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28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牟春燕[1](2018)在《15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感染科近5年伤寒及副伤寒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为该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3年01月至2017年12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科收治的确诊为伤寒及副伤寒的150例患者的流行病学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5年来临床诊断沙门菌感染1243例,分离到150株沙门菌,阳性率为12.1%。其中伤寒沙门菌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3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2.流行病学特征:时间分布:2013-2017年收治例数分别为:71例,27例,25例,16例,11例,逐年下降;1-12月病例数分别为:8例,3例,4例,6例,25 例 23例,21例,20例,15例,13例,7例,5例,全年均有流行,集中分布在5-10月份。人间分布:男性91例,女性59例,男:女为1.54:1;0-6岁4例、7-17岁18例、18-40岁98例、41-65岁29例、66岁以后1例,各个年龄段均有发病,最大年龄69岁,最小年龄1岁,平均年龄30.24 ±13.10岁,发病年龄集中在18-40岁;其中职员48例(占32%),学生36例(占24%),无业33例(占22%),农民16例(占10.7%),个体户7例(占4.7%)、工人6例(占4%)、儿童4例(占2.7%)。空间分布:昆明市112例、曲靖市15例、红河州6例、昭通市4例、楚雄州3例、玉溪市2例、普洱市2例、外省2例、保山市1例、大理州1例、瑞丽市1例、丽江市1例。3.临床特征:主要症状:发热150例(占100%),伴头痛51例(占34%)、伴消化道症状50例(占33.3%)、伴肌肉酸痛27例(占18%)、伴咳嗽咳痰12例(占8%)、伴头晕5例(占3.3%);主要体征:最常见的是脾肿大有82例(54.7%),其次是伤寒舌14例(9.3%)和肝肿大10例(6.7%),表情淡漠仅2例(1.3%)。其中发热以高热为主,80.6%患者体温高峰在39.0℃以上,热型多呈不规则热。辅助检查:EO消失102例(占68%),EO降低31例(占20.7%),ALT和(或)AST升高98例(占65.3%),尿蛋白阳性43例(28.7%),FOBT试验阳性 59 例(占 39.3%);CRP 升高<100mg/L 的有 115 例,占 85.2%,PCT升高29例(占23.6%),ESR升高75例(占81.5%),WBC降低42例(占28%),WBC正常107例(占71.3%);130例行肥达试验检测的患者阳性的有36例(占27.7%),阳性率在病程第7天为25.5%,第2周为26.5%,第3周为27.8%,第4周为66.7%,第5周为28.6%,第6周检测1例为阴性,第7周检阳性率100%。4.病原分离及药敏结果:伤寒沙门菌12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136株,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丙型副伤寒沙门菌1株。药敏分析结果:敏感抗生素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中介抗生素排名第一的是环丙沙星,耐药抗生素排名前五的分别是萘啶酸、环丙沙星、庆大霉素、阿米卡星、头孢唑啉。多药耐药率3.3%(5/150),多药耐药组合为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2例,氨基糖苷类、呋喃类1例,磺胺类、氯霉素类1例,磺胺类、第三代头孢菌素1例。5.并发症:105例出现并发症,中毒性肝炎98例,急性支气管炎6例,肠出血1例。6.治疗:最常用的的经验性抗感染方案为头孢哌酮他唑巴坦、第三代头孢菌素;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无效的患者和多药耐药病例,确诊后根据药敏结果用药100%有效。[结论]1.2013-2017年我院收治的伤寒及副伤寒病例数呈下降趋势。2.发病季节以5-10月份为主,发病以男性为主,年龄多集中在18-40岁,职员和学生是主要发病人群。3.发热、头痛及消化道症状是我院伤寒及副伤寒患者的主要症状;体征以发热为主,半数病人伴脾肿大,部分伴伤寒舌、肝肿大;常见的并发症是中毒性肝炎,急性支气管炎少见,严重的并发症肠出血更少见。4.与其他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不同,沙门菌感染者的CRP和PCT仅轻-中度升高。5.本组确诊的伤寒及副伤寒肥达试验阳性率不高,仅27.7%。6.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株为本研究中的最常见菌群。7.敏感抗生素排名前五的分别是头孢曲松、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氨苄西林/舒巴坦,氨苄西林、复方新诺明、氯霉素为本地区伤寒及副伤寒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时提供了更多的药物选择。
伏晓庆,徐闻,姜黎黎,付贤翠,周永明,杨建斌,寸建萍,杨溪,古文鹏[2](2017)在《云南省重点地区46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调查结果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云南省重点地区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及符合率,为判明当地疫情是否真正高发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依照国家诊断标准对重点地区2013-2015年报告的伤寒、副伤寒病例开展回顾性调查。分析比较不同病种、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及不符合情况。结果 460例调查病例中,伤寒病例占62.8%,副伤寒病例占37.2%。有135例病例完全符合诊断,总诊断符合率为29.35%,其中副伤寒诊断符合率高于伤寒(X2=86.18,P<0.001);不同地区和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断符合率均存在差异(X2>31.48,P<0.001),地区以红河州最高(62.22%),医病机构以州市级最高(45.52%)。有325例(70.65%)诊断不规范,其中169例(52%)应排除诊断,156例(48%)应订正为伤寒、伤寒其它诊断类型。不符合诊断类型主要是伤寒和副伤寒确诊病例。结论云南省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低,报告疫情数据不真实。按国家标准诊断、报告病例和重点开展病原菌分离、培养方法,有助于提高病例诊断的准确性及符合率。
杨万群,张汝胜,连兰,普学翠,张金平,侯晔[3](2017)在《云南省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文中提出目的了解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和流行趋势,为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对元谋县2006-2015年10年的伤寒副伤寒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6-2015年元谋县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661例,年均发病率30.68/10万。其中伤寒病例562例,占85.02%;副伤寒病例99例,占14.98%。主要分布于元马镇、黄瓜园镇和老城乡,占发病总数的64.90%;发病人群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占82.91%;以食源性传播为主,不同月份均有散发,并有上升趋势。结论元谋县伤寒副伤寒是一个较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要针对流行特征实施综合性预防控制措施,以有效控制伤寒副伤寒流行或暴发。
徐道俊[4](2016)在《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副伤寒(paratyphi)是由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病原菌引起的一种人肠道传染病。隶属于肠杆菌科沙门菌属肠沙门菌肠亚种,副伤寒病原菌(甲、乙、丙)为沙门氏菌亚种中的3个血清型,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疫苗作为人类预防伤寒和副伤寒杆菌侵袭的主要武器,相关研究已经走过了大约70年的历程,从最初的粗缺制品到现今的精制纯化疫苗,随着研究的深入和技术的进步,伤寒和副伤寒疫苗逐渐分成了两大类:即全菌体疫苗和精制纯化亚单位疫苗。全菌体疫苗为伤寒、伤寒甲型乙型副伤寒联合疫苗、ty21a减毒活菌苗;精制纯化亚单位疫苗为伤寒Vi多糖苗;目前无市售的甲型和乙型副伤寒疫苗。现今,国际国内的研究方向,主要以甲型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脂多糖为目标抗原前体物,经脱毒水解后的O-特异多糖(O-SP)抗原作为开发思路进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研究。当前国内并没有副伤寒疫苗的上市,大多处于临床申报阶段和临床研究阶段,其中有三家获得了临床批件,正进行不同阶段的临床研究。在本研究中,为了获得可供研究水解、纯化工艺使用的合格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湿菌体,我们选用了WH0推荐的保存于中国食品药品生物制品检定研究院的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Salmonella paratyphi B) CMCC 50074株,首先建立了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三级种子库系统,然后遵循WH0及中国2015版药典发布的副伤寒疫苗制造和检定规程进行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湿菌体的制备,以供下一步的脂多糖提取、O-特异多糖水解及纯化工艺研究。在进行脂多糖提取、O-特异多糖水解及纯化工艺研究中,实验从不同菌体溶解方式的选择对副甲伤寒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以及不同浓度的苯酚溶液、不同CaCl2浓度及不同的酒精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的脂多糖提取效果进行研究;从不同的冰乙酸浓度及水解温度对脂多糖的脱毒效果的影响;采用乙醇分级沉淀及柱层析法、O-特异多糖中有机溶剂的去除(甲醛、乙醇、苯酚)来对O-特异多糖纯化工艺进行研究。并辅助考察提取的脂多糖中蛋白含量、核酸含量、固体总量、苯酚含量、甲醛含量、O-乙酰基、内毒素及鉴别实验,从而最终确定适宜的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抗原(O-特异多糖)提取工艺。我们的研究表明,研钵溶解加热法、95%酚水溶液、5mM CaCl:浓度及70%的酒精终浓度的工艺条件,能够得到符合下一步工艺研究要求的LPS;25%冰乙酸终浓度及95℃水解脱毒温度能够得到符合下一步工艺要求的O-SP;水解后的O-SP原液,用5L注射用水,1KD膜超滤,超滤浓缩液中加入CaCl2储液至终浓度为0.5 mol/L,加入乙醇至终浓度为25%,室温搅拌30min,于2-8℃静置过夜。沉淀过夜的溶液离心,收集上清,上清经1KD膜超滤浓缩后真空干燥,然后用0.2mol/L NaCl溶液溶解O-SP,上样于S100层析柱,收集大分子峰部分,超滤浓缩后真空干燥既得到合格的SPB-O-SP。实验摸索出的以上工业参数,能保证最终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表明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抗原的工艺研究是成功的,适合用于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生产。
谭莉[5](2014)在《湖北省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1.制定适用于湖北省农村地区早期探测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监测指标,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构建提供首要信息。2.建立和运行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初步探讨该系统实施的可行性。3.评估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及时性,探讨该系统早期探测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能力。4.探索时间预警模型在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早期预警中的应用,优选各模型的预警阈值并综合评价其预警效能,为系统实现自动预警技术提供理论支持。5.初步评价系统的性能,为更好地开展下一步实施工作提供依据。方法:1.采用历史数据分析法、文献综述法和专家会议法综合制定监测指标。2.以湖北省潜江市和沙洋县为研究地区,监测机构包括市/县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每日由各机构上报员统一收集监测数据并上报至电子信息系统里,实施过程中同时采取多种质量控制措施。对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监测数据进行回顾性质量评估和描述性分析。3.从监测系统中导出2012年4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所有来自监测镇的初诊病人数据,并从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导出同时段同地区的所有传染病病人数据。采用互相关函数法计算不同延迟天数(-21天~+21天)下相关症状/症候群数据与传染病数据之间的相关系数。4.采用半合成模拟数据的方式,分别测试时间预警模型包括累积和模型(CUSUM),美国异常探测报告系统的C1、C2、C3模型(EARS’C1, C2, C3),移动平均模型(MA)和指数加权移动平均模型(EWMA)在不同预警阈值下的预警效能,通过比较约登指数和预警滞后时间优选出各模型的最佳阈值,并通过比较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和曲线下面积(AUC)、以及动态监测工作特征曲线(AMOC)综合评价各模型的预警效能。然后选用各模型的最优预警阈值,对2012年10月1日至2013年3月31日期间的沙洋发热初诊病人数据进行暴发探测,并对发出的预警信号进行回顾性核实。5.通过正式实施一年后调查主要上报员的主观使用体验,以及回顾性描述系统实施的实践经验,对系统的性能包括实用性、灵活性、可接受性、可推广性、稳定性和成本这6个指标进行初步评价。结果:1.确定了14种传染病作为目标疾病;通过文献综述制定了初步监测指标体系一(19个单个症状)和初步监测指标体系二(8个症候群);最终通过专家会议法确定选择指标体系一,并筛选了10个症状作为监测指标。2.正式实施时共监测154家医疗机构。总缺报率为2.68%;总迟报率为12.34%;第一次检查总不一致比率为17.68%,第二次检查为30.20%。共上报目标症状病人206,727人次,其中,98.94%来自于研究地区;男性占50.06%;40到65岁以下病人最多,占42.12%;71.87%为初诊病人;85.51%的病人在发病三天内就诊。上报最常见症状为咳嗽(67.79%),其次依次为咽痛(37.06%)、头痛(15.79%)和发热(14.65%)。发热和呼吸道相关症状/症候群在夏季和冬季存在上升趋势,消化道相关症状/症候群在2012年6月至9月期间存在上升趋势。3.发热病例在提前4天时与总传染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453);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症状/症候群在提前2~10天时与呼吸道传染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414~0.572);消化道传染病相关症/症候群在提前一周左右(7-8天)与消化道传染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189-0.240);手足口病相关症状/症候群在提前2周左右(10~16天)与手足口病相关系数达到最大(r=0.292~0.521)。4. CUSUM、EARS’C1、EARS’C2、EARS’C3、MA和EWMA模型的最佳预警阈值分别为3.5、1.5、2.0、3.0、2.0和3.5。CUSUM模型的ROC曲线较其它模型更偏向于左上角且AUC值最大,其AMOC曲线较其它模型也更偏向于左下角。真实数据暴发探测时共有16天出现预警信号,但均被排除,未发现异常聚集情况。5.共调查146位上报员。97.26%认为系统具有一定作用;系统地灵活性较好;88.36%反映每日数据上报所花时间在30分钟以内,60.96%认为自己有100%的上报,所有人均认为自己可以胜任项目工作且认为系统操作简单,98.63%对项目整体工作满意,且94.52%愿意继续参与项目;系统在监测指标的制定、数据采集途径、监测流程、质量控制及预警模型方法上均具有可推广性;98.63%的上报员认为系统稳定,实施第一年期间因服务器维护中断过两次;系统投入成本主要在系统平台建立与维护、硬件设施配备、监测数据采集以及培训与督导等方面。结论:1.相对症候群而言,在资源匮乏的农村地区单个症状更适合作为监测指标。2.本研究在湖北省农村地区成功建立并实施了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系统的上报数据质量尚可,并具有用于指示疾病流行趋势改变的可能。3.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相对传统监测系统,具有提前数天早期探测到传染病暴发或流行的可能。4.各时间预警模型在最佳预警阂值下的预警效能均较好,其中CUSUM模型的预警效能最高。可以同时联合使用多种预警模型,来决定哪些信号应启动信号验证措施。5.本研究所建的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的性能尚可,在农村地区具有一定适用性。创新点:1.首次构建了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指标,提供了监测指标制定的方法和依据,具有推广性和借鉴性;2.首次在中国农村地区成功构建和实施了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为其它国家或地区今后开展类似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科学的理论依据;3.通过采用半合成模拟数据评估了各时间预警模型在不同阈值下的预警效能,为系统今后实现自动预警提供了理论支持;4.对系统的性能进行了初步评价,探讨了其在中国农村地区的适用性。
麦浩,杨进,潘定权,李革莉,李秀苾,马小垒,龙虎,秦金勇[6](2013)在《广西桂林市1999~2008年甲型副伤寒病后带菌队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了解甲型副伤寒病后带菌情况及带菌状态与脂多糖(LPS)IgG抗体滴度的关系。方法采用历史性队列研究方法,随访桂林市1999~2008年发病的甲型副伤寒患者328例,采集其3次粪便标本培养甲型副伤寒菌,同时采集血样进行LPS IgG测定。结果 328例分布于9个县区43个乡镇(街道)。328例中处于恢复期病例20例,检出带菌6例,恢复期带菌率30.00%,95%CI(12%,54%);恢复期带菌者主要原因为发病时用药不规范。处于慢性期患者308例,检出慢性带菌1例,慢性带菌率为0.32%,95%CI(0.1%,5.6%);该慢性带菌者为伴胆囊结石和肾囊肿的中年肥胖女性,病后18个月仍携带甲型副伤寒菌。7例带菌者予氨苄青霉素加左氧氟沙星联合用药连续2周,消除带菌状态。带菌者血清LPS IgG平均滴度1∶97.14,高于无带菌状态的既往病例平均滴度1∶8.59(P<0.05)。结论防控甲型副伤寒中应做好病例管理,规范、合理、全程使用抗生素;在治疗甲型副伤寒病人时,应注意伴胆道疾患或慢性泌尿系统疾患者,如治疗不彻底易发展成慢性带菌。
李傅冬[7](2013)在《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建立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可依据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信息对疾病进行分类和判别。帮助公共卫生现场处置人员在暴发现场快速科学地识别疫情类别,为疫情处置争取先机,以便于及时有效地采取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并为实验室病原学检测提供线索。方法:本研究通过对近些年浙江省传染病暴发疫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进行全面整理分析,得出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病种作为本研究的疾病范围。通过查询历史疫情文献、法定传染病报告网络等方法收集这些传染病的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率等数据。应用贝叶斯分类算法建立分类模型,采用SAS软件完成程序编写。并用3起历史疫情的个案数据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本研究共纳入了25种浙江省常见的传染病。模型验证结果显示:手足口病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93.55%,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1秒;流行性出血热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60.61%,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0秒;流行性腮腺炎疫情数据,第一判别与真实分类的符合率为88.73%,前三位提示率100.00%,分类平均耗时为0.53秒。结论:本研究建立了浙江省常见传染病的辅助分类模型,输入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结果和流行病学特征等指标,可计算各类可能发生的疾病的概率,并按概率进行排序、输出判别列表,完成疾病分类判别。该模型具有较高的预测准确率、较快的分类速度,且在可解释性、伸缩性和稳健性等方面表现较好,符合实际应用要求。
张轩[8](2013)在《《黄帝内经》干支运气理论与北京地区疫病发生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五运六气理论是中医学气象和疾病相关的理论,集中体现了中医学“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思想。运气理论认为疾病与五运六气存在密切关联,并以“运气—气象—疾病”两两相关的模式阐释了运气变化与疫病发生的相关性。本研究通过总结、探讨运气与疾病相关性的理论内容,并以北京地区三十五年的气象数据和疫病数据为素材,运用多种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研究,以期对二者关联性作出一个较为全面的数据描述。1研究目的探讨干支运气与北京地区部分疫病流行的相关性,从中挖掘规律,验证运气理论预测疫病流行的科学性及可行性。探讨异常气候年份与疫病流行的相关性,印证“三年化疫”理论,应用该理论建立疫病的预测模型。2研究内容与方法资料来源:北京市气象台提供的1970年-2004年逐日平均气温、风速、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五个基本气象因子数据;以及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的同期35年记录存档的北京地区各类传染病的年度和逐月发病资料。疫病选择:本论文选择9种数据资料较全的传染病作为研究对象,即肝炎、痢疾、伤寒副伤寒、麻疹、流行性乙型脑炎(以下简称乙脑)、百日咳、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以下简称流脑)、猩红热、疟疾。数据库的建立:建立北京地区1970年-2004年35年间各气象因子的六气时段平均值(六气划分以立春为起始点)数据库;以及同期北京地区35年间的疫病数据库,包括年发病数、死亡数、年发病率、死亡率、病死率、月发病数以及六气时段发病数(六气划分以立春为起始点)。疫病高发的统计标准:由于传染病发病从90年代开始呈整体下降趋势,故将35年数据划分为两大组,以便更准确地统计传染病高发年份。其中70年代-80年代为一组,90年代以后为一组,即:组1为1970年-1989年,共20年,高于20年某时段平均值的年份即为同期时段的高发年;组2为1990年-2004年,共15年,高于15年某时段平均值的年份即为同期时段的高发年。五运与疫病流行的相关性:从35年中分别提取阳干(岁运太过)的年份以及阴干(岁运不及)的年份,统计不同岁运特点下各年份的高发疫病情况,观察岁运的太过、不及与疫病之间的关联性;并对太过组和不及组进行两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统计学检验,观察有无差异。六气与疫病流行的相关性:将1970年-2003年共34年按照六气司天的不同进行归类,分为六组。依据运气理论关于不同司天年份,疫病高发于不同六气时段的论述,逐年进行统计,得出各组的疫病高发的理论符合率以及不同司天年份下多发的疫病,进一步利用相关和回归的统计方法分析其中的关联性。运气相合与疫病流行的相关性:依据运气相合理论在35年中分别提取天符年、太乙天符年、同天符年、岁会年、同岁会年、小逆年、不和年、天刑年、顺化年、平气年,通过不同的分组,比较各疫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情况,采用多个独立样本或两个独立样本的非参数统计检验各组间差异,验证运气理论的相关论述。三年化疫与疫病流行的相关性:通过对35年干支运气与实际气候的比较得出异常气候年份,根据“三年化疫”理论,对各病发病情况与三年前的异常气候进行吻合度评价,采用相关和回归的统计学方法挖掘其间的关联性,并进一步用BP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三年化疫”的疫病预测模型。3研究结果在五运之中,疫病高发出现最多的是在水运。从各运太过、不及的角度看,在火运、水运不及之年多有疫病高发;在木运、土运、金运的太过之年多有疫病高发。而与岁运关联性较为明显的疫病有乙脑和麻疹。其中,乙脑的高发在火运太过、金运太过和水运不及之年;麻疹的高发在火运不及和土运太过之年。将9种疫病的发病率、死亡率分别进行岁运太过与岁运不及的两组统计学比较,结果均为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在六气之中,太阳寒水司天之年初之气的猩红热发病与初之气的降水量、相对湿度、水汽压密切相关。少阳相火司天之年初之气的猩红热发病与初之气的气温密切相关;初之气的流脑发病与初之气的气温、风速密切相关。太阴湿土司天之年二之气的麻疹发病与二之气的风速密切相关;二之气的疟疾发病与二之气的气温、风速密切相关。而在厥阴风木司天、少阴君火司天和阳明燥金司天的年份,其疫病高发时段的气象因子与高发疫病均无显着相关性。在运气相合各组的统计结果中,疫病发病率在天符、太乙天符、同天符组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三种疫病,即伤寒副伤寒、乙脑、疟疾;疫病死亡率在天符、太乙天符、同天符组较高,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的有三种疫病,即肝炎、麻疹、乙脑。其中,乙脑的发病及死亡情况与天符、太乙天符、同天符之年关系密切。在1970年-2004年35年中,实际气候与干支气候完全相符的有7年,其余年份均可视为异常气候年,其原因多与岁运异常及上一年的司天或在泉不退位有关。运用五行归类法评价异常气候年与三年后疫病发病的吻合度,发现除乙脑外,其余各病的吻合率均高于6096。其中,辛年与三年后的疫病吻合度最高,戊癸年其次。运用相关分析的统计学方法研究疫病发病与三年前及两年前气象变化之间的关联性,发现疫病发病与气温、风速、相对湿度密切相关。运用多元逐步回归的统计学方法分别建立9种疫病“三年化疫”及“两年化疫”的线性模型,发现拟合效果R2>0.5的疫病有:乙脑、痢疾、伤寒副伤寒、麻疹、百日咳。进一步运用BP人工神经网络,从“三年化疫”角度建立五种疫病的气象预警模型,模型均建立成功。4结论本研究发现北京地区部分疫病的流行与干支运气、气象变化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而且可以从中医运气“三年化疫”的角度建立预测疫病发病的气象模型,这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干支运气影响疫病发生的客观性,凸显了运气理论在预测疫病发病时间方面的特色理论优势,并为北京地区传染病的防控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有益的参考。但研究仍需在扩大样本量,深化研究层次,调控影响传染病的非自然因素等方面不断完善,以期获得更为精确的结论。
黄革,李建明[9](2013)在《2010年罗城县城区1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文中指出[目的]查明暴发疫情发生的原因,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罗城县城区2010年10月发生的1起暴发疫情进行调查。[结果]本起疫情确诊111例病人,其中99例实验室确诊为甲型副伤寒病例,12例临床诊断为副伤寒病例。111例病人中,首发2010年10月3日发病,上旬发病16例,中旬发病64例,下旬发病26例,11月1日至12月5日合计发病5例。3所中学学生罹患率为1.53%,3所小学学生罹患率为0.18%,其他人群罹患率为0.10%(P<0.01)。3所中学的住校生罹患率为1.77%,走读生罹患率为0.83%(P<0.05);暴露于自备水的罹患率为1.58%,暴露于自来水的罹患率为1.26%(P>0.05)。检测发热病人血液标本535份,86份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血清肥达氏反应有13份符合甲型副伤寒确诊病例。检测1 310份病例密切接触者等人群粪便,6份检出甲型副伤寒沙门菌。检测县自来水公司的自来水和学校自备水360份,余氯不达标的20份;188份检测细菌总数和总大肠菌群,超标的9份,未检出致病菌。检测餐饮、食品行业的33份食品,未检出致病菌。[结论]这是1起生活用水(自来水)被污染导致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
袁茂蓉[10](2011)在《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副伤寒仍是近年来临床上较常见的传染病[1],其临床症状多不典型,因此诊治有一定难度。笔者对我院收治的经血培养证实为甲型副伤寒患者286例临床特点及耐药性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我院1995年1月-2005年1月收治甲型副伤寒患者286例,均经血培养和骨髓培养证实。其中男167例,女119例;年龄12~67(35.6±1.4)岁。春季发病57例,夏
二、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28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28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15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2)云南省重点地区46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调查结果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选点及调查对象 |
1.2 调查方法及内容 |
1.3 诊断符合判定标准 |
1.4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报告病例诊断准确性 |
2.2.1伤寒和副伤寒诊断准确性 |
2.2.2 不同诊断类型病例诊断准确性 |
2.2.3 不同地区诊断准确性 |
2.2.4 不同级别医疗机构诊断准确性 |
2.3 伤寒和副伤寒病例不符合诊断情况 |
2.3.1 伤寒不同诊断类型病例不符合情况 |
2.3.2 副伤寒不同诊断类型病例不符合情况 |
3 讨论 |
(3)云南省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和方法 |
1.1 资料来源 |
1.2 病例诊断 |
1.3 统计方法 |
2 结果 |
2.1 流行情况 |
2.2 流行病学特征 |
2.2.1 地区分布 |
2.2.2 时间分布 |
2.2.3 人群分布 |
2.3 病原学检验 |
2.3.1 病例诊断的准确性调查 |
2.3.2 伤寒副伤寒本底调查 |
2.4 传播途径 |
3 讨论 |
(4)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文献综述 |
1.1 副伤寒及副伤寒沙门氏菌概述 |
1.2 伤寒及副伤寒的流行情况 |
1.3 副伤寒的病原学 |
1.3.1 副伤寒的病原体 |
1.3.2 副伤寒沙门氏菌的细胞壁组成 |
1.3.3 副伤寒的Lps组成 |
1.3.4 副伤寒脂多糖的内毒素的毒性作用 |
1.3.5 伤寒及副伤寒的分型与命名 |
1.3.6 伤寒和副伤寒的耐药性 |
1.3.7 伤寒和副伤寒的理化特性 |
1.4 副伤寒的临床诊断 |
1.4.1 血清学诊断 |
1.4.2 乙型副伤寒沙门氏菌的分离 |
1.5 副伤寒的临床预防及治疗方法 |
1.5.1 副伤寒的临床预防 |
1.5.2 副伤寒的临床治疗 |
1.6 乙型副伤寒疫苗研究进展 |
1.6.1 伤寒、副甲乙三联菌体疫苗 |
1.6.2 口服菌苗 |
1.6.3 全细胞灭活伤寒疫苗 |
1.6.4 Vi亚单位伤寒疫苗 |
1.6.5 伤寒口服减毒活疫苗 |
1.6.6 目前关于副伤寒疫苗的研究现状 |
1.7 立题依据 |
1.7.1 研究内容和意义 |
1.7.2 乙型副伤寒疫苗介绍 |
1.7.3 研究方案 |
1.7.4 研究工艺的可行性 |
1.7.5 研究工艺所需解决的关键技术 |
2、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的制备 |
2.1 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菌种的制备 |
2.1.1 材料 |
2.1.2 生产用菌种历史资料 |
2.1.3 生产用菌种全面检定资料 |
2.1.4 方法 |
2.1.5 结果 |
2.2 乙型副伤寒蛋白结合疫苗培养液的制备 |
2.2.1 材料 |
2.2.2 方法 |
2.2.3 结果 |
2.3 乙型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培养液的灭活验证试验 |
2.3.1 材料 |
2.3.2 方法 |
2.3.3 结果 |
2.4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湿菌体的收集及保存 |
2.4.1 材料 |
2.4.2 方法 |
2.4.3 结果 |
2.5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脂多糖提取及水解 |
2.5.1 材料 |
2.5.2 方法 |
2.5.3 结果 |
2.6 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SP纯化 |
2.6.1 材料 |
2.6.2 方法 |
2.6.3 结果 |
2.7 讨论 |
3、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抗原(O-特异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3.1 菌体不同的溶解方式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1.3 结果 |
3.2 不同苯酚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2.1 材料 |
3.2.2 方法 |
3.2.3 结果 |
3.3 不同CACL_2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3.1 材料 |
3.3.2 方法 |
3.3.3 结果 |
3.4 第二次酒精沉淀时酒精终浓度对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提取效果的影响 |
3.4.1 材料 |
3.4.2 方法 |
3.4.3 结果 |
3.5 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水解脱毒时10%冰乙酸终浓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3.5.1 材料 |
3.5.2 方法 |
3.5.3 结果 |
3.6 乙型副伤寒疫苗脂多糖水解脱毒时水解温度对水解效果的影响 |
3.6.1 材料 |
3.6.2 方法 |
3.6.3 结果 |
3.7 乙型副伤寒疫苗O-特异多糖纯化工艺研究收集峰确定 |
3.7.1 材料 |
3.7.2 方法 |
3.7.3 结果 |
3.8 乙型副伤寒疫苗O-特异多糖中有机溶剂的去除 |
3.8.1 材料 |
3.8.2 方法 |
3.8.3 结果 |
3.9 讨论 |
4、总结与展望 |
4.1 研究结论 |
4.2 展望 |
附录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湖北省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课题研究思路 |
第一部分 监测指标的制定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监测指标制定方法 |
2. 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目标疾病 |
2. 初步监测指标体系 |
3. 最终监测体系及具体指标 |
4. 目标症状定义 |
5. 目标症状与可能疾病对应关系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二部分 监测系统的建立与运行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研究地区和监测点 |
2. 监测框架 |
3. 数据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研究地区基本特征 |
2. 监测点基本情况 |
3. 数据质量评估 |
4. 数据描述性分析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三部分 系统及时性评估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数据分类及定义 |
3. 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基本特征 |
2. 时间趋势 |
3. 相关性分析及互相关函数分析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第四部分 时间预警模型的应用和评估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资料来源 |
2. 预警模型 |
3. 预警阈值设置及预警效能评价 |
4. 暴发探测 |
5. 预警信号核实 |
6. 统计分析工具 |
三、研究结果 |
1. 各模型不同预警值下的预警功效 |
2. ROC和AUC分析 |
3. AMOC分析 |
4. 暴发探测结果 |
5. 预警信号核实结果 |
四、讨论 |
1. 暴发探测数据 |
2. 模拟暴发 |
3. 模型的应用 |
五、小结 |
第五部分 监测系统性能评价 |
一、前言 |
二、研究方法 |
1. 评价标准 |
2. 评价方法 |
3. 调查表 |
4. 调查方法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 主要上报员基本特征 |
2. 系统性能评价 |
四、讨论 |
五、小结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点和局限性 |
后续深入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1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活动 |
附录2 监测指标方案一参考文献 |
附录3 监测指标方案二参考文献 |
附录4 门诊日志 |
附录5 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性能评价调查问卷 |
致谢 |
(6)广西桂林市1999~2008年甲型副伤寒病后带菌队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方法 |
1.3 诊断标准 |
1.4 统计学分析 |
2 结 果 |
2.1 调查人群分布 |
2.1.1 地区分布: |
2.1.2 性别、年龄分布: |
2.1.3 病后至调查时间: |
2.2 带菌情况 |
2.2.1 总检出率: |
2.2.2 恢复期带菌: |
2.2.3 慢性带菌: |
2.3 带菌者治疗情况 |
2.4 带菌状况与血清LPS IgG抗体滴度关系 |
2.5 慢性带菌对当地流行的影响 |
3 讨 论 |
(7)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图表目次 |
1 引言 |
1.1 传染病防控形势严峻 |
1.2 浙江省各类传染病防制现状 |
1.3 浙江省传染病辅助分类技术研究的必要性 |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
2 研究内容和方法 |
2.1 确定疾病范围 |
2.2 分类模型设计 |
2.3 数据收集、存储、整理 |
2.4 模型程序编写 |
2.5 模型验证 |
2.6 研究内容和方法的总结 |
3 研究结果 |
3.1 纳入疾病类别 |
3.2 文献数据收集结果 |
3.3 模型验证结果 |
4 讨论 |
4.1 模型性能 |
4.2 贝叶斯分类算法在本研究中应用的优点 |
4.3 相关问题的说明 |
4.4 本研究创新点 |
4.5 今后研究展望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变量名表 |
附录二 SAS程序 |
综述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8)《黄帝内经》干支运气理论与北京地区疫病发生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1 利用文献学方法整理研究《内经》五运六气与疫病的关系,从理论上阐释运气学说与疫病的相关性 |
2 以疫病实际流行情况和实际气象资料为依据,验证运气学说与疫病的相关性. |
3 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依据,运用五运六气理论探讨疫病防治 |
4 提出运用五运六气理论预测疫病应注意的问题 |
5 总结 |
第二部分 《内经》运气理论与疫病发病相关性的理论研究 |
1 五运的主病特点 |
1.1 岁运太过之民病特点 |
1.2 岁运不及之民病特点 |
1.3 五运郁发之民病特点 |
2 六气的主病特点 |
2.1 厥阴风木 |
2.2 少阴君火 |
2.3 太阴湿土 |
2.4 少阳相火 |
2.5 阳明燥金 |
2.6 太阳寒水 |
2.7 六气与发病特点小结 |
3 运气相合的主病特点 |
4 运气失常对疫病发生的影响 |
4.1 升降失常之主病特点 |
4.2 不迁正、不退位之主病特点 |
4.3 三年化疫 |
5 小结 |
第三部分 干支运气理论与北京地区疫病发生、气象变化的相关性研究 |
1 研究所需的数据资料 |
1.1 数据资料的来源 |
1.2 研究疫病的选择 |
1.3 数据库的建立 |
1.4 疫病高发的统计标准 |
2 五运与疫病发病的相关性 |
2.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2 研究结果 |
2.3 小结 |
3 六气与疫病发病的相关性 |
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3.2 研究结果 |
3.3 小结 |
4 运气相合与疫病发病的相关性 |
4.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4.2 研究结果 |
4.3 小结 |
5 “三年化疫”与疫病发病的相关性 |
5.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5.2 研究结果 |
5.2.1 1970年-2004年35年干支气候与实际气候之比较 |
5.2.2 异常气候情况分析 |
5.2.3 三年化疫之吻合度评价 |
5.2.4 三年化疫之相关性分析 |
5.2.5 两年化疫之相关性分析 |
5.2.6 建立五种疫病的BP人工神经网络气象预测模型 |
第四部分 讨论 |
1 五运对疫病的影响 |
1.1 岁运与高发疫病的相关性探讨 |
1.2 岁运太过、不及与疫病的相关性探讨 |
2 六气对疫病的影响 |
2.1 六气时段与疫病高发的相关性探讨 |
2.2 关于疫病好发六气时段理论的思考 |
3 运气相合对疫病的影响 |
3.1 统计结果分析 |
3.2 启示 |
4 运气失常对疫病的影响 |
4.1 异常气候分析 |
4.2 三年化疫之五行吻合度评价 |
4.3 疫病与三年前或两年前气象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
4.4 疫病的“三年化疫”气象预测模型 |
4.5 与课题以往研究结果对比 |
5 结语 |
第五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9)2010年罗城县城区1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1.1 病例搜索 |
1.2 个案调查 |
1.3 实验室检测 |
2 结果 |
2.1 基本情况 |
2.2 卫生学调查情况 |
2.3 疫情概况 |
2.4 流行特征 |
2.4.1 人群分布情况 |
2.4.2 地区分布情况 |
2.4.3 时间分布情况 |
2.5 病例临床特征 |
2.6 发病原因分析 |
2.7 实验室检测 |
2.7.1 血液标本检测 |
2.7.2 粪便标本检测 |
2.7.3 水和食品标本检测 |
3 讨论 |
四、贵阳地区甲型副伤寒28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150例确诊伤寒及副伤寒患者流行病学和临床特征分析[D]. 牟春燕. 昆明医科大学, 2018(01)
- [2]云南省重点地区460例伤寒、副伤寒病例诊断准确性调查结果分析[J]. 伏晓庆,徐闻,姜黎黎,付贤翠,周永明,杨建斌,寸建萍,杨溪,古文鹏. 现代预防医学, 2017(17)
- [3]云南省元谋县2006-2015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特征分析[J]. 杨万群,张汝胜,连兰,普学翠,张金平,侯晔. 医学动物防制, 2017(05)
- [4]乙型副伤寒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目标抗原O-特异多糖制备工艺研究[D]. 徐道俊. 云南大学, 2016(05)
- [5]湖北省农村地区医疗机构症状监测系统应用研究[D]. 谭莉. 华中科技大学, 2014(07)
- [6]广西桂林市1999~2008年甲型副伤寒病后带菌队列研究[J]. 麦浩,杨进,潘定权,李革莉,李秀苾,马小垒,龙虎,秦金勇. 广西医学, 2013(08)
- [7]基于贝叶斯分类算法的浙江省常见传染病辅助分类模型研究[D]. 李傅冬. 浙江大学, 2013(03)
- [8]《黄帝内经》干支运气理论与北京地区疫病发生相关性研究[D]. 张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10)
- [9]2010年罗城县城区1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调查[J]. 黄革,李建明. 预防医学论坛, 2013(01)
- [10]甲型副伤寒临床特征与耐药性分析[J]. 袁茂蓉.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