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琵琶演奏中引出的观念思考——读刘德海先生的《征途》印象深刻

从琵琶演奏中引出的观念思考——读刘德海先生的《征途》印象深刻

一、从琵琶演奏中引发的关于理念的思考——读刘德海先生《旅程篇》有感(论文文献综述)

刘明洋[1](2019)在《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琵琶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位先驱者,他就是“琵琶大师”刘德海,他是教育家、演奏家、作曲家、理论家,是中国琵琶事业的领军人物。刘德海无论是在作曲、指挥方面,还是在演奏、教学方面全都取得很高的成就并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刘德海的艺术创作达到了顶峰状态,在这一时期创作出了被统称为“人生篇”的五首作品,分别是《天鹅》、《春蚕》、《老童》、《秦俑》和《童年》,表达了刘德海对崇高人生理想的追求。本篇论文试图通过对“人生篇”的五首乐曲中的曲式结构、演奏技法、艺术风格以及创作理念等进行分析和解读,来探究其艺术特征和艺术价值,并探索出“人生篇”作品产生的深远影响和重要意义。文章包括绪论、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主要部分分为四个章节。首先,第一章绪论主要说明课题的来源、选题的目的及意义,并对“人生篇”有关的文献进行整理分析,了解“人生篇”的研究现状,为之后的论文写作奠定理论基础。第二章对“琵琶大师”刘德海的表演生涯和创作生涯进行阐述分析。第三章与第四章是整篇论文的核心章节,主要对“人生篇”中五首作品的音乐本体、演奏技法、艺术风格、创作理念以及作品中的创新进行详细的阐述分析和论述。第五章将对“人生篇”产生的影响和历史意义进行分析和总结。最后在结论部分将对整篇论文的研究结果进行简要的总结。

符妮[2](2018)在《从刘德海《凿河篇》解读琵琶教育之要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德海是中国琵琶名家,集演奏、创作、教育于一身,一生致力于琵琶演奏技艺的探索、突破、传扬,为琵琶艺术孜孜以求,以“五十打基础,六十进初级班,七十夺得新文凭,髦重之年以赤子之心为人民显身手”之精神倾其毕生精力。如果将刘德海的琵琶人生分为三个阶段,那便是少年学技艺,中年思创新,老年悟哲理。他将琵琶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当中,站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宏观视野不断审视自我,在破立、扬弃中完善自我,使其琵琶艺术不断获得升华。他将这些思想渗透到他的作品创作中,“人生篇”、“田园篇”、“宗教篇”、“乡土风情篇”等作品展现了他在不同阶段上的人生体验和创作体验。1989年,他首次将自己对琵琶的感悟总结成一篇文章发表在中央音乐学院学报上,这篇文章就是影响至今的《凿河篇》。在这篇文章中,刘德海从自己的经历说起,谈及“艺历”、“功能”等数个名目,纵览了琵琶的技术、情感、审美、教育、哲学等多个层面的内容,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妙,说它是琵琶理论研究的上上之作一点也不为过。正是受到《凿河篇》的启迪,本文从《凿河篇》中摘取“授技”、“取中”、“善短”三个要点,结合琵琶的教育问题展开论述,以为当下的琵琶教育带来一点启示。文章由四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围绕选题来源、选题价值、研究内容等方面展开,主要阐述文章的写作思想及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一章对《凿河篇》中的“授技”论进行解读,探讨琵琶教育中新型师生关系建立的基础和教育者在其中扮演的诱导角色;第二章对“取中”理论进行阐释,分析“取中”的意义及其在琵琶演奏中的重要作用;第三章是对“善短”的感悟与求索,解析琵琶演奏与作品的关系;第四章结合当前琵琶教育的现状、面临的问题探讨琵琶教育的走向和自己的心得。

张芹[3](2018)在《琵琶曲《秦俑》之音、技、情探究》文中研究表明1985年刘德海先生以家喻户晓的“秦始皇陵兵马俑”为音乐素材,创作了琵琶曲《秦俑》,该曲运用琵琶创新技法与传统技法的结合,发掘琵琶演奏中新的语言、音色、及音响效果,对20世纪后期现代琵琶音乐创作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展现出该曲的琵琶艺术特色与价值。本文以主人公的视角融入到乐曲中,从琵琶演奏中音、技、情三个维度进行深刻剖析。第一章通过对作曲家、创作背景及音乐素材、音乐本体的分析,以诠释作曲家所表达的思想内涵;第二章“音”是通过对该曲的主题音调、曲式结构、技巧运用、调性布局等方面深刻理解,以准确表达该曲音响形态所构成的艺术形象;第三章“技”是以该曲中创新绞弦、创新泛音等演奏技法为例,对乐曲的演奏技巧进行详细分析;第四章“情”是对琵琶演奏中创作者情感表达方式进行分析,探讨如何在琵琶演奏中表达出细腻的情感的方法,对琵琶演奏起着精神升华的作用。笔者深刻地感悟到琵琶演奏中艺术的完整性,真正做到琵琶演奏中音、技、情的协调统一,才能使观众在欣赏乐曲时与演奏者本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高文馨[4](2013)在《论中国琵琶艺术的世界性》文中认为琵琶是我国古老的弹拨乐器,国乐之瑰宝。在两千多年的音乐历史长河之中,琵琶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我国乐坛上独领风骚。在我国种类繁多的民族乐器中,无论从形制、音乐性、表现风格,琵琶都具有浓郁的民族审美特征,漾溢着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内涵。从这个角度看,它已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乐器,而是一种文化象征,一种文化现象,积淀着特定的民族意识和精神意蕴。同时,琵琶是中华音乐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作为民族器乐,琵琶的诞生以及不断成长、长盛不衰的历史,还具有一定的传奇色彩。在丝绸之路开辟之前,“琵琶”这一乐器名称在中国乃至世界还从未出现过。琵琶是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也可以说,琵琶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外文化交流、文化融合的历史。在两千多年的琵琶发展史上,它与我们民族的政治历史、经济文化,甚至外交都息息相关;宛如一面镜子,返照着历史的是非成败;同时作为一种美的艺术,又孳乳着后世的历史文化,丰富着人们的文艺生活。两千多年来,经过历代帝王臣妃、文人墨客和民间艺人,特别是近代知识分子和现代专业演奏者的智慧创造,形制日臻合理完善。进入现代社会以来,从品位、弦质、制作方法以及选用材料等方面,都得到了重大的改革,尤其是在中外文化的传播交流和相互借鉴下,琵琶经历了自身传承、中外交融与锐意发展,其艺术表现力不断增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形成了琵琶发展的新局面。音乐与社会的联系首先是与社会中人的联系。要深入研究琵琶艺术,就不可能脱离它的社会历史和文化背景。从琵琶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发展轨迹中,可以看出,各民族地区的音乐文化不尽相同,但随着世界各国经济文化的紧密交流,使传统民族文化走向国际化,日益获得更广泛的认同。本文针对琵琶产生的时间、地点、形制、名称以及音乐表现等问题,探古思幽,疏理琵琶艺术流变的脉络,特别是在琵琶所特有的世界性或中外文化交流的视角下,探讨琵琶的音乐特点和文化属性,对琵琶艺术发展中的各环节进行综合整理与分析,力求发现更多有益的艺术规律,以适应新的音乐形势。

周娴[5](2013)在《琵琶思想者:章红艳个案研究》文中指出章红艳是现代青年琵琶演奏家,中央音乐学院民乐系教授,中央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的创办人,被业界誉为“琵琶皇后”。她的琵琶演奏纯粹,细腻。在继承传统的同时也致力于新的阐释方式的创新。作为一个演奏家。她凭借在中央音乐学院深造期间在孙维熙、林石城教授的教导下练就了扎实的基本功同时也对西方音乐理论、中国传统文化、文学等发面有着深刻的理解。在哥伦比亚访学的过程中,章红艳将琵琶文化带给国外友人,也受到了西方文化的影响。对音乐厅文化,音乐本质的理解,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这些都让她成为一个更加优秀、理性、成熟的演奏家,教育家做了充分的准备。笔者通过对有关章红艳教授的资料收集以及采访作为论文写作的根基。旨在通过客观的阐释章红艳的演奏,学习,教学以及社会实践来探讨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相关问题。

王晶[6](2010)在《吴厚元及其琵琶作品《诉》的教学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是一篇琵琶独奏曲《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的教学研究论文。论文分三章,前两章是学术性的输理、探讨,作为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学术准备。第一章简要介绍80年代的琵琶音乐创作情况,为把作曲家和《诉》放在80年代琵琶音乐创作的大背景下分析作了铺垫。第二章分析作曲家的音乐思想、创作和《诉》的创作背景及其艺术特色。第三章开始进入具体教学设计,把前两章的研究成果付诸应用,是一份详细的教学整体方案,分为教学对象、模式及目标的设定;《诉》的课堂教学实践;课后练习及教学参考;教学评价与测量四大部分。通过将作品分为若干部分,详细分解各部分的教学过程,探讨了教学中规律性的问题,提供了一种琵琶演奏专业小组课和个别课教学的模式和思路,以及在实践中可操作的评价方式。

王妍妍[7](2010)在《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刘德海是我国当代着名的琵琶演奏家和教育家,是当今琵琶界的领军人物。他身为琵琶演奏家与技术革新者,将琵琶左右手的演奏技法和表现力发展到了淋漓尽致的境界,并深度拓展了琵琶这件乐器的性能。他卓越的演奏技术能力和独一无二的演奏风格以及特有的音乐观念和思想影响了一大批演奏家和作曲家。笔者对刘德海的演奏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从美学的高度作出深度的理论解析,在演奏与理论的结合过程中获得启示,从而拓展演奏者的演奏思路,进一步提高演奏技术技巧和艺术表现力等方面的能力。全文由绪论、四个章节和结语几部分组成。绪论是关于刘德海其人其事及选题缘起、资料收集及其综述和研究现状。第一章: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的特点分析研究,对其具体演奏技法和演奏风格以及风格形成原因进行细致的阐述和梳理。第二章: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思想勾玄,对刘德海的音乐思想进行逐一的论述与概括。第三章: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境界探微,阐述刘德海演奏艺术意境的具体表达方式,并以作品《浔阳月夜》作为个案分析总结意境的最高最求是“无为”的艺术心境。第四章: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文化内涵,通过阐述刘德海演奏艺术中文化表现,传达出其本身就是根植在传统文化土壤中的奇葩。结语: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价值与影响。

田屹[8](2009)在《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刘德海是我国着名的琵琶演奏家、教育家和作曲家,作为二十世纪琵琶艺术的开拓者和领路人,刘德海不仅在琵琶演奏技艺的发展和创新上成为划时代的人物,而且创作了大量的琵琶作品。其中创作于八十年代中期,由《老童》、《天鹅》、《春蚕》、《秦俑》、《童年》五首独立的作品组成的《人生篇》是他的顶峰之作。《人生篇》创作于刘德海音乐生涯的巅峰时期,是他最成熟的作品之一,五首作品集中体现了他独特的创作理念和高超的创作技法,以及他勇于创新、开拓进取的精神,对琵琶艺术在当代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对刘德海创作的《人生篇》五首琵琶曲的解读与分析,深入认识其较高的艺术价值,总结其作品中令人瞩目的艺术创新,从而汲取其优秀的创作手法和广博的创作理念,以期对当代琵琶艺术提供可供借鉴的深厚经验。全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第一章,刘德海与中国现代琵琶艺术。分别从中国现代琵琶发展回顾、刘德海艺术生涯、《人生篇》创作始末三方面进行论述,并简要回顾了刘德海此前所走过的创作历程。第二章,对《人生篇》五首作品的音乐本体进行艺术分析,着重于其音乐的主题、技巧的运用、调性的布局等方面。第三章,《人生篇》的艺术特征。包括创作理念、演奏技巧、作曲技法等几个主要方面。第四章,探寻与总结《人生篇》五首作品的艺术影响及其历史意义。结语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并指出刘德海《人生篇》艺术创作对当代琵琶音乐发展的启迪。

卢盈盈[9](2007)在《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发展与演奏技法的演变运用》文中研究表明作为我国民族弹拨乐器的代表,琵琶在我国广为流传,经久不衰。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许多专业作曲家和演奏家的共同努力下,琵琶艺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本文将从民族音乐学的角度出发,分析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的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对其发展的影响,阐述琵琶音乐创作、琵琶演奏技法、社会环境三者间的联系。本文将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的发展划分为20年代到40年代、50年代到70年代和80年代以后三个阶段分别进行分析。文章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在各个时期不同的社会环境下,琵琶音乐创作的风格内容的分析,揭示该时期琵琶音乐创作的特点。第二,对20世纪20年代以来,各时期琵琶演奏技法演变发展的分析,加深对传统以及新兴琵琶演奏技法的了解。第三,论述各时期琵琶演奏技法、琵琶音乐创作和社会背景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阐述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对琵琶艺术不断发展的推动作用。将琵琶音乐创作、演奏技法和社会文化背景三者的综合联系与分析,梳理出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的发展脉络并进行总结,使琵琶艺术在新时期不断发展,成为既能代表我国悠久历史,又符合现代审美意识的民族乐器之一,屹立于世界音乐文化之林。

齐瑶[10](2007)在《论刘德海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文中提出刘德海是当代琵琶艺术大师,为琵琶艺术在当代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本文以刘德海对于琵琶技巧的创新与革新作为研究对象,结合实例将其多年来对演奏技巧的开拓与创新从技术本体以及艺术表现两个方面进行系统归纳,并以此为切入点,对刘德海的琵琶演奏艺术进行技与艺的全景整合与客观评鉴。特别通过这些创新技巧以及革新技巧在当代琵琶创作曲目中的实际运用情况,力图透过个人的现象,从中解读琵琶艺术今后的整体发展趋向。第一章,简述刘德海艺术生平,分三部分介绍不同时期他的艺术经历。第二章,本章从刘德海对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本体出发,分为四个系统进行阐述。并对个别创新革新技巧的突出应用,以及在当代新创的大中型以及大型乐曲中的应用情况进行讨论。第三章,从演奏思维、演奏理念的转变以及创新思路的回归与超越两方面研究分析刘德海技巧创新以及革新的源头,是来自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层影响。×

二、从琵琶演奏中引发的关于理念的思考——读刘德海先生《旅程篇》有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从琵琶演奏中引发的关于理念的思考——读刘德海先生《旅程篇》有感(论文提纲范文)

(1)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选题目的
    1.3 选题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5 本章小结
第2章 刘德海的艺术生涯
    2.1 刘德海的表演生涯
    2.2 刘德海的创作生涯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生篇”作品及演奏技法分析
    3.1 “人生篇”音乐本体分析
        3.1.1 《天鹅》
        3.1.2 《春蚕》
        3.1.3 《老童》
        3.1.4 《秦俑》
        3.1.5 《童年》
    3.2 “人生篇”演奏技法分析
        3.2.1 左手演奏技法分析
        3.2.2 右手演奏技法分析
    3.3 “人生篇”的艺术风格分析
        3.3.1 “人生篇”的艺术风格
        3.3.2 “人生篇”与“田园篇”的风格比较
        3.3.3 “人生篇”与“宗教篇”的风格比较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人生篇”作品的创新
    4.1 演奏技法的创新
        4.1.1 在传统演奏技法的基础上发展创新
        4.1.2 对于其他乐器技法的借鉴
    4.2 作曲技法与创作理念的创新
        4.2.1 作曲技法的创新
        4.2.2 创作理念的创新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人生篇”的艺术影响及历史意义
    5.1 “人生篇”的艺术影响
    5.2 “人生篇”的历史意义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2)从刘德海《凿河篇》解读琵琶教育之要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一、选题缘起
        二、研究价值
    第二节 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内容
    第四节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五节 指导思想及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德海《凿河篇》中“授技”二字解读与反思
    第一节 刘德海《凿河篇》中“授技”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听”(听觉)、“视'(视觉)、“思”(思维)与“授技”的辩证关系
        一、启蒙教学,启发学生对音乐美感的认识
        二、老师示范,引起学生求美的欲望
        三、搭桥过河,让学生学会思考
第二章 刘德海《凿河篇》中“取中”的理念与实践
    第一节 刘德海《凿河篇》中“取中”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取中”在技术技巧方面的实践
        一、关于从“中”字入手
        二、“取中”的辩证
第三章 刘德海《凿河篇》中“善短”的感悟与求索
    第一节 刘德海《凿河篇》中“善短”的文本解读
    第二节 “善短”的感悟与求索
        一、短中见长
        二、短中见精
第四章 琵琶教育现状的分析与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谢辞

(3)琵琶曲《秦俑》之音、技、情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及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现状
    (四)创新之处
一、《秦俑》简介
    (一)作曲家介绍
    (二)创作背景及音乐素材
    (三)音乐本体分析
二、《秦俑》之“音”
    (一)A段
    (二)B段
    (三)尾声
    (四)音色需求与演奏完美契合
三、《秦俑》之“技”
    (一)力度、节奏与速度的把握及运用
    (二)技法的创新
四、《秦俑》之“情”
    (一)曲作者的创作情感
    (二)演奏中的情感表达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论中国琵琶艺术的世界性(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目录
绪论
    一.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二. 本课题研究现状
    三. 本课题研究方法
第一章 缘于丝绸之路的琵琶
    第一节 琵琶名称考
    第二节 琵琶祖形诸说
第二章 他山之石域外之音
    第一节 乌德琴
    第二节 琉特琴
    第三节 中西弹拨乐器发端初探
第三章 曲项琵琶奏响中原
    第一节 唐代国家繁荣对琵琶发展的影响
    第二节 曲项琵琶成为隋唐宫廷燕乐的主奏乐器
    第三节 唐代琵琶的对外交流
    第四节 曲项多柱琵琶的定型
第四章 西方思潮下的近现代琵琶艺术
    第一节 近现代琵琶发展的历史背景
    第二节 近代打开国门后的琵琶艺术
    第三节 刘天华的国乐改进思想及琵琶艺术实践
第五章 中国当代琵琶艺术的全面发展
    第一节 当代琵琶艺术发展的社会环境
    第二节 当代琵琶艺术的新成就
    第三节 刘德海对当代琵琶艺术的重要贡献
第六章 结论暨琵琶艺术世界性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历

(5)琵琶思想者:章红艳个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研究对象与理论依据
    三 理论依据
    四 研究现状
    五 研究方法
    六 研究意义
    七 本文表述方式
第一章 人文环境及时代背景
    一 时代背景
    二 人文环境
    三 小结
第二章 东西方文化融合的琵琶行者
    一 章红艳:多重身份的琵琶行者
    二 章红艳:学琴历程
        2.2.1 家庭音乐传承
        2.2.2 学院专业学习
    三 琵琶行者的世界之旅
        2.3.1 国外的演出体验
        2.3.2 作为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
    四 小结
第三章 作为演奏家的社会实践
    一 “爱乐女”的感动:社会音乐活动
    二 与“十二乐坊”的论战
    三 音乐文化课堂:一个人的坚持
    四 小结
第四章 章红艳琵琶教学论
    一 对于技巧的训练理念
        4.1.1 针对右手的训练以及问题的解决办法
        4.1.2 针对左手的训练及解决的方法
    二 章红艳重复教育的理念
    三 创建中央音乐学院弹拨乐团
    四 小结
第五章 作为琵琶的思想者
    一 经典意义:琵琶演奏与创新
        5.1.1 琵琶“经典”源流探讨
        5.1.2 琵琶流派与经典曲目的传承关系
        5.1.3 章红艳关于琵琶经典曲目意义的阐释
    二 音乐厅文化从点点滴滴做起
    三 对于民族音乐发展的思考
    四 这是一个逆水行舟的时代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吴厚元及其琵琶作品《诉》的教学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20世纪80年代琵琶音乐创作综述
    第一节 80年代琵琶音乐创作的特点
    第二节 80年代学术繁荣对琵琶音乐创作的推动
    第三节 80年代琵琶演奏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80年代琵琶新作品风格的多元化
第二章 作曲家吴厚元与《诉》
    第一节 吴厚元的音乐思想和创作
    第二节 《诉》的创作背景
    第三节 《诉》的音乐风格特征
    第四节 《诉》的结构及技法语言特征
第三章 《诉》的教学整体方案设计
    第一节 教学对象、模式及目标的设定
    第二节 《诉》的课堂教学实践
    第三节 课后练习及教学参考
    第四节 教学评价与测量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7)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刘德海简介及选题源起
    二、资料收集及其综述
        1、资料收集
        2、研究现状及目的
        3、本文的框架结构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风格分析
    第一节 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特点
        一、演奏技法特点
        1、传统技法的直接继承
        2、在传统技法基础上的发展和创新
        二、演奏特点
        1、琵琶演奏的整体与局部变化
        2、演奏的多样对比变化
        3、注意变化音技术的应用
        4、音质、音色、音响的变化
        5、散板、休止节奏的变化
        6、对乐谱版本的重新整合、挖掘
    第二节 刘德海琵琶演奏风格形成条件
        一、音乐因素
        1、丝竹音乐和南方戏曲的影响
        2、多种乐器演奏经验的支撑
        3、多种流派,兼采各家所长
        4、得天独厚的长期中外舞台经验
        二、非音乐因素
        1、人生经历
        2、"海派"、"京派"文化的影响
第二章 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思想钩玄
    第一节 刘德海"正反弹"艺术——正言若反的辩证
        一、老庄音乐美学思想与刘德海美学观点比对
        1、"音声相和"
        2、"三一为宗"的道家思想衍生刘德海"金三角"理论
        3、"大音希声"
        二、老庄美学思想对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启示
        1、"庖丁解牛"与刘德海的琵琶演奏艺术
        2、"刚柔相济"在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中的运用
        3、"正言若反"的辩证在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中的完美体现
    第二节 《溪山琴况》"和"的思想在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中的体现
        一、"弦与指合"在刘德海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二、"指与音合"在刘德海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三、"音与意合"在刘德海琵琶演奏中的体现
    第三节 "新古典"艺术追求——传统思想的回归与超越
        一、琵琶应当直面人生
        1、人生篇——用音乐直接表达人生
        2、宗教篇——与人、神、鬼的对话
        3、田园篇——不古的赤子童心
        二、艺术创作中体现崭新的艺术构思
        三、用最新的最完美的演奏技术追求最自然的田野的永恒主题——精神家园
第三章 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境界探微
    第一节 中国古代论意象意境(概说)
    第二节 刘德海琵琶演奏意境的表达
        一、作品意境到演奏者心中意境的转化
        1、整体的把握与准确的感知
        2、把握情感基调与变化
        3、主客体情态交融
        4、不同侧面的想象活动对作品意境的把握
        5、理性分析与非音乐因素的影响
        二、演奏者心中的意境到手中音响效果的实现
        1、恰当运用与情感意境相适应的表现手段
        2、创造热情的激发与控制(舞台表现)
    第三节 刘德海对音乐意境的追求
        一、"无为"的艺术心境
        二、个案分析:由琵琶曲《浔阳月夜》所引发的思考
        1、旋律发展与结构布局
        2、"音"与"意"的完美契合
        3、"无为"艺术心境的创造
第四章 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文化内涵
    第一节 刘德海琵琶艺术的文化与信仰
        一、刘德海琵琶艺术的新古典风格
        二、刘德海的"新文人音乐"观念
    第二节 刘德海琵琶艺术雅俗共赏的文化属性
        一、质朴之美的俗乐审美特征
        二、中和之美的雅乐审美特征
    第三节 刘德海琵琶音乐标题所蕴存的文化内涵
        一、与标题关联的文学性题材
        二、标题密切联系生活与自然
        三、标题凸显与宗教的关联
结语 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的价值与影响
    一、对演奏技法及创作的影响
    二、对演奏风格及音乐观念的影响
    三、对琵琶专业音乐教育的影响
    四、对音乐文化交流的影响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刘德海撰写文章编目
附录二 刘德海主要作品分类表
附录三 刘德海琵琶艺术承传关系图
个人简历
后记

(8)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章 刘德海与中国现代琵琶艺术
    一、中国现代琵琶艺术发展述略
    二、刘德海的艺术生涯
    三、《人生篇》创作始末
第二章《人生篇》五首作品的音乐分析
    一、《老童》
    二、《天鹅》
    三、《春蚕》
    四、《秦俑》
    五、《童年》
第三章 《人生篇》的艺术特征
    一、博采众长的创作理念
    二、开拓创新的演奏技巧
    三、兼收并蓄的作曲技法
第四章 《人生篇》的艺术影响及历史意义
    一、《人生篇》的艺术影响
    二、《人生篇》的历史意义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刘德海作品总目
发表论文目录
致谢

(9)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发展与演奏技法的演变运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文文摘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意义
第2章 综论
    2.1 琵琶发展简史
    2.2 琵琶演奏技法概述
    2.3 近现代琵琶音乐创作的整体特征
第3章 20世纪20年代—40年代琵琶艺术发展与技法的演变、运用
    3.1 社会背景
        3.1.1 社会政治背景
        3.1.2 社会人文环境
    3.2 琵琶音乐的创作
        3.2.1 这一时期琵琶音乐创作的特征、风格
        3.2.2 该时期琵琶音乐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性
    3.3 琵琶技法的演变及运用
        3.3.1 这一时期琵琶演奏技法的特色
        3.3.2 琵琶演奏技法对于表现该时期的作品风格的作用
        3.3.3 代表性作品分析:《大浪淘沙》、《歌舞引》、《改进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20世纪50年代—70年代琵琶艺术发展与技法的演变、运用
    4.1 社会背景
        4.1.1 社会政治背景
        4.1.2 社会人文环境
    4.2 琵琶音乐的创作
        4.2.1 这一时期琵琶音乐创作的特征、风格
        4.2.2 该时期琵琶音乐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性
    4.3 琵琶技法的演变及运用
        4.3.1 这一时期琵琶演奏技法的特色
        4.3.2 琵琶演奏技法对于表现该时期的作品风格的作用
        4.3.3 代表性作品分析:《彝族舞曲》、《狼牙山五壮士》、《草原小姐妹》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发展与技法的演变、运用
    5.1 社会背景
        5.1.1 社会政治背景
        5.1.2 社会人文环境
    5.2 琵琶音乐的创作
        5.2.1 这一时期琵琶音乐创作的特征、风格
        5.2.2 该时期琵琶音乐作品折射出的时代性
    5.3 琵琶技法的演变及运用
        5.3.1 这一时期琵琶演奏技法的特色
        5.3.2 琵琶演奏技法对表现该时期的作品风格的作用
        5.3.3 代表性作品分析:《渭水情》、《天鹅》、《乡土风情篇》
结论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

(10)论刘德海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刘德海艺术经历
第二章 刘德海的技巧革新与创新
    第一节 革新与创新技巧综述
        1、左手技巧系统
        2、右手技巧系统
        3、两手配合系统
        4、特殊音响系统
        小结
    第二节 创新及革新技巧在当代琵琶创作乐曲中的应用
        1、突出某种特定创新技巧的乐曲
        2、创新技巧在中型、大型作品中的运用
第三章 刘德海琵琶技巧创新的源头
    第一节 反映在其演奏理念,演奏思维的转变
    第二节 反映在其创新思路的回归与超越的相互结合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四、从琵琶演奏中引发的关于理念的思考——读刘德海先生《旅程篇》有感(论文参考文献)

  • [1]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D]. 刘明洋. 燕山大学, 2019(06)
  • [2]从刘德海《凿河篇》解读琵琶教育之要义[D]. 符妮.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3]琵琶曲《秦俑》之音、技、情探究[D]. 张芹. 西北师范大学, 2018(06)
  • [4]论中国琵琶艺术的世界性[D]. 高文馨. 福建师范大学, 2013(01)
  • [5]琵琶思想者:章红艳个案研究[D]. 周娴. 华中师范大学, 2013(02)
  • [6]吴厚元及其琵琶作品《诉》的教学艺术研究[D]. 王晶. 上海音乐学院, 2010(05)
  • [7]刘德海琵琶演奏艺术研究[D]. 王妍妍. 南京艺术学院, 2010(03)
  • [8]刘德海《人生篇》琵琶作品研究[D]. 田屹. 山东师范大学, 2009(09)
  • [9]20世纪20年代以来琵琶艺术发展与演奏技法的演变运用[D]. 卢盈盈. 福建师范大学, 2007(06)
  • [10]论刘德海琵琶技巧的革新与创新[D]. 齐瑶. 天津音乐学院, 2007(05)

标签:;  ;  ;  ;  ;  

从琵琶演奏中引出的观念思考——读刘德海先生的《征途》印象深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