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

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

一、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晓杰[1](2022)在《四种超柔面料用纱的纺纱工艺改进方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柔软面料用纱纺纱工艺改进方法,生产了转杯纺超低捻纱、低捻度竹节纱、低扭矩超低捻纱及超低捻包缠纱等品种,针对不同的纱线类型,分别分析其纺纱工艺影响因素,提出改进方案并进行验证。对影响转杯纺超低捻纱的纺纱稳定性、纱线蓬松度及成纱指标等工艺参数进行了优选,采用K8R型号阻捻头、TT346型号纺杯、黑色型号阻捻装置生产超低捻纱,生产效率提高了31%~84%。通过研究竹节纱捻系数与强力的关系,认为节距捻系数决定纱线强力,并制定超低捻竹节纱节距捻系数取值范围,调整后设计捻系数较正常竹节纱平均降低60~90。对低扭矩超低捻纱关键工艺参数捻系数、喇叭口间距、钢丝圈质量及假捻元件线速度与前罗拉线速度比值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不同配棉对织物风格影响很大。通过生产超低捻耐磨纱,改进了包缠纱长丝的参数,如长丝喂入位置、长丝退绕张力、长丝牵伸倍数、长丝装置等,改善纱线性能,提高其柔软性。通过对纺纱工艺的改进,4种低捻纱的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有了很大提高。超低捻纱线质量的改进有助于后道工序质量和织物风格的提升。

夏治刚,徐傲,万由顺,卫江,张慧霞,唐建东,郑敏博,郭沁生,丁彩玲,杨圣明,徐卫林[2](2022)在《基于碳中和的人-机-料-法-环五位一体纺纱新技术解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传统纺纱工序长而散、用工多,造成单产能耗高、产品一致性差、运营成本高等行业痛点问题;纱线原料的多元化使原料及成品回收难度大。为实现2030年碳达峰、2060年碳中和目标,提出了人-机-料-法-环的五位一体化碳中和纺纱的低碳生产策略,凝练并分析了集约型、简约型和延伸型低碳纺纱技术。分析结果表明:与传统纺纱相比,集约型智能纺技术运行成本降低32.67%,单位产品能耗降低17.5%、产品不良率降低61.54%,有效解决了纺纱行业的痛点问题,实现低碳高质纺纱;简约型高速纺纱技术能缩短或消除纺纱流程,纺纱速度高达550 m/min,实现了降低碳排放、提高效率的目标;低碳纺纱发展方向要向前后端延伸,对前端原料要多应用功能化循环利用技术、变废为宝技术、节能减排技术,在中端要发展固碳纺纱技术和循环利用技术,在终端研发绿色环保纺织品的制冷、隔热等功能纱制备技术。

阮丽[3](2021)在《赛络花式纱的开发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花式纱线是目前市场上的热点,因其特殊的结构和多彩的外观,其产品风格独特,满足了消费者追求个性的需求。随着环锭纺新技术的发展,如紧密纺和赛络纺,基于环锭纺新技术生产质量优越的花式纱线适应了我国大多数纺织企业的需求,具有成本低、快速变化的优点。在纺纱机上,对纺织专用器材进行改造生产花式纱线改造费用低,操作简便,但目前还少有人探究对牵伸胶辊改造生产花式纱线。因此,为丰富花式纱线的种类,对细纱机上的牵伸胶辊进行刻槽处理,纺制一种具有特殊外观结构的新型赛络花式纱,研究其成纱原理和成纱质量,分析花色变化和面料风格。首先,分析凹槽的参数设计,凹槽的边距和宽度设计由粗纱定量和粗纱与胶辊的接触面决定,凹槽的形状、深度、角度、以及胶辊上凹槽的数量和相对位置的不同设计可以纺制不同外观花色的新型赛络花式纱,可变化凹槽的参数纺制一种颜色变化的粗节,或者两种颜色交替变化的粗节,成纱外观具有多种花色变化。凹槽胶辊参数不同对牵伸机理、成纱线密度和混纺比、加捻三角区等也产生相应的影响,使得成纱外观和质量发生变化。其次,基于紧密赛络纺环锭新技术,对后罗拉上胶辊表面刻有一个用于嵌入粗纱的90°凹槽,在纺纱过程中,粗纱A(白色)和粗纱B(红色)由双喇叭口平行喂入后罗拉,在后罗拉转动过程中,当上胶辊表面的凹槽转到底部与后钳口接触时,粗纱A落入凹槽中不受后罗拉握持;当上胶辊表面的凹槽离开底部,粗纱A重新恢复正常握持。粗纱B始终受到正常的握持,与粗纱A保持平行通过前牵伸区进入集聚区然后汇合加捻成纱。受凹槽胶辊的作用成纱外观具有一种颜色发生渐变的效果。为研究其后区牵伸变化,分别采用凹槽胶辊和正常胶辊纺纱,获得后罗拉上胶辊转一转从中罗拉输出的须条,采用切断称重法和牵伸倍数公式获得了后区牵伸变化分布曲线,凹槽逐渐转到底部和远离底部的过程中,牵伸变化从正常逐渐降为1然后再由1逐渐增大到正常;后区牵伸倍数较大时,凹槽对须条的牵伸增减变化范围增大。接着,采用正常胶辊和凹槽胶辊分别纺制后区牵伸倍数不同的30 tex的普通赛络纱和新型赛络花式纱,比较赛络花式纱的强伸性、毛羽指数等性能的变化,发现其伸长率和强度变化较小,强力变异系数比普通赛络纱线要大,成纱毛羽指数并没有因凹槽的作用而发生较大的变化。采用切断称重法对成纱线密度进行了一个分段分析,可以得出随着后区牵伸倍数不断增大,成纱粗节越来越粗,当后区牵伸倍数较大时成纱会出现细节变化。最后,对成纱的花色变化和面料风格进行了分析。分别对不同后区牵伸倍数的30tex的赛络花式纱绕黑板,利用Image J图像处理软件计算成纱表面的单个花色的面积,从而获得纱线表面花色变化的分布。因凹槽胶辊的作用,成纱中白色花色的面积发生增减变化,红色的面积因后区牵伸倍数增大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成纱花色变化不同形成了不同风格的新型赛络花式纱。纺制针织小样,其面料外观风格呈现了不同的变化:后区牵伸倍数较小时,面料具有颗粒感,起横较少,呈现雨花石的风格;后区牵伸倍数较大时,面料起横强烈,纹路清晰,立体感强,呈现丝雨的风格。

于文[4](2021)在《基于纳米纤维成纱技术构建持久性抗菌织物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病原微生物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极大,近年来,由细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主要健康问题。人类对于人体健康及安全的意识不断增强,抗菌功能型纺织品的开发持续引起关注,抗菌纺织品对细菌具有杀灭、抑制作用,抵抗致病菌引起的疾病,在生物医药、卫生护理、服用、日用等领域具有应用价值。但传统抗菌纺织品存在局限性,例如耐久性差、抗菌剂用量大、制备工艺复杂、安全性差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本文开发了新型纳米抗菌材料,并提出了基于静电纺丝的纳米纤维成纱技术,构建了高效、绿色、持久型抗菌纺织品。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将氧化石墨烯(GO)和银纳米粒子(Ag NPs)复配使用作为新型抗菌剂,针对GO在水溶液中易于团聚的缺陷,引入促溶功能性材料聚乙烯亚胺(PEI),改善GO的分散稳定性,形成GO-PEI复合材料。利用简单、绿色的微波加热合成法,以银氨溶液([Ag(NH3)2]OH)作为合成Ag NPs的前驱体材料,将Ag+还原为Ag NPs,粒径分布在5-20 nm,Ag NPs均匀负载在改性后的GO上,得到高效抗菌GO-PEI-Ag复合材料。基于静电纺丝技术,以聚丙烯腈(PAN)高聚物为原料配制纺丝液,通过多针头共轭静电成纱装置制备GO-PEI-Ag/PAN纳米纤维包芯纱,PAN纳米纤维取向排列,GO-PEI-Ag复合材料均匀稳定地吸附在纤维上,共同集聚牵伸成纱,得到力学性能优异的纳米纤维纱线,复合材料发挥协同抗菌作用,且在纱线内部不易脱落,具有优异的耐久性,结合传统纺织技术,将纱线编织成为织物。采用琼脂扩散法、平板菌落计数法测试了材料的短期杀菌性能以及织物的抗菌性能。结果表明,GO-PEI-Ag复合材料在2.5 h快速表现出抗菌效果,4 h时可强效杀菌,细菌的存活率为0%,GO-PEI-Ag/PAN抗菌织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的抗菌率≥99.99%,经过反复洗涤后,抗菌率仍≥99.99%,具持久抗菌性。(2)采用简单易行的方法制备了一种新型有机抗菌复合材料,以纤维素纳米晶须(CNW)做为基底材料,以共价键结合的原理接枝有机硅季铵盐材料(QAS),引入硅氧烷提高了CNW的分散稳定性,复合形成一种稳定性高、耐久性好、抗菌活性高、对人体安全的抗菌剂。利用多针头共轭静电纺纱技术构建CNW-QAS/PAN纳米纤维包芯纱,纱线具有优良的拉伸性、柔软性,有机硅季铵盐通过化学接枝固定在纤维上,会形成一类非溶出型的抗菌剂,不易脱落且安全性高,以纱线编织的CNW-QAS/PAN抗菌织物对革兰氏阴性菌、革兰氏阳性菌具有持久、强效抗菌活性,抗菌率≥99.99%,经洗涤处理后,织物仍维持高效抗菌,利用本方法制备后的纱线持久高效抗菌,在生物医药、服用、日用等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为新型绿色、高效、耐用型抗菌纺织品的开发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毛宁[5](2021)在《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棉纤维纺织品因其天然、柔软、亲肤的特性,非常适合用作贴身衣物和夏季轻薄服装面料,一直以来备受消费者的喜爱。但是,棉纤维在导湿性能上存在缺陷,在被汗液浸湿后,由于放湿速度特别缓慢,会变得厚重并且与皮肤产生粘连,带来很强的不适感。因而解决棉纤维吸湿不导湿的问题,使棉纤维服装面料获得良好的导湿性能,成为了伴随纺织产业发展的研究热点。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材料比起传统超细纤维具有更小的细度尺度,更高的比表面积,能够提供更丰富的毛细管通道,将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复合成纱能够促进其纤维集合体中水分的传递。通过调控亚微米纤维的理化性质和复合纱线的结构能够实现良好水分扩散和传递,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一个创新可行的技术方案。本文首先综述了纺织科学中热湿舒适性研究的起源与发展,并着重介绍了其中湿舒适性和湿传递的物理内涵,从基础物理学的角度,对纤维材料集合体中湿传递机理进行剖析。引入了目前用于解决计算流体力学直接高效的研究方法——数值计算,对液态水分传递过程进行模拟仿真。在深入分析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在湿传递中的优势和棉纤维纺织材料导湿性能增强技术的基础上,首先对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的结构进行了设计,以数值模拟方法,分析了液态水在不同结构复合纱线截面中的运动过程,揭示了复合纱线湿传递性能的影响因素。随后,分别探究了“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镶嵌”复合纱线的成形和导湿机理。开发了一种能够规模化制备的导湿功能型的棉纤维基复合纱线。研究内容包括:(1)基于课题组自主研发的静电纺纱线装置和产业化静电纺丝装置,分别设计并制备两种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即“树形”复合纱线结构和“镶嵌”复合纱线结构。基于流体力学方程,构建复合纱线截面中液态水分传递过程的物理模型,探讨了复合纱线结构特性对液态水分运动的作用机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结合计算流体力学,对复合纱线中液态水分传递过程进行了模拟仿真,验证了导湿机理的正确性。结果表明,跨尺度复合纱线导湿机制的产生取决于亚微米纤维通道和棉纤维通道产生的毛细管效应,特别是在两者界面处产生的差动毛细效应。该效应的强弱与毛细管的等效半径和接触角的余弦值成正相关。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引入和复合纱线的结构设计,能够改变水流的运动状态,加快液态水的转移速度,提升纱线的导湿性能。(2)为了进一步探究“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制备了聚丙烯腈(PAN)和聚己内酯(PCL)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通过配置纺丝液浓度,调控“树形”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直径;通过包覆不同次数,调控“树形”纱线结构的皮芯比;通过表面活性剂改性,调控“树形”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的润湿性。研究结果表明,相对较薄的亚微米纤维层厚度(约76μm),适中的表面润湿性能(接触角约55°),能够使“树形”复合纱线及其织物获得卓越的导湿性能(单向水分传递指数达到1034.5%)。而纤维尺度在亚微米级别的变化对“树形”复合纱线导湿性能的影响较小。经分析,“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源自于其内部静水压力和毛细管压力的共同作用。在棉纤维层和亚微米纤维层之间的界面上存在的差动毛细压力驱动水在亚微米纤维层快速传递.(3)为了实现静电纺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更低比例的复合,更高效地发挥亚微米纤维的优势,探索了静电纺亚微米纤维与棉纤维的“镶嵌”成条、成纱技术。利用物理学和统计学方法,研究了聚丙烯腈(PAN)和聚苯乙烯(PS),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亚微米纤维在复合棉条牵伸过程中的迁移行为。使用纤维示踪的方法,确定了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评估了亚微米纤维的嵌入对复合纱线成纱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与15 mm示踪纤维分布接近,在纱线成形过程中主要起到填充纱体的作用。此外,PAN亚微米纤维的加入对纱线质量(包括强力、毛羽和条干)有正面的影响。最后,通过一个静态牵伸力的实验设计,定量分析了牵伸力与亚微米纤维含量之间的关系,亚微米纤维的质量分数需要控制在10%以下,以保证“镶嵌”复合纱线良好的成纱质量。(4)探究了“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分别制备了“镶嵌”结构PAN和PS亚微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对“镶嵌”结构复合纱线中亚微米纤维的分布情况进行观测,PAN亚微米纤维于在复合纱线的成型过程中容易发生集聚现象,而PS亚微米纤维线成型过程中能够被有效分散,在纱线和织物中分布更为均匀。对复合纱线织物的导湿性能进行了评价和比较,结果表明,复合纱线织物能够产生良好的芯吸效应加快水分传递,并获得了较快的水分蒸发速率,能够有效导出水分。其中,PS亚微米纤维复合织物导湿性能提升最为显着,下表面水分含量超越了上表面,并在整个测试过程中持续降低;下表面润湿面积很大,几乎覆盖整个测试区域,单向水分传递指数为400.9%,展现出良好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经分析,“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源于亚微米纤维生成的强毛细效应和大比表面积带来的蒸发效应。PS亚微米纤维疏松多孔,分布均匀,并且提供了大量的有效蒸发面积,不仅能使水分快速传导,也能加速水分的蒸发,具有导湿功能性的开发潜力。本文基于不同的静电纺丝技术,构造了不同的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结构。通过对结构的调控、材料的优化,实现了从高比例到低比例,从低效率到高效率的复合。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了实验和理论的探索。为提高棉纤维纺织材料的导湿性能提供一个可行的技术方案,也为静电纺纤维的产业化应用进行了一次创新的尝试,对棉纺织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和实用价值。

付少举,张佩华[6](2020)在《智能绿色纺织新型原料的开发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智能、绿色已成为纺织新型原料开发的两大主题。文章阐述纺织新型原料的概念与发展现状,详细介绍目前比较常见的蓄热调温纤维、形状记忆纤维、凝胶纤维、电子纤维、光导纤维等纺织新型智能纤维,以及棉型纤维、再生纤维素纤维、果蔬类植物纤维、改性羊毛纤维、改性蚕丝、甲壳素纤维、生物基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原液着色纤维等纺织新型绿色纤维。总结目前纺织新型原料的开发现状,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章水龙,陈顺明,程四新,章友鹤[7](2020)在《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研究——对浙江省纺纱企业开发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情况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型纱线,拓展纱线的应用领域,在分析浙江纺纱业的产品特点及面临形势的基础上,对浙江省纺纱重点企业近几年来生产的四大类纱线调整产品结构的方向做了详细探讨。认为:常规本色纱线要积极开发差异化功能性纱线,色纺纱线要融合花色纱生产技术开发出具有多种花式纱结构特色的新型色纺纱线,半精纺生产应拓展针织大圆机用纱等多种用途,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则要充分发挥技术装备优势扩大纱线应用领域。

徐迪[8](2020)在《大麻混纺纱及其织物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人们的消费理念发生巨大变化,对于纺织品的要求逐渐倾向于健康舒适、自然环保,大麻产品凭借其优良的吸湿散热性和可持续性深受人们的青睐。但因其可纺性差,难以纺制高支纱,织物易皱、手感粗硬,而锦纶光滑柔软、强度高、弹性好,天丝柔垂亲肤、生态环保,与大麻混纺既能有效改善可纺性、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又能提升大麻产品质量,满足人们的需求。本文对工业大麻(THC含量小于0.3%)脱胶后的纤维与不同纤维进行了纺纱织造,研究了不同混纺比下的混纺纱和织物的性能,以得出下列结论:(1)大麻/锦纶混纺纱中,由于锦纶高强高伸,条混大麻/锦纶25/75混纺纱伸长率可达21.6%,是纯麻纱的7倍;强度能达到18.2cN/tex,较纯大麻纱提升了70%;3mm毛羽指数为1.6个/m,比纯大麻纱少94%。纤混下,亦是大麻/锦纶25/75混纺纱性能最优,且各比例下成纱的综合性能相较于条混更优一些。纤混使得大麻、锦纶混合地更均匀,较大程度避免了锦纶的静电,纺纱过程顺利,纱质高。(2)大麻/天丝混纺纱中,25/75混纺纱综合性能较优,条干CV值仅为24.35%,较大麻纯纺纱降低了49%,千米细节(-50%)改善得最多,仅为515个,较大麻纯纺纱降低91%。这是因为天丝的强伸性较大,可改善可纺性及成纱质量。(3)两组分纱性能结果显示,大麻含量越少,成纱质量越好,综合考虑织物的性能,使其既具有大麻的固有特性,也包含锦纶、天丝的优点,设计并试纺了大麻含量为30%的三组分混纺纱,性能测试结果显示,大麻/天丝/锦纶混纺纱中,30/30/40混纺纱的成纱断裂强度、伸长率较高,条干与毛羽均得到改善。(4)将混纺纱针织织造并测试织物性能,发现大麻/锦纶、大麻/天丝混纺织物中皆是50/50比例的综合性能较优,由于锦纶、天丝的透气透湿性均比大麻差,柔软抗皱性比大麻好,故织物柔软性、抗皱性与锦纶、天丝含量成正比,透气透湿性皆随着锦纶、天丝增加而降低,其中天丝对透气透湿的负作用小于锦纶,又因锦纶耐磨性极佳,织物耐磨性随锦纶增多而提高,随天丝增多无明显改善。(5)大麻/天丝/锦纶混纺织物中,30/40/30、30/30/40织物综合性能较优,与纯大麻织物相比,三组分混纺织物能保持透气透湿性不降低的同时,柔软性、耐磨性、抗皱性能皆得到很好的提升。织物透气率分别为1791.36、1459.69mm/s,透湿率为324.38、311.31 g/(m2·h),耐磨指数为373.13、438.6次/mg,横向抗弯刚度0.38、0.35mN·cm,纵向抗弯刚度2.32、2.28 mN·cm,急折皱回复角为131.1°、132.4°,缓折皱回复角为140°、146.35°,与纯大麻织物相比,透气性分别降低了4.5%、22.2%,30/40/30混纺织物透湿性增加了0.3%,30/30/40混纺织物减少了3.7%,耐磨性能分别提高约31%、54%,柔软性分别提高约41%、43%,抗皱性能分别提高约50%、54%。

代天娇[9](2020)在《藕丝纤维性能研究及缅甸藕丝纤维产品设计与研发》文中认为开发人体兼容、健康舒适的绿色亲肤纤维材料是新型纺织材料研发中重要的发展方向,藕丝纤维作为其中一种新型待开发的天然环保纤维素纤维,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与研究价值,同时具备深厚的文化底蕴,可以应用于高端服饰及奢侈品等,具有良好的服用和收藏价值。藕丝纤维、纱线和织物的性能研究决定了产品的设计研发方向,因此测定分析其性能参数对探究藕丝纤维产品有着决定性的作用。本文分别对藕丝纤维的纤维性能、纱线性能进行了测试分析;在纤维性能测试分析的基础上进行织造工艺设计,完成了6个试样的织造试制,并对其进行了织物性能和产品服用性能的测试分析。最后结合对藕丝纤维和纱线性能的测试分析以及文化背景调研,进行了藕丝纤维产品的设计与研发。本课题首先对四种藕丝纤维性能进行测试,使用SEM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藕丝纤维呈现螺旋交联的纤维束形态;结合红外光谱分析图和化学质量分析法得出结论,藕丝纤维中的纤维素含量占据主体地位,并具有较高的木质素成分含量。利用X射线衍射法测定藕丝纤维的结晶度为38.4%,取向度为76.6%;烘箱法测得藕丝纤维回潮率高达12.99%,表明藕丝纤维具有十分优异的吸湿性能;本课题还对藕丝纤维的力学性能和静电性能进行了相关测试,结果得到藕丝纤维具有相对良好的力学性能及抗静电性。本文对藕丝纤维纱线进行了部分性能测试,采用定长法,测得藕丝纤维纱线的线密度为88.25tex,通过数据分析可知纱线的均匀度较低。采用电镜法观测到纱线表面较为粗糙,由螺旋带状的纤维束相互交缠组成。采用主观评定的方式测得,藕丝纤维纱线具有持久的天然木质清香。对纱线毛羽、动摩擦系数以及拉伸断裂和撕裂强力等性能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藕丝纤维纱线不易产生毛羽,藕丝纱在干、湿状态下断裂强度分别为9.11cN/tex和11.97cN/tex,断裂伸长率为2.22%和2.90%。藕丝纤维纱的动态摩擦系数为0.39,结合纱线的其他各项物理机械性能,可以认为藕丝纤维纱具有一定的可织性。织造工艺、织物性能和产品服用性能方面,藕丝纤维产品的织造有一定难度,结合仪器检测和主观评定等方式研究发现,藕丝织物具有良好的抗静电性和抗拉伸、撕裂等机械性能,但耐磨性较差。服用性能方面,藕丝纤维织物具有突出良好的悬垂性,并具有顺滑柔软的手感以及良好的耐皂洗色牢度。结合对藕丝纤维性能的测试分析以及文化背景的调研,本文对藕丝纤维进行了产品的设计与研发。产品设计的灵感来源于禅学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结合藕丝纤维织物本身优异的服用性能,共设计制作出实物围巾两条,图案设计的模拟围巾产品三款,以及一条纯手工制作的样品半裙。研究表明,藕丝纤维具有预期良好的性能与产业背景,可以经过设计研发成为健康舒适、人体兼容、亲肤环保的文化概念产品。

鞠斐[10](2020)在《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西方先进的纺织生产方式尚未进入上海地区之前,上海正处于农业社会手工业生产的大环境中。鸦片战争之后,《南京条约》签订,上海设立租界,机制纺织商品和动力机器纺织工厂始进入上海。此后随着上海地区工业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机制纺织品与新式服装逐渐成为新的生产、生活文化的标志,随后引起社会个体价值观的变化,进而连带的引发了社会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变革。在中国租界时期史上的百年之间,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在经历了西方科技本土化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向现代化设计的前进方向发展,在这个发展过程中,客观条件和人的主观能动性都成为设计现代化的推动力量。围绕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现状与产业背景等上海纺织、服装现代设计发展成因中最关键的基础条件,通过对这一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发展和现代设计行为的研究,还原了工业生产条件下纺织、服装的产销业态和设计价值,进一步揭示了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演变规律、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并探索其对上海市民的生活方式、纺织、服装生产的工业化和上海城市现代化的影响、促进和提升的具体作用,以及从设计学的角度分析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和现代化对上海地区消费文化变迁的影响。作为中国租界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城市之一,上海汇聚了20世纪初中国最活跃、最发达的政治、经济、文化与艺术因素,涌现出各个行业的标志性成果,聚集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出现了中国最早的具有现代意味的设计机构。中国早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便是在这样的背景条件之下,伴随着初期民族纺织、服装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地涌现与成长,形成了与早期纺织轻工产品相辅相成的现代设计产业萌芽,本土的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正是在这样的关系中悄然地、坎坷地成长起来,既从西方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提取经验,也从本土传统资源中汲取了能量,形成了独特的发展路径。

二、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四种超柔面料用纱的纺纱工艺改进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转杯纺超低捻纱的生产
    1.1 纺纱稳定性分析
    1.2 成纱指标分析
    1.3 上机验证
2 低捻度竹节纱的生产
    2.1 纱线强力与捻系数的关系
    2.2 竹节纱强力与捻系数的关系
    2.3 上机验证
3 低扭矩超低捻纱的生产
    3.1 纺纱试验
    3.2 织造试验
4 超低捻包缠纱的生产
    4.1 粗纱工艺参数及半成品指标
    4.2 长丝的位置
    4.3 吊锭式长丝装置类型
    4.4 长丝工艺参数
    4.5 细纱工艺参数
5 结论

(2)基于碳中和的人-机-料-法-环五位一体纺纱新技术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纱车间碳排放问题分析
2 纺纱车间碳排放方案的建立
3 集约型低碳纺纱技术解析
    3.1 集约型低碳纺纱所面临的技术瓶颈
    3.2 智能集约普通纺纱的人-机-料-法-环
    3.3 集约型低碳纺纱技术实施效果
4 简约型低碳纺纱技术解析
    4.1 短流程高速纺纱技术
    4.2 超短流程纺纱技术
    4.3 超纺技术
5 延伸型低碳纺纱技术解析
    5.1 绿色环保型纺纱原料研发
    5.2 发展特殊原料的特种固碳纺纱技术
    5.3 发展低碳功能高附加值纺纱技术
6 结束语

(3)赛络花式纱的开发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研究现状
        1.2.1 花式纱线的研究现状
        1.2.2 环锭纺新技术的研究发展
        1.2.3 环锭纺花式纱线的成果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1.3.1 课题的意义
        1.3.2 课题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第二章 赛络花式纱纺纱系统中凹槽胶辊的设计和作用
    2.1 赛络花式纱的纺纱系统
    2.2 凹槽胶辊对成纱外观的影响
        2.2.1 凹槽胶辊中凹槽的设计
        2.2.2 其他工艺参数对成纱外观的影响
    2.3 凹槽胶辊对后罗拉牵伸的影响
        2.3.1 凹槽胶辊对牵伸区内纤维的运动影响
        2.3.2 凹槽胶辊对后区纤维的数量分布影响
        2.3.3 凹槽胶辊对后钳口须条的摩擦力界影响
        2.3.4 凹槽胶辊对后钳口须条的受力影响
        2.3.5 凹槽胶辊对后区纤维变速点的影响
    2.4 凹槽胶辊对总牵伸倍数的影响
    2.5 凹槽胶辊对成纱线密度和混纺比的影响
    2.6 凹槽胶辊对加捻三角区的影响
    2.7 本课题设计的凹槽胶辊
    2.8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赛络花式纱后区牵伸变化和成纱性能研究
    3.1 不同后区牵伸倍数下凹槽胶辊对后区牵伸变化的影响
        3.1.1 实验目的与方法
        3.1.2 实验原料与纺纱工艺参数
        3.1.3 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后区牵伸倍数下凹槽胶辊对成纱性能的影响
        3.2.1 实验目的
        3.2.2 原料及纺纱工艺
        3.2.3 测试仪器与测试环境
        3.2.4 凹槽胶辊对成纱纵向外观的影响
        3.2.5 凹槽胶辊对成纱线密度和强伸性的影响
        3.2.6 凹槽胶辊对成纱毛羽的影响
    3.3 不同后区牵伸倍数下凹槽胶辊对成纱条干的影响
        3.3.1 实验目的
        3.3.2 实验方案
        3.3.3 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赛络花式纱花色效果和面料外观风格分析
    4.1 赛络花式纱的成纱特征分析
    4.2 赛络花式纱的成纱外观花色变化研究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设备
        4.2.3 实验设计
        4.2.4 纱线表面颜色分布
        4.2.5 纱线表面颜色纤维分布均匀度
        4.2.6 结果与分析
    4.3 赛络花式纱的针织面料外观风格研究
        4.3.1 实验材料
        4.3.2 实验设备
        4.3.3 实验设计
        4.3.4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4)基于纳米纤维成纱技术构建持久性抗菌织物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抗菌纺织品的制备方法
        1.2.1 后整理加工法
        1.2.2 原纤加工法
    1.3 抗菌剂的分类
        1.3.1 天然类抗菌剂
        1.3.2 无机类抗菌剂
        1.3.3 有机类抗菌剂
        1.3.4 复合抗菌剂
    1.4 纳米抗菌材料
        1.4.1 纳米材料
        1.4.2 石墨烯基抗菌材料
        1.4.3 纳米纤维素材料
    1.5 静电纺纳米纤维成纱技术
        1.5.1 纳米纤维与静电纺丝技术
        1.5.2 共轭静电纺成纱技术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与创新点
        1.6.1 研究目的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2.GO-PEI-Ag/PAN持久抗菌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2.2.2 GO-PEI-Ag抗菌复合材料合成机理
        2.2.3 GO-PEI、GO-PEI-Ag、GO-Ag复合材料的制备
        2.2.4 GO-PEI-Ag/PAN抗菌织物制备
        2.2.5 GO-PEI-Ag复合材料及纱线表征测试
        2.2.6 细菌培养
        2.2.7 抗菌性能测试
        2.2.8 抗菌耐久性能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GO-PEI-Ag/PAN抗菌纳米纤维织物的构建
        2.3.2 材料稳定性分析
        2.3.3 GO-PEI-Ag复合材料形貌表征
        2.3.4 红外光谱分析
        2.3.5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
        2.3.6 X射线衍射分析
        2.3.7 GO-PEI-Ag/PAN纳米纤维纱线形貌表征
        2.3.8 GO-PEI-Ag/PAN纳米纤维纱线力学性能
        2.3.9 抗菌性能测试
        2.3.10 杀菌机理分析
        2.3.11 抗菌耐久性能测试
    2.4 本章小结
3.CNW-QAS/PAN抗菌织物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及仪器
        3.2.2 CNW-QAS复合材料的制备
        3.2.3 CNW-QAS/PAN抗菌织物的制备
        3.2.4 CNW-QAS复合材料及纱线表征
        3.2.5 细菌培养
        3.2.6 抗菌性能测试
        3.2.7 抗菌耐久性能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CNW-QAS/PAN抗菌织物的构建
        3.3.2 CNW-QAS复合材料形貌表征
        3.3.3 红外光谱分析
        3.3.4 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
        3.3.5 热稳定性分析
        3.3.6 CNW-QAS/PAN纳米纤维包芯纱形貌表征
        3.3.7 CNW-QAS/PAN纳米纤维包芯纱力学性能
        3.3.8 抗菌性能测试
        3.3.9 抗菌耐久性能测试
    3.4 本章小结
4.总结与展望
    4.1 结论
    4.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和奖励
致谢

(5)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纺织材料的热湿舒适性能
    1.3 纺织材料湿传递性能的物理学基础
        1.3.1 纺织材料中气态水分传递的物理学基础
        1.3.2 纺织材料中液态水分传递的物理学基础
        1.3.3 纺织材料中湿传递过程的数值模拟
    1.4 棉纺织材料导湿性能的研究
        1.4.1 棉织物导湿性能研究
        1.4.2 棉纱线导湿性能研究
        1.4.3 棉纤维导湿性能研究
    1.5 静电纺丝技术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现状
        1.5.1 静电纺纤维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1.5.2 静电纺薄膜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1.5.3 静电纺纱线在液态水分传递领域的研究
        1.5.4 静电纺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的导湿功能性设计
    1.6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6.1 研究目标
        1.6.2 研究内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结构设计及其导湿机理
    2.1 引言
    2.2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设计与制备
        2.2.1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设计
        2.2.2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2.3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2.3.1 “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物理模型
        2.3.2 “树形”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2.3.3 “树形”复合纱线截面中水分运动过程的数值模拟
    2.4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设计与制备
        2.4.1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设计
        2.4.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2.5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机理
        2.5.1 “镶嵌”复合纱线的导湿物理模型
        2.5.2 “镶嵌”复合纱线截面中水分的运动机制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树形”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材料
        3.2.2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3.2.3 “树形”结构复合纱线织物的制备
        3.2.4 表面形貌和性能的分析方法
        3.2.5 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测试方法
    3.3 结果和分析
        3.3.1 静电纺纤维的直径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3.3.2 静电纺纤维层厚度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3.3.3 静电纺纤维润湿性对“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影响
        3.3.4 “树形”复合纱线液态水分传递机理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成形机理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材料
        4.2.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的制备
        4.2.3 复合条子和纱线的形貌分析
        4.2.4 复合纱线成纱质量测试
        4.2.5 复合条子的静态牵伸力测试
        4.2.6 牵伸过程中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变速点分布的实验设计
    4.3 结果与讨论
        4.3.1 牵伸过程中静电纺亚微米纤维的变速点分布
        4.3.2 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材料性质对“镶嵌”结构复合纱线性能的影响
        4.3.3 “镶嵌”结构静电纺亚微米纤维复合纱线成形机理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复合纱线的导湿性能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材料
        5.2.2 “镶嵌”结构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制备
        5.2.3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形貌分析
        5.2.4 液态水分传递性能的分析测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表面形貌
        5.3.2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润湿性能
        5.3.3 复合纱线及其织物的液态水分管理能力
        5.3.4 “镶嵌”结构静电纺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水分传递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未来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申请专利及获奖情况
致谢

(6)智能绿色纺织新型原料的开发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1 纺织新型智能纤维原料
    1.1 智能蓄热调温纤维
    1.2 形状记忆纤维
    1.3 智能凝胶纤维
    1.4 电子智能纤维
    1.5 光导纤维
    1.6 其他智能纤维
2 纺织新型绿色纤维原料
    2.1 植物绿色纤维
        2.1.1 棉型绿色纤维
        2.1.2 再生纤维素型绿色纤维
        2.1.3 果蔬类植物绿色纤维
    2.2 动物绿色纤维
        2.2.1 羊毛类绿色纤维
        2.2.2 蚕丝类绿色纤维
        2.2.3 甲壳素类绿色纤维
    2.3 绿色合成纤维
        2.3.1 生物基绿色纤维
        2.3.2 循环再利用绿色纤维
        2.3.3 原液着色绿色纤维
3 结束语

(7)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研究——对浙江省纺纱企业开发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情况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差异化与功能性纱线的开发
    1.1 远红外保暖腈纶与黏胶混纺纱
    1.2 纳米铜离子抗菌纱
    1.3 天丝/抗菌保暖涤纶混纺纱
2 色纺纱的开发
    2.1 色纺纱生产中融入花式纱的生产技术
    2.2 采用多纤混纺与包覆技术相结合开发新型色纺纱
        2.2.1 用绢丝/羊毛/涤纶/尼龙4种纤维混纺的色纺纱线
        2.2.2 用细旦莫代尔纤维开发的有色紧密纺纱
        2.2.3 新型精纺多色彩虹纱
        2.2.4 色纺功能性冰爽纱线
3 半精纺纱的开发
    3.1 用半精纺技术开发羊绒混纺高支纱
    3.2 用半精纺技术开发功能性纱线
    3.3 用半精纺技术开发针织大圆机用纱
4 转杯纺与喷气涡流纺纱线的开发
    4.1 棉/麻混纺纱——威爽纱
    4.2 棉/竹有色转杯混纺针织纱
    4.3 涡流纺威腈纱
    4.4 涡流纺机织用黏胶纱
5 利用再生纤维与纺纱回料开发环保性纱线
    5.1 点子纱
    5.2 利用再生涤纶纤维开发环保涤纶混纺纱线
    5.3 利用多种再生纤维开发系列环保型纱线
6 结 语

(8)大麻混纺纱及其织物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引言
    1.2 .大麻纤维简述
        1.2.1 .大麻脱胶工艺
        1.2.2 .大麻成分结构
        1.2.3 .大麻性能
    1.3 .大麻纺纱研究现状
        1.3.1 .纺纱工艺
        1.3.2 .双组份混纺
        1.3.3 .三组分混纺
    1.4 .大麻织物
    1.5 .锦纶产品研究现状
    1.6 .天丝产品研究现状
    1.7 .课题研究意义与内容
        1.7.1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1.7.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原料与工艺
    2.1 .原料
    2.2 .纺纱工艺
    2.3 .针织织造工艺
    2.4 .工艺理论
        2.4.1 .双组分混纺纱强伸性理论模型
        2.4.2 .三组分混纺纱强伸性理论模型
    2.5 .混纺纱性能测试
    2.6 .混纺织物性能测试
3.混纺纱性能测试分析
    3.1 .大麻/锦纶混纺纱性能研究
        3.1.1 .纤维含量测定
        3.1.2 .混纺比对强伸性的影响
        3.1.3 .混纺比对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3.1.4 .混纺比对毛羽的影响
        3.1.5 .成纱结构对性能的影响
    3.2 .大麻/天丝混纺纱
        3.2.1 .混纺比对强伸性的影响
        3.2.2 .混纺比对条干均匀度的影响
        3.2.3 .混纺比对毛羽的影响
    3.3 .大麻/天丝/锦纶三组分混纺纱
        3.3.1 .混纺比对强伸性的影响
        3.3.2 .混纺比对条干均匀度、毛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混纺织物性能研究
    4.1 .透气性测试
    4.2 .透湿性测试
    4.3 .耐磨性测试
    4.4 .柔软性测试
    4.5 .抗皱性测试
    4.6 .本章小结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9)藕丝纤维性能研究及缅甸藕丝纤维产品设计与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纤维素纤维现状
        1.2.1 天然纤维素纤维现状
        1.2.2 新型植物纤维现状
        1.2.3 藕丝纤维概述
    1.3 缅甸藕丝织物的起源、特点与工艺
        1.3.1 藕丝织物的起源
        1.3.2 藕丝织物的特点
        1.3.3 藕丝织物的制作工艺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1 藕丝纤维的组织来源
        1.4.2 藕丝纤维的提取工艺
        1.4.3 藕丝纤维的形态结构及成分
        1.4.4 国内外藕丝纤维的开发应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内容及创新点
        1.5.1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课题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第2章 藕丝纤维的性能测试
    2.1 试验材料与设备
    2.2 藕丝纤维的基本结构
        2.2.1 形态结构
        2.2.2 组成结构
        2.2.3 结晶度与取向度
        2.2.4 细度测试
    2.3 藕丝纤维的吸湿性测试
        2.3.1 回潮率测试
        2.3.2 含水率测试
        2.3.3 吸放湿平衡曲线
        2.3.4 吸放湿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2.4 藕丝纤维的机械性能测试
        2.4.1 纤维强伸度测试
        2.4.2 纤维抗静电性测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缅甸藕丝纤维纱线的性能测试
    3.1 纱线线密度测试
    3.2 纱线均匀度测试
    3.3 纱线形态观测
    3.4 纱线气味测试
    3.5 纱线毛羽试验
    3.6 纱线的拉伸性能测试
        3.6.1 干态下纱线拉伸断裂试验
        3.6.2 湿态下纱线拉伸断裂试验
        3.6.3 加工处理后产品用纱线拉伸断裂试验
    3.7 纱线动态摩擦系数测定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缅甸藕丝纤维织物的织造工艺设计与性能检测
    4.1 织造工艺概述与设计
        4.1.1 织造工艺流程
        4.1.2 纱线染色工艺
        4.1.3 织物上机参数及织造
        4.1.4 织造产品下机参数与分析
    4.2 织物性能测试
        4.2.1 织物静电测试
        4.2.2 织物拉伸强力测试
        4.2.3 织物撕裂强力测试
        4.2.4 织物耐磨测试
    4.3 产品服用性能检测
        4.3.1 产品悬垂性测试
        4.3.2 产品透气性测试
        4.3.3 产品柔软度、粗糙度测试
        4.3.4 产品接触冷暖感测试
        4.3.5 产品耐皂洗色牢度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缅甸藕丝纤维产品的设计与研发
    5.1 缅甸藕丝纤维产品构思
        5.1.1 灵感来源
        5.1.2 产品定位
    5.2 缅甸藕丝纤维产品的设计与制作
        5.2.1 缅甸藕丝纤维围巾——织物组织设计
        5.2.2 缅甸藕丝纤维围巾——图案设计
        5.2.3 缅甸藕丝纤维半裙设计与制作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的缘起
        二、研究的背景
        三、选题的依据
        四、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选题意义
    第二节 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提出与尺度
        一、工业化与现代设计——问题的出发点
        (一)什么是工业化
        (二)现代化社会中的现代设计
        (三)现代设计行为的主体
        (四)工业化范围的界定与运用尺度
        (五)社会的现代化与设计的现代化
        二、租界时期上海的工业化商品范式
    第三节 研究现状评述
        一、租界时期上海社会背景研究
        (一)综合性研究
        (二)租界与历史、政治、社会思想、文化
        (三)科学思想与科学技术
        (四)经济、人口、生活与风俗
        (五)租界时期社会发展论文举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生产研究
        (一)历史、综合性研究
        (二)纺织科技、行业及专门史研究
        (三)纺织技术及工程研究论文举要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的产生与发展研究
        (一)租界时期设计历史、思想、文化类
        (二)纺织、服装设计编着与着作
        (三)纺织、服装设计论文举要
        (四)相关设计类着作及论文举要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五节 研究的内容与创新
        一、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二、研究的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的重点
        (二)研究的难点
        (三)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与现代化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租界时期历史中的上海
        (一)时间的界定
        (二)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社会性质的界定与经济形态特征
        (三)租界与现代性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关联
        二、纺织服装工业生产及现代设计的相关概念
        (一)动力机器与纺织服装工业化生产范围界定
        (二)纺织、服装机制商品、民生设计属性及现代性概念界定
        (三)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发展阶段界定
        三、纺织、服装的“产业链”与“多元化”的销售模式
        (一)上海开埠前传统的手工产销业态
        (二)上海开埠后上海地区市场的变化
        (三)租界早期上海纺织商品流通渠道的多重性
        四、纺织、服装生产经历的工业化变革
        (一)两次西方工业革命的影响
        (二)民族纺织工业的产生与艰难发展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产业链的更迭
    第二节 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生产要素
        一、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发展变革
        (一)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原料的改进
        (二)纺织原料加工方式的变革
        (三)近代上海地区纺织品印染原料的演变
        二、劳动者的类型与转变
        (一)手工劳动者与现代工人
        (二)外地人、本地人与外国人
        (三)裁缝学徒与纺织女工
        三、生产组织形式和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
        (一)动力机器纺织、服装工业的生产组织形式
        (二)纺织、服装生产机器
        (三)纺织、服装机器生产工艺
        四、动力机器纺织、服装的工业化范式
        (一)机制纺织商品种类与范式
        (二)机制服装商品种类与范式
        (三)上海家用纺织品的现代性体验
        (四)上海人着衣的现代性体验
    第三节 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关联
        一、欧风美雨之吹沫——西方文明传播的效力
        (一)上海的市政建设与现代化城市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西方文化在上海的传播
        (三)西方审美影响下的城市新面貌
        二、工业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上海纺织工业的发展变迁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工厂创办简况
        (三)工业化条件下的纺织、服装生产
        三、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一)缫丝、丝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二)棉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三)针织及棉复制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毛纺织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五)动力纺织机器工业的产生与发展
        四、现代化与现代纺织、服装设计行为的发生
        (一)东方服饰之都演绎的海上繁华梦
        (二)文化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三)纺织服装设计文化功能的嬗变
第二章 传输与移植:纺织、服装工业的初发萌芽
    第一节 西方纺织、服装工业初入上海
        一、租界的设立与上海的崛起
        (一)租界初立时期的历史背景与社会环境
        (二)租界与华界的巨大差异
        二、“十里洋场”与“奇技奇器”
        (一)接触西方工业文明的起点
        (二)从棉布商业看上海早期的洋布市场
        (三)早期洋货市场的局限性
        三、内外贸易与纺织商品流通的初步发展
        (一)上海地区棉布商业的“现代性”萌发
        (二)交通的发展与商品行销范围的扩大
        (三)从生产到消费的间接流通
        四、手工纺织的停滞与动力机器纺织的孕育
        (一)欧洲动力机器纺织的迅猛发展与落后的中国近代科技
        (二)上海手工纺织业中的资本主义萌芽
        (三)外资纺织工业进入上海
        (四)洋务运动与上海本土纺织工业的萌芽
    第二节 “古法趋新”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萌芽
        一、上海地区纺织、服装的传统产销业态
        (一)手工纺织生产规模的演变
        (二)纺织、服装商品的直接流通
        (三)上海地区手工纺织生产设计特征的转变
        二、传统手工纺织业中孕育的工业化种子
        (一)古代纺织科技的发展脉络及其影响
        (二)高度完善的手工机器和纺织工艺
        (三)动力纺织机器的雏形
        (四)“中间技术”的过渡
        三、西方技术、商品转移中工业化观念的渗透
        (一)晚清上海传统纺织与西式纺织设计生产之差异
        (二)传统纺织产品与西方机器纺织产品之差异
        (三)伴随西方科技带来的新思想
        (四)技术转移与工业化观念转变
        四、西方纺织生产技术变革带来的上海纺织工业革命
        (一)纺织生产原材料的开拓
        (二)纺织生产机器的更新
        (三)纺织生产动力的改进
        (四)化学染料对传统染料的超越
    第三节 技术之“变”
        一、纺织技术体系的开放性转变
        (一)异质文化交流与物质层面交锋
        (二)中国古代纺织技术体系的非开放性特征
        (三)近代上海纺织科技的开放性转变
        二、早期上海纺织工业中先进的纺织技术举要
        (一)洋商创办的缫丝工厂
        (二)从缫丝技术看生产方式的差异
        (三)上海机器织布局与新式棉纺织机器
        三、“格致”与纺织生产技术的变革
        (一)《格致汇编》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与传播
        (二)《格致汇编》中的西方纺织技术
        (三)自上而下的自救运动与“格致”的传播
        四、轻盈棉布的“现代”意味
        (一)以土布为代表的传统手工艺
        (二)以机制棉布为代表的现代机制商品
        (三)机制棉布的物质性与文化性
        (四)机制布与仿机制布:现代性的认同与模仿
    第四节 渐进的科技发展与设计工业化观念的形成
        一、“有识之士”对“格致”的推动作用
        (一)新式学堂与西学学校
        (二)派遣留学生
        (三)科举制度的废除和新式学校的建立
        (四)办学是传播和振兴科技的重要途径
        二、“格致”与上海纺织工业萌发
        (一)科学技术是本土纺织工业化产生的重要基础
        (二)生产力发展与社会分工加深是工业化萌芽的动力因
        (三)上海地区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然性趋势
        三、“格致”的传播与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萌芽
        (一)新旧兼容的思维模式与科学思想
        (二)“排斥”、“不安”与“崇尚”:上海地区社会主流群体的态度变化
        (三)移风易俗与文明进步
第三章 传授与效法:纺织、服装设计的因地制宜
    第一节 百万人口大都市与“外资兴业时代”
        一、移民入迁与现代化都市的形成
        (一)人口变迁与社会变革
        (二)人口结构与社会分层
        (三)地缘关系与地域性社会关系构成
        (四)人口、文化与设计目的转变
        二、上海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与纺织工业的发展关联
        (一)文人墨客眼中的现代化生活
        (二)西式休闲娱乐活动的传播
        (三)现代化都市的逐步形成
        三、“外资兴业”与上海地区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
        (一)工业生产与现代设计行为发生
        (二)工业化精神的影响与设计观念的转变
        (三)新材料的引进与设计条件的变革
    第二节 “仿行西法”与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工业化雏形
        一、上海纺织行业产销业态的突破和变革
        (一)外资纺织企业的示范作用
        (二)“条约”对本土棉纺织工业的积极影响
        (三)国家政策的推行对上海纺织工业发展的积极影响
        二、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起步
        (一)内外因共同作用下的民族纺织工业起步
        (二)“易服运动”与本土机制服装业的起步
        (三)本土纺织、服装机器制造产业的起步
        (四)动力机器的重要作用
        三、新旧交替之间呈现的早期纺织、服装设计工业化特征
        (一)民族纺织、服装工业诞生的根源
        (二)“平等”、“享乐”与“现代性”的本土设计师
        (三)纺织、服装工业起步阶段的设计特征
    第三节 技术之“践”
        一、新型纺织技术的实践
        (一)动力缫、纺技术的实践
        (二)动力织造技术的实践
        (三)动力机器印花、染整技术的实践
        二、西方纺织技术的本土化适应过程
        (一)民族缫丝、轧花机器制造专业的先行发展
        (二)纺织工业发展影响下的民族棉纺织、针织机器制造业
        (三)丝绸工业的兴起和丝织机器的仿制与改良
        (四)仿制、改造的能力与本土化的适应过程
        三、轻薄夏衣:产品设计的拓宽与生活方式的改良
        (一)纺织产品的拓宽
        (二)面料出新及剪裁进步推动下的服装及纺织产品拓宽
        (三)轻薄夏衣与衣着方式的改良
    第四节 工业化冲击下的上海纺织设计的继替与突破
        一、西方科学技术对近代上海纺织技术的影响
        (一)中国古代纺织技术的对外传播
        (二)中国古代手工纺织机器与西方动力纺织机器的比较
        (三)科技流通对上海纺织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二、西方纺织机器的传入与传统纺织、服装生产的巨大变革
        (一)纺织原料与机器材质选择的突破
        (二)操作方式的变化
        (三)缝纫机和现代服装手工业改良
        (四)机制织物令手工织物逐渐成为文化遗存
        三、设计的“焦点”效应与现代设计思想的初践
        (一)机制织物和西式服装的“焦点”效应
        (二)租界内外服装工业化的区别与设计的联系
        (三)工业化生产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化动因
        (四)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思想的初期实践
第四章 变革与惟新:纺织、服装设计的推陈出新
    第一节 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进程中的进退消长
        一、民国时期民族纺织工业的大规模兴起
        (一)华商纺织企业繁荣发展
        (二)纺织品销售的变革
        (三)“大上海”计划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黄金时代
        二、民族品牌与博览会
        (一)世界博览会与纺织、服装品牌的国际传播
        (二)民族主义推动下展开的全国展览会
        (三)对民族固有样式的突破与国家形象的呈现
        三、战争是近代上海纺织、服装设计发展的分水岭
        (一)“孤岛时代”纺织、服装工业的式微
        (二)“孤岛”时期纺织、服装产业的畸形发展
        (三)绝望的抗争:民族纺织、服装企业在压迫中前进
    第二节 民族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差异性、趋向性与地域性比较
        一、上海地区参差不齐的纺织行业衍变过程
        (一)非同步性的纺织行业发展
        (二)以棉纺织业为首的行业结构
        (三)纺织企业集团化的发展趋向
        二、不同地区纺织工业化的先后及纺织工业基地的形成
        (一)上海开众多纺织行业之先河
        (二)江浙地区纺织设计生产的继承与发展
        (三)租界时期纺织工业分布区域的迁移
        三、近代上海地区服装与纺织行业衍变的比较
        (一)纺织、服装行业内产销模式的差异性
        (二)对动力机器的依赖性造成的行业衍变差异
        (三)“量身定制”、“特异独行”与阶级象征性造成的服装行业衍变
    第三节 技术之“革”
        一、传统织物基础上的突破性技术创新
        (一)纺织机器的技术创新与民族机器纺织商品的新特征
        (二)对舶来织物质感的仿效
        (三)基于传统丝织物基础上的技术与产品创新
        二、廉价材料转化为美:人造丝的混织与印染应用
        (一)人造丝的诞生和混织应用
        (二)人造丝与近代上海丝织品种的拓宽
        (三)进口动力织机与混纺机织物
        (四)“化学反应”中的技术革新
        三、技术的变革与纺织、服装设计的“现代性”
        (一)现代化纺织产品设计的变革
        (二)泳装与上海新运动时尚
        (三)构建现代生活的新面貌与对地区形象的重新塑造
    第四节 本土纺织、服装设计的民族意识觉醒
        一、外资纺织、服装企业的垄断和压迫
        (一)上海地区外资棉纺织工厂的发展与垄断
        (二)日商纺织集团掀起的在华纺织事业高潮
        (三)进口毛纺织商品和外资毛纺织工厂的垄断和压迫
        (四)压迫之下掀起的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运动对本土纺织、服装工业发展的推动力
        (一)国货运动与“民族认同”
        (二)《国货样本》与民族纺织、服装工业的现代化
        (三)《国货样本》与国货认识
        (四)纺织、服装构建的设计身份认同
        三、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构建的物质文化与价值导向
        (一)具有现代性特征的上海物质文化构建
        (二)社会阶层文化差异下纺织、服装的物质文化表现
        (三)民国中期的时装展演:现代性物质文化的价值导向功能
第五章 融合与变迁:双轮驱动下的上海纺织、服装设计
    第一节 上海是中国近代纺织、服装设计的大本营
        一、纺织、服装行业是现代设计行为发生的河床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的现代设计定义与定位
        (二)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设计的重要特征
        (三)现代美术思想与现代设计观念的产生
        二、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教育产业
        (一)租界时期上海的设计机构、教育机构和学术科研团体
        (二)纺织教育与现代性纺织、服装设计
        (三)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设计着作的诞生与发展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纺织设计的“革旧鼎新”
        一、实践的智慧:纺织机器的本土化改良与设计创新
        (一)租界时期上海纺织生产工具设计的发展历程
        (二)纺织机器的仿造、改良与创新
        (三)上海纺织机器设计的工业化特征
        二、多元化的纺织图案设计创新
        (一)纺织图案设计的引进和图案设计专业的建立
        (二)中西绘画差异与纺织图案设计风格转变
        (三)纺织图案设计是构建艺术与制造之间的桥梁
        三、纺织产品设计及品牌意识的觉醒
        (一)纺织产品的开拓创新与民族纺织品的商标设计
        (二)纺织品广告设计与传播、消费关联
        (三)地缘文化影响下的现代纺织设计
    第三节 “服色时易”与近代上海服装设计的发展变迁
        一、服装设计与上海“文化地图”中的服饰文化识别
        (一)一个时代的“影像”
        (二)“变化多端”的设计形式
        (三)现代服装设计是文化结构变化的先锋
        二、本土服装设计的变化与突破
        (一)西方文化影响下服装形制的变化
        (二)侨民着装影响下的搭配方式变革
        (三)真正的童装:本土儿童服装设计的诞生
        三、时尚意识与社会追求:“迥异”的男、女服装设计趋向
        (一)保暖、礼仪和身份识别:服装功能的演进
        (二)差别化与多样化:租界时期上海地区服装设计的工业特征
        (三)改良旗袍与中山装:两种设计经典的物化呈现
    第四节 、文明转型与纺织、服装设计的互动趋向
        一、现代化生活方式的蜕变与现代设计的体现
        (一)文明的教化与民俗的改变
        (二)西式婚礼服:民俗改良在服装设计中的体现
        (三)纺织、服装广告对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的影响
        二、租界时期上海消费文化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西方侨民消费方式的影响与百货公司对新式消费的建立
        (二)阶层的分化与品味的培养:上海消费文化的改变
        (三)设计的现代性与审美的现代性
        三、“人”的现代性与设计的现代性
        (一)源自设计、生产与消费环节的“人”
        (二)设计者与消费者之间的文化关联
        (三)上海都市文化对现代设计的影响
结论
    第一节 上海现代纺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与研究价值
    第二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变革与现代设计行为的诞生与发展的关系以及深层原因
    第三节 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纺织、服装工业化对现代设计的启迪
        一、租界时期上海地区现代纺织、服装设计对当代设计的启示
        二、在异质文化交流中再获新生
附录
参考文献
在校期间研究成果
致谢

四、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四种超柔面料用纱的纺纱工艺改进方法[J]. 黄晓杰. 毛纺科技, 2022(01)
  • [2]基于碳中和的人-机-料-法-环五位一体纺纱新技术解析[J]. 夏治刚,徐傲,万由顺,卫江,张慧霞,唐建东,郑敏博,郭沁生,丁彩玲,杨圣明,徐卫林. 纺织学报, 2022(01)
  • [3]赛络花式纱的开发及性能研究[D]. 阮丽. 江南大学, 2021(01)
  • [4]基于纳米纤维成纱技术构建持久性抗菌织物及其性能研究[D]. 于文. 中原工学院, 2021(08)
  • [5]静电纺亚微米纤维/棉纤维复合纱线导湿性能及机理研究[D]. 毛宁. 东华大学, 2021(01)
  • [6]智能绿色纺织新型原料的开发现状及趋势[J]. 付少举,张佩华. 针织工业, 2020(07)
  • [7]新型纱线的开发与研究——对浙江省纺纱企业开发新型纱线、拓展应用领域情况的研究分析[J]. 章水龙,陈顺明,程四新,章友鹤. 现代纺织技术, 2020(04)
  • [8]大麻混纺纱及其织物性能研究[D]. 徐迪. 东华大学, 2020(01)
  • [9]藕丝纤维性能研究及缅甸藕丝纤维产品设计与研发[D]. 代天娇. 东华大学, 2020(01)
  • [10]租界时期上海纺织、服装工业化与现代性设计研究[D]. 鞠斐. 南京艺术学院, 2020(01)

标签:;  ;  ;  ;  ;  

提高新型绿色纤维成纱质量的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