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 用于交叉点坐标和交叉点尺寸

CAT 用于交叉点坐标和交叉点尺寸

一、交点坐标与交点尺寸的CAT(论文文献综述)

薄西超[1](2020)在《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多物理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由于其简单高效等优点,一直是研究热点,是目前计算电磁学的核心算法之一。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的理论体系已较为成熟,但还有很多问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也用于求解其它物理问题,或者电磁与其它物理方程构成的多物理问题,例如量子、电热、电磁粒子等。围绕参与的973项目,本文对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的波导端口相关问题、剖分问题、以及在电磁粒子数值算法和微放电问题中的应用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系列成果。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总结如下:·提出了基于虚拟域的波导端口实现方案,虚拟域需要另外开辟,是通过场迭代系数赋值直接建立的,通过虚拟域和波导端口间的通信吸收电磁波。提出的虚拟域方案比较紧凑,表现为无厚度平面。通过特殊设计的通信策略,虚拟域和波导内部之间的传输没有任何反射,并自动考虑了共形算法。波导端口面对波导外部区域表现出完美电导体特性,因此波导仿真不受波导外部区域场的影响。虚拟域中完美匹配层的厚度可以任意设定,激励源也可以加载到波导端口面上。·关于波导模式的定量激励,本文提出了完整的功率幅值转换理论,在定量复幅值中,统一了多载波和宽带脉冲波两种情形。系统研究了波导模式激励中的各种源,包括硬源、电流源、磁流源、总场散射场源、透射场源、PN源等,并给出了它们在虚拟域框架中定量激励的实现策略。·提出了基于射线追踪的新剖分算法。通过提出额外的剖分标志、严格的阶梯标准、及广义一致性修正,在相切情形下克服了之前基于奇偶原理可能导致的物体内外判断出错或者不能判断问题,提高了相交面积计算的精度。此外,提出了相交信息生成的运行时策略,提高了其生成效率。·关于微放电问题,本文提出了快速的电磁粒子数值模拟算法。基于宽带功率幅值转换算法,先提取多个频点的定量复幅值信息,再用这些场单向驱动粒子运动。避免了自洽算法中电磁场的迭代计算,克服了时域有限差分算法中的Courant稳定性条件,可增大时间步长,也可只在局部区域模拟,使微放电问题的计算效率提高三个数量级,提出的快速算法可用于多载波微放电。对于粒子碰撞面片的确定,提出了基于分离轴定律的新策略,在边界网格中关联物体原始的三角面片信息,提高了粒子碰撞精度。对于多物体出现在同一网格情形,提出了粒子面片合并算法,可处理多物体情况,确定正确的碰撞面片和碰撞点。

刘兴富[2](2020)在《隐点参数的求解与测量》文中认为本文简介在微机型万能工具显微镜上测量零件(样板)隐点参数的方法—运用计算机辅助测量软件(CAT),确定零件(样板)"隐点坐标"及"隐点尺寸"的程序操作。

胡晓岗[3](2020)在《电弧堆焊成型复合填充路径规划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弧堆焊成型工艺是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其高效率、低成本的特点使其在建筑设计、产品原型设计、汽车制造业、航空航天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堆焊成型或修复的零部件具有寿命长、工艺性能好等特点。合理的堆焊填充路径不仅可以提高成形精度以及制件的工艺性能,还能提高成形效率。本文对电弧堆焊成型路径规划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并对相关算法进行了优化与实现,设计了一种电弧堆焊成型设备,并开发了配套切片软件。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对STL格式三维模型中各三角面片的有效数据进行提取,在采用等厚分层算法对三角面片进行分组基础上,结合电弧堆焊成型特点,提出三角面片分层拓扑关系构建算法,构建每层三角面片之间的拓扑关系。据此对分层面与三角面片求交,提取模型各截面轮廓。利用特征点法确定轮廓边界走向,并对原始轮廓数据点进行优化处理。其次,针对电弧堆焊填充效果问题。综合常见填充路径特点,采用轮廓偏置与扫描线相结合的复合填充路径,实现对多孔截面轮廓的填充。利用向量法推导等距线方程,依次求解各相邻等距线交点,得到轮廓偏置填充路径的节点集合。采用分区变向扫描算法生成扫描线填充路径,并给出扫描线与偏置轮廓奇异交点处理方法。然后,针对堆焊实际成形效率问题。在得到复合填充路径的基础上,分别建立了轮廓偏置填充路径与扫描线填充路径基于最小空行程的排序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基于潜在起点的贪心算法对各路径之间空行程进行优化,缩短了各路径间的空行程。最后,设计并开发了一种基于直角坐标的电弧堆焊设备,对设备的机械本体组成及控制系统实现做了简要介绍。并基于本文核心算法开发了配套切片软件,利用切片软件对STL模型进行切片处理,生成包含填充路径信息的Gcode文件供堆焊机进行实体成形,实验结果验证了轮廓偏置与扫描线复合填充路径能够有效填充多孔截面,所开发的直角坐标电弧堆焊机稳定可靠,能够对失效曲轴模具进行堆焊修复。

侯普良[4](2019)在《高速激光切割机数控系统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激光技术的发展,激光切割加工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激光切割领域,激光切割数控系统正在朝着集成化、智能化、开放式、高速化的方向发展,目前国产的激光数控切割机在切割速度方面和国外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因此研发一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速激光切割数控系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针对自主研发的双运动平台架构高速激光切割机,根据激光加工的特点,利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开发出了一套可视化界面的激光切割数控软件,从CAD文件直接到激光切割机床的加工,省去了中间步骤,极大地提高了激光加工效率,真正实现了所见即所得加工方式。本课题设计了高速激光切割机床的软硬件总体架构,采用伺服电机组成的大运动平台和激光振镜的小运动平台组成双运动平台架构,极大地提升了机床的运动性能。采用EtherCAT总线采集和传输实时数据,满足了数控系统软件对高速切割机床的实时运动控制要求。采用模块化的开发方式,利用多种设计模式实现了数控软件架构的搭建,减小了模块之间的耦合性、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针对数控软件的激光加工图形编辑与显示模块,研究了图形绘制与编辑的框架,利用矩阵理论知识实现图形的旋转、平移、缩放、镜像等图形编辑功能,并且实现了图形打散、组合和捕捉等操作,利用应用程序设计的可复用面向对象的思想,实现了多种CAD文件格式解析。研究了激光加工路径优化算法,提出了改进的蚁群系统算法,并将其应用在激光加工路径优化上,与蚁群系统算法对比改进的蚁群系统算法的迭代次数减少30%,最终得到的加工路径也优于蚁群系统算法计算出来的路径。针对激光加工过程中的端点过烧问题,采用加入引入和引出线的方式避免了过烧现象;对于激光光斑半径产生的加工误差,利用C机能刀补算法实现了割缝补偿;采用飞切工艺,优化了图形阵列的切割加工路径,从而使激光在加工图形阵列时,机床运动更加平滑和流畅。最后介绍了激光数控软件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进行了机床切割速度优化实验和飞切工艺加工实验,通过激光切割加工实验,验证了数控系统的高速性、稳定性、可行性。

赵星[5](2019)在《柔性织物结构的纱线坐标系建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在纺织行业的基于机器视觉技术的自动化加工和检测应用中,存在着由于光照干扰和织物拉伸变形所引起的图案识别误差大、尺寸测量精度低和模板匹配准确率低的问题。为解决此类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光照预先补偿的新型二值化方法,解决由于光照不均引起的图像分割效果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织物经纬线特征建立柔性纱线坐标系,以还原拉伸变形织物上图案原始形状的方法,解决尺寸测量精度低和模板匹配准确率低的问题。基于光照预先补偿的二值化算法首先获取当前光照条件下白板图像,通过白板图像计算出相机视野内不同区域的光照分布强度,并用一个权重值来表示每个小区域的光照强度。相机获取待识别图像时,使用已经计算好的光照强度权重来处理图像上对应的区域,从而实现对该区域的“光照补偿”,最后使用最大类间方差法计算阈值,对图像进行二值化分割操作。实践证明该方法能够适应各种恶劣光照条件,实现图像目标和背景的充分分割。纱线坐标系是利用织物图像中经纱和纬纱之间相互交错,相对位置关系不变的特点建立的一种柔性坐标系,坐标系上某点的横坐标表示该点所在的经纱序号,纵坐标表示该点所在的纬纱序号,坐标原点是图像左上角第一根经纱和纬纱的交点。本文使用图像细化技术得到织物骨架图,然后利用骨架图中纱线具有单位像素宽度的特点和相邻像素连通性的判断条件,提出并实现了一种纱线提取算法,能够从骨架图中提取出经纱和纬纱的位置信息,最后利用经纱和纬纱的像素坐标信息,实现了像素坐标系到纱线坐标系的变换,建立了具有柔性特点的纱线坐标系。本文所述纱线坐标系方法具有柔性特点,可适应各种恶劣不均匀的光照条件,无论织物在外力作用下如何拉伸变形,织物上特定点的坐标值具备不变性,均能还原变形图案的原始信息,解决了柔性织物机器视觉识别误差大、尺寸测量精度低和模板匹配准确率低的问题,已经在武汉金运激光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切边机上获得应用。

邓正平[6](2019)在《面向对合状态优化的飞机大部件对接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飞机装配是飞机制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飞机研制的关键和核心技术,大部件对接是飞机装配的主要工作内容之一。在飞机大部件对接时,不仅需要确保大部件位姿准确度,同时需要保障大部件之间的对合特征协调准确度,从而最大程度上提高装配连接寿命与安全性。通过近十年的研究攻关,目前我国已经具备一定的大部件自动对接技术基础,但在面向对合状态优化的自动对接技术方面研究较少。以大部件交点式对接为例,常用的激光跟踪仪等大尺寸测量系统测量不确定度较高,且对合区域容易产生测量光线遮挡。当前,对合状态优化时仍主要依靠高精度销式塞规等测量孔同轴度,对大部件进行反复试错的位姿微调,效率很低,且容易造成结构损伤。为综合保障大部件对接位姿与对合协调准确度,同时进一步提高对接效率与自动化程度,本文以翼身交点式对接为研究对象,对大尺寸装配测量场不确定度分析与优化、大部件可装配性评价与预对接、大部件交点孔位姿精确测量、面向对合状态优化的对接位姿微调、对合状态优化系统开发等进行深入和系统的研究。研究成果包括:(1)针对大尺寸球坐标测量系统(激光跟踪仪、激光雷达等),提出了一种新的测量不确定度椭球模型,其相比现有模型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测量系统不确定度空间分布;建立了考虑坐标转换基准点布设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多站位测量坐标转换解析算法,推导了转换参数最小二乘平差解及其方差-协方差矩阵;针对复杂测量现场基准缺失导致转换不确定度较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混合参考系的坐标转换不确定度优化方法。(2)融合了位姿关键点容差域、测量不确定度椭球域的空间各向异性分布,建立大部件位姿关键点位置度、对称度稳健超差评价函数;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不确定性测量数据驱动的大部件可装配性稳健评价模型,引入单纯形粒子群算法进行解算,量化了大部件可装配性置信度。(3)推导了随动式调姿机构中大部件工艺球心坐标在线标定算法,探明了标定调姿次数与旋转角度对球心标定精度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实现大部件预对接调姿驱动量计算。(4)提出了基于单目视觉的大部件交点孔位姿精确测量方法,给出了针对交点孔成像特点的图像处理与椭圆拟合方法,建立了综合孔深度与轴线夹角误差的位姿粗估计算法;构建了基于正向映射几何距离误差的位姿测量优化模型,引入M-估计原理进行优化解算,降低了孔边缘磨损对位姿测量精度的影响。(5)建立了交点孔轴线段配合偏差度量以及端面距离安全度量;综合大部件位姿准确度约束、交点孔端面无干涉约束,构建了面向对合状态优化的大部件微调位姿约束优化模型,给出了优化解算流程与约束处理机制;为提高解算精度与效率,进一步推导了基于普吕克坐标小旋量的微调位姿初始值估计解析算法。(6)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大部件对合状态优化系统体系结构,对系统的各组成部分进行了功能规划;针对某型飞机机翼、机身交点式对接,建立了翼身对合状态优化工程数据集及对接工艺流程,研发了对合状态优化集成控制软件;搭建了对接模拟试验平台,验证了交点孔对合状态优化精度;给出了实际对接应用中的对合状态优化结果,证明了本文方法可较好地实现大部件位姿准确度与对合协调准确度的综合平衡。

翟晓晨[7](2018)在《三维机械装配系统精度模型及在变速箱中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装配精度是机械产品性能得以实现的重要保证,贯穿于结构设计、装配设计和工艺设计的所有环节。本文在分析和研究国内外装配系统的误差建模方法、误差累积与传递机理以及公差优化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几何误差的形成与传递的几何物理属性,分析了刚体条件下和小变形条件下零件几何要素的误差建模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公差解耦模型,从而在产品性能分析与误差分析之间建立起了桥梁;在产品设计阶段即可实现装配精度预测、产品性能分析与公差优化三者的有机统一。主要开展的研究工作如下:(1)三维公差分析及装配精度计算针对传统公差分析模型中坐标系系统的不足,建立了沿尺寸链具有误差跟踪功能的新坐标系系统,形成了递推形式的三维公差分析模型;基于刚体运动学的微分变换原理建立了“名义位姿+误差参数”型的线性化的通用装配精度模型,实现了小位移旋量的显式表达。(2)柔性体小变形的装配精度分析针对具有微小变形的装配系统,提出了基于公差分析与力学分析的集成误差与变形的精度模型。对具有理想几何状态的装配系统进行力学分析,得到各公差特征(Tolerance Feature,简称TF,下同)的变形量;沿尺寸链将TF离散化,基于二次微分变换原理对每个节点坐标系处的误差与变形进行精度综合,形成了线性化的综合误差分析模型。(3)公差特征的解耦与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以应用广泛的轴孔配合为研究对象,提出了基于面积坐标系的轴线公差特征的位姿解耦模型和极限误差凸包模型。通过凸包的顶点可直观方便地得到目标特征在多个自由度上的极限误差;在凸包与尺寸链上各公差之间建立了解析模型,可直接对极限误差进行溯源,为从几何学的角度对各种误差条件下的机械产品性能分析奠定理论基础。(4)基于装配精度的变速箱齿轮啮合特性及敏感度分析装配精度是变速箱齿轮啮合特性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建立了考虑箱体公差、轴承游隙、齿轮轴变形等因素的齿轮装配系统精度模型和考虑装配误差的轮齿接触分析(Tooth Contact Analysis,TCA,下同)模型;研究了误差源对齿轮系统的装配误差和斜齿轮啮合特性的影响分析,并进行了全局敏感度分析,为变速箱设计公差、游隙的选取和装配误差的控制奠定了基础。(5)基于产品性能的公差区间优化基于公差的区间属性,提出了基于产品性能的公差区间优化的一般模型,并应用于基于变速箱齿轮啮合特性的公差优化。以公差变动系数的乘积为目标函数,以齿轮接触轨迹偏差的RPDI水平为约束函数,将公差区间的不确定性非线性优化问题转换为确定性优化问题;构建了基于遗传算法的双层嵌套公差区间优化求解模型。通过优化公差、游隙值可以控制齿轮系统的装配误差,以有效调整接触轨迹,改善齿轮的啮合特性。

肖欢[8](2018)在《基于T-Map的飞机部件交点对接装配公差建模与协调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飞机部件交点对接装配的数字化协调过程中,基于点的测量模式的先进数字化测量设备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满足面向点测量模式的数字化装配容差控制需要,提高飞机部件的装配质量和装配效率。本文以部件交点轴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引入公差图(Tolerance-Map,T-Map)理论,从特征表达、公差建模、公差累积、公差分配和公差转化等方面对飞机部件数字化装配协调方法进行了深入研究。通过构建T-Map公差模型,进行部件协调分析与应用和部件装配基准变换后的公差再设计。具体研究内容如下:首先,通过计算机辅助公差设计(Computer-Aided Tolerancing,CAT)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公差建模与分析的研究现状的阐述,对T-Map公差模型的研究现状及特点进行了介绍;同时,对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飞机部件数字化装配协调关键技术进行了介绍。通过对特征的表达方法,公差域的分类和公差域的数学表达的梳理,分析了特征、公差域和T-Map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T-Map的特征表达方法。其次,针对飞机部件交点装配特点,利用基于T-Map的特征表达方法对交点轴线的T-Map进行了构建,将交点轴线T-Map构建分为交点轴线公差域建模,创建交点轴线T-Map和交点轴线T-Map降维分析3个模块进行详细推导,获得了交点轴线波动偏差的2维和3维空间域。然后,提出了一种基于T-Map的飞机部件交点对接数字化装配协调的新方法,以交点轴线为研究对象,进行了T-Map公差模型在装配协调中的应用研究。通过各装配特征的T-Maps的统一,进行了特征的公差累积,获得了协调要素的累积T-Map公差模型;通过对累积T-Map的降维分析,获得协调要素偏差波动的2维、3维空间域;并以叉耳式机身-机翼对接为例,进行了实例应用分析。最后,对基于T-Map的公差转化方法进行了研究。在基准变换前后几何尺寸及公差(GD&T)关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交点轴线基准变换模型,并重构了基准变换后交点轴线的T-Map;通过变换后交点轴线T-Map的累积,构建了交点轴线的累积T-Map;以累积T-Map的2维空间域和变换前T-Map的2维空间域的关系获得了累积T-Map最小约束条件,进而得到了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转化关系;并引入实例进行公差转化的求解。

赵炎[9](2018)在《坐标测量机的多传感器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技发展水平的提高,尤其是现在的航空航天、精密制造和量值传递等领域对工件的精度以及测量效率的要求不断提高,人们对测量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快速准确地从复杂形状的工件中获得高精度的坐标数据是科研工作者的长期追求。使用单一传感器的测量系统在测量精度和工作效率等方面已经无法满足需求,多传感器集成测量系统为实现高效率、高精度、完整性的测量提供了新思路,同时也对后续的数据处理、数据融合等提出了新要求。本文研究了一种集成了影像传感器、接触式传感器和光谱共焦位移传感器的多测头测量系统。主要工作包括:1.完成了对复合式高精度测量系统的各个测头的标定。利用五点测球法完成了接触式测头的内参标定。基于远心镜头的标定方法,设计了小视场的圆阵列标定板,实现对影像测头结构参数的标定。利用角度量块实现了对共焦传感器光轴的垂直度误差的测量,并提出了改进的角度量块法,有效地解决了原始角度量块法对实验步骤和环境等要求苛刻的问题。2.针对多测头集成测量系统中多测头坐标统一所利用的几何特征交点,分析了采样策略对确定各几何特征方程参数的影响,并以解析表达式的形式详细说明了特征交点误差的来源及各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为利用几何特征交点实现多测头的高精度坐标统一提供了理论基础。3.利用常用几何特征的交点实现了多测头的坐标统一,根据统一结果的优缺点,设计了一种几何体组合标准器,并建立了通过测量该标准器实现多测头坐标统一的方法。详细地分析了基于特征交点的标准器在多测头坐标统一上存在的问题,为新坐标统一方法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4.鉴于基于几何特征交点统一方法的不足,提出了一种实现多测头高精度坐标统一的多步测量法,该方法通过不同类型的传感器测量不同的特征实现了异类传感器的坐标统一,有效地避免了不同传感器测量同一特征时所产生的系统误差;同时利用该方法对标准球在坐标统一中存在的系统误差进行了标定。探究了该方法在检定测量机xy轴垂直度误差的可行性,实现了垂直度误差的初步检定。

王飞龙[10](2019)在《电弧3D打印轮廓环偏置干涉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电弧3D打印是以电弧为热源将金属焊丝熔化,按照零件三维模型切片处理得到的轨迹层层堆积成形金属零件。电弧3D打印技术将电弧堆焊和3D打印相结合,具有制造成本低、丝材利用率高、生产效率高、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力学性能等优点,在制造业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电弧3D打印切片过程中轮廓环偏置干涉问题有待进一步研究和改进,这对电弧3D打印成形件的表面精度有着重要影响。首先,对向量法求解轮廓线段的等距线和偏置轮廓进行了推导,针对求解轮廓环的交点效率不高的问题,采用严格单调链求交点,并对严格单调链的单调性质进一步利用,减少求交点的计算量。对自交点中的奇异情况进行了分类取舍,采用向量法判断无效环,该方法方便简洁,并给出了奇异交点情况下无效环的判别方法。其次,通过对轮廓环相交干涉的分析,采用多边形交集来解决轮廓环干涉问题。对多边形之间的交点进行了出入性判别,给出了奇异情况下交点出入性判别的具体方法,并对连续两个出点和入点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取舍方法,根据交点的出入性和遍历多边形顶点求取两多边形的交。最后,以本文的轮廓环干涉处理算法为核心,开发了轮廓环干涉处理程序,并将程序嵌入切片软件,对出现自交和相交的模型进行切片处理,验证了轮廓环干涉处理算法的正确性。利用电弧3D打印机,对模型进行打印成形实验,实验表明轮廓环干涉处理算法有助于改善成形件表面的平整度。并用轮廓环干涉处理程序分别对存在奇异交点的自交多边形和相交多边形进行处理,验证了算法的正确性和适应性。

二、交点坐标与交点尺寸的CAT(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交点坐标与交点尺寸的CAT(论文提纲范文)

(1)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多物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内容与意义
        1.2.1 波导端口相关理论
        1.2.2 剖分算法
        1.2.3 微放电问题的快速数值模拟
    1.3 论文组织结构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时域有限差分算法理论体系
    2.1 引言
    2.2 FDTD理论体系
        2.2.1 电磁支配方程及Yee算法
        2.2.2 其它组成部分
    2.3 FDTD最新相关进展
        2.3.1 FDTD最新进展
        2.3.2 FDTD在多物理中的应用
    2.4 研究内容在理论体系中的位置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波导端口相关理论
    3.1 引言
    3.2 波导端口相关理论
        3.2.1 虚拟域方案
        3.2.2 源的比较研究
        3.2.3 波导模式计算
        3.2.4 S参数提取
    3.3 功率幅值转换
        3.3.1 多载波功率幅值转换
        3.3.2 宽带功率幅值转换
        3.3.3 源在虚拟域中的定量激励实现
    3.4 数值算例
        3.4.1 中空矩形波导
        3.4.2 伪椭圆波导滤波器
        3.4.3 喇叭天线
        3.4.4 介质加载波导
        3.4.5 两维平行板波导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剖分算法
    4.1 引言
    4.2 共性理论介绍
        4.2.1 两维空间中点和三角形的关系
        4.2.2 射线三角形求交
        4.2.3 三维空间中点和物体内外关系的确定
        4.2.4 FDTD直角网格中的剖分算法
        4.2.5 框图总结
    4.3 剖分算法文献回顾
        4.3.1 原点探测法
        4.3.2 凸四面体法
        4.3.3 切割面法
        4.3.4 射线追踪法
        4.3.5 其它方法
    4.4 提出的剖分算法
        4.4.1 相交信息生成的运行时策略
        4.4.2 额外的剖分标志
        4.4.3 阶梯标准
        4.4.4 广义一致性修正
        4.4.5 共形信息提取流程
        4.4.6 扩展讨论
    4.5 数值算例
        4.5.1 剖分结果比较
        4.5.2 中空矩形波导
        4.5.3 矩形腔体
        4.5.4 伪椭圆波导滤波器
        4.5.5 具有斜楔的矩形波导
        4.5.6 波导接头
        4.5.7 相交信息提取时间的比较
    4.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微放电问题快速数值模拟
    5.1 引言
    5.2 电磁粒子模拟方法的理论基础
        5.2.1 电磁粒子支配方程
        5.2.2 支配方程的离散求解
        5.2.3 二次电子发射模型
    5.3 碰撞三角面片的确定
        5.3.1 分离轴定律
        5.3.2 三角形长方体重叠检测
        5.3.3 关联策略
        5.3.4 粒子同三角形的碰撞
    5.4 快速微放电数值模拟
        5.4.1 连续波功率幅值转换
        5.4.2 宽带功率幅值转换
        5.4.3 关于复幅值的讨论
        5.4.4 自洽微放电仿真流程
        5.4.5 快速微放电仿真流程
        5.4.6 多载波微放电讨论
    5.5 数值算例
        5.5.1 电磁结果
        5.5.2 单载波情形
        5.5.3 双载波等功率情形
        5.5.4 三载波等功率情形
        5.5.5 三载波不等功率情形
        5.5.6 自洽算法和快速算法时间比较
    5.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致谢
作者简介

(2)隐点参数的求解与测量(论文提纲范文)

1 测量基准与测量原则
2“隐点参数”的求解与测量
    2.1 隐点坐标的求解
    2.2 隐点尺寸的确定
3 软件功能的组合使用
4 检测实例
5 坐标测量方法的误差分析
6 结束语(几点说明)

(3)电弧堆焊成型复合填充路径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电弧堆焊成型研究现状
    1.3 电弧堆焊成型填充路径规划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弧堆焊成型截面轮廓提取
    2.1 引言
    2.2 三维模型有效数据提取
        2.2.1 STL文件简介
        2.2.2 三角面片数据提取
    2.3 截面轮廓提取
        2.3.1 STL模型分层原理介绍
        2.3.2 三角面片高度分组
        2.3.3 分层拓扑关系建立
        2.3.4 三角面片与分层面交点求解
        2.3.5 分层面与三角面片奇异交点处理
    2.4 截面轮廓边界走向确定
    2.5 轮廓数据优化
    2.6 本章小结
3 电弧堆焊成型复合填充路径生成
    3.1 引言
    3.2 填充路径及其特点分析
    3.3 复合填充路径
        3.3.1 轮廓偏置填充路径
        3.3.2 扫描线填充路径
        3.3.3 扫描线与偏置轮廓奇异交点处理
    3.4 复合填充路径生成
    3.5 本章小结
4 复合填充路径空行程优化
    4.1 引言
    4.2 轮廓偏置填充路径优化
        4.2.1 数学建模
        4.2.2 算法求解
    4.3 扫描线填充路径优化
        4.3.1 数学建模
        4.3.2 路径简化定理及证明
        4.3.3 算法求解
    4.4 本章小结
5 电弧堆焊机系统设计与堆焊成型实验
    5.1 引言
    5.2 电弧堆焊机系统设计
        5.2.1 机械本体
        5.2.2 控制系统
        5.2.3 切片软件
    5.3 堆焊实验
        5.3.1 堆焊实验参数确定
        5.3.2 轮廓环提取实验
        5.3.3 复合填充路径实验
        5.3.4 失效曲轴模具修复实验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4)高速激光切割机数控系统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激光切割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1.2.1 国内激光切割机发展现状
        1.2.2 国外激光切割机发展现状
    1.3 国内外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
    1.4 数控系统的发展趋势
    1.5 课题来源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高速激光切割机软硬件架构
    2.1 数控切割机床硬件平台
        2.1.1 机床伺服电机
        2.1.2 振镜激光器
    2.2 数控切割机床控制方案
        2.2.1 通信协议的选择
        2.2.2 数控系统的组网连接
        2.2.3 激光切割机整体控制架构
    2.3 激光加工系统的软件设计
        2.3.1 数控系统软件的功能需求分析
        2.3.2 数控系统软件架构
        2.3.3 数控系统软件工作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激光加工图形编辑与显示模块
    3.1 CAD模块的面向对象分析
        3.1.1 对象类的设计
        3.1.2 图形类的继承结构
        3.1.3 图形类介绍
    3.2 图形编辑
        3.2.1 图形变换的数学基础
        3.2.2 图形变换的编程实现
        3.2.3 图形打散组合与捕捉
    3.3 图形文件解析
        3.3.1 软件支持的文件格式
        3.3.2 DXF格式结构
        3.3.3 PLT格式结构
        3.3.4 文件解析类的架构
        3.3.5 文件解析实现
        3.3.6 文件解析效果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激光加工路径优化算法
    4.1 激光加工路径优化算法
        4.1.1 路径优化问题的归类
        4.1.2 路径优化的数学模型
        4.1.3 TSP问题求解算法
    4.2 改进蚁群系统算法
        4.2.1 基本蚁群算法原理
        4.2.2 基本蚁群算法数学模型
        4.2.3 蚁群系统算法
        4.2.4 改进的蚁群系统算法
    4.3 实例验证
        4.3.1 全封闭图元图形
        4.3.2 非封闭图元图形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激光加工工艺
    5.1 引线功能
        5.1.1 引线类型
        5.1.2 引线的实现
    5.2 割缝补偿
        5.2.1 刀补转接和判别
        5.2.2 缩短型割缝补偿
        5.2.3 伸长型割缝补偿
        5.2.4 插入型割缝补偿
        5.2.5 软件割缝补偿实现
    5.3 飞切功能
        5.3.1 圆形阵列飞切
        5.3.2 方形阵列飞切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激光加工实验
    6.1 软件主界面和加密算法
        6.1.1 软件主界面
        6.1.2 软件参数配置界面
        6.1.3 软件加密算法
    6.2 激光切割加工实验
        6.2.1 全闭合图形加工实验
        6.2.2 非闭合图形加工实验
        6.2.3 飞切工艺加工实验
    6.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授权的专利
致谢

(5)柔性织物结构的纱线坐标系建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 课题背景与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2 图像预处理方法研究
    2.1 织物图像预处理
    2.2 光照预先补偿方法
    2.3 织物图像二值化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纱线识别方法研究
    3.1 织物图像骨架提取方法
    3.2 非交点处纱线识别方法
    3.3 交点处纱线识别方法
    3.4 实验结果及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纱线坐标系建立方法研究
    4.1 机器视觉技术中的坐标变换
    4.2 纱线坐标系建立方法
    4.3 实验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纱线坐标系方法的实验与验证
    5.1 基于光照预先补偿的二值化应用
    5.2 纱线坐标系的应用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课题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6)面向对合状态优化的飞机大部件对接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注释表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大部件对接技术发展现状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3 相关关键技术研究综述
        1.3.1 大尺寸装配测量场构建技术
        1.3.2 大部件位姿评估与优化技术
        1.3.3 孔-孔/轴-孔自动对合技术
    1.4 论文研究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大尺寸装配测量场不确定度分析与优化
    2.1 引言
    2.2 大尺寸装配测量场构建基本原理
    2.3 球坐标测量系统不确定度
        2.3.1 球坐标测量系统不确定度椭球模型
        2.3.2 球坐标测量系统不确定度模型理论验证
    2.4 考虑基准点布设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坐标转换解析算法
        2.4.1 坐标系转换参数粗估计
        2.4.2 坐标系转换参数修正
        2.4.3 方差-协方差矩阵构建
    2.5 测量综合不确定度评估
    2.6 基于混合参考系的转换不确定度优化
        2.6.1 混合参考系基本原理
        2.6.2 混合参考系坐标转换算法
        2.6.3 方差-协方差矩阵构建
    2.7 测量场不确定度分析与优化方法验证
        2.7.1 球坐标测量系统不确定度椭球模型仿真验证
        2.7.2 同时考虑基准点布设与测量不确定度的坐标转换解析算法验证
        2.7.3 基于混合参考系的转换不确定度优化仿真验证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大尺寸测量的可装配性评价与预对接
    3.1 引言
    3.2 不确定性测量数据驱动的大部件可装配性稳健评价模型
        3.2.1 位姿关键点位置度超差稳健评价
        3.2.2 位姿关键点对称度超差稳健评价
        3.2.3 可装配性稳健评价模型
    3.3 大部件可装配性稳健评价模型求解
        3.3.1 单纯形粒子群优化算法
        3.3.2 可装配性稳健评价流程
    3.4 预对接调姿驱动量计算
        3.4.1 大部件工艺球心坐标偏差问题概述
        3.4.2 大部件工艺球心坐标在线标定算法
        3.4.3 调姿驱动量计算
    3.5 算法应用案例与验证
        3.5.1 大部件可装配性稳健评价案例
        3.5.2 工艺球心坐标在线标定算法验证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单目视觉的对接交点孔位姿精确测量
    4.1 引言
    4.2 交点孔位姿单目视觉测量基本原理与方案
        4.2.1 视觉测量基本原理与分类
        4.2.2 交点孔位姿测量中的相机与光源布局
        4.2.3 大部件交点孔分阶段测量
    4.3 交点孔图像处理与位姿粗估计
        4.3.1 潜在弧段提取
        4.3.2 弧段组合与椭圆拟合
        4.3.3 交点孔椭圆识别与位姿粗估计
    4.4 交点孔位姿参数优化
        4.4.1 基于正向映射几何距离误差的交点孔位姿参数优化模型
        4.4.2 基于M-估计的交点孔位姿优化解算
    4.5 基于单目视觉的交点孔位姿测量仿真与试验
        4.5.1 交点孔位姿测量与优化算法精度比较
        4.5.2 交点孔位姿测量精度试验验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交点孔系对合状态优化的大部件位姿微调
    5.1 引言
    5.2 交点孔对合状态度量
        5.2.1 线段豪斯多夫距离
        5.2.2 交点孔轴线段配合偏差度量
        5.2.3 交点孔端面距离安全度量
    5.3 大部件微调位姿约束优化建模
        5.3.1 多交点孔视觉测量坐标系统一
        5.3.2 微调位姿优化目标函数
        5.3.3 微调位姿优化约束函数
        5.3.4 视觉全局位姿标定误差影响分析
    5.4 大部件微调位姿约束优化模型解算
        5.4.1 微调位姿求解流程
        5.4.2 约束处理机制
        5.4.3 微调位姿求解初始值解析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部件对合状态优化系统与对接试验
    6.1 引言
    6.2 对合状态优化系统构建
        6.2.1 对合状态优化集成控制软件
        6.2.2 对合状态优化流程规划
    6.3 对合状态优化模拟试验
        6.3.1 对合状态优化模拟试验平台
        6.3.2 对合状态优化模拟试验流程
        6.3.3 对合状态优化模拟试验结果
    6.4 对合状态优化应用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全文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7)三维机械装配系统精度模型及在变速箱中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机械产品装配精度分析方法
        1.2.2 公差特征的解耦技术
        1.2.3 基于产品性能的公差优化
        1.2.4 变速箱装配精度分析及对齿轮啮合特性影响的研究
    1.3 课题来源以及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1.3.1 课题来源
        1.3.2 研究目标
        1.3.3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基于跟踪局部坐标系的装配系统公差模型及精度分析
    2.1 跟踪局部坐标系的建立
    2.2 装配系统递推公差分析
    2.3 递推公差分析模型的线性化
        2.3.1 坐标系之间的微分变换
        2.3.2 一般装配系统公差分析的线性化
        2.3.3 复杂装配系统误差分析的线性化
    2.4 变速箱装配精度分析
        2.4.1 变速箱基本参数
        2.4.2 变速箱装配系统模型
        2.4.3 箱体孔公差模型
        2.4.4 轴承游隙模型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考虑柔性体小变形的装配精度分析
    3.1 基于微分变换的公差与变形的精度综合
        3.1.1 柔性体的小变形
        3.1.2 公差与变形的精度综合
    3.2 考虑误差与变形的装配精度分析
    3.3 考虑齿轮轴变形的变速箱装配精度
        3.3.1 齿轮轴受力分析
        3.3.2 基于有限差分法的齿轮轴弯曲变形计算
        3.3.3 齿轮轴线偏差的计算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轴线公差特征的解耦与偏差的影响因素分析
    4.1 公差特征的解耦
    4.2 基于面积坐标系的轴线公差特征
        4.2.1 面积坐标系
        4.2.2 基于轴线自由度的面积坐标系
    4.3 轴线公差特征的位姿解耦
        4.3.1 轴线公差特征的Plücker坐标
        4.3.2 面积坐标系与笛卡尔坐标系的映射
    4.4 变速箱齿轮轴线偏差的解耦
        4.4.1 箱体孔心线位姿的解耦
        4.4.2 轴承内圈轴线位姿的解耦
        4.4.3 齿轮轴线位姿的解耦
    4.5 变速箱齿轮轴交角误差的敏感度分析
        4.5.1 基于方差的全局敏感度分析
        4.5.2 全局敏感度系数的计算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装配精度的变速箱齿轮啮合特性及敏感度分析
    5.1 考虑安装误差的TCA模型
        5.1.1 考虑轴线偏差的齿轮接触模型坐标系的建立
        5.1.2 考虑轴线偏差的斜齿轮齿廓方程
        5.1.3 考虑轴线偏差的斜齿轮法线方程
        5.1.4 考虑轴线偏差的斜齿轮啮合轨迹求解
    5.2 齿轮接触轨迹偏差的计算分析
        5.2.1 极限安装误差条件下的接触轨迹
        5.2.2 接触轨迹偏差的计算
    5.3 齿轮接触轨迹偏差的敏感度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变速箱齿轮啮合特性的公差区间优化
    6.1 区间优化
        6.1.1 区间数的比较模型
        6.1.2 非线性区间优化的数学转换模型
    6.2 基于齿轮接触轨迹偏差的公差区间优化
        6.2.1 目标函数的构建
        6.2.2 约束函数的确定性转换
        6.2.3 基于GA的双层嵌套区间优化模型
    6.3 公差区间优化结果分析
    6.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研究内容总结
    (2)论文创新点
    (3)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8)基于T-Map的飞机部件交点对接装配公差建模与协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来源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CAT技术发展历程
        1.2.2 公差建模与分析研究现状
        1.2.3 飞机部件数字化协调关键技术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结构
第二章 基于T-Map的特征表达方法
    2.1 引言
    2.2 特征表达方法概述
        2.2.1 特征分类
        2.2.2 特征间关系
        2.2.3 特征表达方法
    2.3 基于TTRS的公差域分析
        2.3.1 公差域分类
        2.3.2 恒定类
        2.3.3 公差域的数学表达
    2.4 特征的T-Map表达
        2.4.1 T-Map相关概念定义
        2.4.2 基于T-Map的特征表达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建模
    3.1 引言
    3.2 交点轴线公差域建模
    3.3 交点轴线T-Map的创建
    3.4 交点轴线T-Map降维
        3.4.1 T-Map的3维空间域构建
        3.4.2 T-Map的2维空间域构建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协调应用分析
    4.1 引言
    4.2 部件交点装配协调模型
    4.3 交点轴线T-Map的统一表示
    4.4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综合
        4.4.1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累积
        4.4.2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分配
    4.5 实例应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转化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交点轴线基准变换模型的构建
        5.2.1 集成GD&T的交点轴线相对位置关系
        5.2.2 GD&T关系的T-Map解析
    5.3 基准变换后交点轴线T-Map的重构
        5.3.1 面向基准变换的交点轴线变动分析
        5.3.2 目标特征T-Map映射点坐标求解
        5.3.3 基准变换后的T-Map边界方程求解
    5.4 累积T-Map最小约束条件求解
        5.4.1 基准变换后T-Map的2维空间域求解
        5.4.2 累积T-Map的2维空间域求解
        5.4.3 2维空间域几何关系的比较
    5.5 基于T-Map的交点轴线公差转化求解
        5.5.1 4自由度约束的最大公差值求解
        5.5.2 3自由度约束的最大公差值求解
        5.5.3 2自由度约束的最大公差值求解
        5.5.4 1自由度约束的最大公差值求解
        5.5.5 不同自由度约束的公差转化关系
    5.6 实例应用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工作总结
    6.2 进一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的主要成果
致谢

(9)坐标测量机的多传感器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坐标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1.2.1 接触式测量方法
        1.2.2 非接触式测量方法
    1.3 多传感器集成坐标测量方法的研究现状
        1.3.1 同类传感器的集成
        1.3.2 非同类传感器的集成
        1.3.3 在售的多测头集成测量机
    1.4 课题来源和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复合式测量机测头标定
    2.1 复合式测量系统
    2.2 接触式测头的标定
        2.2.1 内部参数的标定
        2.2.2 与机器坐标系的关系
    2.3 影像测头的标定
        2.3.1 远心成像系统的模型
        2.3.2 参数求解过程
        2.3.3 标定结果
        2.3.4 远心成像系统的姿态标定(与机器坐标系的关系)
    2.4 共焦测头的标定
        2.4.1 角度量块法
        2.4.2 改进的角度量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常用几何特征相交交点的误差分析
    3.1 常用几何特征采样策略的误差
        3.1.1 直线的采样策略误差
        3.1.2 平面的采样策略误差
        3.1.3 圆的采样策略误差
        3.1.4 球的采样策略误差
    3.2 几何特征相交交点的误差分析
        3.2.1 标准圆的圆心
        3.2.2 标准球的球心
        3.2.3 2D中直线与直线相交
        3.2.4 (空间)直线与平面相交
        3.2.5 直线与平面相交的特殊情况
        3.2.6 三平面相交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交点的多传感器融合
    4.1 多传感器融合
        4.1.1 基本方式
        4.1.2 本文中的复合式测量机多测头融合
    4.2 双测头的坐标统一
        4.2.1 利用环规实现坐标统一
        4.2.2 利用角度量块实现坐标统一
    4.3 三测头的坐标统一
        4.3.1 利用标准球实现坐标统一
        4.3.2 几何体组合标准器
    4.4 坐标统一结果的比较
        4.4.1 双测头的统一结果比较
        4.4.2 三测头的统一结果比较
    4.5 存在的问题
        4.5.1 坐标统一中环规存在的问题
        4.5.2 坐标统一中角度量块存在的问题
        4.5.3 坐标统一中标准球存在的问题
        4.5.4 坐标统一中几何体组合标准器存在的问题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多步测量法的多传感器融合
    5.1 多步测量法用于多测头的坐标统一
        5.1.1 测量原理
        5.1.2 模型简化
        5.1.3 实验与分析
        5.1.4 小结
    5.2 多步测量法对垂直度误差的检定
        5.2.1 检定原理
        5.2.2 模拟实验
        5.2.3 实际测量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和展望
    工作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10)电弧3D打印轮廓环偏置干涉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电弧3D打印研究现状
    1.3 轮廓环偏置干涉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偏置轮廓环交点求取及自交干涉处理
    2.1 引言
    2.2 轮廓偏置
        2.2.1 等距线的计算
        2.2.2 偏置点的计算
    2.3 轮廓环偏置自交
    2.4 严格单调链求自交环交点
        2.4.1 严格单调链技术简介及划分
        2.4.2 两线段交点计算方法
        2.4.3 严格单调链求交的扫描线算法
        2.4.4 两条严格单调链求交
        2.4.5 求交点实验测试
    2.5 重构自交环
        2.5.1 自交点奇异情况处理
        2.5.2 新环有效性的判别
        2.5.3 新环生成算法
    2.6 本章小结
3 偏置轮廓环相交干涉处理
    3.1 引言
    3.2 偏置轮廓环相交
    3.3 交点出入性判别
    3.4 轮廓环间交点求取
    3.5 内轮廓环间的重构
        3.5.1 内轮廓环间的重构分析
        3.5.2 多边形求交运算
        3.5.3 相交点奇异情况处理
        3.5.4 两多边形求交算法
    3.6 内外轮廓环间的重构
    3.7 本章小结
4 实验与分析
    4.1 引言
    4.2 电弧3D打印机
        4.2.1 电弧3D打印机机械本体
        4.2.2 电弧3D打印机控制系统
    4.3 实验参数确定
    4.4 轮廓环偏置干涉处理与成形实验
        4.4.1 外轮廓环偏置自交处理与成形实验
        4.4.2 内轮廓环偏置自交处理与成形实验
        4.4.3 轮廓环自交奇异情况处理与分析
        4.4.4 内外轮廓环偏置相交处理与成形实验
        4.4.5 内轮廓环偏置相交处理与成形实验
        4.4.6 轮廓环相交奇异情况处理与分析
    4.5 模具修复切片实验
    4.6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B.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C.学位论文数据集
致谢

四、交点坐标与交点尺寸的CAT(论文参考文献)

  • [1]时域有限差分算法及其在多物理中的应用[D]. 薄西超. 东南大学, 2020(02)
  • [2]隐点参数的求解与测量[J]. 刘兴富. 摩托车技术, 2020(08)
  • [3]电弧堆焊成型复合填充路径规划研究[D]. 胡晓岗. 重庆大学, 2020
  • [4]高速激光切割机数控系统的开发[D]. 侯普良. 广东工业大学, 2019(02)
  • [5]柔性织物结构的纱线坐标系建立方法研究[D]. 赵星.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3)
  • [6]面向对合状态优化的飞机大部件对接技术研究[D]. 邓正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9(02)
  • [7]三维机械装配系统精度模型及在变速箱中应用研究[D]. 翟晓晨. 华南理工大学, 2018(08)
  • [8]基于T-Map的飞机部件交点对接装配公差建模与协调分析[D]. 肖欢. 南昌航空大学, 2018(11)
  • [9]坐标测量机的多传感器高精度测量关键技术研究[D]. 赵炎. 天津大学, 2018(06)
  • [10]电弧3D打印轮廓环偏置干涉研究[D]. 王飞龙. 重庆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CAT 用于交叉点坐标和交叉点尺寸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