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斯坦规则和误差校正的组合预测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李苏宁[1](2021)在《基于微透镜阵列光场成像的不确定性分析及三维火焰重构》文中认为光场成像作为一种可同步探测多维光热辐射信号的新兴成像技术,具备非侵入式、高时空分辨率、可视化等优势,近年来在高温火焰监测、三维流场测速等复杂场景测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光场相机是最为常用的光场成像测量传感器,该系统通过内置于图像传感器前的微透镜阵列实现光线四维空间-角度信息的采样与记录。高质量的光场成像数据是保障光场测量应用的基础,然而实际系统中难以避免的微透镜阵列误差将引起光场成像不确定性,导致目标测量精度和重建效率显着降低。此外,被测目标的重建策略也是影响系统测量性能的另一关键因素,特别是对于参与性介质温度重建,其精度和复杂度直接依赖于光场相机结构和重建方案的选取。因此,研究微透镜阵列误差作用的光场成像特性和降质机制,建立误差校准模型和光场失真补偿校正方法,开发快速高效的介质温度重建策略,对基于辐射光场成像的复杂目标测量技术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为此,本文围绕基于微透镜阵列光场成像的不确定性分析及三维火焰重构开展相关研究,建立微透镜阵列误差模型及其光场成像模型,提出光场成像不确定性评估方案,分析不同误差作用的光场成像不确定性及影响机制;提出基于特征点提取的光场局部校正方法和旋转误差估计校正法,对微透镜阵列误差所引起光场失真图像进行校正;在此基础上,评估并校正微透镜阵列误差作用的火焰表观辐射光场成像特性,发展基于光场重聚焦堆栈的火焰重建策略,实现气体火焰的三维结构和温度场的高分辨率快速重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五个方面:介绍光场成像原理和非聚焦式光场相机的光路结构优势,建立非聚焦式光场成像系统模型,发展基于子孔径图像的超分辨率数字重聚焦算法;归纳总结光场成像系统微透镜阵列误差来源和特征,构建基本误差参数表征模型;提出适用于光场图像局部子图像质量评价指标,建立光场成像不确定性评价方案,从而形成误差作用光场成像过程模拟-光场数据后处理-光场图像失真量化评估的完整分析框架。利用微透镜阵列误差作用光场成像模型和不确定性评估方案,探究各基本误差参数的光场成像特性,包括光场图像的子图像失真特征、强度和结构失真分布规律等,分析各误差图像失真降质的作用机制。进一步讨论多种面形误差耦合情况下的光场失真分布特征。根据微透镜阵列误差的光场成像特性和降质机制,开展失真光场的补偿校正研究。针对不同误差引起的图像失真,提出基于特征点提取的光场局部校正方法及其亚像素级优化校正方法以及旋转误差估计与校正方法。通过光场校正仿真实验,确定三种校正方法对于不同误差的适用范围和校正精度,并在实景目标光场中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针对火焰光场测量中系统误差引起的成像不确定性,建立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型,分析误差作用下火焰表观辐射光场成像特性及各分层成像偏差沿程传递过程,讨论火焰辐射物性参数(衰减系数、散射反照率和散射相函数)对其成像不确定性的影响,并采用所提出的校正方法对不同辐射物性火焰的失真光场图像进行校正评估。对于非聚焦光场成像系统,提出基于光场重聚焦堆栈的火焰温度场重建方案,采用Richardson-Lucy迭代算法解算火焰重聚焦堆栈图像序列,并利用图像像素强度与辐射强度的对应关系重建出火焰的三维温度分布。通过对层流轴对称火焰的三维结构和温度场进行仿真重建研究,讨论合理迭代次数、重建图像数据可靠性,并验证重建方法的可行性。
刘洋[2](2021)在《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靶区圈定》文中研究说明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位于新疆北部,行政区划属哈巴河县库勒拜乡管辖,大地构造位于阿尔泰南缘,即西伯利亚板块与哈萨克斯坦—准噶尔板块碰撞对接的地区。区内地层主要出露上古生界下—中泥盆统托克萨雷组(D1-2t)、中泥盆统阿舍勒组(D2as)和上泥盆统齐也组(D3q)、下石炭统红山嘴组(C1h),新生界古近系和第四系在区内零星分布;研究区内岩浆活动强烈,发育有侵入岩、火山岩和脉岩等;断裂构造发育,玛尔卡库里大断裂产于成矿前并多批次活动,受其影响研究区内发育一系列次级断裂构造。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具有较好的铜金多金属矿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本文收集整理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1:1万岩石中元素含量数据及资料,以区内岩石中As、Sb、Pb、Mo、Co、Ag、Cu、Zn、Au九种元素含量为研究对象,以分区衬度返回法校正各批次数据间的系统误差;以校正后的数据为基础,查明研究区内元素的富集特征:Au、Zn、Mo元素是区内强富集元素,Ag、Cu、Co元素是区内较富集元素,As、Sb、Pb元素丰度与背景值相当;元素在不同地质单元中的分布特征:阿舍勒组第二岩性段(D2as2)中Co元素丰度值与全区丰度值相当,其余元素丰度值均显着高于全区丰度值,该地层具有很大的成矿潜力;综合分析相关分析、聚类分析、因子分析的元素组合结果,将9个元素分为4个元素组合:F1:Pb-Mo-Cu-Zn;F2:As-Sb;F3:Au-Ag;F4:Co;利用含量频率累积法绘制9种元素的地球化学图,查明各元素在研究区内的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系统误差校正后的数据为基础,采用计算法确定各元素异常下限,提取各元素的地球化学异常信息,共圈定单元素异常421处,其中包括Pb元素异常72处,Mo元素异常34处,Cu元素异常30处,Zn元素异常53处,As元素异常42处,Sb元素异常37处,Au元素异常70处,Ag元素异常76处,Co元素异常7处。Co元素异常为一级分带,面积较小,不构成规模,其余元素异常浓度分带较好。通过探究各单元素的异常特征,结合元素本身的地球化学性质及成矿地质背景,在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圈定了综合异常21处,其中包括甲类异常4处、乙类异常2处、丙类异常15处,并对甲类异常和乙类异常进行了解释评价。在地球化学综合异常的圈定、评分、排序,以及对重点异常进行解释评价的基础上,结合研究区地质背景、矿产等特征,在研究区内圈定3处找矿靶区:Ⅰ号靶区、Ⅱ号靶区、Ⅲ号靶区,为研究区下一步矿产调查工作提供参考。
韩鑫[3](2020)在《面向铁路应用的列车组合定位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研究》文中提出高速铁路快速发展,传统依赖地面设备的列车定位方式正在向“车载中心化”的列车自主连续定位转变,基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与惯性导航系统(Inertial Navigation System,INS)的列车组合定位方式是下一代列车运行控制系统的研究方向。利用列车运行“轨道约束,给定交路”的特征,研究复杂铁路场景下组合定位算法的精度适应性以及完好性监测算法正确性和可用性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文研究了基于扩展卡尔曼滤波(Extended Kalman Filter,EKF)算法的加权紧组合定位算法;其次,研究了面向铁路应用卫星观测质量快速变化的惯导辅助完好性监测算法,提高完好性监测算法在铁路场景下的正确性和可用性;最后,为有效评估完好性监测算法的可用性性能,研究了数字轨道地图(Digital Track Map,DTM)辅助的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别方法。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研究了基于EKF的GNSS/INS加权紧组合定位算法,利用卫星仰角和载噪比伪距误差估计模型建立加权矩阵,合理分配卫星观测量在定位解算中的权重,提高算法定位精度及鲁棒性;(2)针对可见卫星数充足的观测场景,在IAIM(INS Assisted Integrity Monitoring,IAIM)算法的基础上优化,提出了基于加权EKF的WIAIM(Weighted INS Assisted Integrity Monitoring,WIAIM)算法;针对可见卫星数不足的观测场景,提出了基于Danish方法的抗差DAN-IAIM算法,通过对故障卫星的伪距观测误差再加权,一方面能够抵抗粗差导致的定位误差,另一方面能够保障可见卫星数不足条件下的观测冗余。(3)分析了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别方法的参数,提出了基于EKF新息的可用性优化判别方法;结合数字轨道地图,提出了DTM辅助的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别方法,将惯导解算的列车位置匹配至轨道,更精确的预测伪距值,提高了可用性判别性能。论文利用加权紧组合定位算法对京沈高铁试验线采集的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评估了定位精度及算法鲁棒性。通过实测数据构造多组实验场景,对比分析了完好性监测算法及其可用性判别方法的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基于卫星仰角的加权紧组合定位算法定位精度提升了1.3米~2米,本文提出的两种完好性监测算法均能够准确检测并识别出单卫星和双卫星故障,DTM辅助的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别方法误警率较低,为铁路复杂场景下的列车定位精度及可用性提供了保障。图73幅,表17个,参考文献68篇。
张珊珊[4](2020)在《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研究》文中提出近几年,铁路总公司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为实现铁路货运市场的“降本增效”,不断深化和增加铁路货物运输有效供给。“公转铁”政策为铁路货运市场提供了发展机遇,但是在货运市场,公路依旧占据很大的份额。对于铁路部门来说,降低物流成本,实现降本增效,获得更多的市场份额是一个持久战。铁路运输价格作为运输市场的主要调节指标,对于铁路部门能否打赢这场持久战至关重要。运价策略对铁路货运需求量的提升有着重要的影响,铁路运输企业需要更加充分的了解货运市场的经济特征。对铁路货运价格弹性分析,可以帮助铁路运输企业更加深入的了解铁路货运市场的特征,制定更加灵活的运价策略。本文研究内容分为以下几点:(1)介绍了论文的相关理论方法,主要包括铁路货物运价机制、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理论、铁路货运价格浮动理论。(2)为探究铁路货物运价弹性,首先从微观角度展开分析,利用面板数据建模方法建立不同品类下的铁路货物运输需求价格弹性模型,以G铁路集团为例,建立个体固定效应模型,得到不同品类的货物运输需求价格弹性,结果显示运价弹性与货运量呈现一定的联系,通常运量大的货物价格弹性较小;价格弹性与运价号无明显的关系。(3)基于X-12-ARIMA的铁路货运量时间序列分析。按照运量的大小,将铁路货运市场划分为大宗货运市场和零散货运市场,对不同货物类型的运输市场的货运量情况展开研究,以G铁路集团为例,利用X-12-ARIMA和HP滤波分解方法,探究货运量的波动情况,确定淡旺季;并利用灰色关联度方法进一步探究货运量变化的原因。(4)铁路不同类型货物的运输价格弹性研究。以大宗货物和零散货物为研究对象,基于协整理论,探究不同货物类型的货运需求价格弹性,同时引入Box-cox模型和局部调整模型作为对照,探究三种方法下的不同货物类型的的长期价格弹性和短期价格弹性。(5)淡旺季下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浮动研究。利用偏最小二乘法得到大宗货物运价函数,建立淡旺季下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浮动模型,并通过实例进行应用,验证了淡旺季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浮动模型的有效性。
占洁伟[5](2019)在《复杂岩体结构的几何特征精细描述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复杂岩体结构的几何特征精细描述是工程岩体精细化描述的重要内容之一。岩体结构的几何描述主要是对裂隙几何特征参数及岩体裂隙网络空间分布及连通性情况的定量化表征。岩体中的裂隙网络通常对岩体的力学、水力学特性和工程稳定性起着关键性的控制作用。然而,裂隙网络及其相关的几何特征如何真正影响岩体特性仍然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岩体裂隙网络的完整三维表征对于工程岩体精细化描述至关重要,并且其也是工程岩体分类和岩土工程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基本任务。本文以西南地区怒江松塔水电站和金沙江旭龙水电站为工程背景,遵循复杂岩体结构几何特征描述“综合研究→分解研究→综合研究”的指导思想,重点介绍复杂岩体结构的几何特征定量化描述的新方法和新理论的应用,旨在使岩体结构表征定量化、系统化。本文分解研究主要关注于岩体结构几何特征中的裂隙产状、裂隙迹长和裂隙丰度,综合研究则关注于岩体综合均质区的构建、岩体结构三维表征模拟及岩体裂隙网络连通性情况。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对于旭龙坝址处的复杂裂隙岩体,合理地利用和整合各类可利用的数据,提出了一个定量的、逻辑的、易操作的渐进框架进行岩体综合均质区划分。该框架综合考虑岩体地质属性,岩土特性和岩体结构特征,划分确定的综合均质区具有实际工程意义。此外,裂隙张量的概念被首次引入划分岩体结构域,从而更好地量化表征岩体裂隙网络空间分布特征。(2)对裂隙岩体中产状数据的综合表征方法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结合数据可视化、施密特等面积投影和分形理论的新方法,用于定量描述产状数据的几何分布特征及统计特性。并提出采用单分形维数来表征产状数据分布的分散性程度,以及采用多重分形谱精细化描述产状数据非线性分布的特征。(3)提出采用多个Fisher分布构成的混合模型来模拟观测到的复杂产状数据集,从而一步实现裂隙产状数据的自动分组和模拟。其中,提出采用SPKM算法选择初始聚类中心解决了分组结果对初始聚类中心敏感的问题,从而保证产状数据分组获得全局上的最优解。并利用基于MML准则的component-wise EM算法自动确定裂隙组的最优分组数。首次提出采用全球面来表征产状数据,而不是传统的半球面表征,从而有效地解决了陡倾裂隙分组难的问题。人工模拟及实测裂隙产状数据集的测试结果表明所提出的基于有限混合模型的产状数据分组方法性能优异。(4)针对在大型水电工程和深部岩体工程中常见的狭长裂隙取样窗口,基于线性矩理论和改进的多测线方法提出了一种新的非参数方法用于推断描述裂隙真迹长分布,从而更好地描述岩体裂隙迹长特征。建议方法强调使用包含迹长数据来代替传统的观测迹长数据进行分布类型推断和参数估计。此外提出了曲折取样窗口产状误差校正方法,从而使利用曲折取样窗口进行迹长分布推断成为可能。(5)详细介绍了如何在工程规模尺度上对大尺度岩体的裂隙参数空间分布异质性进行模拟表征的方案。利用松塔坝址坝肩岩体中开挖平硐内收集到的有偏差的一维和二维裂隙丰度指标,推断获取平硐附近岩体的三维裂隙丰度指标P30和P32。并据此采用地质统计学中的序贯高斯模拟方法对坝肩岩体内P30和P32的空间分布进行模拟,再现了坝肩岩体内部裂隙丰度的空间分布特征。(6)利用松塔水电站坝肩平硐PD231中的裂隙信息,基于统计学和概率论方法构建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来对岩体中的裂隙网络进行综合表征。并提出了一种基于包围盒技术和分离轴定理的步进法框架,用于加快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的裂隙相交分析计算。在此基础上,对岩体裂隙网络的连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陡倾裂隙组3和缓倾裂隙组1构成了坝址区裂隙岩体的主要流动路径。此外,陡倾裂隙组(裂隙组2和3)比缓倾裂隙组(裂隙组1)的组内连通性好。并发现裂隙组内裂隙自相交行为与产状分散度、裂隙密度和裂隙大小密切相关。
魏文韬[6](2019)在《基于非线性建模的TIADC系统误差及校正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现代电子信号多样性、复杂性、非平稳性以及瞬时性的日益增加,对模数转换器(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ADC)的采样率和采样精度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对于ADC来说,采样率和分辨率是一对相互制约的指标。在现有制造工艺条件下,单通道ADC很难同时满足高采样率和高分辨率的要求。通过采用时间交替采样的方式,可以突破单片ADC制造工艺的限制,实现采样率的成倍提升,这就使得Time-Interleaved ADC(TIADC)成为满足现代电子系统日益增长需求的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案。但是,电路的非理想特性以及不同通道之间的失配会引入额外的误差,大大降低TIADC系统的性能。为了发挥TIADC的价值,就必须要对TIADC中存在的误差进行校正。本人在读博期间,致力于分析和消除TIADC中各种误差所带来的影响,结合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实际项目,对TIADC系统的非线性失配误差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本文首先提出了TIADC的非线性失配误差模型,在此基础之上,将非线性失配误差分为静态非线性失配误差以及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两种类型,对不同情况下的TIADC中的各种失配误差的表现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估计与校正算法。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了深入的研究:(1)本文提出了采用基于Volterra级数的行为模型来对TIADC中的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进行建模,给出了基于Hybrid Volterra级数的TIADC非线性模型并据此推导出了TIADC的离散时间非线性等效模型。该推导为采用离散时间Volterra级数对TIADC系统进行建模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文中,我们还对Volterra级数的各种特殊形式进行了总结,通过将这些简化模型与推导出的TIADC公式结合,就可以延伸和扩展出大量全新的TIADC失配误差模型。各种不同类型的模型有各自不同的特点,据此就可以提出不同类型的估计和校正方法。(2)提出了偏置、增益、时间失配误差的快速校正算法。在该方法中,三种失配误差被分别校正。首先,在输入信号为0的情况下,采用基于统计的方法对偏置失配误差估计并校正。接下来,利用TIADC不同通道输出频谱的主谱高度之间的差距作为目标函数,采用STPNM算法对增益失配误差进行快速迭代校正。之后,令输入信号的频率和TIADC系统的采样率相等,利用不同通道采样值的差距作为目标函数,采用STPNM算法对时间失配误差进行校正。该算法在5GSPS数字存储示波器中实现。(3)针对10GSPS数字荧光示波器,提出了偏置、增益、时间失配误差的综合校正方法。该方法采用自适应算法实现对三种误差进行联合校正。在文中,对该方法的核心公式进行了详尽的推导,给出了校正算法的迭代公式。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自适应校正算法在FPGA中的硬件实现结构,提出采用多相滤波的方式对校正结构中的滤波器进行设计,解决TIADC输出信号速率与FPGA处理速率之间的矛盾。(4)提出两种对TIADC静态非线性失配误差校正的算法。两种方法的核心都是采用逆系统来对非线性进行补偿。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种方法是首先需要将系统的非线性参数估计出来,然后根据多项式的阶逆的解析表达式将逆系统的参数求解出来。第二种方法是通过周期时变自适应方法来对TIADC中的非线性误差进行校正,此方法不需要估计非线性系统本身的参数,而可以通过自适应方法直接求出逆系统的参数。(5)提出了对TIADC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方法,以Volterra级数为例来进行阐述,目的是从通用的角度来说明TIADC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方法。这些方法适用于本文给出的所有基于Volterra级数特殊形式的TIADC模型,只需要利用这些模型和Volterra级数之间的关系即可得到这些模型的误差估计和校正方法。与此同时,根据本文推导出的核心公式,可以使得所有应用于单通道非线性问题的模型、方法、结论都可以通过本文的方法变换成适用于TIADC的方法。因此,本文给出的方法具有普遍性和扩展性。
韩林[7](2019)在《基于MEMS IMU的微型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基于微电子机械(MEMS)制造技术的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因其体积小、成本低、自主性强、抗振动冲击能力强等特点,在多种定位导航平台和制导武器系统有着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军事及民用领域对导航系统的精度和可靠性要求越来越高,单一的导航系统已难以满足需求。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自主性、抗干扰性强,因此,基于捷联惯性导航系统的组合导航系统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十三五某国防重点预研项目的支持下,对基于MEMS IMU的微型组合导航系统相关算法和技术进行了的研究和分析,主要内容如下:(1)对微惯性/北斗组合导航相关算法进行研究,包括MEMS IMU的误差标定与补偿方法、捷联惯性导航算法、微惯性/北斗紧组合导航算法;(2)对微惯性/北斗组合导航自适应滤波算法进行研究,包括给出了组合导航非线性观测模型,推导了非线性高斯滤波、无迹卡尔曼滤波和容积卡尔曼滤波,针对误差和噪声等干扰导致观测异常的情况,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无迹卡尔曼滤波和自适应容积卡尔曼滤波算法;(3)针对卫星短时间失效情况,对微惯性/虚拟传感器/里程计组合导航算法进行研究,包括微惯性/虚拟传感器组合、微惯性/里程计组合、微惯性/里程计及虚拟传感器组合,给出了一种短时卫星导航失效情况下的高精度定位导航的解决方案,并取得较好的效果,提高了系统在短时卫星导航失效情况下的定位导航的精度和可靠性;(4)基于搭建的组合导航硬件平台,设计了详细的系统验证方案,包括微惯性测量单元试验、标定试验、跑车试验,对结果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及分析,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基于MEMS IMU的微型组合导航系统的正确性。
Khan Muhammad Asghar[8](2018)在《亚洲伊斯兰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底,全球金融危机爆发,许多国家遭遇财政困难、经济衰退,国际各大银行受到较大波及业务无法正常运行,而伊斯兰银行却在这场危机中成功避险,所受冲击很小。人们开始关注到这一现象,并思考与探索伊斯兰金融的独特之处及其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希望为伊斯兰金融的大力发展与推广提供可靠的理论与经验。基于这一目的,本文从理论与实践两个视角对伊斯兰金融业务开展的原则、特点、主要业务进行研究,并对传统金融与伊斯兰金融融合发展对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理论推演和实证检验。在研究目的指引下,本文开展的逻辑结构为:第一章,绪论。重点阐释了论文的选题、研究意义、研究目标、方法、结构以及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采用文献计量分析方法,对国内相关研究从宏观层面进行梳理,把握国内对于伊斯兰金融研究的趋势、热点领域与重点问题;然后,从伊斯兰金融的起源、特征、产品与业务、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等五个方面入手对于国内外文献进行综述。第三章,基础理论。以金融发展领域中的银行业为研究主体,从起源发展、业务产品、监管模式和风险管理四个方面,分别对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的基础理论进行总结,形成本文研究的基础理论。第四章,伊斯兰国家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的发展研究。本章采用案例分析方法,以亚洲开展伊斯兰金融较典型的五个国家——巴基斯坦、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林为研究对象,对其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的发展进行比较分析。第五章,伊斯兰金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本章首先以杨小凯(1999)新兴古典投资—模型为基础,借鉴李敬(2007)、李敬和冉光和等(2007),以及李勇和高煜(2010)金融发展、分工与经济增长超边际理论模型,分析传统金融、伊斯兰金融融合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作用机制。之后,以亚洲开展伊斯兰金融模式的五个典型国家为样本,基于2000年到2016年相关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指标,采用面板计量模型实证检验伊斯兰国家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六章,结论与建议。本章概括了论文研究得出的主要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并对后续研究进行展望。本文研究的主要结论有:第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伊斯兰金融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在我国的关注度上升迅速,学者们达成一致的共识,认为传统金融和伊斯兰金融各有所长,它们可以互相融合,汲取优点,共同发展。第二,通过伊斯兰银行和传统银行在起源发展、业务产品、监管模式和风险管理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二者的经营业务和银行金融产品大致相同,但在经营原则和经营风险上存在较大差异。在经营原则方面,与凭借贷款和存款之间的利息差赚取利润的传统银行相比,伊斯兰银行严格遵循无息原则;在经营风险方面,目前由于缺乏对伊斯兰教义的统一理解,以及对伊斯兰银行监管标准的一致的行动支持,因此伊斯兰银行在经营风险方面弱于传统银行。第三,通过对五个亚洲伊斯兰国家的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的案例分析得知,虽然伊斯兰银行如今呈稳步增长的趋势,但传统银行相较于伊斯兰银行仍占据主要地位,且不同国家的经济现状、国情政要、管理模式等都会显着影响伊斯兰银行的发展。第四,伊斯兰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在一个有货币和银行的完全分工经济系统中,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转型,商品交易的效率、银行贷款与伊斯兰金融交易效率三者均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这三者的交易效率越高,人均收入越高。当交易效率改进到充分大时,传统金融和伊斯兰金融也将从自给自足的经济活动中自发出现,投资行为从无到有,发展到完全分工状态,金融系统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也愈发显着。同时,伊斯兰金融贷款过程中如果利润分担机制效率越高,经营风险因子越小,伊斯兰金融贷款交易效率就越高,伊斯兰金融规模就会扩大,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也就越显着。利润分担机制的效率提高主要来自于对于借贷者经营效率的有效激励,经营风险的减少则主要依赖于对伊斯兰教义的一致理解和对监管标准统一的行动支持的增强。第五,实证研究发现,在典型伊斯兰国家——巴基斯坦、土耳其、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巴林,伊斯兰银行的发展、传统银行的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显着为正,即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的融合发展会显着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且伊斯兰银行的发展促进效果更为显着。
张叶青[9](2018)在《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提出为解决城市道路网络中日益激烈的交通供需不平衡问题,世界各国均大力推动关于车-路通信与协同控制的新一代智能交通系统的研究。智能网联汽车加强与外部实时信息交互,能实现人-车-路-环境之间高效协作,谷歌、特斯拉等互联网公司和车企纷纷开展相关技术研究,目前已进入道路实测阶段。因此,智能网联汽车与传统汽车逐渐构成“混合交通”,是城市道路交通发展的大势所趋。本文立足于智能网联汽车,以路线规划、行驶建议、交通预测为出发点,开展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为车辆在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高效安全行驶提供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论文主要内容和创新点如下:1.针对城市道路混合交通车-路-环境信息共享的需求,构建实时的交通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本文设计的数据库由静态经验场、动态实时场、车本体场组成,将路网拓扑、路段属性及历史交通信息等静态经验数据,车辆位姿和交通状态等动态实时信息,车辆运动性能和行驶策略等车本体信息进行分图层存储。为了获得准确的车辆位姿信息,提出GNSS信号捕获下采样策略,保证捕获精度的同时大大提高了车辆定位的实时性。2.针对道路行程时间预测问题具有强非线性、影响因素多的特点,提出一种时空启发式粒子滤波的行程时间多步预测算法。本文通过谐波分析法和Moran’s I指数分析路段行程时间序列的时空特性,构建三阶空间邻接扩展的交通时空矩阵,表征历史交通模式;根据预测误差及其置信度自适应地选取有效粒子,对粒子状态预测值与行程时间观测序列进行相关分析,建立粒子权重更新模型;提出时空相似性重采样策略,依据有效粒子权重值的累积分布对低权重粒子进行重采样,从而对城市道路行程时间实现快速准确的多步预测。算法有效解决了粒子退化问题,提高了行程时间预测的实时性以及多步前瞻预测的稳定性。3.针对实时交通影响下车辆行驶独立性逐渐减弱的问题,提出一种道路条件与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优化算法。通过分析城市道路结构和交通流状态的特征,量化城市道路线形参数、交通组成及交通事件对行驶速度的影响,推导出道路条件约束的多元线性拟合行驶速度方程;根据路段中交通流状态的演变规律,建立交通流可变长度模型,推导出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模型;研究交通实测数据中交通流状态参数变化规律,建立交通基本图约束的行驶速度方程组;构建瞬时行程时间、总行程时间和总行程距离的性能评价矩阵,联合解算出总代价最小的行驶速度最优值。采用城市道路线形和交通状态实测参数的仿真实验证明,算法能解算综合考虑道路条件和实时交通状态的最优速度,为城市道路混合交通中智能网联汽车行驶速度提供建议。4.为了探究城市道路中交通冲击波的形成及其影响,提出一种交通冲击波传播轨迹的数值检测算法。根据交通流动态模型和车辆守恒定律,推演出交通流状态演变时空图,首次将图像处理中的梯度检测、非极大值抑制、双阈值方法,用于检测交通流状态时空图中冲击波的传播轨迹。为验证提出的数值检测算法与交通流解析方程的一致性,采用一种极参数坐标映射方法,并建立了一种误差校正模型,对提取的冲击波轨迹线段的角度与距离误差进行解耦。无控制和可变限速控制交通瓶颈场景的仿真实验证明,算法能描述路段瓶颈的拥堵与排队等交通状态时空演变过程,准确提取交通冲击波传播轨迹,使相对距离误差降低到0.1%-3%。为了实现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的信息共享与协作控制,本文开展了实时交通数据库构建、道路行程时间预测、车辆速度约束优化和交通状态演变分析等关键技术研究,实测数据和仿真实验证明了算法的有效性。
梁元欣[10](2016)在《基于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研究》文中认为钼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有色金属资源,用途广泛且很难替代,但其市场价格受制因素众多,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与敏感性,也因此使得预测难度较大。然而,提前预测价格变动趋势可使企业更加积极主动地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合理制定生产、销售计划,凸显资源价值,进而更好地保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现有针对钼金属价格进行分析和预测的方法一般无法较好地对其变化规律进行准确刻画。大多数学者均是仅利用过去若干年内的钼金属价格,通过数学建模的方式找出价格规律,或是仅利用影响价格的因素对钼金属价格未来的走势进行定性分析。前者所得出的结果往往不够客观,对异变或突发状况的发生不具备良好的应变能力,而后者无法得出具体的预测价格区间。因此,本文针对以上方法中存在的不足,将两种思路的优势结合起来:(1)对制约钼金属价格的因素进行探究,将诸多影响因素按其特点进行归类,分析它们与价格变动之间的关系;(2)探讨和分析利用决策树和神经网络进行钼金属价格预测的可行性,并在两种方法中找出适合做预测的算法;(3)在以上众多因素中筛选出具有代表性且可量化的因素,构建钼金属价格的预测样本集,并根据决策树CART算法和穷举CHAID算法以及MLP、RBF、GRNN神经网络算法,分别建立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4)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即基于同一算法,根据模型生成条件的不同,分别进行建模;(5)利用上述模型对钼金属价格进行预测,先对同类方法模型所得出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通过绘制预测结果与实际价格的对比分析图、各模型预测结果的误差对比分析图,以及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各组误差值进行统计量分析,得出该类别中最优的算法和模型,再将两类方法中各自最优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进而给出预测结果。实证分析表明,利用决策树和神经网络算法均能对钼金属价格进行较为客观的预测。其中,利用决策树CART算法和MLP神经网络进行预测,其结果的相对误差平均值均不超过2%。该方法不仅能够实现对影响钼价格因素的重要性分析,还能得出较为可靠的预测结果,同时拓宽了算法的适用范围,对钼金属价格预测方法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基于斯坦规则和误差校正的组合预测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斯坦规则和误差校正的组合预测模型(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微透镜阵列光场成像的不确定性分析及三维火焰重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表(Nomenclature)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光场成像测量技术 |
1.2.2 光场成像系统误差及不确定性影响分析 |
1.2.3 失真光场校正方法 |
1.2.4 基于辐射光场成像的火焰温度场重建技术 |
1.2.5 研究现状总结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光场成像系统微透镜阵列误差建模及评估 |
2.1 引言 |
2.2 光场成像基本原理 |
2.2.1 光场信息采集 |
2.2.2 光场信息处理 |
2.3 光场成像系统仿真模型 |
2.3.1 光场相机成像物理仿真模型 |
2.3.2 超分辨率数字重聚焦算法 |
2.3.3 光场成像系统仿真结果 |
2.4 微透镜阵列误差模型 |
2.4.1 基本误差参数 |
2.4.2 误差模型的数学描述 |
2.4.3 误差仿真成像结果与分析 |
2.5 光场成像不确定性评估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微透镜阵列误差作用下的光场成像特性分析 |
3.1 引言 |
3.2 微透镜单元中心标定 |
3.3 面形误差作用下的光场成像特性 |
3.3.1 间距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3.2 曲率半径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3.3 偏心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3.4 组合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4 方位误差作用下的光场成像特性 |
3.4.1 耦合距离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4.2 平移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4.3 旋转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4.4 倾斜误差局部成像特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失真光场校正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于特征点提取的光场局部校正方法 |
4.2.1 校正原理 |
4.2.2 校正方法步骤 |
4.2.3 校正结果与分析 |
4.3 亚像素级优化校正方法 |
4.3.1 亚像素特征点定位和提取 |
4.3.2 子图像亚像素配准 |
4.3.3 校正结果与分析 |
4.4 旋转误差估计和校正方法 |
4.4.1 校正原理 |
4.4.2 旋转误差估计 |
4.4.3 光场图像旋转校正 |
4.4.4 校正结果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不确定性分析与校正 |
5.1 引言 |
5.2 火焰辐射光场成像模型 |
5.2.1 整体火焰模型 |
5.2.2 分层火焰模型 |
5.3 方位误差作用下的火焰光场成像不确定性 |
5.3.1 方位误差对纯吸收火焰光场成像影响 |
5.3.2 方位误差对吸收散射性火焰光场成像影响 |
5.4 面形误差作用下的火焰光场成像不确定性 |
5.4.1 面形误差对纯吸收火焰光场成像影响 |
5.4.2 面形误差对吸收散射性火焰光场成像影响 |
5.5 火焰失真光场校正结果与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6章 基于光场重聚焦堆栈的火焰三维重建方案 |
6.1 引言 |
6.2 火焰三维重建方法及流程 |
6.2.1 三维火焰图像序列重构方法 |
6.2.2 火焰三维温度场重建方法 |
6.2.3 火焰三维重建流程 |
6.3 火焰三维重建仿真实验 |
6.3.1 点扩散函数标定 |
6.3.2 光谱辐射强度标定 |
6.3.3 火焰图像采集与处理 |
6.3.4 重建结果与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靶区圈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2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5 取得的主要认识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3 岩浆岩 |
2.4 矿产特征 |
2.5 阿舍勒铜锌矿矿体特征 |
第3章 研究区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 数据来源 |
3.2 系统误差校正 |
3.3 元素含量特征 |
3.4 元素组合特征 |
3.5 元素空间分布特征 |
第4章 地球化学异常信息提取及找矿靶区圈定 |
4.1 异常下限的确定 |
4.2 单元素异常特征 |
4.3 综合异常圈定与评价 |
4.4 找矿靶区圈定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面向铁路应用的列车组合定位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GNSS/INS组合定位方法研究现状 |
1.2.2 完好性监测算法研究现状 |
1.2.3 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别方法研究现状 |
1.2.4 研究现状总结 |
1.3 论文研究内容及结构 |
2 GNSS/INS组合定位算法 |
2.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2.1.1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定位原理 |
2.1.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信号误差源分析 |
2.2 惯性导航系统 |
2.2.1 惯性导航系统常用坐标系 |
2.2.2 惯性导航系统定位原理 |
2.3 基于EKF的 GNSS/INS紧组合定位算法 |
2.3.1 扩展卡尔曼滤波算法 |
2.3.2 紧组合定位算法状态模型 |
2.3.3 紧组合定位算法量测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3 面向铁路场景的完好性监测算法 |
3.1 用户端完好性监测算法 |
3.1.1 基于最小二乘残差的RAIM算法 |
3.1.2 基于EKF新息的IAIM算法 |
3.2 基于环境观测质量的IAIM算法 |
3.2.1 伪距误差评估模型 |
3.2.2 基于加权EKF的 WIAIM算法 |
3.3 面向铁路场景的IAIM算法 |
3.3.1 基于Danish方法的抗差DAN-IAIM算法 |
3.3.2 面向铁路多变场景的自主IAIM算法 |
3.4 本章小结 |
4 完好性监测可用性判别方法 |
4.1 常规HPL计算方法 |
4.1.1 最大水平精度因子法 |
4.1.2 近似径向误差保护法和最大斜率法 |
4.2 基于EKF的 HPL计算方法 |
4.2.1 基于EKF的卫星特征斜率计算方法 |
4.2.2 基于EKF新息的优化HPL计算方法 |
4.3 DTM辅助的HPL计算方法 |
4.3.1 数字轨道地图 |
4.3.2 DTM辅助的IAIM可用性判别方法 |
4.4 本章小结 |
5 现场实验及算法验证 |
5.1 现场实验平台 |
5.1.1 实验设备 |
5.1.2 实验场景 |
5.2 GNSS/INS紧组合定位算法性能验证 |
5.2.1 紧组合定位算法性能验证 |
5.2.2 加权紧组合定位算法性能验证 |
5.3 完好性监测算法及可用性判别方法性能验证 |
5.3.1 基于实测数据的实验验证 |
5.3.2 基于实测数据的故障注入仿真实验验证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索引 |
表索引 |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铁路运输市场需求价格弹性研究 |
1.2.2 铁路货物运价制定研究 |
1.2.3 铁路运输市场细分研究 |
1.2.4 铁路货物运价浮动研究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与目标 |
第2章 相关理论 |
2.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机制 |
2.1.1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改革历程 |
2.1.2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体系 |
2.1.3 我国铁路运价管理现状分析 |
2.1.4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机制存在的问题 |
2.1.5 我国铁路货物运价机制改革建议 |
2.2 国外铁路货物运价机制管理 |
2.2.1 美国铁路货物运价管理 |
2.2.2 日本铁路货物运价管理 |
2.2.3 国外铁路货物运价机制管理对我国的经验启示 |
2.3 我国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细分 |
2.3.1 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细分的意义 |
2.3.2 铁路货物运输市场细分 |
2.4 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分析 |
2.4.1 铁路货物运输需求 |
2.4.2 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 |
2.4.3 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影响因素 |
2.4.4 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研究的必要性 |
2.4.5 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对运价策略的影响 |
2.5 铁路货运价格浮动分析 |
2.5.1 铁路货运价格浮动必要性 |
2.5.2 铁路货运价格浮动适应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3章 不同品类下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研究 |
3.1 分品类货运市场分析 |
3.1.1 货运市场现状 |
3.1.2 相关指标因素分析 |
3.2 面板数据建模步骤 |
3.2.1 面板数据建模步骤 |
3.2.2 面板模型的选择与回归 |
3.3 案例分析 |
3.3.1 数据说明 |
3.3.2 面板数据建模 |
3.3.3 分品类货物运价弹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X-12-ARIMA的铁路货运量时间序列分析 |
4.1 X-12-ARIMA季节调整模型 |
4.1.1 X-12-ARIMA模型的优势 |
4.1.2 X-12-ARIMA季节调整模型原理 |
4.1.3 HP滤波分解 |
4.2 灰色关联度 |
4.3 铁路货物运量分析 |
4.3.1 数据预处理 |
4.3.2 铁路货物运量成分分解 |
4.4 大宗和零散货物货运量分析 |
4.4.1 数据预处理 |
4.4.2 大宗货运量成分分解 |
4.4.3 零散货运量成分分解 |
4.5 货运量影响因素分析 |
4.5.1 灰色关联度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铁路不同类型货物的运输价格弹性研究 |
5.1 铁路货运价格弹性模型的建立 |
5.1.1 协整模型 |
5.1.2 Box-cox模型 |
5.1.3 局部调整模型 |
5.2 铁路大宗货运价格弹性实证研究 |
5.2.1 基于协整理论的价格弹性研究 |
5.2.2 基于Box-cox模型的价格弹性研究 |
5.2.3 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价格弹性研究 |
5.3 铁路零散货运价格弹性实证研究 |
5.3.1 基于协整理论的价格弹性研究 |
5.3.2 基于Box-cox模型的价格弹性研究 |
5.3.3 基于局部调整模型的价格弹性研究 |
5.4 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淡旺季下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浮动研究 |
6.1 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浮动上下限 |
6.1.1 确定运价浮动上限 |
6.1.2 确定运价浮动下限 |
6.2 铁路大宗货物运价函数 |
6.2.1 铁路大宗货物运价影响因素 |
6.2.2 铁路大宗货物运价函数 |
6.2.3 运价函数建模方法 |
6.3 淡旺季下铁路大宗货物运价浮动模型 |
6.3.1 淡季运价浮动模型 |
6.3.2 旺季运价浮动模型 |
6.4 案例分析 |
6.4.1 运价上限的确定 |
6.4.2 运价下限的确定 |
6.4.3 淡旺季划分 |
6.4.4 淡季货物运价浮动模型 |
6.4.5 淡季大宗货物的运价弹性以及运价策略 |
6.4.6 旺季货物运价浮动模型 |
6.4.7 旺季大宗货物的运价弹性以及运价策略 |
6.4.8 运价浮动结果分析 |
6.5 局限性及相关建议 |
6.6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5)复杂岩体结构的几何特征精细描述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体裂隙几何特征参数研究 |
1.2.2 岩体均质区划分 |
1.2.3 岩体离散裂隙网络模拟及应用 |
1.2.4 岩体离散裂隙网络连通性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1.4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二章 复杂裂隙岩体及裂隙数据集 |
2.1 怒江松塔水电站坝址岩体 |
2.1.1 项目背景 |
2.1.2 工程地质条件 |
2.1.3 裂隙数据采集方法 |
2.1.4 裂隙数据集 |
2.2 金沙江旭龙水电站坝址岩体 |
2.2.1 项目背景 |
2.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3 复杂裂隙岩体 |
2.2.4 裂隙数据集 |
第三章 复杂裂隙岩体均质区精细描述方法 |
3.1 概述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地质域的划分 |
3.2.2 岩土域的划分 |
3.2.3 结构域的划分 |
3.3 均质区划分结果 |
3.3.1 地质域划分结果 |
3.3.2 岩土域划分结果 |
3.3.3 结构域划分结果 |
3.3.4 综合均质区构建结果 |
3.4 讨论 |
3.4.1 建议的渐进框架 |
3.4.2 裂隙张量vs传统的基于产状方法 |
3.4.3 误差分析 |
3.4.4 P波波速测试的适用性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岩体裂隙产状数据综合表征方法 |
4.1 概述 |
4.2 产状数据的可视化及优势分组 |
4.2.1 产状数据的表征 |
4.2.2 产状数据的可视化 |
4.2.3 产状数据的优势分组 |
4.2.4 球面统计学 |
4.3 分形方法 |
4.3.1 计盒法 |
4.3.2 产状数据的单分形特征 |
4.3.3 产状数据的多重分形特征 |
4.4 产状数据的分形表征 |
4.4.1 产状数据的单分形特征 |
4.4.2 产状数据的分形指标 |
4.4.3 产状数据的多重分形特征 |
4.5 讨论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岩体裂隙产状数据自动分组及模拟方法 |
5.1 概述 |
5.2 MML推断 |
5.2.1 基于MML的模型选择 |
5.2.2 MML参数估计 |
5.3 Fisher分布的MML参数估计 |
5.3.1 Fisher分布 |
5.3.2 单位球面上Fisher分布的生成 |
5.3.3 基于MML的参数估计 |
5.4 Fisher有限混合模型 |
5.4.1 有限混合模型 |
5.4.2 基于MML准则的EM算法 |
5.5 Fisher混合模型无监督学习算法 |
5.5.1 SPKM算法 |
5.5.2 Component-wise EM算法 |
5.6 裂隙产状数据的聚类与模拟 |
5.6.1 问题陈述 |
5.6.2 裂隙产状数据的无监督聚类 |
5.6.3 裂隙产状数据的随机模拟 |
5.7 示例分析 |
5.7.1 Shanley-Mahtab数据集 |
5.7.2 人工模拟数据集 |
5.7.3 野外实测数据集 |
5.7.4 讨论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狭长取样窗口裂隙迹长分布描述方法 |
6.1 概述 |
6.2 材料和方法 |
6.2.1 迹长窗口编录 |
6.2.2 线性矩理论 |
6.2.3 用线性矩估计迹长分布 |
6.2.4 平均真迹长的估计 |
6.2.5 改进的真迹长分布估计框架 |
6.3 建议框架的验证 |
6.3.1 人工模拟数据 |
6.3.2 曲折取样面模拟实例 |
6.4 实际工程案例的应用 |
6.5 讨论 |
6.5.1 观测迹长vs包含迹长 |
6.5.2 取样策略 |
6.5.3 适用性和局限性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裂隙丰度空间异质性模拟表征方法 |
7.1 概述 |
7.2 方法 |
7.2.1 三维裂隙丰度的估计 |
7.2.2 累积裂隙丰度(CFA)图 |
7.2.3 数据组合和平硐轴线轨迹空间位置计算 |
7.2.4 地质统计学建模 |
7.3 结果 |
7.3.1 三维裂隙丰度数据估计结果及数据预处理 |
7.3.2 地质统计学建模 |
7.4 讨论 |
7.5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岩体结构三维表征模拟及连通性分析 |
8.1 概述 |
8.2 裂隙相交分析的步进法框架 |
8.2.1 裂隙相交的精确判定 |
8.2.2 包围盒 |
8.2.3 分离轴定理 |
8.2.4 步进法的基本框架 |
8.3 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构建 |
8.3.1 均质区划分 |
8.3.2 产状数据分组 |
8.3.3 各裂隙组产状频率误差校正 |
8.3.4 确定各裂隙组的产状概率分布 |
8.3.5 观测迹长校正及各裂隙组迹长概率分布拟合 |
8.3.6 裂隙直径推断及各裂隙组直径概率分布拟合 |
8.3.7 各裂隙组裂隙密度模拟 |
8.3.8 三维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生成 |
8.3.9 模型验证 |
8.4 步进法实例应用 |
8.5 岩体离散裂隙网络连通性分析 |
8.5.1 裂隙相交分析 |
8.5.2 裂隙交线方向向量 |
8.5.3 交线长度 |
8.5.4 连通性分析 |
8.6 本章小结 |
第九章 结论与展望 |
9.1 主要结论 |
9.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6)基于非线性建模的TIADC系统误差及校正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与意义 |
1.2 TIADC的国内外研究历史与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贡献与创新 |
1.4 本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Volterra级数的TIADC非线性失配误差模型 |
2.1 Volterra级数 |
2.1.1 Volterra级数简介 |
2.1.2 Volterra级数的基本理论 |
2.2 基于Hybrid Volterra级数的混合域系统非线性模型 |
2.2.1 基于Hybrid Volterra级数的单通道ADC建模 |
2.2.2 基于Hybrid Volterra级数的TIADC建模 |
2.3 TIADC的离散时间非线性等效模型 |
2.4 基于Volterra级数特殊形式的TIADC模型 |
2.4.1 线性模型 |
2.4.2 多项式模型 |
2.4.3 维纳模型 |
2.4.4 哈默斯坦模型 |
2.4.5 维纳-哈默斯坦模型 |
2.4.6 记忆多项式模型 |
2.4.7 Volterra级数的其他简化模型 |
2.4.8 基于实际情况的简化模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Volterra级数的TIADC模型分析及讨论 |
3.1 偏置失配误差 |
3.2 增益失配误差 |
3.3 时间失配误差 |
3.4 频响失配误差 |
3.5 非线性失配误差 |
3.6 实验结果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静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及校正方法研究 |
4.1 偏置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 |
4.1.1 偏置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方法 |
4.1.2 仿真结果 |
4.1.3 实验结果 |
4.2 增益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 |
4.2.1 增益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方法 |
4.2.2 仿真结果 |
4.2.3 实验结果 |
4.3 静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 |
4.3.1 基于阶逆的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 |
4.3.2 基于周期时变自适应法的非线性误差校正方法 |
4.3.3 实验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及校正方法研究 |
5.1 时间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 |
5.1.1 时间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方法 |
5.1.2 仿真结果 |
5.1.3 实验结果 |
5.2 偏置、增益和时间失配误差综合校正算法 |
5.2.1 基于自适应方法的TIADC综合校正算法 |
5.2.2 自适应综合校正算法的硬件实现 |
5.2.3 仿真结果 |
5.2.4 实验结果 |
5.3 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和校正 |
5.3.1 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估计方法 |
5.3.2 实验结果 |
5.3.3 动态非线性失配误差的校正 |
5.3.4 实验结果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7)基于MEMS IMU的微型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
1.2.1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 |
1.2.2 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
1.2.3 组合导航系统 |
1.3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2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 |
2.1 引言 |
2.2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常用坐标系 |
2.2.1 系统常用坐标系 |
2.2.2 系统相关导航参数说明 |
2.2.3 常用坐标系间的转换关系 |
2.3 捷联惯性导航力学编排 |
2.3.1 角速度提取 |
2.3.2 加速度提取 |
2.4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器件误差标定补偿 |
2.4.1 惯性测量器件误差模型 |
2.4.2 惯性测量器件整体标定补偿方法 |
2.5 捷联惯性导航系统解算算法 |
2.5.1 初始对准 |
2.5.2 姿态解算 |
2.5.3 速度解算 |
2.5.4 位置解算 |
2.6 本章小结 |
3 MINS/BDS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SINS子系统误差建模 |
3.2.1 姿态误差角传播方程 |
3.2.2 速度误差传播方程 |
3.2.3 位置误差传播方程 |
3.2.4 惯性器件误差传播方程 |
3.3 MINS/BDS组合导航模型 |
3.3.1 系统状态方程 |
3.3.2 系统观测方程 |
3.4 组合导航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3.4.1 卡尔曼滤波器基本方程 |
3.4.2 系统方程离散化 |
3.5 组合导航误差校正方法 |
3.5.1 输出校正 |
3.5.2 反馈校正 |
3.6 本章小结 |
4 MINS/BDS组合导航自适应滤波算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MINS/BDS组合导航非线性模型 |
4.2.1 系统状态方程 |
4.2.2 系统非线性观测方程 |
4.3 MINS/BDS组合导航非线性滤波 |
4.3.1 非线性高斯滤波的一般形式 |
4.3.2 无迹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4.3.3 容积卡尔曼滤波器设计 |
4.4 MINS/BDS组合导航自适应非线性滤波 |
4.4.1 自适应因子构造 |
4.4.2 自适应UKF算法 |
4.4.3 自适应CKF算法 |
4.5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4.5.1 UKF与 CKF算法仿真 |
4.5.2 自适应UKF与自适应CKF算法仿真 |
4.6 本章小结 |
5 MINS/虚拟传感器/里程计组合导航算法研究 |
5.1 引言 |
5.2 MINS/虚拟传感器组合导航 |
5.2.1 静态零速修正 |
5.2.2 动态零速修正 |
5.2.3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3 MINS/里程计组合导航 |
5.3.1 MINS/里程计组合导航 |
5.3.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4 MINS/里程计及虚拟传感器组合导航 |
5.4.1 MINS/里程计及虚拟传感器组合导航 |
5.4.2 仿真实验与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基于MEMS IMU的微型组合导航系统试验与分析 |
6.1 引言 |
6.2 系统硬件设计 |
6.2.1 设计思路 |
6.2.2 主要硬件特征 |
6.2.3 组合导航计算机设计 |
6.3 系统软件设计 |
6.3.1 软件需求分析 |
6.3.2 软件运行流程 |
6.4 微惯性测量单元测试试验 |
6.4.1 试验目的 |
6.4.2 试验方法 |
6.4.3 试验结果分析 |
6.5 里程计标定试验 |
6.5.1 试验目的 |
6.5.2 试验方法 |
6.5.3 试验结果分析 |
6.6 地面跑车试验 |
6.6.1 试验目的 |
6.6.2 试验方法 |
6.6.3 试验结果分析 |
6.7 本章小结 |
7 总结与展望 |
7.1 总结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亚洲伊斯兰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选题与背景 |
1.1.1 研究选题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结构 |
1.2.1 研究目标 |
1.2.2 研究内容与结构 |
1.3 研究方法 |
1.4 创新点 |
2.文献综述 |
2.1 文献统计分析 |
2.2 伊斯兰金融研究综述 |
2.2.1 伊斯兰金融的起源与发展 |
2.2.2 伊斯兰金融的主要特征、优势与不足 |
2.2.3 伊斯兰金融的业务发展 |
2.3 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综述 |
2.3.1 传统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3.2 伊斯兰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 |
2.3.3 传统金融与伊斯兰金融的比较分析 |
2.4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综述 |
2.4.1 理论综述 |
2.4.2 实证分析方法 |
2.5 小结 |
3.研究范畴及理论基础 |
3.1 传统银行的基础理论 |
3.1.1 传统银行的起源及发展 |
3.1.2 传统银行业务产品 |
3.1.3 传统银行监管 |
3.1.4 传统银行风险管理 |
3.2 伊斯兰银行的基础理论 |
3.2.1 伊斯兰银行的起源和发展 |
3.2.2 伊斯兰银行的定义 |
3.2.3 伊斯兰银行主要业务产品 |
3.2.4 伊斯兰银行监管制度 |
3.2.5 伊斯兰银行业务风险管理 |
3.2.6 伊斯兰银行的运作原则和特点 |
3.3 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的异同 |
3.4 小结 |
4.伊斯兰国家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发展研究 |
4.1 巴基斯坦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发展 |
4.1.1 巴基斯坦国内政治环境和金融发展情况 |
4.1.2 巴基斯坦传统银行业和伊斯兰银行业务与管理模式比较 |
4.2 土耳其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发展 |
4.2.1 土耳其国内政治环境和金融发展情况 |
4.2.2 土耳其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规模 |
4.2.3 土耳其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业务与管理模式比较 |
4.3 马来西亚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发展 |
4.3.1 马来西亚国内政治环境和金融发展情况 |
4.3.2 马来西亚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规模比较 |
4.3.3 马来西亚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业务与管理模式比较 |
4.4 印度尼西亚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发展 |
4.4.1 印度尼西亚国内政治环境和金融发展情况 |
4.4.2 印度尼西亚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的规模比较 |
4.4.3 印尼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业务与管理模式比较 |
4.5 巴林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发展 |
4.5.1 巴林国内政治环境和金融发展情况 |
4.5.2 巴林传统银行和伊斯兰银行的规模比较 |
4.5.3 巴林传统银行与伊斯兰银行业务与管理模式比较 |
4.6 五国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比较 |
4.6.1 五国经济发展水平比较 |
4.6.2 五国传统金融与伊斯兰金融发展比较 |
4.6.3 五国伊斯兰经济增长与金融发展关系比较 |
4.7 小结 |
5.伊斯兰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
5.1 伊斯兰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 |
5.1.1 基础模型 |
5.1.2 决策模式序列与市场结构序列 |
5.1.3 伊斯兰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机制 |
5.2 伊斯兰金融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研究 |
5.2.1 模型假设 |
5.2.2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
5.2.3 实证模型 |
5.3 实证结果 |
5.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
5.3.2 平稳性检验 |
5.3.3 面板模型的选择 |
5.3.4 宏观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影响回归结果 |
5.3.5 伊斯兰银行、传统银行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回归结果 |
5.4 小结 |
6.结论及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2 对策建议 |
6.2.1 伊斯兰银行现存问题、挑战和建议 |
6.2.2 亚洲伊斯兰银行业的宏观运作困难和挑战 |
6.2.3 伊斯兰银行业的微观运作困境 |
6.2.4 建议和意见 |
6.3 研究的局限性及深入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研究现状 |
1.2.2 行程时间多步预测研究现状 |
1.2.3 车辆行驶速度设计研究现状 |
1.2.4 交通冲击波检测研究现状 |
1.3 发展趋势及存在的问题 |
1.4 论文结构与技术路线 |
第2章 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系统框架设计 |
2.1 系统需求分析与功能定位 |
2.2 系统逻辑框架及子系统构成 |
2.3 关键预处理技术 |
2.3.1 交通时空地理信息数据库构建 |
2.3.2 信号捕获的下采样策略优化 |
2.3.3 智能驾驶的即时定位与地图更新 |
2.4 系统仿真实验平台搭建 |
2.4.1 交通系统仿真软件性能分析 |
2.4.2 自定义交通仿真场景 |
2.4.3 多平台交互开发架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时空启发式粒子滤波的行程时间多步预测方法研究 |
3.1 行程时间的时空特征分析 |
3.1.1 时间周期性特征 |
3.1.2 空间相关性特征 |
3.2 时空启发式粒子滤波的行程时间多步预测(STPF) |
3.2.1 STPF算法框架 |
3.2.2 交通时空矩阵构建 |
3.2.3 相关分析和权重更新 |
3.2.4 有效粒子自适应选取 |
3.2.5 时空相似性重采样 |
3.2.6 行程时间多步预测 |
3.3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
3.3.1 实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
3.3.2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道路条件和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优化方法研究 |
4.1 城市道路和交通状态特征分析 |
4.1.1 城市道路结构特征分析 |
4.1.2 交通流状态特征描述 |
4.2 道路条件和交通状态约束的行驶速度优化 |
4.2.1 模型参数采集、测定及其量化 |
4.2.2 道路线形设计的多元线性方程拟合 |
4.2.3 交通状态约束下的行驶速度模型 |
4.2.4 交通参数基本图的行驶速度约束 |
4.2.5 性能评价矩阵构建及联合解算 |
4.3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
4.3.1 实验方案及参数设定 |
4.3.2 实验仿真结果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交通流冲击波传播轨迹检测与一致性方法研究 |
5.1 交通流时空演变问题描述 |
5.1.1 交通流状态演变解析法描述 |
5.1.2 交通流状态演变数值法建模 |
5.2 交通流冲击波的传播建模与轨迹检测 |
5.2.1 冲击波传播轨迹解析法表达 |
5.2.2 冲击波传播轨迹数值法检测 |
5.3 交通流冲击波轨迹检测的一致性 |
5.3.1 极参数坐标映射变换 |
5.3.2 轨迹检测误差校正 |
5.3.3 数值法与解析法一致性 |
5.4 实例验证与结果分析 |
5.4.1 实验方案及评价指标 |
5.4.2 检测仿真结果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基于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现有研究述评 |
1.3 研究内容、方法及路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及路径 |
2 钼金属价格影响因素分析 |
2.1 钼金属价格波动特点分析 |
2.2 影响钼金属价格的宏观因素 |
2.2.1 国家产业政策调整与进出口配额限制的全局性影响 |
2.2.2 全球金融危机与经济发展周期的客观性影响 |
2.2.3 社会劳动力需求及社会经济指标变化的直接性影响 |
2.2.4 生态环境改善需求与矿山开采条件制约的现实性影响 |
2.2.5 其他多种因素的影响 |
2.3 影响钼金属价格的微观因素 |
2.3.1 钼矿的分布与储量 |
2.3.2 钼金属市场供求关系 |
2.3.3 相关钼矿产品产量与价格 |
2.3.4 产业规模与技术发展 |
2.3.5 行业成本利润状况 |
3 钼金属价格预测算法的理论分析 |
3.1 模型构建的理论支撑与算法选择的依据 |
3.2 决策树算法基本理论 |
3.2.1 CART算法 |
3.2.2 CHAID算法和穷举CHAID算法 |
3.2.3 QUEST算法 |
3.2.4 运用决策树算法进行预测的设计思路 |
3.3 神经网络算法基本理论 |
3.3.1 BP算法与MLP神经网络 |
3.3.2 RBF算法 |
3.3.3 GRNN算法 |
3.3.4 运用神经网络算法进行预测的设计思路 |
3.4 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算法的比较分析 |
4 基于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算法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设计 |
4.1 钼金属价格预测样本集的构建 |
4.2 钼金属价格预测的决策树建模 |
4.2.1 基于CART算法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 |
4.2.2 基于穷举CHAID算法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 |
4.3 钼金属价格预测的神经网络建模 |
4.3.1 基于MLP神经网络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 |
4.3.2 基于RBF神经网络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 |
4.3.3 基于GRNN神经网络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 |
5 实例预测与结果分析 |
5.1 钼金属价格的统计量分析 |
5.2 CART与穷举CHAID算法的预测结果分析 |
5.3 MLP、RBF与GRNN神经网络算法的预测结果分析 |
5.4 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结果的比较分析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Ⅱ 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 |
致谢 |
四、基于斯坦规则和误差校正的组合预测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微透镜阵列光场成像的不确定性分析及三维火焰重构[D]. 李苏宁.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1
- [2]阿舍勒铜锌矿区及外围岩石地球化学特征与找矿靶区圈定[D]. 刘洋. 吉林大学, 2021(01)
- [3]面向铁路应用的列车组合定位自主完好性监测方法研究[D]. 韩鑫.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铁路货物运输价格弹性研究[D]. 张珊珊.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7)
- [5]复杂岩体结构的几何特征精细描述方法研究[D]. 占洁伟. 吉林大学, 2019
- [6]基于非线性建模的TIADC系统误差及校正方法研究[D]. 魏文韬. 电子科技大学, 2019(01)
- [7]基于MEMS IMU的微型组合导航系统算法研究[D]. 韩林.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8]亚洲伊斯兰国家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 ——基于伊斯兰银行与传统银行的比较[D]. Khan Muhammad Asghar. 西南财经大学, 2018(03)
- [9]城市道路混合交通状态分析与预测关键技术研究[D]. 张叶青. 北京理工大学, 2018
- [10]基于决策树与神经网络的钼金属价格预测模型研究[D]. 梁元欣.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1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