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巫师哈利波特

小巫师哈利波特

一、风靡全球的小巫师哈利·波特(论文文献综述)

张曼[1](2021)在《网络趣缘群体“哈利·波特迷”文化记忆的生产与建构》文中认为

乐奕[2](2021)在《孩子们的经典音乐盒——带你走近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配乐》文中研究指明喜欢魔法的琴童朋友一定知道哈利·波特——那个戴着圆圆眼镜、手拿小魔杖画圈圈的小巫师吧?2001年,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上演。奇异的电影场景、玄幻多变的音乐及扑朔迷离的电影情节,瞬间风靡全球,以9.6亿美元的票房跃登全球电影史上的票房亚军,可见这部电影的吸引力有多大!本期的音乐盒,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和欣赏专为这部魔幻电影量身打造的魔幻音乐吧!

姜淑芹[3](2020)在《《哈利·波特》系列的双重叙事运动》文中提出《哈利·波特》系列显性的情节发展背后还有隐性的叙事进程。在宏大的外聚焦叙事框架之下嵌套着许多微观的内聚焦叙事,通过表层文本与潜藏文本的互动,形成一边建构一边解构的双重叙事运动。哈利·波特兼具英雄性与反英雄性,他的命运看似先天注定,实际是自由选择的结果,魔法世界的社会政治历史问题根源和出路都在于个体家庭的力量。关系整个魔法世界命运的宏大叙事和以个体经验为基础的微观叙事一明一暗,共同推进叙事进程的发展,塑造出多面的人物形象,表达出丰富的主题意义,引发读者做出复杂的反应。

于敏[4](2020)在《重写浪漫传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互文研究》文中指出当代英国女作家J.K.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自出版以来,借助多种文字的译本和特效电影的全球发行,获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和全球影响,成为世纪之交令人瞩目的通俗文学代表作品。该系列小说的主题、情节、人物等要素都给读者似曾相识之感,说明罗琳充分利用了文学之“陈词”,即已经为读者所熟知的文学典故和范式,以及文学经典已经建构的情节模式和人物原型来创造新文本。罗琳的作品得以获得广泛的读者关注与共鸣,成为至少一代人的阅读记忆,其创作机制和文学特征值得严肃、深入的学术研究。对《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互文研究,一方面可以丰富我们对该系列小说的阐释,深化我们对当代通俗小说的了解;另一方面,又可以通过对这部小说的研究,重新看待它所赖以存在的、包括经典文学作品在内的整个文学传统和众多前文学文本,发现它们的内在联系。虽然该系列出版初期曾引起有关文学价值、教育功能及宗教领域的争议,但随着全系列的出版与研究深入,《哈利·波特》系列的文学、文化价值被普遍认可。针对该系列小说的国内外专题研究已经在其文化内涵与文学价值方面进行了多理论角度、跨学科、多元化的学术研究。其中,以社会、历史和文化语境为中心的批评关注该系列小说反映的广泛的社会现实与问题,对该系列小说反映的当代思潮和社会现实进行宏观或微观探讨;以文本为中心的批评注意到该系列与经典文本和文学传统之间的互文关联,从文学传统研究、经典作家影响、文学体裁研究等角度讨论该系列与文学经典之间的互文关系,注重考查该系列在文学传承方面的价值。在该系列的互文研究领域,其与中世纪文学,尤其是浪漫传奇的互文关联也受到关注。《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的人物塑造、故事情节、主题与氛围上都体现出典型的中世纪浪漫传奇特征,但同时,小说中的魔法“他界”又显然隐射了当代社会现实。非现实主义的《哈利·波特》系列采用了浪漫传奇的元素与范式,却能够反映现代生活中的各种问题,触摸到当下的生活真相,并且得到读者广泛、积极的回应,其中的缘故和创作机制是本文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解释罗琳如何利用文学传统之“陈词”重建文本,揭示《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传统文学范式进行重写的具体手法和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中世纪浪漫传奇等传统文学作品作为前文本进入《哈利·波特》这一当代通俗小说的路径,及其在小说文本中产生的异质性和对话性。《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与中世纪浪漫传奇之间的互文研究,将浪漫传奇作为该系列小说巨大的互文本库中的一个典型文学传统体裁,可以更具体地分析罗琳的重写策略,以此为渠道深入了解该系列作品的创作及其创新之处,解释该系列成为世纪之交重要文学现象的原因,并管窥当代读者阅读兴趣的走向。本文以“互文性”理论基础上广义的“重写”(Rewriting)概念为基础,结合互文性理论的“意识形态路径”与“诗学形态途径”,即巴赫金、克里斯蒂娃、罗兰·巴特等人对文本中多重话语及话语背后的历史、文化和意识形态主体的考察,以及热奈特等人有关互文手法和具体方式的研究,综合建构“重写”的三重框架,认为每个文本都具有互文性,都是对前文本的某种重写:“重”字既包含“重复”也包含“重新”之意,每一个重写文本又是“多重”声音的汇集。在此框架下,重点研究《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对中世纪浪漫传奇进行“重写”的具体策略。总体上看,罗琳小说重写的基础是解构式挪用,最突出的重写途径是对话性戏仿,而获得的效果则是重写文本发出能够回应当下现实、并且引发读者广泛共鸣的“回声”。中世纪浪漫传奇,尤其是亚瑟王传奇留给欧洲文学传统三项重要主题,即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典雅爱情以及魔法的超自然力量,而罗琳的《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创造性地重写了这三大主题。本文通过分析该系列小说对浪漫传奇三大主题的重写过程,分别阐释罗琳重写策略的基础、途径与结果。论文首先讨论罗琳如何通过解构式挪用对浪漫传奇中作为理想整体的骑士精神与典型的骑士形象进行细致分解。骑士精神的主要内容具有武士伦理、宫廷文化与宗教精神等不同历史文化来源,本身具有内在矛盾性。罗琳回溯其构成,以笔下的霍格沃茨巫师学校的不同分院的招生标准解构理想主义的骑士精神,继而以四个分院之间的竞争和战争,以及各分院内部的矛盾表现骑士精神内部的矛盾与断裂;同时,罗琳解构式挪用了亚瑟王原型的构成要素与人物特征,创造出小说中的双生人物哈利和伏地魔,使两者都表现出明显的骑士领袖的特质,却在“责任感”与“权力欲”这一对原本相辅相成的特质上分道扬镳,并通过这对双生人物的不同结局重新衡量了“命运”与“选择”之间的关系;通过对骑士精神与形象的解构、挪用、重构与选择,罗琳对骑士精神中的强权观、暴力观与血统观进行清洗,强调个人的责任与义务。论文其次讨论罗琳如何通过戏仿这一重要的重写方式对中世纪浪漫传奇的另一主题典雅爱情进行重写,并体现出其内在的矛盾与对话性。典雅爱情的主要范式,如骑士对爱人的奉献与服侍精神、爱情的磨难使人高贵、爱情中的自我克制与恪守秘密等影响了中世纪之后的欧洲文学与爱情理念。罗琳充分利用了戏仿的对话性与含混性,一方面继承了典雅爱情的主要范式和话语,另一方面却通过人物形象、爱情的表达方式以及爱情的影响等元素的“变调”处理,质疑典雅爱情的基本条件。罗琳以复调的双线情节对典雅爱情进行双线戏仿:反骑士形象的黑巫师西弗勒斯·斯内普作为体现“爱情使人高贵”的典雅爱情践行者,以一曲“副歌”严肃地戏仿了典雅爱情;通过性别和地位的错置,贝拉·莱斯兰奇作为女“骑士”表现出因为爱情而生的暴力、残忍与邪恶,谱写出一曲典雅爱情的“反歌”。双线戏仿从不同的角度重写了典雅爱情,分别质疑了典雅爱情命题的条件与结果,双重戏仿文本与源文本构成了三重交叉对话,增加了文本的含混性,使文本获得多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论文最后讨论了罗琳通过魔法与巫术的重写体现出她对经典文本和当今社会的当下性回应。罗琳对魔法世界的重写并不是简单的内容挪用和扩充,而是在对中世纪魔法和巫术的神秘主义本质进行解构和颠覆之后进行的当下性重写,反映的是当今社会的现实真相。通过刻画魔法学校教学内容与方法的现代性、工具理性与技术内核,罗琳将巫术的本质“科学化”,使魔法失去了其在浪漫传奇中具有的神秘性和超自然性;“去魅”的魔法成为异世界巫师们的生存常态,而非不可知的神秘主义;罗琳则以去魅的魔法为陌生化手段,对现实生活进行了整体戏仿,以扭曲、滑稽、讽刺的魔法哈哈镜夸张地凸显了现代社会常被忽视的怪像。本文认为,罗琳通过解构式挪用和对话性戏仿重写了中世纪浪漫传奇的重要主题,回应了浪漫传奇的理想主义传统,也讨论了其中与现代主流价值观的矛盾之处。罗琳在小说中讨论了骑士精神的构成、内涵与矛盾,试图规定新骑士精神引导个人选择;讨论了爱的不同维度,描述了“爱”与“善”之间的复杂关系;刻画了当下人类存在的真相与怪相,回应了当代典型的孤独与焦虑。《哈利·波特》系列小说是基于现实主义的浪漫奇幻作品,混杂现实于魔法叙事之中,戏仿现代芸芸众生之相,表现出作者富于幽默的同情心和对现代社会的敏感观察,将“传奇”的理想主义和故事传统重新带回了当下阅读的焦点。

王伟[5](2020)在《《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文中认为英国作家J.K.罗琳创作的Harry Potter风靡全世界,被翻译成80种语言,所有版本的总销量超过5亿册,成为世界上最畅销的小说之一。本研究依据译介学理论、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操纵”和“重写”理论、接受理论和副文本理论对Harry Potter在中国的译介展开全面、系统的描述性个案研究,探讨了该作品是如何被译介到中国以及在进入中国后该作品在中国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群体中的传播、接受现状,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定位和目标读者群体的接受错位问题,并从副文本与文本转换过程分析了《哈利·波特》中译本中的翻译问题。通过对《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出版发行的历时性描述分析,本研究发现Harry Potter这部通俗文学作品能够进入中国主要是与当时的社会接受环境紧密相关。通俗文学,又称之为大众文学,一直处在中国文学系统的边缘。长期以来,通俗文学的娱乐消遣功能与中国传统的“文以载道”文学观念相悖,通俗文学往往被视为严肃文学、纯文学的对立面。而在改革开放之后,国内开始大规模地译介外国通俗文学作品,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向中心运动,长期被压抑和禁锢的文学娱乐消遣功能终于得到释放。随着中国1992年成为《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的成员国,中国对外版权贸易得到迅速发展,开始不断从国外引进通俗文学作品以满足国内日益增长的需求。20世纪90年代,国内不少出版社开始摆脱行政化束缚,以市场为导向追求利润最大化。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之下,人民文学出版社积极转变观念,从国外获取最新商业出版资讯,Harry Potter就这样走进了人文社的编辑眼中。2000年8月底,人民文学出版社鏖战数月后赢得了《哈利·波特》中文版权。Harry Potter被引进到中国之后也取得了非常不错的销售成绩,成为一部非常畅销的流行读物。Harry Potter进入中文世界后,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对该作品的接受各自呈现出不同的接受特征。中国奇幻文学读者群体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对《哈利·波特》这部作品的接受经历了“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两种文学接受过程。在Harry Potter进入中国之前,中国大陆的普通读者对于奇幻文学还是比较陌生,即使有奇幻文学作品的存在,在当时也是被当成童话被译介到中国。在新世纪开始之前的这段时间,中国大陆并不存在奇幻文学所能接受的土壤或环境,因此也就没有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存在。而随着The Lord of the Rings和Harry Potter等系列作品陆续被国内出版社引进译介,再加上国内义务教育的蓬勃发展和一系列的教育制度改革,新时期的中国读者在文化程度、知识深度、阅读广度上有很大幅度提高,国内逐渐形成具有一定规模的奇幻读者群体,他们热爱阅读和接受各种西方奇幻文学作品。同时,新世纪大众传媒尤其是由奇幻文学改编的同名电影在中国热映,使众多读者在欣赏奇幻大片的同时,感受到了奇幻文学作品的魅力,部分读者是看完纸质作品之后去电影院欣赏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然后再对该奇幻文学作品的纸质书籍(文本)进行深度阅读;也有不少读者是观看完奇幻文学作品改编的同名电影(影像)后购买纸质书籍(文本)阅读。“文本—影像—文本”和“影像—文本”构成了中国普通读者对外国奇幻文学作品的两种文学接受过程。而与普通读者对《哈利·波特》的接受不同的是,中国的专业研究者对《哈利·波特》并不是特别重视,在我国主流核心学术刊物上刊载有关“哈利·波特”研究的文章数量相对有限。尽管通俗文学开始从文学系统的边缘开始向中心运动,但是严肃的学院派研究者却并不十分关注《哈利·波特》这种通俗文学作品。究其缘由,一方面,纯文学或者说精英文学才是中国专业研究者关注的焦点;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对文学作品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中国文学如何“走出去”,这更符合当下时代的主旋律,而外国通俗文学作品“走进来”的译介研究则很难引起他们的关注。与Harry Potter系列作品在英语世界的接受状况相比,《哈利·波特》中译本在中国的传播和接受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在英语世界,Harry Potter系列一开始定位是儿童文学,面向儿童读者群体,但因为该作品深受青少年读者和成人读者的喜爱,英语世界的出版社很快就灵活地改变该作品目标读者群体定位,扩大其读者群体范围。而在中文世界,赞助人(人文社)从一开始就一直把该作品定位为儿童文学,并自始至终操纵着《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的全过程。从副文本视角对《哈利·波特》中译本进行分析,无论是从书籍的开本设计、封面装帧、插图、书签还是内页版式设计,人文社都是按照儿童文学作品的定位进行设计和出版发行的,儿童才是其目标读者群体。因此,人文社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定位和中国读者对该作品的接受之间产生错位,部分中国读者对人文社的儿童文学定位和译文质量不满,三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批评型读者、作为译者的读者和精英型读者。在互联网技术的支持下,新型读者群体在网络空间中对人文社《哈利·波特》中译本的翻译质量展开网络文学翻译批评,或者另起炉灶自己开始翻译并在网络空间中分享译文。随着《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和同名电影的完结,精英型读者群体开始涌现,他们从各个视角、细节、主题对这部作品展开全新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具有一定的学术素养和敏锐的批评意识。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使中国读者的角色从单一走向多重化,在文学文本选择和文本意义建构上由“失语者”变成了“建构者”。新型读者群体展开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对人文社和译者形成了“良性监督”,加强了读者和出版社之间的互动,这些都构成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接受史中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Harry Potter被译介到中文语境后,“显性”赞助人(人文社)的意识形态、经济利益和社会地位自始至终都对译者的翻译工作进行着操纵,同时“隐性”赞助人(儿童读者群体)也迫使译者适当调整翻译策略使译文符合儿童读者阅读。因此,人文社在对Harry Potter进行文本转换的过程中因为误译、漏译产生了一系列的偏差和变形。因为原文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原作者根本没有预料到的接受语境,作家J.K.罗琳精心创作的大量文化特色词汇、人物形象、“文字游戏”和习语在经过译者的翻译转换之后,原着中的人物形象、性格在中译本中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扭曲和变形,大量“文字游戏”蕴含的预期效果没有被完美地呈现出来。同样地,原着中大量巧妙构思、精心创作的习语并没有被译者进行异化处理,这使得习语中独有的文化意象和语言特色在中译本中丢失,影响和阻碍了中国读者阅读的连贯性和好奇心。本研究推动《哈利·波特》进入更多学术界研究者的视野,进一步丰富了《哈利·波特》在中国的学术研究,让更多严肃学院派研究者认识到通俗文学翻译的影响和特殊研究价值,也为该作品走向经典做出了一定努力;同时基于该作品在中国的译介和传播过程中遇到的新型读者群体的网络文学翻译批评以及中译本在文本转换过程中产生的偏差,本研究亦可为外国通俗文学作品的翻译以及中国通俗文学作品外译提供一定程度的参考和借鉴。

肖双喜[6](2019)在《试论《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艺术魅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根据同名小说改编的《哈利·波特》系列电影自2001年上映以来,风靡全球,在魔幻电影中有较高地位。魔幻系列电影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随之,也成为学界研究热点之一。文章将《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置于魔幻系列电影这一语境之下,主要从叙事技巧、系列电影画面、演员、人物塑造等方面探讨了《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艺术魅力。

李广旭[7](2019)在《世界因“魔法”而变得紧密——走访哈利·波特的故乡》文中认为相信在英国文学史上,《哈利·波特》系列无疑将占据一个非常特殊的位置。尽管它更多的是以童书或魔幻文学的身份亮相,但它的全球影响力足以与莎士比亚相媲美。据不完全统计,该系列的前七部小说被译为60多种语言,在全世界卖到了3亿多册。其中第七部的首发式被安排在了大英博物馆,甚至为了防止押运人员偷看,还特意给他们戴上了特殊的眼罩,如此高规格的礼

鲁晴[8](2019)在《《玛蒂尔达》与《哈利·波特》之比较研究》文中认为罗尔德·达尔和J.K.罗琳是当代英国儿童文学史上的着名作家,他们总是以其独具的魅力,吸引着无数儿童乃至成人的关注。文章选取《玛蒂尔达》和《哈利·波特》两部作品,试从人物形象、故事模式、儿童成长的意蕴三个角度,比较分析二者的相似之处,探求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共有的特质。

华烨[9](2019)在《“龙”意象在西方奇幻小说中的作用 ——以《魔戒》、《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三系列为例》文中指出奇幻文学是一个年轻且影响力巨大的文学类别。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托尔金用《魔戒》系列开启了奇幻文学这一文类的大门,半个世纪后罗琳以《哈利·波特》系列打开了世界青少年文学市场,马丁以《冰与火之歌》系列重新定义了严肃奇幻(high fantasy)在当代文学中的价值,但是奇幻文学的文学价值仍然没有得到充分认识,在文学批评界相关的研究乏善可陈。基于奇幻文学研究的现状,本论文选取《魔戒》、《哈利·波特》和《冰与火之歌》三部系列性奇幻文学作品,从“龙”的意象入手,探究其在西方奇幻文学中的作用,从而溯源龙意象的发展,并尝试总结奇幻文学作品的特殊叙事。在绪论中,通过梳理国内外奇幻文学的研究成果,确定选题的目的意义,以及创新之处,然后列出本论文中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指出该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法。正文共分五章,在第一章中进一步厘清选题相关的重要定义,并确定本文的研究范围。首先,给出适用于该选题的定义,总结奇幻文学的文类特征。其次,确定龙意象对于选题的适用性。最后,选取有类似基础的三部奇幻文学系列作品,作为选题的研究文本,对选题涉及到的龙意象进行简要的界定。在第二章中,讨论托尔金笔下的龙意象及其在作品《魔戒》系列中的作用。首先,论证龙意象在托尔金作品中的根本属性是自然性,揭示龙意象邪恶的表象之下自然代言人的角色;证明龙意象在阿尔达世界的神话特征。然后根据作品类别确定龙意象在两部作品的角色与功能,最终肯定龙意象为作品戏剧性所作的增益。第三章探讨罗琳笔下的龙意象,及其在《哈利·波特》系列中的作用。首先确定龙在魔法世界中的真实生物定位,然后讨论龙作为能力测试者出场时,龙意象工具性的应用。最后,分析作品对于成长小说文类的发展,以及工具性的龙对于哲学主题的作用,总结龙意象在作品中所起作用的变化。在第四章,探查马丁笔下的龙意象,及其在《冰与火之歌》系列中的作用。分别讨论马丁笔下龙的两种不同存在形式,归纳两种龙的根本属性都是暴力性,考察两种龙的结合——龙母丹妮莉斯身上暴力的体现。根据环境和龙意象本身的魔法力量对比,及龙与坦格利安族人的关系,得出龙的暴力性为政治服务的结论,并进而总结该作品的现代性发展和龙意象属性的变化。第五章理顺龙意象与时代、文学发展之间的关系,并从龙意象的角度归纳西方奇幻文学的特殊叙事。按照时间顺序,对龙意象从原始图腾时代到神话时代、再到传统文学时期,最后转入现当代奇幻文学的发展过程及特征进行梳理,最终推导出龙意象与文学的关系。最后,从龙意象的角度审视西方奇幻文学作品,总结其中叙事的特殊之处。最后,通过以上论述,确定龙意象在所选文本中的特征及角色,再一次总结龙意象在西方奇幻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文后三篇附录中,对三部作品中涉及到龙意象的情节进行了整理和总结,并对“龙”的词频进行了统计。

李婉潇[10](2019)在《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指导策略研究》文中认为《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阅读整本书有利于培植浓厚的阅读兴趣、建造完整的精神世界、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虽然近几年初中和高中阶段的课外阅读和整本书阅读开展得十分火热,但是小学高年级学生由于学校、家庭、自身,社会等方面因素的牵制,其整本书阅读面临着诸多现实问题,比如阅读方式过于随意、与课程标准培养目标不相符、不适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活动形式单一、评价方式刻板等。由此可见,我国小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状况不容乐观。整本书阅读是思维能力、表达能力等多种能力锻炼提升的有效途径,整本书阅读又恰好能够满足当下社会发展对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需求。基于以上阐述的种种现状,本研究运用文献研究法、数据分析法等,对西安市某小学高年级学生的整本书阅读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以期在此基础上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本论文共分为四部分,具体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部分。笔者从选题依据、选题的意义、研究现状和研究思路及方法几个方面进行了概述。第二部分是概念阐释和价值探究部分。整本书阅读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意义的活动被提及,就需要对整本书阅读概念本身进行界定,因此本章主要对整本书阅读的概念进行界定,以及明确整本书阅读在小学高年级学生成长中的重要价值。第三部分是问卷调查与分析部分。笔者主要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法及访谈法对笔者所在学校的整本书阅读状况进行了调查,问卷主要从阅读兴趣、阅读习惯、阅读种类、阅读环境等多个方面对学生的阅读现状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最终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且从问题出发探索其中的原因。第四部分是策略探究部分。这一章笔者主要从前面总结的客观环境角度、教师角度、学生角度的问题出发,提出了几点探索性的建议。首先客观环境主要从社会、学校、家庭角度提出切实可行的策略,其次又从教师角度出发提出了选书、读法、评价等相关策略,最终从学生自身出发就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的阅读意志,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出相关策略。

二、风靡全球的小巫师哈利·波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风靡全球的小巫师哈利·波特(论文提纲范文)

(3)《哈利·波特》系列的双重叙事运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双重聚焦主体与感知者
2 表层文本与潜藏文本
3 宏大叙事与微观叙事
4 结语

(4)重写浪漫传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互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源起
    二、《哈利·波特》系列小说研究综述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一章 重写骑士精神与形象:解构式挪用
    第一节 中世纪浪漫传奇传统及其影响
    第二节 解构式挪用
    第三节 霍格沃茨四大分院:分裂的骑士精神
        一、四大分院与骑士特质
        二、荣誉与暴力:分院间的对立与战争
        三、二元对立:分院内部矛盾的声音
    第四节 哈利与伏地魔:分裂的亚瑟王原型
        一、亚瑟王及其骑士特征
        二、“双生”人物:哈利与伏地魔
        三、“预言”、“选择”与命运
第二章 重写典雅爱情:对话性戏仿
    第一节 典雅爱情与戏仿
        一、浪漫传奇中的典雅爱情
        二、戏仿中的典雅爱情
    第二节 “反骑士”的典雅爱情:作为“副歌”的戏仿
        一、作为结构的典雅爱情范式
        二、黑巫师的典雅爱情
    第三节 “女骑士”的典雅爱情:作为“反歌”的戏仿
        一、被颠覆的典雅爱情范式
        二、疯女巫的典雅爱情
第三章 重写魔法与巫术:当下的回声
    第一节 魔法与现实:从骑士浪漫传奇到《哈利?波特》
    第二节 魔法学校:“科学化”的魔法
        一、巫术与科学
        二、霍格沃茨的课程设计与现代性
        三、主要课程与实用主义
        四、次要课程与神秘主义
    第三节 魔法社会:生活中的魔法
        一、消费生活:消费文化与巫术文化
        二、家庭生活:现代家庭文化与魔法的日常化
        三、娱乐生活:现代娱乐文化和图景
        四、政治生活:“魔法即强权”
    第四节 “去魅”的魔法:生活的常态
        一、现代世界:物质与自我主义
        二、魔法世界:他者?回声
结论
引用文献
    英文文献
    中文文献
致谢

(5)《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Harry Potter及其作者J.K.罗琳简介
    二、研究缘起、研究问题和研究意义
    三、文献综述
    四、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 Harry Potter在中国的翻译史
    一、Harry Potter在中国的出版概况
    二、《哈利·波特》中译史
    三、小结
第三章 《哈利·波特》在普通读者和专业研究者中的接受
    一、接受土壤的形成和奇幻文学读者群体的勃兴
    二、《哈利·波特》中译本评介史
    三、小结
第四章 赞助人对译本的操纵和目标读者接受错位——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一、赞助人对《哈利·波特》中译本生产和流通过程的操纵
    二、Harry Potter和《哈利·波特》中译本的读者群定位
    三、新型读者群体出现
    四、小结
第五章 从副文本视角与文本转换过程看《哈利·波特》中译本的偏差
    一、副文本视角下的《哈利·波特》:儿童文学定位导向引发部分读者不满
    二、误译、漏译导致《哈利·波特》中人物形象的扭曲和变形
    三、“文字游戏”在转换过程中出现偏差:预期效果缺失,影响读者理解
    四、《哈利·波特》中的习语翻译:适度异化才可保留异域文化意象
    五、小结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6)试论《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艺术魅力(论文提纲范文)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题材魅力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叙事技巧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画面魅力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演员吸引力
《哈利·波特》系列电影的英雄主义塑造
结论

(8)《玛蒂尔达》与《哈利·波特》之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物形象
    (一) 暴虐校长与伏地魔
    (二) 愚蠢父母与冷酷姨父姨母
    (三) 天才女孩玛蒂尔达与小巫师哈利·波特
二、故事模式
三、儿童成长的意蕴

(9)“龙”意象在西方奇幻小说中的作用 ——以《魔戒》、《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三系列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 选题意义及研究方法
第2章 定义与研究范围
    2.1 奇幻文学
    2.2 龙的意象
    2.3 研究范围的界定
第3章 阿尔达的龙
    3.1 自然代言人
    3.2 《魔戒》系列的戏剧性
第4章 霍格沃兹的龙
    4.1 能力测试者
    4.2 《哈利·波特》系列的背景性
第5章 维斯特洛的龙
    5.1 暴力的机器
    5.2 《冰与火之歌》系列的政治性
第6章 龙意象的发展与西方奇幻作品的叙事
    6.1 龙意象和时代、文学发展的关系
    6.2 龙意象与西方奇幻文学的特殊叙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一)《魔戒》系列作品中有关龙的情节及词频
    (二)《哈利·波特》系列作品中有关龙的情节及词频
    (三)《冰与火之歌》系列作品中有关龙的情节及词频
致谢

(10)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指导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
        1.1.1 选题缘由
        1.1.2 理论及现实意义
    1.2 整本书阅读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及思路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本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2章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及价值
    2.1 “整本书阅读”的内涵
        2.1.1 整本书
        2.1.2 整本书阅读
    2.2 整本书阅读的理论基础
        2.2.1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2.2 格式塔理论
        2.2.3 古德曼的“全语言理论”
        2.2.4 佐藤学的“学习共同体”
    2.3 整本书阅读的价值
        2.3.1 有利于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
        2.3.2 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与发展
        2.3.3 有利于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
        2.3.4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第3章 西安市J小学高年级学生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与分析
    3.1 问卷调查方案设计
    3.2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3.2.1 学生问卷调查统计与分析
        3.2.2 教师访谈结果分析
        3.2.3 整本书阅读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3 成因分析
        3.3.1 客观环境方面的原因
        3.3.2 教师方面的原因
        3.3.3 学生方面的原因
第4章 改善整本书阅读的策略研究
    4.1 客观环境角度的策略
        4.1.1 社会角度的策略
        4.1.2 学校角度的策略
        4.1.3 家庭角度的策略
    4.2 教师角度的策略
        4.2.1 教师整本书阅读指导原则
        4.2.2 选书指导策略
        4.2.3 读法指导策略
        4.2.4 评价指导策略
    4.3 针对学生角度的策略
        4.3.1 激发阅读兴趣,强化阅读动机
        4.3.2 改善内部监督策略,加强自我管理
        4.3.3 严格要求自身,养成良好习惯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四、风靡全球的小巫师哈利·波特(论文参考文献)

  • [1]网络趣缘群体“哈利·波特迷”文化记忆的生产与建构[D]. 张曼. 西北大学, 2021
  • [2]孩子们的经典音乐盒——带你走近电影《哈利·波特与魔法石》配乐[J]. 乐奕. 琴童, 2021(02)
  • [3]《哈利·波特》系列的双重叙事运动[J]. 姜淑芹. 外国语文, 2020(06)
  • [4]重写浪漫传奇:《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互文研究[D]. 于敏. 南京大学, 2020(10)
  • [5]《哈利·波特》在中国的译介研究[D]. 王伟.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7)
  • [6]试论《哈利·波特》魔幻系列电影的艺术魅力[J]. 肖双喜. 声屏世界, 2019(12)
  • [7]世界因“魔法”而变得紧密——走访哈利·波特的故乡[J]. 李广旭. 世界文化, 2019(06)
  • [8]《玛蒂尔达》与《哈利·波特》之比较研究[J]. 鲁晴. 襄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03)
  • [9]“龙”意象在西方奇幻小说中的作用 ——以《魔戒》、《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三系列为例[D]. 华烨. 吉林大学, 2019(10)
  • [10]小学高年级整本书阅读现状调查及指导策略研究[D]. 李婉潇.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小巫师哈利波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