.2.1 新造词语
        5.2.2 旧词新用
        5.2.3 外语借词
    5.3 电视广告词汇新质的结构
        5.3.1 单纯词结构
        5.3.2 合成词结构
    5.4 词汇的谐音用法
        5.4.1 谐音双关
        5.4.2 谐音仿词
        5.4.3 谐音反复
        5.4.4 谐音析词
        5.4.5 外语谐音
        5.4.6 数字谐音
    5.5 电视广告新词词群
        5.5.1 类词缀词群
        5.5.2 同义词群
        5.5.3 新词词群的特性
第6章 电视广告的句法新质
    6.1 电视广告的句法特点
    6.2 词类活用新质
        6.2.1 名词的活用
        6.2.2 动词的活用
        6.2.3 形容词的活用
        6.2.4 名词、动词、形容词使动用法
        6.2.5 区别词的活用
        6.2.6 其他词类活用
    6.3 超常搭配新质
        6.3.1 不及物动词接宾语
        6.3.2 修饰语后置新质
        6.3.3 重叠式的新搭配方式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中国电视广告及其配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三、概念界定
    四、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广告及配音的起源与发展
    第一节 中国古代广告的起源及其发展
    第二节 中国近代广告的形成和发展
        一、报纸广告
        二、杂志广告
        三、广播广告
    第三节 中国现代广告的形成和发展
        一、电视广告
        二、数字网络电视广告
    第四节 电视广告配音的发展
第二章 电视广告的分类及配音方式
    第一节 表现类型分类
        一、生活片段型
        二、解决问题型
        三、示范解说型
        四、故事型
        五、幽默型
        六、名人推荐型
        七、气氛渲染型
    第二节 展示方式分类
        一、商品加模特展示型
        二、商品自身展示型
        三、借代展示型
        四、字幕展示型
第三章 电视广告配音的声音要素
    第一节 配乐
        一、配乐的分类
        二、配乐的作用
    第二节 音响
        一、音响的分类
        二、音响的作用
    第三节 人声
        一、人声的分类
        二、人声的作用
第四章 电视广告配音的技巧运用
    第一节 语言基本功
        一、吐字归音
        二、气息控制
        三、共鸣控制
        四、声音的外部技巧
    第二节 配音员的自我调整
        一、配音员对材料的相关内容有充足的准备
        二、配音员配音时面对话筒的深刻理解
        三、配音员配音时空间意识的构建
        四、配音员配音时口型的吻合
        五、配音员配音时声音的把控
        六、配音员配音时情绪的把控
    第三节 情感表达
第五章 电视广告配音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第一节 电视广告配音存在的问题
        一、相对广播广告配音,缺乏声画配合
        二、缺乏个性化语言创新 ,盲目聘请明星代言
        三、追求商业化的市场营销,缺乏服务性与艺术性的思考
        四、人声与音乐的配合不协调,侵权现象严重
    第二节 对电视广告配音前景的思考
        一、电视广告配音多元化的发展
        二、丰富自身修养提高电视广告配音的市场竞争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主要成果

四、电视广告:你的信誉怎么样?(论文参考文献)

  • [1]个人意识、自我认同与日常生活再造 ——广告生产的社会过程(1978-2018)[D]. 陈凌.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2]网购平台信息技术能力对消费者在线评价信息采纳意愿作用机理研究[D]. 钟喆鸣. 吉林大学, 2019(02)
  • [3]越南河内汉语培训中心品牌管理研究 ——以TM汉语培训中心为例[D]. 黎黄瑛.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央视综合频道广告语言研究[D]. 麦提图尔荪·麦图地. 新疆大学, 2019(10)
  • [5]美国广告规制研究[D]. 余平. 上海大学, 2019(03)
  • [6]体育用品广告中女性形象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研究[D]. 张倩楠. 武汉体育学院, 2019(01)
  • [7]美妆博主与消费者信任关系研究[D]. 王钟苹. 重庆交通大学, 2019(06)
  • [8]台湾无线电视媒介制度变迁研究(1951-2017) ——历史制度主义的视角[D]. 陈若萱. 厦门大学, 2018(06)
  • [9]电视广告语言新质要素研究[D]. 张力弓. 山东大学, 2016(02)
  • [10]中国电视广告及其配音研究[D]. 梁晨. 山西师范大学, 2016(04)

标签:;  ;  ;  ;  ;  

电视广告:您的信誉如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