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可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论文文献综述)
蒋之林[1](2021)在《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运用数据挖掘和数据分析的方法对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一般信息、证候要素、中医用药规律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为中医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思路。方法:本研究以2016年1月至2020年7月期间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心血管科住院的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性分析;使用SPSS 23.0对患者一般资料、临床体征、证候要素进行分析;并将患者首次服用方剂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软件(V2.5),对中药采用频次、关联规则及复杂系统熵聚类等分析方法进行数据挖掘和分析。结果:1.共纳入217例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其中男性95例,女性122例,男女比例1:1.28,年龄最小者39岁,最大91者岁,年龄≥75岁者最多,占总人数的54.4%,其次为65~74岁者,占总人数的28.6%;吸烟患者52例,占总人数的24.0%,饮酒患者42例,占总人数的19.4%;高血压病程以5~14年者最多,占总人数的30.4%,其次为15~24年者,占总人数的23.5%,平均病程18.3±13.4年;而房颤病程较短,平均病程为5.3±7.5年,大多数患者病程<5年,占总人数的63.1%。高血压分级和房颤类型方面以高血压3级和阵发性房颤最多,分别占总人数的56.2%和63.1%。常见的合并病从大到小依次为高脂血症(184,84.8%),动脉硬化(164,75.6%),冠心病(114,66.4%),脑梗死(107,49.3%),心功能不全(85,39.2%),糖尿病(83,38.2%),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83,38.2%)等。2.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患者症状以心悸(173,79.7%)、胸闷(134,61.8%)、失眠(113,52.1%)、头晕(90,41.5%)、乏力(84,38.7%)、口干(70,32.3%)、气短(56,25.8%)等为主,涉及舌象10种,苔象10种,脉象12种。3.中医证素分布情况从高到低依次为气虚(130,59.9%)、阴虚(120,55.3%)、痰浊(117,53.9%)、血瘀(104,53.9%)、阳虚(33,15.2%)、水饮(32,14.7%)火热(30,13.8%),而气滞、血虚、湿邪、阳亢少见;证素组合中两证素组合最多(78.35.9%),其次为三证素组合(75,34.6%)和四证素组合(53,22.4%),最常见的证素组合为气虚+阴虚+痰浊+血瘀,其次为气虚+阴虚。4.证素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越大阳虚证出现频率越高(P<0.05);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气虚证比例高于非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而非阵发性房颤患者出现水饮证比例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气虚证较无气虚证、水饮证较无水饮证患者左心房内径大(P<0.05);水饮证和血瘀证与CHA2DS2-VASc评分相关系数分别为0.148和0.143,P值<0.05,有统计学意义;水饮与HAS-BLED评分相关系数为0.179,P<0.05,有统计学意义。5.广安门医院心内科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常用药物有甘草、茯苓、桂枝、半夏、白术、麦冬、党参、牡蛎、黄芪等;对使用频次≥20的药物功效进行了分类,以补气药、活血化瘀药、化痰止咳药、理气药、清热药、滋阴药、安神药等为主:药物四气以温性、寒性为主,五味以甘味最多,其次为苦味、辛味;药物归经以脾经和心经为主;将支持度设为30,置信度设为0.8,得到高频药物组合56组和发现9条药物关联规则,核心处方为甘草、桂枝、茯苓、白术、龙骨、牡蛎、半夏、陈皮、麦冬、党参和五味子;设置相关度为5,惩罚度为2,基于熵聚类方法,得到6首新处方:①竹茹—陈皮—半夏—五味子、②葶苈子紫苏子桑白皮降香砂仁莱菔子、③杏仁紫菀款冬花麻黄石膏、④钩藤桑寄生杜仲石决明、⑤佛手鸡血藤车前草麦芽、⑥牡蛎龙骨桂枝僵蚕蝉蜕。结论:1.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中医证素分布以气虚、阴虚、痰浊和血瘀常见,其次为水饮、火热、气滞、血虚等。2.阳虚证多分布在高年龄患者中;气虚证多分布在阵发性房颤患者中,而有水饮证多分布在非阵发性房颤患者中;有气虚、水饮证患者左心房较大;水饮、血瘀证患者血栓形成风险较高,且水饮证患者出血风险也较高。3.广安门医院心内科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以补气滋阴、祛痰化瘀、理气清热安神为主;核心处方为茯苓、桂枝、白术、甘草、龙骨、牡蛎、半夏、陈皮、麦冬、党参和五味子;基于熵聚类方法得到了6首新处方,需临床进一步验证。
王昱升[2](2021)在《具有预防高血压功能的益生菌挖掘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社会的发展,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升高,为社会医疗体系带来沉重负担。研究表明,血管壁组织中活性氧的增多能够使血压升高,同时还可能引起血管纤维化与血管壁增厚,促进高血压的发展。近期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调亦可引起高血压。因此,抗氧化能力和肠道菌群可作为预防高血压的靶点。益生菌已被证明具有提升宿主抗氧化能力并清除活性氧的作用,同时还有调节肠道菌群的功能。因此,具有抗氧化功效的益生菌或可预防高血压的形成。本课题以乳杆菌与双歧杆菌为研究对象,通过体外实验筛选出能够提升血管平滑肌细胞抗氧化能力的菌株,并通过动物模型验证其预防高血压的功效,同时对其潜在作用机制进行探究。主要结论如下:1.以血管平滑肌细胞系A7R5为模型,筛选具有抗氧化功效的菌株。对62株益生菌进行了筛选,共得到9株能够显着降低A7R5细胞内活性氧水平的菌株。这9株益生菌分别作用于A7R5细胞内不同靶点,其中长双歧杆菌CCFM752与干酪乳杆菌FNMHLBE25M1能够抑制胞内NADPH氧化酶的激活,从而抑制超氧化物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的产生;干酪乳杆菌FNMHLBE25M1与植物乳杆菌CCFM1149能够提升胞内总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促进O2·-的降解;两歧双歧杆菌FJSWX9M8与FNT16-2、长双歧杆菌CCFM752、干酪乳杆菌FNMHLBE25M1以及植物乳杆菌CCFM1149、CCFM10、CCFM239与CCFM639能够提升胞内过氧化氢酶活力,促进过氧化氢的降解。2.以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ly hypertensive rat,SHR)为动物模型,验证抗氧化益生菌对高血压的预防作用,并对其预防血管重构以及提升血管内皮NO合成水平与抗氧化能力的功效进行评价。选取能够同时降低A7R5细胞内O2·-与过氧化氢的长双歧杆菌CCFM752与植物乳杆菌CCFM1149以及仅能够降低过氧化氢水平的植物乳杆菌CCFM10进行验证,同时以未能提升细胞抗氧化能力的长双歧杆菌CCFM666与植物乳杆菌L86作为对照。结果表明长双歧杆菌CCFM752预防了SHR高血压的形成,也预防了主动脉血管重构,提升了主动脉内皮NO合成水平与抗氧化能力。植物乳杆菌CCFM10仅预防了高血压的形成,未能影响主动脉血管重构、内皮NO合成水平与抗氧化能力;植物乳杆菌CCFM1149未能预防高血压的形成,仅预防了主动脉壁纤维化并提升了主动脉组织抗氧化能力。相比之下,长双歧杆菌CCFM666与植物乳杆菌L86既未能预防高血压的形成与主动脉血管重构,也未能提升内皮NO合成水平与抗氧化能力。3.对长双歧杆菌CCFM752预防高血压的机制进行初步探究。通过血清代谢组学分析CCFM752对SHR代谢水平的影响,发现CCFM752上调了脯氨酸与吡哆胺5’-磷酸,二者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且与抗氧化能力以及血管内皮NO合酶活力呈正相关。通过测定粪便菌群结构探究CCFM752对肠道菌群的影响,发现CCFM752能够恢复大鼠肠道菌群的α-多样性与放线菌门水平,降低了F/B值,上调了乳杆菌属、双歧杆菌属等9个与血压水平呈现负相关的菌属,并下调了有害菌属Turicibacter。对大鼠血清代谢物与肠道菌属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CCFM752显着改变的3种与血压水平相关的血清代谢物中,脯氨酸与吡哆胺5’-磷酸能够关联到与血压水平相关的菌属,而另1代谢物与肠道菌属无显着相关性,故推测CCFM752可能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影响血清代谢组,进而提升抗氧化能力与内皮NO合成水平,降低血压水平,同时也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影响代谢与血压水平。
张旭东[3](2021)在《“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随着国内外最新的高血压病指南发布,对于本病的界定、干预方法等均有了新的认识。针刺治疗高血压病安全性和有效性得到证实,但对于稳定服药后血压仍不理想的患者,针刺是否能进一步优化血压管理存在疑问。另一方面,针刺降压已存在基于脏腑、阴阳、气血等进行的理论临床研究,但对于此病的病机、中医认识、立足经络论治等方面仍显不足。本研究在课题组多年临床、实验研究前提下,并在前期开展了有效性临床初步探索基础上,提出“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论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旨在深化此病中医认识、明确针刺降压疗效和探索降压机理。研究目的1.通过对古代、近代及现代相关文献梳理挖据分析,剖析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今认识;2.通过开展小样本、单中心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探究“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已稳定服药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同时观察对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等的影响;3.通过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清氨基酸检测,探明“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的血清氨基酸降压机制。研究方法文献研究:古代及近代部分基于89部古代及近代针灸相关着作,运用目录学、版本学、中医文献学方法,立足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以针灸“理、法、方、穴、术”为纲并结合文本体例有关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当代部分运用循证医学系统综述和荟萃分析的研究方法,对国内外数据库中针刺联合西药、针刺结合补泻手法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安全性和有效性研究,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临床研究:运用循证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开展单中心、随机、单盲、单纯阳性药物对照临床研究,纳入52例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患者,按照1:1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个体化西药治疗基础上,观察组接受“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干预,治疗1个月、每周5次、每次30 min,观察两组治疗前后24 h动态血压、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变化,随访2周观察诊室血压、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变化。实验研究:6周龄雄性SHR大鼠36只随机分为模型组(M),针刺组(A),药物组(Y),每组12只;同周龄雄性Wistar大鼠12只作为空白组(K)。针刺组大鼠施以“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每次留针20min、每周干预5天、休息2天、连续干预3周,药物组大鼠按照不同体重分别灌胃氯沙坦钾片(10ml/kg),每周灌胃7天、每天1次、连续3周,空白组和模型组大鼠进行同样束缚外不做干预,观察各组大鼠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变化,于基线、干预1周、干预2周、干预3周分别测量各组大鼠血压,于治疗后取血并检测血清氨基酸代谢。研究结果1.文献研究:(1)古代及近代文献:病机方面,古代针灸文献扩展了对于此病的认识,概括为卫气逆、气海失司、肝脏病、厥病四方面内容,近代文献辑录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在疾病病机方面较为一致;治法方面,古代文献以调理气血异动和对症治疗为主,近代提出育阴潜阳的治则;穴方方面,古代文献依据不同致病机理取穴和依据病候辨经取穴、对症取穴或兼而有之,单穴或组穴处方往往有各自对应症候,近代以调理脏腑功能、经脉气血为主组成穴位半标准化的成方;穴位分布上,古代是以头颈部及四肢肘膝以下特定穴较常见,近代以头颈部、四肢部特定穴、背俞穴为主;随证配穴方面,古代及近代文献所辑录均可见辨经、辨病、辨症、辨证配穴;补泻方面,古代及近代都体现了补泻方法契合疾病病性的特点,古代出现依据季节不同进行补泻,近代补泻操作在补泻手法、补泻顺序等方面不同医家各有特色。(2)现代文献:共纳入6项研究,结果显示针刺联合西药对高血压患者血压的降低值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2 mmHg(95%CI:1.41,13.64),I2=91%;DBP:MD=5.56 mmHg(95%CI:1.39,9.73),I2=88%];针刺联合西药对全天收缩压(24hSBP)、全天舒张压(24hDBP)、日间收缩压(dSBP)、日间舒张压(dDBP)、夜间收缩压(nSBP)、夜间舒张压(nDBP)的降低数值均优于单纯西药组,全天血压结果(24hSBP、24hDBP),[SBP:MD=8.00 mmHg(95%CI:-1.58,17.59),I2=92%;DBP:MD=7.44 mmHg(95%CI:1.35,13.53),I2=88%],日间血压结果(dSBP、dDBP),[SBP:MD=8.28 mmHg(95%CI:-4.05,20.62),I2=95%;DBP:MD=4.82 mmHg(95%CI:0.79,8.85),I2=72%],夜间血压结果(nSBP、nDBP),[SBP:MD=6.69 mmHg(95%CI:1.04,12.34),I2=79%;DBP:MD=5.67 mmHg(95%CI:1.78,9.57),I2=74%];针刺结合补泻手法对血压的降低程度要优于单纯西药组[SBP:MD=7.55 mmHg(95%CI:-2.97,18.07),I2=93%;DBP:MD=6.42 mmHg(95%CI:-2.09,14.94),I2=95%]。2.临床研究:(1)动态血压结果:经过4周的针刺治疗,观察组较治疗前动态血压的全天血压均值、日间和夜间血压均值均降低,降低值在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同时具有临床意义。对照组患者较基线期无明显变化,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诊室血压等次要指标结果:诊室血压方面,观察组每周测量结果显示,降低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诊室血压,治疗前后改变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负荷方面,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血压负荷均显着降低;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负荷比较,24hSBPL、dDBPL、nSBPL、nDBPL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SBPL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盐敏感指数方面,两组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组内、组间比较均无差异(P>0.05)。两组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1)。经过4周治疗,观察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显着下降(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3)探索性经络腧穴诊察结果:阳性经络结果,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脉6条:足太阴脾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足少阴肾经,基线期两组阳性反应经穴频次前5位的腧穴是:心俞、三阴交、足三里、曲池、太冲。(4)随访期结果:观察组诊室收缩压和舒张压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两次随访诊室收缩压较基线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焦虑抑郁评分、证候积分较治疗前低,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患者焦虑抑郁评分较治疗前、治疗后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证候积分较基线期降低(P<0.05)。3.实验研究:(1)SHR血压:各组收缩压和舒张压各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氨基酸代谢:正常组大鼠与SHR比较,血清中丝氨酸、天冬酰胺、精氨酸、甘氨酸、苏氨酸、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甲硫氨酸、色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改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较模型组,针刺组天冬氨酸和谷氨酸含量降低(P<0.05),余无明显变化。药物组与模型组比较,组氨酸、天冬酰胺、谷氨酰胺、精氨酸、丙氨酸、脯氨酸、胱氨酸、甲硫氨酸、γ-氨基丁酸、D-α-氨基正丁酸含量变化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结论1.古近代文献在医理、取穴、刺法等方面均扩展并深化了此病认识。2.已稳定口服个体化西药但血压仍不理想的肝阳上亢型高血压患者,“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可以进一步降低24hSBP、24hDBP、dSBP、dDBP、nDBP、nSBP及诊室血压等血压水平,降压幅度具有临床意义;同时能够改善中医证候积分、焦虑抑郁评分;阳性反应腧穴以心俞、三阴交最为多见。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能够降低SHR血清天冬氨酸和谷氨酸血清含量,因此可能通过调节上述两种氨基酸水平实现降压。
张晨新[4](2021)在《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近年来,我国高血压合并肥胖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且肥胖与血压二者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针刺对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及IL-6、ET-1、ICAM-1、VEGF和负责胰岛素敏感性的脂联素和瘦素的影响,阐释针刺“足三里”、“三阴交”减重降压的疗效,以及通过调控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保护血管炎症损伤的机制。材料与方法:实验选用大鼠共50只,其中WKY大鼠10只,SHR大鼠40只。空白组选择WKY大鼠10只,其余40只SHR大鼠用随机数字表分组法分为4组:模型组,肥胖模型组,针刺组,非经非穴组。大鼠在分组后,先用普通饲料适应性喂养1周,1周后,空白组与模型组大鼠采用普通饲料喂养,其余组采用高脂饲料干预,制备高血压合并肥胖模型。高脂饲料配方:由基础饲料加入动物油15%,蔗糖18%,蛋黄3%,经过灭菌后,阴凉处保存。在造模期间,每周定时检测两次血压与体重并记录数据。当造模组的大鼠体重超过空白组体重20%,认为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模型复制成功。动物模型复制成功后,停止高脂饲料饲养,改为常规饲料喂养。针刺组在固定大鼠后,进行针刺干预治疗,穴位选择双侧“足三里”和“三阴交”。“足三里”穴位选取腓骨小头下约5mm、膝关节后外侧,用针灸针直刺7mm;三阴交的选穴定位是大鼠后肢内踝尖竖直方向上移10mm的位置直刺5mm;非经非穴组我们课题组会选定大鼠尾巴中段中点处容易下针的地方标点,把此点当成针刺对照点。针刺穴位后,接华佗牌电针仪,波形采用疏密波,其中疏波为1 Hz,密波为5 Hz;疏波时间为10s,密波时间为15s。每日1次,每次治疗20 min,连续6天为1个疗程并休息1天,治疗共持续四周。空白组,模型组采用与针刺组相同方法固定20min,不予以其他干预因素处理。在治疗4周后,撤掉大鼠食物,将所有大鼠禁食不禁水12h,腹腔注射水合氯醛麻醉,麻醉后用无菌手术器械剪打开腹腔,找到腹主动脉,用采血针将血液取出,剔除主动脉周围血管黏连浆膜,用玻璃分针游离出胸主动脉组织,修剪末支以及周围组织脂肪后置于冻存管中放入液氮速冻,随后放置于-80℃冰箱保存备用。另外取部分主动脉组织放置于4%多聚甲醛中固定准备进行HE染色,固定组织放置于阴凉处待测。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方法染色切片后,根据病理学知识去观察主动脉,记录它的形态上的变化;采用Elisa实验方法检测大鼠主动脉瘦素、脂联素含量,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PPAR-γ、NF-KB、ET-1、ICAM-1、IL-6、VEGF的m RNA表达。结果:1.针刺可以降低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收缩压和体重。本实验结果表明,在针刺治疗期间,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的体重和收缩压都出现显着降低,而非经非穴组改变不明显,说明了针刺显着的减重降压疗效。2.针刺可以显着升高大鼠瘦素,脂联素含量。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下降(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脂联素表达明显升高(P<0.05);与针刺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主动脉组织瘦素含量下降,脂联素含量升高,趋势与针刺组治疗趋势不符。3.针刺可以增加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蛋白含量。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和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下降(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明显上升;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非经非穴组大鼠主动脉组织PPAR-γ蛋白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P>0.05)。4.针刺可以改变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m RNA,影响主动脉相关炎症因子m RNA表达。本实验结果表明,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降低,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肥胖模型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降低,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增高(P<0.05);与肥胖模型组相比,针刺组大鼠主动脉PPAR-γm RNA表达明显增高,NF-KB、ICAM-1、IL-6、VEGF、ET-1的m RNA表达明显降低(P<0.05)。结论:1.高血压病会出现主动脉炎症性损伤,在高血压合并肥胖因素后,伴随体重、收缩压的异常升高会加重血管内皮炎症反应。2.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可以减轻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收缩压与体重,改善主动脉内膜光滑程度,减轻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血管损伤。3.电针干预“足三里”“三阴交”可以通过调控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PPAR-γ及其影响的NF-KB信号通路保护血管炎症损伤。
陆露[5](2021)在《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文中研究说明目的: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证)患者,通过观察其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压、血脂水平等变化,来评估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有效性及安全性,为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提供一种新的方法及思路。方法:将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痰湿夹瘀型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94例,按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对照组、治疗组各47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在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汤剂(以健脾化痰活血通络为法自拟方),45天为一个疗程,均治疗2个疗程。观察对照组、治疗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中医证候疗效、血压、血脂水平变化情况。结果:(1)中医证候积分: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中医证候积分较前均有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中医证候积分下降较对照组更明显(P<0.05)。(2)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后对照组、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是74.47%,89.36%,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血压比较:治疗后组内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压均明显下降(P<0.05);组间相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4)血脂疗效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TC、TG、LDL-L均较前有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TC、TG、LDL-L水平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能够降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中医证候;2、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压水平;3、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可以改善高血压伴高脂血症患者的血脂水平;4、治疗期间对照组、观察组均未发现不良反应。
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共识中国专家组[6](2021)在《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文中研究表明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TARH)常见,且难治病例比例高,是导致大动脉炎患者发生严重不良事件及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尚无TARH诊治的共识,为此,我们组织相关领域专家首次制定了中国TARH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旨在规范临床诊治及改善患者预后。本共识的主要观点为:① TARH需早期识别、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② TARH最主要的机制是免疫炎症介导的血管壁水肿和顺应性降低;③大动脉炎高危人群的识别及诊治流程;④ TARH一经诊断需进行四肢血压和踝臂指数(ABI)测定;⑤建议TARH进行家庭血压监测,规律随访、规范评估;⑥正确识别大动脉炎疾病活动和血管慢性损伤;⑦全面评估TARH疾病活动度、血压分级分期以及靶器官功能;⑧ TARH的治疗应以风湿免疫科为主导的多学科合作诊疗,尽快控制炎症和积极降压治疗,实现大动脉炎和高血压的"双达标"的原则;⑨大动脉炎治疗以诱导疾病缓解和维持病情持续缓解为原则;⑩ TARH应根据受累血管的病变程度选择降压药物,兼顾脑、心、肾的灌注水平,制定个体化的目标值和降压方案;? TARH外科治疗强调内科积极抗炎控制稳定的前提下由多学科团队组成的专家组共同决策,充分权衡手术的获益与风险。
马征[7](2021)在《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文中认为房颤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可引起包括脑卒中在内的多种栓塞性疾病,并诱发、加重心力衰竭,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目前,房颤的西医治疗以内科药物和射频消融术为主,虽然疗效有了明显提高,但仍存在一定局限。中医从整体观念出发,辨证用药,或可作为临床防治房颤的一个策略。在临床实践中发现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通过加入清热化痰、养心安神等方法治疗房颤有一定疗效,然而由于当前临床研究的样本量、方法、质量水平参差不齐,其有效性尚缺乏准确的判断。Meta分析作为循证医学寻求最佳证据的有力手段,或可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思路,因此,本研究拟采用Meta分析的方法,对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探讨。流行病学显示房颤与高血压之间关系密切,高血压心房重构被认为是其发生房颤的重要原因,其中,以心房纤维化为主要特征的心房结构重构是关键环节。目前,仍缺乏针对高血压心房重构的有效药物,中医药研究有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口。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主要有肝阳上亢、痰浊阻滞、气虚血瘀等,发病过程容易出现痰热,而快速性心律失常在气虚血瘀的基础上,痰热证表现较为突出,特别是在如房颤等快速性心律失常的发作期,痰热尤为明显。参连复脉颗粒作为我院心内科治疗心律失常的协定处方,其在益气活血的基础上,注重清心化痰,临床治疗有一定疗效。前期研究发现参连复脉颗粒具有抑制炎症、缩短动作电位时长、降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减少房颤复发率的作用。相关文献研究亦发现参连复脉颗粒主要组成药物及有效成分可通过抑制TGF-β1通路等作用抑制心房纤维化,减少房颤的发生。本研究通过复制原发性高血压大鼠动物模型,运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在体心房burst刺激、电生理检查、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等方法,从整体、组织细胞、分子层面进行研究,以验证“参连复脉颗粒可能通过调节ERK1/2和TGF-β 1/Smad3通路,抑制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假说。目的1.探讨以益气活血法为主治疗房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为房颤的中医药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2.探究参连复脉颗粒对高血压心房重构和房颤易感性的干预作用及可能机制。第一部分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维普中文期刊全文数据库(VIP),万方数据库,以及国外数据库包括PubMed、Web of Science及Cochrane Library。收集公开发表的关于益气活血法为主联合西医常规治疗房颤的随机对照临床实验。用RevMan5.3软件对纳入的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通过森林图呈现,敏感性分析评估结果是否稳定,漏斗图分析文献是否存在发表偏倚。结果1.文献检索筛选结果经过文献检索和补充,共检索出712篇文献,排除重复文献215篇,进而浏览标题、,剔除289篇与纳入标准不符的文献,最后进行文献通读,纳入文献17篇。2.纳入文献特征2.1一般资料17篇文献共纳入1639人,其中治疗组828人,对照组811人;17篇文献中有2篇未详细说明治疗组和对照组具体年龄和性别分布情况,其余均详细描述了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例数、性别、年龄、干预措施和疗程,17篇文献中有3篇文献未明确说明病程情况,其余详细描述了病程;17篇文献均描述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2.2中药使用情况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以益气活血法为基础治法,其中使用频次较高的药物为人参(10次),黄芪(6次),丹参(8次),三七(7次)。2.3不良反应及随访情况纳入的17篇文献中,有4篇明确报道无不良反应;有6篇明确报道出现不良反应,包括有头晕、恶心呕吐、心动过缓等;有7篇未描述是否发生不良反应。3.文献质量评价纳入文献总体质量一般,经改良jadad评分量表评分,有4篇文献2分,6篇文献3分,6篇文献4分,1篇文献6分。纳入的17篇文献均提及“随机”字样,其中13篇采用了正确的随机方法,17篇文献均未描述分配方案隐藏,有1篇文献采用了正确的盲法,2篇文献报告偏倚风险低,17篇文献结果数据均完整、没有其他偏倚来源。4.Meta分析结果Meta分析结果显示,益气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药组在临床疗效(RR=1.16,95%CI=[1.08,1.23],Z=4.33,P<0.00001)、中医证候疗效(RR=1.29,95%CI=[1.18,1.41],Z=4.33,P<0.00001)、房颤转复率(RR=1.23,95%CI=[1.04,1.46],Z=2.46,P=0.01)、窦性心律维持(RR=1.31,95%CI=[1.14,1.50],Z=3.80,P=0.0001)、房颤发作次数(SMD=-1.00,95%CI=[-1.73,-0.27],Z=2.67,P=0.008)和安全性评价(RR=0.43,95%CI=[0.28,0.66],Z=3.83,P=0.0001)方面优于常规西药组。结论以益气活血法为主的口服中药联合西药,在改善房颤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房颤转复率、窦性心律维持及房颤发作次数方面有一定疗效,且安全性较好。但由于纳入的文献质量有限,本次Meta分析结果尚有待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研究证实。第二部分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方法1.分组与给药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随机分为SHR空白组(SHR组)、SHR+氯沙坦钾组(LOS组)、SHR+参连复脉颗粒组(SLFM组),同时以正常血压京都威斯特大鼠作为正常对照组(WKY组),共4组。给予相应药物或生理盐水灌胃,共4周。2.检测方法各组大鼠干预4周后记录体重、血压、心率、死亡情况;利用小动物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心房及左心室的结构和功能;利用心电图检测P波时限、PR间期;利用多导生理记录仪检测心房有效不应期,利用在体心房burst刺激检测房颤易感性;利用H&E染色、Masson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心房间质纤维化情况;利用ELISA、Rt-qPCR及Western Blot技术检测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相关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1.模型评价:(1)与WKY组相比,SHR组体重较轻,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升高(P<0.05);(2)与WKY组相比,SHR组左室壁增厚、左室内径缩小、左心房扩大、左心房总射血分数降低、标化左心房重量及标化全心重量增加(P<0.05);(3)与WKY组相比,SHR组P波时限、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增加(P<0.05);(4)与WKY组相比,SHR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胶原蛋白I和胶原蛋白Ⅲ表达增高,胶原纤维容积分数升高(P<0.05);(5)与WKY组相比,SHR组心肌纤维化相关因子表达异常,表现为 ERK1/2 通路相关因子 AngⅡ、AT1R、p-ERK1/2 显着升高(P<0.05),而 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 Galectin-3、TGF-β1、p-Smad3、MMP-3 升高(P<0.05),TIMP-3 降低(P<0.05)。2.参连复脉颗粒对心脏结构和功能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左心房内径、左心房最大容积显着缩小(P<0.05),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舒张期左室前壁厚度、左房内径显着缩小(P<0.05),左心房最大容积有缩小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3.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电生理及房颤诱发率的作用:SLFM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限、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LOS组与SHR组相比,P波时间、PR间期、房颤诱发持续时间显着降低(P<0.05),房颤诱发率有降低的趋势,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差异。4.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心肌细胞肥大及心房间质纤维化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组与LOS组心房心肌细胞肥大有所抑制,胶原蛋白Ⅰ、胶原蛋白Ⅲ表达有所减少,纤维容积分数明显减少(P<0.05)。5.参连复脉颗粒对心房ERK1/2及TGF-β1/Smad3通路相关因子表达的作用:与SHR组相比,SLFM 组与 LOS 组心房 AT1R、p-ERK1/2/t-ERK1/2 显着降低(P<0.05);SLFM组与 LOS 组心房 Galectin-3、TGF-β1、p-Smad3、t-Smad3、MMP-3、MMP-3/TIMP-3 显着降低(P<0.05),TIMP-3 明显升高(P<0.05)。结论1.参连复脉颗粒能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对心房电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有一定抑制作用。2.参连复脉颗粒改善自发性高血压大鼠心房结构重构的机制可能和调控ERK1/2及TGF-β1/Smad3信号通路有关。
毕云霞[8](2021)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有效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 的]本研究通过对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无创正压通气治疗前后的相关临床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疗效。[方 法]收集2017年6月至2020年5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全科医学科住院及高血压门诊的患者,按照纳入标准入选确诊并完成随访的60例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治疗组29例(降压药物+无创正压通气),对照组31例(降压药物)。(1)记录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指标,探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疗效。(2)将治疗组29例患者,按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分为非重度组(n=6)和重度组(n=23),按身体质量指数(BMI)分为非肥胖组(n=12)和肥胖组(n=17),按无创正压通气治疗时长分≤6月组(n=5)和>6月组(n=24),对相关临床指标分别做组内自身前后对比及组间对比,观察无创正压通气在各组间的疗效差异。观察指标:①《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ESS评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最低血氧饱和度(LSa02)及平均血氧饱和度(Sp02);②实验室相关指标:红细胞(HBC)、血红蛋白(HBG)、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门氨酸氨基转移酶(AST)、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酸(UA)、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脂(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LD-C)、空腹血糖(FPG)、血钠(Na)、血钾(K);③血压、心率及动脉弹性相关指标:诊室收缩压(SBP)、诊室诊室舒张压(DBP)、全天平均收缩压(24hSBP),全天平均舒张压(24hDBP),白天平均收缩压(dSBP),白天平均舒张压(dDBP),夜间平均收缩压(nSBP)、夜间平均舒张压(nDBP)、白天平均心率、夜间平均心率、踝肱指数(ABI)、踝臂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结 果]1.治疗组患者 AHI、SBP、DBP、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夜间平均HR较治疗前下降(P。<0.05),LSa02、平均Sp02、HDL-C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SBP、DBP、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夜间平均 HR 较治疗前降低(P<0.05),HGB、RBC较治疗前升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率进行比较,治疗组患者AHI、ESS评分、nSBP、nDBP的下降率高于对照组(P<0.05),LSa02、平均Sp02的提升率高于对照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重度组患者 AHI、ESS 评分、SBP、DBP、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夜间平均HR较治疗前降低(P<0.05),LSa02、平均Sp02、BUN、HDL-C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重度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率进行比较,重度组24hSBP、dSBP、dDBP、nSBP、nDBP下降率均高于非重度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肥胖组患者 AHI、ESS 评分、SBP、DBP、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夜间平均HR、baPWV较治疗前下降(P<0.05),LSa02、Sp02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肥胖组患者AHI、ESS 评分、DBP、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 较治疗前下降(P<0.05),平均Sp02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率进行比较,肥胖组LSa02提高率高于非肥胖组(P<0.05),其余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4.>6 月组患者 AHI、ESS 评分、DBP、24hSBP、24hDBP、dSBP、dDBP、nSBP、nDBP、夜间平均HR较治疗前下降(P<0.05),LSa02较治疗前提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月组患者AHI、LDL-C、CHOL、baPWV较治疗前降低(P<0.05),LSaO2较治疗提高(P<0.05),其余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指标的变化率进行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 论]1.无创正压通气能显着降低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AHI及ESS评分,改善夜间低氧情况。2.无创正压通气能显着降低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夜间血压及夜间平均HR,提高HDL-C水平,且对重度OSAHS患者疗效尤为显着。3无创正压通气还能改善肥胖OSAHS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弹性。4.无创正压通气时长可能是改善夜间血压及心率的一个有效性指标。
孙绒[9](2021)在《云南德宏潞西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原发性高血压(Essential Hypertension,EH)被公认为是心血管疾病发病和死亡最相关的危险因素,影响着全球30%至50%的成年人口,严重威胁人类生活质量。长期的血压控制不佳可增加心、脑、肾等靶器官损害的风险,积极控制血压十分重要。药物降压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措施,在临床中可观察到同一种降压药物的疗效在不同种族甚至不同患者身上可显现出异质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ACEI)降压疗效确切,其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已得到高血压领域所有主要指南的认可。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对比傣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使用同一种ACEI药物的降压疗效,观察不同民族间ACEI类药物是否存在临床疗效差异,为探讨傣族高血压患者降压疗效影响因素提供参考依据,为局部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降压治疗提供一定程度上可参考的意见。[方法]采用病例对照回顾性研究方法。严格按照病例纳入及排除标准,选取了在2017年8月至2019年9月间于德宏州人民医院心内科就诊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共325例。根据患者民族分为汉族组和傣族组,汉族组200例,傣族组125例,入选病例仅限于德宏州潞西地区人群,使用电子病历系统收集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实验室资料。所有入选患者均使用ACEI类药物(培哚普利或贝那普利)进行了为期8周的降压治疗,在治疗第2周末、第4周末及第8周末患者返院随访,随访时临床医生根据患者血压下降情况,调整药物使用剂量。随访过程中由固定人员监测并记录患者的收缩压、舒张压。收集患者血压变化及相应药物治疗剂量,并根据相关标准评定降压疗效及血压达标情况。应用SPSS 23.0软件统计分析,比较傣族与汉族高血压患者之间血压变化及ACEI类药物的降压疗效是否存在差异性,得出结论。[结果]1.临床资料比较:入选的傣族高血压患者和汉族高血压患者在年龄、性别、BMI、心率、实验室资料(BUN、Cr、FBG、TG、TC、LDL-C、HDL)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SBP、DBP不具有差异(P>0.05)。2.血压变化比较:傣族组与汉族组患者规范应用ACEI治疗8周后,两组治疗后SBP、治疗后DBP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SBP、DBP均有明显下降。傣族组、汉族组SBP分别下降了(49.38±22.10)mmHg、(44.98±20.37)mmHg,DBP 分别下降了(23.05±16.28)mmHg、(21.73±19.80)mmHg,两组间SBP降幅、DBP降幅无显着性差异(P>0.05)。按年龄(≥60岁组和<60岁组)分层进行亚组分析后,没有发现傣族组和汉族组之间的SBP、DBP降压幅度有显着差异(P>0.05)。3.临床治疗效果和达标率比较:纳入疗效分析的125例傣族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总有效率92.8%,显效率82.4%,有效率10.4%;200例汉族高血压患者中降压总有效率89.0%,显效率75%,有效率14%。两组间的降压疗效无统计学差异(X2=1.287,P=0.257)。此外,傣族组血压达标率为84.4%,汉族组达标率为75.5%,两组达标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323,P=0.068)。按年龄分层进行的亚组分析显示,在≥60岁和<60岁患者中,两组间的降压疗效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在≥60岁患者中,两组间达标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X2=2.213,P=0.13)。但在<60岁亚组中,傣族组高血压患者达标率明显高于汉族组(X2=8.955,P=0.003)。4.血压控制达标后用药情况比较:患者血压降至正常(<140/90mmHg)时的ACEI药物剂量为达标剂量。两组患者药物不同用量人数所占比例经卡方检验结果显示,傣族组贝那普利5mg用量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汉族组(X2=24.867,P<0.001)。傣族患者培哚普利4mg用量人数所占比例明显高于汉族患者(X2=16.640,P<0.001)。不论是培哚普利亚组,还是贝那普利亚组,傣族高血压患者达标剂量均较汉族组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意义(P<0.001)。5.血压控制达标时间比较:以患者血压控制达标(<140/90mmHg)的时间为达标时间。不同民族患者达标时间经Mann-Whitney U检验结果显示,傣族组达标时间明显短于汉族组(P<0.001)。6.联用其他药物的占比情况:至服用降压药第4周末,傣族组仍有24(19.2%)名患者血压未达标,需联合其他降压药物。汉族组有9(34.5%)名患者需联合其他降压药物。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990,P=0.014)。[结论]同地域高血压患者中,傣族较汉族对ACEIs的剂量需求小、血压控制达标时间短,但没有发现二者间ACEI类药物降压疗效及达标率有差异性。傣族EH患者对于ACEIs具有较高的敏感性趋势,基因多态性仍可能是个体对药物治疗反应的影响因素之一。
姚玉婷[10](2021)在《儿童高血压病因及临床特征初步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分析我院住院儿童高血压的病因及各类高血压的临床特点,为儿童高血压的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患高血压的住院儿童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并发症等。结果:1.共941例患儿纳入本研究。其中原发性高血压9例,继发性高血压932例,男性患儿555例(59.0%),女性患儿386例(41.0%);2.原发性高血压患儿均为学龄期及青春期儿童。3.继发性高血压以肾实质性高血压多见(71.5%),其次是药物性高血压(9.4%)、内分泌性高血压(7.6%);4.在各年龄段儿童继发性高血压中,除0-1岁年龄段外,其余年龄段均以肾实质性高血压为主;心血管源性高血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婴幼儿时期和青春期;药物性高血压的年龄分布主要集中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内分泌性高血压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增多。5.在各类继发性高血压中,肾实质性高血压其收缩压大多位于160mm Hg以下;肾血管性高血压收缩压大多大于160mm Hg;心血管源性高血压多数情况下收缩压低于160mm Hg,但仍有部分病例血压超过180mm Hg;药物性高血压的收缩压以小于140mm Hg为主。6.继发性高血压患儿中有98例(10.5%)合并左心室肥厚,有125例(13.4%)并发高血压脑病。结论:1.住院治疗的高血压患儿主要为继发性高血压,而继发性高血压以肾实质性高血压为主。2.原发性高血压与继发性高血压在各年龄段分布有差异,不同年龄段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分布不同,而各类继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值分布范围有差异,临床特点也不一致。3.肾血管性高血压血压升高明显,易并发高血压脑病及左心室肥厚。
二、可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可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论文提纲范文)
(1)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发病机制及临床研究现状 |
1. 流行病学研究 |
2. 危险因素 |
3. 病理生理机制 |
4. 高血压合并房颤的治疗 |
5.小结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合并房颤的研究进展 |
1. 中医对高血压病名的认识 |
2. 中医对房颤的认识 |
3. 中医对高血压合并房颤的认识与治疗 |
4. 小结 |
第二部分 基于临床病历资料的回顾性研究 |
前言 |
临床资料 |
1. 研究目的 |
2. 病例来源 |
3. 诊断标准 |
4. 病例筛选 |
5. 研究方法 |
研究结果 |
1. 一般临床资料分布情况 |
2. 临床体征 |
3. 证素分布规律 |
4. 中药治疗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房颤用药规律分析 |
5. 讨论 |
6.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具有预防高血压功能的益生菌挖掘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高血压概述 |
1.1.1 高血压的现状 |
1.1.2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
1.1.3 高血压的现有干预方法 |
1.2 血管壁活性氧与高血压 |
1.2.1 血管壁活性氧引起血压升高 |
1.2.2 血管壁活性氧引起血管重构 |
1.2.3 血管壁活性氧引起免疫失调与血管炎症 |
1.3 肠道菌群失调引起高血压 |
1.4 益生菌预防高血压的潜力 |
1.4.1 益生菌通过抑制ACE活性预防高血压 |
1.4.2 益生菌通过调节肠道菌群预防高血压 |
1.4.3 益生菌通过提升抗氧化能力预防高血压的潜力 |
1.5 立题依据 |
1.6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基于A7R5 细胞模型的抗氧化益生菌筛选 |
2.1 前言 |
2.2 材料、仪器与方法 |
2.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2.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2.2.3 实验方法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益生菌培养上清液降低A7R5 细胞内ROS水平 |
2.3.2 益生菌培养上清液不改变A7R5 细胞活力 |
2.3.3 益生菌培养上清液抑制A7R5 细胞内NADPH氧化酶的激活 |
2.3.4 益生菌培养上清液提升A7R5 细胞内总SOD活力 |
2.3.5 益生菌培养上清液提升A7R5 细胞内CAT活力 |
2.3.6 益生菌培养上清液不改变A7R5 细胞内GSH-PX活力 |
2.4 小结 |
第三章 益生菌预防原发性高血压的功能验证 |
3.1 前言 |
3.2 材料、仪器与方法 |
3.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3.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3.2.3 实验方法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益生菌预防SHR高血压的形成 |
3.3.2 益生菌预防SHR主动脉血管重构 |
3.3.3 益生菌提升SHR主动脉内皮NO合成水平 |
3.3.4 益生菌提升SHR抗氧化能力 |
3.4 小结 |
第四章 长双歧杆菌CCFM752 预防高血压的机制探究 |
4.1 前言 |
4.2 材料、仪器与方法 |
4.2.1 实验材料与试剂 |
4.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
4.2.3 实验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长双歧杆菌CCFM752对SHR血清代谢物的影响 |
4.3.2 长双歧杆菌CCFM752对SHR粪便菌群的影响 |
4.3.3 长双歧杆菌CCFM752 对血清代谢组与粪便菌群属水平影响的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高血压病西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高血压界定 |
3 降压策略 |
4 血压监测及相关指标 |
5 高血压发病机制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病中医研究进展 |
1 概述 |
2 中医对高血压病病因病机认识 |
3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病概述 |
4 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研究进展概述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理论阐述 |
1 肝阳上亢在脏责之肝肾 |
2 育阴潜阳是关键治法 |
3 平冲降逆是合理阐释 |
4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文献研究 |
研究一 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古代及近代文献研究 |
1 检索范围 |
2 检索策略 |
3 数据处理 |
4 检索结果 |
5 文献整理 |
6 讨论分析 |
7 结论 |
8 意义及启示 |
参考文献 |
研究二 针刺联合西药治疗高血压病现代研究荟萃分析 |
1 研究方法 |
2 研究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3 治疗方案 |
4 基线资料及观察指标 |
5 质量控制 |
6 统计分析 |
7 研究结果 |
8 讨论 |
9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实验研究 “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对SHR血压及血清氨基酸代谢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4)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实验结果 |
讨论 |
结论 |
本研究创新性的自我评价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高血压合并肥胖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 |
在学期间科研成绩 |
致谢 |
(5)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认识及研究 |
1.1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名的认识 |
1.2 传统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 |
2.1 流行病学研究 |
2.2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危害 |
2.3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病因研究 |
2.4 高血压、高脂血症的发病机制研究 |
2.5 现代医学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的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剔除标准 |
2.6 终止实验标准 |
3 研究方法 |
3.1 分组方法 |
3.2 治疗方法 |
4 观察指标 |
4.1 安全性指标 |
4.2 疗效性观察指标 |
4.3 疗效判定标准 |
5 统计方法 |
6 结果 |
6.1 一般临床资料 |
6.2 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 |
6.3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相关指标比较 |
6.4 并发症 |
6.5 安全性评价及不良反应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课题研究的意义 |
2 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探讨 |
2.1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血脂症痰湿夹瘀型病因病机的认识 |
2.2 导师关于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治疗 |
3 组方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
3.1 方源 |
3.2 方药组成 |
3.3 方义 |
3.4 现代药理学分析 |
4 对本课题研究的疗效分析 |
4.1 血压水平分析 |
4.2 血脂水平分析 |
4.3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
5 问题与展望 |
5.1 问题 |
5.2 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缩略词表 |
综述 中医药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7)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心房颤动的中医研究进展 |
1. 病名沿革 |
2. 心房颤动的脉象 |
3. 房颤的中医病因 |
4. 房颤的中医病机 |
5. 房颤的辨证分型 |
6. 中医对房颤的治疗 |
7.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高血压房颤的发生机制与药物防治靶点 |
1. 高血压与房颤的患病情况 |
2. 高血压对房颤的影响因素 |
3. 高血压房颤的病理生理学机制 |
4. 心房纤维化是导致心律失常的心房结构重构的重要特点 |
5. 高血压房颤心房纤维化的机制 |
6. 高血压房颤的药物干预靶点 |
7. 中药可能的防治靶点 |
8.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临床文献研究 |
前言 |
益气活血法治疗房颤的Meta分析 |
目的 |
资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小结 |
结语 |
创新点 |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1:临床筛査记录表(入组) |
附表2:临床随访记录表 |
综述 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
致谢 |
(9)云南德宏潞西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以字母顺序排列)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高血压患者ACE基因多态性与药物疗效相关性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儿童高血压病因及临床特征初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汉略缩语名词对照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资料与方法 |
1.1 研究对象 |
1.2 诊断标准 |
1.3 资料收集 |
1.4 方法 |
2 结果 |
2.1 一般情况 |
2.2 临床症状 |
2.3 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分布 |
2.3.1 不同年龄段儿童继发性高血压的分布情况 |
2.3.2 各类继发性高血压的血压分布情况 |
2.4 并发症 |
3 讨论 |
4 局限性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文献综述 儿童高血压的诊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四、可能引起高血压的药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血压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患者中医证素及用药规律的临床回顾性研究[D]. 蒋之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 [2]具有预防高血压功能的益生菌挖掘及机制研究[D]. 王昱升. 江南大学, 2021(01)
- [3]“育阴潜阳,平冲降逆”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研究[D]. 张旭东.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4]针刺调节PPAR-γ抑制高血压合并肥胖大鼠主动脉炎症反应机制研究[D]. 张晨新. 辽宁中医药大学, 2021(02)
- [5]健脾化痰活血通络法治疗高血压伴高脂血症(痰湿夹瘀型)的疗效观察[D]. 陆露.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6]中国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专家共识[J]. 大动脉炎相关高血压诊治多学科共识中国专家组. 中华风湿病学杂志, 2021(05)
- [7]基于ERK1/2与TGF-β1/Smad3通路研究参连复脉颗粒干预高血压心房重构及房颤易感性机制[D]. 马征.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无创正压通气治疗OSAHS相关性高血压的有效性研究[D]. 毕云霞.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1)
- [9]云南德宏潞西地区傣族高血压患者ACEI类药物疗效观察[D]. 孙绒. 昆明医科大学, 2021(02)
- [10]儿童高血压病因及临床特征初步分析[D]. 姚玉婷. 重庆医科大学, 20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